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

时间:2022-03-02 11:5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学结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学结合教学

第1篇

1、工学结合的概念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政策依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5.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891~1976)以现代思维给予了科学的证明与强化

波兰尼的理论指出,“不能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默会知识”——技能技巧,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其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

(2)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研究

在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统计分析,对我们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必然性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在1998年对3万多职工所进行的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抽样调查研究,人们工作技能,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才能“学”得。

二、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概述

2010年12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教研室提出《关于“厂中校”建设的申请报告》,在报告中选择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单位。2011年5月,选取20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1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参与实际工作的学习,并先后委派王志威、闫鹏、那顺巴雅尔、巴力吉、赵牧原五位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授课和实习指导,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学生的岗前安全培训、机械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讲授等。2012年6月,这10位同学通过一年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顺利毕业。2012年9月,我院又有2010级专业的十位同学到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参加顶岗实习并委派教师随行教学和指导。

2、教学过程

为了配合企业的生产,我们把理论授课时间定在晚上19点开始,学习时间一个半小时。正常工作时间里,每位同学的岗位不一致,对他们进行集中理实一体授课不可能实现,只能针对某一同学的某一岗位上的设备、仪器、工具进行讲解,针对其操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和成长。讲授的课程主要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但尚未开设的理论课程直接给学生授课。

3、教学评价

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我院学生的收获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5)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6)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5、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的管理。由于脱离学校,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组织纪律性降低,极个别学生出现迟到等违纪情况。我院施行学生实习成绩与实训表现挂钩,对于在企业出现严重违纪情况的,坚决返送学校,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2)学习时间难保障。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存在部分同学企业加班的情况,个别同学有病事假的情况,导致一两次课不听之后的前后知识联系不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听评课,在生产实际中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培养学生,同时对我们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想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服务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制度和体制必须到位。

2、学校为学生统一安排此种教学有一定困难、要安排完全对口的岗位更难

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不很理想。企业为追求利润,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传统方法,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但是,学生数过多又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运行,仅能安排部分学生参与此类教学模式的教学。

第2篇

(一)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催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工学结合为核心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医院购置的检验专业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类别复杂,检验技术要求很高,给医学检验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然而缺乏教学相关的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知识本位”传统教学体系,明显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缩短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迫切需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新理念改革教学体系。

(二)我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的契机

我校是教育部批示的“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示范校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为期2年的示范校建设中,已为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同时也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契机。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教学体系的行动研究

(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产教融合,为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

我校根据市场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调研,成立了由学校、院或企的学科带头人、检验专家、骨干教师或技术骨干组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进行实施,与省内外共60多家包括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检验试剂厂等检验检疫机构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具有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校企合作,构建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3445”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四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五项教学评估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学结合,构建了“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传统的课程设置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实践技能课程,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根据近几年中职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设置。

2.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将四级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贯穿于三级理论教学与四级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依据企业要求和学生实际,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培养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育人环境,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构建“五项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项教学评估体系”包括教学检查与听课、教学督导、考试管理、学生评教、院(企)评价五项,一方面,此评价体系便于学校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可以查阅学生及院企行家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及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以便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共建一支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有效实施“四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我校过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多数由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而且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工作任务明显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改革为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促使我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让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教材,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开发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校本与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岗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了“学会所用”,从而提高的教学质量。

6.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啤酒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广西生物企业生产一线,掌握生产过程中典型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够从事生物产品及其上、下游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产品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啤酒生产技术》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其任务是传授啤酒酿造业各岗位工种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以培养胜任啤酒企业的生产岗位为目标。我们参考啤酒酿造工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项目导向”、“创设情境”等方法,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不管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课程定位

1.1行业分析

我国啤酒行业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快速成长,啤酒产量迅速提高,在近几年连续的扩张、兼并、整合后,我国啤酒规模化进程基本完成,形成了华润、百威、青岛、燕京和嘉士伯五大集团,以及金星、珠江等中型集团和众多中小型啤酒企业的格局。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啤酒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我国啤酒产量由2005年的3,126.05万千升增长至2014年的4,921.85万千升,复合增长率达到5.1%[1]。

1.2企业调研

经过对知名啤酒企业百威、青岛、燕京、珠江等多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啤酒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类型包括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和生产操作三大类,而生产操作工需求的量最大。所以该课程定位是围绕我国啤酒工职业标准、一线岗位的要求,以典型啤酒的生产和工艺为带动,实现该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3级啤酒酿造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2.1知识目标

了解啤酒行业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啤酒生产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参数要求;熟悉啤酒的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熟悉各岗位设备的性能与工作原理。

2.2能力目标

应用啤酒仿真软件在电脑上生产各项指标合格的啤酒;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准确进行啤酒质量的基本检验与鉴定(包括理化、感官、微生物检验);能读懂并准确填写生产任务单、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啤酒生产技术文件。

2.3素质目标

具有质量意识和食品诚信道德等;具有低碳、安全环保生产意识;具有创新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3《啤酒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

(1)通过课程开发团队,与南宁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研讨,对啤酒生产中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明确了教学目标、学习情境,最后共同形成了课程标准。(2)引入啤酒行业标准、啤酒酿造工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共同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组织以及进行考核评价、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3)项目设计依据:以合作企业啤酒生产的糖化、发酵、过滤、包装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简单到复杂,设计鲜啤酒的生产、熟啤酒、纯生啤酒的生产三个项目。每一个生产项目都是啤酒企业典型的真实生产过程,项目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工艺环节既有重复又有难度提升。因此专业技能训练能够循环反复进行。第一个项目阶段,学生们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完成;在第二个项目阶段,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完成,慢慢地放开手;到第三个项目阶段,学生们可以团队独立完成任务。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其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主;技能训练针对啤酒岗位需求以及啤酒工职业标准,既保证岗位工作任务、工种要求与训练的一致性,又包括了工艺、设备、控制、仪表等内容。学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基本上能够达到啤酒现场操作工的岗位能力和知识要求。基于上述思考,设置的学习情境见表1。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4.1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按照“麦芽汁的制备啤酒酵母的扩培啤酒的发酵”等啤酒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实现每项目每个任务的教学目标。(2)情境创设教学法。模拟啤酒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下发生产任务单,由学生分组为麦芽汁制备组、啤酒发酵组、酵母扩培组等,各司其职,每个岗位轮换,以培养学生满足各个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学理念。(3)现场教学法。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把课堂开在“厂中校”或者工作现场,灵活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工作场地进行现场教学。企业老师针对啤酒生产的典型工位(如糖化工位、煮沸工位、过滤工位等)的标准化操作等进行现场教学。

4.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除了常规的教室、多媒体、生物制品实训室教学之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专业教学资源库、啤酒仿真实训系统、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等资源应用于教学。啤酒仿真就是以啤酒生产工艺为原型,模拟啤酒生产工艺正常操作、常见设备故障操作、常见工艺事故处理操作,建设一个与啤酒生产操作相关的虚拟环境,其流程原理、控制方式、操作界面与啤酒生产实际情况基本相似。利用动态模型实时模拟真实工艺反应装置现象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工艺反应装置进行互动操作,产生和真实工艺处理一致的结果。

4.3考核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教学评价表如表2所示。在考核过程中,参考《啤酒酿造工国家标准》的内容。过程性评价主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考试形式包括啤酒仿真操作、现场提问、方案汇报等多种形式,评价方式包含教师评价、学生团队评价、啤酒仿真系统评价等,考核评价要素包括操作规范、熟练程度、模拟生产出啤酒的质量、团队合作态度、安全生产意识、知识掌握程度等,占总成绩7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理论的综合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一般包括课程理论、技术、操作规范等,占总成绩的30%,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啤酒生产技术》课程依托的实训室是食品与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国家骨干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基本硬件建设起来了,配备了比较先进的发酵、离心、过滤等设备,具备了承接啤酒生产操作实训教学的能力。学生们可以进行常规品种啤酒生产过程的操作。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在软件建设方面,以啤酒酿造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修订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编写了实训课程指导书。建设了课程网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教案、课件、案例、视频动画等多种学习资源。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和保障。

6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效果

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以老师为辅,小组合作为基础,以啤酒生产为载体,真实的环境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啤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啤酒生产的电脑控制到品评发酵罐发酵出来的啤酒,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积累了教训和经验,学生有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对比前几届没有开展工学结合课程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杰.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J].商界论坛-产业经济,2016,23.

[2]崔云前.微型啤酒酿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模拟企业教学 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71-02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型职业工人和部分专业人才。但一直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是遵循传统的“2+1”教育教学模式,即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前两年都是学习语数英等文化课和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训课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实训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情况,最后一年才进入企业实习。这样的办学模式,会使得中职生缺乏工作经验,导致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专业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爱岗敬业精神不够、团队合作意识淡薄,胜任不了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由于许多中职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被辞退;第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使得一部分学生刚实习就选择跳槽或者辞职。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的一条最简单、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模拟企业》课程正是我们为学生设计的一门工学结合的职业入门课程。

一、理论依据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背景和发展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一直处于学校育人、企业用人的体制中。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三年学习的必经之路,使学生在真正进入企业之前对企业有了感性认识,这是职业院校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造成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无法建立起对职业的整体认识。怎样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就为目前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定义

“工学结合”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模式,能够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将来的工作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最终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工学结合符合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是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贴近社会的途径。所以,强调以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门工学结合的职业入门课程,即《模拟企业》课程。此课程以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为思想,基于工作与任务,将教、学、做相结合,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体验在企业中的工作状态。例如,通过汽车销售这一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将营销、会计、沟通等课程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的产品(汽车)能成功的销售出去,学生还会深刻的体会到岗位分工的必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有利于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缩短学生从毕业到进入工作岗位的心理转换期,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有清晰的认识。

二、工学结合模式在《模拟企业》课程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一)课程设计

1.课程安排

课程名称:模拟企业管理实训

教学课题: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适用对象:中职高二年级学生

课时:4课时(40分钟/课时)

2.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教材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个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企业认识的热情。因此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入企业就会很快适应企业环境。

(2)学情分析:学校是中等专业学校,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学生不知道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懂得将来到企业如何工作。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接轨,使学生乐意在学中做、做中学。建立对企业的认识,有一个从学校到企业的思想转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运营,学习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结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仿真的模拟实训,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会团队合作;通过仿真企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要点与方法

(1)教学重点:通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了解企业的基本运营。

(2)教学难点:①产品报价的制定,②产品物料清单的制作,③各部门相关票据的填写。

(3)教学方法:①教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②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5.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成2个小组,即2个企业,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CEO、销售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财务主管(会计、出纳)、质检主管、仓储主管、人力资源主管。

(2)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作为名片的素材。

(3)教学媒体,包括评价表(自制)、辅助课件、工作台、桌卡(自制)、工牌(自制)、产品原材料、原材料的价位表、产品流程图、卡纸。

(二)教学设计

1.导入课题(5分钟)

(1)展示预先组装好的汽车模型(越野车和赛车)。(2)提问:哪位同学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3)布置任务:在模拟企业环境下,生产和销售各公司的产品。①学生观察、思考。②回答问题。③明确任务:A公司产品―― 越野车;B公司产品―― 赛车。通过汽车模型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2.新知识讲解(15分钟)

(1)提出要求:阅读课本P4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流程。(2)提问:你计划如何销售本公司的产品?(3)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①领会要求,阅读课本。②思考并回答问题。③熟悉工作流程:准备推销的相关资料;寻找客户;生产产品;给客户产品,并催交货款。让学生明确制作的具体步骤,突破本节课难点,为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3.布置学习任务(5分钟)

(1)布置任务:生产和销售产品A公司―― 越野车、B公司―― 赛车;(2)下达任务书;(3)指导学生把握制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各公司CEO组织本公司员工开会,通过任务下达和小组分工配合,突出教学重点,体现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

4.学生工作过程(120分钟)

(1)督促学生按照分工各司其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2)巡堂指导随时发现并解决题,留意各公司的表现。①学生分公司工作;②各公司CEO督促本公司员工完成各自的工作:A.准备名片、推销词等文字资料;B.制作报价;C.推销产品,获取订单;D.生产产品;E.交货给卖家。(3)各部门上交单据。创设情境,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工作热情。促进学生建立全局观,在设计的高度使用表单解决实际问题。

5.学生自我评价(10 分钟)

(1)布置任务:各公司CEO代表本公司上台总结公司的工作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学会开会及发言。各公司开会讨论,并交流感受和心得。各公司CEO代表本公司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员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活动学会客观评价。通过支付酬金,掀起,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教师总结(10分钟)

(1)将各公司的奖金额度填入“对抗表”中;(2)对各公司的工作情况进行总评,充分肯定每个小组作品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记录下需改进的地方。

三、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的知识型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将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所需的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当然,学生对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非常喜欢,对他们以后的实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任务

说到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由于中职学生一直以来都生活在校园,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做企业文化,其实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拟企业》课程,吸收了企业管理的成分,通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形成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进而赢得在企业发展的机会。

(二)在评价学习效果时,发放虚拟奖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的评价都以发奖金的形式,以竞争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多以鼓励为主,所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团队的互助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在模拟企业的传统营销中笔者以部门完成工作任务计资金,在整个学习阶段笔者又以互助学习为主,每进行一段时间的运营便进行业务考核。例如在ERP现代经营阶段学习时,评出前十名业务能手,发资金。并由这前十名员工辅导本公司的其他员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在实训中学生就获得了启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综上所述,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模拟企业》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体验,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建立对职业和企业的认识,由此让中职生有一个从学校到职业的思想转变,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养成基本的职业素质,懂得团队合作,增强职业性,为不久后的实习和将来的就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这样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再感到空洞,为以后踏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常红生.工学交替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07(9)

[3]郭培俊,石品德.工学交替培养机制探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倪依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巨大进步,有了更大的发展。高职学院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人才。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倍受用人单位欢迎。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灵活运用。我国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亦有多年的研究,如上海,山东,温州等地总结出不少经验和理论。工学结合在南方高职院校非常受欢迎,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半工半读,可以解决学生的部分学习费用。企业响应,学生欢迎,家长欢迎。这里的工作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在企业中学习知识,在企业中培养综合能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在国内外能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教育部教职成(2006)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职业学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后,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方面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对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以往高职专业课堂教学中,耗时多而收效微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教学内容缺乏序列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呆板的凝固的教学程序,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弱化,缺少实践操作能力,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如何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个性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摸索出的比较新型的课型模式,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这正是高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农业专业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理论”。

一、我们要解决以下教育中关键性问题

1.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世纪交替,千年轮回,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时代要求我们有新的突破,要求我们注意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工作、学会技能、学会创造,使学生能主动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做一个有用的合格人才。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团队精神、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进一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广泛的地创新,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出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素质教育形态。

3.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调整、动手操作能力强、并使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适应市场变化,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所应肩负的重任。

4.课型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是要摸索出工学结合下教师与学生,企业与学生场地的变化,总结出一些科学可行,能适应新的教改要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运用“工学结合”课型教学能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培养一支具有改革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的科研型,学者型,实践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参与实验的老师要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并能自觉运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锻炼,提高自我知识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

二、工学结合的进展情况

通过几年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取得很大成绩。为用人单位又好有快地培养急需新技术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后顾之忧,帮扶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适用于学习暂无兴趣急于离校的少数学生。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遵循认知规律,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培养劳动技能密切结合,学生既学习课本知识,又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工人师傅传帮带,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技术,形成技能。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工学结合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能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目前用人单位招募员工时非常重视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有些学生求职应聘时就是因此而功亏一篑。现在大学生就业跳槽频繁,除了知识技能经验不足之外,其原因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实行工学结合,能使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逐步体验劳动辛苦,磨练坚强意志,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这正是当代青少年身上最缺乏而又最需要的优良品质。

3.工学结合改变了许多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毕业时基本达到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那些平时学习懒散,甚至吊儿郎当的学生,在工学结合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行为习惯得到了调理,个人形象获得重塑,企业文化的约束力在他们身上逐步显现。

4.工学结合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此外,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5.工学结合,有利于企业早发现人才,快培养人才,多储备人才。现在不少企业一直在为技术工人的断层担忧。通过工学结合正好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缓解了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匮乏的状况。

三、实验效果

从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实践技能都有明显的改进,并对专业课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较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增加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强了意志品质、集体观念。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协调了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身心调节能力,拥有健康心理,在和谐统一的环境中获得发展,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与同学间的亲密合作,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社会中去,使自己经受了一下锻练,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信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型课改的锻炼,能使学生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取得好成绩,并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廖哲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工学结合 教学基地建设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6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高职物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岗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实施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是工学结合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及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实际,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培养操作性及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以具体的职业为导向,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现代物流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要求各高校必须用以实践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工学结合方式来指导这一专业教学。从教育本身来说,实践对于我们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设置,对实践操作本身的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技能。坚持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共赢互利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是关键,尤其是高职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其主动权在企业而不是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共赢互利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和企业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及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平台见实效。高职院校获得了物流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技能等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企业通过参与高职物流专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从而分享一些利益,并利用高校资源来进行员工回炉再培训,还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研发。不仅如此,在实习期间还应根据学生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成本费用来进行利益灵活分配,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避免学生泄漏商业秘密的问题。总之,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的利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面临一个需求型经济的时代,市场需求决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物流专业方向的选择。高职院校应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只有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才能保证“零距离”就业。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的开展应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乃至变化了的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只靠学校单方投入远远不够,资金、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以利益为前提,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保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案

(一)建立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室,完成理论及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建立校内技能培训实验室。即建立“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物流实验室”,购买一些关于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的虚拟仿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等实训,以此来完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还可以建立物流教育网站,通过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远程教学,以增加生源和收益。二是建立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即购置一些简单的硬件配套设施,主要目的是承担部分物流实训教学任务,增强直观生动性。

然而,考虑到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不太现实,各省市相关高校可以在省市级的物流协会或高等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只在一两所高校建设设备齐全的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室,其他高校需要时可以到这些高校借用。或者高校之间合作分别负责购买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群、不同环节、物流专业不同方向的设施或模拟软件,然后各高校之间再进行设备资源的相互使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再者也可以跟企业合作,学校出地,企业出钱和管理人员,按照投入多少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分配利益。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见习及实习任务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又分为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观的场所。通常由老师带队引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通过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要组织有序,见习过程对企业运转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发展见习基地的难度较小。对这类基地的规模等要求不高,但应具有广泛性,且应有足够的数量。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可以弥补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不能完成全部实训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环境及岗位,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职业人身份的完全转变,不仅对其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还对其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物流实习基地的要求相比较严格一些,必须优先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大中型工商企业的物流职能部门,这类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效果要比小型企业显著。

三、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支撑体系的建立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体系来支撑,以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主要从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管理体制及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的支撑体系,以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一)优化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

教师是教学基地的核心灵魂,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可采用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即坚持学校教师“走出去”,跟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并引入课堂教学;坚持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弥补校内教师经验和实践的不足;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物流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学基地工学结合管理体制

由于物流专业大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利益分配及管理极其复杂和混乱,因此,应重视管理体制问题。可由校内有资格的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因素,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制度文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作出明确的条文规定。

(三)建立多方力量的保障体系

在进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资、技术等问题,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等多方力量,来寻求支持与帮助,共同推动和保障校企合作型工学结合的物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应重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出台一些措施,激励企业支援高校专业建设。地方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优惠政策时,可将企业是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附加的评估条件。企业应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承担起物流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在场所、人员、经费等方面实施配套安排。高校可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议等活动,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以增进三方之间的信任;可以聘请企业领导层担任实践基地顾问、兼职教授等职位,以获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同时应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学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接受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各校友也可尽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之余投资建设教学基地或帮忙介绍实习企业。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流岗位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教学基地建设又是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的物质准备。在现代物流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布局中,切不可忽视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整合多方力量及资源,扩大教学基地的功能与内涵,提高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于晓胜.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解决的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

[2]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育,2010(11)

[3]刘何.面向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4]郭丽颖.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

[5]边传周.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6]高冰蕊.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08A035)

第7篇

1.1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新兴热门专业,一些学校为了扩招、抓住发展机遇而开设此专业。而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对市场、社会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缺乏科学依据,从而存在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技能水平、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一般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毕业设计、认识实习、校外实习等环节,但在具体教学中,高职院校存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合理、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等问题。例如,校内实训教学中,实训与理论课相脱离,多在理论课结束后安排2周左右的实训,且实训形式多是在机房中简单操作演示物流软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高职院校缺少与企业的合作,毕业岗位实习多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实习不统一、缺乏教师跟踪指导,学生不能很好得从实习中补充知识,实习效果差。

1.2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保障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项目管理至关重要,通过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制定实践标准。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实训项目管理负责机构,不能及时调研市场、社会,不利于与企业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且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缺失。例如,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在学生实训前,高职院校没有结合学生情况及合作企业、实训项目制定可操作性强、任务明确的任务书,学生实训指导性不足。同时,在实训开展过程中,没有及时与学生、与实训负责人沟通,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在实训完成后,实训评价流于形式,实训考评缺乏依据,无法对以后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此外,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方面,多数院校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建设专门的与实践、实训相配套的硬软件设备,如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简单的软件模拟,校外实训应用模式单一,基地参差不齐,为学生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少。

2利用“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展物理管理专业教学

2.1转变教学观念,重构课程结构

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实现“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全面、正确认识“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内涵、意义,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工学结合不是简单的“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合理调整两者比例,确定何时学、何时工。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以课程整体性、实用性为原则,结合服务的经济区域、学科的内在逻辑重构课程结构,尽可能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一规划教学环节。例如,一般情况下,可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二学期为第一阶段,第三、四、五学期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为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开设理论课程,实践穿插的理论教学中,以基本素质课程学习为主;第二阶段等量设置实践课程,而第三阶段学生进行企业。

2.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体系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要素是能力、知识、素质。同时,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包括课堂实训教学环境、校内实训教学环境、校外实训教学环境。其中,教学组织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因此,课堂教学环境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不同课型进行不同设计。例如,根据不同课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设计、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利用角色道具、多媒体的模拟工作场景,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更加真实的认识、了解职业工作,并通过合理教学环境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组织、内容、评价四方面,需要院校、教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理论课程、实训课程、企业实训内容等。而在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方面,应组建专门的教学评价小组,开展定期的学生自评、学习指导老师评价、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动态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加大实训教学硬软件设施投入,全面建设实训基地

硬软件设施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开展基础保障,因此,在“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开展中,院校应加大硬软件设施采购资金投入,根据课程需求、专业发展需求配置硬件装备、完善软件系统功能,为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环境。例如,在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中,硬件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配送中心作业、仓储作业、物流信息技术等,从而实现货位验收、分配等。而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传送设备、托盘货架、超市货架、轻型货架等。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模拟系统、国际货代与报关管理系统、综合运输管理系统等。其中,第三方物流模拟系统需要符合国际惯例操作流程,而业务环节主要包括模拟仓储、运输、配送、客户管理等。此外,在此基础上,院校还应加强物流综合实训室、新建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例如,在现有校内实训室基础上,院校整合物流运营中心,结合物流行业具体情况,搭建新的校内实训平台,开设TPL项目教学课程,更新电子商务等实训室,确保学生实训的高效开展。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研究

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已经上升到了高等层次,身负重任。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科技型以及应用型人才为主,讲求招收――培养――管理――教育――服务之路线,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然而,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学习的发展,但是职业院校在教育职能上存在先天的有限性,不能与较正规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相提并论。因此,学校应注意考虑,以便为解决问题提出根本途径。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与评价标准不够合理。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为主,在教育的改革上大多针对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出发,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要,把社会的实际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也适应了社会的变革。但是,虽然做得如此缜密,却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评估、技术标准方面还有些不足。

第一,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的管理上仍然坚持传统的内部教学模式,“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学校,开放的教育,开放的行政化管理”与学校张扬的“适应当代教学模式”格格不入,教学的程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第二,虽然教学管理相对的起了些作用,但是教学的评价在一定层次上存有不合理性,职业院校专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却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沟通,使得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有“浮技能”,与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宗旨相背离,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学校就业目标相背离。

第三,在许多的职业院校中常出现这样令人疑惑的现象,那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学校倡导的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不着边际,企业有要求,学校却没有去跟从,教师们也是见机行事,对待学校就业率这一块漠不关心,只要嘉奖,不要成绩,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日上升。

第四,学校虽然积极引用科研项目作为职业院校的参考物,但未结合企业的情况和实际的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沉积,并无过多的价值学术意义。由此可见,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标准的不合理性,背离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院校的初衷。

二、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措施

1.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加强。素养是我国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传统象征,职业素养作为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引起了很大重视,职业素养的高低大到关乎国家的政治问题,小到关乎家庭问题,对于职业院校的关乎程度更是不能忽视。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就是各自的职业素养,合作来源于信任,信任来源于素养。高素养的企业和学校必能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的素养代表人物主要是学生这个大众载体,学生的素养就是学校的形象。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对职业院校不是专职属性,但是它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此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

2.重视条件的创造。职业院校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是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考虑的重中之重,如何真实的把校企结合与工学结合成功的进行实践,也需要极大的考验,更是一种挑战。

第一,尽量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企业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学校预期的长期合作,深化新时期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

第二,不论是什么行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利益在各个行业中的竞争力较大。职业院校追求的利益是学生的就业率,企业追求的利益是职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校企结合、工学合作都有积极意义。

三、总结

总之,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以后各大职业院校促进学校发展的必要手段。好好的把“两个结合”应用到教学的设计中,并忠实于教学过程,我相信职业院校的发展必会有大好光景。在人才的培养上,尽量将学生学到的理论技能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以促进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进步,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教学目标。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性、技能型、复合型栋梁,更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延.如何使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第9篇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5-02

一、单片机技术教学发展概述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迅速发展的技术,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产业界,单片机技术的推广仍然是一个热点。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单片机实验室应实行开放式管理,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面向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实验所需要的场所、仪器设备等。开放范围除了实验开放项目、课程设计外,也包括学生兴趣爱好、第二课堂活动、创新活动等。开放性实验管理模式是在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贯彻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的教学原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单片机实验室,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就我院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实验场地和时间不足。学生除了上实验课外,平时难得有机会实践;(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室所配备的实验箱只能满足验证性实验的要求。由于实验箱是成品,学生很难参与到其中的细节设计中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单片机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并且,这种实验设备的配置方式局限了实验项目数量,还存在设备维护工作量大的现实问题;(三)由于实验设备仅适用于某一系列的单片机,若开设新的单片机课程,则需要重新配置实验设备,增加了学校的投入。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内容不应与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相重复,应属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实验;还要注意综合性和针对性,强化基础,拓宽知识覆盖面,注重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工作,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和建立工程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开放性实验的组织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全方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在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布置任务、讲解及指导等要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中单片机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材的改革

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材一般是以单片机的结构和各模块的使用为核心进行编写的。这样的教材详细的解析了单片机的结构和各种功能,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这样的教材是不合适的。结合项目化课程改革,单片机课程的教材必须进行改进,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有机的组织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新教材应该摈弃原来的章节概念,代之以一个个项目和模块,将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的、覆盖性的分解后融入项目和模块的实现过程中。在每一个项目或模块的编写中,应勾勒出本项目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以方便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同时要给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使得学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空间,方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所有的项目应该秉承由简入深的原则,通过渐进的学习逐步的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按照单片机的结构体系来授课的,存在很多问题。如单片机系统结构抽象,指令功能多,程序编写困难等,使学生入门学习望而生畏,严重挫伤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引入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次课的绪论中,除了简要列举大量图文并茂的应用案例外,还把“新颖60秒LED旋转电子钟”、“高精度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等作品的实物,带进教室,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创建一个“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不但有用而且有趣”的情景,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压力是最大的动力。此处的压力有多层含义:1、责任感的压力,学好《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工业技术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2、就业的压力,学好该课程是就业的需要,掌握单片机技术,可以大大拓展就业机会;3、考核的压力,即学期末每个同学除了常规的笔试、实验和平时作业外,还有一个5000字以上独立完成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短学期要完成“新颖60秒LED旋转电子钟”或“高精度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等课程设计。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结构、指令、编程的先后顺序,将各部份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份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完成第一个项目任务就能清楚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完成第二、三个项目任务,就能自已模仿性地编出自已的程序,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基础上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全部完成,知识点就全学完了。即便只完成部份项目任务,也可以去做一些程序了——事实并没有必要学完全部知识才可以去做开发的。

选取大量直接来自于工程实际,自己亲自实践过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把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上网供学生自学,并利用电子邮件、系网站的交流园地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与环境。不断根据企业需要来调整教学大纲:单片机技术在不断发展,其应用也在不断的变革,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的需求,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要根据这些变化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大纲,培养具有企业需求的技能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考核以期末闭卷理论考核为主。高职教育在保证新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这就是能力与知识、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模式。因此,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操作考核”的项目,并且将学生的课外小制作也纳入平时成绩。

三、开设大型综合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型综合的设计实验需要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之后视学生掌握程度而开设,这个环节在整个单片机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经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才会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学生需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上的要求(包括软硬件的资源配置、实验要求达到的效果)进行设计实验。这样的训练可以将科技方法的训练、机电综合设计、创新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融合到大型综合设计实验项目中,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设计和训练集成为一个大型的系统设计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单片机实验开发的基础上,在学生参与下开发一些应用板,组成机电一体化的实验平台,如我院已经开发出的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实验平台。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单片机的组成、工作原理、程序开发、系统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积累自己实践的经验,增强工程意识,为将来顺利进入实际的工程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还可以建立新的元器件模型。对于MCS-51系列单片机而言,Proteus还能够与Keilc51集成环境实现联机同步调试。而Keil是德国开发的一个51单片机开发软件平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最重要的单片机开发平台。它的界面简单,操作容易。Keil的uVision2可以进行纯粹的软件仿真,也可以利用硬件仿真器,搭接上单片机硬件电路,在仿真器中载入项目程序后进行实时仿真。此外,还可以使用KeilMonitor-51在不需要额外硬件仿真器的条件下,搭接单片机硬件系统对项目程序进行实时仿真。uVision调试器的调试功能也很丰富,具有常规源极调试、符号特性调试、历史跟踪,代码覆盖,复杂断点等功能。构建虚拟实验室主要是利用Proteus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用Keil进行软件设计。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系统扩展(包括ROM、RAM、I/O口、定时器等功能单元的扩展)和系统的配置(即根据系统的要求进行设备的配置,如键盘、显示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打印机等的接口电路的设计),通过该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软件设计主要是应用程序的编制、调试,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步骤、方法和技巧。而软硬件的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总调,将这两大执行环境组合起来构成联合的仿真系统,其中,KEIL作为软件的调试界面,而Proteus作为硬件的仿真和调试界面。这样,就可以像仿真器一样调试程序了。

四、结束语

作为一门硬件设计的专业课程,就必须突出“三重”原则: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以培养单片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选择能代表专业特色的单片机综合应用训练项目,将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分解成各项基本能力,围绕基本能力训练项目,依照认知规律构建训练模块。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职高专在校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如何体现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效地推行工学结合,是摆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仿真教学

这是每所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都可以做到的。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会计手工操作模拟实训室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有所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操作模拟训练。还可以将各环节进行组合,体现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业务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学生可以以会计主管、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账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税务会计、出纳等不同的会计身份进行反复演练,也可以以供应商、采购商、仓库保管员、企业经理、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其他不同的身份进行模拟训练。在校内实训中,应当将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让学生知道会计手工操作与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操作的区别与联系。可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到实训现场指导,提高仿真实训的真实性。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感性知识教育

根据会计教学的需要,在校外建立必要的会计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感性知识教育。在进行会计启蒙教学之前,可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去感受一下会计环境,到企业观察会计资料,参观会计工作流程,听取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到校外学训基地(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至两周的短期见习,通过查阅会计资料,参与审计取证等活动增加其感性知识。

三、建立校外顶岗实践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践

校内会计实训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会计感性知识教育,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毕竟只是一种“操练”。为此,学校应当运用各种关系,在校外建立数量较多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演习”提供场所。我院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第一学期打好基础、二三学期强化专业、第四学期顶岗实践、第五学期知识拓展、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思路,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主干课程后,到企业顶岗实践一个学期,进行会计知识的“演习”。鉴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在一个企业中安排大批的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为此,建立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就成为开展学生顶岗实践的关键。可以运用校友会的关系,逐步推进校外顶岗实践基地的建立。同时可采取“两人顶一岗”的方法,以减少建立校外顶岗实践基地的压力。在学生校外顶岗实践期间,要聘请企业财会人员担任会计实践指导师,承担顶岗学生的指导任务,会计专业教师定期到各个实践点进行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顶岗实践的情况。

四、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会计教学

由于企业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要建立满足学生顶岗实践需要的校外顶岗实践基地有相当的难度。为了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问题,也可以采用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的办法。运用学校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承担记账、审计之类的业务,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会计教学。我院会计专业利用拥有6名注册会计师的优势,与丽水某会计师事务所挂钩,成立了会计服务部,对外承接审计、验资、记账、会计咨询服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会计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承担部分审计基础工作。至今已为数十家企业提供了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既为教师提供了直接从事会计实务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处理的机会,又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服务,还为学生、教师增加了收入。但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所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对众多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仍是僧多粥少,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开展工学结合的需要。可以采用一套资料几组学生共用的方式予以解决。

五、抓好毕业实习环节,进行工学结合的就业会计教学

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前述各类工学结合的会计教学,通常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基础操作技能,能应对企业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一旦让其独立进行某项会计工作时,仍会感到胆气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抓好毕业实习环节。我院的基本做法是,在第五学期,通过举办就业洽谈会、学生推介会、网上自我推荐、家长联系落实等方式,使大部分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与工作岗位,使实习单位与将来的工作单位相一致,实习岗位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相一致,从而将毕业实习成为工学结合的就业会计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习,使所学会计知识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磨合,真正达到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工学结合

项目:贵州省毕节市科技局项目毕科合「201342号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2017号

作者简介:刘世承,男,(1984-),汉族,本科,主要从事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部分,约占7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煤炭行业生产、建设、技术管理人才短缺成为了制约煤炭行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问题。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高职院校煤矿主体专业萎缩,忽视了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致使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滞后、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煤炭企业人才要求等问题。

本文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宗旨,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煤矿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教学体系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

1.1缺乏高职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可谓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实训环节,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少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具体的实训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没有体现高职教学的特色。

1.2教学体系单一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主要是面向煤矿地下开采,单一的专业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1.3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安排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教学以传统理论为主,部分内容较为陈旧,未能融人现代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跟不上煤炭科技的发展。一些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整合与重组,存在重复教学或内容脱节的现象。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煤矿实习安排较困难及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岗位实习安排时间较短,部分实践环节以参观代替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未能得到真正锻炼。

1.5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对专业领域内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根据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结合教育部文件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确定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如下:

2.1教学结构模块化

教学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2.2教学方法应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应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要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实际操作的教学转换功能。

2.3校企合作

学校应根据积极与煤炭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正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传授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体会

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应在遵循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煤矿开采技术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课程教学体系总结如下:

3.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引入前沿技术,融入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等三个模块。

(1)职业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2)职业技术模块。①职业能力基础:工程制图、矿图与AutoCAD软件应用、机械基础、煤矿电工、矿山测量、煤矿地质、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②职业能力技术:井巷工程、矿山压力观测技术、煤矿开采方法、矿井通风、采掘运机械、煤矿矿井设计、煤矿安全技术、矿山环境保护及矿井救护、煤矿特殊开采方法等技术课程。

(3)职业拓展模块。①公共选修:社交礼仪、职业规划与设计等课程。②专业选修:结构复杂煤层开采方法、工程测量、煤矿企业管理、爆破技术、工业卫生技术、煤矿环境保护、煤炭深加工等专业课程。

3.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为构成要素,合理安排实习项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实验、实习、训练和设计四个方面内容。

3.3实验改革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4.成效总结

通过调研、分析,整理,我院初步构建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利用学校的资源,完成本专业所要求的公共课、职业基础

课、职业技术课的学习。

采用体验、活动、分享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提高了毕业生职场意识、发展了职业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以来,相关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我院毕业生反映积极。促进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就业率,基本体现了我院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国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0,(2):35-37.

第12篇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而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真实工作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进入职业生涯,并使今后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针对高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出行了相关的鼓励政策,甚至对相关学校进行财政资助,加大对这一模式的发展力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这一教学模式的鼓励与肯定。我国的工学教育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工学结合则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而被引入。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的桥梁。对于学生,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增加项目工作经历、提高项目实践经验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真实项目”工作中,实践从接收任务单、与客户沟通到提交成品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学生在“工作”中,体验与企业交流、拟定工作计划书和项目文本、修改与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体验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的成功;并学会在项目设计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逐步达到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成为符合企业、行业入门“门槛”的“职业人”,完成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并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而企业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既得到更多新鲜的创意,也行使了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而且还能为企业招聘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企业当前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和企业对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从而回馈于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企业、教师和学校多方的共赢。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构建实施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

(1)开放的课堂。工学结合要求学生走出去,参加真实的社会实践,这是封闭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有开放的课堂。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终将与时代脱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有“开放的”教学环境,合理安排学生课程的教学场所和教学目标,还要有“开放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丰富全面,知识与时俱进。

(2)网络信息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化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可以确保知识、信息的高速高效流通,将信息化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可以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加有效,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增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极大地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此外,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规范地管理,创新性地整合和集成,可以达到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综合集成各种互相联系的管理功能,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实施策略

(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校企合作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大致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将企业引进学校,即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引入校园,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定岗实训,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种模式是工学交替。即讲学习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一部分是进入企业实训,可以按学期轮换;第三种模式是校企互动。这种模式指的是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的基础是上进行校企双方互聘,由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为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校也为企业员工专派教师培训,双方互动互赢;第四种,则是“订单”式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对口招生或培训,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艺术系动画专业在2013年与洛阳君兰影视动画有限公司签订的合作教学和对口培养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其采用的是几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阶段来说,施行工学交替模式,即从大三开始,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审核通过后可按正常上班对待;在课堂学习方面,公司派出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而在教学内容上,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与公司保持阶段性的“订单”式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扩大了学生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