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

时间:2022-07-29 22:30:30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55-06

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核心指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很低的存贷比意味着资金的大量外流,意味着驻冀银行业机构成了河北省的“抽血机”,提高河北省银行业机构的存贷比刻不容缓。可喜的是,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2009年以来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呈现了快速回升的态势。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提高河北省银行业的存贷比,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纵横比较分析

(一)从纵向看,2008年以前河北银行业存贷比逐年降低,2009年开始强劲回升

2000年末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 543.5亿元,贷款余额4 133.6亿元,存贷差1 409.9亿元,存贷比74.6%。2008年末存款余额17 709.0亿元,增长2.2倍;贷款余额9 453.3亿元,仅增长1.3倍;相应地,存贷差8 255.7亿元,扩大了5倍;存贷比仅53.4%,降低了21.2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2004-2005年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次剥离不良贷款551亿元、2008年农行剥离502亿元的因素,2008年末河北省银行业实际存贷比也仅59.3%。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改善金融环境,引进金融机构,抓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金融工作出现了重要拐点:一是贷款余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年末达到13 123.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 669.2亿元,增长38.8%。二是存贷比实现了10年来的首次回升,达到58.7%,比年初提高了5.3个百分点;加上剥离因素后实际存贷比为63.4%,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河北省增量存贷比高达78.9%(见表1)。

(二)从横向看,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以前差距还在拉大

2000年末全国银行业存贷比为80.3%,高于河北省银行业5.7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国存贷比为66.9%,高于河北省银行业13.5个百分点,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排全国倒数第5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2008年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剥离不良贷款的因素,2008年末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也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由于存贷比不高,河北省银行业在全国的贷款份额明显偏低:2008年河北省GDP为16 189亿元,占全国的5.4%;年末贷款余额9 453亿元,仅占全国的2.95%。

2009年以来,河北省银行业贷款增加较多,2009年末河北省实际存贷比与全国的差距相比年初降低了2.2个百分点(见表2)。

(三)从结构看,占河北省银行业存款份额2/3的大型银行存贷比低于50%,地方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较高

河北省商业银行可分为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股份制银行3大类。2008年末,河北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占全省的66.4%,贷款余额仅占52.2%,存贷比仅42.0%(加上当年农行剥离因素后仅46.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在内的地方银行,“存款取之于地方,贷款用之于地方”,信贷资金几乎全部投放在省内,存贷比高达60.5%;新近在河北省设立的股份制银行分行,由于其导入期经营策略多为“贷款突破、先贷后存”,开业初期贷款往往大于存款,2008年末存贷比达75.7%(见表3)。

(四)从可比性看,有关存贷比的几项不可比因素确实存在,但不影响上述基本结论的成立

理论界和银行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存贷比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分析、比较的结论不可信、不科学。笔者认为,影响区域存贷比可比性的因素主要有下列4项,但上述存贷比分析的结论是成立的。

1. 剥离不良贷款。1999年中国成立了4家专门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贷款,2004-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剥离(从《统计公报》推算全国为10 139亿元,河北省为551亿元),2008年农行又剥离了6 289亿元(其中河北省502亿元),总额逾3万亿元。这种“剥离”必然会降低存贷比。据测算,第二次剥离使全国银行业存贷比降低6个百分点、河北省降低9.7个百分点,表明河北省银行业剥离前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河北省第二次剥离后的存贷比比全国低估了3.7个百分点。剥离因素对存贷比的纵向比较影响较多,对横向比较影响较小。但即使考虑到这一因素,本文前述结论也是成立的。随着贷款总规模的逐步扩大,剥离额度所占比重也在逐渐降低,这一因素将日益淡化。

2. 统借统还贷款。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如铁路、石化、电力、通信)一般实行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贷款由企业总部向商业银行总行统借统还、分配给驻在各省(市、区)的所属企业使用,造成各省(市、区)部分企业贷款未纳入统计。2009年6月末商业银行总行直贷余额为17 76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5%。同时,各总行尚有直存总额20 221亿元,总行直存直贷比87.8%[1]。此类贷款总规模较小,省际分布差距不大,对区域存贷比的纵、横比较影响不大,对河北省银行业实际存贷比也不会构成明显影响。

3. 异地贷款。区域内商业银行发放区域外贷款,统计上表现为该区域虚增贷款余额而企业并未使用到信贷资金;区域内企业接受区域外商业银行贷款,则表现为企业使用了信贷资金而统计上不反映贷款余额――这两种异地贷款的情况都会造成区域实际存贷比的不真实。由于信贷政策、经营成本和管理半径的制约,跨区域尤其是跨省域贷款总量较小。实际工作中,一般跨市县贷款多,跨省域贷款少;银行业机构少的区域接受区域外贷款多,银行业机构多的区域接受的则少。由于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少,接受的省外银行贷款应该大于省内银行外放的贷款,如邯郸市的一些企业接受了来自广发银行安阳支行的贷款,而邯郸市各银行并未向河南省安阳市放贷。河北省银行业实际使用的贷款应该多于目前的统计数额,对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横向比较会有较小影响,但对纵向比较影响不大。

4. 银行承兑汇票。这是由银行承诺最终无条件付款的票据,承兑敞口(=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保证金)具有对企业贷款的性质,但不计入贷款余额,是对企业的表外授信。如果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由于贴现额计入贷款余额,则又转化成了贷款。可见,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从3个方面影响着存贷比:保证金增加了存款余额,贴现增加了贷款余额,未贴现部分增加了企业授信却未增加贷款余额(贷款替代)。在全国范围内,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办理标准、保证金比例、贴现比重、贴现率水平等大体相同,虽然对全国存贷比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纵向、横向对比。

二、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不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为什么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长期走低?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全国性银行信贷权限上收,银行信贷责任终身追究,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出口顺差造成央行被动购汇、投放流动性,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共性的原因,可以解释全国银行业存贷比的逐年下降却不能解释河北省银行业的特殊情况。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不高另有成因。

(一)发展水平较低

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决定金融,区域信贷规模、结构和速度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河北省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沿海省市,对信贷资金的吸纳和承接能力不足;而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梧桐树,凤凰何所依?2000-2008年,河北省GDP仅增长了140%,是东部沿海8个省市中发展最慢的;相应地,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又是最低的。统计数据表明,区域存贷比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高度正相关(见表4、图1)。

(二)信用环境不优

虽经多次剥离,2008年末河北省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仍达3.42%,高于全国2.43%的水平,表明河北省的企业活力、盈利水平和诚信记录在全国居后进位置,企业难以得到银行更多的信贷支持,因为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率高的地区往往采取区域限批、抬高门槛等信贷限制措施。区域存贷比与不良贷款率高度负相关(见表5),这是市场机制配置信贷资源的必然结果。[1]另一方面,河北省银行业大案频发,被列为高风险区。1993年农行衡水分行被骗开100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2007年农行邯郸分行金库5 100万元现金被盗案这几个惊天大案都发生在河北,2008年银监部门将河北省定性为“银行业大案频发高发区”,全国性银行都把河北省列为高风险区,限制信贷投放,存贷比必然走低。

(三)银行机构较少

目前,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少,金融竞争不充分。一是银行业机构总量偏少。2008年末,河北省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4个,万人拥有银行业法人机构0.03个[2],排队现象便是银行业机构少的突出反映。二是原有银行业机构被撤销。省内工、建、中行共撤销了56个县支行,有的县仅剩下1家商业银行机构;农信社撤销了全部农村代办站。三是股份制银行较少。进入新世纪,河北曾创造过连续7年没有省外法人银行新设分支机构的记录。2008年末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只有5家在省内开业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仅48个[2],且大部分设在石家庄市区。而2007年末河南省即有8家股份制银行设有173个网点、山东省有11家设有272个网点、浙江省有全部12家设有534个网点[3]。四是外资银行为空白。2008年末中国共有外资银行业机构311个[1],河北省没有1家。五是地方银行发展滞后。地方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2008年末全国平均每家城商行资产总额304亿元,河北省仅127亿元;全国共有农商行22家、农合行163家、村镇银行91家[1],河北省仅有农商行1家、农合行2家、村镇银行1家。

(四)激励约束不够

2007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对金融机构实行奖励和风险补偿及鼓励企业上市的暂行办法》,对银行的贷款增幅、新增贷款额、新增存贷比3项指标进行考核奖励,实施两年来效果较好。但笔者认为,河北对银行贷款和存贷比的考核激励总体上措施较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河北省对银行业机构的年终考核只奖不罚;二是只有单项没有联动,河北省对2008年银行业机构的激励措施是授予金融贡献奖、颁发奖金,没有从财政性存款、风险补偿、社会舆论等方面给予综合激励;三是省市重视县级忽视,省和大部分设区市建立了针对银行业机构贷款投放的考核机制,而县一级大多尚未引起重视。

(五)存款分流不多

《全国和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北省2008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 432元,相当于全国人均16 679元的99%。之所以形成“收入少―存款多”的“河北模式”,还是由于我们的老问题――全民创业不够,市场主体不多,民间融资不活,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人们不多的收入也只能在银行存起来。

三、提高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对策建议

目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即可增加贷款220亿元。若达到全国平均存贷比水平,则可增加贷款2200亿元,按目前贷款对GDP1∶1的贡献率(河北省2008年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为1∶1.7)推算,可增加河北省GDP2 200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省GDP的14%。提高存贷比的关键是增加贷款投放,建议河北省从以下7个方面增加贷款,提高存贷比。

(一)用发展引贷款

河北省应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战略性大项目,如曹妃甸大港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吸引银行贷款的载体和平台。一是要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河北省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国企改革的问题解决不好,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就会受限。河北省应通过国企改革,使企业成为银行放心支持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对不宜改制的国企,政府则应积极担当起最终出资人和债务人的职责。二是要支持民营经济规范发展,增加贷款投放的渠道。三是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应以开放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资金引银行,加大河北省经济和金融的开放力度。

(二)靠机构增贷款

银行作为谋取利润的企业,有天然的放贷冲动。没有大量的银行业机构,增加贷款便只能是一句空话。要积极培育、引进、壮大、激活河北省银行业市场主体,加快形成银行业多元化竞争格局。一是鼓励各银行增设分支机构。积极支持大型银行增设网点尤其是县域支行,引导股份制银行在省内各市设立二级分行,督促各城商行在县域设立支行,充分发挥现有银行的应有作用。二是积极吸引中外资银行在河北省设立分行。如设立分行可以动用财政性资金为其提供初始存款,在办公场所、证照办理、税费收取、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便利和优惠,努力争取未设分行的各股份制银行近几年内均在河北省设立分行,并尽快实现河北省外资银行零的突破。三是积极支持地方银行做多做强做大。应从进一步优化地方金融环境、提升区域形象的战略高度认识地方银行的重要性,将地方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支柱产业,率先把自己的银行做强做大、做多做优,使地方银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建议尽快组建省级地方银行,在基本具备条件的市、县积极筹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

(三)以存款换贷款

一家银行可以“惜贷”,但不可能拒绝存款。河北省各级政府及部门掌握着大量的财政性存款资源,如预算内资金、非税收入、住房公积金、住房维修基金、社保基金、医保基金等,2008年末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对公存款(不含企业存款)2 224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2.5%,其中相当部分是财政性存款。政府是银行无可争议的“第一存款大户”,可惜这一资源和地位未能得到明确认识和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额度较大,涉及单位较少,便于集中管理,潜力很大。为此,一要将财政性存款作为换取银行贷款的“稀缺资源”;二要将财政性存款统一调度,协调联动;三是将财政性存款与银行的存贷比和贷款增量挂钩,对存贷比高、贷款增量多的银行给予财政性存款激励,反之则减少其财政性存款,对低于全省及其全系统存贷比平均水平的银行,要限期达到平均存贷比水平。

(四)出政策奖贷款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银行业机构的考核办法,出台信贷激励约束政策,加大奖惩力度。一是综合激励。除财政性存款外,还可按银行新增贷款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对银行在评定“五一奖状”、文明单位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银行领导班子给予政治荣誉等。二是适度约束。对银行业机构的年终考核在重奖的基础上,对存贷比和贷款增速居末位的进行黄牌警告、通报批评,对地方银行还可进一步问责。三是上下联动。参照省政府的考核奖惩政策,市、县两级也要建立健全对银行业机构贷款投放的考核机制,摒弃地方政府对银行“不能管”、“不敢管”、“不会管”的思想障碍,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银行信贷工作的引导作用。

(五)助清收扩贷款

驻冀各级各类银行都是河北省GDP的创造者和纳税人,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当作我们的重大责任,像抓税收一样抓清收,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贷款,使其扩大投放。一是要积极创建“金融生态省”。进一步落实河北省《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细化考评指标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每年对各市、县进行信用评级,支持银行将信贷投放与各市、县金融生态挂钩,打造诚信河北。二是要下大力把河北省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要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措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总行,求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三是要严打逃债。建议借鉴国际经验,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对恶意逃废债的企业主和责任人实行联合制裁,如限制其买房买车、大额取现、办理信用卡等,在一切须出示身份证的地方给予消费限制。四是要创新机制。邯郸市商业银行在实践中探索了“财政还债―银行放贷―企业增盈―财政增收”的不良贷款清收模式,值得推广。该行2006年前在广平县共有52万元不良贷款,影响向该县发放新的贷款。经协商,县财政向商行“购买”了52万元不良贷款,商行向该县其他优质企业发放了4 000万元新增贷款,使企业增加利润3 000多万元,增加缴税1 000多万元,实现了政、银、企多赢。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认真算账,着眼于长远和大局,主动与有关银行对接。

(六)造舆论促贷款

驻冀银行员工包括高管绝大部分是河北居民,对河北省的发展责无旁贷;全省人民对银行促进发展寄予厚望,热切期盼。银行业机构作为企业,也非常看重自己的企业形象、社会责任和公共关系。建议由省、市金融办主持,将河北省和各市各银行业机构的新增贷款、存贷比情况逐月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进行比比看、大排队,以促进银行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信贷投放。同时全省人民也会将自己的存款存放在支持河北省发展贡献最大的银行,对银行信贷形成强大的鼓励和鞭策作用。

(七)促创业分存款

储蓄转化为投资,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一转化即“存款替代”的规模反映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河北省要在鼓励银行发放贷款的同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一要鼓励全民创业。要在全省进一步培育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减少行政审批、收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下岗职工、复转军人、进城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机关富余人员创办民营企业,以尽快形成一批新的企业群体。二要允许民间借贷。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民间借贷存在了数千年,目前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河北省要认真研究新形势,努力在社会环境、政策法规、司法维权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要发展“准银行”。“准银行”是指具有一定融资功能的机构,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融资性非金融企业,前者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后者主要包括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地下钱庄等。这些“准银行”既是银行贷款的重要补充,又是分流储蓄存款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北省只有1家信托投资公司(20世纪90年代有10家左右)、1家金融租赁公司,新的准银行机构起步晚、数量少,加剧了河北省存款多、贷款少的程度。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在省、市、县三级增设一批准银行机构,引导民间借贷合法化、机构化,以更多地分流储蓄存款,促进全民创业。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2008年报[R].2009.

[2]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2008年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R].2009.

[3]郑志瑛.河北省银行业小额贷款机制研究[J].河北金融,2008,(12):4.

(课题主持人:郑志瑛;课题组成员:郑乙歌,郑九歌)

Countermeasures of Enhancing the Saving and Loaning Ratio of Hebei Banking Industry

Topic Team

(Handan Business Bank, Handan 056000, China)

第2篇

一、出口卖方信贷的定义

出口卖方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产品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产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信贷担保,鼓励本国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出口商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困难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

我国的国际工程出口卖方信贷是指我国有资格办理出口信贷业务的银行对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接的能带动国产设备、施工机具、材料、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工程项目所需资金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企业将申请到的银行贷款用于承包工程项目,对于承包工程款则允许业主延期支付,并支付相应利息。

二、项目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成本不完整

非项目工期内的专项借款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导致项目成本不完整。笔者认为,企业从银行借入的款项属于专项借款,专款专用,完全用于项目,利息费用应全部由项目承担,但由于借款期限和项目工期不一致,很多企业只是将工期范围内的利息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而将项目工期之外的财务费用由企业总部负担,导致项目成本不完整。

例:2005年7月1日企业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4 000万美元用于某出口信贷项目,贷款年利率为4%,贷款期限为9年,每半年计息一次。同时,企业与项目业主签署了工程承包合同和延期付款合同,项目工期3年,开工日期为2005年7月1日,合同总额为6 300万美元,80%采用延期付款的方式,延期付款利率为2%,宽限期3年,延期付款合同金额将从2008年6月30日开始分9年18次支付,由项目所在国财政部对项目还款提供担保。具体付款计划见表1。

工程项目部实行独立核算,企业与工程项目部之间的款项往来分别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核算。

该笔贷款的全部利息费用(假设贷款期间的利率4%维持不变):4 000×4%×9=1 440(万美元)

1.企业总部在2005年12月31日向银行支付半年期利息并结转工程项目部,具体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电站项目部 $8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800 000

在项目工期(2005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内,公司总部共通过上述分录向工程项目部结转利息费用480万美元(4 000×4%×3)。工程项目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将该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具体分录:

借:工程施工――工程成本――间接费用――资本化利息$480 000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总部往来 $480 000

2.2008年7月1日,工程全部结束,企业总部不再向工程项目部结转利息费用,而是在支付利息的当期作为企业总部的财务费用。具体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8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800 000

工程结束之后,企业总部总共承担了应该由工程项目部承担的利息费用960万美元(1 440-480),这960万美元没有计入工程项目成本。

(二)配比原则运用不当

业主延期付款利息收入作为借款利息支出的补偿,不符合配比原则。应该说,业主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与企业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业主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是企业因延期收取工程款而得到的融资收益。企业应在收到业主按期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时,冲减“财务费用”。但企业现行的做法是将业主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作为对银行贷款利息的补偿处理。企业在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时,将贷款利息与业主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相配比,作为“其他应收款”处理,在以后年度收到业主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时再冲减“其他应收款”科目。

接上例,2005年12月31日,企业支付银行贷款利息80万美元(4 000×4%×6/12),企业总部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将其中的40万美元[4 000×(4%-2%)×6/12]转账到工程项目部,由工程项目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其他40万美元作为“其他应收款”。

企业总部账务处理为:

借:其他应收款――××电站项目部$400 000

其他应收款――××国家电力公司$4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800 000

工程项目部账务处理为:

借:工程施工――工程成本――间接费用――资本化利息$400 000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总部往来$400 000

三、具体会计处理建议

上述两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按照配比原则处理贷款利息、业主延期支付利息以及项目成本的关系。贷款利息与业主延期支付利息没有任何关系,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贷款利息,企业总部应转账到工程项目部,由工程项目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贷款利息,企业总部应通过预提方式提出并转账到工程项目部作为期间费用;业主延期支付利息与项目成本没有关系,是企业延期收回工程结算款而获得的融资收益,应在收到业主按期支付的延期付款利息时,冲减“财务费用”。

(一)专项借款利息支出的会计处理

1.在资本化期间(2005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每半年支付银行借款利息。

企业总部账务处理为:

借:其他应收款――××电站项目部$800 000

贷:银行存款―― 美元户$800 000

工程项目部账务处理为:

借:工程施工――工程成本――间接费用――资本化利息$800 000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总部往来$800 000

2.企业总部在2008年6月30日,预提非资本化期间(2008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借款利息并转账到工程项目部,以便工程项目部能按时办理竣工决算。

企业总部账务处理为:

借:其他应收款――××电站项目部$9 600 000

贷:预提费用――××电站项目借款利息 $9 600 000

工程项目部账务处理为:

借:财务费用$9 600 000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总部往来 $9 600 000

3.企业总部在2008年12月31日支付半年期银行借款利息。

借:预提费用――××电站项目借款利息 $8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800 000

(二)业主延期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企业总部在2008年12月31日,收到电站项目业主支付的延期支付工程结算款和利息3 276 000美元,其中本金2 800 000美元,利息476 000美元。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3 276 000

第3篇

本文通过分析JT银行2008-2012年间的数据,指出了JT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最后,通过JT银行的具体情况,给出了增强流动性风险的建议。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JT银行必须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

一、序言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步入全面开放阶段,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其往往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极大的损害银行的清偿能力和商业信用。然而,包括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JT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一)JT银行2008-2012年流动性指标分析

1.存贷款比率=贷款余额/存款余额×100%

存贷款比率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特征。该比率越高,表明负债对应的贷款资产越多,银行的流动性就越低。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我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75%。图1为JT银行2008-2012年存贷款比率。

2.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率=贷款总额/总资产×100%

贷款一般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转让,因而较高的贷款占总资产比率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较差,较低的比率则说明银行满足新的贷款需求能力较强。图2为JT银行2008-2012年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率。

3.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总额×100%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图3为JT银行2008-2012年不良贷款比率。

4.一级储备比率和二级储备比率

一级储备,包括现金和准备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等,这些储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起到首要保证作用。虽然这类储备的流动性最高,但收益最低,另外风险基本上等于零。二级储备,主要是指中期债券,这类储备在需要时可以变现。其收益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比一级储备资产差,风险也较大。图4为JT银行2008-2012年一级储备比率和二级储备比率。

(二)JT银行2008-2012年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

1.JT银行2008-2012年存贷款比率略微超出监管要求,只有2008年一年在75%之内,其余四年的存贷款比率都逼近80%。这说明JT银行贷款规模过大、膨胀过快,导致了较高的存贷款比率,这可能会存在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会因为贷款的无法按照预期的收回而削弱。

2.JT银行2008-2012年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率,除了2008年为49.61%,其余年份均超过55%,这说明JT银行总资产中一半以上运用在贷款领域,这与国际银行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银行资产过分集中于贷款领域,这会使得银行因为借贷人的信用水平或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动而承担不必要的损失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浪费。总而言之,JT银行应该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

3.JT银行2008-2012年不良贷款比率一直处于下降阶段,且位于较低的水平段,近五年来位于2%-1%之间。

这说明JT银行的贷款质量非常高,使得贷款可以在预期时间内收回,降低了不良贷款数额,为流动性管理带来了便利。

4.JT银行2008-2012年的一级储备比率和二级储备,总体来说处于可控水平。这不仅保证了JT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也为JT银行提供了资金的收益性,但仍存在自己特有的问题。

三、JT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界人士认为政府会及时出面应对银行业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例如最近一段时间的“钱荒”问题,从主观上认为银行不会倒闭;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手中的资金在没有合理投资渠道的方式下会大量流向银行,因此,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主动性和警惕性不足。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大多来自监管机构,而银行自身没有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

(二)资产结构单一

从资产组成来看,JT银行的资产大部分表现为贷款,结构较为单一。另外,JT银行的二级储备几乎为中长期投资,没有流动性的二级储备,一级储备又大多存放在中央银行,银行很及时取得所需要的资金。银行往往都提供的是中长期贷款,由此回收期限较长、回收风险较大,这些原因都使得银行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三)内控机制不完全

从JT银行的规章制度来看,JT银行内部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早期预警机制、中期防范与转移机制、后期挽救机制。化解风险的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系统化的方案,不能将风险消灭于初发状态,在风险发生后也不能有效应对。这些都是JT银行亟需改进的地方。

四、提高JT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意识

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高级管理行政部门,且大多是被动管理,基层分支机构主动管理流动性意识不强。因此,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的首要工作是提高全行每一位员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的破坏性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配置资源,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流程,总行、分行之间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及时分享流动性风险状况,有效应对突发问题。

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形式、金融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资金头寸变化情况,判断变动趋势。利用流动性预测模型,收益、监控、识别流动性风险,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成立相应的应急小组,使得在第一时间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危机。

(三)实施主动资产负债管理

主动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利用各种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对全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协调不同资产、负债在利率、期限、流动性等方面的综合匹配。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应该以全额资金转移计价管理为核心,并利用其他辅助手段,对银行存贷款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集中动态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JT银行必须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郝宏海,武军.浅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J].河北金融,2011.

[2]刘晓蕾,张启文,钱建峰.中信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1.

第4篇

时至今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5年有余,但衰退阴霾依然笼罩全球,世界经济在短时期内难以快速恢复。欧美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深陷高失业、高债务泥潭;新兴经济体扩张强劲,但热钱涌入、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全球贸易战与汇率战此起彼伏。众所周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一场金融危机,也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成因非常复杂。直接导因有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全球化等,金融创新过渡,政府监管不力,是美国虚拟经济膨胀的必然结果。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要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避免虚拟经济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不断膨胀进而酿成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第九届《财经》年会上指出:“金融业有些产品基本上在金融业内循环,对实体经济作用较小,甚至成为利用非金融业专业知识不够而赚钱的工具。因此,需要对金融工具进行划分,看哪些金融工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哪些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对监管来说也一样,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应区分哪些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应该支持。”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金融信贷数据增长较强,而实体经济却改善有限,出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失衡的现象。从辽宁省历史数据看,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信贷资金增长率基本高于GDP增长率,2008年以来高出幅度尤为明显(见图2)。如此高的融资总量为什么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大量的资金到底都流向了哪里?是否真正投入了实体经济?摸清这些问题对执行好货币政策,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综合1999年~2013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增长及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LOAN)说明信贷投入规模,相关数据详见表1。

从总量分析,1999年以来,辽宁省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9年的4135.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077.7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了6.5倍。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由1999年的4556.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944亿元,增长了6.1倍,经济与贷款总量都快速扩张,且增速趋于一致。

对贷款余额与GDP总量进行动态比较,总体上看,两轨迹十分贴近,表明贷款与GDP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从贷款与GDP的绝对量分析,在1999年以来贷款年平均余额与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2008年以前两轨迹十分贴近,2008年以后,两轨迹曲线呈逐步发散态势,贷款余额大于GDP,差距逐步扩大。其中2005年至2008年,两轨迹紧密贴近,贷款规模与当年GDP总量的差距不大,且GDP轨迹曲线一直在贷款余额轨迹上方,即当年GDP总量大于贷款规模,差距最大的2008年GDP总量比贷款规模高1667亿元。但两轨迹曲线从2009年交叉换位后呈现逐步发散态势,即当年GDP总量小于贷款规模,GDP与贷款的差额不断扩大,2013年贷款规模反超当年GDP总量866.3亿元。

1999年~2013年,辽宁省信贷投入年均增长15.2%,同期GDP年均增长为11.4%,信贷投入增速超过GDP增速3.8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辽宁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长33.18%,而GDP仅增长13.1%,增速差为20.08个百分点,为信贷投入与经济增长差距最大的年份。尽管信贷投入增速与GDP增速数次交替变化,两者出现峰与谷的年份不同,但从整体来看,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明经济增长与贷款增长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贷款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其中2008~2013年信贷投入增速超过GDP增速7.81个百分点,即便剔除2009年差距最大的一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五年间信贷投入平均增速超过GDP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高于1999年~2013年的4个百分点,尤其是2010年以来,辽宁的GDP增速和信贷投入增速开始放缓,但信贷投入增速超过GDP增速的趋势却更加明显。

银行信贷投放制约因素

总体看,银行基本能够对信贷资金的支付和流向进行严格监控,信贷资金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交易对手,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信贷资金的挪用风险。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明信贷资金真正用到了生产和贸易活动之中。因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受多重因素影响,投放压力也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不容乐观,对银行信贷投放产生较大影响。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都受到了影响。中国正在面临出口减速、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全球经济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会逐步走出困境,但难有强劲增长,长期衰退局面难以破除;新兴经济体仍将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上行双重压力。国内经济将企稳回升,可能转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中速增长期,需求动力不足,部分周期性行业和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一般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将更加困难,实体经济仍不容乐观。目前,大型企业投资活动趋于保守,对银行贷款的有效需求有所减少,优质大客户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部分大客户已通过提前还贷并办理再融资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部分压降行业出现客户主动选择银行的迹象;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四大新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不足的情况,平衡信贷总量与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法人客户信贷需求萎缩,制约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以某国有银行辽宁省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为例,实体贷款需求同比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求总额下降。从统计需求上看,2014年三季度实体贷款需求73.4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0.48亿元。且贷款需求仍集中在钢铁、电力、交通运输、房地产等景气度较低的行业,非周期性行业贷款增长缓慢,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不旺。二是单笔贷款平均需求金额下降。三季度每笔贷款平均需求金额为524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16万元。三是城市客户需求占比下降。三季度城市客户需求占比为90.19%,比上年同期下降7.78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渠道趋向多样化,直接替代银行信贷投放。目前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理财融资、影子银行及海外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的渠道十分便利,银行贷款投放空间受到挤压。这些融资方式监管相对宽松、资金规模大,企业获取资金、运用资金较为便捷,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银行贷款的融资地位。自2012年4月开始,全国债券融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中票、短融等直接融资产品利率维持在4%~6%的低位运行,较年初下降近3个百分点。受此因素影响,省内直接融资市场表现活跃,下半年,省内各金融机构累计承销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262亿元,是上半年累计承销量(124亿元)的2倍。同时,理财融资的平均利率在基准下浮5%~基准上浮10%之间,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略低,且外部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此外,受境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海外代付的境外融资成本大约在3%~3.5%之间,融资资金成本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下浮10%。

银行贷款定价水平下滑,间接压缩银行信贷投放。受法人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等因素影响,银行贷款定价水平逐步下滑,银行收益随之下降,间接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其中一家国有银行辽宁省分行的贷款利率平均浮动幅度为上浮13.58%,较去年同期减少1.1%。A银行新发放实体贷款加权执行利率为6.08%,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其中,受贷款投放客户集中等因素影响,新发放法人实体贷款加权执行利率为5.9%,比上年下降0.63个百分点;受产品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新发放个人实体贷款加权执行利率为6.66%,比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压力越来越大,不排除银行为增加收益而另辟蹊径。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银行信贷资金存在“资金空转”现象,即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相互拆借资金、购买债券和理财产品等方式,使大量货币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并未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数据显示,我国银行承兑汇票的“承贴比”(贴现额/承兑额)从2009年末的53.4%下降到2012年年末的21.2%。2013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同比猛增4381亿元,增量高达189%。2013年一季度,辽宁省票据“承贴比”也仅为13.3%,为近年来最低点,新增银行承兑汇票与直接贴现额存在255亿元的巨大差额,这种“倒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资金空转”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辽宁省银行信贷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但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辽宁省信贷投放具有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和侧重于传统行业的特征,应进一步优化银行信贷资金结构;二是当前银行信贷资金投放面临较大压力,存在“资金空转”现象,应进一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更加有效地投向实体经济。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地方政府要为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创造条件。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条件具备实体经济的典型特征,实现信贷资金更多地、持续地投向实体经济关键是将实体经济存在且合理的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天然的“趋利性”有效对接。然而,现有市场本身不能在该方向上完成自我调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干预,积极为两者对接创造条件。短期内,地方政府首先要推动好项目尽快落地,如提高规划、土地、环评等贷款要件审批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耽搁;就长期而言,一是要继续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丰富优质信贷客户资源,从根源上解决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并完善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成本;三是自上至下调整对各级政府金融工作的考核思路,将考核核心从信贷增长总量向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效果上转变,利用好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导向作用。

人民银行要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合理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工具,对切实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要优先给予支持,反之,对于过度参与公开市场操作,以“资金空转”追求短期效益的金融机构要在这方面坚决予以限制;动态调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参数,将涉农及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合理运用到稳健性参数调整,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增强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继续发挥准备金工作的定向支持作用,对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性存款准备金率奖励政策。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和用途管理。全面强化贷款三查,切实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严格贷前调查,对于贷款用途模糊不清的企业要深入细致的调查,严把贷款准入关。其次严格贷中审查,明确层级审批权限,落实审批责任,切实做到审批授信依法合规。最后要切实加强贷后检查,强化贷后定期检查报告制度,严控企业借款资金的用途、进度和流向,确保其用于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

第5篇

二0__年以来,在支行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上级行专业部门的认真指导下,我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组织资金,拓展市场,调整资产结构,培植黄金客户,寻求赢利最大化为目标,踏踏实实,攻克难关,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现将具体情况形成总结如下:一、客户部20__年工作的简单回顾(一)存款工作1、单位存款方面:20__年,支行的单位存款增势迅猛,截止12月31日,单位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单位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新增单位存款主要是__市财政局社保资金户的亿元增量和__理工大学的亿元存款。在这项工作中,支行坚持稳定老客户,努力拓展新客户的营销原则。全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年初,支行多次召开单位存款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制定了今年的单位存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步骤,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并按季指定了相应的考评方案和奖惩措施,增强了基层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多次组织对员工的学习培训,使大家树立了“围绕效益,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全员创利”的经营理念,变“要我揽储”为“我要揽储”。二是坚持以“管理出效益”为原则,强化对内管理,狠抓服务质量。我行成立了“营销存款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并坚持执行《大额存款转移报告制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服务质量。第三,抓住契机,努力增存。4月份,总行批准了我行向理工大学发放3亿元贷款项目。此笔贷款,按理工大学的原意应按工程进度,分期、逐笔发放。但我行本着早放款早受益、创造最大效益的想法,经与理工大学多次协商,在迅速做好贷前调查及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于4月30日向理工大学全额发放了3亿元贷款,至年末,滞留资金过亿元,该校收取学费的资金帐户也转到我行,对我行完成全年单位存款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2.储蓄存款工作:至20__年末,支行储蓄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储蓄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外币储蓄余额折合人民币万元,较年初净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教育储蓄余额万,较年初净增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在第一季度的“迎新春”活动中,支行立足于抢先抓早,积极部署,群策群力,在本次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支行外币储蓄余额折人民币高达万元,获得外币储蓄先进单位称号,支行营业部人民币储蓄较年初净增万元,获得储蓄先进集体称号,景阳分理处的张祝平同志荣获先进个人称号。(二)中间业务截止12月末,支行中间业务收入成绩喜人,实现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寿险工作成绩突出,全年共计实现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余万元,为支行创效万余元,此外,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此项工作将在银行卡工作中详细说明)。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势迅猛,寿险业务功不可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安排专人负责与各保险公司的业务联络和关系协调,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同时,派多人次到市内其他商业银行“取经”,以客户身份,进行实地了解,学习其好的做法和经验。2、提高全员对保险业务的认识,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年初,我行将保险业务的计划进行层层分解,落实给各分理处和每名员工,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我行注意加大对内宣传力度,使员工意识到保险业务是一项惠己利行的新兴业务,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外宣传方面,通过各服务网点张贴宣传海报,发宣传单,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大力宣传保险业务益处,增加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保险。3、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其从事该业务的服务技能。为了做好保险业务工作,我行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与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合作,积极组织人员利用统一休息时间和串休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员工进行保险业务培训,讲解保险知识,传授!营销技巧。4、建立保险业务的日报告制。我们指定了操作性很强的检查考核方案,实行“日报告”、“周检查”、“月通报”制度,建立了保险业务销售台帐,时时掌握销售信息。(三)银行卡工作截止12月31日,支行银行卡业务收入表现不俗,共计实现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存款余额万元;银行卡发卡量余额张,较年初净增张;银行卡消费额累计消费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自20__年2月16日起,农行开始实行新的金融服务收费标准,许多客户并没有因为收取手续费而不在我行办理业务,这主要是因为虽然相应的收取了手续费,但我行的员工服务热情,以真诚赢得了广大客户。以青年路分理处为例,该分理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激增就是因为该行员工不怕困难,积极争取周边的个体 工商户到我行办理银行卡异地汇款业务(这些个体工商户存款的券别多为10元以下面值),从而使得该分理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度提高。虽然支行银行卡收入完成的较好,但是,其他指标年度计划的完成不容乐观。针对支行银行卡各项指标发展较不均衡的经营状况,今年5月份,支行制定并实施了《__支行20__年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经营考核评比办法》和《__支行20__年度金穗卡“1 n”活动实施方案》,目前看,这两个考核办法均已取得成效,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银行卡工作积极性,“爱我金穗,用我金穗”已成为我行每位员工的工作宗旨,仅仅6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员工持卡消费高达50余万元,同时,经支行多方公关营销,与__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达成协议,为新生办理借记卡余张,为支行的银行卡工作带来质的飞跃,全面带动银行卡发卡量、银行卡存款和银行卡业务收入的均衡、快速发展。(四)贷款工作截止12月31日,我行客户部各项贷款余额合计为万元;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年初余额为万元,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年初余额为万元;截止12月末,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余额为万元。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余额为万元。培植优良客户4户,共新投放信贷资金358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良贷款清收上,我们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精神,调整思路,转换观念,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共清收不良贷款万元,盘活万元。总结全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科学合理的信贷资产结构对于改善资产质量,控制信贷风险,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中,我们认真执行省行提出的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信贷资产的方针,在对客户信用测评的基础上,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客户坚决不予贷款支持,制定严密的压缩计划,积极倡导“一保、二争、三扩、四退”的经营策略,完善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在确定新增贷款投向上,我们坚持风险控制和综合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彻底杜绝点贷、指贷、人情贷、关系贷款,千方百计控制信贷投放切入点,深入挖掘潜在客户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大优质客户的开发力度,重点培植规模较大的黄金客户和经营前景较好的优势企业,切实优化贷款结构。__理工大学欲进行南校区项目建设,急需银行的信贷扶植,这无疑是我行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___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的绝好项目。经过周密准备,统筹规划,客户部门在行领导的带领下,把营销的触角伸向了__理工大学。__理工大学项目的巨大效益引来了共行、建行、交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竞争者,均欲将其收入自家囊中。面对这种局面,我行领导在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一次不行,就去两次,在对学校营销的同时,又巧妙地对该校的主管部门开展更高层次的营销。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校领导,他说:“我真服了你们这股韧劲了,领导我见得多了,可像你们这么敬业的领导我还是头一次见,行了,我们就与你们建立信贷关系了”。为了使该校项目的信贷资金早投放,早见效,为了使该校项目的信贷资金早投放,早见效,在上级行的帮助下,我行又向总行申请了“特事特办”,行领导多次前往总行,汇报项目情况,寻求政策支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将__理工大学发展成为我行的优良客户,银企双赢,互惠互利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外,我行又向__市路灯处、__洗浴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5800万元。2、根据上级行部署,实施不良资产分帐经营。年初伊始,按照上级行的部署,我行客户部门积极实行不良贷款的分帐经营。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共计对28263万元不良贷款实现了分帐经营,此举对于我行减轻经营压力,优化资产质量,改善资产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3、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积极做好收息工作。我行客户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行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积极深入企业,将利息及早落实。此外,前台会计人员协助看好贷款企业帐户,做到贷款利息一分不流失。由于领导有方,措施得力,收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共实现利息收入万元。4、上半年,在优化增量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整治力度。结合各项指标和工作实际,经过精密测算,将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人,纵向分解落实到企业,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我们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取得了清贷收息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5、扎扎实实做好贷后管理工作。20__年,__银行总行从战略的高度将贷后管理工作作为本年度的“四大工程”之一作为全年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将信贷客户的贷后工作做实做细,我行客户部门在行领导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贷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业务,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和探索,扎扎实实地做好贷后管理工作。__理工大学是我行的大客户,贷后管理工作尤其重要。贷款发放后,我行认真执行上级行的贷款管理制度,对企业用款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先后多次深入学校教学和建筑施工场所,进行实地检查,并按照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了该贷款贷后管理人员队伍的调整力度,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其中来,建立了客户经理组,设立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组人员为,组长:孙国启,副组长:x0,组员:x1、x2、x3,确定了经营行行长为贷后管理主责任人;风险经理为x4、x5。作为重点客户,省市行均配备了客户经理组,贷后管理过程中,我行客户部门严格履行客户部门的贷后管理主要职责,对资金用途、限制性条款的落实、项目的建设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和处理。按照客户经理组制定的贷后管理方案努力做好贷后的维护工作。二、20__年工作的部署与展望回首20__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基本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工作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将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鼓足干劲,开拓创新。因此,明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将放在继续控制成本,扩大市场营销力 度,大力拓展市场营销份额,强化服务,完善信贷管理。1、加强成本控制目前,从我行的各项业务经营情况的量化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存款余额的增加比例和利润的增加比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银行卡的发卡量和银行卡余额也是不成正比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收入增加的同时,我们对成本的控制仍然不够。例如,银行卡的发卡量方面,在以前年度,有些分理处单纯追求发卡的数量而不顾质量和效益,开出了许多空卡和长期不动卡,这种处于休眠状态的卡不产生利润却增加了成本,因此我部将在明年严格控制成本,以保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市场营销是现代商业银行工作中永恒的主题,有鉴于此,20__年,我部将积极公关,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把营销工作做实做细、做大做强。同时,还将继续推行“1 n”银行卡持卡消费活动,这里的“1”指员工持卡消费,“n”指员工发展和动员的持卡人(非农行员工)持卡消费,即以员工的持卡消费带动周围消费群体的消费,以期扩大我行银行卡的影响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银行卡存款。另外我部也将继续督促和指导各分理处和储蓄所加大对存款的营销力度,努力拓展寿险业务市场,开发新的目标客户,为支行创造更大效益。3、强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的优劣对企业的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例如“海尔”的服务,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在目前已有的软和硬件条件下,我行强化服务是增加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20__年,我部要积极把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对在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在员工中间开展“假如我是一名客户”的大讨论,进行换位思考,使之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设身处地地为客户排忧解难。4、完善信贷管理20__年的工作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那样的差距和不足。基于此,明年我们将在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再鼓干劲,着重做好如下工作:(1)、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三加”,即信贷结构调整要加速;不良贷款清收要加力;风险管理要加强。结构调整要“加速”是指按省行党委确立的“抓两头和一保、二争、三扩、四退”的经营发展战略,大力压缩劣质客户的贷款占用,努力提高优良客户贷款占比,积极扩展、培植和巩固优良客户群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抢占消费贷款市场份额,加快消费贷款的发放,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清收盘活要“加力”是指要进一步集中精神,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加大力度,最大限度地盘活不良贷款,以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从而腾出有限信贷资金,支持产品有市场,经营见效益的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风险管理要“加强”是指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选准新增贷款投降,加强贷后管理,切实优化增量,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营运管理水平。(2)、在优化增量的基础上,避免前清后增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整治和利息的回收工作力度。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阶段性目标,坚持抓早和常抓不懈。要结合各项指标和工作实际,进行精密测算,将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人,纵向分解落实到企业,清收目标分解到信贷员之后,要签定《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书》,明确具体目标,然后与个人的工资和奖金挂钩。按月考核,按季兑现。要按照责任和时间的要求,把收息工作落到实处,作到该收必收,应收尽收。要采用目标清收、责任清收、领导包大户清收、依法清收、感情投入法进行清收,因企施策,一企多策,多策并举,争取早见成效,早出效益。__支行客户部

第6篇

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在明晰本市地区资源和产业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业强市、开放兴市、特色富市、协调立市”,全力打造“两大枢纽、三个中心”,构建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商贸及物资流通业三大支柱产业,为此,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和模式,保持了信贷投放总量适度增长,确保对盐湖资源开发以必要的资金支持。

(一)金融支持盐湖资源开发的现状

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格尔木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钾肥生产企业,金融服务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格尔木市钾肥企业的快速发展,察尔汗盐湖钾肥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发展优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2012年12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26.27亿元,其中盐湖资源开发贷款185.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1.8%;按取得贷款的企业分布统计,盐湖工业股份及其下属公司贷款余额125.84亿元,占比55.61%,藏格钾肥有限公司贷款余额23亿元,占比10.16%,两家公司合计贷款余额148.84亿元,占比65.78%(如表1)。从表1数据可知,“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8年间,格尔木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投放力度,累计投放460.55亿元支持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信贷累计投放年均增长73.4%。

(二)金融支持盐湖资源开发的特点

1.适时调整经营战略,信贷支持密切结合盐湖资源开发进程,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营销重点。“十五”期间金融机构累计放款9.77亿元支持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青海中信联宇15万吨硫酸钾镁肥、3.5万吨碳酸锂和5万吨硼酸等项目的建设。“十一五”时期金融机构加大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改善贷款营销,调整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总分行给予一定倾斜的授权授信政策,制定信贷营销策略,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人民银行有效发挥职能作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促进银企对接,引导和支持各金融机构对主动介入并积极支持盐湖资源开发重点项目的建设。自2008年以来,累计放款207.25亿元。2011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的目标,盐湖资源以钾资源开发为核心,依托盐湖集团、中信国安、青海锂业、藏格钾肥等骨干企业,建成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10万吨ADC发泡剂、金属镁一体化等重点项目,致力打造盐湖化工产业群,全面提升格尔木盐湖工业的综合实力。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大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两年来累计放款243.53亿元支持盐湖资源开发建设,超过了前6年累计放款的总和。2.金融信贷支持盐湖资源支柱企业、产业优势明显,盐湖资源开发进程加快,金融贷款、存贷比例逐年提高,资金“凹”地效应凸显。盐湖化工、水力发电、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是格尔木市的三大支柱产业,盐化工业在同等产业和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已探明储量中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天青石、氯化锂、硫酸钠均居全国第一位。金融信贷支持支柱企业、产业也呈现出增速的趋势。据统计盐湖集团、中信国安、藏格钾肥等骨干企业占有盐湖资源开发信贷投入的90%以上,百万吨钾肥及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占2005年以来信贷投入的80%以上。同时,依托盐湖资源开发进程,格尔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也呈现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各项贷款余额从2005年的31.57亿元猛增到2012年的226.27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32.49%;存贷比例从2005年的50.56%增至2012年的130.52%,增加了79.96个百分点,省内资金通过银行内部调剂,逐步向格尔木地区集中,资金“凹”地效应凸显。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正是由于信贷资金的推动,使盐湖资源开发支柱产业有了新突破。3.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从独立放贷,重点支持向银团贷款模式转变。根据盐湖资源开发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金融机构运用银团贷款等方式集中支持盐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提升了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工行、中行、深圳招商银行组织14.21亿元银团贷款支持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吨钾肥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工行、建行、国开行组织24亿元银团贷款支持100万吨钾肥利用项目二期工程;由工行牵头组织资金139亿元银团贷款支持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三期工程即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此项目计划投资600亿元,建设中的首批资金已到位;中行、国开行、青海银行组织7亿元资金支持青海盐湖海虹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ADC发泡剂项目。随着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各金融机构发挥信贷资金的推动作用,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盐湖资源开发建设。

二、金融支持盐湖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集中问题突出,信贷资源配给不合理

按产业结构分析,自2005年以来,格尔木金融机构向第一产业投放的贷款余额0.54亿元,第二产业218.96亿元,第三产业6.77亿元,比重2.02:96.97:3.01;按贷款类型分析,盐湖资源开发贷款185.1亿元,电力生产、供应贷款6.94亿元,个人贷款4.54亿元,其他贷款29.69亿元,比重81.8∶3.07∶2∶13.13;按投向分析盐湖工业股份及其下属公司贷款125.84亿元,藏格钾肥有限公司贷款余额23亿元,两家公司合计贷款余额148.84亿元,占比65.78%。信贷资源的高度集中、信贷资源的配给不符合政府提出的以现代农牧业为基础,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选冶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新材料、新能源、装配制造业为补充,特色轻工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的目标要求。同时,多家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于大型骨干企业,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降低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导致银行风险的集中,加大了金融机构间激烈竞争。

(二)盐湖资源开发周期长,导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

金融机构贷款绝大部分投向盐湖资源开发,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均达到70%以上,随着盐湖产业的形成,产业链不断延长,时间越长,可变因素也越多,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限制,无法对长期经营目标做出准确判断。上级行又难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

(三)金融信贷大量投放盐湖资源开发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012年格尔木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企业贷款148.77亿元,其中145.36亿元投向盐湖资源开发项目,占比97.7%。按照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大、中、小、微型企业分别获得信贷支持73.2亿元、59.45亿元、15.66亿元、0.46亿元,比重49.2∶39.96∶10.53∶0.31,小、微型企业仅仅占有10.53%和0.31%的份额。各金融机构都明确了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大中型企业的重点项目,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普遍实行“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不断投向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相对较小。

(四)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直接融资比例过低

目前,格尔木地区支持盐湖资源开发金融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依靠银行加大对骨干企业的信贷投入,且金融产品单一,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质押等新型贷款产品开展缓慢,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仅有盐湖股份一家公司上市,两家有产业特色和优势的藏格钾肥有限公司、宏扬水泥有限公司上市工作仅处于培育阶段。企业上市融资发债工作还比较困难。虽然地区一直推动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但收效不大。

(五)部分钾肥企业与各关联企业间资金往来频繁,商业银行隐性不良资产增加

由于关联企业之间资金相互调剂、投资,可能存在贷款在成员企业之间循环周转,改变贷款真实用途,增加信贷风险。随意调动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或物资,进行其他投资或转移资产;可能存在资金或优质资产转给关联企业,减少自身资产,悬空银行债务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大额综合授信,只是针对集团公司,贷款资金具体用到哪里,并不十分明确。由于大额综合授信直接针对总公司,在集团公司总体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会使一部分不良贷款被掩盖下来,这种风险隐患如果进一步积聚,将会直接增加银行的风险隐患。

(六)金融支持盐湖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存在一定缺口

2012年12月,格尔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73.36亿元,各项贷款226.27亿元,存贷比例130.52%,贷款已远远超出存款规模。目前,盐湖资源开发仅限于意向性资金,部分签约资金由于企业暂无需求并未发放。按照规划,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二、三期)项目中仅金属镁一体化工程就计划投资600亿元,再则,中信国安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综合开发项目等,预计总投资152.27亿元等,这些资金来源除部分企业自筹外,很大部分需要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有限,不可能做到全力兼顾,按需发放,只能“紧中求活,紧中求好”,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资金缺口问题。

(七)价格因素的影响,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受金融危机影响,钾肥企业因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致使金融风险潜在地存在。目前,钾肥出厂均价在2300元/吨左右,与金融危机前的4700元/吨相比下降幅度较大。现钾肥企业原料主要依赖于盐湖资源,产成品价格会随市场行情而上下波动,市场风险难以预测,对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且预期无法确定,存在潜在市场风险。由于钾肥供需缺口长期存在、国际钾肥厂商提价等因素。都会对钾肥市场价格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市场风险难以预测,不可抗拒的市场风险一旦显现将会引起相应的信贷风险。

三、信贷支持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人民银行充分履行央行职责,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正确引导信贷投向,加强对盐湖资源开发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把握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在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特别防止金融机构贷长、贷大、贷集中和严重存贷期限错配,引导金融机构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基础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坚持扩大服务与防范风险并重,正确处理好存与贷的关系,找准风险与收益的结合点,努力优化信贷结构,逐步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结构单一、支持对象过度集中等现象。

(二)扩展支柱产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和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能力。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扩大债券发行规模,鼓励股本性投资,创造条件有效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对于效益好、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钾肥企业鼓励从资本市场直接长期融资,符合上市条件大中型钾肥企业要积极准备、申请上市,有关经济、金融服务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解决银行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的问题。同时,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

(三)积极开展信贷营销,加强金融服务与支持,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营销力度,加大金融新产品的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金融政策、产品特性。进一步完善激励与约束相协调的信贷营销机制,改进和完善贷款责任制,合理划分贷款责任,科学进行绩效考核,做到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用活、用足本级机构的信贷资金和信贷审批权限,大力挖掘和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应积极主动地逐级向上级和主管部门推荐符合地区产业发展盐湖资源开发的优质项目,并给予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期限、加大贷款额度、放宽还贷条件等优惠;做好对盐湖资源开发支柱产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重点技术改造、节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支柱产业项目建设信贷支持,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扩大短期贷款投入,增加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加大开办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新的贷款品种的力度。改善和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抵质押品的监控,扩大企业申请贷款可用的抵质押品范围和种类。推广各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创新信贷产品方面的成功经验,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邮政储蓄银行、青海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在各项业务经营活动中突出体现“地方性”和“灵活性”的经营特色,把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不断完善业务品种,改进服务水平,坚持特色经营,通过调整市场定位,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经营战略的主要方向,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稳健发展。

(五)加大对盐湖开发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认真落实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资金供需对接。支持盐湖集团、中信国安、柴达木盐湖化工、藏格钾肥、中信联宇钾肥集团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巩固支柱产业基础,强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和激励银行做大信贷规模,科学合理制定贷款品种、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和偿还方式,积极介入盐湖资源开发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产业整合,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同时,深化银企合作方式,积极主动参与银企座谈会、项目洽谈会和融资推介会,宣传和推广信贷新模式与信贷新产品,增强银企信息沟通与业务合作促进信贷资金投放合理化。鼓励银行机构通过贸易融资、信用证、保函等非信贷融资创新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鼓励省内的其他金融机构向格尔木企业发放贷款。

(六)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沟通协调,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第7篇

关键词 辽宁银行业;老工业基地振兴;信用;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12-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实施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银行业信贷资余的注入、信贷资金投放结构的调整,将有力地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辽宁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一、银行业支持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增长缓慢,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零售物价年均增长5.92%,而货币供应总量平均增长幅度达23.5%,高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增长率之和9个百分点。这说明货币供应总量是充足的。到2003年底,全国银行业存在总量已近5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丙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在逐步扩大。以上海、广东、辽宁、四川、湖南五省(市)为例,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资料整理显示(见表一),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供应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均明显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反映出区域性的资金供应不足是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辽宁等省份超货严重,表明辽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

2.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不合理,制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2003年末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业分布调查分析表明,贷款余额为6323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量的2.47%,农、林、牧、渔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2.72%,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18.34%,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5.8%,大部分贷款投放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

3、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财务包袱沉重,成为银行发展的“瓶顼”。不良贷款和财务包袱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2003年末,辽宁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206.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66153%,不良贷款余额却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77.32%。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率为34.05%,尽管比2003年初下降5.4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69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涉及的户数多、分市的地域广、政策性因素强的特点,清收处置难度大,一是全省不良贷款涉及产数多、地区,行业分布不集中,给集中处置带来难度。二是不良贷款集中在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截至2003年末,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的不良贷款占三类企业贷款总额的46.29%,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5.73%。三是不良贷款集中在传统行业。截至2003年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3.72%。四是政策性不良贷款多。截至2003年末,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00多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25%以上。另外据初步统计,2003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种待消化财务包袱1000多亿元。这些财务包袱严重束缚了四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靠银行自身力量难以消化,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障碍。

4.银行业的组织体系不完善,限制了辽宁的融资能力,除大连外,就外资银行机构来说,全省只有于2004年10月开业的韩业银行沈阳分行一家,明显不能满足辽宁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2004年,鞍山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迁址到上海,沈阳弘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迁址到北京,省政府内的3家财务公司也在撤销、迁址当中。这些情况反映出辽宁的金融环境存在薄弱环节,外资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辽宁谋求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辽宁的对外融资能力。

5.银行业经营发展面对的信用环境差,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一是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据统计,截至2003年3月末,国有及集体企业逃废债金额达300亿元,其中借故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金额达227亿元,二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001年以来,辽宁省银行法律诉讼案件12608件,涉及金额274.8亿元,已审结8668件,裁定银行胜诉金额196.5亿元,但银行回收现论和实物折价值41.1亿元,占20.91%,全省胜诉未执行案件7329件,涉及银行债权156.3亿元,分别占上诉审结案件数和胜诉涉案金额的84.55%和79.54%;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不适当做法,助长了逃废债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打击了银行增加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二、对银行业支持辽宁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1.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早日轻装前进。一是积极寻求国家的政策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省政府要利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采取剥离、核销、清收转化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处置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二是政府,银行一道,共同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新途径。2003年,工总行和辽宁省政府正式启动“打捆处置”不良贷款工作。辽宁省政府组织各市政府筹集受偿资金存人专户,按双方约定的22%受偿率偿还贷款,贷款损失部分有工总行批准核销。工行和辽宁省政府采取的这种处置不良贷款的方法,为政府、银行合作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尝试,为下一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省政府应加大集中(打捆)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建立日常专门机构。各市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相应机构,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帮助银行处置个良资产的措施、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充分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在资产重组、打包处置,信托管理、资产证券等方面取得突破。四是推动贷款企业资产重组,盘活不良资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

推动新一轮的资产重组和投资热潮。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推动行业性、地区性的资产兼并。重组,充分发挥资产重组对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人员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作用,吸引合适的外部投资者,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原有贷款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改善贷款质量,提高偿侦能力.从根本上盘活不良资产。

2.充分利用辽宁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开创银行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双赢局面。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来源、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辽宁经济、辽宁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中,应对辽宁地区进行科学分析,区别对待,采取适当的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协调配合。银行业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贷等资金支持,加大对东北三省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尤其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改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促进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辽宁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契机,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坚决从发展前景一般.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中退出,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加快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步伐,扩展发展空间,使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提高整体收益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

第8篇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商业银行纷纷从以公司业务为主,转向公司业务与对私业务并重发展,并提出“大零售”的发展战略,这使得消费贷款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一举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分宜县虽曾为我省工业调度县,工业基础较好,因均属中小型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举步为艰,濒临破产,银行大量贷款变成不良,使得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亏损严重,其生存环境和资产业务拓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为生存,各商业银行只好撤并机构,减员增效。而要从根本上提高资产质量,又必须做大、做优资产,在面对公司业务发展空间极度缩小的情况下,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就成为各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关键所在。截止2004年6月30日,分宜县消费贷款余额为9119万元,2002年比2001年增长57.25%,2003年比2002年增长59.85%,2004年上半年比去年全年增长53.39%,单纯从增长速度上看,可以说是与事俱进,但认真分析,我县目前消费贷款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授信总量较小,产品结构单一、风险隐患较大。分宜县消费贷款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总量较小,从2001年到2004年上半年,贷款余额分别为2365万元、3179万元、5945万元、9119万元,分别占当时各项贷款余额的4.7%、6.2%、7.6%、10.2%,比例偏低,与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贷款品种分析,分宜县消费贷款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上,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583万元,占总消费贷款的50.26%,而消费贷款中风险最大的个人信用贷款余额为3088万元,占总消费贷款的33.86%,而消费信贷中风险最小的存单质押贷款2001年至2004年6月,贷款余额分别为635万元,484万元、525万元、356万元,呈逐年下年降趋势,教育助学贷款仅为9万元。一旦信用出现危机,那对发放行将是灭顶之灾。

2、外部环境制约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分宜县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环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部份居民信用观念差,如汽车消费贷款,2002年仅一家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余额就达850多万元,但因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使得该行不良贷款当时近110多万元,不良率近13%,各家银行为此引以为鉴,到2004年上半年,全县汽车消费贷款仅784万元;二是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就是“无债一身轻”,加上人情观念重,宁愿从亲朋好友借款,也不向银行借款。三是中间环节多,收取费用高,束缚消费贷款的发展,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在评估费、保险费、它项权证登记费、公正费、工本费等,特别是评估费为评估金额的1.5%,高额的费用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评估机构缺乏公平、公正性,其评估价根据消费者需求而定,低值高估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的银行的风险。

3、准入门槛设置较高,审批手续繁琐。各商业银行近年来为实现亲新增贷款“零风险”,纷纷严格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贷款人的要求过于严谨,如个人信用贷款仅限定国家公务员,且贷款额度控制在2-3万元,个人住房贷款中仅开展住房按揭贷款,对个人住房(商铺)抵押贷款拒绝办理,导致营销对象匮乏。在贷款审批程序上,随着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加强,各商业银行对授信权限全部上收,例如某行从2001年开展家居装修贷款以来,累计发放贷款近500多万元,户数351笔,无一笔贷款出现不良,但该行至今无分文授信权限,每笔贷款均需上报市分行审批,这样不仅不能为顾客提供及时的服务,同时加大该行的消费贷款的成本。

4、责权利的不对等,信贷人员工作消极。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出于对信贷风险的考虑,都制定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对信贷人员发放的贷款出现风险采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下岗清收”等,并过高要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制度”,这对增强信贷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增强责任风险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每一笔贷款发放,信贷人员仅只有对贷款对象进行调查申报权,审批权则集中在各级审贷委员会,审批后发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责任追究在信贷人员,审贷委员会不承担责任。面对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而上级行普遍要求达到“双百”,即收贷收息达到100%,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出台了对信贷员发放贷款取得良好效益给予奖励的规定,这种只罚不奖的制度致使信贷不敢也不愿去营销贷款,普遍存在慎贷、惜贷、畏贷、厌贷情结,从而严重制约消费贷款的发展。

针对分宜县个人消费贷款的现状,各商业银行如何变生成危机为发展契机,这不仅是每个基层银行业务人士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要求全社会人员充分重视。主要措施如下:

1.信贷管理政策必须重新调整。这是基层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基层行的意见,积极为基层行营销贷款创造条件,不要过多干预基层行的信贷工作,不要过分强调风险责任追究制,要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为基层银行创造宽松的贷款营销的运作环境,对现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进行改革,打破“零风险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政府要积极为基层商业银行拓殿消费信贷业务打造发展平台,为商业银消费信贷的投入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主要加强房地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的管理,降低收费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正常交易,使住房抵押贷款一旦出现风险,银行能及时将抵押物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买卖,有效防范银行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个人诚信系统的建立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张旗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整制专项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人人诚信的氛围,同时加大司法公正维持力度,使司法部门与商业银行紧密配合,增强依法收贷的执行力度,确保诉讼案件高效、公正。

3.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现在各商业银行审批权限不一,有些行盲目放大审批权限,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出现,而有些行过左地上收审批权限,严重束缚了基层行的自,挫伤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对比较成熟的个人消费贷款项目,应将授权权限下放给予县级支行。在办理消费贷款时,在注重法律文书有效性的情况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做到随时随贷,方便消费者。

4.积极营销、拓宽消费贷款的市场。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各项消费贷款,努力培育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不能以自己来断定分宜县的消费市场,例如高档耐用品消费贷款,当时大多商业银行认为该项品种在分宜没有市场,结果交行仅今年上半年新增了高档耐用品消费贷款350多万元,2004年贷款余额为299万元。在品种增加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应拓展消费人群范围,使广大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及广大农民当中培育其消费观念。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共享信贷市场效率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银行在贷款活动中往往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信贷配置的低效率。要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必须投入资源,收集信息。银行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但如果信息搜集成本很高,银行唯一的选择就是拒绝对那些没有抵押品或自有资金很少的企业提供贷款,结果一些净现值(NPV)为正的投资项目有可能得不到融资。

银行的信息来源有三个:一是在长期的银企关系中获得的客户信息,但这类信息只局限于特定的客户,面对新的贷款申请人,银行必须有其他信息渠道。二是在提供贷款前走访贷款申请人和他们的企业,直接搜寻信息,或者从公共记录中收集信息。第一种方法可能成本太高,而第二种方法对大部分非公共公司而言是无效的,因为这些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很少。三是从其他贷款人那里获取信息,以了解贷款申请人的还款记录和总负债情况,这是相对而言成本较低的信息来源。但这一般要求贷款人承担对等义务,也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他人,也就是说贷款人之间必须存在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

信息共享制度的类型

信息共享制度为银行低成本地搜集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有效渠道。信息共享的正式制度安排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私营的征信机构,它可以是由企业家创立的、以盈利为目的信息中介,也可以是贷款人联合起来建立的、以互惠原则为基础的合作安排。另一种是由政府当局建立的“公共信用登记机构”(PCR),通常授权中央银行进行管理。

由贷款人联合建立的征信机构遵循信息自愿交换和互惠的原则。贷款人向征信机构提供自己客户的资料,征信机构将这些资料与来自其他渠道(法庭、公共注册部门、税务当局等)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对每个借款人的信息进行汇总。贡献资料的贷款人今后可以向征信机构申请“信用报告”,获得经过整理的有关贷款申请人的全面资料。为避免搭便车行为(利用别人提供的信息,而不透露自己拥有的信息),征信机构对不及时提供信息或提供不准确信息的贷款人会进行制裁。制裁手段从罚款到取消会员资格(从而无权进入数据库)。

在欧洲,这种制度安排在消费信贷市场和小企业贷款市场上很普遍,因为这类市场中贷款申请人的数目庞大,但申请的贷款规模通常较小,如果进行单独的财产评估成本会很高。因此,对申请人的特征和信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贷款人的信贷决定是有帮助的。不过,对大中型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所要求的信息更为复杂,涉及企业的信贷记录、财务状况、企业历史、管理经验、母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具体营业情况等,并不像家庭信用评估那样标准化,这要求信用机构在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中必须更为积极和主动。因此,面对企业贷款、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贷款的信用信息机构通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不是贷款人的合作组织。

与私营征信机构不同,公共信用登记机构(PCR)的最大特点是其参与的强制性。在中央银行监督下,一般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入,所以它的覆盖面很广。信息在贷款人和PCR之间的流动是双向的。各个金融机构都必须按时向PCR提供每笔贷款的资料,然后PCR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不同的贷款人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贷款的情况,从而得出借款人的总负债。信息回流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对已有信贷记录的借款人,银行会自动获得有关其总负债的信息,而对新的借款人,只有在银行主动要求下才能获得该信息。PCR的运行所遵循的原则是:不泄露金融机构的机密,不侵犯个人借款人的隐私。因此,PCR对参与机构所提供的数据仅仅以总计的形式对信贷机构,并且信贷机构也只能在提供贷款时使用这些数据。

虽然PCR全面覆盖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但它通常并不搜集和报告所有的借贷信息,而只报告一定贷款金额以上的信息。如果报告的临界值太高,家庭贷款甚至小企业贷款的信息就被排除在外。私营征信机构虽然覆盖面相对小,但能提供更详细的个人和小企业贷款信息,并综合了其他来源的资料,比如来自法庭、公共租赁、财产登记和税务当局的信息等。因此,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共享安排在很多情况下是互补的。

信息共享制度的作用

(一)降低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效应

逆向选择是信息非对称的结果之一。如果贷款申请人的特征是银行不了解的私人信息,那么信贷市场就不能通过利率的调整自动出清。Stiglitz和Weiss(1981)在其著作中讨论了逆向选择与信贷配给的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高利率会使借款人的质量构成发生变化,低风险的借款人逐步退出市场,这种逆向选择效应使借款人的平均风险程度增加,从而可能降低贷款人的预期收益。银行预期收益与利率变化间的非单调性决定了银行不会通过利率调整使市场随时出清,因而信贷市场可能出现配给均衡的结果。可见,由于逆向选择,信贷市场并不总是将信贷资金配置给预期收益最高的投资项目。信息共享可以增进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特征的了解,从而改善借款人的质量构成。这有助于降低平均违约率,并因此降低利率水平,减弱逆向选择效应。

(二)抑制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借款人可能存在两种类型的道德风险:一是努力程度不够而导致项目失败,从而客观上违约;二是有可能故意隐藏投资项目的收益,进行战略性违约。在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的情况下,声誉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声誉机制是一种将现在的交易行为与未来的交易可能性相联系的动态激励机制:违约的借款人今后不再可能获得贷款。如果未来的合作建立在双方过去的行为基础上,并且从合作中获得未来收益的现值大于一时欺骗的收益,那么对失去未来收益的惧怕就可能对今天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到一种震慑作用。然而,声誉机制的效率必须以信息的流动为基础。只有当银行共享违约信息时,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才会成为一种公共知识,这有助于强化借款人的还款激励,减少道德风险。

(三)避免多重银行关系导致的过度负债

贷款申请人可能同时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并且从多家银行获得贷款或贷款额度,形成多重银行关系。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国家都很常见,特别是大型公司,它们往往能从多家银行获得资金。

从借款人的角度看,保持多重银行关系有几方面的好处。它迫使贷款人之间进行竞争,从而有助于降低信贷成本;每个贷款人承担较少的信贷风险,因此要求的利率风险贴水也较低,这也有助于融资成本的降低;多重银行关系可使借款人避免资金中断的风险,当一家银行突然收回贷款或撤消信贷额度时,借款人还有其他资金来源。

然而,对银行来说,多重银行关系的存在可能带来一些弊端:由于免费搭车,每家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积极性都很小,因此借款人违约的概率可能增加;如果贷款人不能获得借款人总负债的信息,借款人就有过度负债的激励。一般而言,违约概率是负债总水平的增函数。当借款人同时从两家银行获得贷款,而银行之间没有信息共享安排时,他每获得一单位资金就降低了对另一家银行的本息偿还概率,而这家银行又不能通过修改贷款合同对这种行为作出反应。这样,对借款人来说,单位债务的利息负担是总债务的减函数,因而有很强的过度借款激励。如果存在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在做贷款决定之前就会了解到一个借款人的总负债情况,避免借款人过度负债的道德风险。

(四)增进信贷市场的有效竞争

信息共享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强信贷市场的有效竞争、缓解信贷约束,促进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在引入新的银行机构时保证借款人的还款激励不会恶化。如果银行拥有其客户的私人信息,那么这种信息优势使它们对客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并在借贷关系中从客户那里获取很高的信息租金。如果借款人的类型是银行的共享信息,那么它们之间的价格竞争就会更加激烈。这意味着信息租金的减少,投资项目产生的总剩余中大部分会由企业家拥有。这反过来会增强企业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违约概率;而银行利率也会随着违约率的降低而下降。因此,整个信贷总量可能会增加,实体经济可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信贷市场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引入新的银行机构来实现,但银行数量的增加是否能产生积极的福利效应,还取决于是否存在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如果缺乏信息共享,更多的新银行机构的进入有可能恶化借款人激励,因为违约被发现的概率将会降低,违约者也更容易与另一贷款人建立新的借贷关系。因此,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下,银行业竞争者的增加才可能缓解信贷约束。

(五)有利于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

信息共享制度,特别是公共信用登记制度,除了直接帮助银行减少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错误,增加资产的安全性外,还有助于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监管。由于公共存款保险制度或政府隐性救援承诺的存在,银行经理人员有过分冒险的道德风险行为。公共信用登记制度可以强制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及时提供真实数据,这有助于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和进行谨慎的干预。实际上,这正是许多国家建立公共信用登记制度的重要原因。

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信息共享制度有助于缓解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增进信贷市场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中央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管,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信贷市场上仍然存在故意拖欠甚至逃废银行债务、过度负债、企业间的相互担保“怪圈”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信息的封闭有关。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公共信贷登记机构与市场运作的征信机构并存的局面,中央银行与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覆盖面更大的征信体系的建设。然而,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法律制度的缺位。目前,国家层面尚未颁布统一的《征信管理法》,这使得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其次,信息的流动和开放程度还不高。与企业信用有关的大量信息仍分散在工商、税务、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银行等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的数据库有大量的企业和个人信息,但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和对外开放程度都不高,造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闲置和浪费。最后,信贷数据和企业信息的登记不及时。除了网络不畅、上报环节多、基层信贷机构自动化水平低、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我国银行登记咨询系统的运行中仍然存在金融机构的数据迟报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各金融机构通过该系统进行信贷甄别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俐.信贷配给论:制度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10篇

为全面了解我县金融部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破解融资难题,加快推进“强工兴城”战略,根据县委安排,5月7日—9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县提高银行存贷比、破解融资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及县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局、工业园管委会和驻县各金融机构有关情况汇报,到民辉化工、山谷泉酒业、凯达服装、森源电子等园区企业进行了走访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㈠全县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20__年、20__年、20__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553896万元、718423万元、849356万元,分别增长26.49%、26.67%、18.2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270080万元、377253万元、456952万元,分别增长33.75%、34.45%、22.97%,其中20__年贷款余额比20__年净增186872万元;三年存贷比分别为48.76%、52.51%、53.80%,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存贷比水平。20__年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2732万元,增幅为7.9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4988万元,比年初增加18036万元,增幅为3.80%,贷款增加额全市排名第8位,比第1位德安县低39300万元,增长率全市排名第10位,比第1位湖口县低8.51个百分点;存贷比为51.48%,全市排名第8位,比第1位德安县低12.8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0.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2.56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为24.58%,全市排名第10位,低于去年同期18.9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24.21百分点,低于全省25.87个百分点(见附表1、附表2)。

㈡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多年来,我县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有关政策,积极服务我县“强工兴城”战略,不断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20__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 78亿元,其中,20__—20__年分别累放贷款21.8亿元、27.9亿元、28.3亿元。从增量看,“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

从存贷比情况看,除农发行属政策性银行,存款业务少、存贷比高,没有可比性外,其他8家金融机构20__—20__年三年平均存贷比较高的是建设银行、信用联社、九银村镇银行和九江银行,建设银行三年平均贷存比为62.57%,信用联社为60.27%,九银村镇银行为60.12%;存贷比逐年增加的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信贷规模较大的是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20__年贷款余额均突破5亿元。从贷款规模增量上看,信用联社的增量最大,从20__年的6.36亿元增长到20__年的10.59亿元,增加4.23亿元;其次是农业发展银行,从20__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__年的5.75亿元,增加3.25亿元(见附表5)。

从贷款投向结构看,截止20__年3月末,全县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74988万元,其中:公共投资(重点项目)类贷款9895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0.83%,主要分布在农业发展银行33300万元、九江银行22965万元、农业银行19000万元、建设银行11024万元;企业类贷款7057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4.86%,主要分布在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房地产类贷款6420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3.52%,主要分布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全部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支农惠农类贷款15496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2.62%,分布在信用联社和农业银行;其他类贷款86293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8.17%,主要分布在信用联社、九江银行、九银村镇银行(具体见附表3)。

㈢企业及个人授信档案建立情况

近年来,为打造我县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了中小企业和农户评级

授信工作,并建立信用档案。目前,县信用联社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6800户和小微企业信用档案94户,已建立信贷档案并已核发贷款证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可凭本人身份证和贷款证到信用社柜台直接办理贷款手续;九江银行和九银村镇银行充分发挥灵活、快捷的优势,在风险可控、合规经营的前提下,新增授信客户3天内可将贷款发放到客户手中;县农行主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信贷原则。

㈣我县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所出台的政策措施

为更好地发挥我县金融机构在全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增加信贷投放,促进全县经济赶超发展,县政府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存贷比例、新增贷款用于当地投放比例等制定奖励措施,在每年的“三干会”上,对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有突出贡献

的金融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为加强信贷融资平台和信贷中介组织建设,20__年1月,根据省财政厅和县政府的协议,我县在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资认股500万元,省公司在我县设立分公司,即: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修水县分公司。目前,该担保公司累计上报项目26个,上报金额9600万元,实际为我县企业担保贷款15笔,担保金额达6270万元。20__年5月,由县财政出资又组建了县创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对125户企业进行了贷款担保调查,审批通过了59户企业贷款担保请求,发放了担保贷款2680万元。此外,由县工信委、县人民银行、县中小企业局、县工业园管委会等单位联合搭建信贷融资平台,每半年组织一次银企对接座谈会,加强银企对接。今年4月,在多方共同推动下,我县启动了中小企业融资暨“银园保”项目,对于缺少抵押物、缺少可供质押应收账款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先后成立了修水县南城新区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修水县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四类平台公司。截止20__年4月30日,政府平台公司向本县银行贷款本金96200万元,余额83700万元。

二、制约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各金融机构在服务“强工兴城”战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县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不足、投向结构不优、存贷比低、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㈠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机制不健全。一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县政府虽然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但是没有完全按照办法规定兑现奖励政策。二是缺乏有效的政银企对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政府及其部门、银行和企业之间长期、科学、诚信的信息传递渠道。虽然每年都召开银企对接会,但后期的跟进服务不到位,一些好的优势项目或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由于不了解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贷款品种和贷款条件,加上金融机构不能获得企业的准确信息,贷款支持时效性不强,导致无法及时取得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支持。三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是财政在担保基金、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财政性资金存款配置不平衡。县城行政事业单位个人工资业务多年集中在中国银行和九江银行,不利于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放贷;社保基金虽然按照要求在四大国有银行和信用联社开设了帐户,但是否根据各行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没有明确规定。至20__年3月末,全县财政性存款余额82863万元,主要分布在工行10969万元、农行9000万元、中行25000万元、建行18000万元、农发行2999万元、九江银行6300万元、信用联社5351万元、邮政储蓄2132万元、村镇银行3112元(各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情况见附表4)。

㈡诚信体系建设薄弱。一是少数企业、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偿债意识较差、还款意愿不强,甚至存在恶意悬空和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还有极少数国家公职人员故意拖欠银行贷款,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如:县农行反映,惠农贷款本息违期三个月以上的不良贷款已突破1.3%,且有600多万元违期三个月以下即将进入不良的贷款,如不良贷款率超过2%,省农行就会停止县农行新办惠农贷款发放业务;二是有的企业经营者依法守信意识较差,个人的不良诚信记录导致企业总体信用下降,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三是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力度不够,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㈢企业自身条件不足。一是经营管理粗放。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以粗放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抵御风险能力弱。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报表资料残缺不全,资产、销售等基本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度不高,有的企业根本无法取得财务数据,看不到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银行难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企业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和经营动态。三是资信等级低。不少中小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或成长阶段,资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往往难以达到信用评定等级要求,而被银行拒之门外。四是有效抵押物不足。有的企业前期手续不完备,产权不明晰;有的企业租赁厂房生产,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抵押物,难以满足银行信贷抵押要求。

㈣金融服务效率不高。一是贷款审批的环节多、链条长。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权制、集中制的信贷管理模式,县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权限低,即便有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也必须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相关要求,逐级上报,层层审批,手续繁杂,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二是信贷服务和信贷产品创新跟不上。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僵硬,信贷产品单一,认可的抵押物少,多数银行贷款对企业机械设备抵押不认可。三是贷款成本较高。据企业反映,有的银行预收的贷款保证金比例过高,1000万元贷款要扣除100多万元保证金。在贷款审查过程中,金融机构指定的中介机构评估、审计收费不合理,几百万元贷款,中介机构评估、审计收费叫价达七、八万元,大大增加了贷款成本。四是金融机构对自己的信贷产品宣传不够,与企业沟通对接少,不少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贷款品种和贷款条件了解不清,不知如何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五是少数银行为企业服务有差距。有的银行考虑到工作负荷重、放贷成本较高、风险大,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银行为吸引企业开户存款提出了诸多优惠条件,但当企业有贷款需求时,却不能得到银行的帮助和支持。

㈤担保公司发展滞后。目前我县已注册的担保公司有3家,但真正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只有2家。受注册资金的限制,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不足。县创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由于注册资本少、担保能力低,影响了金融机构与 担保公司的合作程度,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不认可该公司的担保资格,目前只同九江银行修水支行建立融资担保业务关系,而且银行给予的放大倍数小。担保公司的单体规模小,不仅运行成本高,而且不能享受国家对担保公司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已成当务之急。

㈥贷款投向不合理。对重点项目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贷款少,大多数银行热衷于商贸性的流动资金信贷,对工业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信贷支持隔岸观火、无关痛痒,只强调重风险控制,不注重支持帮扶,从20__年3月末贷款余额看,企业类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14.86%。

三、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存贷比的建议

为提高银行的存贷比,激励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㈠完善对金融工作的引导、激励和协调机制。一是建议成立县金融工作办公室,为县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明确县金融办对全县金融工作的服务、协调职能,配备或聘请专业人员,研究分析国家金融政策、全县金融运行情况,及时提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建议,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健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由县金融办牵头对金融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予以通报;通过有效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尤其是仍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危困企业增加贷款投放,并将其作为对金融部门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门奖项,落实奖励基金,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银行及行长进行重奖;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少、效率低、反映较差的银行给予通报批评,并将考核结果报送其上级主管部门,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该行帐户进行清理;也可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对金融单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项测评,测评不满意的限期整改,鼓励和调动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财政性存款与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及结构、存贷比挂钩机制。制定政府性金融资源在各金融机构中的分配管理办法,在不违反上级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政府性金融资源要尽可能向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好、支持大的金融机构倾斜,加大支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四是建立畅通的协调沟通机制。政府要加强与驻县银行上级行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倾斜政策,扩大对我县的信贷规模。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以及放贷条件和企业的贷款需求,通过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政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贷款营销洽谈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搭建交流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共赢。

㈡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县政府要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对守信企业和个人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倡导诚信经营的社会风气,增强全民诚信意识。全县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及公职人员要带头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做打造诚信金融环境的表率,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拖欠银行贷款专项清理活动,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银行做好本单位及干部职工个人拖欠银行贷款或担保贷款的清欠工作。建立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提高金融案件审判和执行效率,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县人民银行和有关单位要继续加强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扩展征信系统的信息覆盖面,建立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企业及其经营管理人员要树立“诚信就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夯实信贷准入基础。一是要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县工信委、县中小企业局要协调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进行信贷知识和相关业务培训,帮助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使企业财务管理更符合银行信贷要求。二是要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机制。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要定期深入贷款企业抽查财务报表情况,检查贷款效益与安全状况,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与银行建立真实的信息互动机制,杜绝资金体外循环、抽逃资产和逃废债务等行为,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三是要加大力度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制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重视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11篇

房地产信贷风险,指房地产信贷领域中的一种“不确定性或信息不对称”.指经营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资产、收益或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建设应该与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同步,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房地产金融风险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但当前我国的情况却是,房地产信贷投向不合理、房地产信贷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等问题,种种情况阻碍了房地产信贷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尤其是房地产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单纯依靠银行房地产贷款,使得大量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聚集在银行,这给房地产金融业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隐患。

因此,分析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表现的原因,积极寻求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方法对策,建立起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现状的新型房地产金融体系以及借鉴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我国理论界、金融界和房地产业人士的理论和观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信贷风险现状

(一)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信贷风险的种类

1、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因筹措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即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有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普遍在30%以下,部分企业甚至在20%左右。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良莠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发贷款门槛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

2、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失误,造成实际经营成果偏离期望值并最终产生难以归还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房地产贷款的经营风险主要存在于非住宅房地产贷款之中。由于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的特征,房地产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而更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开始投资就难以撤回。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由于决策失误或资金链中断而停工,就会造成“烂尾楼”和“半拉子工程”,套牢开发资金。同时房地产的流动性较差,在投资完成之前基本不具备变现能力,改造和变更设计用途难度较大,处置起来非常困难,资金回收的可能性小,所以房地产项目停工后往往一摆就是儿年甚至上十年。除此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圈地”、“炒地皮”以及施工企业被迫垫资现象更加剧了房地产金融的经营风险,因而房地产业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高度依赖于商业银行,房地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也使得商业银行不可能放弃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投入,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总量必然伴随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导致房地产贷款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据统计,我国广东省部分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额已占超过各项贷款新增额的70%以上。这种增长过快的趋势如不加以适当控制,一旦引发风险,后果将不可预料。事实上,我国己经发生了由于房地产不良贷款占比过高而导致银行支付危机的情况。

2010年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9年建设银行广东恩平支行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比例过高而导致不能有效兑付,出现挤兑风险,建设银行总行拨了50亿元,才解决了支付危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经营风险是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面临的最大风险。

3、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指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充分、监督管理欠严密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开发行为与销售行为不规范甚至为其经济利益恶意欺诈银行及担保方的风险。开发商的欺诈风险也是目前房地产金融机构和担保方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它可能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以2009年为例,四家国有银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质量差异明显,其中农行和中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偏高,分别达到16%以上和12%以上,工行和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则相对较低,维持7%左右。四大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

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上,央行发布了《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简称195号文),规范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条件,形成地产商、银行共担风险的安排。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受到利益动机的驱使,加上一些银行为了争夺客户,采取各种变通措施,使得房地产开发贷款存在许多违规之处,比如:以流动资金贷款来顶替开发贷款;高估地产项目价值,以尽争取尽可能多的开发贷款:

提前启动银行按揭贷款程序:利用建筑施工企业垫资的方式降低自有资金投入;开发商“走穴”银行信贷资金,一种是资金用途转移,二种是银行信贷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滚动开发,三种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营。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市场状况变化的不确定性给房地产开发投资进而给房地产贷款带来的风险。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市场风险也主要存在于非住宅房地产金融之中。由于房地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其波动周期且略超前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这种波动周期的超前性导致房地产投资风险难以预测。在经济高涨时期,房地产投资收益明显较高,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加大了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需求的扩大带来房价的看涨,从而出现房地产开发商由于对市场的乐观预期和高额利润而大量开发房地产,商业银行为争夺市场而将信贷资金大量投向房地产业的现象。一旦国家房地产业景气指数下降,市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致使房价大跌,巨额的本金和利息损失使房地产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继而导致银行大量坏帐产生。而且房地产业的不景气也会使得抵押物难以变现,更加增大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收难度。

(二)商业银行制度和经营行为风险

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在经营行为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给这项新的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患与现实风险。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银行内部管理滞后

各行大多采用经办行内部审批这种效率较高的审批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房地产贷款的调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均在支行内部进行,支行行长集审、贷权力于一身,缺乏有效的制约,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决策风险。再者,银行贷后管理薄弱。由于客户繁多,贷后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采用电话方式,银行很难及时追踪借款人经济状况的变化,无法对个人住房信贷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往往是一笔业务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时,信贷人员才上门催收,贷后管理演变成了不良贷款的催收。

2、银行出现违规放贷现象

一些银行为了争夺客户,采取各种变通措施,降低房贷门槛,甚至违规操作。有的变相对“四证”不齐全的项目发放开发贷款;有的以流动资金贷款替代房地产开发贷款;有的放松个人住房贷款的条件,降低首付比例,擅自延长还款期限;有的以个人住房贷款的名义发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有的继续向项目资本金达不到项目总投资30%的开发项目发放住房开发贷款。

3、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时存在隐患

有的房产所有人串通第三者,先通过合法的形式将房产租给第三者,在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即使实现抵押权,在房产所有人与第三者约定的租期内也不能受偿。有时房地产开发商以未结清建设工程款的房产进行抵押,或串通建筑公司出具未结清建设工程款的虚假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拖欠工程款的“优先受偿权”将“优先”于抵押的“优先受偿权”,从而导致房产抵押风险。还有一种情况是抵押率偏高。现在银行支持的房地产项目,贷款与土地房屋抵押率一般设定为80%,有些银行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争夺市场份额,自行提高抵押率。

4、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信贷严重依赖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为房地产融资及服务所提供的金融工具过于单一,致使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信贷严重依赖银行贷款。“中国房地产企业70%的资金来自银行”的说法在房地产也根本不成立,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以流动资金贷款交纳土地出让金,取得“四证”,申请开发贷款,建筑施工单位垫资修建,提前启动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程序,资金链一贯而下,房企信贷资金又何止七成?再加上个人房贷按揭,相信整个行业的负债率将远远超过70%,这给银行信贷带来了巨大风险,一旦开发后续工作无法按预期进行,或者开发商的资金链出现断裂,以往所贷出的资金将立即处于高风险的状态中,房地产业的风险就会转化为银行的风险。虽然这些贷款都有房子作抵押,但银行要的是还本付息,不是要房子,最终手里拿到一大堆房子对银行来说也意味着失败。

5、银行信贷资金挪用现象依然存在

一种是资金用途转移。一些开发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往往还包括建筑材料、物资经营等项目,银行实际操作中很难把关。他们有的还通过关联建筑企业转移挪用房地产开发资金;二种是银行信贷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滚动开发。有的房产开发项目房产销售已接近尾声,而银行贷款却分文未还,售房款被开发商贷款挪用于新的开发项目;三种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营。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尽管是在本地注册及融资的,但项目与资金的使用却一直在外,使银行鞭长莫及,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这些银行信贷资金挪用现象,造成基层行一些项目贷款不能按期收回,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

目前,普遍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各商业银行银行也已基本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大部分商业银行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行长负责全行全面业务发展及管理工作,而信贷风险管理则是作为行长行政管理的内容之一,由行长领导下的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对风险管理重视一点的银行,会成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大多银行则是将风险管理列入信贷管理部门中,由该部门的一名或几名员工兼任,银行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

即使是成立有单独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与监控的银行,其风险管理工作实际上也难以确保正常开展。这是因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长任命,员工则由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提名,行长任命。换言之,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其人事关系均由行长决定,从而造成这些人员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时只对行长负责,唯行长命令是从,在风险管理方面丧失了独立性,行长负责制与风险管理独立性的要求存在矛盾和偏差。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高居不下的不良贷款数额和令人堪忧的信贷资产质量,己经日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问题:

1.信贷风险测量方法简单

在信贷市场风险测量方面,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长期以来管制严格,商业银行没有面临较大的利率和汇率风险,因此,信贷市场风险测量水平仍相当落后。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监管多采用重新定价缺口和累计头寸法等最为常见和最简单的方法。简便采用的量化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也多是针对单个借款人信贷风险的测量与管理,对于信贷组合风险则缺乏有效的定量测量与分析工具。将过于简单的信贷风险测量方法运用于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显然在有效性和精度上要大打折扣的,在风险管理的源头就存在失真的问题无疑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2.信用评级薄弱

现代银行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是建立在信用评级基础之上的。因为不同的贷款客户存在着种种差异,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有区别的,在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自然不能等同对待。论文格式因此,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乃至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结果能否准确反映银行真实的经营管理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评级功能的有效发挥。

信用评级的方法有两种,即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评级的有赖于专业化信用评级的有力支持,在我国,由于专业化的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采用此法的可操作性差。而就内部信用评级而言,目前,我国银行大都有自己的信用评估系统,但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风险的识别、评估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并不能满足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要求。

3.信用风险模型管理空白

长期以来,定性分析在我国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占比重过大,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所欠缺,更谈不上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运用。直到上世末东亚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商业银行才越来越重视风险的识别与监控,并意识到对信用风险状况只用“高、中、低”做出评价未免过于笼统,没有说服力。目前,不良贷款比率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量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计算简单、形式简易,但至少用比例这一数字形式给了我们一个有关信用风险的“位置感”.如果能在进一步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运用风险量化模型计算银行的风险资产状况,使之与资本金相匹配,就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则又给了我们一个有关信用风险的“安全感”.但从目前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仍是空白。

4.信贷管理方法简单落后,难以防范风险

限于起步较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对借款客户资信情况的判断往往是凭感觉、靠关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信贷客户的选择方面也只是临时起意,没有一个明确而持续的信贷投放政策,缺乏清晰的指导;对客户的借款申请进行审批时,操作流程不畅,往往评审委员还没有对借款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就要做出自己的决议,缺乏有效的沟通;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资金流动情况、借款人支付利息的情况、归还贷款的情况、贷款到期情况等,都要由信贷人员自己去柜台找会计人员查询,费时费力,有时还容易遗忘,造成不好的后果。

例如:锡州商业银行至2010年期末,该行关联交易余额分别为29584万元、8667万元(其中保证金5867万元)和8802.91万元,全部关联交易余额占本行报告期末资本净额的比例为20.99%.虽然该行披露这些关联交易五级分类形态均为正常,但从关联人身份特征看,关联自然人全部为该本行的内部人及关系人,关联法人全部为该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内部人及其近亲属控制的关联法人企业,毫无疑问,这会给该行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信贷风险地区集中度高

商业银行的地区风险集中度高,以锡州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10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至本期末余额为42185万元,各区的分布情况为:锡山区17950万元,占不良贷款比例为42%;惠山区14994万元,占不良贷款比例为36%;滨湖区2421万元,占不良贷款比例为6%;新区3689万元,占不良贷款比例9%;城区3131万元,占不良贷款比例为7%.

从2010年锡州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区域分布的季度变化情况看,锡州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锡山和惠山二区,合计要占到全行不良贷款余额的75%-80%.

(四)信贷风险行业集中度高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往往集中于一个或几个行业领域,而一旦这些行业陷入困境,那么银行所面临的信贷违约风险将明显加大。以锡州商业银行为例,截止2010年年末,该行行业贷款投放前五位客户累计投放信贷212.93亿元,制造业(66%)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4.74%)就占到80%强,信贷投放行业集中明显。

因此,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风险状况对该行资产质量情况有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该行贷款客户中该行业企业不良贷款比例较高,观其原因主要是化工印染、纺织加工两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行业风险、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等的影响较大,再加上一些纺织企业自身规模小,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和地区条件的限制下,仍盲目扩大投资,结果往往使企业陷入困境,致使贷款出现风险。另外,由于之前该行未将所有政府、村委贷款合理分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在本季末该行将这类贷款全部按要求分至该两个行业中,导致不良贷款数较上季和年初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上世纪末的一些实业公司、农服中心等的一些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的风险集中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农信社经营的地域限制。这种地域限制主要表现为农信社在机构设立和业务经营上严格按照乡级或县级行政区域分割,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而且同质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信贷资产无法有效分散。二是经营规模的限制。单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容易引起单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升高,风险集中。

以锡州商业银行为例,截止2010年年末,该行前十名贷款客户年末贷款余额累计13.9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98%,占资本净额的62.19%.

(五)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取代《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崭新阶段。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目前,各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制度、对客户实行统一授信制度、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进行新的分类、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内部监督制度和实行贷款终身追索制度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还存在相当的问题,许多制度的整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贷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

多数银行并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在含义,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各项规章制度,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汇总,有了规章制度,银行就有了内部控制。实际上,内部控制应该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虽然,银行各项业务离不开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内部控制机制。由干这种认识的偏差,使得一些银行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2.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不够(1)虽然基本上都建立了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制度,但部分银行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在对各分支机构及部门的管理上授权不清、责任不明,甚至出现滥用权力、滥授权现象。有些分支机构权力过大,有些部门身兼数责,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职责不清,内部权责脱节,内部核查走形式,减少和预防差错的能力被削弱。

(2)虽然实行了审贷分离制度,并在制度上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但从组织结构上看并不彻底,“贷前”调查和“贷后”调查不是由两个部门来贯彻执行,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客户经理既做“贷前”调查,有做“贷后”调查的阶段。

(3)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贷款种类和产品设置信贷内部职能部门、划分业务领域,但这种内部机构设置方法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经营的内在规律相违背,容易造成内部各信贷部门相互扯皮,不利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3.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和独立性

(1)内部控制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尽管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有的制度不够全面,对信贷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存在控制盲点;有的制度不够系统,缺乏配套的业务操作规程;有的制度较之业务发展明显滞后,早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2)缺乏独立性。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内部控制的建立者和执行这是同一部门,操作人员和核对人员是同一人,内部检查流于形式,内部牵制制度执行不力。有的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甚至直接受各级行行长的领导,独立性不强,审计工作不超脱,查处力度不够,大大削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

(3)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不彻底,大多流于形式。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商业银行的行长或其分支行机构负责人长官意志严重,业务的审批和授权随意性较大,甚至滥用职权,业务处理上经常出现反向运转的状况。有的企业或个人要贷款,不是先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由信贷员进行信用分析,一级一级地审查上报批准,而是直接先找主管领导,由领导一级一级向下指派,具体经办人员再具体进行办理。这种操作上的“逆向”运作,使得经办人员不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必要的审批和经办过程“走过场”,为拘私舞弊和假公济私创造了可乘之机,同时也使金融资产面临较大风险。

三、商业银行防范房地产风险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应调整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内在结构控制开发贷款总量扩张,并不意味着不放款,而是要合理调整结构,实行差别政策。要结合各地区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房地产的价格水平和供求状况、居民居住水平和购买能力,商业银行自身应对房地产贷款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1、优化贷款客户结构

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5000多家,一、二级资质的开发企业加起来还不到14%,大量实力较差的开发商充斥市场,这些企业实力弱、经营水平差,抗风险能力极低,一旦房地产市场遇冷或政府出台更为严格的信贷政策,它们将再无生存空间,所贷款项极有可能无法收回,从而给银行带来又一笔不良贷款。因此,当前各银行应重点拓展并支持在全国、跨地区或一定区域内经营实力雄厚、经营业绩优良、发展潜力大的房地产优质客户,这样既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贷款客户结构和降低贷款风险,也是打造房地产民族品牌和培育大型开发龙头企业的需要。

2、优化贷款项目结构

银行应该谨慎选择房地产的贷款项目,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首先选择地理位置较好、市场销售前景看好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

对大户型、大面积、高档商品房和别墅,不管是前期的货款投人,还是后期的按揭服务,商业银行应该适当限制,相应提高其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成数水平,缩短贷款期限;对于一些炒作过度的楼盘的投入一定要充分论证其产品销售市场后方可进行。

优先支持适销对路的符合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能力的住宅项目、城市旧区改造项目、城市经济适用房工程,对广大群众需要的经济适用房采取下浮利率,进一步扩大这些项目个人住房贷款的覆盖面,扩大住房贷款的受益群体。

合理参与写字楼项目,谨慎参与商住楼项目。从而使房地产信贷资金结构实现从高端客户到中、低端客户,从商品房到商务楼,从开发资金、流动资金贷款到按揭贷款的科学分布,避免房地产信贷资金集中于一点,从而使房地产信贷资金形成更能抵御风险的结构。

(二)银行应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完善贷后管理机制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因素,并强调风险控制体系应该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进行修正。贷款管理前台与后台应该职责明确,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前台负责调查借款人和项目的实际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并对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后台负责材料的审核以及贷款的分析和判断,贷款审批人员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科学合理地分析贷款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做好对企业贷款条件中企业资质和投资项目质量的评价,独立做出贷或不贷的判断并对决策的准确性负责。前台的行为要对后台负责,后台的决定也要客观独立。

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要针对项目进度合理掌握贷款的发放,禁止开发贷款一次性开发到位。当开发商卖楼所得款项超过贷款额时,再把全部贷款拨付给开发商;加强对房产项目的工程进度、销售情况、资金使用的动态监控,及时做好预警工作;监督开发贷款的实际用途,防止资金被用于地皮或楼盘投机炒作,而不是真正用于房产开发;建议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完成总投资75%且符合销售条件时开始回收房地产开发贷款。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要对借款人的真实借款目的进行监督,防止用“假按揭”为开发商套取贷款;要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防止抵押物被恶意销售,保障银行对抵押物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及时监督,特别是对那些收入下降、失业导致还款能力下降的个人,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对其真实的经济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与保险公司联系,启动保险程序;对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拖延办理《房屋他项权利证书》无法落实抵押登记的,要利用保证金的制约作用督促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严防债权“悬空”.

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经营主管部门,风险、法规、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基层行贷后的监管和指导,帮助经办行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发挥整体内控的联动效应;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加强组织结构中的监督职能,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中的“四只眼睛”原则(贷款的发放与审核的权限分授予不同的主体);定期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审计部门对贷款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有章不循或违规操作时,要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加强对因机构撤并移交的贷款管理,要求接管行要指定专人以清收为主负责贷后管理,实行考核责任制。

(三)建立健全规范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

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就要在各金融机构内部建立信息资源库,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减少信息互通的阻碍。通过资源共享走向信息集中,最终完成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

1、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

通过“一人一码”和“一企业一码的对应方式,将个人和企业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固定编码中,以供银行备查。个人信用档案应该包括个人身份、固定收入来源、银行账户、额外收入、其他资产的构成和变动、个人保险等。企业信用档案则主要包括企业资产规模、所属产业发展前景评估、企业关联单位的往来情况等。还要掌握借款人的特殊情况,如是否存在先期债务、有无不良使用历史等。

2、建立多层次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调查制度

个人信息的调查只依赖信用调查公司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依托税收、财政、审计等部门,在个人信用调查公司的帮助下,对使用信用卡、个人支票、住房消费信用的用户进行信用评估,并利用银行系统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个人信用调查制度。对于企业,则可以通过工商管理部门、会计和法律事务所、专业评级机构来进行信用评估。

3、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银行系统需购置必要的设备,加强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商业银行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联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但是共享并不是开放全部客户的全部资料,而是有针对性地对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个人信息进行披露,比如,只对申请人以前的信用还款记录、是否有可靠的还款来源以及收入是否足够还贷款等信息进行确认。对于企业,则公开的透明度可以更大,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本来就具有向社会公众公开商业机密以外的经营信息的相关责任。

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资金成本 资产配置 泛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是利率体系市场的定价核心,而五大国有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以下简称“五大行”)则更代表了全社会最低资金成本定价的方向。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推进,为了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有大型银行经营投资状况、资金成本及其变化趋势,本文以2014年年报为依据,对五大行资产负债、资金成本、债券投资等情况进行梳理,试图在基本面的传统分析框架之外,增加对于银行经营行为、资金成本变化的微观认识和印证。

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截至2014年底,五大行总资产为74.85万亿元,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45%;存款总额为55.9万亿元,占全社会存款余额的46%;债券投资规模为13.5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45%。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随着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渡,银行头寸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信贷和类信贷市场等各层次利率产生深远影响。

(一)资产状况:增长放缓,同业收缩

2014年,五大行总资产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同比增长9%。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存款脱媒和风险偏好下降是主要原因。从各季度增长来看,一、二季度增长较快,而三、四季度增速显著放缓,呈现缩表,这意味着银行存量资产的腾挪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影响将更为剧烈。

为了更好地区分银行风险资产投资,笔者把银行生息资产分为贷款、类信贷资产(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纯债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同业拆借(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以及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其中,贷款和类信贷资产的扩张增速可代表银行风险资产偏好和配置情况。

从资产结构看,与2013年相比,类信贷资产收缩,贷款占比上升显著,纯债投资和同业拆借小幅回升。其中,贷款占比大幅上升4.8个百分点到52.7%;纯债投资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到18.1%;类信贷资产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到4.5%;同业拆借占比小幅上升0.7%至5.1%,五大行几乎不持有非标资产。

从各类资产的增速看,贷款和同业拆借的增长是全年资产规模扩张的重要来源,而类信贷资产明显收缩。2014年五大行总资产增速为9%,其中贷款增速为10.7%;同业拆借增速为13.6%;而类信贷资产则从2013年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7.9%),收缩明显(见图1、图2)。

(二)负债状况:存款流失加剧,成本上升

1.存款流失加剧,主动负债占比继续上升

自2014年三季度五大行总存款规模首次出现下降后,四季度继续回落,再度下降2212亿元;存款同比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到5.7%。由于银行存款下降,导致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减少,对债市产生冲击。银行存款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银行信贷和非标等风险资产扩张速度减慢,资产派生存款能力显著下降;二是政策性因素影响所致。比如从结构上看,在存款中流失最高的是个人活期存款,2014年出台的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相关规定大幅降低了银行季末揽存的冲动,抑制了过去理财季末到期转入表内、季初出表的现象,减少了存款虚增;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存款加速脱媒,转向理财和货币基金,导致客户和存款分流。

从整体负债结构变化看,2014年五大行存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2013年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持续下滑。与此相对应,同业融资和发债融资占比则小幅上升。同业负债尽管在相关监管规定的影响下经历了短暂去杠杆的过程,但从整体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扩张的情况下,仍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应付债券的上升体现了银行主动负债意识的增强。此外,其他综合化负债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发行拓宽了负债来源(见图3及图4)。

2.个人存款流失加速,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高了资金成本

在五大行中,除交行以外,其余四家银行企业存款增速均显著快于个人存款增速约2~3个百分点,而个人存款脱媒趋势仍在加速。2014年五大行理财产品余额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达8%~13%,理财产品余额占个人存款比重的均值约为25%。

在存款结构中,不仅由对公业务贷款所派生的企业存款占比提高,且企业存款的定期化态势也很明显,其中有四家大行的企业定期存款占比较2013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与经济活跃度下降、流动性管理手段增多、在企业业务上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

在五大行的存款结构中,活期存款占比约为40%~50%,定期存款占比约为45%~50%,理财产品占比约为10%~13%。其中定期存款以1年期为主,3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占比非常少。如果按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包含理财)分类,企业存款占比在35%~60%。从变化趋势来看,银行增加主动负债来源、短端利率向市场化利率靠拢、企业存款占比不断提升(更多凭借资产业务创造存款,而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决定了五大行存款利率面临刚性上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标志着社会最低资金成本中枢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难以下行。

从工、农、中、建四大行来看,企业存款利率的整体上行幅度明显高于个人存款。企业存款由于资金量大、流动性需求相对稳定,是各类银行竞争的重点。2014年,在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可扩大到1.3倍的环境下,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谈判力更强,导致2014年企业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上行10bp以上。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和定价利率上行,导致企业存款平均利率上行13bp。与之相对应,个人存款平均利率上行9bp(见图5)。

3.理财产品继续高增长,但部分银行有所放缓

理财产品在本质上是存款业务的表外延伸,是增加客户粘性、争夺存款的重要工具。尽管五大行具有传统的存款优势,但在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同样面临着资金争夺和存款流失加剧的状况。2014年国有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明显加大,交行、工行和农行2014年末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5769亿元、1.98万亿元、1.16万亿元,分别较2013年同比增长99%、48%和36%;中行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长1.1%(见图6)。

4.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继续上行

2014年以来,央行先后出台了降息、降准等系列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大幅回落。央行还通过中期结构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商业银行投放资金,但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仍在上行。由于存款脱媒以及竞争加剧,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渡。

笔者根据上市银行年报,以“利息支出/付息负债”来计算银行的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2014年五大银行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继续上行。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平均负债成本为2.13%,较2013年末上行16bp。五大行之间负债成本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工行和农行资金成本最低,分别为1.94%和1.86%,利率上行幅度最小,仅较2013年上行4bp和8bp;而建行、中行、交行的表内付息负债成本分别为2%、2.08%和2.75%,较2013年分别上行16bp、19bp和36bp,反映出利率市场化逐渐影响到大行的核心存款优势,存款利率上行和市场化高利率占比提升,导致资金成本持续抬高。具体来看,2014年五大行存款利率普遍上行3 bp~21bp,平均资金成本在1.9%~2.35%;而市场化融资利率分化更为显著,主动负债竞争加剧将进一步抬高资金成本,并可能加大波动性风险(见图7、图8)。

债券投资及定价能力分析

(一)债券投资:以被动配置为主,回归平淡

2014年,五大行在国内市场的债券投资总量为13.5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投资总量的47%(按中债口径),较2013年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8%,略快于总资产增速。

1.债券投资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

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数据,2014年五大行债券投资存量结构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中,全年增持国债3366亿元;政策性金融债4037亿元;企业债552亿元。从持仓变化看,五大行均大幅增持了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对于中行、交行和建行来说,甚至是第一大增持券种。笔者分析,除了这些债券具有免税和流动性优势外,可能还与2014年央行运用MLF、PSL工具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可以政府债券作为抵质押品有关,由此使得银行对于这些债券的需求攀升;另一方面,随着地方债自发自还扩容,银行可能出于维持与当地政府关系的考虑,增加了对地方债的投资。

此外,工行和交行还加大了对企业债的投资力度,对政策性金融债仅保持到期续配的平稳节奏。而农行、建行和中行则增持了大量政策性银行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尤其2014年同业存单大量发行,在银行债券配置中的占比有所提高,对其他债券的需求产生一定挤出作用。

2.五大行重仓存量金融债平均利率为4.5%

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持有的前十大金融债平均利率为4.5%,平均久期为7.3年,区间在[5,8]年。从边际增量来看,2014年五大行新增持重仓金融债券平均收益率均在5%以上,反映出银行在债券投资中对收益率要求逐渐提高,需求偏好从政策性金融债转向票息更高的商业银行债。从存量金融债利率对比来看,非国开债对配置盘的吸引力增加。从边际增量对比来看,配置盘并没有大量买入的动力,预计将放慢配置节奏,甚至引导资金利率上行,以获得更好的配置时点。

3.债券久期偏好中等期限

在资金成本上行和息差缩窄的压力下,银行一方面增加了对金融债、商业银行债和信用债的配置以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通过拉长利率产品久期来获取期限利差收益。

对银行自营和配置盘而言,拉长利率债久期比增加中短期信用债的配置更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由于银行投资信用债需计提100%的风险权重,如果扣除资本占用成本和税收成本,则短融、企业债和银行次级债在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将显著低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等品种。只有贷款和非标资产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大于债券投资,属于真正的“高风险高回报”品种。因此,当市场处于相对平稳且久期风险有限的环境时,大行在债券投资中更愿意增加中长久期利率债的配置。

(二)定价能力:竞争上行,息差略升

1.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率竞争性上行,息差略升

2014年,五大行平均付息负债利率为2.23%,区间为[2%,2.8%],较年初抬升10bp~26bp,最高与最低者相差82bp,上半年资金偏紧推高成本,下半年利率略有回落。

当前信贷市场在本质上仍属于银行的“卖方市场”,在资金成本上行后,银行增加风险资产配置,提高风险资产定价。2014年五大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均值在4.65%左右,区间为[4.2%,5%],较年初上行10bp~20bp。

2014年,五大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均值为2.46%和2.6%,较2013年上升3bp,其中农业和建行息差水平较高。从变化来看,农行息差显著增大,而交行息差则大幅缩窄16bp,反映出资金成本上行压缩息差水平。

2.息差分析:信贷定价能力偏弱,同业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笔者通过对2014年五大行生息资产的息差来源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变化:一是贷款定价上行幅度偏弱。五大行的客户以优质国企和政府客户为主。2014年经济下行风险较大,随着央行降息,银行贷款涨价能力较弱,整体贷款利率上行幅度有限,仅为1bp~9bp。但贷款总量占比略有提升,贷款定价利率弱于净息差的表现,也低于资金成本上行的幅度,预计未来银行可能将继续提高贷款定价。二是票据贴现和同业利率大幅上行,是息差的最大来源。资产收益率提升20bp~80bp,主要受益于2014年资金利率偏高,利率波动加大,银行对市场化融资依赖上升,大行凭借资金优势积极扩大同业和票据投资,获取较高收益率,预计2015年同业息差将有所下降。三是债券投资收益率提高。2014年是继2008年之后的第二大债券牛市,银行债券投资利率大幅上升20 bp~35bp,至3.5%-4.2%,是息差的第二大来源。预计2015年债市波动将加大,对息差提升的贡献度将有所下降(见图9)。

(三)资产质量状况及债券投资形势分析

2014年末,五大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5061亿元,其中2014年增加1064亿元,同比增长31.1%。随着关注类贷款的不断上升,可能会持续压低银行风险偏好,抑制未来信贷以及非标等类信贷风险资产的扩张(见图10)。

银行贷存比上升较快,接近监管红线,导致债券投资规模相对下降,风险资产扩张放缓。截至2014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贷存比分别为68%、65%、73%、73%和74%,叠加17%~18%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流动性资金有限,债券配置需求下降,尤其是信用债等风险资产的扩张放缓。

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银行加快补充资本金。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1%,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11%,呈上升趋势。在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的情况下,银行已经加快补充资本金的步伐,在优先股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都在加速推进。除建行外,其余四家大行均已优先股发行预案来补充资本金。资本金补充压力的持续存在,导致银行资产扩张和风险偏好趋于谨慎,贷款定价的信用风险溢价维持高位。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银行已从单纯依赖资产扩张的“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存量调整的“精耕细作”时期。在竞争加剧和息差缩窄的压力下,过去作为债市中流砥柱的大行配置性需求在投资结构中增持力度相对弱化,对期限溢价、信用利差要求的回报率更高。此外,同业存单、非标资产、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收益权等高息资产竞争加剧,如果债券利率不具备相对优势,可能会在资产配置效应下被挤出,因此整体资产定价水平和回报率要求也将继续提高。

未来展望

银行资金成本的上行风险和息差缩窄压力,对银行资产端的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市场化融资占比的上升,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和利率波动风险将会日益增加,导致资产端久期压缩,流动性要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