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键教案

化学键教案

时间:2022-06-08 02:22:05

化学键教案

第1篇

关键词:以"导"促学;高效课堂;活用导学案;自主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34-01

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进行,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下课堂创新的主旋律。在实践与探索中,经历了由"形"到"质"的提升,即由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到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1.正确认识

导学案 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

2.充分准备

备教材: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点,并使之结构化、网络化;圈出重点、难点,把握关键。

备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及社会中出现的关联性敏感话题更应精心准备。

备课堂结构:主要是课堂程序问题,把握关键,如对于重点如何把握、难点如何切入、关键如何突破等;如怎样设计才能更容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怎样才能令学生更容易外化知识、内化品质?也是关键。必要时,还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教学内容稍作编排,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令导学案个性化

导学案以书面形式对课程进行认真梳理,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为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进行再认识,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二次备课甚至是多次反复深入地备课。

教师在拿 到导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将导学案个性化。这是因为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面向广大教师和所有同学段班级设计和编制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次备课的一般步骤是:钻研课标――分析教材――研究学案――参与集体备课研讨交流――个人在学案上备课。

在二次备课中,专研课标,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则主要是了解教学的内容、知识体系结构、教学的重难点,确立基本的教学方向;研究学案主要是对学案的解读,理解编写设计的意图,研究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是否正确,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的方法措施是否等当;带着自己研究的成果参与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中与老师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达成共识以后进入个人在学案上的备课步骤。总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4.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提升和完善。知识只有在纳入人的知情意系统时才真正属于个人,并能积极参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导学案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要要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引领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和能力的内化。所以教师在落实导学案时,一定要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形成。

第2篇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法;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学科的教学需要。而案例教学法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经济法理论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学知识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没有现成的、统一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地加以运用。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并不是案例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精。

首先,收集案例是前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可以从“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经济与法”等电视媒体上的法律节目和法律新闻、报刊上收集;二是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如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律网;三是可以从社会调查和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中收集。这些典型案例最能反映法律内容和形式,同时案例的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其次,选择案例是关键。选取案例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要求教学案例要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有典型性的、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的法律案例,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第二是针对性原则。是指要求选取的案例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能够强化教学内容、目的,同时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时和适当地深入,通过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是指要求选取的案例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是专业性原则,所选案例要体现法学类课程的特色及相应的专业深度,能反映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第五是严密性原则。是要求案例能够用已确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去分析和论证,也是案例科学性的体现。

二、组织好案例教学中的讨论

案例教学法中的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法理依据。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受到侵害的学生很少考虑要去维权,也不知道如何维权。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别水平,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同时树立维权意识,掌握一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权利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着手,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作为本课的重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难点。可以给出案例题: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部分商品打折销售,并在醒目处贴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告示。试运用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此案例题是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找出关键句子是打折商品,是法律允许的,需要回答问题是运用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在呈现案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先分小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让每一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发言,阐述本组经讨论形成的观点、理由。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说,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教师做好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讨论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作总结时,不一定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在总结时,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的表现也要作出评价,以激励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比如,上面案例中,所列告示内容“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所涉及到理论有两个:一是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中的产品质量的瑕疵担保责任,这部分内容我国合同法第40条有明确规定;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中的经营者的法律责任,这部分内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有明确规定。我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内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内容,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得出,教师要进行肯定;同时,教师要进一步说明,本告示中“一经售出,概不退货”,实际上是免除了自己的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因而是无效的,告示所列内容也无效。对于所销售商品,销售者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及至赔偿损失。

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优化了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案例教学成为经济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经济法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潇亭,王秋红.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J].技术与教育,

2010(1).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

第3篇

关键词:案例库;审美文化;TRIZ;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11-02

审美文化是人文社科类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美学和从事审美文化研究的必备基础。审美文化对后续的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审美文化与其他先修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性强,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审美文化的教学需要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生活实际,如常见的影视文化、消费经济、现代科技、商品符号等,作为讲解审美文化的素材来源。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讨论和延伸,辅助老师的总结,达到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的目的。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讲述教学内容,打破了常规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模式,构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合作、探索的创新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案例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直观性、典型性和放射性。

二、案例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大爆炸和消费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涵义出现井喷效应,常规的案例无法满足需求,常常出现窥一斑难见一豹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流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TRIZ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构建的一套创新设计理论。TRIZ经过分析各种信息发展的规律模式,提出了一整套解决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并由此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算法和理论体系,诸如进化理论、冲突举证、76个标准解法、ARIZ分析、AFD分析、物质-场分析、ISQ演化模型、40个创新原理,等等。TRIZ可以从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出发,明晰问题内部的构成、冲突和进化模式,从而为创新提供思路。[1]

与传统的案例设计方式相比,TRIZ既可以提出满足各方面要求的案例标准,便于后续的案例选择,又可以指出这些案例未来的走势,从而在理论上给出了诸多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因,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审美文化的内核。

这里以“现代穴居人”案例为参考,分析如何设计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案例讲解流程。

“现代穴居人”是一个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等。“现代穴居人”是与远古时期的“穴居人”相对比,其前导知识点包括穴居人、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和偏执等,后继知识点包括精神寄托、救赎、娱乐化皈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等。其中,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是同属前导或后继的知识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耦合关系。不同的讲解顺序,采用的知识点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2]

这里采用TRIZ中的进化理论,对“现代穴居人”的教学脉络进行整理。

流程1:英雄神话爱情神话救赎精神皈依孤独幽闭都市人穴居人现代穴居人。

流程2:现代穴居人孤独幽闭精神寄托英雄神话爱情神话娱乐化皈依穴居人。

流程3: 穴居人孤独幽闭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现代穴居人娱乐化皈依精神寄托救赎英雄神话爱情神话。

在流程1的演化趋势中,强调现代都市的英雄神话和爱情故事带来的皈依,给予大众精神上的平和,同时也造成大众孤独幽闭的性格。此流程能够很快地产生教学共鸣,但是会用到许多后继知识点的内容,容易造成教学进度的失控,不予选择。

在流程2的演化趋势中,强调都市人感到孤独和幽闭,主动需求精神皈依,进而产生消费市场,造就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但是神话演绎后自己依旧孤独和幽闭,穴居人的本质没有改变。此流程的逻辑比流程1更加清晰,但是存在后继知识点前移的同时,还存在两种穴居人特征的比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和论证,也不予选择。

在流程3的演化趋势中,从穴居人的孤独和幽闭出发,对应于都市人的孤独和幽闭,进而提出现代穴居人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现代穴居人希望通过娱乐方式实现皈依,进而产生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此流程将前导知识点和后继知识点严格分开,逻辑脉络清晰,且为后继知识点的提出埋下伏笔,是案例讲解的良好脉络,予以采用。

三、案例库评价体系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需要特定的情景,通常包括:设定主题、营造教学场景、信息资源组织、打造自主学习、构建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估六个方面。案例库的构建和使用可以很好地对上述场景提供支撑,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需求,即设计问题、提供案例、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认知工具、设计协作会话机制、规范教学评估手段等。

根据审美文化学科的特点,案例库设计了相应的权重分析表。

四、案例库需求分析

审美文化案例库的用户群主要是高校师生、科研院所以及相应学科的爱好者等。案例库用于日常教学和科研项目,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完善项目报告。案例库内容参考通用的审美文化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以网络的形式,对外呈现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常规的电脑终端进行访问,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以教学大纲为蓝本,案例库以目录树的方式管理和呈现相关案例信息。

案例的选型标准:现实案例与当前国内外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且具有指导性;传统案例需要有相应的历史文献证明或印证;案例的篇幅大小适中,与案例承载的理论深度对应,且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侧重进行适当删减;选用常见案例,拒绝孤例,强化案例之间的知识关联;案例准确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权威信息来源,如官方公开发行的文献、典籍和规范等等,且案例需要补充完整的参考信息,如作者、时间、信息源等。[4,5]

五、案例库设计

总体设计。审美文化案例库包括基础教学案例库和项目支撑案例库。其中基础教学案例库包括两个子库,即当代审美文化和经典审美文化,主要面向高校教师、科研院所和爱好者。项目支撑案例库包括三个子库,即项目支撑方案、文化产业企划、书籍撰写方案,主要面向项目申报者和科研院所。[6]审美文化案例库的主体框架。

其中,当代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科技、消费经济媒介文化、微观政治、式微宗教、后现代艺术等模块。经典审美文化包括精英政治、崇高宗教、经典艺术、历史典故、语言特征等模块。

搜索模块设计。案例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搜索,如标题、作者、关键词、全文、语句等。同时,搜索功能还具有模糊选项。当搜索功能开启模糊选项时,搜索可以将输入的关键词按照包括部分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联想搜索,否则将使用精确搜索模式,即以包括全部关键词为搜索目标。默认状态是精确搜索。

针对搜索结果,提供四种记录管理模式,即时间范围、相关度、文献来源、日期。时间范围是指显示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案例记录,相关度是指案例与关键词的耦合程度,文献来源是指来源渠道,排序方式是指案例记录的排序方式(当前主要有两种,时间升/降序和点击率)。

六、案例库的应用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根据参与者的人数、输出内容和老师参与度等可以划分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两个阶段。[7]

小组讨论是将学生划分为指定小组或兴趣小组等模式,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元化,具备不同的知识层面、男女比例和目标诉求等。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论证,对案例本身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在小组讨论阶段,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参与,仅对案例本身和结论输出格式进行说明。

班级讨论是小组为单位,老师作为讨论的协调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出现。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讨论按照下述几个步骤进行:分析问题,总结原因,给出现实例证,归纳结论。小组间的辩论以代表形式进行,代表人数为1~2人为宜。

各小组陈诉后,进行小组间辩论。辩论中的论点是小组自己的结论,论据是案例涉及到的现实信息,而理论来源是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脉络。

(3)得出结论和撰写报告。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论由老师来判定。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和对案例本身的理解,分别对各小组的分析和结论给予判定,并指出相应的优缺点信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讨论报告,内容包括:案例分析、思路、分析步骤和结论等四个部分。

七、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案例库的构建有效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差距,既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减少了教师备课时间。学生方面,他们获得了统一的、体系化和生活化的案例,在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生产实践的能力,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教师方面,老师的劳动量得到极大降低,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构建了直通道路,从而构建一条贯穿教学、项目和个人提升的螺旋形上升曲线,达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燕,邵云飞.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1-3.

[2]丁筑兰.审美文化作为“新宗教”的代言性质[J].求是学刊,2009,

(2):103-105.

[3]段庆华,黄蕾军.基于CLE模型的远程教育财经类案例库构建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28-129.

[4]李泽林.课堂研究方法:基本范式与路径嬗变[J].教育研究,

2013,(11):99-103.

[5]刘宣文,张英萍.我国媒介识读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3,(6):93-100.

第4篇

关键词:案例;PS;中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74-02

Photoshop作为平面图像处理领域的一款优秀的专业软件,广泛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美术、摄影、印刷等领域。在我校,PS课程已经成为作为平面设计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平面图像处理、图像创意设计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的运用到PS课堂上,我就案例教学法中的关键要素——案例的选取,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推断、探索,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计算机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1]

二、PS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关键在于巧设案例。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PS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案例选取的几个要点,现分享如下。

1.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中职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爱玩游戏,是典型的“电脑控”、“手机控”。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视角去挖掘教学案例,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题材或话题,寻找新兴事物,了解他们喜欢的游戏人物等方面入手,将我们所教授的内容与之融合,变无为有,形成一些新的案例,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层蒙版”这个内容时,我通过展示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凤姐变范冰冰”的图片,以及新兴事物“甲壳虫鼠标”,设计“动漫人物cosplay”等环节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引入蒙版的内容及应用,结果学生大呼过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案例的难度要采用梯度渐进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案例制作精良,视觉效果良好,但是操作步骤繁多,这样反而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畏难情绪,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范例,或者选择几个难度渐进的案例供学生选做,难度较大的案例可以以选做题的方式留给基础较好的同学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对这种案例进行处理,化繁为简,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将这种精美的案例处理成几个分级效果图,让不同基础的同学完成相应等级的效果图,这样使教学面向了全体的学生,又符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案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因此努力寻找学生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感觉亲切真实。我们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有学习摄影摄像课程,在PS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拿来主义”,用学生现成的摄影作品作为我们的案例素材,学生看到自己的摄影作业居然能成为教学素材,学习起来自然就更努力了。例如,在介绍“照片处理”这章内容时,就可以将学生所拍摄的一些瑕疵作品进行修正,这样既帮助学生美化了摄影作业,又掌握了PS课程照片处理技能,可谓一举两得。这也正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4.案例要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据笔者了解,本校的平面设计专业的中职生,他们毕业后多数从事影楼的“修片”工作或到中小型的平面设计公司进行一些简单的海报或宣传单的制作。因此课堂上所选的教学案例要尽量与他们今后的工作接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引入企业典型案例,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顺利的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过渡。例如,我校曾与某儿童摄影机构有长期的校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应用该企业的案例,进行剖析,讲解,示范,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

5.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多精美的案例,学生在学习制作的时候都只是在机械的模仿,“依样画葫芦”,没有自己的创意和创新,学生的能力得不得提升。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唤醒学生创作潜能,鼓舞学生探索真知。因此选案例时,既要让学生掌握到基本技能,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选区工具综合实训中,我引入“巧拼水果脸”的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选区工具将水果逐一选出,根据样图拼出指定的人物脸谱,并要自己发挥创意,拼出一副特色脸谱。结果学生兴趣高涨,创意无限,拼出了诸如“奥特曼”、“菜依林”等生动有趣的人物脸谱,整堂课程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教学效果良好。

6.案例既要有内涵又要有外延。案例的内涵就是要包含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外延就是要给学生以品德的熏陶和塑造。目前很多的教学案例,都包含有技能强化部分,但其中却鲜有蕴含人文素质和品德教育意义的案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最好既能既兼顾到技能强化与巩固的需求,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介绍橡皮擦工具综合实训的案例中,我选择了“制作邮票效果”这个案例,在介绍邮票效果制作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邮票的起源与中国邮票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又丰富了邮票的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一个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关键在学生。我们如果能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的学生,德育智育并重,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有了方向与实效。总之,在PS案例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精选案例,提高了教学实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教学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部分,如案例的实施与课堂的组织等,我还在路上。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 系统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35-02

提高会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缓解高层次会计业务人员紧缺的关键所在。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如何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互动衔接,高效率地培养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高级会计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技能实训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习者理论知识的普遍性提升,又要注重实践过程中个性化的创新。基于系统思维的案例教学,既是将个性化与普泛化协同共进的过程,又是基于系统思维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认知――综合性与实践性

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求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听得懂,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技能要记得住,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时能够说得出,在日常工作的应用过程中要能用得上。只有用得上才是理论知识学到手的最终目标,而案例教学恰好能够体现这样的综合性,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高级目标,也是社会实践的前提和教学的终结。

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培育出既懂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又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满足电子商务环境支付结算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理论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能听懂、理解并记忆知识,是理论教学目标和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准。但因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较单一,课程内容也欠合理,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实践案例教学则是用具体实践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作为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建立真实感受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亲自操练,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实践中能够应对环境变化,更新其知识结构,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

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作为教师应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还可让学生试着编写案例,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所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高级目标的手段。可以说,案例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继续,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具有实践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会计事务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般理论教学课堂中很难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实践案例教学是会计电子化教学的必备环节,没有案例教学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视点――系统论和整体性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专业知识精,还要结合相关学科、相关知识,去理解、去分析、去应用本学科知识。同时又需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处理本学科各章节的关系,使本学科各章节内容能够相互关联、无缝衔接,使新旧知识点能够有机结合,成为本学科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为任课教师只有将系统论的观念用于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该会计知识,使学生从整体上认知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并将资金流与企业物流等综合起来,融会贯通,避免对知识掌握片段性、零散性和孤立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认真考虑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会计电算化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承前启后,做好科学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设计。实践案例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的高级阶段。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从“小―中―大”或“零散―集中―综合”等三个层次上进行教学计划的选择和设计。

第一层次,任课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介绍新知识点时使用简单的小案例,比如在系统初始化时,仅建立会计科目。像这种小案例针对系统初始化这个新知识点来选择,也可以选择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复杂案件中的某个小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重点知识,收集或设计大量这种小案例,每介绍一个新知识点,跟随一个或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同时训练。

第二层次,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小而散的知识,使用较大的案例使之统一应用。即所谓“中案例”,它可以是涉及到本学科某一章或者某几章内容,汇集了多个小知识点。这种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管理和运用本学科整体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系统的训练,防止学生处理问题的片面性。这时案例选择很重要,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收集并筛选。此时,就要求教师拥有涉及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案例库,使之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次,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结合本学科内容,采用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大案例。这类案例不仅要涉及本学科知识点,同时也涉及到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比如,企业ERP软件使用时,财务、业务、人力资源等部门需要相互协调,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均需具备。这类案例,能够培养学生兼顾学科之间关系的高级能力,它不但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还需要教师协调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无缝衔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实践中系统管理和运用自己的现有知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新行动――真实性与指向性

(一)案例选择的真实性与针对性

案例内容的选定是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具体的项目。

1.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依据慎重选择。案例选择得当,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

2.案例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为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某个会计业务知识点,教师采用假定的事件或被设计后“半真实”的事件,要求学生在模拟软件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是,案例设计一定要和真实工作情况相接近,与学生熟悉的会计业务环境相吻合,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科学的符合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规律的整体设计。

(二)案例教学的三部曲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讨论或者学生亲自实践是课堂的重要部分。为使讨论和实践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师对案例教学应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案例内容的准备。对有关案例事实和隐藏在案例中的电子信息作深入的掌握并进行分析,根据案例过程、涉及的学科及各知识点,做好课前预习,并尽可能地结合实际工作进行预先判断和分析。特别注意应预先考虑到案例可能产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冲突和歧义,在软件使用中对前因后果的衔接与协调,并在学生讨论和实践中予以适当的引导并解决。

2.教学案例讨论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电算化知识体系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异,再加上案例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产生适用对业务事件的多种备选方案。对于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结果,任课教师应注意予以保护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协调业务,对关键问题进行识别与分析,抓住案例主要问题,兼顾其他,寻找最佳解决途径。

3.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学生讨论或实践结束后,针对案件本身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以及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对于明显错误的解决方案应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对于一时难以得出明确结论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研究。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课后撰写书面实践报告,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还应合理分配案例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的最佳排序与提出时间、学生讨论以及教师总结与点评时间等。教师也要注意准备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布置、多媒体手段应用等,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得到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实践案例情景的教学之中。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师,应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处理好企业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与相关资料的衔接与共享。在企业这个大系统中,对会计部门进行准确定位。用系统论的观念构建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级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军,论信息化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7(12)

2.赵英丽.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1)

3.贡峻.会计案例教学的理论、实践与建议[J].财政监督,2006(11)

4.竺晓平.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08(5)

第6篇

关键词:流程;管理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69-02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一味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经验的教育和传授,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应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和推广案例教学。目前,在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就是往往把案例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围绕着案例而展开的课堂讨论。其实,一堂完整的案例教学课,既包括案例教学的实施,还包括案例教学的准备和案例教学的评价,是一个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完整的工作流程。

一、充分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案例教学准备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阶段,重点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和案例教学保障三项工作。案例教学设计,主要是明确教学目标、编写或选择教学案例、制订教学实施计划。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熟悉案例内容、预设课堂讨论问题、集体研究实施方案。案例教学保障包括教材、教具、技术和场地保障。案例教学的场地设置,要方便学生听、看,方便教师指导,方便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通常可灵活采取环形式布局、集团式布局、对抗式布局等多种形式。

在这个阶段,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及早动手。案例教学准备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通常一堂案例课的教学准备要持续3—6个月时间。其间要完成搜集编写案例、组织试讲试教、组织实践性教学、充实完善案例,然后才能正式进入教学。二是任课教师要亲自调研、搜集、编写案例。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任课教师可以在借鉴、吸收、消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使用的教学案例要了如指掌,准确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细节,把握案例的实质和关键。如果教师不亲自调研、编写案例,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即使是采用别人编好的现成案例,也要采取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案例的详细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三是高度重视预演环节。案例的情景通常比较复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难以预测,要真正上好一堂案例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有时,仅凭任课教师个人智慧难以实现上述要求,必须集中教研室、教学组力量,集思广益,加强预演,明确教学步骤,确定分析思路,力争通过预演,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想全想细,做到有备无患。

二、周密组织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教学对象特点分步组织实施。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可按照布置作业、个人学习、小组研究、课堂讨论、总结归纳、成绩评定等六步进行。

1.布置作业。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介绍案例来源和相关背景,提出作业要求,划分学习小组等。可采取在课前下发案例材料、课堂介绍案例等方法进行。有条件时,也可采取请案例当事人现场介绍,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布置案例作业。布置作业的时机,通常选择在理论课结束前,当堂布置。如果案例内容较多,学生作业量较大,可以在课堂讨论前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布置。

2.个人学习。个人学习是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研究的环节。要求学生一要阅读案例,进入情况,发现问题;二要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案例所提供和隐含的所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因素,同时,找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三要尽可能详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四要形成文字材料,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初稿。

3.小组研究。小组研究是指在小组范围内,围绕预先设定的主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常按照预先建立的学习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方案。建立学习小组应充分考虑课程性质、教学要求和个人特长等因素,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检察机关;反腐倡廉;检务督察

检察机关的反腐败工作,是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上级党委、纪委及上级院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紧密结合本院的工作实际,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采取“关口前移抓教育、关键环节抓机制、长效制度抓落实、强化责任抓追究”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多年来,我院没有发生干警违法违纪案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一、关口前移抓教育,筑牢干警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腐败行为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态,而净化人的思想,必须依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检察机关应当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把深化检察工作主题教育、执法观和反腐倡廉教育,作为扎实开展“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项教育活动和“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增强检察干警廉洁从检意识。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干警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激发动力,指导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在检察机关形成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促使广大干警自觉改造主观世界,陶冶道德情操,常修为检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同时要充分运用反面典型特别是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警醒干警切莫以身试纪,以身试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几年来,我们在强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将“四条纪律”、“十个严禁”等规章制度制成塑封卡片,干警人手一份,以备随时学习、遵守;在图书阅览室开辟了先进检察文化、廉政文化专用橱窗;在楼梯入口、走廊墙壁等醒目位置镶嵌名言警句等牌匾、字画;将有关禁令、纪律、要求、名言警句等不间断地在一楼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

二、关键环节抓建制,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是公正执法的客观要求,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定好制度是关键。高检院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强调,检察机关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内容科学、有效管用的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围绕群众呼声高,关切深,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按照“好用、实用、可用、管用”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我院根据检察工作的实际和特点,通过认真研究分析,找出容易发生违法违纪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位,完善和制定了一些新规定。如,我们针对侦查监督部门作不批捕决定的案件、公诉部门作不的案件和本院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经初查不立案、立案后撤案、犯罪嫌疑人拘留(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案件,制定了《关于办理案件中五种情形向纪检监察部门备案的规定》;针对公务车辆管理,制定了《关于公务车辆管理“四个一致”的补充规定》;针对办案安全,制定了《“四抓四促”确保办案安全的办案程序》。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个别人打制度“球”的机会,形成了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三、长效机制抓落实,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保证。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多年来,检察系统针对各个环节制定和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条规禁令。如何让检察干警熟练掌握、模范执行,充分发挥长效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要将制度执行情况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内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巡视制度、上级院派员参加下级院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等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我院每年通过“百师百课”活动、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 对反腐倡廉有关制度、规定等进行系统学习。对《廉政准则》和《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检察官职业道德准则》、《河北省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十个严禁”问责暂行办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法规文件,做到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把学习宣传反腐倡廉制度作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项教育和“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工作落实”、“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举办报告会、学习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不断将反腐倡廉制度教育引向深入,形成了学习、遵守反腐倡廉制度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责任抓追究,坚决查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院党组每年年初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印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分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到具体负责领导和具体责任部门,明确工作要求和进度,并进行严格考核,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检察工作是围绕执法办案开展的,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最为关注的热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突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腐败问题。

一是认真落实已建立的“全程录音录像”、“案件回访”、“一案三卡”、“执法档案”和“重要执法活动实行集体研究”等监督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监督办法与途径,严密防范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问题的发生,严密防范办案安全事故的发生,严密防范违法违规办案现象的发生,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第8篇

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备课规范但无个性化的设计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制度,规范化的管理,催化了规范化的备课。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都做到认真、规范、详细,充分体现了工作态度的“端正”。但是备课的规范统一,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教师个性化思考的缺失,说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实际设计教案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开放的教案,封闭的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用好课堂教学4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不少教师唯恐完成不了当堂教学任务,生怕漏讲知识点,就面面俱到地急着赶教学进度,结果是“放手不放心”。既想让学生自主感悟,又怕学生说的不着边际,就急着搬出“最佳答案”;既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又怕时间花的太多,就急着告诉学生结果;既想激荡学生的思想,又怕答案纷呈,偏离了考试的最佳统一答案……凡此种种,教师“有心却无胆”,教案写得开放,课堂却是照样的封闭。

1.3 精心预设,“生成”失约

教案是教师为上好课而做的准备、预设。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效果,不少教师着实花了工夫,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精心地设计教法、学法。然而课堂是鲜活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眼看精心的预设却无法生成,于是,把学生往教案上拉,“人为生成”!课堂一旦偏离了教案上的预设,一些教师就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生成。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2 如何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1 由规范化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

首先是关于备课的管理。目前,备课组集体备课、电子教案的广泛采用,也带来明显的弊端:一些教师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缺失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应付式的备课还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未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专业发展的能力。目前学校主要采用的备课方式还是年级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关键是管理没有到位,大家不愿把时间花在集体研讨备课上。为了引导教师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使集体备课真正收到其效益,笔者认为应该完备备课组活动制度、记录,确保活动时间,把“六认真”工作月查考核与备课组活动情况、发言记录挂起钩来,把检查考核的成绩与教师对教案的个性化修改挂钩,充分肯定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

2.2 由多布置向多培训转变

“布置”即安排、分配,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硬性的规定和要求,起作用的是外力。而“培训”是培养与训练,是由外向内施加作用、最终由内在的力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学校工作多以“开会布置”的形式居多,教师缺少工作的主动性。这样的布置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只能是“高耗能低效率的管理”和“疲于应付的工作”,难改教师被动倦怠的工作状态。培训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个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培训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来按岗设需,分层别类、科学安排,使培训发挥最佳的效应。

2.3 从评比竞赛向考核评估转变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些评课选优活动,但是教师参与的面还是不广。比如,教师经层层推选后再参与校级、区级比赛,最后认真参赛的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评比就没有起到激励与推动的作用。然而考核与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认为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合不合格、通不通过的问题,关系到对自己业务水平进行评价的问题。思想上的重视会引发行动上的实践,教师就会自觉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领导小组成员对本学科组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或打招呼听课,然后按本学期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定成绩等第。如遇不合格,经个人申报,可再度评估考核,直至合格。获合格等级的教师也可继续申报考核评估良好及优秀等级。教导处每年将教师评获的课堂教学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程教学 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32

初中物理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打开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性和实验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学习难度较大,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等,学生在面对物理课程学习时,存在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精力难以集中等问题,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关注和重物理课程导学案运用,采取积极有效的课堂导入对策,对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众所周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切实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合理而科学的运用导学案,提升课堂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课程而言,导学案的有效设计和运用,更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课程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应该从导学案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作用出发,根据班级物理课程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切实发挥课堂导入环节作用,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接收需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初步导入和渗透,在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导学案设计质量和课堂导入环节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加强教师对初中物理教材的研读和挖掘,提升导学案设计的个人化和独创性

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导学案的生成过程来看,它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内容之后,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点和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之后,得出的相关结论和成果。同时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而使导学案设计呈现出多样性和五彩缤纷性。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导学案设计理念的制约和影响,习惯于对几个现有的导学案模式进行简单的仿写和套用,或者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对教辅材料上给出的导学案设计进行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这种导学案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忽视了班级课程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教师的导学案设计脱离了班级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将这种导学案运用到实际课堂导入环节中去,不但会影响导学案教学作用的发挥,还会给学生造成理解和认知障碍,更加不利于课程教学展开和质量的提升,最终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低效性教学。与此同时,这种传统的导学案设计理念和方式,还会使教师产生一种教学惰性,对教师个人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技能的完善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现状,教师应该从导学案设计本身所具的特性出发,以一种开放性和多样化的设计视角,改进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的认知。从而以一种积极勤奋的导学案设计态度,对初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完善,突出导学案设计的个人化和独创性,在课堂导入环节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感受,提升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质量。

二、完善导学案设计体系,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设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导学案设计是一个完备的、相互引导和相互补充的统一整体,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连贯性,对于引导课堂教学展开、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收束课堂教学主题等影响重大。但是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导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教学导学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对于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而很少关注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及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所发挥的教学作用和教学意义,从而导致导学案体系断裂的状况出现,不利于导学案作用的有效发挥。针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状况,初中物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对自身的导学设计理念进行及时的审视和反思,加强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感知和理解,完善自身的导学案设计体系,提升物理课程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质量,突出导学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带领和引导作用,从而有效的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关键词导学案设计法,即以一个能够带动课堂教学、概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词汇或者几个词汇,展开导学案设计,从而以关键词的形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有效的穿插和渗透,提升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导学案设计语言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突出导学案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10篇

关键词:课前自学 课堂导学 课后巩固 学案整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减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因此我校实施了“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改革。通过这段时间的授课以及向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对此是持欢迎态度的,自己感觉授课效率较以前也有所提高,这使我对继续用好导学案更加有信心。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力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我们数学组的导学案是老师们在研究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先集体备课,说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其教法学法,然后轮流备课形成学生用的学案,老师们各自进行二次备课后上课,上完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并优化学案。可以说,学案是我们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每一份学案都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侧重于让学生“会学”知识。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如何使用好学案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课前自学

教育家吕叔湘说:“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了,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但是如何在教师不讲的前提下,保证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并且产生最大化“效益”呢?

每次我都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本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二、课堂导学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的数学知识分类不同,我就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了不同的导学方式。1.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2.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导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3.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4.对由实验得出结论部分的教学,可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得到知识,最后由教师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因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关键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在课堂导学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导学方式都要求学生当堂分段完成导学案中“课堂导学”部分的内容,并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新课内容结束后,学生再重新审视一遍在自学时完成的导学案中“基础整合”部分的有关问题,即本课的知识小结。

三、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分为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及能力提升几部分组成。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练习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能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能力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四、学案整理

第1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随着电子公文的大量出现也给学校档案部门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目前,学校档案部门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大多数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相当一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中计算机普遍使用,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和电子资料,在档案管理中需要对其进行归档,另一方面学校网络化办公中也需要档案部门跟上时代的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为提高存储环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火灾等灾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档的保管经费已在所难免,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担忧。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平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场以科技进步为主题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电脑的普及迅速地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科技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办化验室自动化程度的普及,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兀不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牛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利用主体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操作及经验管理模式已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大容量的需求,其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日常管理的材料存档不齐全,教学大纲的制定周期长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教师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学生规模大,学籍管理的难度加大,人为失误因素增加。

2、 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信息管理水平不足。教学管理人员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以传统的信息管理为主,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还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导致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教学材料的收集有重复收集现象,造成教学管理信息冗余,管理效益不高。

3、 经费投入不足,设备有待改善。经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保障,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由于领导重视不够,造成教学档案管理办公条件欠好,环境较差,设备陈旧、老化,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三、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的途径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近快建立起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走档案管理信息化之路。本文笔者认为实现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应从以下途径进行:

1.着力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抓好学校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

3.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微机应用,网络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标志。利用微机进行文书档案的管理,其优点是:

(1)以“件”为单位的立卷方法,便于文书档案的立卷、接收、鉴定,便于随时剔除无保存价值文件的优势。如剔除某份文件,可不必考虑拆卷这一棘手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在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调整时,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工具的调整、删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时效。

(2)微机管理一是有利于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二是保持文件的历史原貌。三是利用档案资料方便,检索简便,准确率高。随机存档后,文件插入就十分方便了,可随时修改一下档案目录便及时解决遗漏问题,实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服务水平质的飞跃。

(3)微机管理更有利于文档的保密。微机管理将其改为单份文件提供利用,利用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达到了文档保密的要求。

4 、教学、学生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传统的职校教学档案基本上都是以纸质档案为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查阅十分困难,并且占用大量的库房空间。管理成本高,保管时易损坏,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传统档案的缺点,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大量复制,克服了纸质档案独一无二的弊端。档案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处理的自动化,达到档案、文件的一体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高速检索,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存储,以实现档案信息远距离、无障碍的传递和交流,达到档案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是职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

5、学校的档案工作者必备良好的素质。 一个档案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结构,应是其具有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智力、能力素质的最佳综合表现。档案工作者应是知识面的“广”与“博”的多面手。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知识及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素养。学习档案先进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知识及发展情况,以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做到厚积而薄发,努力提高自己档案业务水平。

总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 2008,(12).

第12篇

1 引言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秘书的最基本工作就是管理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体资料的总和。教学档案管理是一项繁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教学档案管理,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管理,对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探索学校教学管理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报道、交流、转递等都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机管理教学档案,是档案管理技术发展的方向。

2 充分认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档案是反映和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 “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必须做到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报评审材料、教师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同步”。教学档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进行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素材,只有依据可靠的教学档案作为研究依据,才能起到科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档案的反馈信息,可以得到教学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院(系)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主体和基础,是院(系)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成果的真实历史记录,反映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学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是教学工作规范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是检验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学档案内容非常繁杂,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表、学生成绩、毕业论文等教学文件,又包括科研成果、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管理等各种材料。由于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手段陈旧,出现了档案管理混乱不清、查询检索较复杂、信息收集不及时等问题。尤其是应对各种教学评估和申报各种项目时,针对不同的指标体系所要整理的材料的格式、重点、所选项目都有所不同,工作起来就更显手忙脚乱了。所以,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整理出所要的材料,急需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管理,构建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日常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3 充分认识计算机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是一种先进的信息管理工具,它准确的记忆、高速的运算和巨大的贮存量以及完备的功能是人无法比拟的。随着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已张显无遗。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学档案,就能够实现量化、优化管理,事半功倍,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在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现代化的同时,教学档案难管理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和教学这二者的相长与双赢。因此,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而且,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极具前瞻性和推广价值。

4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重点是编制教学档案检索

教学档案管理是学校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教学档案,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重点是编制教学档案检索。

1)编制教学档案检索是创建教学档案的关键。创建教学档案,要向计算机系统输入大量的经过规范化处理的教学档案数据,其关键是编制科学合理的检索。

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客观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事先要列出周详的、具体的计划和预案,强调逻辑性、严密性、划一性,明确先编什么,后编什么,并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如果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工作做不好,就会给以后的查找和使用带来困难,即使你的教学档案资料再详实,检索查找不出来,就毫无利用价值可言。

2)编制教学档案检索的具体方法。

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可以以学期为单位。首先要对本学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料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并依据管理需求进行分类;然后在计算机上建立该档案数据库,将该档案的分类号、档案标题、目录等逐一输入计算机;在该档案全部输入完毕后,可以根据档案管理的需要分别打印输出该档案的主要相关信息的目录等。打印出的各种目录要字迹清晰,还可用计算机对目录进行修改。如果将这些相关的目录等装订成册,就成了检索工具。当用户需要查找时,我们就可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先确定某一任务,然后根据用户的要求分别按照主题词、关键字、案卷标题等进行检索,也可用任意组合查询的方法查找档案。

例如,我们将我校教师按所担任的学科逐一进行分类,同时也将其年龄、性别、学历,参加工作时间、职称、教龄、毕业院校、联系电话、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输入电脑,然后再将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各种教学资料按文字、图表等逐项编目,力求做到清晰、完整;并从教学能力、备课授课和作业批改情况、教学态度以及获奖情况等方面充实资料。这就从教师这一纵向角度将教学档案编串起来,只要点击某位教师姓名,其教学等情况就会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其周期性较长,因此,建立教学档案,编制出适合本校需要的检索工具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其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艰巨,要求责任心强,还要有奉献与敬业精神。

检索工具的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标准高、要求高,在编制时应力求科学性。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必须纳入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随着档案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部门之间、学院之间的交流,甚至跨校区之间的协作也会日益频繁,这就要求本部门的教学档案要与兄弟部门的教学档案具有兼容性,以便实现联网与资源交换、资源共享,从而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