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教育反思

幼儿教育反思

时间:2022-06-19 02:5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教育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教育反思

第1篇

一、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总结十多年来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发现,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过程与幸福、教育目的与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教育等,还有少数学者论述了中国女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但这些基本都是关于基础教育的,在这样一个幸福教育成为全世界教育的主流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把幸福教育引入学前教育。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是质性或者量化研究的,很少有人像研究教育学中的幸福教育那样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辨的研究。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因此教育是为着幸福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也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多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也不幸福、不快乐。因此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人们的期望和是否实际满足之间的差距,期望越大,实际得到的越少,便会体会到一种幸福感的“相对剥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幸福与否取决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且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说,学生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在强调快乐教育,也只是尽力想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游戏化,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但是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古时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尽管他们也在以获得结果的快乐激励自己,但是不能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有些痛苦的,快乐教育、幸福教育也只是在尽力减少学生的学习的痛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教育应该是幸福的,但在过程中也未必全都是幸福。这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痛苦。

二、幼儿教育从目的到过程都应该是幸福的

我国学前教育目的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而进行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是基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如果学前教育使幼儿不幸福,那么也就很难达成幼儿的身心健康了。在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的痛苦,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应该存在的。幼儿的学习,在理论上不应该像中小学生那样,是一种讲授式学习,幼儿是以游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感知和探索获得经验,这种经验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为以后在小学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游戏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存在痛苦,他们是乐学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是快乐的。

三、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然之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育都是幸福的。首先,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因为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小学化等现象,甚至有些地方会发生教师殴打和虐待儿童的现象,在一些县级或者乡镇幼儿园,幼儿园的功能就是帮助家长看孩子,提前向孩子灌输小学的知识,所有这些现象都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是幸福的。究其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1.成人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幼儿园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游戏、饮食、盥洗等各个环节,幼儿都可以在其中学习。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安静下来听讲,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学习的。如果幼儿不能自己开动脑子并伸出双手操作,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被成人强迫去听讲,抄题,算题,写汉字,而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动手的权利被压抑了,不能活动,如何获得经验和智慧?“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皮亚杰的这句话明确了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所以,活动和游戏之于幼儿,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一样重要。只有在活动和游戏中,幼儿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2.成人以自己的幸福观主导儿童。孩子需要什么?对儿童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一切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不幸的,幼儿的幸福与幼儿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能否自由游戏,能否在教师和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是幼儿幸福的关键。但是,有些家长往往认为,给儿童穿最好的,吃最有营养的,就是在促进儿童的幸福;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上很多兴趣班,就是在促进儿童的幸福。实际上,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代表全部,物质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幼儿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沙玩水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专注、愉快和幸福也许远比在幼儿园里按照老师的要求小心翼翼地玩昂贵的游戏器械要幸福得多。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自然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满足也许远比按照家长的意志努力学会一首钢琴曲要幸福得多。成人尊重儿童,不干涉儿童的活动时,也许儿童是更幸福的。

四、幼儿教育要实现整体的全面的幸福

从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来看,幼儿教育应该追求全面和整体的幸福。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制定了五大领域的发展任务。幸福无论在纵向的时间上还是在横向的内容上都是整体优化和相互协调的。因此,我们的幼儿教育一定不能只在一个方面使幼儿得到发展,而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教育。幼儿教育要实现整体的幸福,就一定不能只关注幼儿的幸福,而应该关注到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幸福。因为幼儿、教师、家长三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幼儿还很弱小,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和保护。现阶段,幼儿教师出现了很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他们普遍缺乏幸福感,分析原因,有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的,也有社会支持和认同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实现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使幼儿在学中得到幸福,教师在教中得到幸福”。而现在我国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也使家长缺乏养育幸福感。现阶段,我国弥漫着一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很多幼儿园开设各种兴趣班,蒙氏班,双语班,这些兴趣班和蒙氏班很多都是要额外收取学费的,这就间接加重了“80后”年轻家长的负担,家长们要不断努力工作,于是就有了许多“房奴”、“孩奴”,不但降低了家长的幸福感,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使幼儿教育真正实现全面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的幼儿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幸福。

作者:李敏 单位: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安排;转变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以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所以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转变理念,以适应时代要求。

一、幼儿教师必须注重转变教育观念

在改革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浪潮里,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从幼儿教育的核心去理解一些理念和观念,更多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分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非常严重,所涉及的课程不是从适龄儿童的生理阶段出发,其实这严重地侵害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教育的核心深处去理解新时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方向。

二、幼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一,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

要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自身教育素养,掌握操作技能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教师懂得作为幼儿教师,除了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来吸引幼儿主动学习之外,还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组织教师依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长,制定自我发展计划。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使教师自身发展目标与幼儿的培养目标融为一体。同时,幼儿园又能积极的送自己园内的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把别人先进的东西带进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重视幼儿潜能的开发

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幼儿半日活动各个环节加大教育、引导力度,让每一个幼儿实现科学发展。在生活课程中,让幼儿园自主参与,成为生活的主人,培养他们自理生活能力;在学习课程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探索;在游戏活动中,放手让每一个孩子操作,保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教师置身孩子游戏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张扬。我们既要做到母亲般的关爱,又要做到高于母亲的教育,我看到他们的老师都和蔼可亲,能关注每一个幼儿,从思想上、品质上给予渗透影响,教育他们使他们是非概念清晰,引导他们能关爱别人,带动他们积极乐观开朗,实事求是,使他们诚实。

第三,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大教研和小教研活动,是促进本园教学更上一层楼的有效途径。针对某一主题、某一材料的投放,某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再解决,这种集思广益的想法和组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狠抓教研、抓教学、抓活动,让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动起来培养了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欲望。有的园实行推门听课,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的形式,使教研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有效发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幼儿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集体智慧才能解决。

三、幼儿课程安排必须和生理特点相适应

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应该注重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教育内容和要求,融于幼儿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多种活动中,课程实施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同时,丰富的区角活动让我明白了幼儿育德是关乎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关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儿童个体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教育标志。婴幼儿时期是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从娃娃抓起可以事半功倍。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游戏。生活中能所被他使用的物品无不成为他的游戏材料。游戏所带给孩子的价值也绝对是不可用标准化的工具能测量清楚的。他们的自主游戏活动让幼儿充分地张扬了个性,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不断提高幼儿与人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3篇

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资料和论文,综合胡海燕《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康建琴《论幼儿课程设置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实现程度分析》熊江艳《浅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等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本文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综述。主要包括制约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培养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育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综述

(一)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在现实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虽然是硕士毕业,但是其教学水平却是糟糕透顶;研究其根本他们缺乏的是教学实践知识。而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实践能力,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班级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等。

(二)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今世界最有感召力的“字眼”,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创新教育方法,不仅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新纲要发展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为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活动方式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创新,教材使用的创新等。

(三)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观察能力,包括确定观察目的的能力、运用观察方法的能力、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分析与解读观察结果的能力等,才能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四)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等进行反思的能力。由此看来幼儿教师反思能力会直接关系到幼儿所学的知识是否到位,不到位会影响孩子一生。为此,幼儿园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加强幼儿教师教育活动方案的反思,教育活动过程的反思能力,教育活动结果的反思,教育方法和教学习惯的反思能力,教师行为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反思。

(五)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实施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从这一定义出发看幼儿园教师具备组织室内教育活动实施的能力和组织室外活动的实施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要对幼儿进行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获取、处理以及管理的能力的启蒙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性游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新领域。在这一背景之下,尽快促进连续剧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教师职业须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应有专业的理论素养,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超成熟的技能技巧,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她们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所以幼儿园必须努力推进幼儿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是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实现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三、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

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我认为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对高中、大学的经费投入占主导地位,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是少之又少。幼儿教育仍然停留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不关心,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更无从谈起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家长的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偏差。就目前状况而言,社会和家长对教师专业性认识较模糊,普遍存在着对幼儿教育及幼儿教师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在部分幼儿园和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却在无形中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3、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幼儿教育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最低层),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声誉和工作环境等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严重挫杀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致使很多优秀的幼儿教师纷纷跳槽,把从事幼儿教育当成一块跳板,一有合适的机会便会另谋高就,。

(二)学校因素。

1、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的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又缺少实践经验,因此职后教育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职业倦怠。幼儿教师要全面负责某个时段班级的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幼儿数量多,家长要求易变又常超出实际,这些都给幼儿教师带来工作压力。近几年有的幼儿园经常对教师工作进行随机抽查,有的幼儿园则干脆装上了监控设备,对教师进行全程监控。

3、幼儿园内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有限限制了幼儿教师专业化训练。幼儿园的物质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它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活动方式,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学设备,影响着教师对新知识的获取、教师能力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幼儿教师的自身因素。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在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幼儿教师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全面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看轻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缺乏自身发展的潜在意识。在保教工作上只求得过且过,不求精益求精,致使业务水平多年停滞不前。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很多幼儿教师仅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不懂得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不懂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也就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低效性。

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存活力,永葆教育的青春。

(一) 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幼儿园及时转变教研活动的方式,针对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去安排“课改系列”教研活动,达到“以研促改,以研促教”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双休日对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丰富教师参加课改的知识底蕴,为培养新课改的生力军,推进新课程作好准备。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充分体现“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要求,并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长期跟踪指导。通过活动、体验,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实现自我提高。

(二)以“教学反思”为路径,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调整与管理。在管理中,注意引导教师运用《纲要》的新理念,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反思、讨论、分析保育和教学工作,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依靠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不仅使保育和教学工作更科学性和合理化,也使教师们在反思中得到了不断成长。通过反思,教师不再需要管理者的检查和督促,而能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达到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

(三)以管理为手段,充分放权,让教师更加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纲要》第三部分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作为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此,我们在管理中,充分“放权”,尤其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更多的自由决定权。

第4篇

本论文从加强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提倡幼儿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和反思实践、鼓励幼儿教师合作研究、对幼儿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精心组织幼儿教师园本培训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文章中,我凭借自己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的感触以及农村幼儿园真正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阐述,希望通过我的一点看法能够使我们农村的幼儿教师也更加的专业化,同时也使我们这里的孩子们能真正享受到专业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理论学习;观察记录;反思实践;合作研究;科学评价园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7

一理论学习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奠基石”。

幼儿教师要进行优质的教育,就必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理论素质。这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法论和教育科研方法。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我们只有用教育教学科研理论来武装自己,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逐步把握幼儿教育的未来走向。有些教师平时的学习只满足于某些经验的掌握,甚至“以干代学(理论)”,这是不对的。“教无定法”,只要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都是好的方法;“教有定法”,这个定法就是教育科学。科学的理论撞击实践,就会爆发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硕果,创造出新的方法和经验。而相反,如果我们的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在实践中就会表现为教研教学都无后劲,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不能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开展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困难。其次,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水平没有大的提高,能力不见有多大的长进,不能突破常规而有所跃进。最后,不太了解幼儿,在教学中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好了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有失误,也不知道从何吸取教训。

二教育观察记录与反思实践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培植室”。

1.教育观察记录的涵义及在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中的作用。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积极性和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门户,也是一切创造的开端。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和教育教学等都离不开细致,敏锐的观察。幼儿观察记录就可以定义为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结合自己的想像记录下来的过程。

2.如何实施教育反思。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忽视反思教育行为的现象。在教育管理上缺乏有效组织、引导教师反思的机制,教师自身缺乏自省的意识和方法,往往注重备课、上课,无意或很少反思教育行为,诸如教育目标是否明确、教育内容是否适宜、教育环境是否适合、教育要求是否适度、教育方法是否适当等。存在“教师不会反思”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总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却是流水账一本,没有反思的实质内容;有的教师三言两语,很少揭示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还有的仅仅是为了交差,而不是真正发自内心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去反思。

三合作研究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助推器“。

教师之间的合作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不仅有利于建设开放、和谐的幼儿园文化,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幼儿教师之间在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其合作研究的前提条件。在一个教师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作,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才能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师个人的专业特色和合作质量的提高之间是一种相融共生的关系:个人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可以使合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合作更有深度;同样,合作效果好,也就意味着教师从同伴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

四科学评价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导航标”。

传统的幼儿园教师评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多是以奖惩为目的,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这样的评价是面向“昨天”的。而新《纲要》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幼儿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改进教育实践的功能。因此,探索一条科学评价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势在必行。

科学的幼儿教师评价认为,幼儿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幼儿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幼儿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幼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第5篇

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是我国幼教界所一直关注的话题。丽莲・凯兹的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对幼儿发展的基本原理,适宜性教学,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深入浅出,从实践中让读者明白其中细微的道理,同时又不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笔者每次阅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新收获,如同与这位大师面对面交流着笔者本身也困惑的一些问题,所以在阅读时总能被书中的一些话语、章节、教学实例所吸引,句句深入笔者的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作者从实践出发但又能对此进行理论上的升华。

当前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普遍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角色的转变,即成为研究者,最鲜明的特色是教师的反思性发展。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缺乏反思,反思能将工具化、技术化的经验升华到普适性的理论层面,将局部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可适用于多种情况的教学实践当中。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外,反思是提升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对幼儿与幼儿教育的反思

关于幼儿发展的需求和自尊VS.自恋章节中,丽莲・凯兹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敏锐地捕捉着日常中的教学场景进行深刻反思。当代我国独生子女占据着很大比重,但多数家长对于儿童的需要则会出现非理性的满足。作者认为: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某样东西对幼儿好,并不表示那样东西愈多对幼儿就愈好,她将此称为“适量原则”,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相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如果幼儿教师能经常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可以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周围,如对幼儿不切实际的鼓励和表扬,导致幼儿自恋倾向;在幼儿园进行分享活动,缺乏反思活动所产生的利与弊;每天面对的环境创设缺乏理性的思考,是否真的是越可爱越好;教学活动往往追求的是场面的热烈,幼儿的兴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幼儿有价值的教育。她认为,形式上追求幼儿兴奋,很快就会导致幼儿关于这种内容的情感衰竭,若不对这类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只是单纯地看表面上的热闹和兴奋,很难提高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水平,同时也会形成教师不重视内在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乎形式上的“花哨”。

幼儿的成长与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内涵的把握在于,教师要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进行不断反思,同时反思让幼儿教师与理论研究者之间消除距离。反思即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具有理性批判性,因为教师的反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主体精神状态和行为的理性批判。具有理性批判性的反思能力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教育合作交流的推进,幼儿教师在汲取某些理论方法的同时也需思考这些教育理念,以往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每次交流之后,经常会有大面积的幼儿园实施所接受到的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更新知识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若不加思考或实施后不进行反思,缺乏理性的争先恐后地模仿往往会造成“水土不服”,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幼儿园教育中的诸多失误,幼儿教育的长期驻足不前,根源就在于缺乏习惯性的反思能力,集中表现为由于教师缺乏对课程运用的反思。

哈贝斯认为,教育者需要有三个层面上的“思”,一种是“技术之思”,一种是“实践之思”,另外一种是“解放之思”。技术之思是一名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反思是否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实践之思是教育者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理论体系,并对此进行反思批判和质疑,进行自我剖析;解放之思是最高层次的思考,在前两种反思的基础之上掌握宏观的教育理念,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对教育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革新精神,需要胆略。幼儿教师要想很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必不可少,同时应具备一种对问题的反思批判精神,另外,就是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革新,在不断的螺旋式循环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丽莲・凯兹在关于专业幼儿教师对小三轮脚踏车的争执这一议题的阐述中,读者读后有种畅快淋漓、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是专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幼儿教师要想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认同,首先就需要有专业意识,若非专业人员也同样有此教育认识和见解,专业则不存在。很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她们往往缺乏在专业智慧方面所具有的“感受、判断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和转化教育矛盾、冲突的机智;迅速做出教育决策和选择,根据实际对象、情景和问题,改变教育行为的魄力”。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没有把它看做是“专门化的职业”,甚至还被称作“高级保姆”,这就是非专业人员在面对幼儿教育问题情境时往往会与幼儿教师的操作行为或想法相同或相近,人们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目前幼儿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欠充足,其专业程度发展不明显,没有形成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丽莲・凯兹认为非专业行为指出自个人喜好或常识,而非出自专业知识或经验的行为。他们不会考虑“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什么”,他们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审视。缺乏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往往在遇到问题情境时很少会考虑这样一种问题会带给幼儿何种发展的机会,多是进行问题“熄火”,与非专业的人员的做法相同,或者不如非专业的人员。

幼儿教师有满足专业化发展要求的很多优势,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这是理论研究者所不具备的,但在很多时候表现为经验的形式,没有经过思维整理的知识是零散、片面的,多根植于实践者过去个人的经验和教育实践,多具有情境性和个人特征,不能作为普适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现象是教师实践的一种行为惯性。这种惯性若能在教师批判理智的反思过程中加工酝酿,则可升华到理论层面,成为广大幼儿教师所能普遍接受的知识,并且能改进现有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因为幼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数不是个案,在其领域内,也可能会发生类似的问题,能抓住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反思其中的根本问题,可以避免很多同样问题的类似发生。

源于幼儿教师的实践性,强调幼儿教师的反思,即在实践中的反思,反思性实践,提高其自我觉察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要经常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立足于自我之外,从多角度地考察自己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教学行动及情境,反思实践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这就是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给笔者的深刻道理。

第6篇

幼儿阶段是人生教育的黄金期,此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孩子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供孩子一生受用。同样,如果给孩子的是负面的教育,孩子今后很难改正。所以,学前教育更应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相悖的,但目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现象却普遍存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这是由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身心特点所决定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原则是: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那么如何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让我们共同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有着探究学习的天性,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的权利,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端正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要转变教育观念,就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不允许的,要坚决杜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我园平时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工作条例》等幼儿教育纲领性文件。我们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她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成才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与小学有严格的区别。通过培训学习,我们在观念层面上已经认识到小学化的危害。有了新的教育观,在具体工作中对我们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我们坚持对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在教育过程中的得失。

三、进行家园沟通,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因此应该定期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掌握科学的方法,充分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做法和教育观点是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规律时我园制定了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有效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时间开展家教指导;利用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什么,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知道一个人的教育是终身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用短跑来形容;通过举行诸如家长开放日、幼儿才艺比赛活动等,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幼儿一日生活即学习,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有益经验,比简简单单识字、算题要科学得多。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家长们自觉认识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应该培养幼儿什么样的特点,知道小学化的做法是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总之,要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使广大家长能够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有效性 途径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幼儿教育能够为日后的学校教育甚至终身教育奠定十分关键的基础。 “一切为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加重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对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之停留在了教学反思方法、内容和水平的分析和调查上,对于教学效果深层次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幼儿园的课堂教育应该时刻考虑“有效性”。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幼儿园的创新热潮,开展“探究、体验、交往”的幼教课程要求幼教老师必须构建更多新颖的合理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1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1.1保证主题内容内涵的丰富

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拥有清晰的目标,一定要明确这个目标能够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对幼儿的原始经验和提升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每天都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孩子应该学什么,可以学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输。

1.2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接受程度

幼儿教学的主题内容最初必须能够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世界中去,最终抵达幼儿的精神世界,并且必须兼顾“人性化”,关注幼儿作为独立人格的实际意义和本身具有的尊严。对于幼儿教育,德智体美应该全面发展。但是幼儿的各方面发展还都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导致了幼儿教育往往会偏离成人普遍适用的“实用性”。对于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考虑幼儿的局限性,尊重幼儿的真实需求,为幼年儿童创造健康的环境,提供合理的素材,更多关注幼儿文化精神世界的教学。

2提升幼儿教学模式

2.1教学资源的全面挖掘

在幼儿的日常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吃饭、睡觉、玩耍、运动等幼儿的生理需求,更应该通过更多蕴含教育意义的活动开发幼儿的综合素质。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发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加强幼儿的交际能力,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生活是幼儿最佳的老师,教师应该在日常培养同学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2.2游戏活动的有机开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在幼儿生活中占据时间最多的活动,也是幼儿逐渐认识到合作重要性,使幼儿形成对自身地位的认知,使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会组织安排,积极配合。通过游戏形式的集体活动能够使同学们学会情感的表达,指导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同学们爱的关怀为孩子营造一种家的温馨和相对宽松的氛围。通过游戏加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构建成三位一体的人际关系,同时拥有一个更充实更丰满更具体更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

2.3评价机制的科学制定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制定也是十分关键的。评价活动能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活动的开展一举多得,对于教师来说,在对幼儿具体表现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引导幼儿的反思,从中提出完善教学措施的标准,优化教学效果。对于幼儿来说,在整个评比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也能改善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我。对于家长来说,通过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与教师和幼儿学习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更细致地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积极配合老师的重要性,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

3 结合教学实例

现在我们策划一次活动通过教学实例来全面分析幼儿有效教学。整场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螃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1教师讲解部分

幼教老师要耐心的讲解,通过描述让同学们认识螃蟹,大约占用24分钟。这时候要观察同学们比例较高的三种反应:专心听讲的大约有32%,积极举手的大约有16%,起立作答的约占10%。这三种高比例的反应类型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选材正确,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提的问题也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3.2幼儿实际操作

这一部分主要用时大约是30分钟。整个过程中,幼儿专心做作业的比例最高约占12%。产生这种优质效果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教学材料准备充分,激发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而且也符合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很好地引导了幼儿的操作。总体来说教师的整体准备十分到位,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开心快乐的学习了知识,了解了螃蟹,这是幼儿教学中十分成功的案例。

4 提供优质的培养环境

针对幼儿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给幼儿文化知识和有益经验的同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从物质环境角度讲,幼儿生活的环境物质应该具备安全、舒适、实用、卫生的同时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从心理环境的角度讲,幼儿教师应该用接纳、尊重、关怀的态度和幼儿沟通交流。班级保教工作的管理和实施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健康和成长,对于幼儿教学的反思工作十分重要,它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寻求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是幼儿教师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提高幼儿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幼儿的需求,关注幼儿的思想,掌握幼儿的习性,了解幼儿的兴趣。遵循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及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将幼儿作为教育培养当中的主体,在教育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针对各种问题,将有效性的幼儿教学逐步落实,全面提高当代幼儿园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课题研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也在逐渐的发展之中,幼儿教师教科研能力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幼儿教师教科研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制订合理的方案,提高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科研素养的组成

1.专业知识及教科研方法

教科研能力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幼师在培养教科研能力时,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的教育知识,还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可以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同时,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教科研能力,才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科研素养。

2.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经验,是提升教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方式,进而提高教科研素养。

二、提升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的对策

1.增强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幼儿教师进行教育活动中,需要不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来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幼儿教师培养阅读习惯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而且还可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书籍中汲取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吸收,并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方式。只有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另外,培养写作能力可以加强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幼儿教师需要根据每天的工作内容进行总结性的记录,通过对自身工作历程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另外,可以总结课堂上的教育案例,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幼儿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增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才可以有效提高教科研素养,进而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1]。

2.加强小课题研究

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不断进行小课题研究。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融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教育反思能力,并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例如:教师在教过程中,发现幼儿总会模仿其他人的一系列的动作或者话语,在这时应该积极关注,并且将其作为小课题的研究对象,通过不断总结和调查,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模仿是一个学习过程,从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发现,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就是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只有幼儿教师不断地关注生活,才可以不断发现一系列的研究题目。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训,进而在提升自身教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2]。

3.加强行动定位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自身的教学行动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教学研究相比,对自身的行动定位教师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目前,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行动定位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科研项目之一。在对自身行为定位中,幼儿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制作教学道具,制订教学方案,布置教学环境。由于工作量较为繁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状态,不要盲目跟风教育,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地投入教科研的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参加调研。其次,幼儿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充分理解自身需要进行什么样的科研活动,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科研调查。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对于出现缺陷的教学计划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只有加强对自身教学行动的定位,才能够有效提高教科研能力[3]。

三、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的相关介绍,可以使幼儿教师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经常进行反思,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的教科研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静.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才智,2014,2(25):74—76.

[2]贾宗萍,高燕.谈幼儿园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3,4(17):93—94.

第9篇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为不受他控制的外部力量或原因左右,能够通过独立的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自由地作出选择,那么一个人在社会意义上就是自主的。英国学者迪尔登在《自主性智育》一文中概括出自主性有三个特征:①独立作出判断;②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③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

“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是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宏观教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黄葳:《主体性教育论》)主体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同上)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二、当前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有专家提出,人的主体性要经历“群体主体、个人主体、类主体”三个阶段,西方资主义国家已达到个人主体巅峰时期甚至发展为占有性个人主体,造成了诸如环境毁坏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因此人们呼唤类主体的形成。但我国数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浸染使得个人主体根本没有彰显,所以主体性缺失在幼儿教育中也不足为怪了。

(一)幼儿主体性的缺乏

心理研究表明,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幼儿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奠基阶段,因而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甚为重要。然而幼儿园里幼儿言行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游戏活动中幼儿等待教师给予角色分配;学习活动中幼儿小心地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思考、表达;甚至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也表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连饮水、小便等活动都要教师允许;等等。幼儿的这类行为表现反映了幼儿主体性缺乏,而主体性正是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分析幼儿缺乏主体性的原因,主要源于师幼互动的不适宜。所谓互动,是指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或影响。理论上讲教师和幼儿分别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但实践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动者地位,幼儿则处于被动者地位。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晶波的研究表明,目前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的比例远远大于幼儿发起的比例,分别占3/4、1/4;互动内容表现为明显的上行型互动和下行型互动相结合的特点。所谓上行型互动。指“下”对“上”的请求或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指导等,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多为此类;下行型互动,指“上”对“下”的要求、指令、提醒、约束、帮助指导和照顾等,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多为此类。可见,目前师幼互动内容明显表现为重规则性、多问题性和少情感交流等问题。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社会标签论中有一个概念叫“角色吞没”,是指某些情况下,一种社会角色从个人的角色集中凸显出来,同时必然降低所有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师幼互动中应有一系列稳固的对应关系,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等,而教师的控制者角色过于强化,即强化了师幼互动中的控制者与遵从者这一对应角色的品质,势必会淡化其他相应的师幼角色,这种淡化造成幼儿主体性被覆盖。

此外,幼儿缺乏主体性的原因,还与家长、社会对幼儿角色的认同有关。由于大家往往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幼儿,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所以对幼儿的主体性漠视甚至遏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早在几十年前,爱因斯坦就曾警示“……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

(二)教师主体性的缺乏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实践证明,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验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才会珍惜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将自主、创造的权利归还给儿童,也就是发挥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可是教师缺乏主体性同样是困惑当前幼儿教育界的难题。具体表现有:有的教师恪守规章制度,不带个人思考地执行管理者意图,对幼儿园固有的课程模式、作息时间、教育策略等消极顺应、沿袭套用,长此以往,教师消极、被动、守旧的思维方式会成习惯,并在师幼互动中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缺乏主体性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为社会文化背景,二为内部管理机制。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也遗留下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要消除这些糟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长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置于工具性地位,忽视人的自我价值,教育过程中又注重“教师中心”。虽然近年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转变,但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却迟迟难以真正落实。又如:虽然历代政府都有重视教育的举措,但实施中由于经费、体制等原因使得教育难以真正受到足够重视,幼儿教育更是在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幼教质量明显滑坡(1996年至2001年间全国在园幼儿下降了690万!)。另外,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与幼儿教育价值不吻合也成为幼儿教师主体性发挥的阻力。就内部管理机制而言,影响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主要有两点:1、管理过细、制度过分苛杂。由于幼儿教育的任务、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其机构职能及教育内容与中小学不完全相同,幼儿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工作人员给予细致周到的照顾,幼儿园所负的安全责任远远大于中小学,管理中理应注意细节、体现关怀,但过于细微的监管,过分苛杂的制度,会给教师添加许多时间和精力上的负担,因而教师无力主动思考、不敢轻易变通。套用洛克的话就是:“用奴隶的纪律形成奴隶的性格!”这句有点刺耳的名言可以作为对幼儿园管理的一种警示。2、严重的形式主义。由于幼儿园工作的繁琐,幼儿园内部或接受上级检查的过程往往成为部分幼儿园大作表面文章的机会,其中突出的表现是教师用大量时间书写(补写)有用无用的台帐,这又强化了教师被动按上级意图办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另外,幼儿在活动中的淡漠、死板反过来也会诱发教师进一步放弃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包含三重含义:主体性的幼儿教育,即幼儿教育是建构幼儿主体性的过程;幼儿教育的主体性,即幼儿教育在建构幼儿主体性的过程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性的幼儿教育原则,即幼儿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幼儿教育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要实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并非易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决策者)、教师、家长、研究人员、培训人员、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首先,管理者(决策者)、研究人员、培训者应协同教师共生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并不断与家长、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互动。乔治???F?奈勒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本身的问题。”而哲学问题就是历史观、价值观的问题。幼儿教育中相关人员的教育哲学观可以不同,但应有一个根本的共识,那就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二者在交往共同体中各自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并在互动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交互主体性。”

其次,在教育哲学指引下,为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身体力行。

1、管理者(决策者)本着“为人的发展服务”原则,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把握方向、制订计划、实施监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也就是说管理者(决策者)更多的是为教育主体性发挥营造适宜的环境,如重视人的价值、打造团队精神、集中群体智慧、确立前瞻性发展目标等。管理者应“抓大放小”,充分信任教师,给予其创造性的工作空间,并肯定和鼓励教师的每一点创意。

2、教师是教育思想落到实践的核心力量。幼儿教育应以幼儿在园“快乐与否”为指标,以整合幼儿的经验为内容,以“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应尽力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创造性地整合已有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呼吁相关部门逐步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对幼儿教育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要轻易撤并、改制、缩编、降本;并对“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的幼儿园”加以舆论上的引导,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实现幼儿教育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冯建军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知识发展;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5-04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园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反思的态度与对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它具有个性化、集成性、创新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1〕它既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在综合体现,也是其长期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所付出心血的结晶。拥有实践智慧是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师范生/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主要经历了孕育、闪现、逐渐生成、无限生成四个阶段。〔2〕详见下图。

阶段一(孕育):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性知识的获得

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基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经验对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概括,形成个人理解的概念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操作性知识①(初级知识②)。将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体操作性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它也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师范生和新手教师多处于此阶段,其操作性知识具有简化、零碎等特点。〔3〕

阶段二(闪现):实践知识理论化――高级知识的获得

为了在专业上获得持续发展,操作性知识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培训、进修以及阅读专业书刊等途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操作性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们会在拥有高水平操作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对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获得高级知识。这种高级知识能帮助教师较灵活地开展教育活动,还可帮助教师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闪现”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幼儿园教师会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教育智慧。

阶段三(逐渐生成):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互动――专家知识的获得

幼儿园教师获得高级知识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积极互动,可以达到个人教育知识的持续增长,并最终获得专家知识。在专家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互动至关重要,它是教师知识发展中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获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起点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获得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试验、质疑,将理论知识深层内化,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风格的个人实践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逐渐生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自如地开展教育活动,且能在较高层次上研究与探讨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阶段四(无限生成):转识为智――实践智慧的获得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实践智慧,它需要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转识为智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职业情感、丰富的实践历练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四个基本条件,〔4〕在这四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教师才能不断生成教育实践智慧。拥有了实践智慧的幼儿园教师能更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各类教育情境,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具备实践智慧的幼儿园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享受,〔5〕同时也是无限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师实际上都有一些自己的实践智慧。新手教师的实践智慧可能是个别、零星的;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较为系统且逐渐形成了个性特点;而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智慧则更高效、灵活,且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教师不断形成与丰富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根本。正如杜威指出,“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6〕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平衡。从前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不重视理论学习,实习锻炼少

在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很多教师不太重视理论学习,而较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这一点在职前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师范生普遍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而不太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幼儿园招聘教师时也是更多地考察应聘者的技能技巧。有调查显示,近几年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存在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理论陈旧,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而实际上,能否真正转识为智,能否成为专家型、智慧型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与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体。离开了知识与理论的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实践智慧成长缺乏可持续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此外,在教师实践智慧的孕育阶段,职前教师或新手教师的教育实习也十分重要。多次、多样的教育实践对教师顺利完成理论知识实践化尤为重要。然而,我国职前教育中的实习期通常都非常短,有些院校甚至是处于缺乏状态,这导致了很多新手教师难以适应工作的现象产生,自然,为实践智慧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更无从谈起。笔者曾在一例观察与访谈中发现,某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职前实习时间很少,且在毕业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在幼儿园资料室帮忙,仅仅带过1个月的班。当我们去观摩她组织的科学活动时,她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反复跟我们说:“我没组织过科学活动,真不知道能不能把活动做完,孩子们不要太乱就行了。”活动后她如释重负,一边收拾材料一边笑着对我们说:“总算结束了,还好,孩子们还不算太乱,其实我很怕孩子问我问题。”

2.易满足于工作的熟练化操作,教育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

幼儿教育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要完成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照顾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如何熟练地管好幼儿,因此他们更看重一些实用的、简便的、操作性强的技能。在繁重的工作中也容易忽视对教育行为、儿童发展问题背后原因的思考,因此对教育实践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然而,实践智慧的形成不是一个线性过程,简单重复、技能化倾向的经验积累并不能促进教师生成与发展实践智慧。

3.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与专业自主发展动机不强

在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意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水平。笔者在相关的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有不少幼儿园教师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缺乏应有的知识,还盲目乐观,不思进取。事实上,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知识自我更新意识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践智慧的形成。

此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挑战,专业自主发展的动机不强。这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缺乏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与试验,更缺乏质疑及解决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的意愿与努力。而实践智慧的获得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审视、探索与质疑等对自身最终获得实践智慧非常关键。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对策与途径

1.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根本前提

教师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根本前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是其知识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知识获得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位工作了10年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到理论学习对其实践智慧产生的促进作用时说:“说实话,在幼师读书时真觉得理论没用,也不喜欢。而当我有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尤其是在有了近10年的教育经验之后,来到研究生课程班进修时,我发现我对理论知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前了。知识的获得常常可以让我在面对问题时茅塞顿开。”

2.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教师只有经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历练,才能转识为智。无论是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感悟,或是同事的经验分享,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实证与检验。幼儿园教师正是在与工作环境中的人与物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更有助于教师形成实践智慧。如前所述,我国很多院校的师范生在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存在实习锻炼机会太少的问题,据此,笔者建议,可参照英国的经验,把入职教育时间延长为半年甚至一年,形成由职前教育机构组织,县(市、区)教研员指导,幼儿园负责,优秀幼儿园教师做导师的入职教育工作小组,让师范生在幼儿园中观摩、带班、定期研讨。笔者相信,这样的入职教育,一方面可以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帮助即将踏上幼儿教育岗位的新教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理性认识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新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缩短入职适应期。〔8〕

3.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基本途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反思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基本途径。〔9〕比如,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职前幼儿园教师或新手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挑战。随着参与教育教学次数的增加和参与程度的深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对两者进行整合。这种有意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过程。反思可有多种形式,如研讨反思、观摩考察反思和教育叙事博客等。其中,写教育叙事博客是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和发展的新路径之一。

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的知、行、思交融原理

如前文所述,教师的知识发展、教育实践行为、反思等始终与其实践智慧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促进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无论是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哪个阶段,知、行、思三者都是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的,可以说,是三者的交融促进了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2〕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张惠博.职前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J〕.科学教育学刊,1996,4(1):59-92.

〔4〕徐佩华.论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王红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

〔7〕〔8〕叶平枝.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3-27.

〔9〕王春燕.直面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实践性智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8-31.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Form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Caixia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China National Children Center, Beijing, 100035)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调查;提升策略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是幼儿园教育的专业人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提高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幼师十分重要。幼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好坏,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幼师专业化提升将对整个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现阶段汉中地区幼师专业素质的现状

对汉中市幼师素质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小型座谈的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432份,回收368份,回收率为85.2%。通过调查发现幼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和专业反思是影响幼师走向成功的桥梁。[1]

1、幼师的专业知识

作为幼师,应该掌握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教学理论知识以及通识知识等。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一题目,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只有35.3%,这显示了幼师的相关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2、幼师的专业态度

(1)幼师对儿童的指导方面存在差异

幼儿教师在对待幼儿时应该有爱心、耐心、信心、责任心,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数据显示,只有32%的教师会对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进行耐心指导,而45%的教师会置之不理。

(2)幼师的职业热爱度不高

3、幼师的专业反思。

专业反思是幼师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的相关情况以及活动结束后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的反思。调查显示,有45.5%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写反思总结,32.5%的幼师偶尔写反思总结,10.6%的教师从不写,只有11.4%的教师会经常写。

三、在职幼师的专业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幼师专业素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幼师自身方面分析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专业能力不足、专业情意淡薄三个方面。

1、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我国高校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具体的实践课程较少,但很多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因此学生大都不理解其实践含义。

2、专业能力不足

(1)专业技能

大多数幼师入职后表现为专业艺术技能差。[2]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对幼师的培养过于注重理论,因此专业技能课程较少,学生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自身底子也弱,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减弱,自信心不足,自我学习的效能感也降低。

(2)教育教学能力弱

当前的高等普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教育实践课程,但由于实践时间短,且学生态度差,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

(3)教育研究意识缺乏

大多数在职幼师认为教育研究研属于教研工作者的事情,这种想法制约了我国幼师的发展。

3、专业情意淡薄

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生源大多数是被调剂的。他们对这一专业的兴趣不高,且幼儿园工作过于繁琐,幼师易产生厌倦心理。

四、影响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的因素

幼儿园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依赖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幼儿教育队伍存在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偏低,教研能力欠缺,职业倦怠现象突出,敬业、奉献精神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

1、R邓匮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幼师她们大都是本科以下学历,缺乏相关的职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他们专业知识不够深厚、专业技能不够扎实,而且在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

2、敬业精神不强,奉献精神缺失。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部分教师出现了拜金和享乐倾向,敬业奉献精神缺失。

3、职业倦怠现象出现,缺乏职业幸福感。

幼师工作任务全面细致、繁琐且幼儿数量多,家长要求易多变,使得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也感受不到幸福。[4]

4、专业素养较低,教研能力差

许多幼师不仅教育理论素养不高,还缺乏实践中的反思和探索,以至于难以运用理论知识探究问题的成因、条件及解决途径,教研能力乏力。

五、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1、重视对幼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

针对现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建议教育机构采取措施促进幼师专业知识发展,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具体实践中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含义,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2、大力提倡奉献、敬业精神,展示幼师良好风貌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师应严格以教师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展示幼师良好风貌。

3、幼儿园应该注意在职幼师的职业情绪,给予自由时间

幼儿园应该适当给予教师自由,时间发展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或者通过在园开展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丰富幼师的生活;还可以鼓励幼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参加一些比赛,实现自身价值。

4、引导幼师进行科学研究,注重和外界的交流

鼓励幼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提倡幼师发挥自身特长、优势进行学术研究。并提供幼儿园教师学术自主的空间,邀请专家学者来园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六、结语

幼师是幼儿园中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专业人员,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幼儿园最基本的力量和保证。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幼儿教育的好坏。因此,培养一支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玲,孙晓轲. 常州市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查报告[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2).

[2]赵方方,张桂荣.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策略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刘小林. 基于《专业标准》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4.

[4]陈文东. 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职前培养[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

[5]李嫱.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报告[J].幼儿教育,2016.

第12篇

在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幼儿教育备受关注,但长期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研究让我真切地认识到一种现象:农村幼儿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目前,城乡幼儿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幼儿教育的全面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更多去思考农村幼儿教育的困境是什么?出路在哪里?却忽视了对农村幼儿教育中优势资源的发现与开发。

事实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农村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反思传统农村幼儿教育的研究视野,研究如何激发农村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开发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转变观念,由“他助”转变成“自助”,让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更有底气。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资源之一:较之城市而言,拥有更为广阔的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百科全书”。大自然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身心,又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大自然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大自然公正、宽容、粗犷、热情的特点,会让每一个孩子的知性和灵性同时得到升华。因此,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和鼓励孩子在大自然中去寻找美与和谐。

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以生态文明观进行审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新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农村孩子更亲近自然,大自然是农村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天然大课堂,可以让幼儿感受自然的多样性和自然美,从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形成对自然界的直接感知和朴素的唯物论,由此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形成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在了解自然、欣赏自然和享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育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欲望,使幼儿的智慧受到大自然的启迪。

就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季节确立例如“春天多么美”、“冬天这么奇妙”,根据节日确立“思念的中秋节“、“热闹的春节”等主题,也有根据本地资源建立“家乡的名牌”、“到田野里去”、“发现大山的秘密”为主题的课程,带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资源之二:较之城市而言,拥有更有情的社会资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农村是伦理本位的,城市是权利本位的;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城市是一个法理社会。运用生态心理学进行解读,农村幼儿个人活动于其中的空间是一个心理场,这个场内的全部情况决定着某一时间内的个人行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潜移默化的,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实现的,充满人情味的农村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使孩子们的社会化认知和社会化行为才得以体验、内化并真正形成。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这一可贵的社会资源,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可以有意识的开展相关的活动,例如带领幼儿去探望邻里、孤老,培养幼儿对家乡人民的热爱,让幼儿的社会性得以良性健康的发展。

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资源之三:较之城市而言,拥有更丰富的民间资源。中国民间艺术是一种民俗的艺术,更倾向于大众化、生活生活化,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并流传的艺术,从幼儿的视角看民间艺术,它好看、好听、好玩。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着民间艺术的大宝藏,在进行农村幼儿教育教学中,农村幼儿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当地的民间游戏、艺术,将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教学中,甚至可以形成特有的园本课程,为农村地区的幼儿提供感受家乡民间文化的机会,从而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引发幼儿从兴趣转化为行为的学习驱动力。总之,农村幼儿教育中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特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幼儿教育自身活力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