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1:1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制度文件的起草与修订
1.规范管理制度
为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自2009年毕业论文工作伊始,首次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毕业论文手册》。几年来,针对该手册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011年初,学院进一步明确了院、系毕业论文二级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协助教学部完成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在协助修订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法学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规定更加合理,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了规定的可操作性。
2.修订写作格式
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了调整。为此多方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助教学部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并结合法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实施细则》。
二、规范流程管理
1.合理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召开动员会
根据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始,提前制订好每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安排。召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布置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与要求。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端正学风教育,强调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自觉遵守学院相关制度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选题的申报与审批,确保题目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选题的准备阶段,按指导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自行拟定题目,并通过选题审批的程序,对初拟题目进行反复修改,做到一人一题,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更加贴切,切实做到论文选题的规范化管理向分类化指导的转变,提升论文内在质量。
3.指导过程监督
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按照法学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检查,前期主要检查指导教师的到岗情况、开题情况、资料查阅的情况。中期针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控,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毕业论文质量、组织评分及分组评阅。
4.毕业论文格式审查、评阅和答辩
在毕业生实习返校之后,收集各种管控表格,对每一名同学的论文初稿进行格式审查,在总结历届学生答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名同学指出答辩技巧和建议,为正式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明确答辩时间、答辩场地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召开答辩分工会,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三、规范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相关电子档案资料,做好纸质版资料保存工作。将学生论文、材料装入档案袋,存入档案室备查。按照要求对论文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调查表,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所有档案汇集成册以备教学部检查和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工作。
四、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系毕业论文工作的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为此我建立了论文指导小组分组联系表,指定学生组长负责,定期与学生组长以及指导教师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与反思
在每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后,认真总结本届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将建议和意见上报教学部以便于上级部门对我系工作整改的监督,为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晓飞,天津人,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
编辑谢尾合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关键词 医学院校;工科;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89-03
Problems and Reform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s//ZHANG Lili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a big problem in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be proce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teaching, training base,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so on.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1 前言
现如今,许多医学院校打破了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一支独秀的局面,陆续开始设立许多新兴学科和专业,这其中就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工科专业是一个十分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据潍坊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往届毕业生反馈信息显示,近30%的学生考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10%的学生进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40%左右的学生进入食品企业从事研发或检测相关工作,另外20%左右的学生从事非食品方向的工作。
工科专业学生进行深造的过程主要是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进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的学生主要从事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工作,进入企业从事研发或检测工作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或对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监控。由此看来,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各个方向的学习及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医学院校中工科专业作为非主流专业,通常比其“主专业”规模小很多,因而其获得的各种机会就相应地少很多[1]。目前,据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反映,医学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经常被用人单位忽视或不重视,这说明医学院校中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尚未引起学校及全体师生的重视,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医学院校中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医学院校工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医学院校工科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通常是理论课之后紧跟实验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完理论课后及时通过实验课巩固所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然而,这种安排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就已经把几乎所有的实验课完成,而等到大四考研复试或找工作真正需要用到实践动手能力时,之前所学到的实验操作技能早已抛之脑后,造成一问三不知,给学校或工作单位留下实践能力薄弱的不良印象。
另外,目前工科专业的实验设置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而对于新上的大型设备只有简单的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能有感官上的认识,真正用到时仍无头绪。
实验教学存在弊端 实验课对于工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工科专业的大部分理论课程都附带有实验课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医学院校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实验教学通常是对已有的理论、现象或成果进行简单的重复,开设的实验大多是一些演示性、重复性、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很少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准备过程中,通常是教师指定实验题目,提供实验教材,规定实验步骤和方法,准备实验试剂和材料,学生仅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得预期的结果。这种“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另外,实验室的利用率太低,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很少走进实验室,大量的仪器设备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目前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
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校外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或公司进行见习或实习,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及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的校外实习成为难题。许多企业公司不愿接待学生见习,担心参观的学生太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另外,由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短时间内达不到生产需求,许多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也不愿耗费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在企业中的见习实习逐渐流于形式,只是走马观花,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实质性的训练[2]。
另外,许多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旨在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单位,然而这也为部分尚未意识到实习重要性的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不足 毕业论文(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对于工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不甚合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入实验室做科学研究,这迫使导师只能安排学生做调查问卷,从而达到毕业要求,这使得学生失去一个非常好的利用毕业论文(设计)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
学生缺乏“强化实践能力”意识 目前的教学体系尚不能够使学生及早认识到“强化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关注点多在课堂学习及相关考试,很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无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等到大四要考研或找工作时,面对复试时考官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以及面试者对于企业相关仪器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及维护的提问,才发现“强化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后悔莫及。
3 医学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改善专业的发展方向,适当调整学科结构 根据不同用人单位对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构建富有工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3]。
实验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及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以创新教育为出发点,将创新理念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4]。
另外,在学生完成理论课之后考研或找工作之前,对其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应高校及用人单位之所需。
强化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充分认识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模式转变。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遵循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倡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方法,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另外,应全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取合适的科研课题并设法完成,从而使得自身操作技能得到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减少调查问卷形式,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选择合适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操作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做出切实可信的实验数据,全程参与论文题目的设定、资料的查询、方法的选择、试剂的配制、样品的分析及数据的处理等系列研究工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新训练平台对于工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应合理利用各级(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创新项目以及各类综合性的创新比赛和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发展创新计划”“雏鹰训练营”等),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应与毕业实习分开,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内容。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可通过校外实习对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全面性的初步认识,在企业中见习实习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使得工科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得到完善。因此,与相关的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辟见习实习基地,对于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在规模和数量上均存在不足,国家与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扶持校企合作教育,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或投入一定的资金,鼓励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参与建设生产实习与实践基地,使校外实习真正成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6]。
医学院校大都具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临床教学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的营养科、卫生监督机构等,多与临床医学接近。学生可在此类机构中见习实习,直接接触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人群,将课本上学到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膳食健康指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强化“重实践”的意识 将“强实践”的观念贯穿于工科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初入学时对其进行入学教育,渗透“强实践”的观念。大一阶段邀请专家学者对专业概况进行讲述,使学生认清今后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大二大三阶段邀请行政或企业管理阶层讲授其在招聘时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使学生明确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通过讲座、座谈、交流等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医学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各个方向的学习及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对工科人才的素质需求。并且在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思维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毕业后的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宏恩.医学类院校工科专业的局限性及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10(11):29-30.
[2]张智钧.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1-82.
[3]汪子一.加强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5):150-151.
[4]李树锋.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中的综合能力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13(4):266-268.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临床和科研工作的矛盾
1.1国家相关制度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经过至少3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具备“高年住院医师”的水平,而要达到“主治医师”水平时间就更长了。但临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结束一个学期相当于半年时间的课堂理论学习后,转入临床工作至毕业,总共也只有2年半时间,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搞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等。临床研究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应届毕业生,原本就缺少临床经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考研而放弃了本科学习时的临床实习机会,几乎没有一点临床基础。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完成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临床和科研能力,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硕士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只能进入第一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实决定了很多研究生根本不愿意完成临床科室轮转。
1.2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科研工作是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体现创新力的具体表现。具体到研究生培养上,科研水平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重要考核指标。因此,有的学校要求临床型研究生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在招录研究生时,首先也是重在考虑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以及是否对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帮助,而对研究生的临床业务能力要求相对不高。在一些评估中,科研论文是可量化的硬指标,从而造成了临床医院对科研论文的要求过高,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导师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帮助做科研,发表文章,忽视了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笔者所在医院现有各级各类在研科研课题380余项,科研总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绝大部分就是由研究生所完成。临床专业研究生既要更多接触临床,作为科研队伍里面的主力军,又要搞好科研,因此协调好科研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1.3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学制、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主观上对临床与科研也各有侧重,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我们调查了第三军医大学三个年级共计471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硕士生157人,博士生43人;无临床经验的硕士生168人;7年制硕士生63人;8年制博士生40人。通过调查对象填写《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与科研时间分配问卷调查表》及座谈方式,了解到不同类别研究生对临床与科研各有侧重,入学前有无临床经验是重要影响因素。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大都已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在本学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短则两三年,长则一二十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掌握了必须的技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但这类研究生多来自基层医院,科研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几乎没有接触过科研工作,而且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薄弱,所以他们更愿意从事有深厚基础的临床工作。相反没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包括7年制硕士生和8年制博士生,他们刚离开大学校门,无临床经验可言,但基础学科知识扎实,特别是7年制硕士生和8年制博士生,学校也有意识地加强对他们科研方面的培养,所以他们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大都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再加上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便产生了“反正毕业后还要重新轮转,在校期间多学临床不如多学些科研”的想法。
2应对措施
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高素质、精业务、懂科研”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国家、高校、研究生应该共同努力,厘清思路,进一步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既要加强研究生临床业务能力的锻炼,也要适当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2.1国家要建立有利于临床专业学位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法规国家应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应通力配合,解决现行制度间的矛盾与不衔接,推进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随着国家对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规范化和医师准入制度的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确实需要认真定位和思考,特别是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梳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比较经典的医学教育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临床医师的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毕业后教育可以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使参加同样培训内容者均可获得学位或资格证书。
2.2培养单位必须首先厘清“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的区别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而医学科学学位以培养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医学专业学位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医学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要加强临床科室与基础研究室的联系,临床医师有联系临床选题的优势,基础研究单位有较好的设备和技术,找好两者的结合点,有利于解决临床与科研的矛盾,也有利于产生创新性成果。2.2.1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高素质的临床医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临床诊治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生学习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容应偏向于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方面,要密切联系临床,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出各相关临床专业需要的课程。同时,可以相应地增加新理论、前沿知识,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程。对于一些偏于基础的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精简,把硕士阶段基础学习时间控制在3个月内,而专业博士研究生基础课程时间可以不进行硬性规定,根据他们的时间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专题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从而压缩出大量时间加强专业训练和实践,增长专业技能。2.2.2以临床科研为主,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临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应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备吸收和开展临床新技术、新手段的思维和意识。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有所作为奠定基础。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研究生能力的重要部分,但又有别于科研型研究生。其研究课题应该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务的临床实际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方法,其研究结果应当能够应用于临床。如果临床型研究生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用于基础医学的研究或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则当他们毕业时,其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点应该是让研究生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研工作的整个流程,包括如何选题、如何规划合理的技术路线、如何有效地利用研究数据和结果,等,这是一个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现在有一些院校为了增加学位点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将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与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混为一谈,也要求临床型的研究生的论文必须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或SCI收录的杂志上。这样临床型研究生为了完成此目标就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验室研究,而临床技能和知识的训练就会受到影响。由此看来,应坚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训以临床训练为主,科研不脱离临床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质量的关键。(本文来自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关嵩齐德广钱频魏征华陈琰黄春基李运成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时注意医学检验与卫生检验的结合。卫生检验实习共24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10周时间在教研室进行专题实习,即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实习,或与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共同制定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实习计划;另一部分为疾病控制中心14周的毕业实习。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临床医学检验实习共24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批三级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聘了一批业务水平高的带教队伍。每个科室均有负责医师,制定了详细的技能考核项目和内容,日常学生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每一次出科轮转都要组织出科技能考核,考核达不到合格者继续在原科室实习,随同下一批学生进行考核,并在实习鉴定表中记录每一次考核情况。这样严格的实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对临床工作实际的了解,而且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临床医师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到高质量的检验工作对临床医师诊断的重要性,每年学生都从这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获益匪浅。由于卫生检验工作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紧密相关,并且我院已经和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一实际,故而安排卫生检验实习在我省21所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室中进行。我们组织带教教师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根据实习工作安排,拟定每个学生的实习研究课题。课题由基地带教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学生不仅要积极投入到这一过程中来,而且研究结束后要独立撰写并上交相关论文。这种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的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避免学生实习过程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基地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大大提高了基地工作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基地的科研协作关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4精心组织专题实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专题实习是我院后期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专题实习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是卫生检验方向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这一实践对于本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卫生检验工作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论文题目,查找并消化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做开题报告并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合理的解释结论,撰写毕业论文,答辩。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10周内完成,时间非常紧张[5]。因此就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和部署。我们根据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实习-医学检验实习-卫生检验实习-毕业论文专题实习四结合的后期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对专题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对带教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由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教师担任,另一方面调整并延长专题实习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必须严格把握从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写作过程,论文答辩每一个环节。在对课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不仅要报告出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而且要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选出自己的突破方向、论文方案及进行理论上的可行性论证,经开题报告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注重原始数据的记录,将每次实验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并在实习结束后交带教老师审核保存。对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或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文献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的精神及能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严把关,反复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答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接受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的答辩,最后从每个答辩小组中挑选2名优秀学生进行全院性示范性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完成一个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经过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积极努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题实习从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立项、调查、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到最后基本上得心应手,确实达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1 教学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1.1 基础薄弱,临床实践期短,培养目标高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临床能力应该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博士研究生应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经过至少3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具备“高年住院医师”的水平,而要达到“主治医师”水平时间就更长了。但临床研究生不论硕士、博士,在结束一个学期相当于半年时间的课堂理论学习后,转入临床工作至毕业,总共也只有2年半时间。期间还要完成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等。临床研究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应届毕业生,原本就缺少临床经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考研而放弃了本科学习时的临床实习机会,几乎没有一点临床基础。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完成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临床工作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1.2 临床科研条件不足临床研究生并没有因为需达到较高的临床培养目标而降低对他们科研能力的要求,相反,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是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因此,他们毕业前必须完成临床研究课题,而不能仅是基础研究。又因为临床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非动物,决定了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不仅要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等科学严谨的科研设计原则,还要符合现行法规的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加大了课题研究的难度。然而临床研究生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技能的提高,可用于临床科研观察、资料收集、总结分析的时间就显得非常有限。对于一些疗程长,随访时间更长的课题,一届研究生往往不能完成试验全过程,以致在毕业论文中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完整,数据显得很单薄,甚至匮乏。
另外,国家下拨的临床研究经费少也是临床研究课题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按照目前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规范要求,临床研究课题的成本至少在万元以上,而博士课题的设计要求更高。但研究生经费区区数千元,远不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1.3 导师指导力度减弱因为临床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相关专业科室内轮转实习,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参与病房、门诊及值班等繁忙的临床日常工作,跟随导师学习的时间相对于科研型研究生要少了许多。导师临证查房,自己的学生往往也不能到场,以致导师抱怨这类型研究生学习本专业的时间太少,师生之间缺乏密切联系,管理难度增大,指导力度减弱。一些导师还提出了减少学生轮转时间的要求。
1.4 临床科室教学与管理不严同一届研究生各自专业和培养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各个临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轮转的间期和人数也不固定,增加了科室教学的难度,易于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放松对研究生学习和工作质量的监督。又因为轮转的研究生并非本专业,带教的好坏也没有责任考核和奖惩机制,造成临床医师缺乏责任心。更有一些临床医师错误认为研究生已经经过本科教育、硕士研究实践阶段,应该已经具备了基本临床技能和自我提高能力,没必要手把手教起,从而忽视对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指导。
1.5 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机会少随着医疗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大部分没有医师资格(或有资格但不在我院注册)的研究生来说,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非常有限。按照医疗法规,研究生无独立实施医疗行为的权利,病人有权拒绝实习生为自己作各种操作。部分临床医师为了尽可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也会减少研究生实践的机会,这在客观上限制了研究生的临床锻炼。
2 加强管理,持续改进,积极应对
为了帮助临床研究生克服上述困难,努力达到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管理措施。
2.1 实施临床实习前培训在研究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实习前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临床实习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个重要基本环节,包括实习管理流程、思想教育、岗位职责、医疗规范、护理常规、科研方法、纠纷防范等。其中医疗规范、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系统体格检查、医疗文书的书写、无菌操作规范等,目的是让研究生在实习之前就对我院临床工作中各方面的要求有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识,思想上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予以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保障临床实习时间,增加实践机会为保证学习机会,尽可能多接触临床,我们首先规定了“七进七出”制度,即除了要求研究生跟随临床值班老师值班以外,早上7点半到病房,准备查房前的工作,晚上7点才可离开病房。其次,建立学生夜间备班制度。每天17点(即医生下班后)至第二天早上8点,如遇院内有危重或特殊病例需要抢救或治疗的,由值班医师呼叫学生值班组,通知当班学生到场,以此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参与各种抢救的机会,提高临床应变能力。再者,与有重要临床诊断或治疗操作机会的科室建立恒定联系,如有腰穿、胸穿、骨穿等操作,及时提供教办信息,以便通知研究生到现场进行观摩。
2.3规范实习科室教学考核制度由每个实习科室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并结合本科特点,制定出本科室的“非本专业研究生临床轮转培养和考核要求”,就本专业具体应掌握或了解的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和技能以及带教人员、带教时间地点安排、考核形式、考核小组成员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让进入科室学习的每个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目标明确,内容翔实。同时也明确了带教医师和科室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另外,科教处制定统一的《研究生临床轮转考核一本通》用以记录实习出勤情况、管理床位数、临床操作名称、出科考核内容等;每一科室轮转结束后上缴备查,起到及时督促的作用。
2.4 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调查反馈制度不定期对研究生发放不记名临床带教意见反馈表,了解临床研究生对轮转科室、带教老师在理论讲课、临床教学、出科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和满意度。如有不良情况反映,要及时核实,落实责任,督促改进;对屡次整改不达标的,可取消责任人临床带教资格。
2.5 撰写跟师医案,加强师生交流从2000年开始,要求临床研究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整理随师临证医案。在整理医案、撰写按语的过程中,研究生能有主观能动的思考而非仅仅被动地抄方,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解,提高辨证论治的思维水平;同时也可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传授和学习。
2.6 加强技能考核,改进考核方式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很强,但中医功底薄弱,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因此,对进入实习阶段研究生一开始就要求复习中医基础理论、方剂、中药等,在实习中期进行全面的书面考核,期望通过一定的压力促进学生温故知新;同时,在毕业技能考之前,还要进行实习中期的床边技能考核,尽早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改进。
除了采用传统的书面、床边考核等方式外,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多站式考核,即分设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基本操作、临床答辩等考核站,拟通过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公正地考核研究生的中西医临床技能。
2.7 积极开展学术讲座,扩大知识面坚持每周一次小讲座,请资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用多媒体形式讲学,介绍各类常见病临床医治的实用经验;同时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如系统体格检查规范和示教、辅助检验的读识分析、院内制剂和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科研方法和思路、课题申报常识等,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技能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
2.8 设立研究生论坛,加强科研交流研究生论坛由研究生自己来主讲。论坛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是热门专题讨论,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交流。目的是建立并提供在院研究生一个锻炼科学表达能力、获得同学技术帮助、共同提高科研能力的平台,并使研究生有机会充分表现自我、展示风采,在交流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2.9 设立学生科研基金,激励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设立院级研究生科研基金,并鼓励申报临床研究类课题。设立基金的目的以激励和提高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研究生科研经费的不足,期望研究生能在学生基金的支持下,通过自主设计、实施、完成小课题研究,迅速提高临床研究实践能力。
辛彦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着上山下乡的经历,广阔天地的锤炼造就了她敢于面对困难和百折不挠的性格。天资聪颖的她1978年参加高考,幸运地来到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入学后,她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辛彦选择了基础医学。由于辛彦在校学习成绩突出,学校推荐她到第一临床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当时的肿瘤研究所胃癌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是著名肿瘤病理学专家张荫昌教授,他正承担着国家“六五”攻关课题的研究。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学校的信任,学科建设的需要和自己对研究工作特有的浓厚兴趣,辛彦来到胃癌研究室开始了研究工作。从那时起至今,一干就是25年,为肿瘤病理生物学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辛彦虚心地向张荫昌教授和其他老师学习,不懂就问,踏踏实实地学瘤病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病理诊断技术。从常规病理诊断人手,不断丰富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为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辛彦先后于1984和1991年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病理学专业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相应的学位。她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被专家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3年、1995年连续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和教授、主任医师。
1993年。辛彦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WHO Fellowship)。赴英国伦敦大学Chafing Cross&
Westminster
Medical
School(CXWM)组织病理学系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病理学家K・Henry教授进行胃恶性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研究,1994年11月学成回国。1995年9月,应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病理系主任Mary Leader教授邀请,赴都柏林在该院病理系进行胃癌相关国际合作研究工作1年。因为胃癌研究室的工作需要,她放弃了已经再次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病理系签署的工作协议,1997年回国工作。
校、院领导的支持,辛彦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室――肿瘤所第四研究室,带领全室同志和研究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使她承担起了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站在更高层次的辛彦沿着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肿瘤学博士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肩负着为我国抗肿瘤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辛彦教授多年来一直负责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肿瘤病理学》的全程教学工作并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辛彦身体力行,兢兢业业,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她深深懂得大学老师的教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入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水平。因此,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总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导研究生要树立诚信、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注意培养锻炼专业基本技能和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授同学们研究方法,以及如何选择研究方向等问题。每年2-3月份是辛彦教授最忙的时候,为了指导当年毕业的研究生撰写和修改学位论文,辛彦教授经常在实验室伏案工作到深夜,直到把论文修改到满意为止。在辛彦指导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励,4人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在辛彦的教授下,她的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多年来辛彦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杂志共6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的资助;1名博士研究生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名出站的博士后目前都担任所在科室的主任,成为学有所成、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辛彦指导的已毕业的研究生均在国内肿瘤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中努力工作,积极为我国癌症的防治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不断成长进步。看到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们已经成才,辛彦由衷地感到欣慰。
近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辛彦招收指导肿瘤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为我国抗癌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肿瘤病理学专业人才。辛彦常这样说,“我非常幸运,搞研究是我的兴趣,我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刚一毕业就能跟随张荫昌老师这样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习和一起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国内外很高起点的专业平台,多么令人羡慕。”她还说“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走过的,也是我对前辈培养自己的一个报答。”
辛彦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在我国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及侵袭转移机理的研究领域内,科研成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肿瘤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参加工作以来,对辛彦来说几乎没有节假日,实验室就是她最衷情的“家”。她把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当作是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工作在10小时以上。熟悉她的人,深深感受到她的毅力、持之以恒的韧性;不熟悉她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瘦弱的女子竟会是拿了国家大奖的科学家。
天道酬勤。辛彦用智慧和心血培育出了累累硕果,除与其他同志合作的课题外,辛彦共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胃癌功能分类方案的确立与评估》等5项、美国CMB基金《胃癌亚临床转移预测的研究》、卫生部青年基金《胃癌极其癌前病变组化功能酶谱的确立与应用研究》等21项课题,120余篇,《scI》收录18篇,引用75次,多篇被《BA》《CA》《IM》等国际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同行引用,参编《胃癌》专著1部。这些课题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尚在研究中。
关键词 研究生助教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3
Role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in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SUN Haitao
(Guanghua School of Stomatolog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55)
Abstract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involved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at universiti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participation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curriculum, student thesis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guidance on the role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i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ersonnel,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talent training; higher education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科专业改革和本科生扩招,高校本科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高校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为确保本科生教学质量,部分高校通过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助教教育机制,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1 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发展背景
研究生助教系指高校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教学训练,由研究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担任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的教学助理辅助本科生课程教学。19世纪末,哈佛大学首先创立了研究生助教制度,规定研究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协助导师做好教学工作。①20世纪初,美国高校逐步制定了相应政策来支持并鼓励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各高校不仅在完善“助教手册”上增加投入,同时还逐步增加学校的助教岗位,开设相关培训课程,锻炼研究生的交流技巧与实践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进培训课堂,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近年来,欧洲知名高校中如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为顺应社会需求、教育形势等的变化,为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依托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的优势,通过研究生担任助教积极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不仅可缓解高校教师资源紧张的压力,同时有利于本科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的探索和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依托研究生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校培养“菁英式”优秀人才。②
2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及特点
研究生助教主要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课题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随堂听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协助指导教学实验、组织课堂讨论、协助制作和维护课程教学网页以及其它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辅工作。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实践,可有机地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开拓思维,从而更好提升本科生的学业兴趣。
(1)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兴趣培养。研究生作为学长,对于本科生更多关注的话题较为了解和熟悉,便于沟通与交流。经过本科阶段教育,研究生助教对本专业更为熟悉和了解,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对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业、专业思想动态等给予较全面的关心和指导,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前景与研究前沿,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专业,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兴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导向。
(2)有利于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以高校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专业为例,在读研究生经历本科、硕士或博士阶段培养,已具有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科研经历,对本专业领域的临床技术、学科前沿已基本熟悉和了解,由其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教学和实践,可更好地实施具体指导工作。
(3)有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助教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可较好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本科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除在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上有所提升外,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在沟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均得到提高,培养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具备相应的学业背景,担任教学助理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多重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与科研能力、协助指导毕业论文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好地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
3.1 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促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系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③研究生助教参与“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指导本科生,使得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实现了多重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
参与项目研究与交流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教学方式。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可为本科生制订学习研究计划,培养探索与发现的基本技能和科研素养,在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方面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在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对参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
在学业课程教学方面,研究生助教与学生日常交流、沟通时间与机会较多,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便于将任课教师对学业课程的相关要求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也便于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教学课程方面的意见反馈至任课教师,达到“教”、“学”信息传递及时性和有效性。研究生助教与教师、学生间的良好沟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促进了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和更新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④
3.3 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的促进
目前,许多高校逐步建立起创新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⑤将科研素质训练和科研活动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诸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已成为本科生“必修课”,而相关项目指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则成为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助教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由其承担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辅助指导,不仅确保了本科生科研指导的及时,也缓解了高校教师短缺的现状;同时,研究生助教在指导实践中,其活跃的科研思维、专业背景及科研方法对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4 对毕业论文指导连贯性的促进
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性成果,是反映本科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考查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⑥但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在完成论文环节不连贯,使得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针对毕业论文阶段的问题,研究生助教可充分发挥优势参与指导,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本科生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环节中的文献检索、实验指导、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生助教指导,对细节问题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保障毕业论文指导的实时性,降低因论文指导过程不连贯、不及时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风险,同时,有效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环节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在作用。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及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生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与实践,发挥其专业优势促进本科生学业兴趣及综合素质培养,对推动本科生全面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41836)
注释
① 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其实[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62-65.
② 樊宪伟,李有志.研究生助教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34-136.
③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④ 郭明,张金凤,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6(6):66-71.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的课堂注意力
4.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促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
5.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基础医学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7.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
8.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9.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
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11.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12.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
14.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基础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体会与反思 优先出
17.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8.用创新思维引领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以循环、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为例
19.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讨
2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考试试题分析
21.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22.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3.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
24.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建议
25.创新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优
26.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8.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优
29.编写基础医学PBL案例的体会
3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
3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优
35.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
36.地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37.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38.以“运动系统”为例探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39.临床实践渗透于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41.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4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43.基础医学实验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44.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问题及对策
45.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46.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考核评价方法思考
47.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48.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49.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50.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5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3.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
54.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
55.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56.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57.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58.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59.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
60.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61.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
6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63.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
6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65.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66.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67.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68.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70.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
71.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72.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73.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的浅析与改革思考
74.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6.“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77.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78.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9.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80.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优
81.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体会
82.基础医学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实验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8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84.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比利时基础医学教学分析
86.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 优先出
87.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与教学设想
8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9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2.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93.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9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95.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96.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97.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98.改革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难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1.1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公共课是每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外语等。这种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开设的课程太少,二是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可选择不同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如急诊医学、临床检验理论与应用,影像医学理论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临床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是作为当代的医学研究生必选的课程,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只选一些考试好过的科目,因此没有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指定什么样的亚专业必须学习,包括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基础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要知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1]。
1.2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根本上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最终保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持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按照一级学科培养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逐步形成能体现医学学科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2]。应该把与医学各二级学科相关的、联系密切的学科都列为公共的必修课,康复医学就是这样的学科,把没有用的课程拿掉,把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科目逐年随时补充进来,只有这样,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逐步完善,适应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们宽基底、全面地掌握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在其毕业后从事临床专科工作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从而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康复医学教学的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左右[3]。但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懂得康复医学知识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更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本科生阶段,虽然各学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但康复医学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却很多,治疗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多种疾病,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讲解,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又因学生此阶段大部分处于考研准备阶段,上课出勤率不高;同时,学生没有见习期、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体会康复医学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康复医学教学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各学校还没有把其列为临床研究生的公共课或公共基础课,值得深思。
3康复医学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4],并且康复医学课程已纳入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没有进入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这一缺陷亟待完善。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医学哪个专业的研究生都应懂得完整的医学体系的概念。临床、预防、康复、保健“四位一体”构成全面的医学,没有康复医学不能算是完整的医学,缺乏任何一门医学都意味着医学模式的缺陷。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将来必将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如果只掌握了本专业的(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治疗患者时,视野就不够开阔,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不能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样就会造成延误病情恢复,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支出等后果,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如果不掌握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那么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会缺少一项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措施,不掌握现代康复理念的医学硕士也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硕士,而康复医学能真正的体现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应该把康复医学课程列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
3.1与国家卫生政策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理念上的更新,人们不再满足于治病救命,而在于病后如何高质量地生活,大众对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提出了“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保障所有大众都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5]。而康复医学正是这种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1998年正式启动。同年颁布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要求研究生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相应的第1阶段、第2阶段培训结束时的临床工作水平要求[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而康复医学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具有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并且能灵活运用康复医学的独特评定和治疗技术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正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制度之路。这就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必须具备全科完整的医学体系和思维能力,减少因专科无限细分而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科弊端。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和康复医学了解后,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多了一种选择。
3.2康复医学的地位和作用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第一医学)、临床医学(第二医学)、保健医学(第三医学)相并列,被称为第四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的整体功能也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得更好,从而使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临床各科的疾病虽经医生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大部分患者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而早期的康复介入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在整个现代医学中的这一独特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或不能完全取代的,因为康复医学诞生的土壤就是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通过功能训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实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疗十分重要的扩充和延续。康复医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7]:①解决临床医疗所难以解决的问题;②减少临床治疗的负荷和提高疗效;③康复医学显著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残疾者的权益得到保障。④康复医疗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⑤康复医学为开发和保护潜在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开辟了新途径;⑥康复医学为节约社会开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⑦康复医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⑧康复医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3.3康复医学与临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康复医学在广义上属于临床医学,但它不是临床医疗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临床医疗的重要补充,康复医学的诞生源于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发展初期以骨科和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治疗为主;后逐渐展开对心肺疾患、器官移植、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概念的更新和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与临床学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由以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对象逐渐转向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如急性期和ICU病房的床边治疗、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的训练等。康复医学有与临床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各临床学科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使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一起构成整体治疗方案有其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功能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过去的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最终要解决的是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广义的康复医学概念来看,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各种疾病经临床治疗后都有一个康复过程,特别是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关节置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各种精神和功能上的障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整个临床医学治疗的后一阶段都应包括康复医学的治疗部分。因此,临床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样,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因此,康复医学与临床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此,把康复医学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符合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康复医学核心课程建设
4.1内容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康复理念、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临床医师。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临床各科疾病的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操作技能。杜绝重复性内容的讲授,每年的讲课内容都必须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补充,全面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以临床各科疾病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总论部分可强调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各论部分可从“典型病例”入手,如脊髓损伤康复、颅脑损伤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等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的疾病,引出对不同疾病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技术的讲解,同时增加“康复治疗”实物图片,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康复医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教学方法
4.2.1PBL教学康复医学的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适合应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近年来人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料等进行自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使学生获得了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8]。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具有3大优势。首先,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代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其次,PBL教学应用的是整合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跨时纵向整合和跨科横向整合。它以病例和问题作为线索,模糊了学科界限,突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医学的要求。再次,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一般能力和技巧,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联合攻关的能力、主持能力、倾听能力和文献使用能力等[9-11]。康复医学的课时较少,理论22学时,实习8学时,由于实习时间太短,比较适合PBL教学。在学生入科实习之初,我们根据不同的亚专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如“如何设计偏瘫的最佳治疗方案?”,“颈椎病的最佳康复流程如何确立?”,“脊髓损伤的临床路径如何建立?”等与临床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去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患者,利用团队的集体智慧,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出科的前一天进行总结,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11-12]。
4.2.2注重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针对的更多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内容,临床医生要做早期的康复诊疗,减少残疾的发生,因为他们在临床第一线,他们最懂得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临床医生是最有成效的康复专家。康复医学的很多治疗技术是全体临床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早期对肢体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步行训练等等,这些技术在其他临床各科患者中都将被广泛地应用。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技术,可将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器械图片、具体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过程、康复评定方法做成电子教材、电子课件,以声像形式直观、形象地讲授出来,并加以任课教师的即时讲解、分析和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互动[13],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如果能够在课堂授课时随堂安排实践课,提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2.3寓科研思路于临床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时刻注意把好的科研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受到启迪,因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课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同时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康复医学课程所涉及到的评定和治疗内容是研究生科研思路培养的最好途径。例如对于骨折的患者我们能否突破传统的观念,让患者早期即开始负重并做功能训练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骨折的动物模型。在制动期我们让动物早期负重、开始功能训练,同时设立制动组。然后对两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为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和功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康复医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评定量表,其信度、效度都很高,因此为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素材,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比较全,因此各亚专业的研究生都可共享这些量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服务。科研的思维从教学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才是我们培养21世纪优秀医学人才的基本思路。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医学人才应该是顺应时展的具有良好临床、科研、教学思维的“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实现[14]。
4.2.4教材建设现代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本科生康复医学教材第一版1994年由南登昆教授主编并出版,修订后的第二版已纳入卫生部规划教材系列。其他还有《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医学评定学》、《社区康复学》、《作业疗法》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参考教材。纵观其他学位课程,已有一些为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出版。该套研究生教材应在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扩大广度和深度,并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写进本书。教材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4.2.5建立有效评估机制应将康复医学考核内容定位在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以及评定方法的选择与解释上,这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具体可采取与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形式[15]。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检验医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就读的2009级7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在成功的22名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属于被动,这也说明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论文写作,这也提示医院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挖掘医务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发表更多的论文。而在56名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这也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