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培训方案

软件培训方案

时间:2022-09-09 02:05:56

软件培训方案

第1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校园网 规范 培训 建库

要规范地建设好校园网,必须做到:规划、培训、建库,然后建网。

一、规划

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网络,必须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网络,需要校园网络来干什么?通常学校对校园网络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最简单的校园网络:包括一个微机房、一个教师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教师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师办公、校务管理。学校也可以使用校长管理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几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2.中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电脑一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教师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满足管理、办公、教学、辅助教学的大部分要求。学校可以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网站等。

3.高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足够的微机房,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微机若干台(甚至学生人手一台微机),每个教师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的自动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自动化。学校可以使用各种的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学校,实现真正的网上教学。

利用校园网络最基本可以做到学校管理自动化,例如:人事档案管理、教师办公、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如果配置允许,还可以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教师辅助教学系统、网上学校等。所以要建设校园网络前必须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好校园网络。

另外,建设校园网还需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统一的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必须认清形势,了解到学校日后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潜力,统一规划好校园网络的架设。

二、培训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先进行全员培训,即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再考虑架建网络。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校园网就算是架设好了,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或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当规划好校园网,找到了合适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后,立即要着手做的就是对全校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进行全员培训。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全员培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全体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办公系统的使用;第三,教师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第五,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六,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七,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2.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相应的管理系统的使用,第三,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四,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五,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3.网络管理员的培训。网络管理员是最重要的人,整个校园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个管理员的水平。学校最好是聘请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来从事这一项工作,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互联网技术,第五,网络安全的技术。

4.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学校的网络和硬件以及办公设备。硬件维修人员应该参与到学校的整个网络铺建的工作中,熟悉全校的网络线路的布局。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架设技术;第二,微机的安装和保养;第三,微机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第四,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维修。

5.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也不可能长期依赖于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软件的维护人员来维护学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软件维护人员应该参预到学校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熟悉学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的技术;第二,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的技术;第三,系统设计的原理;第四,系统故障的处理和维护。

以上五种人员的培训工作都必须走在学校建设校园网络的前面,尤其是第四、第五种人员。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学校自己找合适的人士来培训;第二、三、五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编写管理系统的软件公司负责培训;第四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铺设校园网络的厂商负责培训。

三、建库

校园数据库内容包括很多的内容,我们都称之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就是要建立好校园网络,必须先建立起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的内容有: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人事档案库包括:教师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学生档案库。教师档案库中包括了教师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教师在学校的历任和现任职务、教师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资料、教师在学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学生档案库中包括学生的成绩、评语、奖惩、身体发育状况等。

财务档案库包括:校产档案库、工资档案库、收支档案库。校产档案库中包括了常规教学设备资料、电脑电教设备资料、图书资料、水电维修和木工资料、环境保护资料。

文件档案库包括:政府下达文件库、学校下发文件库、学校各种获奖文献库、学校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教学信息库包括:各学科教案库、试题库、教学改革信息库、教学研究信息库。教案库中包括了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节新授课、复习课的教案,以便日后教学总结及提高教学能力之用。试题库中包括了各种难度、各阶段的练习、测试、考查的试题,而且是每一题试题都已经经过分析并得出其难度的题目,以便从题库找出相应的题目组成一份试题。

多媒体信息库:包括了声音素材库、图像素材库、影视素材库。多媒体信息库是为了教学服务,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辅助教学系统、学生学习系统都必须使用到这一类的信息。

第3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82-02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IT业是发展最迅猛的行业之一,快速发展的软件行业对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软件产业急需高素质工程人才,如项目管理人才、系统设计人才、系统测试人才等[1]。另一方面,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这就需要对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工程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工程实践能力差距分析

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符合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现有高等教育重理论培养,缺少实践训练,尤其是缺少工程化、产业化的实践训练,存在工程实践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3],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高校来说,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4],特别是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工程化教育的人才培养中, 需要改变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这也是国家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当前工程化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思路

根据“加强基础、项目驱动、案例牵引、工程领先”的原则,围绕“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以产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为软件产业培养掌握先进开发技术的多层次工程化软件人才”这一中心思想,确定如下改革目标和思路。

(一)探索并完善适应软件产业需要并满足工程化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新模式

课程体系改革要符合多方向、多层次工程化人才的目标定位,围绕软件产业需要,强化企业重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相关强化训练。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入工程化思想,优化课程组织结构,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课程配置和实践方式。通过实施规范化的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维护各环节的训练,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工程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探索并制定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案例化实践教学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克服传统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案存在的课程间关联度小、工程性弱、实践性不强等弱点,实现企业性质的“人才深加工”,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的内涵,利用综合实践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与运用能力;在各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建立案例化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项目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入实际项目研发和实训机制,利用团队项目活动增强学生的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积累团队协作经验,增加对软件产业中岗位角色和职责的认知。

(三)探索并实践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在技术人员、实践环境、工程技术背景、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和条件,采取校内教育与企业可置换、相结合的灵活形式开展教育;加强校企师资合作,建立双师制度;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多层次上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前沿讲座以及教学指导等多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广度合作。

(四)建立动态灵活的教学执行方案

为了满足软件产业对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重新规划包括实践环节在内的教学执行方案,按照专业内涵要求,设置专业方向,建立和完善机动灵活的课程置换制度,建立多个课程组,形成相应课程群,建立灵活的课程适应机制,从而满足企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和企业课程置换,形成与软件产业岗位需求和特点动态适应的教学执行模式。

(五)改进并完善与新教学模式相吻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学校已有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基础上,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课程群组设置、教学资源支撑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在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该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广泛吸收企业资源后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在上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思路下,从课程体系改革、案例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执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确定如下的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中引入工程思想,全面完善教学内容。在夯实基础、消除课程冗余的基础上,将工程化思想引入到课程体系中。结合软件产业实际,设置多方向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为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群和课程组,不断深化和完善课程组织结构,设置“专业专业方向方向课程”的树状层次结构。按照企业工程项目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形成专业横向课程组和置换课程组。在注重精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增加有关课程设计与工程项目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主要课程都设置课程设计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强调在横向课程组内配置与实际工程项目有关的项目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项技能的熟练程度。

(二)案例化实践教学方案

课内实践即课内上机练习部分,为认知性实践。通过该认知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内容,为课程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内实践内容使用企业项目实践环节,构成“细胞”级软件项目案例。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实践能力和软件工程思想,引用项目案例的模块或环节,构成“组织”级软件项目案例。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 项目经验,依托综合项目实践,组成学生团队,并参考企业岗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包括企业项目实训和方向课内的项目实践,构成“系统”级软件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全部工作的总结和验收,结合企业实训项目,使学生了解和实践一个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是学生对项目理解的深化过程,它构成了一个“整体”级软件项目案例。

(三)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方案

为缓解本科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状况,组建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努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相吻合。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实际开发中的过程、工具和方法,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建立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效地保障工程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聘请行业专家、产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利用课堂授课和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软件产业的运作与发展理念,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工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动态灵活的教学执行方案

建立和完善机动灵活的可置换课程分组体系,在保证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完整实施的基础上,形成机动灵活的可置换课程分组体系。针对软件产业需求,形成面向就业岗位的多个专业方向,并形成多个横向课程组。学生必须完整选择一个方向的全部限选课程(包括理论课和方向实践课),此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任选课程。横向课程组的划分实现了多层次工程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岗位需求。

(五)与新教学模式相吻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已有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学院基本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特点,建立“校院―实训基地―企业”三方之间畅的合作平台,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这种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课程置换、学生实训的监督与保障,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专家,教师根据企业实训方案,灵活调整培养方案中的方向课程组、群,确定校内外课程置换方案;由学院组建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企业实训方案、校内实训内容和置换方案的论证;学院指派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校外实训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并对校外实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实施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本实现了软件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后符合工程化人才素质模型,在工程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三个方面同软件产业的市场需要相吻合。立足于软件产业的要求,学院迎合当前国家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

相关要求,搭建“校院―实训基地―企业”三方合作平台,构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满足软件产业特点、适应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程化软件人才。

(注:本项研究除注明作者外,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冯海文、吴澎、龚荣、钟玲等教师作为重要参与人,对此项工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爱敏,王丽萍,韩衍昭.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

讨[J].管理工程师,2011,(4).

[2]于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

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

[3]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10,(12).

第4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案例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软件产品的质量自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软件测试则是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1]。国外软件厂商早就极为重视软件测试,目前欧美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企业里,软件测试和开发人员的比例达到1∶1,很多企业测试人员的规模已超过了开发人员。而国内,在被调查企业中,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为1∶5的企业高达36.4%,比例为1∶2的企业占31.8%,比例为1∶1及以上的企业仅占31.7%[2]。近几年专业性的软件测试机构和组织迅速发展,随之带来了专业软件测试人才的旺盛需求,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新的热点。

1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软件测试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3],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软件测试的课程设置是依据课程分类制定的,按照先理论讲解,后工具应用的设置方式,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很难使学生对软件测试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课程结束后学生不知怎样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测试项目中[4]。

2)教学过程不合理:目前高校软件测试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授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实验室练习验证此知识点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学到知识点的内容,但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由于软件测试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的实际需求,学生在应聘软件测试相关职位时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最终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与社会需求脱节。鉴于以上讨论,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分析,建议采用以测试案例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及沟通合作[5]。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缺乏内容完整的案例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2]。此外,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软件测试企业开发的测试实训平台[2],但这些平台主要用来做测试过程的管理,其中包含的部分案例资源既没有任何针对性,内容也不完整,对提升学生的软件测试水平帮助不大。因此,首先应开发并建立完整的软件测试案例资源库,每个测试案例应包含软件需求、测试需求、测试目的、特殊的硬件要求、特殊的软件要求、特定的配置、测试用例的描述、测试的预期结果、缺陷说明等,并通过案例资源的应用,建立完善的软件测试案例教学体系。

2软件测试案例教学探讨

要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测试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要建立完整的测试案例资源库及完善的案例教学体系,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1案例资源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否能够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案例资源的质量是决定性因素,没有高质量的案例资源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体的案例资源设计原则如下:1)根据不同软件测试方法设计、开发针对性的测试案例,案例中包含一定数量的缺陷,而且采用对应的方法可以测试出这些缺陷。2)根据软件测试的不同层次设计、开发针对性的测试案例,使得这些案例可以体现出不同层次测试的关系。3)综合性测试案例开发,案例中包含软件测试所需的前期文档(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用户使用说明书等),学生通过综合性案例的训练,可以掌握软件测试过程及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

2.2案例资源设计方法

根据案例资源设计原则,采用的案例资源设计方法为:1)对软件测试基本的方法:边界值方法、等价类方法、决策表方法、因果图测试方法、路径测试方法、数据流测试方法等分别设计和开发针对性的测试案例,使得这些案例能够体现每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和用途。使学生掌握不同测试方法的适用情况、测试效果等。2)对软件测试的不同层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分别设计和开发测试案例,使得这些案例能体现每个测试层次与前一层次的关系及分层测试的优势。使学生掌握各层次中不同测试方法的适用情况、优缺点等。3)综合性的测试案例应包含所有的项目文档、源代码,使学生有实际工程测试项目的感觉,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理解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增加软件项目测试的综合经验。通过综合性测试的实践,可以让学生感受大型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掌握各种软件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了解软件测试项目的管理,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的管理、产品的管理、软件测试用例的管理以及缺陷的管理;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测试项目的计划和过程管理,合理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自动化测试,为从事要求较高的软件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案例教学体系

案例资源开发完成后可直接用于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在案例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并通过测试案例的应用改革软件测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软件测试人才。案例教学体系分成如下三个阶段:1)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针对软件测试基本方法的测试案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案例。2)课外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习方式,主要采用综合性的测试案例。3)与软件测试相关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联系,使学生得到实际软件测试项目的训练。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和实用技巧。

3结语

本文以面向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由浅入深的层次软件测试案例资源为基础,通过完整的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开始学习软件测试时就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案例实践真正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李静,赵志升.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135-137.

[2]戴勇谦,戴勇新,周旋.基于实训平台的软件测试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195-196.

[3]李玉蓉,贾美丽.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21):105-107.

[4]李月龙.高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16-18.

第5篇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WWw.133229.COM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 教学改革 软件测试工程师

【基金项目】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程序代码级内存缺陷的充分性检测技术研究”(15CX02050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9-01

一、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导致对软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软件测试工程师成为每个软件企业都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就是一门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专业课[1],本课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测试方法、测试过程以及常用测试工具等内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将为学生系统的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以及毕业后从事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等职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扎实有效的培养软件工程学生在软件测试领域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工程实战能力,目前许多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4]。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已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5],为了执行国家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精神,融合学校的“三三三”培养体系[6]的顶层设计,以贯彻培养理论扎实、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师为目标,我们也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7,8]。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是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落实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增开了大量的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环节,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了工程实践能力得培养。

二、“软件测试”教学面临的问题

“软件测试”课程的已有的教学改革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影响着教学,所以目前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九个知识域中理论性最强的一个知识域,必然造成软件测试教材与教学内容较抽象。目前,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偏重的特点,扎实的理论素养是卓越工程师的必备基础,但是即便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也欠缺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经验,所以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为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必须结合软件测试的课程特点,将抽象的内容分化到软件测试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并采用相应的测试工具体现测试的方法,再应用于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测试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没有完善的测试知识体系

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的一项活动。而在教学中,软件测试的理论出现了割裂,各知识点呈现碎片化,理论内容与实际的软件测试流程不同步。将不同的测试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分割,这样利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这也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测试理论框架,难以把握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软件开发与测试的过程中如何应用。为促进教学效果,有必要基于软件测试过程,定位软件测试的介入点,在不同的介入点进行理论知识的分配,形成一个以软件测试过程为主线、各理论知识在介入点进行分配的鱼骨图式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体系。

(三)轻视测试工具应用,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难以衔接

因为软件测试方法众多,这也造成有大量可选的软件测试工具。虽然工具的培训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必备环节,然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毕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掌握一个测试工具,而应该了解测试工具所体现的测试理论、所适用的测试阶段以及所应用的场景。在进行测试工具培训锻炼的同时,必须结合所讲授的测试理论,以及该工具适用的测试过程与测试场景。为了全面的掌握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测试工具,需要搭建一个测试工具箱。

(四)教学案例简单,学生没有完整的测试思路

因为理论知识碎片化的讲授,也造成目前教学中只能采用简单的案例,简单的案例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具体测试方法的理解,但是难以融会贯通的掌握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测试。为此,需要基于鱼骨图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体系,精心设计能够贯穿整个测试流程的案例,并有必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形成一个分层次、分类别的测试案例库,以保证对各种测试方法的掌握。

(五)学生对软件测试存在认识偏差,缺乏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的意愿

目前国内软件行业依然蔓延着“重开发、轻测试”的观点,这种观点也延伸到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导致部分学生对软件测试这个职业存在认识偏差。这就要求软件测试课程需要从原来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欠缺软件测试训练的教学中摆脱出来,应该与软件测试工程师要求的能力培养集合起来,注重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与软件测试职业的衔接,增设对软件测试工具的训练,加大基于案例与项目的实战训练,通过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的正确认识。

三、总结

为了执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解决“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计划在已有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提出“方法为基、过程引导、工具跟进、案例贯穿”的“方法-过程-工具-案例”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以解决目前“软件测试”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软件测试”这门课程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型教学的要求下在理论培养与工程能力训练等方面逐渐显露出的各种亟待解决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有可能针对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理论与功能能力具备的软件测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雷, 刚旭, 张俊三. 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类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4,11:88-91.

[2]李月龙. 高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4,7:16-18.

[3]邓松. 递进式软件测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4,7:5-7.

[4]周雪妍, 林泽鸿, 罗秋滨, 路雯靖, 刘玉利. 软件测试技术四面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教学研究, 2013,5:56-58.

[5]张国平等. 软件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研究与设计[C].软件工程2011年会,2011,10.

[6]刘华东. 构建“三三三”培养体系 推进本科教育迈向更高目标[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18:34-36.

[7]吴春雷. 面向应用型软件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4.04:124-126.

[8]张国平,吴春雷. 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案例化教材的规划与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3.10:85-87.

第7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针对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阐述如何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感知企业;一体化管理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54-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UPRP20140076)。

第一作者简介:曲海成,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架构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quhaicheng@lntu.edu.cn。

O 引 言

依据国家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出台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项目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2000万人,而每年至少需求80万人以上的软件人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未来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鉴于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对软件人才的强劲需求,国家高度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先后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软件人才。但是,一般高校在专业教育上往往注重学术研究,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而忽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弱、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软件人才的培养同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一方面,培养的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层次较高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常常招不到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软件产业的落后。因此,“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必须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层次的、面向应用的、高质量的中高级软件人才,这也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1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

1.1 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之一,从2002年创办之初,便确定了“工程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早在2006年,软件学院便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开始合作,以项目实训的形式率先在省内高校开展合作教育,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平台。2011年开始,软件学院通过与著名软件企业联合培养,实施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以知名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软件企业的开放式办学体系,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软件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5+2+2(学期)”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校企合作教育的要求,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著名软件企业的项目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依据企业需求及软件产业特点,开设企业定制培养班,探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5+2+2(学期)”联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培养模式面向4年制本科生,共分9个学期(包含2个暑假工作学期)完成。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企业定制”培养模式侧重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参与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整个学生培养模式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阶段。校内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工程基础为核心,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课程综合训练项目(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企业培养阶段,学生利用1个工作学期(大三暑假)加1个学年(大四1学年),在企业完成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最后,校企双方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2 实施方案

自2006年以来,软件学院在近10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公司选择、方案评审、过程监控、成绩考核、就业管理等一整套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和特点,充分挖掘与著名软件企业深度合作的潜力,先后与东软睿道、大连华信、文思海辉、甲骨文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结合学校工作学期的有关要求,创新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工程实践基地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路子。

2.1 定制人才培养流程

“企业定制”联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整个流程由前期准备阶段、联合培养方案制订、学生选拔、企业培养和入职指导5部分组成。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走访实训基地、明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校企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框架,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由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实验、实习、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订,解决高校课程体系与行业及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企业定制”培养模式奠定框架基础。学生选拔环节,实行双向选择,学生首先会到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及技术发展动态;企业在四年级上学期到学校进行宣讲、笔试和面试,达成共识后签署三方协议。企业培养环节,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培养。企业培养后期侧重人职培训,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学习都在这一阶段完成。

2.2 教学体系构建

在整个“企业定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课程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限选和专业实践4部分构成(见表1)。整个教学体系学生需要修满188.5个学分才可以申请毕业答辩。其中公共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方案由基础教学部和软件工程系联合制定,由基础教学部负责具体实施。专业教育和专业限选课课程方案由软件工程系和合作企业联合制定,软件工程系负责具体实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框架程序设计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讲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与企业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实施。“定制培养”注重特色与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也相应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特点。学院与大连华信合作的实践教学将4个实践教学层次与大连华信教育基地充分融合,缩短在校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距离。4个层次的合作培养模式分别在4个年级中开展,其中:第1层是一年级认识实习(职涯点亮),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第2层是二年级开展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类实践),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第3层是三年级开展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习类实践),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第4层是四年级学生实训、实习(企业级应用类实践),全面提高职业竞争力,保障就业质量的提升,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

2.3 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与运行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培养质量由学生和就业单位来评价。定制培养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实施,用感知、体验的方法,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而不再把获得相关课程的及格分作为学习目标。定制培养过程中,学校须随时对各定制企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对定制培养方案的每个细节进行动态监控;另外,对学生毕业流向进行跟踪,并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纳入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对“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控,不断根据企业和市场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有力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项目实施保障方面,依据国家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式推出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纲要》,全面启动合作教育;同年,学校被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3年软件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3批学科专业。学校给予软件学院和软件工程专业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设备投入等各方面优先支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院也专门成立实习实训部门,负责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运行、监控、考核、评估等工作。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定制培养接轨,学院先后在2011、2012、2013年的暑期分3次,共派遣12名青年教师赴东软集团、达内教育集团及甲骨文公司学习软件新技术,为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此外,学院依据行业需求动态设置前沿课程,邀请软件企业派出项目经理、工程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实习,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安排顶岗实习岗位,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报告、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等。上述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卓越人才“企业定制”项目的实施。

3 实施效果

2011年软件学院依托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始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12月12日,学院与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签订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东软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书”,开启了“企业定制”人才培养的大门;先后又与中软、大连华信集团、文思海辉、甲骨文等著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工程实践平台,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和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制定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创新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工程人才。仅在2013应届毕业生中,已有65名学生入职东软,24名学生入职文思海辉,23名学生人职华信,18名学生人职中软国际,11名学生人职文思创新公司,在国内著名软件企业(营收前5名)的入职率达到了38%,使软件学院应届毕业生达到了较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企业对新人职员工满意率达到95%以上。

4 结语

为有效解决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弱,对新岗位适应能力差,软件人才培养同软件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的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定制培养合作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卓越人才定制培养合作教育效果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执业竞争力。

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让学生在软件开发领域由校内的“基础层”水平达到“工作层”水平,真正提升了其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了一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定制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1-12,

[2]骆斌,葛季栋,丁二玉,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 9-13.

[3]周秀珍,李家坤.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29): 253-254.

[4]张兆印,陈超,曲晓峰,等.软件工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2): 43-45.

[5]李万龙,郑山红,赵辉,等,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 1-4.

[6]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6): 149-153.

[7]陈思宏,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式课程体系实施方案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 226-227.

第8篇

关键词: 实践;Java实训方案;实训项目;实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3-04

笔者拟结合Java教学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提出了“Java实训方案”。该实训方案,主要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实践,开展项目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项目训练,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场景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在实训中,学生将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了解一套软件开发流程、熟悉一种编程框架,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素质,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1 实训项目团队模型

实训项目中项目团队采用统一的模型,包含固定的项目管理角色:项目总监、项目经理、软件开发组长、软件开发成员[2],还有由学院统一配置的、独立于实训项目组的质量保证组,为项目组提供指导和质量保证。项目小组包含4~6名学生,最多不超过8名学生,以保证项目小组符合当前的最佳实践。在项目开发小组中,一般不固定区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配置管理等角色,可采用轮流和交叉的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这些角色,获得多种角色的开发经验。实训项目团队模型如图1所示。

项目总监:由学院实训中心领导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监督;

项目经理:由Java任课老师担任,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项目计划,并进行跟踪管理;

开发人员(学生,对项目经理及项目负责);

需求分析员:负责系统的需求获取和分析,并协助设计人员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架构设计:负责系统设计工作,并指导程序员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

程序员:一般模块的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并交叉进行模块的白盒测试;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测试人员:进行项目各阶段的测试工作,包括模块测试(白盒测试)、系统的需求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工作。(对用户需求负责)

2 Java实训方案

2.1 实训内容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在“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通过“Java实训方案”,可以达到“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相互协调的培养目标。

“Java实训方案”将以项目研发为主线,以项目管理过程为主导,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进而在企业研发的氛围下体验项目研发流程和行业需求。实训的内容也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工程知识等内容,同时体验企业的项目研发氛围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践项目经验。

在Java实践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项目库,可选择难度、规模、行业、涉及课程等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也将在行业领域、工程管理、IT技术等方向逐步提升,逐步过渡到严格的企业管理环境中,与市场接轨。“Java实训方案”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内容将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和理论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项目开发是交叉进行的,通过实际项目需求来带动理论课程教学,并在内容上有机结合,以实际需要来驱动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升学习效果。

2.2 实训进度安排

Java实践为80学时。实施过程分为开班、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项目验收、结业等八个阶段。其间安排了大约1/5的理论课程,梳理学员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Java实训方案”流程如图2所示。

2.3 理论课程

在“Java实训方案”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补充,结合基础知识、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并辅以企业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先进软件开发方法和最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单元覆盖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核心内容。

2) 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CMMI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为核心,融入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软件工程实训中包含有如下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

2.4 实践项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Java教学的特点,按6~7个人一个项目的规模,选定如下2个项目,供学生选择。

2.4.1 中国民航机票预订系统[4]

电子商务类。开发一套国内机票售票系统,要求能通过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该航空公司的营业网点为顾客提供航班查询,购买机票以及退票的服务。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当顾客到达营业网点后向航空公司营业员提供出发地,目的地和出发日期,营业员根据以上信息,查询满足条件的航班,输入乘客信息,以及舱位信息,然后执行出票操作。该系统在营业网点内能够完成营业员登录,查询航班,出票等功能;在航空公司内部能够完成添加或删除航班,添加或删除营业网点,添加或删除营业员等功能。

2.4.2 超级连连看

网络游戏类。连连看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找出相关联的东西,该游戏对一堆图案中相同的图案进行配对,在一定的规则之内可以做消除处理。

3 实训制度管理

3.1 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1.1 周报制度

将实训开展的情况,每周形成报告,总结上一周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安排。

3.1.2 例外报告

在实训过程中,出现例外情况时,将临时召开例外会议,讨论例外情况和处置办法。

3.1.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3.2 项目管理制度

3.2.1 工作日志

学生应每天记录工作日志,记录实训过程和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录碰到的问题以便在会议上进行讨论。

3.2.2 每周例会和周报

每周例会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监参与讨论,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并确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每个学生应填写个人周报,项目组长负责填写项目周报。

3.2.3 阶段总结

在项目里程碑到达后,应组织会议进行阶段总结,报告阶段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并提交阶段总结报告。

3.2.4 评审制度

实训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成果应采用评审的方式确立。

3.2.5 项目结业总结

学生应在项目验收后,进行实训个人总结,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4 结论

“Java实践方案”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行业需求,采用企业化或准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5],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开发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Z].易思博,2010.

[3] 陈刚.Eclipse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按照《礼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礼县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为了使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点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及时下载、搜集、整理和应用相关资源,做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组织、教育教学和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确保站点有人管、能管好。结合实际,现制定以下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充分认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2、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对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技能;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对办公软件的使用;5、掌握卫星ip广播数据接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6、掌握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7、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培训对象主要培训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103名协管员和第一批新建站点的100名管理员。三、培训方式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结业测试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考核具体包括考勤、作业、笔试、实践等四项内容,其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时间为2学时,其它三部分成绩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计分制,四项成绩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考核总成绩不合格。四、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共40学时,其

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1、中央和省市有关远程教育的部署和要求(1学时)2、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相关软件开发及资源共享知识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3、计算机基础知识(10学时)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4、windowsxp操作系统(10学时)windows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windowsxp的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知识。5、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2学时)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cbesat)简介,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防雷,ip接收原理简介,dvb数据接收卡(包括驱动程序、接收程序)的安装与调试、参数设置,ip接收软件的注册与使用,接收中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除方法。6、资源接收和利用(1学时)远程教育资源简介,对资源的接收、存储应用知识。7、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2学时)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利用word进行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制作表格等应用,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等相关应用,利用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等应用,媒体播放软件、刻录软件、抓图软

件的初步应用知识。8、终端接收站点卫星专用频道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与资源接收、资源管理等。(1学时)五、培训时间培训采取分期分班的方式进行,第一批被培训人员共分五个教学班,每期时间为5天,约40学时。在2009年3月底以前培训结束。六、培训地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礼县教学点。七、培训经费培训费每人200元,包括学员食宿补贴;教师授课补助;培训机构补助等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工作过程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绪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成长,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但是,尽管高校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相当庞大,软件公司和企业却反应招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也抱怨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对口就业率低。这就是当今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脱节,即学生找工作难,企业人才难求。归根结底,导致这种尴尬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开发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要求的,于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所需,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1-4]。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软件技术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在充分调研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对软件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完全根据市场动态开设专业方向,目前开设的方向有Java Web开发方向、C# .NET Web开发方向和手机软件开发方向,拟开设软件测试方向。近年来,本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我校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大胆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探索。经过不断的努力,软件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一、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的提高和完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学的硬件资源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特别是在2010年,为满足我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突破的需要,由市政府批准,依托现有马鞍山师专资源,于6月挂牌成立马鞍山师专软件学院。同年年底,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学院获批“201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出资150万,学校配套资金150万,共计300万元用于软件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标准化多媒体教室28间,其中60座21间、80座3间、120座4间。机房4间,主流配置机器260台。一体化教室5间,有手机软件实训室、Java实训室、.NET实训室、软件实训工厂、系统集成模拟实训工厂,这些教学设施完全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及实训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深入企业。最好、最直观、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使学校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技术要求,让企业辅助学校教学,双方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我校软件学院联手一大批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以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实施集中培养。软件学院理事会单位由安徽清华紫光国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马鞍山视聆通软件园有限公司、上海狂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等近三十家企业组成。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一)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根据社会产业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定期联合软件学院理事会单位、省内外多家软件公司召开会议共同研讨,不断地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采取“将企业引进学校”、“把专家请进课堂”、“把教师送到企业”等模式施行校企合作办学,使得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

(二)企业参与职业素养课程教学

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其中职业素养课程由校企联合开展,如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开展讲座,优秀校友论坛和到校开展专业技术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专业潜能测试等。经过一学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把握各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规划有较清醒的认识。

(三)企业参与课程实训

2011年1月,我校2010级软件技术Java班与中软国际ETC(无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在第二、三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期间,由中软国际ETC(无锡)的项目经理到校开展为期1-2周的课程实训,如Java SE桌面项目实训(1周)、Java SE桌面数据库项目实训(2周)、网页设计项目实训(1周)、Java EE Web项目实训(1周)等。2012年1月,2011级软件技术.NET班又与中软国际ETC(无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就能较早的了解企业对该门课程的需求以及该门课程在培养职业岗位能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较早的接触企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双教师授课

在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内开展项目实训,由中软国际ETC(无锡)到校实施。在企业项目经理到校开展课程实训和校内项目实训过程中,配备一名校内专任教师随堂,实行双教师授课,这样做的优点包括:让教师在校内就有机会学习企业一线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风格,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还可以起到监督和辅助作用,一举多得。

(五)引入“双证书”制度

我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如程序员、软件设计师、SCJP认证等。在教学计划内,将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形成模块化,构成的与之相应的职业证书教育体系,为每位本专业学生储备对应的能力基础。

(六)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加强与完善校内实践条件的同时,我校还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至今已与上海狂龙数码、东华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晟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贵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技术交流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150人以上,这为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改革

(一)实行大类招生,“1212”分段培养

我校在2010级新生中实行计算机大类招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212”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期(“1”),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第二、三学期(“2”)开设专业课程;第四学期(“1”)组织进行校内项目实训。第五、六学期(“2”),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完成与岗位相符的毕业设计。

大类招生的优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学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学子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和无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二、更好地满足志愿选择,督促教与学,实施大类招生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和老师学习和教学的激情与热情;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四、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资源利用;五、利国利民,平衡所谓的“冷热”专业。

(二)构建“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技能培养体系

以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简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如我校软件技术专业(Java Web开发方向)的职业岗位是Java开发工程师和程序员。根据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课程规划与建设,全面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达50%以上,同时注重课程和实训项目的综合化建设。

以职业岗位为出发点,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标准,序化教学内容。如分析“Java工程师和程序员”的岗位工作过程,邀请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完成该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各种核心技能,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

跟踪新技术,融入教学,拓展职业能力。如在《数据库基础及Java数据库编程》教学中大胆引入新技术、新工具,以工作任务为专题,讲、练一种工具MySQL,演示、扩展SQL SERVER 2005,了解Oracle。教会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多个工具的解决方法,力图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由多媒体教室加机房授课改为在一体化实训室组织实施,具体教学安排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激发兴趣,任务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首先构造一定的场景,在场景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准备;引出新知识,演示典型案例的实现过程;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任务,对工具的实现产生认同感,完成一定量的任务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之后解决实际场景中的任务,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将经验升华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后的实践。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内容由典型、实用的软件项目,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展开。整个项目按照“项目背景――项目分解――下达任务单――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教师总结――学生再实践”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微观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依据工作过程分解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到深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如下图1所示:

同时教学中结合使用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改革考核形式

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上机考试、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设计、校内企业实训项目考评、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实习成绩由带队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习情况和实习报告进行评定。在学生的实习情况表上需有企业人员的评语和签字并加盖公章。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软件系统开发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定。

成绩评定后,任课教师进行成绩分析,查找在教与学、命题、阅卷等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改正、完善和提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我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从企业引进有经验的教师到校内讲学,同时还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实行教师导师制,师徒互助,共同提高;

(2)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及校外组织的各种培训;

(3)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4)听课:鼓励青年教师听课,指导教师随时检查其教案和课堂教学;

(5)教学研究:在进行完一轮教学后,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论文。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正在快速的成长。

五、结语

我校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思路科学,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网络资源建设日臻完善,构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教学体系,并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对校内专任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高,教科研方向稳定,成果突出。近年来,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大部分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及北京地区等软件企业就业,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基金项目: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大类招生前提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编号2011xjrcpy02)

[参考文献]

[1]何婕.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5):628-652.

[2]曲桂东,张诚洁,丛迎九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0,(Z1).

[3]姚寿广,卢兵,吴学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73-75.

第11篇

1.软件人才需求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虽然培养了约50多万计算机软件人才,仍不能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与此同时,软件人才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拥有较高知识体系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软件开发工作,他们往往需要用人单位进行3-6个月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从而造成软件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应届毕业生软件人才的就业。究其原因,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脱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1]。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推进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现在的软件工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过程古板、没有感召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落伍,没有及时增加软件工程发展的新知识、新方向,禁锢了学生视野的拓展。(3)缺乏完整的项目训练,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改思想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软件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革,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按照“激发兴趣、传授新知、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的设计思想,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选择地介绍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案例教学,把现实中的例子穿插到课堂中,使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入讨论环节,使他们主动掌握所学知识及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放弃分散的项目开发,以完整的项目作为实训题目,使学生能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和汇总。项目实训时模拟软件企业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实战能力。

根据“激发兴趣、传授新知、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的设计思想,我们制定了具体方法来进行落实,下面做详细的阐述。

三、教改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上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庞杂、抽象的课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又死记硬背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当然不会高。

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项目管理这部分时,给学生设置更多的环境,提供足够多的案例,让他们作为项目负责人来根据这些情况分析使用什么管理模式和周期模型,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性,让他们有更多的兴趣来深入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每一部分不同的知识内容,让每位同学选择不同的角色,根据这些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可根据需要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们能最大限度地感受软件企业的开发氛围和管理过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

2.传授新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上课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外,要重点介绍软件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主流开发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的CASE工具,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一致。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工程出现了很多新知识、新动向,在上课过程中,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软件工程最新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这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大有益处的。

3.案例教学和完整项目实训结合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讨论案例中涉及的实际问题,为以后项目实训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也很重要,我们注重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题目进行分析。另外,为了保持案例的与时俱进,我们及时对案例进行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努力保持案例的“新鲜”。

案例教学很好地解决了理论知识点的应用,若希望学生对软件开发有完整的实践经验的话,须和完整项目实训相结合。

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现在有很多高校采用了项目驱动法,但是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项目的选择上与实践脱离严重;实践环节中采用的是孤立的项目,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软件工程知识串联起来。每个知识点或者单独的几个知识点是一个项目,其他知识点又是别的项目,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整体地理解软件工程,不能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的完整项目实训法教学,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软件工程实训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完整地理解软件工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作用。完整项目实训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软件工程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需求分析、编程与程序调试等技能上受到严格的实战训练。通过完整项目实训环节,将学生所学的软件工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使他们所学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

四、加强完整项目实训环节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项目实训环节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和提高,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完整项目实训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加强项目实训:

1.选择实践性强的项目

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项目开发,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宜选择过大的项目,应该选择实践性强的、学生熟悉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实战锻炼的目的。在完整项目实训中,我们鼓励学生选择这些题目:(1)图书借阅管理系统。(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3)寝室用电管理系统。(4)学生选课系统。这些项目与学生结合紧密,实践性强,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这些项目进行需求分析,能真正达到实战的目的。

2.明确实训任务加强监督

在项目实训过程中,应对于每个阶段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予以明确,对于应提交的成果做出详细的要求,规范项目实训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3],从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材料。把各个阶段的任务进行细化,罗列出每个阶段所需提交的材料和每个阶段需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有清晰的项目实训轮廓,从而提高完整项目实训的效果。

在项目实训过程中,严格加强监督。毕竟完整项目实训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前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如果前一阶段的工作没有完成,后一阶段的工作也就无法进行。所以在实验的各个阶段要加强指导和监督,监督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日常的指导和督促外,可以通过项目小组内部和项目小组之间的点评和评比,使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督促方式效果更好。

五、成绩考核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查的重点不单是理论知识,更需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成绩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实训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完整项目实训环节的考核采取指导教师检查和现场答辩的方式。指导教师检查环节要求教师认真检查各个项目实训小组所完成的任务情况,并做好记录。现场答辩要求学生陈述自己在项目实训小组中所完成的任务、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答辩老师根据项目检查的情况和学生答辩情况,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表扬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答辩过程中,加入现场提问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理论知识考核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中,在期末试卷中,除了加强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核外,重点考核学生的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设计题目所占的分值。目的就是以考核手段为导向,促进学生对软件工程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开发能力的提升。

六、总结

根据“激发兴趣、传授新知、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的设计思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经过我们系统地训练,他们的综合软件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使他们能很快融入软件企业开发的节奏,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治昌,等.软件工程教育:迎接网络时代超大系统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9(3):23-25.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的硬件技能逐渐被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取代,突显了操控这些硬件设备物流软技能的重要性。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化往综合型技能人才方向转移,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完善矛盾突出,因此高职院校抓好物流软件实训是培养学生掌握物流软技能的必由之路。

1 高职物流专业定位

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社会上需要的是综合的人才,我们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不但要重视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构建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以企业岗位为导向。据2008―2010 届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达 87%,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达51%,一年后离职率达 45%。可见,本专业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但离职率和专业相关度也较高,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使得很多学生转行业。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多个岗位的理论与技能,增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满足企业的动态需求。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 。物流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是以扎实理论知识为基础。物流理论决定了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物流思想理念。物流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物流软件实训恰好是物流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物流思维下的物流操作技能。

2 高职物流软件实训特点

目前,代表性的物流软件有环众,中诺思,络捷斯特,星城软件,益达3D实训网等;其中中诺思专注于高职物流软件应用与比赛,环众专注于中职物流软件应用与比赛,星城专注于广东技能鉴定认证,络捷斯特和益达3D实训网主要从事高职高专的物流实训室建设,益达3D实训网在物流3D仿真实训中有所创新。不管各学校最终选择哪些软件进行物流实训教学,但高职物流软件实训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物流理论知识为基础。物流理论课程应在软件实训前开设,高职学生必须在大二第二学期之前学习物流基础,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等理论课程。在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引导下,学生在进行软件实训时能更主动和灵活,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学生能自主地进行软件操作而不是老师在教学生才能学,或者是,老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业务流程为导向。物流软件实训是多个子系统或者众多模块之间的操作,软件操作的顺序必须以物流业务的流程为导向,孤立的数据处理学生难以明白操作的意义,类似的操作也难以独立完成第二遍。需要以完整业务流程的案例才能逐渐引导学生熟悉软件操作,并达到学生真实模型物流运作流程的独立自主驱动软件实操技能。

培养操作技能为目标。物流软件实训是将物流的业务流程数据和信息通过计算机操作实现运营管理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操作过程中,熟悉物流业务流程是完成案例的前提,实训的目的,不单只是熟悉业务流程,更应该真实模拟仿真企业运作过程,应以学生独立完成案例为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多模块或多功能、多命令操作,学生之间分组配合完成一个案例的基本资料,仓储、运输、货代业务环节,软件模块功能操作,子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切换操作。

3 高职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分析

课程教学目的。物流软件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构建模块化教学资源,通过实训教学岗位化、业务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软件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前准备:

(1)编写模拟真实企业的物流软件教学讲义。讲义不仅要讲述软件的原理,应用课程安排、详细学习过程和任务、具体多样并富有代表性实例和数据资料。

(2)制定物流软件教学计划和课时,制作上机讲解PPT课件,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

(3)录制物流软件操作基本流程示范视频,教师课前软件流程示范并录制课时教学视频,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细节和课后回顾,毕竟软件操作只能在实训机房才能进行,课后不回顾讲难以掌握,下次实训也跟不上进度。

课程教学方法应用:

(1)个人独立案例完成训练。给学生分配一个唯一的区别码分配任务和考核实训情况。

(2)班级分小组案例比赛训练。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例如六小组每组五人,分工扮演部门角色仓储、运输、供应商、客户完成完整案例并计时任务完成详情评分比较优劣。

(3)小组内再分组或分部门实训。领导与分工协作能力,适应企业岗位团队合作需要。

(4)模范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承受公众压力,为今后适应企业内训打下心理基础。

(5)小组代表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沟通了解同学情况,培养信任和知人善任能力。

课程作业要求:

(1)形成规范的封面实验报告。尽可能的规范模式格式,接轨企业的管理要求,潜移默化的适应公司的管理规范。

(2)截图做实验过程记录。截图记载详细的实训数据和实验信息,能形成规范操作同时方便查阅和找出错误反思反省,省去重头操作一遍的麻烦。

(3)画流程图。包括实验流程实验示意图和物流软件操作命令步骤流程图示。

(4)写出实验总结。总结是学生整体回顾实训的效果,为下一次实训归纳掌握的技能与技巧,更好的完成软件物流流程的实训模拟,甚至提出建议,改善现状并有所创新的环节。

(5)描述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掌握物流流程与物流软件操作逻辑,是信息化手段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本质需要,是学生掌握软件操作和发现改进现行软件的途径。

(6)总结发现的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培养学生操作使用分析发现物流软件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执行物流运营流程的情况,具备思考创新能力。

(7)实验报告编辑按照规范来完成,物流软件和办公软件结合使用,要求学生娴熟操作物流软件同时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展示操作成果。

(8)实验过程记录以作业(电子档或纸质报告)上交。综合评定学生实训资料依据。

课程考核。物流软件实训是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且各模块之间相互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学生进行考核:应安排学生在实训课结束交实训报告。通过实训报告,总结实训中的得与失,在物流理论知识上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物流操作上是否有收获,以后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等。教师应详细阅读每个学生的实训报告并打分。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实训表现、考勤等方面。总评应采取满分制,由综合实训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判定,按60%、40%的比例得出总评成绩。

课程探索。引入企业人员参与物流软件的实训教学,可以通过专周实训,校内培训课程或者到企业相应软件使用岗位实习。需要物流软件开发企业和物流软件使用企业协助开展。学生操作的软件就是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真实解决物流运营问题,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见识视野和对软件学习应用的信心。

4 结束语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科目,科学合理的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将能得到其他实训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实训成本低,组织实训方便,实训创新容易(包括咨询、形式和学生创造性等),实训实现可操作性强,实训教学普及效果好,企业信息管理需求和学生就业直接应用。同时这是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宣传和普教途径,有效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的系统产学研互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