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训征文

校训征文

时间:2022-11-30 08:5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训征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训征文

第1篇

征文一: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家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学校,在那里我生活了四年。有郎郎上口的读书声,不过我最最喜欢紫藤,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郁郁葱葱,每次下课都会看一看那紫藤,那是多么美丽,多么的高贵。

在春姑娘到来的时候,紫藤慢慢地长出了新芽,迎接春天的到来。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就会跑到紫藤面前,向它讲述原因,它就会迎着风跳舞给我看,真滑稽,我便会破涕为笑。

在夏天到来时,紫藤站在太阳底下,毫不视弱,坚强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幽香,我都被它吸引过去了。

在秋天的时候,花儿都落下来了,光光的,什么都没有,但是有我们的欢声笑语,包围着它,它依然非常快乐。

在寒冷的冬天来时,紫藤已被白茫茫的一片覆盖了,我们千万不能叫醒它,让它为下一个春天迎接我们。

征文二:最美的校园

我有两个家,一个是爸爸、妈妈和我共同生活的地方;另一个是我和同学们学习的地方-------最美的校园。

我们校园的景色很美,但我最喜欢我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学习的地方------教学楼。我们的学校的教学楼虽然不是那么的宏伟壮观,但我觉得知识从这里传出,人才从这里走出,爱在这里传递,顿时在我心里它是那样高大。上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耐心的指导。下课时同学们都挤到老师跟前,问东问西,感受着她传递给我们的温暖。

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好像之间有说不完的话,玩不完的游戏。

最美的校园,我美丽的家,热闹的家,我爱您!

征文三:最美校园征文

校园,拥抱着每个孩子,使每个人在这里茁壮成长。我在这纷芳飘香的校园里,度过了五年的生活,这里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的学校风景秀丽,空气新鲜。一进校门,老师对你微笑,一条笔直的甬路展现在眼前。往前看是200米跑道的操场。这里是长年供同学们做游戏,上体育课。操场上有各种活动器材。同学们在这个操场上尽情地玩乐,锻炼得身强体棒。操场右侧有个新造的小花园,从那里进去有机棵树,绿得发亮,傲然挺立。花坛形态各异,上面盛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最受欢迎的是那散发着迷人香味的腊梅了。操场右侧还有一个司令台,司令台的左边有我们祖国美丽的五星红旗,我们望着那耀眼的光芒好像在呼唤我们成长,鼓舞我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教学楼,很壮观。五年级教学楼高3层,内有7个教室以及各个办公室。进教学楼得上五个台阶,这五个台阶我想是象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六年级教学楼在校园的右边,高5层,内有6个教室以及各个办公室。

我的校园就是这样一个无限美好的地方。

征文四:校门口

我们的校园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玩耍。然而校门口的景色也不错喔。

我们的校门紧邻着平桥直街。早晨,校门口车水马龙。家长们急匆匆地将自己的宝贝送来,又匆忙地离开。旁边的小文具店里,同学们进进出出,生意特别好…

校门的墙上挂着许多金色奖牌:“江苏省名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和谐学校”… 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的耀眼。

走进校门,抬头跃入眼帘的是教学楼墙上的百年校训“心平志直”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她告诉我们要读书立志,心存高远。字的下面是一块灿灿发光的电子屏,上面滚动显示着学校一些学习活动内容。下方还有一幅巨型画。上面画着同学们捧着书,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走出教学楼。其中,有位同学双手紧握着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知识,她将帮我们开启美好的人生大门。

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措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1986年共青团上海市学校部召开了“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拉开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序幕,随之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展开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校于2006年10月借助新校区落成的契机,启动了“与学校一路同行、让文化启迪心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学校精神、营造育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学校深厚文化积淀的教育资源优势,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及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1.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1教育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影响力很强的精神规范,它规范着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工作与学习行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蕴含着教育目的,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平常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园氛围体现了学校每个成员的价值观、集体荣誉感和精神面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将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

1.2团结凝聚作用

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变成一种精神形式溶于校园文化。通过价值观念、人生观、道德观念和群体意识的培养,使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1.3激励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为师生员工提供了巨大的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对师生员工的生活信念、精神愿望、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有着强大的感召力,以此形成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种潜在力量,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促使师生员工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制度,维护学校形象。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员共同参与,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2.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着力体现学校历史传统与发展

学校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愫,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汲取精华、史为今用、传承光大,体现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创建和谐校园的融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历史内涵,又充满时代气息。

2.1.1成立组织机构,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明确活动要求和目标任务,以保持、发扬学校人文精神所形成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心理环境。

2.1.2创建学校品牌文化,凝聚学校主体精神

学校对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全面统一设计,使学校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直观化,形成学校特有的品牌文化。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徽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在醒目位置建造校训石、校风墙,渲染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2..1.3编撰校志、举行庆典,传承学校历史文化

学校历经九十余年办学历程,由一所普通职业学校跻身为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进而成长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编撰校志,记录创造学校历史的常人轶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利将来持续发展。

学校利用建校八十八周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契机,举行庆典活动,开展《走过八十八年》征文,《光阴的故事》老照片征集,设计制作《走过八十八年》画册及大型展版,拍摄校庆宣传片《传承博爱再铸辉煌》,对学校历史文化进行回顾、梳理、提升,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更大的创设空间,充分展示学校历史文化风采,彰显办学理念。

2.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着力营造学校人文风貌与学习环境

按照“校园文化立足整体和谐美、绿化环境表达人与自然美、室内布置营造视觉艺术美、人际交往弘扬文明向上美”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与专业文化学科建设相结合,着眼于环境文化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

2.2.1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注重专业文化建设

本着典雅秀致、诗意画境、简洁经济的原则,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投入。首先注重校园绿化工程建设,使绿化面积达学校面积的37%。绿化工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形成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乔、灌、花、草、藤互相补充,以自然植物绿茵草地为主,辅以石板小径、亭台长廊、休闲小站,寓情于景,点面结合。其次,环境氛围注重体现学校精神,力求校园文化达到无处不在,学校大门摆放“用爱和知识守护生命”的校训石;学校主厅正面布置醒目的徽标和“民主和谐、踏实进取”的校风,背面是“医学生誓词”;办公区域,走廊上镌刻教风“厚德博学 敬业爱生”;在学生宿舍楼梯过道、教学大楼走廊墙壁、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张贴图文并茂的励志格言、名家名言;办公大楼墙壁,悬挂反映学校历史文化、校园风貌、主题活动的各类照片,再现学校的成长发展。第三,学校实训中心改造时注重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将专业特色、专业精神、学校历史等用照片、图例、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诠释,将校训的理念渗透到每一处;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礼仪风范等,置于室内醒目位置,形成专业文化学习氛围,使师生在实训教学区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2强化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文化

围绕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融为一体,凸显学校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学校举办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等多项专题研讨会,组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医患沟通、交友之道等学术讲座,提升专业文化素养。

2.2.3培育职业精神,提高师资素养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的成长融为一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养教师的精、气、神,育教师的技、能、德。。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开展以“青年教师职业身份认同”、“青少年叛逆行为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组织专兼职青年教师设计展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举行青年教师师德宣誓、优秀教师表彰、“金秋读书节”征文交流等活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励学敦行。

2.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搭建教育活动平台与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召唤、期望。要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认同校园文化中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和价值理念,达到启迪心智、陶冶心灵的效果。

2.3.1强化教育德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育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品行的有效手段。。学校组织颂英烈活动、医学生宣誓和入团宣誓仪式,传承职业道德文化;举行国旗下讲话、养成教育,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进行“感动校园触动我心”学生自我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体会平凡中的感动;举办 “金秋读书节”购书、征文、名著欣赏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通过主题鲜明的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将一份职业精神、道德情操、责任爱心传递给学生。

2.3.2彰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班主任素质拓展训练,提高班主任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激励班主任用爱心、责任心与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二是充分发挥各班级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各班都有目标明确、励志奋进的班风,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班会。

2.3.3组织文体活动

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女子排球赛、男子篮球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关爱宽容、竞争向上的意识;开展“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点燃青春激情,展现亮丽风采;组织“放飞梦想,守护生命”纪念文艺汇演,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弘扬学校传统,丰富校园生活,展示学生风采。

2.3.4规划职业生涯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规划职业生涯,采用“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呈现对美好未来追求的向往之心,体现文化气质、人文情怀与职业精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习生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周等,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工作职责。

2.3.5组建社团组织

本着“激扬青春活力,丰富校园文化,服务学生大众”的宗旨,组建篮球社、文学社、英语沙龙社等四大类二十七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学校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更是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的统一、文化个性与文化规范的统一、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

第3篇

一、以“诚毅校训”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

“诚毅”,即“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嘉庚先生提倡“诚者,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是希望学子们:对祖国的无线忠诚;待人真诚,为人处世合于礼、审于义、当于理。提倡“毅者,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是希望学子们:在校时,学习知识、思想修养、锻炼体魄都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追求进步,坚忍不拔;出社会工作,要敢于负责,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在这思想的引领下,经对现状的审慎分析,我校确定的教风为“精进、严谨、扎实、灵活”,学风为“笃实、求真、勤学、善思”,其中教风的“严谨、扎实”和学风的“笃实、求真”均体现了“诚”之所在,教风的“精进、灵活”和学风的“勤学、善思”则体现了“毅”之所在。

“诚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小学时期是品行养成的最佳时期,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学生的需求、兴趣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诚毅教育”校本课程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强调育人效果。根据课程育人价值,简明清晰地从诚以待人、毅以处事两方面,提出课程目标:诚毅做人,做一个好孩子;诚毅求知,做一个好学生;诚毅交友,做一个好伙伴;诚毅处事,做一个好公民。

二、以“嘉庚精神”为载体建构课程内容

“诚毅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德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做人教育、意志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是这一体系中的四大主题。为了使每个嘉庚学子在小学毕业时能受到完整的、系统的“诚毅”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注意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纵向衔接上,按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编选《有个学校叫集小》《有个学村叫集美》《有个节日叫快乐》《有个伟人叫嘉庚》《有个建筑叫经典》《有种精神叫诚毅》等六个主题6册教材系列丛书。横向沟通上,又将每册教材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情育诚毅”“理倡诚毅”“行践诚毅”“悦悟诚毅”“评养诚毅”“典导诚毅”。

这套校本教材课程内容的构建主要采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新编等方式进行。在课程内容上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成长‘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形式上建立了立体实施平台,形成了“课题的生成与指导”“搜集和处理信息”“动态的协同合作”等因素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立体化、多元化、动态化的模式,增强了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提升课程实施的效能,形成了既符合《纲要》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以“素养立人”为价值丰实课程文化

为探索“诚毅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学校提出课题引路、专家引领,利用课题研究带动、推进“诚毅教育”的开展。“‘诚毅’精神与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课题先后被列为厦门市“十五”期间第一批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和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课题。2010年起,学校特意设置课时,以达全面教育。将“诚毅教育”校本课程纳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整体目标,以课程的形式,逐步深入、稳定有效地推进,保证走向常态,走向课程,走向文化。

学科教育是诚毅教育的主要途径,“诚毅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具有渗透性、全面性、循序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树立正确课程观,善于抓住时机,探求有效的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做到以“理”倡“诚毅”。我们以“嘉庚精神”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诚毅”品质为目标,形成“环境熏陶+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探寻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

1. 优化“诚毅教育”的课内外环境,以“境”育“诚毅”。精神是无形的,如何将它物化为外在的东西,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受到耳濡目染进而内化于心,形成思想观念,这是我们开展“嘉庚精神”教育的着力之处。基于此,我们努力创设“一草一木皆有文化底蕴,一处一景尽显嘉庚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校门口醒目的校训石、嘉庚像,操场角开辟的“诚毅”文化长廊、学思亭、教室里的嘉庚语录,每个楼层、校史、荣誉室搜集整理的历代“诚毅之人”“诚毅之事”“诚毅之言”……师生们浸润其中,“诚毅”校训犹如修身之镜溶入每个集小人的血液,而成为学校的灵魂、师生的行动指南。多管齐下的课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境启发人,熏陶人,造就人,启迪心智、润泽心田,让诚毅精神浸润校园,强壮着体格,美丽着心灵。

2.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理”倡“诚毅”。教师结合丰富的教育内容,在“言行必果,诚以待人”“战胜困难,毅于求知”“诚意交友,情深谊长”等专题的课堂教学中,设置“故事小屋”“明理思索”“实话实说”“实践园地”“格言诵读”等环节,通过目标渗透、示范引导、典型引路、实际锻炼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去挖掘、去发现、去领悟,让诚毅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四年级《有个伟人叫嘉庚》主题学习中,孩子们按照“实业家、教育家、爱国者”的主线调查寻访、搜集资料,认识到陈嘉庚与“他的实业王国”,与“鹰厦铁路”,与“家乡教育”,与“他的友人”等内容,孩子们对诚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3. 丰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以“行”践“诚毅”。在开发显性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注重隐性资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把研究性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兴趣活动、课余游戏、竞技比赛、社会实践相结合,内容多、形式新、范围广,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拓宽了育人空间。如,每年清明节悼念陈嘉庚先生祭扫活动已成为我校弘扬“嘉庚精神”的重要传统活动,每年10月21日陈嘉庚先生诞辰纪念日的校庆活动,定期举办教育月,以“嘉庚在我心中”“诚毅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以“诚毅足千秋”“薪火传万世”为主题的寻访校友活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嘉庚精神”“诚毅品格”迁移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外化于行动,逐步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素质。

如此,把诚毅教育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育人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全面丰满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做到环境育诚毅,教书育诚毅,活动寓诚毅,以规促诚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于一体的窗口。

第4篇

陕西省山阳中学创建于1925年,系陕西省标准化高中。现有教学班77个,学生5300余人,教职工322人。近年来,该校秉承“博爱、弘毅、笃学、树人”的校训,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着力打造名优教师队伍,有效推进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全面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着力打造名优教师队伍,壮大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力军

该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通过师德演讲、德育征文等有效载体,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深度推进“当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名师工程,鼓励骨干教师成名成家;通过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落实“136”(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合格教师,六年成为优秀教师)成才目标,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形成了以仰孝升同志为代表的名优教师队伍,为该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有效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培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智慧树

该校坚持以教研为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了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专任教师全员参与的群体教研局面。目前,该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600多篇,出版论文集7部,主编、参编图书40余部,承担的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多次获国省优秀成果奖,有90多人先后被授予国、省、市教书育人楷模、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带头人、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该校先后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校本教研先进学校。

全面挖掘学生潜能,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金钥匙

山阳中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他们的独特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成立了科技活动中心、课外兴趣小组,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健美操队、校园文学社,扎实办好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和科技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近三年,该校学生在全国数、物、化、生等学科竞赛中,有308人次获国省市级奖励;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18件作品获省级奖励,4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7件作品荣获新型发明专利权。该校2009年高考二本线以上1269人,2010年高考二本线以上1496人,2011年高考二本线以上1619人,2012年高考二本线以上人数1731人,已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该校连年被评为商洛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第5篇

为了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成才,我校团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上级团县委的工作部署,沐浴百年文化风华,秉承“公、诚、勤、勇”的校训,本着“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奉献而伟大”的理念,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认真开展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宣传发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加入到青年志愿者行列中去,为他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

一、 有序组织,完善机制。

学校于xx年成立了 “湘阴一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由校长担任顾问,团委书记任指导组组长,学生会主席担任队长,学生会、团委会及部分优秀学生为成员,志愿者服务队人数每年基本有300多人。学校团委组织定期开展活动,使志愿者活动常规化、制度化。学校团委把帮助贫困生,进社区服务,进行环境保洁工作纳入常规工作,密切关注国家大事,时刻准备在需要的时候贡献力量。学校团委还量化了志愿者的服务,并对其进行评优选好,以期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宣传环保,共建和谐。

为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校园,学校团委大力宣传并组织了“绿色行动,美丽校园”的征文及演讲活动,演讲活动在县电视台直播,反响良好。为了响应“保护母亲河——湘江”的号召,学校团委努力践行环境保护,组织了中日友好青年林活动。每年植树节,学校团委都认真组织发动,带领师生植一定数量的树苗。我们青年志愿者在滨湖广场、宗棠广场、涝溪桥至学校路段开展了环保公益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清理白色垃圾和宣传环保意识,我们希望通过行动和宣传提高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人都参与到湘阴创卫的活动中来。

三、学习雷锋,无私奉献。

我们将每年三月定为学雷锋活动月,为纪念雷锋同志、传承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我们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义务清扫、进敬老院慰问和向困难家庭献爱心等。我们的志愿活动不仅在学生中引起广泛专注,还得到了街道和社区的高度好评。在学雷锋月中我们与校刊《远浦》、校报《一中人》联合主办征文活动,活动以“我身边的雷锋”为主题,向全校师生征求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学习雷锋的风尚的稿件。在那次活动中,全校同学踊跃参加,积极投稿,挖掘出不少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身边的“雷锋”。通过我们的学雷锋志愿活动,不仅在师生中弘扬了雷锋精神,还让同学们将“学雷锋”行动内化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使得雷锋精神在学校的和谐氛围中代代相传。

四、慰问孤寡,传递真情。

关爱老人和儿童一直是我们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学校团委都会组织活动给湘阴福利院和老人带去问候和关怀。并充分依托学校广播站、舞蹈社、音乐社等社团,精心组织排练精彩的慰问演出,给福利院内带去欢乐,老人们沧桑的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每每让我们深有感触,更坚定了志愿服务的信念。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派出部分优秀学生进社区为农民工子弟进行一对一帮扶,为他们进行义务家教。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慰问不仅为福利院带去了最真诚的问候,也为社会开展敬老爱幼活动,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了我们的热情和力量。

五、积极响应,参与创卫。

市容市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湘阴的城市卫生要靠每一个人的维护,学校团委积极地组织志愿者们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湘阴创卫的城市清洁活动,为湘阴的环境卫生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县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因表现突出,效果显着,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创卫先进组织。学校团委这次活动旨在带动大家投入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中来,真正做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

第6篇

一、智慧定位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是由一所村办小学改制的,位于金水区、惠济区两区交界处,由于特殊的建校背景、师资、生源、周边环境等原因,曾一度成为一所不被人关注的薄弱校。

2006年8月,新的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后,在对学校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为发展学校的突破口,目标确定为:立足学校,满足学生,发展教师。

经几番研讨,依据新课程理念及育人目标,针对学校实际,最后决定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红线,创建和谐校园;以提高师生素养为目标,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原因有三:一是授课老师即使无先天优势,下功夫钻研即可;二是对学生无先天条件的制约,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三是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能负担得起;四是本区还没有其他学校将此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在常态实施中彰显特色

(一)确保课程常态实施

1.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为使《中国结·龙蒂花编制》课程常态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带头学习,积极参与研究,指导开发;深入教学一线,加强课堂教学有效监督与指导,对实施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2.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老师们就到书店购买参考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边开发实施边思索整理。2007年暑假,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年级完成了教材初稿的选编工作。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每学期末都会结合实施情况再次对教材进行修订、充实和完善,教材逐渐由选编走向自编,形成了一套可供1~6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系列校本教材。

3.社团活动促进教学。为巩固教学效果,保障学科质量,我们成立了“结艺乐园、花艺乐园”社团,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沃土,为其才华展示搭建了舞台。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校本制作室就成了学生舞花弄结的天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编制技艺,大家创作着、欣赏着,在忙碌中感受幸福,体验快乐。学校还投资买来画框、花瓶,让师生共同研究编织、整形、修饰、装框、插花、包装等技术,并且用他们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装饰校园,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

(二)校本课程彰显特色

经过艰难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显成效:教师参与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教材由选编逐步走向自编;学校的文化橱窗里、走廊上、办公室及教室里,都能看到学生的作品。红红的中国结、五彩缤纷的龙蒂花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校园里可谓是“结飘满园红,花开万里香”。

在历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学生的现场制作都会成为亮点。社团队员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一些活动。特别是2009年5月举办的郑州市首届教育服务大会上,学校展出的精美作品以及同学们娴熟的编制技艺受到了与会领导及市民的好评,学校被评为本次会展评比一等奖;在河南省第五届“少代会”外场,学校“结艺、花艺乐园小社团”的现场展示受到了河南省委原部长孔玉芳等多位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三、以校本课程开发促学校文化重建

(一)挖掘课程文化内涵

中国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绳结记事”,作为结饰形成于周代,兴盛于唐代,广泛使用于明清时代。

随着课程的深度开发,我们逐步挖掘出中国结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结是由一根绳子编织下来的,其中每一个小结紧弛衔接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结的质量。而每一个师生,就像一个小小的结,只有大家都立足本职,齐心协力,勇于创新,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才会像一个完美的中国结,南三小才会出成绩、发展好,才会不断开花结果,香飘万里!“结飘满园红 花开万里香”现已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为全体师生所认同。

为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而且内化为全体南三人的灵魂,学校还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

(二)以“结文化”为核心,全面构思、丰富学校文化

1.在传承中发展校训。我们将原有的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释义。结:即中国结,代表一种团结进取的精神;勤:即勤奋,指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信:即树信心,讲诚信,获信誉,是一种奋斗的目标。“结、勤、信”释义:我们南三人正以团结进取的精神,踏踏实实的态度,追求令社会满意的信誉!为使师生铭记校训,我们还编写了校训三字歌。

2.在参与中体现文化。我们以“结文化”为核心,号召师生共同参与“我的校徽我设计”等系列活动,主教楼外墙上悬挂的由大家共同设计的寓意深刻的校徽格外引人注目;聚全校师生智慧,集体创作谱写的体现学校精神、学校特色的校歌也广受大家喜爱。

集教师智慧,不同学科教师开设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结文化”的特色校本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感受“结文化”。

体育、音乐老师更是集思广益,围绕学校精神、结合校本课程特色,自编结艺操。学生手拿红色的皮筋象征着编制中国结使用的红色丝绳,随着音乐的节奏,师生共同舞动红绳,吟诵校训三字歌,既锻炼了身体,又展现了同学们热爱学校、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结文化”为核心整体规划,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1.构建以“特色育人,师生发展”为主题的办学思想教育模式。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位置,展示了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促使大家团结奋发,积极进取,勇争一流。

2.构建以“学会感恩 学会感动”为主题的人格教育模式。当你走进校园,西边文化墙上张贴着表现孩子们学习中国结编织过程中勤学苦练编织技艺的小作文,以及同学们之间互助合作的感人故事的文章,这些都是“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抒发了对老师精心培育、同学热心帮助的感激之情。

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同学们都会以“结”元素精心设计毕业作品,以表达对母校的深深感恩和眷恋。2009年,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将他们亲手用龙蒂花编制的“雀之灵”——一只昂首开屏的孔雀作为对母校的献礼,抒发了在六年时间里他们与母校同成长、共发展的自豪情怀;2011年,毕业班(共215人)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大 “同心结”献给了母校,这个由215个小中国结组成的“同心结”,寄托着每一名毕业生对母校的眷恋与情结。

3.构建以“动手实践,弘扬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模式。步入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如“丰收的果实”、“荷塘月色”、“花样年华”、“朵朵葵花向太阳”等。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未来的美好。

(四)以多彩活动为载体,使“结文化”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

1.主题活动,促进发展。学校德育处将校本课程、重大节日整合,每学期组织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系列主题活动,如“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技能大赛等。

2.爱心接力,届届相传。每年新生入校,高年级的同学都会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一方面,表示对一年级新同学的欢迎,使新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在初步感知中国结的同时与同学们很快结为好朋友;另一方面,也寓意祖国传统文化和学校精神届届相传。

第7篇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焦点是刻在石头上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但我还原了它的后一半“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文章一出,引发了不大不小的反响。

《在台湾,找中国》核心是辛亥百年之后我们失去了民国范儿,台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文化火种。此篇获《旺报》两岸征文奖。

《问道钟南山》则透过大时代里的隐居潜流,映照当下的浮躁。有不少朋友看后问我,真有隐士吗?其实我说的是一种反观的能力。

三篇文章看似不经意,却潜藏在我的脑海深处。

2011年过去了,我们送走了浮躁的一年。又将迎来新的浮躁的一年。作为传统传媒人,我想提几个问题:

为什么媒体人都短命

好文章是天和地和气和,用码字为生的人的话说,这文章写得挺爽,不磕绊,不拧巴,几乎一气呵成。2011年我写的其他50余篇文章则颇费思量,修修改改,别别扭扭,写完觉得不爽,尤其是经杂志审读员痛批之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与他们(审读员通常是“老同志”或“革命老同志”)的确有价值观的不同,而且差别还不小。

2011年我的老胃病又犯了一次。胃病,这是写字人生的伴随产物。老中医把脉说我“肝气郁结,忧思过重”,且睡眠不佳。我这病很明显,不用把脉也自知,写拧巴文章写多了呗。老中医建议这般那般,我知道他的良苦用心。可这能改过来吗?改得过来还叫中国文人吗?所以该着中国文人短命。

为什么没人再看长文章

这是一个对写文章者来说重大的问题,即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个功能阅读、浅阅读时代,这个烂文满天飞的时代,这个所谓“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的时代――我们写长文章还有没有人读?或许,费劲写个长篇不如起个好标题点击量多。

我的得意之作都在四五千字以上。通常杂志栏目编辑会拒绝这样长的文章。如今文章的要求包括杂志文章的要求,都是求短,最好一个P(页),要么在一个对开P内解决。一是应当下阅读需求,减轻读者负担;二是从文章编排的角度考虑好排版。

微博体的兴盛,导致我们不做长时间思考了,或许微博碎片化思考取代了个人思考,是一个群体在思考?这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呢?

冷点如何变成热点

没有冷新闻,只有热炒作。一位老领导把媒体分为三类:三流媒体、记者追热点;二流媒体、记者追求热点背后的原因;一流媒体、记者,发掘冷点,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现在中国一流媒体、记者太少,大量的是三流的。

冷点能变成热点,关键看功夫。说它冷,却潜藏在人们心中;说它是浮云,却久久飘散不去。

传统媒体将老无所终吗

在美国2012年度CES消费电子展上,我见参会者都看手里的一个个小屏幕,读报刊者很少。据说苹果、微软等大腕儿都不热衷这类年会了。为何?这是摩尔定律在新品推出节奏上的体现,就是推出新品不再以年为单位,而是以季度为单位。谁会等上一年呢?

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的朋友告知,2012年有不少摊位不再续约了。因为书报刊发行生意做不下去了。发行人员去了电商搞配送,就像报刊编辑去了网站当频道主持。

第8篇

王平中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通过历任校长的励精图治和代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曾经缔造了以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为内涵的“王平现象”,这种现象中凝聚着丰厚的学校文化精神内核。在未来办学中,学校将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坚持“文化引领,打造追梦学园,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的总体目标,努力创办老百姓满意的优质寄宿制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让山区、矿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一、分析与把握办学现状

是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而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前提是分析清楚学校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师资状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办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切合实际地确定学校发展愿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建设,也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学校处于永定河畔的王平镇,这里曾经是京西古道上的商旅驿站,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比较丰富。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占30%,市区级骨干教师6人,虽然广大教职工的原始学历普遍偏低,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淀出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合作、敢于担当的文化品质;现有学生近300人,住宿生占91%,他们以王平地区、大台地区及木城涧煤矿工作人员的随迁子女为主,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虽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是各地文化通过学生在这里交流并融合着。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相对薄弱,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投入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社会其他学习的机会也相对少。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虽然导致很多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能力提升相对较慢,缺乏学习和生活的自信,但是相对来说有较强的可塑性。

目前,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难得的机遇: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和区域推进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等,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区域功能定位的不断明确以及城镇的建设推进,使得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加凸显,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区居民对学校发展的期望越来越强;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开放办学提供了很大空间。

当然,学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布局调整以及教育改革的新任务,给学校发展带来挑战;办学成果的总结不够,宣传不够,社会对学校的了解不够广泛,社会的认可度尚需提高;学校个性化发展思路尚未形成,办学特色不明显;开放办学程度不高,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不够广泛,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文明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来促进师生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要采取内部综合改革和开放办学相结合的途径,丰富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成长的资源和发展机会,打造追梦学园。学园是现代学校的开端,是柏拉图最早在古希腊创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置多种课程,培养各种智慧人才,让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

二、明确学校办学愿景和发展目标

是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趋向

学校继承“创和谐校园,促师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的办学愿景,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激发每个人发展的潜力,通过实现每个人内心的自我和谐追求校园内的整体和谐。弘扬“诚毅敏信”的校训精神,立德树人,培育人文精神,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命品质。坚持“人文化理念、内涵式发展、现代化育人、开放式办学”的发展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点燃梦想、实现梦想的追梦学园,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一生发展中的生命驿站。

在文化建设上,学校本着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原理,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突出特色、面向未来的规划原则,进一步挖掘学校环境文化主题定位,指导规划室内外环境文化,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人际文化、制度文化等,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办学中涵养文化,用文化浸润心灵。

生态永远是让学校持续生长的重要力量。校园是一个适合生命成长的生态园,而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就是文化。结合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实际,坚持尊重差异,内涵发展,激发活力,促进发展,努力提供适合成长的教育,加强生活化、多样化、生态化学园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进一步改进教师培养方式、学生培养方式、师生发展评价方式,使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师更加智慧,让学生更加幸福,让校园更加优美,让教育更具创造,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寄宿制学校。

教师永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培养目标制定上,学校坚持培养树德、求真、自省、创新的智慧教师。树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行统一,美德统一;求真:尊重规律,追求真理,科学育人,务实高效;自省:原点思考,系统思维,自我反思,改变自我;创新:观念创新,方式创新,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学生永远是学校成长的最关键指标。在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上,学校坚持培养崇理、尚学、健美、阳光的幸福学生。崇理:崇尚做人的道理,做品行高尚的人;尚学:会学,愿学,乐学,学会。健美:体魄健康,品质高雅,生活有美感;阳光:生活阳光,心态阳光,生命自信绽放。

开放办学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积极构建立体式办学协作体,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以促进学生发展;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学校,让社区资源和家长走进学校,开展学校与社区、家长合作办学的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实现与区域内外的优质初中建立办学联盟,充分吸纳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努力发展国内外交流,推动学校走现代化、开放型的道路。

三、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必须体现为

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具体化

1.进取的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凝聚于办学愿景、核心价值观、校训、校徽、校歌、教风、学风等方面并通过这些元素呈现出来。学校精神文化的确立不能仅仅是校长的自我认知,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群策群力,既要有学校领导团队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广大师生自下而上的参与。学校精神文化的涵养,既要有对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也要有面向未来的发展与创新。例如,针对山区矿区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以及自信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我们确定办学愿景是“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把自信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坚持立德树人,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校训:诚(诚信、志诚)、毅(毅力、弘毅)、敏(敏捷、敏学)、信(自信、信念)。结合教育领导力的内涵和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我们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尊重、信任、合作、共享。

2.精美的环境文化

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让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设计精美的图案呈现出来,从而起到对学生身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学校环境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雕塑、环保建筑、教学楼门厅效果图、楼道效果图、校刊、橱窗专题教育、校园之星图、消防提示标语、多功能外墙效果、食堂墙壁效果、美术教室效果、舞蹈教室效果、校门内两侧墙效果、学校文化墙的设计等方面。

3.特色的课程文化

第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结合农村学生特点,研发微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应用性和生活化。例如,探索将基础性化学内容前移到八年级,探索通过开设动画英语加强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表达等。

第二,地方课程渗透式落实。落实好地方课程,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将部分地方课程的内容渗透在历史、地理等学科中。

第三,校本课程学园式建设。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依据教师资源、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和学生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学生社团),满足山区住宿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充分利用校园的植物资源,以学生会为主体开展美丽校园征文活动,评出校树,学习校训精神,进行爱校教育;依据校训建设国学园,引导学生围绕校训精神参与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开展“读国学、知校训”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评选诚信之星、弘毅之星、敏学之星、自信之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把传统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建设艺术园,弘扬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开设系列社团,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展示学生特长,让学生更加自信。

4.分享的教师文化

在开展教师培训“走出去”的基础上,主要立足学校自身,挖掘教师身边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引导教师进行原点思考和系统思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合作分享,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分层培养的教师研训模式,分时分层实现教师发展目标:利用导师团队,加强高端培训,培养山区名师;通过骨干教师工作坊和班主任沙龙,培养校区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依据数字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教师大课堂,打造智慧教师团队。每周开展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共同体,盘点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诊断问题,改进提高。

5.人本的学生文化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开展“三心教育”,即用心照顾学生生活,精心呵护学生身心,倾心关怀学生成长。学校首先改善了学生在校的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好家长和学生对寄宿制学校最为迫切的睡眠、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关心和期待;进一步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积淀并呈现,培养出品行高尚,敏而好学,体魄健美,心态阳光的幸福学生;组织成长社团、班级文化建设峰会、点燃梦想论坛,引导学生个性、多元发展;梳理并完善学校序列性的典型教育活动,形成学生德育的活标本;开展“家长走进学校”、“家长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家庭联盟,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学生文化交融,有效落实三结合育人目标。

6.生成的课堂文化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生命在课堂上自信绽放,建设尊重、平等,民主、开放,互动、探究,和谐、生成的课堂。引导教师用原点思考和系统思维开展研究式课堂教学,深化分层教学,着力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构建分年级分学科的问题引入―互助探究―诊断评价―点拨跟进―练习巩固双主体互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健康和谐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互动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初步探索翻转课堂和慕课,用现代技术手段助力学生学习。

7.和谐的人际文化

在尊重、信任、合作、共享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传递正能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建立合作互助的班级文化、合作共享的教师共同体文化、家校合作的沟通文化、学校与社区的共建文化。

8.人文的制度文化

第9篇

犹如信徒对圣地的向往,我们几乎是带着膜拜的心情踏上市外访学之旅的。同为教育管理行业的同仁,不为别的,就为了他们那位居行业前沿的神乎传说和遥遥领先的高考神话!

三、四天的访学过程,我们进教室、钻办公室、蹲会议室,听报告、访师生、求资料。不停闪烁的手机相机闪光灯、翘首看向紧闭的教室门内的目光、渴望而充满焦急的眼神……诠释着对胜利者的崇拜和在当前教育的功利思潮中突围不成的迷茫。

访学的日程很满,通常中午就是在考察学校的食堂就餐。饭菜也很简单,基本就是学生的生活标准上增加了一些份量。可我们没有听到访学们者的怨言――和尚一生吃斋不也一样念佛,成为得道高僧吗?追求使然!

几天下来,我们也对江西师大附中(滨江校区)和南昌第十九中学(初中部和新校区)的情况也有了些许并不系统的了解。并加以回忆、整理和思考,形成文字以完成访学任务。虽不免“管中窥豹”之嫌,但我们力求展示真实的认识与反思,也为后续的考察者提供参考,以作“引玉”之用。

一、淡定的校园文化,凸显对全面育人的追求

几天的访学,我们除了对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校园环境的羡慕,也逐渐理解了他们对简洁而精致的校园文化布置的追求。坦白讲,他们的校园内没有像搞运动一样铺天盖地的横幅标语,却彰显出淡定的育人氛围。那感觉如一抹幽香,沁人心脾,挥之不去。我们认为,那是文化对人的浸润!

只有学校是淡定的,我们的学生才是优雅的。正如“爱在十九中”(十九中校训)和“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师在附中校训)一样,两所学校对全面育人理念的追求,足以让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文化成为信念而不是“快餐”,足以让学校成为“百年老店”。

办学实践证明,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只有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能形成特色和品牌。我们的教育也应做好办学的“加减法”,让校园多一点书香,少一点铜臭;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好高骛远;多一点长远规划,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全面育人,少一点机械应试。

二、淡定的教学管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探索

有学者研究指出,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也就是说,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

南昌的三天访学,我们每个人都至少听了四节课,从高一到高三,两个学校对我们全面开放,毫无保留。从听课的过程来看,他们并不是所有课堂都展现出我们期待中的迭起和精彩纷呈,但我们仍然发现了他们于些许平淡中的神奇。那就是他们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态度,而并不是单纯的应试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从随后所听的报告中,我们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校通过组织手段,整合人、财、物各方面Y源,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制定备课组教学进度和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活动等,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具、备程序、备板书,并写出教学后记。在教师备课的同时强调同学科、同年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大统一。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给学生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做到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鼓励提问、讨论、标新立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南昌十六中陈卫良校长还以案例的形式给我们讲解了他们如何破解教育当前面临的三个难题。一是以课外作业有效性研究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二是以三维目标研究(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破解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人格培养的问题,三是以课程、课堂模式的研究来厘清当前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问题,他提出以学生的体验、实践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为突破口,要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他强调课改和管理从小处着手、注重实践,但又不拘泥于现实;着眼于学情、校情,但又放眼于全球。

同时,他们还制定和细化了《学生德育素养五十条》、《学生学习习惯二十条》,还设置了《学生成长十堂课》,通过学生和学校共同管理,长期督促每一个学生逐条做到,入脑入心,内化成习惯。

三、淡定的拓展活动,强化对生命价值的提炼

他们还特别坚持开展课外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一年八节,拓展了文化辐射;主题特色,培养了文化认同。其中,每年3月“社团节”,开展社团开放日、优秀社团评比活动;每年4月“读书节”,开展推荐100本好书、读书格言、征文、诗歌赛等活动;每年“红五月”,开展歌咏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解题大赛等活动;每年6月“社会实践节”,开展走进农村、企业、军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9月“科技节”,开展科技讲座、头脑风暴、航模比赛等活动,每年10月“体育节”,开展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拔河、篮球赛等活动;每年11月,开展“感恩节”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活动;每年12月“艺术节”,开展元旦汇演、校园歌手大赛、课本剧、合唱团等活动。

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提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素养,奠定了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了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享受着快乐,快乐地成长。

平凡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于他们而言,贵在淡定地坚持。但我们认为,他们坚持的是教育的初心。所以陈卫良校长感慨地认为,教育,如同一项旅程,每一位教育人都知道方向所指、目标所在,但旅程中却往往表现为脚步无力――大家都在忙着赶路,却忘记了欣赏途中的风景,忘却了出发时的初心……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 素质教育 现代淑女教育

一、现代淑女新诠释

现代淑女气质和风范的涵义绝对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的礼教名词,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在仪表、谈吐、举止、思维和行为习惯上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女性魅力,真正表现出女性纯洁、真挚的人格魅力的方面。 当今社会普遍认同的淑女标准可以总结为下列十个项目:1、珍视女生特有的性别优势和个性;2、要有内涵;3、要富有爱心;4、要发挥女性沉静细腻的优势;5、把坚强作为魅力课程之一;6、自尊自爱;7、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8、要修炼不一般的品格;9、培养自己的人际智慧;10、学会自我学习。

二、校园阵地切实有效开展现代淑女教育

1、规范校园教育阵地。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之一,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

(1)加大宣传力度。学校要发挥校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文明礼仪教育内容。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可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引起师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仪良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从“要我成为淑女”转变为“我要做一个现代淑女”,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2)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要遵循先入为主的规律,现代淑女教育如果能从小学开始,那么成效会是最好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要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初入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

淑女气质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它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倡导“大行也顾细谨”。对一个学生来讲,优雅的行为举止、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改变我们种种不文明行为的必修课。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一时的宣传教育。学校应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增设学生礼仪言行方面的评比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记载,把检查评比结果纳入“文明班级”评比中,并在升旗仪式上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学生。

(3)抓好校园建设。第一,环境建设。

学校、班级要围绕淑女教育主题,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和教室、宿舍,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我校每年都会开展“美的教室、美的宿舍”评比活动,女孩们满腔热情又心灵手巧,有创意地把自己的教室和寝室布置得充满了人文气息,推动了我校文明礼仪的建设。第二,文化建设。要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如我校“真、慧、美”的校训符合培养现代淑女的要求;学校通过校园无处不在的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平时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通过绅士淑女主题班会比赛、演讲朗诵会、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礼仪比赛,使“懂礼节,守规范”、“语言文明,行为高雅”等理念成为学生的共识,使女生向现代淑女标准看齐。

(4)校园开设礼仪、形体、舞美等课程。在现有的衡量体制和考试制度下,很多学校除了文化课外就只是开设了体育课,这其实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女生而言,学习一门艺术,对于琴棋书画略通一二,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而且最好进行一项形体训练,如芭蕾、舞蹈、健美操等,展现女性的形体美,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她们的自信,成为具有优雅气质的现代淑女。

2、加强教师身教,培养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在“淑女就在我身边”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将自己的科任老师作为现代淑女形象代表,说明老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真正成为言传身教典范的班主任队伍。

3、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现代淑女,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印发一些有关资料给家长们,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交流、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淑女。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命运的改变,首先应是我们所有人文明水准和生活品质的改变。“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希望通过校园现代淑女教育,塑造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现代淑女!

参考文献

1、栾传大 要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5,(9):27~29。

第11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强化教师法制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明了“身教胜于言传”的内涵。要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要知法、守法、严于律己,而教师法制观念加强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导向。为此,我们以学校校长室为核心组织,成立了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由王俊文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刘卫华具体抓,政教处具体落实,各年级组、各班具体实施,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教师较深刻地掌握了与中学生相关的、或者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法制教育,更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学会一些劳动技能外,也必须掌握一些中学生应掌握的法律常识,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这样提高了教师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促使教师产生进行法制教育为已任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搞好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二、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法制宣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鉴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可塑性强,在不同环境中可形成不同的行为品质。我校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力争让学生在健康、洁净的环境和“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美化校园环境,保持校园洁净;在学校教学楼悬挂名人画像,在各办公室、班级悬挂各种规范守则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我们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通过班会、晨会向学生进行“增强法律意识、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法制教育和各项活动,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教育,从而明确了真善美、假丑恶,提高了对外来文化,各种犯罪违纪诱因的免疫力。

三、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师生法制观念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法制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品德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方位渗透。

1、加强警民共建活动。我们聘请了学校法制副校长南董镇派出所郑清立所长及法制辅导员孟永华来校作预防违法犯罪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等,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

2、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由校长室和政教处组织对各位班主任进行了依法从教、依法办校的再加强教育,帮助每位班主任提升法律意识,明确自己身上的职责,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国旗下讲话及晨会教育。我校充分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及每天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等。

4、办好法制教育主题黑板报和手抄小报。学校充分发挥宣传窗口的作用,要求每班出一期“增强法律意识、争做文明学生”法制教育黑板报,各班自办法制手抄报,政教处进行检查评比。

5、举办法制教育征文活动,开展征文竞赛激发了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和团委共同组织举办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演讲赛。

6、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还开辟了法制之窗栏,定期宣传法制知识,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活动。

第12篇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由此而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不仅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_发与利用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果农村学校挖掘乡土文化,从中探索乡土化的课程体系,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品德教育,这对于培养适合地区发展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校所处杨屋村,大部分学生都是杨氏子孙,而杨氏文化历史悠久,名人典故多,具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我校结合所处独特的人文环境,挖掘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开发了以“秉承杨氏优良传统(杨家祖训――笃志博闻,清白传家)”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人格教育。本套校本教材分三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依托校本课程,营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育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杨氏祖训文化,融合本校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努力打造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让校园体现“处处是德育之所,时时是德育之时”的育人功能。

1. 设计寓意深刻的校徽

“梅花香自苦寒来”,杨氏家族自古至今以梅为记。为此,我校以梅花为素材设计校徽:以白色为底色,由一朵红梅和两片绿叶组成。在色彩上,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象征着学校健康向上,开拓创新,蓬勃发展;红色寓示着杨屋一小如旭日初升,具有无限的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白色纯洁,象征杨氏家族清白传家,万世流芳。在构图上,梅花既象征杨氏家族高尚的品格,又如一轮红日普照子孙后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鞭策着后代人立志奋发;绿叶则象征着学生勤奋学习,像幼苗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2. 营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氛围

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性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利用围墙、走廊等设施,建成文化长廊、环保长廊、科普教育长廊、德育成果展览室和荣誉室等,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主校道建有一个催人奋进的“希望之星”雕塑,在教学上的正面墙上壤着醒目的校训“立志勤奋、开拓创新”;建有文化长廊及文化橱窗多个,分别有“文明班评比”“五旗教育栏”“少先队专栏”等专题宣传橱窗。学生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耳闻目染,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三、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主题鲜明的德育实践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