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铣实训总结

普铣实训总结

时间:2022-05-06 21:2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铣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铣实训总结

第1篇

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这也就直接体现出我们的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如果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拿一些实物,对照实物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二、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铣床实习时候说车工件,在车床实习的时候说铣工件、卡盘扳手或者呆扳手叫不出名字、实习铣床不知道车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车床不知道铣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完一个项目不能完整表述出刚学的实训项目的加工方法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实我们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它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不做笔记,前面学后面忘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学生在大一学了的车床或者铣床的基本操作,到了大二基本上忘完了。针对学生刚学了机械制图和机械加工工艺之后来参加实训,对于书本上没有见过的装夹方法,新的加工方法,甚至对于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等,都应该总结下来,这对于今后的学习,进一步的技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的学生必须灌输“多总结,多思考,勤做笔记”的习惯。

四、学好机械加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必须共同来加强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的培养

理论课上老师肯定讲了基准统一,基准先行、粗精分开这些工艺原则。但是由于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所以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有意识的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原则相结合做强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原则。所以理论课上面必须要对这些工艺原则进行讲解,让后实践环节的老师必须要有意识的针对这些工艺原则,对学生做强调讲解。例如:我们铣削六面体的时候,首先铣出一个大的平面,这就是基准先行,然后铣削其它的面均以面为基准,这就是基准统一。然后我们控制任何尺寸,均采用先粗铣余量,然后在根据余量精铣保证尺寸,这就是粗精分。所以,我们的实训老师需要借助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有意识的加强这些工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实训后有很大收获。

五、老师必须注意同类知识的穿插和引导,学生必须学会“对比学习”

同类知识的对比学习非常的重要,然而现在绝大多数还没有这个观念。例如: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数控车床G90与数控铣床的G90指令意思不一样,学生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保证今后的使用不出错。那么,我们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车床的时候要对比铣床,学习铣床同样要对比车床,找出他们的区别和相同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积极性,对加深学生记忆,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能迅速入门的基本法宝。

六、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知识提高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第2篇

关键词:中职;理实一体化;数控;项目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40-02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数控技能学习的特点。那么当前中职数控专业项目教学情况如何呢?以下是笔者近年在部分中职学校数控项目教学课堂的所见所闻:

镜头一:在韶关地区某职校数控车车间,两名老师带着约40多名学生进行数车加工操作。每台机床有学生6-8人,但实际在工位上认真操作的学生仅2-4人,其他的学生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在聊天。

镜头二:在某沿海地区一职校的数控铣车间,两名老师带着30多名学生进行数铣加工实训,老师在每台机床上安排一名学生操作,其他的学生则坐在车间角落的大台边上,有的聊天,有的无所事事,只有少数学生在编程。

从上述课堂情况来看,尽管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并极力纠正违反课堂纪律学生的行为,然而却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当前中职项目教学举步维艰的状况非常普遍,教学效果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一、中职数控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数控项目教学实施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项目的角度予以分析:

1.在实施项目教学时生搬硬套,脱离了中职学生的学情。笔者曾经按项目教学法的描述实施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试图让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寸步难行,教学效果甚至还不如传统的实训教学。因为开展项目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而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时就已经“掉队”,主动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这些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在学习数控技术这种综合性的学科时会遇到许多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项目教学在高职院校开展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而在中职学校却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如果在实施项目教学时生搬硬套,脱离中职生的实际情况,项目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在项目教学的开始阶段应以学生的初始能力情况为依据,先把学生引入门,把他们从初级阶段带入更高的阶段,顺序渐进的为实施完整的项目教学铺平道路。

2.现成的项目本身存在先天的不足。项目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项目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目前有不少数控项目教程是由若干个数控加工案例拼凑而成的,其中不少项目本来就不是针对项目教学设计的,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此以某个案例进行分析(如图1):

该零件图有外轮廓2个、凹槽1个,在学习外轮廓编程加工内容时(假设5人为1个学习小组),老师讲解其中1个外轮廓的编程,仅剩下1个外轮廓留给5个学生,极易滋生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出现前述两幕镜头中部分学生没事干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可见设计适合小组学习的项目势在必行。

3.大班制教学不利于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开展。中职学校班级规模较为庞大,甚至有些学校的数控班人数达到50人以上,由于数控设备成本高、数量有限,再加上师资有限,所以大班制模式下的项目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偏低、教学管理难度高、教学过程较松散等。

因此,研究如何解决大班制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4.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缺失。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但在中职项目教学中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作用。造成评价促进学习作用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评价而忽略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二是评价方式单一,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不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缺乏语言激励和情感激励。

二、中职数控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数控项目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阶段开展项目教学。针对中职生初始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欠缺的情况,将数控项目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入门阶段。这一阶段的项目是以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学习型项目,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入门,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加工方法等。

2.巩固提高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一阶段的项目依然属于学习型的项目,但已经具备工作任务型项目的雏形。

3.综合应用阶段。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也积累了一定的项目学习经验,此时开展较完整的工作任务型项目教学将水到渠成。

(二)合理设计项目,确保人人有“活”干。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设计或选择项目,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工作量,确保人人都有自己的加工任务。在此以我设计的数铣入门阶段的凸台类零件图为例,说明如何使项目满足小组学习的需求(图2):

该零件共有凸台特征9个,除去1个由老师讲解外,剩下8个凸全满足2-8人小组的分工需求,人人都有“活”干,与之前的图1相比,图2明显更有利于教学。

(三)项目难易程度要适宜,让人人都能把“活”干好。确定项目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好项目的难易程度,使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把任务完成。我在实践中采取以下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先用较容易的项目激发学生的信心,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情逐渐调整难度;二是同一个项目中有难度不同的任务,可以兼顾个体的差异。

(四)工种组合实训是实现大班实训小班化的有效途径。大班制的数控实训,小组人数普遍较多,不利于开展教学,采取工种组合实训可以实现大班实训的小班化,例如:数控车铣组合实训、数控加工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组合实训等。在此以数控车铣组合实训实施流程图为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流程:

(五)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评价是项目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使学生找到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评价应该是具体的、全方位的:一是要有记录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具体评价指标;二是要充分发挥语言激励和情感激励的积极作用,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就是一个学生进步的台阶;三是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相结合;四是技能评价与职业道德评价相结合;五是个体评价要与团队评价紧密结合,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互评。

三、保证项目教学顺利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全程进行引导、监督和辅导,做到分工到组,包工到人,使项目教学由原来的“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注意转化“厌学”的学生。每个班级都有“厌学”的学生,厌学表象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极度缺乏,要给这些学生“压”任务并辅导他们完成任务,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丢失了信心,就要他们在学习中把信心重新找回来。

四、结束语

我们的项目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出现,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朝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向不断总结和改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项目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Abstract: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what is the key is the idea, what is needed is the determination,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action. Only to think, to explore, and to test and summary, can achieve tangible results and success, take our teaching into students' mind, and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xperience so as to use knowledge flexibly.

关键词: “做教学一体化”模式;教学;操作技能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operating,teaching and learning;teaching;operat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70-02

0 引言

目前,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职业院校间搭建一座对接的桥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潮流中,企业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进行改革,教学要科技引领,运用产教结合“做教学一体化”模式,培养适用人才。现以实例进行探讨,附图1。

1 产品工艺分析,提高学习的认知能力

职业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基地,它的使命是为产业与行业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以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为企业搭建零距离技术人才。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校中厂与企业合作,得以实现互利双赢,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又得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指导学生看图纸,进入学习情境,而后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产品工艺分析,制定加工工艺。

从图纸标题栏知道,此零件使用材料:HT300(铸件)。为长条成形零件。并用模形图展示,如图2。

从图纸了解加工。技术要求:①铸造件需回火p喷砂处理,加工前进行时效处理。②粗加工后作应力处理(二次回火)。③面与面之间的平行度,垂直度。④数据尺寸之间的联系以及尺寸的公差要求。⑤各孔的尺寸要求及孔的尺寸公差与面都有垂直和平行要求。⑥平面度0.05mm。⑦侧面螺钉通孔及沉头孔。

加工工艺分析过程:毛坯粗加工(留5mm精加工余量)粗加工后作应力处理(二次回火)半精加工(留0.5mm精加工余量)精加工孔及螺纹加工。

2 产品加工方法,推进理解,提高操作技能

在加工产品零件尽量用少的装夹次数,和刀具使用也是能达到要求的同时合理使用。免得换刀多浪费时间,提高效率。

根据前面工艺分析确定刀具选用,如表1所示。

该零件采用龙门数控两次加工完成比较合理。

第一次加工装夹图,如图3。

在加工前检查铸造件毛坯加工余量,是否符合整体零件加工要求。这是加工不可缺少的步骤。

先加工俩端头等高40mm,再加工z端头沉台及孔∮50±0.03深60mm。加工采用UG软件自动编程加工。检测合格后,并作出第二次装夹基准面。

该零件是导轨件要求高。采用四处等高工装过度装夹尽量一次加工完成保证达到图纸要求。第二次装夹图如图4。

第二次加工尽量与第一次加工坐标重合。按孔∮50±0.03取坐标比较合理。

加工采用UG软件自动编程加工尺寸槽长3170mm宽410mm高135mm;180±0.05;110-0+0.2深46;83;62深33等,再加工俩端头沉台∮130,再用侧铣头加工侧壁孔及沉头,检查是否合格。

3 产品问题解决方案,是学与教的目的和终点

产品生产要树立质量高于数量的理念,领导者首先要强调质量为上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每一程序,员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工作。根据问题的存在生产时,生产后均要检查,有效提高产品合格率。引导学习者在生产加工中时刻重视产品质量意识,才能更好提高自己。

此零件属于长条槽型结构,壁厚度不均匀的铸造件,在加工中加工采用普通的方法,工件很容易变形,很难达到图纸要求的产品。在产品加工中发生变形的因素很多,如热变形,应力变形,金相交叉处等。为了解决此种变形我们采用这最有效而科学的加工方法,采用龙门数控加工。

①在加工第一次(导轨底面)时,粗加工,精加工装夹要平稳不要使工件产生振动,放冷却液。如∮63鼻刀转速800-1000n/ni,进给1500-2000mip/m,粗铣吃刀量约0.5-0.8mm。预防工件热变形。

②粗加工完留精加工余量,进行应力失效处理,避免工件产生应力变形。

③加工导轨面采用等高垫过度板装夹一次加工完成,分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换用侧铣头加工侧面孔系。

④进行半精加工时,注意检查工件是否有变形,为下一步精加工提供调整方案。

⑤指导学生进行产品检验、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则是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以做为方向,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和出发点,需要营造一个环境――形成职业能力环境,确定两个目标――培养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实现三个任务――实训教学、开发生产、培训鉴定,掌握四个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方法、工作方法,改进五个教学内容――理论够、应用多、起点高、内容新、学得活。

我们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最关键的是理念,最需要的是决心,最要紧的是行动,只有通过思考、探索、试验与总结,才能取得实效与成功。使我们的教学融入到学生心灵中。把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体会知识的运用灵活。

参考文献:

[1]陈建国.机制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J].机械中专,1994-02-15.

第4篇

通过对这五年来输出机电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变动,并和就业企业多方沟通,总结出就业单位如下几点要求:

(1)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上进好学、知恩图报,忠诚企业,勤奋敬业等。

(2)必须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

(3)必须具备本专业的基本能力:能识读机械图、能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机械图,能从事简单机械零件加工,掌握钳工、车工、铣工、电工等基本技能。

而我们的学生,也有中职生普遍的特点,尤其是年龄小,又是刚接触专业的机械行业,难度在第一学期最大。①学习方面: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弱,不喜欢读书,但实训过程中比较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②在心理方面:好交往、乐操作、重情谊。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自信、少责任、欠意志,以及进入职业院校后,因学习方法改变,自己支配时间增多,不知如何管理、控制自我;因学习目标改变,不知道何为积极主动学习,何为自觉和自主学习等。

我们以企业要求为本位,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结合现有设备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为适应企业的要求,我们加大实训的力度,并制订实训室严格的管理制度:

(1)实训基地教学的运行管理。首先是实训教学文件的充实完善和制定。在完善相关实训和设备及教学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宣传和落实、严格检查、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各项制度流程上墙、设备登记造册、上账、实验教学记录完整、设备维护报损手续完备。(2)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和电动机械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

在所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环节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为三年制中专生,在校时间为两年,分四个学期:

第一学期,由专业课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机械专业重中之重的课程为《机械基础》、《机械制图》以及学生熟练的识图、读图能力。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车工实训,实训由简到难,分阶段分项目进行练习。阶段性项目练习以工件为载体,真材实料进行,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安全第一,操作第二;严格遵守工具使用要求,爱护工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随时用量具进行测量,逐个检查达到精度和公差要求,并注意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所作单个工件计分,计入期末成绩当中。

第二学期,开设AutoCAD课程,加强学生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并在学期末考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中级绘图员”证书。本学期实训科目增至三门,车工、钳工和数控。实训比例侧重于车工和钳工,以此作为数控实训的最有利的基础。车工和钳工实训课同时进行,学生分成两组,轮流交换进行车工钳工的实训,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师也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崇,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实训内容的转换使实训课减少乏味。车工实训侧重于成品工件的加工,在加工中进行项目练习,随着实训难度的增加,逐渐加强学生熟练操作能力、精确操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的训练。钳工则侧重于安全操作和基本功的练习:划线、锯、锉、钻、錾等,方法是真材实料直接按要求加工简单美观的工件,严格进行测量,培养学生要有耐心进行钳工工件的加工。让学生记住一句机械行业的话“紧车工,慢钳工,不紧不慢是电工”。数控则学习数控编程,在普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工件和简单工序的加工。数控实训要求一人一师,至多两人一师,分组操作和观摩。学生所有单个工件计分,计入期末成绩当中。

第三学期,实训科目仍然为三门,车工、钳工进入实质性考证练习阶段,加大了训练的难度和广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准确熟练操作能力。钳工同时加上铣车操作练习,作为选修课程,部分学生能熟练进行操作。学期末进行中级车工和中级钳工考证考试工作。数控进一步加深操作难度和学生熟练操作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数控实训,学生已经在普车的基础上准确快速的入门,为第四学期考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车工钳工进行实际操作,接当地企业一些实际的加工任务进行熟练程度、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训练,学习刨车及焊工等相关机械操作。本学期侧重于数控技能操作,数控实训比重加大,数控工件难度加大,并在学期末考取中级数控证书。学生所有单个工件计分,计入期末成绩当中。因师资投入力度大,实训课程多,学生考证通过率为98%以上。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模具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83-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

邓福镑(1966-),男,大学本科,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机电中专工程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模具专业建设与教学。(广东 江门/529000)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他区别于传统学徒制那种师徒之间进行“一对一”的、以培养徒弟实践经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区别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推行“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和“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根据企业及毕业生调研问卷分析得知,中职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应具备冲压模、塑料模及其产品的初步设计能力;能运用普车、普铣、刨削、磨削、钻削、插削、数控车、数控铣等加工方法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模具装配、维修、上机调试等技能。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都难以培养出现代模具制造岗位所需的人才,因而需要教学改革,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

一、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学校有校办企业或有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教学过程是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统一的过程。

1.岗前培训

在学生上岗工作前,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职业态度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培训主要在第一学期进行,包括机械制图、公差、零件测绘、数学、液压、金属材料、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基础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系统认识,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培训则在项目实施开始时完成,职业态度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则要贯穿在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岗前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提高在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吃苦耐劳的精神。

2.理实一体化项目实施

以模具制作完成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模块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现代学徒制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校组建模具一体化教学工厂或与企业合作,将模具制作完成过程分化为多个项目,每个项目既是生产工序又是教学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习得知识。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项目。冲压模具生产教学任务项目划分如下:

项目1:模具设计。学生根据产品的形状与尺寸要求设计和绘制模具装配图、零件图。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设计第一套模具时,主要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在经过多轮项目实施后,学生的知识慢慢丰富起来,本项目的实施基本由项目小组完成。学生在这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对金属材料、公差、金属工艺学、CAD等课程的知识也逐步掌握。

项目2:刨削加工。引导学生掌握刨床的工作原理和刨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刨刀修磨方法和刨削工艺参数。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刨削好。

项目3:普车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和车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车刀修磨方法和车削工艺参数。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车削好。

项目4:普铣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普通铣床的工作原理和铣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铣刀修磨方法和铣削工艺参数。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铣削好。

项目5:磨削加工。引导学生掌握磨床的工作原理和磨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和磨削工艺参数,掌握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磨削好。

项目6:钻削加工。引导学生掌握钻床的工作原理和钻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和钻头修磨方法,掌握划线技巧和打中心孔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孔钻好。

项目7:数控铣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数控铣的编程方法,掌握数控铣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零件数控铣加工。

项目8:数控车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数控车的编程方法,掌握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零件数控车加工。

项目9:线切割加工。引导学生掌握线切割的编程方法,线切割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零件线切割加工。

项目10:模具装配和上机调试。学生将加工好的零件按装配图要求进行模具整体组装,完成后上机试产。学生通过模具装配,对零件中的倒角、公差、粗糙度等方面知识有更加深刻理解;通过模具装机试产,深入理解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熟识压力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能熟练地操作压力机。

在教学生产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1采用全班集中上课,小组协作完成;2~10的项目采用分组实施,学生在指导教师监督下完成。项目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对下一套模具的生产,指导教师要将2~10的项目组进行轮换。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好每个细节的质量关,如学生所画的总装图、零件图经指导教师审核确认正确后才能开展零件图绘制和进行零件加工。

3.评价反馈

检查评分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教学任务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每个小任务完成后,都要通过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和指导教师评分来指出问题的所在,以使项目实施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正确处理。通过评价反馈,使学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扩展知识的宽度、提高理论理解水平、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学徒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学生产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能否实施,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指导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指导教师既要熟识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操技能;要有多年实践经历,还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2.责任心要求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学生产项目能否完成的关键。由于项目实施所制作的模具,是给工厂使用的,且模具的加工和试模过程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指导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安全和质量方面严格把关,每一张图纸都要经过严格校核才能充许学生进行机加工。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问题,及时指导和督促学生,使项目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完美完成。另外,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做好如材料供应、联系工厂等后勤服务工作。

三、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优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中职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够好,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喜欢现场直观学习。中职模具专业教学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符合中职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将教学过程化为多个教学生产任务实施过程,学生直接参与模具接单、设计、工艺编制、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试模、成品检验等模具制造全过程的学习与生产,让学生既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学到相应的实践技能,实现“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符合现代产业的岗位需要。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会到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之中,并把在生产中的体验与理论进行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生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

4.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在教学过程完成模具设计与制作,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了帮助,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减少了因实训所产生的大量耗材。

5.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岗位对劳动者要求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岗位要求劳动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生产操作技能。模具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保证了现代学徒(学生)在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工作竞争力,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隋广智.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3]杨占尧.冲压工艺编制与模具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宋洁,闫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作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5]安春雨.工学结合阶段中职数学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1).

第6篇

关键词:数控专业 理实一体化 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制造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数控机床的应用也日趋普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目前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系统性不够

基础课课程内容交叉多,如《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有很多的内容是重复讲解,整个课程体系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这导致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学生的学习效率直线下降。

2.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训教学不能完全结合

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业理论课教师分开。如数控车的实习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学时可能教的是普车的工艺课,而普车实习的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学时教的是数控铣床的编程。这造成学生的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学习内容不一致,理论与实训严重脱节。

3.有强调操作而忽视基础课的倾向

相关数控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不能充分地展现给学生,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基础知识。这造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最终结果是职业院校只能培养出机床操作工。

4.实践教学与工厂生产脱节

现在实习教学的设备与工厂中用到的实际加工生产的设备不一致,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现在的教师多数是从大学毕业来到学校,缺乏工厂实践操作的相关技能。

二、对课程体系构建的改进思路

1.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应用性

将《刀具》《机械基础》《夹具》等专业基础课整合到一起,把《数控加工工艺》以及《数控加工技术应用》《数控编程》三门专业理论基础课与实习课融合到一起,编制成适应笔者所在学校实际教学的校本教材《数控车编程与加工工艺应用教程》,实现了专业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践所需综合性知识相统一。

2.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学生平时见习参观的多,实际加工操作的时候少,单个的操作训练多,多元的技术实践少。这造成了在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进行中,只是单独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特殊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3.校企联合办学

改变实训设备及实验器材的投资方式,与工厂联合办学,可以将实验室搬到工厂中去,让学校与工厂完全接轨,充分发挥出学校与工厂一起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4.以“理论基础+模块”的模式构建一体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专业理论课以课堂理论教学加车间实验教学的形式授课。实际训练模块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师根据实际工厂岗位的要求设计训练项目,从而能够按社会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我们采用分散的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比如数控车操作实训工作任务中,共有机床五台,我们开展了五个针对数控车操作的兴趣小组,将对数车编程和操作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分在这些小组中,让他们一起编程序,一起制定工艺,一起查阅资料。

2.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按照本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我们将实习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按其所包含的基本操作技能划分为三大主要项目:车床实习工作项目,数控车实习工作项目、数控车实习仿真工作项目。以数控车床实习项目为基础内容,模拟数控车实习项目任务,然后将数控车实习任务在实践中进行。

普通车床实习工作项目主要突出以中级车工为重点进行讲解,让所用到的基本实践操作知识让学生必须掌握,为后期学生数控车的学习打好基础。

数控的实践操作是所有实习内容的重中之重。对于高级班的学生来说,数控机床一类的学习要求基本是相同的,就是要求学生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要求完成零件的加工。

仿真实训内容重点包括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等的基本实践操作过程、数控模拟仿真加工过程等。 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首先通过讲述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仿真操作。在仿真通过的情况下,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可减少学生实践加工中程序的修改次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数控教学一体化

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致,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安排的各种项目的具体任务,并最终达成按照教学计划要求的教学目标。

4.及时评价反馈

第7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工学结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9-02

模具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外的模具企业,先进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开始涌入我国,这就为我国的模具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与国际接轨,模具专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模具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地区分布看,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模具产值约占全国总量的65%以上。模具工业的高技能人才极为紧缺。

我院机电系2007年开设“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特点,我院模具专业的学生将在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模具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真正成为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未接受过中高等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是技术型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然而,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从事模具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和实践机会,这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经费做保障,在当前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但是在我们的高职院校中,模具是新兴专业,办学模式正处于尝试阶段,也就是说我院模具专业尚没有较好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去创新、去实践、去探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模具企业数量多,规模与层次合理,这为我院模具专业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通过实践研究与探索,我们在模具学生培养方面制订了目标:①制定出模具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一览表,为我院模具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②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在本地区广泛适用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1.调查用工单位对模具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目前的要求和今后的可能的要求。

2.将调查结果分类,分出可在本院完成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在企业边工边学的知识和技能。

3.实践让学生边工边学的具体方式,对其中收效较好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完善。

面对模具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院模具专业在教学上采取了如下总结:

首先,软件与课程整合。

CAD/CAM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数控机床,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首先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在一起构成现代工程图学,学生一边学习机械制图知识一边用AutoCAD画平面图。在不同的阶段配以相应难度的项目。并且在这个模块中培养学生用AutoCAD制作工程图的能力,为以后画模具图奠定良好基础。

将模具结构与三维制图软件整合在一起一体化教学,先强化学习一种三维软件(以Pro/E为主,也可以学习UG、solidworks软件),学生一边学习模具的结构理论、一边学会用三维软件来表达模具结构,用三维软件画模具相当于真实的在软件中做模具,学生在绘制模具的三维结构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关于模具结构和三维软件应用方面的疑问,学生会产生很深的印象,同时也能明白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的真实过程,对软件的认识也会加深,从而激发用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兴趣与激情。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实体造型模拟,学习到大量实用的模具结构知识,理解诸如拔模斜度、浇注系统、成型零件等模具基本概念。在学习分模的过程中,又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模具分型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型腔模具分型面的含义,继而熟练地进行分模操作。

其次,从“学”到“用”综合实训教学环节。

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综合实训是指一种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通过综合实训把比较单纯的教学环节,例如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电化教学等中获得的离散的、肤浅的知识加以整理运用,使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具专业的综合实训是按项目教学训练法,从一个具体项目开始,考察设计、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内容如下:

1.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

2.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计算

3.典型零件的模具结构设计(应用CAD软件)

4.编制模具加工工艺(上机操作)

5.数控编程及操作 (编程模拟,部分零件机床上加工)

6.典型模具的拆装 (加强模具钳工训练)

7.编写说明书(按正规课程设计编写)

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用UG软件辅助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老师审核后,最后由学生动手制作。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校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对于非工作零件,要求学生采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由于受条件限制,则通过对外协作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然后试模,直到冲出合格的零件。经过这种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最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进入到企业当中,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开放式的创新实训,实习内容紧密结合课程项目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既提高了学生模具CAD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模具加工、装配与调试技能,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学校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五百强的大型企业合作。我们已与无锡松下冷机有限公司、美特尔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吉润汽车冲压件厂等多家企业建产了实训实习基地。部分模具实践教学是在企业车间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顶岗实习,在企业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条件,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顶岗实习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早熟悉工作岗位、适应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目前,我校机电系与江苏吉润汽车冲压件厂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受益很大,有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里的骨干。

通过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模具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专业,极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就业率达百分之百。

参考文献

1 林庆发.谈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

第8篇

关键词:中职;钳工;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其实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模拟验证实验,而是注重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实训教学的固有习惯。变注重理论知识模拟实验为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变课堂验证评价为企业评价,让学生形成企业生产意识及市场论证意识;变模拟训练为真实工作情景操作,提升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和从业能力。针对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应具备“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三大职业能力的要求,做到理论与职业实践过程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实训过程的模拟训练,突出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以工作任务引领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认知意识。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的工程概念,是巩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形成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基准、测量、检验、精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互换性等相关概念在加工业出现频率高,这些概念都能在实训和考核得到强化和检验。

(二)培养岗位意识。钳工技能实践教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质量评价标准、方法,检测工具使用。通过实训使学生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和经济价值观。

(三)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严格遵守安全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与保护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养成,保障设备安全,工作环境安全,养成文明生产习惯。

(四)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实训目标、内容、考核方法等贴近职业工作过程,实训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更能促进学生浓厚探求意识的形成等。

(五)情感意识的培养。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不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二、钳工实训的教学特点

(一)钳工技能是以手工加工为主:錾削、锉削、锯削、划线、攻丝、套扣、刮削、检测、装配、维修、焊(割)等内容;机械加工为辅:车、刨、钻、铣、电火花、线切割等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能力要求高,要求教师做好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

(二)加工工艺复杂、尺寸精度高,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模具装配性能,要求教师技术全面而精湛。

(三)对《机械制图》识图、读图要求高,且应具有相应的机械设计常识,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专业知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程序,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技能训练重手工操作,单调、枯燥, 耗时,重复动作多,劳动强度大。要求教师合理设计训练方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三、紧凑渐进型实训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好实训时间和内容,既能实现实训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以一周时间完成“手摇冲压机”零件加工制作、装配、检验为例,谈谈梅州农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的做法。

1. 实训前的准备。实训前,制图教师安排学生画重点零件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实训图形熟透;重点要求学生按实训小组对重点零件(滑块、凸轮)的结构形状、技术要求、加工工艺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强调基准的重要性,突出设计基准、工艺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一致性原则,使学生实训时对加工误差有较深刻的认识。

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好《手摇冲压机实训指导书》,材料(板料由各小组负责分割、裁料。凸轮、压杆、手柄由同学车工实训时制作)、工具、量具等准备好。

学生按4~5人为一实训组,由动手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成立质量评定小组,学生个人质量评分由个人自评、质量评定小组和指导教师评定。

2. 具体实训步骤。(1)下达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一套装配件,作实训动员,强调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及注意事项。(2)指导教师对本次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个别特别重要零件进行详细加工工艺分析并作加工示范。

如滑块(附图)的加工制作:形状22×24×30四方体,通孔¢8H9,而8mm凹槽尺寸窄小,长度加工方向受限,加工困难。孔¢8H9在尺寸24中间、左右对称。此滑块加工的重点是保证¢8H9的中心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3mm;难点在于8mm凹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最高为Ra1.6μm,总体而言加工难度大,如果加工误差较大将造成安装困难。加工工艺:加工基准面加工相互垂直面立体划线加工划线表面钻孔¢7.8(铰孔底径) ¢8H9铰孔钻孔¢9深8mm8mm凹槽钻¢7孔(去除材料)后用窄錾錾削整形锉削成方形槽验收。

3. 出现废品的主要原因与应对方法。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也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钻头磨损、铰刀崩刃、材料缺陷、丝锥折断以及材料表皮较硬锉不动等现象,学生要主动和指导教师商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对加工零件进行装配调试、检测(组装、配钻、测量、修配等)。装配时强调每个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误差的重要性以及对装配性能的影响,对使用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对互换性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5. 实训考评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个人,学校张榜表彰。促学生在练中赛,赛中练以增加个人和团体的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6. 编写《手摇冲压机实训报告》。内容包括:1)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实训要求等。2)实训过程:要求突出对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编写。抓住难点,对安装、调试、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3)市场调查:对总装需要的所有材料、工具、量具、标准件的规格、性能、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并比较手工加工和机加工成套件成本。4)用CAD画装配图,对本次实训的感想、体会和建议。

7. 实训效果分析。由于学生从准备图纸下料(毛坯)工艺制定加工制作测量装配调试检验实习报告。从事完整的学习过程,摆脱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且更加接近于工厂、企业的用工要求,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体会。

1. 理顺实训项目与内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实训效果,可把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调基本功训练,普通零件图形,技术要求低。第二阶段:图形相对难些,重点偏向零件制造加工、装配与检测。第三阶段:侧重对机械零件、部件的修复、装配、精度检测等内容。第四阶段:综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

(1)分解阶段训练目标。第一目标是认识图形,掌握基本加工技能。第二目标是掌握三视图的识图、读图知识,掌握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方法及加强基本功综合训练。图形相对难些,对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装配与检测等提出要求。无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面基础之上有深层次的认识,旨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第三目标是掌握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测量方法;掌握装配图的相关知识,能分析装配图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装配的拆装工艺及模具维修技能。第四目标是掌握复杂模具、典型设备的拆装工艺;掌握机床故障分析处理及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技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初步具备排除典型机床故障能力。

(2)动态辅导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组织实施,做到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顾及全体;关照落后,引导、示范、鼓励。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重点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让他们脱颖而出。

(3)实训主题突出,训练指标各环节一一突破,每次训练结果有考核、评价。阶段训练项目期中集中整合考核、评价,最后全面整合考核、评价,达到质与量的提高。

(三)应注意事项。

1. 教师能力培养。由于钳工教学、实训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有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到实训组织工作周密细致,日常管理及时有效,对存在问题能迅速指导与解决,确保实训方案科学合理。

2. 理论知识的处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对理论进行必要的处理,做到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指导教师每天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点评。重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概念进行解释,以强化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第9篇

[关键词]高端人才 能力结构 模具专业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袁根华(1963- ),男,江西宜春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模具CAD/CAM/CAE和职业教育;刘晓(1982- ),女,山西朔州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汪菊英(1974- ),女,湖南衡阳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塑性成形和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 510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信息技术与主流企业合作培养模具高端专门人才的研究实践”(课题编号:2012JK179)、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教科研课题“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机械装备制造人才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GDXLHYB016)和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基于CRP系统与认知学习理论的数控多元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粤高职机指委[2013]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5-02

珠三角模具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始,走过了3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但许多企业还处于中低端制造水平,生产的模具难度系数低、经济附加值低。少数具有前瞻性、拥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抓住国内新型战略产业布局与国外人力成本上升而转移模具制造阵地的良好机遇加快发展,成为行业的主流企业,生产高附加值、高难度、高复杂性的替代进口与出口为导向的模具产品。已经成为主流的模具企业有着追赶先进模具制造强国的压力而急需高端人才的支撑,生产中低端模具希望转型升级的企业则更加急需改善目前人才状况,引入高端关键人才来支持生存发展,因而模具专业人才的高端化培养要求是珠三角模具行业转型升级阶段最主流的呼声。

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珠三角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的关键能力

1.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结构维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下简称“高端人才”)的能力结构维度应该包含三个要素:人才心理社会适应发展能力、专业对应行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关键能力、学习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种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第一种能力是其他两项能力的基础,以衡量人才的心理适应竞争与合作社会,达到内心和谐程度为标准。第二种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点,体现了专业服务并提升行业的专门性,是衡量人才服务行业的水准,达到能够解决行业对应岗位关键工艺问题为标准。第三种能力是以自主学习型能力为基础的一种人生生存发展创新的适应能力,它一方面取决于前两种能力的良好发展,同时这种自主学习型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反过来影响前两种能力及其发展。三种能力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高端人才不断成长的根本内因。

2.珠三角主流模具企业职业关键能力结构。珠三角模具行业正逐渐成为世界级现代模具制造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必须有大批高端人才来支撑发展。主流模具企业在设计方面已经整合了各种设计流程,实现了CAD/CAE/CAM一体化,逐渐开创由设计引领制造的新时期,并在现有模具种类上不断开发模具新种类、新产品;制造设备方面,在数控化与特种加工基础上引进了高速铣、五轴铣、慢走丝、多轴镜面火花机等,以实现高精度成型曲面的少研无研精密加工,与设计结合确保模具一次试模成功;在管理方面,将PDM、ERP等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单件生产的制造领域,将接单、设计、材料组织、零件制造、装试模、交货等环节实现实时化并行管理。因此模具专业高端人才的关键能力包括:高端机床操作与高技能积累的制造环节的能力,能按照企业软知识习惯进行CAD/CAE/CAM一体化设计的能力,掌握企业各种管理与技术的软文化、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

二、模具专业高端人才“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珠三角各模具企业制造以数控化、特种加工手段为主,少量的普通设备为辅;设计方面也基本上以3D与2D结合的软件无纸与少纸化设计;设计制造流程基本相似,工期节点管理也相通。正是基于这一分析,才能够确立模具专业高端人才的“1.5+1.5”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三年的培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造模具中小企业对应的中等模具技能人才,第二阶段打造主流模具企业对应的高端模具技能人才,实现人才技能的提升。

1.校内1.5年教学工厂环境中模具全流程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世界性方向,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法。在我国,除了宏观政策引导欠缺而使得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差外,多数高职学校在地域上一般都与专业对应的企业有较长距离,使得合作变得很艰难。此外,模具企业产品是典型的单件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多、周期长,员工十分注重经验,使得模具专业学生短期实习难有效果,而且因企业缺少简单重复性工种而不愿接纳学生短期实习。因此,前1.5年工学结合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只能依靠自身。

第一,建立教学工厂,按企业实际全流程设计制造模式培养模具专业中的技能。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根据学院的能力,本专业在校内创立了四十人左右规模的中小模具企业的生产条件,以能承接中低难度系数的全套模具的设计制造为标准建设了相应的生产性教学实训室,共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模具设计实训室、模具生产与产品成型实训室三大类,主要设备有电脑、3D光学扫描、快速成型机、冲床与注塑机等。

首先是加强了课程模块间、课程间联系,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提前接触专业理论知识,各课程突出贯穿以模具理论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其次,所有课程都以项目驱动,项目完成的同时理解理论上的原理,再举一反三,做系列相似或者有所改进的项目。再次,每门课程的项目都从简入繁,项目间相互联系影响,直至课程的综合性项目,完成实际的模具零件的设计制造。最后,安排综合设计与综合制造课程,以中小型模具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项目,贯穿设计与制造的全部流程,将所有知识技能串联起来,解决各流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最终生产出市场能够直接销售的合格产品。模具全流程设计与制造培养流程图如图2所示。

第二,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利用显性、隐性课程来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心理机制以及团队竞争合作中的和谐性,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自主性学习能力、实践再总结取得成功的能力。两种能力在1.5年的校内培养中必须兼顾,同时专业核心技能的获得也将加快这两种能力的形成。

2.校外1.5年主流模具企业现代学徒制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最先进的设备最先应用在主流模具企业,学校难以承受;高复杂性与各种特殊材料使得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具有很大挑战性,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承受;模具企业的现场总是同时有多套模具处在各个环节;企业管理与技术技能方面的长期实践所积累的软知识也无法复制。这一切都决定了培养高端人才的关键技能必须与主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达到要求。

学徒制具有现场情景、师徒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做中学与学中做等优势,但也有教学效率不高、只重技能缺乏理论致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师傅素质不齐使得人才培养水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而职业院校克服了传统学徒制的不足,却又存在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在此背景下,西方近年的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外,西方的现代学徒制的一系列思想与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第一,模具高端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措施。如何保持学徒制与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自优势,克服各自缺陷,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实施拜师仪式、拉近师徒感情是愿教愿学的关键一步,中国传统的拜师仪式着眼于培养徒弟入行感情和对于行业规则的尊重态度。确立师傅的职责,按照统一的培养计划、目标来培养学生是确保现代学徒制产生良好效果的另一关键,传统学徒制徒弟的本领强弱、出师快慢取决于师傅技能与师徒关系两个方面,培养的计划性与标准性差。为此,企业与学校老师制定了每个岗位每周的学习计划;每月每季要有达标考核,要求三个月达到复杂模具某一关键岗位的补师――中级工水准,最多可延期一个月,六个月要按照高级工的技能进行培养,后再选择另一关键岗位培训。师傅的考核评价也是现代学徒成功重要的保证,徒弟考核达标的,才给予师傅评价达标。

第二,现代学徒制合作的多赢探索。学生在第一年的培训中,可以掌握主流模具企业两个以上主要岗位的中级以上技能,部分可达到高级工水平。在最后的半年选择一固定岗位进行独立操作,毕业时可以学会企业某岗位高级工以上的多项技能。为后续发展成为企业关键性核心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企业尽管现在还不能获得财税等政策支持,但是在这一培养人才过程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的人才;由于获得学校每年稳定连续性人力,可减少对市场人员需求;此外,一般实习阶段人员的支出比在市场上招聘的人员要低,最后半年独立操作才与正常员工同等待遇,企业用人成本降低。

[参考资料]

[1]黄牡丹,杨文丽,张驰弘.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维度及内容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20).

第10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

1 行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新要求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经调研,发现当今科技进步对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1 CAD/CAM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两种以上数控机床,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1.2 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模具朝着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

1.3 工业材料出现了以塑代钢的趋势,因而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塑料成型工艺和塑料模具设计与加工方面的知识

1.4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1.5 企业不但重视学生的技能水平,更重视学生的人品和精神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将德育摆在首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 专业建设目标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大众,紧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 专业教学改革

3.1 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在学时分配上,应力求遵守“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中职模具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综合教学内容,贴近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比如本学校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整合成特定的内容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些课程综合模式,主要有能力模式、相关模式、认知模式、项目模式等,这些课程综合的探索与实践,预计会产牛显著效果,缩减了学时,优化了体系,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3.2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上应多在“导”上下功夫,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师充分发挥管理、指导、服务、组织的作用。比如课堂上根据学习成绩等分成一个学习小组,经常组织他们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推荐发言,然后辩论,得出结论。利用这种形式把较抽象或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活动中接受。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尝试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创新意讽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最后,要求教师运用“授之以渔”、“点石成金”的教学思想,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用,主动去适应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中职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制造与使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中职模具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因此,专业教师都必须参加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实践技能,充分利用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将一些校内无法进行的教学和实验搬到工厂去完成,让学生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实习,真正逐渐深人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熟悉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以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双师型资队伍建设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并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及学历层次的提高,为此拟采取以下措施:

1)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从企业招来一线高层次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把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实习增强实干能力。

2)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拓宽与企业合作科研的渠道,力争多出成果。并将之转化为专业建设成果,以进一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定期邀请专家、工程师讲学,让学校老师能够了解当前市场发展情况,不断提高教师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5 教学设施的配置要求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要想培养出"理论+技能"综合素质人才,需要配置下列的教学设施:

第11篇

课程设计一直是机械类专业在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的一次综合能力训练。我们完全可以设置适合高职教育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使之达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本科学生而言基础较差,就可以参照本科教学中的减速器设计,制定以设计一个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为方案的课题。下面就来说说这个方案的具体想法。

一阶段:整体构思与设计参数计算

内容包括:拟订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传动比分配、计算各轴的转速、齿轮传动设计、验算系统误差、计算轴类零件。

这一阶段的设计计算,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学过的大多数专业课程,还要考虑设备的安装与调整、使用与维修、经济和安全等问题。所以,我们这次针对的是高职四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设计题目。

eg.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小齿轮分度圆直径为,已知传动比为i,载荷平稳,速度中等,试选择计算该齿轮传动的各参数,并计算大、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和齿宽。

解:

(1)确定中心距a

将数值圆整,初定a

(2)选定模数mn、齿数z1、z2和螺旋角?茁

一般取z1=17~30,?茁=8°~15°,初选z1,则z2=iz1

由标准取得mn

再由i=z2/z1

得出z1、z2

齿数比与i的要求比较,如误差在许用范围,于是

是否满足要求

(步骤:初定z1、?茁求z2、mn,并取标准mn调整z1+z2按传动比要求分配z1、z2调整?茁)

(3) 计算齿轮分度圆直径

(4) 齿轮宽度

按强度计算要求,取齿宽系数为?渍d,则齿轮工作宽度 b=?渍dd1

二阶段:绘制装配图、零件图

内容包括:草图设计,参数验算,结构布置,绘制正式的装配图、零件图。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需求,各种最新的软件技术和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部分计算机绘图软件( AutoCAD、UGCAD、Pro-E )并用来绘制满足一定要求的平面及立体图形。比如绘制标出全部尺寸、公差值、形位公差、粗糙度、材料及热处理方法技术要求的齿轮、轴的零件图、装配图或是利用PRO-E软件进行箱盖的三维建模和生成工程图。使用了这些软件能大大地降低绘图工作量,提高效率,也使图形更为直观且便于保存和修改。

三阶段:实践加工

内容包括:应用加工设备,尤其是对数控机床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和编程能力的培养、先进制造工艺的熟悉并制造已设计的典型零件。

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会安排学生进行车、钳、铣等传统工种的实习,但这已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要求,大部分企业都引进数控设备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我们的学生要想适应这样一个环境,也必须学习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所以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开展了数控专业方面的实训,不少同学都已达到高级工水平。因此,在这设计课程中,除了完善加强先前的实习,还应更多f 强调CAM加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仅仅借助计算机和高档图形软件,利用数控机床及其编程仿真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操作、编程和加工过程的操作。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数控车床加工一根轴,使用加工中心来加工减速器的箱体,让他们在实践学习并掌握这些设备的操作。

四阶段:整理说明书并答辩

这是收尾阶段,编写说明书是学生对所做课程设计的系统总结,能表达自己的思路与设计的理念。

第12篇

【关键词】数控工艺;教学改革;探讨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生源质量较差,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个人学习兴趣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面对这些,做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换自身的角色,顺应时展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下面我将从两个大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做好教改的准备。

做为职业教育的施教者,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

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在《教高16号文件》一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目标,同时为职业学院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每一位受教者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为走向职场做好准备。

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1、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重构课程体系。

《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企业调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2009年,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对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专业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描述,分析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类为“零件的工艺编制”这一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得到“零件的工艺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凸显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1)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职业性。

我校自办学伊始就是依托国有大型军工办学,运行的是“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相应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典型生产产品为载体的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性。

(2)采用源自企业的典型零件作为教学载体,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本课程采用源自企业的典型零件作为教学载体,设置教学情境,再根据职业工作过程将每个教学情境设置成若干个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完成情境的学习,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并渗透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①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企业生产特点,依据企业产品,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在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载体能够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及时调整与更新,并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成果和信息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②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③学习方式和场地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场地和方式既可以通过课堂内讲授、还可以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训场地进行相关的实训。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

(1)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以任务为单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零件的工艺设计与实施》是根据数控技术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并结合中高级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标准来选取。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确定课程的内容与标准。再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挑选与组织,选择了 “传动轴”、“ 模具芯轴”、等 8个典型的情境载体。

依据教学规律和职业规律,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序化,将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在8个学习情境中,遵循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能力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将每一个知识点与能力点分配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通常每个教学情境包5-6个任务单元。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任务单元的学习获得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2)运用四步行为引导教学法,结合案例,展开理论教学。

《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重点讲述工艺当中涉及的概念、原理、计算、分析等知识。目前高职生源素质普遍较差,而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对上课感到较为枯燥,缺乏学习主动性。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四步行为引导教学法、结合案例,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教中学,学中练,降低课程和学生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下面我以学习情境6任务2为例来讲述一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①资讯:在这个环节,由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任务进行描述,学生在了解任务之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和讨论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阶段,以教师的讲授、引导、启发为主,学生则听、答、问、记。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设问法、案例法、查找资料法。

②计划与决策:在这个环节,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制订一套工艺方案,根据零件图纸的要求,确定加工表面、选择加工方案,安排加工顺序。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展开讨论并作答。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践当中的工艺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学法、讨论法。

③实施: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讨论的方案制订一张流程图。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学生间的交流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答疑。学生通过前面的资讯、计划与决策两个环节里所掌握的知识与思考的结果以图表的方式作为成果记录下来。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巩固所学知识,锻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练习法、巡回指导法。

④比较与总结: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在这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成果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通过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增强了小组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使用的学习方法有演示法,讲授法。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生以加工方案流程图汇制这一子任务为目的,采用了盖板零件这一典型案例为载体,运用四步行为引导教学法一步步实施完成 ,整个教学利用了多媒体及黑板等教学手段,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四步引导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依托教学团队,理论联系实际。

《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它的许多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通过实践去验证。 如果全部放到实践课当中去讲,一些概念、原理、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难以讲清,并且由于受到实训条件的限制,知识面有一定局限,不便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光讲不练,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上安排理实两条线:理论课上运用四步行为引导教学法,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将相关的理论讲解透彻。实践环节则通过《零件的数控车加工》和《零件的数控铣加工》两门实训课将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加强理解。

通过以上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实训场所,同时加强了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的理论得到验证,技能得以形成。

5、教学效果

本门课程在改革之后,收到了以下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使书本与生产更接近。

(2)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培养,学生不仅满足于在课内知识的掌握,而且还通过学习兴趣小组或数控协会的形式把一些课题按照工艺编排加工成实际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2]任同:《数控加工工艺学》.

[3]蔡汉明:《新编实用数控加工手册》.

[4]余英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友清:创建特色学院打造高职品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