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风格论文

建筑风格论文

时间:2022-03-10 23:4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风格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风格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明清建筑;建筑风格;形成因素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宗教政治、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

北方:气候寒冷,为防寒保暖,建筑物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用料较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墙体一般较薄(或仅用木板、竹篱笆),屋面较轻,出檐大,用料细,外观显得轻巧。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为了增加室内的保暖性,四合院的墙体一般都比较厚重;为了抵挡风沙、防噪音,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四周都不设窗,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主要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温馨空间。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为了增加日照,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由于气候炎热,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江浙一带很多地区的住宅都设天井,不仅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又能减少一定的太阳辐射。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西双版纳干阑式民居通风非常好,首层架空既可以避免首层地板的潮湿,又可以防虫蛇。高寒地区的厚墙、小门小窗。这明显是为了增强建筑的整体保温。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粘土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开洞后不会坍塌,适合做窑洞住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由此可见,自然条件的影响,对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宗教政治因素

封建社会,衣食住行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表现出的是等级的社会功能。

四合院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家族观念中等级制度最为重要,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因此,四合院的等级主要表现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四合院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

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三、战争因素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福建永定承启楼是土楼的最典型的代表,建于清顺治年间。外圆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布局上共有4环,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一二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故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良好。出于防卫需求,土楼外墙高大厚实,一般达1-1.5米,外环楼层开箭窗,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利使用。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资料:

第2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筑风格;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0-01

1.小城镇建筑风格的类型和特点

1.1 小城镇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

1.2 小城镇建筑风格特点

小城镇所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要小于城市,因此,其城镇形象与大城市相比,具有简明、统一、易识别、有地方特色等特点。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城镇的形象特征。

小城镇建筑风格受到城镇整体风貌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风格具有整体属性。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较为单一,承担了较少的政治、经济职能,城镇发展目标明确。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小城镇相对独立,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建筑风格具有地域属性。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往往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长时间相对独立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与地域特征相匹配的风貌。同时生活在小城镇的人们,意识形态单一,本土意识强烈。

这些都促使小城镇在风貌上体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

2.小城镇建立地域特色建筑风格模式

2.1 地域建筑L格模式

建筑风格模式是指被大部分人所认同并习惯使用的建筑语汇、建筑理论、审美标准、设计手法和行为模式。地域建筑风格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许许多多建筑建造的方式。但在互相比较之下,这些建造方式中,构造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为适合,形式美被当地人所认同的被人们所再次使用,反复的影响、借鉴、复制,久而久之成为了具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产生于不同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之中,系统的自组织是建筑风格得以形成的动力。

小城镇作为地域上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转化为一个开放系统,信息的重新组织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今天,建筑文化的信息的涌入与小城镇的高速发展几乎同时到来,人们还没来的及选择与比较就将所有可以用的建造方式堆砌到了城镇中,这无异于破坏性的实验,对小城镇这种本来具有地域特征和魅力的个体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宜。所以在小城镇新区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强化地域建筑文化的信息,使之成为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被时常思考的因素。

2.2 地域建筑风格的出路

全球建筑文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交融在所难免,但这并非地域建筑风格的灾难,地域主义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发展才是地域建筑风格生命力的体现。我们看到,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存在着两种影响过程:

1.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同一化

同一化是指不同的事物逐渐趋于相似或相同。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同一化是指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条件下的建筑形式和文化,消除不同地区建筑文化所赖以生息和繁衍的建筑模式,把地域建筑文化抹杀或统一到全球化的建筑模式上来。

2.地域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分异化

分异化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同或不相似。地域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分异化是指地域建筑在被动接受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也在以自身的专属性异化、分化着全球化的建筑模式。

地域建筑文化是经过广泛积累形成的,具有无可替代地域专属性,全球化的同化需要充分尊重这种专属性才能找到切入点从而发挥作用。事实上,这正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出路,即借用全球化的优势,如先进技术、新的材料等要素来调解地域建筑自身与全球化相比所显现的不足甚至是弊端。在调解的初期往往是全球化占有上风,地域建筑文化处在接受地位,但随着同化的深入,地域建筑文化的专属性将发挥强大的反作用,解构全球化,广泛吸收全球化的适用之处为地域建筑所用。

3.小城镇的改造规划

3.1 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

确定该小城镇在整个城乡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在周围地区所担负的职能,预测并估算规划期内小城镇人口可能增长的数量和用地面积需要扩大的范围,这样既有利于合理选定小城镇的建设项目和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又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3.2 合理调解和布局小城镇内的各项用地

现有农村小城镇除近几年经过规划新建的以外,都是原有自发形成的,造成小城镇内不同功能的建筑混乱,给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便,为此,在小城镇改造规划中要合理地区和组织好名种功能分区(即生产区、生活区,仓库区和公共活动中心区等),解决好旧区中有害工业的处理问题,立足于三废处理或改变生产性质,以达到无害的目的,对极少数危害大又无力治理的项目,可考虑将其迁移出生活居住区,对某些位置不合理的对外交通单位和其他公共建筑(如运输车队,传染病院等)也可考虑调整出来,原地改做他用。

3.3 调整道路系统

旧区道路系统的调整是小城镇道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时,着重解决过境交通穿越旧区中心,繁华商业街人车混行,城镇主次道路不畅通,街坊巷道过分弯曲狭窄等问题,应在小城镇改建军规划总体布局的指导下进行,不能仅从道路本身来考虑。

3.4 调整公共中心和农贸市场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市场成为当今农村经济贸易的活动中心。所在农村小城镇改建规划中如何恰当地安排好小城镇内的农贸市场位置,已成为当前村镇规划工作中所必须抓好的问题。

对其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要作以认真的分析和认定,并作好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对小城镇的改建规划进行全面调整和布局,把生活服务设计,公共建筑、商业网点集中布置在小城镇的中心,合理地调整安排好农贸市场在小城镇的位置,同时在市场规模和设施上要妥善的规划建设好,使之起到本地区经济贸易活动中心的作用。

要对小城镇的绿化和给排水以及电力电讯,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做好详细规划,并对近期建设项目作出具体安排工作。

4.结语

本文对建筑风格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由于建筑风格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及建筑风格涵概的因素很多,所以,对建筑风格定量推导和确定的方法处在不成熟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建筑风格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课题,小城镇建筑风格规划的概念也还没有引起非常大的关注,本身属于一项新兴事物。本文只是对建筑风格规划进行了非常初步的研究,对规划实施和管理提出尝试性的对策,希望这些初步的成果能够为理论研究和实际设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第3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现代建筑语言

一、 工程概况和整体布局

该项目位于湖北省某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是人们消暑休闲的好去处。结合地形,利用自然高差,建筑依山傍水,呈流线型缓缓坐落于山脚下。本文介绍的西域风情园属整地块的南区,主要由民族风情院落、民族风情宴会厅和民族形式商业用房等内容,此文中我将重点介绍民族风情宴会厅。民族风情宴会厅总建筑面积为4711.92,层建筑面积3106.24,其中柱廊建筑面积为251.39。建筑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设计为二层,建筑上下二层内外都带有柱廊。

二、设计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民族文化也成为了旅游的灵魂。此项目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们秉承着将这一历史机遇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力求用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新疆地方特色建筑,从而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更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欣赏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设计者们在宴会厅的设计理念中重点融入了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说到这,我认为有必要简短介绍一下维吾尔族建筑形式:新疆主要民族是维吾尔族,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他们的建筑颇具伊斯兰风格。许多建筑物上覆穹窿顶,正中有个小塔楼,宏伟古朴、华丽肃穆,极具地域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艺术也有着独特的形式特征、色彩特征、艺术特征、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表现力,它能把事物的面貌以高超的技能、夸张的手法和形式加以突出表现。装饰图案更是具有美观大方,精湛细腻,灵活多变、内涵丰富的特点。同时,维吾尔族建筑使用的材料多,手法多样,造型独特,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历史、建筑技艺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 建筑特色

此宴会厅的整体外形遵循了维吾尔族建筑横长的形状,把宴会厅的门设计为高大的穹窿顶拱门,同时拱门的两侧配有圆形塔。其中正大门边室内外高差是1.35m,突显它的壮观;门两边的塔起到装饰性的作用,和宴会厅的比例是非常和谐的,它从下往上有收分感,同时它顶上的小亭子也很特别;塔的外墙使用仿红砖面砖,显得此塔很有灵性,总体来说此塔是宴会厅重要的垂直构图中心。与此同时设计者们考虑到华中地区温和的气候条件,尝试着使用了敞开式外廊和高大的橱窗,进而传达出建筑艺术中内容和形式、造型和空间、材质和结构、局部与整体、色彩和环境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建筑中穹窿上层盖了一层白色肋状轻钢龙骨,远看此穹隆很有生命力。同时它呈现出此建筑明显的轴线对位关系,布局呈对称式,这点是设计者们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征的一种创新,因为维吾尔族的建筑风格是非对称式的布局,而且没有严格的轴线对位关系的。此外设计中遵循维吾尔族建筑的装饰艺术,将穹窿顶拱门的周边用民族花式雕刻点缀,此举使原本端庄的建筑不失妩媚和优雅。接下来远观整座建筑,你会发现高大橱窗前的前廊设计和大小相同的柱梁,它们巧妙的把上下、左右的楼层合理的连接在了一起,在走动光赏中出现延伸般的透视感,给人一种流畅、自然的感觉。在维吾尔族建筑中室内外有双层木柱作为承重结构而存在,柱间的距离也很合理,柱顶为承重顶梁,柱底为地梁。在此建筑中我们不强调柱梁的承重作用,而是利用它完整地表现整体建筑风格。设计中重点考虑到此地温和的气候特征,门和橱窗多以拱形为主,拱形的垭口门造型让空间的感觉变得高大,弧线感十分完美。橱窗口多而且大,就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此建筑的窗户是它的灵魂,能使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由于建筑物中对材料的非传统性选择和创新技术的使用,建筑表面已变得越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外表面得到认可并被设计为建筑的一个整体部分。与此同时表皮,作为保护覆层,不仅定义了内部空间,也定义了相邻的外部空间,它是建筑的名片。在维吾尔族建筑表现特色中表皮艺术主要通过建筑室内外的装饰来反映的,它很常见而且在建筑整体构造中也非常重要。维吾尔族装饰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主要表现在和穹顶多种花式上,另一类是大面积的表面图案,同时它们也是伊斯兰建筑的重要特点。此设计中整体建筑表皮的颜色比较均匀没有太大的色差,主要以浅米色和象牙白乳胶漆面为主,赋予此宴会厅以优雅、恬静的感觉。除此之外,外墙面所贴的仿红砖面砖是设计者们模仿维吾尔族传统的砖墙面装饰得来的,所谓砖墙面就是工匠们在墙面上利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模式所砌出的形式和花色各样的编织纹样。限于此地资源条件方面的欠缺,只能用专门定制的仿红砖来点缀局部的墙面。

宴会厅的内部设计也是遵循了原设计理念和原则的,大厅上空用桁架结构封顶,它使大跨度的室内变得更加宽敞舒适。同时,设计中也充分使用了维吾尔族建筑中常用的天窗,屋面是带天窗的桁架结构,从建筑的正立面看带坡檐的桁架屋顶犹如一个巨大的“银幕”,它使得室内光线更加明亮,带给人无限遐想的同时间接衬托着穹顶。 宴会厅的内部结构如下:一层设置有大厅和小型舞台,其前后是后堂和公共卫生间,二层是包厢和声光控制室,包厢的设计也很合理,每个包厢都可视为是个独立的个体,通过它可以无障碍的观赏一层大厅里精彩的演出。

远观整个风情园区,北区的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主体色调为灰色,显得庄严肃穆,而南区的建筑风格以维吾尔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色调为浅米色,整体给人一种优雅、亲切、活泼感。这一切弥补了此地块儿不规则不平坦,局部坡度大的劣势,结合相应的景观小品、铺地、绿化配置等,使此区域改头换面,充满活力了。

结束语

本设计利用现代建筑语言来诠释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并结合自身自然气候特征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创新,以经济、适用、美观为设计原则,将一幢充满活力更具强烈西域特色的高雅度假休憩场所立足于丰富的建筑风格变化之中,在丰富整个度假区的同时给前来游玩观光的旅游一次视觉上的盛宴。当然了,金无足赤,每件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此作品也有自己的缺陷所在,因为新疆和湖北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不同,维吾尔族建筑中将保温作为重点考虑对象,而湖北的建筑更多的是考虑保温隔热,这点是设计者没能很好的注意到的点,可是这样一来就不能很好的节能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文化;趣味性;专业;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遵照教材为线索,着重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建筑做着重讲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虽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却很难进一步理解建筑与其当时的文化传统,政治历史的联系,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结构、材料、空间,它又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若在教学中只是对建筑结构、空间特点等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建筑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融入,则会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认识到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课程中处于盲目无序、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又由于较多的文字理论讲解,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上课没有积极性。在严肃的建筑史教学中增加学习趣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与建筑史实的融合

一座伟大建筑的产生,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建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域风俗以及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所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单方面围绕着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造型,风格特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则显得教学思路比较单薄,缺乏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很难多层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难以理解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渊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文化,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缺乏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与单薄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建筑史教学虽不能主动扩展为文化史,但可以将一段时间的建筑成就,发展特点融入当时文化传统的框架之中。以教材为主线索,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甚至名人轶事等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学生对建筑造型,结构特点等建筑本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史实理论自然也能轻松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书本中虽有大量文字史实的介绍和建筑结构图样的分析,但仍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建筑的真实效果,利用多媒体对主体建筑进行直观的图片赏析,来引入课程的主要内容,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以丰富的建筑文化为背景,将理论学习与图片欣赏结合一体,将文化传统与建筑史实有序融和,将轻松的文学语言与建筑结构分析的严谨讲解相结合,有效增加建筑史课程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其教学效果比直接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好得多。

三、理论与设计的关联

建筑史作为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对专业的重要作用自然不必多说。每个专业又根据其专业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又各有偏向,怎样在教学内容上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做好理论讲解向专业设计的延伸,这又是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建筑史与专业设计的联系上需体现具体化与细致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是提到相关内容与设计的关系是不够的,需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配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从所学内容中吸取精华,并且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中。如讲到古典柱式时,不妨有意识的延伸到欧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分析西方古典柱式作为一装饰元素在欧式设计风格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设计元素,以及设计元素的运用与室内风格体现上的思考。又如在讲解中国建筑史部分内容时同样可以有目的地延伸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体系,无论是建筑群体的空间形象还是建筑单体的外观,还是建筑各个部位的造型都具有多彩的艺术形象,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不同的屋顶型制,以及屋顶上塑造出来的鸱吻、保顶、走兽等装饰形象,引导其认识门窗上多样的窗格花纹,以及梁枋柱础的巧妙处理后,有意识地将这些建筑中的元素与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相结合,引用中式装修中灵活运用此类装饰元素的成功实例,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将建筑史理论教学延伸到室内设计之中,让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紧密联系。再如讲解中国传统民居时,对于各地特色建筑如北京四合院,安徽徽派民居,大理白族民居等传统建筑,其独特的空间组合方式,墙面的装饰处理手法以及建筑细部的巧妙装饰等方面,会给室内设计的内部空间划分,空间形象的塑造以怎样的启迪,大理四合院照壁的装饰处理和北京四合院影壁的装饰形象,相对于室内的界面处理有何借鉴之处等等问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讨论,选择一两个专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准备论文,对于所研究的结论,提出的观点展开集中讨论,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思考建筑文化的兴趣,同时在共同探讨中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的沉闷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将史实理论与室内设计联系更加紧密。

目前对着书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建筑史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层面,将建筑欣赏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有意识的将理论学习延伸到专业设计中,从教学的趣味性和对专业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单调的教学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作者:潘文敏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一定历史时期的各种思潮,物质文化水平社会环境自然因素的相互影响激荡,必然立足于其所处时期的发展水平。所以理论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类认识水平的总结。总结是相对的,只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者说其认识的不确定性、历史局限性决定的。所以对理论(包括建筑理论)应以动态过程看待分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理论动态过程建筑文化建筑风格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回顾建筑发展史,建筑理论在社会文化艺术发展中,往往显示出滞后性,是其他哲学艺术文化等杂交”的产物。这可能是由于建筑要综合解决功能技术艺术环境以及社会问题等,因而建筑理论必然充满着矛盾,I''''II~D复杂性。从历史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每个时期作品风格,如何反映当时人们的观念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先后有阿尔伯特<论建筑)、维尼奥拉的<建筑五柱式)、帕拉弟奥<建筑四书>,所有这些与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掀起借助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因此,建筑理论必然受文化精神的影响。

为什么建筑的现代主义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中心在德国呢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物资匮乏,通货膨胀.房屋紧缺,为大家盖房子是紧迫任务,勒·柯布西耶高呼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建筑现代主义就是带上这具体的时代烙印。他强调实用、经济,希望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快建造速度,降低造价。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个渐进的层次,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住是第一位的。当然,这里也注重艺术,但艺术必须同实用、经济、新技术统一起来.装饰有罪的说法容易被采纳。理性知识不断积累,人们进而抛弃了所有其他思维方式。这样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把古典文艺看得很高,工业社会把现代技术看得很高,引起一些人的崇拜心理。在思想中,一种重要思潮叫做技术主义或者技术至上主义,这样现代主义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

现代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N·佩夫斯在一本著作的前言中写到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产物,而是变革时代的精神的产物。正是这种时代精神渗透了它的社会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学术和它的艺术之中……现代建筑运动也不是因为钢筋骨架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而发生,它们都产生于一种它所要求的精神“佩夫斯在这段话中割断了建筑与材料及功能的关系不妥.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渗透于它的社会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学术和它的艺术中去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为现代主义建筑作了相当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当人们开始接受理性建筑世界观,深信它将创造更高的生活的标准,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实际面临的却是一个忧心忡忡的社会,一个不知去向的社会拥挤不堪的城市和进一步扩大的贫富差异,使人们开始反思理性主义正如马斯洛原理提出人在满足基本生理安全要求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建筑远非仅仅为人类提供庇护,更重要的是表达人类社会和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理性思维已经束缚了我们很久,我们应该探索更多的途径去理解人类的存在。理性主义过分强调理性市场经济资本变成惟一的普遍标准社会价值被忽视,或仅仅被视为增加市场资本价值的手段。

回顾历史,战后时期存在主义在世界许多地区广为流传,它对此后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从世界是荒谬的这基本观点出发,存在主义的文艺作品着重表现荒诞混乱、不连贯性,无意义性、虚无、中突无序等,这些也是存在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存在主义美学的特征。这些思想或多或少地冲击着建筑理论。1966年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正反映了在这个背景下,建筑学家的思考。菲力浦·约翰逊在1978年回顾20世纪世界建筑思潮转向时说:整个世界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落后在最后面,建筑师向来都是赶最末一节车厢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勒·柯布西耶与众不同,譬如,战后他创作的郎香教堂,出自他与存在主义思想上的相通性.用一个特殊的抽象形体,间接地、模糊地,然而又是深刻的强烈的表达与存在主义观念相通的人的情绪、情节、心境和意象。

关于后现代主义,德国当代文学评论家M·科勒在(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念>一书中指出:。尽管对究竟什么东西构成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后现代建筑正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反映。后现代建筑应当是多文化,甚至把后现代建筑视为多元文化的同义语,它不是特定建筑风格,所谓后现代建筑只不过是一种思潮。其意图在于修正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片面倾向,反对20世纪20年代正统理性主义割断历史,重视技术,忽视人的感情,忽视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文脉的配合,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平淡、冷谟过于简单的国际式风格。这恰恰是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识共生在建筑领域的反映。

任何一种建筑理论都有它产生的背景。一般情况下,建筑理论更多受其他因素影响,诸如历史、社会等,我们只有以一种动态过程观去把握它,才能站得更高,更全面领略其全貌。

第6篇

关键词:城市风格;整体城市风貌;控制指引;现状分析

Abstract: Urban style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 city, it represents the endemicity, historical features, cultural features and it is significant for urban image creatio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urban style actuality of Changsha and the waterfront new town, process the case study of urban style of cities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n propose an urban style development guideline for waterfront new town as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urban image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urban style; comprehensive urban scape; guidelines; actua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风格研究

通过对长沙市以及望城城市风格现状条件分析与国内外城市风格案例研究,结合滨水新城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推导其整体城市风格以及控制原则,提出城市风格分区概念并确立每个分区主题特色,对每个分区的城市风格要素进行控制。

1.1 城市风格概念阐述与分析

1.1.1城市风格概念

城市风格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国的学者都对城市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定义。城市风格被普遍理解为体现城市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城市形象特征。本研究综合前人对城市风格的研究,对城市风格定义为:城市风格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与风貌,并表现出城市气质与性格。

1.1.2 城市风格研究内容

城市风格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城市之风”与“城市之貌”。其中“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也是对城市精神的一种积极倡导;“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取向和相应空间载体的城市风格。

1.2 现状条件分析

滨水新城位于长沙北翼的望城县东南部,濒临湘江西岸,属于新区开发。规划区现状自然环境良好,拥有“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格局。同时,长沙市与望城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制定规划区的整体城市风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支撑作用。

1.2.1 长沙城市风格

长沙市是一座兼具古老辉煌与新兴风采的魅力城市,城市风格具有传统与现代城市形象相互结合的特点。一方面拥有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等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又拥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区,城市形象较为多样。

长沙城市风格

1.2.2 望城城市风格

望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历史文化名镇铜官古镇古建筑群、靖港古镇古建筑群等代表望城特色的历史传统城市风貌区。在自然特色方面,湘江贯穿望城其中,城市傍水而建、新城依水而栖,水文化构成望城风貌特色的灵魂和脉络。近几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开发的居住区建筑风格各异并且缺乏与县城老城区的交相呼应。各种差异明显的城市风格相互掺杂在一起,导致了主城市风格的缺失。

望城城市风格

1.2.3滨水新城城市风格

滨水新城现状建设较少,新老建筑并存,风格较为杂乱。滨水新城拥有“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格局,为城市风格提供丰富的自然参考要素。现状建设较少,主要以现状村庄低矮的居住楼与规划区南端新开发的高层居住楼为主,未形成统一的城市风格。

滨水新城城市风格

1.3 国内外城市风格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外城市风格实例,了解城市风格的主题与特色。以此为滨水新城的整体城市风格的确定与分区城市风格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案例支撑。

1.3.1 国外城市风格案例研究

案例1:美国纽约曼哈顿——国际主义城市风格

纽约作为世界商业金融中心,其主导的城市风格是高密度的摩天大楼所形成的现代化都市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而纽约的城市形象也形成于这段时期。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这种建筑形象直到今天仍然是纽约高层建筑的范本。正是得益于有效的城市风格控制指引,纽约形成了极具标志性的整体城市形象,并成为西方现代化都市风格的代表。

纽约曼哈顿城市风格

1.3.2 国内城市风格案例研究

案例1:香港——现代主义与殖民主义城市风格

香特的历史使其形成多元化混合的城市风格。其在英殖民统治时期遗留的历史建筑(主要为公共建筑)与现代化的办公大厦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现代主义与殖民主义城市风格的混合。香港在规划上较早开始对城市风格进行控制,主要做法是结合历史人文现状与自然条件以及产业功能对不同的分区设定成片的城市风貌区,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城市风貌区直接的对应与联系。例如在维多利亚港南岸的香港岛区,滨海地区主要以现代主义城市风格为主。具体表现为连片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办公高层建筑。位于香港岛南端的赤柱区则以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为主,构成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滨水区。每个城市风貌区内建筑风格较为统一,整体城市风格突出。

1.3.3 国内外城市风格特点

根据国内外城市的城市风格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风格一般有如下特点: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理论;中国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建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很多建筑理论却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追根揭底还是存在很多原因的,此篇文章就要谈一谈中国建筑理论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包袱沉重

传统建筑文化异彩与时代建筑文化格局纵横交错,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努力与文化反思相互交织,形成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观察和评判坐标在同一时空并存争胜,所有这一切,映现出世界文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比较研究的多重色彩。中国现代化思想运动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始终是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中国出路问题。自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领域,也把中国建筑的出路问题归结为如何解决建筑风格问题,停留于从建筑形式、风格的层面去找寻出路。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时代精神和民族情结的十字架就摆在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建筑师这个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刻刻都在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张力下挣扎,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包袱,挣扎着寻求传统文化的时代生长点或者时代文化的传统立足点。这样的传统,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建筑师的创作活动依然是在传统和时代张力下探求文化的时空吻接的又一种努力;贯通着主流建筑师心境的,依然是文化上的两难考虑。正是这种沉重的文化包袱,使我们经常被风格、形式所遮蔽,把寻找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当作中国建筑界的最有价值的追求,却使建筑本应该思考的本体层面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

二、外来建筑相对强势

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思想一统天下使西方文化成为建筑的主流,当今盛行的全球化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界则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全球化对中国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

大量的设计任务被国际建筑师占有,造成了中国建筑在走向全球建筑设计市场中心的同时,中国建筑师却不断地被边缘化。边缘化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中迎合业主可能就是更多建筑师的选择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使中国的设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西方建筑师为了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吸引业主的眼球,也设计出许多造型奇特、夸张的建筑形象来赢得设计任务。为了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中国建筑师也纷纷重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本土建筑理论缺乏

虽然当代中国建筑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建筑理论,西方蓬勃发展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潮摆在中国建筑学界面前,但却没有认真追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根源、没有吸收其研究问题的方法,没有消化吸收国外建筑学理论的精华。我们自己的建筑实践,又很少有人认识问题的能力能够达到理论的高度,而只能凭个人经验和“感觉”处理问题。对于建筑哲学的思考更是缺乏,而更多的是评论性和套用国外理论介绍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程的论文,这反映了当代中国建筑界理论的缺乏。当代中国建筑界理论的缺乏,立足本土的理论体系未能形成,这造成我们没有自己的理论指导,只好转求国外。但“形而下”的模仿和形而上学的引进理论成为实践过程中两个相互推动的缺陷一一形而上学的使用来自国外的建筑理论使我们的实践活动表现为缺乏内涵的模仿,这导致适应当代中国特点的建筑学理论没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进而造成中国建筑只能遵循实用主义哲学,用功利主义的视角,充塞于我们视野的只能是地域、时代、民族等现实而功利的问题,而无法在本体层面上发现更具普遍意义的建筑基本问题。

四、创作环境仍未完善

伴随着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当代中国建筑的整体创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筑泛意识形态思维模式逐渐淡化,精品意识已经觉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获得认同,节约型社会的氛围正在强化,对于建筑的认识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社会对建筑的关注远远不够,社会整体对建筑的认识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建筑创作环境急待改善。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凡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建筑相关法制不健全。建筑师注册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建筑项目的评审缺乏足够的严肃性;建筑评价缺乏必要的科学性;特别是对建筑规模、尺度、能耗、结构合理性、构造精致性、方案的技术经济性等缺乏有效的评价;设计收费标准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同行间的不正当竞争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等等。

第8篇

关键词:小洲村;规划失控;公众参与:土地入股

1 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隅,南临广州大学城、生物岛,四面被河涌包围,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村东、西、北三面皆有快速路穿过。2000年,小洲村作为“目前为止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

2 小洲村现状

2.1 小洲村建筑现状

小洲村的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了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小面宽,大进深;空间高敞,通透;墙体薄,屋面薄。

(1)公共建筑:保护区内的公共建筑大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此村民对部分公共建筑做了相应的修缮,而结果却多有不同。对于区内最主要的公建

简氏宗祠的修建情况较好,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恰当的修缮和保护,使其重获生机。

(2)民居建筑:民居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其中传统的岭南民居,如蚝壳屋,因部分村民有意识地保存历史元素,使其得以保留。但由于经济等因素的趋势,仍有部分老民居受到破坏,甚至是拆毁。

2.2 小洲村现有肌理及道路现状

小洲村是典型的梳式布局和网形水乡的结合体,路网走向随水而布,基本垂直于河涌。笔者现场勘察发现,小洲村内靠近的沿河旅游线路的街巷,大多做了较好的保护,整修过的街巷虽然仅靠青砖贴面覆盖原有破败墙面,与原有特色有所出入,但其保持了原有的尺度和高宽比,在空间感受上与历史做了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外加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小洲村的违章建筑如雨后春笋,民居的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2.3 小洲村业态现状

规划对于小洲村的产业结构描述为:第二产业为主导;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生态农业初具规模。而现实状况则是另一番景象:小洲村附近的艺术培训机构开业比较多,但内容单一,缺乏统一管理,各画室自成体系,室外环境较差。商业设施,如书吧、咖啡店等,较为零散,不成规模,门面冷清。日常服务设施,如菜市场、杂货铺,缺乏统一的管理,商铺整体面貌脏乱差,影响村容。此外,果林园、烧烤场、生态公园作为小洲村的特色旅游产业,由于小洲村的土地严禁用于工业开发,使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广州其它城中村,无法满足村民的经济收益期望。

3 对小洲村原有规划和现状对比的小结

(1)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于小洲村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2)村民层面存在的问题

小洲村的当地村民在小洲村规划难落实的问题上有着很大的责任,主要处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保护意识淡薄,对于保护区内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未能做到切实的保护:二是对于政府的相关规划条例不了解也不关心,没有规划建设的意识;三是对于当前利益的诉求,出于 “小市民”的心理,竞相违建。

(3)小洲村普遍违法用地现象与规划合法性的冲突

小洲村内村民建房无序,新增分户也一直积压,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利益集团固化,农村违法用地存在极强的根植性,难以改变现状。强行拆建是小洲村规划编制、实施的另一难点,由于违法数量众多,要兼顾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违法建设往往“法不责众”,这也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良结果。

4 改善小洲村规划“难落实”问题的探究

4.1 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小洲村内的村民的生活现状水平大多低于广州市的平均水平。虽然村民手中持有土地,但却渴望将其尽可能转变成实际的经济利益。村民大多希望实现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往往是相悖的。即使村民通过某些措施获得了部分收益,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却不经济。村民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无可厚非,所以要使规划实施得到村民的配合,必须让村民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中做出理性选择,保证村民利益的同时,更应该让村民拥有可持续的收益。

4.2 “土地入股”形式

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的,村集体和村民的态度与意见对规划结果起决定性作用。土地是大多数村民唯一的不动产,土地入股作为土地经营的一种新趋势,对村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巨大。土地入股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培育,使土地作为农村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进行市场化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入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小洲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有着独特的价值,不管是人文历史方面、空间形态方面还是现有的艺术氛围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将这样的优势条件与土地入股后的产业经营相结合是小洲村“土地入股”形式实现成功的关键之一。

5 结语

小洲村历史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博弈过程。充分认识历史村落的社会价值,从长远利益出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共政策为手段,从城市与村落的相互关系入手,均衡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才是城乡结合部历史村落保护与更新之正道。

参考文献:

[1] 莫星.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以小洲村为例.硕士论文.2011.06

[2] 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规划师,2008.12

[3] 彭佐康,邓宇.基于土地管理视角的村庄规划“落地难”研究.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09.13

[5] 樊永强.浅谈农民土地入股的利益保障.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0

[6] 冉辉.浅析土地入股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科技创业月刊,2010.08.10

[7] 刘渌璐.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研究.博士论文, 2014.09

[8]朱光文.珠江三角洲最后的果林水乡――小洲水乡的外部环境与聚落景观.岭南文史,2005

州研讨会文集:20

第9篇

【论文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冀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根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根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权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完,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我们时代的设计基本趋向就是追求现实的生活。我们已经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也不再去建造教堂了。浪漫主义者的大胆豪举.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只感到他们创造的形式空虚。我们的时代不是激情的时代,我们珍视理智和现实主义更超乎突发的热情。

我们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人们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物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内在力量。只有蠢人才会认为我们的时代是缺乏力量的。

如果把古罗马沉重的水道桥与现代轻巧得象蛛网般的钢架相比,或把厚重的拱顶与薄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我们就能看出,我们时代的建筑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过去的建筑有多么悬殊的区别。现代的工业化施工方法是促进了这种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江南园林 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景观设计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项论文,项目编号:12457205D-18。

1、 江南园林概述和特点

江南园林属于我国三大园林派系中的一派,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和传统元素的经典。江南园林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是因为园林的面积和篇幅都比较小所以至今保存完整的园林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园林,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的古典美艺术。园林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园林和园林之间的不同,古人造园的方式体现了有法无式的特点,只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因此多种多样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有:(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这是创作中国古代园林的主旨,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个典型、凝练、优美并体现自然反映自然的一个私家环境;(2)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园林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道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思想特征;(3)意境美:古人都喜欢用山水画和田园诗来表达对于自然的喜爱,而中国古代园林则体现了古代自然风景的意境美,可以用诗情画意来形容。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园林结合了建筑、自然、人文的美,将这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意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

2 江南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 我国目前的现状

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环境、交通、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文主要就河北省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其环境问题已经达到一个无法忽视的地步,阻碍了城市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景观和城市生活支持系统和过程等使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建立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迫切任务,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优美、自然的环境。

2.2 江南园林的运用

2.2.1 存在的问题

江南园林的意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和境界,因此我们利用江南园林的艺术特征和营建手法来设计和创作现代建筑,将其运用到河北省现代化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去,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人们的精神向往,而且还能实现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和延续,真正的实现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对江南园林的运用呢?这个问题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不管是使用怎样先进的技术或者思想要想实现江南园林的完美运用都是比较困难的。现在我们都流行“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思想,这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鲜少遭受攻击,因此其看上去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性和中庸性,符合中国人广泛的思想和心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精髓所以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发扬,其他领域的中国文化因素也要使用这个态度进行运用,但是江南园林中值得现代景观设计运用和借鉴的元素却很少。

现代景观的概念比较宽泛,现如今我们还只停留在通过研究江南园林来发展的道路上,但是这样我们就永远不能获得发展,只能永远依附在古人的设计思想和创作中,并且我国高校的园林教育中都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研究“死去的艺术”上,真正的体现发展的东西很少。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江南园林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不管是设计背景还是方法等都比较完备和经典,但是现代的景观设计却缺少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2.2.2 河北省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河北省城市中有众多的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但是景观园林的设计却很荒诞,不但不能体现现代先进的文化和艺术风格,而且还体现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文化,整体设计显得繁杂琐碎,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继承江南园林的建筑设计更是荒诞无比,只是简单的抄袭了一些江南园林的色彩、符号、纹样等。

我们对于古代文化一直强调要在“继承中发展”,但是现在我们继承的只是一幅画、一副图案,我们至今都没有明确到底要继承的是什么。所以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不但不能自然之美,反而扭曲了其意境,然后不断发展最后就形成了矫揉造作、灰暗沉闷的设计手法。有时候我们只关注传统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而忽视其精神和内在,但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化和底蕴的一种体现和发展,要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中不断研究和发展,最终创作出体现古典美和中国特色的一种设计风格和体系。譬如:江南园林中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如果将园林设计随便的放在一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上那么就相当于将江南园林的美学概念直接套用在现代建筑上,忽视了园林设计和建筑之间的统一性和和谐型,忽视了江南园林也是建筑的一个部分,建筑本身其实就是景观,江南园林只是景观中有建筑,建筑中体现景观,相辅相成,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意境。

2.3 欧洲建筑风的盛行

如今,我国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的结合,可以说是国人和洋人之间的一种结合,但是国人对于欧洲建筑风格之下外向型的空间设计慢慢的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为国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向往那种君子在院墙内品茶谈天的意境,所以国人只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的小天地而不是外向的空间,而这种需求只有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才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封闭的庭院,这不仅是一种私密的不外向的空间,更是一种暂时逃离外界纷争的世外桃源。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多“新中式”的建筑风格(就是指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作为主要特征的建筑风格),虽然建筑设计的手法不一样,有的是神似,有的是形式复古,有的是空间传统,但是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师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一种探讨和发展。

3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形式美运用;精神传达;文化共融。下面主要用书法艺术作为实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形式美运用:传统文化因素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基础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形式美,这种形式美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运用,简单来说就是形式的模仿和再创造。书法中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线条上,其是书法家内在气质和情绪的一种外在体现,通过点、线、结构、章法来有效的体现。譬如: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点和线设计一些小品。

第二,精神传达:精神的传达不但是形式的模仿和再创造更是通过环境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书法中的精神传达主要是“书中有画”的意境,不管是书法还是景观设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景观的意境也是来源于设计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考察和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景观设计和书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和特点。

第三,文化共融:不管我们如何设计城市景观还是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当代人的生活,所以当代文化是设计和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当今设计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管是国内文化还是国外文化都要实现融合和共生,最后才能真正创作出现代城市景观,实现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效运用。

4 结束语

综上,江南园林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只是简单直接的抄袭、模仿等,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样才能实现再创造。利用“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思想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和运用,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郑曙阳《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张家骥

[3]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华中建筑》2000

第11篇

1、设计(论文)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设计(论文)的目的是:

我的设计选题是《一箭双雕》,故事发生于北周时期,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亲,通过自己高超的武艺赢得了突厥人的尊重,并为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我的论文选题是《试论民族文化在二维动画造型艺术中的体现》,从中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作品及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进行阐述,人物造型艺术是与故事所处的时代、地域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

这次毕业设计和论文是一次检验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创作、制作一部动画短片,在此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我希望通过这次设计能达到以下几点:

1.能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制作一部十分钟的动画短片,并使我熟悉动画的制作流程,锻炼自己在各个环节中的控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我了解制作动画片所必需具有的全局观念、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树立专业的设计思维方式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训练自己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4.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如绘图、计算机应用、翻译、查阅文献等)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撰写论文和报告,正确运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5.培养创新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设计(论文)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

通过设计,我可以从中了解到北周的历史,扩展到大的历史背景来了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当时的建筑风格,服装特色,文化发展,称谓、语言习惯等等。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了解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开题报告《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通过论文,我从分析研究中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与了解,对中国各类传统造型艺术作一个归类,并从中吸收营养。通过对国外优秀动画片中造型艺术的分析,总结他们所运用到的民族元素。使我对动画造型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毕业设计和论文是我们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作业,它为我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毕业设计和论文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同时也为启发我们的思维以适应新兴动画人才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综合训练和实习机会。

2、设计(论文)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

设计(论文)的任务是:

①前期毕业设计的选题,及毕业论文的选题;

②完成文字剧本、分镜头台本、设计稿

③角色设计、背景设计

④原画、动画;

⑤后期剪辑

⑥加音效对白

⑦片头片尾的制作;

⑧制作展版;

⑨论文打印,最后装订成A4文本。

设计(论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文字剧本的加工创作,需依据历史史实,应有清晰的创作思路,对选题定位、创意特点要充分思考、规划和准备。

分镜头剧本应将故事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以整体构思为依据,它是对脚本的再创造。如同未来影片的预览。

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要将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素材加工成为动画形象,它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活中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和提炼加工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根据我选的剧本,我要参考些古代壁画、建筑、服饰及北方的环境特征。

加动画中要考虑力学原理、表情与口型、运动规律等。

片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剧情搜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以便参考筛选。

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是(应具体到哪一周):

第1周: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

第2周:编写剧本,开始文字分镜工作;

第3周:开展角色设计工作,并开始毕业论文选题;

第4-6周:完善角色设计,开始背景设计工作和分镜头台本,并开始毕业论文

的构思及资料收集与准备;

第7周:完成背景设计图稿,开始原画和动画的绘制;

第8-10周:绘制完成原画稿和动画稿,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1-14周:完成后期制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5周:打印和毕业设计展览,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我这段期间所完成的毕业论文

及展版等,准备毕业答辩工作;

第16周:毕业答辩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自然因素;城市文化;高层建筑设计;自然环境

0 引言

重视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和文化的结合,能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削弱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利影响,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人文景观。并从自然因素、城市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出发点,寻找城市环境与文化和高层建筑结合的平衡点。

尽管目前高层建筑可节约城市用地,缩短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的开发周期,还可减少市政投资,加快城市建设;但与此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何使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城市环境文化完美融合是当下建筑界人士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1 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

大量高层住宅过多过密地发展,必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大幅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对人流车流的疏导十分不利;2)使得高层中居住的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容易产生一种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森林”的感觉,对人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3)同时在有些地区的高层会形成“热岛效应”,影响城市的物理环境;4)阳光被遮挡、天空被蚕食,使得人们抬头看看蓝天,享受日光浴已变得特别困难和昂贵。

2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因素

高层建筑体积庞大,对城市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当从对城市整体性的影响为切入点,充分分析后,再进行设计。

2.1 风格的统一性

统一的高层建筑密集区的建筑风格,可以达到优化城市整体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目的。例如大连星海广场附近的大连明珠,建筑立面采用新古典主义的现代欧式风格,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式建筑;沿星海广场和规划路排列,全部南北朝向;各建筑屋顶的塔楼形态各异而又相互协调,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2.2 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轴线及主次关系;在设计时,应当以合理的形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

2.3 开放空间的缓解作用

高层建筑因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自由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封闭区域,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对其进行日照、道路退进以及城市绿化带等建筑后退处理,并在退出的用地上采用设计广场空间(包含景观园林、公园休闲场所等等),为整体环境起到缓冲的作用;另外由于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车流、人流密度都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比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

2.4 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

每个城市乃至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当结合当地文化,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比如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上海金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是上海迈向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3 高层建筑设计与自然因素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环境因素,使得建筑内部空气流通性较差,使人感觉不舒适;另外相对封闭的空间,也造成室内环境单调,给人以压抑感。为使建筑与自然因素完美融合,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合理设计,减少对空调设备的依赖

在高层建筑内部,通常都是依靠空调设备创造相对独立舒适的环境,但是这样不仅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也使得内部空气交互不畅,所以在设计时,应当减少对空调设备的依赖,采取适当的手法,增强内外空气交互,创造真正意义上既环保、自然又可循环发展的舒适空间环境。

比如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因处于亚热带地区,在设计时采用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的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每层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通过这些手法,塑造了一个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2 引入自然景观

3.2.1 设计中庭空间

在中庭中引入自然景观,能有效缓解建筑内部人员的压抑感。比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悬挂结构,将建筑物的垂直交通布置在两侧而不是中心,从而为中间部分争取了开放无阻隔的、空前灵活的空间;每块楼板都可拆卸移动,而不会影响整个结构,因而可“舍弃”某些楼板,形成小尺度的中庭,布置自动扶梯解决局部垂直交通;不时从庭院平台上悬垂的绿叶则表现着自然的意趣,人文自然的气息于无声处浅浅滋润着原本有些刚硬的外部线条。

3.2.2 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可以获得一些设计所需要达到的功能,另外架空层犹如一张白纸,可描画最新最美的风景,景观设计也可以从室外引入室内更舒畅悦目。比如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香港邮政总局和城市行人天桥系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层次。

3.2.3 建筑立面与屋顶绿化

建筑外立面与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削弱建筑体量感;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缺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高层建筑快速增多。高层建筑在节约空间的同时,却给城市的环境文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比如:对日照、空气流通等的阻碍,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对城市物理环境的影响等等。而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应当是一个既能使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能被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能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处其中居民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因素和自然因素,要统一建筑风格,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使之与城市环境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给拥挤的城市带来一定的缓解空间;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合理设计,尽量控制对空调设备的依赖,并将自然景观引入到建筑的中庭、底层、立面及屋顶当中,给身处其中的居民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通过以上手法,努力使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文化共同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生态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郭兴华,陈谦,毕晓莉,等.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J].中国建材科技.2011,2(11):1889-1892

[2]邹经宇等主编. 永续?和谐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住宅与人居环境建设 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

[3]苏敏静高层建筑布局中城市生态环境因素浅析:以太原市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11,10(19):1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