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

时间:2023-01-26 12:25:47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从学生学习方面、自身教学方面、专业发展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及学生就业导向方面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他求证和探索,从而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形成论文或课题,进而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二是科研能力,是指除了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之外,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地接触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动向,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形成论文和课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宽深理论基础和较高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应该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职英语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材开发,以及“双师型”素质的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力。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兴起得较晚,办学经验有限,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转型或合并成高等职业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原有教师多数是从中专高级讲师、讲师转型而来,之前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压力较小,教学任务较重,学术带头人较少,有的几乎是零,所以转型过来的师资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毫无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求学之时做过科研,但与目前从事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课时量大,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任务。

1.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分析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拥有高级或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还是刚毕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多数身兼数职。笔者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和教科研不成比例。多数英语教师忙于英语教学、行政工作,很少能够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将研究出的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二,英语教师教科研氛围较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多数任教公共英语基础课,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加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精品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等有利条件。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英语教师很难出教科研成果,公共课英语教师对教科研兴趣就相对下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科研指导和对外学术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很难提高。第三,教研和科研成果比例失调。对我院英语教师每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8%的论文为教研论文,它们大多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内容大致相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产学研结合的重复研究;只有2%的论文是关于翻译、修辞、英美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第四,公共英语教师校外实践进方面修和教学业务进修较薄弱。高职院校强调每年暑假教师应该下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专业课教师可以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吸取企业一线先进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产学研的有利结合,但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多数是进外贸公司、翻译公司和星级酒店进行英语培训等,动手机会较少,同时还面临着暑期与教学业务和专业理论上进修的冲突,所以在这两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进修。

1.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的反思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研,只顾重复而忽略创新,只想简单教学而忽视终身学习。所以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用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从英语教师自身、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分析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思想的引导及自身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道路上来。”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更加有意义地投入教学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和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不断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型教材,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法;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手段;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从而在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横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水平。

2.2高职院校英语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每周的教科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会议。高职院校应将公共英语教师根据所教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若干备课小组或教科研小组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切实进行教研;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有益链条,将老教师的学术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新的时代气息密切结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定期在教科研活动时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外贸员、译员等到校进行交流,形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动态知识;建立外语教学教研阅览室,丰富外语类理论研究刊物,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教科研奖励机制。除了与评定职称、期末奖金挂钩及对在国内CN或核心期刊上有固定的奖励外,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关部门按专业组成教科研课题论文等项目评定小组对每年做的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比。对胜出的优秀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优秀论文应该另有奖励,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要意识到教科研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功能,主动参与科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既能教又能研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高霄.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调查与研究教学与管理[J].2006,4.

第2篇

本人1985年8月至1987年7月在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8月分配到新曹镇小学参加教育工作,1990年8月调到曹撇镇小学工作,XX年10月被聘任为小学高级教师。

二、继续教育情况

任职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参加江苏省社会自学考试,于1993年6月取得大专学历;XX年参加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段学习,于XX年10月毕业,取得本科学历;XX年3月参加曹撇镇小学组织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地学习培训,成绩合格;XX年3月至XX年4月参加江苏省电教馆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成绩合格;XX年8月参加曹撇镇小学组织的“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学习培训,成绩合格;XX年8月参加东台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学习培训,成绩合格;XX年4月、XX年10月参加曹撇镇小学组织的听课活动。还能到东台市实验小学、东师附小、海安、盐城等各校听课学习,并将学到的先进教学思想、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主要教育工作业绩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曾被东台市曹撇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了16年,一直坚持“德育首位”原则,成人、成才并举。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厚爱学生,以情育德。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真诚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用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独到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建立自己、学校较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并在全校推广。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倾向性,重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擅长用“赏识法”做差生转化工作。由于不懈地努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所带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在全校的日常行为评为中正常名列第一,先后十多次被本校、曹撇镇小学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还被东台市团委、教育局、人事局授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四、主要教学工作业绩

任现职以来,我担任曹撇镇小学下舍分校副教导主任,一直任教六年级语文,能坚持做好“五认真”工作,教育教学实绩一直名列全镇前茅。分管的工作有特色,教学工作抓过程、教学研究抓课堂、档案管理上规范、班队活动抓落实。

教学中,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电教手段,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能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学生从不歧视,找寻闪光点,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任现职以来,本人能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平时认真研读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施瓦布的“探究教学”以及巴班斯基、罗杰斯、布洛姆的教育理论。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先后多次在镇、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是全镇公认的教学骨干。

先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XX年6月顾芹、朱侗、钱丽霞同学在第三届“语通杯”全国中小学生语文创新学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XX年12月钱丽雅同学在江苏省教育厅、卫生厅举办的首届学校健康教育宣传周知识竞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XX年6月姜兰同学在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于静同学在第五届“苏中杯·我爱东台”大赛中荣获写作组一等奖;XX年10月吴海琴同学的作品《我爱秋天的小花园》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潘小磊同学、周涛同学在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五、教科研主要成果及指导青年教师情况

任现职以来,本人能认真参加教科研活动,在教研组活动中带头上教研课、示范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每次中心发言,先后多篇文章在国家、省级报纸或论文评选中公开发表获奖。

XX年11月论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在全国“德才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中,荣获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

XX年12月31日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实施》在教育部电教办德育中心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XX年1月1日论文《直奔课文中心发展学生思维》在“走进新课程”主题论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合著);

XX年第1-2期(总第59期)《教学之友》发表《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XX年3月论文《教会学生质疑》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课改、实践、探索”论文评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XX年7月10日论文《怎样实施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报·教师版·小学》上发表。

经指导的陈艳莉同志被评为东台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在东台市小学“随班就读”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论文《平等的呵护》、《话——真的缔造》荣获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盐城市教育学会二等奖;李秀云同志的论文《直奔课文中心发展学生思维》在“走进新课程”主题论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任教的班级被评为东台市中小学先进集体。

六、申报理由

本人能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具备履行现职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身体健康,踏实工作,具备了规定的学历、资历,本人1987年中师毕业,1993年大专毕业,XX年10月本科毕业。XX年10月获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并聘任,具备申报“小中高”教师资格基本条件的四条:

1.教育工作

本人积极参加学生思想政治及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任教以来,担任班主任16年(现职以来4年),教导管理工作8年(现职以来6年)。担任班主任期间,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所带的班级十多次被评为校、镇文明班级。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分管工作成绩显著,本人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表彰。

2.教学工作

本人能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付诸实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能胜任小学语文各年级的教学,从教以来20年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辅导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均获奖,本人获指导奖。

本人工作满负荷,完成省市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积极进行教学改新晨

革,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是公认的本学科的教学骨干。任现职以来,在校、镇开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获得好评。

3.教科研工作

任现职以来,本人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能在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及时吸取教改信息,主动上教研课、示范课,虚心向他人学习,起到了骨干教师的作用。本人积极撰写论文,任现职以来,多篇论文在各级报纸、论文竞赛中发表、获奖。

4.培养指导在职青年教师

第3篇

关键词:目的论 职务名称 异化 归化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因此,汉日语中有很多同形词。在古代,主要是中国汉字流向日本;在近现代,主要是日本汉字流向中国。汉字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语言的词汇体系进入另一种语言的词汇体系后,其音、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对等现象;因此,如果对同形词的含义不甚了解,二语习得者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近年来,中日两国各行各业交往不断,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解读对方的职务名称关系到接待的规格、礼仪和交际的成败;译员即使了解职务内涵,但如何准确地向不了解对象国文化的第三者传达亦是复杂的翻译工作。本文基于上述问题意识,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视角探讨职务名称的归化、异化翻译问题。

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由弗米尔于1978年提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目的来自翻译活动的发起者规定的翻译纲要,他详细阐述了翻译目的,目标的读者对象,使用的时间、地点、场景和交际媒介,并说明文本的预期功能。弗米尔还指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1995)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概念。归化翻译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它要求译者向目标语的读者靠拢。异化翻译指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下面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理论和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探讨汉日语中作为同形词的职务名称翻译。

二、学校中的职务名称翻译

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大致相同,实行“6334”制,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本科4年,而日本的研究生学制是2年。日本的初中称「中学校,高中称「高等学校,简称「高校,研究生院称「大学院。日本的「校指小学、初中、高中的校长,大学的校长称「学(有的称「)。下面以“主任”和“代表”两个同形词为例作说明。

(一)主任

“主任”在日本指具体办事人员的负责人,但并没有实权,相当于中国的科长、股长。在中国,“主任”指一个单位、部门、机关的领导,属于行政职务。学校里也设置“主任”一职,有:办公室主任、系主任、食堂主任等。但在日本的学校,主任的职务并不常见,而且与中国的相比,差异较大。

中国的“教研室主任”,相当于日本的「教室代表;大学里的“系主任”,相当于日本的「学部;“实验室主任”对应日本的「室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在日语中的表达是「学室。当然,日本的学校中也设有和中国一样的“主任”职务,如中文的“教务主任、教导主任”在日语中亦称作「教主任;“年级主任、年级组长”对应的日语是「学年主任。

我们可以发现,在学校中,汉语的“主任”大都对应日语的「~、「~代表。在翻译过程中,依据功能主义目的论原则,为了达到汉日语言对等翻译,我们认为汉语中的“主任”应归化翻译成对应的日本职务名称。这既实现了语言的沟通,又克服了语言文化障碍。

(二)代表

与“主任”类似,日本的学校也不常使用“代表”一词,如日语的「クラスの代表相当于汉语的“班代表、班长”;而在班级里帮助老师收发作业的“科代表”,在日语中没有对应表达,这种情况下可以异化翻译成日语的「~代表。例如:语文科代表即「国代表;数学科代表即「数学代表。

在翻译中,我们经常会说到“日方代表”,可把它对应翻译为「日本代表。但是,日语中的「日本代表往往指代表日本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如参加奥运会、世界杯赛的日本运动员称为「日本代表「日本代表手,「日本代表的主教练称「代表督。

综合上述“主任”和“代表”的含义,因为日本的学校中较少使用复杂的职务名称,而多用「~来命名职务,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宜采用异化或者归化翻译的策略。

三、公司中的职务名称翻译

中日两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日本虽有少数政府控股公司,但都在1980年代实行股份制或民营化改革,因此两国企业中设置的职务名称也有差异,既有某国企业有的职务,也有同形异义的职务名称。如日语的「理指财务出纳人员,中文的“经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译成日语的「社「支配人「マネジャ等。再如日语的「工不等于汉语的“厂长”,大致相当于“车间主任”“工段长”。下面对翻译时容易混淆的职务名称作具体分析。

(一)顾问、参与、参事、相谈役

汉语“顾问”泛指在某件事情的认知上达到专家程度的人,他们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品牌顾问、法律顾问、国家安全顾问等。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企业中,顾问是由资深职员,或者从其他公司邀请的有经验者来担任,一般没有决定权。但是,日本企业中除了“顾问”外,还有与其类似的「参与、「参事、「相役等职务。

「参与的职责是提出议案,权力比顾问大,一般由原副会长、资深职员等有经验者担任。「参事拥有参与事务、提出意见的权利,他不同于「和「参与,拥有某些行政权,一般表示日本企业中部长级别里的最高者。但与其说「参与、「参事是一种职务名称,不如说是一种阶层的象征,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常存在拥有「参事或者「参与资格的部长。「相役一般由原董事、高层领导担任,为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策划提出意见。

另外,「参与是日本特有的职务名称,在汉语中“参与”是动词,不是职务名。而「参事出现在中国的政界。中文里的“参事”是指国家干部,由同级政府领导聘任,一般安排无党派人士或派人士任职。“参事室”是同级人民政府的直属机构,是具有统战性和咨询性的工作部门。

由此可知,「参与「参事「相役三者皆为“顾问”,但要达到对等翻译,我们认为「参与「相役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直译为“参与”和“相谈役”;为了跟中国政界的“参事”相区分,日本的「参事可以采用归化翻译,译成“顾问”。

(二)主任

在商务活动中,我们如果遇到对方的职务是主任时,需要特别注意,当“主任”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日语中的「主任和汉语的“主任”意义相差巨大。在中国,企业里的“主任”是部门领导,而日本企业的「主任是非管理职务,一般在实行「年功序列(论资排辈)的日本企业里,一个员工在工作5至10年后就可升至「主任职务,这个职务仅比普通职员高一点,日本企业有时会设置「上席主任用以区分“主任”的大小。

日本企业的中间管理层职位从上至下分为「部主任平社。「意译成中文是“股长”,也可异化翻译成“长”。日本企业中的「是进行各项业务的最小单位,而「,顾名思义就是「里的管理职系,一般次于「,「平社即普通职工。

中国的企业中也有“主任”的职务,但是和日本企业中的主任相比,中国的“主任”显然职位比较高,如:车间主任、厂办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根据企业的不同,“主任”职务的大小也有区别,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类。

1.和「(科长)同级。日本土木作业现场设有「工事主任的职务,其中“主任”表示现场暂时的负责人,相当于「等级。当然根据工程的大小和重要性还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主任的职务。

2.其职务比「稍微高一点,但在「之下。有些日本大型药品公司在「和「之间设置「主任的职务。

3.和「同级。日本某些企业将「下任称作“主任”,主任需要接受「的工作,进行「研修。

4.比「平社稍微高一点,但在「之下。在日本企业的人事安排中,「平社凭借年资可成为比一般职员高一等级的主任。

(三)专务、常务

在日本企业中,「、常是仅次于「社(总裁、总经理)的职务。「是经过董事会决议选任的职位,一般掌管着公司业务的整体管理,辅佐社长的工作,但不一定有代表权。日本的《旧商法》规定「就算没有代表权,也有可能被贸易对方追究公司责任,但是,新《公司法》明文规定「不会被追究公司责任。「常也是通过董事会决议选任的职位,一般是由部长晋升上来的,职责是辅助社长,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职位在「之下。「、常是日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体现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我们认为采用异化翻译,直译成“专务、常务”更为合适。

(四)役员、干部

日语中的「役员、「部都有表达“组织中的干部”之意。但是两者所包含的具体含义有区别。日语中,比起「役员这一表达,「部的用途更加广泛,因为「部有一种组织较大,手握较大权力的感觉,同时它和大众有距离感,有时候被用作贬义词。广义上的「部表示科长、部长等领导的总称;狭义上则表示处在董事等重量级的领导者。他们一般是政府机关、团体、企业、黑社会的中心人物,具有决策权,相当于我国的中层领导,有时专指高干。相对于「部的暧昧性,「役员清楚表明了自己的职务的高低,一般指理事、监事、董事等企业的高层领导。

汉语中的“干部”是日语「部的借词,「部是日本人根据法语“cadre”一词意译而成,后传入中国,用来指在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公职人员、领导、管理人员,如:班干部、村干部、机关干部、国家干部。汉语中的“干部”的指称范围广泛,是高频词,而日语中「部的指称范围相对较窄,使用频率不高。

由以上资料可知,日语「部从一开始就被异化翻译成“干部”。「役员是日本特有的职务名称,但它也是一种职务等级的统称。例如日本商工会议所的介绍中有「役一栏,下设「会「副会「理事「常理事「理事等职务。由此可见,仅「役二字难以断定是哪种职务,采用异化翻译,直译为“役员”较为合适。汉语中的“干部”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日语「部,能被看作「部的日本人的地位较高,在交际中要引起重视。

(五)辅佐、、待遇等副职的翻译

表达副职时,汉语一般加个“副”字了事,而日语中存在许多表达,例如:「助役、次、、佐、格、付等,且各地使用不统一,如大阪府设有「知事、副知事;大阪市政府设有「助役,他不是小小的助理,而是“副市长”。

虽然日语中表示副职的名称很多,但我们不能统一翻译成“副~”。下面先了解一下普通日本公司的职务设置。

社>>常>部>部>副部>次 >>、佐、待遇>>、佐>主任>平社

日本企业一般在部长下面设置一名「部,目的是辅助部长,在部长缺席或者有要事的情况下代替部长行使权力,一般认为处在副部长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情况下,「部是为了对外交流时提高接待者的等级,方便业务交流,在内部并不能取代部长。

有时候公司会存在多名「部,还存在副部长高于部长的情况。「、「等职务下面有时候会同时设置「、「佐、「待遇,三者的差别不大。比如:「理、「理。

汉语中虽然存在“、待遇、代行”等词汇,但并不当作职务名称,所以日语的这些副职在汉语里没有对应词,因此当遇到这些职务名称时,采用异化翻译比较合适。

四、政府部门中职务名称的翻译

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政府部门的名称不同,其职务名称也就不同。日本的内阁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内阁的「××省相当于国务院的“××部”,「××相当于中国的“××省”,其行政首脑「知事相当于中国的“省长”。中国政党的一把手称“总书记”或“主席”,而日本政党的一把手有的称「裁,有的称「代表。这些名称属于专用名词,翻译时习惯上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下面以“主任”“书记”为例加以说明。

(一)主任

在中国政府机关里,“主任”是单位、部门的最高领导,如:发改委主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而日本政府中的“主任”仅指具体办事人员的负责人,日本公务员的职阶是:

此外,日语中的「管理主任者、「宅地建物取引主任者、「旅行取主任者等职务名称,表示某方面专家的资格认定,需要通过日本的国家考试才能获得。

因为汉、日语中“主任”的词义毫不相关,日本政府中的「主任是专有名词,其前面有限定词,我们认为采用异化翻译才更恰当。

(二)书记

汉语中的“书记”一词来源于日语。日语中的「义为“记录”,「官指记录会议内容的秘书,做一些文秘工作的人,是政党和工会书记局中的事务员,或者是地方公共团体议会事务局中的总务和会计人员。该词传入中国后,其含义发生了演变,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党的领导人一般称作“书记、总书记”,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专有的职务名称。因此,我们在翻译「一词时,为了和政治用语的“书记”加以区分,应当根据情况归化翻译成“秘书、记录员”。

五、结语

职务名称代表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身份地位和职责。职务名称的种类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通又存在差异,这也表现在职位的名称上,翻译时我们发现中日两国中既存在名称相似,意思相近的职务名,又存在某个国家特有的名称。想要将中日职务名称进行对等翻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的名称文化,才能在功能主义目的论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归化、异化翻译。

参考文献:

[1]何高大,杨建军.“主任”职务名称翻译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1995,(1).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

(5).

[3]万才.日本と中国の呼称の待遇的能[J].ポリグロシ

ア,2009,(10).

[4]徐锦磊,张正军.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14,(3).

[5]代汉语辞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0.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第5篇

论文摘要:加快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速度、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师资现状,提出了专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以及加强师资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英语教学师资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2005年11月7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多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现状分析

1. 职称和学历

学历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职称结构在很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普遍相对较低,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较小。

2. 年龄结构情况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创造力,可以从总体上预测出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发展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年龄普遍较轻,很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虽然这部分年轻教师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带来新鲜的活力,但也同时表现出经验不足等问题。

3. 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目前,资料现实,高职英语教师普遍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从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数量较少、研究方向较为单一,科研氛围不强。

4. 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情况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进修深造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过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完善。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1.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后盾,所以教师队伍的

建设必须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要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全面培养,要制订相应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遴选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2. 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为教师攻读学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举办学位班和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等形式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与培养目标,组织英语教学研讨会与论文报告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在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英语教师通过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4. 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高职教师除了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还应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使教学活动节奏加快,操练密度、广度加大,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增加,英语技能全面发展,使高职英语注重使用能力为本的特色更加鲜明。

总之,在我国高职教育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面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加快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才能应对挑战,成为合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兴华,伍永飞.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7-43.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第6篇

关键词:社会称谓;问路称谓语;问卷调查

社会称谓语与表示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语相对。问路时,询问熟人(非亲属),一般使用借称社会称谓(即借用亲属关系称谓称呼社会关系中的对象)或根据双方熟悉程度及对方年龄、职衔称呼。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问路,出现了询问者据被询问者的年龄、性别甚至有估计到的文化水平相异的问路称谓语现象。

一、调查问卷与结果

2012年4月底到9月初我们发放了115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卷110份。记录的内容包括问路询问者与被询问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以及问路时发生的场合与问路称谓语。其中因话语双方事先互不曾了解,被询问者的年龄与受教育水平主要由被调查者的自我语言认知决定。调查结果如下:

(注:被询问a年龄19-30岁,b年龄31-40岁,c年龄41-60岁,d年龄60岁以上。无称呼:用代词或其他语言成分代替应该在语言交流中出现的社会称谓,包括“您”或“你”等代词、“喂”“哎”“嗨”“咦”“呀”等语气词,“劳驾”“你好”“打扰了”“打扰一下”“对不起”之类的独立语等。)

(一)当询问者为女性,被询问者也为女性

1. 15-19岁高中学历(第一类)6人,对a年轻的无称呼,对b较年轻的称“姐/姨”,对c中年的称“阿姨”,对d老年的称“奶奶”。

2. 20-30岁(第二类)高中学历7人。称a为“美女”,b、c为“姐/大姐”,d为“大妈”;20-30岁大专7人、大本12人、硕士6人,a无称呼,b为“大姐/|无称呼”、大专学历的c为“大姐”,大本、硕士学历的c为“阿姨”;三种学历d为“大妈|奶奶”。

3. 31-40岁(第三类)大专学历7人。对a无称呼,b为“姐们”,c为“姐斜称呼”;大本学历4人a称“姑娘”,b无称呼,c无称呼或称“大姐”;两种学历称d为“大娘”。

4. 41-56岁高中学历(第四类)5人。称a为“姑娘/无称呼”,b为“姑娘/小妹”,c为“大姐/无称呼”,d为“老姐姐”。

(二)当询问者为女性,被询问者为男性

1. 第一类对a无称呼,b为“大哥|无称呼”,称c“无称呼|叔叔”,称d“无称呼|爷爷”。

2. 第二类高中学历对d无称呼,除称d外男性,一般称“哥/大哥”;大专、大本、硕士的称a、b、c“无称呼/先生”,称d“大爷/无称呼”。

3. 第三类对a无称呼;大本的称b“先生/无称呼”;大专的称c“大哥/师傅”,大本的则称“无称呼/师傅”;称d“大爷/|老师傅”。

4. 第四类对应a为“小伙子”,b为“先生/无称呼”,c为“无称呼/师傅”、d为“老先生”。

(三)当询问者为男性,被询问者为女性

1. 第一类7人,对a、b无称呼,c称“阿姨”,d称“奶奶”;

2. 第二类高中学历7人,称a为“美女”,b为“美女/姐”,c为“姐/无称呼”,d无称呼。大专9人对a“美女/无称呼”,大本12人、硕士6人对a、b无称呼、称c“无称呼/|姐”,d为“大妈|阿姨”;

3. 第三类大专学历7人称a“小妹”,b、c无称呼,d“大妈|无称呼”;大本4人a无称呼,b“小姐/女士/无称呼”;

4. 第四类5人a为“姑娘|无称呼”,b无称呼,与第三类大本的称c“女士/无称呼”、d为“阿姨|女士”。

(四)当询问者为男性,被询问者也为男性

1. 第一类称a“哥”,b为无称呼或大哥,称c“叔/无称呼”,称d“无称呼/爷爷”。

2.第二类高中学历的与女性询问男性使用称谓相同;大专、大本、硕士的与第三类类似a为无称呼,称b“大哥”,称c“先生/无称呼”,d为“大爷/无称呼”。

3. 第四类对应a为“小伙子”、b为“无称呼”、c为“先生/无称呼”、d为“老哥哥|无称呼|老先生”。

二、语料分析

询问者在选择问路称谓语,受体力、年龄、财富、出身、性别或职业上的“权势”影响,这种习惯表达相对封闭且变异不多,有一种内在规律。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文化水平较低或年轻男性、女性使用的问路称谓语较文化水平高的或30岁以上的有较好社会地位与职业的男性女性更随意化、口语化,仅考虑听话者的年龄因素,使用的无称呼中语气词,如“哎”“嗨”的频率更高些。该询问人群对现代社会的平等性原则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传统的等级性原则。

2. 30岁以上的询问者使用“先生”“小姐”“女士”频率居高,语境在正式场合,称呼对象是衣装得体等能体现身份要素较高或职业性的人群。等级性、礼貌性是该询问人群遵从的交往主要原则。

3. 在询问过程中,询问者使用的询问话语长度(包括问路称谓语)随询问者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呈现相应的变化。在问路称谓语后,加“你好”、“请问”等等。询问者的问路话语的礼貌表达,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下,询问话语中使用的礼貌话语形式也出现差异。

4. 问路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询问从事手工业或体力劳动的中老年男性一般会使用“师傅”“老师傅”等。对同样职业的女性,出现称谓的缺失,询问者或不考虑对方从事职业,使用拟亲属称谓,或直接使用“无称呼”。

社交称谓亲属化的大趋势下,问路称谓语因其特殊的语境,受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语言现象,对比研究后的结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话称谓语的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9

2.丁安仪,《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72-75

第7篇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41-01

1 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育中的体现

1.1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文化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在语言上都有反映,汉语多用从大到小的词序而英语则惯于使用从小到大的词序。比如在描述地理位置时,汉语都是先省份、再城市,最后到具体地址,而在英语中则完全与此相反。人们常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好像由大量动词堆砌而成,从表面无法看出句间关系,但句子的意思却将之联系起来。

1.2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英语中常用和海水渔业生产有关的词句。而中国则身处内陆,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汉语的很多习语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如英语中形容力量强大时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但在汉语则叫“气壮如牛”,虽然意思一样,但是从“牛”和“马”的不同使用,我们就明白了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1.3称谓与敬语的差异

英语中,敬语谦词的使用体现出和中国人不同,英国人认为you就是指讲话对象,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某处长、某总经理”等敬语。汉语之所以重视敬语谦词是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这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 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2.1相比本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基础较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方法,无法提升英语学习成绩。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只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目的一旦达到,他们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英语学习工具性动机突出

高职人才的素质重点是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即能熟练地完成本职工作,并能主动、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根据高职各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点,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3 将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育结合的尝试

3.1强调语言教学目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语法和翻译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并翻译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实际上,从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来说,以往的教学目的已经失去了意义。学生们“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学生在没有很好的理解语言运用规则前,往往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生搬硬套。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在讨论高职英语具体教学问题之前,有必要再次明确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那就是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如坠烟海,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3.2文化差异与英语电影教学方法的结合

使用英文电影教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原本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抱有排斥甚至恐惧心理,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图文并茂,有情节有故事的电影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选择的影片应该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蕴,影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更加生动和规范。影片中的语言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语言的重音、连读、语调等等语言现象,还有许多英语成语、习语、俚语、地方口音等。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时,影片就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学生能在相关语境中学习,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其中,取得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影片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影片里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习惯,将之与中国文化和汉语语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巩固学习的效果。

3.3文化差异与行业英语教学的结合(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行业英语教学是目前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的延伸和发散。行业英语教学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高职英语“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基层、面向今后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一线、面向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职业要求,根据行业发展,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必须承载文化教育,也就是文化背景教育。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2]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副职;英译;习惯搭配;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重视称谓的使用,尤其是在血缘关系方面的称谓,汉语可谓种类繁多,而英语用词却异常简单。如“叔叔、伯父、姨夫、姑父、舅父”,英语中均称为uncle。这符合一般意义上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表现。而汉语中副职的称呼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正式文体中都比英语副职表达更简便。口语中汉语对职务的称呼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所以,“王副经理”被称为“王经理”;“李副教授”被称为“李教授”。一来实现双方自我尊重,二来不拗口。书面文体中,所有的二把手前面都加“副”字即可。这又似乎不符合汉语注重人际关系之间明确的关系。然而英语中副职的表达词素由于受到兄弟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远比汉语丰富可观,常见的有deputy, vice, associate, assistant及sub-, under-, co, second等,这就给汉语副职英译带来一定难度,经常出现副职英译时张冠李戴、随心使用的混乱情况,不遵循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因此,对于汉语中副职的英译需相对的统一与规范。

一、 deputy (an assistant exercising full authority in the absence of the superior and equal authority in emergencies)

军队职务、总务干部副职以及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常用deputy搭配正职来翻译,着重职与权。

副总参谋长deputy chief of general staff;副总司令deputy commander-in-chief;副司deputy commander;军区副司令deputy military area commander;副军长deputy army commander;副政委deputy political commissar;政治部副主任deputy director of political department;副参谋长deputy chief of staff;副师长deputy division commander;副旅长deputy brigade commander;副团长deputy regimental commander;副营长deputy battalion commander;副连长deputy company commander;副排长deputy platoon leader (platoon sergeant);副班长deputy squad leader;副指导员deputy instructor。

中央所属各部副部长和全国政协各副组长已习惯译为deputy head/minister。如外交部副部长Deputy Foreign Minister;国防部副部长Deputy Defense Minister;环境部副部长Deputy Environment Minister等,也可用vice minister of+“正职”结构。

许多从事管理或生产经营的副职,如副乡长、副村长、副场长、副厂长、副段长、副股长、副科长、副组长、副车间主任、汽车、火车站副站长、代表团副团长、基层单位副主任等,也可译成deputy head。副总经理deputy manager-general;(一般单位的)副经理deputy manager;(中小学)副校长deputy headmaster或vice-principal (sub principal)。

deputy director主要指通讯、出版、娱乐、商业等企事业单位的副职多用deputy director表示。另外政府机构的副厅长、副局长、副主任、国家各部委的副司长、副署长、研究院(所)副院(所)长、医院副院长、博物馆副馆长等均可译为deputy director。如(负责报刊杂志管理行政事务的)副主编deputy editor-in-chief、图书馆副馆长deputy chief librarian (sub librarian)。

其他常见搭配有银行副行长deputy governor;副市长deputy mayor;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general;副检察长deputy/assistant attorney-general;副审计长deputy auditor-general;副总领事(vice consul副领事) deputy consul-general;副局/厅长、副主任deputy director-general;副科长deputy section chief;副处长deputy division chief;副会长deputy chairperson;副专使、副特派员、副税务长deputy commissioner;副议长deputy speaker等。

二、vice- (before a rank or title to indicate that the person who holds that rank or title is next in importance to the person who holds the full rank or title)

vice为拉丁语的前缀,常用连字符加在表示各类较高文职官员“正职”之前表副职,在必要时有行使正职全部职权的权利。

vice-president用于称谓副总统、副总裁、国家级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银行副行长、大学副校长、法院副院长或副庭长、出版社副社长、电台副台长、大公司副总经理等。

vice-chairperson可称谓国家、军委、人大政协、派等副主席及最高机构各专业委员会副委员长、大公司副董事长、体育馆副馆长、协会副会长或副主席。如教育委员会副主席vice-chairman of Education Committee;北京体育馆副馆长vice chairman of Beijing Stadium。

其他常见搭配有副部长 (或相当于副部长级的副主任)vice-minister;副总理(副首相)vice-premier;副教务长(学院副院长、系副主任)vice-dean;(球队)副队长、副舰长vice-captain;副大队长vice-brigade leader;副省长(副州长、副总督)vice governor;(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原英联邦所属成员国大学的)副校长、副院长vice-chancellor。

三、associate (having secondary or subordinate status)

多表示学术团体、高校、科研所、报刊杂志社、信息情报所等单位或机构中专业技术或学术性较强的职务,强调“与某人共事”。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系列副研究馆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副主任医师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副主任技师associate chief technologist;副主任护士associate senior nurse; 副主任药师associate senior pharmacist;副主编、副编辑 (负责信息情报部、报刊编辑部等业务) associate editor;副行政官associate administrator;旁听生associate student;(协会)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副编审associate senior editor;副译审associate senior translator。

associate director可表示研究中心、考试中心、影剧院、基金会、信息情报等部门的副主任、副院长、副会长等。教育中心副主任associate director of education center;国家剧院副院长associate director of national theater;法院的副审判长associate chief judge;副审判员associate judge。.

四、assistant (a person who helps another, as in a job, and is under that person’s direction)

侧重“帮助某人,处于其指导之下”。取译“助理、助手”。

助理会计assistant accountant;摄影助理assistant cameraman;副司机assistant driver;assistant editor (subeditor);副总工程师assistant chief engineer;助理教练assistant coach;副厨师/二厨assistant cook;见习律师assistant lawyer;图书馆馆长助理assistant librarian;助理教员assistant maste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介于讲师和副教授之间);副站长assistant station master;车间副主任assistant superintendent;小部门的副经理assistant manager/director;副司钻assistant driller;助理讲师assistant lecturer;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助理实验师assistant experimentalist;部长助理assistant minister;副警察局长assistant chief constable。

另外assistant 也可作名词,同其他词搭配。助教teaching assistant;行政 (销售、高级)助手administrative (marketing/senior) assistant;店员shop assistant;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法律助理legislative assistant;经理助理manager assistant。

五、under, second, sub, co

以上前缀构成副职无任何规律,只能通过平时积累逐个记忆。

(英)次长、副大臣,(美)副部长、副国务卿undersecretary。副国务卿undersecretary of state;副秘书长undersecretary general。

副司令,副指挥官second in command;飞机副驾驶second pilot (copilot, co-flyer);副标题subtitle;副检察员sub inspector;副人subagent;副代表sub delegate; (小部门)副主席sub chairman等。

综上,可得出副职翻译时应遵循的相关规律:

(一)尊重英语习惯。英语中部分副职表达有固定搭配,准确把握它们的搭配规律。如美国大学副校长vice president;而原英联邦国家或地区(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大学副校长vice chancellor。

(二)遵循汉语惯译。汉语有些副职在对外交往中已成为国际通用词,有其定译,不宜推陈出新,以免误解。如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副委员长、副主席vice chairman;国务院各部的副部长vice minister;副领事vice consul;副总理vice premier;副市长deputy mayor等翻译已约定俗成,应避免乱译。

(三)汉职英译,“信、顺”当先。对汉语中尚无定译的副职,在不引起对方误会的前提下,以“信、顺”为原则翻译。副书记常被译为deputy secretary,而书记不等于secretary。我们所说的副书记实际上是党委副书记,所以可译为Deputy Party Secretary。有人把公司某部门的副部长(deputy department chief) 译为vice minister,令人莫名其妙。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副职的翻译无论是从尊重对方还是准确传递信息、避免误会等方面而言,对副职的翻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译无定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到传统文化、社会背景及语言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内涵和外延上完全对等的表达法,而以上表达及规律至少给我们在翻译副职时提供了一种思路,使之尽量趋于准确,符合习惯表达。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很难想象副职的翻译最终趋于简单化、国际化统一,这就名“副”其实了。

参考文献

[1] 毛荣贵、廖晟, 译谐译趣[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 陆克、刘静萍,英语翻译焦点答疑 (修订本) [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若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 王治奎,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修订本) [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英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第9篇

语文建设杂志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文章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3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

6、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以免浪费你本人及本刊的时间

7、本站所推荐期刊杂志,均为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8、<语文建设>杂志编辑部审稿周期15个工作日,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

9、投稿请注明你的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详细邮寄地址以及电话或者手机号码、及其所投期刊全称

10、投稿时,为了确认你是慎重选择本刊投稿的,请务必在邮件标题上选用:“作者姓名+所投刊物名+文章名称”的投稿格式,来稿较多,为了保证发表效率,建议作者投稿后电话或者短信通知我们

11、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杂志社编辑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

12、本站并非杂志社和编辑部官方网站,不提供查询稿件,不提供期刊杂志订购,咨询此类问题一律不回。本站与众多期刊杂志社编辑、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创作、资源,可以为您顺利解决毕业论文及职称论文方面的烦恼。我们目的始终就是为了帮助广大客户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促使工作绩效进步、事业步步高升的优秀平台。我们与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我们即受VIP待遇:

13、发表周期短:普通期刊1-2个月内发表,核心期刊2-5个月发表,部分核心期刊当月刊发。

14、文章录用率:本站论文一经推荐,确保稿件发表成功;若某一刊物出现变故,本站将推荐至其它同类期刊,直至成功刊发。

15、服务质量佳:八年服务经验,重质量守信誉,全程跟踪服务。

16、选择余地更大,有数千种期刊可供您选择投稿

第10篇

严格来说,英语教学是在母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行为。它立足于母语口语(书面语)、中外文化差异和生活习俗等客观事实,借助大量媒介,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化认识等方面实现从母语向英语的转换,完成语言迁移,其中,媒介的选择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任务型教学是针对语言教学发展起来一种教学方法,它将二语习得理论和语言迁移相互融合,能承担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媒介作用,对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其基本功能,同时结合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际,分析了任务型教学的应用方法,并探讨了其对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个人乃至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对高职英语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高职生毕业后很难完全胜任英语翻译工作,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翻译训练。教师教学中仅注重书面语翻译和阅读练习,未能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迁移。任务型教学是针对语言教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任务作为组织教学的主要手段,将二语习得理论和语言迁移相互融合,对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3]。对此,本文基于对任务型教学核心内容的认识,探讨其对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任务型教学的主要内容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作为组织教学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从而实现“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综合来说,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设定;任务类型的选择;任务教学的程序设计。第一,从教学内容设定层面来看,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必须贴合实际,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为任务的选择奠定基础。第二,从任务类型的选择层面来看,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更多的素材可供教师选择,如在课堂上设置某一语境,让学生通过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一首古诗让学生翻译,或设计课外探索任务,等等。每堂课都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而任务也可以体现在其中任意一个环节,组织形式视实际情况而定,如课堂多人合作,课前、课后独立完成任务,等等。第三,任务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应按照怎样的步骤和方法。任务程序的设定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和实验,最后确定最有效的学习程序,并将程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任务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任务设计者,又是完成任务的参与者。教师需要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个人表现、任务完成情况、任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确保任务教学法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4-6]。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以第三课时Educationintheair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能力目标:Learntofindthemainmeaningofanarticle、writeaapplicationform;知识目标:Beabletomemorizetheimportantsentencepatternsandwriting;素质目标:applyforadifferentcollege。教学重难点包括:重点:readingmethods;难点:applicationform。教学过程如下所示。Step1.热身活动,任务名称:复习genderbias。任务程序:(1)让学生使用上节课学到的新单词及短语造句;(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用合适的单词为图片命名。Step2.口语训练,任务名称:以“去外国深造”为主题,让学生用英语针对主题展开讨论。任务程序:(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2)首先进行小组内讨论,提出一个见解;(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见解进行辩论;(4)由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并记录学生在辩论时口语发音错误的单词。Step3.写作训练,任务名称:根据课文引导,用英文写一份入学申请书。任务程序:(1)个人写作;(2)将申请书在小组内讨论、点评;(3)教师根据学生申请书的内容进行点评。Step4.交际训练,任务名称: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设计一个关于出国留学的对话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任务程序:(1)Givingdirectionsandguides’sitcom;(2)设置场景,分派角色,并指导学生如何出演。step5.课堂小结,任务名称: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用英文写学习心得。任务程序:(1)总结本课的新词;(2)总结本课中心思想;(3)总结本课采用的学习方法;(4)撰写学习心得。综上所述,每个学习环节都可视作一个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协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作为两个主体,借助教材实现单向互动,导致学生的能力水平至多与教师持平,却永远无法超越教师,这值得每名一线教师深思。教学设计是每位教育者授课前做的第一门“功课”,课堂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开展起来,“预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很多教师显然将预设理解成对各个知识点的简单整理,而忽略了将学生纳入预设范围,这无疑会对师生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在任务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与新课标的基础上,以及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学习素材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预设的出发点,充分把握每个细节,最后进行汇总,以任务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时面对的不再是固定的教师,而是直接与任务互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任务选择的启示

在教学实践中,任务的类型很多,但总体来说,教师在应用任务教学法时应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精选案例,即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缺点是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二是设置主题探讨型任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采用探讨、讨论型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能为学生创设交际机会,达到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合作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度。

(三)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严格来说,课堂并非实施任务教学的唯一平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将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堂与课外互补,从而加大任务教学法的效益产出。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用英文互相通信的任务,信的内容可以是交流学习经验,也可以是相互问候,利用E-mail传送。或由教师组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建立一个与全班学生互动的平台,以英文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为学生布置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学习任务,将交际训练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事实证明,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有效把握、精心设计、及时捕捉、合理运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并将其转化为任务,督促、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成长。因此,充分利用任务教学法组织课堂,是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作者:董迪雯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海燕.论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区别[J].考试周刊,2015,(67):87.

[2]陈海明.试论交际任务型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1):89-92.

[3]付永超.论大学英语读写课中“探究式”任务型交际活动的设计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1,(36):145-146.

[4]董红.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第11篇

关键词: 文化教学 中职英语教学 重要性 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大多数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然而英语实践表明,仅有这种“纯语言能力”远远不足以保证人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Of course.”是英语口语中常用的短语,中国学生常常张口说来,殊不知在不同语境中会引起听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当外宾向你打听“Is that the Great Wall Hotel?”时,如果你不加思索地回答“Of course.”,那将会显得语气非常生硬,好像问话者无知,你不屑回答。又如中国人对英语国家的人说“You have not changed much.”就会出现错误。因为他们只会被理解为对方没有长进,是对他的贬损。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要学好英语,就更有必要学习文化背景知识了。“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深感到没有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定的介绍,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因此,我认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相当重要的。我从多个方面论证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文化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1.文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详细的文化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中职英语新版教材第一册Unit 11围绕“Pop music”这一话题,节选了有关青年学生的偶像――Jay Chou的成名之路及付出的努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各个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Unit 12 “Films”呈现了许多曾获奥斯卡奖的著名电影名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2.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于1971年在《论交际能力》文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含两个方面: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和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衡量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的文化规则。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会出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甚至造成交际失败。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用“吃饭了没有?”“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几句打招呼。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翻译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这样的话与英美国家的人打招呼,大部分人听后会不高兴,因为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规则,尤其是一些文化禁忌对于学生的日常交际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3.文化教学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以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任何语言都是由它所处的文化编织而成的,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成为外语学习的障碍。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到农民,中国学生往往会说英语中的“peasant”。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对的,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中“农民”体现的意义不同,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中peasant的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农民则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无丝毫贬义。因此在表达“农民”这个意义时,最好用“farmer”而不用“peasant”。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并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差异,使他们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他们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二、文化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我认为,借鉴《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所列举的文化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来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1.提示法。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解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这种方法可以灵活地使用在词汇、语法、习语的文化教学上。在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在教学时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如“name,old,dog,breakfast,sports,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称作“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当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

2.对比法。

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文化教学。这主要应用在交际习俗与礼仪的文化教学上。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面子问题和恭维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在汉语中可以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当教授到“Job”这一主题时,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Mr/Mrs××,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3.讲解法。

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即对文学作品进行文体分析,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故事的变化过程,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如在Unit 12 “Films”中出现了电影“Waterloo Bridge”,在中国为何翻译成《魂断蓝桥》呢?作为教师,这时就应该就“Waterloo”一词给学生进行讲解,介绍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4.实践法。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在学习卡通电影“Garfield”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戏剧表演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真正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只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同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听、说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提高他们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1998,(2).

第12篇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文化 称谓语 差异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社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称谓是社会用语的要素,是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称谓能起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其称谓系统都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这两种称谓体系必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英称谓语来进一步探究差异的根源。

1.中英称谓的对比

1.1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老+姓”或“姓+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1.3泛称称谓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的敬、谦、昵、贬、谑、讳等变化形式,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外,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需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2.差异根源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了解这些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下主要阐述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2.1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

亲属称谓在汉英称谓系统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现出英汉语国家中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各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我们至今仍能听到“天下一家亲”的说法。封建帝王公侯也是“家天下”或“世袭”,同时因婚姻而结成的裙带关系使人与人在亲缘关系上更为复杂。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等级制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汉语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和辈分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同时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1]。与上述情况相反,英国人血统亲缘观念较为淡薄,这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家庭是由两代人所组成的小家庭(nuclear family),儿女成人后也会离开父母组成新的核心家庭(这与中国的“父母在,不远游”,“家大业大”的观念不同)。对他们来说,亲属与普通生人区别不大,没有必要区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也不必分清男女。亲属称谓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这说明英语民族血统观念之淡薄,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2.2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中华民族的宗法观念极强。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3]。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心理。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2.3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民之间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西方社会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中国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2.4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的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谦语、敬语较汉语少。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还注意到社会运动、妇女地位变化、政治背景对称谓语的影响,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卑微,丈夫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称“贱内”、“拙荆”。随着的社会的不断进步,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往的对妇女的贱称已经消失了,如今丈夫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称“我的爱人”“我夫人”。这些都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称谓语无论在亲属关系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称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中英称谓差异,可以更准确地实现英汉作品互译中的称谓互换,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称谓语作为交际的先导,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了解这些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中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黄国雄.谈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衔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