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22:4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师德建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变性,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尽善尽美,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对象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将教师作为共性群体来普遍性对教师群体师德构建进行一般性的无差别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忽视了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诸多差异,搞“一刀切”研究,很难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时代脱节严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密集型和思维密集型群体,具有极其敏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因此最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地带来的影响并发生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模式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此类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但从总体说来说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都是有交叉和重复的,而且在现实中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研究目的
厘清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时代特征、专门针对40周岁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可操作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修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有利于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利于为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正确的师德建设路径、建立全面的师德培养模式。(2)实践意义。首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对于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觉悟高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师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应着力关注这支队伍,应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第三,有助于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2]虞文娟.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问题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师德建设相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率。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传统的集合以鲜活的形态潜移默化于师德建设的工作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师德建设的内容、环境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用现实代替想象、用生动代替乏味、用参与代替旁观,启发和诱导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的凝聚、提炼的过程。师德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地方高校的文化本质。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使教师成为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大学教师的师德与品格也会形成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贴近教师、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倡导活动,使高校教师对所处的校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讲,即组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专家、本校的资深人士对地方及高校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宣讲。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往往具有内隐性和弥散性的特征,一般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理解,需要通过对学校中人、事、物的“象征性”活动得以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些行为表象被成员所理解和耳濡目染。因此,利用地方高校的形象识别设计系统,以符号、标志等象征反复强化本校的校园文化,让师德建设具体到教师身边的“一草一木”,形成“物质”氛围。第二,围绕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底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悟文化、历史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自觉。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着重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校园文化的组成形式、内容;以此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本校历史与文化的整理、维护,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地方文化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在实践中塑造自身高尚品德与情操。高校历史传统、大学精神的整理和研究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最严肃和最崇高地继承过程,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系统总结和概括。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以此教育在校的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结语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真、善、美,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道德修养的培育,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则是教育的前提与关键。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只有不断创新师德建设领域,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本文作者:张国军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rend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young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teachers.
关键词:高等教育 普及化 教师 师德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eacher's virtue
作者简介:张云(1978.12-),男,江苏无锡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人事处处长助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低碳经济等。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ZZGJ37-09)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10dsy205)的资助。
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分析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精英型、大众型和普及型三个阶段。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步入了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傅之平,2008)。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3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与此同时,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张杰,2008)。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是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如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90%,一些转型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的毛入学率也达到50%-80%之间。可见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逐年上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源泉。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影响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教师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一大批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快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高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快速上升。高校青年教师承担教书育人重任,在基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产生影响的正常结果。
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内涵。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它包括了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关于教师师德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因此对师德的研究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就青年教师的师德而言,它是青年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
2、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青年教师师德影响分析。
首先,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青年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的影响。随着师资队伍年轻化,大量新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往往具有高学历,在科研上具备一定优势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但由于目前高校评价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职称晋升、课题经费、工资奖金等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青年教师在购房、结婚等压力下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种科研唯上的心态,致使青年教师无法在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投入全部精力,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因此,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要求青年教师合理地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需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做到爱岗敬业。
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热情影响。高等教育普及化吸引一大批博士、硕士进入高校工作,其中很多青年教师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是连续完成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求学,工作经验不足、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教学技能和方法还处于学习摸索阶段,而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要求他们承担起最新也是变化最快的教学内容。很多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细考、总结和提高,而是疲于应付各种任务。因此,这要求青年教师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在工作、生活中都需要有刻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青年教师处理复杂关系的影响。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进入新的时代,学生和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出现较大变化。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和独特认识,特们的思想、行为容易产生矛盾;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出现90后、80后与70后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对立,影响教学正常开展。另外,教师队伍扩大、部分高校博士近亲繁殖、人脉关系复杂等等都要求青年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快速地理解和融入社会。所以青年教师必须提高思辨能力,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
第四,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青年教师事业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酝酿或者已经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并且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这过程中,无论是教育体系内部本身,还是社会经济条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高等教育开放办学要求教师具备外语能力、要求教师出国进修,为提高教学能力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这些要求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年教师短期的经济收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收入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青年教师必须树立教育事业心,调整心态从长远发展考虑职业生涯规划。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存问题与原因
1、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部分教师忘却了原来的理想信念,政治索质淡薄,金钱利益至上,以至于无法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观点偏颇,甚至不顾导向地把个人成见和暂时的不满带进课堂,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其次是爱岗敬业精神不到位。在社会背景和经济压力下,有一些青年教师把教书育人仅仅当作赚钱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终身奋斗的事业。由于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缺乏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学上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上课谈天说地或者照本宣科,科研上无心钻研、急功近利甚至学术造假,违反学术道德。
第三是社会磨练不够、认识不深、只教书不育人。从学校到学校的很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社会工作和生活经历经验,缺少了社会磨练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只会作只是的“搬运工”。部分青年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因此重教书轻育人,只会传授专业知识而不动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漠不关心,无法教书与育人结合。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由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的负面效应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在激励竞争、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会引导人们在追逐利益而忽视社会关系、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尤其在对于青年人来说,短期内的经济压力和事业长期目标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重要冲突。另外由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引导,很多高校重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所以,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也无法避免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冲击。
第二,从高校角度来分析。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候,考虑的是青年教师的学历、专业能力,而忽略了个人思想品质,实际上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些高校成立了师德建设机构,但往往是临时或者兼职的一个附属机构,规定和检查只停留在书面形式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岗位设置、业绩考评、工资待遇等还是按照实际成果来划定,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不够。高校在连续扩招以后,无论教学任务还是管理任务都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管理、后勤人员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些也对青年教师不良师德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第三,从青年教师自身角度分析。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思维方式、创新精神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往往耐心不足、抗干扰和辨别能力较弱。有的青年教师受到不良影响,往往以完成任务为主,没有很好的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科研,把握不住课程知识体系,授课内容晦涩、单调,没有条理,更谈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没有师生互动和交流,也会有对教师职业和职业道德有深刻体会。角色转变太快,缺少对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感受,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系统的教师道德理念(赵春喜,2010)。
四、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对策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社会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目还要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培养人才。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对策,笔者作如下探索。
第一,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环境,发挥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教师致力教书育人的工作,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青年教师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吴明永,2010)。具体措施上,首先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其次是倡导民主治校,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听取和采纳青年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第三是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青年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总之,要发挥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机制,引导师德建设走向常规化和制度化。
师德建设是一项需要在较长时期投入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在优化师德建设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具体措施上,首先是建立健全他律机制,比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一套简单易行、多方位评价师德的操作系统,保证科学、合理地保证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其次是建立健全自律机制,比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模范报告交流会、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年教师了解国情、理解职业发展规划,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总之,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机制有助于引导师德建设走向常规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傅之平,吴明水.2008.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析.团.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
[2]李翠泉.2009.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8).
[3]朱玲,朱虹.2009.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对策[J].教师教育(6).
关键词 师德 教育 德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1学生德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学生由于心智成熟不够,对一些新生事物的辨别能力还远远不足,在接收新鲜事物的同时自然也会接收到很多糟粕,使他们产生很多负面的思想。同时,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独立性差,集体荣誉感淡薄,适应能力差,社会责任感缺失。此外,学校德育要求和社会现实的不一致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面对这种现状,广大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德立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1.2教师本身自我发展的要求
“学贵得师”,老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甚至说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留下烙印,正如所说“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
1.3教师作为学生榜样的必然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传授道理,教授知识,不仅要求作为老师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与同学们探讨人生人性社会伦理道德追求等,解惑不仅是解专业知识之惑,更要能解精神追求之惑。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摸索并被引导着不断前进。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作为灵魂花园的守望者,不仅仅是要做灯塔,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努力修德,让“德”在学生心中萌芽,像阳光般驱逐学生人生中的黑暗。
2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
2.1高校教师过于注重业务钻研,疏于德育提高
目前存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广大教师更多的时间用于业务钻研,而无暇顾及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俨然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一批,授课的时间更多的是专于课本知识的讲解,很少和学生进行精神层次的沟通,整个课堂完全是科学知识的课堂,这很显然没有很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全面合格的老师,长此以往由于和学生缺少精神层面的沟通,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反而下降。
2.2青年教师德育意识淡薄
高校师德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一方面他们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积极向上。另一方面他们生长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具有意识上的自由主义和金钱至上思想。因此,急功近利,师德意识淡薄乃至对待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等问题,时常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师之中。
2.3部分教师思想陈旧,不愿与时俱进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自我成长和自我反思的过程,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仅包含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也包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与时俱进。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思想陈旧、古板,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还是完全按照用很多年以前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这往往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与学生之间产生摩擦,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抗,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2.4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死板,师生距离远
部分教师刻板地秉承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机械的严格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缺少爱心,无法走近学生的内心,不思考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
3解决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
通过组织各类人文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提高德育意识,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拼搏精神,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成才。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之间加强了学术外的交流,在德育学生的方法上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在教师群体中营造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积极氛围。
3.2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需要引导青年教师深切认识到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特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基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其次,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学校应该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有更多机会和老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使他们感受到老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正能量。同时,师德建设也需要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成长,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3.3加强监管,督促教师跟上时代步伐
新时代要求教师在思想和专业知识方面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多元化本质上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然后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沟通,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高校可建立恰当的学生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的年终的考核,督促教师与时俱进、贴近学生。
3.4提倡仁爱教学,拉近师生距离
师德建设需要以教师的“仁爱之心”为基础。老师需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需要做到“严在严当处,爱在细雨中”,有了爱才会体会到责任。用心的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并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用一种自由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接受不同的发展成长模式,这种包容的“仁爱”之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的碰撞才是当下高等教育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源泉。“仁爱”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老师和学生关系的剂。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师素质;教书育人
一、师德建设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1.规范教师的职责,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在活动中履行相关的职责是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的,并且还要与道德观念、道德习惯相适应。这也就是通常称呼的师德。师德的产生是伴随着教学活动而显现出来的,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工作,它承载着一份特殊使命,肩负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所以对于其职业操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师德的培养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师德建设利于现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良好的师德也可以说是一部十分有益的教科书,它对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加里宁所言,如果一个老师十分有威望,那么这个老师就会给部分学生留下久远的影响。老师威望的形成并不是依靠一些比较吓人的话语来形成的。而是一个教师内在修养的体现,如果一个老师拥有学识渊博、关心学生、办事公道等等良好的品质,那么他自然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所认可和拥戴的对象。但也有一些老师的师德有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学习是第一步,只有有的放矢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培训是第二步,参加相关拓展课的培训,慢慢转变观念。这样,老师所教授给学生的道理,学生也能欣然接受,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分析
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在许多学校的建设与改革中,十分关注教师师德的培养,把它看作一项大事来抓。在部分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师德培养小组,通过他们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及工作方案来指导师德建设的工作,并且对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还担负着一定的监管作用。想要加强师德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展一系列的师德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对于师德建设工作,学校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工作体系,在学校的整体工作规划中,必须列入师德建设这一板块。同时,相关的党政部门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开展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来进行教师师德的培养,例如开展研讨会、报告会、知识竞赛等等,来推动师德师风的学习,还可以推举出一些楷模,给老师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能更好地完成师德建设。
2.加大对师德建设科研力度的培养
目前,从国家级到省部级应该多设立一些关于师德建设的科研项目,由教育部牵头,将一些有能力的专家组织在一起,进行师德建设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上,应该注重师德的相关内容、特点、表现形式以及有关规律等等,同时还应该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应该选取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与老师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有关的信息。除了这些方式以外,老师也可以要求学校做一些硬性的师德问题的研究,只有不断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科研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3.健全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在进行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师德的教育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当然,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首先用于考评的机制必须要内容真实有效、标准合理、形式公开、结果公示。并且对于考评的主体作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考评的指标体系不断地进行补充与完善,不断地增强与提升师德水平的可操作性。同时,在进行考核时,不仅要结合自我评价,还需要结合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并将这些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待遇以及晋升相结合,也可以考虑引入“一票否决”制。只有将自律与他律的方式相结合,从教师的外在行为引导为起点,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4.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
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担,既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够帮助社会培养人才。如果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那么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将无法提升。想要更好地尊重教育,那就必须更好地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提升的体现。要在整个社会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进而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使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好教师的薪资待遇。目前,国家针对教师的待遇问题做了不少的努力,对其工资待遇也做了较大的提升。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对医疗、住房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善,教师在这方面的压力还较大。(2)还应该关心老师的心声,多关注老师的需求与想法,倾听老师的心声,努力为教师减轻负担,同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科学地分配科研任务,保证分工均衡。(3)尊重教师。特别是对教师决策权以及知情权的维护。
总而言之,进行师德建设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培养方式、探索更多的新方法,总结更多的有效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补充。只有通过这个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一步一步地提升教师的师德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曾玮,曾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134-135.
[2]薛金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36-38.
一、非教学岗位教师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指出,教师要关心爱惜学生,严谨治学,把名利放一边,能够严格自律,并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和学识的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我们知道,高校的教书育人职责,不仅仅由教学岗位教师承担,非教学岗位教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同样占据重要的角色。比如,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服务性部门的教师――图书馆、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各学院的学工办等部门的教师,以及辅导员、教务员、专兼职班主任等教师群体。这些非教学岗位教师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网络中的主力军,是学生身体和心灵健康成长的监护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是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相反,轻视、忽视这项工作,将导致高校师德建设存在漏洞,最终会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影响人才培养。
二、高校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伴随的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副产品的渗透,高校教师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师德失范问题凸显。其中,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说,有的非教学岗位教师工作过程中急功近利,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工作的责任心不足,对自身的言行要求降低,不能为人师表,没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副产品随之产生。个别高校教师曾经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追求渐渐淡化,更多地追求自身的实际利益,唯利是图,言行、思想与教师的身份和要求相偏离,甚至把学校当作了市场,高校教师的身份当名片,混淆了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劳动力。
(2)高校收入分配制度不够规范。这些年来,国家和社会重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水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全国的高校存在地区差异,校与校之间,不同学院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不同岗位也有差异,如教学岗位与非教学岗位之间存在偏差。大多数学校的收入分配机制偏向于教学一线的教学人员,非教学岗位的服务管理教师申请划拨经费的项目难度较大,需要坐班,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收入待遇相对较低。这样的差异,有些教师能够看开,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部分教师利益分配上心理失衡。特别是有的非教学岗位教师,长期愤愤不平,渐渐模糊了为学生服务的神圣使命,不再以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量上开始讨价还价,细算个人得失。
(3)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陈旧。虽然高校教师师德要求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有,但是这些大多数比较笼统,没有很强的操作性,过于抽象,考核的结果基本上人人持平,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教师中产生了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
三、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1)优化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师德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观念,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①要营造尊重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教学岗位教师教书值得尊重,非教学岗位教师的服务管理育人同样重要,值得尊重。这样,有助于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劳动价值感,能够找到精神上的支点。②要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教学岗位教师与非教学岗位教师只是工作内容上不同,工作性质都是为学生服务,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同样需要得到保证,利益需要得到维护。对非教学岗位教师工作上提出高要求、高标准的同时,要把涉及非教学岗位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感。比如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要对优秀教师进行必要的表彰,如授予“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务员”“优秀图书管理员”“优秀后勤工作人员”等荣誉称号,帮助他们建立精神支点;要让非教学岗位教师的优秀者享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5.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一、把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点
1.当前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文明传统告诉我们,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政治面貌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和高度。可以看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国家处在新社会的转型期,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现象。很多青年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都了解甚微,所以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出现了不理想的态势。如果任由此种现象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于是我们要敢于面对问题,多方法、多渠道的研究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这将会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体现创新性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围绕着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意识等方面,关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在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年教师要从现实的社会环境出发,在政治体制的约束下,对师德建设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要借鉴传统道德内涵,也要吸收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体现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创新型和效率性,要形成高效的师德建设体系,这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清楚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期性
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极具挑战性。我们不仅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还要在具体问题的发展过程中灵活的使用相关的方法和技巧,这意味着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于是我们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和理想主义,我们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总结各种方法和手段,必须做好长期完善的思想准备。
二、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1.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
科学的理论知识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而且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不断的学习思想道德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的头脑丰富起来,能够清楚的分辨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要在内心时刻有一个戒律,不断的提醒自己、鼓励自己。充分说明只有不断的学习各种科学的理论知识,师德建设才能循序渐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学习模范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在教师队伍里不乏有一批先进的模范教师,模范教师的感人事迹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发挥启发其他教师、感染其他教师的效应,从而从思想深处影响着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学习模范教师的优秀品质不仅可以从身边教师汲取,还要从书籍、报纸等其他途径读取先进教师和模范教师的事迹。总之我们要从先进的人物榜样中汲取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道德修养的各种营养成分,积极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自己能够不断的迈升到新的台阶。
3.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
教师的工作艰辛和繁重,于是教师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缓慢、曲折和反复的现象,同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错误和缺点。为了能够持续不断的提高青年教师的的道德修养水平,要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提醒青年教师的不足和缺点,有针对性纠正不足改正错误。由此可见,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提升自己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引擎,通过该方式可以使青年教师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4.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师德建设的宗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热爱学生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德。要发自内心热爱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学生。青年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思想独立、具备个性的群体,不能只把学生呆板的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要把他们看作是朋友,当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克服各种困难。青年教师要用因人而异的方式和方法发自内心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向上的面对生活、学习。
5.从学生群体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
青年教师由于年龄上与学生相近,所以比较容易融入学生群体,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的言行在学生群体中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把高尚的思想道德体系向学生灌输。青年教师要善于走到学生中去检查自己的不足,积极听取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寻找自己在思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改正。
总之,做为青年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青年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热忱与努力,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林碧凤.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发展研究,2006(2).
关键词:爱岗敬业;自豪感;培训;考评;奖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92-02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师德也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今,部分高校教师师德下滑,表现在使命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高、榜样作用不够、治学态度不浓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高校师德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高校教师师德的核心价值是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为谋生敬业。许多人是抱着强烈的挣钱养家发财致富的目的对待职业的。这种敬业道德因素较少,个人利益色彩较浓,敬业不一定爱岗;二是因为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而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也是我们所说的爱岗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
爱岗敬业精神对于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动力,还影响着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观念、道德、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向学生传输的爱岗敬业的价值观,而一个敷衍了事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敷衍了事。
二、教师爱岗敬业有着丰富的内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地点是学校,工作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生产建设管理的专门技能和知识。
首先,教师的天职是关爱和尊重学生。一是要反对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教育和管理,禁止对学生进行言语伤害和身体伤害,切忌伤害学生自尊心,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对学生富有爱心,视学生为朋友,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三是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学生多思好问的兴趣,发展好奇心,丰富想象力,提高独立思维与判断能力。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才和成人,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
其次,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热爱学校。学校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场所,是教师岗位的具体所在。学校是由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组成的一个集体,他们从教书、管理、服务等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教师热爱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将个人成长与学院发展结合起来,关心学校发展,理解学校困难,保持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一致性,在学院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个人奋斗促进学校发展;(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团队合作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个教师都离不开教师这个群体,需要从群体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需要博采众长,需要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和指点。
再次,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充满激情,能不断改革创新。关爱学生,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必然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诲人不倦,情绪高亢。在课堂上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熟练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点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弱,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较少,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吸收一些,教师上课枯燥呆板学生就不愿意听讲。教师必须首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调动学生情绪,然后再将知识和技能传给他。在课外,教师能与学生起探讨人生、交流为人处世的经验,研究专业课题。教师的激情还表现在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开发更多更好的实训项目,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找到乐趣。
第四、教师的爱岗敬业还表现在热爱自己的专业,能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爱着教师这岗位,不仅要把时间和精力奉献在这个岗位上,更重要的是迎接这个岗位的挑战,对这个岗位负责。因此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如果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就不能胜任工作、误人子弟,自己与社会的距离也会逐渐拉大,被边缘化。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关注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学习理论知识,还要经常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
1.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是形成爱岗敬业精神的内在动力
师德属于意识的范畴,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意识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主要依靠教师的自我约束。教师靠什么约束自己的行为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从某个职业中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满足,产生了职业自豪感,就会热爱这个职业,愿意接受这个职业道德对自己的约束。社会发展到今天,高校教师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要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在精神方面,教师自豪感主要来源于被尊重和取得成就。
尊重需求是人类较高的精神需求,尊重需求得到较大满足有利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来自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包括两个方面,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和与之相应的物质衡量。从社会的层面看,教师得到的评价非常高,“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评语反映了这一点。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相应的衡量物质也得到了,过上了无忧的生活。具体到某一个学校,教师的尊重感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更偏向在比较中感受自己,与行政人员比较、与后勤人员比较等。在比较中感受自己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进而判断在这个学校是否得到了尊重。一个实行官本位的学校、吃大锅饭的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其他人员没有区别,甚至更低,在学校管理中没有话语权,教师就没有被尊重的感觉。其心思就不是如何教好书,而是如何削尖脑袋谋求一个行政岗位,没有办法不得不教书,谈不上爱岗敬业。
成就感是爱岗敬业精神不断提升的动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实现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欲望。自我实现是人类欲望的最高境界,它推动了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其成就感比一般普通大学教师要低。因为教师的最终产品是学生,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般比其他大学生社会地位低,教师也就没有什么成就感了。作为学院,应该引导教师推出更多的中间成果。所谓中间成果不是指学生,而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成果,如课程建设上的成果、专业建设上的成果、科学研究上的成果。促进教师多出成果,要求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有利于教师活力的发挥,让愿意做事的教师能够做事,让做事的教师能得相应的成果,而不能按资论辈,把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排除在教研科研之外。
2.良好的激励制度是形成爱岗敬业精神的外在推动力
首先,将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和单位制度化。在精神激励上,通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和倡导高尚的师德活动,树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典型,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作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物质激励上,通过设立师德奖励基金,对爱岗敬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其次,改革人事制度,强化师德考评与奖惩。通过制定准则、建立制度、形成规范等,加强师德的“硬”约束,籍此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只有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监督制度,才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才能防止和纠正教师的失德行为。师德评价与监控就作为学校人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评聘、薪资制度相配合。一方面要制定教师行为规范,使师德原则实体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渠道的师德考评制度。组织有关领导、在岗教师、离退休教师和学生成立师德考评监督小组,定期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并考评结果记入教师档案。还要制定奖惩制度,把教师师德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不能按时加薪。同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给予重奖,当然做到这一点要求学校首先打破大锅饭,实行聘任制,打破官本位,实现教本位。
再次,建立师德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通过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运用规范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加强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让广大教师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志魁:《激励--师德建设的催化剂》,《吉林教育》,2006年第7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德;评价体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而教师素质,重在师德。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师德建设。
一、当前独立学院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的一些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一种介于公立与私立高校之间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又称公有民助二级学院、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等):即为公立高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如学校的晶牌、声誉、师资等为后援,以政府财政拨款外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办学形式。为规范管理,教育部于2003年5月制定颁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此类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明确提出其规范发展的8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目前,处于规范过渡期的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举办学校的教师、学院自行聘请的教师。其中举办学校的教师占绝大部分。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些地方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使不少师资力量紧缺的学校更加捉襟见肘,一些新设置专业的授课教师更为缺乏。为保证自身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一些公办院系对教师的流动和接受外单位的聘用加以限制,使独立学院的教师聘请遇到不少困难难,师资力量较为紧缺,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师德建设。总的来说,不管是举办学校的教师还是独立学院自行聘请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认真上课,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由于商品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高校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大增,再加上独立学院聘请的多数教师,是临时性的“借用”,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部分教师中,师德方面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缺乏职业意识及教书育人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崇高的事业。这类“生存型”教师中,有的将自己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认为教师教育工作不过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有的把教师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把每天的工作看成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在职业中找不到快乐,无法融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不安心本职工作,或者把教学当成第二职业,或者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前的跳板,“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跳槽;有的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教学投入少,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少,整合力不强;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管教,不管导。独立学院学费标准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学生在某些教师那里并没有因为教育上的“高投入”,享受到相应的“高回报”的优质教育服务。正如北大陈平原教授在《科学时报》撰文所说,“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像是教授们在表演,学生们在观看演出,时间到了,学费付了,通过考试,获得一张文凭,就这样,完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是一个贩卖知识和购买知识的关系。”
(二)自身素质及师表作用欠缺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并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师追求的境界。教师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包含着道德素养,而且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盲一行都足以为人师表”。他们既是“经师”,也是“人师”,其身教、言教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然而,现在独立学院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如有的对学生缺少仁爱精神,动辄训斥;有的语言粗俗,举止不够文明;有的仪表不整,着装不够得体、庄重,上课吸烟、接手机。有的接受家长、学生的心意,向学生泄露考试内容,个别教师出现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等等。
二、独立学院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在客观上,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一些漏洞。首先,教师准人制度、评价机制重业务轻师德。我国高校教师资格准人制度,对从教人员的学历有硬性规定,对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要求必须经过培训且测试合格。而道德素质的考核如“热爱教育事业,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等,则基本上流于形式。另外,目前传统的教学业绩考核制度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是硬指标,而师德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因其不明显、不好考核则变成次要的、从属的。这给提高教师整体道德水平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其次,重业务学习轻师德教育。独立学院师资一直处于紧缺状况。尽管如此,独立学院仍坚持聘请一流的教师教学,这种办学理念对教学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流教师往往在本院系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既要为研究生上课,还有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如某校一位教师每周在某独立学院上课竟达到33节,在此情况下,他们能完成教学任务就相当不错了。而独立学院自行聘请的教师上岗后普遍业务繁忙。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剐走上岗位的几位年青教师每周达到18节课时。为了让年青教师尽快具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独立学院普遍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而师德教育则无暇顾及。
再次,教师队伍管理存在困难。独立学院授课酬金一般比普通院系的高,聘任教师很乐意去上课。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院系为了平衡利益关系,轮流派教师到独立学院上课,真正的骨干教师上课受到限甜。这无疑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独立学院聘请的多数教师是临时性的“借用”,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师资队伍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教师准人制度在实际操作中道德要求的缺失、教师在岗期间道德教育的松懈和师德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教师职业意识的模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在主观上,一些教师的观念出现了偏差。高校教师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市场经济与旧体制以及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乘隙而人,造成一部分教师理想目标实际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道德观念自我化,重利轻义――把高校作为积蓄能量、找跳槽机会的落脚点;价值观念实惠化――设法利用启己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
三、独立学院加强师傅建设的重点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特点是两头多中间少,即年青人多、退休教师多,中年教师少。为让年青人尽快成长,必须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同时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师德建设成为每一位教师自觉的行为。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1.爱岗敬业,安教乐教。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入,教师对下一代人格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育.青年和教导青年更美好和更伟大的呢?”教师通过文化的传播保持着人类自身的延续,影响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如果没有教师这种将“储存形态的文化”转化为“活化文化”的教育活动,人类的文明就会中断,文化的发展会停滞,社会就不会进步。因此,教师应保持“园丁”本色,“人梯”情操。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做好。同时要淡泊名利,特别是不要过分看重金钱,防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2.热爱学生,管教管导。热爱学生应该是教师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综合素质上的优势。由于学生大多学习条件、学习环境优越;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参与意识浓、表现欲强;在文艺、体育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特点和差异。学习动力不足,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自我表现约束能力较差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他们成才的关键。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精神尤其重要。教师不能对他们厌弃、疏远、漠视,甚至歧视、讽刺、挖苦、打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善端”,培植他们任何细小的美好的“萌芽”。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的时期,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也要用自己的品德育人。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道德品质、求学精神、言行举止等方面,都要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独立学院要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学“专才”,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熟练地进行教学。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努力做“通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教学大纲的规定还多许多倍的知识。”
其次要鼓励教师勇于创新。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改革,善于总结,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规律和有效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创见、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与此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真正明确并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求索,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三)建立评价体系,强化师德政策导向
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民办机制增强教职员工的竞争意识,激活“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任制度,制定独立学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等,使全体教职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把师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目标和师德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几方面组成,下设各项具体指标。为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实行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经自评,占10%。学生在每门课程结束时,对教师进行评价,占30%。教研室对教师进行民主评价占30%。学院对教师进行评价占30%。根据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奖惩。师德评价结果在教师聘任、职务评聘、工资晋升和实施奖惩实施一票否决制。
[关键词]:高校面上教职工 理论学习 基础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才,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只有通过培养人才方能得以实现,育人的根本是教职工的职业道德与内在素养。在教书管理服务、育人与教职工素质三者中,教职工素质是基础、是根本,教书管理服务是手段、是连接教职工素质和育人的桥梁,育人是目标,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面上教职工学习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职工素质,提升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的需要,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
一、凸显高校面上教职工学习基础性的意义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学习已成为人类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具有高素质的面上教职工虽然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但政治理论学习是仍需要坚持的集体学习形式,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而统一行动。所谓集体学习形式,是指面上教职工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照规定内容进行集中学习的基本形式,它承担着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本领和引领教职工正确履行大学使命的任务。这一任务凸显了面上教职工学习的基础性作用。它既不同于领导干部的学习也不同于教职工党员的学习,而是面上教职工通过互动交往沟通达到交换信息、思想碰撞、精神升华。
第一,所谓面上教职工,是指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医疗、后勤等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面上教职工的学习不同于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学习,领导干部的学习是从战略高度学理论、议大事、谋出路,教职工党员的学习是为更好发挥其先锋带头作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而坚守在一线岗位的普通教职员工的学习,是通过学理论、提素质、长知识、强能力,着眼于做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着眼于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面上教职工学习虽然也包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内容,但它却不是从战略层面上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也不是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而是着力于从基础层面加强师德教育,它涉及一切新思想、新经验、新知识,适应不同层次教职工思想多样化的需求,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增强面上教职工的育人本领,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服务。
第三,面上教职工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本领。作为育人主体,高校面上教职工既要担负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需承担传道的使命,而高尚的师德,是对受教育者最具体、最生动、最深刻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目前,虽然广大高校教职工的师德主流是好的,在各自岗位上,培育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并引领文化发展。但仍有部分教职工却在多元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出现了职业理想信念弱化、教书育人思想淡化、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爱岗敬业精神缺失等师德失范现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它既是营造和谐育人的关键,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面上教职工学习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武装教职工头脑,使其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自觉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做好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保障。
二、当前高校面上教职工学习的困境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对许多高校面上教职工学习现状的真实写照。总地来说,面上教职工学习存在针对性不强,主观能动性不高、时间难以保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面上教职工学习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而学习制度缺失、学习主体缺位、学习载体缺乏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习制度缺失
学习能否取得效果,制度是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一种相对“软性”的活动,这种“软需求”只有通过建立刚性的制度,才能使其成为一种没有弹性的“硬需求”。当前高校面上教职工学习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组织运行机制。一方面,对于面上教职工的学习由“谁来抓”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政治理论学习是按“党委部署、宣传部安排、党支部组织”的直线式组织管理体系推进,这不但将非党员教职工排除在学习范畴之外,而且不利于整合和调节各方面力量推动学习的持续开展,这种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置欠科学、有待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对于“抓什么”的问题,原有的学习组织制度不规范、存在缺陷,制度内容过时、设计不合理,缺乏可行性、可监督性等问题。第二,缺乏学习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没有切实提出“怎么抓”,造成学习落实执行过程中应付了事,搞形式,走过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变成一句空话。
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只要抓好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即可,而学习是软任务、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将其置于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一个样的地位,更不用说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意识不强。制度作为现实的客观反映与总结,常落后于现实环境,永远没有一成不变、一以贯之的制度,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面上教职工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在不断变化,用以规范学习的制度相应地也需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然而目前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从而造成学习制度的显性和隐性缺乏。
2.学习主体缺位
所谓学习主体缺位,是指在政治理论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作为学习主体的教职工没有参与学习活动或虽然参加到学习活动中,但没进入学习状态,“人在心不在”的“应景式”参学,完全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导致学习实效性不强等现象。这是高校面上教职工学习比较突出的问题。
造成学习主体缺位的原因从浅层次来看,是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深入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者本位的价值取向,即组织者把学习活动看成是简单的信息授受过程,将面上教职工置于学习活动的客体地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没有从其内在需要和自身特点出发,去激发面上教职工理论学习内在动力,这严重剥夺了教职工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和地位,使教职工被动学习的多、自觉进取的少,导致学习主体缺位。
3.学习载体缺乏
学习载体是贮存、携带学习信息的载体,是组织者针对一定的学习目标,在相应的学习策略指导下为传递学习内容而设计编制的学习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学习载体所传递的是付诸于内在认知反应的学习内容,但它本身不是学习内容,不是学习者认知的对象,它只不过起到促进认识的作用。面上教职工学习需要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利用载体来让教职工高效能地达到学习目标。学习载体可分为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三种基本形式。目前,许多高校主要采用学文件、读报纸、开大会等载体,在活动载体这一块基本是空白,即便是符号信息载体仍然停留在“你讲我听”的固化模式阶段,缺乏多样有效的载体。事实证明,这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式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这主要是人们对学习载体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没有意识到学习载体对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因而忽略了对创新学习载体的研究和应用。
三、凸显高校面上教职工学习基础性的举措
加强高校面上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面上教职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学习新机制、新路径、新载体,促使面上教职工学习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
1.完善学习机制
一是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把关,逐级负责”的组织运行机制,校党委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并主持制定学体规划和重要学习制度;宣传部认真安排,制订学习全年学习计划、学习专题;工会具体组织实施。此组织运行机制中,重心是在工会这一级,强化组织执行力,加强基层运行机制建设,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动员、有辅导、有讨论交流、有内容、有记录、有考勤、有档案、有总结考核等。
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明确考核的内容、形式。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主要从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考查,最终落脚在教职工的师德状况、育人能力、单位的科学发展水平上。对学习内容、方式、载体、次数、效果和参学情况等逐一考核,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其次,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将面上教职工参学的综合情况及表现作为硬性指标作为年终考核、评优活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重要依据之一,着力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再次,学校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促,促进学习务实有序开展。
2.强化主体地位
强化教职工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取得实效性的根本。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面上教职工学习主体地位:
一是制度设计上保障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摈弃组织者本位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教职工为本,树立组织者和学习者互为主体的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面上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理论学习需求,无论是考核机制还是激励机制设置都要着眼于激发教职工的学习动力,从制度上促使教职工自主生成对学习的需求与期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思想交流与信息整合中。
二是改进方法激发面上教职工学习的主体性。政治理论学习不是为学而学,也不是为纯粹完成政治任务而学,真用是目的,真学是基础,只有让广大教职工感到政治学习管用,他们才会真学,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学习既入耳又入脑入心。因此,要注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面上教职工学习与育人职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学校的发展状况、教职工本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习的主体性。
三是学习内容符合人的主体需要。在内容选择上紧扣面上教职工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圆满履行育人职责的内在要求,这是增强学习供需一致性和学习吸引力的关键。一方面,从横向拓展和丰富学习内容,不但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学习党的理论、国内外形势政策,最重要的是学习完成高等教育中心任务所开展一系列活动所需要一切内容,特别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高教改革发展内容,全方位把握趋势,转变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另一方面,从纵向把握面上教职工深层次需要来提升学习内容深度,学习内容从“是什么,做什么”到“为什么”、“发展结果和趋势是怎样”层层深入满足面上教职工学习需要。笔者建议教职工学习内容以专题设计按理论学习、道德建设、教育论坛、时政学习、校务工作等板块进行开展。
3.创新学习载体
一是努力完善符号信息载体和网络载体。首先,开拓适合面上教职工的形势政策讲坛,拓展面上教职工理论学习的课堂。着力建设一支由校内校外知名专家组成高水平宣讲团,以提高政治学习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可在校报开辟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学习专版,充分发挥校报在面上教职工学习中营造舆论氛围、提供学习资料、引导观念转变的作用。再次,不断完善丰富“理论教育网站”,通过网络载体展示最新理论成果、播出生动感人的先进人物报告、播放经典的教育影视片,开展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等,使理论学习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二是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改原有灌输式为互动式活动,开辟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主题报告、考察调研或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参加短期支教或街头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载体,同时精心组织开展一些为广大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譬如,建立教职工“学习月”制度,在“学习月”期间组织开展演讲比赛、技能比赛、文化沙龙等活动,让教职工在活动中交流思想、提高师德修养、激发创造力,从而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荔.论高等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J].昆明学院学报,2010,(4).
[2]何爱华.高校师德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关键词:师德 全员育人 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中考失利的学生,学习上、品德上、行为上所谓的“差生”成为其主要组成。他们往往具有这样一些典型特点,如: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缺乏应有的理想和追求、叛逆心理严重等。因此,他们的管理也是一大难题。教育原本应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共同承担,可事实上,学生并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种轻视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他们往往已经对孩子失去信心,完全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有部分家长甚至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只留给学校,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上基本处于失控状态[1][2]。由此可知,学校的教育已是学生管理中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职业学校能否守好这道防线、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又如何呢?
一、 学生管理现状
职业学校多采用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一般是由学生处牵头、系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共同承担。在各级各类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尽管如此,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根据往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态度、对老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在校园贴吧上发帖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学校的抱怨多,对学校的肯定少;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见到老师打招呼的情况少之又少;毕业的学生一去不复返的比比皆是,能记得学校和老师的真是九牛一毛。学生对学校、老师冷漠至此,在现在这个提倡“德育为先”的教育环境下,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情何以堪?可能学校的每位老师都会认为自己为了学生付出了很多,可为何学生依旧是这样呢?
二、 学生“缺德”原因分析
据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相关部门和班主任的事。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哪个系的?哪个班的?班主任是谁?很少有老师会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抓住最佳的时机,现身教育;
2.当一个老师在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记得的往往只是:我是老师,他是学生,却忽视了“学生也是人”的这一事实。给学生的尊重不够、关心不够、信任不够,这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很多很多的教育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以学生为本,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那么再多的教育方法、教育技巧都是罔谈;
3.家长和社会给予的关注太有限。前面已经提到,教育应由三方面共同承担,可是当这一工作只剩下学校孤军奋战的时候,学校承担的不仅仅是高出自身能力几倍的工作量,往往还要承受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质疑。学生身处这种矛盾的教育体系中,也让学校的教育事倍功半。
三、全员育人的重要性
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集全校教职工之力,努力促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只要有学生存在的地方,你就是老师;只要有老师存在的地方,就应该有教育。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提倡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每位老师都应该很清楚,那么,在整个校园内就可以形成一个“他律”网,让正能量可以得到弘扬,让负能量无处遁形。另外,学校的老师都有一个小的社会网,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影响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那这个社会对学生将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而且,正如木桶理论一样,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绝不是取决于哪位老师对他最好,而在于哪位老师对他最不好。他不会因为一个老师对他好而爱学校、爱父母、爱社会,却会因为某位老师不合理的行为举动而恨学校、恨父母、恨社会。因此,全员育人是势在必行的。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全员育人呢?全员育人已经提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这仍是一句口号。为什么呢?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谁喜欢没事往自己身上揽事,而且,为人师表也要求老师更加自律,这样的话,谁愿意去做这个师表呢?不管你愿不愿意,老师之所以是老师,就是因为有学生在,只要有学生在你面前,那你就必须为人师表,这在《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一书中有明确的诠释。所以说,学校的教职工,不管你上课与否,不管你是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也不管你是行政人员还是宿舍管理人员,凡是与学生有接触的,那你就是老师,就要为人师表。之所以校园全员育人的局面难以形成,就是大家忽视了这一点,错误地认为只有任课教师、班主任才是学生的老师、才肩负有教育的责任。因此,要做到全员育人,就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切口,唤醒大家的意识,引起大家的重视。
四、 开展师德建设,促进全员育人
师德建设虽是每所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活动的方式也有很多,但是,若想以此为切口创造全员育人的局面,其活动方式还需仔细斟酌。既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围绕学生,那么,师德建设也应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学校可以以“歌颂老师”为主题,面向学生开展征文活动,在校园网首页开辟专栏,定期更新。要求文章中的老师可以是学校任何部门的教职工,而且在文章中必须言明其身份以及主要事迹。对于学生而言,文章一经录用,可给予适当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老师而言,可能无意识的一个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在这样一个公开的网站上曝光,这对他无疑也是一种积极地肯定和鼓励;而对于其他老师而言,与学生报道的老师的事迹对比,日醒己身,也必能有所改进。这一方法即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关注正面的事例,减少负面形象的影响,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无疑都是双赢的。另外,学校还可以将老师典型的事迹编成册子或以文艺形式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同样达到弘扬先进事迹的目的,还可以成为师德建设的一大特色,增强学校在同行及社会上的影响力。
五、 小结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品德,以师德建设为切口,可有效促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师德建设应当是职业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只要“师有德”,学生日日沐浴其中,还怕学生“缺德”吗?
参考文献
一、当前我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
近几年来,我校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举行“强职业道德,树师表形象”演讲赛、“班主任工作”专题研讨交流会,广泛开展“团体研修”活动。尤其是教师大会、党员会、教职工大会的召开,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其使命感、责任感普遍增强,人人争创一流成绩的浓厚氛围正逐步形成。
(一)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争创一流教育质量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新兴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的模范教师。他们的爱岗敬业和忘我奉献,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追求一流的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使我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很合理,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教师虽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普遍认为,抓质量是硬任务,每时每刻都不能松动,而师德建设是软任务,是间歇性的工作,见效慢,致使师德建设工作不能深入开展,不能持之以恒。
2、缺乏典型性培养。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方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搞一两个活动、办几件事情就能奏效的。要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重点、有典型、有活动,从上而下,从内到外,围绕一条主线,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抓出成效。我们彭中这支教师队伍,还没有推出一个在全县能表率的师德典型,我们学习的师德典型片子,都是外地校、外县区的,与我们离得太远,必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培养我们的典型,实施“培养——选拔”活动,用我们自己的典型带动我们的教师队伍。
3、工作作风方面,部分人业务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好,对工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全面了解具体的校情、教情、学情,大搞形式主义,真抓实干做的少,对工作不用心,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对工作“等”、“靠”、“推”。
二、对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落实“狠抓质量效益、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一办学宗旨,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事业中去。现就下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道德的特殊性: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础。
师德建设要抓好,首先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让领导小组切实负起全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督促责任。另外各年级组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二)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全国教育系统的典型千千万万,但对教师影响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他们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因此,我们要培养、树立一批典型。要把近年来我校教育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通过我校“穿、帮、带”活动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三)以活动为载体,讲求师德效果
一是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全校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全员参与,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二是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开放我校教职工活动室,组织教师进行有益性、友谊性、团结性比赛活动。三是加强对教育理论和业务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四)构建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
一是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精心设计评议材料和表格,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位任课教师进行评议、打分,同时用一个综合栏目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学生家长评议教师。定时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领导班子成员评议教师。在自查会上,班子成员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
(五)实行鼓励政策
大力表彰师德模范教师,树立和弘扬师德正气。对我校涌现出来的师德模范教师,学校要进行表彰鼓励,把师德作为岗位聘任、评优树模的重要内容,从而营造人人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
三、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校教师的师德有了质的变化,精神面貌换颜一新,在学校特色建设和教育教学等许多方面都提出:很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一)针对“当前影响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问题是哪些”提出:1.物价上涨,教师收入低,影响工作积极性;2.城乡教育依旧严重不均衡;3.加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奖励,鼓励城市优秀到农村任教。
(二)针对“如何促进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提出:1、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使其与城市教师收入接近并逐步持平,2、制定相应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的差距,进而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三)针对“如何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县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 提出:1.学生读书感觉无成就感,因厌学而造成辍学;2.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评价教师,造成学生辍学;3.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造成学生辍学;4.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素质;5.实行控辍保学责任制;6.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力度;7.严格控制班额,让每个孩子得到关注。
(四)针对“如何深化我县职业教育攻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提出:1、设法缩小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差距,改善办学条件。2、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办法,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解决教学水平不高这一难题。3、扩大招生,面向全区乃至全国招生。不可局限于县内招生,多招优秀生,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校。4、毕业就业安排要多元化,让毕业生得到真正的实惠。5、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