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22:4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材分析:
歌曲《小雪橇》描写儿童们在冰天雪地中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情景。歌曲2/4拍由6个乐句组成。五六乐句是补充乐句,进一步渲染了歌曲欢快的情绪。歌曲节奏丰富,速度较快,情绪欢快活泼充满了童趣。歌曲中有几处音程跳动较大,演唱时请注意音准的把握。
教学目标:
1、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2、为歌曲进行各种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在活动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友好合作的能力。
2、在音乐表演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在学会歌曲《小雪橇》后,教师启发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特别应注意启发学生模仿马蹄奔跑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引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班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回答问题,那老师问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冬天,可以玩雪)
2、好,下面老师就带领你们走进了美丽的银色世界。玩一场打雪仗的游戏。
3、我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这些户外运动。今天,我就邀请那么乘坐我为你们准备的《小雪橇》一起去参加一个圣诞晚会吧!
二、聆听感悟,启发诱导
1、初听:思考,滑雪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歌手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请用你的动作表示——A:,优美的----举手B:欢快的-----点头
2、复听:从音乐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3、再听:歌曲描绘了你们这群可爱的孩子不畏严寒,在雪中玩耍的情景,我们大家都被这欢快的情绪所感染,那么让我们展开现象的翅膀,闭上眼睛再次亲身体验一下坐上雪橇上的快乐吧!
三、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雪橇之行带给我们快乐,我想,我们将要参加的圣诞晚会也一定能带给你快乐。如果能加上我们甜美的歌声是不是会更精彩呢?那就让我们把这《小雪橇》当做节目送上吧!
1、大家轻声跟着小歌手模唱,我们比一比看谁先学会这首歌。(放3遍范唱
)
a
:找出相似乐句,指出不同之处。
b
:模唱相似乐句;体会发展乐句。
c
:模唱全曲。
2、跟琴学唱:速度由慢到快3—5遍。
3、对比学唱歌曲:分组展示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并齐唱全曲。
4、跟录音伴奏进行齐唱:注意情绪的调动。
四、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大家的节目唱准备的不错,我们的舞会上就只有唱吗?(生答:还有跳、演奏等)那就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吧!
1、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的活动小组:舞蹈、器乐、演唱。
2、分组进行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舞台。
一、了解学生
要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就要善于把教学的重心从课堂教学移到上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了解,教师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是不用教的;哪些是部分学生会的,部分学生不会的,可以请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人说教和提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只有教案的完整呈现而没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师的思维整合,而没有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谁能说这节课就是一堂好课呢?总之,一个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不仅应在备课前能够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的特点也应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备课前还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歧义和困难,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开这些症结,促进课堂上的互动生成,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呢?
二、解读教材
对教材的解读包括对课程标准和课本的解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倡导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应只抱着教参备课,还应该拥有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带进课堂,以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新基本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所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细细揣摩,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建立结构体系
课本知识是有一定结构体系的,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善于教会学生一个个知识点,而且还会巧妙地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当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知识结构了,他们就能用这种结构体系来学习类似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时,先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先板书课题,释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然后整理出这样五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那个人怎么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只要能解决这五个问题,就能学好这则寓言,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已经顺利地解决了这五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第二课时中,笔者试探着问学生:我们怎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呢?思索片刻后,有的学生举手说:“我们可以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笔者高兴地点点头表示支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问题,再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集体交流汇报。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学生把在学习第一则寓言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体系用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感觉学习的内容简单了,目标明确了,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七、学会反思
最近几年,教育界倡导反思之风愈刮愈烈,专家教授反复告诫我们:“一个教师写几十年的教案可能成不了名师,但只要认真地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教师在教案和听课笔记后总不忘附上几句轻描淡写的反思,其实完全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其实,只要我们每天记得把自己在课堂上某一环节的亮点和不足等记下来,并且要思考亮点为何成为亮点,要找到理论依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是一线教师最大的便利。教师不要害怕面对课堂上的缺憾,因为只要是真实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在每节课后能敏锐地意识到哪个环节不尽如人意,并且能从一个个不完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重建,那么以后的课堂可能又少了一个缺憾,多了一个亮点。
陆红梅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苏州 21520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根据现在小学的基本情况,一般采用“英语角”, “英语歌曲”等方法。但作为上课伊始的自由式会话这一环节,不失为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自由式会话以日常会话为主,而我们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在日常会话中的一些问题展开。
所谓自由式会话是口语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在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常也有这样一个环节,只是这一环节更多的时候只是流于形式而未能真正起到作用。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最好的角色是引导者,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说话。英语课上的Free talk要突出“talk”这一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各类话题,并加以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和表演。自由式会话只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也不可以代替英语教学的其他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水平来确定自由式会话的内容和形式,而不只是单纯的去为了完成这个教学部分而去胡乱得进行自由式会话。以下是我在平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自由式会话中的形式,经过自己对本校四年级的五个平衡班级做的听课与课堂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小学中自由式对话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困惑: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由式会话存在的问题
(一)“老三句”的困惑
在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不管是同学间交流还是师生交流,经常听到的对话就是“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 day is it today?” 和“What date is it today?”等问题。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老三句”现象。首先,“老三句”在教学中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聊,甚至对这样的自由式会话反感;另一种情况是,让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根本不用“脑子想”。由于长期的仅限于这几个问题,学生已经达到条件反射的状态,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答案就可以脱口而出,这样根本起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自由式会话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训练口语。可是,每次的对话就只有这么几句,根本起不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另外,平日里自由式会话中有很多基本常识的错误。其中问“How old are you?” 就犯了与外国人交流中的大忌。而类似于“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也是因为错误的思想,认为外国人在交流总喜欢问天气的问题,就像中国人在打招呼的时候问“吃了没有”一样。至于,其他的提问也是一些相当“傻”的问题。通过对我们所在四个小学,六年级教案的统计,发现其中有82%的课堂上会有类似问题。而在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生提出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为什么老是在问这几个问题?难道外国人就只有这几个问题可以来谈嘛?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特别傻等等”。学生特别是觉得“What’s your name?”这个问题,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问,现在六年级了还在问,而且问的对象都是好多年的同学,有时候觉得很无聊。由于长期的“老三句”形式,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老师失去了兴趣,老师一张嘴他们就知道要什么话了,这对整个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老三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起不到训练口语,锻炼思维的目的。
(二)自由式会话不等于背诵课文
在自由式会话中另一种形式就是复习上堂课的词组或是句子。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老三句”问题,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呆板,更像是复述课文,学生放不开,起不到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心情的效果。在我所执教的小学,对五六年级作了调查:其中68%的学生认为这是在背诵课文,而且让他们觉得这三分钟很难熬。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开口说话了,但却让他们有了“说”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觉不到轻松和自由。他们只是在努力地追忆课文中的内容而不是在进行展开思维的对话。这让我们一直在禁止的“哑巴”英语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反而加剧。我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全班38名同学,在上个单元中学习了 “Thank you very much.” “Not at all.”这句对话。我逐个用“Thank you very much. ”来问他们,但绝大多数同学都用“Not at all.”来回答,而不用我们以前所学的“You’re welcome”或是“That’s all right.”来回答。这个很简单的试验就证明学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禁锢了,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最初,教师可示范复述,或以提问的方式提示学生或给出关键的词句,然后逐步过渡到独立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创造了浓厚的语言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那为什么会存在以上两种问题呢?我想应该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二.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由式会话的原因
(一)师资
现在的小学英语老师师资不够强大。譬如,现在江苏省的小学,一般学校都开设近30个班级,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分别开设英语课,英语老师平均有十名,所以差不多每个英语老师需要带三个班,备课,批作业等一系列的事情使得教师没办法每一节课都精心去准备课前的几分钟的自由式会话。这一原因导致了这一环节比较容易被忽视。
(二)学生的自觉性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普遍不高,一些口头回家作业根本无法认真完成。由于大部分的自由式会话中的内容需要学生回家去准备,所以少了学生的准备,单靠老师的精心安排,之间互动不起来,彼此的兴致就提不起来了。这就导致了自由式会话精彩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分别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作了以下尝试,并觉得一下几种形式内容比较适合小学生。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由式会话的对策
(一)音乐的感染。
心理学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类。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为课堂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情或动作而暗示他人。积极的课堂气氛除了能统一学生的行动外,又能引导学生摆脱原先的学习状况,甚至具有创新功能。所以我会选择在上课后放一段音乐,但尽量避免较难的歌曲,可以选择同学们熟悉的歌曲,或者是一些简单易懂琅琅上口的歌曲,听一两遍学生就能跟着唱。然后接下去可以问一些有关于歌曲的问题,问问同学们的想法或是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喜欢的歌曲,同时也可以延伸开来说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最好是可以选一些与上一课的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这样可以顺带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当然,也可以选择与新内容学习有关的歌曲,以便更好的导入新内容的学习中。例如,在小学牛津英语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Unit6 Let’s count”中,要让学生们学习数数,从7-12.在一年级时,他们已经学习过1-6.所以我会选择《Five little monkeys》这首歌谣,歌词比较简单,节奏轻快,学生学得很快,很好得复习了1-6个数字。然后再导入新课时的教学,这样整个过程不会显得呆板,同时,起到了复习内容,放松学生心情,练习思维的目的。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找不到那么多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歌曲。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可以自己根据熟悉的旋律来编一些短歌,或是顺口溜。他们在课后也会自己尝试去编顺口溜来背单词和词组等。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教育的真正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
(二)情景表演的乐趣。
其实在自由式会话活动中,孩子们并非渴望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喜欢那种环境中真正各抒己见,轻松交流的畅快心情。像类似于报告一般的一对一对话只是学生一个人或俩个人的表演,会让其他学生容易开小差。所以小组形式的情景表演则是展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我们一般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到六人一组。在一个小组中,实行座位就近原则,但也可以适当调整,一般包括1至2名尖子生,中间穿插1到2名学困生。小学三四年级一般是课文内容表演,相当于角色表演,有能力的组在熟练的基础上,可以对会话内容进行扩展。而五六年级,我们则可以要求他们能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内容,利用主要句型,自己编写对话,并且尽可能地创设出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增加表演的可看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都能放得开,尽情地展示自己。而且每个学生为了能在表演中获得一个角色,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语音、语调等说英语的技能,往往在课后练上好多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表现对话内容,同时也复习和巩固了单词的读音,句型的表达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
(三)融入生活。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融入生活的适当的拓展。课外让学生通过搜集与话题有关的素材,利用自由式会话的时间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评比,如讲food and drink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Western food and Chinese food 的有关资料,在自由式会话时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师还可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进行文化讲座。以前美国人也不好意思把在饭馆吃剩的菜带回家,怕有失身份。所以有的人就会对服务员说: “Waiter, could you please wrap up the rest of this meat for me ? I'd like to take it home for my dog.”尽管带回家的东西是给人吃的,但是doggy bag这个名称也就成了日常用语。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进行提问。就像这样的生活英语小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采集也可以老师用英语报告给学生听。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有话可说也敢说。曾经听过一堂“Let’s go home”的示范课,老师拍摄了同学们放学回家的场面,在课件中呈现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沸腾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然后又出示了一些自己或是同学在家中的照片,作为同学们对话的提示,有此复习了上堂课的“What is/are he /she/they doing now?”的句型,我看到学生在下面谈论的很开心,而且我听到他们延伸到了爸爸妈妈等家人的问题,甚至还问到了家里的宠物。课堂气氛非常融洽。老师随后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整堂课引人入胜,课堂活跃。
(四)恰当的反馈。
自由式会话的训练形式灵活多变,而且不受课本限制,内容丰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自由对话,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结束了“哑巴”英语。所以在这过程中,老师不必太去计较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如是有严重的情况出现,老师也不要打断他们的对话,可以在他们对话结束后提出,但是不可因为他犯了语法错误就否定他们的对话,要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大胆的说。在自由式会话中,老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倾听者,适当的给同学回话中的一些建议。
总之,“自由式会话”是一种极为有益的促进学生口语训练的方式。教师加强引导示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说,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让自由式会话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而不是仅限于一个课堂上的形式。[8]并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以创新思维为主的对话教学,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也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收件地址:苏州吴江区松陵镇欧风华庭31幢13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