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06:1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环境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在单位: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调查时间:20xx年7月20日——7月27日
调查对象:武冈市的护城河——南门河;主街道——三牌路
前言: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和邻里几个玩伴组建了一个环保实践队,现将活动过程做如下说明。
因为今年来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的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几个提议创建一支环保队。
主要目的:
1;对家乡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
2;找出家乡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
3;在周围邻里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为环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家乡环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7月20日——25日卫生情况调查:
(1);首先 ,我们在家乡的城镇大街——“三牌路”观察了过往行人乱丢垃圾的行为且进行了适当的记录。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没及时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随手乱扔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我们家乡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家乡主街道的环境卫生恶化,影响市容。
(2);然后,对“南门河”——市主河流深入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边,使得主河流被众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废弃塑料,生活废品,污水,严重影响了河道卫生与清洁。我们也调查了解到由于家周边没有较大型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场所,所以一些居民为了贪图方便,便把垃圾丢到河里,使河中许多地方淤塞,河水也变色了。
7月26日——27日:在街区我们制作了一部分传单,对居民进行一些环保问卷调查。
1;调查针对人群:15——65岁街区居民
2;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调查如下:选择题
(1)你认为环保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62%) b.保护生物多样性(10%) c.与动植物和睦相处(10%) d.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需要(18%)
(2)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a.饮用水,空气质量(10%) b.森林,土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34%) c.环境改善(16%) d.粮食蔬菜安全(14%) e.脱贫致富(16%)
(3)你对乱丢垃圾行为有何看法?
a.无所谓(5%) b.值得批评(89%) c.不关我事(6%)
(4)您觉得您周围环境怎样?
a.很好(9%) b.感觉还可以(31%) c.比较差(52%) d.很差(8%)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们发现家乡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对环境问题不是很关心。与此同时,我们向其讲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到一些环境保护对自身及自己周边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们的支持。
由于我们环保小队切身体会到了生活垃圾对家乡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我们向当地有关环保部门提出了几点建议:
1.政府及相应机构应在全民中开展整体教育,加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环保风气,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2.大力宣传污染的危害性。
3.多推广环保活动,调动全民共创和谐美丽武冈。
(小结)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
1.环保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企业,公民缺一不可。
2.“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尤为重要。
3.预先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4.我觉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作文一xx县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人口约20万,是一个祥和而又热闹的小城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几年来,岱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岱山的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一、调查人员:xxx
二、调查的对象、时间和方式
20XX年8月11日至17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实地调查,其中调查的对象有:水资源、白色污染和噪音污染。
三、调查的内容概况:
(一)水库
我们先观察了长河路的水,长河路的水呈黑绿色,河水正在消毒,冒出了许多泡泡,象一个隐形人在河里洗泡泡浴,虽然它能映出周围的树木,但是上面有一些纸、塑料袋等垃圾。而海水就更脏了。海水是泥黄色的,海水里也有一些木头、饮料瓶和纸头。我们还实地观察了摩星山水库、枫树水库和洛沙湾水库,水库都还有一半多的水,水都很清,没有漂着什么东西,但我们下来时顺便看了与枫树水库相连的长河以及与摩星山相连的长河,长河两边虽然都绿化了,但河面上还是漂了些白色塑料袋以及一些杂物,还有很多人在长河里洗东西、钓鱼等。
(二)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严重,不自觉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了限塑令后人门还是不会自觉地用环保袋,还是以塑料袋为主。我们到小菜场门口去调查了一下,数了30人,每个人都拎着好几个塑料袋,没有一个人带篮子。因为菜场还在供应塑料袋。我们又到三江超市调查一下,观察了其中两个收银台,共统计了二十个人,十三个年轻人,四个学生,三个老年人。其中十一个年轻人和二个学生购买了塑料袋,另二个学生没有装塑料袋,直接用手拿走了,其他的几位都是带了袋子,但只有二人带环保袋。
(三)噪音
我们岱山的噪音污染还是比较小,白天主要是在建设工地工作的机器的噪音,在新区的建设工地上,来回拉石头的汽车发出的喇叭声,挖土机的声音,打桩机的声音很响。在城区道路改造的机器也有很多声音,来回汽车鸣喇叭的声音也很响。晚上比较安静,但空调机发出的声音和来回汽车的喇叭声还是有些吵人。
四、实地调查后的发现:
我们调查后发现,环境污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
2、生活污水的排放。
3、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
4、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五、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是社会的主人,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3、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减少白色污染。
4、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5、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作文二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 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系 别
专 业
实践类型
姓 名
班 级
联系电话
实践时间
实践单位
实践内容
实
践
活
动
总
结
报
告
︹
不
少
于
1
5
字
︺
实
践
活
动
总
结
报
告
︹
不
少
于
1
5
字
︺
实
践
活
动
总
结
报
告
实 践
单 位
意 见
(盖章)
年 月 日
注:1、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可分为:
调查报告家乡巨变、优秀毕业生访谈、环境保护等; 实践论文或心得体会。
调查源起:基于当前小学生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我们必须认真透析和反思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和实施力度。
众所皆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伟大的教育家洛克更说过: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确实大多数伟人、思想家、学者、智者和各领域的精英都非常重视身体的锻炼和保养。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尤其青少年更是过早地背负起课业重担!这样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吗?他们是不快乐的,体质是不佳的,所以爱护、必须关心小学生的成长问题——亚健康!我们从国家、社会、家庭及小学生自身多方面反思,探究其原因,以寻求解决途径。
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健身教育问题,更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然而面对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家长的高标准高要求,学生柔嫩的背弯被压重了,我们真不忍看到重重的书包、厚厚的眼镜和各种贪吃贪睡,生活无序无规律的孩子就这样长大!好的习惯是要从小培养,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还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们,他们需要更多科学的培养和锻炼,需要良好的社会锻炼氛围,科学的学校、家庭健身教育,加强体质,打好身体的底子,将来才可能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透析国家和教育机构对健身教育的实施,社会对健身教育的关注,家庭对健身教育的重视以及小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从中发掘健身教育的缺乏而导致小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运用专业所学、参考文献及自身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与方案,以引起社会对小学生健康状况的关注,配合学校、家庭加大健身教育实施力度,提高小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让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健康快乐地成长!
调查基础:1、“亚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
2、作品基础:《中小学暑期“课业加餐”情况调查报告》,我们有大量的调查报告,访谈记录以及宣传经历,研究现在中小学生普遍课业负担偏重而导致的健康不佳,身体、心理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堪忧!从这个研究层面引发我们对于小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和探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前瞻性!
xx年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强身健体积极锻炼——家乡人民的保健意识考察》;
3、国内外已有研究参考:
①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作者:[日]坂人博子 着,[中]王树范 译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内容提要:教育孩子历来是一个传统而棘手的问题。在中国有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的说法,无论是家长、教师经常只是把孩子放在接受教育的被动地位;总是想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什么和怎么做,至于在启发孩子自己主动地去做什么和怎么做方面下功夫就太少了。本书所介绍的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则相反,它通过在小学校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孩子主动地自己培养自己。真正把小学教育当作启蒙教育阶段,让孩子认识大自然,了解自己身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本书对家长及教师都会有很好的启示。
② 《小学生健康教育 》 作 者:郑日昌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兰色畅想) 出版日期: xx-7-1
本书全面介绍了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旨在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感受小学生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质、基本原理、实施方法及组织管理,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以正确的视角对待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为将来能参与这项工作打下初步的专业基础。
③一些健康教育网站参考
;
;
children’s health first aid kits enoch choi wednesday, july 26, xx
④《xx年年江苏省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短信试题答案》引用地址:
研究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加上访问两者并驾齐驱,双管齐下。
信息的整理与数据统计:我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卷58份。(后附调查问卷2份)
3.充分利用书籍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研究资料。
4.基于问卷逻辑,编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基础教育;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77-02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一门具有较高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回归自然,到社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生活来增长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和地理素养。它强调以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因此,在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和完善独立的人格。新的地理课程目标倡导以活动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现象、地理表象,并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作为地理教师,要在课内外精心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合理开展活动。
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现在的学生对外接触较少,多数时间围绕着书本、手机、电脑等,而地理与生产生活、自然环境联系密切,从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补上这一课。从活动内容上看,应本着从身边学起的教学理念,以中学地理知识为基础,以乡土为依托,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再通过网上查询、设计制作,融合历史、政治、生物等多学科,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又轻松的事情。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II教材66页有这样一个活动,“调查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可以从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等方面入手。请你从这几方面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附: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出售量/农产品总产量)×100%”。通过当地农科所和镇政府的帮忙,联系了学校附近的一位普通农户、一位种粮大户和一位花木种植户,然后组织学生去农户家实地调查。种粮大户承包了130亩农田,100亩农田为双季水稻,亩产为1000千克;30亩单季水稻,亩产为1218千克。收割的稻谷110500千克到市场出售,按国家政策规定每亩农田政府补贴100元。普通农户家有4.3亩农田,3.5亩种植双季水稻,亩产为950千克,其他0.8亩种植桑树,收割的稻谷中的500千克拿到市场出售,按国家政策规定也得到了每亩100元的补贴。花木种植大户种植了35亩的花木。针对本材料,引导学生从三位农户的生产规模、单产高低及原因、农产品用途、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技术投入和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较短时间顺利地完成了调查,还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调查报告。通过此项活动,使多数韭菜、小麦都分不清楚的学生对农事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早稻、晚稻不同的种植收割时间,懂得了早稻与晚稻的区别等农业生产实际。对于有农事经历的学生而言,做起调研来更是得心应手。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季节判断、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除此,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和开发家乡的热情,寓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教学中,顺利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收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一位张姓学生综合了其他调查报告,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获得了市一等奖。可见,利用乡土等周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成绩显著。因此,教师要走出校园深入政府的职能机关、田间地头,收集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要重视当地地方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相关现象、事物中隐含的地理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分析学生应利用的手段、方法,分析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地理学习的相关文件等设计实践活动的目标。
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在上选修“旅游地理”时,笔者开展了“为家乡旅游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要求:选择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设计一则广告。具体要求: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图文并茂及形式多样;能激发游客旅游的兴趣。参考资料:家乡的广告宣传片、景点的相关新闻、景点实地考察、其他旅游景点的广告(上网、电视广告等)。学生对本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的单独一个人,有的三五成群组成小组,递交了形式不一的成果,有广告词、宣传歌词、flash宣传片、动漫广告等。通过本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的基本途径”。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每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工作和责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更好地把握景点特色,需要到景点考察,培养了学生的野外活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使广告设计得更好,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提高了学生资料查找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广告设计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为有利的。另外,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学习的责任感。因为活动是以家乡景点为素材,引领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现行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多远离家乡,学生难以理解和形成切身感受,本实践活动弥补了这一不足,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地理学习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从中寻求感兴趣的点,从而获得亲身参与及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增进对自然的关爱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品质。另外,还让学生感受到学地理的有用之处,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发展,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交流机会,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区(单位)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减少结果评价的比重。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态度及成果实现中的作用,更应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能力的提升的肯定和赞赏,摈弃平时地理成绩好坏的成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最好采用评语形式,切忌用分数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美好并享受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
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要合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于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十分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操作性要强。
(2)准备要充分。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前做好准备。材料工具要准备充足,安全问题充分考虑,教师要提前进行野外考察,学生外出的有专人负责,做好从学校出发到安全归校的防范措施。
(3)内容要适当。在活动中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活动内容要恰当。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能力、知识水平要处于“最近发展区”,还要善于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挖掘个体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五、结束语
总之,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现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教师通过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地理课程改革,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玉法,张立平.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3(35).
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中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一、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这一特殊空间中,不仅是师生之间单纯进行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活动过程,它应充满生命的活力。“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在教学中仅靠教师讲,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想一想,做一做,是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教学效果是难以让人满意的。学生必须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在学习科学小品文时,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亲身体验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学习游记类文章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在学习人物类文章时,让学生更多的从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去做认真体验。学生只有真正被当作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情感得到真正的尊重,才会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只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充满生命意义的色彩。
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一)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多读课外作品。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如在每学期开学时交给学生们一个书单,罗列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每学期能读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这就确保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我们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和读书笔记,或记录文章中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定期组织作文比赛,比赛结束之后,互相交流,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读和写占活动总量的 25%,而听和说占了75%,可见听和说是多么重要。因此语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训练,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和听广播等语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自觉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把学习时间和空间仅局限于课堂,那是有违语言学习的规律的。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运用语文。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在讲调查报告时,简单的介绍调查报告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家乡大运河变化的原因”,学生首先制定了活动计划,并进行了分工;有人负责查看水质,有人负责采访,有人负责查找资料,有人负责联系……为探究原因,他们走访了沿河常住居民了解从前运河是怎样的,最后合作完成“大运河变化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学生发挥的空间大,大家都愿意做。有了兴趣,就有了质量。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调查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职中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关键词: 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 实践 创新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中重学生的知识的记忆性,轻学生的动手实践性,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化学教学也存在同样的弊端。因此,化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2009至2010年度第一学期,我以九(1)、九(2)班为实验班,其余三个班为对照班,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正常教学,在实验班进行各项化学教改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探究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并对旧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和归纳,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质的飞跃。因此,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论后,设问自然界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吗?在学习了离子和离子化合物概念后,提出“离子化合物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问题,得出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新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同学们也许会发现物质还有其他新粒子构成的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想。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中探究知识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是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等。如学习《铁的性质》一节中,首先介绍了钢铁是“工业的脊梁”的含义,我国近年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并打入美国市场等社会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在学习钢铁防锈的内容时,提出切过青菜的菜刀如何防锈,你骑的自行车各部件的防锈方法等, 以能使大家认识到化学知识随时可应用的生活情境为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学习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制取铜,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湿法冶铜的方法,创设了历史情境素材。这种巧设情境、精心提问的方法,把学生好奇心由潜伏状态改变为活动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在愉快、热烈的情绪中探究知识。
三、重视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直观感觉到抽象思维过程中探究知识
直观感觉是形成一定理性认识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就是重要的直观感觉活动。比如,学习铁的化学性质中讲到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设计了细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实验。镁条在空气中和氧气中都可以燃烧的实验。铁、锌、铜分别投入到稀硫酸中,观察是否冒气泡和冒气泡的速率。总结出铁没有镁、锌活泼,而比铜活泼,从而验证了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也为研究其他金属化学性质奠定了方法。
四、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知识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讨论氛围,设计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议题供学生讨论。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时,先阅读有关水的资料,再调查学校及周边节水情况和水污染情况,然后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汇报,最后全班同学集中讨论,针对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提出问题和合理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在学习甲烷一节时,投影2003年淮北卢岭煤矿瓦斯爆炸案的惨照,大家讨论造成这个事故的各种原因,使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仅靠课堂上讲解是很难真正理解的,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升华。比如学习溶液的酸碱度,同学们对学校的实验田农作物生长不旺的原因展开调查讨论,学生决定测定土壤的酸碱度,结果测得土壤的pH为3.8,同学们建议学校购买一些生石灰撒到土壤里,进行改良,结果第二年农作物生长茂盛。再如,夏天带学生到游泳池游泳,同学们发现池水是淡蓝色的,非常干净。大家询问了游泳池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学生池中撒了一些胆矾,既可杀死池中和游泳者身上的细菌,又能使池水碧蓝如大海。总之,只有联系社会实践才能使学生领悟到“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唤起学生亲近化学、调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勇气。
六、在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整理和复习是巩固和提高知识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整理和复习,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对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进行整理和归纳。即反应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收集装置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从而推出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课本在三个关于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中,虽然有共同的现象:冒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但是第一个实验侧重观察钟罩里的水位上升的高度,第二个实验侧重观察水中白磷不能自燃,而铜片上的白磷自燃的现象,第三个实验白磷燃烧前后天平是否平衡。通过这样的整理和复习,学生才能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七、教学改革的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实验班学生大部分能写出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这些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中,有的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见表),学习成绩提高9.8个百分点。
(3)在实验班,形成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热潮。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生间还是师生间,经常探讨各种化学问题,从小热爱科学,立志献身科学蔚然成风。
(4)实验班学生在课内外实验研究化学的过程中,会提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指导、解答、帮助。
九年级学生化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学习成绩比较表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刘知新,梁慧妹,郑长龙.化学实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生态伦理道德是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利用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起到特殊的效果。乡土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进行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高中地理教学中更是无人问津,造成学生对本地地理知识一知半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特别是本地现实,渗透辅助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从当地乃至身边的实际情况具体事例,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感性和直观的体验中接受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当地实情,多方面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增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高中地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许多案例虽然生动具体,但远离学生实际,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乡土地理,多讲一些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状况、实例,可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把家乡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历史文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状况的相关资料并且适时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自己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的保护时,笔者把当地一旅游景区被一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鱼类死亡,水体变黑,游客减少的事例,与当地一个村庄饮用水遭到污染,发生村民中毒的事件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学生们畅所欲言,意识到水污染就在身边,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讲到矿产资源时,笔者把多媒体制作的滥采乱挖煤铁资源,造成当地文物惨遭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饮用水困难的图片与录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情绪激昂,纷纷发表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局域网了解家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家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变化;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就生态与环境谈体会、谈感想;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录像等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加深对乡土情况的了解,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之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星期天组织学生到城边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实地参观,看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同学们群情激奋,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参观后同学们都表达了对环境生态保护的忧患感与责任心。
新兴城市的大气环境不容乐观。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笔者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环境监测站点参观,听环境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当同学看到试纸上厚厚的黑色粉尘,了解到自己呼吸的就是这样的空气时,许多人难以置信。通过参观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受到了深刻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此外,通过地理课外兴趣小组、主题班会、地理板报、演讲比赛等形式了解家乡,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也可以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
三、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实,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培养
社会调查是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暑假期间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地污染状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开学之后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选题呢?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初期,学生选择课题的能力还不强,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可行的,富有实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学习和研究。比如我们平常总爱没收学生偷看的小说,怕影响学习不让学生看课外书,这是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家长形成的共识。近几年提倡素质教育,倡导阅读的重要性,但学生作业多和想阅读课外书而没时间阅读始终是一对矛盾。针对学生自身的这一问题,我们讨论确定了“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专题。学生踊跃参与,组建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制定研究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大家辩论,寻找对策,提出了适合城乡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宝贵建议。并通过校园广播、发倡议书等方式在我校及周边学校掀起了阅读课外书的热潮。调查报告《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获第2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针对渭源县近年来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校园、新建公园、县城美化绿化所引进的“外来户”植物我们不认识的现状,我和学生讨论确定了“保护环境,从认识身边植物入手”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我们身边的朋友你认识吗》的研究方案,本方案已获第28届甘肃省科技辅导员方案一等奖。因此,我们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题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选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家乡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园区等等,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选择课题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家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如第27届定西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民间工艺路在何方——关于渭源县民间工艺泥塑的调查研究》,我在选题之前先开了“夸家乡”的主题班会,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尊重学生的设想,在渭源民间皮影戏、民间剪纸、民间戏曲等题材中,按照学生的方便及对家乡资源的了解情况,优化组合,选择了民间工艺泥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活动中还邀请了本地一个搞泥塑的学生家长讲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其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特别是表现农村题材的系列泥塑,如“挖洋芋”“串党参”“吃洋芋攒盐好像过年”等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地走访民间艺人的家庭,学生亲眼看到了民间艺人清贫的生活;通过和艺人的交谈,了解到艺人对前途的渺茫和对后继无人的无奈。面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辩论,出谋划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建议。因此,我们选题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家乡资源,丰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要时邀请熟悉家乡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地方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本地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定的课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感,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内容又贴近生活,学生搜集资料就会特别迅速,而且丰富,研究学习起来更是投入。
四、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
选题时要注意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还要征得家长的支持,在家长、孩子、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不管是亲和力还是社会效应都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有了家长的支持,活动范围就自动延伸了。
总之,在选择和提出研究课题时,不仅要对选题研究的社会价值有充分的考虑,而且从各方面周密地考虑研究的可行性。
二、调查地点: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4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
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3月14日,星期六,爸爸说他们单位组织上九仙山义务植树。我正好要写植树节的调查报告,就兴冲冲地跟着去了,我也要为绿化美化九仙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又是一年芳草绿,和着春天的脚步,树木发芽了,花儿也含苞欲放。爸爸在五莲山风景区管委会工作,春天是爸爸最忙的时候。他们单位每年春夏两季都组织植树种花,绿化美化五莲山、九仙山,春季的任务最重,爸爸说他们今春每人要栽一米多高的黑松200棵,光挖树窝就要好几天呢!
汽车在山路上盘旋,一会儿就到了九仙山十八盘,这是今天植树的地点。紧张而又有意义的劳动开始了,大家齐心协力在山坡上、道路边挖树窝,挖好后把黑松树苗放进去,浇上水,培好土,就栽好了。初春的天气还有点冷,可是他们却一个个干得汗流浃背。不了重活,就帮着浇水。参
加植树的每个人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为九仙山增添一份绿色,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休息时,爸爸给我讲植树节的来历。他说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节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的节日,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没有绿色,就没有我们人类,保护地球,爱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爸爸还给我讲了森林的作用。在自然界中,森林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卫士,森林让气候变得稳定正常。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风吹雨冲,水土就不易流失。爸爸告诉我,我们五莲县是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全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42.3%,五莲山、九仙山的森林覆盖面积更是达到了87%呢!
美丽的五莲山、九仙山是五莲人的骄傲,每年不断的植树种花将会让两山变得更加美丽。爸爸单位通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使大家增强绿化意识、生态意识,让每个人明白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从而自觉投入到植树造林绿化山川的活动中去,这些年他们单位每人每年都植树400棵以上。
上午的劳动结束了,爸爸他们十几个人共栽下了500棵黑松。一棵棵小黑松象一个个卫士一样,顿时让周围变得生机勃勃。我们的劳动让美丽的九仙山增添了新的风景。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虽然我们不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我们的家乡开始,从栽下一棵小树开始。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山东日照五莲县实验小学六年级:李嘉文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草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无限生机,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关键词: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方式
草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形式活泼多样,人们喜闻乐见,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留给人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渗透进人们的心灵深处,定规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凝聚于人们的精神气质,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举止中。
灌云平原广袤,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早在65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历代文人辈出,草根文化丰富灿烂。
草根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一单元《方程》,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
植入方式:在教学例1后,出示练一练:世界最高坐佛台湾佛光大佛高108米,是伊山大佛的2倍少24米,伊山大佛有多高?
植入解析:台湾佛光大佛是世界最高坐佛。通过计算,家乡伊山大佛高66米,在国内坐佛中也是罕见的。大佛正襟危坐,造型庄严,依山傍水,四面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到传统佳节,更是香客如流。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将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大树有多高》,你还能测量楼房、旗杆的高度吗?
植入方式:开展本次活动,带领学生到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去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
植入解析: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活动范围宽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前方市民公园绿树成荫,四周建筑鳞次栉比,政府办公大楼巍然屹立,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是展示魅力灌云的一张名片。学生在这里活动,觉得心旷神怡,提高了活动效率,增强了活动效果,留下难忘的印象。通过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学生深感家乡的美丽可爱,身为灌云人而骄傲自豪。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十单元《圆》,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0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植入方式:阅读这段内容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家乡的人杰风流,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掌故。
植入解析:灌云人杰地灵,代有人豪。号称"海州才子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在文学、方志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清代经学大师凌廷堪,曾长期寓居板浦,讲授《厘经释例》;中正的乔绍侨、乔绍傅兄弟,博学能文,著作等身,经学界为之翘楚;到了近代,灌云更是人才荟萃,教育家江恒源、学者程君复、生物学家汪德耀、物理学家汪德昭、核化学家汪德熙、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等都是灌云人。阅读家乡名人故事,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到异常亲切。由家乡走出去的老乡们永恒的家乡情结,浓重的苏北口音,熟悉的拼搏身影,不渝的追求精神无声的感召着孩子们努力向上,激励着孩子们不断进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算出它们的普及率。小组讨论:(1)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哪一个高些?你们调查的结果能反映本地区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状况吗?为什么?(2)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体会?(3)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统计活动?选择一个项目,小组合作去调查和统计。
植入方式:学生经过前期的认真调查,仔细计算,展开热烈的讨论,达成一致的认识,最后鼓励撰写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植入解析: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磨练和体验,为数学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
资料和数据反映了家乡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磨练和体验是孩子们认识上的深入,情感上的升华,行动上的实现。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经历,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写作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流露出对家乡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流露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扬。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