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二期末总结

大二期末总结

时间:2022-08-16 22:0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二期末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二期末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心理状况

笔者通过亲自调查毕业生的心理状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毕业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综合权衡,试图探寻一条既适应学生的心理,又提高就业水平的道路,从而兼顾二者,使学生平稳过渡,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调查目的:说出你的心声

教与学是一种交互的过程,授课过程中,学生有无认同,是否在状态,作为教师,了如指掌。大三第一个0.5的实施,从课堂气氛、学生反馈、考试考核等方面,其形式和效果未及大一大二的学生,鉴于此,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于近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你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为核心的调查,其具体实施如下:

调查主题为“你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描述、撰写个人最近最关注的问题;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19日至9月23日,一周时间;调查目的为提取目前同学们最关注的问题的核心部分,从而了解大三毕业生的心理状况,评价该学期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调查对象为两毕业班部分学生。调查形式一为不具署名,自由撰写和描述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二为与个别学生座谈,沟通交流;调查要求不拘形式,畅所欲言,简约,重点明确。样本容量共38份。

由于样本容量有限,仅为重点调查,可能存在片面的问题,实际上,大多毕业生在此阶段其心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研究毕业生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存在问题:选择、拒绝、质疑并存

通过对学生所提交的38份样本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学生字里行间的描述及面谈过程的言语,提炼和总结出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主要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为“选择、拒绝、质疑”,具体情况如下:

1.选择和取舍:考试、就业、上课

进入大三第一学期,伴随着周边的环境及个人的成长,同学们开始思索自己的前程。此阶段学生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类:一部分学生开始找工作,频繁面试;一部分学生不满意专科学历,准备参加来年的专接本考试;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必须考取技能证书,如会计证等,才更具有竞争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这三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并不能十分明确的对号入座,其努力方向也在动摇和变化之中,原因主要在于对一切的不能把握,如历年专接本录取率极低,据称才约10%左右,自己能那么幸运考取吗?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自问能耐得住这其中的寂寞吗?工作要找,可是学校还有课程,如果找工作、面试和上课冲突,该怎么选?证书真的那么重要吗?含金量有多大,企业认同吗?

面对诸多问题,矛盾油然而生,这是90后的学生第一次面临人生重要选择,而“取”意味着“舍”,“得”意味着“失”,怎么权衡利弊,同学、家长、老师有什么样的建议?在矛盾中,目标仍未那么笃定,日子却一天天从指缝间溜走,转眼就到了毕业实习阶段。

2.欲拒还迎:不想长大,却必须面对

太多同学的心声,可以用SHE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作为代表,一言以蔽之:未来来的太快,未及我准备。从学生提交的材料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贪恋大学生活,焦虑、孤单,不想上班,无心上课。

这存在于大多数同学之中。好多同学怀念从前宿舍六个人的热闹生活,昨天还是睡在上铺的兄弟,今天就变成了西装革履的职业人,有失落,也有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和孤单,在周围环境的压力之下,心情会由从前的阳光灿烂变为偶尔的阴郁,内心深处依旧贪恋曾经美好的时光,不想上班,即使身在课堂而心却在未知的地方游荡,不能全心投入到课程之中。

第二种,“担心”是主题,导致不自信,无所适从。

大部分毕业生主要担心的问题是对自己的专科学历不自信,认为相对于本科生来讲不具优势,学历低;其次,还有部分学生担心自己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会不适应,认为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险恶,无以立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第一个0.5有太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踏入社会,第一次面试,第一次被拒绝,第一次自主选择等,让自己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第三种,时间太充裕,突然感觉无所事事。

为了便于学生找工作,第一个0.5安排的课程相对较少,突然间有了大把的时间,该怎么支配?多数学生在上完课之后,无所事事,会选择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消磨,即窝在宿舍中度过。

这三种心理状态多数部分或全部并存于同一个人身上,虽然毕业生对未来有些许茫然,但是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这只是一种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阵痛,在貌似消极的外表下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跃跃欲试,欲拒还迎的心理,在内心深处,渴望进步,希望自己能够很快强大起来,勇敢面对未知的一切。

3.合理质疑:科目、内容、作用

作为大三的学生,在经历过两年的学习之后,对于部分教师本人、教学模式等都比较了解和熟悉,好奇心会慢慢灭失,会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会有一些合理的质疑出现,如,这门课程对我未来的工作有益吗?讲的这部分内容,工作岗位需要吗?案例贴近实际吗,实践性强不强?可以换一种教学方法吗?若教师仍不注意关注学生的这些心理,就会导致学生因不能释惑而感到有些压抑,不想上课。

实际上学生的种种质疑并非挑剔,倒是反映了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精神,是值得任课教师反思的。

三、原因分析:环境、角色骤变是根本

对于毕业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以上三类主要问题,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面对取舍:周围环境改变是根本

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为应聘做准备,甚至班内约10%的同学已经找到了就业单位,而大三第一学期初,企业已纷至沓来,人才缺口较大的企业早早就对学生抛出了橄榄枝,而企业的待遇,企业择人的条件和标准成为大家比较和议论的谈资,这些令未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心猿意马,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面试、毕业、就业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看到教室里所剩不多的同学,听到已就业或实习学生谈论工作情况,再感觉到专业教师、辅导员对就业的重视,甚至家长也耳提面命,这令在校生内心彷徨和恐慌就容易理解了。

2.拒绝长大:来不及角色转变是关键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短暂的两年。大一处于调整期,大二进入了适应期,直接面对的就是第二期末部分学生的面试、就业及大三第一学期不少同学的实习和就业,一切来的太快,大家在半推半就之中,“被长大”了。

多数的同学,还在怀念曾经无忧无虑、无关责任的生活,却必须硬着头皮一次次面试、碰壁、再面试、再碰壁,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角色来不及迅速转变,脆弱的心灵却一次次被打击,但又必须要步入社会,迎接各种挑战。这种成长,是一种非自愿的被迫长大。

3.质疑:因为熟悉,所以没有风景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句话对于大三的他们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一种形容,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对于学校的各种制度已了然于心,他们已不再如大一大二时期那般稚嫩,这个阶段的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会以审视的眼光来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周边的一切,更加务实,因为熟悉,所以再保持原来的水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总之,第一个0.5,大家都在跌跌撞撞之中走向了成熟和成长,他们在主观上躲避和抗拒,但在客观上还是抱着一种欲拒还迎的姿态,在心态调整之后,会逐渐的适应未知的一切。

作者简介:

王翠敏(1982—),讲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