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09:0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三学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小学教育本科;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55-03
在众多国家中,新西兰被认为是世界上基础教育最优秀的国家之一,国际PISA项目测定也显示其中小学生读写与算术能力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优秀的师资促成了优秀的基础教育。就小学教育而言,新西兰各大学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称小教专业)为小学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奥克兰大学作为新西兰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同时也是新西兰几个最大的职前教师培训单位之一,其小教专业有着完整而成熟的培养体系,成为新西兰其他大学小教专业的“样板”。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培养体系的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小教专业的有益的借鉴与启示,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成立于1883年,作为新西兰ITE计划(职前教师教育计划)的27所培训单位之一,其小教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培养体系。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新西兰小学和中学(包括毛利人学校、太平洋岛屿族裔学校)培养能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使教师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处理冲突能力。除此之外,小教专业还为小学教育硕士专业提供优秀后备军。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最大的特色在于不仅能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而且专业的设置还以市场就业为导向,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习新西兰最优质的教学与学习的实践理论(best―practice theories),并掌握如何将它们很好地运用到学校和课堂;第二,通过每学期大量的教学实践经历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教学生活,并能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第三,在第三学年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就业申请一个以证据为基础的创新框架。学生毕业后通过新西兰教师协会(New Zealand Teachers Council)进行教师注册,经认证合格后可取得教师资格证。该资格证有着很大的通用性,不仅可以申请一年级到八年级的教师岗位,也可以申请高中教师岗位,还可以申请非教学岗位,如申请社会工作、人力资源、新闻、政府各部门等岗位。
二、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体系
(一)学年安排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为3年制本科专业,每一学年为9个月,中途有3次各为期10-14天不等的休假,每一学年学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整体上按照专业学习“理论+技能”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是由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学习专业课(上册)和教育实习为主,教授讲座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新西兰的教育历史和课程设置有清晰明确的了解;学生学习专业课(上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读写和算术能力以及对新西兰多元文化的掌握。与此同时,第一学年学生就开始进行教育实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深厚兴趣,并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撰写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二学年则是在第一学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西兰教育历史和专业课(下册),并选修通识教育课。通过专业课(下册)的学习使学生的读写与算术能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进一步提升,并通过更长时间的教育实习使教学技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学年以实践为主,包括长达10周的教育实习以及各类教育参观活动,同时开始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如果学生想申请取得其他专业的学位也需要在第三学年申请。
(二)课程设置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以专业课为主,具体而言,第一学年全部安排专业课(上册)并安排教授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授课,第二学年继续学习专业课(下册)并开始增设通识课,第三学年则是以实习为主,并为学生的兴趣以及申请其他学位设置选修课,所有课程(包括实习)共350学分。专业课主要是为促进学生教学的专业发展而准备,专业课程有:新西兰教育史;发展、学习与教学;小学教育艺术;小学语言与文学教育;小学数学算术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小学多元文化学习;教学与学习评价;小学健康教育;小学科学教育;支持教学。其中,专业课重点是小学语言与文学教育、小学数学算术教育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在3个学年中贯通。通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并为学生申请其他学位而准备,通识课程可以从以下课程中选择一门:音乐、美术、当代出版艺术;商业与社会;生命科学;物理科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第三学年的选修课也将围绕专业课与通识课程展开,学生如果致力于教学工作则继续选修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学生要申请其他专业的学位则依据第二学年的通识课程,选修与通识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
(三)教育实习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教育实习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3年内至少在3所不同的小学进行教育实习。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学生不能直接对一个班的小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先分配到小学班级学习小组并能和一位小学生交流,主要目的是观察班级小组,了解学生的性格;其次,在此期间如果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则将协助小学教师对一个班级小学进行教学管理,并负责该小学班级的趣味课程;最后,到了第三学年,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只需在小学助教(associated teacher)的协助下,开始为期10周的全职教育实习。在全职教育实习期间,奥克兰大学派数名讲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进行全程跟踪。需要指出的是,助教和讲师的作用在学生教育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助教代表小学为实习教师提供指导,协助实习教师管理好班级,组织班级活动,在特殊情况下(如实习教师无法管理班级)为学生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代表小学为大学提供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讲师则为实习学生提供理论指导,补充理论知识,并且代表大学与小学进行沟通,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同时也对实习教师的实习成绩进行打分。
(四)评价方式
奥克兰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它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最后基于形成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全年表现做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学生在校需要接受各种类型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作业、日常表现和各种考试,除教育实习外,不对学生打实分,而是划等级,从A+划到D-不等,最终确定“通过/失败”(见表1)。评价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小组学习、课堂测验、研讨、论文、课前预习情况、计算机使用能力等。通过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学习上所出现的问题并迅速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基于形成性评价所得的结论,用于为学生的每一门课程成绩划定等级,其应用条件、目的和时限都有明确规定,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可以取得每门课程相对应的学分和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同时总结性评价也是为小学教育硕士专业选拔研究生的重要参考。
三、借鉴与启示
自1998年我国教育部实施“面向2l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由杭州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率先设立小教专业,到2002年小教专业被教育部正式确立为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11年,我国开设小教专业的高校共计131所。我国小教专业培养在不断摸索中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小教专业地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毕业生就业难、学生教学技能水平低等。笔者认为,借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体系,我国小教专业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改革。
(一)提高小教专业的地位
奥克兰大学作为新西兰27所职前教师培训单位之一,非常重视小教专业的建设。它将小教专业视为最有价值的专业之一,认为该专业不仅能使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进步并分享他们的成功”,而且其学位也受到许多非教育机构部门的承认。在我国,虽然小教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已将近10年,但其地位还不是很高。研究发现,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相对其他专业其历史短而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高校小教专业强调学术性而研究小学不足;三是忽视专业特点导致培养效果不明显,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培养模式简单同一化。因此,我国亟须提高小教专业的地位,例如,高校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宣传小教专业、突出小教专业的师范性与示范性特色、国家事业单位招聘岗位适当向小教专业倾斜等,通过此类途径促进小教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实行教授一年级授课制
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要求教授在第一学年给学生上课,并能过一系列的讲座与研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教育价值观的养成。纵观我国高校的小教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大一、大二学年以基础课(公共课)为主,大三集中学习专业课,大四进行教育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而教授授课也大多是在大二学期之后。由于我国小教专业地位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因而不少学生对该专业认识不够,以致不少学生对小教专业的前途感到茫然,因此,让优秀的教授或专家在大一开始给学生授课显得非常有必要。优秀教授或专家给大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并非期待教授立即给学生传授他们一时不能理解的高深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在与大师巨匠的零距离沟通中,在很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宇宙、人生的真谛,并充满信心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
(三)推行教育实习长效制
通过奥克兰大学小教专业的培养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其十分重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面向所有学年,而且实习时间也比较长,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学的魅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反观我国的小教专业实习制度,除了部分院校实行顶岗实习或一学期教育实习制度,大多院校的实习期也只有2个月,而且集中在大四上学期。由于实习期过短,而且仅一次机会,这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我国可以参照奥克兰大学的实习模式,学生从大一、大二、大三每学年各实习1个月,大四进行一学期顶岗实习,使教育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
一、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
(1)本科生入校第一学年后进行金工实习,这个实习在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就可以完成。本次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基础理论课《机械制造基础》的配套实践环节。整个实习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工程”与机械专业的密切联系,为后续课程及今后就业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效果。
(2)大二理论课学习结束后,进行认识实习,其作用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后期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了解“生物工程”领域发展现状;为即将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选择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典型的企业、研究院所等作为实习企业,包括“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乌苏啤酒厂、新疆离子束生物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新疆七一酿造有限公司等。同时,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实习前对学生进行了实习动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实习的目的、实习的企业及实习期间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由于事先布置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相关信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避免了以往认识实习中存在的学生只是“参观”、听讲解而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并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实习前就“心中有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
(3)本科生大三学年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随后进行生产教学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学实习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实习必须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条件,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生产教学实习,我们通常采用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方式,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有力条件作为实习的保障,并且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由企业派专人负责管理。实习带队教师在组织实习前,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大纲。带队教师要担任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在生产现场,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熟悉生产工艺和设备,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按实习计划尽快进入角色,避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快熟悉现场工艺和企业环境,进入角色。实习中,指导教师严格考勤,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专业生产实习是教学工作的延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最终要达到对企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熟悉实习单位的内部管理,掌握生产工艺路线及设备等,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今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4)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的设计是在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基础上,由老师设计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后完成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以前实验或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来进行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或实践教学成绩,我们对过去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学生分组对实习的企业相关的工艺流程、实习收获等进行汇报,不同组学生可以相互提问回答,实习带队教师进行点评打分。采用这种综合的考核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实习实际水平,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多数要进入公司企业工作。因此实践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樊永红 张建杰 单位:新疆大学
【关键词】在校生全程跟踪,财会专业,学情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入口(招生和生源)与出口(毕业生就业),对于过程却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人才培养没有做到充分或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基于在校生全程跟踪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就是要找到打开培养过程“黑匣子”的钥匙,通过系统科学地测量记录来弄清过程,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善结果。
二、概念内涵
所谓在校生全程跟踪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高校一、二、三、四年级在校生进行的能动态观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特点和趋势的学业成长性跟踪调查,根据跟踪数据能够分析高校的教学活动、学生工作等如何影响学生发展,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持续改进。通过跟踪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学生学情进行问题诊断,分析原因。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下面以T学院财会专业为例,对在校生全程跟踪的学情调查情况加以分析。
三、T学院财会专业在校生全程跟踪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设计问卷,调查对象是T学院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1147份,回收率95.58%。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具体过程略,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一)大一学生学情分析
1.专业选择的就业目的性强,参与度不高
对于所学专业的选择,有47%是根据以后找工作相对容易而选择的,38%是由家长、询问老师等其他因素选择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该专业的占11%,只有4%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选择的。数据看出:大部分大一新生对财会专业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好就业。一些学生对所选专业存在认知度不够的问题,具有盲目性,家长的参与度高。
2.学习表现为自觉性不高,适应性不强
调查对象中跟不上课程进度的占70%,缺乏老师的监督和指导的占68%,缺乏自学方法的占63%,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的占55%,贪玩旷课较多的占47%,认为竞争强,学习压力大所占比例36%。数据看出:对于大一学生,相较高中的学习,对大学多少有些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的自觉性要求较高,大学老师不像高中的那样严苛,而且不坐班,不能随时随地咨询问题;大学课程设置比较紧,课堂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丰富,需要紧跟教学进度;进入大学以后,课余时间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上比较放松,自我管理意识差,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反映出大一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
(二)大二学生学情分析
1.社团活动挤占课堂学习,兼职和学习主次不清
调查对象中,偶尔逃课58%,经常逃课24%,从不逃课16%,其他情况2%。从不逃课的学生占比较低,大多数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逃课,其中偶尔逃课占比最大。逃课的话去向哪里?42%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19%去兼职,10%参加各种资格考试,8%觉得课不重要,没有必要上,8%甚至在宿舍睡懒觉,6%是因病,5%自学其他知识,2%其他情况。数据看出:大多数学生逃课是去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全面综合发展,但是要做到既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又搞好专业课程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去兼职,勤工俭学值得提倡,但不能主次不清,本末倒置。
2.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对理论实践结合有期许
38%的学生希望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8%希望能够充实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25%希望教学内容能够重视实践理论的结合。课堂教学中38%能够做到专心上课(如认真听讲、做笔记),37%课下和老师讨论课程或作业上的问题,13%课下收集、阅读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9%作业缺交、应付了事。数据得知:财会专业大二学生比较注重学习,学校应在本学年多开设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大三学生学情分析
1.就业压力大,考证学生多
对于证书越多就业机会越大的看法中持赞同意见的占52%,一般意见37%,不赞同和无所谓态度分别是8%和3%。对于驱使学生考证的原因调查中,就业压力大是主因,占比48%,其次是国家政策导向,占比31%,同学的影响和实力的证明以及个人兴趣分别占比13%,6%和2%。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考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等证书似乎成了财会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谋求位置的必要途径,他们选择考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好就业。
2.理性看待考研,目的仍是就业前景
43%认为考研需要看个人意愿,39%认为没必要考研,可直接就业,18%认为可以继续考研进行深造。从考研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为了就业前景、就业难暂时读研和想去更好的大学,比例分别是34%,21%和14%,其余的分别是想改变专业,想做学术研究,职业发展需要,随大流和其他,比例分别是11%、2%、6%、4%和6%。数据看出:就财会专业而言,它是一门对于经验积累比较注重的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早就业相对会更有优势,其余部分学生则认为考研是继续深化理论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无论考研与否,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理性地看待考研,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今后发展。
(四)大四学生学情分析
1.毕业论文选题有困惑,精力投入不足
数据显示毕业论文准备及初稿完成所需时间在两个月之内的学生占大部分,有8%准备论文的时间仅是在两周之内;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遇到的问题中有选题问题的占36%,文献资料搜集困难的占13%,论文质量不高的占9%,老师指导不够的占7%,论文答辩准备不足的学生占31%。不难看出: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有一些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态度过于草率,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初稿完成用时太短,导致论文质量不高,需要反复修改;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很多学生对论文的选题有很大的困扰,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下手去选择,一些同学在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方面并不充分,直接影响毕业论文成绩。
2.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升,职业规划有待加强
在能力需要提升调查中:有效的沟通占35%,谈判技能占27%,协调安排占21%;职业素养需要提升方面:信息获取分析能力34%,洞察力26%,策略谋划能力17%,协作解决问题能力15%,压力承受能力5%,环境适应能力3%;职业能力需要提升方面:职业规划能力36%,自我行销能力25%,资源掌控能力15%,工作寻求能力14%,持续学习能力7%,自我定位能力3%。分析得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谈判技能、口头沟通和协调安排的能力在大学期间需要得到提升,这些能力在学校没有较多的训练;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
3.专业领域就业率较高,自主创业比例低
数据显示大四学生已有工作的比例为76%,其中会计学专业74%,财务管理专业77%;在已有工作的学生中,工作性质与专业有关42%,工作与专业性质无关31%,公务员相关职位8%,自主创业所占比例比较小。没有工作的学生中,继续找工作的64%,打算考研32%,留学或其他4%。分析得出:T学院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就业率大致相同;毕业前有工作的学生占大部分,所从事的工作与财会专业相关的比例接近半数,说明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本专业,所学专业对工作的影响比较大。
4.实习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招聘会和就业辅导很重要
数据显示,毕业前有实习背景但与专业无关41%,有实习背景并与专业相关32%,无实习背景17%;接受过学院就业辅导87%,其中参加学院组织的招聘会的占大部分;对就业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中,工作能力30%,相关实习和经历28%,学习成绩17%,专业背景16%,应聘技巧4%,党员身份或学生干部经历5%;找工作的来源中通过专业求职网站40%,本校招聘活动或招聘信息30%,其他途径所占比例较小。分析得出:毕业前大部分学生都有实习,但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占比不大;在学校就业辅导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对于其他的辅导活动参与不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多元化,通过专业求职网站的比例最多,学校的招聘会和招聘信息对学生起很大作用。
四、T学院财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生的发展是学院一切工作中心的”以生为本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T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当前,T学院教学改革主要是“教”的改革,很少“学”的改革。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在观念上实现从“重教轻学”到“为学而教”的转变,在理论上实现从“财会经验传递”到“职业发展能力”的转变,在实践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和根本的地位,将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其发展作为学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实现T学院内涵式跨越提升与发展。
(二)全程全方位开展学生学习指导
1.全程跟踪
按学年和年级设计调查问卷,全程跟踪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问题,如大一学生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认识不明晰,对于可能从事的财会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和全面准确的认识,表现出对大学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大二学生看不清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学习的未来前景,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欠缺心生迷茫;大三学生没有专业学习发展规划,纠结于财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恐惧未来陷入焦虑;大四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财会职业成熟度不高,职业去向不定等。只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各年级学生的学习问题。
2.全方位指导
全方位指导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全方位,对学生不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把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诸多因素包含在内加以分析;二是人员全方位,学习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包括任课老师、辅导员、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摆在工作的中心位置;三是途径全方位,指导的途径包括开设学习指导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学生学习和发展咨询服务机构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财会学习园地”等形式开展指导工作。
(三)结合“师情”分析开展“学情”研究
1.“师情”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能给予的学习指导期望很高,但教师为什么没有满足呢?这就要分析学院的“师情”。在现象上教师大致有三种情况:“不想做,不做;不知做,没做;想做,不会做。第一种是价值观问题,这类教师虽少,但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影响却很坏,学院应引起足够重视,可以通过人事制度和考评体系改革,引导鼓励这类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第二种是教育观问题,这类教师要理解认识到只有解决好学生“学”的问题,“教”的效果才能好。第三种是教育教学方法问题,需要教师了解90后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情”研究
要从根本上改变T学院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情”研究,具体可以是: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与改进学习、教学策略研究;T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抱负水平提升、学习动机强化、学习习惯养成研究;针对财会专业女生比例奇高的女大学生财会专业学习状态和自身角色定位研究;财会专业教师如何开展“学”的教育,在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学习指导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许敖敖主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多年来由于受到内、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整体水平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
1.1毕业实习成了毕业环节主要影响因素
面对择业的巨大压力,多数同学忙于就业、实习、面试等,毕业论文处于从属地位,工作单位要求实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学生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做实验,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2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影响教学质量
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学生要花很多时间进行考试准备,最后录取比例很低,考试的多,就业的少。在本来就不是很充裕的毕业环节中再花这么多时间应付考试,对毕业环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3毕业环节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院校侧重目标考核而忽略过程管理,这是造成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1.4导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
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加之本身精力有限,投入不多,甚至有些老师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管理学生。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2.1调整、规划毕业环节进度
多数院校毕业环节在第八学期进行,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等影响其质量。我院从2012届学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时间调整至第三学年的期末(即第六学期末)开始,至第八学期期末,时间跨度为整整一年,期间还包括寒、暑假的时间,不同学生可以按不同的需求灵活安排毕业论文时间。比如,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末就开始毕业环节,包括寒暑假的时间均可利用,这样在第八学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或实习。而考研的同学在第七学期可以集中精力复习考研和进行一定的毕业环节前期工作,如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到第八学期集中时间和精力做论文研究。
2.2建立毕业环节实习基地
毕业环节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办学的先进经验,选择企业中有指导经验的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合作导师,结合企业的技术难点开展毕业课题的立项工作,增加实战经验的同时提高毕业论文科技含量,同时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合理选择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基地,能够很好地解决毕业和就业的矛盾,以毕业环节促进就业、就业再促进毕业环节,双向促进实现共赢。我院食品科学专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娃哈哈、农夫山泉、贝因美等大型食品公司,有力促进了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提高。
2.3实践本科硕士联合指导体系
目前,我院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个别指导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相当。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联合指导、协同促进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性。我院以全国的“挑战杯”、校“运河杯”,院“昂立杯”为平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让大部分学生在大二暑假就进入实验室,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前锻炼。到大三真正进入毕业环节时,在研究生、导师双重指导下,大大推动了本科生毕业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毕业环节质量。
2.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院从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监控措施、评审机制、答辩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毕业环节过程管理体系,学生毕业环节的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学院在相关毕业环节教学改革项目的引领下,充分研究毕业环节的教学规律,借鉴兄弟院校的相关经验,制订提高毕业环节质量的对策,加强教育,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5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指导教师应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其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毕业环节质量。因此,加强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和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年青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指导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
2.6强化过程管理和督导
毕业环节开始之前进行资格审查,即到第六学期结束如已获学分累计小于100学分者,不能正常进入毕业环节阶段,按自动延长学制处理。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论文(设计)。这一规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毕业环节整体进程的安排,毕业环节指导委员会和质量监控领导小组成员基本每月集中抽查一次,每周各自分头抽查一次,包括学生出勤、实验记录本、实验进度等等。做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汇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对在实习基地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学院制订了《校外毕业论文教师调查表》和《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情况调查表》,定期对每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外毕业生调查摸底,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
2.7改进导师评价体系
考核是实现过程控制的有力手段,而论文评审则是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之前的论文评阅都是同组教师自由交换,相互评阅。从2012届毕业生开始学院特地开发了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匿名评审系统,建立了评审教师库,制订了匿名评审程序。评审教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该系统进行网络审阅匿名的毕业论文,既方便快速,又客观公正,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评审结果的影响。
2.8创新答辩模式
目前,多数院校采取小组形式,组内优、良、中、差之间平衡,欠缺专业内部整体考虑。我院在小组答辩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改革,要求每个小组长严格把关,每位学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导师记名记分形式来确定成绩,有争议的及最差和最好的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全小组和全大组答辩带来的弊端。
三、结语
元芳:大人,这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仁杰:我隐隐感到网络有天大危险。
元芳:大人,微信比网络交友,更高效。
仁杰:以我断定,摇一摇可能摇出色狼!要提高警惕,别轻易接受陌生微信信息,给色狼可乘之机。
元芳:大人真乃神人也!”
以上是重庆网警于去年10月20日的一条“元芳体”微博。此微博的新闻背景是:南昌、北京、河南、山西、上海、宁波、福州、锦州等地,先后发生微信搭讪案。
如今,类似的新闻再次登上《扬子晚报》《新快报》等多家都市报的头条“女孩微信发照片被尾随,惨遭掐死后抛尸”。事发之后,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中央媒体的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该消息。
微信成“危信“,摇摇需谨慎,这样的忠告自微信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不久就成了一众专家、媒体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同时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种名为“微信”的APP自面世以来就吸引无数青年竞折腰。
社交媒体带来的真爱
26岁的林兵就是众多追随者之一。用林兵自己的话说,他正是当下最常见的“丝青年”,如果没有用微信摇个女朋友出来,他现在肯定还打着光棍呢。
林兵口中的“摇出个女朋友”指的正是微信的主打功能之一“摇一摇”。登录微信后,只要左右晃动手机,系统就会自动给你匹配一个在你附近,并且此刻也在摇微信的用户。当你与他建立起链接时,你并不能看到对方的真实长相。你唯一知道的是,他也在这里,并且他和你一样寂寞。如果你想要试试更多的人,那你就重新摇一摇,然后祈祷微信女神能赐给你一个漂亮的夜晚。
林兵在摇到手快抽筋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附近一所大学正在读大三的90后女孩。现实中的林兵老实腼腆,中等长相,在单位除了跟男同事插科打诨外,和女同事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读大学的时候,他追过无数女生,收到过的好人卡几乎能凑成一副扑克牌。被拒绝的原因无非是人不够帅,个不够高,钱不够多。其实,三个理由任意组合搭配便是当下埋葬众多爱情的坟墓。被拒绝的次数多了,林兵也变得无所谓起来,相反由于老好人的本性,他成了这些女孩们的“男闺蜜”。久而久之,女孩心目中的最佳伴侣到底应该什么样,他也渐渐摸出了门道。
于是,他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些红酒、跑车的图片,偶尔也发一些“今晚的拉菲喝得我想吐”之类的签名。而且,微信中的他开始变得幽默风趣讲话大胆,遇到主动打招呼的人,他甚至敢邀对方到附近散散步。半年前,他再次主动向一个摇出来的姑娘发出散步的邀请,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但是两人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并且由于林兵的风趣健谈,两人渐渐发展成每晚聊天,当二人决定互相公开部分真实资料后,林兵发现对方竟然是自己母校的大三学生,目前正在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指导老师是自己认识的一位。他随即拿出学长的样子评价起导师来,对方一看林兵俨然一副关心自己学业的学长范儿,戒备心立刻减了一半。没多久,林兵再次邀请女孩周末出来见见,顺便把自己当年的学年论文借给她参考一下,女孩犹豫了片刻便答应了。
两人在大学附近的一家奶茶店见了面,见面后林兵并没有表现出以往见到女孩时的紧张,而是主动帮对方点了杯饮品,然后便和女孩熟络地聊了起来。聊天的过程中,林兵打量了一下对方,发现除了脸比微信头像上看到的稍圆了一点外,基本没有差别,算是个长相清新的萌妹子,林兵暗自庆幸传说中的“见光死”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过对方是怎么看自己的,林兵心里并没有把握。
晚饭前,林兵送女孩回学校,在过马路的时候林兵试探着牵起了女孩的手,女孩没有拒绝。林兵知道自己的第N次追求行动终于成功了,之前的失败全当是攒人品了。
充满危险与堕落的社交媒体
林兵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认识一个和你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陌生人变得越来越便捷。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危险机遇共生,真情假意并存:
打工女孩微信“摇一摇”摇出色狼,引杀身之祸;
19岁女孩乱用微信“摇一摇”,被;
一男子微信交友陷“男扮女装”圈套,被骗4万;
62岁婆婆微信“摇一摇”,被骗走10万元;
毒贩用微信“摇一摇”揽生意;
香港28岁通渠工人利用微信结识、、威胁少女;
徐州23岁男青年通过微信骗走女网友黄金首饰;
江苏宿迁27岁男青年通过微信引诱、单身女孩;
……
前人血淋淋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微信有风险,交友需谨慎。
微信是一种病毒,它正用自己的方式席卷这个飞速发展、日益技术化的世界,它波及的范围有可能越来越广。在科技面前,我们心存敬畏,我们哀叹无法与科技相抗衡,但是同时也无法想象没有科技的日子。微信作为一个怪兽有可能会失控,在对别人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会伤及自身。
互联网的进步带来的变革被认为是积极的,但人际关系,尤其是性关系,则往往被认为是充满危险与堕落。
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学科一直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公共管理尤其是其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五百多个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普遍的情况是各高校、各就业单位以及学生对该专业兴趣越来越低,原因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不高,而且难以对口就业,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去企业,甚至是去做营销类的工作。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虽然紧缺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人才,但该类单位受编制的制约,能接受的新成员空间非常有限;二是现在的事业单位招人时逢进必考,这种招考面向的专业很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招聘时优势不足;三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之不足
2.1实践教学设计欠科学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大二见习一周,大三两至三周见习,大四三周毕业实习。而且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很多高校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的期末,见习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期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期末。这种分散式的实践安排,使得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认为学生还没完全熟悉实习内容就离开了,给实习单位带来的只有麻烦而不是互利,很多实习单位希望招收能长期在某个岗位见习的学生,这样实习生也可以帮单位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因为事业管理岗位和企业管理类实习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管理类学生可以去生产一线直接感受,参与一线生产,而公共事业管理类岗位不经过长时间的体验无法获得真正的认知。再有现有的实习时间安排也不够合理,很多实习单位表示,到了接近年尾很难接受学生来实习,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事业单位都在做年终总结工作,一年最主要的工作已基本做完,建议可以将实习时间改为学期的开始。
2.2实践与教学脱节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与教学基本脱节,分成两个独立的模块,这样教学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反之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巩固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教师一方面缺少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更加缺乏对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的了解,缺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生动讲解。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3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次实习类似于打游击,实习老师临时到处联系实习单位,很多实习老师表示能找到个单位接收实习,勉强完成了实习任务就非常不错,而且很多时候联系实习单位还得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对于那些人脉资源不充裕的老师指导实习非常困难。目前,对于非专业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都联系到社区进行实习,因为社区相比其他单位较容易接收。其他事业单位或自治组织一般最多只能接受个别学生实习,因此更需要建立多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2.4专业实践指导老师严重缺乏现有该专业的实践老师大多是专业课老师来兼任,由于这些专业课程老师教学任务重,再加上其自身缺少一线实践经历,往往熟于理论教学却不懂实践指导,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沦为走过场,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多大收获。而有的高校则是一些负责实验部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实践,管理大类的专业都是由这些老师来进行指导,结果导致这样的实践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有所脱节,实习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习型”实践教学设计
根据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现状、问题及特点,可通过构建“研习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研习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大学四年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秉承“研究性”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以大大提高实习的效果。“研习型”特色实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3.1树立“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彻底改变现有被动式的实践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专业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到相应实习单位进行调研或见习。而实践指导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的探讨,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决。
3.2制定“研习型”实践教学方案针对现有实践培养方案中实践类型安排的不科学问题,重新制定符合这一理念的实践培养方案。建议大一不开设实践课程,因为大一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对专业理论问题认识不够深刻。而在大二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相关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可以开设学年论文或是专题调研等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专业资料,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并对专业问题研究有初步的认识。从大三开始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至少为期一个月以上的专业实习,具体的实践时间可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期初或期末(即三月份或是六月份),这样可避免现有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即十二月份)而导致实习单位难以接收的局面,而且学生具体的实习岗位应与大二时的前期研究匹配。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应是大三专业实习的延续,由于前期同一主题的专业实践,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采用“研习型”实践教学手段在“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全方位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一般是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去某个事业单位、社区或社团进行参观学习,有的甚至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见习,还有的高校则是由学生进行分散实习,把实习经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其结果大多是学生编造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并没有真正参与实践,其实践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在“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由被动实践转变为主动实践,由任务型实践转变为问题型实践。其关键在于要有能力强且具备新理念的实践指导老师,具体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来解决。在提升现有实践教学师资的基础上,则给各位实践指导老师分配三至四个学生实习小组,负责大学四年所有的实践环节,这样可保证大学四年所有实践环节的前后延续性,让各组学生围绕同一主题,不断深化研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最终提交一份具有一定深度和水平的毕业论文,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提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Abstract:four-year undergraduate career guidance to students on the scientific design, and enhance their employ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productive step forward. Stage should focus on guiding students in the freshman interest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ophomore stage focuses on consolidating and junior stages focus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senior stage of career prospects.
关键词:就业创业 大学生 生涯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聂 智(1980-),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博士生.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导向,指导大学生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进行科学设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一项富有成效的前瞻性举措。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忽视大学生涯设计,缺乏明晰的成才目标和动力,甚至存在得过且过、逃课厌学、沉溺网络游戏、学习生活作风散漫、学习动力不足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因此,探索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加强对大学生涯设计的科学指导,对于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规划与自我管理意识,尽早明确并准确把握自身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和保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本科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是他们最强烈、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好“定位”和“定向”问题。所谓“定位”,就是根据自身能力、素质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点和基础;所谓“定向”,就是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规格,科学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涯,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定位”、“定向”问题,就必须将本科四年分为四年阶段,整体贯穿科学的就业创业导向。
一、大一阶段――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在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播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因此,不少新生入学后思想就完全松懈下来,等到醒悟过来学业已经亮起了红灯;其中一部分同学再想争取赶上却已力不从心,于是只好随波逐流,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乎,到课堂、报告厅等场所接受理论灌输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理论灌输至今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灌输理论的原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在大一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新起点、新理想、新希望”教育。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个人特点、气质的评估,进行专业认知,了解专业成才目标和途径,设计大学生涯,制定成才方案等。所以,大一新生一进校,学校就应向学生灌输现代就业创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升学习、创新的紧迫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为此,大一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要帮助学生初步涉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需要大学生尽早开始正视自身的职业规划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自我测评”,通过对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特长、学识、交往与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的评估,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激发主体的自觉意识。二要组织大一新生和师兄师姐进行交流。新生通过交流可以了解校园生活和大学学习的特征,如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可以了解考级、考证、双学位、辅修专业、实习、就业等信息。来自师兄师姐的建议和忠告比辅导员的独家之言更有效果,而且高年级师兄师姐直接面对的就业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新生,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三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可以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者相关行业的公司、企业参观学习,给学生以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更强的成长成才动力。
二、大二阶段――强化素质提升
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强化基础知识,初涉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二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在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教养、道德教化、个性优化、技能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为未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为此,大二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将过去尚处于抽象与朦胧状态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化,明确“我要做什么”,为以后就业创业找到合适的方向。二要倡导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过程;科学精神教育是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转化为人的意识和品格的过程。①高等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并创造其轮流担任学生干部的条件,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要鼓励学生尝试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应辅导学生尽量将课余兼职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初定的多个职业目标一一尝试,在课余较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工作,将使学生在工作中增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
三、大三阶段――强化专业发展
大三阶段,学生已进入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和职业生涯理念深化阶段。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专业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发展思想,完善自己的成才规划。要求他们既要充分把握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夯实专业基础,也要培养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学会从专业的视角去关注、审视社会动态,学会以专业思维去思考、发现和解析问题。
为此,大三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一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精确定位,开展“职业锚”命题作文活动。“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逐步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②经过前两年的探索,大部分学生对此已有了基本的想法,辅导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有关自己的“职业锚”,引导学生慎重确定职业规划。二要鼓励大三学生尝试参加学校的招聘会,鼓励他们制作个人简历,投递给用人单位。让学生提早一年真正参加一场招聘会能使其受益匪浅,他们能直观感受到参加就业的庞大人群,目睹到竞争激烈的应聘现状,还能在现场观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挑选,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超前、理性的思考。三要组织各种就业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典型代表,进行专场的就业市场及形势分析,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择业心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
四、大四阶段――强化事业前景
在大四阶段,学生面临专业知识的最后强化(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答辩等)和求职的双重任务。此时,学生刻不容缓地进入了思考谋求自身的就业和事业前景的时期。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事业前景导向,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要指导其正确进行前景抉择,要扬长避短,各取所能,找工作的找工作、创业的创业、考研的考研,不能无所事事、坐等机缘。
为此,大四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强化事业前景导向。一要要求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经充分,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并强化求职、创业技巧。二要针对学生在校最后学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开展就业创业引导。引导毕业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就业创业实践中,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本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熟悉人讲陌生事,陌生事影响熟悉人。三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宣传和培养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想创”;培育创业精神,帮学生“敢创”;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创”;丰富创业知识,教学生“善创”。四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实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缩小课堂和社会的距离,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借此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有效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注释:
关键词:农业水利;毕业设计;问题;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95-02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一次重要的专业排练和预演。毕业设计质量不仅反映了一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也是一所高校教学成果和办学水平的直接展现,理应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专业前身是1958年东北农学院在土地规划系创办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千名以上的农业水利人才[1]。目前,我校农业水利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每年3月初左右开始,至6月上、中旬组织答辩并完成论文提交等工作,期间历时约13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结合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实践,笔者对目前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毕业设计的一些发展模式。
一、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影响毕业设计的主要因素
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正经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外语计算机过级、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问题。在时间方面,毕业设计往往与考研(准备及等待录取结果)、毕业求职等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把毕业设计放在应有的地位,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在学习、跑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存在观望、等待、抄袭、“都能通过”等侥幸心理的学生大有人在,尤其是就业(或硕士研究)方向与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存在“毕业设计无用”的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指导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由于各层次的专业教师一般均担负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晋职称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课堂教学、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实施科研项目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无暇顾及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窘况,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3.毕业设计不易选题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难易(内容)、宽窄(范围)、长短(周期)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内容较难、范围较宽、周期较长的题目,学生不易按时完成;反之,又达不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教师承担的项目一般不易分离出较独立完整、适合毕业设计的短期研究内容,学生也很难在数月内熟悉项目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究中,因而一般只能做些简单的辅助工作。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教师能接触到的实际水利工程设计项目并不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要求不重复,要有所发展和创新,这无疑给题目的拟定增加了难度。
4.毕业设计经费投入较少
农业水利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开支主要有:实习期间的交通费用、购买各种资料(图书、数据等)和试验原料的费用、打(复)印、出图及印刷费用等。目前,我校本科毕业设计经费为50元,很难满足各项开支需要,直接影响了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一)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从历次修订和执行的本科教学计划看,农业水利专业以往和当前开设的课程,足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工作和基本科研所需,关键问题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专业识并能灵活地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能否在大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主动加强知识储备和拓展专业实践技能。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不局限于一门课程或一本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即使在学习成绩好,或者已经被确认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当中,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并不多见,“学习好”基本等同于“课程考试成绩较高”,而不能代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
(二)主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掌握最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并利用便利的校园网查阅文献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查过文献,需要专业文献时仅在网上搜索一些网页文件,复制粘贴一下便草草了事。指导教师详细布置好的设计任务,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需要老师事无巨细地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试验方案的制定,数据的观测、收集及分析处理等能力均为空白。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查阅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独立完成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密切配合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有时需要小组集体完成,然而小组成员往往存在观望、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理,相互推托,不愿主动承担任务和责任。
(三)计算机应用能力
农业水利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较多,一般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编程语言(如Microsoft Visual Basic)、绘图软件(如AUTO CAD)等。从专业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无论对于学习或工作,开设的这些课程和课时量已足够,并且这些软件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自学并逐步提高熟练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配备个人电脑的学生为数不少,但学生在基本的Word编辑排版、Excel绘图及公式计算、简单的程序编制、CAD制图出图等方面的熟练程度远不及网络聊天和电脑游戏。
(四)文字及口头表述能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和相关的文字材料层次不清,语句不通,详略不得当,标点符号乱用,错字别字常见。在与教师的沟通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明显不足,不善于应用专业词汇表达专业研究内容。
二、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发展模式
(一)知识脉络的传承
从农业水利专业阶段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体现在对不同课程的学习方面:在大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从大二学年开始进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至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生基本修完教学计划开设的所有课程。在此期间虽然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更多的情况是在每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很快转入到新学期的课程学习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
毕业设计往往针对较完整的项目,可能涉及“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水力学”、“钢筋混凝土”、“水利工程概预算”、“水泵”等多门课程知识,然而,在这些课程的独立授课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传达涉及的其它课程的所有知识。课程设计虽然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一门课程知识的运用。因此,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角度看,需要专业任课教师间的密切配合,尤其要突出强调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应用范畴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重点解决好专业知识脉络的传承问题。
(二)与专业对口单位的协作
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解决学生毕业与工作衔接的一系列问题,除依靠全院教师的言传身教外,还可以加强与农业水利专业对口单位(如: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的协作,通过邀请工程师、专家、学者等到学院作报告或现场指导,将大四学生直接派往设计部门或其他生产实践部门参加实际项目等方式,开展多方面的沟通和配合,使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结合生产实际[1]。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认识,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还可以及时了解对口单位的人员需求信息,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同时对教师工作也是一种交流和促进。
(三)本科的导师制
实行本科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指导教师也有了比较稳定的助手。对于有课题和项目而无助手的中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2]。结合我校农业水利专业阶段教学的实际,可以考虑学生从大三学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协助教师和学长查阅资料、开展试验、撰写材料等逐渐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研究内容,从容地完成毕业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结语
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提高的专业技能程度有限、专业学习和专业应用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教师不得不在短期内对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电脑、应用文写作等技能进行“拔苗助长”式的短期培训。通过知识脉络的良好传承、加强与对口单位的协作以及本科导师制等方式,有望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大幅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比赛活动、加大学校经费投入等方面促进毕业设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生源质量;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性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一贯制高职或五年制大专。它的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教育教学不同于三年制的高职学生,也不同于中专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型教育类型,暂时没有一种可以套用的模式。在教学管理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加强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加快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教学管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生源全部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教师承担着一部分应由家长承担的法律意义上的监护责任。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保护的不利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通过行政命令划分学生,造成条件好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反而招了很多学生;二是职业学校门槛偏低。近几年,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一批普通中专升格为独立的高职学校。其中一些基础薄弱,甚至不具备职业教育基本条件的学校,也参与生源分割,挤压了生源市场;三是市场化办学带来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争夺生源,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造成职业教育市场的混乱。
2.培养模式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感到现有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是按照通才型,甚至理论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且过分注重考证教学而忽视素质培养。
职业教育中提倡的职业资格认证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每一项“资格认证”都代表一项能力。目前全国的大专院校都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将来毕业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甚至有些学校明文规定,所有在校学生只有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后才能准予毕业。学生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有2个目的,一是为了学到相关专业的技能操作,二是拿一个证书为今后的毕业准备“筹码”,但由于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多、时间短、课时少,导致培训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证,以致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的目的。
目前大量的考证教学代替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何况相当一部分考证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有的学生在毕业时,最多可以拿到10多张证明自身能力的证书,而这些证书相当一部分是既无权威又无用处。教育者应该深思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拿了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而连英语日常对话都听不懂的学生不在少数。当今世界是一个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其发展趋势是不断向以道德水准为前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能力社会,因此,能力的考核应该建立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才有意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理应都放在最基本、最基础的学习与训练上,证书教学应与专业课程合二为一。
3.教学设计问题
从理论上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数量越多,越系统化,对于学生的学习越有帮助,但高等职业教育“时间短、任务重”的性质要求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就要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理论只能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而我院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中独立出来,大部分仍然采用“三段式”教学,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技能课。在这类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最大的不足是把一些专业技能课程放到第三学年,而这一学年又是学生最不安心学习的一年。由于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就开始写简历,找地方实习,到第二学期时已把全部精力放到求职上,根本无暇顾及功课,以致一些任课教师在上毕业班的课程时,经常是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只来了三五个学生上课,这被戏称为高职特有的“导师带博士、硕士”的毕业班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在上毕业班的课时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这给学校的教学资源造成无形的巨大浪费。
二、解决高职教育中问题的方法
1.各方面齐抓共管,解决生源问题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既然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应该给予关怀、重视和培养,关键是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其特长的同时帮助其完善人格、提高综合能力,领导层应对相关的师生锲而不舍地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施以恰当地管理和指导。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了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充分做到与学生做朋友,给予学生关怀、理解和帮助,这样更能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在管理上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大。任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守教学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学习情况,坚持教书育人,给学生真诚的关怀帮助,当然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总结改革,因材施教。总之,领导层、班主任或生活教师、任课教师若能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会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水平有一个迅速地提高,从而达到使学生全方位成长的目的。
2.“合理成本”的教学模式特色
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的高职教学特色模式应遵循以下5条基本原则:
(1)文化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并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体。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3)高职院校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真谛是:专业课教学必须彻底放弃学科知识体系,以工作和劳动过程的行为、动作顺序为体系,按行为与动作环节、要领、规范、技巧授技术、教能力。
(4)与企业联合办学,有其优越的一面,但学校不能失去独立性。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是有限度的,双方只可能在人才适用性上合作、在教育投资上探新路.在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上解难题。
(5)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要从专业技能建设入手。高职的“专业”,是职业与岗位技能组合的专有名词(不是学科方向的称谓)。一方面,学校投入实习、实验设备与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以技能项目的熟练要求为取舍标准。另一方面,学校的实习、实验永远不可能实现与社会100%的对接,所以,需要社会实践来补充。 转贴于
3.科学的教学计划
(1)结合专业设置,给予相应地教学指导
高职教育按照社会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必须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其教学计划也自然应该体现出高职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不再单一采用“学生排排坐,教师台上讲”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教学设计,吃透教材,了解哪些形成智力技能,哪些形成动作技能,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教材,并让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文体竞赛,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爱好及特长。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教和学之前就明确了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但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教和学两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际操作比例较大的教育,因此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可以考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为评分和考核的标准,而不是单看课程分数。学院可尝试通过对实际操作成果进行考核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如制定“技能培训计划”,规定出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分阶段的进行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个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学院可以以学期为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期技能考核。各专业每学期制定出学生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学期末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如网络通信班可以在网页制作课程上,要求学生设计若干项目并加以实施,再进行评比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及表现来考核学生应该说是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发展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关键在教师。因此要特别注重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能力。要加快从普通高教向高职教育调整、改造的转轨过程,把树立强烈的高职意识、提高双重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实际工作经验。在这里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师德教育,从师德这个根本来解决教师敬业爱岗、专心从教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通过举行教学观摩竞赛,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三是加强教师高职教育观,在教师队伍中普及有关的高职基本知识,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把握教学方向。
三、实训和实习的实践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沿袭基础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这种模式进行,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没有改变,人们缺乏了解,因而形成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种种错误理解。比如说,人们认为大专教育应侧重于某一个专业,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可见,当今的教育还没有“自觉”地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就更像是一个“小本科”。比本科的学生缺少理论,比中专的学生缺少实践,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远不如中专和本科院校。这就与我们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为保证,以管理为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办学基本思路相矛盾。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只有扬长避短保持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才能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是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重点,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二是充分考虑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区别,着力在“培养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上下功夫。
1.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
在针对实施项目化教学重要条件的调研中,学生们将项目设计排在首位,说明项目设计水平是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真实项目是由教师和企业共同研制与开发的,项目设计贴近生产与生活实际,往往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并不充分,使得模拟项目在众多高校的项目化教学中占有极大比重。对于模拟项目而言,教师成为项目设计的主体,很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面临困境和质疑。
2.项目化教学重授之以渔,轻授之以鱼
项目化教学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及时、有效,但是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化教学法是否具有普适性,并不是全部课程都适应于项目化教学模式。二是项目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现在有的教师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项目化教学旨在提高学生技能,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者“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完善,任务系列化、项目系列化问题没解决好,导致项目中知识的消失”。理论虽源于实践,但理论也指导实践,理论知识的欠缺势必会造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
3.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如何建立科学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是目前项目化教学考核的普遍方法,但仍存在种种问题。如:有的教师将考核细则设计的过于琐碎,考核过程复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和项目类型的差异性,使得单一化的项目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难以满足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1.根据课程性质合理选择项目类型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构成。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解决的是设计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并不适合采用具有实际工作性质的项目化教学。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其学习是循序渐进式的,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有技能的进阶训练,而企业实际项目往往是要求较高的生产性综合项目,很难在课程一开始就导入。此外,大多院校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满足企业实际项目的需求,仅以专业课程的排课来看,时间安排往往不能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加上教学资源不平衡,很多地方院校很难引入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合适的企业实际项目。因此,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应当以系列化的模拟项目为主,辅以竞赛项目和企业征集项目,以保证理论课时的讲授和技能的全面训练,打好坚实基础。进入大三下学年和大四学年,随着课程设计和快题训练之类的实践课程增多,课时安排自由度较大,可以依托工作室或校企合作基地将企业实际项目纳入教学,并以竞赛项目和企业征集项目加以辅助,提高实战经验。
2.专业课程项目设计应体现出进阶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分析是顺利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可以保证项目开发的系统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尤
(1)进阶性。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项目设计初始难度不宜太大,以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水平做到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进阶。以笔者所讲授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上看,在72学时内需要讲授包装设计的历史以及基本概念、包装的创意及设计、纸盒结构设计、容器造型设计、品牌商品系列化包装设计、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等诸多知识点;从商品分类上看,包括了日用品类、食品类、化妆品类、医药类、五金家电类、儿童玩具类等;从包装材料上看,包括了纸、塑料、金属、玻璃、木、陶瓷等。应该说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当繁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前后递进关系,笔者设计了三个难度相对较低的单一性项目和一个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项目,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讲授完包装设计的历史以及基本概念、包装的创意及视觉设计、纸盒结构设计的知识点后导入第一个和第二个单一性项目:基于纸张材质的××商品的包装设计(两个项目要求商品类别不同);讲授完容器造型设计的理论之后,导入第三个单一性项目:基于非纸张材质的××商品的包装设计;讲授完系列化包装、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工艺后,导入第四个综合性项目——完成××品牌商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
(2)真实性。很多教师进行模拟项目设计时倾向于自由命题,学生自行选择具体选题。事实是,学生不是客户,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很难达到项目真实性要求。也有教师重创新,轻微创新,动不动就要求“学院派”的大创意设计,忽视商业设计的实际需求,似乎让学生完成项目的难度越大,项目化教学就越成功,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往往无所适从。项目化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务实的,在真实的平台上提供学生创意想象的空间。项目设计的真实性应通过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目标三个方面来实现(见表1)。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前两个单一性项目设计中采用了既定命题,即教师就是客户,要向学生介绍该商品,并提供给学生真实可信的商品图文信息。在后两个项目设计中则采用自由命题,让学生自行选择探索内容,只提出项目要求和项目目标作为引导,凸显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有合适的企业征集项目和竞赛项目,就将其纳入项目选题。例如笔者在“项目一”中曾设置过“北欧欧慕多士炉包装设计”这一选题,向学生介绍了商品的基本情况并提供该商品的基本图文信息(包括产品尺寸规格、品牌标志、产品文字信息、产品摄影图片等),要求学生设计出至少三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包装方案。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创意,从纸盒结构到文字、图形、色彩搭配以及纸张材质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包装作品。
(3)典型性和完整性。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是指项目要具有普适性。完整性既指每一个项目的完整性(真实再现实际工作流程),又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完整体现。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已被设计渗透,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繁杂。以包装设计为例,商品种类繁多,食品包装和医药品包装无论是在创意构思、视觉元素表现还是在包装材质上的要求都截然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商品包装提出了人性化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民族化包装设计等新观念、新要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项目设计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笔者会在前两个单一性项目设计中有意识地选择两种不同的商品类型,如食品、日化品、五金家电等较为大众化的商品。而在后两个项目设计中则要求小组选题时在商品类型和包装材质上要有区别,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不同项目相互学习,引发思考,尽可能达到教学的完整性。此外,在最后一个综合性项目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从项目选题到完成的设计作品能够体现人性化包装、绿色包装、民族化包装等设计理念,鼓励设计创新(见表1)。3.项目化教学应“渔”、“鱼”兼顾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应该是反思性的,鼓励回顾和批评以前的学习以及新近构建的观点。因此,项目化教学应当遵循设计教育“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基本认知规律,既要授之以渔,也要授之以鱼,只是授之以鱼中“授”的方式必须改革:一是由“主导式”转向“引导式”。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初始理论教学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导入设计项目后则转向引导式,实践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则以引导式为主,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二是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互动化”。教师不再完全以自己的意愿进行授课,而是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传授知识与观念,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文献阅读,既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在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设计提案,并以提交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口述表达能力、逻辑思考与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
4.考核评价体系应为多元化和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
(一)影响毕业设计的主要因素
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正经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外语计算机过级、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问题。在时间方面,毕业设计往往与考研(准备及等待录取结果)、毕业求职等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把毕业设计放在应有的地位,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投人在学习、跑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存在观望、等待、抄袭、“都能通过”等侥幸心理的学生大有人在,尤其是就业(或硕士研究)方向与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存在“毕业设计无用”的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指导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由于各层次的专业教师一般均担负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晋职称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课堂教学、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实施科研项目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无暇顾及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窘况,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3.毕业设计不易选题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难易(内容)、宽窄(范围)、长短(周期)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内容较难、范围较宽、周期较长的题目,学生不易按时完成;反之,又达不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教师承担的项目一般不易分离出较独立完整、适合毕业设计的短期研究内容,学生也很难在数月内熟悉项目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究中,因而一般只能做些简单的辅助工作。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教师能接触到的实际水利工程设计项目并不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要求不重复,要有所发展和创新,这无疑给题目的拟定增加了难度。
4.毕业设计经费投入较少
农业水利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开支主要有:实习期间的交通费用、购买各种资料(图书、数据等)和试验原料的费用、打(复)印、出图及印刷费用等。目前,我校本科毕业设计经费为50元,很难满足各项开支需要,直接影响了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一)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从历次修订和执行的本科教学计划看,农业水利专业以往和当前开设的课程,足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工作和基本科研所需,关键问题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专业识并能灵活地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能否在大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主动加强知识储备和拓展专业实践技能。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不局限于一门课程或一本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即使在学习成绩好,或者已经被确认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当中,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并不多见,“学习好”基本等同于“课程考试成绩较高”,而不能代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
(二)主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掌握最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并利用便利的校园网查阅文献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查过文献,需要专业文献时仅在网上搜索一些网页文件,复制粘贴一下便草草了事。指导教师详细布置好的设计任务,学生不知道如何人手,需要老师事无巨细地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试验方案的制定,数据的观测、收集及分析处理等能力均为空白。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查阅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独立完成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密切配合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有时需要小组集体完成,然而小组成员往往存在观望、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理,相互推托,不愿主动承担任务和责任。
(三)计算机应用能力
农业水利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较多,一般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如MicrosoftOfice系列)、编程语言(如MicrosoftVisualBasic)、绘图软件(如AUTOCAD)等。从专业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无论对于学习或工作,开设的这些课程和课时量已足够,并且这些软件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自学并逐步提高熟练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配备个人电脑的学生为数不少,但学生在基本的Word编辑排版、Excel绘图及公式计算、简单的程序编制、CAD制图出图等方面的熟练程度远不及网络聊天和电脑游戏。
(四)文字及口头表述能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和相关的文字材料层次不清,语句不通,详略不得当,标点符号乱用,错字别字常见。在与教师的沟通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明显不足,不善于应用专业词汇表达专业研究内容。
三、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发展模式
(一)知识脉络的传承
从农业水利专业阶段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体现在对不同课程的学习方面:在大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从大二学年开始进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至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生基本修完教学计划开设的所有课程。在此期间虽然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更多的情况是在每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很快转入到新学期的课程学习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毕业设计往往针对较完整的项目,可能涉及“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水力学”、“钢筋混凝土”、“水利工程概预算”、“水泵”等多门课程知识,然而,在这些课程的独立授课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传达涉及的其它课程的所有知识。课程设计虽然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一门课程知识的运用。因此,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角度看,需要专业任课教师间的密切配合,尤其要突出强调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应用范畴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重点解决好专业知识脉络的传承问题。
(二)与专业对口单位的协作
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解决学生毕业与工作衔接的一系列问题,除依靠全院教师的言传身教外,还可以加强与农业水利专业对口单位(如: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的协作,通过邀请工程师、专家、学者等到学院作报告或现场指导,将大四学生直接派往设计部门或其他生产实践部门参加实际项目等方式,开展多方面的沟通和配合,使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结合生产实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认识,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还可以及时了解对Vl单位的人员需求信息,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同时对教师工作也是一种交流和促进。
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教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提出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种认识目前在国内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信息时代,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以“检索、获取、阅读”为主的简单信息服务,正逐步转向基于大数据的探索型个性化“信息发现、情报分析”服务。我馆2010年开始学科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主动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科技图书馆服务。
嵌入用户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高校采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新生入学教育、数据库培训讲座、日常参考咨询、通识课等。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学科馆员基于用户群体而开展的嵌入式教学。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专业学科内容,又要培养成功完成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的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也有国外学者称之为“与学科的整合式教学”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的渗透式教学”等。
本课题开展了“嵌入式教学”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中的具体实践。学科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日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切入范围,设计了“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案,分析各方案包含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嵌入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专家老师和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初步探索了“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模式。
二、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
(一)嵌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5月对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珠宝学院大四学生进行嵌入毕业论文的数据库使用培训。学科馆员和教师沟通后,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论文选题检索中文数据库文献、专利、标准等。课程设置分为:根据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初步确定论文选题(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辅导学生进行,图书馆员讲解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根据选题确定实验方案、论文大纲(主要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根据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其中,论文撰写过程中由图书馆员讲解ENDNOTE等工具的使用)。
(二)嵌入专业课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证研究。
2011年9月-12月将信息素养教学嵌入到环境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学中。学科馆员和教师深入沟通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师讲授《环境地球化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环境地球化学》是针对环境学院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12学时的是上机实习。实习课程是“文献检索”的重要环节。学科馆员和专业课教师多次商讨后决定:将第一次“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绪论“和“环境中元素含量与分布”这两章课程之后,初步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技巧;重点章节“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式”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中文数据库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同时安排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重难点章节“水环境地球化学”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外文数据库、特种文献数据库(专利、成果)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最后课程结束时安排最后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综合讲解学生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图书馆员将“文献检索基本原理”、“中文数据库使用”、“外文数据、特种文献数据库使用”这 4次课程分步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协助专业课教学。
三、结果与讨论
(一)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效果比较。
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参与评教的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嵌入式教学”学生人数有160人,占总人数的98%;传统组参与评教的学生有182人,占总人数的96%。参与评教的人数比例高,评价具备准确性和代表性。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和传统以文献资源使用和检索技巧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进行对比研究。“嵌入式教学”的学生评分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评分。此外,多个学年的调查显示,在学生评教指标中较能直接反映学生对参与文献检索课学习兴趣的程度和对文献检索实际能力提高效果的评价中,“嵌入式教学”组给予“非常满意”的评分都高于传统组;“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评分都低于传统组。调查结果表明,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与效度,本项目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嵌入式教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分别和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10名,青年教师10名,大学生22位探讨“嵌入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等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十分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嵌入式”教学模式有效、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质,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老师们也给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二)“馆员-教师”协作模式研究。
在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时,“馆员-教师”协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只有通过馆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一方面,馆员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包括解答教师的相关问题,为教师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的讲座、提供直接用于课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素材等;另一方面,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团队,或参与教学大纲的编写、作业的设计、或到课堂讲授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进行信息检索演示等。与课程的结合以及与教师的合作使信息素养能够与研究方法、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和学术交流等的教学密切融合起来,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支持学校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上述教学实践表明,“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以教学实践为重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授“检索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际检索能力的培养。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服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服务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需求。图书馆员全过程地嵌入到整个教学和研究过程,从细微做起,为教学科研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员主动寻求改变,来适应社会变化和大学发展潮流的努力尝试。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图工委2011年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图书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馆员,博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革. 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 图书馆学刊,2013,01:60-61.
[2]高协,宋海艳,郭晶,李丽. 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2:10-14.
[3]张玲,初景利. 嵌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3):16-19,79.
[4]欧阳峥峥,吴鸣,刘艳丽,张杰龙,宋秀芳. 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1,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