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体育年度报告

学校体育年度报告

时间:2022-04-05 13:3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体育年度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体育年度报告

第1篇

这次会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旨在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系统设计和整体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督促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这也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的系列“组合拳”。

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归因

中小学生缺乏运动、体质下降,是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会上,王登峰着重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不足,学校体育工作外在激励力度不够。从内生动力来讲,学生体质状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跟学生的成长评价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学校的外在激励来讲,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关系不大。另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存在现实问题,尤其是安全方面的困扰。如果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中受到意外伤害,学校就会承担无限责任,很多学校因此不太愿意或不敢组织学生参与剧烈运动,甚至连正常的体育课,如果有一点点的危险性,都不敢组织。

其次,体育课教学效果和学校体育办学条件都存在不小差距。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除了在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在体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学会”一定的运动项目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另外,很多学校无论师资还是场地、器材,都存在不小差距。

第三,思想观念落后。整个社会舆论尚未形成对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关注与支持。在很多家长心目中,考试成绩最重要,“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就会影响其文化课成绩”。另外,在学生如何学习、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科学认识。

以“基本制度”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三个《办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制度。分别规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地方体育工作报告等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条件等。文件总体上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各地学校体育政策支持为保障,其目标是建立一套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着力点有三:一是聚合一个目标,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二是健全一个机制,即通过监测评价学生、学校和地方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并与学业考核、素质评价、招生考试、质量监测、教育督导等教育评价框架相衔接;三是形成一个格局,即要通过三个办法的有机结合、相互配套、系统设计,综合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格局。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强调各地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并着力建立“六项制度”:一是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二是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三是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四是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五是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六是建立测试结果应用制度。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把学校体育的综合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责任和学校体育的“及格线”。该《办法》要求,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一是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二是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的;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四是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五是评估中弄虚作假的。

《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旨在推动各地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的责任、政策和任务,年度报告要求重点反映各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教育部还制作了《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表》,印发各地填报。报表内容将采取动态调整,以反映不同时期的政策要点、工作重点、工作特色。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发展校园足球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努力构建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体育工作体系,构建班级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通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修养,工作敬业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严格执行课时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要求开齐上足体育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节,3—6年级每周3节,各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确保阳光体育锻炼的实施。

(三)严抓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备课管理,体育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教案的书写要符合要求。根据总课时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并积极做好体育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四)上好每一堂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五)切实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与实施。继续完善竞赛体系,力争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取得好成绩。坚持每周每班1节足球课,充分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扎实开展校园足球,逐步形成校园足球传统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大胆探索,持之以恒,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体按照《碧城镇小学2019—2020学年校园足球实施方案》进行。

(六)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据学校在校学生测试情况统计上报学生体测数据,上报的检测数据(纸质和电子)经过完小校长、测试人员认真审核,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如果存在虚报、瞒报行为,完小校长、测试人员承担相关责任。

(七)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年度体育工作关键指标认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拟定整改提高方案,形成年度报告。

(八)抓好两操一活动,使之坚持经常化。加强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的教学,并要求动作达到规范,通过开展评比活动,达到以效促质,使两操一活动的开展达到具体要求,并逐渐提高。本学年的课间跑操纳入完小目标管理考核,具体按照《碧城镇小学2019—2020学年课间跑操评分办法及细则》组织实施。

(九)加大体育教学检查力度,完善教学测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不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督促教师提出要求和建议。根据《碧城镇小学学年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对专职体育教师做好测评工作。

(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各尽其责,团结合作,不断地提高训练的质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展示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训练潜力及能量。

(十一)积极开展学校素质教育推进活动,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组织好完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希望杯”“青苗杯”校园足球联赛、第五届校园足球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使全体师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十二)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对部分体育器材进行增加和更新,使体育器材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

(十三)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去关爱学生,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第3篇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促进全县教育体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结合我系统实际,现就__年教体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安排如下:

1.局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要按照《__县教育体育局行政执法职权分解表》的安排认真履行执法职责。年初按照职责要求对本科室的行政执法工作作出安排,年终对本科室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总结,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收集行政执法工作档案,整理归档备查。

2.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许可行为,做好教师资格认定、民办教育机构审批等工作。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民办教育机构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设置、招生广告审批、财务监督、督导评估等制度,清理整顿民办学校招生广告。

3.落实教体系统内部依法行政年度报告和检查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职能科室认真做好依法行政台帐记录,对学法、行政行为、执法监督等情况都要按规定记录归档。

4. 建立健全政策与法规学习制度。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平台,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局领导班子、执法人员及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做到学法培训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__年学法重点内容应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及全区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

5. 组织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培训,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的换发和年审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学习资料、组织培训等形式,加大教体系统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局机关新增人员和未领证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认真做好教体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考试和申领《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工作,确保行政执法人员主体合格,持证上岗。

6.做好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根据县政府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行政执法案卷的整理工作,力求规范化,争取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7.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做好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按时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严格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公布和备案等工作。

8.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执教制度。各职能科室及校(园)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力度,使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不断得到优化,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积极推进依法执教工作的进程,及时将相关信息上报局纪检监察科。

9.完善教育行政救济渠道,做好行政应诉专项工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公民权益保障大势,完善教育申诉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校内申诉与行政申诉两条救济渠道的环节与路径、处理时限,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健全法律顾问聘用和咨询机制,为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为教育行政执法和解决校园疑难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做好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的应对工作,努力化解行政争议。

10.加强行政执法投诉处理工作。依法实施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等具体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11.进一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畅通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机关干部政府信息公开意识,不断提升信息公开整体工作水平,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提高行政透明度,加大教体系统有关招生、收费、学校安全、素质教育等方面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

12.加强对教育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教体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如下:

领导小组

第4篇

强化机制保障 加大投入力度

机制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强化。 为此,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出台了《甘肃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同时,全省14个市(州)也将结合实际制定地方性实施意见,这些实施方案和意见的出台,都全方面、多角度对全省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遵循。

体制机制顺畅了,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就学校体育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相互衔接沟通力度得到了明显加强。近年来,通过校园足球工作的发展和制定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实施方案、全省大中学生体育运动会、“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等工作,教育、体育、发改、财政、人社、卫生、编制、团省委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的合力。

省发展改革部门把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省级财政部门完善支持学校体育的投入政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从2014年开始,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创建快乐校园体育示范学校,从2016年起,设立校园足球专项经费每年1000万元,同时不断增加学校体育工作赛事活动经费;省体育部门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在技术、人才、场地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中小学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各级教育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完善支持学校体育发展机制,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优先支持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并随教育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各级各类学校也普遍把体育教学及活动条件改善纳入学校预算,并将体育经费用在体育教学及体育锻炼上,发挥经费最大效益,保障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广泛动员、积极吸纳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学校体育事业。

据统计,2015年,全面改薄工作投入农村学校体育条件改善经费共计4.2亿元。仅2016年,甘肃省省级财政就在学校体育工作专项投入275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全省第二批创建200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奖补,1000万元校园足球专项经费,750万元教育系统重大体育活动经费。可以说,作为对学校体育工作专项投入,这是前所未有的。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师资建设

要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是框架,投入是支撑,而最关键也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为此,甘肃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调整优化教师结构,按照体育与健康课、课余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需要,按照体育课教师配备基本标准,通过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甘肃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补充项目、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按照相关规定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等途径,招录一批合格体育教师到师资紧缺学校任教,并要求有重点地补充足球教师。

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校共有体育教师13588人,各教学阶段体育教师数量呈现出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省教育厅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和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等形式,在制定、实施培训政策和计划时,对体育教师单独设计、单独培训,县校也能积极选派体育教师参加相应培训,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师中,鼓励选拔部分热爱体育教学的青年教师,经业务培训合格后补充到体育教学岗位。

与此同时,甘肃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并把体育教师从事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常规性工作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将体育教师带队参加国家、省、市州举办的各项赛事成绩和承担赛事活动裁判工作的业绩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评优选先条件。

坚持阳光体育 提升课程品质

为切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甘肃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努力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逐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条件,并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中,将体育设施和器材补充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体育锻炼条件的标准化改善力度。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制度进一步健全。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和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倡导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理念,号召各学校创办了不同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社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打破班级、年级界限,面向全体,经常开展冬季长跑、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一人一技,一校一品,特色发展。

同时,甘肃省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削减、挤占体育与健康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为了进一步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全省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和“一校一品”特色建设,在重视提高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培养学生掌握一两项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技能角度开展好体育课堂教学,重点开设足球、中长跑项目等课程。在体育课教学中尝试打破以班级组织教学活动的传统模式,探索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为纽带,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据统计,2015年,全省中小学校体育课开足率为100%,体育教学实施情况总体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阳光化的趋势,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课,体育教师更加用心上好体育课,学生更加喜欢上体育课。

构建竞赛体系 做好风险防控

甘肃省在积极倡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基础上,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引领,积极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全省目前有国家级体育示范学校99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0所。

据了解,为了倡导体育竞技精神,我省以文件形式要求各市州每三年要举办一届中小学生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县(市、区)每两年要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在春、秋两季各举要办一次以田径或传统项目、趣味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构建校、县、市、省四级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

特别是在校园足球的的发展上,除积极参与全国大中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如“特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甘肃赛区)和CUBL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阳光组) 、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等单项赛事以外,甘肃省专门成立了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服务中心,重点培育、推进校园足球及其四级联赛的竞赛体系和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

省教育厅坚持“省市联动,以县为主”的原则,与体育局积极合作,科学合理布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加强对校园足球学校的管理,构建并组织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和活动,探索建立学生运动员可持续培养模式,有效普及校园足球活动,扩大足球人口,提高运动技能。

到今年为止,我省已连续5年举办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足球系列联赛及总决赛,初步建立了校园足球4级联赛管理体制和运动机制。截止2016年6月,全省有357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个国家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在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的同时,我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运动风险防范工作,坚持既要组织上好体育课和开展好课外体育锻炼,又要防范好运动风险的思路,并把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单独一条进行强调,从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的健全完善、学生的安全教育、校长及体育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定期检查和维护、完善校方责任险、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的探索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要求安排,以期树立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实现健康、快乐的体育运动。

创建特色校园 强化评价效果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学校在体育艺术教育中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2014年我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启动了千所“快乐校园”体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创建200所,连续实施5年,目前已命名400所,今年的200正在评审认定中。此外,为进一步促进校园足球工作发展,我省还计划结合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打造1000所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强化校园足球工作的普及与发展。

为强化特色校园建设,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并根据教育部的办法制定下发了实施细则。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校长工作绩效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5篇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下半年的计划怎么制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下半年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2021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1】一、千方百计确保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房地产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引进知名房企提高项目打造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体、纯商业、纯住宅等房地产项目连片发展,提高宜居水平,推进我县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房地产市场形势研判,稳定企业和购房者预期,尽力缓解经济波动引起的下行压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有序推进住房保障工程建设

在把好工程质量、专项资金和建设过程安全“三”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完成2021年300套公租房项目分配安置和加快续建、新建公租房项目建设。通过在具体操作中设定不同的收入、住房申请条件、采用市场定价、租补分离、梯度保障的方式,实现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运行。廉租房住户审查不合格但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的调为申请公租房,有效解决保障房类型单一、“只进不出”等问题。

三、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

进一步完善全县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深入研究项目实施的稳定风险和可行性,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和融资力度。充分借鉴“曹家巷改造模式”以及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有益做法,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切实改善棚户区群众居住条件。2021年7月上旬,在完成_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已启动区域的模拟搬迁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模拟搬迁协议签订工作,确保全年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深入推进城市营销

突破传统房产营销模式,谋求更加贴近市场、更加合理有效的办法深化城市营销和房产促销工作。重点以优惠促销、资源团购为切入点,突破_、_在内的西北市场的团购渠道,实现城市营销效果的化。借力我x重大节庆活动,集中展示精品房产,开通看房直通车,吸引更多人在我县购房置业。

五、加强房产市场和物业监管

完善全县房地产市场监管工作机制,推动建设、工商、税务、_、银监等部门联动,清理整顿房地产开发建设、商品房销售、中介服务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严查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房地产业开发销售及售后服务流程,重点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房地产广告、公示系统在线情况等监管,确保我县房产市场有序运行。同时,建立健全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充分落实县级部门、辖区乡镇政府、社区(村)管理责任,通过以奖代罚的方式,激励各部门各乡镇参与物业管理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的有效落实;制定物业企业准入机制,严格物业企业资质备案及合同备案制,实现退出备案率达100%。

六、加强项目促建服务

以推动部门联动落实促建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促进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积极协调各部门落实解决房地产项目在筹备、建设、销售、交房、办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同时,加强尚缘国际、成阿新城、水城学府等问题项目的稳定风险管控,积极协调、会同相关部门解决项目遗留问题,切实降低维稳压力和行政风险。

七、高标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严格按照全县统一要求,不打折扣,不搞变通,认真落实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各项具体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和正风肃纪工作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房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用好“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解决机制,实行台账管理、问题管理,大力解决密切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着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_的房管干部队伍。

2021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2】财务部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下,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围绕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重要任务,全体财务人员共同努力,基本做到及时准确完成核算工作。为了更好实现公司经营发展监督服务,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鉴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下半年工作中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参与企业经营治理,搞好公司财产物资的清查与盘点。

随着公司的发展的蒸蒸日上,财务管理职能的日益显现,财务治理参与到企业治理的方方面面,使其更加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经得起各审计、税务部门的财务检查。

二、不断学习,以此提高部门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和法律意识

随着各项财务、税务的新规定不断出台,财务人员还需及时针对专业知识方面加强培训。尤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财务部应多加培训,进行学习、讨论,争取使企业利润化。将公司财务人员培养为不仅能够做好资金收付工作,还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迎接国税稽查的检查。

7、8月份,国税稽查将按计划对公司财务工作进行审计,针对敏感问题我部门先进行自查自改,确保提供的数据合理化,统一口径,提升会计信息报告精细度,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完成20_年预算初稿编制工作。

根据集团历年要求,在10、11月份会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初稿编制工作,根据公司的运行方式,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对公司的各项费用认真调研和测算做好初稿的编制工作。

2021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3】一、选择供应商不能随便

我们做采购的,都知道我们的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公司的采购成本的,我们工作能力的强弱就看能给公司剩下多少采购成本,并且东西的质量也是要达到采购标准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供货商的选择了,很多采购员在进行采购的时候,都是说差不多就这个价吧,这质量跟公司要求的也差不多吧,其实一个好的供货商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这三个字,要知道就算一个零配件差一毛钱一个,那么成千上万个下来,公司要损失多少钱?这就是公司这么严格要求采购员的原因。我在下半年的工作当中,我要拿出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给公司进行采购的时候,我不能嫌麻烦,至少要坚持到把同样货物的商家全部访问了遍,我才能决定最终选择那家。保证每一件公司需要我采购的东西,都是拿到手。

二、对采购的东西要做到严格监督

现在很多的厂家,在面对我们这些进行大批采购的公司时,都会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比如拿给我们看的样品是成色极好的,但是最终批量生产出来的就能分辨出还是有瑕疵的,他只要换一种便宜点的原材料,就能从中盈利特别多,所以作为公司的采购,我在下半年的工作当中,对于我采购的东西,我要保证从制作到装袋整个过程我都要进行监督,保证他们没有办法动手脚。

三、保证自己有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虽然说出现问题的情况并不大,但是在行内还是存在着的,比如公司四年前的一次采购,是采购了一批布料,结果厂家囤积货物的仓库进水了,导致一般的布料被毁。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我要做到的就是万无一失,在我的字典里不会出现“应该”这两个字,应该不会出现问题,那就是不能保证。还有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有两手准备,确保就算有紧急情况发生,公司的利益也不会受损。

2021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4】一、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体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更新观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课程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探讨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模式,同时加强政治素质、业务理论学习、加强师德规范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加强集体教研、备课活动与相互听课、评课、议课、课后反思的交流,加强体育教研、课题、体育特长生的突破。

三、工作重点和举措

1、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做好体育课常规教学安排。

2、认真制定各项教学计划。

根据学年总课时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和课时计划,责任到人。有计划、高标准地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统计、上报工作。一丝不苟地做好各种体育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不断充实,完善体育资料库、资源库、学生成绩数据库、教师个人成长资料库。

3、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制度、加大教学检查力度。

全体教师要熟悉、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目标,每位教师按年级教学进度安排表计划,制定执行教案,完善体育资源库。认真检查教学设计方案、课时计划、课后小结,促进每位教师学习和提高。

4、加强课堂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制度,严格规范教学常规行为,各年级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抓好课堂常规管理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5、加强课外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安全教育工作。

本学期计划开展年级花球啦啦操比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做操质量,既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要为学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强各项活动的宣传、制定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体育教师要精心准备、严格要求、刻苦训练、积极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并激励有体育特长和爱好体育的学生积极参加比赛,为班级、学校争光。尤其是各种活动的安全问题要放在首要位置,由专人负责。确保各种活动都在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进行。

6、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注意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四、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对部分体育器材进行增添和更新,使体育场地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做好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与上报工作,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体育教研组计划》,《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对自己所任年级的体育教材疏通学习。

2、检查体育器材设备。

(及时上报需要修理和添置的体育器材设备)

3、做好学生体育课安全教育计划、根据教材及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堂课教学的组织实施计划。

4、按照各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做好测试工作。

5、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北海市学校民族体育及"校园啦啦操"教师培训。

十月份

1、继续抓好学校大课间操、啦啦操的训练、检查、评比活动。

2、按质按时完成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3、抓好学校田径运动队的训练。

十一月份

1、继续抓好学校田径运动队的训练。

2、体育课安全教育。

3、组织参加第四届合浦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十二月份

1、积极做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自评结果报表》、《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和《20_年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的上报工作。

2、抓好体育常规教学工作,规范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

3、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4、组队参加第三届合浦县教职工"园丁"杯篮球比赛。

5、组织参加合浦县中小学啦啦操比赛。

一月份

1、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工作,要求有纸质资料上交体育教研组存档备查。

2、清理体育器材,对废旧,报废体育器材进行统计。

3、做好学期体育工作总结和资料的归档工作。

2021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5】_物业管理公司在后勤集团的领导下,禀承集团“服务育人”的宗旨,努力工作,求实创新,圆满完成了下半年工作任务。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坚定“服务”的理念外,还要开拓工作思路,准确分析物业管理公司发展面临的机遇、困难和挑战,强化危机意识,提倡实干意识,同心同德,实现集团各项工作全面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全面完成集团发展规划上确立的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下半年我公司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日常工作,提高公司服务质量

这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有一定难度,公司管辖范围大,人员多且杂,所以说如果想找到物业公司的不足之处,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决心把服务工作做的更好,为学校、为集团争光。

二、整顿干部队伍

物业管理公司由原四个中心整合而成,员工很多,公司成立之初,干部上岗时没有进行竞聘,经过将上半年时间的工作,部分干部能够胜任工作,一部分能力还比较欠缺。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今年会在适当时候进行调整,完善干部队伍,选拔高素质、能力强的员工为基层领导。

三、合理规划部门

公司建立之初部门的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有不尽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将基于第2点对公司部门进行进一步调整,合理划分部门,现暂确定为五个部门,分别是学生公寓管理部、校园管理部、楼宇管理部、保安部、办公室。

四、积极推动“拨改付”

“拨改付”工作对物业管理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学校的运行状况来看,物业公司的运行举步维艰。特别是现在物业公司学生公寓、物业楼、校管部均存在责权不明的现象,这种模糊的界定使我们的工作在某些方面不方便开展工作。比方说一个“零修”的问题,“零修”的定义是什么,维修范围多大?界限怎么分?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说明。

而我们的维修人员按领导指示,所有有能力修好的项目都是尽快修好,不管是否在我公司职权范围内。这样维修权责不明的状况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尤其是资金无法到位,让我们的工作进退两难。所以,有必要积极推进“拨改付”,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彻底避免推诿现象的发生。

五、进行定编、定岗、减员增效

考虑到物业管理公司队伍庞大,经费比较紧张,公司准备尽量把年轻有作为的人吸收到工作岗位上来,不允许不敬业不爱岗的人占据重要的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我们的服务质量。

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干部、员工的培训

我们已经做了5级岗到班组长的培训,为期一个星期。培训之后,每个班组长都写了1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大家普遍认为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培训。正是因为我们公司的领导看到现在这个现象,即集团,学校,包括公司的任务下达到班组长这一级或者到部门经理的时候,可能造成停滞。使得下面的员工不理解上面的精神,上面的精神没有彻底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这样势必影响整个集团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已经进行了第一轮培训,接下来,我们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培训普及,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可能参与其中。

七、调动全公司员工积极性,多渠道进行创收

在后勤集团所有公司当中,论创收能力,我们公司恐怕是最低的,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服务”这个主题进行的,创收很难。但是尽管很难,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收益,“能创收一元钱,就决不创收一毛钱”,尽我们努力把创收工作做好。我们设想的具体办法有:

(1)开展家政业务。物业管理公司队伍中,很大一批是保洁员,也有很多干部有这样的实际经验。在家政这一方面从卫生保洁做起,比较符合我公司目前实际,也是创收的一个切入点。

(2)办公楼、教学楼、老师办公室的定点、定事、定量清洁。

(3)花卉租摆和买卖业务。公司校管部有花房,现只是为会议提供花卉租摆业务。

我们考虑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花房现有规模能承受的基础上扩大业务,逢年过节或有喜庆节日的时候把花卉摆放在需要的地方,其一是做好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创收。

(4)承接小型绿化工程。大型工程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承接,另外是受客观原因的限制,目前我们只能与后勤管理处达成协议,适当的在校内承接力所能及的小型绿化。

(5)增强、增加为学生进行更多的有偿服务项目。目前,物业管理公司对学生的有偿服务项目有两项,一个是全自动投币式洗衣机;另一个是在学生公寓安装了纯净水饮水机,提供有偿饮水。这样,不仅方便学生日常生活,还能为公司创收。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改;研究路径;五年一贯制;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15-03

疾风暴雨式改革是

高职存在的最大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对高职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变迁的结果。但目前高职教育界的普遍做法是疾风暴雨式地推进,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推进过快容易导致不扎实、不稳定,甚至出现反弹和反复,而且从工作成效来看,导致许多事情浮于表面,浅尝辄止,项目的检查验收走过场。近十年来,最主要的高职教改活动与项目是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以及一系列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与弊端,缺失公平公正;重立项、轻验收,缺乏实践检验;搞平衡,缺指导,难以令人信服,如此等等。所以,目前要做的是控制节奏。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至今充其量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不潜心实践,不充分沉淀,三五年时间就忙着鉴定特色,辐射推广,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又如,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项根本性改革,它的实施需要许多政策层面的制度予以配套与保障,专业、行业、地区等都应该具有选择性,不能一刀切。

如此观之,高职发展中的一些工作走入了误区。

稳中求进式推进

是高职教改的良方

如上所述,现在一些工作需要回头看:有些事情可能操之过急,需要补课;有些事情可能当初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考虑不够细致和周到,需要加强指导。笔者认为,主导高职教改的发展路径有一个探索、确定和扩散的演化过程,一切教改都应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沿着三条技术路线交织稳步有序展开。

(一)从教改的方向来看

国家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一方面,需要大至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小至学校的顶层设计予以制度规划和经费保障等,特别是公平、公开、公正、透明、专业化指导的制度设计与氛围营造是顶层设计成功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各基层教学单位、各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有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进行总结,积极推广。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适当时机给予项目升级、确认、规范、保障,不要让教师这个教改的主力军成为阻力军。

(二)从教改的内容来看

关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立交桥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规范和扩大,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高职甚至应用本科间的课程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人才培养。高职培养的是具有通用知识与通用技能的专门人才,所以通识教育教到什么程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总之,高职教育的通识教育不可或缺。只讲技能型人才,不讲高素质;只讲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绝对是错误的。通识教育教师不占据主导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缺少发言权。两课、计算机、英语、形势政策、就业、体育、军事等几乎占了通识教育的全部课时。选修课带有随意性、层次不高,学生选择余地不大。“高职教育从文化意义上说,主要评价标准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递。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把眼光狭隘地聚焦于学生暂时性的就业率,甚至因此而牺牲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如哲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消失,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经济上,同时也是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①这段话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阐述。同时要研究如何创设虚拟学院,辅助实体学院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女子学院、网商学院、公关学院等虚拟的教学组织与机构,与实体机构并行,完成学生某方面通用或基础技能的培养,不仅仅作为选修课折算学分,还要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作为实体学院的一分子,同时,必须至少参加一个或两个虚拟学院,完成规定的技能实践与考核,使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加彰显高职学生的“高等性”特征。而虚拟学院则以工作室的方式设立,制定工作室相关制度,同时完善教师考核奖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虚拟学院工作作为工作量的组成部分予以考核和奖励。

数据分析、整合重组(必要时甚至需要行政嫁接)是针对专业群调整、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改革 首先,是专业设置问题。考虑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滞后性、专业稳定与需求变动性,专业设置需要眼光敏锐、理念先进、做法务实、面向企业、特色鲜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目标: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人才高地。所以,专业的设置要结合这个规划和本区域、本省的经济发展结构与支柱产业发展实际。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总量控制、预留空间、末位调整、自主优化”的原则,着手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初步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于末位专业,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成因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专业需要调整培养定位,有的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师资和教学条件,有的专业只能缩减乃至停止招生。本来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含义就应该包括调整定位、调整培养、调整设置。其次,要考虑根据专业群规划来设置系部与现有专业的归并与调整。每个学校要确定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服务于行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发展新格局。专业群中有的专业是打基础,有的是上水平,基础不同,要求也不同。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地位究竟如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结合本校的分析报告)和麦可思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提供了很好的比较平台。再次,还要转变专业服务观念。现在很多企业如捷安特自行车专卖店,它不仅销售产品,还销售服务,而且服务的附加价值甚至超过销售商品本身的价值。以此为鉴,专业不仅要培养合格的、能就业的人才,还要提供服务。充一次电,干一辈子活的时代已经远去,员工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这就需要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的服务,比如设立导师制,给学生提供很多学业与生活上的指导;学生毕业后,学校和专业若能提供工作转换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那将是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水平的一个很大的提升,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流程改进、手段革新、方法创新的融合 如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题库、教学课件、测评系统以及授课音像等图、文、声、像多媒体并用,以立体化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外,研究探索改进自我评估有效方式,论证建立专业(群)评估、课程评估、课堂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的可行性,也是一个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发展的研究内容。要推进第三方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审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三)从教改时间阶段来看

教改的施行与效果有一个孕育、兴起、成熟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近几年,高职教育大发展,学校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联系比较多,教师普遍走访参观过很多示范校与骨干校,发现其他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想学习与模仿,却恰恰忽略了自己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其实所谓特色,如果一下就能学习或模仿来,那不叫真正的特色,真正的特色不经过五年十年的积淀,是不可能形成的,而且很多特色不可复制。后示范建设时期,很多学院在考虑学院品牌建设问题,理性的回答是:不应该躁动,按不同阶段走自己的路,才是最有希望走向全国的学校品牌。

以五年一贯制为例:建立人才

立交桥是高职教育的美好未来

实行职业教育人才的五年一贯制培养,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搭建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持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就需要未雨绸缪,进行针对性改革。这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下面就以五年一贯制为例,结合前述教改的三项内容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五年一贯制专业的选择。对五年制高职而言,选择合适专业办出特色和亮点是非常重要的。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到,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应定位在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时间长、技能掌握需要反复训练、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对于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各自培养层次与目标要有较为清楚的设定,也由此体现在教学内容对接及课程设置上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层次感。

其次,是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过程中,要坚持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工作。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在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明确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加强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技能的逐段深化。要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培养目标。要发挥培养周期较长的优势,注意中、高职两段教育的统筹安排,既要考虑中、高职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更要研究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做到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保证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广泛吸纳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

再次,高职院校要积极介入前三年的教学管理,促进流程改进、手段革新、方法创新的融合。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指导、监督功能,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技能操作、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等。相关专业应成立教研协作组并推荐负责人,教研活动要予以制度化。每学期定期开展合作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可在高职和中职学校轮流进行。活动内容主要有学生状况和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进度协商、职业技能考证、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等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召开教学例会和教师、学生座谈会,开设讲座等形式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释:

①李曙明:《如何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光明日报》,2012年3月24日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自主招生到底要选拔什么样的学生?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了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部署的通知,明确“自主招生试点中,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

记者联系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生部门,发现各校都已出台“倾斜政策”,并在酝酿行动。如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北大也表示,要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扩至更多县级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内容包括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进入“圆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纪宝成说,为贫寒子弟铺就进入顶尖大学的道路,在发达国家同样有这种做法,比如美国。“这个想法很简单,但寓意挺大。”

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选拔家境贫寒、德才兼备的学生。入选“自强计划”的学生将在高考中享受30分到60分的加分,这在一分隔开数百人的高考中,意味着将获得明显优势。

北大招办负责人也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名单中,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获得推荐并面试合格的学生,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面试未通过的学生,进一步考核合格后,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在当地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优惠。(袁春宇)

宜居星球排行榜:土卫六列榜首

一支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多个可能宜居的行星和卫星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出行星宜居度指数和地球相似度指数两大指标体系,对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进行可能性排序。其中,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和系外行星Gliese 581g分别位居两大指标排行之首,被认为是最宜居的外星世界。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德克-舒尔慈-马库奇博士说,“第一个问题是,在其他星球上是否能够找到类似于地球的环境,因为我们根据经验知道,这样的环境适宜生命的存在。第二个问题是,系外行星上是否存在某种环境适宜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

顾名思义,地球相似度指数是用来评估行星或卫星与地球究竟相似到何种程度,该指数考虑的因素包括星球大小、密度以及与主恒星的距离等。行星宜居度指数则考虑一组完全不同的因素,如星球表面究竟是岩质的还是冰冻的、星球是否有大气层、是否有磁场等。此外,行星宜居度指数还考虑生物体是如何获得能量的,是利用主恒星的光能还是通过一种被称为“潮汐可挠性”的过程获得能量。化学因素也是行星宜居度指数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等。

近年来,人类对系外宜居行星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2009年升空的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发现一千多颗候选行星。将来,新型望远镜有可能从遥远星球的光线中探测到生物标记,如叶绿素等。 (彬 彬)

国外孩子为啥这么皮实

有学者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六十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重视,也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

体育并非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必刻意追求技术动作,而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提升体质的同时,还可以完善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念,在国外很多国家得到广泛认同。

一份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国外很多学校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说,“我们需要引导家长明白一个逻辑,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对他的未来发展反而作用有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健康的体魄、社会交往能力等,将来付出的代价更大。”

想学、善学、坚持学

北京四中副校长何石明表示,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想学、善学、坚持学。想学是一个目标问题,善学是方法问题,而坚持学是持续的动力问题。何校长还结合北京四中优秀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荒芜的。只有渴望求知,完善自我的内在激励,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目标要合适。目标过高,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很难长期忍受疑难的困惑和艰苦的探究,也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后而放弃了。除了总目标,还要按时间段来规定每一阶段的小目标,一次规定着重达到一个小目标。

(2)方法:磨刀不费砍柴功。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时间控制,另一个是具体科目学习。时间控制实质上就是计划,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具体科目有关的方法包括“如何听课、如何复习、预习、考前总结、考后分析”等等。比如,数学、物理重在理解,首先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记笔记;化学要尽可能多地记录课上的各种知识,然后再加以理解;外语、政治、历史重于记忆,要记录讲课结构及一些重点内容,在书中标出重点,利用课上时间当堂记忆重点内容。

(3)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但什么是基础,哪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每个人的情况不一定相同。要细细推敲自己基础薄弱在哪里,只有堵塞住漏洞,再补进新知才越积越多。要有计划地整理基础知识,通过训练、感悟,把学科能力提高。

(4)坚持:水到自有渠成日。但得有心常自奋,何愁他日不奋飞。作为一名学生,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意志品质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就更加显著。 (何石明)

《世界文明史》等引进出版

世界史类图书的出版正呈明显上升趋势,《世界文明史》《人类之网》《西方将主宰多久》《泰晤士世界历史》《世界史前史》等引进版世界史著作先后上市。

而这些图书的作者,都是术有专攻的世界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如《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作者伊恩・莫里斯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全球著名历史学家。《世界史前史》的作者布赖恩・费根是当今世界顶级的考古学作家之一,国际公认的世界史前史权威。

这些引进出版的世界史图书,在写作特点上迥然不同。《西方将主宰多久》《人类之网》偏重学术观点的独创性,前者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后指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由于地理因素和人类的聪明才智相互作用,因此世界将会以惊人的方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西方的统治。后者认为,在漫长的时间脉络中,文明的变化生长,关键在于人类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网络组织。从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的网络,进展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人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互动和交换,也有合作或竞争。作者用这一独特的视角鸟瞰世界历史,用神奇的墨笔勾勒出自远古以来的人类历程,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世界上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相对而言,《泰晤士世界历史》更注重全面性。文字论述既有完整的体系,又可按专题独立成篇;专名汇编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历史人物做了简明介绍;大事年表按地区对照排列,索引部分对因时间和语言变化而造成的同一地名的不同称谓做了诠释。

而《3天读懂世界史》的作者樱井清彦是日本考古学家和大学教授,《每天读一点有趣的世界史》的作者小松田直是日本历史图书的编辑,两书都有辨伪的意味,而且直观。读者对两书的评价是“直观,有趣”。

(张 弘)

以就业率淘汰专业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培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招收的人过多造成人才闲置,过少造成资源紧缺。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业率决定专业的设置,但在市场条件下并非那么简单。

依照就业率淘汰专业,一些热专业会兴起来,一些冷专业会淘汰。而市场变化莫测,有些专业在一定时期也许很热,而在一定时期却冷。如《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最热门的几个专业供大于求,以计算机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找不到工作的最多。而认为冷的地质专业,就业率达100%。市场的变化难以预测,冷的专业淘汰之后,过两年热了,又要建起来。即使能建起来,将增加多大成本。

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用硬性的规定没有可比性,更不宜操作。最有效的途径是由市场说了算,市场需求量小,自然报考的人就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限制大学的总体生源,避免乱扩招。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生就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跟踪调查,不能搞暂时的就业,更不能容忍虚假就业。

(钟学城)

“天马行空”创意聚集地

这是一个连许多Google员工都不知道的地方,有些即便是知道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这里却正孕育着人类100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它就是Google终极实验室“Google X”。

麻省理工大学一位人工智能领域教授布洛克斯说:“他们(Google X)现在走得很远,但是Google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因此你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对于大多数硅谷公司来说,创新意味着开发新应用或者广告技术,但是Google却不这么看。Google将自己视作一个能诞生重大科研项目突破的地方,就像当年的施乐帕克研究中心之于现代计算机一样。

第8篇

马得其从华生手里接过一份邀请函,是本城企业家俱乐部发来的,邀请马得其在一个星期后,以嘉宾的身份,参加他们一个主题为“教你如何做产品”的研讨会。

对于马得其来说,这样的机会,对自己也是一次知识梳理的过程。他当然要参加。

企业家俱乐部随信附上了几个案例,希望马得其到时予以讲解,并且,其中的“德佳收音机的入市失败”,也是马得其非常熟悉的一个现实案例。

“华生,德佳收音机的案例,你大概也知道吧,我们来讨论讨论。”马得其叫住华生。“只知道大概,一直没机会听你细说,听说败得很惨。”华生坐在了马得其对面。“这是一个市场后来者以全面模仿和跟进的姿态进入市场,而最终挑战失败的案例。从产品一上市,就糟糕不断!” 马得其想起当时的情景。

“德佳身虽未死,可出师未捷,元气大伤啊。”华生听完马得其的叙述。

“后面的问题出在‘资金链’上,那前面的问题,华生,你怎么看呢?”马得其问华生。

“德佳希望在短时间内就COPY出一个爱生,从产品、渠道、人员多方面‘全面模仿’,可结果却是处处‘受制于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华生肯定的说。

“再往深一点想呢?”马德其问道。

“难道‘模仿’错了吗?!”华生有点诧异。

“模仿不是错,对于市场后来者,模仿也往往是成本最小、风险最少的入市方法。但关键是你模仿的策略要对头。”马得其走到靠窗的一边,“德佳之败,败就败在在有‘雄心’无‘大略’!”

“模仿的策略?!这是个有意义的话题啊。”华生说道。

“来,我们系统的分析一下,看看德佳犯了哪些错。”马得其拿出一支铅笔,在一张在白纸上写起来。

“倒霉的德佳!”华生叹道。

“后来,在一些不同的场合,我和德佳的老总见过几次面,只不过那时的德佳,已经病入膏肓了。”马得其同样为德佳的入市惨败而惋惜。

“JEFF,当时你给了他一些什么建议呢?”华生问道。

“德佳犯的是‘模仿’中策略性的错误,所以,在战术上的改进也只能‘救场’,而不能‘救命’。所以,我们给了他四条建议。”

“一,收缩产品线。爱生的产品是‘大而全’,德佳要做‘少而精’,放弃部分销量小、成本大、赢利少的产品;二,树立主推产品的特定优势。比如,目标为大中学生的中低端产品打“时尚和运动”牌,并从外观、功能上凸现它们;三,有选择的跟进策略。爱生作为领导品牌,适当的比照,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联想,比如在爱生的主要市场,加强德佳产品的卖场促销和社区展示力度,逐步强化德佳在这些城市的专业形象;四,开发新渠道业务。利用书店、电台、外语培训学校等相关渠道,开展联合促销等等。”

马得其一股脑说出这些。

“从德佳的例子看来,创新有风险,模仿也一样有风险啊。”华生听完马得其的话。

“是的,‘模仿’看似简单,一台农用车可以改装成和奔驰车一样的外观,可走起来,麻烦就来了啊。”马得其打了个比方。

“JEFF,那‘模仿’作为战术应用时,是不是风险就小,成效就显现呢?”华生看样子要把“模仿之道”深究下去。

“理论上可以这样理解,可在营销实践上,却一样也是成败参半。”马得其走到华生面前,“你听说过有一种叫‘小小神童’的洗衣机吗?”

“知道啊,海尔公司推出的一个小型洗衣机,听说卖得不错。”华生回应道。

“那你听说过‘小小天鹅’洗衣机吗?”马得其再问。

“那倒没有,难道是小天鹅公司出的吗?。”

“正是,同样是产品差异化原则指导下的新品,‘小小天鹅’与‘小小神童’所带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效果。”马得其拿出一份简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模仿’手段在战术上应用错误的案例。”

“有意思的案例,‘小小天鹅’后来没有居上,尽管它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华生说道。

“是的,‘模仿’中战术的应用一样非常重要。”马得其说。

“我们来总结一下那些‘模仿中的战术性错误’吧!” 华生感觉今天收获颇多。

“华生,今天聊得这么多,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呢?”马得其问。

“两个现实案例,一个告诉我们,‘模仿’作为策略应用时,要系统分析、扬长避短,在有选择性的模仿中形成核心优势”

“另一个告诉我们,‘模仿’作为战术来应用,则要‘快、稳、狠’,在借势的同时,更要有所革新,促成市场‘眼球’的转移,达到由‘借势’到‘移势’的目的。”华生回答道。

“你说得非常对!我们周围就有许多模仿致胜的例子,比如耐克。”

“一家1972年才成立的公司,和阿迪达斯比起来,无论资历还是实力,耐克都可以算是‘小字辈’。然而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它就迎头赶上了。在一份美国工业年度报告中,耐克公司包括利润在内的数项指标达到了行业第一,而在此前阿迪达斯公司一直是世界体育用品王国的至尊。”

第9篇

关键词: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措施;深圳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22-05

Abstract: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urvey of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 equalization situation in Shenzh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n-equalization and even institutional deficiency among the 6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in Shenzhen in three aspects: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and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4 measures: improving the basic public sports infrastructure network and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6 districts; perfecting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making diversified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Key words: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 equa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measures; Shenzhen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其目的就是要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成果真正普惠于大众百姓,让全体公民都能够机会均等地享有基本体育权利。早在2009年,广东在全国就率先颁布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划了“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建设目标。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更应该起到“率先性”和“模范性”的作用。通过对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分析非均等化的成因,并据此提出推进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措施,旨在为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参考,并为全国其他省市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供借鉴。

1 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

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市共设6个市辖行政区,即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4个功能区,即光明新区(隶属宝安行政区)、龙华新区(隶属宝安行政区)、坪山新区(隶属龙岗行政区)、大鹏新区(隶属龙岗行政区)。下辖51个街道、622个社区。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1]。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从而也成为全国最特殊的人口结构,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201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是1 137.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54.9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1.2%。占绝大多数的常住非户籍人群为深圳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推进深圳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时应把他们纳入其中,否则就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30多年来,深圳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十五”期间,深圳GDP年均增幅为16.3%,“十一五”期间为13.2%。从每年的数据来看,都是在上年的基础上有千亿元的突破。并且,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就突破1万亿大关,正式迈入“万亿元城市俱乐部”,名列第四位。2015年,经过初步核算,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7 502.99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生产总值157 985,增长5.2%,按2015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5 365美元[2]。深圳市各区GDP差异明显(见表1),宝安区最高,为4 947.17亿元,盐田区最低,为487.23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从人均GDP比较显示,南山区排第一(287 684元),宝安与龙岗两区却分别位列倒数第一(100 839元)和第二(132 429元),不论是GDP还是人均GDP,各区差异非常显著。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深圳市各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影响各区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和投入。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情况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本保证,是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最基本条件。根据来自深圳市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整理显示(表2),深圳市目前共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数为13 027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1.45个,低于全国的12.46个(数据来源于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总面积达2 067.54万平方米,人均面积为1.82平方米,高于全国的1.46平方米(数据来源于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从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较,深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并不占优势,而且各区间发展不平衡,如人均场地面积,盐田区(7.94平方米)是罗湖区(0.77平方米)的10倍多。

1.2 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情况

来自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 292人,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15.20人。《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3人,该目标深圳已提前完成[3]。各区体育指导员情况分布如下(表3),在总数上,宝安第一,为7 298人,盐田最少,为388人;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数量,龙岗第一,为17.69人,福田最少,为11.94人;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数量,福田、罗湖和宝安三区低于全市的平均数15.20人。

1.3 体育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来自深圳市各区民政局的数据整理显示,深圳市共有市、区两级体育社会组织340家(不含体育基金会和备案制体育社会组织),其中市级体育社会组织为108家,区级体育社会组织232家,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0.30家。从各区拥有区级体育社会组织情况看(不包括市级体育社会组织),龙岗区最多,为99家,盐田最少,只有7家;从每万人所拥有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显示,龙岗区依然排在首位,为0.39家,宝安区最少,每万人仅拥有0.08家体育社会组织(表4)。

1.4 制度体系情况

截至目前,深圳特区政府出台跟体育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9日),《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01月18日),《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2012年08月02日),《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2014年12月03日)等。以上各法规文件中,仅《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具体目标,但并没有对“均等化”做出制度要求。深圳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系统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出台。

2 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2.1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整体投入不足,与经济增长规模不符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体育需求不断增长和公共体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水平不高和投入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从表5发现,深圳近年来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0年深圳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3.65亿元,此后,基本是逐年下降,到了2014年只有13.54亿元,2015年稍微有所增长,为18.11亿元。并且从2010-2015年六年来深圳与全国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比较来看,也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与深圳逐年攀升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更应该引起政府部门深思与重视。

各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投入的不均等。从已有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注:2015年统计稻莨俜缴形垂布),2014年各区GDP总量与各区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较发现(表6),宝安、南山两区GDP排在前列,其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排在前两位,而盐田和罗湖两区GDP位于后两位,其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排在后两位。说明各区GDP与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多少呈正相关的。另外,深圳市体育场馆基本都集中在各区的中心区域,大多数“二线关”外距离中心区较远的街道(注:“二线关”内是指福田、罗湖、南山以及盐田四个区,“二线关”外包括龙岗和宝安两个大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较为匮乏,如龙岗区大鹏、南澳以及宝安区的公明、松岗等街道。虽然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但是“二线关” 内与“二线关” 外偏远地区一直处于长期的二元化管理状态,在经济发展、市政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造成深圳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方面的二元化格局。

2.2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不健全,导致其队伍发展不均衡

目前,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方面,仅有深圳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制订并于2015年6月的《深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因是非政府组织行为,并没有刚性要求,各区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深圳全市每万人拥有15.2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已经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每万人拥有13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目标,但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不健全,各区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别,尤其是福田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在各区中最少,仅有11.94个,这与福田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以及深圳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地位很不相称。

2.3 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数量偏少,各区差异非常显著

从各区每万人所拥有的区级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表明(表4),深圳市各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很不均衡,最多的龙岗区几乎是最少的宝安区的5倍。全民健身运动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社区体育服务建设的全面兴起,将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中坚力量。根据国家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总数为3.7万家,平均每万人拥有0.27家(按照2015年我国人口137 462万人计算),而作为特区的深圳,全市平均每万人仅拥有0.30家,仅比全国平均多出了0.03家,而且,其中的宝安、罗湖、福田三区平均每万人仅分别是0.08、0.13、0.20家,尤其是宝安区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深圳市今后不仅需要加大对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整体力度,与其同时,还要注重各区体育社会组织均衡发展,缩小各区之间的非均等差距。

2.4 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均等化标准缺失

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相比,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推进相对滞后,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国家层面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省级层面有《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而深圳并没有出台具体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法规性文件与此对接。在深圳市已有的体育方面的法规性文件中,并没有关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具体条款,而且,深圳市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也没有详细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出台。因缺乏统一规划的硬性要求,更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均等化标准,导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对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投入自主性也就较大,难免出现非均等现象。

3 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措施

3.1 完善基本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各区协调均衡发展

首先,深圳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使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结合考虑各区在人口、经济、财力等多方面的差异,确定政府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尝试横向转移模式和对口体育服务支援,缩小各区间的非均等化差距,尤其是“二线关” 内和“二线关” 外偏远区域的差距。一方面,在财政投入上应加大横向转移支付,更多的向关外倾斜,加大对“二线关” 外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对“二线关” 外各区进行对口体育服务支援,如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文化活动等方面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做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4]

需要指出的一点在于,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内涵和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存在一定区别的。从全国角度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进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加强公共财政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力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但是深圳在建制上已经是一个没有乡村的城市,所以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区域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均等问题,而不是一般所说的城乡均等化[5]。要实现深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尽快实现特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配置在空间上的均衡,构建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基本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首先,以现有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为依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晨晚练点、健身路径、室内外乒乓球台、篮球场、健身苑等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街道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打破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方面的二元化格局,形成覆盖“关内外”、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其次,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各类公共体育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各级综合体育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进一步落实大中小学学校、一些机关单位的体育场所向公众开放。

3.2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根据深圳各区实际情况,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与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尽快缩小各区间差距。第一,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聚集机制。构建公开、公正、择优的用人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从事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主体、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扩充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从业人员总量。第二,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技能更新和提高机制。运用以培训、轮训等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手段不断更新和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为深圳特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做贡献。第三,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激励机制。着眼于体育人才个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与岗位和贡献相适应的薪酬、保障制度,充分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3.3 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各区应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力度,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让体育社会组织在“大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发挥出承担全民健身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管理机制上,要少限制约束,多培育扶持,进一步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优化体育社会组织结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公信力,发挥其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完善职能转移细则,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尽早建立对口服务机构,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财政支持政策,使其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落实到位,如通过购买服务,合同委托,服务承包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形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

3.4 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行政问责机制

深圳应尽快出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并与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可根据深圳特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考评机制,邀请社会中介组织和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进行考评,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形成多元化考评主体。一是效率评估:评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效益评估:评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是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三是公平度评估:评估各区是否为公众提供了均等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建立行政问责机制如下:首先,明确划分政府职能责任。政府各部门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严格,并据此合理地赋予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科学、有效问责的基本前提。其次,明确行政问责制的主体、客体与问责程序。以解决有谁问责、向谁问责、如何问责的问题。最后,建构支持行政问责的政策法规体系。可单独深圳特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年度评估报告。通过年度报告,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深圳市各区当前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状况,也有利于人大、职能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各级政府积极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深圳特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深圳政府在线[EB/OL].http:///cn/zjsz/szgl/.

[2]深圳市统计局官方网站[EB/OL]. http:///.

[3]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03-01.

[4]姜大勇,王玉珠,张蓉,等.山东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改进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8.

[5]傅小S,吴晓琪.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轨评价体系――以深圳市为例[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84-88.

第10篇

>> 美国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问题探讨 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研究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构建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关于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探讨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人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探讨 基于绩效管理模式的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创新研究 高校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西部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对地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现状的研究 谈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地方转型发展高校数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地方特色高水平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措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积极推出留学资助项目,加强教师国际化培养

地方高校一直将教师出国深造、交流和科研合作作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有目的、针对性的优先选择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的学科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进修、深造和项目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进修,提高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也是地方高校选派公派留学与交流的主要方向之一。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年度报告显示,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执行有力地配合了教育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的实施,推动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人才保障。

(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营造国际化氛围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升温,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与服务功能,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和助推各层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与支持地方高校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在地方高校国际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著。地方高校积极开发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交流的力度明显加强、合作交流范围逐步扩大,提高了国际化教育竞争力。例如: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国家教科文卫重点引智项目计划1项,浙江省引智项目3项。引智专家来华工作19人次,聘请外籍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22人,全年组团出访8批次,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20批、243人次,接待国(境)外来访团组31批、229人次,来华留学生人数1709人。成立“越南研究中心”,开展国别组织研究。

(4)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境外校际合作

地方高校把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放在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上,对内加强对老师的培养,国际化理念的建立、语言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设国际化课程,提高自身的国际教育竞争力。对外加强国际宣传,引入国外教育资源,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合作团队、中外合作项目等形式,加强与国外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通过教师互访、项目合作、学生交流等途径加快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例如:西北政法大学2010年与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忠北大学、日本桐荫横滨大学新签订校际交流协议3个,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1项。与美国福特基金会、亚洲基金会、麻州法官协会开展的刑事辩护律师培训、行政法与行政程序项目、中美法官实务交流等项目交流频繁,进展顺利。与香港法律教育信托基金、美国福特海斯大学、德国锡根大学、韩国地区的学术交流、交换生项目进展顺利。

国内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困境

(1)高等教育国际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地方高校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国际视野还需进一步开阔,国际意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匮乏和不全面,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国际化师资紧缺或重数量轻质量,国际交流中重“索取”轻“对话”,海外培训重业绩轻效果,合作办学对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的重视不够等现象要求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从上到下提升国际意识,深刻认识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必要性。

(2)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资源有限

国家把高水平大学定位在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政策上的不断倾斜决定了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上资源有限。地方高校的国际宣传力度不大,国际影响力小;教师境外培训数量有限,致使论资排辈现象出现;教师短期培训较多,科研、交流及学习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弱,引智不占优势。

(3)学科建设的差异导致师资队伍国际化整体水平不高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普遍是参差不齐,个别学科的突出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进展,学校资源上的倾斜,优势学科发展迅速国际化水平较高,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其国际化水平也就有限,由“木桶原理”可知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还需大幅度提升。

(4)科学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灵活多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备的教职工培训体系,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健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技术评聘体系,开放、严格的师资队伍选派选拔机制,体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也制约了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国内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1)提升国际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

知识、政治、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发展,推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给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应在推广国际化意识,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地域特点和自身特色,制定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学方法,开设国际化课程,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地方区域对外经济发展培养国际意识强、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语言的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国外留学生,提高国际知名度。在“引智”方面,既要注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也要加大国际优秀人才和高端学者的引进,加快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的同时,强化教师的创新观念,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国际学者“对话”,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解和科研成果。在教师培养上要明确访学计划,跟踪服务,过程管理,强化考核评估制度建设。

(2)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加大地方扶持力度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教育的龙头,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理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排头兵,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加速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做好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工作,建立覆盖面宽的终身学习网络,引领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密切关注地方区域性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强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必然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扶持,在政策上、资源上给与倾斜。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双赢赋予了双方合作的动力,地方的关注和扶持给了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更大的平台,大幅度提高国际知名度,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大量国际化建设的资源投入。

(3)创新高等教育区域化,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

重视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地方高校的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立足区域,制胜全球”的提出,把人们的视野逐渐由“全球”转移到了“区域”上。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地方高校由行业或部门院校合作走向了联合办学、合作办学、联合教学的周边区域合作为主的模式,在学科和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及公共资源建设等领域实现合作,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高等教育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提高了地方高校的整体实力,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加强了教师的流动性,构建师资队伍国际化新模式。

(4)突出办学特色,增强师资队伍国际化竞争力

地方高校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认真分析地方高校地域上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沉淀,认清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寻找价值性高、独特性强的办学风格和特征,重点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求生存,以优势求发展。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地方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吸引力、凝聚力,以特色吸引、凝聚人才,以特色促进国际化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例如:南京审计学院围绕 “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采取引培并举的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五年来,引进具有海外学历或具有1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23名(其中海外博士7名);实施“海外访学计划”,选派31名教师赴国外研修;依托合作项目平台,选派专业教师出国研修;鼓励教师参与执行行业国际任务,遴选12人次教师奔赴美国等10个国家参与联合国审计委员会的审计工作,提升了教师专业实践的国际竞争力。

(5)“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国际化流动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不断发展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国际流动。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成为地方高校师资国际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引进国外智力,建立海外高级人才数据库,招聘国际学者和国际高端人才;邀请世界学术大师、知名学者来校访问、授课、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推出访问讲席教授和访问特聘教授计划,设立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办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互访制度,加强教师流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科研合作;国际人才的引进,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了地方高校教育和科研国际化水平。“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生去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培训、访问、授课、项目合作或进修,促进学术的国际交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宣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师资队伍中国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组织的工作经历比例;鼓励教师加入国内外学术组织,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在各领域争取更多话语权,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

(6)加强学术梯队培养,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地方高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知识创新推进社会发展,教育创新和科研创新的主体是师资队伍中以学科专业为依托构建的学术梯队。学术梯队具有学术性、方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学术梯队的建设首先要有集教育、科研、开发实践和管理于一身的学术带头人,既能保证学术梯队的学术权威性,又能引导明确的研究方向,还能提高学术梯队的凝聚力。学术带头人的国际化水平代表着地方高校学术梯队的国际化水平。在学术梯队的国际化培养中,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鼓励学术带头人任职于国际科研机构、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增强学术带头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学术骨干是学术梯队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进修、访问、项目合作等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骨干的国际化水平。学术人才的引进是造就学术带头人、构建学术梯队最直接的办法。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上要不拘一格挖掘国际智力资源,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推动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浙江工业大学网.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工作总结.2013.3.21. [EB/OL]

[3]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10.01. 寻找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杜云英.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1日第7版

第11篇

但是,要让众多企业都来积极履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国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条例或法律法规来规范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就比较容易拒绝这方面的合作,或者让合作流于形式。虽然我们强调,企业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内省的社会责任意识来主动参与这方面的合作,但却不如政策法规那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实质性、持久性问题。其次,在缺乏政策法规的背景下,再从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来看,并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具有较强的学术地位、合作资本,诸如师资力量、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优质的生源都是合作的底气、合作的话语权的体现。因此,当企业面对办学有明显弱点的高职院校时,会算计合作过程能否带来好处,当发现合作并不能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不能互助共赢时,纵使牵手过也难以深入。因此,校企双方要主动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就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效率、效益等问题。笔者站在企业的角度谈两点粗浅认识。

搭建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

融合的桥梁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极少数是自主创业外,大部分是面向企业输出,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那么大学的文化底蕴就可以跟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这种合作就是文化之间的互动、互补,是校企之间知识技能灌输之外的价值观传递、交汇。

企业文化跟高职教育文化之间从内涵来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文化熏陶,强调学习过程的平等、自由以及个性化发展。而企业文化是需要职工通过工作实践,感受各种激励机制,要注重行为纪律、效果。有的企业会抱怨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及接受有一定的时间差,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上岗后会有诸多不适。这种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就要让学生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认知企业文化。例如,企业要有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要让职工爱岗敬业并有劳动后才有所获的幸福感认识,要让职工认识到职业发展生涯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这些基本的认识都可以在校学习过程中间接获得。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不同企业之间都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战略建设,有的企业唯利是图,有的缺乏个性色彩,有的缺乏内涵,有的企业则善于总结、创新,形成优质的、有品位的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合过程中,就会让企业认识到自身企业文化的端正性,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校企互动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用工,不能满足于使用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还需要职工具有创新潜能,不只是停留在机械操作事务上。另外还需要职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诚信的职业道德,环保的科学发展观,这都需要跟校方管理层一起敦促传道授业的教师对在校高职生进行前期灌输。越早在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及实训实习中种下良好的文化熏陶种子,就越容易让高职毕业生全面发展,正确定位自身的职业追求。当企业的优良文化传统顺利通过校企合作,融入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后,企业的新老员工就能顺利沟通,减少磨合时间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得到提升,也会一同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以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的企业过于看重合作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合作中的育人社会责任。或者说,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没重视。因此看不到企业文化跟校园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也就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从现代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品位的提升除了向消费者宣传外,还需要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让合作的高职院校来一同把关。这样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既可以短期内上岗熟练操作,又可以长期自觉为企业文化传承、弘扬贡献智慧。

在校企合作中,文化的对接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不能固守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来培养职业人才队伍。企业本身也不能花太多时间、精力进行新职工的企业文化再培育。当两者进行融合、互相嵌入后,就可以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之间搭建互相促进的沟通桥梁,为在校生、在职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让人的全面发展跟校方、企业一起共荣共赢。目前,广东省教育厅很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满意度调查,以及对母校的满意度调查,每年都会邀请第三方(如麦克思(MYCOS))进行客观跟踪调研,而母校对毕业生的影响力,除了职业训练之外,就是校园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了。例如,2014年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居全广东省第一位。但是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却在全省排名第26名。该校还总结认识到对在校生的培育,还缺乏对体育企业的了解。这也就说明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及校方管理层都希望更多地了解现实运营中的相关企业。而对口的企业应需嵌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对母校的全面教育有更好的满意度,让高职院校有更好的发展竞争力,让企业文化从高职院校职业训练施教过程中就得到认知,这对有关利益各方而言,都将受益匪浅。德国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越是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如果我们能深刻认识到人才发展过程不能存在文化意识的短板,就可以让企业积极走上向高职院校输出企业文化这类精神产品,加强文化建设的合作道路,从而履行好对职业教育有利的社会责任。

转变观念促进人才、信息资源共享的

利益平衡

有的高职院校以为校企合作就是需要企业提供师资,提供实训基地,最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种伸手来要的做法,是因过于从院校角度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形成的,如果索要的需求物跟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相冲突,就会影响到合作的深化。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是一个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建立契约关系的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然后再在各方之间维系总体利益,保持总体利益平衡。因此企业无须抱怨高职院校过于倾向于索求,可以从企业经营利益再平衡的角度出发,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首先,从人才拥有到人才共享的转变角度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远见,有持续发展力的必然会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岗位再培训。因为知识的更新,技术、工艺的更新都是日新月异的,谁保持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积极跟进了,谁的发展劲头及后劲就会持续充足。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具备提供面向在职职业人员再学习培训的能力,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供发展的辅助力量。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合作机会。例如,派遣能工巧匠给予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传、帮、带,让在校生、实习生能获得较强的工作技能,同时,可以根据协议,让高职院校提供对等利益,让企业职工接受再学习培训,重点在于理论前沿的再学习。这种合作可以互相减免彼此的费用,合作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谁优先掌握了新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前期优势。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提供人才输出、技术输出,担心经验、技术的泛化、扩大化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通过合理解决。因为高职院校也在寻求科研方面的突破,无论什么层级的高职院校,都会注重。对于科研力量薄弱的院校,企业可以开展经验交流层次的合作,让高职院校开办理论学习班,让企业提供对实习生的一线技能指导。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院校,企业可以提供研发资金,这样企业的技术可得到晋级,高职院校也能留住高素质的师资人员。

企业要认识到人才是流动性的,技术、科研变动性也是很大的。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显示合作的意愿与实力,与高职院校建立起情感纽带,那么人才得到展示的舞台扩大了,跳槽的意愿也会降低,技术、科研资本就会得到有效巩固。人才共享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就会增强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维护,提升彼此的社会形象。

其次,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角度寻求合作。曾有专业人士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因进行调研,抽样的对象是江西省的450家企业。发现被调查企业都有同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来谈合作项目。而且还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有不同的利益视角。反过来,如果高职院校要区别不同类型的企业,来分别签订不同的合作协议,实际上也难以实施或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都只是彼此满足短期利益来谈合作。例如,大型企业给予订单方式培养人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给予顶岗实习。这类合作方式都还只是将学生当作输出性的劳动力产品来分门别类地进行合作。如果高职院校只是满足于输出,只考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那么也无须奢谈校企合作的深入性问题。

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酝酿新的改革,计划将部分本科院校转为职业教育院校。我国的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已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新时代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罗思高(Scott Rozelle)率领团队专门研究中国职业学校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却发现职业院校教育质量非常低下。他建议高职院校要花大量的在校时间认真、规范地教授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高职院校需要为2030年以后的中国培养人才。罗思高教授并不认为通过顶岗实习短期性地提供简单的操作训练就是职业教育。而高职院校如何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呢?企业是否可以从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例如,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校企的合作契约点转变为增加与高职院校一同共建共享学习空间的合作协议?

从广东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以图书馆、网络中心大楼为载体的学习共享空间还有待发展(有的高职院校的馆藏资源还未达到办学的硬性指标)。企业可以通过社会捐赠、捐助的方式,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部分购书经费或其他非正式出版资料。一来扩充了馆藏规模,二来通过共建谋求共享,可以让企业的职工一同共享高职院校的图书资源(含数字资源)。这样,以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方式为纽带,实际上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合作效果。因为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建立企业信息中心、情报中心(或图书馆),而只能有限提供馆藏建设经费,提供馆藏资源,让高职院校内的专门图书情报人员来设立企业特藏阅览区,就可弥补大部分企业无法自建信息中心的不足之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学习内容,避免被社会各界诟病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进行职业前期训练,进行顶岗实习为主,让社会大众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误人子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这个建议也是一种可行的简易操作方案,已有先例。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跟企业之间就有图书文献服务方面的合作。

第12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41-04一、问题提出:国家新一轮职业学校硕士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启动

201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6.3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4.14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比例6.24%。在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07万人,占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98%。可见,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主体,但其在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偏低。这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不符,需要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级教师的培养。

200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有30多所高校招收职业院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累计招收教师1.8万余人,毕业1.4万余人。招生人数从首批的982人,到2013年的2579人,增加了近3倍;招生专业从最初的39个增加到100多个,涵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240多个(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包含321个专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颁发的是偏重研究的学术学位,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是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应以培养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职业胜任能力为重点,更适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培养,这需要重新审视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工作。

为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师资,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5]28号),批准45所院校首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自2016年起,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即将考试并入学,需要试点单位进行系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出真正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

二、历史沿革: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面提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人才的能力,需要改善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同时也需要引进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熟悉职业教育方法论和教学法的新任教师,在源头上保证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互补充的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借用的是学术性学位。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基本采用学术硕士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加几门教育类课程的方式,授予的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学位,侧重学术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而就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而言,不是学科性专业,它总是与从事该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以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1]。显然,专业学位的性质更符合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转到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来。

我国从1996年开始在学位系统中增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起正式招生),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获取硕士学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的是,学术学位重在培养创造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为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储备人才。而专业学位重在培养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定位准确,在1996年分设两个培养方向(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学科教学从包含6个专业方向扩展到包含11个专业方向,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硕士层次优质教师的广泛需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育管理人T。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范畴,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完备上来说,教育硕士已经在纵向上包括了中小学、学前教育等领域;在横向上,从普通教育扩宽到同一学历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急需提高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备完备的体系,纵向上有初等职业教育或在普通院校中的职业技能课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长远来看,要在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制度的建立可以按照“两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硕士专业类别下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规律。第二步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求,逐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

三、经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榈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并无明显的衰退,前总理施罗德和现任总理默克尔都明确表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教育。好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好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在德国,要想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参加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必须具备至少12个月的工作经历,这段工作经历要与所学的职业学科相关。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是为期9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领域中的职业科目(相当于我国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第二学科和学校中的教学实践。职业科目课程是对职业技术专业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第二学科可以为普通学科,如数学、物理、政治、英语、体育等;或是与许多职业领域都相关的一门科目,还可以是侧重职业教学的教育科学,必修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劳动教育和工厂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践性教学培训,以预备形式进行,一般为期18个月至24个月。内容主要包括在职业学校听课,在职业学校接受一名有经验的职教教师的指导,尝试独立组织课堂进行教学,以及参加由教育部在师范院校组织的教育理论和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法研讨课。预备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通过,将获得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的资格。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既具有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保证了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即使是这样,德国在大学实施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后,还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主要观点是来源于工程科学知识与工人学习如何工作、生产、操作、维修技术系统或机器的知识基本上是不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者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于他们大学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性知识[3]。同时,对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也存在异议,专业教育论本应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但在大学课程学习时,专业教学论未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实践教学培训过程中学习的是实际的教学方法,没有系统、连贯的学习专业教学论。

20世纪90年代,为改变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这种情形,德国几家提供技术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开始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中,给予教师实践性知识,注重培养其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或培训(行动导向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核心内容,重构了职业专门化学习课程与一般职业教育学、教学法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的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一方面,需要满足职业教育的工作特点,突出技术性,强调熟练掌握生产一线工作的实际技术技能,能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师范教育的特点,突出学术性和师范性,强调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

四、明确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相关建议

(一)发挥院校主体作用

培养院校要强化主体和责任意识,统筹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实力。培养院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导师通常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工程师工作经历,熟悉技术知识和熟悉技术发展。或建立由校内导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导师和行业企业技能实践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指导团队。培养院校应拥有必备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实习实训条件,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培养院校要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订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二)实现招生考试突破

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在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上三性统一,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还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生产一线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如果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来进行入学考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显然与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考试上要对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进行改革,实行综合素质考试、专业知识测试。加大培养院校自主测试和面试的比例,专业知识测试由培养院校自主命题,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实施招生计划单列管理,单独录取。在全日制攻读职教硕士研究生中,实施紧缺行业相关专业职教硕士研究生推免政策,吸引专业学科毕业生和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报考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优先重点领域培养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的培养既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又要引领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的战略转型期,国家要加快发展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培养这些领域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适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又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结合地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能支持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技能人才培养的紧缺“双师型”教师。

(四)强化两个场所实践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学科训练,具有较好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这些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缺乏与企业生产实践等职业情境保持紧密接触,实践操作技能不够导致教学与产业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只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到真实生产环节去工作、锻炼、实践,通过到企业实践掌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强化职业实践的训练,才能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教学技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让研究生到职业学校去实践,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集体备课,单独进行教学设计,单独组织课堂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技能的提升。

(五)突出三个能力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教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培养院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开展应用导向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研究生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步提升。建立校内外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研究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推进四个方面协同

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离不开培养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培养院校招生培养要有效对接地方职业教育教师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形成职教硕士教育协同培养机制。一个研究生不应该只由一名导师指导,而应该吸收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优秀人才全方位参与培养过程,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每个研究生应该有多方参与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地方政府要做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预测硕士层次教师需求数量,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委托高等学校开展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保证职教硕士研究生能够顺利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上工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师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岗位和实习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攻读职教硕士,要积极引进具有职教专业硕士研究生到学校就业任教,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习岗位和教学研究条件。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