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士职业安全报告

护士职业安全报告

时间:2023-01-04 18:4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士职业安全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士职业安全报告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09-01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因此,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问题仍显力度不够。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职业防护中难点并提出一些建议。

1 现状分析

1.1 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原因是,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学生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总认为不是传染患者,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风险意识薄弱。

1.2 职业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分析其原因是:1)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低。2)护士缺编问题严重,护士要完成繁重的任务,而忽视了对自身的保护。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因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手术器械用后清洗、浸泡及一次性用品用后毁形等处理,提高了护士职业暴露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

1.3 防护用品不到位 原因是医院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例如:大量普及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都没有安全保护装置。在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被使用;医院更难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在进行一些接触病人的操作中,特别是外科、骨科等科室,每位病人都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及血迹,还有在化疗科每位病人都用免疫抑制剂,护士做不到总是戴手套;科室为了节约材料消耗,反对护士在正常无菌操作以外戴手套从事临床工作。

2 对策

2.1 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

2.2 合理的人员编制 合理的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是临床护理工作必须的人才保障。如果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超负荷,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大大增加职业伤害的频率和程度。

2.3 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系统。由环保部门成立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处理专门机构。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4 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防护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标准等。

在大多数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第2篇

关键词:针刺伤 危害 预防 减少 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225-02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

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医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5 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应菊英,徐国英.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第3篇

关键词 护士 针刺伤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35-03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forty-one cases of needle-stick injury of community nurses

HE Jianping

(Huati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occurrences of the needle stick injuries to the nurse in Huating communit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 Method: The occurrence of needle stick injury to the Huating community nurses from 2010/01-2012/12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 by literature review by the special personnel in charge. Result: There were 41 nurses injured in the past 3 years, and the incidence was 90%. The causes of the accidents were to put undeserved syringe needle cap and sleeve ampoule, treatment of the needle used and un-appropriate placement of the needle puncture. The rate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education was 84.2%,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as 62.6%. Conclusion: There are high occurrence rates of needling injuries among the nurses of Huating community, and the cause is the low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to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The next step should be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ccidental injury of the nurses.

KEY WORDS nurse; pricking woun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护士是医疗机构内针刺伤发生概率最高的群体,尤其在护士生第一个实习期内。孙月梅等[1]的调查显示,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占38.7%,废物处理人员占17.0%,医生占12.0%,洗衣房工人占12.0%,医技人员占10.7%。为了解华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月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华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的在职的19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其中护士3人、护师13人、主管护师3人;中专4人、大专及以上15人;工作年限l?10年5人、10?20年5人、>20年9人。

1.2 方法

在回顾国内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工作科室,近3年内针刺伤发生与防护情况、发生针刺伤的锐器种类、锐器伤后伤口处理及防护知识知晓情况等。由专人负责问卷发放和收集,共发放问卷19份,实际回收19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采用Excel 2007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率

在过去3年内19名护士共发生针刺伤14人(41人次),占73.7%,其中发生1~2次的30人,发生3~5次的9人,发生5次以上2人(表1)。

针刺伤发生的护理操作原因是: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32.9%、34.2%和32.9%。

2.2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针刺伤后处理方法的知晓率为78.9%,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率为24.1%。

3 讨论

3.1 防护意识薄弱

在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污染的锐器伤害对护士影响最大,而针刺伤占锐器伤的首位[2],但职业暴露防护尚未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接受的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对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相对较少,由此造成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调查发现多数护士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没有必要和不方便,这一结果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造成针刺伤率大增。

3.2 防护设施不全

许多管理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意外防护设备的配备不到位,护目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很少见到,遇到HIV、HBV患者,护理人员操作时也仅戴双层手套,没有其他防护措施。出于“节约”考虑,注射针头过2/3超期使用,增加了针刺伤发生的危险性。

3.3 操作时技术不熟练

护士熟练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3]。年轻护士由于操作经验少,工作粗心、紧张、繁忙,加之自我防护意识薄差,容易造成针刺伤;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护理操作结束后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或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内,针头毁形、缝合操作不当等,这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都是导致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3.4 预防措施

3.4.1 增强护士针刺伤的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忽视职业防范的教育,其信息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信息量有限。加强医护人员普及型的预防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降低职业感染的关键。

3.4.2 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反馈及回访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职业暴露报告的相应制度[4],以便在针刺伤发生后能得到及时咨询和处理:管理者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从根本上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建立完整的反馈和回访制度,不仅能及时发现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感染并处理,也为护士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对感染恐惧所致的心理压力。

3.4.3 使用安全的医疗设施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的刺伤率。管理者应站在护士的角度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员,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戴防护眼镜、使用安全针头注射器、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等[5]。此外,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为其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3.4.4 安全操作原则和针刺伤处理原则

工作责任心不强和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原因,规范操作行为并制定安全操作原则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重要环节[6-7]。

安全操作原则为:①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②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流;③给不配合的患者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④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使用单手套法;⑤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⑥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将其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以免刺伤他人;⑦将用过的针头丢入合适的耐刺容器中,锐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

3.4.5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

如不慎被针刺伤,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清洗伤口,并在流动的清水下反复冲洗5 min后进行消毒包扎,同时抽取患者的全血并填写报告表,注明标号并查乙肝及丙肝表面抗原,再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疑暴露HBV感染的针刺伤者,如无免疫力应在误伤后24 h内及一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跟踪观察。

3.5 针刺伤后的心理护理

护士被污染针头所刺伤,这将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被刺伤后的护士多表现为不知所措、无可奈何、消极对待、情绪上感到非常压抑。因此做好针刺伤后护士的心理疏导和压力排解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受伤者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1] 孙月梅, 索士敏. 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调查及发生原因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1): 78.

[2] 胡敏.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J].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 39-40.

[3] 李毓琴, 李蓓敏, 吴燕. 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7, 14(5): 90-92.

[4] 邓敬.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5(7): 9-11.

[5] 刘芙芸.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3): 206-207.

[6] 李焕, 朱秋群, 周金娜. 护生针刺伤自我防护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6): 71-73.

第4篇

作者:马丽萍 刘翠芳 段旭玲

【摘要】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原因导致护士的职业性损伤频发,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紧张而无规律的生活以及直接与病人的血液、体液、开放性伤口接触都给护士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许多护士对职业危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为进一步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我们从危害因素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应对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避免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可有效的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护士 职业防护 现状 应对

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面临着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危害),其中艾兹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职业暴露导致的伤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同时也严重危害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继2003年SARS流行中医务人员暴露感染事件已引起国家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曾报道了多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伤害事件。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发展。因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不容忽视。

1 职业暴露的分类

1.1 生物性职业暴露

主要指细菌、病毒等。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1.1.1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

1.1.2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使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1.2 物理职业暴露

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

针刺伤是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护士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率较高,据专家估计,到2005年底我国HIV感染人数653例。而2000年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24人是护士。有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有48人占84.2%。据报道,针刺伤时只需0.04毫升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2]。经血液传染的疾病还有HIV、HCV及HBV等 。据国内几家医院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78.4%~81.9%的医务人员工作中有被锐器刺伤的历史,针刺伤5次以上者达17.9%。

1.3 运动功能性职业暴露

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超时静立、走动,引起静脉曲张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护理工作面对病人、意外伤害、死亡等社会环境,影响护士情绪,病区普遍存在护士编制少、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逐日提高,医疗纠纷的增多,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 化学性职业暴露

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频率

2.1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2003年SARS引起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据卫生部统计,确诊为SARS的患者中18.8%为医护人员,位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率与其进行的相关操作有关。因针刺伤接触HIV的频率为0.19%,其中护士占67%,内、外科医生占17.5%,其他占15.5%,急诊科医务人员接触病人血的频率为3.9%,以皮肤接触者居多占95%,粘膜接触占3%,针刺伤为2%。

2.2 针刺伤或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威胁时刻存在。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3]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有关对于护士引起针刺伤害的主要操作是:注射和采血(26%)、处理医疗垃圾(23%)、工作时和其他医务人员或器械发生碰撞(10%)、清洗消毒医疗器械时(10%)、建立静脉通路时(6%)、翻新针头时(6%)。皮肤粘膜受损或血液污染的机会也多。

2.3 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比普通人群(12.3%)明显高。我国某医院调查证实,有一组医务人员,HBcAg血清阳性率高达53.5%。

3 职业暴露现状分析

3.1 职业防护教育的问题:调查中有90.60%认为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原因是,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3.2 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方面:调查中认为职业防护措施未能落实的占94.00%。分析其原因是:

3.2.1 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对护士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淡漠,防护能力较低。

3.2.2 护士缺编严重,护士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而忽视了对自身的防护,据WHO1999年的报告,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因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清泡及毁形等处理,提高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但护士自身及管理者对此认识不够。

3.3 防护用具方面:调查中认为防护用具不到位的占95.00%,原因是医院没有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品。

3.4 防护评估的问题: 调查中认为防护评估不到位占94%,原因是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没有专门组织对受伤者进行危险评估和指导处理,受伤者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追访。

3.5 安全操作规程方面:因不重视或怕麻烦而长期形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5.1 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不戴手套(降低成本;有的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怕病人抱怨等)。

3.5.2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不戴防护镜。

3.5.3 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或针头双手复帽的动作、手术台上递器械、对使用后的注射器或锐器进行毁型。

3.6 工作中突发意外、不知情:

3.6.1 如来不及戴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或防渗围裙,医护在操作时被喷溅或刺伤,事后病人被查出是病原携带者。

3.6.2 国家现在推行自愿检测,不支持医院对病人强行检测,使得医务人员和病人一样,处于不可知的危险之中。

4 自身防护

4.1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对医疗工作者进行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4.2 医护人员应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特点:

4.2.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4.2.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4.2.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4.3 医疗物品改进与医疗垃圾的处理

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禁用可循环的医疗侵入器材,如输液器、注射器等。改用通过医疗用物质检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锐器具专用存放盒、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具。由环保部门成立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处理专门机构,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

4.4 按正规的操作程序,并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

4.4.1 不断组织医务工作者进行锐器安全操作培训。

4.4.2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涂擦。

4.4.3 如果工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橡胶围裙。

4.4.4 当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伤口、皮肤炎症)时,如果要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结束后立即洗手。

4.4.5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4.6 使用安全器械和尖锐物处理系统,减少锐器的暴露。使用后的锐器(针、刀、剪等)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塑料桶、铁桶等),统一处理。特别要强调的是,绝对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5 预防针刺伤害,提倡安全注射:

4.5.1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提倡安全操作。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容易忽略个人防护,受到针刺伤害。

4.5.2 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掌握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不给针头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针头;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或输液时应该有人帮助。

4.5.3 执行安全的锐器处理措施,使用安全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对于使用后的锐器直接进入防渗漏、耐刺的收集盒,减少锐器暴露,锐器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4.5.4 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如戴手套等,脱手套后认真洗手。

4.5.5 制定安全防护措施,了解针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4.5.6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登记:如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具体部位、损伤程度、处理方法、血清学检测、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决定是否接种或预防性用药。

4.5.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免疫接种。

4.5.8 保证护士的数量:因针刺伤害不能工作时,很难保证护士的数量,而护士的短缺反过来使职业伤害增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4.6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锐器伤)

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肥皂水或者流动水冲洗(如为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验接种疫苗或者预防用药心理干预。

5 小结

护士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从而导致护士职业伤害频发。我们从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 职业防护应对措施。社会、医疗机构防护管理对策、加强护生和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标准预防观念,不断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正规操作培训,安全操作。全社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意识到该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消除恐惧和盲目性。从而将这一特殊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参 考 文 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Puro V, Calri G D, Petrosito N,et al .Risk of Exposure to bloodbome infectionfor Italian healtheare workers, by job category and work area.Infect control HospEpidemiol l, 2001, 22(4):206-210.

第5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3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56-01

护理人员常因职业关系受到各种暴露因素的危害,作为手术室护士,因其在执行诊疗护理操作时易受各种化学、生物及物理等因素的影响,暴露在多种危害因素中的几率更大,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防护措施[1]。本次研究针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将我院50名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例,女48例,年龄为18到49岁,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大学本科4名,大专42例,中专4例。

1.2 方法。回顾性的对这50例护士总结并分析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法并实施干预措施,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

2 结果

通过加强手术室护士自身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医院对暴露因素的重视程度,建立起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及保护措施,加强对锐器伤的管理及防护工作,完成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医院内因职业暴露所引发的职业损伤显著减少,护理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 讨论

3.1 经总结分析可知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①职业防护制度不够健全,职业防护管理不合格,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或是防护措施不完善。②化学因素造成的危害。由于护士常接触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等,护理人员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头痛、哮喘、接触性皮炎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中毒或癌变。③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缺乏,不能认识到针刺等物理伤害的重要性。④血源性传染病伤害。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可能被剪刀、刀片、注射器、被污染的缝针伤害,并且常接触到多种污染源,如组织器官、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

3.2 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的防护措施。①护理人员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若患者的血液或是体液溅洒于黏膜、皮肤表面时,立即用流动的水以及肥皂水进行清洗,若手被针刺伤,要将手套脱去,自近心端逐步向远心端处挤压伤处,并冲洗伤口,将损伤处的血液挤出,再用1%的活力碘为伤口消毒。在伤后48h向有关部门报告,72小时内作HBV、HIV等的检查,可疑感染者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要进行周期性的复查。②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使其做到认真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各项操作规范,熟练掌握防护技能。③完成消毒隔离工作。a.要认真按照7步洗手法洗手,接触污物或是患者前后应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水进行清洗[2]。b.治疗血流性传染病的患者时,应在固定的手术室内,使用一次性物品作为敷料,避免人员的进出,禁止术中参观,术后,要0.2%的含氯消毒剂处理器械,浸泡30min以后用清水进行清洗,进行2次高压灭菌。若手术有体液喷溅的危险时,工作人员要好穿防水的隔离衣,如有必要应戴好防护镜。④加强防护锐器伤。对伤性的医疗废物要严格管理,妥善并及时的处理锐器。可以对锐器的传用,传递、放置及用后的收回制定一套规范程序。养成用持针器或是镊子取放污染的针头、缝针、剪刀等的习惯,针头不可对着别人或是自己,一次性锐器或是用过的针头要单独处置,放入专用的回收盒中,禁止将针帽用手回套到污染的针头上[3]。⑤增强对化学物品的防护意识。使用易挥发、刺激性的消毒剂时要在密闭箱内进行,避免直接去接触消毒剂,配置时应戴好手套、口罩。物品灭菌后的要在彻底被解析后才可以被使用,物品经甲醛熏蒸后,要放置半小时后在使用,消毒室内的空气时,若使用了臭氧消毒机,工作人员要暂时离开现场,停机一小时后,当浓度降到正常范围,工作人员可进入[4]。

经以上研究可知,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和对策是保障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步骤,临床各医院应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秀芳,刘佳锐.器专用盆使用前后医护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9(11):32―33

[2] 易惠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0):34-35

第6篇

医护人员锐器伤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1〗。种种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损伤居首位,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锐器伤预防及处理,减少在从业过程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医护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锐器伤的类型:针刺伤:抽血时将血液标本注入试管时;拔针时;收拾各种手术污物时;穿刺时病人及其它人员突然移动;分离输液器时;

切割伤:手术中传递缝针、刀片时,缝合伤口时;

锐器伤的危害:刺伤后存在发生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穿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2〗。据报道,乙肝、丙肝、艾滋病的锐器伤后感染率分别为6.0%~30.0%、0.4%~60%、0.25~0.4%〖3〗。

发生锐器伤的原因 重视程度不够,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防护意识淡薄、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病人烦躁不安、操作不熟练、操作时未采取防护措施、未正确处置锐器物、护士注射任务繁重、缺乏职业防护教育及缺乏防护措施、操作行为不安全

防止锐器伤的防护措施:(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在工作中提高自我职业防护能力;(2)培训防止锐器伤的操作规程,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等掌握医疗锐器处理原则及方法,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及工作人员的二次污染;(3)使用锐器盒,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分额发生率降低50%,将锐器盒置于治疗车下层和常操作的工作区域,便于操作后及时分离处置,防止回治疗室后再分类处置的现象,减少锐器伤的发生;锐器盒不得放置过满,以免针头暴露在外,刺伤别人,加大刺伤的几率;(4)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及锐器物,禁止回套污染针头;禁止将用过的针头折断或折弯等;不可将污染针头挂在输液架上;(5)不可徒手处置、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用物及锐器物;(6)加强责任心教育,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且操作环境应光线充足,操作前作好患者的解释沟通工作,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对于躁动病人,应由他人协助固定好,防止病人乱动而增加锐器伤的发生。(7)对于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的操作者,尽量减少操作项目,如必须进行相关操作,必须戴双层手套进行相关操作;(8)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操作毕及时作好用物分类处置,不徒手处置破碎的玻璃器械,手术后不将针头放入包布中,防止再次接触、再次分类处置,他人处置发生针刺伤的现象;(9)手持无针套的注射器或锐器操作时,不可将针尖锐器面面对自己或他人;手术中不可将缝针、刀尖面对手术者,防止刺伤;(10)尽可能使用各种防护措施、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11)器械技术改进:注射器、静脉穿刺针、采血针等设计成钝头的、有护套的、使用后针头可立即回缩的等,如现在的一次性血糖仪采血针就比较安全;(12)向临床护士提供计划免疫,增加免疫力。发生锐器伤的处理:

一、局部处理:(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2)用肥皂在流动水下冲洗5分钟;(3)碘酒、酒精消毒伤口;(4)必要时去外科急诊进行伤口处理;(5)根据损伤程度定期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防。

二、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及时报告院感科。

三、填写锐器伤表格,部门负责人(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上交院感科。填写内容包括: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发生方式;具体部位及操作程度;暴露源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等。

四、评估受伤人员及暴露源;

五、根据受伤的人员和暴露源的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六、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后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 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2004,23(4):150-153

第7篇

【关键词】实习护生 职业防护 认知 培养

由于医院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处于多种职业危害环境中。实习护生进入到临床,作为一名准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就可能会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感染,再加上护生临床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2],不熟悉环境等,使得他们成为病原菌感染和锐器损伤的高危人群[3],职业暴露风险率显著增加。因此,如何加强护生职业防护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一、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

(一)护生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护生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目前,虽然职业防护问题已逐渐引起护理教育者的重视,但由于课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在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未设置与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的课程[4],学校教育相对滞后,护生缺乏职业防护知识;同时,临床教学医院也疏于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强化,缺乏职业防护知识的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和考核标准,护生从思想上对该内容重视不够,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二)护生职业防护知识不够全面

虽然国家已将护士职业防护这一内容纳入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客观上促进了各学校对该内容的重视,但高等护理院校仍普遍缺乏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生职业防护教育体系:一些教材仅以知识拓展的模块介绍相关知识,教师有关新知识引入不够;一些高校举行一些职业安全讲座,但内容、时间有限,深度、广度缺乏,培训效果欠佳,不能满足临床实习护生对职业防护的需求;教学医院在岗前培训中也因时间的限制等,缺乏相关内容的渗透和深入。因此,护生虽然了解一些标准预防知识,但仅限于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工作中的具体预防措施掌握欠佳,实际运用能力缺乏。

(三)相关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护生,目前国内各医院尚未建立完整的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和职业暴露风险保障机制[5],护生发生职业损伤后不知如何处理,或是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在张吴佳[6]等关于我国护生针刺伤的研究中,只有27.5%的实习护生向带教教师进行了报告,而且报告结果无一例是真正意义上的登记在案。登记报告制度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四)医院防护设施不足

朱凤祥[7]对357名实习护生职业损伤现状调查表明,35.57%的护生认为自我防护不到位的原因是医院没有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李焕[8]对305名实习护生职业损伤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01%的护生经常使用具有安全的针具、器械等。很多护理人员在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时,基本上没有相关防护设备。

(五)带教教师缺乏言传身教

临床带教教师是学生言传身教的榜样,是实习护生职业防护良好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但由于一些带教教师自身职业防护意识薄弱,职业防护新知识学习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从而严重影响到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二、实习护生职业损伤防范策略

(一)加强职业防护基础知识教育

加强护生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相关院校应增设职业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护生采取正确的防护行为:通过普及和强化标准预防意识,能有效地规范护生的护理行为;通过强化操作规范和流程,能有效规避意外伤害。系统的在校教育,能使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能掌握有关职业防护知识和基本防护技能,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

(二)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岗前培训

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习前可由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如针对护生最薄弱和最关注的锐器伤进行重点讲解,强调发生锐器伤后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及上报医院有关部门的方法,做好暴露后预防[9];搬运患者和重物时如何正确运用节力原则,有效预防机械性损伤;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时如何防止化学性损伤;面对医患矛盾、患者负面情绪的刺激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等。要注意从细节上对护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

(三)建立健全护理职业防护制度

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并持续完善护理职业防护制度。同时,应完善职业损伤登记报告制度,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监测系统,将护生发生职业损伤后的各种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如针对锐器伤,可规范操作行为,使护生明确发生损伤后应按挤压、冲洗、消毒、处理、登记报告等程序进行正确处理;而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为护生职业损伤防治提供一定保障。

(四)创造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完善支持体系

医疗机构应为护生提供完善的职业防护设施和用品,确保护生在护理过程中能根据需要选用配备的设施和用品。应落实对医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和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供应,尽量采用具备安全装置的医疗器械,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使护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到职业损伤。

(五)加强带教教师的培训

通过经常性的护理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带教教师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责任意识。临床带教教师除自身要加强学习之外,还要针对护生的特点合理计划和安排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对相关内容拟定考核标准,注意言传身教,正向引导学生。

(六)加强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

护生的职业损害来自各个方面,而良好的身心素质可以减少不良刺激对护生造成的伤害。目前护理工作本身就强度高、风险大且人际关系复杂,而护生从学校到医院,也面临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校期间应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前应安排学生多去教学医院见习,使其熟悉医院环境,实际接触病人,提高其与病人的沟通能力;进入临床后,带教教师应细化带教要求,对护生采用较灵活的排班方式,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三、小结

职业损伤给护生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一些护生受到伤害后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影响了他们对护士职业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利于护理队伍的发展。因此,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使护生掌握各种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处理意外伤害是护理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辉.R床实习护生职业危害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护理学院,2012.

[2]孟发芬,张霄艳,田淑军,等.实习护生职业安全卫生防护及其课程设置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7):59-61.

[3]王爱霞,王晓花.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处理情况及防护知识的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23-125.

[4]黄谨耘,陈清.在大专护生基础护理教学中开展职业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8A):8-11.

[5]蔡雯.健康教育对实习护生艾滋病知信行及职业防护影响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

[6]张吴佳,赵爱平.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11-13.

[7]朱凤祥,杨瑞贞,祝宪庭,等. 实习护生职业损伤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3):604-605.

第8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调查与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61

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护理工作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急、慢性患者。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和感染血源性传染病,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感染[1],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0年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登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现对登记报告的24例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原因,以探讨如何减少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2008~2010年所有的医生、护士、工勤人员。

1.2 方法 对2008~2010年上报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进行整理,包括发生职业暴露者的基本信息、暴露程度、暴露方式、暴露后的处理等。基本信息包括暴露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暴露时间、工作类别、是否接种过疫苗、既往史等;暴露程度分为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暴露方式包括接触暴露的皮肤破损程度、针刺伤、其他方式;暴露后的处理包括挤血、冲洗、消毒、未处理。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构成情况 24名职业暴露中医务人员构成比例为:医生4人(16.67%),护士19人(79.17%),保洁人员1人(4.17%)。

2.2 发生职业暴露地点以病房为多,其他暴露地点依次为手术室、处置室与污物间。职业暴露的方式针头回套居首,其他方式依次为拔针、手术操作、清理废物2例。职业暴露的部位主要是手部,其他部位依次为眼、足部1例。具体表1。

3 讨论

3.1 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2],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病原体进入血液而感染,临床多见于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在本次职业暴露调查中护理人员占79.17%,因为临床一线护士接触注射器、输液器机会最多。

3.2 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 调查显示,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地点是病房与手术室,各占66.67%和16.67%。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为针头回套和拔针,各占41.67%和33.33%,这是因为进行注射、采血、拔针操作时,整个过程中针头,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以针刺伤最为常见,发生部位主要是手部,占87.5%。

3.3 防范措施

3.3.1 要加强护士职业安全培训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还要强化技术操作训练,以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和损害。

3.3.2 做好标准预防各项防护工作,如戴手套、洗手及手部消毒,必要时可以戴双层手套。加强锐器盒的正确使用,养成治疗盘、治疗车随时将锐器盒携带至病房的良好习惯,拔针后直接将针头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中,以降低病房拔针后刺伤的比率。有关报道显示,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00%[4]。用后的针头严禁回套,要按照针头用后的正确规范处理。

3.3.3 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职业暴露后要保持镇定,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正确处理及预防性用药,以减少各种疾病的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乔建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12-313.

[2] 兰塞金,郑升.临床护生针刺伤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135-1136.

[3] 薛秀丽,于长颖.高度重视临床针刺伤有效防护职业性危害[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838.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 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 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声等。

1.4 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 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 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 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 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 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 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第10篇

[关键词] 护士;锐器伤;护理管理;血原性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17-03

The significance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preventing profession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WHANG Huiying, XIE Shaohua, XU Yu'na, HUANG Linong, LIN Jialing, CHEN Xiwen

(The Nursing Department of Chenghai People's Hospital, Shant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antou 515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s of occupation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nurses by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provid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104 nurse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itl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7 to 2008, and serv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2003-2004 survey of the conditions of sharp injury of 79 nurses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n detected the effective decrease of profession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observation group by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Results: In addition to hand ampoule comparison, the sum of the other items of 104 nur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9 nur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occupational sharps injury were the sharp injury and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Nurses;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Nursing management; Bl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护士锐器伤是一种职业性损伤,是导致护士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近年来,随着对护理职业安全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伤的危害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医院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005年我院护理部参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组织的综合医院护士锐器伤调查(汕头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05)结果显示,我院2004~2005两年间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91.1%,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为此,近几年来我院建立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施管理性干预使用医疗安全器具,执行锐器安全操作规范等预防控制策略,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我院工作2年以上的不同职称临床护士104例,2007~2008年期间职业锐器伤的情况作为观察组,其中,主管护师20例,护师38例,护士46例,年龄22~48岁。再将2005年调查的我院在岗的临床护士79例, 2003~2004年期间职业锐器伤的情况作为对照组。其中,主管护师19例,护师27例,护士33例,年龄18~53岁。两组研究对象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设计采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设计、护理专家审定的护士职业锐器伤调查表[1]并结合医院实际增减项目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3大类: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②工作条件、科室、工作环境[抢救!繁忙(高峰治疗期),较忙(普通治疗期),不忙(零散治疗期);③锐器伤发生情况。

1.2.2 调查方法2005年参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组织的调查[1-2],调查时间范围是2003~2004年,发放问卷85份,回收84份,其中有效问卷79份。本次调查(观察组)为我院护理部组织调查,调查时间范围是2007~2008年,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8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4.55%。

1.3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u检验和?字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2。

表1显示,调查结果除掰安瓿外,观察组护士锐器伤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锐器伤的职业危害

锐器伤是一种职业性损伤,是导致医务人员血原性传播疾病最主要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IV。文献报道,被HBV、HCV、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0%~30.00%、0.40%~6.00%和0.25%~0.40%[3-5],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锐器伤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3.2 锐器伤的原因及分析

预防职业性血原性传播疾病的重点应放在减少锐器伤发生的初级预防上[6],而信息收集及分析则是锐器伤害预防控制策略的基础。2005年(对照组)调查的结果显示,锐器伤发生率高于相关研究报道[7];显示我院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如何防范护士锐器伤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共同课题。笔者通过分析锐器伤原因,发现手掰安瓿是导致锐器伤的最常见原因,同时也发现,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将患者的血液、体液标本注入试管也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另外,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8]。调查显示,护士发生锐器伤大多数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发生,特别是被污染针头刺伤最多的是工作较繁忙、处于抢救环境下的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对护士锐器伤不重视、培训不到位[9-10]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护士缺乏标准的职业防范知识及不重视等是主要内因[11]。

3.3 重视护理管理干预[12-14]

针对以上因素,本研究认为护理管理的干预是预防护士锐器伤的关键。首先在于锐器伤防范工作的培训,自2005年以来,护理部加大了培训的力度,对每一个新员工都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办法》的培训,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锐器伤的防范工作,加强管理、强制性使用防护用具,才能降低锐器伤发生率,维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自2005年以来,护理部加强了督查力度,经常到科室检查,指导护士正确做好防护,纠正一些不安全行为,如回套针帽、用手分离针头等工作。管理及教育干预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表1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结果除掰安瓿外,观察组护士锐器伤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3.4 完善锐器伤登记管理制度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发生锐器伤时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护理部,并进行追踪观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秦艳梅等[15]报道,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后,早期给予正确的伤口处理,及时采取免疫方法处理,可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调查显示41例被污染针头刺伤,而发生锐器伤后只有1人报告,经管理干预,本次调查显示被污染针头刺伤9例护士,全部上报,上报率达100%,并按程序处理和跟踪,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

3.5 防范对策的持续改进

本次调查显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但104名护士2年共发生锐器伤752次,人均7.23次,其中除掰安瓿外,仍有233次针刺伤,并有9例是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其中急诊5例,并都是低年资护士。由此可见,防范措施仍需加强,必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培训程序和强制性的防范管理相结合的措施[16-17],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登记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改变不良个人行为和操作习惯,才能降低临床锐器伤的发生率,减少护士的身心伤害,减少由锐器伤而带来的疾病。

[参考文献]

[1]黄建英,蔡丽娜,黄建美,等.综合医院护士锐器伤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5(22):14-16.

[2]黄建英,蔡丽娜,黄建美,等.汕头市5家医院外科护士锐器伤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419-2420.

[3]付韶华.锐器伤的危害和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96,199.

[4]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5]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6]付菊芳,马艳.防治医护人员锐器伤职业危害及预防策略的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9):1843-1845.

[7]谢红珍,聂军,白杨,等.医院间护士锐器伤分布差异的多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8-10.

[8]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9]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7-18.

[10]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

[11]黄宇静.急诊护士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3):111-112.

[12]程宗燕.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82-183.

[13]陈秋霞,白亚华.某院2006~2007年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146-147.

[14]林芳.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03-104.

[15]秦艳梅,曾鸣.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处理原则[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15.

[16]董薇.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49,55.

第11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研究;安全;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204-02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安全问题虽不是医院工作的中心,但它影响中心。医院本身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护理工作繁忙、繁琐及操作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保证护理安全,一直是护理管理者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院尝试通过做好护理风险识别,加强安全管理,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形成,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护理安全管理的前馈控制

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2]。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在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出错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常常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责任、技术、心理、制度、管理等因素。因此,护理管理者需要转变“护士绝不应该出错”的观念,认识到护理人员都有出错的可能性。应把出错作为前提,思考如何减少差错,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所引起的患者伤害,预防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前馈控制。

2 注重环节管理,做好护理风险识别

2.1 注重环节管理

差错是多环节因素中某一种或几种发生改变,既有系统因素,也有个人原因。在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中,个人仅仅是一系列环节中的最后一道关口[4]。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存在许多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缺陷,包括管理制度不严、人力资源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装置和设备的维护不足等,都是产生错误的环节缺陷。如刚刚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患者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签的液体将造成用药错误等。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实证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加强环节管理,使护理安全从源头抓起。

2.2 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识别和归类,通过风险识别,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1 护理行为的特殊性存在的风险。国家法律承认护士是具有护理行为能力的人,应严格依照《护士条例》行使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包括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必须根据临床经验就患者从中所获利益和潜在风险作出评估,一旦评估偏差,就有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

2.2.2 护理行为侵袭性及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行为包含有益和有害双重性。给患者做检查、给药、处置、治疗等都包含着对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如果护理行为符合技术操作规范,对患者的康复将起促进作用,否则,就可能带来危害。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过程及护理服务实践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如手术使用的电切刀、电极板灼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物理降温患者冻伤等。

2.2.3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护士的护理行为因一些条件制约,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患者而言,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精神心理状态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给年轻护理人员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风险便隐藏其中。

2.2.4 护理行为的职业道德所致的风险。护理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重任,因此,必须做到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同行团结协作,工作上极端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如果护理人员遵循医德规范,就会给患者带来健康和愉悦,反之,一时疏忽大意就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

2.2.5 患者的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若患者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则疗效显著。若患者采取不合作态度或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自杀、自残、拒绝治疗等,护理过程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另外,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客观存在不安全因素,使护理风险加大。

3 确立安全信念,降低护理风险

3.1 建立自愿报告系统,积极创建“安全文化”

3.1.1 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立安全信念,积极创建“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可被理解为将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个操作规范中,就是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5]。为确保安全,我部在配合医院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平安医院”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护理安全月”活动,针对安全这一主题举办了护理纠纷防范学习班,重点学习了《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护理执行力的培育》等,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自我剖析,认真讨论,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尤其把质控重点放在新上岗护理人员身上,使他们明确各种行为的是非对错。对思想松懈、明知故犯的护士实行零度宽容[6],即决不宽容,毫不宽恕,营造人本安全氛围。

3.1.2 鼓励团队协作,唤起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 ,是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6]。对护士而言,在实施所有护理技术操作中,必须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工作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但有时有意注意时间久了,会使人疲劳,进入无意注意状态,引起思维定势,出现“视而不见、见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造成差错事故。所以,鼓励和培养护士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倡导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工作中,优先考虑患者的安全,使每个护士能够增强安全意识,感悟工作责任和义务,营造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

3.1.3 提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最谨慎的医务人员也会出错,即使不让所有出错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医疗差错[6]。因此,对当事人应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而应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引导护士选择正确的归因方式,即自我归因的积极归因取向。有的护士发生差错时,客观上虽因工作繁忙或他人打搅,但主观上仍是自己执行制度不严或注意力不集中,应把原因指向自己。而有的护士总是把发生差错的 原因归因为外界因素或他人,从不找自身原因,一味地进行情景归因,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教育护士要积极进行自我归因,采取画“鱼骨图”的方法找出问题症结,积极进行整改。同时,按照《CHA患者安全目标考核评分标准》要求,启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积极倡导、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护理差错事故,创建一种非惩罚性、针对系统、学习性的安全文化。鼓励公开分析护理差错原因,通过学习“错误”,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促进组织系统改进缺陷并使护理人员从差错中得到启示,以避免、防止失误的出现或再次发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保障患者安全的能力。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护理风险

3.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经常性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技能、优雅的风度、同理心和善于认同、愉悦的心态、良好的文化背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等特殊人格。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和有关患者安全的管理制度等。教会护士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

3.2.2 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素质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本来具有的基本条件。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6]。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护士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等边缘学科知识。只有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拓宽、技术能量储备相应雄厚、素质提高,才能使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降低,护理安全得到保障。因此,日常在注重护理“三基三严”训练的同时,应特别关注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护士继续教育制度的落实,培养护士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以增强其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2.3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降低护理风险。护理工作受诸多因素制约,做好质前把关、环节检查和终末质控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我部在健全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实行护理风险抵押金制度,形成“人人问责,全员参与”的链式安全管理机制。同时,全院范围内开展“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形成了护士长护理主管(责任组长)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层级管理架构,实行护理弹性排班制,根据各班劳动负荷和劳动强度科学排班,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转给护理人员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危险。另外,注重护理装备及工作环境的改善,倡导“只有满意的护士,才有满意的患者”的人本管理模式,及时解决护理人员的实际问题,提高护士的从业信念,稳定护理队伍,提升护理品质,降低护理风险。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迫在眉睫。通过加强管理和营造护理安全文化,使护理人员明白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随时展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在风险出现前警钟常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护理风险,全年无严重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我院一般差错由2006年的9起下降到2007年的2起。同时,也为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控制及促进患者安全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3]王筱慧,叶文琴,朱建英,等.举证责任倒置与护理管理新思维[J].护理杂志,2003,20(3):71.

[4]杨正丽.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新认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8(10):77-78.

[5]冯国俊,才万,王静.谈新时期医疗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48-49.

第12篇

安全护理不但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观的基本要求。做为护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素质水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慎独修养尤为重要。因为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行为往往是一个人独立进行,服务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病人,尤其是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小儿和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及伴有精神障碍思维紊乱的病人等,他们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安全靠护理人员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而护理行为的正确与否,好与差,只由医护单方认可,如昏迷病人的翻身、吸痰、口腔护理;配药剂量的准确;各种操作是否严守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夜间巡视病人及监测技术的时间性、准确性等,这些工作往往不易被人察觉到,这就要求有高度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为了培养护士平素严格的“慎独”修养,我们有计划的根据临床每个时期的特点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不断提高护士对安全护理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自觉地把职业感贯彻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病人的健康利益,无论白天和夜间,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对病人尽职尽责,热情认真,始终如一。另外还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精力集中,专心致志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病人获得安全感、信任感。

2审慎负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安全护理的关键

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护理工作中的多种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护理制度、病房管理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等,都是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若制度不健全,组织管理不严,缺乏指导和监督,护理中有章不循,,粗心大意,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求护士养成审慎、周密谨慎的工作作风,在各种护理工作和操作时都一丝不苟、严格查对、准确无误,切记五个不可,即: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视每一查每一对,三查七对要字字查清;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变化,不可放手对护生无监督的独自操作;同时我们重视对护理工作中不安全隐患信息的反馈,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如危险时刻:人员少工作忙;节假日;周末;交接班时;危险人员:新上岗的护士;生活中干扰因素大的护士;危险治疗:输血、注射青霉素、氯化钾、氨茶碱等,通过遵循五不可和危险因素易发生的管理干预,多次防范了事故差错的发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护士一定要审慎负责,把好每一个环节,严格照章办事,准确无误,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更新知识,运用广博扎实的专业技能,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护理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充实和更新知识,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盲目机械地完成任务,或对业务技术操作不熟练,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铸成大错。因此,护士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的能力,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到遇到急危重病人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

4规范安全护理措施,认真观察病情

4·1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坚持随同主任查房和术前、死亡病历的讨论,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对每项医嘱,做到知其所以然。对新入院及危重疑难病例,要祥细了解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4·2认真、准确、全面书写交班报告,使交班报告能准确无误的反映病情及护理要点,以便更确切地掌握病情的第一手资料。在书写交班报告前要详细地巡视查看病人和进行护理查体。巡视病房时要注意全病室的病人情况,观察病人身心的细微变化。如对心脏病人除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外,还要常规的听诊心肺,了解心音、心律、杂音、肺部罗音及必要的监测手段。从细微深处发现病情变化和转机,准确给医生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危险信号,防微杜渐,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

4·3严格交接班,坚持做到三交、三接、三清。即:书面交班,口头交班,床边交班;患者病情交接,治疗情况交接,抢救器械使用交接;口头讲清、书面写清、床边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