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科医学论文

全科医学论文

时间:2022-08-16 09:4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科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科医学论文

第1篇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第2篇

全科医学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称为家庭医学(Familymedicine),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亦称为家庭医学。中华医学会1993年成立全科医学分会时选择了如英国、加拿大等国习用的Generalpractice,意译为全科医学。在国际上这两个名词並用,並无争纷。我倒觉得这两个名词恰好反映了全科医学的两个侧面,“全”与“专”的问题。全科医学是一门很全面的医学学科General一词作“总的”、“全面的”解,practice一词有趣了,原本的解释是“实践”,因为医学是给人治病的学问,是要付诸实践的学问,所以它也作医生的业务解。所以Generalpractice一词便是:对于各种疾病实施治疗的业务,我国将其译为“全科医学”,突出一个“全”字是很适合的。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集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

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方法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政府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方法、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政府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

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我国各地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固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人才的匮乏仍是重要原因之一。

故全科医师的培训仍需大力推进,此外还需注意培训的方向。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通过培训提高学历固然重要,但如果内、外、妇、儿复训一遍,不过使他们成了高一级学历的通科医生而已。所以我以为全科医生的培训实在是应该強调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一是要培养他们用尽可能简单的办法,在基层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让他们理解,医生不是修机噐的,医学是为促进人的健康服务的。医学应该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这在全科医学服务中更显得重要。生了肿瘤的病人要求肿瘤外科医生的可能只是:“务望能尽可能地将肿瘤切除”、冠心病人指望心脏内科医生的也许只是:“务请将支架放得准确”。但全科医师处理的是尚未分化明确的疾病、心理层面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健康问题或是慢性康复期的疾病,病人要求医生的自然是全面的身心照顾。所以医学的人文关怀在全科医学中更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第3篇

你们好!

我于×××年从×××毕业,同年月分配到×××担任儿内科医师,年从事儿内科临床二线医师工作,并负责科室部分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受到病友的称赞。年月至××年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专科进修,原创:使儿科专业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并撰写了多篇医学论文并在杂志上发表。××年月承蒙院领导的信任,指派到医务科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在院领导及前任医务科长的培养下,使我的医院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同年月份,担任医务科负责人工作至今,我带领医务科全体人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使医务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认真处理医务科的各项日常工作,特别是在去年几起较大的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我们医务科本着爱院敬院的思想,积极处理,极力化解且表现突出,并在医疗质量、科技兴医、人才管理上狠下功夫,使我院的医疗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医院交给的各项任务。

今年,正值党的“十六大”之后医院改革的关键年,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地开展,在这种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以“经营”医院、科技兴院的思想为主导,我竞聘医务科科长职务,我自信有能力做好医务科的管理工作,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⒈服从医院领导,完成医院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定期在科内组织政治学习,抓好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带领全科人员钻研医院管理业务,提高全科人员的医院管理水平。

⒉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发展及加大业务管理力度,根据医院走“大保健、精临床”思路,重点抓好专科建设、科技兴医,以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品牌效应与知名度。

⒊进一步抓好医疗常规及规章制度的落实,协助医疗纠纷的调查处理、教学管理及红会工作。

⒋着重加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加快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提高医务人员的竞争意识,原创:以扎实的业务水平和技术优势来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来带动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⒌在任职期间,将负责组织完成新技术引进项以上,启动科研项目项以上,完成专科建设(专病门诊)个以上,组织编写完成诊疗常规并负责落实,确保急救任务的落实,保证上级相关检查达标。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努力地配合院领导进一步加强医院医疗管理工作,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来要求自己,并不断加强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完成医院下达的每一项工作指标和任务。

第4篇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别推出“专家风采”一栏,逐一介绍本刊专家顾问,旨在为读者和专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衷心感谢专家们为杂志做出的无私奉献!

罗邦尧,73岁,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地址:上海瑞金二路197号

邮编:200025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1951~1956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习,1956年至今在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1986~1987年在法国进修。曾担任内分泌科主任、内科主任多年。

专业特长:内分泌代谢疾病。

于国宁,69岁,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天津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副主任委员。

地址:天津南开区华苑小区地华里3-2-101

邮编:300192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个人简介:于1963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63~1969年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内科工作,1970~198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80年至今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工作。

专业特长:内分泌代谢与遗传疾病,从事临床诊断及治疗,糖尿病研究。

傅祖植,69岁,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广州沿江西路107号中山二院

邮编:510120

出诊时间:周二、周三上午

个人简介: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该校后来称为中山医科大学,现合为中山大学),毕业后在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64年开始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专业,1982~1984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研修。曾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全国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全国内分泌学会常委、广东内分泌学会主委等工作,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现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总编辑及多个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专业特长: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糖尿病眼科及并发症的防治。

顾同进,78岁,上海华东医院内科教授及主任医师。

地址:上海延安西路221号

邮编:200040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从事医务工作已52年,先后在全国各种医学杂志发表了120余篇医学论文,摘译发表了英文医学文献50余篇,主编《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医学专著6部,参与编写《全科医学常见健康问题》、《老年生活与健康》等医学专著10余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老年医学与保健》等5种医学杂志编委。

专业特长:普内科、消化内科、老年科。

高勇义,47岁,海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地址:海口秀英区秀华路19号

邮编:570311

出诊时间:周二、周三上午海口门诊

第5篇

1 基本情况

中心建筑面积7 616 m2,占地面积10 253 m2,核定床位50张(涵盖舒缓疗护床位10张),下设2个医疗服务站、1个村卫生室。中心坐落于三林世博家园东北角,紧邻北蔡镇,服务范围为5 km2,肩负着辖区内5.2万居民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中医科、口腔防治室、预防保健科、临终关怀科、临床心理科及5个医技科室。

近年来,中心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健康促进示范单位”、“上海市关爱生命奉献爱心先进集体”和全国“关爱生命奉献爱心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殊荣的获得离不开医务人员的辛劳付出,中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工作者们,他们是愿做患者“人生最后一公里拐杖”的全国舒缓疗护工作先进个人、新区十佳杰出青年蒋申贞;以“平凡的脚步”走着医改“伟大行程”的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徐高洁;为社区护理,尤其是老年护理、舒缓疗护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第二届“左英护理”提名奖刘颖颜以及2016年上海市舒缓疗护先进个人,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主任医师刘荣辉等。

中心秉承“以人为本、关爱为怀、精中融西、兴院惠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仁者爱人、和谐共谦、精研医术、诚实守信”的医院文化,希望更好地守卫社区居民健康的“大门”。

2 中心临终关怀工作开展情况介绍

为落实《2012年市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沪府办发(2012)6号]和《关于做好2012年市政府实事临终关怀项目的通知》[沪卫基层(2012)10号]的文件精神,作为全市18家临终关怀试点单位之一的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6月注册临终关怀科,2012年10月科室正式运行。

中心的临终关怀科建筑面积350 O,设有临终关怀科门诊及临终关怀病区,临终关怀科门诊共30 O,临终关怀病区设3个功能区,分别为生活辅助区、服务区和管理区。病室3间共10张病床,关怀室1间共1张病床,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活动室、谈心室(评估室)、关怀室、家属陪伴室、医务人员办公室、配膳室和沐浴室各1间。

2 . 1 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临终关怀科在装修装饰上充分体现了临终关怀的特色。科室布局紧凑,合理设置临终关怀三大功能分区,室内采光、色彩设计符合临终关怀的温馨特点和卫生要求。

病房装饰注重环境建设,通过内部装饰和宣传传播临终关怀知识,介绍临终关怀方法,体现朴素、温馨、幽静的服务特点,营造良好的临终关怀教育氛围。

科学设计人流和物流通道,合理确定进口和出口路线,走廊宽畅;病区设置电梯,病房走道符合消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有扶手、栏杆;楼梯、走道及浴厕使用防滑地板,并有防滑措施。

2 . 2 就诊流程合理,隐私保护措施完善

就诊时临终关怀科医生会介绍临终关怀的内容和服务方式,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是否符合收治标准。有床位时临终关怀科工作人员会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联系,约定办理住院手续。中心的居家舒缓服务对象榫幼诒鞠角内、具有上海户籍或上海居住证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依据中心预防保健科肿瘤防治网提供的患者名单,居家舒缓人员还会上门征求家属意见(家属知情同意书),了解患者病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及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评分。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为符合居家临终关怀条件的癌症晚期患者上门提供基础性医疗服务,包括上门查房、了解病情、进行疼痛评分、调整治疗方案和提供镇痛药物,并对家属的护理进行指导和心理支持。

2 . 3 转介制度完善,实现全程无缝管理

中心与上级医院之间建立了临终关怀转介制度,对恶性肿瘤患者实行全程无缝管理,通过肿瘤卡和卡式评分法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转介、居家和住院临终关怀双向转介制度。

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及时为契约家庭成员提供转诊网络内医学专科各级专家的转介、转诊服务,让契约家庭享受到快捷、方便、专业的就诊及健康保健服务。

2 . 4 团队人员配置合理,照护能力出众

临终关怀科配备科主任1名、护士长1名、获得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6名和执业护士5名。临终关怀科由不同学科相互整合,团队人员由临终关怀科医生、临终关怀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心理护理师、营养师、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临终关怀科护理员等组成。

2 . 5 试点示范效应突出,特色工作赢得各方好评

中心先后选派7名医生和8名护士参加了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培训,并选派业务骨干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芬兰、加拿大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培训;2014―2016年,中心作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培训临床实习基地开展了实习培训;2014―2015年参与对浦东新区第二批临终关怀13家单位医护人员的培训;同期对上海交大护理学院见习生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志愿者进行了临终关怀知识培训,并与社会组织合作培训临终关怀社会志愿者60名。

通过连续3年参加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带教老师,蒋申贞被聘为浦东新区临终关怀质控组成员;总护士长刘颖颜受邀分别在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上海市医院协会、上海市护理学会等主办的国家级一类继续教育“社区老年护理新进展研修班”、“社区护理科研能力建设学习班”上进行了“社区临终关怀的进展与实践”授课,并受邀在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中国社区健康联盟护理中心主办的“医养结合与护理适宜技术”培训班上进行“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授课;主任医师刘荣辉参加国家级一类继续教育项目―社区临终关怀新进展和适宜技术并进行“癌症疼痛与护理”授课,同时受邀担任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第一届姑息治疗年会大会顾问。

2 . 6 科研常抓不懈,创新驱动发展前进

中心临终关怀科在临终关怀事业上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和总结工作经验,展示工作硕果。近几年科室医务人员发表了医学论文3篇,课题立项3项;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社区护理”临终关怀章节、《上海市社区安宁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201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及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单位现状与政策研究》。中心的“舒缓爱心家园―亲善之家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建设”科技创新项目荣获2013年浦东新区总工会“先进操作法”入围奖。

第6篇

11监测对象2008年7月~2009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对使用呼吸机患者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监督控制,以降低VAP发生率。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照我国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助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固定1名专职人员,每周2~3次深入ICU查看所有使用呼吸机患者病情状况、持续使用呼吸机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等,并随诊血常规、胸片等结果,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采取相应措施。具体措施:(1)制定结果目标:以2007年7月~2008年6月ICU医院感染率5078%作为参照依据,制定2008年7月~2009年6月下降十个百分点以上。(2)信息反馈:专职人员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临床医生共同诊断感染病例,讨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每月向科主任、主管医生发放反馈表,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3)定期进行效果评价:每3个月小结,得出VAP使用率及感染率,并召开座谈会与科室交流,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以发现薄弱环节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13感染率计算按医院感染监测方案(2008版)公式计算,病例感染率(%)=医院感染患者人数/同期在ICU的患者总数,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总数2结果

21完成结果目标见表1。2008年7月~2009年6月ICU医院感染率为3584%,2007年7月~2008年6月为5078%,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表1目标性监测前后ICU病例感染率比较组别住院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实施前105655078实施后17362358422ICU病例感染率及VAP感染率目标性监测期间173例患者,62例发生VAP,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龄60岁19例;病例感染率3584%。持续使用呼吸机距感染发生时间6 d者50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2577‰。

2362例感染病例不同危险因素情况见表2。表2 所示VAP的发生与呼吸机使用时间长短、患者病情轻重、G-感染及耐药菌感染有直接关系。

3讨论

31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没有监测为依据的控制行动是盲目的,只有监测而不采取控制行动是无意义、无目的的监测[3]。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通过制定监测结果目标,可使监测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能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和纠正,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从表1中看出,在ICU实行呼吸机相关肺炎目标性监测后,通过采用各种有效措施,病例感染率下降1494%。本调查ICU内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为2577‰,低于卢建华等[4]所报道的364‰,与美国NNIS系统结果99‰相比高出3倍。

表262例不同危险因素VAP发病率情况观察因素n发生VAPn%年龄(岁)60岁193064性别男457258女172742持续使用呼吸机

距感染发生时间6508064意识状态清醒111774昏迷518226病原体特点G+71129G-528387真菌3484耐药种类46741932重点防止外源性致病菌感染VAP的发生因使用呼吸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调查显示62例感染病例机械通气时间大于6 d占8064%,一周内是VAP易感期,应作为预防的重点期,预防应从防止外源性致病菌进入着手:(1)定期环境消毒;(2)严格洗手制度;(3)保证呼吸机管道、湿化、雾化装置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消毒;(4)加强气道护理,特别注意气管以上部位的分泌物流入气管。

33减少内源性病原菌的易位VAP发病机制直接与革兰阴性杆菌口咽部定植有关[5]。本调查痰培养结果G-占8387%,故减少口咽部微生物定植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病率。(1)加强口腔护理,选择具有杀菌效果的口腔清洗液,定时清洁口腔;(2)加强对各种侵入性操作的环节管理;(3)减少或不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4)怀疑感染时,及时留取痰标本做培养,指导合理用药。

34开展耐药菌监测,科学管理抗菌药物使用重症病房的耐药现象,给临床感染控制带来严峻挑战[6],本调查耐药菌株占7419%,因此积极开展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动态监测感染病原菌变化,并定期总结,定期轮换使用抗菌药物,以尽早防治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与传播,控制蔓延。综上所述,ICU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应作为重点监测部门,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确有成效的监测方法,通过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注重预防外源性感染,积极治疗和管理内源性感染,有效降低VAP感染发病率有重要意义。参 考 文 献

[1] 吴香兰,陈朝红,张印兰.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中手卫生作用的探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1):18-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

[3] 张晓香,络珉,潘金凤.手术科室感染监测的前瞻性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8):1761-1762.

[4] 王豪,刘丁,陈萍,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目标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850-1852.

[5] 任玲,周宏,康海全,等.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性监测研究.实用全科医学,2006,4(4):399-400.

[6] 李国保,李沛,陆坚.呼吸重症监护室常见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B-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研究.中华感染控制杂志,2009,8(4):271-273.

第7篇

国外汽车工业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转化为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这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费信贷的特点。

2.1汽车金融服务主体多样化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汽车金融公司、银行、信贷联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车融资销售方面,以美国为例,汽车金融公司占39%,银行占26%,其他机构占35%。在国外,银行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优势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取代,因为其他机构相较于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它们更多的是与汽车公司的利益紧密相关,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银行往往出于风险的考虑,会逐步收缩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相反,其他机构由于与汽车公司的利益休戚相关,不但不会减少信贷规模,还会以零利率的汽车贷款换取汽车销售的增长。其次,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方面,其他机构也比银行具有更多的优势。风险控制、业务营运等方面,其他金融机构都形成了一套独立和标准的业务系统,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全面

随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毕业论文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应消费者的要求,设立了产品咨询、融资、租赁、保险、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新车抵押和旧车处理等领域,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汽车生产销售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客户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险、维修、燃油的同时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国,客户不仅可以获得汽车贷款服务,也可销售各种形式的汽车租赁服务。

2.3风险管理比较完善

目前,国外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不仅降低了信贷的风险,而且也扩大了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从而促进了汽车销售的增长。为降低汽车信贷的风险,国外已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汽车信贷社会服务体系: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抵押登记部门、催收和追缴部门、旧车拍卖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大降低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成本,减少了汽车信贷风险。健全科学的资信评价体系,是保证汽车消费信贷的关键,是促使汽车公司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国外的信用机构采用的是高度的货币电子化将个人消费信用档案、个人收支状况等重要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及其他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比较全面的资料[1]。为了进一步降低信贷的风险,对融资的车辆要求设定抵押权或取得所有权,要求购买者对融资车辆购买保险,要求经销商及主要股东对融资合同做连带保证,并对逾期未缴款客户进行催收,并且通过健全的网络系统对有效追踪催收后客户付款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以便以最快方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债权。

2.4具有健全的法律保证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汽车消费信贷、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美国,统一的《商法典》、《贷款条件表示法》和《公平交易委员会法》等相关法律,对买方与卖方的权利义务、担保责任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汽车消费信贷的流动抵押权、分期付款融资与汽车消费信贷相关问题均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在日本,《分期付款销售法》则对通商产业省的责任进行详细周全的介绍,着重于对分期付款销售的监控与调节,保护购买者的利益。这些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大大提高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运转效率,减少了贷款呆帐的风险,避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秩序的混乱。

3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级消费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消费信贷的兴起,国家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汽车消费金额的60%~70%都依赖于贷款。然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比较晚,汽车市场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相比,特别是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起步不过10年,还存在着包括市场主体、服务产品单一以及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和不规范等问题。

3.1汽车金融服务主体比较单一

在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95%。医学论文而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5%。这些都不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

3.2汽车消费信贷服务质量低

消费信贷其实是一种金融服务,所以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市场的发展。所以,汽车消费信贷并不是单指将车卖出,还必须将售后服务纳入这一过程中。目前,多数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已清楚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均以自营或联合等不同的形式提供汽车销售一条龙服务和售后服务。然而售后服务的深度与细致度方面,国内与国外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3风险防范机制不规范

金融机构从事消费信贷业务都把防范风险、保证安全放在首位。金融机构贷款与否,首先要考虑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因此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偿债能力及资信状况都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这就极大的缩减了信贷的规模及范围,从而影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壮大。在信用制度不完善而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为了降低汽车消费信贷违约所带来的风险,往往会要求保险公司开办履约保证保险[2]。然而,保险公司这时既要承担车贷保险的风险,又要承担道德风险,巨大的风险则是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的。这种情况下,银行极有可能失去有效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延缓了汽车销售速度。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尽管《贷款通则》、《担保法》针对消费信贷有一些介绍,但还没有形成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无章可循,而且一旦借款人违约,会出现耗时耗力、执行难的局面。相对于汽车消费者的权益尽管受到现行《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保护,但是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完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1)在汽车消费贷款方面,应该打破银行一家独汽车市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关统计显示,从发达大的现状,当然单纯采用国外的措施(商业银行退出大部分市场份额,让汽车专业金融公司占居主导地位)也是不明智的。我国应根据现实国情采取适当可行的方法。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合作打开市场,利用银行资金充足的优势,把资金贷给汽车金融公司,由汽车金融公司做贷款零售,银行与其共同分享利益。在汽车信贷服务质量方面,应尽量涵盖汽车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开展购车储蓄、融资租赁、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汽车旅游信贷等业务[3]。这些举措不仅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汽车销售的迅猛发展。

(2)汽车消费信贷必须建立在以个人信用管理为业务核心的基础之上,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有效的个人信用管理技术和办法,从而保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信用管理体系应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部分。贷前的工作主要是针对个人资信水平、财产状况、收支状况调查与评价;贷中的工作主要是个人信用状况监控,观察是否及时的偿还贷款,财产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贷后工作则是对个人信用风险处置,并对其结果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车贷险的风险广泛复杂,单凭保险公司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而由于贷款银行的业务比较多,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较少,其力量也是不足的,所以更科学的方法是加强多方合作。贷款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者形成一个联盟,共同拟订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利益。这样就可以借助银行资金的优势、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经销商的担保,减少风险,化解危机,维护汽车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4]。

(4)应进一步建立与汽车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贷款人发生违约行为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英语论文健全的法律制度应该对个人的信用制度、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对消费者的还款行为的监控责任也应进行明确。

5结语

汽车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不仅可以调节汽车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内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汽车市场而言,我国己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对于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泉,卞江生.论保证保险[J].保险研究,2004(5):1-6.

[2]吴勇.浅谈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出路[J].重型汽车,2004(3):1-4.

[3]赵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3—5.

[4]郭珩.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J].市场周刊,2003(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