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陶艺教学论文

陶艺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01 19:37:03

陶艺教学论文

第1篇

(1)陶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陶艺教育是一种基于艺与工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学习者能够以一种纯粹的、浑然天成的心态去创作陶艺座屏,而冲破传统教条教育的束缚,从而有效地保护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与挖掘学习者的创作潜力。在进行教育实践中,学习者通过主观的想象力,发挥对实体与虚拟物体的充分联想和想象,一种非语言性的东西将想象的画面、个人情感等外化在陶瓷艺术上,以丰富的表情、立体感等呈现出艺术的特性,从而在实践中挖掘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天赋。

(2)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正是对艺术与工艺的完美呈现和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陶艺教育的主体,而艺术与工艺则是陶艺教育的内涵,学生在接受陶艺教育过程中,将能够对其自身的创造力的挖掘、智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树立等进行完善。首先,陶艺教育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是主体,需要不断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接触的图像、实物等实体以及虚拟的东西进行想象,凭借其对社会生活、文化科学等的感知和认识,以观察者的角度提炼升华,并借助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其次,陶艺教育重视工艺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着个人动作、形象思维、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能力。对于青少年学习者而言,其智力开发程度远远不足,可开发空间巨大,孕育无限的发掘潜力。陶艺教育重视学习者工艺技能的把握,强调形象思维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最后,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陶艺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对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记录和表现。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以娴熟的工艺呈现完美的艺术,需要学习者个性的表述与情操的流露。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多的发掘学习者对于社会变迁、人文变化的观察和认知,对自然的崇敬和回归。将陶艺艺术形式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生活,更承载制作者的综合素养方向发展。陶瓷制作是对每一道工序的锤炼,对每一个手工的艺术呈现,在此过程中,更是对制作者个性特征的挖掘与审美情操的开发,每一个陶瓷艺术品都是制作者自我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陶艺教育给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PBL教学模式在陶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陶艺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会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来,并最终表现在陶瓷艺术上。给予项目学习(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把握陶艺教育的教学目的,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强调学生的自我实践与创新。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均围绕学生开展,并在实践活动中优化活动的设计内容,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丰富学习的形式等,是学生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实效性的提升自身能力。

(1)分析教学与学习目的。陶艺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对陶艺知识进行普及以及对学生的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同分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教学方法。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下陶艺教育的目的分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陶艺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基本技法的学习、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团队之间的合作等而提高其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并以采访、辩论等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表述、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等提高其基本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最终在PBL教学模式下,掌握陶艺教育所要求的艺术与工艺的双重内涵。

(2)分组确定项目。PBL教学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确定项目目标。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经过讨论研究确定小组成员、项目目标、项目周期等问题。例如,以陶艺鉴赏、陶艺创作交流、陶艺作品市场调查、陶艺历史研究等为目标的小项目。又例如以陶艺制作流程与鉴别为代表的大项目。在分组确定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历史、人文、美术甚至化学、物理等课程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设计策划方案与进度实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关系到团队协作水平的高低与任务能否完成,同时也关系到项目进度的科学实施。在合理进行小组成员分工后,设计学习项目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按照PBL教学模式的要求,项目进度分为启动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其中启动实施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计划,进行材料的搜集、信息的整理与处理,开展采访、调查等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陶瓷艺术品的创作,最后以PPT、作品等多种形式开展辩论。在评估阶段,需要小组成员整理材料,汇报总结,并接受专家教师的点评。而小组成员则可以按照分工的不同,设置项目经理、文字总监、媒体总监、执行创意总监、场地策划总监以及演艺总监等职务。

(4)项目活动的开展及成果展示。在实质性操作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协同工作,由教师作为指导专家,进行项目活动的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依据PBL教学模式的要求,PBL整合现有资源,对学生的操作空间、操作环节等进行科学的协调。学生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陶艺教室中,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热情被点燃,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空间,各个团队维系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果展示过程中,同样可以邀请校外合作对象、家长、其他教职工等参与其中,以此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信心。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陶艺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的陶瓷艺术具有很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众多文明之一。陶瓷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只用在日常使用中,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深受大家关注和喜爱。如今陶艺教育越来越流行,已经被引进了除了艺术院校外的许多高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性在得到凸显的同时,背后也有许多不足需要解决。

一、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由于陶艺教育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陶艺教育,可以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实现精神上的升华。而高校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展现能力,这一点正和陶艺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另一方面,陶艺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力。陶艺教育不是纯理论上的教育,有时要亲自动手制作陶艺作品,感受和体会其中的乐趣和精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一旦创作出了能反映自己艺术观念的作品,那种成就感将是非常的美妙。

二、高校陶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陶艺理论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不足

如果陶艺作品没有文化的积淀,那么就只是徒有其形。但是在当前的许多高校中,为了急于求成地得出成果,往往都会忽略对陶艺文化理论的教育以及学生陶艺文化修养的培养。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成果丰硕,其实是舍本逐末。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创新是当前社会呼吁的一个口号,陶艺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这种艺术性质很浓的学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求比较高,但是事实上,在陶艺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没有原创精神,只会机械刻板地临摹,这种作品做出来看似中规中矩,实则体现不出创新,弊端很多。过多的模仿,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原创力的迸发,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也不相符合。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艺作品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交易。因为其艺术价值较高,因此价格也疯狂上升。当前市场上,陶艺家为了迎合市场行情,在制作陶艺时,陶艺作品的商品性和政治性质高于艺术性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陶艺家作为陶艺方面的领头人,如果这些人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偏失,学生也会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陶艺教育,最终陶艺这门学科将和艺术偏离。

三、陶艺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要有理论做支撑的,理论知识能对实际操作具有指导作用。当前的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课程时,不要光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要开设文学艺术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对陶艺的理论了然于胸。正所谓“胸有成竹”,只有心中有了陶艺的基本脉络和轮廓,那么从事实际操作时,才会随心所欲,对于陶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才能更好了解。创作的作品才更具有艺术性。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在现代陶艺教育方面,美日等国家目前要领先我国,我们必须学会吸纳美日等国家关于陶艺教育的先进模式。高校在开展课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进行不同的指导,不能一种模式施加到每个学生身上。比如对于绘画和造型较擅长的学生可以加强陶艺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是对陶艺很感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开设选修课堂,增加他们的艺术知识。而对那些对陶艺一片空白的学生,则要注重其兴趣的培养。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陶艺教育回归民族化、生活化

中国拥有几千年灿烂的陶艺文化。高校作为发展和传承陶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陶艺教育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陶艺文化,还要善于去接纳和传承陶艺文化,把发扬这项艺术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陶艺作品拥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特点,我们在看待的时候,不能以片面的眼观去对待,要做到两个性质的综合,让陶艺作品既能回归生活,又能登堂入室。

参考文献:

[1]金文伟.我国古代陶瓷传授思想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

[2]李正安.陶瓷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第3篇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出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一直是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即家庭中父母传子女,或者是作坊中师傅传徒弟。这种教育方式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使我们的陶瓷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在今天,景德镇民间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

传统陶瓷技艺传授,主要是通过师傅示范,徒弟模仿具体作品而传授的,更多的是直观的操作方式,几乎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这种传承方式的弊端在于,大多数人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掌握这一块,很难或者无法上升到艺术创作领域里,只有技术的掌握与学习,而没有思想上的填充,那么是很难提升到艺术创作领域,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则是采用先通过理论分析与讲解,使学习者能够在初步认识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以更全面地,深入地从技术上升到艺术。可以把我们的古老文化更好地推向新的高度,创造更灿烂的陶瓷艺术文化。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据文宇记载,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这是最早的专门的陶瓷艺术教育学校,分为国画装饰、辘轳成型、模型模具三科,仍然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请景德镇和日本技师来传授技艺。但把陶瓷艺术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一门学科来发展,这还是首次,这对陶瓷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广与促进作用。

进入到四十年代,高等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出现,即陶瓷艺术进入到高校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就设立了陶瓷科,至今每年都在不间断的招收陶瓷科的学生。

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开始新的发展期,出现在50年代。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分出来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科改为五年制本科的陶瓷美术设计系,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这时期有不少从国外回来的著名教授,把国外学来的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借鉴到教学中来,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状况,探索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道路,有句古语是“艺术无国界”,我们吸取国外优良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我们本土的陶瓷艺术教育中来,结合我们的本土文化,势必会把我们的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陶瓷艺术专业普及化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各大院校逐步意识到市场对陶瓷艺术人才的需求和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设陶瓷艺术学科,培养陶瓷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或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让学生了解陶瓷艺术。

以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开设的陶艺课程为例,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开设陶艺课程,开设对象是针对美术学专业的学生, 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首先向学生全面介绍陶艺基本知识和陶艺几种基本成型的过程,其中穿插国内外优秀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几种成型方法在陶艺中的灵活运用。实践教学部分, 由于学校刚开设这门课程时间不长,陶艺课程需要的一些基本硬件设备还不完善,实践课程主要在景德镇实习基地授课。这种两地授课方式一方面是受条件的制约而产生;但另外一方面,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和完善的制陶工艺,对陶艺创作非常有利,是很好的学习陶艺的场所。去年11月份,学生们去基地实践了一次,也许是天性,学生们一触碰到陶泥都很兴奋,跃跃欲试。陶艺创作与学理王科不同,按公式套用是不可行的,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放的过程,一旦按部就班,规范要求和形式被限制,一动手很快思维就木纳了,无法创作。所以让学生先自由发挥,多做创作小稿,再针对每个人的每件作品进行逐一辅导,从中找出可深入创作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题材表现、成型技法、作品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不断创作,与泥土多接触,熟悉各种成型技法,提高自身创作思维。

随着九江学院整个学院的发展,艺术学院专业的多样化将成为其必然的趋势,陶艺课程的逐步发展壮大,陶艺作为一门专业而开设相信将不远。

第4篇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共同举办了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家学者们运用多元化的人文研究手段对陶瓷艺术展开了兼具学理与趣味性的探讨。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便被赋予了“工艺美术”属性,在传统的研究习惯中,人们通常会从工艺技巧或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类进行剖析与探讨,然而,在近年有关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中,却逐渐展露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从人文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中的深刻内蕴与文化精髓。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论发展而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点更为丰富。由于人文学科的主干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框架,以文字语义、墓葬资料、人性本质等内容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点的变化直接引入了更为多元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的平面解释到立体释读,都使得陶瓷艺术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具实证性与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会意义。当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小众”的艺术层面延伸至“大众”的人文层面以后,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就随之广泛起来,特别是当这些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后,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也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如江伟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享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与行业保持互动以促进学科建设,如今,学校已建构了一批具有‘科艺结合’特色的优质学科,成为了国内乃至国外至关重要的陶瓷学术研究基地。”(图3)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果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之内,势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教育》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词中提到:“作为曾经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号,陶瓷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更应当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丰富的社会意义。”(图4)人文学科宽广的视角恰好可为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2人文视角下的多元陶瓷文化

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陶瓷”与“人文”之间的结合,较之于从艺谈瓷的理论研究传统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更为宽广,其涉猎点也更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非“无根之水”,从陶瓷文化的本质上来看,它无疑具有“为人服务”的天然属性,由此出发不难看出,在陶瓷的发展史中,制作者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质朴而日常的标准规范着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换言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跳脱出单纯的艺术框架,转而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陶瓷艺术之后,其内容便更具多样性了。

(1)从文化学看陶瓷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因此,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的陶瓷艺术研究形式十分多元,其中既有二维平面上的语义分析、品类交叉,也有三维层面上的时空研究。

①“瓷”的语义研究。在人文学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明确的词语,厘清其文字内涵显然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石”。因此,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华学诚教授以《说“陶”解“瓷”话“陶瓷”》为题,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陶瓷的本源含义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他以“陶”为例,从“陶”这一文字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文字的意义变化与事物本身的变化、文字与精神文化世界的联系这三个层次,对陶瓷语言解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文入艺的研究方法无疑为陶瓷艺术的理论剖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则从一个广义的文化层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为题进行的演讲中,他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认为,陶瓷制作的过程当与稻作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景德镇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称,因此,这应当呈现出陶瓷与玉器之间不断进行单向模仿乃至替代的“亲子”关系,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中对“如玉”般生命内涵与品质的一贯追求。以此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分工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工业的中国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思考的介质,即科学地从西方引入适合的生产与发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探索瓷的跨界语言模式,无论是毕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艺装饰,还是八木一夫谨慎有度的陶艺造型,都可视作是艺术家们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探索型创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身份所限,这些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因此,如何将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就成为了摆在中国艺术家眼前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中,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在名为《陶瓷与中国书法篆刻三题》的主题演讲中,从书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陶文与早期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为瓷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尹沧海教授则发表了名为《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现代陶瓷创作与绘画同样具有崇尚“意象”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对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共融性,所以,研究者应当重视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找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语言形式表现陶瓷艺术的经典性。

③“瓷”的时空研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留下时间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态的更迭而在空间的维度上划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时空转变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传统价值,更能帮助我们从广义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内涵。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赵益教授就《“壶”与“空间相对”观念》这一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时会将观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考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侯铁军副教授则以“圣杯”为媒介,重点探究了陶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他名为《追寻白色“圣杯”——16-18世纪欧洲传教士笔下中国瓷器的宗教维度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白色的“圣杯”不仅具有宗教维度上的意义,更真实地呈现出欧洲传教士追求圣洁的内在灵魂诉求,这一释义同时也为基督教义的解释提供了话语修辞。此外,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贺鼎博士以《景德镇老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化保护初探》为题,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为例的传统瓷业遗产保护所缺乏的内在联系与全面认识,他通过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的自然形胜、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问题,揭示瓷业遗产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构与再造中,应当如何系统地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应当成为传统瓷业遗产保护的关键。

(2)从器物观看陶瓷

在传统的造物观念中,陶瓷首先是一种可用以承载生活的器具,因此,本次论坛中有多位专家从造器、用器、品器的角度对古今陶瓷艺术的外在于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以下两者:

①茶器。在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中,茶具不仅是一种容器,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台湾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讲中展示了形制、装饰和实用这三个因素对紫砂壶设计的影响,即紫砂壶的造型始终与中国的传统雅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在传统紫砂器具审美上表现出来的重情趣、拙朴的品味和恬淡自适的性情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与茶:略论南朝碗托、五代执壶和南宋木叶盏》为题,运用详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以陆羽《茶经》为例,探究了茶器与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教授在《茶器设计的用与美》的演讲中认为,就现代的生活状态而言,设计应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即设计者应通过器物阐述工艺与文化的精髓,引导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别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怀,使之得以区别于工业化产品,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与慰籍,所以,设计师应当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备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设计品在展示手工韵味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美感与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质研究中,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神秘彩陶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莫大的关注,此次论坛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别从装饰和造型的角度对这一久远的艺术品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在题为《中国新时期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化》的演讲中解释道,撒种人可看做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母题,这一主题的典型形式以及符号组合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符号传统的形成轨迹,对彩陶纹饰及符号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释读陶瓷纹饰的语义,更能帮助后人正确地理解陶瓷装饰的艺术传统与内涵。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永蘅教授则从造型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以《早期彩陶动植物题材器型演变》为题,过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植物题材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同时,将之带入到现代设计的仿生学、产品语义学以及功能主义的语境下,探析这种古老纹饰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也以现代陶瓷的设计、造物观为切入点,发表了名为《新时期时代陶器的造型设计观》的主题演讲,她不仅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解释远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标,更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凝练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设计智慧。

(3)从社会观看陶瓷

如今,研究者们普遍认同陶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陶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存在,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记,这一类别的研究通常可从历史与现代两个角度着手,从中探究陶瓷的社会内涵。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宁钢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在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发言中讲到,古代的丝瓷之路,不仅在欧亚大陆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21世纪,重走丝绸之路的号召则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应当关注到中国艺术品担负起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之使命,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陶瓷艺术教育更应被置于“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再一次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原国家文物局驻英专家钱伟鹏教授则以《中国古代陶瓷对历史重量与艺术价值》为发言主题,介绍了雍正、乾隆时期督瓷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贡献,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现代鉴定常识。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过去,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机。

来自于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则着眼于当下,对陶艺创作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他在围绕《三源并流——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这一主题所展开的研究中认为,当代中国的陶瓷艺术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由此所致的陶艺特征则被归类为“一种现象”和“两个关键词”(即艺术与文化)。从生产和创作生态上来看,陶瓷创作者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以陶瓷大师、设计师为代表的陶瓷行业;二是以现代艺术教育的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三是产区和非产区内的民间陶瓷从业人员。这三类作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陶瓷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当代性,又因身份、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大千风貌。

第5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建议

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是其的源泉,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还高于现实生活,属于一种特殊的创造性能力。对于陶瓷艺术设计者来说,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掌握该能力,能为后期设计出充满艺术价值的作品奠定基础和提供灵感。因此,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当中,必须强调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在了解当前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

一、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与培养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在我国当前的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当中,该专业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比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力度不足。在大学期间,学生虽然学到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但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必须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面足够广。但针对特长生来说,在进入艺术院校学习之后,会发现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且往往掌握不了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方法。另外,一部分学生做不到真正动脑思考问题,在结合教师所出的题目进行陶瓷艺术设计的时候,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方法,最终导致复制或抄袭设计作品的现象出现。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当中,因为时代的差异性,教学内容无法和艺术设计实现统一,教学模式不够合理,且教学气氛不够活跃。创新陶瓷艺术发展,不仅对设计者有较高的专业要求,还要求设计者文化修养足够高[1]。但在当前的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四大问题:第一,陶瓷艺术设计技能实践和训练不到位。第二,教师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不足。第三,教师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不足。第四,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与培养的建议

(一)巩固陶瓷艺术设计基础知识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针对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来说,不但来自于设计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当中,还来源于足够广的知识面以及足够扎实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陶瓷艺术设计者只有保证自身基础知识足够扎实,才能为后期想象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奠定基础,产生一系列新的思想。尤其是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我国科学技术正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实现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艺术文化的有效结合,在一系列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当中形成新的发现,这就是陶瓷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相融的结果。当代陶瓷艺术设计者必须有足够多的知识量,进而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和思想,为后期创意思维的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开发与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

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当中,要想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必须首先进行人才开发与培养目标定位。现代设计需要高素质的陶瓷艺术设计人才,陶瓷艺术设计者不但要保证自身专业知识过硬,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意思维,在这样的要求下,就能明确制定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才开发与培养目标[2]。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性引导,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观念与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想象与敢于实践的能力。第二,教师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案,增强学生的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意识,实现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学生的陶瓷艺术设计潜能。第三,在实际的陶瓷作品设计当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使得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千万不能将学生的陶瓷艺术设计思维束缚在传统模式当中。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来加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对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

(三)革新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研究可知,如果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话,会阻碍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激发。因此,在开发和培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的时候,必须注意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不仅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指导思维,实现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还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参与陶瓷艺术设计的兴趣,彰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意思维[3]。

(四)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展现陶瓷艺术设计魅力

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气氛足够轻松和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由进入富有创意的陶瓷艺术设计当中。但在当前的很多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眼中,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是很乏味的。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陶瓷艺术设计氛围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引导学生发掘生活当中的潜在价值因素,有效应用到陶瓷艺术设计当中。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头脑风暴思维模式与方法,这样不仅能优化课堂环境,还能充分开拓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还可以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学习形式组织和开展陶瓷艺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项目探讨和争辩的过程中激发出自身潜能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事物细节,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此时,教师再进行学生信息整理与整合,汇集成系统化的资源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引用这些信息,规避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单向思维局限性,引导学生发掘出更多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提升学生的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水平[4]。

(五)理论结合实践,丰富学生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的知识积淀

实际上,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因此,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空洞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不断丰富学生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知识积淀[5]。在实际的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教学者要不断地开发新的渠道,与社会取得紧密的联系,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落实陶瓷艺术课题设计工作前,不仅要为学生讲解相关课题的设计方法,还要适当讲解相关设计案例,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实践作品,让学生深刻领悟陶瓷艺术设计,促进学生陶瓷艺术设计创意能力的不断提升。

(六)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部分教师创新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要想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建立出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师之间应分享教学心得、加强团结协作,不断创新陶瓷艺术设计的新方法。高校要对陶瓷艺术设计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培养,注重培训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确保教师素质满足新标准要求,鼓励教师及时涉猎陶瓷艺术设计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优秀成果,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为开发和培养陶瓷艺术设计者的创意思维提供支撑和奠定基础[6]。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落实好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开发与培养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尊重和理解设计者的思维创造过程。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创意思维开发现状和相关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陶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和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素质足够高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査钰.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对陶瓷艺术的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4):278-278.

[2]王忠.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湖湘陶瓷艺术现状及其重塑发展[J].包装世界,2015(5):100-102.

[3]叶虹.色彩视觉美感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4(29):128-128.

[4]刘芳,于成志.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和实践[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4):230.

[5]余德华.陶瓷艺术设计“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6(24):254-254.

第6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种种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开始增开陶艺课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促进了我国陶瓷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该说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问题却接踵而来,部分高校仅仅是打着扩招的幌子将学生招进来,至于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却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略。就目前国内所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真正的抓住地方特色,将陶艺教育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发展,将地方特色真正的拿来为陶艺教育所用,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举措。

高校陶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陶艺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目前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的推进,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高校陶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过多的把焦点投入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更多的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固定规范的技法传授于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似乎也成为一种僵硬的固定“标准”,过多的“拿来”。当然,也有不少教育者提倡在陶艺教育中运用启发性思维,但仍没脱离“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必然禁锢了现代陶艺教学的步伐,也体现出高校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2. 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就目前我国陶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陶瓷泥料、釉料的一些制约因素,却忽略了我们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有利因素,更多的是舍近求远的去寻求我们短时间没办法去超越的一些产瓷器的成功案例。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在不理解陶艺材料及其表现语言的形式下去追求怪异的时尚。学生对自己所处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会不自觉的下降,其作品也往往存在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特色的没有发挥出来,创新的层次又不够,造成了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发挥地方特色开展陶艺教育的思路

1. 注重陶瓷区域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陶艺教育的融合

在当今任何一个地域文化或问题都可以立刻放大成为国际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视点,寻找和开拓艺术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一个高校能否拥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能否融入地方本土特色的文化内涵。地方本土文化不仅有政治上的凝聚力,而且是一种地方资源,更是一种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资源。在陶艺实践教学中应当把专业知识、地方本土文化要素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待,充分利用陶艺实践教学来宣传地方本土文化,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性高校,要因地制宜的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将陶艺实践课程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陶瓷文化不仅可以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能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和契机。但如何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转化为教学所需的营养就必须经过思考和设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家乡及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自己熟悉的当地特色的泥巴和釉料入手,寻找当地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将当地特色陶瓷文化精髓同当代陶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再设计塑造出立体的、独特的文化品味作品。

陶艺教育除了要继承传统的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现实的需求,能够真正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当代陶艺教育的发展绝不仅限于对传统陶艺技艺的传授,其核心应该是陶艺人文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激发其创作及探索精神,除了要具备基础的陶瓷制作工艺技能之外,还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前瞻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陶艺教育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大胆的去发展和创新。时代既然开辟了这一领域,我们就要积极迎合这一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我国陶艺的地方特色,为当代陶艺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合地方特色陶瓷资源优势,突出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品味和注重对当地文化的表达,将有效促使陶艺实践教学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给陶艺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2. 根据地方特色设置相应的陶艺实践教学课程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特色教学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体现地方文化教学特色。唯有如此,我们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才能在纷繁变化的现状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平衡点,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高校陶艺教育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同样都需要系统的、正规的、特定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自己的见解很重要,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我们在陶艺教学里除了交给他们基础的陶艺技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如何去思考。有了理论指导作为精神层面的补充,一件陶艺创作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整。如果我们只是过于追求基本的技法和实践认知,而不去重视精神内涵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个工匠。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这种教学的尴尬,要求师生必须共同努力,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从思想到思维上的真正转变,也就成了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件好的陶艺作品必然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来体现的,思维的不同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因此,要有选择的保留教学模式中优秀的成分并与现代陶艺有机融合发展,形成能与时俱进的独特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陶艺教育而言,盲目的模仿和崇拜西方现代陶艺形式绝对不是其正确的发展出路,只有立足于传统又不完全囿于传统的羁绊才是真正的陶艺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发挥地方特色的陶艺教育就成为保持东方陶瓷艺术美学的基础。

陶瓷教育在几千年的陶瓷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传统的师徒式的传承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传承都为我们保持传统特色的陶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地方特色与陶艺教育更好的融合责无旁贷。只有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把传统文化从现代教育的视角去审视,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和精神作为基石,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不简单的是一种移植,更多的是遗传,在继承中创新,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中国陶艺教育和陶瓷艺术发展。

注明: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育视角下传统陶艺的拓展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2-QN-603)和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招标项目《以陶艺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

第7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

[1] [2] [3] 

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初中和小学有~%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第8篇

2.论泥条盘筑陶艺之魅力解晓明

3.景德镇陶瓷包装装璜改革随想沈盛生,沈晖

4.墨彩描金雅俗共赏--周湘浦与墨彩描金夏忠勇

5.景德镇陶瓷 陶艺创作初探邱含

6.漫谈青花"婴戏图"陈敏

7.浅谈青花色釉综合装饰喻冬华

8.陶瓷教育家张浩张德山

9.珍稀的宋代铭文茶盏池广浩

10.景德镇--世界古代制瓷中心美国《国家地理杂志》FrankB.Lenz,张婧婧

11.文学与陶瓷相配合的内容余锋

12.陶瓷奇葩薛福连

13.《江西省陶瓷工业志》概述淘智

14.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1998年)李庆红,王达林

1.景德镇市陶瓷民营企业发展初探漆德仕

2.浅谈我国陶瓷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贺宗武

3.中海公司日用陶瓷节能型明焰无匣快烧辊道窑的设计与调试吴莹

4.陶瓷工业隧道窑节能改造及其效果保证秦臻

5.日用高白瓷釉的浅析朱玉君

6.景德镇传统名瓷--青花玲珑邵继梅

7.谈艺术陶瓷的创新与发展--"乡情"瓷画系列创作体会黄水泉

8.谈谈对"装饰"的一点认识江筱琴

9.御窑厂陈海澄

10.陶瓷教育家邹如圭张德山

11.陶瓷学院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秦觉民

12.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1999年)李庆红,王达林

1.举办中国瓷都景德镇千年华诞庆典和国际陶瓷节的构想汪天行,王升虎,朱新潮

2.关于china的另类思考龚璞生

3.陶瓷原料高级添加剂在陶瓷生产应用中的研究吴洞冰

4.浅谈提高隧道窑热效率的几种途径景德镇陶瓷 余琴仙

5.日用瓷异形盘类生产新方式:干压快烧作业线江群会,朱练平

6.如星如月如霞景德镇陶瓷馆举办二十世纪陶瓷艺术回顾展甘园

7."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浅论越窑青瓷刘虹

8.大型微缩景观群雕《景德镇陶瓷工艺流程》创作谈游亚非

9.浅谈"釉里红"在现代装饰瓷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周景平

10.试谈设计素描与陶瓷艺术创作程云

11.我对学好陶瓷彩绘艺术基本功的看法李贵镇

12.康熙青花之装饰艺术及成因简析张新沂

13.长篇史料《景德镇瓷录》选载之二杜重远与窑业改革陈海澄

14.论陶瓷雕塑专业教学改革曹春生

15.西方市场的中国瓷一瞥李宏坤

16.中央电视台在景德镇拍摄《家园--千年窑火》大型专栏节目

17.古县浮梁举办首届"瓷都之源"文化旅游节

18.中国陶瓷名牌产品亮相2002年中国礼品展

19.联合国国际陶瓷学会将与景德镇联办"千年庆典"

20.湖田古窑址元代制瓷作坊对外开放

21.瓷都景德镇为陶瓷工人塑像

22.特种陶瓷为景德镇增添现代文明色彩

1.加大体制创新与产业开放的力度推进我市陶瓷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市陶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姚亚平,YaoYaping

2.试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优越性杨志,YangZhi

3.高铝瓷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朱练平

4.钛乳浊釉的研制张玉南

5.论陶瓷刷花和程大有的陶瓷刷花艺术程云,CHENGYun

6.现代陶瓷装饰艺术语言之我见吴锦华

7.论陶瓷艺术表现文学题材的途径余宾

8.浅析清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造性余琪

9.环境陶艺的设计性吴永平,WuYongping

10.环艺陶瓷与城市建设浪石

11.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馆冯承遇,HongChengyu

12.日用陶瓷产品的质量鉴别与选购与陶瓷造型李雨苍

13.试论陶瓷美术教育冯绍华

14.乾隆款珐琅彩瓷器与郎世宁林蔚起

1.瓷都陶都优秀陶瓷艺术家专辑序张志安

2.陶艺心语陈建平

3.根植陶瓷情系创新宁勤征

4.为现代陶艺呐喊李玮

5.我与体育陶艺的不解之缘浪石

6.陶都制陶人张晓蕾

7.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王亚平

8.陶都--宜兴大拇指堆贴画的个性方卫明

9.漫话宜兴紫砂的休闲性蒋尧基

10.玩陶、玩瓷、玩笔墨张志安

11.紫砂的本体语言吴鸣

12.宜兴现代艺术彩陶的造型设计理念邱玉林

13."珠山八友"人名及其生平史迹吴海云

14.形式个性的形成和能力与技巧的关系欧阳桑

15.谈陶瓷造型与装饰徐岚

16.古韵墨香砂壶魂时顺华

17.对景德镇陶瓷产品赴外地展销的若干思考万俊毅,郑海天

18.学习传统粉彩技艺适应现代中专教学陈晓晖

19.粉彩陶瓷教学初探王安维hHTTp://

20.佳作点评--张志安先生的陶瓷作品南湖

21.物象与心象的自由律动--周国桢陶艺作品赏析黄明新

22.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陆如陶瓷艺术赏析曹淦源

23.以画入瓷别创新格——李菊生陶瓷美术作品赏析欣文

24.捕捉人物之精神摄取自然之旨趣——何叔水陶瓷美术作品赏析陈雨前

25.春意盎然风格清雅——刘平陶瓷美术作品赏析陈雨前

26.出于传统贵在创新——彭竞强的粉彩艺术施于人

27.端庄杂流丽刚劲合柔润——舒惠娟陶瓷美术作品赏析罗欣君

1.擦亮瓷都金字招牌谨防商贩损誉侵权李平,冯丽

2.景德镇宋初瓷与私人窑场欧阳敏,魏文婷

3.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的装饰陈致敏

4.宜陶初窥景德镇陶瓷 顾美群

5.试论陶瓷造型的审美情趣杨菊英

6.浅谈新彩工笔花鸟陶艺作品的艺术特色冯燕婷

7.试论紫砂壶的构思理念和创作方法韦钟云

8.陶瓷产业工人的健康之路陈庆文,万志峰

9.陶艺教学初探王安维

10.弘扬陶瓷文化,打造出版品牌——从编辑<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谈起魏文清

11.文学与陶瓷相配合的思想内容--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余锋

12.徐仲南的艺术人生肖振松

13.承变相生,澄怀探道,自成机抒--王恩怀瓷艺之道解读舒立洪

14.体育与陶艺万志峰,陈庆文

15.陶瓷封装外壳的金属化工艺研究希奇

16.陶瓷轧膜成型中缺陷的起因分析林娜

17.虚实相结合动静皆相宜--浅谈对陶瓷器物拍摄手法的认识和体会叶海宏,熊苏蓉

18.纵横中度左右逢源--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中闻陶瓷艺术赏析熊瑶生

19.瓷都建造巨幅摩崖陶瓷壁画等

1.一次阵痛一个情结一番反思--写在景德镇整顿和规范陶瓷市场秩序一周年之后楚天月

2.珍爱我们的有形文化资源流星

3.中国陶瓷艺术与传统设计艺术美学初探罗湛英

4.景德镇官窑:寻找碎片中的文明张敏

5.论时尚与现代日用陶瓷设计金晓磊

6.无声诗里蕴深情--陶瓷装饰艺术的意境方黎波

7.景德镇陶瓷 论王琦、王大凡人物画风格李復荣

8.邓碧珊的艺术生涯肖振松

第9篇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课程 建水紫陶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切正向的教育性经验。

“建水紫陶文化”是指包含建水紫陶文物、紫陶文学和紫陶烧制技艺等在内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一、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纲要》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具有一定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①建水紫陶文化是地方传统工艺和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应该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本土文化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云南建水被誉为“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教之风大兴,儒家思想广传,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文武进士111名,在云南科举考试中中榜学子常占半榜之多,有“临半榜”之称。建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紫陶艺术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园课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感知、认同进而热爱身边的文化,对其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文化Y源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丰富和补充,而幼儿园课程又是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水作为滇南文化中心和陶瓷文化中心,独特的紫陶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古城增光添彩,“千年建水紫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将紫陶艺术和紫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已成为每一个建水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对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的爱国爱乡情,传承和弘扬建水紫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及个人研究旨趣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它集制泥、拉坯、修坯、刻填、装饰、烧制、打磨等工艺于一身,经过文人墨客、大师名家的书法、绘画装饰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迅速,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陶中新秀”之誉。建水紫陶作为一种灵动的文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陶器,更是一个文化因子的载体。建水紫陶文化中的诗词故事和传说可以丰富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建水制陶艺人不断探索、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可以作为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素材;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和制作技艺可以成为幼儿艺术教育(手工操作)的来源。建水紫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资源的代表,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我在建水求学、工作至今已二十一载,对建水紫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希望立足于本地实际,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建

(一)建水紫陶文化独特的教育魅力

1.建水紫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1)亲情、孝道与感恩

建水紫陶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富含仁孝,是重要的德育素材。

(2)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建水紫陶经过无数代制陶艺人的传承和弘扬,才形成了“阳刻阴填、残帖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在制陶过程中浸润了陶艺人的智慧和汗水,那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3)自豪感与责任感

建水紫陶典雅精致、工艺独特,见证了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让幼儿们在课堂活动、生活实践中认识、认同和热爱家乡文化,产生生活在建水紫陶文化氛围中的自豪感,进而担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水紫陶文化中的智育功能

(1)丰富的紫陶文化知识

包含对物质、精神和行为方面的认知,如紫陶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哪些;紫陶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制陶艺人身上学到什么;建水每年都要举办哪些重要的紫陶文化活动,建水紫陶的生活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有哪些。

(2)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建水紫陶包括“镇泥制浆、手工拉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讲解制作原理和指导幼儿亲手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技能。

(3)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将书法、绘画、印章、图案等再创作于素坯紫陶上,紫陶也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的渗入让紫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通过学习和鉴赏,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等能力。

3.建水紫陶文化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在建水紫陶文化中无处不在。如“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的品质美;“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美;“装饰刻填、无釉磨光”的工艺美。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想

1.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基础

依据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内容应该更为生活化,应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尽可能地创造让幼儿获得丰富而感性的直接经验的条件。依据尤里洛特曼的文化交际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应把幼儿置于文化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了解、认同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本土文化。

2.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目标的制定

(1)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独特的园所文化。

(2)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挖掘利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3)幼儿的发展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四项技能”――说唱、表演、写画和手工创作。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集体教学、组间合作、个人实践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面临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使幼儿热爱家乡文化并乐在其中。

3.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内容的选择

建水作为滇南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笔者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建水文化资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生活文化资源:建筑(朱家花园、文庙、双龙桥、团山古民居、文笔塔、古井古桥古寺庙古院落)、茶叶(云龙山茶、普雄千年老树茶)、饮食(过桥米线、烧豆腐、草芽、酸甜石榴、燕窝酥、狮子糕、凉梭粉)。

礼仪文化资源:待客礼仪、祭孔大典、儒家三礼(成童礼、成人礼、开笔礼)、学政考棚科举仪式、龙窑公祭仪式。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神话传说(疯摇城的故事)、诗歌、建水彝族花灯、建水小调(四门调)、民间游戏。

技艺文化资源:紫陶烧制技艺、鼓舞、草编、竹编、民族刺绣。

节日文化资源:燕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旅游节。

4.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活动的实施

(1)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水平和课程内容,运用指导示范、趣味提问、积极鼓励、正面评价等方式,把幼儿保持在其最近l展区内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中,教师制作动漫PPT,以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大方表现并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要将本土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如主题活动《我们来玩泥巴》,可以让幼儿进行紫陶造型设计、书画装饰等,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活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学习和体验本土文化。如在午餐时让幼儿品尝建水名小吃汽锅鸡,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建水紫陶中的典型器物――汽锅,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其所认识的其他紫陶生活器皿,如紫陶餐具、茶具、装饰品等。

5.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后对幼儿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所带来的发展。如幼儿对建水紫陶文化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理解和表达紫陶文化故事效果如何,在活动中创造力如何,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交流度如何等。

②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能否制定本土文化应用和融入课程的方案;能否创设浓厚的本土文化情境;能否让幼儿拥有平等的表现机会;能否根据幼儿实际因材施教并客观评价;能否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③对家长的评价。包括家长了解本土文化的程度;是否支持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来丰富课程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等。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是指教师、幼儿、幼儿同伴、家长等从不同视角对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的本土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幼儿可对教师组织开展的建水紫陶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过程中,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掌握多少本土文化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教学和活动过程需要改进和完善等。总结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价本土文化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总体成效。

注释:

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参考文献:

[1]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庞丽娟,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云南省博物馆编.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8]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9]陈艳宇.建构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之管见[J].学前课程研究,2007.7.

第10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

在当代艺术格局这方面,陶艺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陶艺课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去学习的一门课程。学习陶艺相关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审美素养。学生要想获得一个全面的发展,不但要去对外国经典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而且要学会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陶艺体现了装饰美、材料美、科技美以及造型美,自身具备了很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意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1陶艺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陶艺课程的教学而言,培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全面人才是一种最合理、科学的教学方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我国目前高校对于陶艺课程的相关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很多学校在进行授课时,不是在通过理论分析以及总结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实践操作的,而是采取直观操作的方式。老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导致学生的相关能力与素质培养出现完全脱节的现象。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局限性,其手段也很单一,没有考虑设计类专业存在的特点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看来,改革其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改革陶艺课程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老师的讲,很少将精力与时间放在学生“学”上面,所以要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把以前那种注重老师“讲”的教学方式向注重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让学生从“不会学”向“会学”转变。所以,学生对于陶艺课程的学习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对实践感兴趣。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会要去对陶艺制作的相关方法加以掌握,要自己亲自进行参与,体验到其中的奥妙。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体验学习的模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制作陶艺的相关实践中去,构建学会不同的个体经验。例如,在进行教学“陶艺手工制作”的内容时,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如下。

2.1学生参与实践

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重要的还是要“做”。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其方式一般都是口头进行讲授,而不是运用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教学做”三者合一的观点,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很重视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陶艺课堂中所谓的“做”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学习。陶艺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要求学生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去用心感受,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陶艺的兴趣以及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2.2进行分组合作

在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他们自由创作的空间。首先,老师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把教学过程加以解释,让他们对合作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其次,老师需要制定比较合理可行且详细的合作目标。最后,老师要对实践所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准备。陶艺教学可以运用主题合作的方式,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讨交流等,让学生们制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去进行作品的设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陶艺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进行分组合作的时候,老师要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合作、尊重他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

2.3小组学习以及探索研究

在课堂上面,老师可以出示一些作品范例,引导学生对其陶艺内容进行分析,并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任务。在进行陶艺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创设一种与科学研究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让他们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去对课程的内容加深理解。让他们学会自觉学习,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4进行成果交流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予以展示,让老师和其他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老师对于他们取得的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3结语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陶艺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其教学模式上应该加以改变,老师要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让陶艺教学可以完全融入设计学院这个大家庭,让其成为设计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作者:刘雅丽 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园园,张冬冬.新课程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大众文艺,2014(01):238.

[2]杨润.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2):196~197.

第12篇

实际中如何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影视艺术教育特点,体现在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这两者的根本都体现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影视艺术教育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反观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践行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更新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行业接纳度,成为影视艺术行业符合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认识和把握“生活教育”的本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现象的精神创造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戏剧、电影、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手法、形态乃至于流派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无一不验证着这一规律。因此,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本身不仅高度契合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质,而且教育目的,更需要使学生掌握其方法,运用于毕业之后的社会实践,方能成为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因此,我院在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表演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不断加大观察生活、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环节,随着专业教学的逐步展开,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创作。近年来,学生们深入社会,大胆实践,成效显著。

04级学生作品《小路》、《竹篮子》获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等级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最美丽的》入围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并获第五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05级学生的《看看那石头》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组专业制作片入围奖,并与另二部作品《十六岁的轨迹》、《我被青春撞了》一起获得JVC电影节入围奖;《父亲膝下的儿子》获第二十七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DV短片大赛二等奖。

实践证明,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本质,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使得我们更加坚定了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信心。

二、践行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而规范地实践并运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影视艺术教育办学过程中,加以明确和实施。

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广泛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条件,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实际,准确给出自己的影视艺术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培养层次和目标,方能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艺术教育的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运用理论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能够被影视行业接纳的可用之才,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把握好办学定位,进而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在2008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影视行业发展需求,较为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群,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课程环节,增加创新课程(如:电视现场导播、主持人思维等);在培养模式中,我们按照“一业为主、一专多能”的方式,在广播影视领域,为学生打通相关知识和能力环节,实行有益的专业交叉融合。如:为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学生,适当开设了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理论实践课;编导专业学生,适当开设舞台表演、镜头前表演课等,在丰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培养影视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点,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出现了影视传媒机构一次性接纳我院毕业生6——8人局面,代表性单位如四川米易广播电视台、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育才学院天籁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好用。其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剔除过时、陈旧、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实训课时,从而保障“手脑并用”学习效果。

第三,加强督促与检查,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取决于制度科学性和检验的有效性。在检验环节,我们强化了毕业作品创作的种类和数量。广编专业每生必须完成电视纪实类作品、文艺类作品、故事片(合作)各一件;播音主持专业每生必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话题评述两大类,共六件作品;表演专业每学期按教学进程进行汇报演出,每届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大戏的综合排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结合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进行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毕业作品。此外,我们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中,对于无纸化考试的专业课程考查,均采取摄影和录像方式,检验备查并且存档,有效提高考查质量,将检验方式,置于可操作和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年来,我院本科就业率均超过85%,就业范围遍布北京、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等地。服务单位包括:央视第七频道、第十频道、北京交通广播台、湖南广电总局、广东南方电视台、浙江日报集团、重庆电视台科各频道、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贵州黔西南州立电视台等。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分别在市、州、县级广电媒体、文化传媒机构从事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和演艺工作,进一步印证了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丰硕成果。

三、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中西方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这在当时,对于传统的、陈腐教育理念和方法,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背叛”,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应“师陶之方法”,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