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

时间:2022-09-07 20:3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思维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提高课堂的高效快捷有很大的作用。以下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感悟。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悬疑性、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驱动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探究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断。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从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芸芸众生着的200多万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呢?由此引出本节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事先设计了三组目镜、物镜、玻片标本上有污点的显微镜,然后提出问题: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用什么方法能说明污点在哪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明辨是非,释疑解惑。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活动、合作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教学中,教师给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比较三者的不同。学生们相互讨论,设计表格如下: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叶绿体

动物 无 有 有 有 无叶绿体

细菌 有 有 有 DNA 无叶绿体 有鞭毛 荚膜

学生设计的表格比我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系统。只有学生亲自思考、亲自总结过的内容,理解才会更深刻,记忆才会更长久。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动手、动脑、合作的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科学探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真菌》一节,要求学生制作孢子印。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展示。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且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大型真菌来制作。有的用香菇,有的用双孢蘑菇,有的用金针菇等等,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孢子印。并且发现了一些教课书上没有的知识,如:香菇的孢子是白色的,而双孢蘑菇的孢子是褐色的,每一个菌褶都可以散发出孢子等等。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真菌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联系实际,高效课堂走进生活

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还生物学教学应有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教学中,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有哪几种营养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补充哪几种营养?身体如果缺乏蛋白质会表现出什么症状?缺乏维生素A、B、C、D的症状呢?有的同学经常患口角炎,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已经缺乏部分营养了,应该怎样补充呢?等等这些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联系到班上的同学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有的同学不吃早餐,上课时头晕眼花;有的同学爱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和饮料,结果长成了小胖子;有的同学因盲目减肥而不正常吃饭;有的同学挑食、偏食等等。然后请同学们讨论他们的作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如何改正?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忽略早餐、挑食、偏食等作法的不良后果,以便切实改变学生在营养方面的不良习惯。

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探讨交流,这种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品质和意识,却永远地留给了学生,或许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课堂游戏,轻松愉快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们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性状”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通过“寻找班上重要人物”这一游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请全班同学起立,再让不符合教师描述的性状的同学坐下。第一步:教师先描述要找的这个重要人物是“男性”这一性状。女同学们领会后,全部坐下。第二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双眼皮”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三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有耳垂”这一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四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肤色黑”这一性状。第五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个子较高”的性状……

第2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新课导入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运用课件,将图片、声像等因素综合起来,呈现给学生,能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走进课堂,可谓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时,我通过播放上海女足队长高燕捐肾救母的感人视频,并提出问题“高燕为什么会感动国人?肾脏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视频的播放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科普短片,运用动画给学生简述肾脏在人体排泄系统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轻松突破重难点

初中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学科的系统抽象的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对于课堂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坠雾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将微小放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资料展示

生物学科,更多的时候需要大量鲜活直观的资料,只有将这些真实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相信教材。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便捷的给学生展示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一节时,对于我国珍稀动植物濒危的现状,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为了讲清楚这一内容,我从课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金丝猴,银杉,朱鹮等的图片,伴上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了解了这些稀有动植物物种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现状,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学生体会了地球上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我们要自觉的加入到稀有动植物保护的队伍中,从而维护大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初中学生对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网络,给学生搜集了动植物遗体的化石,同时结合学生喜好,给他们出示恐龙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录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总结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静为动

生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静态缓慢的过程,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变化,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给生物学习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认知障碍,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这一缓慢静态的过程逐步展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然后,逐渐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再慢慢地生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伴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缓慢的向下移动,同时随着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两个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结合。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过程展现,让学生一览无遗,教学重难点也得以轻松突破。

3.便于总结知识

由于课堂知识点较多,教学内容又比较繁琐,传统的课堂总结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是太好。而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既方便直观,学生看起来又一目了然。如“鸟类”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在最后总结时,我通过放映课件总结,既省时省力,知识的脉络又清晰可见。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高效进行练习反馈

课堂教学时,必要的练习,既可以给我们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提供帮助,也可巩固学生知识,而使用多媒体进行练习设置,既便捷又灵活。尤其是技术在课前预制的一些典型问题,教师通过按钮,可以及时呈现,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还可通过一些动画提示如“答错了,再努力哦”、“您答对了,请再接再厉” 等温馨的提示来鼓励学生。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大大愉悦了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反思

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益。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清晰的显现课堂教学的轨迹,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课后反思时,问题的发现及补救便显得更加容易。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观察能力;创设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基本研究方法的学科,善于观察是探究问题的第一步。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够培养出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大胆创设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就容易获得生物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积极思维,把观察到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能力和创设问题的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1]。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意义重大,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都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等等。问题创设的能力是在观察某种事物的过程中创造假设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棵枝叶繁茂的松树,科学家可能会问它的分类地位、树龄、虫害等问题;文人可能会感叹它历经的年代,对人生的启示等等。[2]总之,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观察和创设问题的兴趣。

      观察兴趣可利用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实物激发,如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例如,在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了“动物细胞模式图”,并启发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口腔的上皮细胞是什么样子吗?和我所展示的这幅图是否相似呢?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大增,实验效果非常良好。并且通过观察学生能提出相关问题,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区别?经过比较,动物细胞结构和植物细胞结构在学生的大脑中根生地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清晰、突出,是增强观察创设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创设能力和提高观察创设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对观察创设能力的提高要予以肯定;在观察创设不成功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不可挫伤学生。

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创设能力。

      实验室是生物教学中重要场所,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挂图、模型、标本等来辅助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创设能力的好途径、好方法。利用教具尤其重要,挂图、模型、标本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职称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优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让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教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创设、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中,利用“心脏解剖模型”进行教学就要直观得多。利用“心脏解剖模型”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的功能,主动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又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3],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我给学生展示了“家蚕生活史标本”、“蜜蜂生活史标本”、“蝗虫生活史标本”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区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从而得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问题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观察创设问题的能力。

      问题来自于实践活动,问题创设情景的途径有多种。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4]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可以让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就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比如都没有看到过草履虫,教师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让学生先观察草履虫,当然,观察的途径很多,可以是看实物,也可以是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看过之后,再联系学生熟知的某种生物来类比,比如同人类比,想一想他所熟悉的这种生物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关于草履虫的问题了,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时,问题情景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

五、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创设能力。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创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生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教材打下基础。?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感觉动植物或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创设能力的主要途径。

      总之,观察创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观察创设指导,教会学生观察创设的方法,训练学生勤思考,多提问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实践,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创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佩珉,生物学课程教材改革探索[A]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于舞蹈老师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并且初二为了迎接会考还要全面复习。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22周,初一、初二每周3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初一生物本学期的内容比较重要、难度也是比较大,重要内容几乎占初中生物全部内容的一半,所以初一本学期教学任务就比较重。课时安排如下:要在期中考试前两周学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资运输》以及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留两周的复习时间。

  初二要在期中考试前大概第七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的所有内容,即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第六单元《生物和环境》和第七单元《生物技术》的内容,留一周的时间进行考试复习。

  初一要在期末考试前两周学完《七年级上册》后一半的内容,留两周的时间进行考前复习。

  初一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就进入对于《七年级上册》全册内容的综合复习,分章节分专题对问题全面提升综合,以便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以及对知识的应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

  初二要在初二会考之前时间复习《七年级下册》的全部内容,期中考试之后要对初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巩固提高,为初二生物会考做准备。弥补初一所学生物内容不系统、不全面的现实。在复习过程中主要通过练习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在给学生分析讲解练习题的过程中系统地、全面地、分章节分专题对问题全面提升综合,以便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以及对知识的应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在会考之前两个周,要对初二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我们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尽全力、想尽各种办法,努力使得每一个初二学生都在会考中取得一个良好的、自己和家长都满意的成绩。

  在本学期,初二准备举行“初中生物知识应用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运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对于初一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要强化训练和模拟考试全面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能力。要加强各种题型训练。①单项选择题②填充题③识图作答题④简答题,实验题分解在以上四种题型之中。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关于舞蹈老师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一、指导思想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较集中的表现,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它既可以陶冶孩子的心灵,又能让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希望通过活动,使孩子们不仅能发展身体,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促进身心愉快的发展。

  二、训练目标

  1、本学期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进一步增强队员们的.节奏感,增强他们对舞蹈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特别强调舞蹈时的面部表情,做到用“心”舞蹈,使队员们的整体素质和表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教会学生用舞蹈语汇来表现舞蹈的情绪和意境,注重舞蹈的神韵、感觉。

  3、严格要求,精心排练。

  三、训练内容及要求

  1、基本功方面

  由于学生水平上的差异,本学期针对他们的基础和特点突出了不同训练内容和的要求。有的学生要继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加大训练力度和难度,重视训练质量,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还有些学生则要从基本功入手,进行系统的训练,如:基训地面练习和基训把杆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气质,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舞蹈学习方面

  本学期计划学习一块成品舞蹈:民族舞蹈对队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队员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并要求队员节奏感强、动作规范,特别强调眼神和表情以及舞感,让学生学会用心舞蹈。这首舞蹈是本学期训练的重点,我们要加强训练,从齐、快、准上下功夫,争取以高质量的演出迎接今年的文艺汇演。

  四、训练时间

  每周一、二、三、四、日课外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六、活动措施

  1、引导学生观看舞蹈录像带,帮助学生寻找舞蹈感觉。

  2、逐段示范、讲解动作,逐个辅导。

  3、学生个人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4、采用学生互帮、好学生示范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水平。

关于舞蹈老师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根据我校的教育宗旨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学校艺术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我校在艺术方面的教育水平.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实践中体验美育内涵、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主要工作

  1、积极配合学校教研工作,认真履行学校教务工作,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提前备课。

  2、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要求自己多在艺术“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动脑筋,做到在教研活动上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类活动,发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并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空间。

  二、具体工作计划安排

  1:x月份

  制定工作计划,提前两周备课;

  基本功训练:站姿、地面部分的练习、腿的练习、身体协调练习、简单的成品舞。

  2:x月份

  履行教学进度,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接触一些现代舞的基本技巧。

  3:x月份

  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根据学生自身来进行辅导和加强进度。

第6篇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施家庭化的益处

1.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如七年级上册的《无土栽培》①用具:玻璃瓶:②植物:万年青或者吊兰等观叶植物;③要求:用适当的方法将幼苗固定在瓶内,使幼苗的根浸入营养液,放温暖向阳的地方;④学生反馈:只要给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固定植物、注意通气,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⑤我的思考:开展这样的课外活动,提倡学生在自己房间用无土栽培方法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关注同一种植物不同的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需要,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还可以欣赏到根的艺术美,美化自己居住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缩短生物课堂上实验操作时间,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效率

如七年级下册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间上至少要四天,特别适合在家庭里开展,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观察和记录数据。设置对照组,记录幼苗生长状况,再讨论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学生先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用食醋做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再分析自然界中酸雨是怎样来?它对人类建筑物和户外雕塑腐蚀,使植物枯萎,酸雨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无形中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实验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灵活方便

在观察《种子的结构》,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菜豆和玉米种子,在家里泡一天,第二天带到课堂上观察,在观察完种子的结构后,老师收集学生手上10多种不同种子,有黄豆、绿豆、花生、玉米、小麦、水稻种子等等,让学生观察种子子叶数目,非常容易总结出,有两片子叶的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双子叶上;只有一片子叶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于胚乳中。单、双子叶植物概念很抽象,是教学难点,但通过观察实物,学生就易于理解接受了。生物家庭化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和仪器准备都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动手改造,从生活用品及生活垃圾中收集来代替实验材料,既培养学生环保节约的习惯,也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充实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也替学校节省部分实验经费。

二、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家庭化实验

1.适时布置家庭实验内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从七年级入学开始,实验难度由易到难。以前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讲解相关知识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实验中很少会出现预期不到的异常现象。其实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是看热闹,并没有真正去参与和动脑思考实验本质内容。而生物家庭化实验可以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由的余地。

如七年级上册的《种子的萌发条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设置多种探究方案,倡导学生相互讨论,从空气、阳光、水、温度等多种因素中选出最可能影响的因素,除设计课本上3个因素的实验方案外,我们还多设计一组有无光照的实验方案。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完成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就根据学生家庭距离远近进行分组,选好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重点解决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如选什么样种子?每组要多少粒合适?计划多长时间观察记录?怎样控制变量温度?如何为种子萌发创造无光条件?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越详细,实验失误就越少,还增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第二周各组把实验成果带到实验室,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最后教师作出合理的评价。

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实验后,得出种子萌发受温度、空气、水影响大,而种子在有光或者无光下,都会萌发。由此说明,家庭化实验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拓展了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学生通过实践进行了探索、归纳。经过初中两年生物家庭教学尝试,学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的良好习惯。

2.适时指导,反思实验的成败

如八年级上册《制作甜酒》,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按一定比例购买酒曲,并在家长指导下一起蒸熟糯米,放在坛子里密封好。一个月后酿成酒,带到学校。整个实验过程还要用数码相机拍下、制作成幻灯片,在生物课上进行交流,学生在闻酒香、品尝美酒时,甜酒制作成功感由然而生。有的小组改用葡萄酿葡萄酒,老师也不反对,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大胆去尝试,也在一个月后将酿好葡萄酒让大家品尝。有的小组购买杨梅,制作可口好喝的杨梅酒。有的小组酒没酿成,米发霉了变酸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原因,原来是由于操作过程坛子没消毒好,实验过程中经常打开盖子观察,让细菌和真菌进入瓶里繁殖所致。学生明白科学实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仅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要学会总结经验继续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3.选择适合家庭化探究实验的题材,服务家庭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到家庭有生物,生物在家庭。学生学了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后,能根据长辈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营养搭配,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了。八年级下册《关注健康》一课后,学生预先收集常用药物和药品标签,学生走访医生或参观药店,对安全用药有初步了解后,列出家庭成员的常见疾病,有针对性选择药品,在家长支持下,去药店购买药物,配备家庭药箱。让学生养成关注健康、自我保健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4.实验场所延伸至社会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些活动学生要想探究好,就得走出校门到社会上与人合作交流,进行沟通才能采访到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过程,其实走进社会就是最大的课堂,学生通过这大课堂可以捕捉到无数的信息,教师应该不时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利用信息。学生在调查“动物在人们日常中的作用”过程,采用访谈法,到养鸡养鸭场去调查,到超市询问禽畜产品销售情况,到中药店了解哪些动物可以当药材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真的学到不少在学校中学不到东西,掌握了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乐于与人合作,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5.合理评价学生家庭化实验成果

第7篇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第8篇

论文摘要:生物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学生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转向所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设计课堂提问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总结设计课堂提问的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常以问题为起点进行思维。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扩大思维的广度。教师提问一次,就会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只有针对学习内容,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历程》时,针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树,设计了如下问题:

1.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各个生物类群及主要特征。

(1)我们学过哪些无脊椎动物类群?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脊椎动物有哪五大类群?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植物有哪些类群?

(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根据已有的知识填写图中的空缺。

(两栖类、哺乳类、被子植物)

3.展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进化树有哪几个主要分支?(动物、植物)树基部分应代表什么?(原始生命)

4.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

这样,学生会随着我的提问,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他们会发现,原来在“生物进化树”上还有这么多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然后归纳出生物的进化趋势:在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在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在进化水平上由低等到高等。

那么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通过钻研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例如在讲授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让学生思考:哪些病是传染的,哪些病是不传染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就能较好地巩固、强化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课后练习题来提问。课后习题不一定要在学完这节内容之后再做,而是可以适当地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讲解。如《动物的运动》一节,在讲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时,可分别结合课后练习来提问。

三、可结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设计提问。这些内容有文字说明,并配有彩色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四、要开拓思路,多方查找资料,如在《同步训练》《中考总复习》等各种习题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设计提问,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学习。

五、要注意联系实际,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时,可以提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兴趣 直观教学 言语 实物 模象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是小学科学和高中生物之间的过渡阶段。初中生物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还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学好生物课是新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生物课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劳力劳动带来疲劳。”简言之,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反之则会让学生厌倦学习,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适当的采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有多种方式,其中主要有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三种方式[1]。

一、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对事物的形象化的言语描述,使学生产生想象的直观教学[1]。这是一种容易掌握也用得最多的一种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都比小学学生增强了很多,但是一堂课40分钟,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抓住学生的注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堂上。在这样的课堂上,直观的语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北师大版的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章探索生命中,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就较为枯燥。课本中以“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为例来解释实验法的研究。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神,分心。在教学中,我就注意运用言语直观。如果直接讲述“有一条响尾蛇”学生兴趣不大,把这句话变成:“有一条颜色鲜艳的响尾蛇,它吐着舌头,摇动着尾巴,发出‘嘎拉嘎拉’的声音”,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会被提高,注意力集中起来。又如,在学习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不同绿色植物开花的图片,并描述:“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此引出花这一主题。不仅能轻松由图片过渡到本节课主要内容,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美,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得快,也不易忘记[1]。

北师大版的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中就有30余个活动,要搞好生物教学,首先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或分组,或演示,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生物课堂中还应该注意运用实物,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认识果实的结构是一个难点,我把炒熟的花生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现场认识花生的果皮和种子,种皮和胚,学生积极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教学效果很好。在八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时,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各类动物的结构和特点。只是使用讲授法的课堂枯燥乏味,一堂课结束,学生没有什么印象;在讲授的时候加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能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的兴趣有所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好一些;把各类生物的部分标本带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比较,动眼观察,动流讨论,再列表比较,小组汇报,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一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模象直观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的内容很难通过实物表现出来,这样的内容可以通过模象呈现出来。模象直观可以使抽象难懂的东西,成为具体的、易认识的东西[1]。模象直观包括模型,图片,动画,视频等。

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我可以给学生展示血管,却很难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我可以展示肾脏,却很难展示尿液形成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模象直观就表现得尤为重要。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和尿液形成的过程,通过播放动画,都能很轻松得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过程,方向,特点,掌握尿液的形成是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学生学到呼吸运动时,我让学生将双手放在胸部两侧,深呼吸感觉胸廓运动。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一个呼吸运动的模型,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气球代替肺,钟形罩代替胸廓,橡皮膜代替膈制作了一个呼吸运动的模型。

下拉橡皮膜,气球充气,表示的是吸气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上推橡皮膜,气球放气,表示的是呼气时,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呼出体外。呼吸运动是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制作模型和展示模型,把难以认识和掌握的内容变得轻松和容易,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对以后学习生物都很有帮助。

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这三种方式是既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可能会用到其中两种,或者三种方式都用到。只有灵活的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学,是符合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是确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在以后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运用直观教学,并且不断的学习,总结,反思,让直观教学在生物课堂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10篇

摘 要:微课短小精练,方式灵活机动。借助生物微课,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微课,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升生物课堂效益。主要介绍微课特点,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提高生物课堂效益,以及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课堂效益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重难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或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其教学效果受到了教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相比视频教学,微课的特点更加突出,优势更大,其主要表现是:主题明确且具针对性;短小精悍,利于传播;资源容量小,方便移动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准确理解微课的基础上,发挥微课的优势,制作并巧用微课,可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就自己利用微课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微课及其特点

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在内。因此,“微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而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学习方式灵活

所谓“微课”,首先表现在它的时间很短――其视频一般都在5~10分钟左右。它化繁为简,让学生只学最有用的,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2)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学生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微课的出现可以解决学生水平上的差异问题。教师不可能反复讲授某一内容,而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而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来反复观看。更利于学生学习。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只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因而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指向更加明确、集中。

二、如何巧用微课处理教材,提高生物课堂效益

1.借助微课,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微课视频能提升学生预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前预习将要讲授的知识。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生物各单元中的章节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去学习没有掌握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突破重难点。

2.发挥微课优势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

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微观领域的内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以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借助微课展现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种类,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有关血细胞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态和特点的知识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很快就认识了血细胞。通过微课的放大形式,学生也能在观察中总结其各自的特点。

3.活用微课演示实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离不开生物实验学习。但有时生物教学实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设备、条件、时间等,教师无法演示,或没有时间操作实验。这些限制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生物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微课,把现实中难以操作的实验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弥补实验操作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借用微课章节复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容

微课也适宜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在复习阶段,借用微课,可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时,我将本单元分为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鸟类的生殖与发育,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及生物的变异,人的性状与遗传,人的性别决定及遗传病和优生优育这八个部分分别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此一来,通过微课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的积极性,避免了复习课“炒冷饭”的结果。

“微课”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探索,巧加利用,完全可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运用“微课”的有效途径,加以巧用,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能够播放动画、图片,这样直接的感官刺激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冲击,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学习中,这一知识点单靠文字方面的学习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心脏泵血的方式,对于真实的过程很难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实现,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心脏泵血的模拟演示,通过动态的形式将这一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了解心脏的泵血过程,动态形式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能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新颖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会更加愿意深入学习生物知识。

二、总结归纳教学重点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都是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是这样的方式需要教师通过反复的强调才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大量的总结归纳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导致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板书的形式是比较复杂的,并且这样的形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课件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一些学习任务提前罗列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能够有清楚的了解,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应该使用特殊的字体或者颜色进行标注,并且还要列举相应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中,最重点的教学内容就是对于动物的分类,通过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行运动方式的判断。所以说首先要以这样的形式对动物的种类进行划分,水中的动物运动方式是游泳,陆地上的动物分为多种,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多种形式,然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飞行是不是鸟类独有的运动方式呢?学生通过了解教学重点难点,已经对教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可以进行问题的解答,一般学生会认为飞行是鸟类独有的运动方式,但是一些昆虫还有蝙蝠也是可以飞行的,所以说飞行并不是鸟类独有的运动方式。通过列举重点内容以及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三、知识拓展,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们在生活中查阅一些资料或是信息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教学的范围变得更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教材,应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拓展。教材上的一些知识虽然是比较典型和基本的,但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社会需要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更加广阔的知识面,实现能力上的提升,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一些故事或者是真实的人物故事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在第二章,第二节“动物先天和学习行为”的学习时,主要就是学习区分一些动物的一些先天和学习行为,并且能够说明这些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意义。所谓先天就是指动物在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学习行为就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学会了对动物行为的区分,但是对动物行为的实例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的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英国女人研究野生黑猩猩的故事,她潜心研究,一待就是40年,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逐渐被黑猩猩所接受,并且取得了黑猩猩的信任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珍妮对黑猩猩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第12篇

一、问题解决以问题生成为依托

问题解决过程不是教师谋划好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基本点,通过各种途径生成问题,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必然以问题生成为根据,否则解决问题就失去了方向,或者偏离了轨道,导致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变得漫无目的,所以问题生成作为寻找问题解决过程、途径和方法的依托。

1. 正确把握问题生成的方向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课堂教学盲目追求“生成性”的东西,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的信息资源或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杂化教学过程。由于教师在认识上的缺陷,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造成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案例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6眼和视觉》

在研究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时,教师按照预设进行实验,让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让学生观察折射后的光线,总结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的结论。这时,有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生成的问题是“为什么凸透镜会把光会聚呢?”这部分内容对初中生来说不作要求,如果讲得太多,讲的内容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能力,会给学生增加负担,适得其反,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生成问题,可以设想把凸透镜分割成很多小的三棱镜,根据三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的疑问,正确把握问题生成的方向。

教师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所以教师要用睿智的眼光帮助学生进行抉择,必要时还要深层次引导,注意在引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接受度,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问题的难度和角度,这样课堂生成的问题更有价值。

2. 于问题生成中找准依托点

找准问题解决的依托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建核心主题。只有明确了生成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问题的依托点可以是教材的某一活动或实验,也可以是某一关键的探究点。

【案例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3常见的植物》

在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时,学生们猜想可能是花的颜色、大小、香味、形状、品种甚至是花的着生位置等等,根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时,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大都是利用真花来做,但是我却告诉学生简化方案是用假花来做,学生心中必然出现疑问,即生成了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花?是为了节省实验的时间吗?”于是生成的问题是假花和真花做实验有什么区别?这时,教师要明确找准问题的依托点,首先解释并不是时间的问题,然后解释因为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真花作为实验对照组,而假花可以方便地控制好变量,在真花中寻找花的大小、形状、品种甚至是花的着生位置相同的很难很难。

教师对依托点把握不准,就难以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无法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疑团。

3. 让问题生成服务于问题解决

问题生成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问题解决就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所以问题解决要符合这些目标,而问题解决的前身是问题生成,所以问题生成要为问题解决服务,如果问题生成与目标不相符合,或背离目标,那就是生成无效问题,那是做无用功。

【案例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3植物与土壤》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任务: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请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分别需要氮、磷、钾三种无机盐。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设计。

其中一小组选择氮元素设计实验,该小组的汇报交流如下:“用两个同种花盆,分别放入肥沃不同的泥土,分别种上同种植物,看谁长得快?”“不行吧,肥沃不同的泥土难道就说明含氮量不一样吗?不等大的同种植物长势一样吗?”“应该用两个放有相同的泥土的同种花盆,分别种上同一种等大的植物,一个花盆浇自来水,另一个花盆浇等量的含氮元素的水。”“不行,应该是一个花盆浇蒸馏水,另一个花盆浇等量的含氮元素的水。”“我觉得应该将两盆植物,也施磷肥、钾肥,否则怎么生长呢?”“氮肥过多会引起‘烧苗’,我觉得氮肥溶液的质量分数应该控制。”“我觉得应该将两盆植物放在同一地方,让它们接受阳光的机会相同。”“万一我们选的植物有一株生病了怎么办?”“一株植物容易出现偶然性,我们每盆多种几棵,比如10棵吧。”“好像还不对,你们说土壤中有没有氮元素呀?”“土壤中有氮元素,那我们改成无土栽培好了,10棵植物养在蒸馏水中,还有10棵养在含氮元素的水中。”“植物缺少无机盐,两组植物都会长得不太好,那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们让一组培养液含所有的无机盐,另一组只缺少氮元素”……

二、问题解决是为了生成新的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就是不一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并且新的问题的答案又可能再出现更新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把课程进行下去的支撑就是“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正如英国科学家波普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性规律。事实上,这也是生成课堂的一种基本特征,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在这种螺旋式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地提升。

1. 把发现问题、生成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新课程中设置了许多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生活素材的内涵,可以利用科学史料创设情境,也可以利用科学实验情境,其实这些情境创设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更深层的意义是在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成为了教学的真正出发点。有了这出发点,“问题链”的形成也就有指望了。

【案例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片段

在完成“生物的特征”教学后,一名学生提出了质疑:“书上讲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物可以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适应环境等。但我觉得这是它在已经有了生命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究竟什么才是生命?”接着,教师提出以人为例,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起点问题开始讨论。“一出生开始的”“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开始”“不对,好像是从受精卵开始的”“是从受精卵之前的和卵子开始的”……在学生激烈的问题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共识:生命是从受精卵发育起来的。

教师趁热打铁,对问题进行补充: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营养供给,开始来自于受精卵本身,后来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把自己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通过母体排泄出去,这样它就逐渐发育了,直至最后变成一个胎儿。我们把这种个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又纷纷提出了新的问题:“一切生物都进行新陈代谢吗?”“生命就是新陈代谢吗?”“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受精卵能进行新陈代谢、发育成人呢?”受精卵里的物质有什么?

……

教师恰到好处地抓住教学时机,使原有教材中的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了“问题链”,学生在体验和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就在其中实现。尽管学生的提问可能就是教师要发问的问题,但由学生自己提出,其意义就完全不同,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直接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状态,将被动学习成功地转变为主动学习。

2. 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落脚点

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应当追求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师生互动等方式解决真实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并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了丰富,进而丰富了学习智慧,所以我们要把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来考虑。

【案例5】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酶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复习了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三大类物质的初步消化和最终消化器官及各消化器官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因为口腔中存在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胃里存在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里存在肠液和胰液,能最终消化淀粉和蛋白质;肝脏……)后,继续向学生提问:那为什么唾液只能初步消化淀粉而不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肠液和胰液却既能最终消化蛋白质又能最终消化淀粉?“因为这些消化液中存在着不同的酶。”学生熟练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接着,教师对酶进行了介绍,并引导学生对酶(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异同进行比较。然后,向学生提问:在消化中起催化作用的叫什么酶?唾液里专门消化淀粉的叫什么酶?肠液、胰液里专门消化淀粉的叫什么酶?体现了什么特点?[学生:起消化作用的叫消化酶,唾液里专门消化淀粉的酶叫唾液淀粉酶,肠液、胰液里专门消化淀粉的酶分别叫肠(液)淀粉酶、胰(液)淀粉酶。消化蛋白质的叫胃(液)蛋白酶、肠(液)蛋白酶、胰(液)蛋白酶。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教师追问:由于人体中进行着很多化学反应,同时每个反应又都只需要少量的酶,这又体现了酶的什么特点?(学生:多样性、高效性)

反观教学设计,通过前一节课内容的复习,逐步过渡到酶,并且通过非常有梯度的问题,由易入难,使得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一步一个台阶,最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并且和前面内容有机结合,使知识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体系。同时,梯度性有效问题在课堂中的长期呈现使很多学生通过问题引领并结合自身能力,慢慢形成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把形成新问题、新认知作为教学的拓展点

我们很有必要对“探究”来一个重新的认识。以往,谈到探究,就会想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封闭的完美的过程。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变式,而且这个封闭的过程本身也不够科学。人类对知识的探索和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但没有最后的那个站头。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课堂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允许学生带着课堂产生的新问题走向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去进行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围绕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对问题的新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别人的设想来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案例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5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叶的结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结合实际提出叶有关的问题”任务后,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莲叶上为何有滚动的水珠却不渗入叶内?”“因为叶的表皮上有角质层。”“那为什么清晨起来我又发现小草上却有露珠出现呢?”“这是从叶片上蒸发出来的水吧。”“不对,我细心观察过,有些植物的叶子的边缘流水。” “为什么有的树叶用手能掰断,而有的叶子却掰不断?”“为什么大多数叶子落地时都是背面朝上而腹面朝下呢?”“气孔能散失水分,那么,在干旱时,能不能想办法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的散失呢?”“这个办法不错呀!但实际中能不能做到呢?”……

“我也很欣赏这个想法,现在我告诉大家,你们的美好愿望已经实现了,我国学者丁小汕就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抗旱灵’。”教师再次肯定了学生的精彩表现。”话音刚落,一学生又提出“叶接受光照后,叶片中的色素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叶是否能利用太阳能来发电呢?”的挑战性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对问题进行了解释:“小小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绿叶确实能产生微弱的电流,而且科学家正尝试把这样的‘发电厂’从实验室搬出来,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能源——绿叶发电。老师期待着同学们将来能在这方面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