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08: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坚定文化自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主持人简介:周秦,江苏苏州人。幼承家学,通韵律,工诗文,擅恹笛度曲。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院中文系,师从钱仲联先生治明清文学,为入室弟子。1989年主持昆曲艺术本科班教务。2001年出任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泛联络海内外专家学者,筹办并主持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中国昆曲论坛》。2003年,应白先勇先生之请担任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复与曾永义先生合作编演《梁祝》《孟姜女》《李香君》《杨妃梦》。多次赴台北、香港等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讲学教习,推动昆曲在海内外的传承弘扬。2004年获苏州市政府颁发的“昆曲评弹传承荣誉奖”,2009年获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称号。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昆曲论坛》主编,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寸心书屋曲谱》《苏州昆曲》《昆戏集存》等,目前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中国昆曲音乐研究”、“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等。
主持人话语: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艺术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它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经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明证之一便是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KunquOpera 0f China)赫然名列其中,它是得到由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4项代表作之一。
“入遗”十年以来,伴随着昆曲存活环境和发展态势的长足改善,昆曲正日益成为文化学者和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与昆曲有关的科研日益繁荣。2001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共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自2003年以来,中心已在国家文化部的指导下实施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出《中国昆曲论坛》8辑。2005年8月,经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领导小组确定中心为“国家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正式授牌。2009年6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经国家文化部授予“为昆曲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荣誉称号并受到隆重表彰。
为纪念昆曲“入遗”10周年,2011年5月间中心在昆曲发源地――昆山千灯召开第二届国际高校师生昆曲研讨会。来自海内外36所高校的百余名教授、研究生应邀与会,提交并宣读了65篇论文,内容覆盖昆曲史论、传奇文学、声腔音乐、场上表演、剧本翻译以及昆曲艺术的教育传承、昆曲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广泛领域。本期专栏选刊千灯研讨会发表的部分论文。其中陈学凯教授从遗产守护、文化自信的高度对昆曲的历史文化内涵重新加以认识阐发,将昆曲传承的意义归纳为“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华文脉继承延续的工程,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中华文明在现代的崛起,做一种基础的扩展、强化、巩固与铺垫的工程”,进而就昆曲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周秦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通过为时五年的深入调研,基本理清了昆曲艺术的场上遗存现状,并以苏州昆剧院为基地,实施“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初步建立起一个高校与剧团合作互动的工作平台,藉此“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并产生实在的推动促进作用”。随着对外开放和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同,近年常有外国名校博士研究生选择与昆曲有关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并来到中国进修。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Kevin Schoenberger采用国内学术界尚不太熟知的“混音文化”理论,分析研究明代戏曲家徐渭的杂剧《歌代啸》。立意新奇,方法独特,启人深思,颇值得一读。
摘要: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而守护昆曲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则是守护昆曲遗产的核心任务。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艺术境界,是昆曲自身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从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艺术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彰显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彰显自己的文化自信,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不会失去其本真,昆曲才有大好的希望和前途。
关键词:昆曲;历史文化;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陈学凯(195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1-0136-05 收稿日期:2011-10-15
保护昆曲首先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持与守护,其作用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以保障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并为世人所认同。除此之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还是昆曲作为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载体的重要性,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对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也还远远不够;对于什么才是保护、传承昆曲的的最佳途径,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分歧。
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昆曲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元明之际,但是,戏曲的产生显然要早于这个时期,因为昆曲作为最精粹的戏曲艺术是戏曲成熟后的产物,在此之前的元杂剧就已相当成熟。昆曲是元杂剧的发展者与继承者,是高则诚、施解元“易北为南”的结果,也是魏良辅、梁辰鱼雅化昆山腔的结果。昆曲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中国戏曲经历漫长的历史形成的,因此,认识昆曲的文化价值也应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开始。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人神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及周公之礼,礼秩百神,而定其祀典,官有常职,礼有常数,乐有常节,古之巫风稍杀。然其余习,犹有存者:方相氏之驱疫也,大腊之索万物也,皆是物也。”戏曲史家徐幕云先生则认为:被称为“优伶”的古代艺人,“优字始见于春秋之世;而‘伶’字则自黄帝时代。考‘伶伦’为黄帝乐官。”‘乐虽始于黄帝,至舜乃益备。史称舜作五弦之琴,又孑L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舜乐也。”徐幕云的“优伶”说似乎将戏曲的源头推到了传说的黄帝时代。而穆凡中先生的《勾栏瓦舍》一书则认为:“百戏起于秦汉,两晋隋唐也很盛行。”
王国维、徐幕云和穆凡中在戏曲的历史渊源问题上,看法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只能说明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难测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内涵,对它的研究,存在着认识和观点上的多样性分歧则是必然的。
从中国戏曲史的角度来看,元明之际钟灵蕴秀的昆曲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数千年戏曲文化发展与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昆曲是从上古到元明这数千年来,戏曲文化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枝艺术奇葩,也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所能达到的最后一座高峰。而昆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就在于此。因此,昆曲的研究必须从戏曲的源头开始,这不仅是为了搞清昆曲之前戏曲演变发展的源与流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它们来认识昆曲背后所存在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进而才能够树立起支撑昆曲不断走向未来的源源不绝的文化自信。
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昆曲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为了延续我们民族的文脉,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我们今天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不断地从昆曲中汲取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之伟力,古典艺术精神之气质,古典艺术技巧之神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更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因此,昆曲守护与传承的作用和意义,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华文脉继承延续的工程,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中华文明在现代的崛起,做一种基础的扩展、强化、巩固与铺垫的工程。以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是完全有理由对她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的。
对昆曲的文化自信,也就是对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拥有这种文化自信的理由源于昆曲悠久的历史,唯美、隽永、深厚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永远珍重、保持这一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持志”精神,一种对我们钟爱的文化的淡定和自守。刘熙载在其《古桐书屋六种・持志塾言・叙》中说:“孟子始言‘持志’,志之赖於持也久矣。持之义不一端,大要维持之欲其正也,操持之欲其久也。持之之方亦不一端,大要善其志之所以养也,慎其志之所以发也。每念古人之学,无不以此为兢兢,而即可准此以见吾人之失。”“持志”是一种文化艺术能够永续传承的精神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守护昆曲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备的精神意志与思想认识。
刘熙载认为“持志”的首要问题是“欲其正”。所谓“欲其正”就是要永远秉承守护一种艺术文化的正统和正宗地位,保持其正确的前进方向,而且要从始至终都毫不动摇。而难就难在能够使它久而不失,持之以恒地传承与延续。“持志”的方法同样也是要发扬其优长才可以保障其久而不失,只有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之优长,养其正气,慎其志趣,兢兢业业,才可以守之不失,才可以充分地张扬一种艺术传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魅力。
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毕竟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评比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思想艺术境界。从这个方面看,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艺术魅力,就是她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
昆曲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是在中国文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她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既是昆曲艺术的源泉,又是昆曲赖以延续与传承的文化基础。同时,昆曲又是中国古代非物质文明的一座高峰,她把中国古代诸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汇集综合于一身,尽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以昆曲的音乐声腔为例,它的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上承古代庙堂与宫廷音乐的余绪,还包括唐宋大曲以及宋词、元曲、诸宫调、唱赚、民歌、甚至于玄妙的宗教音乐在内。昆曲汇集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数千年优秀音乐的大宝库,是真正融合了百代之优长的华夏之音,是名副其实的雅乐正声。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视角来看,昆曲相对于当今时代任何一种中外的音乐文化,包括中国其他所有的戏曲声腔在内,就其音乐文化内容的丰富与精美而言,无与伦比。昆曲以她的音乐文化之深厚、久远,以她的音乐文化蕴藏之丰富多样而冠盖群乐。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昆曲在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自信之所在。
昆曲是“百戏之祖”,中国后来兴起的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曾经以它为师。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昆曲与京剧的区别绝对不像其它地方戏和京剧的区别那么简单,昆曲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的区别并不仅仅停留在剧本、唱腔、调式这些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昆曲是我国古典音乐和古典词曲的活化石,因而,昆曲所拥有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无法比拟的。以昆曲的曲牌为例,它承袭了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传统。因为曲牌和词牌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艺术形式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律。昆曲曲牌在格律上,要求曲有定拍,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京剧与地方戏则以板腔体为其声腔特征,板腔体的音乐结构与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板腔体是由民间音乐乱弹发展而来,它是地方戏的显著特征。诚如傅谨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严格地说,除了昆曲以外,其他所有剧种包括京剧在内都只能称为‘地方戏’,因为除昆曲之外的所有剧种,都是基于某种地方趣味发展而来的。更局限地说,京剧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与昆曲构成鲜明的对峙――就其艺术上的地域特色而言,京剧无疑更接近于北方而不是江南,它在音乐声腔体系上,是梆子乱弹系统在其流变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方言土语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地方声腔中的一种,由源于湖广、安徽加上北京本地的诸多地方声腔发展演变而来,既为特定地域的民众所喜爱,同时也充分体现着这一特定地区的美学趣味。”
而昆曲却不同,它是数千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所创造积累的戏曲雅文化,并成为跨越所有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我们民族精神高端和艺术高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绽放与显现,也是中国传统优秀艺术的一个总汇集。因而,昆曲在与任何中外戏曲剧种相比较和相对垒的过程中,都应该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是正确的,而这一切都是由昆曲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我们认为,昆曲的文化自信是历史赋予的,是中华数千年文学艺术的积累赋予的,她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改变和杜撰的一种艺术。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戏曲经典,她能够继续存在于今天,本身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她更无需改变自己,也无需为了适应现状而模仿别人。这就是经典存在的价值和经典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守护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因为昆曲是今天的中国人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立足之点。所以,对于原汁原昧的昆曲的坚持守护与永续传承,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真正的中华文化能否得以继续生存,以及她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的重要问题。
我们坚信昆曲的传承,必须首先树立起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并通过这种文化自信以达到繁荣与复兴昆曲的目的。而如何提升人们对昆曲的文
化自信,坚守这份文化自信,以及永久延续这份文化自信,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这就是说昆曲的文化自信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寻找与实践的,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展示与充分地实践,才不会使昆曲的文化自信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老子・三十三章》)昆曲的守护与传承只能是有志者的理想和事业,只有把昆曲看成是自己理想和终生事业的人,才适合于这一项工作。老子的“不失其所者久”就是指一种内在的自信力,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信力量,方能走向久远。亦如孔子所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
同时,昆曲的文化自信不是一种外在的期待,或者完全依靠外在的恩赐,而是一种自我的不懈努力与追求,这是我们永久保持对昆曲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继续努力:一是昆曲的理论研究要更加深入,对昆曲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探讨应更加注重;二是演艺方面应不断地汲取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真正的舞台实践,并传播给戏曲的广大受众,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长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是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
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昆曲区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本质之所在,是昆曲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展现,也是昆曲艺术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它是不容我们作任何背弃与改变的。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保持昆曲的文化自信,维持昆曲生命永续存在的大前提。亦如明代学人屠隆在其《梁伯龙鹿城集序》中所说的那样,“草木之华必归之根本,文章之极必要诸人品。”背弃了根本,丢掉了人品和灵魂,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丧失,实则是对昆曲的根本放弃。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对昆曲艺术信念的坚持,是对原有程式的维护,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自信才能坚定起来并自持下去。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民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崇敬。亦如孔子在对待三代传统时的态度一样,坚持“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孔子决心守护周公之道统,并声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孔子的伟大与不凡即体现在这里,那就是他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孔子最终以三代传统的不朽而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孔子不是企图通过舍弃和贬低传统来张扬自己,孔子的圣智是基于对民族优秀传统的敬畏,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拜,对传承华夏道统的历史使命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孔子的人品是尊贵的,孔子的文化品位是高尚的。孔子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
其三,昆曲的文化自信在于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原则。
明代昆曲曲师钮少雅在其《南曲九宫正始・凡例》中说:“大凡章句几何,句字几何,长短多寡,原有定额,岂容出入?自作者信心信口,而字句厄矣。自优人冥趋冥行,而字句亦厄矣。试就《琵琶》一记,夫句何可妄增也?南吕宫【红衲袄】末煞,妄增一句,不几为同宫之【青衲袄】乎!夫句何可妄减也?南吕调【擎梧桐】末煞,妄减一句,不几为同调之【芙蓉花】乎!夫字何可妄增也?仙吕宫【解三酲】第四句下截妄增一字,不几为南吕宫之【针线箱】乎?夫字何可妄减也?正宫【普天乐】第一句上截妄减一字,不几为双调之【步步娇】乎!”钮少雅还指出:“凡歌曲必先正其文句,而又合调依腔,方为正体。”钮少雅以一个昆曲艺术家的眼光与立场,不仅坚守了昆曲的艺术理念与原则,亦在于通过理论影响和昌明自己的思想主张,来充分地展现与强调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昆曲艺术的本真,从而坚定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达到永续传承昆曲艺术精髓的目的。
其四,昆曲的发展创新必须以我为中心方能彰显其文化自信。
任何文化艺术的生命延续都必须关注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昆曲亦不能例外。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讨论这一问题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守护文化遗产与发展创新之间,有时的确是存在着一些尖锐的矛盾与对立。至于古老典雅的昆曲应该不应该有所创新,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昆曲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才可以畅言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因为创新与发展不是一个可以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哪一种成熟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的问题。我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昆曲作为文化遗产还处于频临消亡的低潮时期,是不宜提倡发展创新的。因为它会干扰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挖掘工作,而削弱和分散本来就非常稀有的昆曲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应该说在当前的形势下,积极地保护,倾尽全力地坚守,只争朝夕地抢救、挖掘与传承才是当务之急。等到昆曲步入了繁荣甚至于异常火热的时代氛围时,等到我们对昆曲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时,创新必然会在内部发生,而且会自然天成,合情合理,没有做作,到那时更无需我们刻意去提倡创新了。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昆曲能否借鉴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元素,来装扮、修饰、美化自身?我们认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性,艺术文化尽管不可同类,但其内在的精神总有相通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艺术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问题是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间与恰当的地点上,找到一种自然的交集,而且这种自然的交集又能为昆曲的发展和创新预留多大的空间,我们能否做到既无不及,又无太过,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融合达到一种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的水平。
但有一点是必须确定的,那就是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地彰显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张扬自己的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会不失去本真,那么昆曲才有大好的前途和希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3
摘 要 任何一家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期望全体人员以符合企业利益的价值观与行动力推动企业发展。就是以统一的认知与规范的行为,从“知”“行”两个方面,凝心而聚力,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文化引导和支撑。
关键词 供电公司 企业文化 分析方法
舟山公司秉承国网卓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通过统一的价值理念认知认同,推进“五统一”要求融入到中心工作、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和员工行为,实现实行合一、高效执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检验国网卓越文化是否在公司落地、落地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的契合程度。只有把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被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认可,使其能够融入生活、深入内心,改变“只见理论不见人、只有物化没有人化、只有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全体人员实现意识形态上具有“担责做事的勇气感、坚定发展的自信心、戚荣与共的荣誉感、忠诚企业的感恩心”;行为模式上具备“执行力、创新力、协同力”,才是国网卓越文化在舟山公司落地。
一、文化现状分析
1.社会普遍心理:当前,浮躁、速成成为社会上的普遍心态。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同时,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人际之间的泛在连接,从而人们习惯追逐潮流、不愿主动思考、时刻转变关注点,使得专注如一、自我探索的精神缺失。
2.行业发展要求: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电力行业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呈现出混沌、非线性、不确定的特点,员工也会因“电网生产经营任务重要求更高”、“改革进展情况不明”、“公司未来发展不确定”、“职业发展通道受限”、“薪酬福利下降”、“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等原因从而难以适应改革变化,这就要求员工善于在实践中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协同共进。因此,变革创新的勇气、自觉协同的能力成为急需的精神营养。
3.舟山公司的基础与追求:舟山公司因其历史原因,较晚纳入国网管理序列。无论是人员数量、薪酬福利、管理模式及理念,均存在先天的“基因痕迹”。近年来,公司持续打基础,从经营业绩到管理基础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对比兄弟单位,综合实力的差距加大、赶超进位的压力增加、后来居上的信心不足,最终表现在队伍整体素质与内质外形建设不相匹配、工作成效与上级要求不相匹配。因此,营造奋发有为、自我加压的精神状态,敢于正视差距,找准突破,敢于拼搏、满怀信心,是公司砥砺奋进的动力。
4.舟山公司干部员工状态:面对深化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高标准快节奏的工作要求,有的干部员工还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大局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自我要求不严,融不进整体工作氛围;有的因循守旧、甘做守摊人、不做开荒牛,办事情单凭老经验、老办法,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办事效率不高,推进工作不紧不慢,一天活分三天做,办事拖沓,不讲效益;有的面对困难,瞻前顾后、徘徊不前,缺乏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克难攻坚的勇气;有的过度关注个体感受,却忽视了对已有资源的感恩,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集体荣誉的缺失。
二、公司内部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全体干部员工同心协力共圆企业梦。特在公司管理层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走访。问卷主要分三部分:公司企业文化特质、公司文化建设现状和目前公司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在公司文化特质方面
大家对“重视员工培训”、“注重求新求变”、“重品德讲奉献”、“注重企业形象”这三点文化特质在舟山公司内有较高的体现度,分别为80.6%、80.6%、90.3%、96.8%,认为这些。而“各部门(单位)之间协同性强”、“注重执行力”、“人性化管理”则认为体现度较低,分别为 41.9%、51.6%、61.3%,
(二)在公司文化建设现状方面
1.“创新意识不强、竞争与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74.1%、61.3%、51.6%;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加速观念转变是目前企业急需提高与改善的方面,分别占比74.2%、61.3%、51.6%。
3.54.8%的管理干部认为在创新环境上,公司“激励措施齐全但员工欠创新意识”;80.6%的人认为“创造合理的人才评定体系,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是提高员工的士气的首选。
4.45.1%的认为公司文化活动(含员工教育培训、业余活动)不太够;35.5%认为公司文化活动足够;而“交流沟通与外出学习参观”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分别占51.6%和45.2%。
5.在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方面“学习力和技能以、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精神”是最被认可的三点,分别占比67.7%、54.8%和51.6%。
二、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思想意识方面
1.长期以来的行业特性导致员工习惯安于现状,拒绝变化,使主动探索、变革求新的勇气缺失。缺乏对事业勇于超越、不懈追求的雄心壮志,因此要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培育时不待我、舍我其谁的“创业勇气”。
2.舟山新区经济发展迅猛,正在成为一片开发热土。舟山的未来有无限广阔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又要坚定信心,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善于谋划对策,勇于攻坚克难,摒弃传统的“小地方小公司”的狭隘陈旧观念,培育“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干事自信”。
3.舟山公司过这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今年公司明确了“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极大地考验着每一位干部员工的责任与担当。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鼓励岗位建功立业。引导树立“国网好,公司才能好;公司好,员工才能好”的理念,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职业荣誉”。
4.企业是展示成就个人价值的一个极其重要平台,当下公司提供的办公环境也非常优越,但仍然存在“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甚至整天怨天尤人,抵触情绪强烈的现象。因此引导员工树立工作是“为自己做事”,树立忠诚企业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观念,培育员工“心持感恩”的正能量推动企业的建设发展。
(二)行为方式方面
1.引导干部员工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遵循规则,维护规则,用制度管理,按规则办事,严格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级管理责任制,着力解决制度束之高阁和执行不严不力等问题,以一抓到底的作风,从严管理、过程管控,确保制度执行有力,上下步调一致、令行禁止需要提高遵章守规的自觉性,培养员工“会做”的务实作风,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2.要主邮视Φ缌μ逯聘母锎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思路和最有力的工作方法,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干部职工坚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与决心,面对差距要有提升自我的危机感,立足岗位要有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创先争优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精气神渗透到每一位干部员工的内心,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培养员工“会想”的思考能力,提升员工的创新力。
3.要强化服务意识,既要强化部门间工作协同配合,又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坚决摒弃“只盯自己一亩三分地,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切实打破专业壁垒和业务瓶颈,通过高效协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取得公司效益最大化。打造“会配合”的金牌团队,提升部门的协同力。
三、提升方向
通过现状分析与员工座谈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四识三力”的文化培育路径:从意识形态上,培育“勇气感、自信心、荣誉感、感恩心”;从行为模式上开展“执行力、创新力、协同力”建设。力求通过企业文化引领,坚定广大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全局之力、集全员之质,形成牵引力和渗透力,推动公司跨越发展。
(一)“四识”的内涵
1.“勇气感”是指敢于担责,勇于创新,要培养员工的主动担责精神,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承担风险,面对不适应的规则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担起组织给自己的那份责。
2.“自信心”是指坚定目标,激发潜能,要培养员工对公司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自我提升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个体潜能;
3.“荣誉感”是指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培养员工维护公司形象的自觉性,严于律己,规范言行,精诚合作,互帮互助;
(二)“三力”的内涵
1.“执行力”是指遵章守纪,务实高效,要培养员工贯彻落实各项规章的自觉性、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创新力”是指善思求变,创新创效,要培养员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在工作实践中保持创新的敏锐度,提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确保各项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3.“协同力”是指高效沟通,通力合作,培养员工以目标为导向,相互之间主动配合,高效沟通,从而减少管理摩擦,杜绝相互扯皮。
四、具体路径
(一)拓展通道,增强勇气感
1.推进“亮心工程”。以满足员工需求为努力方向,拓展员工职业发展“四个”通道,实施员工素养、员工技能“双提升”工程,培育全方位高素质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开展“高言值”活动。以“守纪律、讲规矩”为主题,通过“读名家名言”、“听同行良言”、“写自我感言”等活动,打造干部员工的“高言值”,不断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二)参与体验,增强自信心
1.开展文化互动体验项目。设立“舟山电力文化日”,开展文化沙龙系列活动(竞赛、培训班、读书联谊会、户外主题活动、主题日活动、文化沙龙、辩论赛、创新创意大赛)等,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员工精神风貌。
2.组织实施精品活动。通过品牌阵地(职工书屋、企业文化展厅)、品牌活动(向阳人生、“管理论坛”、“道德讲堂”)等,打造多元化、聚焦式文化体验空间。
(三)集体创先,增强荣誉感
1.开展文明单位创建项目。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积极开展各层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组织“文明单位网上行”、“文明部室”评选等系列活动。
2. 传递“工匠精神”,形成榜样力量。开展各级劳模“选学推”精品模式,做到全方位“评选”、有特色“树立”、重点性“培养”。
3.感受“身边故事”,形成温暖力量。积极挖掘身边的“微人小事”,并通过漫画、微故事等方式进行推广,获取文化创建的“温暖力量”。
(四)氛围感化,增强感恩心
1.开展道德教育项目。利用讲堂、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载体,积极开展“晒家规”活动、“以德育企”活动等,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开展“文化育心”项目。实施“文化走廊工程”,在走廊中放置文化警语、书画作品、绿色植物等,打造企业文化的视觉盛宴;实施“文化角落工程”,在办公桌牌上,摆放文化提示牌、文化台历、文化鼠标垫、文化电脑桌面等,从而让“看文化”成为开启新一天工作的第一个动作;在洗手间布置“文化漫画”作为细节点缀,让员工在放松时刻也能接收到文化“讯息”;实施“文化到家工程”,通过发放围裙、台历、鼠标、纸杯等,让文化成为居家必备品。
(五)实践修炼,提高执行力
1.开展文化分层定制传播。根据角色定位、文化诉求等特点,为不同岗位提供“定制化”传播平台。提升领导干部的文化领导力、夯实管理人员的文化传播力、深化一线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传播管理创新、安全知识、服务礼仪、党风廉政等不同内容,实施分层教育。
2.开展文化分层建设落地。积极组织建设各类基层示范基地,打造基层精品站所,夯实文化基层实践的基础;积极完善文化考核机制,奖优罚劣,提升文化全员实践的保障。建立“文化管理论文奖”评选机制,每年定期评选企业文化管理论文奖,深化文化推进建设的深度。
(六)搭建平台,提高创新力
1.启动“金点子”工程。将“金点子”平台纳入到公司网络,为员工提供便捷的科技创新建议渠道,员工可以在网络上直观的看到各类“金点子”建议,有效激发思维火花,互相比学赶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2.开展“文化成果库”建设工程。组织好企业文化项目建设的过程及其成果推广交流工作;开展文化展厅、示范点建设交流平台,将一批具有创意的好做法好思路纳入“库中”,充分利用“草根智慧”,激发企业文化建设活力。
(七)双管齐下,提高协同力
论文摘要: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养表现不尽人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语文教学要加强德育渗透,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开发特色教材,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中职学校肩负着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然而有许多毕业生能力缺,素养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差
口才是一个人与外界交往与沟通,展示个人才能,获得社会认同的必备条件。但有些毕业生不善言谈,不能准确、清楚、得体地表述观点,在公开场合说话时神情紧张,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有些学生不能准确领会对方说话的意图,不能恰当地回答向题,答非所问;有些学生不会作自我介绍,普通话说不好。正因为如此,许多毕业生一次次失去就业的机会。
第二,文字书写能力差
文字书写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学识的体现。然而我们的学生不重视写字,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也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键盘越敲越熟,写字越来越少,因此很多毕业生写字不规范,字体歪歪扭扭,错字连篇,甚至无法辨认,令用人单位大失所望。
第三,文体写作能力差
毕业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写文章主题不清,观点不明,不善布局谋篇,不会遣词造句,层次混乱,病句连篇;有些学生不懂日常应用文体的行文规范和基本格式,不会写求职信和个人履历,甚至连简单的条据、书信、通知、记录、计划等都不会拟写。而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
第四,心理素质差,缺少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工作与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是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但是,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自卑心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过于低估自己,不敢承担工作任务;有些学生遇事紧张、胆怯、畏缩,在与人交往时拘谨腼腆,手足无措、张口结舌,因而失去了竞争上岗的就业机会。
第五,职业意识差,缺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择业心态
许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和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好高鹜远,对薪酬预期过高;有些毕业生图安逸,怕吃苦,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有些毕业生不懂团队精神,不善与他人沟通,不会处理各种关系;有些毕业生缺少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有些毕业生缺少诚信,不履行劳动合同,随意跳槽。
一个人能否靠自己的综合实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面对上述现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如下:
一、必须在教学中加强翻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案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利用语文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一生的成长。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人生塑造性有最本质的认识,发掘每一堂人生课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语文的德育渗透就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工具,也是启发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科目时,语文才能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效,他的人文素养就必然随之提高。
二、共结合专业特点,适应肖位.求,分方向、分层次创定橄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 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要讲求实效性,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方向、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教学,使学生能学 以致用。这就要求语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学生就业和创业以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开发特色教材,形显职教特色
教材是揭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结果。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课堂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尚显不足。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因此必须完善现行教材的不足,开发体现能力特色、岗位需求、工学结合的实用教材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
四、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对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有导向作用。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支点,通过文质兼美的佳作把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要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及应用能力培养人手,彻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让课堂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演练场,创设良好的互动空间,通过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组织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
例如,阅读课可以采用“三维目标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三者融合在一起施教。写作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实战演练法”,引导学生明确每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需要的能力、学习的知识技能,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口才课可以采用“案例法”和“角色扮演法”形象直观地训练学生口语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五、要改革传统考核坪价方式,理立“傲励式”考核坪价休系
不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好坏,而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评价学生,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语文活动中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融电影、戏剧、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新兴综合艺术,其艺术创作深深的打上了其他艺术的烙印,在它身上也能找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子。如今,影视动画艺术在世界各国都呈现了蓬勃发展之势,而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各国追求的艺术目标。无论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还是兼收东西方文化的日本,亦或是博采众长、开放兼容的美国,都将民族文化元素灌注到动画作品中。
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化的造型元素及特有的民族艺术元素等。现在仅就这几个常见方面做一个浅析。
一、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
纵观市场上的中外动画,有相当比例都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或寓言故事。创作者们从这些题材中吸取精华,加以改编,成为我们看到的影视动画作品的文本。如《宝莲灯》是中国民间神话“劈山救母”的改编版,《神笔》《孔雀公主》《过猴山》《阿凡提的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都是取材于民间文学,《龙猫》是宫崎骏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讲的传说……就连美国的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也是从中国的《木兰辞》、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中提炼的。
二、民族精神的体现
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者作为实在的个人或群体,成长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中,其创作习性、个性不免受到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的熏陶,并映射于作品之中。作为受众,自然也比较能够接受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作品。所以,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民族审美习惯、民族道德伦理等。
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影响比较深厚,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大闹天宫》就体现了很鲜明的儒家“中和”观――孙悟空可谓是受尽磨难,但创作者在结尾还是让他大闹天宫,好好的反叛了一把,让观众都长出了一口气。这种对悲剧的中和符合中国人和谐为贵的儒家思想,“哀而不伤”的创作也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在水墨动画《牧笛》中,我们又可以在浅淡的叙事与轻柔的节奏中找到道家文化“简洁、恬淡”的意境之美――甚至所有的水墨动画片,另如《小蝌蚪找妈妈》,都可以感受道家的“无为、虚无”的思想。
日本大和民族受中华文明影响颇深,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中华精神一脉同宗。日本人也崇尚禅宗、重视儒道文化。而且大和民族深切的危机意识与奋斗意识也无一不反映在影视动画作品中,成为其独有的特色。看日本动画的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就可见一斑。“《千与千寻》中的女孩千寻,在宫崎骏创作之初,她在剧中都还只是一个平凡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扎着一个马尾辫,普通的服饰衣着。她长相普通,也没有特别之处,但随着剧情的演进,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的世界中经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她终于在寻找‘回归’的途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困境中学会了生存,并且变得独立、坚强、勇敢,成为人性美的浓缩。其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日本人所崇尚的拼搏精神及追求的价值观。
美国人天生不爱被束缚,其乐观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在影片中得以彰显,对于传统和权威的置疑和反叛也是美国动画影片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反映了美国动画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小马王》中的小马王,似乎就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不屈服于强势,自信、坚定,敢于拼搏奋斗,乐于展现自己。另外,美国的动画片常以幽默的动作及语言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美国人天性幽默乐观的缘故。
三、有民族感的造型元素
首先,具有民族特色的角色形象。看中国以前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大家很容易找到中国式的面容。如《牧笛》中的牧童,《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微吊的杏核眼,东方人扁平的面孔,穿的衣服更是有鲜明的民族及时代特色;日本动画角色因为有日本浮世绘的唯美传统,追求一种唯美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长腿细腰,尽管过于不合比例,但却不失美感;美国动画中的形象则是比较“杂”的,也和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关,但是他们做出来的形象还是带有很明显的美国标签。美国动画在角色造型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和样式,这些形象讲究体块感,注重整体效果,肢体和表情动作。他们的“动画造型简洁、活泼,突出大手大脚,大大的脑袋,细细的胳膊,形象十分有趣。另外美国英雄主义卡通也是美式卡通的一大特色。角色形象强悍刺激,雄健有力,动作与速度充分体现强者为王的美国精神。”
其次,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设计。中国戏剧的程式化与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动画的造型。《金色的海螺》里,海螺姑娘的动作简直就是戏剧中花旦的动作,特别明显。再有就是,“关于造型‘美人要修长、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在线条表现上:‘流水褶子要活套,钱线褶子要挺拔。’”日本动画中的动作设计比较简单,但是生动有趣。美国动画动作设计大胆夸张,有自己已经形成格式的运动规律。
再次,色彩的设计。中国的动画色彩传统上讲求:“要想俏,带点孝。黑配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日本动画的色彩以宫崎骏动画作品为代表就是色彩恬淡,充满田园风情。美国动画在用色上比日本动画更加夸张和抢眼,“色彩饱和度高,欲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用色上多运用油画般深沉厚重的颜色来表现对象,色彩对比度高,有时候如版画般强烈。这样刺激的视觉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反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美国动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有意识的运用了补色的对比,使色彩有了节奏的变化,满足和丰富了我们视觉上的要求,而不是单一的统一”。
另外,特有的民族元素点缀其中。如《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中的四合院、京腔京调;《千与千寻》中独特的日本“沐浴文化”,假面人则是运用了日本艺妓的化妆;《料理鼠王》里厨师大做法国大餐……
除上述以外,动画作品中能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元素还有很多。这也充分表明,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民族文化上充分挖掘题材,吸取营养,创作出弘扬民族文化的动画作品。而对于我国动画人来说,这一要求更是极其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了。
参考文献:
[1]余孟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硕士论文.2007.11
[2]余孟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硕士论文.2007.11
[3]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一
正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国人,肩负着一项文化使命,那就是建构一种适合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精神家园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适合于新时代的,因而它一方面是对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一种全然割断历史的借用或全然另创,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种再构建,而不是一种了无创新的延续。显然,这一精神家园是中国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梦之精魂。
建构这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无疑是需要各方面的精神文化活动,诸如科学、文学、艺术、道德,甚至宗教等方面协力进行的,但哲学理论在其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地方性的常识已不敷用,也已失去了既往时代的那种慑服人心的力量,科学虽然有浸入一切领域的趋势,但由于其实证性亦有局限性,而只有立足于科学思维的方式,而又超越于实证科学的哲学理论,才能为这一精神家园提供一种终极性的理论根据,为之奠定基础。《支撑》正是这样一部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哲学理论层面上奠定基础的力作。
二
该书共六章,在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其一,论证对作为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给予理论奠基的必要性;其二,“检阅”精神家园的诸元素;其三,反思如何“入居”或“居有”精神家园的方式;其四,阐释作为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之在中国梦体系中的位置。
第一章从两方面论述了对理想信念给予理论奠基的重要意义。首先,坚定理想信念需要理论自觉。这是因为,理论能够提供关于世界的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成果,这使它能够规范“我们想什么,不想什么,怎么想,不怎么想,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即“决定着我们思想的内容,决定着我们思维的方式,决定着我们行为的内容,决定着我们行为的方式”,从而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塑造、引导、规范、矫正时代精神,因而,只有自觉地发挥理论的功能,才能真正达到坚定理想信念之目标。但进一步看,要使理论能够充分发挥其坚定理想信念之功能,还需要有理论的自信。而所谓理论自信,又包含四个方面的“信”:即“对理论宗旨的信仰”“对基本原理的信服”“对伟大实践的信心”“对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信念”。基于对的“信仰”“信服”“信心”和“信念”,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性的唯物主义方法原则,就能够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两章中,作者用心“检阅”了精神家园的诸元素。所谓精神家园,是奠基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但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存”着,而是以超越性的方式“生活”着。这种超越性就在于超越人的自然存在,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活动。人的这种超越性能力又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其种类的‘生活’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这样,人的遗传便是“‘自然的遗传’与‘文化的遗传’的统一”。这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存在方式”,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属人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种历史的文化世界的存在方式,便是不同于其他物种演化方式的自我超越式的发展。我们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便存在于这一属人的文化世界之中。要构建这一精神世界,要借助于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环节,要从超越“对象”的“表象”,经过超越“映像”的“想象”,到超越“形象”的“思想”、超越“知识”的“智力”、超越“逻辑”的“智慧”,才能抵达这一超越直接存在的世界。构建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是超越性:人类以神话的方式超越自然世界,以宗教的方式超越世俗世界,以艺术的方式超越无情世界,以伦理的方式超越个体世界,以科学的方式超越经验世界,以哲学的方式超越有限世界,以构建起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为人的生活赋予意义。这一构建过程也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历程。首先是通过主客体关系和诸主体间关系而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达到自立、自重、自信、自爱、自尊的主体自我意识,进而认识到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达到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主体的自我意识。如此这般,我们也就构建起了人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
在第四、第五两章中,作者进一步论述了作为理想信念的精神世界既然是人的创造物,那么,人就不是一生下来就自然地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而是必须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审美和文明传承的方式才能抵达并“入居”其中。这些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教育是“放飞理想的‘摇篮’”,科学是“获取真知的‘源泉’”,艺术是“陶冶性情的‘园地’”,文明则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不仅如此,要“入居”并“居有”这一精神家园,人还必须通过价值追求,通过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之关系,亦即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正义、个人独立性与依附性、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的需求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对于人类解放理想的坚定信念,才能够真正的“入居”并“居有”这一精神家园。
在最后一章,作者将全书的论述归结到对于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上,从对幸福的哲学反思和梦想的哲学解读,得出了以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肩负使命意识,去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结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三
《支撑》一书,特点鲜明:既有丰富的内容,在表达形式上也别具一格。这不仅仅是指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妙语连珠、优雅隽永,使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在于作者在本书中贯穿了一种独有的“听者逻辑”的写作方法,从而产生了不同于一般理论著作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素质,自我管理,培训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和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服务危机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少业内人士撰文提出了好的建议和看法:如要有敬业精神;要提高馆员的修养;重塑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员工只有成功地实行了自我管理,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同和体现,在工作中奉献出高品质的服务也就顺理成章了。帮助员工成功地实现自我管理,离不开图书馆这一背景因素和员工的自身因素。
1 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必要性。论文参考网。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是综合的,既包括科学技术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深厚的文化道德修养,奋发向上的国民精神和崛起的民族意识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貌和兴衰,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经验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高素质的人,而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瘠和资本存量的多寡。实际上,包括精神、观念、道德、情操和品质等等的个体内在文化素质的智力素质整合,才能构成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2 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做出最大贡献的位置。
按照行为科学的理论,人只有在做他喜好做的事情时,才具有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工作适合他的个性素质,才可能最充分地发挥他所具有的能力。图书馆只有在充分了解馆员的特长个性情况下,才有可能利用好馆员的能力。了解工作宜细致准确,一旦了解的只是些表面现象,工作积极性受挫的将是一大批馆员,更难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馆长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3 自我长处的认知。
员工达到了一定的素养,才能具备自我管理的条件,这也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保证。论文参考网。培养图书馆员工的自我管理,首先要让每个人切合实际需求明确自己的长处是什么,馆长对其长处进行考察,以使其在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做出成绩。作为馆员,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工作中学会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培养强烈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压力,勤奋、乐观、顽强地去面对现实,挑战“压力”,找出自己在现代化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方面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意志、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变心理上的压力为工作上的动力,凭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饱满的热情、坚忍不拔的毅力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4 图书馆应给予员工尽量的工作支持。
1)宽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人为本”理论的深入,人员已成为一种资源。世上没有庸才,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人才。对于图书馆来说,员工创新是赢的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而且有创新精神的馆员是图书馆内在发展的动力,馆员是图书馆创新的主体。
2)远见卓识。
帮助员工成功地实现自我管理,离不开图书馆领导的远见卓识。图书馆领导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图书馆事业。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读者、奉献社会的优质服务,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坚定信念、顾全大局,领导形成一支头脑敏锐、政治思想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员队伍。
3) 注重馆内业务骨干的培训。
领导应当经常给馆员提供一些业务学习、参观、研讨的机会,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以带动其所在部门的图书馆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馆员个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技术,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5 建立竞争机制。
竞争是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动力,对于一个人来说,竞争是终身的。要保证图书馆员素质、能力的提高,除了调动馆员的积极主动性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图书馆员必须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和现代技术,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标准和要求。员工只有成功地实行了自我管理,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同和体现,在工作中奉献出高品质的服务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在新时期,图书馆要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论文参考网。图书馆的主体是馆员,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每个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及时补充、更新新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成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图书馆事业跨世纪的重任,图书馆事业才会日益兴旺发达。
1 王槐深.21世纪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培训[J].图书馆论坛,2001(12)
2 罗锐韧,曾繁正. 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关键词 高校 优秀班集体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作为集体的一种形式,具备集体的共同属性:共同目标、纪律规范。
关于优秀班集体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不同的标准体系下,对于优秀的界定不一样。2007年教育厅对“全国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标准是:有政治坚定、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密切联系同学的班级领导核心;有积极上进、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朝气蓬勃、文明健康的良好班风;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文化科技活动;呈现出良好的整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宿舍、个人卫生环境;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均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获得过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 以上标准可以看出,国家级先进班集体的标准涉及到班委、班风、学风、文体活动和生活习惯等几个因素。
2 优秀班集体具备的特征
(1)积极、乐观、自信的集体心态。集体心态支配着集体行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能够掌握发现、培育、增进和扩散良性集体心态的能力。当代社会正能量和负能量同时充斥其中。很多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负能量的影响,进而改变对社会的看法,影响自己的行为习惯。积极的集体心态有助于修复集体当中个别同学因外界不良环境而受到影响的心理状态。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期,他们受到传统权威价值的衰落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面,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占据主导地位。
(2)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凝聚力是团结、联合与坚持在一起的状态。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集体成员对集体的向心力,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凝聚力是集体发展水平的指标。集体发展水平越高的班级,其集体凝聚力也应该越强。集体凝聚力的主要表现为归属感、认同感和力量感。归属感是班级同学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班级的认同程度。认同感是班级同学对班集体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力量感是班级同学在处于班集体中时,由于获得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或者是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以增强信心和勇气。
(3)拥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舆论、班风和学风属于班级文化的范畴,任何优秀的集体,必然会有由其价值观念、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班集体也一样,在许多国家级优秀班级的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化形象,例如比较精彩的班训“十年寒窗诚然苦,四载年华更需搏”、“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态度决定一切,奋斗成就未来”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
3 优秀班集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优秀班集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平衡性原则。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制定优秀班集体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的平衡,这些要素包括学习要素和非学习要素之间的平衡,集体内部和集体外部的平衡,结果要素和过程要素的平衡,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要素的平衡。
客观性原则。优秀班集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力求客观,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体现公平。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尽可能的量化,具有可测量性。评价指标只有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上,才具有可评价的意义。
3.2 优秀班集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优秀班集体的共性特征,将“班级管理”、“学风建设”、“班级文化”、“特色创新”作为评价优秀班集体的一级指标。班级管理中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涵盖了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学风建设中包含四个二级指标,既体现不同专业的特征,又包含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共性。班级文化中有非设奖类和设奖类两个二级指标。在特色创新指标当中包含学术论文、知识竞赛、专利设计三个二级指标,鼓励班级创新能力对优秀班集体的贡献。
4 优秀班集体建设的举措
(1)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群体心态。在心态的培养上鼓励的手段远比批评的手段效果更好。首先,应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来源于成就感,而成就感源于对某一特定目标的努力。因此,在自信心的构建方法上,应该注重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并指导、监督完成既定目标的进度。对于班级整体应该明确集体奋斗目标。其次,对于学生或者班级所取得的成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这里所说的成就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应该包含生活、文化等更广泛的范畴。肯定成就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将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迁移,通过成就感的逐渐积累便可以铸造学生的自信心。
(2)通过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有四个作用。第一是有助于集体内部成员的相互了解,通过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第二是有助于增强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信任感是就像是混凝土中的水一样,具有凝聚班级的作用。第三是有助于增强班委的组织能力,班级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委,班委可以通过活动增强班级同学对自身的认同。第四是有助于增强班级同学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心理学上讲,每个学生都有归属于一个或多个群体的需求,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班级同学对班集体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3)注重班委的选拔与培养。班委是协助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学生中起到带头模范和管理作用。高校中常见的班委组成形式包括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等。传统的班委选拔方式有民主选举、班主任任命、学生自荐等形式。班主任应该注重班委的选聘,规范班委的选聘程序和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加强.弹性学制下优秀班集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2] 衡靖,张红峻.浅论高校班集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1).
[3] 唐云增,李鸿基.班集体考察验收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应该放在一种大的语文环境中去进行,要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本文从教师素养、教学环节、学习兴趣、亮点鼓励等几方面谈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极为重要。然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又是一门艺术,加之语文学科知识同有的一些特点,如“繁”“难”“偏”等,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非易事。卑之无甚高论,为与教育界各位同仁达成共识,特将其归纳为“四要”。
一、要注重知识的储备与
更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精华,不断加工和提炼,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引诱和鼓励学生多提问,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虽不必学富五车,但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防万变,才能在教学中成为引导的主宰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仅要读名家名著,更应该读古今中外的著作,学贯中西;于专业知识而言,还应该读一些教学方面的论著。
二、要认真把握好教学的每一环节
教学环节分为“备”“讲”“批”“辅”“改”等几部分,各部分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备”包括精心设计好教案,准备资料等过程。有的语文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到头来无法抓住重点,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讲”的过程中,我们务必用恰当的话语,在探究式的教学中穿针引线,抛砖引玉。或赞许或点评,妙语连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激情飞扬,时而掌声迭起。语文课堂气氛其乐融融,学生又何乐而不学!当然教学效果最彻底最全面的反馈还是对学生作业的“批”和“改”,只有从作业和测试卷的批改过程中,才能及时而全面地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当然,学习成绩再好的班级,教师引导的方法再用心良苦学生成绩也会参差不齐。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还应对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辅导,这就是教学环节中“辅”的环节。“辅”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辅”并不排除对“优生”的辅导,但针对“差生”,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对他们循循善诱。
三、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如果语文教学无激情,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丧失“胃口”,届时任凭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如何投入,也只是“一相情愿”罢了。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犹如航海之帆,丧失了便无法疾行水面,甚至停步不前。要想收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还应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①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语文教师除应博览群书外,还应注重引导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光碟教学等相互更替,听、说、读、写紧密结合。②教师语言表达激情化。就范读课文而言,如果感情处理较好,渲染出课文描写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者把课文描写的画面呈现给听众,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③教学知识浅显化。针对繁杂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捷径,便于学生记忆。如介绍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时,我们便可以用“左一巴掌,右一巴掌,三六九赶一场”来帮助学生记忆。
四、要帮助学生找出亮点
一、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思想的内涵
潘先生不仅始终立足本土,以开放的姿态、谦虚的态度,主动借鉴地引进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切先进成果,他还身体力行,大力推广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潘先生认为,国际化的题中之意还在于中国研究者参与世界高等教育事务的话语权。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理解,不仅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成就、问题,而且探讨世界高等教育的规律与趋势。可见,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潘先生先后到过日本、菲律宾、泰国、英国、新加坡、尼泊尔、科威特、美国、俄罗斯、荷兰、挪威、立陶宛等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果积极向境外推广,促进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他特别注重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并与人合作编了一些英文高等教育著作,如《Legislation:TheGuaranteeofDevelopmentofPrivateHigherEdu-cation》(《PrivateHighe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UNESCO,PROAPBamkok,1996)、《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StudyinChina》(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China,1997)、《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China:Past,PresentandProspect,Chance-TransformationinEducation》(Syd-ney:TheUniversityofSydneyPublishingHouse,2002)等。这些英文著作在沟通中外高等教育学术理解、推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助力作用。此外,潘先生还指出,高等教育研究应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课题研究,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交流和学术的普及。正是由于潘先生不断践行着其“走出去”的国际化理念,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潘先生及其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如加拿大的许美德、美国的白杰瑞、挪威的阿里•谢沃。其中,挪威学者阿里•谢沃先生的著作《潘懋元———一位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PanMaoyuan:AFoundingFatherofChineseHighEducationResearch)于2005年7月在挪威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正式出版,该书集中介绍了潘懋元先生创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历程并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趋势。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理念走向世界意义重大。2007年,国际权威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收录的、在美国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在第3期发表了潘懋元先生7篇学术论文。这7篇论文构成一个专辑,题为“潘懋元和中国高等教育”,涵盖了潘先生创建高等教育学科和各个时期关于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最主要的学术思想。该专辑的内容主要有“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走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等。据悉,以专辑的形式在《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上出版个人系列论文还是史无前例的。潘先生系列论文的国际发表,表明了世界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对进一步扩大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的世界影响意义深远。
二、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思想的特点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重要倡导者与践行者,潘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本土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阈以及高度的责任担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一)强烈的本土意识,主动借鉴而非被动依附“如何引”是“引进来”的关键所在。在引进高等教育先进理论成果时,潘先生是“主动借鉴”地引进而非“被动依附”地引进。选择借鉴与选择依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借鉴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以他国为镜,对照自己,吸取有益的经验;而依附是不顾本国具体国情,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照单全收、盲目套用现成模式。可见,借鉴的立足点是“本我”,而依附的立足点是“他者”。不少研究者不顾具体国情,迷失于“与国际化接轨”的口号,认为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科学的,自觉不自觉地依附于西方高等教育的研究理论,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原创性与创新性,结果出现“越‘国际化’‘现代化’也越‘边缘化’的情形”。潘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特色、国际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客观的认识与理性的评价,始终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秉承“有没有借鉴之处”与“可不可以借鉴”的原则,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有没有借鉴之处”解决的是国外研究成果先进与否的问题;而“可不可以借鉴”处理的是与具体国情适合与否的问题。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都受其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价值取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在当时当地或许具有成功的解释效力,但应用于别国别时则可能出现理论误导实践的情况。因此,“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不可能是真正地“引进来”,只能是陷入“某国化”的被动依附与寄生局面。
(二)广阔的国际视阈,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并重“从哪引”和“走向哪”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国际视阈的广度,同时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发展深度。潘先生不仅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成果,更关注发展中国家,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地“引进来”,同时也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地“走出去”。从整体上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研究成果还是办学实践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优越感。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就曾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换言之,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这种论断难免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阈产生误导———盲目排斥对非美国或非发达国家的研究。但是,潘先生并不迷信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圣经”,其研究视野没有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而是从一开始就关注、研究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他充分打开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不仅从发展中国家“引进”,主动学习借鉴,同时还“走向”发展中国家,将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推而广之、互通有无。可见,潘先生跳出了“发展中到发达”的单线学习借鉴,变为“发展中到发达”“发展中到发展中”的多线学习交流,由“单向引进”向“双向交流”发展。
(三)高度的责任担当,自信力与使命感兼具“走出去”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并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能否走出”以及“走出去的程度”与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力与使命感密切相关。信心缺失,难以“走出去”,即使勉强“走出去”,也难以“走远”。当“学科取向”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领域取向”的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时,部分研究者自觉本国高等教育理论成果“土气”,缺乏“走出去”的信心与勇气,不敢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同行一较高下,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国际化进程。潘先生不仅怀揣着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坚定信心,同时还秉承着将其推而广之的使命意识,通过编著高等教育英文著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等形式,身体力行地积极“走出”,力图突破中外高等教育研究的语言文化隔阂,扩大交流途径,沟通学术理解,将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国学者更大的贡献。种种践行,体现了潘先生“大社会”的责任观: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不应局限于国内,而应走出国门,实现国内外同行的互通与共享。
三、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思想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愈加遭遇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文化困境。如何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重要倡导者与践行者,潘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上,以强烈的本土意识、广阔的研究视阈以及高度的责任担当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后生晚辈,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应注重提升文化自觉、拓展国际视阈以及树立“走出”信心,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国学者更大的贡献。无论是“主动借鉴地引进来”,还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地进出交流”,国际化的出发点与归宿均在本土。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同时避免迷失于“与国际化接轨”的口号,高等教育研究者应注重提升文化自觉。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本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来龙去脉与演变趋势,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与自豪感,才能摆脱心理依附,防范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畸形发展。其次,研究视野切勿狭隘。“从哪引”“走向哪”不应局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拓宽研究视野,挖掘高等教育研究的区域盲点,推陈出新,才能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国际研究成果,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受潘先生“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并重”思想的影响,长期关注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借鉴引进,发展自身,同时还积极走出,推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先进成果。笔者认为,限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浩如烟海的情况,不同研究机构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区域研究对丰富高等教育国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整体上引进多,走出少,这种“交流逆差”挫伤了高等教育研究者“走出去”的信心与勇气。但是,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无法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者应树立起“走出去”的信心与勇气,以服务“大社会”的责任为使命,积极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切磋、互通有无,在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的同时,推介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实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共享。
作者:吴薇马杰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不仅要教好书,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认为。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教育,靠的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所以传道、授业、免费论文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师者。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其次。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身上,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第三范文。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总之。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的灵魂。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入党申请书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各种培养方法的设计和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改革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有效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会学习”、“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而对于职业院校,这种挑战可能会更加严峻,压力可能会更加直接,因此更需要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就业以及今后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概念及其培养目标
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或创设的学习情景中,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运用各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发现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策略,调整学习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过程;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有符合当时社会潮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具有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的坚定的信念。他们在实现这种理想或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能通过各种正当手段和途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学习能力以及外界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从而最终实现理想或奋斗目标的能力。很明显,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是知识经济的需要,是终身教育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是有自己特定目标的,这个目标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即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增强钻研专业技术的热情,能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自信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意识,具有初步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制约职业院校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因素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还需要认真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大体可以将制约因素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学环境等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必须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运用,教与学多边互动性的作用发挥,以及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都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和支配;二是载体和非智力方面的内在条件,如教师个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三是教学选择的若干策略方面的保障条件,如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发展等。这是大多数教师或研究者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在课外如何进行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已确定的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制约条件,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或设计方法,去拓展进行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各种有效途径。很多文献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拓展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本文则着重介绍如何在课堂外进行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系统讲述专业的培养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整个的培养流程。要重点解释本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详细具体地介绍每个核心技能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技能水平,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便让同学们能更加具体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学生们对于专业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专业教育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入学之初,学生们对于核心技能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朦胧”的层面上,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对核心技能和就业方向的介绍,以便能让学生们正确地理解本专业的体系结构和核心技能,进而确定自己合适的专业目标。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介绍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理解学习的规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信心。
2.利用课外时间合理开设“第二课堂”。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定位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开拓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完成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说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某些技能性课程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3.利用课外时间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和沟通。职业院校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征,从而制定出适合个性差异的教与学策略,使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得到协调发展,让其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逐步实现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自我调控。
(四)总结
总之,重视和发展学生学习、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继续探讨其中的制约因素,努力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都能把握发展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机会。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从五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是从外语学院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已逐渐落后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加快,英语教师的职能和作用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英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发展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和人生的榜样。这对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和提高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英语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寓德于课堂教学之中,二是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为此,英语教师必须做到:思想上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要向学生灌输的理论,自己首先必须弄懂弄通,而且坚定不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它的信任和期望;工作上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于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奉献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个人品格上要自信、正直、诚实、谦虚、廉洁、守纪,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目标,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重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从教学方面来说,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敢于在英语教育中结合学生基本现状来选或增减教材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既要灵活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过程中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从科研方面来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应当站在学科前沿,对新的科研成果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提高科研素质和能力。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丰富,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
三、宽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现有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这既影响英语教师形象,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渊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资本;三是扎实的相关科学知识,包括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学知识;四是良好的教育科学知识基础,如教育理论、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增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就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补上文化素质教育这一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社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学习的终身化。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终身不断地学习,愈来愈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地继续学习,使自己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胜任素质教育赋予的历史使命。
四、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技巧能力。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劳动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任务,所以语言的表达是否规范、准确、清晰、精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2.教学研究能力和先进教育手段的使用能力。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英语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尽快学会使用这些先进手段。
3.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和课余训练的能力。英语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如果没有牢固的理论根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方面的训练,很难完成这些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组织课余“英语角”活动,努力提高实际工作、组织工作的能力。
4.人际交往、公关能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沟通感情,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而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交往是分不开的。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和关爱的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善于与社会上的实际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交往,建立密切联系,经常“走出去”“请进来”。
五、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准确的判断力。教师应具备洞察学生个性特征的能力,善于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思想观点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声调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中,体会出自己的教学措施、教学效果的好坏,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2.善于做出情绪反应的能力。英语教师的劳动是以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因此,要以表情、情绪感染学生。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外表、较强的表现能力和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自控能力。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情绪必须是亲切、热情、轻松愉快、稳定而有自制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教育。
3.积极的心境和坚强的意志。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英语教师本身也将面临竞争和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危机。为此,教师必须有迎接挑战的自信心与勇气,必须有战胜危机的坚强意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遭受挫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必须有心理调适能力,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顺境中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
4.宽宏的肚量。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对于来自无论是同行还是学生的不同意见,一定要有正常的心态、宽宏的肚量。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努力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包括团结在学术观点上与自己相悖的人,以及在工作上对自己有意见的人;要乐于举贤任能,肯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关于师资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2]陈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与探索,2006(8).
[3]韩晓东.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师素质再构[j].体育学刊,2001(2).
[4]梁辉.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整合[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7).
[5]刘建东.浅谈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