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研究生论文

金融研究生论文

时间:2022-08-20 18:3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研究生论文

第1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2篇

当前,虽然世界正处在金融危机的复苏期,但是图书馆的采购预算从大范围来讲没有减少,并不像很多人预计的那样,下降得很厉害。对于出版产业来讲,专业出版和学术出版的价值始终是很高的。2007年,几家大型的出版机构,像威科、励德-爱思唯尔、汤姆森等,都已经把他们的教育出版公司卖掉,更多地投入到专业出版和学术出版中,因为教育出版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在中国,很多人都在积极投身教育出版,但是,在数字时代,专业出版与学术出版的价值是不断凸显的。

从世界范围来讲,图书馆采购有几大趋势:

一、数字内容在资源采购中的比例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从2004年到2010年,全球的几大区域对数字资源使用的百分比,美国达到了58.5%。比较低的,像南美,数字资源的采购比例也达到了30.6%。全球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采购率已经从2004年的27%增长到了2010年的49.3%,2011年则超过了50%。

二、采购期刊的格式多种多样

从采购期刊的格式上来看,共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只有电子期刊的,第二类是既有电子期刊又有纸质期刊的,第三类是只有纸质期刊的。我们发现,在图书馆的订阅中,纸质期刊的订阅量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更为残酷的是,欧洲的许多大型图书馆,已经开始拒绝纸质期刊。“走出去”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如果出版人还只局限在纸质内容,而没有数字内容的话,那么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大部分图书馆订购的期刊,50%以上都是数字期刊。电子书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在国内市场上大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是在美洲与欧洲的市场中,电子书已成为2011年采购的热点,还包括过刊的买断库。一般的图书馆都是采用订阅模式,但是一部分图书馆发现购买过刊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更愿意用一个固定的成本,购买一个庞大的过刊数据库,那么过刊的价值则在专业与学术出版中,被慢慢地发掘了出来。

三、发挥图书馆优势,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集散地,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我国,只有厦门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的图书馆建立了机构研究信息平台。但是在美国的顶级大学中,有76%都建立了这样的平台,在其全国的学校中,这个比例达到了68%。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有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大学的论文,包括本科生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生论文,以及教师的研究文章。其次是教学材料,还有大学的一些数据库。在这种研究信息平台上,主要是以文本的内容为主,音视频的内容现在也在逐渐地提升比例。为什么大学需要建立这样的平台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OA的问题。在国外,教师发表文章,学校需要付给教师相关的费用,文章发表以后,学校需要的时候还要通过期刊的形式买回来,这样很不划算,研究信息平台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二是论文也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研究的来源,所以这些大学在三到五年内,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信息平台。

第3篇

【关键词】 买权;卖权;期货评价理论;数学模型

一、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积极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外国人和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国内证券期货市场,使得衍生性金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对股市投资避险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期货与选择权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套利关系、两者所形成的市场是否具有效率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基于此,本文将分别对持有成本理论数学模型及买权―卖权―平价理论数学模型作一探讨,希望能利用此理论可以去检测各国期货市场是否存在套利机会与市场效率性。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1、持有成本理论数学模型

持有成本理论数学模型是由Cornell and French及Modest and Soundaresan所提出,利用期货价格决定预期契约标的物的商品现货价格,以及持有该现货商品至期货契约交割日之间的持有成本。因此,持有成本在均衡时,期货价格会与现货价格、现货持有成本维持一定的均衡关系,由此确定指数期货的理论价格。建立此数学模型需做如下的假设:

第一,无税收负担及交易成本;第二,借贷利率相等;第三,没有每天清算的风险;第四,股票可无限制的卖空;第五,股利的发放时间与数量确定,无股利不确定风险;第六,在契约存续期间股价指数的计算方式及各股权数不变;第七,现货证券可完全分割。

为了推导出持有成本数学模型,我们考虑利用短部位避险套利,卖出期货、买入现货和借入现金来使到期日的现金流量为零,而在没有套利情况发生下,此交易到期日现金流量为零,我们则可推算出期货、买入现货和借入现金,在初期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也就相等。反之,买入期货和卖出现货、存入现金有相同的结果。

由蔡义蕙的研究可知,期货价格等于现货价格加上持有该现货至期货到期日的利息。所以当不相等时,就会出现套利现象。

表1中,每一种交易方式,其价格在到期日时必须一致,否则将可通过买低卖高的方式,来获取无风险套利利润。再买入期货和卖出现货在到期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相同,否则会有套利机会存在。同理,在第二种交易方式的两个策略下,所产生的结果相同。

表1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futures prices and spot prices

交易 t期现金流量 T期现金流量

短部位避险套利

卖出期货

买入现货

借入 0

-S

F0-S*

S*+D

-F0-D

合计 -S+ 0

长部位避险套利

买入现货

卖出期货

存入 0

S

- S*-F0

-S*-D

F0+D

合计 S- 0

资料来源:钱怡成的股价指数期货与现货价格关联性研究

由表1得:

(1)

这里,S为t时期买现货所付出的价值,F0表示T时期的期货价值;D为距到期日所产生股利的折现值。所以,将上式整理后,可得期货理论价格为:

(2)

2、买权―卖权平价理论数学模型

买权―卖权平价理论数学模型最早是由Stoll(1969)所建立,其认为相对的买权与卖权价格差异等于股票价格减去折现的履约价格。即对同一标的物而言,若买权与卖权有相同的履约价格与相同的到期日时,则两者之间会存在关系式:

C-P=S-K-rt (3)

这里,C为T时间选择权之买权价格;P为T时间选择权之卖权价格;K为该选择权的履约价格;S为T时间选择权标的物的市价;T为选择权距离到期日的天数。

由康登杰(2004)的选择权套利效率性研究得知,该关系式假设在没有股利发放、交易成本及放空限制下,若买权―卖权平价关系成立。则表示市场是有效率且不存在套利机会。Stoll所提出的买权―卖权平价理论数学模型为建构一投资组,在到期日T时,该组合的价值如:

(4)

该组合现值正好等同于欧式买权现值,即C-P=S-K-rt。

三、结论

该数学理论模型认为:对同一标的的资产、相同履约价格与相同到期日的买权与卖权而言,在任何时间买权减去与之相对价格应该等于当时股价减去履约价格的折现,否则会有无风险套利机会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Ackert, Lucy F. and Yisong S. Tian, “The Introduction of Toronto Index Participation Units and Arbitrage Opportunities in the Toronto 35 Index Option Market”[J].Journal of Derivatives,1998,5(4),44-53.

[2] Stoll, Ha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 and Call Option Prices”,Journal Finance,1996,21,801-824.

[3] Fung,J.K.W and Mok,H.M.K,“Index Options-Futures Abitrage:Acomparative Study with Bid and Transaction Data”,The Financial Review,2001,36,71-94.

[4] 陈纲.选择权效率市场研究[D].台中:亚洲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研究生论文.2007.7.

第4篇

关键词:纺织企业 融资方式 创新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大部分纺织企业在做定牌、贴牌的工作。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究其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资金紧张是阻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由于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倒闭,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是不断减产,步履维艰。因此,解决好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改善纺织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行业融资现状

我国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5万,其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90%以上,在纺织企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比于以纺织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更为突出。

1.纺织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企业都想提高再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纺织企业的资金缺口相当大。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也由过去维持同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会需求向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转变,包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对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紧张阻碍了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步伐。

相比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来说,在企业目前融资的首选方式中,48.41%的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与一般企业类似,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5%;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8.6%,较上年同期高5.4%;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2%。其中,化纤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1%,棉纺纱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9%。如此低的利润不足以支持纺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应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只好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

2.纺织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当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要求,企业必然会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目前,纺织企业存在外源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表现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等。

(1)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纺织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对纺织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

发行公司债券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由于债券市场的限制十分严格,发放债券时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纺织企业很少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即使采用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这种债券利息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超出纺织企业承受范围。由于发行债券时需考虑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支付时效等众多因素,纺织企业很少会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国家对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有着严格要求,如对发行后股本的要求一项,对于资产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显然难以达到。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向发起人、相关部门和内部职工之问发起认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企业的股权融资范围。

(2)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方式。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有待发展,纺织企业较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的也不多。银行贷款成为纺织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来源中占69.05%,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占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5.56%,比重非常低。这一状况表明地方性银行、信用社等应在纺织企业融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仍是国有控股体制,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纺织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仍很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自主创新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纺织企业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纺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品牌价值低,最终导致了纺织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低。服装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国内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实行OEM战略,为国外知名企业做贴牌生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史是聊聊无几。品牌意味着利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品牌影响力差,进而导致纺织企业获利能力低,对其融资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走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纺织企业的成本提高了54.2%。与此同时,印度联邦纺织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为:0.57美元/小时,印度纺织工人收入达0.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9美元/小时,印度尼西亚为0.34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3美元/小时,与我国相比,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它们也将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给我国造成很大竞争威胁。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丧失殆尽,较高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纺织企业的负担。

3.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纺织业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矛盾不断成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几年来,纺织企业相关的各主要原料市场,如石油、棉花、羊毛、化纤市场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原料资源的短缺。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纺织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但与美国、同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纺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需予以转变,不然企业的发展以及获利能力将受到资源和环境更大的约束。

然而,纺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余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就无法对技术、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影响利润的创造和下一轮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决纺织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定;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较为严格,纺织企业想以这种形式从大众手中筹集资金有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发展的建议

纺织企业融资发展是一项系统上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纺织企业才会走出融资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建设和监控力度,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担保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企业资金体系等;

另一方面,不论纺织企业采用怎样的融资创新渠道,最后都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即企业的内控和治理机制中,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才是融资最好的保证。我国纺织企业应狠练企业内功,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降低成本,创新观念.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营销模式,建立学习一变革型组织架构,创建一流的、有效的管理团队。研发设计技术领先、合乎未来市场发展要求的产品,制定合理、可行的商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等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既有足够的内源资金支持,又能赢得外源资金,从而真正走出融资发展困境。

1.增强获利能力

企业成长状况决定融资的难易程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都对纺织企业的获利能力存在很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纺织企业获利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纺织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从而根本上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2.提高融通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纺织产业投资过热,对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屡屡出现,造成产能膨胀、生产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大难题。对于固定资产盲目投资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纺织产业升级带来难题,也加剧了纺织企业融资难问题。只重规模不重效率的成长只能是短期成长,只有资会使用效率推动下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融资能力的提升。

3.增强融资信用度

从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可知,财务信息可信度低现象存在是导致纺织企业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财务信息是企业向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往往从融资需求出发,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贷款上,经常凭借虚假的供货合同、资信证明、财产证明来骗取贷款。融资信用低损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信心,最终限制了纺织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加工厂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尚未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中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纺织企业的融资状况,剖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以期为纺织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琴.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14,27.

[2]赵晶琴.我国纺织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7):63—64.

第5篇

关键词:文化贸易;金融危机;韩国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30日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几乎摧垮了所有的实体经济,只有图书成为人们最便宜的休闲方式,美国出版业也因此熬过了危机,同时美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克服危机的措施,使美国至今仍是文化产业与贸易的领头羊,目前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20%左右,是其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成立了专门的文化发展机构,在政策和财政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与贸易强国。而且,韩国与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经济危机后,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如何利用文化产业这种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化“危”为“机”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借鉴意义。

一、韩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其成功经验

(一)韩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韩国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其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突破。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2年韩国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分别为6.37亿美元、7.94亿美元、48亿美元。仅此三个数据便可直观的看出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增长速度之快,而且根据韩国政府预测,到2017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将从2012年的48亿美元增长到100亿美元。

(二)韩国发展文化贸易的成功经验

1、总结危机教训,政府明确战略,积极制定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和法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经济陷入困境,为重振经济,政府开始重视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将目光投向具有低消耗、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上。1998年明确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将文化产业列为韩国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优先发展。提出了“韩国文化世界化”的口号,将韩国文化推向全球,以此作为推动韩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政策方面,韩国于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促进法》、《保护电视电影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设立专门的产业促进机构,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自1998年以来,韩国政府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局”、“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2001年又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由其全面负责文化产业具体扶持工作,同时侧重音乐、动画、漫画和卡通形象产业的发展。政府还投资160亿韩元在釜山等11个地区建立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文化产业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推动文化产业在全国均衡发展。这些产业管理与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遭遇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许多部门都在裁减,只有文化部门不减反增,而且文化总预算也在逐年递增。2001年成立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可获得高达5,000万美元的政府资助。重点投入到影视、音乐、网络游戏这三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以网络游戏为例,网络游戏厂商平均每年可以得到1.7亿美元的政府拨款用于新游戏研发。而且,对于出口产品在语言译制上的费用,政府几乎提供全额补助。此外,政府还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如为重点发展的游戏、动画等风险企业,对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的单位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甚至免除税务负担。

4、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在韩国,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设立与影视相关的院系,政府利用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加强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游戏业,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到游戏公司任职或在游戏比赛中得奖均可免服兵役等,为了培养专业游戏人才,政府开办了专门的游戏学校。

5、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韩国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作为目标市场,针对地区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牌文化产品,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产品在别国市场的“文化折扣”。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主要分两步:一是文化先行。韩国文化通过影视、音乐等接受度极高的载体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赢得人们认同与喜爱的同时,也为韩式消费打破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文化输出先于商品输出,通过文化渗透诱导商品消费;二是形成商业链条。对于一部受欢迎的韩剧而言,高收视率得到的收益仅仅是开始,更大的收益则是来自这部韩剧热播之后所衍生出来的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样就可以以影视为开路先锋,带动服饰、餐饮、旅游、美容等行业发展,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商业链条。

二、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其阻碍因素

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在文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文化贸易的主要行业如图书、影视、音像、网络游戏、动漫等都是进多出少,处于明显的劣势,与其他贸易领域的顺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弱,文化产业规模小,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弱,可见,积极推进文化贸易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制约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滞后,重视程度不够。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跟世界上很多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中国有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从文化资源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对外文化贸易产品还有很大的距离。

第二,文化产业尚未开始进行合理的产业化运作,产业规模小,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能够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网络之中进行创造、生产、推销的企业或中介机构。在国外文化集团大举进入中国的压力下,面对巨大的市场,我国文化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方式和运作模式,缺乏一个国家级的信息平台,而且对世界文化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发展政策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文化发展政策上,我国政府在鼓励、支持推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措施不具体,缺少实质性的支持,尤其对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产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韩国文化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相比较其他经济领域,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这在当前经济下行阶段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历史机遇:一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符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要求;二是当前形势下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正面临重组,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浪潮,给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机遇;三是从内需来讲,经济形势特别好的时候,人们过于忙碌而无法潜心消费有内涵的文化产品,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候人们从文化中去寻找安慰,促使文化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制,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在经营规模方面,积极组成企业集团,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并且分散的现状;在体制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国有专营文化产品生产“垄断”经营的局面,可以在文化部下建立类似韩国文化产业局的机构,全面负责振兴文化产业,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三)采取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明确文化发展战略,加强文化贸易发展的立法。国家应该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在财政支持力度、投融资渠道的选择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组建产业集团,壮大企业自身的实力;同时,应借鉴韩国在融资方面的经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形成多元有序的融资局面;建立能够协调各方的专门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专门法律,逐步构建与WTO规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

(四)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文化相似性,努力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我国文化企业应该首先瞄准国内市场,争取在国内市场上保持市场主体地位;然后,利用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东南亚华人文化圈,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文化圈,成为区域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者。第三步才是以东亚及东南亚的市场占领为跳板,进军世界主流市场。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发展彼此紧密相连。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文化贸易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不妨借鉴近邻,这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懿娴.金融危机下文化贸易应“危”中寻“机”[N].国际商报,2008.12.25.

第6篇

关键词:非理性定价;宏观审慎;预警机制;压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43-06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速,2015年10月24日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进入完善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新阶段。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较为理性,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仍较为单一,盈利来源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个别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的冲动还较强烈,给银行机构自身盈利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压力。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如何强化对存款非理性定价的管理,引导银行机构定价行为自律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存款定价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界定了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及判定标准,运用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分析了存款非理性定价对银行机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影响,进而构建了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指导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机构理性定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存款非理性定价的界定和识别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关于非理性定价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而将存款定价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更是没有涉及。本文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并融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对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识别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

从个体层面看,存款理性定价是在实现银行机构的经营目标,保证合理的资金利润率,定价变动引起的财务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等潜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确定的可以保持银行机构持续稳健经营的存款价格标准。而存款非理性定价则是以明显超过自身财务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存款利率价格来组织运用资金,给银行机构自身盈利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影响银行机构持续稳健经营。

从宏观审慎管理层面看,利率作为借贷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存款非理性定价是不遵循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甚至恶性价格竞争,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微观理性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我们认为非理性定价是以超出自身财务能力或者不遵循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甚至恶性竞争制定的存款价格,以及各种超出银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或者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影响银行机构和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价行为。

(二)非理性定价的识别

结合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对利率定价行为管理的要求,我们从微观理性和宏观审慎两个视角来识别非理性定价:

1. 微观层面:从银行内部盈亏平衡角度识别非理性定价。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看,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和风险的可承受度,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近年来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各银行机构计算出存款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根据商业银行的项目能力及利润目标、风险控制目标要求来确定行内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此基础上计算银行客户存款的盈利水平,得出用以弥补成本和达到利润目标的服务价格和利率。因此,当存款利率水平严重偏离盈亏平衡合理价格时,便引起财务指标尤其是效益类指标的恶化或者经营风险的上升,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2. 宏观审慎:从市场秩序和政策管理角度识别非理性定价。从市场环境看,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原则上是存款定价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也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因此,相同地域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基本上一致,存款定价水平的变化应大致趋同,其波动幅度如出现严重背离或者某类存款产品定价水平与当地同业相比,出现长时间的大幅波动、偏离度较大,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从政策管理看,银行业自发组成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引导银行理性定价,避免银行由于定价技术不完善、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全面导致的定价过低或过高的情况发生。因此,自律机制协商形成的合理定价规则,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若存款定价严重突破区域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定价规则,或者出现以法律法规禁止形式吸收存款行为的,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三)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非理性定价判定标准影响因素

1. 银行经营稳健性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直接决定着其对存款的需求、愿意支付存款利率的价格以及对存款利率成本的可承受能力。中间业务收入高、不良贷款率低、流动性充裕的银行,利率定价空间较大,对利率定价风险的承受能力也较强。自身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非理性定价冲动反而偏强,而利率定价空间和风险承受能力却恰恰偏弱。因此,在判定银行非理性定价时,应根据其经营稳健性设置不同的容忍度。

2. 宏观经济因素。逆周期调控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重要内涵,其着眼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强调金融发展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熨平经济周期。在经济上行期,银行机构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健性指标均处在相对较高水平,本身杠杆水平就偏高,资产规模扩张冲动强,为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存款定价应引导其降低上浮水平,抑制扩张冲动。因此,此时期内应加强非理性定价的监管力度,提高非理性定价的判定和预警标准。

3. 外部市场竞争因素。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区域,金融机构类别多元化、机构数量多,存款份额争夺激烈,非理性定价冲动高。同时,市场竞争充分地区贷款利率价格普遍低于市场竞争程度低的地区,在资产端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其负债端存款利率定价空间也相应收窄。因此,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角度,应根据银行所在区域市场竞争程度,对非理性定价的判定和预警标准进行反向调整。

4. 系统扩散性因素。大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对其他小机构定价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效果,其提高存款利率的行为容易扩散为行业或区域定价水平的整体提升,其存款利率的波动影响着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将评估对象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和普通机构。对非理性定价的判定也应充分考虑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扩散性影响,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

二、基于敏感性压力测试的非理性定价行为影响效应分析

(一)非理性定价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针对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进行理论推演。在预算约束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下,非理性定价行为直接推升银行存款成本,导致其利润空间缩小,盈利能力下降,进而传导至贷款利率以及资产结构,对银行资金营运和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巨大挑战,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加剧和波动。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作用机理见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非理性定价行为最直接的影响是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量化来说就是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净息差等财务指标,随后影响安全性和流动性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将量化非理性定价行为对盈利性指标的影响。

(二)压力测试

本文选取敏感性压力测试作为实证分析方法,定量演绎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其自身盈利性指标的影响。测试对象为假定的某银行X。按照资金来源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相等,计算出X银行的盈亏平衡存款利率。计算过程如下:

金融机构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的综合资金成本=综合成本+资产减值均摊成本

金融机构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各项贷款利息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其他生息资产利息收入)/全部生息资产余额

其中:综合成本=利息之外的成本支出均摊成本+全部付息负债的付息率

全部付息负债的付息率=(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同业往来利息支出+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全部付息负债余额

“金融机构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的综合资金成本”等于“金融机构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时,计算出X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等于资金运用收入时的盈亏平衡加权平均利率,将其与X银行目前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相比,可以得出压力测试的空间为60%。因此设定压力测试场景为目前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10%、20%、30%、40%、50%、60%。

本文选取的冲击变量为X银行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承压指标为X银行的盈利性财务指标资产利润率(APR)、成本收入比(CIR)和净息差(NIM)。实施路径为:存款利率发生非理性定价,推升资金成本,盈利能力减弱,出现债务成本上升和资产收益下降的财务困境。对X银行的压力测试发现:一是随着存款利率浮动幅度的不断上升,成本收入比上升,即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在增加,获取收入的能力在减弱;二是资产利润率下降,资产运用的综合效果在弱化;三是净息差缩减,运用生息资产的效率不断降低。

三、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预警区间的划分

根据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当X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利率水平15%时,其成本收入比接近45%的监管要求;当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水平30%时,资产利润率接近0.6%的监管要求;当利率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利率水平60%时,达到盈亏平衡点。因此,我们选取15%、30%和60%作为预警区间的阈值(R),并将存款非理性定价的风险态势划分为正常、关注、非理性、严重非理性四个类型(见表1)。

(二)预警区间阈值(R)调整参数的设置

基于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调控思维,根据非理性定价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4个参数对预警区间阈值(R)进行调整,分别是稳健性调整参数(α)、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和扩散调整参数(S)。4项调整参数基准值均设为1,调整空间设为[0.5-1.5](避免某个参数的影响过小或者过大)。

稳健性调整参数(α):稳健性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正相关关系。即:当金融机构资本充足、不良贷款率较低、流动管理健全,说明该机构潜在风险较小、经营稳健,可承受的存款定价水平较高,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上调,提高该机构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下调。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可根据预警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流动性比率与监管要求、同类机构均值相比进行确定。如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每超过区域同类机构平均值10%,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上调0.1,反之亦然。

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宏观经济热度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上行期,宏观经济热度高,金融机构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健性指标均处在相对较高水平,银行存款定价提高的需求强烈,为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应适当引导降低存款定价水平,降低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从而降低银行机构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根据“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测算,如每向上偏离10%,则向下调整β值0.1,每向下偏离10%,则向上调整β值0.1。

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区域竞争状况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当一个区域市场竞争激烈时,银行机构为争抢客户非理性定价的冲动更强烈,为抑制冲动,引导其稳健经营,将降低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从而降低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根据金融机构所在城市“每万人拥有的营业机构网点数(A)和每十万人中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B)”来计算。计算区域内(如全省)金融机构所在城市的A和B的数据,按照各50%的权重加权得出一个E值,同理计算出区域平均的E值。计算某金融机构的E值相对区域平均E值的偏离程度,每高出10%,则向下调整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值0.1,每低于10%,则向上调整C值0.1。

扩散调整参数(S):扩散性状况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当金融机构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影响面广,扩散可能性大时,下调扩散调整参数S,降低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扩散调整参数S依据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衡量。将同类机构的资产规模排序,处于中间名次的金融机构S值定为1,其余机构的S值根据该机构资产规模偏离中间名次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程度确定,每高出10%,S值下调0.1,每低于10%,S值上调0.1。当然,S值应保持在区间[0.5-1.5]之间。

(三)调整参数权重的确定

上述4个调整参数对存款利率定价的影响大小不同,因此,为更科学、客观地对各银行机构存款利率水平进行预警,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参数赋予相对权重(W),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的阈值构建模型: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邀请银行存款定价方面的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对上述四个参数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根据打分结果,得出四个调整参数α、β、C、S的权重分别为18%,19%,28%和35%。

(四)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非理性定价预警模型应用检验

按照前述压力测试得出的预警区间阈值及调整参数的调整规则,以假设的X银行为例,预警区间计算过程如下:该行资本充足率12.6%,不良贷款率2.1%,均满足监管要求,并高于全省同类机构平均水平的30%,各项稳健性指标状况良好,依据上文确定的参数调整原理,将稳健性调整参数(α)上调为1.3;测算当前“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计算出向下偏离20%,则相应将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上调至1.2;该行所处的城市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为1.7个,每十万人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2.6人,计算出的E值为2.15,全省平均的E值为1.87,X银行的E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则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下调为0.85;该行负债规模高于同类机构排名中间的机构33%,则扩散调整参数(S)下调至0.67。据此,我们得到X银行调整后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表2)。可以看出,调整后的预警区间比调整前有所下降,即相同预警状况要求的阈值减小,即对X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上浮空间的要求缩小。

(五)对不同风险预警等级设计相应的纠偏行动

1. 关注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关注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及应改进的措施,要求其对自身非理性定价行为给予足够重视,形成清晰的改善预期。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水平加强监测频度,并关注其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储备下一步措施和方案。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开展存款定价自查,评估自身定价行为是否理性,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FTP定价和净利差、净息差、利润率等财务经营指标是否匹配。采取合理措施,使预警指标恢复至正常等级,防止预警指标向下迁移。

2. 非理性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非理性定价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建议其尽快采取措施,改进存款利率定价方法,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通过电话访谈、书面调查、问卷调查或现场评估的方式,掌握其非理性定价的具体行为和内在原因。在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对相应商业银行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指出其非理性定价行为以及负面影响,提出整改措施,并要求金融机构立即整改。同时,视其整改情况,考虑是否综合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约束性指导。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立即改变存款定价水平,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完善存款定价机制,评估自身定价行为与资本充足率、FTP定价和净利差、净息差、利润率等财务经营指标的匹配性,从制度层面对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全面规范。

3. 严重非理性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严重非理性定价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建议其立即采取措施,改变存款利率定价方法,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同时,发出自律机制内部通报,向其他成员提示风险。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立即开展现场调研,掌握其非理性定价的具体行为和内在原因,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指出其非理性定价行为以及负面影响,提出整改措施,要求其立即整改。同时,采取宏观审慎评估一票否决等约束措施。建立对相应商业银行的实时、全覆盖的监测机制,关注其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储备下一步措施和方案。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立即改变存款定价水平,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改变存款定价机制,从制度层面对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对其他辅助系统进行完善,包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成本分摊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于加强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加强利率定价预警、提高行业自律约束、提升行业定价能力等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由各级人民银行组织建立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纠偏,及时处置潜在风险。

二是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力度,完善各级自律机制惩处权限,强化自律机制成员自律意识,维护合理定价秩序。

三是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顺应外部环境和市场发展变化,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增强存款定价约束,提高理性定价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小明.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4,2.

[2]张东奎.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2.

[3]贾雅茹.日本利率市场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3,(2).

[4]李睿,胡冰,王月.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6,(3).

[5]陈宝泉,张燕,吴伟,郑斌,蒋颖敏,王伟斌.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1,(5).

[6]刘胜会.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启示[J].货币理论与政策,2013,(4).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