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时间:2022-03-28 01:0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第1篇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教学应落在孝敬父母长辈的实际行动上,把孝亲敬长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

学情分析:

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成了心肝宝贝,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皇帝”“小公主”。 但同时,他们又对幸福不以为然,对父母长辈所付出的艰辛不能理解,往往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爱,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回报父母长辈的爱,报答养育之恩。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法律义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朗读、歌曲播放,体会父母的关爱;通过“感恩行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通过自我体验、情景模拟了解父母的想法,尽可能地了解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要对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充满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教学设计理念】①新课改理念应突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真诚、热爱、关怀的态度及时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共同寻找孝敬父母的方式,并付诸于行动,自觉地去孝敬、关心父母;②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把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明确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三、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学策略的制定

1.教学流程示意图:

(导入)多媒体:播放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声音及画面设置情境 引出爱洒心间 通过对《游子吟》体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的爱应该得到回报 讲解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引导学生辩论突破重难点 小结,布置作业。

2.教学方法:本课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体验法、辩论法等。

①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描绘出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

②本课贴近生活,知识点通俗易懂,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所以只需要创设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使知识具体化,因此选用“体验法”。

③生动的课堂须要突出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辩论自然可以成为达到这种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使用辩论法,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1)给长辈洗一次脚;(2)总结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做得不好的方面。

2.课上:

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游子吟》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建情境。

师:刚才的这首《游子吟》选取了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细节,集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备至关怀。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此时此刻最能表达我们心声的一首歌。

生:讨论列举歌名(略)。

师:同学们能列举出这么多的歌,特别是很多歌都能表达我们对父母之爱,真让老师非常感动,在这些歌中老师觉得《感恩的心》最能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你们觉得呢?

生:好,我们就选《感恩的心》吧。

师:好,在歌曲选取上我们达成了一致,下面请欣赏《感恩的心》。

小结:唐朝孟郊的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它从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行动中,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感恩的心》表达了我们要学会感恩,特别是要学会感激父母之恩的美好心情。

【设计意图】①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基础。②此处应对学生说明,孝敬父母要与时俱进,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我们也不要一味迁就。

师:刚才的这首《游子吟》选取了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细节,集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备至关怀。接下来,请我们同学再来感受一下父母对我们的爱。(放音乐歌曲《感恩的心》。)

3.活动设计:

活动一:“小锋和妈妈”(课本P12)

妈妈为儿子的多动、成绩差而伤心,却为什么总在儿子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你能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爱吗?请具体说明。

活动—过程:

生: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哺育子女成长的小故事,或分析教材中小峰的故事。

师: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样的恩情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设计意图】1.使学生在讲述父母哺育子女的故事中,体会、理解、感知父母长辈无私的爱和他们的良苦用心,激发学生学会感恩、自觉回报父母长辈抚育之恩,从感情上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2.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二:比较一些行为(略),体会孝顺父母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并说明这样做是否合适的理由。

活动二过程:

第2篇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认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思想品德课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为了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同样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亲身表演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第3篇

【关键词】思品教学;生活课堂;有效构建

一、创设课堂生活教学情境

在思品教学中,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求,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成生活体验。

例如,在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题目是“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制订一份家庭周末活动计划,然后由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统筹安排家庭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家长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为孩子付出很多,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到家长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在课堂上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当屏幕上掠过一幅幅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画面时,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紧接着,教师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计划表,由学生分角色表演,并由另一组学生现场采访,让扮演“妈妈”的学生谈感受。以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获取新的知识,增加对生活的感悟。

二、组织课堂生活教学形式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采取课堂辩论赛,模拟法庭,自编自演小品、调查报告、采访、今日说法、名人事迹介绍、今日说法、生活体验交流等形式使师生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堂生活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

例如,在学习《杜绝不良嗜好》中的网络问题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组织多彩生活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的更能学得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例如,为配合九年级“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一课的教学,我组织学生成立了爱心小分队,我们一起到镇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学生不仅带去用自己节省的零用钱购买的礼物,更给这些孤寡老人送去一颗颗诚挚的爱心,带去无限的欢乐。双休日,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清除路面垃圾。烈日炎炎下,同学们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背,面颊被晒得通红,但望着整洁的街道,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活动结束,我让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同学们都感觉收获很大、感受很深。交流中,学生也都真正明白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意义,理解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体会到了自觉承担责任的快乐,并纷纷表示,一定要让爱心发扬光大,继续传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思品课洋溢着生活气息,将课堂打造成生活的演绎场,将课堂变成师生的心灵流放地。作为思品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课堂,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学生,真正领悟思品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我们的激情在这里释放,让我们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升华,让思品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演绎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第4篇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学习任务重,作业多,但我不怕,因为在我身边,有许多人支持着我,帮助着我,给予我爱。

听妈妈讲,小时候,我是一个很淘气的小孩子,动不动就和别的孩子打架,每次都把别的孩子惹哭,老师教育我,我却顶嘴,还屡教不改。妈妈为我伤透了心,认为我长大以后一定是一个没出息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的长大了,在小学老师的教育下,我慢慢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渐渐的,我懂事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妈妈舒心地笑了。

是什么让我变化这么大?是时间。小时候,年龄还小,什么也不懂,不懂父母对我的好,不懂父母对我的爱,也不懂老师对我的关心,只觉得他们是在唠叨,是在挑我的刺,慢慢长大了,懂事了,明白了父母对我的爱,明白了老师对我的关心,心里很是感激。

记得在一本书上,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小故事:在一个小岛上住着许多的情感。有一天,大家听说这个小岛要沉了,都在准备离开,只有爱舍不得离开。但没过多久,小岛就沉下去了一半,爱不得不离开小岛,但没有情感愿意帮她。正当爱绝望了的时候,一位老人带爱离开了小岛,到了陆地上。爱问知识老人:“刚刚救我的是谁?”知识老人回答:“那是时间老人。”“时间老人为什么要酒窝?”“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知道爱有多伟大。”的确。当你穿着个开裆裤,躺在床上“哇哇”大哭时,当你心满意足的喝着奶的时候,你能感受得到来自父母的爱吗?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你还感受不到来自你身边的人对你的爱吗?一定不会了。现在,好好去珍惜这种爱吧!等到后悔时已经晚了。

第5篇

三字经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就喜欢看《三字经》,还大声地背出来。妈妈觉得很奇怪,问我怎么突然喜欢看这本书呢?她说自己也只会背前面的部分,还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实妈妈不知道,是因为在学校里,我经常听到好多同学都会背《三字经》,而我却只会开头那几句,心里不服输。所以这个寒假我就想好好学习一下,争取赶上同学们。

我原本以为单纯地背《三字经》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没想到才看了前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因为这里面讲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并且都是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句子能从字面上理解含义,有的句子意思就很深奥了,好在每一页都有拼音和注释,可以让我轻松快乐地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说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在冬天先帮父母把被子暖热了再让他们睡觉。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黄香学习,体谅父母的辛苦,有时间就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他妈妈剪断织好的布来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我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退缩,要勇敢面对不放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告诉我们,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无法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使这个人再聪明,如果不用在正当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长大后也会一事无成的。

妈妈说《三字经》这本书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从中学习了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知识,读后的确感到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说读了《三字经》,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打算继续读下去,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好好学习,理解记忆。我要把《三字经》上的知识时刻牢记在心,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的道理,做一个好孩子!

第6篇

早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国旗下讲话,和大家分享我对生活的点滴感受。我讲话的主题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首先请允许我朗诵一首小诗《致最美女孩》。

他们说你是一个安静的女孩,

有着一张清丽的脸。

年少的你,

是否该在母亲的怀中细语呢喃,

是否该在少女的梦中绽放笑颜?

他们说你是一个柔弱的女孩,

有着瘦削却有力的肩。

年少的你,

是母亲的手,

是母亲的腿,

是母亲头上的那片天。

他们说那间陋室,

四壁空空,

只有真爱环绕在里面。

年少的你,

是黑夜里母亲床前的那盏灯,

是寒风中母亲心头的那份暖……

这首小诗,赞美的是一个有着男孩名字的90后女孩,她叫孟佩杰,是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出生于1991年的孟佩杰是山西临汾隰县人,有着不幸的童年。5岁,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无奈将其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因病去世;8岁,养母刘芳英瘫痪在床,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而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

8岁的孟佩杰从此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两个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夜里,她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的日常起居,任劳任怨,不离不弃。XX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一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养母说了几个小故事。有一次同学过生日请吃饭,省吃俭用的孟佩杰舍不得喝饮料,就把自己那瓶悄悄地装起来,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急匆匆地跑回家给养母喝。XX年暑假,孟佩杰冒着酷暑在街上发广告传单,挣了点钱的她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养母爱吃的红烧肉和猪头肉回家,看着冒着热气的肉和变得黑黑瘦瘦的女儿,刘芳英不禁泪流满面;孟佩杰偶尔会买鸡腿给养母改善伙食,自己却从来不肯吃一口,还说:“挨着鸡屁股呢,我不喜欢吃。”就是这个不吃挨着鸡屁股的鸡腿的女孩,在妈妈便秘时,却用手一点一点帮她抠出来!

刘芳英很担心自己影响到女儿今后的婚姻。今年20岁的孟佩杰却很乐观,她笑着说:“我要找个开饭店的对象!猪肉、羊肉、牛肉……喜欢吃肉的妈妈可以想吃什么肉就吃什么肉啦!”

说起这些年的不易,孟佩杰不觉得有特别之处。她说:“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同学们,这句话说得轻巧,可是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孟佩杰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久病床前有孝女!”而且这个孝女,还不是亲生女儿!多么令人感动啊!难怪有网友称她为“临汾最美的女孩”。

是啊,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是一切幸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同样是90后的你们,能否向孟佩杰学习,学习她热爱生活,孝敬父母的精神呢?

第7篇

关键词 品德教学 和谐课堂 情商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24-02

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中教与学,让学生进步,让教师升华。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带着爱心走近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用人格吸引学生,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最终实现和谐教学。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受动机支配,动机的强烈程度会对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浓厚的兴趣,愈学愈乐学;而有一些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一再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愈学愈厌学。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谐共振。

二、点燃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会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以趣促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和谐共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鲜活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清基本国情》时,我先讲了小时候自己在雨天穿胶靴走“水泥”路的故事。学生们立刻发出疑问――“老师,走水泥路为什么还要穿胶靴?”于是,我解释那时的路是名副其实的“水”和“泥”混合的“水泥”路,而非现在的灰色的水泥路,惹得学生哄然大笑。在笑声中,让学生对农村交通变化有了直观的印象和形象的认识。可见,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谐共振。

三、催化学习情感

情感教育既贯穿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始终,也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善于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去催化学生心魄,让学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谐共振。例如教学《孝敬父母》时,我先让学生扮演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小雪的片段,女儿小雪要完成德育老师布置的作业,帮父母洗脚。第一次小雪全副武装戴口罩、手套等来给妈妈洗脚,妈妈“逃之夭夭”。后来在爸爸的教育下,小雪认识到错误,最终真心帮妈妈洗脚。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第一次小雪要给妈妈洗脚,妈妈为何伤心离去?②爸爸是如何让小雪认识洗脚这一问题的?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景去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心里有一颗真正的爱心去理解与关爱父母。洗脚应成为爱父母的实际行动,而不能成为没有爱的作业。”从而达到以情育情,实现教学和谐共振。

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地讲解,再配合恰当的手势,那就会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教学和谐共振。假如教师的语言平淡,动作呆板,照本宣科,甚至词不达意,学生就很容易疲倦甚至心烦意乱,其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

四、磨砺学习意志

学生在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必须靠坚强的意志来支撑。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及时利用学生身边的鲜活榜样来教化外,还要经常介绍名人的成功事迹,鼓励学生以此为榜样,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的积极心态;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刻苦钻研,磨砺学习意志。例如在教学《唱响自信之歌》时,我适时地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的视频片段,再讲述她们自强不息的幕后的小故事,以情激情,激发了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和谐共振。

五、实施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师生心理是否相容,直接影响教学是否和谐共振。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善教的艺术去折服学生,而且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诗人流沙河在《咏火柴》一诗中写到:“你燃烧自己,把火给人类。你短暂的一生,不过几秒种,却比虚度百年的人更可贵”。教师便是“火柴”,要充满人文关怀,用博爱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爱去感化每一个孩子,共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与交融,实现和谐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8篇

当今时代,随着青少年思想问题的不断加剧,我国逐步加强了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力度。近年来,初中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渗透的办法进行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品德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情感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初中生获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明理导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必须坚持“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原则。知识是基础,行为是目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初中生却往往存在着知识与行为脱节,即“有知无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忽视情感教育而造成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就是将知识上升到行动的过程,学知识主要是明理,导行主要是勇于实践。如何处理明理、导行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呢?就一节课而言,首先让学生“晓之以理”,因为明理是行为的基础。再就是要激感,让学生“动之以情”,因为情感是行为的动力,有了情感才能付诸行动。如讲有关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如果学生不了解父母的辛苦,没有心疼父母的情感,即便是教师给他们规定上几条,他们不情愿,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在学生明理的基础上,教师再“导之以行”,给学生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才能认清行为界限,自觉地按道德情感意识支配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

二、通过情感渗透来推动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开展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极大一部分要归咎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教师要吸引初中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促进其理论性的有效转变,争取通过情感渗透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情感小故事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中的岳飞、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加强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来引导学生去领会这句话的意思,并使其思想境界达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渗透。比如,教师在教学学生要关心父母的时候,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与父母进行角色换位,引导学生去感受作为父母的辛苦。然后,教师再在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的时候,为他们指引正确的关心关怀父母的途径和方式,从而使初中生真正达到对这种品质的掌握。

三、以教师自身情感力量影响学生行为

初中教师是初中生行为举止以及思想境界的主要参考,在初中生的成长中发挥着其他人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教师要使用情感渗透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其自身情感力量的影响来实现。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自身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相连接,正确在教学及生活中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教师在为初中生讲解“设身处地”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等,或者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努力地从侧面去关怀和理解别人等,来形成对于学生的情感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设身处地”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它所代表的情感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努力践行这种道德品质。

总之,新课标颁布以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减弱了。比如,新课标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初中生的人文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情感渗透的教学策略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有益的帮助,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采取措施推动情感渗透教育的开展,争取使初中生得到切实有效的品德教育。

第9篇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俗肌!耙缘赂禾臁薄“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因此,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道德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教研活动,而我以《三字经》为教学内容,开展了如何在《三字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一、在大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要扎实提 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孩子们年龄尚浅,但三字经中有些字面往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朗读中,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们的稚嫩心里。纵观《三字经》涉及的品德培养和生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都是强调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道理的,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是一个道理。

古典文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本人指导学生读好《三字经》中的诗文,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让学生诵读,并做赏析评价,并将《三字经》的内容抄写下来归类整理。有时我把名家的配乐朗读展示给学生欣赏,有时我会把视频画面情景和音乐诵读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接受经典美文的艺术熏陶。小组之间也可组织配乐诗朗诵比赛、三字经背诵比诵。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这些反复训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成为推动我们教学的强大的动力。

二、在理解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丰富学生的道德思想

传统文化《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亲师友、习礼仪”、培养孩子的礼仪仁义之心等,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其学习、成长,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对荣辱观进行教育的起点。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要求,与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通性。除了仁爱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礼仪教育、中华历史教育等。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荣辱观念的积极因素,又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荣辱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它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决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的土壤,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如。

三、在拓展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字经》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李沁赋棋》《孔子相师》等,这些故事,不仅内容有趣,而且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听、说、讲、评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学生能够爱到相应的道德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给孩子讲三字经故事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人类历史的伟大,宇宙的博大,人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感受人言语聆听人类文明等,可以激发思维,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能力,感受亲情的温馨,体验幸福……孩子从听到讲,从讲到看,从看到阅读习惯的形成。孩子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淘,神秘世界的吸引,前人勇敢、忠信义、睿智等良好品质的感染。不想让孩子喜欢三字经都难。还可以在教学中观看《三字经》的相关动画等视频,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也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动画片是专门为低幼孩子量身制作的,充满友好、团结的气氛,世界一片明媚,正是小朋友们想要的。许多的三字经动画片都有教育孩子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孩子作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的发展。几分钟的动画看下来,孩子们对动画中的人物,故事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让他们讲一讲,他们会非常乐意的去讲。

四、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理论是空洞的,只有付之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道德行为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实际行动。它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品德得到发展。

第10篇

一、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 感恩对象的狭隘性 对于“您认为感恩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调查,8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父母、老师、朋友,而选择大自然、社会、其他行业服务者的则少之又少。在“请将您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对象按顺序排列”这一题中,答案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朋友,社会、大自然、其他行业服务者等则排名比较靠后。这与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感恩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感恩行为由孝敬父母进而推及其他。这使得中国人在一定的人际交往范围内有着非常浓重的感恩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感恩是l=I_1里向外(家人到外人)、由近及远(熟人到陌生人),并随着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变逐渐减弱,以致于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片面、狭隘地将感恩的对象限定在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老师这一范围内。在调查中,75%的受访同学将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作为自己感恩的对象,忽略了给予我们恩惠和方便的大自然以及社会上其他各行各业的服务者。而对于竞争对手、陌生人等“外人”,他们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感恩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除了向父母、师长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以外,还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把感恩情CT,-~展到全社会。

2 时间上的滞后性

有60.5%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能力尽孝父母、回报社会。等以后学业有成,走上工作岗位。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有能力回报他人。其实不然。感恩并非是单一的从物质上资助他人,还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德行回报教师;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以此回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其实每天都有实施感恩的机会。

3 感恩行为的无条件性和盲目性

36%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无条件地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别人给予了我们帮助,我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但同时也要清楚感恩并非是完全无条件的。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要注意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的许可。首先。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挂念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思想负担。其次,感恩行为也必须是在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不能因为急于报恩而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更不能因为报恩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知恩图报既要选择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山人及人,体现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

4 感恩行为的短暂性

在我们用难的时候,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心存感激,同报恩情的意识非常强烈。但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会慢慢减弱,甚至被遗忘。在调查中,62%的同学认为自己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以回馈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一直做下去就非常困难。这种理解还是源于当前我们国家的感恩文化和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强制性地实施。在感恩文化和观念普及的情况下,感恩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它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人的一生。

二、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建议

感恩意识和行为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因此,高校德育部门和工作者要加大感恩教育力度,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感恩教育的途径。

1 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观是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正确的感恩行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及时为大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专题讲座等实现以下德育目标: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让他们明白感恩并非狭隘的孝敬父母、尊敬教师。感恩还有更多的内涵,让他们知道感恩不是讲江湖义气,报恩也不能是盲目和无条件的,感恩可以有很多途径和方式等等;第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懂得奉献与索取、受恩与施恩的辩证关系;第三。教学生学会正确归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看待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等等;第四,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感恩意味着责任,感念祖国、社会之恩,就要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念大自然之恩,就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就要理解、孝敬父母;感念对手之恩,就要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等。一个人对社会、自然、亲友等的感恩之心能够让他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感恩与回报的更高境界。

2 情感层面:营造校园感恩文化,陶冶学生感恩情操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效果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可以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构建高校感恩文化。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感恩教育的理念。校园内的建筑物、绿化和装饰、宣传标语等都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的外在体现,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可利用校园网展开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播放感恩教育影片等等,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知感恩的良好风气。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感恩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将感恩品质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德育工作人员如任课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要注重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引

导学生将感恩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绳;再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推广感恩教育。制度是保障学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大学生知恩、报恩、施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时,可将“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大自然、回报祖国和社会”等与感恩相关的内容引入其中,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于在感恩行为上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大力宣传,给予嘉奖。反之,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公德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作为反面教材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相信通过以上举措,感恩之风定会在校园中盛行。

第11篇

新年到了,图图也3岁了,长辈给了他不少压岁钱,妈妈想趁机教育图图不要乱花钱,就有意识地问他:“图图,你知道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吗?”

图图看了妈妈一眼说。“有些是妈妈给的,有些是爷爷奶奶给的,妈妈知道的呀。”

妈妈耐心地说:“我知道。但爷爷奶奶的钱是怎么来的,妈妈的钱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图说:“妈妈的钱不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吗?”

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具体事物的能力。如能辨认硬币和纸币。但对于金钱从何而来。幼儿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他们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时会找家长要,不会考虑家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有些孩子会像图图那样认为钱是从银行里取来的。

因为孩子并不知道钱是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所以,他们花起钱来不知道珍惜,很容易养成挥霍浪费的坏习惯。因此,家长应尽早让孩子知道钱是大人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是付出劳动后的报酬,即便是从银行里取出的钱,也是以前辛勤劳动得来的。

4岁阶段:“妈妈有钱,为什么不能买?”

成成的生日就要到了,妈妈带他去购买生日礼物。成成一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往购物筐里放,一会儿,购物筐就放得满满的。妈妈说:“成成,太多了,不能再拿了。”

成成说:“妈妈包包里有钱!”

妈妈说:“妈妈包包里的钱除了在超市买东西,还有别的用途呢,我们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钱都用光的。”

成成不乐意了,他理直气壮地说:“妈妈有钱,为什么不能买?”

妈妈说服不了成成,最后只好将所有的东西都付了钱。

在这个阶段,幼儿已经知道用金钱可以换来他们喜欢的玩具、想吃的东西,然而他们还不能认识到金钱是有限的,应该有安排、有计划地用钱。所以,他们经常因为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和家长发生冲突,

虽然现在大多数家庭的收入高了,做家长的能够满足孩子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但是,学会如何分配需要对孩子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长要引导孩子有计划地用钱,让孩子认识到一个人的财富是有限的,只有合理分配,才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还要逐渐让孩子意识到,钱可以换取许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但钱并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好多事物是不能用钱未衡量的,比如钱买不来好朋友,买不来时间,爸爸妈妈的爱和付出也是不能以钱来计算的。在平时,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做一些公益事情,如捐助灾区小朋友、领养一棵小树等,以此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

5—6岁阶段:“我的钱不够,差2元!”

田田5岁,他很喜欢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浇花、摆碗筷等,因为每次妈妈都会给田田1元作为奖励,田田把这些钱都放进储蓄罐里。一天,田田发现蜡笔用完了,便要妈妈买一盒新的。妈妈觉得这是培养田田责任心的好机会,就说蜡笔是田田要用,所以应该田田自己买。于是,田田拿出了储蓄罐里的钱,和妈妈一起到超市买蜡笔。田田看中了一盒24色的蜡笔,标价是14元,田田算了半天,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便去找妈妈:“妈妈,我的钱不够,差2元。”妈妈看了一下蜡笔说:“妈妈借你2元,等你存了钱再还给妈妈好了。”最后田田向妈妈借了2元,买来了喜欢的蜡笔。

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区分出大钱、小钱,准确地说出每枚硬币的币值,此时正是增加幼儿理财教育内容的好时机。理财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让他们去支配多少钱,而是让他们懂得自己可以分配和使用钱了。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地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样做不仅使孩子明白金钱是从哪里来的,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学会储蓄,珍惜金钱。

意义和作用

谈到金钱,一些家长自然地认为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不懂。其实不然,金钱教育与幼儿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息息相关。正确的金钱观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金钱教育中包含着品德教育。通过了解金钱的来历,知道了父母工作的辛苦,进而产生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在金钱的获取中,了解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学会珍惜金钱,养成节省的好习惯;在金钱的使用中,明白金钱不能换来一切,父母的爱、友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幼儿阶段形成的金钱观,将对其今后的金钱观以及相应的行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爸爸妈妈的功课

首先,让幼儿熟悉各种硬币和纸币的图案和数字,知道金钱长什么模样,对幼儿进行金钱理念教育:金钱是从哪里来的?金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其次,当孩子正确认识金钱,懂得金钱的由来之后,可以尝试初步的理财教育。如在生活中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报酬;也可以让孩子收集家里的废纸、喝完的饮料瓶去换取钱,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金钱,并懂得储蓄,珍惜金钱。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让超市变成一个寓教于乐的课堂,买好东西后让孩子付款,拿收据,把东西放进包装袋里,然后把找回的零钱收起来,培养孩子合理支配金钱的能力。

最后,有意识地让孩子学着将个人的需要与整个家庭联系起来,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懂得对家庭经济付出一份力,进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行动起来

认识金钱——小故事

故事是孩子最贴心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古今中外很多故事和金钱有关,如:摇钱树、金银岛、所罗门王的宝藏、吝啬鬼等。这些故事可以告诉孩子金钱的由来,金钱的作用等。

认识金钱——拓印硬币

收集硬币:1角、5角、1元。

请幼儿将纸覆盖在硬币上,用笔在硬币的范围内反复涂擦,硬币上的图案就会像变魔术一样的跑出来;将三个硬币的正反面都涂擦一下,并借机告诉幼儿钱币的单位帮助幼儿认识不同面额的硬币。

储蓄金钱——大小存钱罐

为孩子准备储蓄罐,让孩子把多余的零用钱和父母奖励的钱存起来。同时,为了加深孩子对“小钱”、“大钱”的形象认识,为孩子准备两个储蓄罐,让他学会辨别钱币的大小。如用一个绿色的储蓄罐用来放一角、五角的硬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把这些硬币取出来,跟父母换一元的硬币,然后放到红色储蓄罐里。告诉孩子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买想要的玩具或其他东西,培养孩子储蓄、合理使用金钱的意识。

第12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实际的思想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政治课教学的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我运用了“情激学法”。

⒈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学生中,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说故事。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帮助其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我的话,他们也爱听了。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⒉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政治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⒊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譬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李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李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三、以情导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⒈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桌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⒉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 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