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

时间:2022-08-27 07:0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

第1篇

一、学前教育舞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特点

1.实习时间相对较集中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是相对集中的,一般为30天到40天的时间,一周大约上1次到3次课。实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对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其在教育实习中,知识的巩固。实习过程是局部性的教学,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实习是一个局部性的教学,因为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局部,一般一个教学过程的设置在一个学期,教育实习的学生只是担任这个学期中一个月的课程。在一个月的实际教学中,掌握好教学法对比运用是很关键的。

2.实习的多样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多为幼儿园,幼儿园的课程多种多样,多以游戏为主,针对幼儿园学生课程的多样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不能以单一的舞蹈课为主,而是要强调舞蹈课中的多样性,多综合舞蹈为主。

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教学法运用的对策研究

1.采用以激发幼儿舞蹈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多以激发幼儿舞蹈的兴趣为主,我国的舞蹈意识与年龄形成了反比,年龄越小舞蹈意识越强,幼儿园最好,小学还可以,初中开始退化,高中与舞蹈开始隔绝,大学期间完全成了“舞盲”。幼儿园学生的舞蹈意识很强,而且很爱动,但是学习舞蹈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幼儿在学习时的注意力短,学前专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应该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根据幼儿动作发展趋势和规律,从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的顺序发展动作技能,先发展大肌肉粗大动作,再发展小肌肉精细动作。例如,学前专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可以多采用模仿动物的动作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根据幼儿动作从头到尾端的发展规律,实习教师可以把幼儿常见到的动作图片带到课程上,先让学生认识动作,在把动物的特征从头部到脚模仿给学生,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把生活化的动作美化,形成舞蹈的动作。

2.以某种舞蹈的单一动律风格的教授为主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集中、比较短、局部性的教学等特点,实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擅长舞蹈种类或一个民族的舞蹈,进行教学。皮亚杰用最简略的说明来说出他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几十年研究出的成果,起点是动作普通协调作用,其根源是天赋,经过后天的同化作用和分化而发展。如果结构是“实在的”,那就会主动的调整;而且因为结果是自主性的,所有我们就要说到自身调节作用。皮亚杰还指出,主体是功能作用的中心。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中,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把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不仅指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不同的舞种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舞蹈不同阶段的课上,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实习教师应多采用单一的重复动律为主的教学方法,实习教师通过好听的幼儿音乐切入,带动学生跳,如在藏族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把颤膝的动律重复地教授给学生,变化不同的音乐,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学前教育舞蹈教育实习,就是自己策划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实习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断地解决,然后在发现问题,再解决,能力和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教育实习课是一门检验学前教育舞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平台,通过教育实习,学生掌握上课的步骤,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的转换。然而,我们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实习的具有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局部性教学、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为主,以某种舞蹈的单一动律风格的教授为主,仅此为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实习课的发展进一点微薄之力。

作者:常娟娟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增添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对于一些仪器的安装操作原理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性的互动教学关系,适当的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采用随堂讲随堂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活跃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3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6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海关法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43-02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培养海关法律职业人才,我们结合海关法学特色专业点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

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法学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教育目标一直存在着“素质教育说”和“职业教育说”之争,前者强调的是教育的通识性,后者强调的是教育的职业性。

法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大力加强海关法学本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点建设原则,准确定位海关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坚持以海关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职业人才为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因海关完税价格审定、税则归类、税率和汇率适用等事项而与海关发生争议的问题在有关涉外企事业中大量存在。海关争议问题的专业性很强,有关法律争议问题,一些进出口企业法务部甚至包括部分法院和检察院工作人员也没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解决,相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缺乏熟悉海关法律知识的相关人才也很难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海关的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海关还是与海关相关的涉外进出口企事业、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对通晓法律、海关审价、商品归类、原产地规则、关税征管、加工贸易、行政处罚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

基于多年海关法学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对海关法律人才需求的反映,我们在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上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完整、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懂法律、懂通关、懂外语并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在实践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专业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在职业伦理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法律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尤其是要注重法律伦理的培养。

二、海关法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1.按照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来深化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要从法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保留14门法学核心课程,要求核心课程讲授必须围绕法律规则、法律思维的培养来开展。其次,要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优化海关法学特色课程。围绕“海关法”、“国际海关法”、“海关缉私”和“比较海关法”等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增加“海关行政处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美国海关法”等选修类课程,加强海关法学特色专业教材的编写,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微型课程、举行学习沙龙等形式解决课程与课时之间的矛盾,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先后编写了“海关法学”、“海关缉毒”等10本具有鲜明特色的海关法学系列教材。“比较海关法”、“国际经济法”等4门课程成为上海市重点课程,“走私犯罪研究”、“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8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海关法学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讲授式、研讨式、实践活动式、自主学习式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与非讼处理技巧、谈判技巧等法律实务课程,司法实习、海关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多采用研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式教学,而法理学、法制史等课程,则多采用讲授式教学,通过

系统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系统。

三、海关法学实践教学的强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阻碍自己顺利找到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实践能力不高,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自身在解决法律实务问题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着眼于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力强化海关法学实践教学。

1.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成模拟法庭和海关缉私实训室等两个实验室,正在建设三个特色案例诊断室(海关知识产权案例库、海关走私案例库、海关行政处罚案例库)。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与海关、公检法、律师事务所、涉外企事业的产学研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为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2.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由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院旁听、法律援助、专业辩论赛、法院实习、海关实习、毕业实习等组成。我们比较成熟的做法:一是努力培养出一支“实践型”教师队伍。目前法律系每一位专任教师都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既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能较好地利用海关、律师事务所基地等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办案和进行法律咨询。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支来自全国海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涉外企事业单位等校外专家组成的“智库”队伍,聘请他们为特聘教授,讲授司法实践课程。担任学生实习、论文指导老师,开设前沿讲座等,大大促进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二是在坚持传统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法律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如我们非常重视去法院旁听活动,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有关案件的庭审,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们熟悉诉讼程序,增强他们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再如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积极开展法学专业辩论赛、研究性学习沙龙、上海市模拟法庭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内外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已申报的课题等,并在活动中邀请海关关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现场指导或点评,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2010年我系学生申报结题的“个人企业社会和谐共生——世博通关便利化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暑假社会实践大赛“最佳项目奖”暨第二届“知行杯”特等奖。

四、海关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养成的途径和方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参加专业实习、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养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学模式从“师本模式”向“生本模式”转变,从“接受模式”向“探究模式”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是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多用于刑法和民法等实体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采取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等形式,通过运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来阐明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从分析个案中进一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二是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诉讼流程,掌握诉讼技巧,熟悉案件文书制作,提高法庭应变能力和辩论能力,多用于诉讼法等程序法的教学中。三是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适用于探究某些具体行为是否违法、应适用此法或彼法、应如何定罪量刑,或者当法律与道德出现矛盾时应如何解决等争议性法律问题中。一般经过自学、收集材料、研究性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先在课堂上提出基本观点,其他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赞同性的阐述或反对性的批判,教师居中适度引导和进行点评。

五、海关法学课程教学的考核

海关法学课程教学的考核要充分体现出能力培养导向,它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和对学生课程考试的考核。

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与督导评教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艺术的考核。

对学生课程考试的考核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根据平时作业评定成绩,终结性考核则根据期末考试评定成绩,两项的配分比例要合理。平时作业包括上课笔记、课堂发言、小组学习、课程论文、模拟法庭活动等内容,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提出,原则上考核方式不少于3种,考核次数不少于3次并做好考核记录。学期考试一般采用案例分析和写学期论文方式进行考核,如在学期考试中我们加大案例分析的分量,甚至直接将法院审理的案件卷宗加以整理后作为考试的材料,由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独立写出判决意见。同时我们要求学生至少阅读5篇专业论文,在此基础上写出论文读后感。

参考文献:

[1]田圣斌.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2]奚玮,郝亮.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第4篇

一、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生源教师教育职业素质偏低

我国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招生考试采取的是“初试笔试+复试面试”的形式。由于笔试的局限性再加上录取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笔试考题过分侧重理论知识内容,对教育教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严重不足。再加上测验考生学科教学思维逻辑、语言文字表述水平、教师教育教学职业发展潜能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尚未完备,未能构建一套适用于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特点的复试程序,同时受培养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利益”的影响,“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然大范围存在。这种选拔方法致使一些真正有希望在教师教育教学职业能力上发展较好的学生失去入学资格,一批具有学术型思维模式的“伪专业”学生被录取,造成学生学习期望与后期培养之间的严重落差。同时,招收的有非师范专业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造成部分生源教师教育职业素质低下,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给培养造成一定困难。再者,家长、考生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的认可度不高,学生缺乏报考的积极性,有的学科报考人数还不能满足招生计划。以上原因造成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的生源教师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健康发展。

2.培养环节缺乏教师教育职业导向性

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生源多样化,不同学历程度的人员对于课程需求不同,非师范专业和同等学力入学的学生需要补修一定的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师范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则急需强化实践能力,这些就是当前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统一培养所面对的主要难点之一。因此,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最需要的是教师职业教育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对其实施的教学内容应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多进行案例教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但在实际培养操作过程中,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大部分被篡改成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浓缩版”、“精装版”,或者是“在职教育硕士加上一年的教育实习”。课程设置上删减一些学术性理论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本质区别,严重缺乏教师职业的导向性。也就是说,这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环节并没有针对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进行操作。

3.师资队伍教师教育职业引领素质不高

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因此,除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他们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对教育行业的熟悉程度、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等都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需要进行养成教育,因此,不仅要给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充分把握教师教育职业发展需要和教师职业提升的“理论+实践”型教师作为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领路人”。目前,各种形式的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重了培养单位导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一些导师由学术型学者兼任,导致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教师教育职业导向性师资不足。如何建设一支具有丰富教师教育教学职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当前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4.教师教育职业技能实践条件欠缺

教育实习是检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而教育实验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教育实践所依托的载体。教育实验区数量的多少、实习指导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教育实习的效果。目前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学校拥有的教育实验区就是原来本科的教育实验区,高校并没有对这些教育实验区进一步建设,其尚不能完全应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活动。教育实习中,有的学生难得有上课机会,或只能上一两节课,实习任务主要是观摩教学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实习学校怕实习生上课影响其教学质量,学生家长有反对意见;二是实习生各方面教学实践能力尚存在许多欠缺。

二、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1.增设教师教育相关性考核

招生单位应强化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宣传,使考生、家长全面了解在职业不断细化、专业化的情境下需要大量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进一步增加对中小学校的宣传,使其对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同。在招生条件上限制为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使招收的生源具备师范教育专业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只具备外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综合、学科教学论等几门课程知识的考生,进而提升生源的教师教育教学职业潜能。

2.强化培养环节教师教育职业导向性

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应采取“理论+见习、研习,反思,再理论,再实习”的培养方式,使缺少教师教育工作经验的学生快速适应教师教育职场环境和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学习,然后再参加实习,在理论和见习、研习、反思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师职业素养培养。课程设置应以满足教师教育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对基础教育改革为“前提”,以增强学生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增加着重于实践的专业课,如开设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研学、校本课程研发、反思性实践等课程。教学模式上要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教学科研能力的形式,以增加实践性、职业性为终极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提倡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尽量减少空洞、乏味的纯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反思学习、合作学习、模拟教学、教育调查、课程观摩、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领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此外,可改变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讲授的传统模式,由几名教师分别讲授不同部分,并分成理论、实践、研习等不同教学环节。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达到全面培养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掌握处理教材的能力、从师任教的能力、校本课程研发的能力和方法等。

3.构建以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能否建设一支具有丰富教师教育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决定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构建以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是增加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培养各环节实践性的捷径。这个教学团队应包括具有不同学科教学论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教育学背景的专家、学者;一线的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市学科教研员。这个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分别负责学科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基本技能的讲授与训练;公共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传授;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教学和教研活动的指导。在毕业论文期间,一线中小学教师与学科教学法专家、学者共同指导学生针对基础教育选题、指导学生教学研究、写作等一系列教学和教研活动,真正实现双导师制。

4.实行大学与中学互动的联合培养机制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庞大。旅游高等教育应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特征,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出体现“就业导向”的理念,注重旅游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断创新、优化旅游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旅游见习、实训、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旅游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熟悉未来职业以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动因与思路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创办第一个旅游人才培养学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现已形成庞大的教育规模。但大部分学校的旅游教育,延续了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庞大,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技术理性和操作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有相当的距离,这是造成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低、行业认同度与行业内就业率低、行业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1],旅游教育供给与旅游业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给旅游高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对于我国己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及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旅游业而言,都已不能适应。

旅游业的产生、发展规范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规范着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应成为建设和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提。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应根据旅游行业的职能分配,面向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培养职业人才。再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通化、基础化与职业化,专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日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形成的洛桑模式、康奈尔模式等教育模式都是根植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表现出明显的职业性特点,并因与行业的密切联系而闻名于世[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和结构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本身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思想认识方面,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方面,单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忽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的特点,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十分严重;在组织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组织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毕业实习走过场,学生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操作上下功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保障体系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硬件和环境条件,许多高校往往没有校外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完善,校内实训、实验设施、装备条件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3]。根据相关调查,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应,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二是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学生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进入社会后心理调试时间较长。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职业能力培养敲响了警钟。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改革课程设置结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把培养掌握实践技能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基于个人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借鉴与思考,笔者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逐步提高,能体现‘零适应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整个大学期间,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融合进教学计划,安排旅游调查、课程论文、现场见习、模拟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实行实习时间累积的弹性实习制度,将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实习时间累积起来记入学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不断加深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旅游职业的经验和能力,尽量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和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尽快走上管理岗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在上述实践教学模式指导下,构建由“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理论知识认知与深化实习、专业指向性课外活动”四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情况、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大学、赤峰学院这五所学校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对问卷认真作答后再收回,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1.07%,有效问卷率91.0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条件

 我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如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表一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览表

 内蒙古

师范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包头

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摄影实验室 摄影棚 有 有 有 有 有

 暗房 有 有 有 有 有

 照相机 23 20 15 13 21

演播室 摄象机 20 12 9 10 13

 非线编 40 24 24 30 20

计算机房 计算机台) 54 69 30 50 50

微格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常规媒体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二)实验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决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73.2%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合理。82.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课,本人的实践技能有所提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有16.5%的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8.2%。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对实验课的讲授、指导满意的学生占45.4%。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被动操作、充当助手的占47.9%,无动于衷、于己无关的学生占16%,常缺课、不参与实验的学生8.2%。

 (三)实习情况

 1、课间实习

 关于课间实习,81.4%的学生偶尔进行课间实习,18.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间实习,64.9%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

 2、毕业实习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6周到10周。实习地点为中小学、中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内容为讲授信息技术课、制作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维护。

 (四)毕业论文写作

 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应付任务。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28.9%的学生认为忙于找工作没时间认真写,21.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负责不够,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增加部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这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53.9 %)对本系实验室的实验环境表示满意。访谈中,学生反映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部分学院部分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有待于增加。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但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2%。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建议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跟着实验教师的操作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摆脱学生被动的操作,建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实验过程,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

    1、加强课间实习基地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间实习非常薄弱,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十分重要。院内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也是很好的实习基地,与他们建立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的难题,学生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经常联系学校附近甚至联系各地市县的学校作为定点实习场所,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积极为中小学实践基地服务。

 2、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的地点主要是中小学、中职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维护等工作。实习时间为6到10周。通过访谈有学生认为“因为实习安排过于松散,没有事情干。对实习生的监督不够严格。”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包括对学生实习考勤的管理,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作品的考核。

 毕业论文

    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统一指导,建议在第七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不会写论文这个问题。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主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同类型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的格式等几个方面向学生讲授如何写作毕业论文,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第7篇

论文摘要:职业技能已成为教师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职业技能始终是教师们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理念与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培养其全面而坚实的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一项突出目标。本文从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等三个方面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因此,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中,应当深入实施改革,重建与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由很多环节与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假如缺乏一套明确而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近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系列化与分阶段不断发展的考核模式,主要是将技能评价动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功考核,一般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主要内容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画、弹、唱及跳等教师的基本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技能进行考核打分,并依据一定比例计入各课程之中,并以此做为起点,建立起每一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档案,并作为今后技能考核之基础。二是教学能力评价,一般是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前进行,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与片段教学等课程,要求学生们在实习前一定要通过这些技能考核测试,否则将暂缓实习,从而督促学生们开展坚持不懈地职业技能训练,以实现提高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之目的。三是专业能力评价。一般在三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后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评价及认定,其二是结合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能力评价。通过写出评课报告或者教育研究论文,能够促进学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化水平。这种阶段化、系列化与递进式的技能评价,不仅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更是对于今后岗位的适应性检验。

二、将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的常规化与制度化之目标,师范类高校应当将本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当中。在必修课与选修课当中应当渗透技能培养之理念,在训练课与活动课当中应当增加技能实践机会,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在必修课当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水平。对于必修课,应当对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从严要求,每一个学期均应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技能达标测试;同时也应当要求这些教师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与评价的标准,要求执教者将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选修课当中拓展技能训练的途径。转贴于 设置选修课程可帮助具备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师范生找到恰当的训练方式,而学校也可通过设置专项网站供学生展示优秀范文与演讲片断等方式,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之体验。三是在训练课当中落实技能训练的基础。每周应设置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早自习训练课,要求各班在规定的时间与规定的位置展示出训练的内容,并要求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分别为学生们评定成绩。同时,每个月都要在校园的橱窗内张贴学生辅导员的评定成绩材料与教师点评材料,以帮助学生们明确自身训练之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与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发展多元评价机制。四是在活动课当中提升技能实践经验。每周都应设置活动课,安排教师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或教学用具制作技能竞赛。

三、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

除了在课堂教学当中落实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外,还应当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场所,这是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课堂与书本知识逐步走向岗位,真正形成职业技能,高校应当专门组建起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并分别设置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室、音乐训练中心、书法训练中心及语音教室等众多的校内实训场所,以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实训。与此同时,还要一批办学质量较高的知名小学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关系,将其作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开展观摩、见习、评课、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以促进学生们职业技能之提高与师德师性之养成。同时,高等学校还应以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学术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之发展,而且还能及时收集与反馈基层教学之最新动态,从而对师范生的培养与课程建设形成影响,让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始终立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四、结束语

当前,培养一支适应新时展的具备较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虑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见,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3).

第8篇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定位已经渗透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之中,改变着以往人们认识中的高校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责任,而没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义务的传统观念。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应本着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确立培养“品德好、专业精、上手快、技能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品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有大学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中级层次,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等多种办学层次;从专业覆盖面和招生人数上看,有资料显示,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几乎十分之一的高等院校都办有会计学专业。仅黑龙江省属25所本科院校中,就有13所院校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且招生总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把会计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如何呢?

多数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建立了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架构。设置了课程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立足于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90%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高校中,要么实践学时满足不了要求,要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实验教程内容单一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系统的教材或教程,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自编或收集一些资料供教学和学生使用。有些未及时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只好删减掉,有些新的实践资料及时补充一部分,但不完整,实践内容单一陈旧。

(三)实践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实验、实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在走访高校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增加了投入,使实验实习环境有了全面改善,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由于缺少人力、财力的进一步投入,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使大量的实验、实习资源处于初级开发利用阶段,有的院校干脆把好端端的实验室和应用软件闲置起来。使优质资源形同虚设。

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财力因素等。除此之外,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主要原因。

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真正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缩短校企之间供需的差距,哈尔滨学院以会计学本科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践教学校企共建设计。

二、哈尔滨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

(一)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解析

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把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特性。方法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理论,验证、运用并创新理论,使学生具备岗位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上统筹设计。

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两个阵地,共用学校与企业两部分资源;共同设计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实践比例、实践环节等,共同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一句话,高校的实践教学应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二)成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

成立本专业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人员组成,签订协议,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落实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共建办法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求得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支持。取得学校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建模式。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以校企共建思想为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即主要环节。具体为:

道德操守教育――观摩实验――课程实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专业编程实验――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体系。

1.道德操守教育:制作专业教育专题片,通过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

2.观摩实验:此实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专题片和实际观摩实习等方式完成。专题片的制作要纵观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全貌,注重会计核算细节,反映规范、现代、直观的财务运行活动;观摩实习即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使学生在熟知财会业务知识之前,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概貌、财务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会计应用特点等。便于安排学习进程。

3.课程实验:此实验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验证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该实验要取得现代企业真实(应作技术处理)、完整、现实的资料,在学校实训室内即可完成。

4.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此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和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两个步骤。一般来讲,手工与电算模拟实验应使用同一套资料,便于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该实验应以不同类型企业完整的会计活动为基础。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完整的会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在校内为学生创设企业模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岗位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工作,检验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5.专业编程实验: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实验,即利用Excel、Access的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6.ERP实训: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性训练,在完成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后,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生产、经营、预测、决策和评价。通过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验(训)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内模拟完成。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实验,该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战。实战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考核等,合格后方可进驻企业。学生进驻企业前要与院方签订协议,承担违约责任。学生进驻企业后,将参与企业财务运营活动,办理对外业务,接受真正的考验。毕业实习后。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毕业论文:在理论学习和各环节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师指导,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充分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要体现学术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经过校内教师认真指导后,请企业教师参加答辩评审,把好质量关。

(四)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规范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提高和对企业会计理论指导双重任务。教师每年要拿出实践成果,递交实践报告。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中,规定固定的工资补助标准,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落实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企业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一项指标。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五)实践指导教程的完善

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验资料,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的加工整理,编写实验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适度、全新的实验资料,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

第9篇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第10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8-01

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传统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涵盖的知识量非常宽泛,涉及到美学、艺术学、设计学、工程学、营销管理学及视觉传达等多种门类。因此,在专业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升华为应用技能,并最终形成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专业院校中,学生实践环节大多安排在学校中进行,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分为两种,即校内服装实习实训室和服装工作室两大类。

校内实习实训室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实践场所,其主要配备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的设备和仪器,,承担与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课程,这种模式只能满足学生专业基础层面的实践需要。而服装工作室模式则因其将教学与行业背景、项目实践相结合,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挂钩,强化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而备受推崇。以笔者所执教的服装专业“导师+项目”工作室为例,导师通过对行业的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其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最终确定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并与导师一起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更能促进学生形成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一)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搭建服装产、学、研和谐发展的平台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在我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发表讲话,其别提到要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目前,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式”,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师资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设计师和高管组成,人才培养倾向于企业实战,武汉纺织大学与以纯集团联合创办的以纯服装设计卓越班就是很好的典范。除此之外,定岗实习、合作经营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也各具特色。但无论怎样的合作模式,都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虽然我国未曾出台相关政策,但也鼓励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服务体系,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教育,创业驱动,搭建学生专业理论与市场实战真体验的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课程或聘请企业家讲学,他更强调学生创业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们也更需要创业的实践机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学校及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以我校为例,学校有专门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其与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平台直接挂钩,帮助创业思路清晰及创业条件成熟的同学完成微型企业成立的相关一系列手续。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团队就成功申办了重庆市锦烨服装有限公司。该微企由服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业务,并在专业相关课程中起到了实训室的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政府搭台、行业助推,搭建服装专业教育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

学校、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需通力合作,通过服装节、服装服饰博览会等活动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此外,地方行业协会也可联合众服装专业高校举办毕业生设计作品联展、设计师作品展演等,以服装展示为内驱动力,促进学校及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设计实践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及市场反应能力。

服装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理论以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同时,服装市场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具有足够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教育阶段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专业情况进行选择性结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进而有效缩短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论文为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教改课题

第11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性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大学的主要群体,其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区别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教学型的地方性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方和行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邵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传统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制定和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状分析

邵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初的专业定位是为邵阳地区乃至湖南省中小学的基础数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然而,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日渐饱和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初等教育学生生源减少,师范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落后,教育思维单一,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只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制定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的创新型和技能型的应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一个主体、两个辅助、三个方向、四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数学类专业课程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优化方法为两个辅助,分为数学教育、金融数学和考研深造三个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构建了“四个平台,四个模块”,四个平台是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四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其中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校内实验室和中小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两个课程模块涵盖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分三个培养方向,数学教育方向开设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史、竞赛数学、中学数学课件制作等课程,金融数学方向开设运筹学、数学模型、最优化方法、金融学、保险精算等课程,考研深造方向开设泛函分析、拓扑学、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等课程;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开设MATLAB语言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通讯与网络、人工智能等课程.

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及时把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实行案例分析、建模、优化求解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网络资源,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2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贯穿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布置与建模有关的课程小论文,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成立数学建模协会,定期进行培训和课外辅导答疑,将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最后是加强硬件建设,近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本专业配置了一个拥有120台电脑的专用机房,为师生上机训练和数学建模比赛提供了极大便利.

3.3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

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数学建模竞赛、教师技能比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育见习、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包括邵阳市四中、六中、十中、十一中等学校在内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及银行、企业、政府部门在内的毕业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变单一的集中实习为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系列实习,具体安排如表一.

3.4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引导论文选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把两道关:选题关、开题关.加强毕业论文题目的应用型,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多地和教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使指导教师的指导更专业,学生科研的方向更明确;鼓励学生选择数学建模方向的题目或者将毕业论文和实习、社会实践等相结合.

4.结语

地方高校数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地方和行业人才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燕,国忠金,孙利.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6):12-15.

第12篇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 核心课程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前言

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主,培养目标是康复医师?目前,我国康复医师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临床上执行治疗方案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却发展缓慢?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希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希望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来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10所体育院校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3所医学及师范类院校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共计26人;另一类是来自西京医院康复科(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实习基地)、陕西康复医院康复科、陕西省兵器工业部521医院康复科等5所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和教授,共计12人?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运动康复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资料等;第二,专家访谈法。与近几年在教育部撰写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的8名专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三,问卷调查法。对多所体育类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毕业考核环节、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期望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专家访谈结果

8名专家都认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加强,应结合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运用康复知识的能力?截至目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人数达145人,专业师资力量配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实践性教学对运动康复专业至关重要,如何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全国各院校的学缘结构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PT、OT师的职责、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分级、心脏病的康复、膝关节损伤的康复、骨科康复新技术新理论等是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对就业趋向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

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科目(包括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应用性专业科目(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科目(核心课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每部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专业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包括物理疗法技术学、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等几类课程,同时增加实训环节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实习长达半年,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见表2)?

在对比开设康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结合西安体育学院开办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制订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团体,拟定了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相关学时的分配比例等?人才培养计划强调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强调了限选课和专选课的教学,分别以50%和15%的比例进行合理设置,并增加了临床医疗和基础医疗的课时。同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以1:1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其中适当增加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此外,实习基地均为市级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室,同时编制了完整规范的教学实习指导大纲,并配以系统的考核方案?从2012届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来看,预期的培养目标并未达到,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调整与改革?改革思路如下:第一,准确把握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正确制订评价体系与标准;第三,毕业考核形式多样化,重视实训操作?

4. 结论

(1)在对多所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调研之后,笔者发现,由于西安体育学院地处西北,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就业范围就是在西北五省各级医院的康复科。

(2)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虽然教育部在编写专业大纲时已经划定一定的核心课程范围,但应根据各院校特色保留基础内容,凸显特色课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就是西安体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特色?

(3)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新培养方案的毕业考核要求中应将毕业论文改为围绕医院大病历的毕业设计?

(4)结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增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10周实习时间增加至24周?

参考文献:

[1] 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103-105页。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http://,2008?

[3] 喻洪流、胡秀枋、沈力行、钱省三:《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教育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卷第44期,第182-184页。

[4]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4期,第71-73页。

[5]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第1-5页。

[6]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5卷第1期,第96-98页。

[7] 刘政治、黄岩松、陈卓颐:《中医康复专业发展的前景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0卷第3期,第95-97页。

[8] 戴红、卓大宏、卫波:《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2期,第739-742页。

[9] 陈卓颐、罗治安:《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2期,第8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