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时间:2022-03-28 01:09:25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第1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积极情感

2.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3.知识

通过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使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案例:(1)准备警察与富翁的故事;(2)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事例,古人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3)精选典型例题。

2.学生准备:(1)收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的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2)回忆父母关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交流。(3)反思或检讨自己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表现。

四、教学方法

欣赏交流感悟;小组合作、互助探究、多媒体教学为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五分钟,播放多媒体课件《家,温馨的港湾》。展示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在过生日,一起分享快乐,风雨与共……通过舒缓的音乐,展现着一幅幅体现家庭生活温馨场景的画面。

师:看,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呀,看着这些画面,你们是不是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家呢?(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温馨的港湾》(展示幻灯片,出示本课课题)

师:提到“家”,大家都很熟悉,也有很多要说的话,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家。

学生一:家里有亲人,爸爸和妈妈,他们与我朝夕相处。

学生二:虽然在小事上家人会有争执,让我们在一起很温馨,温暖。

学生三:我家很舒服,在家里我吃的很饱,很好。

学生四:我家很有钱,但父母从不娇惯。

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说的都很准确,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大家对家的感受是细腻的,直接的,我这有一个故事,让同学们对家有更清楚,深刻的把握,出示大屏幕,展示警察与小偷的故事。

讲述警察与富翁的故事:一个富翁有一天喝了很多酒,摇摇晃晃的走在路上,这时一位警察过来了,对他说,您怎么不回家呀?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淡淡的说:“那只是我的房子。”

学生思考之后:

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给出家的含义。比一比哪个小组讨论热烈,回答得准确:

同学们回答的很积极,都能抓住重点关键词。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家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真正温馨的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还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关爱,家庭的温暖就是在那些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的。

我们都爱自己温馨的家,爱自己的父母,想一想,为什么人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呢?

不忘父母养育恩(多媒体展示)

阅读课本上大增的事例,回答,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为什么他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

同学一:母亲给予大增生命,照料生活,饮食起居。

同学二:还教会大增学会坚强,自立,自强,不向命运低头。

学生回答积极,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

谈一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个最难忘的亲情故事。

同学纷纷踊跃发言:①有的讲父母不顾劳累细心照顾生病的自己。②有的讲父母与自己一起面对学习中的困难。③有的讲自己犯错之后,父母严格教育,成绩不断提高。④有的展示四川地震中年轻妈妈给在襁褓中儿子的遗言。再次体会母爱的力量。

师:让学生用课本内容高度概括总结父母爱的特征。

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师:哪位同学能把刚才四位同学的回答分类,说说父母给予我们爱的表现:

生:有些学生分的不准确,教师指导,点拨,

父母爱的表现: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或者生活方面及思想品德方面。

多媒体播放孟郊的《游子吟》让同学体会父母的爱,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呢?

师生共同归纳?:①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教师点评:自然界中有乌鸦反哺,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在父母年迈时,孝敬父母、照顾父母是人之常情。

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点评: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以孝敬父母为荣,以不孝敬父母为耻。孝敬父母的人,年龄不论大小,我们赞扬,给他们披红戴花。教师提问:请各位同学搜集相关图片或故事成语来展示。

学生一:百善孝为先的名言。

学生二:卧冰求鲤的故事。

学生三:展示伟大革命家孝敬父母的图片并讲解。

③孝敬父母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多媒体展示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所谓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经济上供养父母;所谓扶助,是指子女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

教师总结: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里有一句话: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带上儿女常回家看看。在座的同学们,你和爸爸、妈妈有几星期没看看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了,今天回家以后,希望大家能够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送出自己的祝福,让亲情传递。

学生热烈鼓掌,情感升华。

六、理解运用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作为中学生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举手回答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

师生小结: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情感中,更重要体现在行动中。大屏幕展示: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七、巩固练习

1.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赞扬那些孝敬父母的人,而那些遗弃父母的人会受到人们一致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因为:

①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父母养育我们成人;②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③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④遗弃父母仅仅是不道德的行为。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反思或检讨自己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表现,说说自己今后会怎样做?请分组讨论。

第2篇

 

关键词:曾子 伦理思想 孝

    曾子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是得到了历代学者认可的对儒学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的学者之一。曾子的思想也以伦理为核心的,直接渊源于孔子,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思孟学派直接源于曾子,而且后世以“一贯之道”理解孔子思想,也是曾子首开其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曾子思想的研究与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有鉴于此,力图以《曾子》十篇为基本文本,从承志谕道的孝敬论、内省重行的修养论和宏毅守礼的人格论等三个方面论述曾子的伦理思想,揭示曾子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在历史上,曾子以孝称著于世。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孔子以恢复周礼为矢志,其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础之上,孝就成为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考《论语》论孝有17处,以孝梯为仁之本,表明孔子对孝的极大重视。作为孔门弟子,曾子的孝的思想直接源于孔子。

    曾子论孝坚持了孔子的观点。孔子以“敬”为孝的核心内容,认为它是人养父母和养其他物的根本区别。曾子也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因此,曾子所论之孝,其涵义与孔子思想基本一致,而特别突出了和阐发了“敬”的涵义。

    他说:“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投,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在此,他提出了孝德的这样几个基本要求:养、敬、安、久、卒。孔子讲“色难”、“不敬何以别乎”。曾子继承了这种观点,并在敬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孝应该做到养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大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尊亲、不辱、能养。尊亲者扬父母之名;不辱者,不陷父母于不义;能养者,克己奉亲,而“敬”则是其精神实质,无论尊亲、不辱还是能养,都必须贯穿一个敬字。“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曾子立孝》)由此,曾子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孝敬的基本内容,对孝的精神实质做出了较全面的发挥。

    第一,敬养。勿庸置疑,孝敬父母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养其亲,但是,正如孔子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唯有敬才是对父母之孝。故曾子也认为,孝养父母不是简单的养,而是要养之以敬,要做到使父母感到安逸、舒心,长久如一,直到父母死后也应如此。敬养的实质是诚于心,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故孔子有“游必有方”之说。所以曾子认为父母在时应该不计较官职的高低“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韩诗外传》曾记载曾子的话说:“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初,攘题三围,车毅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庄子·寓言》也记载曾子说“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泊,吾心悲。”乐与不乐,就在于能否奉养、敬爱父母。若能,虽禄不过钟釜,犹欣欣而喜;若不能,在虽堂高九初、禄富三千钟,也无法有真正的快乐,因为父母既没,他们再也不能享受这种成果,自己纵有高官厚禄,也无法再对父母尽孝。

    第二,敬志。在曾子思想中,养父母之养不仅仅是养其口体,更要养其心志。他说:“孝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日,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乐其心者,即要让父母心情偷悦,尊敬父母的意愿,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乐其耳目者,就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使他们的身心愉快。曾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一个“忠”字,是要以诚敬之心对待父母的意思。故曾子又说:“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曾子大孝》)孝的精神是敬,而敬则要求“先意承志”,即尊敬并且继承父母的意志。当然,他没有忘记承志的前提,那就是必须符合“道”。“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曾子大孝》),“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优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曾子事父母》)一言以蔽之,乐父母之所乐,忧父母之所忧,自己的喜怒哀乐唯父母的意志为转移。孝敬父母不是简单地为父母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也不等于是尽力供养父母,而是要守礼、要敬、要忠。礼的作用是使其力做到恰到好处,敬的意义是使对父母的孝敬发自本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让父母甘食安居、心情愉悦,这就是敬志。

第3篇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共同阅读有关孝顺的演讲稿2020,请您阅读!

有关孝顺的演讲稿1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悠悠五千年,长江黄河的滔滔玉液,孕育了多少孝感动天的古老传说。从西汉的董永卖身葬父,东汉的黄香扇枕温衾,三国的孟宗哭笋,到今天的山里女子佘银花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残疾母亲。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们给予我们心灵太多的震撼和感动,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浸润剂。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孝不仅死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动。那么孝到是什么呢?孝是沉香不怕艰难险阻,排除万难一定要救出母亲的赤子之心,孝是许士林为了救母亲磕红的额头,孝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远见。

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呢?

有关孝顺的演讲稿2“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以及的脆弱.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我们常年在外奔波的时候,也该停一停、歇一歇脚步,去看看父母。几句交谈,父母就能得到莫大的喜悦;不需要礼物,不需要金钱,父母能看到我们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就是一辈子最大的心愿。不管我们是穷是富,不管我们有无成就,要知道父母不嫌儿丑,儿女永远都是老人心目中最好的孩子。,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我们也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吧!我们也不要把父母关心我们和照顾我们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回硬,回飞出那照着我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们走的再远,家永远遗留着我们温暖的归宿,家里也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鸦有反哺之行。孟母三迁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记住了一代慈母的形象。人类繁衍生息,与之对应相系的孝心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孝,百行之首,是德之本也;孝,意味着责任,责任如山;孝,体现着做人的道理,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对朋友、同学要仁义爱人,孝心所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呢?那么,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谁又相信他能够无私奉献,成为一个于社会、于人类有用的人呢?

有关孝顺的演讲稿3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自古至今,孝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的首要标志。

孝是什么?

孝是我们成年人“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重病卧床时的细心照管。

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

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

孝是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亲温暖冰冷的被窝,晋代王祥“卧冰求鲤”,明代朱冲秋“割股为羹”。

古人的孝感天动地,今人的孝同样为人称道。

河南小伙张尚昀家境贫寒,考入长春税务学院不久,因母亲患重度脑部残疾,生活陷入困顿。2001年7月,张尚昀申请休学,他把患病的母亲从农村老家背到长春,白天背着母亲外出打工挣钱,为老母治病,晚上守着母亲挑灯夜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六个学期中五次拿到奖学金,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

张尚昀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孝子”!他在尽孝母亲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功!

讲到这里,张尚昀背着母亲艰难行走的场面,和他边打工挣钱,边学习,边为母亲治病的情景,仿佛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从张尚昀的身上,我们读懂了孝的含义,这金光闪闪的“孝”字,激励、感召了我们当代的每一位青年!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身为儿女,我们毫无理由地应该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来孝敬父母。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孝敬社会,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做一名有善心,有爱心的优秀员工!

谢谢大家!

有关孝顺的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156班的贺雨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继承传统,尊老爱幼》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的事例,如春风一样,感染着我们,打动我们纯洁幼小的心灵。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我们要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

我们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部分同学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如果你们听了以下几个故事,你们会怎么想的呢?你们是否会有所触动呢?

爸爸曾经给你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百善孝为先。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作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自己病弱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难道他不是尊老爱幼的楷模吗?

我国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中,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跳进冰窟窿里,奋勇救出落水的朝鲜少年,从而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他这种无私爱幼可感动日月的精神和品质,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因些,作为一个新世纪、新时代的小学生、少先队员,我们大家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模范;积极、勇敢地接过先辈们尊老爱幼的接力棒,把祖祖辈辈这一光荣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谢谢大家!

有关孝顺的演讲稿5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点亮真情》。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如花一般的世界里,也许没有体会过故事中那生死间迸发的爱,可是,父母之爱却同样如涓涓细流,汇入我们的心田。早上,当我们匆忙从被窝中爬起,是谁为我们做好了可口的早餐?大雨滂沱的大雨天,是谁撑着伞来学校接我们回家?是的,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我们也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吧!我们也不要把父母关心我们和照顾我们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会硬,会飞出那照着我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们走的再远,家永远遗留着我们温暖的归宿,家里也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孝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任何的赔偿。那么,有谁亲自为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呢?有谁为自己的父母系过鞋带,穿过衣服呢?又有谁为自己的父母梳洗过呢?没有!当我们遇到困难,是谁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当我们受到委屈,是谁能耐心听我们哭诉?当我们犯错误时,是谁能毫不犹豫地原谅?当我们取得成功,又是谁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是父母,是我们那最平凡、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第4篇

论文摘要:曾子是孔门弟子中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曾子的思想以伦理为核心,除了他的“孝”的思想外,在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君子人格与豪杰气象,以及从贵义到仁义等方面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也都有着重要影响。

曾子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是得到了历代学者认可的对儒学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的学者之一。曾子的思想也以伦理为核心的,直接渊源于孔子,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思孟学派直接源于曾子,而且后世以“一贯之道”理解孔子思想,也是曾子首开其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曾子思想的研究与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有鉴于此,力图以《曾子》十篇为基本文本,从承志谕道的孝敬论、内省重行的修养论和宏毅守礼的人格论等三个方面论述曾子的伦理思想,揭示曾子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在历史上,曾子以孝称著于世。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孔子以恢复周礼为矢志,其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础之上,孝就成为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考《论语》论孝有17处,以孝梯为仁之本,表明孔子对孝的极大重视。作为孔门弟子,曾子的孝的思想直接源于孔子。

曾子论孝坚持了孔子的观点。孔子以“敬”为孝的核心内容,认为它是人养父母和养其他物的根本区别。Www.lw881.com曾子也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因此,曾子所论之孝,其涵义与孔子思想基本一致,而特别突出了和阐发了“敬”的涵义。

他说:“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投,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在此,他提出了孝德的这样几个基本要求:养、敬、安、久、卒。孔子讲“色难”、“不敬何以别乎”。曾子继承了这种观点,并在敬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孝应该做到养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大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尊亲、不辱、能养。尊亲者扬父母之名;不辱者,不陷父母于不义;能养者,克己奉亲,而“敬”则是其精神实质,无论尊亲、不辱还是能养,都必须贯穿一个敬字。“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曾子立孝》)由此,曾子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孝敬的基本内容,对孝的精神实质做出了较全面的发挥。

第一,敬养。勿庸置疑,孝敬父母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养其亲,但是,正如孔子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唯有敬才是对父母之孝。故曾子也认为,孝养父母不是简单的养,而是要养之以敬,要做到使父母感到安逸、舒心,长久如一,直到父母死后也应如此。敬养的实质是诚于心,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故孔子有“游必有方”之说。所以曾子认为父母在时应该不计较官职的高低“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韩诗外传》曾记载曾子的话说:“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初,攘题三围,车毅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庄子·寓言》也记载曾子说“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泊,吾心悲。”乐与不乐,就在于能否奉养、敬爱父母。若能,虽禄不过钟釜,犹欣欣而喜;若不能,在虽堂高九初、禄富三千钟,也无法有真正的快乐,因为父母既没,他们再也不能享受这种成果,自己纵有高官厚禄,也无法再对父母尽孝。

第二,敬志。在曾子思想中,养父母之养不仅仅是养其口体,更要养其心志。他说:“孝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日,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乐其心者,即要让父母心情偷悦,尊敬父母的意愿,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乐其耳目者,就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使他们的身心愉快。曾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一个“忠”字,是要以诚敬之心对待父母的意思。故曾子又说:“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曾子大孝》)孝的精神是敬,而敬则要求“先意承志”,即尊敬并且继承父母的意志。当然,他没有忘记承志的前提,那就是必须符合“道”。“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曾子大孝》),“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优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曾子事父母》)一言以蔽之,乐父母之所乐,忧父母之所忧,自己的喜怒哀乐唯父母的意志为转移。孝敬父母不是简单地为父母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也不等于是尽力供养父母,而是要守礼、要敬、要忠。礼的作用是使其力做到恰到好处,敬的意义是使对父母的孝敬发自本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让父母甘食安居、心情愉悦,这就是敬志。

第三,敬体。曾子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予的,是父母身体的延续,所以这里的“敬体”不仅是对父母身体的担忧和敬重,还包括了对自己身体的敬重,如果损残了自己的身体那等同于是对父母身体的损伤和不孝。《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也强调:“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曾子大孝》)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身体也是父母身体的延续,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起码的孝敬。曾子这一思想深受孔子的影响:“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曾子大孝》)要孝敬好父母首先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做冒险的事情,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举手投足间都时刻记得要保护自己身体的完整,“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埃命,不兴险行以徽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曾子本孝》)曾子直到老的时侯都在小心注意白己的身体不受毁伤,快要死的时候见自己的身体保存完好才放心。

由于西周以来宗法制度的确立,孝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孝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礼记·祭义》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经》更是将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曾子的伦理思想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曾子大孝》)在曾子看来孝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世界上最普遍、最永恒的道德,也是其他一切道德的基础。他把孝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东西,突出了孝在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把孝作为统领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个人道德行为的价值准则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这就是不仅认为孝具有真理价值上的绝对性,而且还具有行为规范上的极大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这种观点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血缘家庭的基础之上、传统伦理道德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础之上的基本特点。

由于曾子将孝看作是诸德之本,因此,践行孝德,就不仅仅是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子女,更是要做一个遵守社会道德的好人。如何做一个有德的好人?曾子阐述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他的道德修养理论中有很多观点和方法,都被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内省”、“慎独”、和“忠信”。

曾子秉承了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始终把道德完善看做是一个学者的终极追求,因此,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时时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这就形成了他道德修养的第一个重要思想,即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论语·学而》记载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谓三省只是一种例举,并非说是仅仅对这三件事进行反省。但是,在此,至少说明曾子认为这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特别例举。忠是对人尽职尽责,信是对人诚实不欺,习是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一个人而言,这是三种重要的德行。故曾子经常对自己这三个方面的行为进行反省。“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立事》)他将这种反省的方法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程,旦夕惕警,终生持之以恒。

曾子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很高,《荀子·法行》篇中记载了曾子“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原则,“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总得概括起来是“三不”原则。一是不要疏远自己的亲人而亲近外人。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珍重只顾着亲近、馅媚于他人,那就是亲疏、里外不分了。二是不要因为自身没有做好而埋怨别人,不要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就想者埋怨和怪罪他人,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的只会使事情更糟还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感情。三是平常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招致刑罚时再哭天喊地后悔。

曾子要求一个人应该勇于自己承担责任,认为人要不断的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要与人为善,不要轻易怀疑别人,不要说他人的过错,要成他人之美,宽容待人。“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曾子本孝》)

曾子道德修养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慎独”。他指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身处人群之中,时刻受到他人的监督,好像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好多双手指着自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但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脱离了他人的监督,思想上就容易松懈,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另外,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或者面对重大的事情往往不难把握住自己,根据道德的要求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却通常不能将自己信奉的道德贯彻到底。因此,他强调在道德修养上要谨微慎独。他谨微慎独的自律方式可以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先思后行。曾子认为平时做事应该小心谨慎,不要武断、鲁莽行事,在做任何决断之前要先对做此事的过程及后果考虑周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思想与行为一致才能尽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曾子本孝》)在曾子看来,谨慎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冲动,不能意气用事,而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对可行性的严密论证,凡做事无不能对人言,不仅胸怀坦荡,而且不授人以柄。

第二,博学无患。曾子每天都要检查自己当天所学的内容加以复习,以求更好的掌握。只有博学多知才会在处理问题时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储备,会因为无知而做错误或不妥的决策。谨微慎独不等于谨小慎微,后者通常表现为胆小怕事、目光如鼠,而前者则是在对道德原则有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严格自律。所以,谨微慎独必须以对道德原则的把握为前提,这就需要努力学习包括学习道德知识。“君子博学而屏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恺恺。”(《曾子本孝》)人只有在认知到足够的事物基础上才能尽量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有了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才能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才能更好的使自己更好的把握好白己。

第三,不越于度。谨微慎独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或者纯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而是对道德原则的坚守,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一个人独处,无论是面对重大的事情还是细微的小事,都要做到坚持道德原则,不越于度。曾子时刻注意自己不做有违自己身份的事情,他甚至在临死前发现白己睡的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仍坚决要求换掉。曾子的自律非常严格,几近苛刻的地步,他认为君子要时刻注意把守君子之度,高度要求自己做到“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馅,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曾子本孝》)

曾子要求君子修养上的“慎独”并不是清高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只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好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曾子制言上》)所以,“与君子游,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人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曾子疾病》)因此说,曾子讲的慎独不是要独善其身,谨微不是临事不决,而是无论大事小事、不管同游还是独居,都要严守道德的原则与要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曾子道德修养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忠信。和孔子一样,曾子也非常重视道德实践,主张言行一致,言信于行,行重于言。他认为语言可以通过行为得以检验和体现,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说不切实际的话语,不做与自己身份相违背的事情。“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曾子疾病》)他说:“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曾子立事》)要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有这样几层要求,一是要讲真话,不能坑蒙拐骗、必须实事求是;二是要说到做到,不说自己做不到的空话、大话、假话。

所以,曾子认为,检验言行一致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言论是否与自己的行为相符合,言信于行,行是检验言语是否真诚的关键。他说:“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曾子本孝》)语言的可信度是通过行为来检验的,而行为的可信不是仅仅看某个偶然的举动,而是要看其一贯的行为,因此,能够在行为中始终践履自己的言语(实则是思想),这才称得上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杀氨的故事就说明来曾子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

言信于行就是要坚持“言之必可行”,所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和道德素质的高低关键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是在于他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曾子认识到,行比言更加重要,更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因此,曾子不但要求说话要实事求是,做事脚踏实地,还要求说话要有主次,做事要有目标和分寸“言必有主,行必有法”,更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曾子制言上》)行动是思想的实践,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加以强调,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活动而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所以说话要少,做起来要扎实;行动要比别人早,说话要比别人晚。他认为君子如果能做到言而有信,后人则会赞赏他,效仿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必须从这些小事做起。“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曾子本孝》)

从根本上说,语言和行为都是内在道德品质的外在表达,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有矛盾,那么,语言反映的就不是他的真实的品质,反而说明这个人的虚伪。道德既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又是人的内在素质,还是人的现实的活动,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故曾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言行一致、言信于行、行重于言,符合道德修养的本质要求。

曾子伦理思想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孔子是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在曾子的言论中,“君子”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仅《曾子十篇》这5699字的篇幅中,“君子”一词即出现71次;《论语》引曾子之言中的“君子”一词出现了5次。曾子对君子的道德要求极高,他认为这是个人修养的极限,也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人格。

众所周知,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尽善尽美的完善的理想人格,君子则是现实生活中有德之人的范型。孔子就从未以圣人许人,而积极鼓励人们做一个有德的君子。曾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把君子做为理想的道德人格。但是,他的君子人格形象和孔子提倡的君子有许多差别,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宜扬的是谦谦君子,而从在曾子言论中可以看出曾子是十分主张君子应时刻秉持正义,弘扬大义,要有坚毅的责任心能担当起大任。这是曾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他提倡不以贫富论英雄,要有强烈的道义感,要坚持正义于天下。“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贵兴道者与?贫贱,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贫贱兴道者与?富贵,吾恐其赢骄也。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曾子制言上》)君子坚守和追求的不是富贵与贫贱,而是道义。若道因富贵而兴,则君子耻于贫贱;若因坚守贫贱而兴道,则君子耻于富贵。君子所安者不是富贵后者贫贱,而是道,若不符合道,则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为君子所不耻。曾子的这种义取天下的精神是无条件的,无论在任何困难的境况中都应该坚持的“义”。

曾子的思想直接源于孔子,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他提倡的君子人格,仍然有鲜明的孔子思想的痕迹。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恭敬谦让、诚信守礼的人格形象,在曾子思想中,君子也有这种特点。

第5篇

关键词: 孟子 孝道 养亲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者,致天下之致,成天下之成,美天下之美。孝是一种传统,孝是一种责任,孝者重长辈之意,孝者稳定伦常。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代,为了氏族的生存与延续产生了尊老养老的观念。

孟子继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孝道观念,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一、关于孝的重要性

(一)孝可以促进天下和谐、太平。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在于家庭,可见家庭的和谐是天下太平的基础。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关键在于一个“孝”字,按照中国古人的思想,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行其孝。这体现出孝与天下太平紧密相关。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只要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二)孝可以增进个体人生幸福。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据此人生的三大乐趣之首在于“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生养之恩大于天,是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若是父母安康长寿,子女能尽心报答养育之恩,人生才能得以完美幸福,有俗语曰:家有老,如有宝。因此在孟子看来,孝是人生的大事,“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正体现了这一点。并且“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与之交相辉映。可见,在孟子的思想观念中,孝对于个体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三)孝是人德之本。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作为人,不能够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为人之子。在这里,“为人”、“为子”的责任在于“得亲”、“顺亲”,取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做人的标准,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为人子女的义务。又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将孝作为与禽兽相区分的标志,孝是人类特有的品质,不孝者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

二、关于孝的基本范畴

根据孟子的意思,孝的内涵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之谓孝也”,即是说,孝是子女之于父母一生践履的职责与义务。

(一)父母在生时,一定要做到“事之以礼”。

在孟子看来,儿女要对父母做到“事之以礼”,不仅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全面地孝敬父母,而且要将孝德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外,还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养亲之“口体”。

养口体,即养父母衣食住行。父母在年老时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自理能力,当然就无所谓经济来源,这就得靠子女给予物质支持,这是赡养父母的最基础、最首要的条件。孟子认为子女行孝、赡养父母,一方面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让他们“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另一方面要将父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做到“不负戴于道路也实现在物质生活层面对父母有所“养”,是尽孝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根源于人的自然报恩观念。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于人,母亲十月怀胎,历经生死考验生下子女,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养育、教育。其间的苦只有为人父母方能体会。因此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必然成为每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

2.养亲之精神。

所谓的养亲之精神就是对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奉养。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奉养更为重要,为人子女应该让父母精神充实愉悦,才能称得上是真孝。在孟子的孝道体系中,具体通过慕亲、尊亲、顺亲、得亲、谏亲与谅亲几方面来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对父母的孝养。

子女一是要做到“慕亲”,即眷念父母。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於君则热中”,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的难受。这样不是孝,孟子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为人父母者,不管孩子多大,始终将孩子视为生命之最要,对待孩子的那颗慈爱之心一生不变,而孩子大部分都仅是少时慕父母。而舜作为大孝的典范,五十而慕父母,备受孟子赞益。因此,孟子强调子女始终要有眷念父母之心。

二是要做到“尊亲”,即尊敬父母。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子最大的事情没有超过尊敬父母的。又有“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尊敬却不爱护等于是养猪,爱护而不尊敬,等于是养犬马。可见,孟子强调一定要尊敬父母,仅仅做到能养,而不敬,就和养猪及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了。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用心去与父母交流,始终对父母怀有敬爱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孝。尊敬父母是一种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爱之情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对亲情的道德要求。

三是要做到“顺亲”、“得亲”、“谏亲”。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意思是不顺从父母的意志就不可以做儿子,没有取得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做人。“得亲”、“顺亲”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孟子在强调子女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不开心的同时又主张有所变通,不能愚昧地“顺亲”。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父母有错时,子女要审慎对待。“亲子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父母的过错很大时,子女应该怨,并规劝。不怨反而是不孝,因为这样是让父母错下去,子女深爱父母就不能漠视父母的过错,那样会对父母本身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父母的过错小就不能怨了,怨了就是不孝。“亲之过小而怨,是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四是要做到“谅亲”,即谅解父母。孟子以大孝之至的舜为例,主张谅解父母的过错。舜的父母不喜欢他,这让舜非常痛心,然而出于无奈,也只能“往于田,号泣于昊天”,在父母面前依然毕恭毕敬,尽心孝顺。他说:“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爱我,于我何哉?”在舜贵为天子后,给予父母的是最大的尊敬与孝,即“以天下养”。舜能够不计较不喜欢自己,甚至几次想害死自己的父母与弟弟,仍然尽到儿子的责任,对父母尽孝。真正做到了“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可之谓孝之至也。

3.孝及他人。

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根据仁的要求,他提出了博爱天下的思想,“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仁之实,事亲是也”,“孝”作为“仁”的根本,必然成为孟子所提倡的观念。孟子讲的孝也不仅仅局限于指家庭内部的子女父母关系,还进一步扩展到指所有年轻人对长者的尊敬与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证明。这样形成一种全社会孝道盛行的良好风气。其实,孝及他人也是孝敬自己父母,保存自己父母的表现,因为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可见加害别人其实就是加害自己的亲人,同样是大不孝的行为。所以对其他人的尊敬与孝非常重要。

4.作为子女,千万不能有不孝的行为。

孟子在《离娄下》中写道:“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将不孝的行为分为五种:其一是四肢懒惰、不务正业、生活没有保障,当然就不可能管父母的生活;其二是沉迷于赌博、下棋、饮酒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不管父母的生活;其三是贪图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其四是放纵自己的声望,使父母蒙受耻辱;其五是好勇斗狠连累父母,使父母操心。此五种不孝表现都是不考虑父母的养育之恩,皆被世俗社会认为是大大不孝的行为。

(二)父母在死时,应该“葬之以礼”。

孟子认为对待丧葬要超过养生,“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为什么呢?根据朱熹在《孟子集注:离娄下注》中的解释: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所以孟子主张厚葬父母,“亲丧固所自尽也”,要竭尽全力做好父母的丧事。“不以天下俭其亲”,“不以俭而慢其亲”。通过厚葬来表达对父母最大的敬爱与孝心。但是他也主张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来为父母举办丧事,而不是故意苛求。另外孟子十分重视棺木的选用,“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乎?”他尤其重视棺木的厚度,这样才不至于使死者的身体接近泥土。

(三)父母在死后应该守孝三年,做到祭之以礼。

孔子提倡以三年之丧来怀念死去的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主张,他说:“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即不守孝三年,即使非常重视守孝三月的缌麻、守孝五月的小功等也会被认为不识大体。但是同时孟子又提出了权益之变,如果确实不能守孝三年,可适当缩短守孝时间,但不可以无故这样做,否者何以言孝。

孟子还主张要对死去的父母“祭之以时”,表达对父母的怀念,“永言孝思”。

三、孝道的教育与培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人天生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是人的天性,孝正是人天生具有的良知、良能,但是需要扩充与发展。“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加之各种现实的诱惑,许多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使孝道的培养成为必然。

首先,孟子认为学校德育是培养孝道观念的主要途径。对于孝的培养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的,因为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方式。孝道教育的成效直接受学校相关教育的影响。所以,孟子主张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孝观念的培养,“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那样就可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同时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明人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人伦的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由此不难看出人伦的首要标准是父与子的“亲”,即孝要处理的关系,学校教育将孝道教育排于首要地位。

其次,家庭教育对于孝道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孟子提倡“易子而教”,以达到不影响父子关系、不影响孝道实施的目的。父母教育子女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同而相互埋怨,而在父母子女之间产生“责善”,不利于父子关系的发展,因为“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责善则离,离责不祥莫大焉”。

最后,归根到底,一个人能否具有孝的品质,主要在于他是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孝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完善自身的修养。孟子在《尽心》中指出道德修养论的基本纲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四、孝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孝道是老龄化社会的必需。

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根据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即为老年型人口类型。故得出结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养老制度还未完善。2012年新出台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问题,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子女赡养父母,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老人能否安然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关键在于子女是否行孝。这表明,弘扬孝道是当今社会现实所需。

(二)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歇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灵魂,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孝道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三)弘扬孝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实用主义、金钱主义成为主导观念,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与缺失。人们的“善端”未得到扩充,导致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不养亲之“口体”,由于经济条件差而不能给予父母基本的物质支持,无奈之下出现了年迈老人拾荒的现象,让“颁白者附带于道路”。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子女因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照顾老人,父母只有被送往养老院,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然而种种原因都不能成为不能尽孝的借口,只要在内心深处有孝养父母的观念,相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必定会将赡养父母放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古有“老二十四孝”,今有“新二十四孝”。可见孝字无论在历史长河的哪个阶段,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美行;孝,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践行。孝者行天下,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王立民,译评.孟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吴锋.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2).

第6篇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不计其数。孝敬父母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又一次读了《孝敬父母》这篇文章。

是个元帅,平时很忙。一次,他抽空去看望瘫痪在床的母亲。母亲大小便不能自理,在进家门前,母亲把尿裤扔掉了床下。进家门后,问母亲:“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只能把事实真相说了出来。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有公务在身,却不忘自己的母亲。百忙抽空给母亲洗尿裤。从这件小事,我看出来是个孝子。

我想起了我的事,在家里,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更别说照顾父母了。从此以后我希望做个孝顺父母,懂得照顾父母的好孩子。

同学们,我发誓要做个对父母恭敬、孝顺的人。那你能做到吗?

五年级:薛新宇

第7篇

关键词:《孝经》;孝道思想精华;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71-02

《孝经》孝道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的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孝道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一种民族道德观,对现代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价值,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从而为当今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服务。

一、《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精华

(一)养亲

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即“物质赡养”,在中国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养儿就是为自己在年老以后,丧失劳动能力时所作的一种自救准备,到那时老人的生活来源只有靠儿女来提供,因此养亲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农耕社会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将其置于传统孝道之首。《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孝子要尽可能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疾有所治。那么,子女为什么要孝养父母呢?《孝经》开篇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章》)孝乃“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就是说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作为孝道的最基本要求的养亲,是作为人必须履行的道德行为,它是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养亲是儿女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敬亲

敬亲即“精神赡养”,就是要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这是对孝道的高层次要求。养亲是物质上的满足,敬亲是精神上的。单纯物质上的赡养父母,不足以谓孝,孝的本来含义即为事亲。“夫孝,始于事亲。”(《开宗明义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纪孝行章》)就是说父母平日居住,子女应时时至诚敬之心,使父母快乐,孝顺须出于真诚。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其看来,人是有道德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孔子强调子女在给父母物质供养的同时,必须敬亲。服侍奉养父母,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最低的报答,也是人之为人应尽的义务。养亲之道,重在精神。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质上的奉养。《礼记・内则》载,曾子云:“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子女孝敬父母要做到对父母“无违”,即要顺从父母,不违背父母的心愿,顺从父母的爱好,使父母感到快乐。只有养敬兼备,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三)谏亲

谏亲,即规劝和说服父母改正错误,这是《孝经》中孝道思想中又一重要的合理内涵。这就是说《孝经》,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反对愚孝。《孝经》强调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但它并没有把孝绝对化。它反对愚孝,主张子女应仗义执言,据理力争,辨别是非,反对盲目顺从。“父子有争,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章》)对父母的错误,要规劝父母,即使规劝不听,子女也不应该心生怨恨,而是要态度恭敬,无怨无悔。如果子女对父母的过失不归劝,甚至盲从,则是不孝。可见《孝经》是反对不分是非曲直而盲目从于父母之命的愚孝,而主张“从义不从父”。《礼记・曲礼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就是说做儿女的侍奉父母,父母有了过失,做儿女的多次规劝也不听,就应继之以号泣,希望感动父母,使他们知错能改.孔子也主张:“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如果子女对父母的过失不归劝,甚至盲从,则是不孝。

(四)尊老

尊老也是《孝经》中孝道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孝经・天子章》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还要把这种爱施加给其他人。这和《论语・学而篇》所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一脉相通的。即由敬爱自己的父母扩展到敬爱所有长辈和老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把敬爱自己的父母推广到敬爱社会上所有的长者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困济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和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尊老”的传统美德,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我们应该极力提倡和弘扬的。

二、现代启示

《孝经》认为孝本源于原始的亲亲之爱,视“孝道”为天经地义之事,人人皆父母所生,所养,应该知恩图报善待父母善待老人,这就是“孝”。《孝经》的养亲、敬亲、谏亲、尊老孝道思想精华在维持家庭和谐及社会和谐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提供的有益启示颇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子女方面,必须赡养父母,孝敬父母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家庭义务和道德责任,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真诚回报。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子女成人后应该尽心尽力供养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仅有物质上的赡养还不能算是真正尽了孝道。“能养”只是孝的较低层次,真正的“孝”应该由此更进一步,上升到“敬”这样高一级的精神生活层次上来,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关照更胜过单纯经济上的供养。在养身的同时要重视养心,即要对父母有敬爱之心,不违背他们的心愿;要让父母快乐,也就是要让父母精神上满足,保持身心愉悦。在敬亲基础上的养亲才算做到了孝道。因此,孝敬父母不能“只管吃和穿,不问喜和忧”,必须使父母在精神和感情上得到更多的满足。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维护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要多为父母着想,主动关心体贴他们,虚心听取和尊重父母的意见,顺从父母的习惯和心愿;孝敬父母,就要尽量与父母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与父母聊天、谈心,将自己的有关情况告诉父母,与父母不住在一起的,要常回家看看,常问父母的情况,让父母感受到子女记着他们、想着他们,需要他们,让他们忧苦有处说、快乐有人分享;孝敬父母,就应创造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舒畅环境。

(二)父母方面,父母要民主,要关心爱护子女

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爱,作为父母如何赢得子女发自内心的爱?首先父母要民主。父母应当在民主的气氛下,形成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关系。作为父母,基于伦理关系和依赖关系,往往扮演了家庭权威的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作为子女尽“孝道”,固然是对父母无条件的物质生活上奉养,同时也应该是子女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精神生活等所有方面的关爱。但是,在人身关系上,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在提倡个人自主、自由的前提下,强调子女行孝的自觉性主动性。其次,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父母不能用一些不现实的,过时的行孝方法去要求子女,作为父母要与时俱进多了解社会,多了解子女的困难,理解支持子女,为子女减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量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中赢得儿女的尊敬与爱戴,使父母与子女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受益。再次,父母要经常听取子女的意见。现代社会子女对父母不是无条件的、不分是非的服从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的关系,一种新式的朋友关系,父母要经常听取子女的意见,并虚心接受子女的正确批评,以不断缩短与子女的心理距离,保持亲密的知心朋友关系,从而共享天伦之乐。

(三)社会环境方面,在全社会强化孝道教育,构建和谐家庭

《孝经・广要道章》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可见推行孝道对治政治国的作用。“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章》)可见孝悌的作用不限于治身、治家,还能推广到治官、治国、治天下。提倡孝悌,能够使社会风气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家庭小国家,国家大家庭。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悦亲顺亲、爱敬父母、光宗耀祖等都是孝的表现。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古代孝道尤其是儒家孝道中的优良传统,并不断丰富更新孝的内容。但让人遗憾的是,向来是我们传统美德的孝道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发生了扭曲,许多人逐利成风,置传统孝道而不顾,不孝事例比比皆是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有些年轻人对老人的不尊重,不帮助,甚至蛮横无理;在家中,由于年青一代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年人的差异,日久便滋生出对老人的不满,对老人嫌弃冷淡,变相虐待,而将一些有钱,善做家务的父母当作了天然银行和保姆。这一切不但给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因此,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社会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孝道教育使养老敬老观念深入人心并通过社会教化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养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以实现全社会的家庭和谐与幸福。

总之,《孝经》中虽有等级观念等糟粕,但其中的精华,对现代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孝经》之“孝”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孝敬老人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根基。只有在家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尽力。因此,《孝经》的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孝道思想精华对现代家庭和谐幸福、社会和谐稳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以及增强家庭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第8篇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关于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请您阅读!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孝敬长辈做孝顺儿女》。

昨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我认为,孝就是爱,就是要像父母爱自己那样去爱他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没有父母的生养,小辈就不能成人,父母为小辈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晚辈应该关心他们,尊敬他们。尽管我们还小,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孝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你的父母,这才是我们当代学生应有的美德。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一杯热茶,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用心铭记父母所有的恩情,用心理解父母所有的厚爱,用心感恩父母所有的关怀。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2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心孝道》。

是谁教会了我们吖吖学语?是谁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们?又是谁将自己的年华飞逝换来了我们成长着的生命?是父母!人们说:母爱如水,滋润生长;父爱如山,遮风挡雨。我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杯咖啡,静静地向周围弥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带苦涩,而它的糖份却积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小心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对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苏辙曾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吗?田世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爱已经坚如磐石。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只不过,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飞尘所掩盖了。可是在我们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金库,殊不知,爱不是无底洞;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爱……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不由得令人心忧。

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奥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优秀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的礼物!当然,我们要孝敬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对于他们我们同样也要敬孝心,讲孝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从孝敬父母开始》。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在父母的扶持下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了父母多少心血、将来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各样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这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可想而知,他也一定很尊敬他人,也一定有许多人尊敬他。那么,他一定可以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谢谢大家!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4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悠悠五千年,长江黄河的滔滔玉液,孕育了多少孝感动天的古老传说。从西汉的董永卖身葬父,东汉的黄香扇枕温衾,三国的孟宗哭笋,到今天的山里女子佘银花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残疾母亲。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们给予我们心灵太多的震撼和感动,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浸润剂。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孝不仅死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动。那么孝到是什么呢?孝是沉香不怕艰难险阻,排除万难一定要救出母亲的赤子之心,孝是许士林为了救母亲磕红的额头,孝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远见。

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呢?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5“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以及的脆弱.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我们常年在外奔波的时候,也该停一停、歇一歇脚步,去看看父母。几句交谈,父母就能得到莫大的喜悦;不需要礼物,不需要金钱,父母能看到我们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就是一辈子的心愿。不管我们是穷是富,不管我们有无成就,要知道父母不嫌儿丑,儿女永远都是老人心目中的孩子。,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我们也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吧!我们也不要把父母关心我们和照顾我们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回硬,回飞出那照着我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们走的再远,家永远遗留着我们温暖的归宿,家里也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第9篇

“给我送饭盒!快!快点!” 安静的办公室,炸雷似的响起这霸气十足的命令。电话那头赶紧诚惶诚恐地回话:“好的,马上!马上!”原来,是班里一年级小男生政政忘带饭盒,打电话让爸爸送。我心头一颤,这是典型的高傲小皇帝差遣下贱仆人哪。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对父母长辈不恭,而父母长辈看儿女的脸色过日子。“孝道”仿佛“过时”了。网上盛行一短信:90后儿子发给爸爸的手机短信:爸,钱!只有两个字的短信啊!折射出这种儿子一点也不关心父母。2005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的公告栏里贴出一位心酸父亲的一封信,自从儿子考上大学,父母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儿子在学校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带女朋友出入酒吧、网吧、KTV、餐厅,但儿子一学期寄给父母的信,比电报还简短,字迹潦草,只有钱字才清晰工整,从不问

候关心父母半句。不懂得知恩图报,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作摇钱树,已是目前青少年甚至大学生中一种普遍现象。从小教育引导学生行孝,已经刻不容缓!我决定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

一、开展孝道故事比赛,动之以情。

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哲学史上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但是,怎么才能激发起一年级小同学的孝道情感呢?我在班里开展了讲孝道故事比赛,请家长协助提前做好相关PPT,配上感人的背景音乐,如:古代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席”,花木兰“替父从军”;现代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昀“背母求学”;乌鸦“反哺之恩”、羊的“跪乳之恩”等深深感动了同学们,我还趁热打铁,看视频,给他们讲感动中国:最细心孝子的故事;结合我们学校陈校长兄弟尽孝侍候父母亲乐享晚年,我、孙老师、刘老师等利用假期带父母亲畅游首都等身边孝子故事。从而,拨动了同学们心底的那一根孝感的弦,树立起高大的学习榜样!

二、解读“新二十四孝”,晓之以理。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了“新二十四孝”,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

“。。。。。。共与父母度节假、生日宴会要举办、亲给父母做做饭、每周不忘打电话。。。。。。聆听父母往事拉、教会父母能上网、常为父母拍照玩、关爱父母说出口、沟通父母心结扣。。。。。。能和父母共锻炼、父母活动也露脸、陪着父母访老友、提供书报老电影。

结合政政命令爸爸送饭盒的事件,我特意详尽地讲了“沟通父母心结扣”,让长辈开心,不给脸色看,不发脾气。如果不敬爱父母,养父母就跟养畜生一样。让他们知道,

三、组织参加孝道活动,导之于行。

很多儿女在父母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一味 “啃老”;当父母年老体衰,就当做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让人心寒。我们的学生耳闻目染,为免被同化,我们尽量在一年级开始,结合人之初,性本善之理,趁童心未泯之时,多组织学生参加孝道活动。

1.开展孝敬父母道德讲堂活动。

前些时候,霖霖同学郁郁寡欢,找他谈心,了解到,妈妈跟爷爷

、奶奶吵架,把爷爷、奶奶赶到工地边的小木屋去住了。再一摸底,发现班里其他学生爸爸、妈妈不善待爷爷、奶奶的事也不少,我结合本班实际,开了一节孝敬父母的道德讲堂。情境重现:如果夜里你睡得正香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大声哭闹不让你睡,你会怎么做?在你的暖被窝里撒尿拉屎,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的共同反应是:这么坏的人,该狠狠骂他!揍他!踢他!把他丢出门外去!我告诉他们,这个坏人,就是六年前的他们自己,而夜里被吵醒的人是父母,不但没揍,还精心护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还得煮早餐给你们吃,还要赶着去上班,攒钱给你们买好奶粉。。。。。。同学们沉默了。我适时播放起歌曲《感恩的心》,同学们地不由自主地跟唱起来,不约而同地流下了感动的泪。。。。。。

2.小手牵大手,把道德讲堂带回家。当天晚上,只布置了一项活动作业:把道德讲堂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来做心理测试:只剩一个。把亲人划掉:在空白纸写下五个你最爱的人,在你最爱的中划掉一个,再划掉一个,最后只剩一个。

当天晚上,班里的家长微信群刷屏了这次道德讲堂内容,感动了众多的家长。很多家长反映,下午接小孩时,看到好些同学眼睛红红的,个别的到家了还流着泪,有家长说:“感谢李老师的这节孝敬父母的课,让她小孩从未如此感性地表达谢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头一天晚上,她小孩还在为母亲没给她多买一个漂亮的水壶,而赌气不搭理母亲来着。”其中反应较大的还有霖霖妈妈,她说:“李老师给霖霖上了一节很有意义的课,而霖霖回来,给我上了一节更有意义的课,谢谢您!”只有我,能理解她的话,第二天,她就去小木屋把霖霖爷爷、奶奶接回了家,霖霖脸上又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接下来的情况了解,很多家长都反思了自己与长辈的相处方式,孝敬老人的方式,给孩子在孝道方面的言传身教,都默默地发生了良性转变。

3.鼓励参加义工行孝道活动。

经过系列孝道活动,引起同学、家长的共鸣,有的家长还自觉带上小孩,参加《西子湖畔》网站义工志愿活动,为社区老人,边远山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搞卫生,献节目,送温暖。

四、利用春节照片分享,升华孝道

第10篇

亲爱的同学们,不知大家是否听过一首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她那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广西贵州麻岭风景区,正运行在数十米高空的缆车突然坠落,36名乘客中有14名不幸遇难。而就在这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父母,在缆车坠毁的瞬间,不约而同的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是什么救了这个孩子?是父母对孩子那伟大而无私的爱啊。

父母的爱,是我们失意的避风港,时时接纳我们,包容我们,鼓励我们。

父母的爱,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让我们奋发向上,勇敢的接受任何挑战。

从小到大,是谁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我们?是谁在深夜轻压我们蹬开的被角?是谁顶着寒风送我们去学校?又是谁在我们的遇到挫折的时候把我们拥入怀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生我们、养我们,他们用各种方式爱护我们,保护我们,造就我们。他们竭尽所能,不求任何回报,作为儿女,我们怎能不孝。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学习,不惜奔波、择良而居,虽然辛苦,也无怨无悔。我们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古往今来,亲人间通过捐肾延续病人生命的故事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在今天,一个名叫田世国的叔叔为了挽救68岁母亲的生命,将他38岁健康又年轻的肾捐献给了母亲,他用自己“捐肾救母”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孝心之歌。听了这个故事,我想我们都应该试着问一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父母长辈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做到吗?

是的,父母不曾要求我们回报什么,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为含辛茹苦的父母做些什么吗?让我们想一想,是否昨天还曾和父母顶嘴,想一想回家后是否端坐桌前,等待父母端上香喷喷的饭菜,想一想我们有谁能记住父母的生日?我们不该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吗?

尽一份孝心,也许是在父母生病时端上的一杯热水,也许是用小手轻锤那日渐苍老的脊背,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优加红星,也许是父母生日时的一句祝福。或许这些小小的孝心之举,就可以让父母感到一丝慰籍。我们能不能认真做好每件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让父母少一些牵挂、少一些操劳,这都是表达孝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声。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把它传承。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孝敬我们的长辈。让我们对着爸爸妈妈大声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西工大附小五年级:王临风

第11篇

孝,在古代社会,是人伦之本,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古人云:“百行孝为先”,又云:“五刑归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什么叫“孝”?古人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第一是“尊亲”。意思是说,要使父母能够受到众人尊敬,儿子要有高尚品德或重大贡献,才会给其父母带来光荣与尊敬。第二是“不辱其亲”。意思是说,不辱没父母的名声。要求儿子做一个正人,守身尽责,行为要谨慎、检点,切勿触犯戒律。其三是“其下能养”。也就是要好好奉养父母。古人为什么会把奉养父母放在“孝”的末位呢?原来它分成两层意思:一层叫“直养”,即供父母吃穿。因为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民间常举乌鸦为例:乌鸦老了,小乌鸦尚能做到衔食喂养,故有“孝鸟”之称。难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连乌鸦都不如吗?第二层叫“既养且敬”,也就是说,仅奉养还不够,还必须尊敬老人,体贴父母的心意,使其心情愉快。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孝敬父母,精神更重于物质”是一个道理。关于孝,从古至今,有太多的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憾缺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不孝之子反复斗争,无奈妻管严严重,某一天只好照办。老母被扔后,恰被寻亲者遇到,于是背至家中,精心侍奉。有老人的日子没有闹饥荒,善良的夫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气少雨,旁人无收,他们的稻谷反而粒粒饱满。如此循环,日子便越过越安、越过越好、越过越殷实。

而送走老娘的夫妻,没有因节省了口粮而舒坦,反倒越过越紧张,最后一把天火将房屋烧尽。无奈,夫妻只好双双出门把饭讨。好心人家富足,决定放粥三天救济周边穷人。第一天从队伍的东边发放,排在队尾的忤逆夫妻没有分到。第二天,忤逆夫妇赶了个大早抢至东首,但好心人家考虑到前一天西首的人没得到就从西边放起,忤逆夫妇又没得到。第三天,好心人家从两头放起,花了心眼排在中间的忤逆夫妻又没得到!三天没有分到粒米,好心人家甚觉愧疚,就把他们请至家中,预备煮米饭招待。忤逆夫妻走进人家殷实的堂屋,发现自家耳不聪目不明,却满脸红光的老母,顿时羞愧异常……

中国的老人都是厚道且善良的,他们希望有那样好的儿女,也希望忤逆的儿女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并改善自己的行为。也许这样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离我们太远,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菲律宾华侨林晓昌为了安抚一位孤独老人的心,将自己改随他姓,还认老人做父亲。他当初的做法好多人不理解。当谈起他为什么会改姓林,他很平静。

从小,林晓昌和老年人就有说不出的缘分。年轻人一般怕和老年人里嗦。林晓昌不同,特别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和老人拉家常也不怕烦,街坊邻居的老人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1986年,林晓昌从事中缅贸易时认识了一位南洋老机工林福来。林福来是1937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21岁就离开南洋优裕的家庭生活,回祖国参加了抗日机工服务队。虽然疾病缠身、膝下无子、经济拮据,林福来没有一点怨言。他以博大的胸怀体恤着国家的困难,还把政府发放的津贴全部捐给贫困山区的小学。

“只要国家富强了,我吃这点苦不算什么。”林福来对国家的奉献和抗日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林晓昌,这位藉藉无名的老人让人非常敬佩,两代人成了朋友。在慢慢的接触和沟通中,两人父子般的感情逐渐加深。这时,林晓昌的妻子怀孕了。无儿无女的林福来非常渴望家庭的温情,向林晓昌提出,希望孩子生下后能跟随他姓。善解人意的林晓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987年,大儿子出生,跟着林福来姓了林。

孩子把林晓昌和林福来的关系拉得更近了,日渐深厚的感情让彼此有了一家人的感觉。1988年,林福来向林晓昌表示希望他也能改姓的意思。这次林晓昌犹豫了,“不答应会伤了老人的心,可答应吧,自己的亲生父亲还在世,又会伤到亲生父亲。”一向果断的林晓昌辗转反侧,失眠了。

林晓昌给亲生父亲发去电报,又打电话,给父亲说了这件事。父亲怎么也不答应。林晓昌思前想后,反复给亲生父亲打电话做工作,父亲依旧不同意。林晓昌决定先斩后奏,原因很简单,“养父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祖国,相比之下,改姓算得了什么。”

林晓昌把本身的黄姓改为林姓,还正式公证,承担起照顾老人的全部义务和责任,允诺发扬林家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思想。因为林福来的缘故,林晓昌又认识了不少南洋老机工,和他们也成了朋友。后来养父去世,林晓昌依然和养父的老机工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过年过节要去看望,如果去不了,会寄点钱,打个电话问候。林晓昌回到成都,还去看望了已经92岁的老机工谢锦,陪他吃饭聊天。甚至有的老机工在临终时子女孙辈都守在身边,还要求见林晓昌。

林晓昌改姓的举动最终得到亲生父亲的理解。养父去世后,林晓昌把亲生父亲接到身边。老人发现,只要他一出门,别人知道他是林晓昌的父亲,对他都特别尊重,夸奖林晓昌的话几大箩筐都装不完。有的说,林晓昌哪怕只有一颗糖都要给老人吃;有的说,林晓昌愿意听老人唠叨,还帮着做事情,羡慕他养了一个好儿子。父亲终于理解林晓昌的心,孝敬不光是孝敬自家的老人,还要孝敬所有的老人。

林晓昌和林福来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传为佳话,同时他也没忘记热心公益事业。1993年到现在,林晓昌一直组织人员收集抗日南洋机工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无偿地全部捐献给厦门市陈嘉庚博物馆。还出资1000多万元,出版《我们英雄的父亲――南侨机工》一书,并筹拍电视剧《南侨机工风云录》,并在云南修建了一座纪念抗日爱国的南侨机工纪念碑和名为怀园的陵园,以这些行动来怀念自己的养父和那些同养父一样的南洋老机工。不仅如此,林晓昌还投资兴建3所恒昌小学,修建道路工程和饮水工程,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把自己的爱献给社会。

“对父母不孝的人,对朋友也会不忠,这样的人不会有事业的成功。”林晓昌这样认为。他说,对父母不仅要孝,关心他们的吃穿冷暖,还要顺,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想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孝是温暖社会的力量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盏“孝”的心灯,那么我们将拥有一个多么温暖而又和谐的社会。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抓了壮丁。后来,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中年儿女及老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古人还说:“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说孝亲敬老是各种道德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把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感恩赡养、尊敬扶助,不仅作为责任和义务,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成为人类美德和亲情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摒弃了孝亲敬老中的封建落后成份,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以德立身,以孝兴家,尊老安邦,更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孝顺父母、尊老敬贤、义务赡养孤寡老人的好典型层出不穷。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王先群28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婆婆的事迹就是鲜明一例。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恪守孝道,不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属于人生重要的道德规范。因为是规范,它就有一定的约束力。不孝者,尤其是虐待父母的,就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批评和谴责,违法者将受处分甚至判刑。孝,一旦形成民俗,它就成为人生的法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孝亲敬老、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因此,在全社会大兴孝亲敬老之风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把“孝”从家庭生活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孝亲家庭美德与尊老社会公德紧密结合,与全面尊老联结起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每个人不仅对父母尽孝,而且对长辈、对师长、对老者等,也尽上一份孝心,这样,全社会的尊老公德环境会全面改善,社会尊老尊他环境会进一步优化,那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这二十四个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相传由元朝人郭居敬辑录,后来的印本配上图画,通称为《二十四孝图》,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外,《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王昶家规》等,也是杰出的代表。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把“四书”之一的《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于是,孝道、家规与家训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进入到高层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别注重家庭文化,家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建设对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家庭稳定社会才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就以家庭为始点,从倡导夫妻和睦,兄弟谦让,尊老爱幼,邻里友善等具体事情开始,通过建设良好的家庭关系,去建设良好的社会关系。

没有正常家的标准,家庭建设就不会有健康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会有家和,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家和万事兴”的格言,说明了家庭和谐对于社会和谐的极端重要性。重视家庭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开端、起点和重要内容。和谐社会不是抽象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在眼前,就在每一个人生活着的每一个家庭。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特征,即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同样也是当代家庭伦理道德的标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亲敬老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孝在身边

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之一,就是子女身份。作为子女,必须孝敬父母,必须接受“孝”的伦理规范的约束。众所周知,“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尽管它具有封建时代的内容和特点,但其所包含的赡养、尊敬父母的基本内涵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家庭每个子女应该传承和发扬的品德。

物质生活上照顾和赡养父母,只是子女孝敬父母的一个方面。孟子说过:“孝之大,莫过于尊亲。”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是尽孝。光有“行”而无“色”的尽孝不过是在履行一种无奈的义务,只“养”不“敬”更不是真正的孝。

孝敬父母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精神上尊敬父母,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敬老、爱老的价值理念。只有在思想上尊敬父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父母的孝顺之心。思想观念上尊敬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孝心。由于父母的培养,自己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有了工作,有了地位,有了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观念,但千万不要嫌弃自己的父母,不要嫌父母土气、贫穷。

中国有句俗话:“儿不嫌母丑”,人,哪有嫌弃自己父母的道理?由于工作条件、环境的关系,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但可以接父母同自己小住一段时间,或“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多同父母联系,使父母身心体会到子女对自己的尊敬和孝心。同时,还应该尊重父母的各项权利,不干涉他们的各种自由,形成良好的母子或父子关系,保持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孝有时候只是一通电话,几句简单地嘘寒问暖,随手为父母做的几件家务。

文化的生存在于传播

我们的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危机,有问题的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方式。

――易中天

据《二十四孝图说》讲,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但却慨然叹道:现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的岁月,也办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叹不是因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在失去了孝亲的可能性之后,对于孝亲这样一种天伦之乐,产生了强烈的怀念。在许多忠孝难以两顾的人的心中,不能孝亲或不能经常孝亲,是一大遗憾。所以一有孝亲的机会,他们便总是尽量弥补――在弥补责任欠缺的同时,也弥补幸福的失落。孔繁森在聊城工作的一段时间里,每逢元宵灯会,他就用地排车或三轮车推着母亲围城区观看花灯。对于此一时刻的孔繁森,见者有的用潇洒二字加以形容。这形容极其传神。这正是孔繁森置身于孝亲的幸福氤氲中时那种身心快慰舒展情态的生动写照。

孝就象一根绳子,上面系着父母,下面系着儿女,中间系着一个“我”。咱们就象一根绳上的蚂蚱,谁,都跑不了。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绝对应该发扬光大,而且势在必行。从风俗角度上说,这更是极为重要的。元代张养浩说:“盖自上而下者谓之风,因上而成者谓之俗,故风俗,国家之元气,风俗厚则元气盛……风俗薄则元气衰……”元代御史上奏时也说过:“国家以风俗为本……而风俗厚为治之至要也。”

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因为整个民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有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就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说到此处似乎与孝道甚远了,也过于理想化,然而离我们最近的、最实际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统一民风不正是孝道吗?一个人还不能爱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爱别人的家,乃至于国家这个大家庭呢?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扬光大了孝道,再谈其他的也就不远了。

孝是一种可以温暖全社会的力量。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心怀着“孝”这样一盏心灯,当这一盏盏灯火遍撒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时,温暖的将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那时,我们收获的又该是多少呢?

链接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美好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创私学,就把“孝”放在教学首位,将其视为道德的根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四部分也有“孝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打招呼。”的具体要求。但针对目前独生子女多、家长宠爱而造成的“孝亲”意识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为了使孩子们能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能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心校正式启动“孝亲教育”。

具体内容包括:1、调查父母的生日,把父母的生日定为自己的“孝亲日”。2、为父母洗一次脚。3、实施“五个一”工程:为家庭做一件实事,感受父母的辛劳;与家人聊一次天,增进长幼的情感;为家人送去一份祝福,表达美好心愿;为家人表演一个节目,使亲情得到升华;与家人共同出游一次,了解祖国的变化。

学校还决定,在下学期开学初评选出十名“孝亲标兵”,并公开表彰。这项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让学生从思想情感上、从行动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第12篇

关键词:儒家 基督教 孝道 和而不同

儒家把孝看作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孔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个人修养要从孝敬父母做起,“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人要先爱其亲,然后将同样的爱推及兄弟,再推及所有的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在基督教中,孝道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伦理规范。“十诫”中的前四诫讲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后六诫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讲到人与人之关系时,首先提到孝:“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12)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说:“在头三条诫的卓越行为之后,再没有什么行为是比顺从尊长更好的了。因这缘故不顺服就比杀人、不贞、偷窃、欺骗和它们所包括的坏事罪更大了。” [1]旧约《箴言》是一本教导道德伦理原则的书,书中在叙完引言之后,首先提到:“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指教。”(箴言1:7―8)作者在这里指出了全书的主题,即“敬畏耶和华”和“孝敬父母”。由此可见孝在基督教思想中的地位。

虽然儒家与基督教的文化背景迥异,然而在孝道思想上二者表现出不少融合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集中体现在孝的具体内容上。

儒家的孝,要求人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每个行孝之人的责任。孟武伯问孝,孔子答道:“父母惟其疾是忧。”(《论语・为政》)行孝首重守身,即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世说新语》载:“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而哭,乃因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也。’”此事听来近于荒唐,但由此可见古人对爱惜身体的重视。

基督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上帝,上帝的灵住在其中,身体是上帝的殿。人不可毁坏身体,也不可容罪玷污身体,乃要保养顾惜,在身体上荣耀上帝。如果能做到这点,父母自然欢喜,这便是孝了。

孝道不能只停留在爱惜身体的层次,而要继续深入,这就是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厂(《论语・为政》)能养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敬则须人的努力,较之养要难得多。故古人言:“养可能也,敬为难。”(《吕氏春秋・孝行》)敬的内容极广,最基本的要做到不辱。行事为人要谨小慎微,凡事对得起父母,不使父母因自己而受到羞辱。《孝经》曰:“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孝经・感应章》)尊敬父母的范围包括生活中的每一部分,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孟子・万章上》)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是孝道的最高目标。

基督教孝道也特别注重尊敬父母,《箴言》论孝,多次提到尊敬父母。“虐待父亲,撵出母亲的,是贻羞致辱之子。”(箴言19:26)这是从反面讲。“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23:22,24-25)。这是从正面讲。

以上论及儒家孝道与基督教孝道的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二者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所产生的,所以二者势必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以下论述二者之差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儒家孝道建基于“性本善”的理论,其动力是人的“良知”。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以孟子的“性本善论”为正统,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谓之四端。将四端扩充和存养,即可生成仁、义、礼、智四德。人皆有良知良能,固人皆可以行孝。“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下》)这是人的良知良能所致。孝是人的本能,人人皆可做到。而基督教则认为人有原罪,只有行孝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和赐恩。人之所以行孝,是因为内心的负罪感和对上帝的敬畏感。这是基督教孝道与中国孝道很大的不同。基督徒行孝是上帝的启示,是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十诫”中前四诫讲人应如何敬畏上帝,后六诫讲人应如何对待人。在论到对人时,首先讲到孝敬父母,这一切都是为了敬畏上帝。一个敬畏上帝的人,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孝敬父母。

儒家的孝,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政治伦理。《孝经》一开始就提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在儒家看来,“事君”是每个孝子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事君又不一定是参政。当有人问孔子何以不参政时,孔子答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这种思想在孟子的思想里更为明显,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孝有如此大的功效,故汉唐以来,有一条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2]对不孝者,社会的惩戒措施是严厉的。《孝经・五刑章》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汉代有“不孝者,斩首枭之”的律条。[3]

而基督教孝道更注重对上帝的孝,是一种宗教伦理。《圣经》自始至终将上帝与人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我们祷告时也时常称上帝为“我们在天上的父”。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既然如此,作儿女的就当孝自己的父亲。上帝曾藉先知玛拉基说:“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我既为父亲,尊敬我的在哪里呢?我既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里呢?”(玛1:6)基督教的孝道内容很广,但最重要的是要荣耀上帝。耶稣说:“人点灯,不是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5-16)。

对观儒家与基督教的孝道思想,笔者认为二者和而不同。究其根源,既然同属孝道则必有相同点,但儒家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更注重现实的人伦秩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而基督教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其人神关系是二元对立的,要求信徒绝对服从和崇拜上帝,体现出以神为本的特点。这就注定了二者的孝道思想,有相通性,更有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马丁・路德:《论善功》,《路德选集》,徐庆誉、汤清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96年第五版,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