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

时间:2022-12-20 21:15:41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

第1篇

[关键词]语言习得 童话 转喻 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an attribute or adjunct for that of the thing 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one conceptual entity, the vehicle, p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conceptual entity, the target,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 turner 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 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 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 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2]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 g.& z. ko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in k. panther &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2]langacker 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第2篇

一、活动背景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三批师德模范评选活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决定在全体教师中组织开展“我的教育故事”主题征文与演讲比赛。

二、活动目的

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生活,在细节中反思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和教育管理实践,在反思中感悟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用一个个平凡鲜活的具体案例,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放飞青想。

三、活动组织

由泰州市实验小学党总支、工会、德育处联合举办

四、参赛要求

1.倡导全员参与,通过这次活动,促使我校每一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2.体现以诚为本,所撰写和讲述的教学故事是自己亲历过的,不得杜撰,更不得抄袭。

3.征文要体现内容新颖,事例典型,主题突出,见解独特,有一定启发、借鉴作用。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我的教育故事”主题征文(即日起至2013年6月15日)

每位教师从自己积累的大量教学实例中选择亲身经历的、真实的、典型的、有深刻感受的、能反映自身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故事,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撰写成文。每篇征文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一律上交纸质稿,A4纸打印。

第二阶段:征文评比阶段(6月16日至6月20日)

1.评审推优。根据征文内容,结合平时工作表现,学校推选出两名海陵区第三届师德模范候选人。

2.评选优作。学校设立优秀征文奖30篇,获奖征文将上传到校园网上展示,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以更好的推动和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

3.佳作推荐。从学校获奖征文中选取15篇报送区教育局人事科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征文评选活动。

第三阶段:“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及活动颁奖仪式(2013年9月)

第3篇

关键词:矿区;地质构造;顶板;防治

中图分类号:TD322+.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东荣矿区2006-2010年事故情况分析显示,发现顶板事故是本地区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冒顶事故的发生,多与矿山地质条件、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自然地质环境和恶劣的地质条件是产生顶板事故的根本原因。通过剖析地质构造与顶板的关系,总结出以“科学预测,事先防范”为基本原则的顶板事故防治措施,正确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1 东荣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1.1 地质构造特征

东荣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区内断层、褶曲发育,伴生的小断层、小褶曲多,岩浆岩零星分布。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使该区煤层的赋存状况极为复杂,煤层的稳定性极差,形态万千、煤厚悬殊,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协调起伏,围岩破碎,容易引发冒顶事故,不利于安全生产。

1.2 煤层顶底板特征

东荣矿区煤层顶板主要特征是:硬度与韧性弱,伪顶以炭质泥岩为主,厚度一般为0.1-0.3m左右,直接顶基本上以泥岩和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厚度一般为3-5m左右,老顶基上以石英砂岩、少量粗粉砂岩、砂质泥岩覆层为主,厚度20-25m,暴露后易冒落,加之受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顶板十分破碎,容易引发冒顶事故。

1.3 巷道围岩特征

将煤矿巷道围岩划分为5类,I类为非常稳定围岩,由较少裂隙、较少节理厚层状石英砂岩、粗粉砂岩、辉灰绿岩、石英闪长玢岩等组成;Ⅱ类为稳定围岩,由较少裂隙、较少节理厚层状粉砂岩与砂质泥岩组成;Ⅲ类为中等稳定围岩,由少裂隙,少节理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IV类为不稳定围岩,由节理、裂隙较多的泥岩与砂质泥岩组成;V类为极不稳定围岩,由节理、裂隙较发育的泥岩及松软泥岩组成。东荣矿区巷道围岩以Ⅲ类、IV类和V类为主。

2 地质构造与顶板事故的关系

2.1 断裂构造与顶板事故

由于断层的存在,使煤、岩层断开,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断层广泛发育于不同构造环境中,类型很多,特别是构造复杂的矿区,其断距、破碎带大小不一,对围岩破坏程度也不同,破碎带是产生顶板事故的主要部位;另外,常在断层两侧出现牵引褶曲、揉皱、挤压和破碎等现象,煤层和顶、底板中裂隙也显著增加,且常导致煤层厚度突增或压薄,生产中该部位煤层暴露后容易产生冒顶事故;还有一些顶断底不断或底断顶不断的小断层及层间滑动构造部位,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围岩易脱落,且脱落面积较大,没有预兆,也易发生顶板事故。

2.2 褶皱构造与顶板事故

褶皱构造是岩层在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下,产生变形而形成波状弯曲且未失去连续性的构造形态。从地质力学分析,褶曲一般是水平挤压力或水平挤压剪切力作用形成,煤层要发生塑性流动或滑动,岩层受构造应力的作用,不同部位会产生一系列的裂隙、小断层、节理等内部小构造。特别是在褶曲轴部往往烈隙、节理更发育,岩层破碎,煤层暴露后吸水脱落,同时其轴部产状变化急剧,发生急剧挤压现象,回采中不易支护,易发生片帮及冒顶事故。其次褶曲轴部煤厚度易突变,掘进时易发生煤层垮落事故。

2.3 岩浆侵入与顶板事故

岩浆侵入不但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岩浆侵入煤层所形成的岩体,其边缘极不规则,在侵人体前缘的煤(岩)层中往往出现特殊的揉皱现象,煤理紊乱,具有旋窝状褶曲等小构造。如果没有掌握岩浆侵入体分布的特征和接触变质的规律,如果支护不当,容易发生局部冒顶现象。

2.4 煤岩组合与顶板事故

经实践证实,通常易引发顶板事故的煤岩组合情况有:

围岩节理和劈理发育地段,易产生煤岩层脱落伤人,更易造成冒顶及垮帮事故;煤层伪顶完整性差,强度低,如果支护没有及时跟上,也极易产生顶板事故;岩层胶结物以泥质、粘土质为主的,容易产生顶板滑移和冒顶事故:

煤层厚度急剧变化地段造成顶板稳定性差,容易产生顶板事故;急倾斜煤层一旦发生局部冒顶时,由于顶板向下滑移,可能扩大成为大面积的冒顶;以沼泽相、泥炭沼泽相为主的煤岩组合,在原始沉积时部分沉积物的表层可能发生风化,这些地段容易发生冒顶;煤岩结构复杂的煤层中往往含有多层夹矸层,开采中易发生夹矸脱落伤人事故。

3 防治顶板事故对策分析

及时调整采煤方法,保证合理的暴露空间和回采顺序。要加强矿井地质工作和采煤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找出适合本矿山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高效安全的采煤方法。要控制好采面顶板的稳定性,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开采顺序,严格按照由里往外由上自下的开采顺序进行作业。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采矿方法,严格控制采面暴露面积和采空区高度等技术指标,使采面在地压稳定期间采完。

科学合理地开拓设计、布置巷道。在充分查清矿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井巷工程设计过程中,要避免在地质构造线附近布置巷道,因为垂直于地质构造线方向的压应力最大,是岩体产生变化和破裂的主要因素。要避免在断层、节理破碎带、泥化夹层等地质构造软弱面附近布置巷道。围岩的次生应力与原岩应力和侧压系数有关,应将巷道布置在顶板压力不会太集中、顶板稳定性较好的部位。

必须认真研究工作对象的地质构造和顶底板特性,掌握其与顶板事故的内在联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一是认真编制工作面作业规程,制定详细的地质说明书和顶板管理措施;二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修改和补充措施;三是遇到地质条件特殊地段,如断层、褶曲、挤压带和顶板特别破碎地点,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特殊支护方式。

搞好班组建设,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煤矿顶板管理中的作用。班组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贯彻落实的落脚点,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关键点。队长和班组长既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官、又是战斗员,接触生产一线的时间长,对井下情况、顶板情况、自然条件的变化、出现的难点问题等最早知道。必须充分发挥班组长作用,切实加强班组建设,加强班组长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使他们在生产一线出现安全隐患时,能够正确判断,及时果断处理,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

强化现场管理及生产技术管理。对顶板的检查与处理,是一项经常性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技术人员要观测摸索本矿区不同岩石岩移的规律。科学地掌握顶板情况,在构造带附近的井巷工程、掘进面迎头、采煤面上下出口、切眼口,顺槽三角区等地点,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有效防范措施,加强支护。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明确职责,及时发现、解决顶板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殷坤龙,张桂荣.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10(1):32-33.

第4篇

一、童话与寓言

什么叫童话?“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什么叫寓言?“寓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二、童话与寓言的共同点

童话与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两支奇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

1.故事性。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都由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故事构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揠苗助长》;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如《丑小鸭》、《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物体和现象。《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守株待兔》的主人公都是人;《丑小鸭》的主人公是一只人格化的“天鹅”,《坐井观天》的主人公是人格化的“青蛙”。

2.教育性。童话的创作宗旨无非是要歌颂真善美,批评和揭露假恶丑。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童话的特点就是为儿童年龄特征服务的。只要留心儿童作为读者来看童话、作为观众来看童话剧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把它们看作真的事物来接受的,所以他们会大声地笑,也会大声地哭,憎恨坏家伙,热爱好人儿,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在这一点激动与鼓舞上。他们往往能够凭直觉的感受来辨别道德问题的实质。”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非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

3.审美性。北师大王泉根教授认为童话的审美价值是童话最根本的价值。童话具有荒诞美、喜剧美、悲剧美,奇异与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黑格尔在《美学》中将寓言归纳为“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寓言通过具体的故事、形象来以此喻彼、借古讽今、以此喻彼、以物喻人,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寓意性是寓言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它通常以简单的描写寄托生活的真理,寓讽刺、劝谕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使人获得启示和教益。

4.象征性。在中国古代,童话与寓言原本混淆,童话的象征是整体寓意和抒情经由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而获得实现的。幻想和现实融铸成一个象征的实体,含蓄、凝练、深沉、隽永,象征的结构形态有机地牵织着童话的题旨与美学价值的实现。 而寓言的象征更倾向于运用譬喻,通过喻体和被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来体现其象征性。

5.讽刺性。讽刺性是童话和寓言特有的特点,它们用夸张的手法、机智的幽默实现了讽刺和训诫。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是讽刺童话最杰出的代表,它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 刘向的《叶公好龙》是寓言的名篇,寥寥数语把“叶公式”人物的丑恶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辛辣。

三、童话与寓言的区别点

童话与寓言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1.在特征上: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灵魂;而哲理性是寓言的灵魂。

2.在内容上:童话比较浅显、通俗,可读性、趣味性更强;而寓言则相对深奥,寓言所包含的道理有时需要读者细心品析才能体会出来。

3.在情节上: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结构完整,篇幅较长,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而寓言的故事情节简单直白,篇幅短小精悍。

4.在语言风格上: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语言通俗生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寓言则语言简练朴素,极富表现力,常用讽喻的方式使深奥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表现出来。

5.在侧重点上:童话侧重于叙事,它通过叙述一个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起到教育人、劝诫人的作用;寓言侧重于说理,它将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

6.在对象上:童话是纯儿童文学,针对儿童而作,没有儿童就没有童话;寓言既针对成人也针对儿童,关于儿童读寓言的问题,法国教育家卢梭和我国文学大师钱钟书都曾反对过。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点远不止以上六个方面,但我认为上面六个方面是其主要的区别点。

四、结语

了解并掌握童话与寓言的异同,有助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童话和寓言的特点,提高童话和寓言的阅读教学水平,提高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寓言的兴趣,从而喜爱童话和寓言,达到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5篇

根据教育局暑假结束工作意见,暑假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下学期学生注册报到时间为9月2日,9月3日正式按三表上课。感谢各位家长一学期来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恳请各位家长一如既往地关注学校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值此暑假开始之际,学校对学生暑假学习生活提出如下要求,请家长们予以关注、检查和督促:

一、 安全

1、 教育孩子注意“三防”即防电、防火、防水。

2、 孩子外出要得到家长同意,注意交通安全。

3、 尽量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二、 行为

1、 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尽孝道。

3、 不要让孩子喝酒、抽烟。

4、 不要让孩子进网吧、游戏厅。

5、 不要让孩子观看、参与赌博。

6、 不要让孩子留宿在其他同学家也不要留宿其他孩子在自己家中。

7、 引导孩子开展节假日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如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

三、 学习

1、 认真完成暑假作业和各科老师布置的相关学习任务。

2、 每天抽适量的时间用于学习。(知识的巩固、新内容的预习、课外知识的阅读等)

3、 初二学生即将升入初三,课业和压力随之增加,家长应提前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也可提前购买预习资料在家自学。

四、 暑假活动

(一)2018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

1.活动主题: 幸福阅读 快乐成长

2.活动对象:初一、二学生,每班择优推荐3篇.

3.活动内容

(1) “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照片故事征集活动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照片故事征集活动,通过一张或一组照片反映家庭的生活变化和美好生活,并通过撰写、讲述照片故事。。

1/. 征集要求

以1张或1组照片为参与单位,每张(组)照片反映1个故事。故事长度300-500字左右,稿件以WORD形式。照片大小一般为3-5M。

2/. 投稿方式

各班上交至少1幅作品,“照片征集+作品标题+学校班级+作者姓名+联系方式”格式。

3/. 截止时间:2018.9.10前以班级为单位上传QQ群

(2) “我的读书故事”微文大赛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都会有一本激励成长、影响成长的书,也会有一段和书发生的美妙故事。为激励广大青少年多读书、多好书,举办“我的读书故事”微文大赛,通过讲述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表达自己求学探知、奋斗成长的精彩过程。

1/. 作品要求

故事体裁不限,长度500字以内,稿件以WORD形式。

2/. 投稿方式

各班上交至少2篇微文,“微文征集+作品标题+学校班级+作者姓名+联系方式”格式。

3/. 截止时间:2018年9月15日前以班级为单位上传QQ群

(3)“幸福阅读、快乐成长”读书征文活动

围绕“幸福阅读快乐成长”,分学段向中小学生推荐一批暑期阅读优秀图书。推荐书籍由学生自主借阅或购买。

1/. 作品要求

应征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字数要求为初中组800字左右,稿件以WORD形式。

2/.每班择优上报3篇,电子稿。于2018年9月30号前以班级为单位上传QQ群。

附:推荐书目(2018年6月30号新华书店来校展书,欢迎同学们购买)

年级

书名

作者

版别

定价

初中

海鸥乔纳森

(美)理查德·巴赫

南海

28.00

觅渡觅渡

梁衡

北京联合

36.00

昆虫记

(法)法布尔

长江文艺

28.00

追风筝的人

(美)胡赛尼

上海人民

29.00

凤凰悦文暑假专辑(分年级)

本书编写组

期刊社

25.00/本

(二)团队暑期“七彩夏日”活动

时间:2018.6.30下午1点

地点:中俄科技产业园、超凡标牌科普基地

对象:初一入团积极分子、初二部分团员

目的:走进产业园,感受科技创新魅力,培养企业创新意识。

(三)小记者走进“东方盐湖城”

时间:2018年7月1日全天

第6篇

邻居的儿子今年5岁了,特别喜欢听故事,每天都缠着妈妈讲故事给他听。邻居给孩子讲了上百个故事,可孩子自己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这使邻居很苦恼――儿子语言和思维难道发育特别慢?得知我的女儿曾获市妇联举办的“小龙人”杯讲故事大赛幼儿组一等奖后,邻居特意来取经:“是不是我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不对呢?”我安慰她不要焦急,回顾几年来自己给女儿讲故事的过程,我总结了几点,供她参考,也和大家一起分享。

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家长在选择故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2~3岁的幼儿适合讲些动物、植物的故事,故事要短,要形象生动,情节避免太曲折。4~5岁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想像力,这时可以讲些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人物形象丰富一些,词汇量也要逐步增加。对再大点的孩子不妨多讲些历史故事和成语、谚语,还可以讲些有关孩子自己或发生在家庭里的真实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掌握好讲故事的时间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讲故事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能过短。2~3岁的孩子注意力开始逐步发展,但容易转移和分散,讲故事的时间过短,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讲故事的时间太长,孩子又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讲故事时间在5~10分钟左右;3岁以上的孩子讲故事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4~5岁的孩子讲故事时间宜在15~20分钟左右。

故事要有针对性

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表现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故事。比如,如果发现一段时间内孩子有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此时可以对症下药,选择与此类特征有联系的故事篇目,如讲述《小红帽》、《白雪公主》等故事,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果发现孩子吃饭爱撒饭粒,可以讲《漏嘴巴》的故事,教育孩子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有些家长认为讲恐怖故事可以锻炼孩子胆量,发挥孩子的想像力,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恐怖故事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使他心中的意象怪异,紧张的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

让孩子参与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要向孩子提出要求,不能光听故事,还要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在讲到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思考和想像故事的后续发展。故事讲完时,还可以请孩子提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孩子,说明他在动脑筋思考,对此家长要耐心给予解答,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

让孩子给家长讲故事

让孩子把听过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能调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比家长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故事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家长讲故事时,他自己必须经历倾听、思考、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同时,表现欲还会使他们精神高度集中,无疑是一种绝妙的综合性训练。

第7篇

古人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教研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长征不仅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带领中国革命走过挫折、走出低谷,最终走向胜利。教材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围绕“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两条主线展开,对文本进行了整合删减,使得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线索十分清晰,并且通过重大事件形象地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战胜逆境的雄壮画面。在教学设计时,我将整篇课文纳入“重走长征路”的设计情境之中,通过结合历史图片、史料和视频等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素材,也让学生切实感受长征的氛围。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组合作、大组竞争、相互补充、互相激励的方式,既通过学生活动来突破重难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将就课堂环节设置中的激励机制的运用做简要地分析。

一、设置情境活动,激励学生

情境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框架,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氛围还需要多种手段的辅助。多媒体的背景的设置,我选择了2006年曾经轰动一时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带领26名志同道合的选手重走长征路的一组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找到对本课活动的认同感。在活动的具体安排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当年红军坚强、勇敢、团结、奉献的精神,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我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理论组、故事组、江河组和城市组,每个活动组大概有三个小组参与,他们之间还可以互相竞争、互相补充。

二、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在设置四个小组活动的同时,按照每个小组活动的内容设置“星”,并鼓励其他小组抢答抢“星”。而最终得“星”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一张“长征突击小组”的荣誉奖状,得“星”最多的三位同学将会获得“长征突击小能手”荣誉称号。这一奖励机制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理论组”在板书过程中抢答“故事组”的内容,纠错并且多写出了两个故事题目,还深情地讲述了“丰碑”的故事;在理论组探究长征原因时出现问题,其他小组纷纷举手抢答,在多个同学共同补充下,最终归纳出最佳答案。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关注学生在小组的表现,请平时不太积极的学生作为小组发言人,而在小组竞争的氛围下,也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带来的优势。这一机制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长征精神的内涵―――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励学生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可以继续为本组加“星”,请学生讨论我们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哪些革命精神,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经过短暂的讨论后,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的小手举得密密麻麻,于是我采取了小组接龙的方式,接不上的小组不加“星”,阐述合理贴切的小组可加两颗“星”,这样让沸腾的课堂回归实效。学生纷纷从自身入手,结合长征过程中的感动瞬间,畅谈长征精神对于自身的启示。最后,我们齐读长征精神主题―――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红军老前辈。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热闹,还真正达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升华了长征精神,也升华了本课的主旨。

激励机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我们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由“学好”到“好学”的目的。也只有我们更好地引入激励机制,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和活力。

第8篇

关于生肖蛇的传说

蛇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六,与十二地支配属“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又称作“蛇时”。

关于生肖蛇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蛇和青蛙是朋友,不过蛇那时长有四条腿,青蛙却没有腿,靠肚子蠕动爬行,可是蛇好吃懒做,因此人类当然厌恶蛇。蛇见人就咬,见畜就吃,弄得人间很不安宁。土地神见状,告到了天宫,玉帝将蛇传上天宫,令神兵砍去蛇的四条腿,免得害人,从此,蛇就失去了四条腿,玉帝又见青蛙有功于人,将蛇的四条腿赐给了青蛙。蛇失去了腿,决定改过自新,也开始吃害虫并拖着长长的躯体,一声不响地为人类做好事,蛇还跟着龙学治水,蛇死后,也将自己的躯体献给人类,作为药材救治了许多病人。玉帝见蛇知过能改,奋发向上,在策封十二生肖时,让它排在龙的后面,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显然,蛇是靠自己的努力当上生肖的。无独有偶,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之外的巴比伦、希腊、埃及、印度等国,也有十二属相的民俗,并且毫无例外都有蛇。西方《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的蛇,敢冒神的禁律,启发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使人类从此知善恶,有七情六欲。蛇的这种壮举,同偷天火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是一样伟大的。著名玛雅库库尔坎神殿,即羽蛇神殿的意思。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宠物正是一条象征智慧和长寿的蛇。宙斯使臣赫尔墨斯手中也总是握着一根象征特权的双蛇杖。至于印度,更是一个充满灵蛇崇拜的国家。其实传说中的炎黄始祖这一族,正是以蛇图腾崇拜的。这一系列的现象说明,蛇同人类有着极其悠久的不解之缘,中国民族将蛇作为自己的生肖也就毫不足怪了。

上午9至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会隐藏在草丛中。

蛇 邪恶、狠毒的象征

大自然中的蛇,人们既熟悉,又惧怕。因为它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是丑陋、狰狞、可怕,故而蛇便成了阴险、凶恶的代名词。成语“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等等,蛇都是狠毒、邪恶的象征,以致民间有“见蛇不打三分罪”之说。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农夫和蛇》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劝人们不要怜悯蛇,蛇是一种忘恩负义的动物,它伤人的恶习是不可能改变的。

蛇是冷血动物,性喜阴凉,再加上蛇没有声带,不能发出声音,只能通过吐信时舌头与嘴唇的摩擦发出“咝咝”的声响,所以蛇给人的感觉阴森、邪恶,因此阴冷也被认为是蛇的特性。那些外表美丽、内心阴险狠毒女人常被称为“美女蛇”。

蛇没有脚却可以扭动身躯爬行,又往往来无影去无踪,显得神秘莫测。由神秘而带来的是种种禁忌,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各种蛇的禁忌。如忌说“蛇无脚”,害怕蛇真的长出脚来追人;忌见蛇、忌用手指蛇、忌看到蛇蜕皮,贵州有些地方的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也脱皮”。总之,伴随着对蛇的神秘感,对蛇的禁忌是很多的,有的至今仍在流传。

古代的传奇故事中,还多有蛇精化人的故事,所化人形或男或女,《续搜神记》所述太元士人嫁女故事中蛇精为男,《博异志》所述唐代李黄故事中蛇精则化为美女,但都以恐怖悲惨的结局收场。

蛇 神圣、吉祥的化身

然而,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又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华夏祖先的轩辕氏黄帝就是人面蛇身,蛇作为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人们常常把蛇雅称为“小龙”,蛇脱下的皮叫蛇蜕,也被称为“龙衣”。民俗农历三月三是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也被称为“龙抬头”,这些都是把蛇比为龙。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认为蛇、鹤、龟为延年之物,象征吉祥。龟与蛇相交在一起的玄武,就是吉祥的“四象”之一。据王子年《拾遗记》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曾乘轻舟游于江浦之际,忽有三丈长的白蛇腾入舟中,她咒曰,君为吉祥,勿毒噬我,乃箧而将还,置于房内,一宿视之,不复见蛇。而邻居则看见一白鹤由张家凌云飞去。孙氏占卜,卜人告诉她,此吉祥也,子孙当贵。后其孙张昭果为辅吴将军,位至丞相,当时人认为是承蛇鹤之祥。

蛇,在中国古代也被视为丰收或子孙繁衍的象征物,特别是在南方或西南的青铜文化中,常见以蛇为母题的图像。例如广西恭城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尊上就有生动的双蛇斗蛙连续图案。而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更常以蛇为丰收或大地的象征物,例如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发掘的古代滇人的墓葬中,经常出土有以蛇造型的文物,有以蛇头作銎的青铜铲,也有以蛇体作柄的青铜剑,柄首是张口的蛇头,形态极为生动。至于大量出土的以鸟兽人物为题材的青铜扣饰上,更是都饰有纠缠蟠曲的长蛇,特别是在一座滇王的坟墓中,出土了西汉中央颁赐的黄金印,印文为“滇王之印”,印上的印钮也铸成蟠曲的金蛇,它成为滇王高贵的身份和权威的象征。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像中,伏羲和女娲的神像都是被描绘成人体蛇躯蛇尾的形貌,或双手捧着太阳和月亮(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日神和月神),或手中分执着规和矩,下体的蛇尾有时也画成龙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唐代绢画中,群星围绕中的伏羲和女娲的蛇躯和蛇尾,更是亲密无间地紧紧交缠在一起,显示出神异的艺术造型,更寓有后世繁衍的期望。

汉画中伏羲和女娲或作蛇躯或作龙躯,或许表明中国古代常常视龙蛇为一体,也有时以蛇为象征帝王的神物。当时人们习惯用蛇象征帝王。到了后代,人们不再以蛇象征帝王,而专以龙为帝王象征,明清时更是如此。

在以蛇为主要图像的古代文物中,常见还有两项:其一是代表北方的玄武,其形貌是下龟上蛇交缠一起,后来它又成为北方真武大帝的神将,今日武当山还存有明代铸成的玄武铜像。其二是十二时(十二辰)中代表巳时的动物为蛇,在隋唐时期的陶俑中,又常常被塑造成蛇首人身的形貌。

第9篇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够重视学生学习特征、认知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数字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将学生带入到数学世界中,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1应用数字故事渗透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年龄较小,对于课程教材中一些理论性的数学概念文字理解能力较差,经常不能读懂课本,掌握不清数学知识概念、性质,这就导致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佳,无法准确的使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此外,由于小学生这种特殊的年龄个特征和学习特征,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枯燥无趣,久而久之愈发没有学习动力,影响了学习效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教师抓准教学机遇引入数字故事可以增加教学活力,让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集中精神在思考数字故事同时,潜移默化的理解数学知识,一定程度上简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压力减少,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学习信心与动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心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对教材上小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不够全面,教师给学生讲解了一个“小数的成长”故事,用小学生喜欢的趣味性语言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小数,到小数流传到中亚和欧洲的应用,最后到现如今的小数。学生对小数故事十分感兴趣,认真听着故事、思考的故事,循序渐进的来理解了小数的起源、变迁和发展过程,接着教师再导入教材上小数的概念与性质,这时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这部分数学知识。

2应用数字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更多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盲目的追赶教学进度,教学严重缺乏互动性,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基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向课堂教学要时间的同时,更要质量,借助数字故事优势特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教学互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知识,成为学习的生力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认识方向”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多媒体数字故事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个集动画、文字、音乐于一体的数字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小朋友每天上学朝着不同方向走去学校,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时候迟到了,有时候早到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被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数字故事课件带入到了问题情境中,活跃着自己思维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了方向是主要原因这个答案,教师顺势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保持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踊跃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应用数字故事巩固学习成果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会了这个,忘记了上一个的现象,究其原因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不牢固所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想办法有效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应用数字故事能够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将新旧知识融入到数字故事中,既保证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促进了学生自主复习数学知识和预习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导课环节,教师可以讲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故事,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卡通图案,将两个图形拟人化,故事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概念及性质,也融入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最后留下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多大面积的“问号”,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效的复习巩固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新形势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应用数字故事优势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感情,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让数学课堂可以成为学生作为主体的快乐平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提升,推进小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良好发展。

第10篇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较形象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加深对红红的、圆圆的认识。

2.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3.了解晒太阳也是冬天的一种取暖方式,多晒太阳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有晒太阳的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

1.小兔木偶一个,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太阳的图片。

2.一组背景图:天空、菜地、房屋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 巧妙出示太阳图片,猜一猜、说一说太阳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看里面藏着什么?这个太阳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小结:这个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小朋友一起说说:红红的、圆圆的太阳。

2. 出示小兔手偶引出故事。

师:小朋友们的声音被一只小动物听见的,它是谁?出示小兔手偶。

小兔问侯:小朋友们好,你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吗?哈哈,我要去找一找太阳。

二、 学习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 介绍故事名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兔找太阳》的故事。

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 完整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提问:

故事里小兔找到了什么?(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太阳)按照故事的顺序,出示相应的图片。

(2)观察比较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太阳相同点,学说小兔的问话。

师:小朋友们看看灯笼、萝卜、气球、太阳它们有什么一样?

小兔以为灯笼、萝卜、气球都是太阳,问了妈妈一个什么问题?

学学小兔的问话:“妈妈,这是太阳吗?”

(3)出示背景图,找出适当的位置贴相关的图片。

师:我们看看小兔子在哪儿看见了灯笼、萝卜、气球。(出示背景图)

认识房子、菜地、天空,将灯笼、萝卜、气球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4)分角色,学习小兔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5)学学小兔子没有找到太阳着急的表现及语言。

师:故事中的小兔到底想找什么?它没找到太阳开始着急了,请学学小兔着急的样子。

(6)在背景中出示太阳图片,重点理解兔妈妈、小兔的话,并学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

师:别着急,听听妈妈说什么?太阳有几个?如果你是太阳,你怎样发光?太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是什么?

小兔找到太阳,太阳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说一说。

三、再次出示小兔手偶

老师引导孩子看图讲述故事内容,重点理解兔妈妈、小兔的话,并让幼儿学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叫上刚才的小兔,我们一起找太阳吧!

小朋友互相讲述太阳的特征。

四、拓展讲述经验。

师:你见过太阳吗?在哪儿能找到它?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

小结: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我们可以晒晒太阳就会很暖和,多晒太阳,小朋友们才会长高、长壮,我们都需要太阳帮助,小兔想找太阳,还有一个小朋友嫌一个太阳少,他要种许多太阳,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美好愿望吧!(在音乐《种太阳》的歌手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画太阳。启发孩子把看到的太阳画下来,并与同伴说说太阳是怎样的?

2.请幼儿到户外照太阳,感受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第11篇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2、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准备:

自制夜晚天空的背景图,月亮变化图。

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教师运用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4、教师利用教具再次讲述故事。

月亮姑娘是怎么样变化的?(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5、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听吗?好在哪里?

(2)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图画作记录。

附:故事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虽顺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的主要结构。

2、创编故事内容。3、体验创编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故事动画。

2、操作材料若干。

3、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课件:大尾巴)

猜一猜:这是什么?想一想:它象什么呀?

二、理解故事:

1、想象故事。

小松鼠的尾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

(1)看(教师演示动画)

春天:小鸡尾巴挡雨

夏天:蜗牛尾巴扇风

秋天:小兔尾巴扫叶

冬天:小猫尾巴保暖

(2)说

在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根据自己对课件的理解随便说说)

2、完整欣赏故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老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表演

小松鼠真能干,能用它的大尾巴做好多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能干的小松鼠,我们一边学一边讲,比小松鼠更能干,好吗?

(大家一起边讲述边表演)

三、仿编故事

1、讨论:

(1)春天,是什么样的?小松鼠出去走走,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2)夏天,是什么样的?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呢?秋天、冬天呢?(幼儿讨论)

2、仿编新故事

(1)引导幼儿想象记录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去把它画出来。

(2)幼儿相互交流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象。

(3)讲述新故事

选择几个小朋友的画讲一讲。最好能选择到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各一幅,编成一个完整故事。大家一起讲述。

如果没有,鼓励小朋友把没有的回去编出来。

活动延伸:

继续仿编新故事

活动目标:

1、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并且学会这首《颠倒歌》。

2、让幼儿了解《颠倒歌》“故错”的手法,也就是说把事物的特征往反方向说;并借此首《颠倒歌》让幼儿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3、感受《颠倒歌》所带来的快乐,并让幼儿尝试仿编颠倒歌。

活动准备:

1、颠倒歌中涉及到的动物的图片,主要特征部位要可以分开的(如兔子的尾巴和身体,松鼠的尾巴和身体等)。

2、节奏轻松活泼的磁带。

活动过程:

1、导入: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幅奇怪的画,现在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帮老师找出图片中奇怪的地方,好吗?

幼儿:好!

2、出示图片,让幼儿找出图片上奇怪的地方。(请两到三个小朋友简单说一下,引起他们的兴趣。)

3、引出歌词:

老师:其实呀这幅图画还有好听好玩的歌呢!小朋友们想听吗?

幼儿:想!

4、老师边指着图片边说出歌词(同时配上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并让幼儿说出歌词的乐趣,了解颠倒歌的特点:

老师:老师刚才在说歌词的时候,发现呀有几个小朋友在笑,那能不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你们在笑什么啊?让我们也分享分享你们的快乐啊!

幼儿:兔子应该是短尾巴的,但这里却说它是长尾巴了。

幼儿:松鼠应该是长尾巴的,兔子才是短尾巴的。

……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说得真好!其实啊颠倒歌就是把事物的特征往反发向说。像刚刚小朋友说的,兔子的尾巴应该是短的,但是在刚才的颠倒歌里却把它说成是长的了!

5、引出完整的《颠倒歌》请幼儿欣赏,并让幼儿学习《颠倒歌》。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歌词的快乐,那小朋友们想不想学习这首颠倒歌啊?

幼儿:想。

(老师带领幼儿学习两到三遍颠倒歌,让幼儿尝试自己说出来,老师从旁适时提醒。)

活动迁移:

6、让幼儿将图片上颠倒的地方重新组合,使其符合事物本身的特征。

老师:前面我们小朋友都找出了图片上颠倒的地方,那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帮老师重新组合一下,让它们跟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一样啊?

7、让幼儿尝试仿编歌词,但不做进一步学习

老师:小朋友们,颠倒歌好玩吗?

幼儿:好玩!

老师:那想不想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也来编一编歌词啊?

幼儿:想!

老师:其实啊我们就可以根据图片上小动物的特征来编啊。像小松鼠的耳朵短,兔子的耳朵长,那我们就可以这样编啊“小松鼠耳朵长,爱吃萝卜和白菜;小兔子耳朵短,见了松子笑哈哈”。

延伸:

让幼儿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特点。

第12篇

关键词:长白山人参 弗洛伊德 超我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38-02

弗洛伊德学说自19世纪诞生以来,便震惊世界,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更是成为影响解读现代各领域文本的划时代主流学说,也深刻影响了我国文本解读和评判的方法和走向。弗洛伊德主要理论有冰山理论、力比多以及自我、本我和超我等理论,成为我们当今解读文本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而,接下来我就围绕长白山人参故事,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利用自我、本我以及超我理论,对其进行精神分析领域的解读,探索隐藏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下的人类的精神意识与欲望心理。

自弗洛伊德1913年用精神分析法开始分析评论民间故事时,精神分析法就是近现代用来分析探索民间故事精神内蕴的主要手段。长白山人参故事中存在三种类型人物:地主、采参人以及神化的人参。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长白山人参故事中的地主和采参人的部分人格都象征着无意识的自我,而采参人部分人格象征着潜意识的自我,而宝参和采参人的其他人格则是象征着理想的超我,可以说无论地主老财、采参人以及宝参意识形态都十分明晰,但采参人的意识形态则相对复杂得多,跨越三个领域,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人的普遍意识形态。

一、地主――欲望的本我

长白山人参故事中存在着反派形象,大多以地主、官员等为代表,他们多是贪得无厌,残暴冷酷的人物形象,他们追求口腹的满足,对于钱财和宝物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几乎所有的长白山人参故事,这类形象人物都是从头到尾要求宣泄着自己强烈的欲望,属于弗洛伊德理论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如《葫芦参》中的姓黄的财主,人称“坏水”,简称黄坏水,这样描述道:

黄坏水家里很有钱,房子百间,田地千顷,牛马成群,青份劳金有的是。坏水一天到黑啥也不干,就是讲究吃喝,一天天吃的嘴丫子淌油,鼻孔眼冒酒,他还嫌吃的不好,白天黑夜总是琢磨:我要是得到葫芦宝参,我的家就发的更大了,吃的穿的也敢和皇帝比比。(《葫芦参》张洪仁整理)

又如《刺官棒》中的那个“狗官”:

他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这还不算,还得吃长白山里最初期的木耳、蘑菇和珍贵的熊掌、蛤蟆羹。到冬天,他穿的是貂皮裤子貂皮袄,虎皮褥子铺多厚。他家里光装金银珠宝的箱子就摆满了十间房子。他有这些财宝还不满足,听说长白山上有苗宝参,吃一口能返老还童,吃三口就能长生不老。这狗官就年年逼老百姓上长白山去挖苗宝参,挖不到就在白露那天砍头。(《刺官棒》梁之整理)

长白山故事中的这类地主官员财主们,象征着无意识的本我,奉行力比多快乐原则,追求一切能满足力比多本能欲望的力量,寻找本能的宣泄,带着动物性的原始冲动,让力比多主导自己的行为,混乱而无理性的,自私和冲动的,奉行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最原始欲望的满足。他们追求吃山珍海味的口腹欲,追求无止境的钱权欲,永不满足,这种追求和口腹的满足等,属于无意识层面。

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本我”形象,那就是放山的挖参人,他们贫穷,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们也有欲望,他们渴望惩戒杀死压迫他们的地主,他们渴望有漂亮的人参姑娘与他们婚配,这种追求性本能的幻想也充斥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中。他们渴望宣泄着各种欲望,无论是通过苛刻和驱使佣工和采参人而得到一定满足和快乐,还是幻想人参姑娘的存在,都是无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属于集体人格结构的本我层面,也象征着集体人格内心最深层面,最渴望,最简单冲动却被抑制至潜意识深处的欲望。

二、采参人――现实的自我

长白山人参故事中的采参人形象往往是贫苦而困顿,勤劳而善良,为了生存来到长白山闯关东当上了采参人,或卖身与财主为还债而上山采参。故事中的采参人多数都是有代表形象,少数是集体主角的,而主角的名字其实也是充满模糊性和整体代表性的。如《龙参》中的猪倌,《小老板》中的耿二,《王小寻夫》中的王小等,朴实到不具指向,泛泛而指,也证明了这些采参人不仅仅是代表着自我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所有采参人的形象。采参人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则代表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层面。精神分析学认为自我源于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奉行现实原则,充当着中介者和仲裁者形象,监督本我的动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纯快乐追求,追求理性行事,调节自身欲望去适应外部的环境,即要压抑控制着本我快乐放纵的一面,又要适当地给予满足和疏泄。

所以,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中的采参人(自我)一方面他要服从于地主(本我)的命令与要求,通过服从地主(本我)命令和驱使而使地主(本我)获得一定的满足和妥协,另一方面采参人(自我)又不满地主(本我)自私贪欲,对地主的命令半顺从半对抗,对抗地主(本我)欲望放纵的一面,且又具有渴望亲近宝参(超我)的倾向性。例如《红花姑娘》中小牛哥不顾华大麻子的反对,放走了人参姑娘。不过,因为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的夹缝中,因为自我是充满压抑和缺失的,表现在故事中的采参人往往家境非常贫苦,或者身有残疾,最典型如《红芝》中的即穷苦又残疾的王维。

长白山故事中的采参人(自我)一方面仇视地主(本我),却不得不给予地主(本我)一定的满足和妥协,另一方面,他又因达到不到宝参(超我)的自觉道德层面,又是压抑的,而这也是现代大多数人所处于的人格层面。

三、宝参――道德的超我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面,类似于西方希腊和康德哲学中的“理式”存在,属于道德和理想的至善完美的人格层面,是道德的,博爱的,信仰的。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中,人参被神化为仙人精怪,拥有着奇妙的能力,且具有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热心助人的精神特征,往往在听见采参人悲催的遭遇和地主的恶行后,会主动请缨为大家惩奸除恶,狠狠地惩治贪婪自私的地主。因而,长白山人参故事中这类惩恶扬善型的故事最为常见,比比皆是。如《刺官棒》中人参化身的白胡子老头在听见采参人的遭遇后,化身满身是刺的棒槌,扎死了狗官。又如《葫芦参》中人参娃娃化身聚宝盆,因地主的无法满足的贪欲而将自己压死在聚宝盆下。此外,部分“超我”形象也不只存在于宝参形象,也存在于锄强扶弱、不计得失及勇于牺牲成全他人的采参人形象,如《老把头传说》中的为挖参人指引方向和提供帮助的孙良,还有《棒槌雀和赶山王》中为爱献身的松梅,还有其他一系列为救人参精而被强权者打死的故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也证实了自我对超我发展的追求以及倾向性,是一种人格发展的理想存在。

因而,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中具有神奇力量的人参精怪其实就象征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层面,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奉行至善完美原则,是个严格且品德高尚的大家长,代表着理想、社会准则和良心,指导着自我的行动,控制抑制本我的发展,回避社会法则所不允许的一切禁忌。也是自我的成熟完善阶段,是严格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理想化象征。因而,人参精怪(超我)拥有着公义的审判权,承担着指导协助采参人(自我)行为,制约控制地主(本我)力比多的宣泄,达到人自身与社会协调的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海波,于国华.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生态特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9).

[2]王博凡.论长白山人参传说的人民性[J].人参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