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

时间:2022-11-05 18:4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团结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

第1篇

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直接影响下,感受器官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些刺激物的探究定向反射。它不受意识所控制,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政治生活远离同学们生活实际,那么怎样提高同学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我认为,一味地要求学生自身保持专注,对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自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则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味,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实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和谐的教学境界。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提高认识,增强对无意注意规律的重视

一般认为,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课堂要集中注意力,认为学生上课跑神纯粹是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问题,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般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只有10――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走神并不都是学生的错,这是规律使然。

政治学科理论性、教育性较强,面对高考,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以为学好政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讲划划背背记记,试想按这种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很枯燥,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视频、图片、热点,给学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整节课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心理,重视心理学规律在课堂上的运用。

二.遵循规律,把握无意注意的运用技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依据无意注意的特征、规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刺激物强度、大小、颜色、声音高低方面的变化,都能引起无意注意。如果长时间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活动,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的疲劳而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性教强,如果不注重方法的运用,难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因此,我们组织政治课教学时,方法一定要讲究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具有新颖、强烈,多变的特点。要加强直观教学,使用的教具,图表要特点突出,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如,高一《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中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对于那些没有参加或经历过商业保险经验的同学,对商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如:保险合同签订的内容、原则以及商业保险的功能等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安排学生课前走访保险公司,课堂上请一些参加过或获得过保险理赔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展示各种保险单,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对这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就会更强,学得会更加轻松,保险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2.创新内容设计,增强理论说服力

教师上课要力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前后联系紧密,做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讲得太深,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保持注意;相反,内容太浅,学生一听就懂,也容易使学生分心。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关于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很多老师在介绍这一内容时总想把它讲深讲透,但由于高一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有些理论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等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讲多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不理解还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压缩知识要点,大胆舍弃,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知道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3.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感染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会影响人们注意的选择方向。引起惊讶、赞扬和喜悦的客体可长时间地吸引人的无意注意。如果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这些刺激就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屏气凝神,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政治理论相对抽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使教学内容切实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高的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并辅以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就会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就会引起学生对这些教材的无意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选取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框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电动自行车为什么会获得大众的青睐”,给学生这么一段话:“自行车太累、小轿车太贵、公交车太挤、摩托车太费。”,要求学生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们看过后都会心的笑了,讨论的非常热烈,总结的也相对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心理和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学生不仅对该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给的那段话也成了学生课后津津乐道的口头禅。

三.因势利导,实现无意与有意间的自然转化

1.巧妙穿插,让“无意”稳定“有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处于有意注意状态下。但是,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赖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考虑到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或一节课内)呈有节奏的轮换和交替,即当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下疲劳了,注意要分散时,利用一些可以诱发无意注意的学习材料,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心理活动保持在连续学习的水平上。如,我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一框中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时,在强调教材理论的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7.5严重烧事件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视频、图片,以及9月2日和3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大约2-3万汉、回等族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前些天连续发生的歹徒在街头用针刺无辜路人事件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骚乱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使同学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我们决不能做那些让仇者快、亲者痛的事,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从而轻松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2.因势利导,让“无意”生发“有意”

利用注意转化规律,适当地在学生的有意学习中串插一些无意注意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但是无意注意必竟不是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依赖的心理状态,因而教学中仍需注重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根据注意转化规律,利用无意注意的目的是要诱发和加强有意的学习。如: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影像图片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设置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有意注意。我在介绍《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目时,展示了三鹿集团成长、发展、危机到破产的几组图片,形象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明星企业由辉煌到陨落的轨迹,并表现出几多愤慨和几分惋惜。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企业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企业破产有什么经济意义?通过图片与设问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诚信经营和风险意识自然会深印在同学们心中。

3.趋利避害,巧用“无意注意”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科学;应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受教面广、反馈及时、收效迅速等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确立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机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许多科学课虽然应用多媒体技术,但效果欠佳,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最佳应用时机。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多媒体技术和科学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在教学中做到及时、正确地加以应用。

一、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时运用

学生如果对学习材料有兴趣,就会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教师可引用革命战争年代战士潘冬子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战士紧缺的食盐送上山的故事视频,请学生们为潘冬子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深入理解课文知识打下了基础。

又如六年级的“根里的抽水机”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搬运工人运送带泥土的树根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移栽树木时要携带一定的泥土”,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就会从多方面去考虑,比如泥土中有营养,泥土包裹着根不容易断,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释疑解难时应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

教《大地的震动》一课时,因在我们周围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无法想象我们脚底下厚厚的地层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这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北川县农行拍摄的视频(此视频清楚地演示了5.12大地震的一个片段),学生深深地被大地产生的威力所震撼,对地震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电脑制成动画模式,把地震形成原因在屏幕上演示得一清二楚,这样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三、传递情感时应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珍贵的淡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严重缺水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可以放映一些黄土高原苍茫凄凉的影像,茫茫戈壁沙尘滚滚、荒无人烟的场景。红色的小沟、乌黑的小河、两旁堆满各种垃圾、塑料袋随风飘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反响,更加感觉到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类似《大地的震动》中运用的展现抗震救灾、人人献爱心、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视频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

四、启迪思维时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年级《白天与黑夜》一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昼夜形成的原因,在讲课过程出现四种现象都能形成白天、黑夜的结果;教师可使用电脑展示出各种天体现象,让学生逐一分析、比较,边看边想,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锻炼。由此,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适时调控,巩固教学效果时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新英语”;荀子;文化尊重;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76-03

一、引言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先秦时代,他的语言思想是公认最为系统的语言观,对诸多语言哲学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名实之辩”体现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约定;又如他的“正名”思想,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认为语言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国家才能在思想和制度上得到同意;而“方言雅言”的观点为职业交际英语存在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认为,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较为直接的触及语言规范性和标准化的思想家,是语言规范领域的先驱者。

二、荀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一)“名实之辩”

在古代,一些者由于不理解语言和语言所代表物体之间的关系,认为对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进行诅咒会对人的本体产生伤害。先秦诸子都对这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名”只是一种符号,是我们对客观事物“实”的定义,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墨子曰:“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但由于各家之言不同,最后产生了“白马非马”的诡辩论,文学界对语言本质的论断一片混乱。

荀子生在战国末期,曾去各国游学,乐于接触各家学说,并在齐国主持“稷下学宫”中对各派学说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批判中继承,并对语言的本质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老子对名实的解释是唯心主义。从语言与实物的关系上,荀子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荀子是第一个认识到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语言,“群”就是社会,人在社会中需要交际,就必须要使用到语言,给事物命名。所以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物质,强调名实之间并非自然对应,而是一种认为的约定,是在社会中确定下来的。他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正名》)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性。

(二)“明贵贱,别异同”

荀子的思想中,“名分观”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出生背景的影响,战国末期正是秦统一中国前由分裂走向统一十分关键的时期,不仅仅体现在领土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思想力量的分化与重组。

荀子提出“明贵贱,别异同”。“明贵贱”这一说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认为语言是区别人社会等级的量尺。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没有阶级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阶级的人的语言特点存在区别,这个特点也成为众多社会文学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

(三)方言雅言

荀子出生于赵国,之后又在多个国家游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从发音和用词几个方面感受到了各地语言的不同。他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又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荀子当时就认识到汉语在各个地方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指出有一种凌驾与方言之上的“夏言”。他说:“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下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荀子把当时流传范围最广,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夏族使用的语言作为标准语。荀子当时的语言标准化思想与我们今天学习标准英语的行动不谋而合,在遥远的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是有远见卓识的。

(四)荀子语言学思想对现代英语的启示

上面谈到了荀子对语言本质、语言功能和语言标准化思想的见解。在今天看来,这依旧是十分科学的。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语言跟语言所表达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荀子认为“名”与“实”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人为的联系。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在语言的功能方面,荀子的见解具有浓厚的战国时代色彩,同时对标准英语说的存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认为语言具有阶级性,只有“王者”才能“制名”,以防范“名实乱”,语言具有维护统治和制度统一的功能。但“王者制名”论与他本身对语言本质社会性的阐述相违背,如果语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并发展的,“王者”一人如何“制名”?在他的“天人合一”说中将“王者”赋予天命,又弥补了他语言功能说,这也是荀子思想中的时代局限性。

三、“新英语”与“标准英语”的争论

(一)有关“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简述

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15世纪后成型的现代英语,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英语,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已经逐渐成熟。然而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发音和用词皆不相同。20世纪以前,人们通常把英国本土皇室、贵族以及高等学府等统治阶级中受到良好教育人士的口音作为标准英语的模板,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标准英语就是英国本土上层人士所持有的发音和用词。由于英国阶级分化严重,标准英语作为身份的象征一度成为人们效仿的标准。

(二)“新英语”崛起的社会文化意义

1985年,“新英语”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性发展,主要体现于Kachru的三个同心圈理论。他将英语分成内圈(inner cirle English),外圈(outer cirle English)和扩展圈(expending circle English)。他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归为内圈英语,而除了内圈英语的,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是官方语言的国家则为内圈外范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英语”。

(三)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与“新英语”

“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正名》)荀子将夏言作为标准汉语,他认为夏言是当时使用范围相对广泛的口音。在这个层面上,他比“标准英语”的定义标准更为先进,考虑到了使用的广泛性,而不只是阶级性。荀子的“方言雅言”说,对应现代英语的“河口英语”和“新英语”,也就是内圈英语和内圈外英语。他对“方言”采取一种宽容和共融的态度,而作为标准口音的夏言则认为是国家统一的助力,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和经济发展。荀子的见解为我们对待标准英语和新英语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四、“新英语”教学

(一)“新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与温州大学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交流,作者了解到有六成以上的学生的从业方向是经济和外贸方向,包括眼镜、纺织、皮具、服装、厨卫、旅游、机床以及口译等等。

那么将“新英语”纳入商务英语专业学纲是否有意义?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包括经合组织(OECD)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英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新西兰、日本、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美国”;2个“亚洲新兴工业体”(NIEs):“韩国和中国的台湾省”;4个东盟国家也是中国的近邻:“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将它们仔细分类,主要有欧洲各国,北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除了英国、北美、澳洲等国被圈在内圈范围内,也就是说它们的英语等比较容易被听懂,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英语都各有其特点。特别是东盟国家,比如印度、菲律宾、新加坡,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最初接触其口音时都有极大障碍,甚至发生无法交流的状况。

(二)“新英语”教学策略

(1)多元化教学模式

Jenkins(2006)在Kachru“三个同心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扩展圈国家英语并不是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英语是作为一种对外交流的通用语的存在(ELF),主要用于国际会议或商务交流。

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根据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但我们必须明确“新英语”变体造成交流障碍的语言特征,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特征,适时教授交际策略。这对教师和学习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只能接触到美式英式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实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自学能力和兴趣。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给与导向,利用有限资源尽可能多的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建立学习小组,营造轻松的交际性学习氛围。比如采用合作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自己去发掘“新英语”的含义。在提高学生听辨能力的同时,发现学习法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

(2)积极进行“新英语”教师团队建设

“新英语”是语言标准多元化的代表,包含着不同英语的地域变体。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可通度,既包括自己语言的可被接受度,又包括对不同英语变体的可理解性。在这样的要求下,作者认为母语教师和非母语教师结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习者了解和增强“新英语”的不同变体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英语专业中口语课程都大量运用母语教师,而学习者们也常常以口音标准度去衡量教师的素质。但母语教师与非母语教师的合作常常有很大脱节。

作者认为母语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让学生接触更标准的英语发音,应该促进母语教师与非母语教师的紧密合作,让学习者接触到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以扫除“新英语”内在分裂性所造成的障碍。特别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学位教师的培养和运用,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更偏向应用型职业交际能力培养。即利用不同教师的背景,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这个文化大融合的场所,教师团队也应该达到相当程度的融合。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荀子语言本质说、语言功能说以及语言标准观的解释,阐明了语言来源于社会,是“名”与“实”之间人为的联系,语言能够维护民族团结,并且语言的统一能带来强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从经济角度来说,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能适应职场生活的学生,在我国与东盟、日本、韩国等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SL)或者外语(FL)的国家贸易交流日益紧密,不管是在展会中或者是经济对话中,了解对方英语的方言和口音规律对增进互利都是大有帮助的。从文化角度来说,各地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标准英语的评判标准不再如以前那么死板,它逐渐被定义为一种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英语,“标准英语”不再“标准”,而也变成了一种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的英语,文化理解被摆到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标准英语从定义上来说跟“新英语”甚至只有内容上的差别,如:方言(dialact)、口音(accent)、语调(tone)、韵律(rhythm)等。荀子认为方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社会,我们不断努力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新英语”也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与不同文化和地区的英语使用者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规律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lptekin,C.Toward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LF[J].ELF Journal,2002,(1):37-64.

第4篇

关键词 送教下乡 培训模式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6

Practical Thinking on Xinjiang "National Training Plan"

Education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MENG Xiangrui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Education training" as a new teacher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in Xinjiang in recent years,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mplement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Xinjiang have had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training plan" education tra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oposed centralized training down, watch demonstration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raining, project learning, etc. sent to teach the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education training" to send anything, how to send, who will send three core issues to provide prac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education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1年起开始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在疆实施几年来,不仅有效提升了新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进一步推动了新疆各级各类高层次、高水平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国培计划”项目的引领和辐射作用。2013年,“国培计划”――南北疆边远贫困县送教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拉开了新疆“国培计划”送教培训的序幕。自2013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已完成了喀什地区、塔城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等近20个市、县的送教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近万人。“送教下乡”这一培训形式的引入不仅为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更从实践层面上向广大培训者们提出了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命题,即“送什么”、“怎样送”和“谁来送”的问题。文章在总结新疆师范大学2013和2014两年来“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送教培训运作模式和相应实施策略,以期为广大送教培训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触角。

1 “送教培训”的内涵及意义

“送教下乡”这一提法作为一种“教师培训模式”话语,最初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域中提出的,不同学者对“送教下乡”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实质内涵具有共通之处。所谓“送教下乡”是指:有关院校或部门遴选、组织优秀专家团队赴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采用多种形式在当地开展培训活动,旨在传递、传播、展现先进、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等,从而促进当地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送教下乡”既是一种师资培训方式,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教师培训工作者们多用“送教培训”来指代“送教下乡”这一教师培训方式,并不断创新送教模式,以提升送教培训的实效性。

新疆实施“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新疆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对于新疆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有学者很早就提出送教上门应成为边远地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①“送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教师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等问题,还能够提高培训率,进一步推进农村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送教”送去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理念、技术,也是一种优秀教育形象和精神、优质教育形态和风貌的展现,送教活动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促进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经验得以共享。此外,送教调研可以作为“国培计划”集中培训之后一种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方式,以进一步了解学员训后成长状态、强化培训效果,反思培训方案,推动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协同创新、齐抓共管。

2 “送教培训”运作模式

“送教培训”的三个核心问题是:送什么、怎样送,谁来送;“送什么”是送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问题,“怎样送”是送课形式和方式问题,“谁来送”是送教专家团队构成问题;这三个核心问题是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命题,而是互为根据,相互联系的。近几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送教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围绕“送教培训”的三个核心问题探索出了几种“送教培训”运作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2.1 集中培训下移

所谓“集中培训下移”指的是将设计好的、系统的短期集中培训整体带下送教地区,包括课程内容、送教专家团队、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下移”送教培训模式与常规化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操作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环境的不同,“集中培训下移”意味着培训地点转移到了送教地区,因此送教培训方案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当地学员培训需求和当地实际条件,不切实际的直接下移往往会影响培训效果;二是送教专家团队的构成不同,为了使培训院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开发、挖掘当地优质教育资源,承训院校可以从当地遴选部分一线优秀教师,加入送教专家团队,形成研修共同体,对课程方案进行集体研讨、改进,以促进较强实效性课程方案的生成;三是培训任务设计不同,“集中培训下移”使得新疆当地本土化、个性化的培训特色更加凸显,培训方案设计者在设计培训任务和活动时应关注地区教育特色,着力体现培训任务的本土化意义和价值,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幼儿教师送教培训中开展了以“大美新疆”为主题的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凸显新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

2.2 示范观摩

“示范观摩”指的是组织、遴选、邀请曾参加全国、省、市优质课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青年教师在送教地区进行现场示范课和观摩教学活动,并通过专家评课、同课异构、议课辩课等形式进一步研讨、总结和反思课例,是一种基于学科的送教培训模式,它往往与送教专家的专题讲座紧密结合。新疆中小学送教培训主要学科涉及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汉语、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汉语、初中英语8个学科,围绕这些学科,新疆师范大学采取了“1+1”模式组织、遴选送教专家团队(即每个学科选派1名高校课程论专家或中小学优秀教研员和1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各学科送教团队随后与送教地区教研员、授课教师进行沟通,采取“菜单自选”式选课方式,让当地教师自主选择“同课异构”的课题和“专题讲座”的主题,并通过同课异构、议课辩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课例和前沿学科教学理念进行解读分析,旨在切实提升当地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示范观摩”运作模式不仅能紧扣当地教师学科教学需求,还有助于“优质课例”的生成,对于送教者和参训者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分享和互动。

2.3 教研活动

“送教培训”也可以教研活动的形式送课,如交流座谈、研讨课,小课题研究等,这种送教培训模式对于送教专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送教专家需具备较强的专业引领能力,并能够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为送教后的持续跟踪和指导提供平台和路径。教研活动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当地参训教师与送教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建立“以研促送”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助于形成丰富的教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真正达到送教下乡“送到一堂课,带到一个面”的目的。②

2.4 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运作模式主要通过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采用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经验分享,游戏体验、心理按摩、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当地参训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识培训”的培训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理念的增长和树立,精神的引领和影响,情感的点燃和激发,其培训面是最广的,即,可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训教师中开展送教培训。送教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送教专家的遴选是“通识培训”的关键环节;要适应新疆当地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其课程内容设计应涵盖师德修养、民族团结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专业知识与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等课程模块,以尽可能满足当地参训教师多样化的需求。

2.5 项目学习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根据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课程内容和参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新疆师范大学在2014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送教培训中植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V10)主讲教师培训课程,培训借助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旨在通过6天基于问题、基于反思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当地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它旨在帮助职前、在职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21世纪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开展,对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学习模式在“国培计划”送教培训中的植入有效扩大了培训受益面,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训教师都能够通过项目学习的模式掌握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决策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有效评估,获得了送教地区参训教师的好评。

3 关于“送教培训”实效性的思考

3.1 有效沟通和反复沟通相结合

与当地送教地区相关负责人前期的有效沟通是做好送教培训工作的前提,承训单位或部门应针对送教内容和方案、场地和时间、安全管理、学员需求等方面与当地有关负责人、送教专家进行多次沟通,并着力关注细节问题,如场地设备、横幅、开班和结业安排、出行方式、专家上课要求和所需材料等,力求以精细化沟通助力高效化的管理。前期的有效沟通是送教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实施过程中的反复沟通是促进实效性培训的重要保障。

(下转第82页)(上接第33页)

3.2 及时总结与持续性反思相结合

送教培训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聘请专家的水平、课程的设置、培训活动的安排,参训学员的全情投入,更与培训者和送教地区参训学员的总结反思效果是分不开的。通过短暂的送教培训时间企图解决参训教师的所有困惑和问题是不现实的,正如多尔所说:“课程不再是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③送教培训便是一个帮助教师转变行为和观念的通道,它给送教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现代教育技术,还有新的培训方式和优秀教师的形象和精神。④由此,送教地区相关负责人应及时组织参训教师对送教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形式可以是座谈交流、教研活动,创新课等,力求使参训教师通过多样化实践交流平台将送教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承训单位或部门应及时组织送教团队(包括送教专家和送教工作人员),通过经验分享、头脑风暴、小组研讨等方式开展“送教总结暨表彰大会”,以便对好的送教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对优秀的送教工作者进行表彰,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3 构建长效送教机制

“送教下乡”是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方式,⑤“送教培训”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送教工作的后续开展。这种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培训制度、培训文化、“三位一体” (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培训研究成果的生成上。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高度认识送教工作深远的社会意义,不能用任务观点来对待送教活动,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送教工作,并将送教工作视为一种高校与基层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友好关系的平台,从而促进新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建设和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席运动.送教上门应成为边远地区继续教育主要形式[J].继续教育,1999(2):56.

② 韩永平.关于送教下乡活动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0):12-13.

③ 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王宏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