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时间:2022-05-23 06:5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1 加强培训

是质量管理的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药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员工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训。

(1)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目标。不只培训现场操作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2)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使员工能够跟得上软件、硬件的变化,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优势,理解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3)要在培训中建立起一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创造出一个敢于负责、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4)培训要经常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达到使员工自觉产生质量意识,并将质量同整个企业的发展,同个人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联系起来,使质量意识真正深人到每个员工内心深处,将产品质量的提高与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2 质量管理,职责明确

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文件管理体系以及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职责等手段,实现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渗透,产品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管理制度和文件严格按照GMP要求,管理文件涵盖药品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管理及供应商管理:工艺用水系统管理;空气净化系统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管理;计量管理;仓储管理;验证管理:偏差管理:变更管理 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管理;产品放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投诉及产品退回收回管理: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职责,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 质量制度,严格执行

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方面,企业推行《内部顾客满意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质量部负责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督促各部门的实施;管理部定期对各车间、部室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职能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考核,贯彻执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并在员工的收入和年终考评中予以体现,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4 质量方针,层层推进

一方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其内容进~步向市场服务质量、业务质量等方面拓展,要求企业生产、设备、仓储、质量、财务各系统作为营销的支持系统,不仅要努力为市场、客户和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安全的药品,更要从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客户和患者的利益,一切为市场服务,力求一切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层层分解落实各级部门的质量目标,各部门相应制定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使各级员工充分意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第2篇

1.1基础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设置了基地创建的“门槛”,从“源头”上提高了基地建设的水平。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产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管理到户,自上而下形成了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耕作轮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采取少耕、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保持土壤肥力,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完善生产管理档案制度,研究制定了便于生产管理的册、簿、图,按照基地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村、乡、县有田间生产管理登记簿,乡、县有地块分布图和基地分布图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以政府文件下发并有效实施;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管理者随农时深入农户、田间现场检查,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使用关,有条件的创建单位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连锁配送和销售跟踪记录管理。在病虫草害防治上积极引进并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基地。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技术小组,利用专家大院、农业技术咨询110等形式为基地农户传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基地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产业化经营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而基地企农对接制度的执行效果对产业化经营有着直接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基地企农对接制度首先体现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上,主要有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三种形式。通过相互制约,使三方紧密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2验收管理制度。重点是把握以下环节:首先审核基地是否具备验收条件。创建期满,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要求;自查结论合格;创建档案真实健全;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目标。其次明确验收依据。包括农业部已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再次严格验收程序。认真执行听取汇报、资料审查、实地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逐项评分、验收总结等规定的验收程序,对基地验收情况做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坚持验收标准。从资料审查到现场核查,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程序和标准,做到检查过程不落项,验收标准不降低,严守最后一道防线。

1.3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监管办法。先后出台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监管内容,重点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农户生产档案等进行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基地农户、组、村、乡(镇)、县(市)自下而上开展生产管理自查。

2.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全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始终,并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总产值1330亿元,占全国的1/6;实物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占全国的1/5;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720万亩,超过全国认证总面积的1/4;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90万亩,为全国总面积的1/2,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面上分析和典型解剖看,全省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涉及绿色食品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且衔接紧密、相互配套,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2.1质量管理制度的全程性。从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看,其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制度体系,包括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产品加工质量管理和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方面。而实际上,每个环节还包含多个管理层次,如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就包括原料种植过程、收获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等都是基地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各项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下进行的。基地生产前阶段,主要有环境评价制度、环境检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基地生产过程阶段,主要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基地原料收购、加工和销售阶段,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而且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并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层面延伸到基地农户、生产企业和市场销售的管理层面,再由制度执行效果层面延伸到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面。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制度为例:从制度制定层面看,有组织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从基地管理层面看,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从制度执行效果层面看,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制度是相互交叉的,有的是由一个层次独自实施或者执行,有的是需要各个层次综合实施或者执行。从各地情况看,制度体系这一多层次特征比较符合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实际,消除了制度执行的盲点和薄弱面,把涉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各种组织都纳入到制度的覆盖之中和约束之下,这也是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2.3质量管理制度的可操作。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方便操作是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种可操作性非常符合现行的农村生产关系实际,符合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因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确立必须以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由于在大多数生产基地分户经营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制度的制定指导和规范农户全程、全面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对整个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而言,制度体系对绿色食品发展和管理更为重要,各项建设制度不能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到实处。从各地情况看,近年来,各地针对现阶段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特点,力求制度简易化、可操作。

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大胆创新管理思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与实施模式。

3.1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各地普遍成立了农业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吸收农业、环保、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领导参加,负责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和落实。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度落实的“盲区”,以及“扯皮”、“推诿”现象,也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协调一致,合力管理绿色食品质量的良好局面。

3.2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中的骨干作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长,经营分散,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各地采取部门联动,分段落实,合力管理的办法,确保了制度的效果。主要是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具体表现为职能部门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如工商部门通过开展“红盾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三品”产品;质检部门则通过“亮盾行动”,对绿色食品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检查,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市场。同时,注意协调和组织农业系统的植保、药检、土肥、农技等单位,重点开展基地阶段的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这种统分结合,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切实堵住了监管工作中的漏洞,有力地维护了“三品”产品质量安全。

3.3充分发挥农户制度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针对现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各地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实现由“管理我”到“我监管”的转变。重点是在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以确保“三品”质量安全的“农户联保责任制度”。即在“三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以若干农户为单位,建立联保责任制,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诚信生产,确保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些地方还注意从强化农民主动参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入手,通过细化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户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激励和制约手段,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讲诚信、讲道德,牢固树立按照标准生产绿色食品为荣,不按照标准为耻的荣辱观。

第3篇

上半年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2009年月日起至 月 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本文 来源 于我 的学习 网 WWW.GZU521.COM )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第4篇

关键词:计量管理 企业发展 重要性

计量是经济活动、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是支撑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国际间科研合作和经济贸易的基础保证。企业要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就要保证生产和经营中的计量测试方法准确,设备齐全才能有效准确的进行经济核算;才能控制过程产品质量和终端产品质量。计量在企业生产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1、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企业把计量管理工作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能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一些企业由于产品开发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计量检测手段和生产管理不配套,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量值不准确使制造工艺失去控制,造成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效益低。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可以保证计量量值统一。是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能为产品的正确计量提供保证。保证了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实现。

1.2 计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计量是产品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因为任何质量特性都以一定的计量特性为表征。一切要用数据说话而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这就要依靠完善的计量检测来实现。假如企业使用的计量器具不合格,产品的几何尺寸就不可能合格。压力表不准就可能毁坏设备、分析天平失准就会造成产品配料不准。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产品质量必需经过精密的测试来控制。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生产工艺流程中各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直至成品半成品检验都必需有计量测试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如果没有计量的测试、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要使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计量检测手段。没有计量检测,就没有产品质量。

计量管理是以完备的计量作为技术基础的,产品质量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技术特性和质量特性上。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集中表现为表征产品技术属性和质量技术参数的测量。技术特性和质量特性一般都是以一定的计量特征为表征,是用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物理量和化学量。有些暂时不能直接测量的性能,也能用这些特征的转化量,模拟量导出量来代替,从而能科学的用计量来定量分析和评价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如何提高计量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基础技术工作之一,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器具的控制管理,合理的分析计量数据,才能充分发挥计量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2.1 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不断地完善。只有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计量检测工作的有效实现,使企业计量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增加经济效益上发挥重要作用。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点:①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计量培训教育制度。②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③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④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⑤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⑥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⑦计量检测管理制度。⑧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

2.2 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 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能确保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风险。有效地控制了不合格产品的产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应如何实施呢?首先企业应根据材料检测、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计量、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器具。其次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账册,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计划。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对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鉴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并经领导批准。对不能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将其送有资格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企业还应对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标志要注明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和检定(校准)单位,对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作出明显标志。

2.3 对计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准确有效的计量检测数据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监测和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考核装置或设备的工作能效也能判断计量点是否准确。还能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来源。生产操作人员最熟悉装置流程的关联性、设备的负荷、计量器具的稳定性以及物料的损失情况,让他们确认生产控制计量数据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相应的计量职能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监督执行。

3、结束语

计量工作是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事业,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符合科学规范并与世界接轨的计量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引言

 

自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科学管理,质量管理概念开始广泛流传,至今已100多年,其发展主要分为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随着国际质量管理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更代表着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品质量对于航空材料而言,不仅代表了企业价值、代表了核心竞争力,更代表了航空人的生命。那么,如何做好航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本文从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的视角,围绕质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运用PDCA分析方法,浅析了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希望对目前质量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质量管理相关定义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本文所指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在航空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三、基层研究所质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质量主管不能深入现场、不熟悉技术

 

橡胶与密封研究所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主管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或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更不能实现多产品全流程跟产,对各产品技术和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各工序控制情况不熟悉、对关键质量控制点不是小,对于哪个环节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隐患或问题不熟悉,这样不利于质量工作的开展,甚至往往觉得没有工作思路。

 

(二)科研生产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现象依旧存在

 

研究所人员构成复杂,不同人员之间质量意识不一样,依旧有部分人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质量管理概念,认为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即可,对产品生产过程没有控制,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理解不到位,认为质量管理工作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流程繁琐化,甚至抵触质量管理相关的工作,形式大于实际。

 

(三)质量信息不对称

 

质量主管不在生产科研一线,对产品交付后顾客使用情况不了解,假设发生产品质量问题,顾客一般直接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员,若项目负责人员质量意识不强或者自认为不是质量问题而未能及时传递信息,往往容易导致信息滞后或上报不及时,不利于质量主管后续质量归零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

 

“PDCA”分析法,即过程方法,是指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对这些方法的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本文针对目前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工作面临的困境,利用PDCA分析方法,构建了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的PDCA模式。

 

(一)质量管理制度建设(P—策划)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P指做好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每个研究所的产品特点和生产过程均不相同。质量主管,作为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梁,既要协助主管质量领导做好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又要监督科研生产人员执行生产过程中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质量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质量主管在熟悉全员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研究所实际情况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精细化、简单化,主要形式包括:

 

工作流程表格化。根据院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程序文件总体要求整理形成表格,将文字表格化,使整个科研生产过程通过填写表格内容的形式进行,更好地让科研生产人员理解整个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资源。

 

产品或项目技术指标表格化。对于重点型号产品或成品件建立技术指标控制表格,技术指标一般包括原材料性能和制品出厂或顾客要求的技术指标,表格依据每一项任务的指标要求设立相应栏,内容包括指标范围、控制方法、质量控制环节、所需设备及计量器具、检验方法及抽检频次等等,即涵盖了所涉及的全流程相关的信息要求。表格可以由项目组质量负责人填写也可让质量主管填写,并在质量主管处备份,这样不仅使项目要求一目了然,而且即使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了解顾客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质量主管对项目的跟踪检查。

 

2.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体系建设。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要想生产过程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有效运行,人是关键,人的质量意识的高低保证了整个生产流程能否顺利按要求进行,因此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体系的建立,推进质量文化宣传力度,主要包括:

 

第一,加强岗前培训。研究所人员构成复杂,对于新入职在编和技能合同员工,在开展工作前要对其进行总体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培训,让其熟悉科研生产等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

 

第二,定期开展质量管理知识专题培训。每个月开展一次质量专题培训,开展形式采取多样化,可以是案例交流、现场参观沟通、主题培训题、各流程质量管理要求,也可以是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质量管理问题,逐级分层提高各级人员质量意识。

 

第三,建立质量案例数据库。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对研究所历次检查、审核发现问题的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形成数据库,为进一步完善质量培训内容打好基层。

 

(二)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方法(D—实施)——统计工具的应用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D指质量主管可运用统计工具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产品质量不能靠检验来“事后把关”,产品质量合格与产品质量稳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是产品生产过程,不管操作者、设备、原材料、生产条件、试验方法如何一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点差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质量波动,而这种波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作为基层研究所质量主管,在不可能对每个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跟踪生产的基础上,可利用SPC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具体步骤包括:制定SPC控制计划;按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后输入Mintab,如某橡胶制品截面直径的SPC控制图;对SPC控制图进行分析,若控制图中出现异常点进行分析进而及时召开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讨论,采取有效的措施排除隐患,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控。

 

某橡胶制品截面直径的SPG控制图

 

运用SPC图控制,可以给质量管理人员相关的管理信号,发现异常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能作为产品质量稳定可控的数据来源(证据),让顾客更放心。

 

(三)质量监督考核(C—监督检查)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C主要指质量主管在开展工作时,还要对产品全流程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反馈各流程运行时存在问题,有效预防,为质量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垫下良好的基础,质量主管质量监督考核形式主要包括:

 

1.定期现场检查机制。针对全流程,质量主管针对研究所产品特点建立工艺纪律检查表,表格内容涵盖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不定期去每个工作环节抽查其具体运行情况,比如原材料库房管理、模具管理、生产现场运行情况、不合格品管理,每次针对具体某一环节进行,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可以作为质量培训的议题,举一反三;也可以组织专项检查,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检查。

 

2.内部审核机制。在定期进行现场检查的同时,每次迎接内外审核之前开展研究所内部审核,形成研究所内部审核流程,主要包括:(1)内部审核知识培训,质量主管负责院内外审之前的审核知识培训,内容可包括历次审核发现问题回顾、审核条款和审核重点,让各相关负责人更加了解审核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意识;(2)成立研究所内部审核小组,审核成员可以由各组质量兼职人员组成,也可以由研究所内审人员组成;(3)开展现场审核和文件审核;(4)形成审核报告并及时发给相关人员;(5)质量主管组织审核发现问题整改和跟踪验证。

 

(四)质量持续改进管理(A—处置)

 

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模式的A是指质量主管对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管理。

 

1.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质量问题归零是指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后,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机理分析、过程追溯,并采取纠正措施和举一反三,避免类似的问题重新发生的管理活动。质量主管要组织做好质量归零工作,对于顾客发现的问题,彻底搞清问题的根源,不仅从技术上还要从管理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预防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对于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举一反三,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管理。过程控制是为了更好地持续改进,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主管要积极推动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的进行,主要包括:第一,总结分析历次内外部审核发现的问题或各类评审提出的意见,看能否从管理上进行完善,进一步细化研究所制度,从管理源头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第二,现场质量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只要现场人员提出技术质量问题,积极召集相关人员响应,现地现物,并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积极推广QC小组活动、六西格玛项目、精益工程师项目、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并按阶段督促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各项目报告进行汇总评价。

 

综上,本文以“PDCA”过程方法的视角,从质量主管质量制度建设、过程控制方法运用、质量监督考核及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研究所质量主管工作模式,希望对今后质量主管工作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34-0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乎是民众生活的重要方面。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正逐步开展。“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生产档案管理,建立完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加强网络动态监管,及时把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追溯系统建设与农业生产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紧密结合度,促进产、销对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安全。因此,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产业链监控体系,继续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合理规划监测层次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监测行为,明确了监测责任。逐步规范、明确国家省、市、县监测内容、监测职责,并合理分工。如国家监测注重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象为大中城市,并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预警,省级监测以执法处罚、监督抽查为主,管理对象为地、市。市县监测以产地准出检查为主,注重产品检测,管理对象为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

2 加大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安全

2.1 把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关

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是把好产地环境关,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污染。全面开展食用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一是做好水、土壤环境的监测,监测水、土壤中重金属、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状况。二是生产基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建立田间档案制度,对产品进行检测,建立质量证明制度,使生产基地到市场的质量问题落到实处,并得到保障[1-2]。三是在对其他小农户、小市场的管理上,开展培训制度,不断强化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农业部门要与环保等部门一起,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注重水源污染控制,以及农药化肥的污染控制。

2.2 加强农业投入品风险监管

一是农业投入品如肥料、农药、种子等的生产经营者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如记载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等有关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对有问题的,予以严厉查处,在源头上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销售。二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推行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3-4]。三是加强标签标识管理,推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

3 把好市场准入关

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要严把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大型超市和专卖店要与生产基地产销直挂,实行销前检测、标识销售,连锁配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制度,使不合格产品可溯源[5]。

4 坚持强化检验检测,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本地区风险监测数据库。扎实开展风险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普查工作,实施农药残留监控、兽药残留监控、水产品药残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监测监控计划,形成部、省、地、县4级结合的监测网络。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和重点农资,进行检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从而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有力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和生产安全[6]。

5 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建立信息和信息传递制度。为做好应急预警、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建立部、省、市、县4级信息网络,各级监管部门要确定信息联络员,保证上下联系畅通、沟通情况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二是对乡镇监管人员加强培训,进一步明确监管任务,建立检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讲,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科学用药技术宣传、指导和培训,采用厂商协办、技物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四是及时引导农民和经营人员调整思路,改变习惯,大力推广对环境友好、对农产品安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制剂,杜绝农产品中毒事故的发生[7]。

只有把握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等各环节的的风险管理,才能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监管空白和死角。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工作能力,避免海南“毒豇豆”、青岛“毒韭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严格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继续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关,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控,才能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6 参考文献

[1] 苗在京,王孝钢,李海萍,等.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索与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42-43.

[2] 王海英,何海波,石晓峰,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保障食品消费安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4-25.

[3] 崔明灼,尹协芬,孙翠香.莱西市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当代生态农业,2009(1):44-46.

[4] 夏永祥,彭巨水.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质量管理[J].学术月刊,2009(8):84-89.

[5] 严可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实践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8(3):75-78.

第7篇

产品质量管理 检测质量管理 实验室管理

Discussions on Approaches to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Product Purchasing Quality Management

ZHANG Xue-song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Beijing Co., Ltd., Beijing 100007, China)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and achievements of Beijing Mobile in product quality detectio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Three aspects are included. The first is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which is crucial for control of product quality. The second is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normal working order in laboratory, enhanc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detection room, the purchasing department of Beijing Mobile draws strict management system. The third i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product quality detection proces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tection standards to quality control in detection process.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det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laboratory management

1 产品质量要求管理

在整个质量管理阶段中产品质量要求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此阶段,北京移动采购部制定并了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和标准,此检测规范和标准严格按照中国移动有限采购[2014] 30号――关于印发《中国移动2014年供应链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落实开展一级集采21类重点产品质量检测各项工作。采购小组在项目采购时,依据检测规范和项目需求确定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并纳入技术规范书;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将各项要求纳入合同。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供应商在物流配送中,要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以一级集采21类重点产品中无源器件中的功分器为例,各项指标如插入损耗、输入端口驻波比、带内波动、输入口反射互调抑制、功率容量等特性指标具有严格的标准。

2 产品质量实验室管理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检测室安全,北京移动采购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1)对检测实验室技术安全制度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检测室必须保持清洁、整齐、安静、安全;恒温楼内应保持肃静,严禁大声喧哗、奔跑,做到文明检测;做好检测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打扫室外环境卫生,疏通排水沟,保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无环境污染现象等。

(2)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所有检测仪器设备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贴有标识,需检校的设备报送北京移动相关部门进行检定。检测仪器设备布局应整齐、清洁;下班前整理好现场,仪器仪表归位,关好门窗,切断三源(水、电、气);检测室的水、电、气路和仪器设备的布局必须符合安全要求,未经本机构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改变水、电、气的线路等。实验室图片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室图片

(3)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安排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各检测室应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本检测室的安全、检测工作;依据现场情况,检测室负责人提出本室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新、改造及保养计划,组织仪器设备的送检和校验工作;实验人员需妥善保管各类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外借时应办理借阅手续。超过保管期的技术资料应分门别类,造册登记经北京移动批准后,统一处理等。

(4)对实验室送检设备管理做出了严格要求。如送检设备放置于送检设备室(库)由专人保管;送检设备到达后,由送检设备保管人员会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封检查,按检验标准要求,确认送检设备完好,数量、规格、龄期等符合要求后按来样单位办理登记手续,不符合要求的送检设备,不予检查,同时要求受检单位补充或重新取样;送检设备室环境条件及设施应能满足存放送检设备的要求,确保送检设备不变质、损坏或降低性能等。

3 产品检测质量管理

3.1 北京移动质量管理3个阶段介绍

(1)事前预防阶段:采购、生产、物流配送等阶段

采购部制定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和标准,采购小组在项目采购时,依据检测规范和项目需求确定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并纳入技术规范书;在签订采购合同时,纳入合同。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供应商在物流配送中,要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2)事中控制阶段:到货交付、仓储

采购部调度部按照采购订单制定到货计划、产品检测要求和任务,并通过邮件通知采购部物流管理中心或需求使用部门(集团要求一级集采检测产品入库物资由物流管理中心按照规则执行)。在接收到货产品时,采购部物流管理中心或需求使用部门,应按照采购部调度部的检测任务进行产品抽样和送检工作,并将检测结果反馈到采购部调度部,如出现检测不合格的情况,还应通过SPM问题管理模块反馈检测不合格的具体情况。仓储管理应按照产品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管理,实现入库物资的质量保证。

(3)事后监督阶段:到货交付后的工程建设、维护使用、后评估、回收利用

使用单位负责建立产品质量档案。产品质量档案应包含但不限于产品到货日期、安装日期、启用日期、采购合同号或订单编号、巡检维护记录、故障处理记录和其它影响产品使用的情况记录等,作为供应商评估及产品质量分析的基础数据。采购部结合采购周期和项目进度,有计划地组织产品后评估工作,并通过采购流程管理系统(SPM)建立问题处理模块,接收公司员工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建议,对这些问题和建议进行分析,并提出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措施,经相应层级审批后实施。

3.2 北京移动产品质量检测要求

根据产品对检测环境和设备要求程度的不同以及公司具备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分为自行检测和第三方检测这2种类型。自行检测: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对单独产品的检测和对系统整体运行的检测。第三方检测:公司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或第三方生产厂商对单独产品的检测和对系统整体运行的检测。在自行检测中,针对月报报送、对供应商考核方法及检测流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以月报报送为例,具体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质量管理月报报送要求

3.3 检测过程质量管理

北京移动在产品检测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以1―6月份无源器件中的腔体耦合器的测试数据为例,最终结果显示:在严格的质量管理下进行检测,产品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1)测试评判标准

耦合度30dB以下腔体耦合器的常温电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2)测试数据分析

1月份腔体耦合器三阶互调测试结果统计如表2所示。

900M三阶互调折线图和1800M三阶互调折线图分别如图3、图4所示。

如表2所示,1月份自检了虹信和三元达生产的普通耦合器,除了一般的外观检测外,主要是测试其三阶互调指标,统计结果显示,三元达8dB耦合器全部通过互调检测,虹信10dB和12dB均未能通过互调测试。根据图3和图4可知,虹信10dB、12dB耦合器的互调显著低于警戒值120dBc,虹信10dB耦合器最差指标达78dBc,虹信12dB耦合器最差指标达80dBc,严重低于警戒值。检测出不合格情况,将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后续处理,此种情况达到了自行检测的目的,同时达到了督促供应商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目的,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

表3为2月份华为耦合器数据统计,图5是华为各型号耦合器驻波比折线图,图6是华为各型号耦合器耦合度偏差折线图,图7是华为各型号耦合器隔离度折线图。

由图5、图6、图7可以看出华为生产的各型号耦合器隔离度、驻波比等参数特性均符合检测标准,曲线的波动都介于警戒值之内。

3月份华为高品质耦合器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3月份华为高品质耦合器的指标均符合检测标准。由折线图及数据统计表可以得出:2月份和3月份华为的耦合器特性指标均符合检测标准,同时3月份与2月份相比较,检测结果有所提高。

表5、表6分别为福建先创8dB和10dB耦合器检测结果统计:

表5 福建先创8dB耦合器检测结果统计

三阶互调均值/dBc 900MHz 149.2 合格率100%

1800MHz 138.54 合格率100%

驻波比(SWR)均值 1.08 合格率100%

插入损耗均值/dB 0.05 合格率100%

耦合度偏差均值 0.30 合格率100%

端口隔离度均值/dB 40.55 合格率100%

表6 福建先创10dB耦合器检测结果统计

三阶互调均值/dBc 900MHz 134.36 合格率100%

1800MHz 133.95 合格率100%

驻波比(SWR)均值 1.11 合格率100%

插入损耗均值/dB 0.05 合格率100%

耦合度偏差均值 0.38 合格率100%

端口隔离度均值/dB 37.96 合格率100%

由先创1―6月份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到:北京移动在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下,所检测产品的性能指标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合格的指标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合格的指标全部合格。上例中耦合器测试指标均符合检测要求,各方面指标均显著高于检测要求。在这种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下,真正地达到了北京移动集采产品到货检测的目的,使得每一件产品都在严格的质量把控下进行应用。

4 结束语

北京移动已经认识到质量管理在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质量管理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旺,质量管理应贯彻到加工生产的每一个方面,从产品的原料产地到需求使用部门,整条生产和运输链条中都要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尤建新,杜学美,张建同. 质量管理学[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 甘烽,宋光贵. 技术与质量管理(修订版)[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 于晓霖,陈仕华. 质量管理[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 毛春元. 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1(4).

[5] 邓卫华. 质量体系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TQM)[J].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2(2).

第8篇

关键词:肥料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18

1989年,农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画共和国农业部关于肥料、土壤调理剂及职务生长调节剂检验登记的暂行规定》,2000年颁布《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我国肥料管理制度日益健全。近年来,土壤调节剂、水溶肥料等新型肥料发展迅速,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肥料管理制度。为促进肥料使用管理法制化,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使肥料管理制度切实发挥作用,就要认清当前我国肥料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使之完善,从而促进我国肥料管理制度发展。

1 我国肥料管理制度现状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肥料管理主体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农业部,到现在涵盖财政部、质检部、工商部、农业部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也已经覆盖肥料供应链的整个过程,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善的肥料管理制度,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纵观肥料供应链的整个过程,肥料管理制度贯穿全程,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支持,在肥料质量控制和农产品安全保护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肥料生产环节中,管理制度有生产许可制度、肥料登记制度、肥料标准管理制度及肥料产业项目投资审批制度等,流通环节有经营准入制度、储备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而在使用环节上,《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肥料的使用及使用者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科学施肥,合理研发、使用肥料,规范了施肥管理。

行内人士都知道,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执行标准号是肥料必须具备的证件,不具备这些证件,是不能够流通于市场的。我国肥料种类繁多,肥料生产一直实行许可制度,严格规范肥料生产企业及肥料产品生产活动。在2005年前后,我国相继颁布《复混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磷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等制度,并在2009年、2010年做出了一些调整,对复混(合)肥料、掺混肥料、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及部分磷肥等执行严格的许可管理。只有取得许可证,才能进行肥料生产。

肥料登记上采用动态的目录管理方式,目录随着登记产品的增加而变化,只要在目标范围内的肥料产业项目都可以申请审批。就目前看,肥料产品推陈出新速度极快,尤其是政府意欲补贴的某类肥料,登记申请量总是很大,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情况,在肥料登记评价、检测、毒性鉴定上做了调整,加强了技术性的规范管理。技术性的规范管理是肥料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更好的规范肥料产业项目投资审批,为审批提供科学依据,制订了一系列涉及产品标准、方法标准、限量标准、评价标准等制度,切实落实好技术性的规范管理工作。除了对肥料产业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之外,对生产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文件、过程质量、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等也要进行专业审核,通过审核的企业才被允许准入市场经营。

肥料的执行标准是肥料管理法制化的基础,是杜绝假冒伪劣肥料产品的有效手段。为了避免在流通环节销售不符合标准的肥料,2001年颁布了《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停止销售肥料标识不标准的肥料,严格落实《料标识・内容和要求》规定,杜绝假冒伪劣肥料产品流入市场,为农民带来损失。

2 我国肥料管理制度发展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肥料管理制度经历了几十多年艰辛的发展,尽管在促进产业发展、保证肥料产品质量、科学施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肥料法缺失、市场监督效用不高、肥料登记管理制度不完善、肥料标准制度存有缺陷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我国肥料管理依据主要是2000年推出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法律效用低,更新、完善滞后,满足不了当前肥料产品质量管理、肥料市场监管及肥料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需要。鉴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肥料管理制度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2.1 转变管理 思路,转移管理重心,由促进肥料工业发展向监管肥料产品质量、科学施肥等方面调整,确保肥料使用者用到好的肥料。

2.2 加快肥料 立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在管理上以立法为基础,结合行政管理、经济手段等辅助管理,推进肥料管理法制化,确保肥料管理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依赖。

2.3 完善肥料 管理制度,结合肥料市场、肥料市场发展等情况进行相关肥料管理制度的研讨,及时跟新内容,符合肥料管理的新变化。

2.4 肥料管理 应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调节实现优胜劣汰,从而要加强肥料市场监管。

3 结语

总之,我国肥料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极为突出,法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肥料产业发展,为加快实现肥料管理法制化、推进肥料科学施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止假冒伪劣肥料坑害肥料使用者,肥料立法刻不容缓,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更新肥料管理制度,满足肥料市场监管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福锁.改变复合肥市场混乱局面[N].科学时报,2010-03-16.

第9篇

关键词枸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生产管理制度;信息网络建设

枸杞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经济作物,自古受到世人推崇。宁夏作物枸杞原产地,在政策带动下,无论是面积、产量及产品质量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科研单位组织制定了枸杞生产相关技术标准及规程,各枸杞基地在标准化技术的支撑下,枸杞生产完全实现了无公害,部分达到了绿色食品甚至有机枸杞要求[1]。

虽然质量标准执行提高了枸杞产品质量,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链”,各基地生产标准化技术执行不够彻底,种植不规范、不科学,生产中仍然存在农药、化肥使用量超标现象,导致枸杞产品质量不稳定,尤其消费市场对枸杞产品质量仍存有疑惑感、不信任感。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2009年6月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比以前的《食品卫生法》,将食品生产安全由过去的分段监管体制、命令控制模式,提高到现在的全程监管体制、预防风险模式的高度,总体趋势是在逐步提高产品等级,不断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监管机制建设步伐[2]。为了充分保证居民消费枸杞安全的需要,加强枸杞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技术建设是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保证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需要。

1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无论根据哪种产品质量标准,决定枸杞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及加工过程的全程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及管理技术、规范田间生产档案记录、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建立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枸杞产品全程质量追溯制度,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保障消费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枸杞生产方式变革,提高枸杞种植者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3,4]。

农业部2003年组织开发设计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对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有着积极作用。该系统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为依据,以规范化数字档案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专题网站为载体,集中展示了全国优质农产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认知途径、提供合作渠道。这套系统能够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无公害农产品方面的综合服务。一是利用这套系统,消费者输入产品的编码后可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和照片,清楚地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情况、生产企业的情况、产地土壤水质等环境情况,以及每一件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等各种投入品的情况,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可以追溯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对于枸杞种植生产单位或企业来说,利用这套系统可以方便、系统、规范地记录和管理无公害枸杞生产全过程各种信息,建立健全从田间投入品的使用到最终产品质量检测情况的档案记录,规范生产行为、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确保枸杞产品安全。

无公害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引进建立,不但保证枸杞无公害产品质量安全,为无公害枸杞产品质量追溯提供了技术平台;而且对于从事绿色有机枸杞生产单位或企业,可借鉴该质量追溯系统,自行开发、设计绿色、有机枸杞质量追溯系统软件,为进一步规范枸杞质量追溯系统,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2规范枸杞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枸杞生产、管理单位或企业要在严格遵循枸杞标准化技术规程,并组织枸杞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要求、枸杞产品质量认证要求,组织制定科学、可行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全面保证枸杞质量追溯系统正常运行。一是在已培育的优质枸杞品牌以及HACCP食品安全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枸杞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制定适合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工作规范,包括从品种选育、种植、产品销售、枸杞产品质量反馈等全程质量管理操作规范。二是组织制定品牌枸杞生产产品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细则。三是制定品牌枸杞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四是制定可追溯品牌枸杞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中,为保证体系运行高效有序,须配置计算机、打印机及相应的配套服务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所有体系运行的微机系统以宽带联接、局域网的信息管理方式,以利于枸杞质量追溯系统运行快捷、有序。应合理配置应用质量追溯系统软件。一是对引进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软件和基本数据库适时升级、更新,并设立专人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将生产管理的各种信息及时输入软件系统管理的IC卡中。二是加强对枸杞种植环节控制、监督,尤其是关键环节枸杞生产管理、采摘筛选、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三是枸杞采摘后,按照每一个地号的每个枸杞种植户为一个最小单元,按区域对其分别包装并打印标签,或者喷码标示,上市销售的枸杞及其产品均实行带码销售。枸杞包装采用带有喷码或射频进行标记,采用小型耐用(以不超过20mm×20mm为宜)、不易脱落的优质无毒副作用的塑料标识。所有枸杞生产管理各阶段的信息均及时输入微机系统管理,用户或消费者只要依据所购枸杞商品的条码标示,即可在制定的信息设施系统中获取枸杞产品的各种详细信息,使得相关信息具有较好的可追溯性。

4扩大技术宣传推广

生产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号召广大种植者及生产管理者参与到现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技术建设中,突出发挥各示范生产区功能及示范带动作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传播枸杞种植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知识和管理经验,监督基地质量追溯体系和标准化管理执行情况,保证枸杞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推广,充分保证枸杞质量安全。

5参考文献

[1] 姜文胜,李建国,李军.宁夏枸杞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44-345.

[2] 本刊编辑部.食品安全的保障之道[J].中国农村科技,2009(6):36-37.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管理标准化计量 质量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长汀县围绕“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定位,努力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发展模式,紧紧抓住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四个重点”,按照“以大项目催生大企业,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的思路;在加快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升级改造提升的同时,全力推进稀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主导产业竞相发展、规模工业突破进展的好势头。然而,大多数工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从工业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是基础,是产品质量提高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是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保障,而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全面落实各项管理职责。做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基础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品执行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方面

(1)对产品执行标准的认识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知有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无标生产屡屡发生,甚至把市场上同类产品上的执行标准印在自己产品的标识上,而不知其意义,每批次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2)标准化管理水平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许

多企业主不清楚什么是标准,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管理企业。认识不到标准化在管理中的作用,不善于引进标准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常常处于无序状态。

2、计量工作方面

(1)计量管理能力不足。一是对应该配备的计量器具未予配备、或配备不全,计量器具的配备率低;二是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率低,认为第一次首检就行,或者未经检定可用就行,不检定或漏检现象普遍;三是计量技术力量缺乏,未配备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因此未建立相应的计量器具管理、检定、校准台账,计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2)对计量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是侧重于满足生产过程的计控要求,很少顾及计量工作在生产过程中对保证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视能源介质在生产、供应、调配和消耗的计量;忽视能源介质对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贡献;企业计量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人员计量意识淡薄、计量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计量管理体系,或未有效运行,使计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质量管理方面

(1)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认为,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因此仅注重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的配备;企业未按ISO 9000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有的企业为了面子工程,购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未有效地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认识到质量管理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

(2)质量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是许多企业出于节约生产成本考虑,从原料的采购到生产的各环节、产品的销售,都未配备足够的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

(3)质量管理方法应用有限。从简单的检验控制到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已日臻完美,不但有六西格玛、QC活动,还有8D方法、卓越绩效管理等等。但多数企业对质量管理方法的正确、准确应用还十分缺乏。

三、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标准化工作方面

(1)标准化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就需要重视标准化工作。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从根本上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为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设立统一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管理部门(或人员),编制适应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同时企业管理层要持续改进标准体系,理清管理思路,按照管理标准理顺层级关系,使标准体系满足企业各项工作需要,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

(3)提高对产品标准的认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注重检索相关标准资料,使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方面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2、计量工作方面

(1)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达到节能减排及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生产加工企业几乎都涉及到能源的使用问题,应提高对能源计量的认识,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制度,以适应现代化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应充分认识到科学、准确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建立能源信息管理制度是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的最有效的措施,把节能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各项工作。

(2)机械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其使用的计量器具种类多、数量多;计量是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决定了企业的产品质量,用于质量检测、工艺质量控制的仪器都是计量仪器,计量不准,数据就不准,工艺过程就无法正常控制,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应强化计量基础工作,配备必要的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健全计量管理体系,建立企业计量器具台账,制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计划,组织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校准,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并及时配备、更新计量检测设备。

(3)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工业原料的检验、工艺流程的控制、产品质量的评价,新产品的试制到“三废”的处理和利用等,都离不开计量。因此,在企业员工中,要强化计量意识,准确的计量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科技含量越高,越是精密的仪器对计量测试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计量基础,计量还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经济转型当中,强化计量在以质取胜战略中的基础作用,是必然的选择。

3、质量管理方面

(1)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满足于产品的最终检验,因为产品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要把质量管理思想贯穿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直至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兼顾以顾客为中心、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过程的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基于事实决策、与供方的互利关系等八个方面。

(2)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是人的作用,应强化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抓质量的良好局面。此外,还应加大对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培训,使广大员工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

(3)企业应加大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引进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充分应用现代质量管理新方法,改善质量管理现状。

4、政府质监部门作为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在深入企业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应强化对工业企业的帮扶指导,加大对企业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整个基础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结语

实践证明,企业基础管理能力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因此,工业企业必须吸取基础管理的新方法,不断创新企业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11篇

(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贵阳 550002)

摘 要:我国对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生产企业必须按规定程序取得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企业实地核查是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流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实地核查不合格即判企业审查不合格。本文结合现场核查体会,对企业实地核查项目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对企业实地核查的准备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产许可证;实地核查;问题;改进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城乡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镇化发展也使得当前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已经不能够适应城市快速扩张的规模,迫切需要完善和扩建地下排水管网,这些都为排水管行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以其就地取材、制造方便、价格低廉、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当中。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在使用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引发工程返工、管道破裂、排水不畅、道路塌陷、城市内涝等现象,影响生产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产品的质量安全,2007年4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将输水管纳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中,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属于输水管的范畴 。2011年1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新的《输水管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条件,并按规定程序取得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增强企业质量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保障产品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帮助企业顺利通过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本文结合在企业实地核查工作中的体会,将企业实地核查中常见的问题加以总结,以供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生产企业在申证准备过程中参考。

1 企业实地核查

1.1 企业实地核查的目的

对申请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进行实地核查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就是确认申请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稳定生产质量安全合格产品的能力,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正确作出审查决定并颁发生产许可证证书,客观、公正、准确地提供可靠的技术评价材料。

1.2 企业实地核查的项目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办法》将核查项目分为:一、质量管理职责;二、生产资源提供;三、人力资源要求;四、技术文件管理;五、过程质量管理;六、产品质量检验;七、安全防护,共7章、26条、39款。

1.3 企业实地核查判定

1.3.1 项目结论的判定

(1)否决项目结论分为“符合”和“不符合”;。

(2)非否决项目结论分为“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

其中“轻微缺陷”是指企业出现的不合格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并是性质一般的问题;“不符合”是指企业出现了区域性的或系统性的不合格,或是性质严重的不合格。

1.3.2 核查结论的确定原则

否决项目全部符合,非否决项目中轻微缺陷不超过8款,且无不符合项,核查结论为合格。否则核查结论为不合格。

2 企业实地核查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2.1 质量管理职责

常见问题:①有的企业虽然有质量管理制度,但对质量有影响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及相互关系的表达不够明确;②质量管理制度中虽有相应的考核办法,但实质性内容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差;没有严格实施,不能提供完整的考核记录。

改进措施:①企业应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内容表达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②对质量有影响的部门或人员应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实施考核,并作好相应的质量活动记录。

2.2 生产资源提供

常见问题:①没有配置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所配置的混凝土标准养护箱容积与企业生产规模不相适应;②没有编制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维护保养计划,实施记录不齐全;③个别检测设备的准确度不能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需要,如管子水压试验装置要求的压力表为1.6级,分度值0.005MPa,部分企业提供的压力表尽管也是1.6级,但分度值不满足要求。

改进措施:①生产规模大的企业最好配置混凝土标准养护室(RH:>95%、温度:20±2℃)或标准水养设施(20±2℃的不流动的Ca(OH)2饱和溶液),如果配置混凝土标准养护箱,一定要注意混凝土标准养护箱的容积要与与企业生产规模相适应;②企业应健全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做好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且保存记录,使其处于完好正常运行状态;③按《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规定,把必备检测设备配备齐全,且其数量、准确度符合《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尤其不要忽视一些小型设备。

2.3 人力资源要求

常见问题:①质量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对质量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够,检验人员不能熟练准确地按规定进行有关检验;②部分企业检验人员未经专业技术机构培训,所持上岗证培训内容未包括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产品标准。

改进措施:①企业应加强关键岗位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掌握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岗位职责并能熟练进行生产操作;②安排检验人员到专业技术机构进行培训,取得符合要求的上岗证。

2.4 技术文件管理

常见问题:①有些企业提供的标准文本不全,只有产品标准,缺少一些原材料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②企业自行设计的结构配筋图没有经具有审核资质的单位对其进行技术审核,不能提供审核报告;③有些企业虽有技术文件管理制度,但管理较混乱,作废的旧文件没有标识,与新文件混在一起,且没有文件批准及收发文件的记录。

改进措施:①可通过有关标准化院、标准情报所等机构收齐相关标准;②企业自行设计的结构配筋图,如不能提供具有审核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审核报告,建议采用有资质单位提供的结构配筋图纸或图集,但应有企业书面技术确认报告;③的文件要保留好批准记录,负责文件管理的部门或人员应及时收回作废的旧文件,并进行适当标识,以防旧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及时发放新文件,并做好记录。

2.5 过程质量管理

常见问题:①采购质量控制制度和文件内容不完整;②未按规定对供方进行评价;③制订的工艺管理制度及管理考核办法内容不完善,缺乏操作性;④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内容空泛,针对性与操作性不强。

改进措施:①企业要健全采购质量控制制度,采购制度一般应规定:采购手续、合同签订、供应商的评定、检验及验收规定、原材料存放标识规定等内容,把好原辅料进货关;②根据调研和以往提供的产品质量情况、企业资信文件、业绩等实施供方评价,确定合格供应商;③工艺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工艺文件管理部门、编制部门和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操作工人应严格按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的纪律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采取的工艺分析、审查、试验的要求,工艺管理制度的考核、奖励办法,工艺操作记录要求及工艺纪律检查记录的要求等。工艺管理主要是过程、工艺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是否执行工艺、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方法、参数去执行,工艺管理考核办法应明确质量控制目标、量化的考核指标,要有相关的记录做证实;④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关键质量控制点至少应包括钢筋骨架滚焊成型、混凝土搅拌、成型、养护等工序,每一个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控制程序通常包括目的和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或支持性文件)和记录表格,而作业指导书一般应明确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步骤、要领和要求,确保同一工作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按同一标准去做,并做好日常记录。

2.6 产品质量检验

常见问题:① 检验的原始记录不完整、准确,任意涂改情况较严重;只有检验结果,找不到对应的原始记录;检验报告不够规范;②产品标识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一些企业的产品标识上只有企业名称和生产日期,没有标明产品标记等其他信息。

改进措施:①按照有关标准的要求开展检验并认真记录,记录如系误写,应在原数据上划一斜线,并在旁边添加正确的数字,签名。检验报告的信息量要充分,三级审核均要签好名。②企业应按GB/T11836-2009的规定正确进行产品标识,应在管子表面上标明:企业名称、商标、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记、生产日期和“严禁碰撞”等字样。

2.7 安全防护

常见问题:混凝土搅拌机、悬辊成型机的电动机和控制柜露天放置,没有防雨及安全防护装置,配电柜、配电箱等没有安全警示标识。

改进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对每个工作场所进行逐一检查。对任何没有防护装置的危险部位均应安装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置,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对已有防护装置但不符合要求的危险部位进行加固或改造,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3 建议

为使企业实地核查顺利通过,在审查组进入现场前,建议企业提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3.1 汇报材料

实地核查首次会上,一般要由企业负责人简单介绍企业生产或筹建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成立日期、投资情况、占地面积、企业工艺布局、设施设备状况、组织机构、人员培训、生产质量管理等情况。汇报材料不能过于简洁,也不易过长,要让评审组对企业有一个基本了解。

3.2 现场核查陪同人员

企业应安排熟悉企业总体情况并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人员陪同现场核查,陪同人员应能比较快速准确地回答现场核查人员的各种提问。现场核查的陪同人员不宜过多,通常宜由主管技术的厂长陪同回答或解释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主管质量的厂长负责回答或解释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

3.3 各岗位人员

在现场检查时,审查组要与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生产工人等进行交流沟通,了解相关人员的情况。因而企业平时应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使得技术管理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知识,各岗位人员要熟悉本岗位职责,能熟练进行生产操作,能清楚回答现场检查人员的提问,尤其是技术人员(工程师)、关键工序岗位人员和检验人员必须在场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3.4 生产环境设施

核查前企业应认真检查有关生产设施,确保核查时与申证产品有关的生产和检验设施均能正常运转,混凝土标准养护室的温湿度要满足标准要求。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设备和设施,应当设置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车间、库房等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消防器材,消防器材应在有效期内;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状态应按规定标识好;清理现场环境,包括生产车间、检验室、厂区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等,这样可反映企业对核查工作的重视。

3.5 文件及记录

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设备操作规程、记录表格等,这些管理体系文件要按规定批准实施。根据企业实地核查项目分类建立文件盒,把属于同一核查项目的文件及记录存放在同一类别的文件盒中,便于核查人员查阅。砂石、混凝土、钢筋骨架、成品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记录等按月份或年份装订。为了能起到提示作用,可以将有关质量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艺流程图等在相应的办公司、车间岗位上墙。

3.6 样品的准备

企业实地核查合格后,要进行产品抽样和检验,企业应根据《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抽样规则》准备好备抽样品。共抽两种规格型号的产品,所申请的最大规格型号的产品必须抽样检验,另从符合抽样条件的其他规格型号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一种规格型号产品作为另一受检批,受检批由同材料、同工艺、同规格、同外压荷载级别的管子组成,且为连续二个月内生产的产品,样品龄期不超过6个月。每种型号规格的管子抽样基数为:管子直径<260 0mm时为30根~20 0根;管子直径为260 0mm~350 0mm时为20根~20 0根。在实地核查工作中,发生过少数企业未按要求准备好样品,造成无法实施抽样,导致实地核查工作终止。

3.7 企业的自查

在完成所有软、硬件的准备工作后,企业应组织人员根据《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办法》要求进行认真自查,及时发现遗漏问题,在审查组进入现场前补充完善,使实地核查能顺利通过。

结语

企业实地核查是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流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实地核查不合格即判企业审查不合格。但只要企业对照《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逐条进行准备,责任落实到位,通过实地核查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S],2011.

[2] GB/T11836-2009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S].

作者简介

蒋德勇,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建筑材料检测和质量管理工作。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都司路124号“都市之星”18-A1

邮编:550002

第12篇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管理办法最新版本完整

第一章 总 则

一、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执行本办法。

二、医疗器械产品是救死扶伤的工具,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医疗器械工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质量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为此,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技能和先进技术,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四、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企业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加强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理化检验工作、质量责任制、质量情报工作等。特别要重视对现场原始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质量信息的反馈。这些工作要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溶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形成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体系。要抓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

五、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各企业都要积极推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要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逐步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优良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

六、产品质量检验应严格执行标准,要把检验工作贯穿于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就应落实试验顺序、检验项目、方法,同时研制测试设备。在检验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统一的基础标准,通用的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抽样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七、企业要把质量工作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的厂长应主管质量工作,对产品质量负全面责任。

八、企业应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协助厂长拟订质量工作长远规划和制订企业年度质量方针、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2.在厂长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

3.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产品质量升级创优计划,产品质量考核计划,并督促检查计划的执行。

4.组织指导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督促检查各部门的工作。

5.组织制订本企业的质量经济责任制和奖惩条例。

6.制订降低质量成本的目标和方案,协同财会部门进行质量成本的汇集,分类和计算,努力降低质量成本。

7.组织职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制订有关的各项制度,帮助选好课题,定期召开成果发表会,做好评审工作。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和活动应报请主管部门登记。

8.制订对职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计划,并负责实施。

9.收集、汇总、分析厂内外的质量信息,并反馈到有关部门。

10.负责与外协厂签订外协产品的质量协议。

11.组织本企业的质量审核,定期地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现行质量体系及其效果进行评价,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九、加强质量检验工作,企业应设立质量检验科,质量检验科科长的任免,须征得上一级领导机关的同意。质量检验科负责监督、检查产品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其职责:

1.按照标准和有关合同,组织和监督对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毛坯件、半成品直到成品出厂的质量检验工作,并做好原始记录,建立产品质量档案。

2.根据产品质量考核计划,提出相应的质量考核指标。检查全厂各道工序的质量检验工作,定期组织对产品质量检查考核(包括成品和部件),并统计上报全厂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关键工序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信息反馈。坚持首件检验、中间检验、最终检验。

4.贯彻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批不出厂的原则。负责签发产品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在质量问题上发生矛盾时,企业领导应以检验部门的检验数据为准。

5.会同设计部门进行周期检查,以保证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6.参与新产品、改型产品的设计审查和工艺审查,协助做好新产品的鉴定工作,编写有关试验及检验报告。

7.质量检验人员应由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并精通业务的人员担任。检验中应按产品图纸、工艺规程、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并作出正确判定。对重大质量事故,有责任及时向上级质量部门如实反映情况。

8.做好检验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工作,保持检验人员的相对稳定,检验员的任免,须征得厂长的同意。

十、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用户的技术服务工作,研究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的使用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用户服务工作。其职责:

1.建立用户访问制度,对出厂产品进行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的调查。认真及时处理用户来信来访,建立用户对产品意见和处理结果的档案,及时反馈质量信息。

2.医院设备类或电子仪器类产品,应传授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技术知识,帮助用户培养使用、维修人员,解决使用中的疑难问题。

3.对于产品中的易损件,应保证提供备品、备件。

4.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服务网点。

第三章 工程质量

十一、生产部门要充分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加工周期和检验周期。认真编制好生产计划,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防止突击装配、突击检验的做法。禁止未经训练的其他人员参加装配和关键工序操作。搞好工艺卫生,改善零部件的加工、运输,提高装配和包装质量。

十二、技术部门应保证产品图纸、工艺规程等技术文件正确、完整、统一,并严格贯彻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经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标准,不得擅自降低标准要求。正常生产的产品图纸、工艺文件的更改,必须经过必要的实验,并办理审批手续。

十三、新产品经鉴定合格后,应对产品图纸、质量标准、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完善工作,具备条件后才可投产。对轮番生产的产品要做好产品上、下场的管理工作,投产前要对技术文件、工艺装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产品质量。

十四、新工艺、新技术用于生产,必须经过鉴定验证,并须经过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同意。材料代用和零件回用,必须保证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零件互换性。

十五、要重视产品的内在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要逐步考核其内在质量指标,如使用寿命、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能耗效率、精度保证性、性能稳定性、噪声、振动,特别是医用电气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

十六、要认真组织好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开展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活动,保持设备精度,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

十七、教育全体职工提高质量意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要按规定进行有关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技术业务培训、考核。

十八、加强计量工作。企业要设立专门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或人员,要配齐必要的计量器具和测试仪器、设备,并使其处于完好状态。贯彻执行计量法令和计量管理制度。

第四章 奖 惩

十九、达到各级优质产品要求的医疗器械产品,可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优质产品奖。

二十、申报国家优质产品必须是分等办法规定的优等品;申报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必须是分等办法规定的一等品,其具体质量指标按当年分等细则要求执行。

二十一、医疗器械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并应执行择优供应原料、燃料、动力的原则,确保优质产品的生产。

二十二、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职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对在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上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

二十三、要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企业出现质量事故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对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企业必须追究领导责任,并上报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对于直接责任者要给予处分。当年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产品,不得申报评选各级优质产品。重大质量事故是指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重大医疗事故者或由于质量问题造成5000元以上经济损失者。

二十四、对于产品质量长期低劣,用户意见很大的企业应限期改进,必要时应停产整顿。在产品质量上若发现弄虚作假欺骗用户的情况,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二十五、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医疗器械行业各部门应根据各自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细则,并报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