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实验总结

初三化学实验总结

时间:2022-05-30 06:3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化学实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化学实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

化学是学生升入初三后新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相比其他学科,初中化学由于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内容并不多,难度也不大,复习起来较其他学科简单易行,下面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一下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初中化学课本内容的特点是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针对这个特点,认真阅读课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课本在复习时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看的基础上,对每节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等,认真反复琢磨。看书时要积极思考,掌握重点,逐步突破难点。第二遍,学生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即每名学生都要将主要内容以表格或网状的形式总结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注重典型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好化学,就不能脱离生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历年的中考化学都在向生活实际靠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必要时可让学生上网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四、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现状;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创新教育的第一步。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唯有对事物具备较高的积极性,才能在此事物领域达到突破。因此,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初三化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观念内的化学是枯燥、繁琐的,因此,性格特点较为活跃的初中学生群体对于初中化学的积极性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故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课堂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增设游戏环节、竞争环节或是开展室外课程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消除对初中化学枯燥、繁琐的观念,进而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在“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水的重要性的教学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如今地球水资源现状的教学,其中会涉及水污染方面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可安排室外教学,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水库或是河流等进行考察W习,使学生了解水污染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通过室外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初中化学特别且有趣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积极性,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丰富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重视并依赖实验的学科,在化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化学实验,良好的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通过化学实验也可以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化学实验课堂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但要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仍需要教师对化学实验课堂进行改革和丰富。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金属Na与酸、碱、盐在一起会发生反应,其中钠与硫酸溶液在一起时,钠会先与硫酸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出现气泡,当酸中的氢离子反应完后,钠就与水中含有的微量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与盐的反应与钠与酸的反应现象不同,如钠与硫酸铜反应时,钠首先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出现蓝色沉淀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可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安排钠与多种酸、碱、盐进行反应,并在实验进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在实验之后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推测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现象原因的推测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联想、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课堂,在课下或是生活中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事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对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实际保持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酸和减”的学习中,教师会对常见的酸和碱进行举例,如硫酸(H2SO4)、盐酸(HCL)、醋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Na2CO3)等,其中醋酸和碳酸钠是生活中食醋和碱面的主要成分,教师就可对二者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在进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安排学生进行食醋和碱面、盐、辣椒等的反应,或是安排学生课下在家中进行食醋、碱面、盐、辣椒之间的反应,加深学生对酸碱反应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保持较高的兴趣,并在酸碱与盐、辣椒之间反应的家庭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拥有创新意识。

四、加强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完善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初中学生对于初次接触的化学知识在理解和掌握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学生之间或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扎实地掌握知识,同时在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中,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会发生碰撞,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和解放,进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故在初中化学中教师要学会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中,二氧化碳制取原理为:碳酸根离子与酸根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教师在完成原理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不同于教材实验的二氧化碳制取方法,不同药品的选择需要不同的实验器材,通过学生对药品的选取、实验器材的选取,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能力之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能力的支撑和动力成为目前教育的重点。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威.生态课堂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J].文学教育(下),2012(6).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策略

化学复习教学作为整个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复习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通过复习才能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复习备考计划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化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近年来中考化学分值降为50分,相应的化学周课时也减少,而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我校初三化学备课组制定的中考三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4月初到4月底(上学期完成部分下册教学内容,在3月底完成新课的教学) 进行章节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的作用。

第二轮:5月初到5月底进行专题复习。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专题复习,初中化学从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个大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第三轮:6月上旬到中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和查缺补漏。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二、强化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

我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都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初三化学备课组在三月初的教研活动中确定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专题,并且确定一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负责专题的老师做好教学初步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例”、“课堂练习”等内容。第二轮复习开始的教研活动,大家针对下一周化学复习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在使用时 ,教师可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化学备课组不定期的进行公开课,所有化学老师都去听课。每次听课后,备课组在评课中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或由某个课堂教学情景及问题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等进行交流与讨论。

初三化学月考试卷和第三轮复习的模拟考试试卷的命题一般过程是在教研活动中大家根据复习的进度和近年来中考试卷进经大家讨论来确定各个的考点,命题人根据确定的考点进行组卷。在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大家在对命好的试卷进行讨论,对试卷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月考试卷的题目。教研活动后命题人去完成试卷,然后由另一人审题。

三、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课程容量比较大。加之复习课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的复习,学生对旧知识缺乏新鲜感,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减退,产生大脑记忆疲劳,产生厌学情绪。这样,降低了学习效率,严重影响复习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反感,甚至厌学,如果在复习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知R点贯穿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复习课堂上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进行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总结 ,有利于学生掌握。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比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和试卷习题的讲评

在习题训练上要精选细选,瞄准考纲,做到难易适中,又要避免重复。习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着重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化学复习模拟考试的试卷要精心组织。几份模拟考试的试卷的考点要综合考虑,中考常考的考点要经常出现,上次模拟考试学生错误较多的考点下次模拟考试要再次出现。

讲评前将暴露的问题按内容及题型整理归类,讲评时将重心放在问题的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拓展上。在典型错误习题的讲评中要精析细剖,挖掘习题的隐含性。在习题和试卷讲评中要强调暴露问题,如书写不够规范、格式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清楚、语言不够专业等问题。通过对习题的精析细评,深层挖掘,学生的认识加深了,思维开朗了,解题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马云飞.初中化学复习课策略探讨[J].才智.2014,(4).

第4篇

文/易春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对于化学初学者——初三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规范?需要初三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跟漏斗配套的)、铁架台(带铁圈)。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根据你们所说的,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

师:(折好滤纸并打开)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一半三层,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滤纸放进漏斗)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滤纸折好放进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若高于滤纸的边缘,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下面放烧杯(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调整后再操作)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联系操作实际,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二低,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化学教师,不管是在演示实验中,还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确保每一个实验都成功。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多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验。

第5篇

【关键词】污染 绿色 化学实验

为了减少化学实验环境污染和经费,我们就要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实验所产生的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以绿色化学的精神作为指导方针和标准,用尽可能少的试剂和小容器来进行实验,从而极大的减少或消除实验室的“三废”,也可大大地降低污染的程度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实现绿色化学要求尽可能少的负作用的理想和目标。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和设计将实现没有或只有很少环境负作用,对刚开始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据调查全国数以万计的中学化学实验室每天都排放着成分复杂的污染物,所以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快,把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化学工作者应该用实际生动的绿色化学的范例充实我们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自然地、生动地渗透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我近十年的实验室工作经历,在实验教学上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加强实验室绿色化的措施。

一、实验药品的变废为宝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要求,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必须开展系列化,开放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实验后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让实验员头痛的事情,而建立循环化实验,可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循环化使用化学药品:上一实验的生成物回收利用于下一实验的反应物。这样做节约了能源、节省了药品,也减少了污染。 这种方式在技术上并不难,但需要人力、财力和场所等方面的较大支持。比如初三化学中的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得到的硫酸亚铁溶液就可以进行回收到下学期酸碱盐的实验中来用,再如铁锈与稀盐酸的反应中得到的氯化铁溶液也可以回收,在盐的性质实验上用,等等诸如此类的循环再利用,不仅大大减少了实验污染源,还为学校节省了一大笔的实验经费,既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实验方案的因地制宜

实行“绿色试验”不再使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苯,所谓“绿色”,是指一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初中新教材已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 ,但要实施见效,任重而道远。因此,对于一些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或者换成生活中易得且效果一样的材料。例如,初三化学中有关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把白磷露置在空气中进行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将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若把实验改成在三支带胶塞的试管里进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对比明显,又可防止白烟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还有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可以改成鸡蛋壳或者贝壳来进行实验,既克服了药品的大量使用,又增加了实验的情趣性,也贴近了生活!

三、电子教学的取而代之

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知识形象化,我们可以把那些涉及大型仪器,高污染及较大危害的实验制成课件给实验者观看,同样具直观形象特点。例如氢气的爆炸实验,硝酸的性质实验。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具来进行教学,而且声情并茂,教学效果比实际操作还好。此外,这样做还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现给学生看,更具生动活泼性。

四、环保意识的言传身教

很多实验污染都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因此,学生本身的环保意识的高低,对实验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规范操作过程,把环境教育和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减少实验污染。因此,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须加大力度。利用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必须把实验课作为环保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把课程内容教育和环保教育有机起来,则需要从教师自己做起,而教师的规范、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则环保教育的关键之所在。这就需要教师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化在当前的教育的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无毒物污染的研究是绿色化学实验的一个重点,因为消除了有毒物的污染就消除了基础化学实验中最大的污染源。化学教学中采用绿色化学实验,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实践证明:绿色化学实验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树立环保观念上有独特的地位与功效。我们呼吁社会各学校的实验室重视环保不在任意排放污水、废气,使校园真正呈现绿色花园,让我们后代在美丽的绿色花园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一天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郑长龙.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一、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课本知识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他们来讲,化学是一门新鲜而又好奇的学科。学生对化学课上的实验很难一下子做到细心全面观察总结。实验做完后,多数学生的脑海里是兴奋和茫然并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验前精心准备提问,合理、自然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某种现象,事后加以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结论理解透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实验课的热情。例如,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我这样安排实验:取三支试管,两支放入适量(等量)的氯酸钾(编号为A、B),一支放入二氧化锰(编号为C),在试管口各放一带火星的木条,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只撤掉加热A的酒精灯(此时木条没变化),B试管继续加热到固体熔化(此时木条燃烧),这时再向A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再用酒精灯稍一加热,木条燃烧了。由于实验的条理清晰,现象明显,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自己就得出有关的结论,而且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教师的合理引导,对学生的理解观察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三化学课本有些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提高作用,如果能将实验改进一下,做到既不会造成仪器的损耗,而且更安全,这样的实验课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不纯氢气点燃发生爆炸的实验,按课本要求会有一定的危险,我是这样改进实验的:用一冰袋代替纸筒,首先将冰袋的一角剪一个小缺口,放出里面的水,预先向里面通入适量的空气,保持缺口向下,向里面充入足量的氢气,接着用手拿着冰袋的一角,将缺口移到酒精灯火焰上点燃(注意把手伸直与酒精灯保持0.5米的距离),一会儿就听到爆炸声。由于冰袋小,氢气的量有限,爆炸没什么危险,可以反复试做几次。果然这次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深刻理解了“不纯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的结论,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对比实验,加深印象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实验。而实验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在记忆时觉得枯燥繁琐。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取、熄”,对于最后两步的理解学生感到相对难一些,尽管教师千强调万叮咛:如果实验顺序颠倒了,会引起水倒流使试管炸裂。但气压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做了两组同样的对比实验:前面的步骤完全一样,当实验将要结束时,一组做“先取后熄”,另一组做“先熄后取”,结果现象明显,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自然掌握了理论解释,而且印象深刻。在这组对比实验结束后,我又补充了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实验,让学生分析。

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试管内压强减小,试管内液面上升。

四、开展实验分析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于初三学生的年龄处于一个转折阶段,对所学知识有接受快遗忘也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学生会分析了,达到会运用的地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为此,我在学生中开展实验分析辩论赛:将一个班的学生分甲、乙两组,由教师主持活动,分两种方式进行。方式一:由教师选定一个实验并说出一个实验中的错误现象,然后甲、乙两组抢答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阐述理由。方式二:同样由教师选定一个实验,甲组学生针对实验提出问题,乙组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甲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对于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特别欢迎,尤其是方式二,有学生说:像开卷考试,又像“大学生”论坛,总之在现场上要全神贯注,大脑要高速运转,每一个细胞都参与了活动,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掌握得迅速了、牢固了、灵活了、有兴趣了。

以上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它的效果还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初学者;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初三学生是化学初学者,实验教学对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第一次接手初三化学课程,我就将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

一、 教师做好演示实验

1.采用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

简洁而又形象化的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兴趣,而且对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和巩固化学概念有较好的作用。如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碰壁”;试管的拿法,强调“三指头”,不要“一把抓”, 添加固体要“一斜、二放、三慢竖”,液体取用量则形象为“一个指节长”。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则编了顺口溜:“实验开始先通气,通气以后再点灯,由红变黑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气。”同时强调:“一氧化碳要早来晚走,酒精灯要迟到早退。”在做电解水的实验中,把实验归纳为八个字“负氢正氧,氢二氧一”,等等。

2.教师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都有好奇心,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力求使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此目的,我把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演示化学爆炸,我就充分利用了氢气。将一个装药品的小塑料罐,底部烧一个小洞,倒扣收集氢气至一半左右,用点燃的木条靠近小洞,尖锐的爆炸声让学生既兴奋又印象深刻。做“用稀盐酸溶解铁锈”实验时,铁钉上的铁锈溶解完以后将溶液倒到另一支试管中,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溶液和铁钉的变化;同时充分利用除去铁锈后光亮的铁钉,马上再倒硫酸铜溶液进去摇一摇,再将溶液倒到第三支试管中,再次让学生观察溶液和铁钉的变化。装置的改进,不仅让学生注意到观察的重点是溶液和固体,同时复习了置换反应。总之,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力求做到:装置正确、简洁美观、操作规范、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

3.让学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广泛参与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还是处在主导性的位置上,但部分任务可由学生承担完成。每一次做演示实验我都刻意安排一个“助理”,比如要求一个学生专门帮我照顾酒精灯,需要时帮忙点燃,不需要时熄灭,或者帮我取用某固体或液体药品,或者提前让一部分学生帮忙准备实验药品或器材。比如在做“石灰石实验”时,就让一些学生帮忙准备了鸡蛋壳、牙膏等,做“pH试纸使用实验”时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测酸碱度的东西带过来,于是有学生带来了洗面奶、化妆水、醋、酱油等。在做“蛋白质检验”时我甚至让他们提供了自己的毛发。虽然这部分要求或操作还是相对简单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规范性操作,为日后分组实验中的独立操作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克服了对化学实验进而是化学学习的恐惧,从而加强了对化学的感性认识,拉近了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4.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化学实验充满了新奇,一见到异常现象就很兴奋,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现象就失去了兴趣。总之,不知道观察的要点。所以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重点观察物质变化之前的颜色和状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现象如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气体等,变化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观察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有重点地观察。比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耀眼白光而忽视产生的白色固体。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除了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尤其要注意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应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1.分组实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虽然在做第一次分组实验之前已经有多次的演示实验,但在学生第一次进行分组实验课的第一个班级,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兴奋无比,一会儿开开水龙头,一会儿摸摸水槽,整个实验室乱哄哄,根本无心实验,教学效果比较差。总结经验教训,第二个班级授课时我就不着急让学生做实验,而是带领全班学生先参观化学实验室和药品准备室,揭开化学实验室神秘的面纱。先认识了通风橱、水槽,后又让学生清楚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摆放原则,最后还详细讲解了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如进实验室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最后特别强调实验完成后仪器的清洗、药品整理、实验桌面的整洁等实验习惯。第二节再上这个班级的实课时效果明显就好多了,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实验结束后我又特意留出10分钟左右让他们整理实验仪器,并把做实验的感受和反思写在实验报告的后面。由于要写实验反思,学生就“强迫”自己又重复了一次实验流程,印象特别深刻,在接下来的所有分组实验中,这个班级的实验效果一直是最好的。

2.做有指导的学生分组实验

对于化学初学者,做好实验仍然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进行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如“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应指出操作上注意事项:①检查气密性及检查方法;②石灰石和盐酸的添加方法;③收集和验满;④二氧化碳倒入点燃蜡烛的位置。 其次是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进行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最后应做好实验后的总结。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并适时地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即使做得不好,也应该鼓励其努力提高,以免打击初学者的自信心。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第9篇

一、 反思课堂引入

课堂的引入好与差,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课堂引入的好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形成好的、适合学生的课堂引入。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一课中,我最初是以实验引入的,原以为以实验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好的效果。但通过课堂观察,事与愿违。经过课后反思,以实验引入并不是每堂课取得的效果都好。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他们会想:为什么不用已学过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产生了困惑。后来,我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已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反应中哪些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形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些条件要求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实验,取得很好的效果。很显然没有课后的教学反思就没有课堂引入的进一步提高。

二、 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内容有多种,如反思教学方法、情景创设、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代用品的探究、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突发事情的应急处理等等。

下面我仅就教学方法和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反思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1. 教学方法的教学反思

例如,在教学《原子和分子》一课时,尽管书本和教学参考书都用了很多形象的事例,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的微观抽象的粒子的领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在课后作了反思:书本和教学参考书用数字来表示微粒质量很小,虽然是具体的数字,但数字本身也是抽象的,学生一样感到难理解。后来,我在此基础上,再举了一个例子,如:原子、分子这些粒子小到超出我们肉眼的视野范围,但由这么小的粒子构成的物质为什么又能看到整体,而不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原子或分子呢?我打比方说:在一定距离,当一个蚂蚁超出我们的视野范围,我们是没法看见单个蚂蚁的,但假如很多蚂蚁集聚在一起,蚂蚁假如是黑色的,我们就可以看到黑色的蚂蚁聚集体,但还是看不到单个的蚂蚁。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小和由微粒构成的物质得到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课后多反思,自然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 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反思

例如,我刚教初三化学时,上实验操作课,我和学生对操作进行探讨并给学生作了示范,然后让学生操作演练,学生经过几次练习还是出现错误。当时我认为自己的学生太笨,于是出现急燥的情绪和对学生语言的粗暴,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出现了更大的错误。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后来认识到一些操作自己认为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初三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有些操作甚至还比较复杂,如量筒、滴管的使用等,再加上比较紧张,因此,学生不可能避免出现了错误。所以,对待学生的错误应该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多加强调,再就是如果学生还是犯了这些错误,也要心平气和的纠正,不可大声斥责,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第10篇

一、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施现状调查

经过对我校高一学生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从来没做过家庭小实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老师对家庭小实验很不重视,从来没有布置过家庭小实验作业,更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实验的指导和督促,有的老师虽然布置,但只是口头布置,布置之后就置之不理,不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合适的评价,导致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不够。

二、初中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和用科学眼光去思索身边事、身边物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还能充分认识到化学学习与生产生活的重要联系,协调师生关系。在活动时还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即使学困生也能保证实验的成功,从而激发更大的实验兴趣。

三、将课后习题改编为家庭小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初中化学课程改革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累积向探究性学习转变,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多化学知识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和验证,由于受学校实验材料少、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内化学学习时间紧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已经很难满足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所以,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势在必行。

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有很多习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若改编成家庭小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题目,更能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用科学眼光探索事物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弥补课内时间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的不足,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反思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从初三化学沪教版2011秋季版(上册)和2012春季版(下册)教材的课后习题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家庭常用物品,将一些课后习题改编设计成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庭小实验,并提供适当的实验准备辅导,让学生回家完成。

(一)寻找合适习题,设计实验报告

课后习题多种多样,并不是每个习题都可以改编成家庭小实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习题来改编。在选题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可行性

将习题改编为家庭小实验并让学生完成,首先必须是所需实验器材和药品能从家庭中找到的常用物品或者能用家庭常用物品代替,学生才容易找到,实验才有可行性。例如:沪教版下册204页第7题,厨房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分别是精盐和碱面中的一种,在一般家庭条件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区分开来?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此实验所需用到的实验药品:精盐、碱面以及可能用到的食醋、石灰水等,所需仪器也可以用碗、杯等代替,这些都可以在家中找到或很容易在超市买到,才可能让学生在家中完成实验。

2.安全性

安全是家庭小实验最重要的前提。在家中做实验,缺乏老师全程的帮助和指导监督,所以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必须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允许学生在家中完成。对于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像浓酸浓碱的实验、会燃烧甚至爆炸性的实验,例如粉尘爆炸实验等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实验,就不能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化学。选择生动有趣的化学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快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教材第23页第6题,(1)加热一根铜丝,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第46页第3题,取一个小烧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图2-22),加入一些纯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往烧杯中加入一些白醋,观察实验现象。请解释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几个习题改编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且出人意料,整个实验生动有趣,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家庭小实验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提高学习积极性。

4.可发散性

通过进行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认识物质化学变化的规律和本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逐步培养从物质的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第159页第7题,在配制蔗糖溶液时,若只是将蔗糖置于水中,蔗糖溶解得比较慢,这时可以采用什么办法促使蔗糖加快溶解?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来体验影响溶解速率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可以发散至几个因素同时影响时的情况,再由此及彼,生活中其他一些溶解现象也可以依此类比。再如:第184页第8题,某些植物的花汁在不同酸碱性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现取三种植物的花汁,分别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检验,颜色如下表所示:

(1)取大红花的花汁少许,分别滴入无色汽水、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中,所显示的颜色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判断某溶液是否显碱性,可选择的花汁是________。

这个实验可以和酸碱指示剂的选择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生活中接触的哪些物质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老师也可作适当引导,例如桑葚、紫薯、杨梅、各色花瓣等等颜色较鲜艳的物质,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

课后习题中大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药品仪器、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家庭中的器材做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设定实验注意事项、预想实验现象,再由老师审核修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实验安全隐患。

(三)实验汇总、评价

不同的学生对某些开放性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可能不同,同一实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作为老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分析成败原因,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寻找原因后可以回家再次尝试,最后综合全班同学的实验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家庭小实验的重视,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和培养失败后再接再厉重获成功的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入更多的家庭小实验,在家庭小实验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挥家庭小实验的促进作用!

第11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进入初三年级,学生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联系实际,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因此就片面的认为化学难学,甚至不想学。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认为以下几种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学好化学。

一、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学科有其特殊性,它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等比较实验,观察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观察要素一: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2、反应条件3、反应装置4、操作顺序。观察要素二: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观察要素三: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用手摸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鼓励动手实验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

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总而言之,对于理科的学习就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目,但同时也要懂得,题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比如类似的题目你盲目的做十题倒还不如把其中的一题完全弄懂学透。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做习题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才能够牢固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学习。

第12篇

“动”点一:认真落实活动与探究实验

活动与探究实验属于开放式的学生实验,它涉及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能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做实验。这种探究实验既满足了课堂教学的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逐渐将全体学生引导到了尝试创新的境地。

如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具有不需加热且安全性好的特点,实验前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品种多样的仪器和药品,如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注射器、长颈漏斗、分液漏斗、烧杯、集气瓶、水槽、导管,等等。实验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连接实验装置,并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设计一些新颖的装置展示给大家看。通过实验有的学生认识到稀硫酸与石灰石不能持续反应,有的学生认识到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过决不便于收集时,我因势利导,向他们介绍长颈漏斗与分液漏斗的区别,学生茅塞顿开,便自如地操作起来。这样,本实验的意义更丰富,学生的收益也更多。

“动”点二:鼓励学生操作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

教学中我发现,每当遇到演示实验时学生总是很感兴趣,甚至站起来看。一些学生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亲自来做。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措施是:1.鼓励学生上台演示,借以提高动手能力;2.激励学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应变能力。观看实验的学生受到同龄人的感染,争取做好实验的情绪更强烈了。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得到了比教师演示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还提出了—些改进方案。如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玻片开口的大小、倾倒速度等对实验成败都至关重要,有的学生提出可用导管沿烧杯内上壁通人气体。如此实验,既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一种自主活动的内驱力。

“动”点三:变验证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我和学生营造—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做实验。刚开始时,可以把演示实验的某个环节如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等基本操作交给学生去做,当整个初中化学课程进行到1/3时,就可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以往我通常采用如下流程:我边讲解边演示实验,然后总结,得出结论。此过程中,学生是听众、观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如今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我为学生充分准备了实验用品,课堂上学生每四人成立—个小组,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分组探究。学生们都积极动手,大胆想象,勇于探究,课堂氛围生机盎然。课堂中我适时引导和点拨,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烈场面充分彰显了学生们的个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最后我点各小组长发言,和学生—起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的知识将牢牢地印在脑海里。

“动”点四:适当拓展课外实验

探究实验不能局限于教材,还要向日常生活、社会进一步延伸。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动手能力。加深他们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水的污染时,让学生观察河流的污染情况,同时鼓励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增强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