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23:5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试卷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尤其是到了单元小结、期中期末复习阶段甚至变成了主要的课型。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试卷的讲评更是难上加难,小到字音、字形,大到阅读作文,从古到今,从读到写,从知识到能力……容量太大!怎样才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讲评,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下面我将结合一节试卷讲评课,浅谈我对初中语文试卷讲评的几点认识。
平时讲评中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和学生对答案,有的又讲得过细,效率不高。根据讲评课的教学水平层级由低到高依次又可分为只讲答案,讲评题意、思路和方法以及讲评联系、诱导创新等。因此,语文试卷讲评,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小组合作自主订正答案。教师则重点讲评题意,答题思路,讲评知识联系,引导创新,培养能力。那么讲评什么?为什么讲评?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认真阅卷评分,做好成绩统计分析。统计好平均分、合格率、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统计好每题的得分率、每题的解答情况(包括独特的解法、典型的错误)等。最好课前将试卷发给学生,了解学生对试卷讲评的要求,做好问卷调查和调查情况统计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这次初三年级的二模考试:积累与运用(20分)、古诗文阅读(20分)、现代文阅读(27分)、作文(53分)共有24道题目,容量很大。
讲评后,除了要求学生做好试题的订正工作并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和说明外,还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及时根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让学生再练习、再提高。不仅要做到考后一百分,而且要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作文是语文试卷的重中之重,作文的讲评也尤为重要。对于作文我课前也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这次作文存在下列问题:审题不清、选材不当、主旨不明、详略不当、文体杂糅、语言乏味、书写潦草、字数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课前印发了班级中周筱忆的满分作文,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赏美文,找亮点,思考如何打造考场高分作文,并且让周筱忆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技巧。这样让学生从班级中优秀同学的作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和高分策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从具体的作文中获得启迪。
此外,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答卷的优点应大加推崇。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其内在的更大潜能。讲题时可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用投影表示于课堂,也可由学生上台讲解。讲评后可将特别优秀的答卷加上点评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效仿、借鉴。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要让他们也能在赞扬声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做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增添其成功感。总之,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语言,切忌挖苦、训斥、侮辱学生人格,应让学生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语文试卷讲评课的一些体会。我们不能忽视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而要充分发挥讲评课的作用。总之,试卷讲评课和上新课一样,需要许多方法和技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多方面多角度备课,用高屋建瓴的手段指导学生把握规律,进而形成能力。“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只有授予学生真正的取鱼之法,试卷讲评课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才能上出味道,上出成绩。
高中语文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跨越性是很大的。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中考对拼音没什么要求,试卷第一题,只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填空,往往是送分的,因此学生对拼音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像“脂(zhi)肪、挑剔(ti)、倔(jue)强”这样常见的词语学生经常读错,到了高中尽管老师开始纠正错音,但十几年的习惯读法要在短时间内纠正谈何容易!在我校的第一次月考中,不少学生谈到拼音时觉得旧习难改。纠正一个读音容易,但要纠正一种习惯怎一个“难”字了得!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成语的涉及也有限,平时小考只是考写法,很少考用法,2008年的中考甚至没有涉及到成语。而到了高中对成语的运用判断正误是必考的,且有相当难度。如“粉墨登场、炙手可热、趋之若鹜”这样的成语学生就算在初中学过到了高中依然不懂运用,一方面是初中老师没讲过,另一方面,办刊、电视等传播媒体的误用也误导了学生。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相对简单。对文言文阅读也不算高。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题型上看,中考语文试卷只有4道选样题,而高中试卷上却有14道选择题。这一点也让学生感觉措手不及。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现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要求很高,高中与初中虽有不同,但还不至于让学生感觉突兀。因此这两方面的衔接在本文中我不会提及。
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该如何解决呢?
我教高一时,办公室里没有一个老师教过初中,因此依靠同事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在做衔接工作的时候,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运的是我的尝试是成功的。长期在河里摸索,我终于搭建了一座桥梁,我的学生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了高中。
态度决定一切。高中教师应消除学生因衔接困难而形成的不良心理,还应让学生知道某一教学内容高初中的目标要求有何不同,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方向。
熟“读”生巧。学生拼音犯错,我便把易错的音打印出来,每个星期抽一个早自习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有的时候我故意在课堂上读错几个音,对能够指出来的学生不仅要表扬,还要加素质学分;每个星期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家里看《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对在收看过程中发现错音的同学,老师张榜表扬,加双倍素质学分。很快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有了,错误自然就少了。
熟“做”生巧。对学生容易犯错误的成语老师先挑出来,并把这些错误分类(这方面的资料多,老师容易找),并叮嘱学生做好笔记。教师辛苦一点,把试卷或者作业本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打印在一张纸上再发给学生做,第一遍允许学生看笔记,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一个星期后考第二遍不允许学生看笔记,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运用错误的成语的症结所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循序渐进。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目无从下手,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刚好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全部是诗歌,且古今中外都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从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表现手法等方面来鉴赏诗歌,当学生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时候再让学生鉴赏一些浅显的诗歌,如冰心的《墙角的花》,鲁迅的《人与时》等。一段时间后再拿稍难题让学生一试身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考的不断改革,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难度也在逐年上升。对于现代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并不是没有有效的提高方法,只要老师有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的阅读技巧,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还是有很大可能的。针对学生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以下一些应试方法的略论供大家参考。
二、熟练掌握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识
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常识,是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现代文阅读最关键的一步。如今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经常会有一题或在一大题中间接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识。比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顺序、描写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抒情方式等等。这些现代文阅读的常识,都是部分题目中学生得分的要点。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现代阅读的基本常识,才能拿到更多的分数。比如题目中常常会考察句中的某个动词是否可以换成另一个,在解答时,学生要考虑到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以及它对文中某个人物或者景物的描写有什么推动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到这个词从侧面表达了人物的哪些情感。
三、通读文章,了解文体,把握问题
通读文章。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写现代文阅读时,第一遍就细读,其实这样的做法有些不正确,只适合少部分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高度集中的,这时候的阅读效率是有所提高的,但是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大都是要结合文章作答的,有一些题目的答案甚至就是文章中的原句,第一遍细读过后再作答,学生还需要根据题目再回到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文段,这样很浪费时间,而且在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就很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再一次细读文章。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遍略读是很关键的。了解文体。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文体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轮换,所以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每一种文体。每一种文体所考查的题目类型也各有不同,答题技巧也有不同。在第一遍略读时,学生需要确定文体,在脑海中搜索该种文体的答题技巧,如今的中考现代文大阅读还出现了综合性文体,在遇到这种文体时,说明该篇现代文阅读的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在确定文体之后,做好一定的心理建设,在后面的答题中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以,无论是从答题方面,还是在遇到难题应对方面,在第一遍略读之后,确定文体还是很重要的。把握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第一遍略读之后对考试的题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在第二遍细读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文段,做出相对正确的解答。在平时,学生会做大量的现代文阅读,会遇到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类型的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在看题时要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相同类型的题目,确定答题步骤。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出题方式以及各自的答题技巧。当然,这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更多的时候是略读文章的同时就要确定文体,然后看题目。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最多能花费三到四分钟,因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细读上和写答案上。此外,学生如果想要在考试过程中将这个略读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在平时增加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还要多做一些现代文阅读,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的答题及方法。
四、带着问题再细读文章,组织语言,确定答案
带着问题细读文章。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的难度远不及高考,出卷老师也会设置一些较为容易的得分点,这点得分的答案一部分来自现代文阅读常识,一部分来自文章的原句,这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必须要拿到的分数。当然,带着问题细读文章还是有一些技巧的,比如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用笔画出相应的文段,做出一定的标记,这样在答题时就很容易找到。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某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题目,这类题目也需要在细读中准确地画出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通过这些直接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语言。不管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答案的组织都会直接影响该道题的最终得分。如何组织答案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如,在说明文的试题会有一些类似“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来进行说明?”的题目,对于这些题目如果学生能分条逐一进行解答,让老师很容易的找到得分点。就像写作文时,字写得好看得到的分数会相对高一些。除此之外,学生一样要将自己认为正确的得分点写在突出的位置,不要藏在答案的中间或末尾。确定答案。这是整个答题过程的最后一步,虽然学生认为的答案基本上已经确定,但是最后的这一步依然很重要。这里的确定答案,我更想说的是对于考试过程中,学生发现答案出现问题该如何处理。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答案有很多文字,很多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发现问题,最本能的反应是全部划掉重新写,但往往会发现更改后的答案在答题区域写不下。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建议学生在书写答案时,不要把字写得特别大,只要适中就好,保证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做修改。此外,划掉答案时要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保留一部分,不要在高压下想都不想就直接全部划掉。
五、结束语
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占的比例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所下降,阅读难度也不会下降。但是,现代文阅读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么难,找到一些合适的方法,有一定的训练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上升,考试中拿到的分数也会更多。希望这篇关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方法的议论,可以帮助一些老师改善教学方式,帮助一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春梅.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小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31-31
[2]刘紫媛.论初中语文现代文“读品悟”阅读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6(5):6-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失分的主要原因,然后结合原因分析了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帮助广大的初中生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考得好成绩。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失分原因分析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可分为两大部分:表层理解题和深层理解题。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深层理解题是建立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的,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总体来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经常涉及一些简单词汇的理解与整合,同义词和多义词的辨析等等,很多初中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即使是已经学过的词汇也难以理解掌握,对于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主旨更是把握不准。
(二)对于考试常用文体知识了解不够
文体知识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叙事性文章主要是把握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及结果等几大要素;议论文则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说明某一道理。如果对这些常用的文体的知识不够了解,就容易造成整体思维的混乱。
(三)缺乏一定的解题技巧
很多初中生不是不努力,只是缺乏一定的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而导致考试失分。这是相对较高级一点的错误。其实,语文阅读理解中往往会暗藏玄机,只要找到了这些表面文字背后的东西,语文阅读理解就迎刃而解了。要想找到埋藏在文字下面的答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看要求”
“看要求”,主要是指在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先看题目要求,大体了解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样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度。
具体而言,在看题目要求的时候,就要将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等有效信息标示出来,作为阅读文章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阅读材料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类题目直接就可以做了,还有的题目是根据阅读材料的主旨来设置的,这类题目要特别注意,因为文章主旨内容很有可能就通过设置的题目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了。了解了材料主旨内容后,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材料”
读材料是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最起码要读两遍:第一遍要速读,就是快速地粗读全文内容,大体了解文章主题内容,明确文章的层次和结构,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对文中的重点结论和重点句子做出标记,便于根据题目设置再次查找;第二遍要精读,精读时就要根据后面的题目要求细细地分析阅读材料,主要的目的就是答题。根据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难易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来看,建议先将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了解后,再下手做题目。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写的,目的都是为文章中心内容服务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归纳出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然后将每个段落的主旨串联起来,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这是把握文章主旨非常有效的办法。
至于阅读的顺序,一般有两种:“顺读法”和“逆读法”。“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回到原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逆读法”就是先看题目后读材料,然后寻找题目答案。一般而言,“逆读法”对于初中生解题更有帮助,因为这种方法目的性比较明确,能够尽快抓住与解题相关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了阅读时间。
(三)“答问题”
以上环节都是为这一环节做准备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常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时,一定要时刻牢记文章的主旨,因为很多题型的设置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的,只要能与主旨内容挂钩的,答题时一般都要体现出文章主旨。有的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所以直接空题不答,这是语文考试的大忌,因为有很多语文考试答案是不固定的,只要与答案沾边,都有可能得分,但是,直接空题不答是一分都得不到的,所以即使不会回答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物”,坚决不能空题不答。
还有的同学因为答题语言组织不严谨,答题不规范甚至因为书写不认真而失分,所以会答仅仅是一方面,还要认真组织和规范答题语言,用最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整体意思,避免重复嗦,不知其所云。
(四)学会放弃
语文考试中,经常会有学生时间不够用,这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整体做题速度。语文阅读理解是耗时较大的一个题型,因此要有效掌控好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千万不要为了一道或两道阅读理解题而影响整体的考试。当别的题目都做完了还有时间的话,再仔细思考剩余的题目也不迟。所以,有时候果断放弃是为了拯救整体成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原因;解题技巧;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原因
1.缺少基础的阅读知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要求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知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能力。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题,在命题时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理性思维与象性思维,并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命题。所以,部分学生在平时没有跟紧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语文的学习,自己本身的语文阅读基础较差,对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的语文词汇不能很好的理解,对于词汇的一般应用方法及常见意义没有良好的掌握。这使得学生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良好的总结归纳,更谈不上理解文章主旨、说明文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了。不能理解文章提供的信息使得学生在答题时思维逻辑混乱,造成失分情况[1]。
2.逻辑思维较差
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些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是当这些字词组合成为一个句子段落时,就不能很好的在里面找出答题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在对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的题目上容易失分。
3.缺乏常用文体知识
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一般常用文体的特点了解不够到位,在答题时不能按照文章的问题特点作答,也是导致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4.答题没有按照阅读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
一些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但是在答题时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往往不能按照阅读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进行作答,造成失分现象。
5.解题技巧的缺乏
语文阅读理解在解题时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在平时授课以及试题的讲解时也有过具体说明,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体型教授学生解题技巧,但是一些学生在平时不注意使用这些解题技巧,不能对这些解题技巧进行总结,应用的不够熟练,导致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1.看准题目要求
初中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作答时,要想不失分,在答题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所以看准题目的要求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在阅读语文阅读理解题提供的材料之前,先看一遍题目,并重点标注题目中具有关键信息的字、词、句,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准题目的要求,了解题目中想要你在文章中提取的信息,带着问题再读材料。这其中有些题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作答,这类题目学生可以直接作答,不用看提供的材料。还有一部分是针对某一段落的题目,这时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要重点阅读这一段落再进行作答。还有一些题目是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在作答,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根据题目的要求,大致确定阅读方向,再进行阅读。这样了解了题目的要求,在阅读与答题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2]。
2.材料的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的信息来源就是所提供的材料,如果在阅读时不注意运用技巧进行阅读,很难在材料中找到所需信息,然后在重复的阅读,很容易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之前说了在阅读材料之前要看清题目要求,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读材料时要注意要想从文章中准确的提取信息只读一次材料是不够的,至少要读两次:第一次阅读讲求的是“快”,快速粗略的通读全文,大致理解提供材料的主题内容,理解结构层次、理清文章脉络,首先对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遍虽然要求快,但不代表阅读可以马虎,需要标注好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句,以便重点阅读及再次查找;第二遍阅读讲求的是“精”,这时读材料就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并针对上次阅读标注的地方重点进行阅读,对上下文建立起联系,明确文章主旨,归纳总结每段含义,提取出答题的所需信息。
掌握好阅读材料的技巧才能快速准确的从材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可以提高答题效率,还能提高答案的准确性,避免失分。
3.修辞手法的解析
在初中阅读理解题中一部分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章中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反复、拟人、对偶、反问、设问、夸张、排比、比喻,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解析。
反复:这类句子格式整齐,大致意思相同,在阅读时能够感觉到表达的情感逐渐强烈。
拟人:通过对某种事物使用人类的特点加以描述,在阅读时对事物的印象会更加鲜明。
对偶:句式工整、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语言较为精炼,一般以对仗的形式出现,有韵律美。
反问:阅读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语气的加强,关键词语有“难道”等。
设问:通常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
夸张:阅读时可以感觉到气氛的提升,对原本事物的描述有所夸大。
排比:句式整体较为工整,一般不以对仗的形式出现,阅读时可以感觉到较强的语言气势。
比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或事物特点描述另一种事物,或者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描述出来,关键字有“像”等。
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在答题时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类问题,避免失分[3]。
4.先易后难进行答题
在答题时不一定非要按照题目顺序进行作答,如果碰到较难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去,先做简单的会做的,最后再做较难的题目,能得到的分尽量全部得到,减少失分。
结 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是语文考试的难点,但是只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多练习,提高自己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在答题时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使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得到提高,使答题的效率及准确度得到提高,最终避免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失分,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培民.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原因及解题技巧分析[J].教师,2014,18:2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阅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试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有较大比例。毫不夸张地说,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师应善于对阅读文章巧妙设置疑问,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具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具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初中语文十分重要的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章深处,结合文章内容巧妙设置疑问,向学生进行提问: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如此深厚,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却是那么的悲惨,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方式值得提倡吗?他们死的是否有价值?学生也被主人公凄惨的爱情命运所动容,陷入了思考。在回答问题之前,学生需要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避免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古代的做法。由于当时的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完全按照礼教来要求人们的言行,婚姻都由有父母做主,孩子本身并没有自主选择爱人、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自由的爱情观念得不到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可,只有通过死来进行反抗,实现自己的爱情自由。尽管这样向学生进行解释,但是学生仍然有各种疑问,有学生向教师提问:难道他们不能选择私奔吗,或者是组织爱情自由观一致的人们进行共同抗争,为什么非要通过死这么极端的方式来证明呢?针对学生这种疑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当时他们两个根本没有选择,死是证明自己爱情、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从而更加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对其吃人本质有更深刻的感悟。通过针对性的设置疑问,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发了学生思考,大大改善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疑问设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对问题进行巧妙设置。例如,以《散步》这篇文章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曲目,然后在课堂导入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我爱我家》这首音乐,放松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为课文讲解定下浓厚的感情基调。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自行阅读,然后将生词、复杂难懂的句子以及存在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全面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阅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课文主旨和中心情感进行概括总结,明确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阅读和分析,了解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互相关心,浓浓的家庭情怀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到家的温暖,懂得双方身上的责任。在阅读教学尾声,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播放舒缓的乐曲,使学生在柔和的音乐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情感得以再次升华,为了维护亲情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置切忌过于死板、形式化,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境进行灵活提问,使问题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发散性,帮助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有所收获。例如,在讲解《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哪些地方可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回答这个问题,不必拘泥于某一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综上所述,巧妙设置疑问是阅读教学中十分可行的一项措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引和带动,提高课堂活跃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断思考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兴趣 语文课 积累 课文阅读
当前,在我市语文的期末和中考试卷中,阅读题动辄就几十分,占据了中考语文试卷的近一半分数。大部分学生做的阅读题,被扣很多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语文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很多。如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也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好奇心来主动地去阅读。
二、充分利用好语文课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关于阅读部分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的途径是语文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做好阅读方式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做好阅读方式的指导,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朗读的方式,这将有助于课内的阅读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要把情感和情境的设置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要注重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质量的反复朗读,比教师的串讲效果要好很多,教师的范读,既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的目的,又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朗读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品味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把某些词和短语加以强调,教师范读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仔细品味。
例如:我在上《春》这一课时,非常重视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学生们可以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尽情欣赏春天的每一幅图画,感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其中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小草悄无声息地破土而出的钻劲和它的质地、色泽的特点。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理解课文知识
学生要精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观点,更好的感悟文章内容。教师应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自行加以研究。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课本知识当作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教条化的知识,而应允许他们自主地作出选择、分析、判断,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究。深思善疑,学会自己提问,是精读课文的关键。一个好的提问比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解疑、集中答疑来解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化石吟》这一首诗,学生可以学到有关化石的很多知识,但有的句子学生不好理解,这就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解疑、集中答疑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老师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把精美的语句找出来,把它铭记于心,然后进一步进行揣摩:揣摩语言、揣摩选材、揣摩人物、揣摩思想、揣摩手法、揣摩风格。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做读书笔记。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训练;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善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教育学生要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教育学生拓宽阅读的范围,除了文本中的作品,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要完全凭个人的好恶,要尽量做到“博览”,但其中又可突出文学类作品多读,粗劣文字的图书莫念。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书目。强调阅读的长短搭配。一般来讲,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假期内阅读,而课余期间,应多读些篇幅较短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对语文的读、写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进行针对性训练
教师要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地专项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答题技巧,巩固对阅读知识的理解。每学期,我们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给学生出阅读的专项训练题,我们采用课堂考试和课余练习这两种形式。课堂考试的形式,学生做得更认真。然后,教师认真批改,评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有的阅读试卷安排学生课后完成。通过对学生大量的阅读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的阅读能力,我在此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我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论语 ? 雍也第六》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综合性学习陷入困境的原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还在探索阶段 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对于基层一线语文教师而言,已成为常规教学内容,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易于掌握和开展。而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举措,综合性学习如何开展、怎样开展才能富有成效,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的东西不多。各类公开课、教学大赛,一线教师也很少选综合性学习,因为挑战确有难度,他们大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组织耗时费力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综合性学习相对其他常规教学更为复杂,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组织能力和教学资源开发能力,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确保实效,还需要一定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基层一线教师本身工作压力就较大,尤其语文教师大都兼作班主任,更是事务繁忙。
学习效果较难检测 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成效,可以通过简单的纸笔测试,较为直观快捷地体现出来;而对于综合性学习,新课标指出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因此,仅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来检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成效,既有一定的难度,也不一定全面科学。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不明 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质也在于拓宽学习空间,架构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实现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和应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课改以来,我国各中小学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虽然新课标针对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与要求,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对其处理却不尽相同。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就是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才明确设立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因此,一谈到综合性学习,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认为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开展学习还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譬如对师生外出实践时的安全考虑。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感受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由于学生外出,不确定因素增加,е掳踩问题实际上已成为束缚当前学校和教师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关机构是否积极支持配合,活动资金来源是否充足顺利等,都成为制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因素。
走出困境的对策与方法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语文教师从观念上能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是解决其陷入困境的前提。首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造成许多教师死盯着语文课本,学生们死啃着语文课本,大搞题海战术,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发展,以致于出现了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对此,新课改大胆创新,求真务实,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语文实践这条主要途径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学校、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与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爱上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其次,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社会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倡导课程回归生活,追求综合化,通过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最后,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应用,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与同伴分工协作、与他人交流沟通,学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这种能力的提升更为全面,更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挖掘资源,为深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就是说语言学习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语言素材。各地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不断提升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处处留心,及时发现身边可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努力挖掘各不相同各具特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对此,笔者所在的太原市迎泽区有不少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家峰小学所在的王家峰村,果园面积达750亩,尤以梨树居多,远近闻名。于是,该校因地制宜,开设了“梨园文化课程”,带领学生走进梨园,赏花,吟诗,画画,作文等。位于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文化积淀深厚,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曾久居松庄;顾炎武等硕学大儒曾不远千里来此与其共议时事,切磋学问。于是,松庄小学充分挖掘这一地方资源,开设了“小松教育课程”,让学生探寻傅山足迹,感受诗歌、书法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高质量的综合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一是学校应以年级语文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策划,制订方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集中智慧,确保了学习方案的最优化。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努力做到精细化。即:学习主题要明确,方案要具体,组织要严密,分工要合理,步骤要清晰,方法要多样,总结要全面,评价要多元。学习要融听、说、读、写于一体,让每一个学生都高兴地参与其中,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素养。三是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贪多贪大,力求扎扎实实开展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每次学习活动后,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相对固定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科整合,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突出语文性 课程统整,是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它既包括“学科内统整”,又包括“学科间统整”。新课标就明确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和多元;同时,也强调综合性学习虽可以跨学科学习,但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特别是综合实践课教师联手,开展好综合性学习。例如: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内容椤冻闲牛从我做起》。活动包括阅读诚信小故事、撰写读后感;收集诚信成语、格言,制作书签;围绕“善意的谎言是不讲诚信吗”,举办主题辩论会;当回小记者采访周围人,寻找身边的诚信故事等。整个活动过程需要学生听、说、读、写,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界限,是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要发挥主要指导作用,适时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辅导;综合实践教师则应侧重于学生活动方案的制订、资料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指导。二者要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良多。
开拓创新,保障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 确保师生安全,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但不能因噎废食,禁止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外出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前,应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案,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开动脑筋,寻求相关机构支持配合,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比如:太原市新建西路小学多年来与山西省博物馆携手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为便于开展活动,解决安全问题,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山西省博物馆的支持下,该校引进部分展品仿制品,建起了校园博物馆,成为了校园文化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的乐园。
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在近年来的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中,综合实践已成必考内容,这促使初中学生平时的语文试卷中就有综合实践试题。因此,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初中语文教师更为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试题质量?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试题愈来愈注重整合考察点,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中,显示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八年级语文试卷曾出现的综合实践题,就涉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网球运动员李娜、航天员刘洋等时事热点人物,要求就公开人物的特殊性谈看法。该题把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要点,获取主要信息”的阅读教学目标相结合,紧扣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原则,答案不唯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建议小学语文试卷中增加综合实践试题,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素养的内涵是综合的,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综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是综合的。因此,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四步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25-03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考试完成之后,教师根据所获取的反馈信息,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答题规范、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进行矫正,从而弥补常规教学的一种课型。抓住了试卷讲评课这个环节,就抓住了高考复习工作的节骨眼。在新课改强调课堂高效的背景下,教师应注重依据课型特征构建语文试卷讲评课型模式,打磨教学细节,充分发挥试卷讲评的激励、诊断、强化、示范功能,实现试卷讲评课的优质高效。
一、试卷讲评课的基本功能及设计要求
(一)试卷讲评课的基本功能
1.反馈评价。试卷讲评课的主要作用在“评”,即评价。一是评价教师命题,二是评价学生答题。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答卷,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树立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诊断反馈,使师生双方都能明确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调整策略,改进教法学法,为提高复习质量提供借鉴。
2.讲析矫正。试卷讲评课是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的有效载体。有效的试卷讲评课,重点在于讲解剖析学生试卷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和典型错误,通过再现和暴露学生解题失误的过程,寻求错误归因,及时予以矫正与补救;通过讲析解题策略、点拨答题思路、总结解题技巧,达到巩固内化知识之目的。
3.举一反三。教师在讲评课时不能只按照题序讲评试卷,而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归类,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比较、小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按知识点归类、按解题方法归类、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归类。
(二)试卷讲评课的设计要求
1.统筹分析,把握考情,避免无的放矢。试卷讲评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在答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知晓学情考情是基础。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情和考情,讲评时要有重点和针对性,讲评前要做到“两统计两诊断”。一是认真统计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对错误率高的题要认真分析,诊断学生错误类型与失分症结;二是把试卷发给学生,让科代表统计学生有疑问或需要教师讲评的试题,教师认真研究这些题,诊断学生思维的盲点与答题时的纰漏点。教师通过“两统计两诊断”准确把握不同病症,确定讲评的知识重点和板块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2.抓住重点,相机点拨,总结规律和方法。讲评要有侧重,准确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
一要确定重点。一份试卷中或有全班出错率较高、迷惑性较大的题目,或有体现本阶段专题教学重点的题目,或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或有以往多次出现、多次矫正而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或有关系到后续学习的重点知识和重点技能的题目,这些都是讲评的重点,教师要重锤敲打,重点讲透,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要讲思路和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要点拨思路;对学生易疏忽的问题,教师要点拨方法。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题型特点与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答题突破口在哪、用什么方法解题最好,引导学生抓住试题本质,联系相关知识,快速组织语言,写出较完整的答案。
三要讲规律和规范。讲评课的核心是总结方法,对同一类题目的答题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出相对固定的答题规律,形成答题范式,规范答题模式。
四要延伸拓展。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善于“借题发挥”,类比延伸,理清和拓展相关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完成相应考点及思维方法的归类,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师生互动,反思探究,避免以教代学。赞可夫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试卷讲评课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活动,假若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收不到好的讲评效果。语文试卷讲评课同样要坚持“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切忌包办、“满堂灌”,避免以教代学,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接纳所有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错因、制定矫正措施,将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自行讨论分析、自行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的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形成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能力的提高。
4.落实反思,补偿练习,拓展延伸固新知。试卷讲评后续的反思矫正与补偿练习,是保证讲评效果的必要补充。学生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每次讲评后,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做好记录,建立错题档案,做好考试小结,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有所侧重,强化巩固。还要针对学生出错或失分较多的问题和知识点,通过变换角度,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或有意识地在下一次考试中,增加知识点的再现率,以便弥补缺漏,巩固讲评效果。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因时间所限在课堂上难以关注的,可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弄清、弄懂。教师还应该分析试卷中由于自己教学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学生出错的题目,反思自己在教学上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二、试卷讲评课“四步法”课型模式的建构及课例简析
依据课型特征和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设计了“四步法”讲评课型模式,即“成绩统计,考情解读――剖析错题,自主纠错――分类讲解,总结归纳――迁移练习,深化所学”。其中,第二步是主要环节。
(一)成绩统计,考情解读
教师活动:①简要介绍总体成绩及其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情况,正确评价自己,重在激励;②解说命题意图,对试题作准确、客观的分析,对考查的知识点、题型、难度等加以说明,对学生的答题和得分情况作简要评价,引导学生找准失分点及失分原因,调整心态和学法。
学生活动:①依据成绩档次,找准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②根据教师的分析,检查订正,找准自己的失分点和失分原因。
(二)剖析错题,自主纠错
教师活动:指导纠错,排解疑难。①立足于典型题目,针对共同性、典型性、关键性错误,指导学生反思出错原因,重构解题思路和方法;②巡视指导,帮助纠错有困难的学生,发现共性的问题;③指导学生解决自主纠错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纠错,发现问题。①针对自己试卷中的问题,总结出错的原因,及时对照知识点纠正错误;②就自己纠错有困难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③让答得好的学生讲解部分题目的答题思路,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反驳,通过共同辨析和讨论,明确答题思路和规范。
(三)分类讲解,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解题方法概括和思路点拨。比如:①关于基础知识积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先自己研究错题,通过查工具书解决,接着与同学共同研究讨论,深入理解、掌握问题,最后在解决的基础上对难题进行拓展延伸;②关于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审准题干及要求,然后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模仿例句的构思,组织语言,规范答题;③关于回答短文阅读题的方法:抓住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内容进行理解,再结合上下文分析问题,然后选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
学生活动:反思领悟,消化提升。①领悟教师点拨的思路,针对自己试卷上通过自主纠错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剖析错误原因,明确解题思路及方法;②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回答教师在典型例题分析中提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与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完善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过程。
(四)迁移练习,深化所学
教师活动:依据课前的统计分析对重难点和学生易错的题准备几道同式或变式练习进行“联类比照式”迁移训练,作为讲评后的矫正练习。有意让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使学生巩固深化、掌握规律、触类旁通,在后续的学习中尽量减少“同错再犯”的现象。
学生活动:主动迁移,完善认识,深化所学。①认真完成教师设计的补偿和拓展练习,以此诊断自己对所出差错的认识和理解;②主动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结果,为教师的迁移教学提供信息;③针对自己的错误,自觉接受教师的迁移教学,完善所学知识。
下面以讲评模拟考试卷中的赏析古诗词的典型意象题为例,简述试卷讲评课型模式的操作。
[操作程序]
[过程概述]
1.成绩统计,考情解读
基于对模拟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目的差错分析,明确学生答题中的三个主要问题:答非所问,概念不清,答题不规范。
2.剖析错题,自主纠错
教师展示题目:阅读《绝句》二首其《迟日江山丽》(杜甫),回答如下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学生自主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比,找出自身在诗歌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自主纠错;标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自己纠错有困难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纠错有困难的学生,了解纠错速度,发现共性问题。可就共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深入透析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问题症结。
3.分类讲解,总结归纳
教师针对赏析典型意象题型,通过相关实例,进行总结归纳。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塞上听吹笛》(高适)、《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然后回答:两首诗都写到了哪两个意象?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学生当堂练习。教师从学生的答案入手,对学生的答案要点逐一点评,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出鉴赏诗歌的步骤:①仔细审题,就问而答;②明确概念“意象”“意境”“物象”――“意象”是浸透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③规范答题(要点齐备),语言优美(信、达、雅)。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参考答案,总结答题要点和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明确变式提问: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迁移练习,深化所学
学生根据第3步骤总结和归纳的答题方法进行迁移练习,实际操练答题思路,深化所学知识。
《东栏梨花》(苏轼)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杜牧“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的诗意。试比较两诗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待学生练习后,教师展示参考答案:苏诗感慨要比杜诗深沉,杜诗抒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感,明年砌下梨花,梨花依旧而凭栏欣赏的人恐怕已不是自己了;苏诗由梨花的盛开想到人生的短促,充满了“人生如寄”之感(或答由梨花盛开引发出人生有限、不能久赏的淡淡哀愁)。
让学生按照答题格式调整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再次小结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型评价]
古诗鉴赏训练是高三备考中的难点,从近年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有的题目难度并不大,但学生却屡屡出现答题失误,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原因有许多,其中根本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概念不明;二是答题缺乏思路;三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评说。本讲评课型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抓住难点及典型题目,讲清要害,师生共同概括出解答这一类试题的规律,再辅之以练习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规律,建立相对完整鉴赏诗歌意象的知识框架。
优质高效的语文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需要语文教师着力于讲评课课型本质特征及操作模式的研究,重视统计分析与思路点拨,通过师生互动与拓展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照华.初中语文试卷讲评课程序初探[J].语文在线.2011(6).
[2]俞惠红.构建有效试卷讲评课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2(2).
[3]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在一次随笔的写作中,有学生写周末一家人去雅林看郁金香,其中有一句是这样描写郁金香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更是热烈而奔放,泼泼洒洒,开的煞是烂漫。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这样写道:“热烈”指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情,此处指花开得很多很茂的情景,若将表心情的词“热烈”改为表场景、氛围的词“热闹”,更合适。结果学生拿来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翻到第21页,对我说:“老师,史铁生不也这样写的吗?”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只怪自己没有细读教材。我在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余,也开始恶补语法教学。
一、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真正理解“语法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老师解读出“淡化语法教学”,甚至“初中不教汉语语法”的错误观点。倘若老师们能仔细往下读,就能解读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法知识”很重要,语法要教。像我们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和单一的教法,只会扼杀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才要求我们随文而教,不能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二、直面文本、学情、考点教学,真正落实语法教学
1、文本品析需要借助语法教学
吕叔湘在《怎样给中学生讲语法》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教呢?我认为应当把语法教活。”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领悟内涵的重要帮手。对任何体裁的文本的理解,首先都是对语言的理解。为此, 人教版的编者在201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的教材中增设了 “词义和语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被赋予特殊含义,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中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中的“埋葬”,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就是作者向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教师从挖掘“埋葬”一词的含义入手,进而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主旨。
2、学生写作现状呼唤语法教学
胡明扬老师指出:“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以下例举学生习作中的几个病句:
(1)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白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心潮澎湃。
(2)我沿着小路走着,两旁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吹来,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
(3)暑假我和朋友去了一趟苏州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分析:第一句“一连串”应修饰“事情”,犯了词序不当的语病;第二句结构含混,应改为“我迎着春风,沿着小路走着,路旁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第三句强加因果,去了苏州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呢?”
目前放眼学生作文,包括一些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内,在习作时都或多或少存在语言不规范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个人认为都是不懂语法惹的祸。因此,将语法知识贯穿进口语训练和作文练笔指导中,逐渐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应试压力迫使师生关注语法教学
综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语法知识的考查一直普遍存在着。语法知识的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病句类试题。
病句中经常出现的修饰词搭配错误,例如:“两个学校的老师”,大多数学生也知道这样的表述上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何处,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正是由于定语排列顺序的错误,才导致短语产生歧义。因此,在题目的分析时,我们还是要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2、语境类试题
201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卷,现代文阅读《鹰》第11节他仰起脸,注视着它,看那黑点儿的移动,看那放晴了的天空中 ------ (A.大朵大朵爆裂 B.朵朵飘浮)在阳光下的云,这时,他觉得那只鹰神奇而又陌生。
关键词:名著导读 特点 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58,面对较低的阅读水平,全民阅读被提上日程。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的作用需要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人人都需要读书,时时都需要阅读,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一、名著导读的选文以及结构
由于篇幅限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每册必修教材中安排两部“名著导读”,基本上中外各一部,共计10部:分别是《论语》《大卫・科波菲儿》《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堂・吉诃德》《谈美书简》《莎士比亚戏剧》《三国演义》《复活》。
“名著导读”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
“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产生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巴黎圣母院》的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另外还有《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经过,以及中译本的情况。
“作品导读”部分内容比较丰富。首先是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小说等则简要介绍一下情节,然后是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如巴金的《家》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
“思考与探究”一般包括2~3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于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对作品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名著导读的特点
(一)选文具有经典性
名著是不同国家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经典名著,可以给他们血液中融入文化因子,成为他们精神面貌或品质内涵的一部分。
(二)与教材选文衔接和互补
如必修3第一单元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名著导读部分就专门对《红楼梦》全书进行了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必修4第一单元有戏剧单元,课外就对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介绍。而像《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论语》虽然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学过一些,但这次是推荐学生阅读全书,也为选修阶段的《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论著研读》的学习奠定基础,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三)外国名著比例占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强调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而学生接触的外国作品,一般是经过翻译的,从工具性的要求来说,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外国作品在课内不宜过多选入,一般占三分之一;但是从人文性的要求来说,要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外国名著。所以在“名著导读”中,外国名著占二分之一,尤其是有“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
三、关于名著导读的建议
(一)扩宽选文范围
从“名著导读”的选文地域来看,我国的作品多选于大陆,对港澳台作家的作品选择几乎没有,外国的作品多选于英国、法国,对其他国家优秀作品的收录甚少,所以应该扩宽名著的选文范围;从选文体裁来看,大部分都是小说、戏剧,没有诗歌、散文集等,所以在种类上应该更加丰富;从作者来看,选文都来自男性作家,女性作家的作品没有受到关注,在将来应该加大对女性作家作品的关注和学习。
(二)增强导读的趣味性
在“名著导读”的编排中,每部作品都从“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个方面来介绍,全部这样的模式会使学生看起来乏味,而且都是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会使学生混淆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重要性不要作过多的阐述,对文章的经典语段应加以分析, 所以导读的编写多注重多样化,不拘 内容摘要:新课改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在教材中体现在第四个模块“名著导读”,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名著导读”必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逐步改进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名著导读 特点 建泥于形式,增加学生阅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