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

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

时间:2022-10-29 02:2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

关键词 中专院校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Han

(Qiqihaer Foresty School, Qiqihae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he focus of language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need to always b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manuals, and technology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ading and literature access. Therefore, colleges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tudent's work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raining models, emphasis and methods of colleges student' reading ability.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reading ability; train

1 关于现代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的探讨

传统中专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阅读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专业课程课时占用总课时时间较多的影响使得基础课程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教学需求中专语文教学中常忽略阅读能力培养工作,影响了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而且,学生在自身的认识上也普遍不重视语文等基础课程,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开展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中专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安排教学时间。通过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强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为中专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探讨

2.1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阅读能力培训的认识

针对现代中专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不重视而影响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现代中专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语文学习以及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中专学生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中专语文教师应通过强调阅读能力、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强调语文阅读能力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训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为中专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2 科学分析中专业生语文阅读能力需求,针对需求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了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语文技能应用。作为语文应用过程中的重要职能,语文阅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需求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此实现以职业应用为指导的语文教学。以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指导作业书、相关专业技术文献进行查找与阅读。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基础专业课程名词以及相应词条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还应具有基本的语文阅读技巧与能力。运用跳读、粗读、精读等方式找到专业技术文献的重点,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阅读效率。利用科学的阅读方式快速掌握技术文件的重点与要点。但是文秘专业学生的阅读情况与机械制造类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文秘专业的职业工作中需要对管理文件、合同、邮件以及信件等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避免词语使用不当或词语理解不足造成的误解,避免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这类专业学生阅读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词语、词条、语句含义的阅读与理解,将精度作为阅读训练的重点开展阅读能力培训与培养。通过针对专业以及职业应用为指导的阅读能力培训为学生工作中的文件阅读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3 如何提高中专院校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在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专业技术文献、相关技术信息进行检索与阅读。而专业技术人员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机械维修专业为例,这一专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大中型生产型企业。而企业的生产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是机械维修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不同生产企业的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学生以机械使用保养说明书为基础,强化对说明书的阅读与理解。了解设备的特性以及维修方式、零件说明等信息。为了提高机械维修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中专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除注重技术语文学科阅读材料的讲解以及相关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与机械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推荐学生对专业类读物以及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训练。通过对专业类读物的阅读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养以及专业信息阅读能力,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为学生职业发展所必须的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4 注重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方式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针对现代专业技术人才阅读能力需求,中专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专院校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专业应用对其阅读能力需求以及阅读方式进行分析与论证。结合现代语文应用情况以及不同专业的专业语言现状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训练。根据信息需求的不同将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以及休闲阅读法等基础的阅读方式介绍给学生。以这四种基础阅读方式为基础,根据阅读内容以及需求的不同选择向适宜的方式进行阅读,以此提高阅读质量与阅读效率。仍以专业应用为例,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日常小说、经典著作的阅读存在明显的差别。小说与经典著作可以仅对内容的梗概、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关注。而专业文献要求阅读者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强调事项,以此确保专业信息应用的有效性。在强化阅读方式教学与培养的同时,中专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以基础阅读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过程中的注解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所需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 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与重点

针对现代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中专语文教师应采用任务教学法、职业模拟教学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以及基础能力应用情况。运用任务教学法以及职业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在活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工作后阅读的重点以及阅读方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调查、文献收集与整理中发现,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首先要从阅读目的的明确性入手。通过培养学生带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习惯使阅读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提高阅读质量奠定基础。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辨析主要内容与一般内容,实现学生粗读、精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文章语言辨析力的养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具有良好的语句把握能力。通过辨析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文章中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为学生职业技术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的掌握文章含义、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在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以词义诠释、语句分析以及文章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培训的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中专业生专业技术文献以及商业往来信件等职业所需文件资料的良好阅读,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专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是现代中专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是关系到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现代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职业需求进行阅读能力的培训与培养,同时针对职业应用要求对相关重点进行强化训练。以科学的阅读能力培训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和汽车后服务市场也不断扩大,对从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大幅增长。为使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我国开设“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目前许多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其课程设置除公共课程外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以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等机械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一部分则开设了汽车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维修技术、汽车性能与检测、发动机电控技术、底盘和车身电控技术、汽车诊断技术、汽车空调等专业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各门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学内容往往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知识传授,造成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重脱节;②职业基础课程未能紧紧围绕高职汽车维修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与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相同,并占用学时偏多,与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特别是汽车维修、检测等核心技能的培养缺乏有机联系;③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讲授课程的全部“知识点”为目标,技能训练也是为理解、掌握“知识点”服务,致使学生毕业上岗时对完成实际技术工作任务无从下手,缺乏将学过的“知识点”有机联系的能力;④教学内容滞后于汽车高新技术的发展,专业拓展课程中没有安排如车身修复技术、汽车钣金、汽车美容等相关课程,培养的学生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以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经过修改的该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①加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按汽车的几大部分纵向划分,分别将构造与维修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进行教学,在职业基础课程中开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等课程;②职业技术课程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安排4~5个专门化方向模块供学生选修,如设置了汽车机修专门化方向、检测技术专门化方向、车身修复技术专门化方向、技术服务与贸易专门化方向等。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是:①部分解决了前述课程体系中先开设有关汽车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等构造部分课程,然后开设汽车维修课程,存在按学科体系划分,致使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②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实行学分制;③重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但是,该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它是通过先讲无形的符号概念,再在有形的情境中通过实验或实训来完成实践教学过程。根据现代职教理念,坚持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才是回归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工学结合

德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1]。高职教育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意味着应该使学生围绕“学会工作”进行学习,使学生具备完成企业要求的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不够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上岗能力,对企业用人来说往往是“半成品”,必须经过一定培训程序才能达到顶岗要求。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非常必要。通过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以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达到学会“如何工作”的目的。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普遍提出“双证书”要求,即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以外还需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一般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致使“双证书”的要求并未对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带来实质效果。如果在对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有可能在“工作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与改革,使“工作”与“学习”实现有机结合,是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本质属性[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并研究本专业对应哪些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由此确定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包括同类项合并等方法,将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归纳形成能力领域,也称为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及递进规律,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即课程)的转换;学习领域的课程还要设计多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也要具有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为了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院从2008年初开始推进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引领的教学改革工作,先后两批共确定了11个专业和21门课程进行试点,下面以我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为例,探讨其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三、工学结合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应该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培养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领域的技术、服务、管理、营销等第一线需要,具备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养护、汽车销售等综合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调研表明该专业毕业生当前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汽车维修业务主管(业务经理)、汽车维修技术主管、汽车保险勘察员、汽车性能检测站技术员等。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制定及特点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培养方案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共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识课程,主要含公共基础课;二是专门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三是拓展课程,重点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拓展性能力[3]。其中专门技术课程可以开设“汽车维修客户的接待与生产任务安排”、“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拆装与修复”、“汽车传动系统的检查与修复”、“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检查与修复”、“汽车电气系统的检测诊断与修复”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等。该类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前述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传统的如“汽车发动机构造”和“汽车底盘构造”等学科型课程,一般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教学内容指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学习内容不再是那些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知识,而是能反映汽车维修工作岗位重要专业能力、具有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2)作为课程主线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对学生在就业岗位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完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与评价等步骤。如“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检查与修复”这门课程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汽车维修前台接待提供的维修工单,对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等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制定维修方案,并能在规定工时内、以经济的方式,按要求完成待维修车辆底盘系统的维护修理工作。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制类专业;双师教师;建设途径

作者简介:马 广(1968―),男,浙江永康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何 农(1961-),男,浙江诸暨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管理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9-03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的是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教师,除要求他们在所从事的学科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

一、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机械类行业作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内部子行业众多,产品覆盖范围广泛,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近4万家生产企业中,20%左右的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面临亏损,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作为支撑,管理规范的企业生产形势较好。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西方发达国家达到40%),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持。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担负着为机械类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竞争压力,机械专业需要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掌握先进的技术,使就读该专业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训锻炼掌握生产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更关键的是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在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特别是机械专业的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师需要在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智力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在岗位上适应期很短或不需要适应期,才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行不通的。

二、高职院校机制类专业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局限性

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还存在诸多负面影响的同时,各高职院校根据地区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机制。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师自身的观念

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去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作为从事机电专业高职教育的教师,自己应深刻认识本专业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涵及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坚决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克服过去存在的某些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并努力探索本专业的发展与拓展之路。

(二)组织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具有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要求。各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都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中组织教师考取本专业的维修工、电工、操作工资格证书。这虽然强调了“双师”素质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三)组织教师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

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由于这部分师资力量都是出校门便进校门,对动手操作和实践训练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均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

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制定了《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关规定》,要求45周岁以下担任专业课教学及享受“双师”素质奖励待遇的专任教师每年均需参加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并对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归入专业教师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档案,作为专业教师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济南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过去几年里把机电专业的部分教师,派往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济南二机床公司、华能济南气动元件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参与实践,和公司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与益阳滨湖柴油机厂、益阳齿轮厂、上海大众益阳特约维修站、益阳橡胶机械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任聘为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形式可以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受聘期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接受管理,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

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职业教育法》己出台多时,但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且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没有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同时由于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专职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很快,高职教育所开设专业是由社会某一岗位需要确定的,其中的一些新专业以前从未开设过,如此学院可能非常缺乏某些专业课教师。为此高职院校普遍从厂矿、企业、研究院所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又强且理论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充满活力的兼职教师队伍,来弥补此种不足。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不能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在引进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重要性,或对于企业人才的引进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一线技术人员不能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制约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机制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努力方向

在总结高职院校进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还需摈弃传统的用人观和教学方式,多渠道引进师资、培训师资,根据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培训“双师”素质教师。

(一)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要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薄弱的问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根据“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建设一批与职教事业发展需要基本适应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国家级基地为导向,地区培养为补充”的原则来进行布点,从而形成职教师资培训网络。

目前,我国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14所高职院校被确立为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高职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长期举办“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在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4个专业领域共培训职业学校教师千余人。培训指导教师把自编的教材、教案、课程计划,还有各种课件等,都无偿提供给学员,不少学员不仅学习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且把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带回了本校。

(二)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双师”

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中心承接了徐州驻军炮架生产任务,由师生利用实习和课余时间完成,既锻炼了教师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为学校创收40余万元。

(三)补充培养方式,以优带新

作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这种模式尤其对有一定理论教学基本功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是一条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捷径。

(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因此,高职院校还需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把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作为学校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让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五)改善工作环境,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氛围、物质条件和实践机会。应重视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实验室建设、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试验等;重视面向社会、面向专业的资质的获得,重视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的联系,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以便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要充实硬件建设,提供必要的教学资金加速现代化教学进程,为教师从事创造性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在开放、富于挑战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06年21期.

[2]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3]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4]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5]刘国良.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4(10).

第4篇

【关键词】PLC电气控制课程 电动机正反转 PLC技术 实训项目 技术文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86-03

PLC电气控制课程实训教学要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编程方法,并能使用PLC完成一些简单的传统继电器控制项目;以其中的一个小项目“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为例,说明整个设计、施工工作过程的步骤,以及所要提交的技术文件有哪些,让学生在学校就开始锻炼专业工作技能。鉴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许多技术文件,因此,在PLC电气控制课程实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及撰写技术文件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工作步骤,加深对实训课程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工作技能,为今后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电动机控制要求说明”技术文件

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第一步,就要掌握任务的控制要求,对工作任务的生产工艺、控制过程的要求必须掌握,因此,第一个技术文件就是“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要求说明书”。控制要求用来说明工作任务的目的、方式及实现的过程,说明项目的工作原理,包括基本的操作方法,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实现控制功能的方法;它是后续设计、安装、维护、维修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在撰写或分析工作任务控制要求时,要对工作任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可以通过与设备的生产者、使用者沟通,掌握整个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基本控制要求、安全保o措施的实施方法;也要充分了解操作者操作设备的流程和习惯,为设备提供方便的操作方式,还要考虑日后设备的运行维护。“实训任务控制要求”文件在高职学生实训时多为教师已经编写好给学生的;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互相出任务。下面为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要求说明:

电器元件作用规定:SB2、SB3分别为电动机正转、反转起动按钮,SB1为停止按钮,FR为热继电器,KM1、KM2分别为电动机正转、反转接触器;FU1为电动机短路保护熔断器,FU2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短路保护熔断器,FU3为PLC输出端短路保护熔断器,接触器线圈电压为~220V。

工作原理说明:按下SB2,KM1接触器线圈得电并自锁,其常开主触点接通,电动机正转运行;按下SB1,KM1线圈断电,主触点断开,电动机断电停止运行。按下SB3,KM2接触器线圈得电并自锁,其常开主触点接通,电动机反转运行;按下SB1,KM2线圈断电,主触点断开,电动机断电停止运行。FU1为主电路短路保护的元件,FU2为PLC的短路保护元件,FU3为PLC输出端的短路保护元件;FR热继电器作为电动机过载保护元件,当电动机出现过载时,FR常闭触点断开,切断电动机控制电路,使电动机断电停止运行;为确保两个方向接触器不能同时工作,在设计PLC程序时,必须考虑两个输出点的互锁问题,在PLC外部的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也要采用接触器常闭触点互锁。

二、“PLC控制地址分配表”技术文件

根据工作任务的控制要求,确定需要控制的执行器件(由PLC输出点控制的元件),同时根据方便操作及电路保护的要求,确定控制电路的各种指令或保护元件(给PLC发出动作指令的输入点控制元件);设计PLC地址分配表,用以说明PLC的I/O地址与哪些元件连接,以及这些元件的功能及作用(实际工程项目中,还要根据这些指令元件及执行元件的种类、数量的多少,决定PLC 输入/输出点中数字量、模拟量需要多少个点 ,为选择PLC的类型提供依据)。同时,还要考虑操作方式的不同,是否采用多地控制的方式、急停按钮的联接方式不同,等等,都会影响PLC输入、输出点数的多少;因此,第二个技术文件就是“PLC的地址分配表”。通过编写“PLC地址分配表”,可以让学生掌握哪些元件应该接输入端,哪些元件应该接输出端;表1为地址分配表。

三、“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电气原理图”技术文件

设计好PLC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根据控制要求完成下一个文件:“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电气原理图”,电气原理图是用来表示电路各电气元器件中导电部件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的图纸,并不以元件的实际外形来描述;它是电气设备最重要的技术图纸,也是其他电气系统图的依据;绘制电气原理图的文字符号及图形符号必须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图纸的布局应遵循主电路在左边或上面,控制电路及辅助电路在右边或下面;所有触点均以未通电或未受压的状态来画;输入信号元件采用常开或常闭触点,可根据工作需要设计,起动按钮多采用常开触点,而急停按钮、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元件,不应采用常开触点,而应采用常闭触点形式,当出现问题时可快速断开电路;如果为了减少输入点,可以将安全保护的常闭信号输入点串联;对于不能同时工作的接触器,在程序中要采用互锁设计,在接触器硬件连接时也要采用互锁,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图1为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电气原理图。

学生通过设计或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能够掌握PLC控制电路的接线方式,如PLC的工作电源是交流220V;输入接口电路的类型,是直流输入型还是交流输入型;输入端电源的接线,是漏型还是源型;以及输出接口电路的类型,是晶体管或晶闸管类型,还是继电器类型,带交流负载还是直流负载;输出端子的分组接线方式,PLC输出点的带负载能力等知识,都在设计或绘制PLC控制电气原理图的过程中得到掌握或巩固,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四、“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程序”技术文件

设计好电气原理图,根据控制任务要求,以及I/O地址分配表的设置,设计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程序;可以是梯形图程序,也可以是语句表程序,但梯形图程序比较直观易懂,因此多采用梯形图程序,通过定义符号表,可以使用绝对地址或符号地址编程,在设计PLC程序时根据个人的设计习惯,可用基本指令设计,也可使用功能指令设计,当工程项目比较大时,程序比较长,应采用子程序的方式设计程序,以减少程序运行时间;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程序,以锻炼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设计好程序并下载到PLC中进行调试,以满足控制要求。图2为以基本指令、绝对地址编程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程序。

五、“电器元件清单”技术文件

前面四个文件是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最基本的技术文件;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还要进行设备及电气元器件的安装接线,因此,还需要有后续的技术文件。首先,要根据电动机的容量选择电器元件的型类、型号、规格及数量,如断路器、接触器、熔断器、热继电器等元件型号,以及导线的大小,根据输入、输出信号点的种类及选择PLC的型号,并列出元件清单,以便采购及安装。在选择元件型号时,除了必须满足容量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安装方式、操作方便、便于S修、经济效益最佳化的理念选择电器元件,这就是第五个技术文件“电器元件清单”。要完成这个文件,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元件的选型要求及方法,选择合适的保护元件,才能对电动机或控制电路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元件的选型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企业电气设计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高职学生实训时可根据专业的不同或实训时间的不同,选择性完成这个文件。表2为元件清单示例。

六、“电器元件布置图”技术文件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需要将电器元件安装在电气控制柜中,并进行电气连线;如何布置、安装电器元件;因此需要有指导安装电气控制柜、控制按钮站等的技术文件,也就是第六个技术文件“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的绘制应遵循:操作元件安装位置便于操作,笨重元件放在下方;发热元件应放在电控柜的上方,并且有良好通风。图3为电器元件布置图示例。

七、“电气安装接线图”技术文件

各个电器元件安装完毕后,要对电柜外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接线点进行描述,为设备的安装人员及维修人员提供技术资料,这就是电气安装接线图,用以说明各个电气元件的实际位置,各种管线的大小、线路的走向等信息。各种电器元件可用圆圈或方框来表示,元件中需要接线的端子必须标注出来,并标明所要连接的线号,图中各电器元件符号要与电气原理图中相应的电器元件符号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图4为电气安装接线图示例。

电气原理图、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是电气控制设备必有的技术图纸,强电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阅读这些技术文件的方法,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实训项目基本的技术文件有七个:电气系统控制要求说明书、PLC控制地址分配表、电气原理图、PLC控制程序、电器元件清单、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在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或实训时间的不同,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技术文件。电气原理图、电器元件布置图及电气安装接线图这三张图纸,可以要求学生用电脑绘图软件完成,也可以用手绘的方式完成,用电脑的方式就有可能会有一些学生直接拷贝,没有认真完成任务,而手绘的方式就可以大大降低这种现象。完成这些技术文件,将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由于项目的不同,技术文件的格式及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园林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建成,这一系列过程都要靠专业人员来完成,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园林的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园林施工过程是受人员素质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人员素质不够,专业技术不合格,将严重制约这一环节的顺利完成,因为这将直接导致员工对园林设计图纸的领会能力不够,施工过程中对所要表现的园林主题理解不够深刻,会导致所建园林作品质量不高。同时,园林业作为新兴行业,也会出现人才断档的问题。现场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及施工经验不足,不能够完全领会设计图纸的意图,会导致施工现场秩序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1.2 施工现场不协调

园林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多种分项工程的集合,因此一定要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园林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这些分项工程之间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需要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整理和综合规划。一项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要保证其唯一性和针对性,还要通过实践检验,及时校正。否则,会导致施工现场组织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工程成本增加,其他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1.3 施工管理不到位,后期养护不够

对园林施工环节的管理不到位是影响园林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对园林施工环节进行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过于老旧,而且其中的一些理念是从国外引进而来,并未结合我国园林的一些具体特征,生搬硬套地应用到我国园林施工环节中,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环节一些问题的发生。同时,园林施工完成之后没有及时的进行验收,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滞后,这也是园林项目建设经常遇到的问题。园林的施工建设完成之后必须定期的进行维护,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园林管理过程中承担苗木养护工作的通常是一些农民工,他们在园林管理上缺乏系统性经验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养护责任意识,往往出现绿地内杂草丛生,苗木生长不良等现象,最终导致景观效果较差,和设计方案相去甚远。

1.4 园林施工管理的理念落后

现代的社会发展迅速,我国传统的园林施工管理显得明显落后,这主要跟我过得园林施工管理的发展起步比国外晚了将近三十年,这使得我国的园林施工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管理系统。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都是根据国外的先进理念发展来的,国外的管理制度和我国的国情会有很大的反差,由于我国的园林工作人员对国外的管理理念研究的不彻底,致使我国的管理理念也只能沿袭国外的管理制度,没有创新模式。落后的园林管理理念直接导致我国的管理水平低,质量不能保证。

二、园林施工中问题的处理措施

2.1 加强施工管理体制的建立

施工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这就需要具备健全的施工管理体制。作为园林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园林的主体要求、施工计划及竣工后应体现出的景观效果,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使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政令统一。只有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明确管理人员责任,使施工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进而降低正本,达到预期管理的目的。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需要确定园林项目工程的管理目标,依照施工标准及验收标准,建立程序化的管理方式,以目标责任制对项目进行有效监督,才能做到施工管理有据可查,确保施工质量,以达预期的景观效果[2]。

2.2 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进行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必须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项目部的组建是为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为施工现场管理服务,以达到提高现场管理效率的最终目标。目前,针对小型的景观园林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一般采用直线式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统一指挥,由总公司下属分公司组建项目部,分公司经理为现场施工经理,分公司组织施工队。这样的不同组织形式能起到发挥各类专业人才作用,使之密切合作,更能发挥职能部门的横纵向优势,集中决策问题并集思广益解决,有利于项目部的优化组合及动态管理。

2.3 加大后期养护工作力度

“三分建,七分管”,园林绿化维修养护工作十分重要,有着复杂性,专业性,长期性等特点。绿化建设完成后,必须安排专业的养护管理,巩固绿化建设成果,避免“重建轻养”现象的发生。养护管理工作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落实专项资金,落实专业人员、材料、机械、工具等。优选养护管理人员,培训掌握一些基本的园林养护知识,将管养任务责任到人,明确标准,督促落实各项季节性技术工作。此外,还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倡导爱绿护绿,共建美好和谐的环境。

2.4 加强人员管理

园林施工是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针对当前园林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的问题,我们要严把质量关,选择工序严格,操作规范,经验丰富的团队。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园林工程应同建筑,美学,生态经济学等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园林景观。所以在进行园林施工之前,我们需要对施工人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将岗位和责任落实到个人,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满足创建优质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施工有条不紊,高效运作。

三、结束语

总之,园林施工是集建筑学、艺术学、生态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人们的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园林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竣工后的园林景观效果,为打造精品园林工程就必须加强施工项目管理,进而达到园林景观的物与美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第6篇

赛项名称:服装设计与工艺

拟举办时间:2021年 4 月

所属职教集团:河北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

申报单位(公章):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赛项组织负责人:xx

联系电话:xxx

填报日期:2020年10月

 

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制

 

一、基本情况

 

 

 

 

赛项负责人信息

姓名

周玉宗

性别

学历

本科

学位

学士

职称

高级教师

职务

副校长

工作单位

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邮箱

xinjizhigao@126.com

联系电话

13582049486

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

承办单位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等

服装行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建设“皮衣之都”是我市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作为辛集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深入了解辛集市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各企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为我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的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2004年我校服装专业被认定为石家庄市级骨干专业,2008年服装校内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石家庄市示范性实训基地。2014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被认定为河北省特色专业。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现开设的课程有:服装CorelDRAW设计、PS、服装CAD制版、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设备与维修以及皮衣制版、皮衣缝制等特色课程,学生们从“设计”到“结构”再到“工艺”,实现了职业能力的渐进提升。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一个,实训室两个,总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200万。拥有高速平缝机146台,电脑平缝机10台,同步机10台,裘皮机1台,缝皮机40台,服装CAD配套电脑50台。本专业制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训管理制度,课余向学生每周开放时间20小时,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负责管理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实训。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专业实力较为雄厚的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师13名,双师型教师13人,技师3人,高级工10人,中级职称13人。全部老师多次参加过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主干课程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较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

为做大做强服装专业,2017年8月我校成立了“人与自然”工作室。通过设计、制版、样衣、生产、订购等完全按照企业流程模式进行教研课题的开展工作,有力的提升了师生的实训实战经验。并分年级、分主题、分系列每年举办两季的“校园杯设计大赛”。

外部支持条件

与赛项相关的外部支持条件,特别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大赛既有优势和资源、条件等。

2018年5月,与皮都工匠坊、河北大羽制衣、名花制衣、制衣等当地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企业派专家及技术骨干来校进行讲座于技术指导。学校依托联办企业,创设学生实践真实环境,让师生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能力要求,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9年10月入驻辛集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利用假期参加2019、2020年中国(辛集)国际皮草时装周。

我校师生与企业共同举办时装展示,老师们与工匠坊的制工艺师、版师、设计师进行深度交流,共同探讨研究服装的新工艺新思路将成为我校服装专业的常态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服装专业将进一步拓宽思路,与品牌企业建立沟通学习机制,精准培养服装专业综合型技术人才。

相关赛项承办经验

序号

比赛年份

赛项名称

级别

参赛人数

备注

1

2018

 

辛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

市级

30

 

2

2019

 

辛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

市级

35

 

3

2020

 

辛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

市级

38

 

4

 

 

 

 

 

5

 

 

 

 

 

6

 

 

 

 

 

二、申报方案

赛项

设立

依据

赛项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 以服装企业成衣设计、制板、裁剪、工艺制作等岗位的从业知识与核心技能需求为竞赛内容,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对接。

竞赛内容对应职业岗位群核心技能

结合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企业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形式设计比赛内容,重点考查选手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水平、创新创意水平,检验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设计出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赛项方案。

2、以赛促改、赛教结合

比赛项目和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形成了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比赛方式,形成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比赛、实训为一体的创新模式。竞赛内容定位清晰,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

赛项

定位

预期

目标

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定位方向是参考国赛多年的经验,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方案》和《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方案》制定比赛方案及规程,为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大赛选拔出参赛选手。

主要实施步骤

1.成立大赛筹备组;

2.建立大赛组委会;

3.制订竞赛方案和竞赛规程;

4.确定竞赛场地方案;

5.下发竞赛通知;

6.开通网上报名通道;

7.成立专家命题组;  

8.规划场地及准备设备;

9.竞赛

比赛主要环节及评判标准

比赛相关文件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编制要求》实施,竞赛试题范围与难度设定参照教育部对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实施。

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内容包括:女式时装电脑款式拓展设计、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女式成衣CAD板型制作、推板、裁剪与样衣试制。

1、本赛项采取公开试题的方式,在赛前1个月大赛指定网站上公布试题库,包括题型、结构、考点以及使用面料等内容。试题库由专家组按照服装行业相应工种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统一命制。

2、根据实际情况,专家组在赛前两周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赛前答疑,对赛项规程、实操技能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和答疑。

3、赛项裁判组负责赛项成绩评定工作,整个评定过程在监督组的监督下完成。裁判长在竞赛结束后提交评分结果,经复核无误,由裁判长、监督组长和仲裁组长签字确认,经解密后得到参赛选手的成绩。

4、竞赛项目和竞赛总分均按百分制计分。裁判组严格遵照专家组制定的各项评分细则,采取分步得分、累计总分的计分方式,分别计算各子项得分;按规定比例计入总分。

5、在竞赛时段,参赛选手如出现扰乱赛场秩序、干扰裁判和监考正常工作等不文明行为的,由专项裁判长扣减该专项相应分数,情节严重的取消比赛资格,该专项成绩为0分。参赛选手有作弊行为的,取消比赛资格,该专项成绩为0分。

6、参赛选手不得在竞赛结果上标注含有本参赛队信息的记号,如有发现,取消奖项评比资格。为保证裁判公平、公正,在每个现场评分环节,均由加密裁判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加密。

举办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将赛项考核的核心技能与核心知识融入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中,能够有力推动中职学校服装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熟练掌握服装专业技术与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学历层次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表1  各竞赛模块的竞赛内容、时长与权重

模块竞赛内容

竞赛时长(小时)

权重(%)

分值

模块一

电脑款式拓展设计

4.0

40

100分

模块二

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

6.0

60

模块三

CAD结构设计与样板、推板制作

4.0

40

100分

模块四

裁剪与样衣制作

6.0

60

参赛选手总成绩为两个竞赛模块成绩总和。

组织管理

1.在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委会的领导下,由河北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牵头成立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执委会,赛项执委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院校代表共同组成,全面负责赛项的筹备与实施工作。

2.赛项执委会主要职责:成立由检录组、裁判组、监督组和仲裁组组成的成绩管理组织机构。推荐赛项专家组成员、裁判和仲裁人员,参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和裁判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所有裁判人员及专家的类别来自服装企业、非参赛院校、非赛项合作企业。

3.赛项专家工作组在赛项执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赛项技术文件编撰、赛题设计、赛场设计、赛事咨询、竞赛成绩分析和技术点评、资源转化、裁判人员培训等竞赛技术工作,负责赛项展示体验。

4.合作企业提供赛项所用设备设施,并提供相关产品的调试、维修、维护等技术服务。

5.承办院校主要职责:按照赛项技术方案落实比赛场地及基础设施;配合赛项执委会 做好比赛组织和接待工作;配合赛区执委会做好大赛宣传工作;维持赛场秩序,保障安全;参与赛项经费预算,管理赛项经费账户,执行赛项预算支出,负责比赛过程文件存档和赛后资料上报等。  

软硬件设施及组织保障

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通过以往承办辛集市技能大赛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同时,在软硬件上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完全能满足承办省赛要求。

(一)比赛器材及技术平台

1.理实一体化实训台

2.全自动电脑高速缝纫机

3.吊瓶蒸汽熨斗

4.人台:165/84A型标准人台

5.用具清单

公共平台及设备

序号

设备及软件

型号及说明

1

场地

通风、透光,照明好,适合开放式观摩体验

2

电源

配备双线路供电系统和漏电保护装置

3

标准立裁人台

匠裁立裁用人台165/84A,每1名选手一个

4

蒸汽熨斗与烫台

工业蒸汽熨斗与辅助工具,每1名选手一套

5

电脑平缝机

每1名选手一台

6

制版桌(裁剪桌、熨烫台)

制版桌兼裁剪桌和熨烫台(110cm×80cm),烫凳一个,12寸剪刀一把

7

电脑

联想

8

彩色打印机

M401-A3打印

9

绘图仪

汉邦H6PLUS

(二)赛场环境

1.赛场要求。贯彻赛场集中、赛位独立的原则,既保证赛场氛围,又确保选手不受外界影响。

(1)比赛场地。服装实训车间,面积150平方米,一体机10台,每个工位配有工作台170cm×210cm/1人用,烫板110cm×40cm/1人用,人台、熨斗、烫布、烫凳等。打版纸、立裁用布、人台、面料、里料等。工位数在满足参赛选手一人一位的基础上,追加选手总数10%的备用工位。(2)赛场均配有多媒体录播系统和影像摄录人员。设有专人负责操作结束后的作品拍照、整理等事宜。

2.裁判工作室(兼休息室)面积60平方米,提供评分桌、挂衣架和用以统计得分的计算机等供裁判使用。

3.领队、指导教师休息室60平方米。

4.比赛后作品展示区面积100平方米。

5.赛场设有保安、公安、消防、设备维修和电力抢险等人员,并设置安全应急通道,以防突发事件。

6.卫生间、维修服务、医疗、生活补给和垃圾回收都设置在警戒范围之内,确保大赛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内进行。同时避免发生选手与外界交换信息、串通作弊的事情。

7.周密设计赛场,绘出赛事管理、引导、指示要求的平面图,并标明安全出口、消防通道、警戒区、紧急事件发生的疏散通道。且在竞赛期间张贴在竞赛场所、人员密集的地方。

8.竞赛场地设置隔离带,非裁判员、参赛选手、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比赛场地;竞赛场地划分为检录区、竞赛操作区、裁判区、作品展示区、现场服务与技术支持区、休息区、观摩通道等区域,区域之间有明显标志或警示带,标明消防器材、安全通道、洗手间等位置。

9.赛场的标注、标示统一设计,并按规定使用大赛标注、标识图案。赛场各赛位、功能区有清晰的标注标识。

10.安排交通车接送各代表队从驻地至赛场往返的参赛和参加会议等活动。

 

推荐国赛选手程序条件

1.团队参赛形式

本赛项为团体赛项,以河北省内各地市为单位组队,每个团队不超过4名选手,每组2名,且4名选手出自同一所学校。

2.团队比赛内容

每组两名选手,其中选手一:完成模块一电脑款式拓展设计和模块二服装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的比赛内容。选手二:完成模块三成衣CAD结构设计、样板制作、推板和模块四裁剪与样衣制作的比赛内容。

竞赛内容总分按照百分制计分,计算分数时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总分占比分别是:模块一和模块二成绩总和占50%;模块三和模块四成绩总和占50%。合计总分。

六、报名资格

1.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在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生;五年制高职学生报名参赛的,一至三年级(含三年级)学生可参加中职组比赛。

2.参赛选手年龄须不超过21周岁(当年)。

3.凡参加往届全国技能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不能参加此赛项的比赛。

4.指导教师须为本校教师。每个参赛队需选派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求设计专业1名,工艺专业1名,领队由其中1名指导教师担任,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对应关系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改变。

5.不符合报名资格的学生不得参赛,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退回已经获得的有关荣誉和奖品,并予以通报。

4.按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赛项成绩总和第一名将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国赛集训安排

2021年1月1日—1月15日    电脑款式拓展设计模块集训

2021年1月16日—2月16日   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模块集训

2021年2月17日—2月28日   CAD结构设计与样板、推板制作模块集训

2021年3月1日—3月31日    裁剪与样衣制作模块集训   

2021年4月1日—比赛前      交流及赛前模拟

 

其他需要说明的

情况

参赛选手必须自费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参赛单位领队、指导教师及选手必须严格遵守赛项规则。

 

三、申请单位意见

申请

单位

意见

 

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属实;赛项承办负责人及参加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适合承担本赛项的申报、实施工作;本单位能提供完成本赛项所需的设备、技术和时间;本单位同意承担本赛项顺利开展的全部细则任务。

 

 

单位(学校)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备注:

 1.申报学校填写此表,然后登录“河北省学生技能大赛管理平台(hbszjs.hebtu.edu.cn/jnds)上传word版,同时上传带学校公章的PDF,以备集团遴选。

第7篇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学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处于各专业教学的中间环节,是学生对电子线路认识和理解的基本素质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性课程。深入探讨其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线路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应更新观念,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努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完成好在校学习要求,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一、全面把握课程内客,并精选重点

要明确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在分立元件构成的电子线路和集成电路构成的电子线路上,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集成电路是在分立元件电子线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从事电子技术工作必须熟悉分立元件电子线路,所以选择授课内容时,应以分立元件构成的单元电子线路为基础,以“分立元件电路为集成电路服务”的原则来突出集成电路,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集成电路打好扎实的基础。如在讲解反馈放大电路时,由结合分立元件电路转为结合集成运算放大器讲解,引入集成比较器、集成功率放大器、集成三端式稳压器等内容。结合典型电路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并下力气讲清楚,应贯彻“管为路用”原则,淡化半导体器件内部物理过程和集成电路的内部电路,重点讲清楚器件的外特性应用。

二、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讲授内容以单纯灌输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其弊端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法妨碍学生主动地学习,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对高职的学生更是不利于实用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例如,以“判断某一放大电路工作是否正常”为例,现行大部分教科书均采用测定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书上所标值是否一致的判定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较死板而又费时的方法,只适合于没有仪器设备的场合。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往往沿循传统教学方法,单纯讲授书本知识,满堂灌下来,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做起来也省事,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不灵活,更谈不上能发挥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往往只适合于搞搞维修之类工作,却难以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不同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书本现成知识的理论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依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探索能力等。

三、适当进行读图训练

读图即是阅读一些典型图例,弄清其信号通道、元件作用、电路功用及一些特殊环节的工作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抽象,且很多概念有独立性,重复记忆少,学生难学易忘,并且往往是学完以后还不知这些知识用在何处,怎么联系。而一张综合电路图通常包含好几个单元的概念,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读懂一张图可以帮助学生把各单元的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纵向、横向地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同时,读图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读图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为教学双方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会分析电子线路。要使学生尽快适应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键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把不懂的内容记录下来。听课时,有重点地听课,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求学生会记笔记,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再后,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之掌握得更牢固。

五、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现在技工学校学生说,都具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半导体及放大电路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使用、测试方法以及放大器工作原理等。我把一些实际单元电路小制作搬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单元电路融合起来,并且在实验报告编排上也下点功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我安排一个功率放大器实验,其中包含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并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测试点。通过实验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学习万用表的使用;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值是否相符;稳压电路电压在电流波动或负载电流改变时是否保持稳定。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六、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存,调动积极性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多种方式提问。提问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实践经验,有目的,巧妙地提出问题。有的问题要学生讨论回答,有的则作为引入新课的悬念,不作回答,并且根据回答情况适时掌握教学进度,调整教材内容的深度,补充必要的知识内容。当然,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在导入新课内容时,我一般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制造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2)激发求知欲,进行演示。演示教学是我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实验教具(或演示板)或做示范性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通过观摩获得感性知进而加深巩固理论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并能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更加贴近。(3)反复练习,进行章节测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重难点,反复去解同类练习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技巧,找出教学薄弱环节。严格的练习和测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4)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内容相近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利用类比法将它们总结在一起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讲授分压式偏量电路的计算时,我通过比较分压式偏量电路与基本放大电路交流通路,得到两者的电路形式和原理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交流信号来说,两者几乎完全一致,从而直接得出分压式偏量电路的放大倍数Av、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的计算公式。(5)善于总结,巩固知识。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对该章节的内容要善于做一个归纳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总结既可以由老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了什么内容,应该掌握什么内容,与前面章节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对于模拟电子技术,适当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各种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功能,各种复杂的电子电路,总是由多种简单的功能不同的电路组成的。通过总结,我们对各种电路的区别,能不断加深印象,从而对各种复杂的电子电路能顺利划分成块,正确分析其电路原理。另外,对于平时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黑板—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下,多挖掘好的教学手段,如自做电子小制作加强学生的理论实践性,采用集语音、图形、文本等诸多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平时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

总之,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其实是教与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既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又要求我们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新形势,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爽爽.浅谈模拟电路课程教学现存问题及改进方法[J].民营科技,2011(05).

[2]朱敏.浅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33).

[3]高见.高职模拟电路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

[4]邢春香,翟红艺,孙晓冰.模拟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24).

[5]张慧.浅议《电子线路》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3).

[6]周跃佳,潘启明.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线路系列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7]刘小燕.关于模拟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风,2009(12).

[8]郭荣幸.归纳比较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8(04).

[9]胡昌奎,杨应平,黎敏,刘辛,易迎彦.光电信息类专业光纤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02).

[10]曾晓华.故障字典法在模拟直流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9(19).

[11]徐敏道.浅谈模似电子技术中的放大电路教学[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05).

[12]李月乔,宗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思考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13]李小辉.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14).

[14]靳孝峰,梁超.《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