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德育状况总结

个人德育状况总结

时间:2022-12-15 08:23:07

个人德育状况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规律 适应 超越

基本规律又称根本规律,是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它可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它可简称为“适应超越规律”。其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所运用的教育介体(即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和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环体(即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一定要适合”是指一定要基本适合这样一种必然趋势,是以承认存在不适合的情况为前提的,而并非时时处处都一定要完全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现有状况和发展状况。

适应超越规律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决定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形式。具体而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决定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创设的教育环境的性质和层次。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具有反作用。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适合时,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创设的教育环境就会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反之,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适合时,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创设的教育环境就会阻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使受教育者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但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适应超越规律是否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应有的本质特征。一般而言,基本规律范畴应具备以下四个本质特征:第一,它揭示某一现象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第二,它在某一现象特有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第三,它在某一现象的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四,它具有历史性。笔者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完全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上述四个本质特征,这是因为以下原因。

1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否定自身,即不断克服旧质、增加新质、最终克服决定矛盾运动的矛盾自身。而适应超越规律正好揭示了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被克服的必然结果。因为正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这个中介,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从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了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

受教育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之前,必须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然后再实施教育活动。教育者通过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授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表现为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否定性运动。这种否定性运动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诸心理要素呈现出此消彼长、此涨彼落的状态。只有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才能使这种状态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这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从属地位。

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协调时,受教育者必然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引起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这时,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从属地位。

然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即知然后行,行深化知,知行互动,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过程。

因此,在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中,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这种变化,而是针对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由旧质转化为新质所呈现出的状态,重新进行调查研究,重新确定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重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增加新知的量,控制和引导由新知转化的新质行为,使之强化新知。这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又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又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随着矛盾运动的循环往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呈现出教育者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活动,然后再重新进行调查研究,重新确定教育活动,重新实施教育活动的运动规则;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则呈现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内化阶段),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行为(外化阶段),然后再接受一定社会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重新教育阶段)的运动规则。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受教育者知行统一,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则和最终结果,正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被克服的必然结果,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一个本质持征。

2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关的各个阶段、环节上具体展开,产生了与之相辅相成的许多具体矛盾。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基本矛盾规定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具体矛盾通过基本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凡是矛盾运动,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对基本矛盾运动规则的揭示抽象是基本规律,对具体矛盾运动规则的揭示抽象是具体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运动的规律体系。由于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所依赖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基本规律必然制约和影响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在规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规律(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等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最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的制约。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二个本质特征。

3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多种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些规律的作用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差别的。其中,适应超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的地位是其它规律所不能取代的。这是因为:第一,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内化阶段,还是外化阶段,乃至重新教育阶段,这一规律都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有当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被克服时,它才随之消失。而其它规律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阶段起作用,只有当某一具体矛盾被克服时,依赖于这一具体矛盾的规律才失去作用。第二,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基本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由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则所规定的。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三个本质特征。

4它具有历史性

所谓基本规律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社会和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本质内涵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适应超越规律具有历史性,是因为:第一,它在不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及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它的本质内涵不同。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教育,一切教育活动都建立在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一切教育活动都建立在由于人们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基础之上。第二,它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这一规律作用的趋势往往阻碍了社会前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这一规律本质上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四个本质特征。

第3篇

关键词: 大专院校 思想道德建设 现状 原因 措施

一、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1.当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总体上是积极的、良好的。学生思想比较健康向上,有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如:大专学生非常有爱心和同情心,为贫困生或者希望工程捐款表现得都非常踊跃。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经常有学生因为拾金不昧而得到表扬。

2.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尤其对就业问题还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错误思潮的侵蚀,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如: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3.思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信念。如:一些学生精神空虚,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4.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价值观上陷入了迷茫、困惑甚至是误区。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方针不够清楚、理解不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不清。

5.来自社会竞争、家庭、学校的不同压力,使得学生思想焦虑加剧。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前,由于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导致思想焦虑加剧、情绪低沉、消极,身心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基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校园偷窃、打架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公物破坏、喝酒、吸烟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乱扔杂物等违纪行为屡禁不止,谈恋爱有低龄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总之,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的概括为:成材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意识弱、心理素质弱、自我控制力弱。

三、产生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三座大山”的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这三大压力一方面会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学生不能对这三大压力正确对待,就会对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透支体能、思想出现偏差,产生固执、焦虑、苦恼、压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2.社会环境复杂。一些商家、网络经营者为谋取暴利,大量不良书刊、音像制品使不良文化在校园内传播。一些心理不成熟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思想上很容易受到腐蚀。社会整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重视不足,如: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缺失、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打击力度不够。

3.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味偏执、反叛。追求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4.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比较溺爱,孩子责任感差。

5.学校道德引导力度不够。学校在道德品质传授、引导、教育等工作方面缺乏科学和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一些教师解惑不足或单纯只解书本之惑,未解树人之惑。

6.学生由于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大专基础部的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自控力,自我调节能力差,应对困难、挫折、矛盾的能力也不强。

总之,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原因很多,从不同方面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大专院校在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专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改善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大专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虽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合理的教育与引导是关键。以下是一些改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具体措施。

1.要关心学生生活,从点滴日常生活细节引导,感化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

2.注重学生思想变化,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分析学生思想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缓解学生压力。

3.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一些视听材料,使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用马列主义、思想的观点、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5.充实学生业余生活,多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之余开展知识竞赛,座谈会、主题班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入学即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灵活多变,不能只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结合实际,多举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及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根据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在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强化体制,建立从学校到个人的道德监督制度,形成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设立监督栏,定期刊表监督结果和意见。

8.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依托慎独的理念让学生定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等级评价,再由学生和班主任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参与学期考评。

9.评选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这样会起到激励和模范带头的作用。

10.建立心理咨询站,方便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才能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故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思想道德建设是国家民族的信念支柱,是百年大业的立根之本,是走向未来的活水源头。对学校而言,学生整体的道德风貌提高了,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占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2,(2).

第4篇

2020学校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2020学校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2020学校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本来以为能够好好休息,却发现自己的述职报告还没写,应对这种状况,你是否会觉得很烦心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快到查字典来瞧瞧吧,下面是述职报告网的小编收集的述职报告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前来了解。

xx九年制学校在xx市委市政府及教育局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为宗旨、以建立平安、礼貌、卫生、和谐的校园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以德塑校、以质名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开展了有效德育活动,取得了必须的工作成效,具体如下:

一、常规教育

1、新学期进行常规系列教育,各年级、班级根据本年级、班级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确定不同学年段的德育资料和要求,改善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整体性,阶段性和实效性。

2、为构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校风,开学后,各班主任立即组织学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规范》以及我校各种规章制度,并做到及时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为帮忙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抵制社会大小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本学期为九年级、住宿生家长各召开一次家长会议;利用教学开放日召开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并成立了家长学校委员会组织。

4、认真上好每一节班校会,班主任老师认真设计班会资料,班会资料要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写好教案,重点班会有设计方案。

5、进一步利用好校园“正午阳光“广播、班级板报、墙报、手抄报、学生征文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礼貌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6、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礼貌监督岗职能作用,监督岗成员参与学校班级日常工作的检查与评比,做好当日的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7、面向全体学生,继续深入开展以转化学困生为重点的系列活动,政教处建立问题学生跟踪档案,配合班主任常抓常管,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8、政教处深入到各年级、班级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指导督促班级管理,每周一次对全校班级进行量化考核,每月一次班级管理评定,并评出礼貌班群众。每周(月)检查状况反馈各班主任。

9、有计划的培养各班团队干部,定期召开会议(团队干部工作会议各两次),提高他们在班级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学生教育学生的功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第5篇

关键词:初级中学 班主任 德育教育

初级中学学生因处于人格塑造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必须依靠班主任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班级德育教育目标

班级德育目标是根据国家、学校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的设想或规定,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设定、德育过程的实施,而且也直接决定着德育的实际效果。班主任在制定德育目标前必须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既要有班级目标和班级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班级的实际,可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具体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每一个细节。我们必须坚信: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切忌好高骛远和无目标的德育教育,没有德育目标的德育教育犹如无源之水,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是班风班纪最差的班级;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该班的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学校的后进班级。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学生最尊敬、最信赖的人,班主任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还应该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的做法是:1、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平时我就开展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对学校周边环境大扫除,培养劳动光荣的意识;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干农活,体会助人为乐”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活动能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深化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2、因人施教。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做好日常工作,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时间花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做到:1、不断地了解学生。班主任必须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爱好、特长,特别是心理状态。人是活的,生活是变化的,人的心理状态也是不断在“动”的。昨天了解,不等于今天了解;今天了解,不等于明天了解。所以要不断了解。了解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观察、谈话、调查、家访等等。2、细心做好个别谈话。一般的号召只能解决普遍问题,个别的特殊的问题只能个别解决。和学生个别谈话是解决个别的、特殊的或是不宜让更多人知道的问题的有效的方法(便于为学生的某些“隐私”保密)。3、精心活动。集体活动最能展现一个班集体的形象,最具有集体凝聚力,所以无论是日常活动(如两操、大扫除、办黑板报),还是阶段性的集体活动(如体育运动会、元旦文艺会演),都必须精心组织、扎实开展、认真总结,用以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坚持做好情况记载。班主任对班级各方面的情况都要心中有底,而且掌握得情况要准确,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做好各方面情况的记载,例如学生考勤、学习成绩、作业情况、活动表现、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等等。这些记录汇总起来,就可以看到一个学生乃至整个班级的现状,可以作为班主任在总结评比、教育引导时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顾明远 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8(8)。

[3]靳世荣 郑咏梅《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

第6篇

1、引言

目前,“90后”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剧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精神需求和独立的意识。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当前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2、被试

本研究发放问卷33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达94.2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被试中,男生144人,女生167人;汉族283人,少数民族28人;学生干部166人,非学生干部145人;16岁以前主要生活区域为城市169人,乡镇105人,农村37人;被试就读院校分布在黑龙江、山西、北京、安徽、吉林、辽宁、山东等11个省份。

3、研究结果

3.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此项问题旨在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政府及共产党执政能力持怎样的态度,考察当代大学生是否认可中国现行政治现状。在本研究的被试中,262名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占总人数的84.24%;49名大学生不愿意加入共产党,占总人数的15.7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题中,311名被试的平均得分为1.56分,其中持非常赞同态度者164人,赞同者127人,不确定者15人,不赞同者3人,非常不赞同者2人。在所有被试当中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者占到总人数的93.57%,表示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比较满意态度。他们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我党的认同度较高。在“中国政府对汶川、玉树、舟曲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救援情况,让您感到?”一题当中,被试平均得分1.79分,其中持非常赞同态度者108人,赞同者176人,不确定者13人,不赞同者11人,非常不赞同者3人。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者284人,占被试总数的91.3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仅关注中国政府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救援工作,而且也较为相信中国政府的救援能力和爱民信念。在“您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持有怎么样的态度?”一题当中,被试平均得分1.94,其中持非常赞同态度者100人,赞同者149人,不确定者47人,不赞同者10人,非常不赞同者5人。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者249人,占被试总数的80.06%。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持积极认可态度,关心国家大事,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坚定的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3.2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高校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教育培养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观努力,将道德素质教育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品质的过程。此类研究题目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及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了解其社会道德意识。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中有71.70%的人非常赞同“诚信乃做人之本”,19.29%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仅有9.00%的大学生持不确定或不赞同态度。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题当中,平均得分1.57分,其中有180名大学生非常赞同,99名大学生赞同,20名大学生不确定,10名大学生不赞同,2名大学生非常不赞同,赞同者占全部被试的89.7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是认同诚信和感恩的,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也在力争践行着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关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调查中,有104名被试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占全部被试的33.44%;187名被试认为取得了一定成果,占被试总数的60.13%;仅有6.43%的人不满意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精神文明未起到任何成效。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有部分被试不满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支持和认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及成效的。另外,在关于我国国民道德水平现状的调查中,有34.73%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国民道德水平亟待提高;有33.44%的大学生认为我国道德水平已开始呈现逐渐滑坡的状态;有24.16%的被试则认为道德水平一般,现有情况在可接受范围之内;7.72%的被试认为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自己无关,持不关心态度。在我国社会公平现状的调查当中,有37.94%的被试认为我国社会是非常公平的,47.27%的被试认为我国社会是公平的,仅有不足14.79%的被试认为我国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

从本次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状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满意态度,对我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学业发展等与时代变革的步伐基本吻合,呈现出积极、进取、务实、开放的特点和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困惑和问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第7篇

关键词:乡镇初中;德育;路径方法

班集体属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单元。校园里的教育、思德教学、生产劳作、课间活动均是以班集体为单元开展的。教师身负着全班学生的意识、学习、身体状况与生活等方面的重任。教师德育工作的好坏,对于养成优良的班风、学风甚至是优良的校园文化均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其直接关联到班集体的兴衰,关联到校园工作的成功与否,联系到优秀学员的培育。教师是学校对学生开展思德教育的中坚力量与有力帮手,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指路人。教师德育教学面向的是整个班集体,大家的生活境况各有千秋,家庭教育方法万千不同,身心状况差异化不可避免,此则需要德育的路径与方式要多样化与灵活度并存。整合自身的教师生涯经验,笔者认为乡镇中学开展德育能够重点经过下面的路径来达到目的。

一、充分运用每星期一次的例行班会与每月一轮的主题班会开展德育

许多老师均会有感而发,每周一次的例行班会课,进行得太多,仿佛讲来讲去皆是常规训话,常常讲得让学生的耳朵都起茧了,没什么效用。所以每星期的班会课前,许多教师均会聚集在一块,聊聊这周需要通知的关键事情,有哪些要讲明白的问题。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整合与反思,提取信息与积累,擅长观察到那些隐藏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属于变幻莫测的,在某个具象的场景里,经常会发生意外状况,当学生的心理出现改变时,教师必定要懂得权变,快速调整方略。青年学生的心理较为敏锐且脆弱,并且,亦时常改变。学生在成长的进程里,在各个年龄时段有各种心理特质。左右他们心理状况的因素存在很多。老师并不是圣贤,并且也不会知天下事,计划比不上变化,依据现实状况作出调节则更为重要。所以,例行班会一定不要仅仅是“照本宣科”,唯有如此,就算是一节非常常规的例行班会课,亦会由于老师的费心构想而创意迭出,进而更高效地达成班集体德育的目标。

主题班会课均是在学期开始时的德育教学工作规划里就已然清楚地列明白了。普遍而言在实行的进程里仅仅是依照规划办事(比如,班集体目的抑或现实状况出现转变,主题班会亦会做对应的调节)。所以,主题班会存有非常确切的德育目的,教师必定要充分运用好这个班会,借助相应的主题对学生开展德育。

二、整合所执教的课程适当开展德育

教育的机会是无所不在的,一位好的师者需擅长把握教育的机会,然而教育机会并不是想要就有的,要把握则马上能够手到擒来的。所以,一位好的师者仍需擅长制造教育机会。教师肩负德育工作的重担,怎样在一个班集体里培育一种具备完整人格的气氛,能否坚持创造、规划一个接一个场景,让德育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施行,是这个重任的中轴点。所以,我在主教的课程教学里,一旦有教育的时机,我皆不会放弃对学生开展学习态度、方式、坚毅品格等方面的培育,此种成效常常比直接的教育要好很多。

三、迅速和家长取得联系,充分发掘家庭教育的价值

学生来自各自相异的家庭背景,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样式不一样,教育水准亦千差万别,虽然当今乡镇的家庭教育水准良莠不齐,仍未能追上当代德育的脚步,但仍不可以轻视家庭教育的价值,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进行班集体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线索。

四、协助各科任教老师,彼此配合,一起完成好班集体德育工作

科任老师肩负班集体的某个科目教学工作,因为不直截了当地负责班集体的工作,因而更多时候在心理距离上和学生会来得更亲近,有时候班集体德育工作的进展受挫的时候,则特别需要他们来给我们以支持,他们是最合适的人选。获得科任老师的协助,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举个例子,一个班主任和另外一位女教师之间,如果这个班出现什么状况的话,两人常常一人扮红脸,一人扮白脸,默契合作,化解了许多班级管辖里发生的难题,让班级德育高效地进行。对于一位班主任来讲,在班集体德育施行的进程中,除却路径,仍需考究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各个执教老师,所采用的路径方式各异,下面就我个人的体味谈谈。

1.爱心第一,尊重大家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第一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是大家的健康,大家的生命安全,之后方可以念及别的各方面。所以在班集体德育工作的施行进程中,无论处于什么时候,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教师均应当先用爱心衡量自身的举措,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从是不是有益于学生身心整体健康、茁壮成长出发去思量、确认,而不可以顾此失彼,更不可以捡了芝麻而丢掉大西瓜。心理学者建议:爱是培育好学生的基础。所以,执教者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自身的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2.宽容相待,成为学生的知心友人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子正处于较为特殊的时段,犯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磕磕碰碰反倒是问题了。因而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进程中应当宽容相待,容人过错。在开明的教育理念里暂且饶恕学生的过错,应用灵活婉转的方式去教育他、开导他。不但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对接,在关注后进生成长的工作里更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班上有位男生就是大错谈不上,但小错常有的问题学生。我允许其犯错,条件是不可以每天出现相同的错误。在我们的契约之下,他犯的小错日益减少,现今已变成班级学习积极、品学兼优的学生了。

3.因人而异,把握机会

就像你不会奢望自家的钥匙可以打开邻居家大门的锁一样,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状况均是各自相异的,必定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习惯、喜好以及出现问题的缘由,进而定制出较为高效的方法,因材施教,正确指引。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女生,由于母亲早年已离开这个家,而父亲又不务正业,姊妹三个依托着年已古稀的爷爷生活,非常贫困,没有家庭的温暖,没能获得爱。这造就了她的孤僻、自卑、离群,面对她的这种状况,我经常关注她的生活,寻找契机与她聊天,成为她的忠实听众,密切关注她的生活与学习,并且在她急需帮助的时候,给予她必要的支持,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的,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着她,进而拉近了和她之间的心灵距离。

4.严格要求,标杆教育

初中生再也不是小学生,老师说一不二,对老师说的全盘接受,对老师怎样做,根本不懂得去关注。初中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的空间、看问题的才能和惯式,因而标杆的作用是巨大的,因而在班集体德育工作中,教师必定要严格要求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此不仅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成效,并且亦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5.每天整合,每天反思

唯有总结,持续反思,人才可以继续前进。为了更为顺利地推进德育工作,我会要求大家天天都要“暮省”――总结与反思,时间是在夜晚躺在床上仍未进入梦乡的几分钟里,对于自身今天的学习、劳作、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做一次整体回顾,就如电影重现一样,总结哪里自己做得好而又有哪些仍待改进,进而反思下一次我们要怎样方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经过“暮省”――总结与反思,学生当日所发现的问题、出现的状况均会积淀下来,情绪亦会沉淀下来,日久天长,不但形成一种优良的习惯,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可以日益进步。

总而言之,身为一名教师,身上负有的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关键的是怎样使他们成人成才的重担。我一直都坚信,唯有先成人,方可成才。因而我告诫学生,来到学校,不但是文化学识的提高,亦是为人处世的提升。在班集体德育工作的施行进程中,坚信各位同仁较之于我的拙劣方式更为好,观点与执行力更为深刻,上面仅仅属于自身的一些经验之谈,还望获得众位的指点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白先勇.怎样搞好中学德育工作[J].德育教育,2007(6):42.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德育;满意度;调查

高校德育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的工作。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各高校都加大了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高校德育的工作成效如何、是否令广大学生满意、如何评价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这都是值得广大高校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内的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德育状况的满意程度,进而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希望以此引起同行对此问题的关注,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方法及基本情况

调查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内抽取武汉大学、长江大学等7所高校,然后根据学生人数的不同,在7所高校中通过随机抽样从每个学校抽取2~7个专业,并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每个专业中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委托各大学的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完成。共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问卷收回1365份,其中有效问卷1334份,问卷有效率94.06%。调查对象均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基本情况如表1。

二、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结论

(一)主要调查数据分析

第一,学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评价。在回答“对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评价”问题时,有62.82%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有37.18%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见表2)。

学生认为,常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选3项)依次是:形式枯燥、不吸引人(76.54%)、社会环境不好、教育过于理想化(46.63%)、内容陈旧、脱离现实(40.1l%)、多头管理、职能不清(23.09%)、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22.86%)。有83.81%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影响,有11.17%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有5.O2%的学生认为“基本上没影响”。学生同时还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影响的因素(可选多项)依次包括:生活环境(68.44%)、教师的表率作用(39.51%)、教师的耐心教育(37.7l%)、社会模范人物(32.68%)、文学艺术(26.09%)、思想政治理论课(19.34%)。

第二,学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其中主要的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三类活动作为调查内容。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有效果,但认为“效果显著”的只有l0%左右。

第三,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与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基本一致(见表4)。

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主要原因(可选3项)依次包括:太枯燥(69.72%)、内容不吸引学生(58.77%)、教师只管教书不做思想工作(35.23%)、学生不爱学(32.61%)、学了没有用(16.12%)、环境不好(13.89%)、太深奥(11.10%)。

第四,学生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有77.81%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责任心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有78.41%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师德状况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对本校学生的道德状况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55.62%,明显低于对教师的整体评价(见表5)。

在回答“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对您的影响程度”的问题时,有80.5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道德素质对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影响”或“有影响”,只有2.47%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第五,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在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时,学生认为:有45.8O%的教师“很重视”或“比较重视”,有8.09%的教师“不重视”或“很不重视”(见表6)

凋查结果显示:有22.87%的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强烈”或“比较强烈”,高达21.74%的学生觉得没有感染力(见表7)

(二)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对高校德育状况的满意度较高,高校德育的总体状况良好。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德育状况感到满意,认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高校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高校教师的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水平受到学生普遍肯定,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对高校德育工作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德育形式枯燥、不吸引学生;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不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偏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特别是要在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上下功夫;部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缺乏感染力。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德育仍存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既有高等教育体制带来的问题,也有高校自身工作缺失的问题。从高校内部来看,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育观念上的重智轻德。目前,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就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智轻德。这种观念上的德智失衡使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得不到真正落实或体现,导致高校把德育工作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或孤立的社会活动,从而使得学校德育出现一些薄弱环节。

第二,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目标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理想化,期望值过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把培养依附性人才作为德育的价值目标;二是模式化,目标过于单一,缺乏层次性,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大学生外显的、整齐划一的行为看作是德育的最终结果。在强调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时,没有意识到德育的影响与作用是一种积累效应,结果造成了不同教育功能的错位,导致名义上“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学等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和联系学生个体实际不够的现象,从而难以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第四,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不稳、总体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高校领导对德育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没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发展,因而,严重挫伤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某些德育教师的自身认识不到位,缺乏提高个人素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也是原因之一。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大致而言,学校因素有德智失衡,知行脱节;家庭因素有方法不当,环境不良;社会因素有审美错位,监管不力。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中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家庭方面:潜移默化 言传身教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形象,优化自身道德人格,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除了正确引导外,父母还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分溺爱,做到爱而不放纵。父母在与子女朝夕相处中,要抓住任何机会运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节对子女进行正反面教育,使孩子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形成独立的人格。

一 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 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 规范管理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下面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四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 实践感悟

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 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 建立机制

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2、正面宣传 营造氛围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心态;人口学变量;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6-0087-08 收稿日期:2011-08-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ZX054)

作者简介:马向真,博士,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8

1.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07年以来,本人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的总体状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内者关联作了全国性调查研究。调查以六大群体,即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军人群体、教师群体、科技人员群体、公务员群体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笔者前期对社会心态概念从伦理学和心理学角度都做了探讨(张廷干、马向真,2010)。社会心态是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属于低水平的、无形的、隐性的、无序的、零乱的社会意识,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显现出来(马向真、张廷干,2009)。在概念的界定上,把社会心态看作是一种宏观的超越个体的心理现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倾向,也提示了揭示社会心态概念本质的正确向度。在每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都是必须注重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表达和展示;另一方面社会心态的把握和调适,也是}土会变革的一个社会心理条件。因此,无论作为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还是作为对中国现实社会变迁及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研究机构,都会特别关注这一研究的进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本篇研究主要分析人口学变量对当代中国社会心态总体状况的影响及新特点。

2.研究问卷与工具

2.1 问巷编制

《社会心态与道德建设》采用自编问卷,所采用的问卷是在广泛访谈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由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成员集体编制。课题组首先设计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对社会心态的界定、结构与内容。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统计结果,编制初步问卷,先后修改十余遍,最终形成了《社会心态和道德建设调查问卷》问卷。共有68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问卷,共8题,内容涉及被试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政治面貌、职业、地区和。第二部分是关于当前被试社会心态的调查,共40题。由于我们认为社会心态是某一历史时期内社会上广泛形成和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知、情、意、行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因此主要对被调查者的社会价值、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四方面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道德五个方面,主要采用1-5点量表计分,多数为正向计分,七项反向计分题,统计时转换为正向积分。分数越低代表社会心态越好,反之,分数越高代表社会心态越糟;第三部分是关于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影响社会心态和道德建设因素以及社会心态与道德建设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查,该部分共20题,主要采用多选题形式。

2.2研究工具及样本

2.2.1研究工具

SPSSl7.0软件包。

2.2.2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在江苏苏南、苏北、苏中,浙江、广东共发放《社会心态与道德建设》问卷1309份,收回1249份,剔除无效问卷共43份,其中有效问卷1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2.13%,;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问卷发放时考虑到了群体特征,六大群体最后有效研究对象分别是工人群体141人,农民工群体311人,军人群体151人,教师群体263人,科技人员群体107人,公务员群体241人。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3.人口学变量与社会心态的统计学分析

从社会价值、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可以看到社会心态总体状况一般,社会价值与社会行为倾向均值较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分值低,人们对逐步接受多元价值观的状况,在行为倾向上表现得相对积极(见表2)。

在考查人口统计变量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时,考虑到变量数目较多,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以下方差分析表中,只列出了研究者认为比较有意义的变量。方差分析表明男女两性、出生年代、收入在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教育程度、职业对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有着显著影响。

3.1 性别影响不大,女性在社会行为上受传统思想影响更大。

对男女在社会心态上的T检验表明(见表3),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总体上两性社会心态的状况比较接近。

对男女两性在四个维度上的T检验(见表4),进一步表明两性在社会认知、社会价值和社会情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社会行为倾向上的显著差异,t=-2.175,p

3.2不同年龄的人社会心态的状况比较接近,90后对社会评价更高,50后行为更为积极

对不同出生年代在社会心态上的方差分析表明(见表5),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总体上不同年龄的人社会心态的状况比较接近。

对出生年代在四个维度上的方头检验(见表6),进一步表明不同年龄的人在社会价值和社会情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社会认知(F=

4.276*,p

3.3教育程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非常显著,学历越高者越趋向于消积

对不同教育程度在社会心态上的方差分析表明(见表7),教育程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非常显著,而且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其社会心态的状况越好。这也许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解释,文化程度越高,对精神的需求也就越高,因此,无论是对自身的要求,还是对社会的要求整体都很高。而某种程度上,愿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也更需要积极调整。

而且对不同教育程度在四个维度上的方差分析(见表8)进一步表明除社会行为倾向差异是显著外,其余三个维度差异都非常明显。如在对“人是否应该及时行乐”的回答中,49.7%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认可,只有34.1%的初中及以下的人认可这一观点。27.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42.3%的本专科学历的认可,42.9%的高中学历的人认可,44.2%的初中及以下的人同意这一观点。31.6%的初中及以下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只有16.3%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完全认同这一点。

3.4收入水平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不大,公务员群体例外

方差分析表明收入较低者其社会心态状况要好于收入较高者,但是收入水平在社会心态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9),由此可见收入状况不是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在社会心态四个维度上的方差分析(见表10)表明,在社会认知维度上,收入差异非常明显,收入者与社会认知水平的高低成反比,低收入者,社会认知更为积极。

在对公务员群体的具体分析中发现,收入水平不同的人,其社会心态明显不一样,差异极其显著(详见表11)。原因可能主要是在多层抽样分析时,公务员群体的样本有省级机关、有专有部门,也有街道,彼此无论是收入,还是地位相差比较大。数据表明收入越高的公务员其社会心态越趋向于消极。我们无法去推断是否收入越高者越有可能滑人腐败之边缘。有学者认为公务员薪酬制度缺陷明显,是导致腐败现象的原因之一(王萍,2009),尤其是我国高级公务员薪酬水平偏低,与他们常常打交道的对象相比,收入相差更大。这有可能是引起心态不够平衡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说,一方面,经济发展可能会促进社会心态塑造及道德建设。如管仲所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道德信仰和崇高的理想,经济发展可能也成为道德沦丧、社会冲突的原因,正如市场经济发展而缺失道德制约或许是当前我国道德滑坡一个重要原因。公务员群体中的这一显著差异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3.5职业对社会心态的影响非常显著,工人群体内心冲突明显

对不同职业在社会心态上的方差分析表明(见表11,12),职业对社会心态的影响非常显著,军人在整体上要好显著好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在社会认知、社会情绪表现方面。其次是公务员群体,在社会行为倾向方面更有约束力。教师在社会价值方面最为积极,其余四大群体得分区别不大。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工人群体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得分比教师、科技人员群体都低,但是在社会情绪方面,其得分不仅比这两大群体高,而且是所有群体中得分最高者,也就是说最消积和不稳定。这说明工人群体在社会心态的认知与情绪上充满了不一致倾向,内心冲突明显,工人群体在认知层面上是可以理性的接受与认可目前的社会状况,可是在情绪上却是持有不满的。情绪不满导致民众很容易被一些突发事情激发出来,这也是多发生在工人群体的主要原因。

4 社会心态状况分析与讨论

4.1

良好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界定体现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在回答个体良好心态的标志时(见图1),自信乐观(45.5%)和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45.5%)并列第一。有56.5%的90后、48.1%的80后把正确认识自己作为首要标志,同样也有48.1%的50后作此选择。90后、80后看重是否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处的个性化的时代相关,他们更在乎自我发展的状况。50后的人历经了上山下乡,,正值50知天命,60耳顺之年,在回顾自己的大半生时,对自已有了重新的领悟。不少人的选择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己的认识,自我的理念上升到重要的地位。50.1%的60后、45%的70后首选自信乐观,这两个年代的人正处于创造事业之际,足够的自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80后到50后都把积极向上(41.5%)作为第三选择。90后另辟蹊径,第二选择内心和谐(38.7%)、第三选择自信乐观(35.5%)。他们的前三项都和个体的心态是相关的,相比较社会的心态,他们更为认可把个体的心态作为良好心态的标志。有钱或有权位列所有选项的最后一位,只有11.3%的人选择。年龄越大者选择此项的越少,无论是80后、70后,还是60后、50后都只有很少的人选择钱权,他们的阅历和对生活的体悟帮助他们理性认识到钱权作用的局限。但是高达27.4%的90后选择了有钱或有权作为良好心态的标志,这个选择高于平等尊重(25.8%)、平衡稳定(24.2%)和道德高尚(21%)。90后的自我和对钱权的看重,对社会的忽视和道德的漠然,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表现。我们如何引导已经走进社会的90后去承担社会建设者的大任,如何激励他们的自我升华到社会的角色,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要反思的内容。

4.2充满内心冲突的社会心态总体状况

知情不一的内心冲突。对当前社会心态总体状况的认识不容乐观。约有37.5%的人认为我

国当前社会心态状况良好,28.1%的人认为我国当前社会心态状况不佳,另有34.4%的人不能确定好坏(见表14)。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认为我国的社会心态总体状况不好。

但是在回答是否满意我国目前社会心态状况时,只有29%的人认可,却有39.7%的人不满意(见表15)。不满意社会心态的比例高于不认可社会心态的比例。这说明人们在情绪上的表现要比认知上的反应激烈,情绪的反应要远大于认知上的接受程度。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只有22.2%认可我国目前社会心态,44.4%的不认可,33.3%的不确定;有19.8%的人满意,有56.4%的人不满意社会心态。初中及其以下者有54.3%的人认可,17.1%的人不认可,28.7%的人不确定;45.6%的人满意,20.2%的人不满意。

在中间教育程度群体上却表现出认知和情绪反应的不一致。44%高中学历者认可社会心态状况,只有28.8%的满意这种状况;36%本科学历者认可社会心态状况,只有29.3%的满意这种状况。有21.1%的高中学历者,29.2%本科学历者不认可社会心态状况,却有33.4%的高中学历者,42.2%本科学历者不满意社会心态状况。这也表明民众在认知层面上是可以理性的接受与认可目前的状况,可是在情绪上却是持有不满的。认识与情绪不一致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这表明民众社会心态内心的冲突比较明显。尽管认知水平很高,情绪不满导致民众很容易被一些突发事情激发出来。这种不满容易造成社会消积情绪的爆发。这和3.5中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我们需要对工人群体、中等学历群体者的内心冲突引起关注,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以消融消积情绪。

总体而言初中以下文化者认可度(54.3%)与满意度(45.6%)均为最高,教师群体认可度(26.3%)与满意度(21.4%)最低。

第11篇

关键词:县域;德江县;高等教育;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78-02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才储备结构上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87年我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的诞生,可以说是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城市走向县域的开始,也为今后县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县域发展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更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找出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德江作为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将会伴随撤县改市的推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笔者以SWOT分析法,分析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用来确定企业在现实的竞争过程中确定自身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的有效分析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德江县域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将会有效改善德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有效地促进德江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SWOT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一、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优势S(strengths)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德江县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的定位,为德江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定位,势必会改变过去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引领各个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对德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德江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投入到德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中,德江县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德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也是能够辐射周边县城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未来德江的发展将会带动周边县市区的人员聚集到德江,为德江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短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从目前德江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德江县正处在“城大业小”的状况,同时也应该看到德江县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伴随城北工业园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落户德江,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从外地引进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用。这就为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将会为未来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储备的基础,让企业不会为招不到人才而面临困境。

(三)德江县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

从全国城镇化率的发展现状来看,贵州省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而位于黔东北的德江的城镇化率更低,较低的城镇化率是发展县域城镇化的一个隐藏潜力。根据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县域城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后备力量,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同时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需要有高雅的文化空间作为城市的精神支柱,才能够改变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对较为浓厚的商业氛围。只有高等教育才能够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使命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理念、文化。

二、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劣势W(weaknesses)

(一)交通不便

随着贵州省三年交通大会战的展开,贵州省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和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客运成本居高不下。笔者就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县市和省会城市的交通成本来进行比较发现,德江县到铜仁市的客运票价为80元,到贵阳市客运票价124元,而湖北省同等距离的县到市里的客运价格为40元,到武汉市客运票价为60元。可以说以学生的出行成本来计算的话,客运交通费用贵州省是湖北省的两倍价格,这样的交通运输成本对于高等学校的招生来说是没有优势的。对于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来说,更是没有竞争优势,例如从河南省的修武县到省会城市郑州距离150公里,客运价格高铁22元,客车运输40元,从修武县到北京的火车硬座价格为105元。从这一角度来看,德江县交通运输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降低客运成本。

(二)人才短缺

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偏远地区,人才相对匮乏,从衡量一个地区人才发展状况的每万人的人才含量来看,贵州省的每万人的人才量不足1 000人,对于德江县而言,每万人的人才总量是800人,这些人才总量所包含的是德江县的具有中等专业以上学历的人员。从德江县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人才储备分析来看,德江县的人才储备总量更是少之又少,可以看出德江县的人才短缺状况相对比较严重。特别是那些高学历人才的储备相对较少,截至2015年底德江县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总数为32人,这些高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系统和中等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德江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三)产学研配套不足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办学的场地、优秀的人才资源,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产学研配套体系。德江县由于地处武陵山区,交通优势不足,贵阳周边的产学研机构的辐射带动能力又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了德江县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产学研配套的不足,特别是高职教育中的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尤其不足。

三、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机会O(opportunities)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正在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角度来发展,正在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就需要进一步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需要到更加广阔的县级区域兴办学校,构建起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思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总结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时候高等教育就进入到了大众化的阶段,50%以上就进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今后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在大中城市的饱和状态,势必会将高等教育的学校办到县域一级城市。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将会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深化和普及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越来越向着县域一级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德江作为铜仁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县,将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首选之地。

四、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威胁T(threats)

我们在看到德江县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德江县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威胁,这些威胁不仅仅是来自于贵州省内各个县域高等教育的对比上面,同时来自于东部地区,特别是那些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而且还有着相对较好的人才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人文环境优势等。从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威胁来看,德江县面临着和同等县的竞争,这就是德江县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另外还应该看到德江县在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引进的高等教育学校有两所:一所是铜仁学院的二级学院,还没有在德江真正地实行属地化办学;另外一所民办高等学校贵州省信息工程学院,在师资力量、校园硬件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面,还和其他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威胁所在。另外德江县作为铜仁市的一个县级市,人口相对较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相对较少,高等学校的生源数量也将成为德江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比较重要的威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德江县在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和威胁,这就需要德江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找准定位,不断提升德江县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特色,找准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有效化解在发展县域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进一步拓宽德江县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有效提升德江县县域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金堂.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0(9):70-76.

[2]王建华.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8.

[3]周远清.建设高水平的高职强校,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贡献[J].中国高教研究,2008(2):1.

第12篇

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关键在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领导,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对班级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指导班主任制定好工作计划,又是加强领导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基本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自己认为,指导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上级指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2学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3班级实际情况。班级情况包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整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群从性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稳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2工作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各层次具体目标等。3措施安排。主要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4检查办法与总结。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期计划,二是月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

学月或周工作计划,是根据学期计划和某一阶段的任务,在本月或周开始制定的,这种计划要定出具体的时间、内容、地点、方式、措施、执行人员等。具体活动执行方案是指为开展某种教育活动而制定的具体计划。如:组识一次主题班会,开展一次文体活动等,这种计划要定得十分具体,各种准备工作都应该作详细而具体的表述,这样开展工作才会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制定计划还要注意征求科任教师和同学的意见。计划定好后交学校领导批准后要认真执行,若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应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另外,还应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计划执行完后,还要认真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