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22:4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的校园已不在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各大校园因此每年都会因失恋或别人的感情原因而跳楼或割脉的现象。因此,中国计量学院零点调查协会校园文化部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希望能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本次调查针对在杭九大高校,即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入室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等抽样方法,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3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3份,有效问卷占90.23%。我们将这1173份问卷在暑期全部用于数据分析,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应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调查报告的格式包括:标题、署名、正文。
1.标 题: 三种写法。
① 一般文章标题的写法(如:《西部企业生态立旗“一石三鸟”》,《某某市蔬菜的品种结构问题》)。
② 类似于公文标题的写法(如:《某钢厂技术供应处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查》,《关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调查报告》,《对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的调查》)
。
③ 正副标题写法,一般是正题揭示主题,副题写出调查的事件或范围。(如:《 振兴经济要靠科学技术——包头市依靠科技人员发展工业的调查》。)
2、 正 文: 由两个部分构成,即 前言;调查报告的主体。
(1) 前 言:扼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
做了哪些调查;
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2 )主体: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和议论。 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时代催生出高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得以前所未有的凸显,但职业教育如何保证培养高质量、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而职业教育为此进行的教学改革,却出现了让大家惊诧的结果:缩减甚至取消文化基础课,全力推行专业课。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未来中国前途的担忧。
1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1.1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轻视
高职院校为了强化自身的职业性,从办学理念上轻视文化基础课,强化专业课。时代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很多高职院校在夹缝中生存,为了保证生源,学校就以最新最热门专业来吸引学生,为了留住学生,学校不惜代价缩减文化基础课,甚至一刀切除文化基础课,以此来保证专业课的学时,殊不知这样做违反了人才培养规律,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不利于高职教育长远发展。
1.2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自成体系,井水不犯河水,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有的内容互相重复,有的衔接不紧密,没有为后续课程起到先导的作用。理论与实践分离,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生无法认识到基础课的功能,不知学以致用,甚至认为学习文化基础课是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导致很多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开小差,甚至逃课。
1.3文化课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惧怕文化基础课,其原因:一是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有惧怕心理,如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数学基础很差,高职学习时就特别排斥数学,还有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最怕写作,高职课程中安排的应用写作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大负担;二是文化基础课的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有些知识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
文化基础课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联系实际少,学生找不到兴奋点。通过实地调查,很多文化基础课老师在讲授课程时依照的是普高的教法,甚至是中学的教法,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无兴趣、对文化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的特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纯理论为主,联系实际不够,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影响学生进入社会的生活前景和职业前景,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文化基础课的改革。
2.1 正确认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
高职教育出现文化基础课不受重视的现状主要源于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据实地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为学生,而是营利,这样一来,学校在整个课程安排的时候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尽量多的安排专业课,而把文化基础课搁置一边,因很多家长认为花钱来高职院校学习是学专业学技能的,不是学那些“无用的”、“浪费时间的”课程。对于这样错误的认识,相关领导不是进行有力的反驳,反而顺水推舟。殊不知,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基础课也为专业课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打好基础。高职生的基础比较差,无法主动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地位,这需要办学者,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大力宣传,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利于高职教育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2 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无论是学校领导层还是教学一线专业教师或是学生都把专业课至于最高的地位,自然就忽略了文化基础课。认为学习文化基础课会耽误学专业课,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学好文化基础课,会让学生有更豁达的胸襟来面对自己面临的一切困难,能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知识理解专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培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程,从治学理念上重视文化基础的教育,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心理,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3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加强自身教学的改革,是摆脱目前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学中应针对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把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灵活结合。如在给营销专业的学生讲授《应用写作》中的:“调查报告”时,可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进行产品等的宣传和推广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应做一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以此导入课程,让学生认识到调查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是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从而积极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除了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外,还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调查、课堂演示等。采用的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地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摘要:应用写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技能性课程,应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对应用写作实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把抛锚式、支架式、随机式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到应用写作教学中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支架式;随机式
应用写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技能性课程,应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探讨能确实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教学模式是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们应该考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并不少见,从宏观的指导意义到微观的课程教学的运用都有所涉及,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涉及。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
应用文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文体,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应用性”是其本质特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用写作的基本写作格式的理论知识不难掌握,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写作实践,用什么题材让学生训练,怎样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与学生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即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对应用写作实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l、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经验的经验积累去顺应新知识,丰富新知识的内容;或是应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改造与重组。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些新知识。如在讲授一则关于电脑买卖合同的写作,让两组学生分别扮演校方和经销商方进行模拟谈判,然后根据谈判结果,在了解完合同的基本写作技巧后,让学生拟订这一则合同。
2、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非常注重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学生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协作查找资料、确定写作提纲、完成写作文稿等显得颇为重要。如在调查报告写作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去调查、讨论,一起合作形成文章。
3、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平常的教学环境,学生并未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与支持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学习文种写作的基本格式,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获取和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提供课外例文等信息资源不仅仅为写作技巧的讲授服务,更要让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进行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5、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相互合作与交流都围绕意义建构的中心。这一点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是应用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文种写作的基本的格式与写作技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或现实的情境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会写作,也必然要求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人际交往能力。
二、应用写作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
(一)抛锚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创设各类文体的写作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写作动力,通过学生共同拟订实施方案。展开应用写作定向,并通过交流、讨论、评价、验证假说及修定应用写作方向来完成应用写作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l、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吻合或与现实生活基本一致的情境。2、确定问题。确定一个学生熟悉的与现实密切关联的真实性问题(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3、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至于具体的解决过程交给学生解决。4、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有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的经验交流,也有老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效果评价。
如要写一份有关班级出游计划的会议纪要,可以进行如下步骤:1、创设一个班级出游计划主题班会的情境。2、让学生确定班会讨论的大致方向和会议纪要开头、主体、结尾如何写的问题。3、让学生自主学习会议纪要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的写法。4、让学生5人一组发表出游地点、出游意义、出游活动组织、出游安全等事项的观点,其他同学做记录。5、学生5人一组提交会议纪要的写作文稿。6、学生与教师一起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对较好习作进行修改并给出范文。
另外,如要讲授有关启事等的写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事先让学生各自收集材料校园内各类启事的原文,接着对学生收集的启事的范文进行归类,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学生重新分在同一组。接着确定如何把握启事写法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各类启事的写法形成文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指出学生总结的不足之处。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的各类启事的写法的不足之处,总结写作此类型的启事应该注意的事项。
再如在讲授“公文的拟办”(操作性非常强的过程)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一讲授公文拟办的各个程序,学生印象不深刻。而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可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某服装企业要制发一公文,教师可在写作模拟实验室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完成从草拟、会签、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相关程序。每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一起商量如何完成任务,当然,有问题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沟通,教师要起到启发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草拟、会签、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进行流水作业。最终,教师再点评每组学生的优缺点。当学生立体地把公文拟办各个环节完成,其实就可以把抽象、繁杂的理论化为具体的、实在的操作技能。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心理,要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的“锚”抛在学生的关键点上,要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能掌控整个教学进程。有时,在使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时,还要与启发式等教学模式相配合使用。
(二)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一般具有如下过程:l、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如讲授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写一有关《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将问题拆解为确定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内涵,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开展情况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报告写作等。接着让学生了解:1、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等问题。2、调查的范围与调查方法。3、调查报告的写作。再接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上问题。
然后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收集有关闽南文化色彩美育、校园文化建设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闽南文化色彩美育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关于调查的范围与调查方法的问题,假如调查的范围定在本校,接下来让学生先讨论将如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是典型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还是普遍调查,根据学生所提供的调查对象进行分组,每8人一组。让几组学生各自用现场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电子邮件、上门访问)等调查学校闽南文化色彩美育的实施现状。第三个调查报告写作技巧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探索调查报告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引导每组学生进行写作,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共同完成的文章,对不同组的学生的习作各自优缺点作比较,然后给出具体的范文供学生参考。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教学的主线。支架式教学过程的展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随机式
“随机式教学是指: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如要训练请示的求批性与求示性不同类型的写法,可以把一些具有相联性的文种打通,成为一个实训单元。如通知、请示、批复为一个训练单元。计划、通报、请示为一个训练单元。第一个训练单元主要解决的是求批性请示的写法,第二个训练单元主要训练求示性请示类型的写法。第一个训练单元中,如学校后勤管理处发了一个加强学校桌椅管理的通知,某班级教室存在桌椅毁坏的情况,请你以班级的名义向系里写一份有关更换桌椅的请示,同时以系里的名义写一份批复。
第二个训练单元中,如某服装公司准备接待一批外国客户考察,让办公室秘书拟定接待计划,在外国客户考察期间,XX车间XX等工人在上班期间打牌,违反公司规定,损坏公司形象,让你以分公司的名义写一则批评通报。在写批评通报之前,分公司先向总公司请示该给予XX工人怎样的处分。
在讲请示的写法时,在不同的训练单元中随机进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强化对请示的理解,拓展思维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物的不同层面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学会独立探索的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的协作学习,让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如接待计划)的制定,对批评通报的写法进行讨论,协商完成,从而构建共同的意义,并通过成果展示,在更大的学习群体中回顾共同意义来构建可以共享的集体意义。
把一些相联性文种打通,成为一些实训单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就不是简单按照挑选公务文书、事务文书、财经文书中常用的文种来进行讲授,而是要在构建一定的项目任务,把可能常在一起出现的文种合在一起讲。对于一些非常常见的文种可以在多个训练单元中体现,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笔者把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08文员班)同未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07物流班)进行比较。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授得再精彩,学生因为是被动的学习,学校效果并不理想。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可以有效地建构自己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会议纪要时,前者(08文员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讲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出游计划的班会的讨论,学生们因为有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接下来的有关正文写作的把握中更清晰、更透彻。
项目学习教学法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杠杆”,在实施时,我们应注意选准以下四个“支点”,以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支点一:任务
[课堂描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特色吗?(项目学习)漫步校园,你们是否发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存在不相契合的现象呢?是否发现还有很多地方的设计与我们的办学特色不相协调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到校园各处去走走吧。
PPT呈现学校景点(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梅园、求真园、学校橱窗、项目活动中心、走廊、班级教室、专用教室、楼道……
师:哪些地方能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特色?哪些地方应该改进,使之能彰显学校特色呢?
学生自由表达,其余学生评价。
师过渡语:最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把“项目学习”的特色反映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去,希望同学们群策群力,为学校献出好主意。
[课后反思]
任务是学生探索活动的目标。项目任务的设计首先必须是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或现象。问题与实际生活相链接,这对学生来说显得“触手可及”,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主动发问、主动探究,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其次,项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挑战性。本课时中学生在解读名校校园文化建设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并非照搬、克隆他人的成功经验,这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再次,项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通过某项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投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包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资源。
支点二:活动
[课堂描述]
活动一:典型示范,解读主题。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校园文化吧。
教师在校园网提供几组有关介绍名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视频短片,让学生选择性浏览。典型示范,为下面学生自主选题环节作铺垫。
师:校园文化建设可能涉及到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通盘考虑这些因素。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小到一草一木的布置,在设计时都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活动二:发散思维,收集创意。
师过渡语:看了资料介绍后,同学们想参与到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吗?
PPT呈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是校园文化小小设计师”。
师:你由这一主题想到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把你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小卡片上。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立足项目学习特色,从“校园文化”设计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若干问题。
PPT呈现此活动环节的注意事项:①各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的问题;②围绕主题,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问题或内容;④选题的原则:有价值、可操作。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出示各小组的研究内容:特色展览室设计、增设校园景点、走廊展板设计、班级环境布置、“项目学习工作室”环境布置、校徽设计、校旗设计、擞锖岱设计、网站建设、宣传手册设计、对外PPT宣传设计等。
活动三:聚焦热点,筛选课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合并归类,推选出大家比较集中的创意,确立五个子课题;以自主选择为主,教师适当调整,重组研究小组;成立“我是校园文化小小设计师”各子课题的研究小组,调整座位。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选举小组长,自己在课后聘请指导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活动四:讨论分工,明确任务。
综合考虑各小组的实际需要,讨论并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任务。PPT呈现成员分工建议,供各小组参考采纳。
小组成员分工:采访、实地勘察和数据处理、资料收集(摄影、图书音像、网上信息)、文字编辑、策划宣传等。各成员明确具体任务:①采访:负责采访校内领导、教师、同学和家长。采访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草拟,指导教师适当引导。采访一周内完成。②实地勘察和数据处理:负责开展实地(如展览室)面积勘察活动,获得准确的数据和绘制简单的平面图;负责观察和拍摄校园内不能很好体现特色的地方,并作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负责整理采访人员得到的所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并作进一步的计算处理。③资料收集:负责收集我校师生在“项目学习”特色方面的一些获奖资料、各种活动的音像资料、校园网信息,负责通过图书室查阅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资料,负责网上收集其他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④文字编辑:负责对景点进行文字描述;负责随时录用采访得到的稿件,编辑小报或制作“项目学习以人为本”的专题展板;负责研究方案、调查报告等文字撰写工作。⑤策划宣传:负责原型设计和成果展示,向校内外师生进行宣传。这项工作可以和文字编辑合作完成。
教师温馨提示:分工根据各课题实际需要设置,不求面面俱到,有些分工根据任务的轻重可以合并,有些分工可以安排2人以上共同完成。学生讨论研究,现场填写分工安排表,并上交任课教师。
[课后反思]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
1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1.1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大、中(小)学生守则、大、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在学校管理中各大专院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也要体现这个原则。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1.2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各种社团活动,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能力和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1.3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
2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校园园林规划、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学校以文化以感性的形势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化情感化,艺术化地融合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美的,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实现人格修养的提升。
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军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歌咏比赛在团委指导下建立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普法协会并积极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院学报,写诗歌、散文和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3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妇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一流的校园文化哺育出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生,未来学校的竟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竟争。树立“文化立校”大旗。将对提高学校竟争能力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对于学校要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上创特色,但要注重德育效果。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肃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洁等等。需要改进和创新。
为了庆祝国庆____周年,歌颂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体验家乡变化,激励广大同学爱国,爱校,爱家乡的情感,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特举办此次“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主题的国庆实践活动。
(一) “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
全校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央视网、或其他链接网站,以个人名义,也可以采取小组、团队、班级或家庭等方式进行签名,同时留言寄语。留言寄语内容要主题突出,健康向上,放映真情实感。
(二) 主题活动
七年级: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
以“爱我家乡,保护环境,为建设生态博望做贡献”为主线,开展绘画、摄影、环保小制作活动。(任选一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每班上交作品五份。
八年级: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比赛”活动。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把“三个倡导、24个字”的基本内容体现在手抄报作品中,每班上报作品5份。
九年级: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文秘站:
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居住相靠近的4-6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假期过后的一个星期内以班为单位上交10篇社会调查报告。
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村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7)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
8)中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9)中小学零用钱数量的调查
活动时间:10月1日——7日;
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遵守以下原则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活动期间要注意安全,保证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益。
2.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邻近村社开展活动。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被评选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尽人意,笔者基于此进行研究,探讨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文化,文化,言之固易,要正确地加以定义和完备地加以叙述则是不容易的事。”这是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在其所著《文化论》首章发出的感慨。其他对文化的解释古今中外已达200余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众说纷纭。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的情况。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学生及职工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的总和:狭义是指:校园文化是相对课程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主要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缺乏的艺术教育及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校园文化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神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的群体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而对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来说,要想真正成为示范性榜样的高职,更需要长期的不断探索和积累。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问题。
1.片面重视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内在表现及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却背离了核心内涵精神文化建设,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物质建设中,在建设校区中,一味追求规模和气派,其建设层面上不亚于本科院校,同时也缺少了有创新的职业精神文化和蕴含的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内在的,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再好,也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够准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其定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定位过低或者维持原样。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一些高职院校还是没有改变原有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模式、策略方法,没有及时进行角色调整和文化提升,尤其是未及时提出原有不适应高职院校办学要求的精神理念。另一种情况是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盲目提高,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而没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模式。
3.人文教育缺乏。
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人文修养,具有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课按一定比例列入教学计划中,从而促使高职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和发展,促进他们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未来,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整体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性。
从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教育教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等内容,但很少看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职业教育和整体办学大背景下统筹规划实施,引不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就缺乏规划意识,使得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
5.“千面学校”,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然而高职院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容易过多地借鉴本科院校或同类型院校的做法,出现“千面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之处,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学校容易失去竞争力。
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全面的职业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同样也反映了学校的校纪、校风情况,它能够产生强大的调节作用和巨大的约束力。在缔造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校风学风中,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如同在企业一样,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练兵。优良的校园“三风”(学风、教风和管风),共同构成一所职业院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可以更好地发挥规范、筛选、激励和凝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2.强化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文化,创建校园企业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大潮中长期打拼积淀,体现企业精神、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蕴含企业发展张力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企业文化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引进知名企业家为客座教授上课、讲座、报告引进企业支援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形成校园企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调查、实训实践、参观考察、校企联谊等给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3.重视整体规划,促进校园文化内部结构层次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内部结构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构成的。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院校把这些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的规划里”的问题,这势必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蕴含于实务运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8.
[2]汪长星.解析高职院校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李家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1.
[4]吴巧瑜.广东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报告[J].广州示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0.12.
[5]刘登名.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6]陈俊.西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7]朱发仁.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必须实施校企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8]张全副.浅议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4.
[9]梁凌洁.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五大闪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
[10]葛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于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摘 要 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化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使人们对能带来休闲娱乐的体育运动的需求不断增大,更重要的是社会各方面普遍认识到体育产业所具备的多元化功能和巨大效益,多种所有制经济体步入体育行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体育运动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 成都 高校 网球 俱乐部
一、成都市网球运动发展状况
(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开展网球运动的基础
成都自古以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铸造了天府之国,深居内陆的位置又免受了战乱之灾,成都人民天然就具有一种幸福感,并传承了包容的性格。成都是全国网球运动开展最早的城市之,而成都相对温和的气候,冬季在球场上依然可以看见热情洋溢的网球爱好者,场馆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成都网球运动在其发展的半个世纪至今,其发展速度飞快,已经逐渐进入全国网球发展的前列。
(二)强大的群众基础、过硬的硬件设施是网球运动开展的保障
据相关部门统计,成都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从最初的几十人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发展到截止2011年的十万网球人口。据统计,成都市的网球场地在2000年只有500片,而根据网球运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各种方式的投资修建,目前,成都市网球场地数量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翻,达到980片之多[1]。
(三)积极推进校园网球文化推广,让成都的网球运动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
2006年由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市网球协会牵头的网球进校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将成都市金琴路小学作为第一个校园网球的试点学校,在其开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截止目前,校园网球试点校增加至32所[1]。校园网球的开展,使得成都市网球运动可塑性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参与,增加了成都市网球运动的活力,为网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成都市网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网球消费结构不合理
据王丽萍2005年硕士论文对成都市419名网球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在购买网球拍、球鞋等实物型网球消费支出比例上消费者愿意投入较多货币资本,而在参与型网球消费支出中大部分消费者则选择去免费场所进行网球消费,在观赏型网球消费支出上高达80%的消费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免费途径观看网球比赛[2]。实物型消费支出奠定了网球开展群众基础虽然广泛,但说明在赛事方面或因门票太贵或缺乏吸引力。
(二)相关专业人员欠缺
从业人员作为网球经营的直接操作者,负有网球培训、网球指导、网球咨询等技术性工作,其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对经营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据王锐2007年硕士论文调查显示,有关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者仅占22%,专科与其他学历之和为78%,专业化结构方面:本科(体育院校技术科类本科生)占9.8%,而且大部分为兼职人员,受专业培训者仅占2%,未受专业培训者占28%[3]。就网球市场的管理层而言,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专业化水平都有待于提高。
(三)网球场馆数量不足,经营状况不乐观
成都现全川有网球场约900余片,成都地区已达650片(沙地占17%),其中各类网球场馆产权所占的比例从高到底次序为国有49.6%,集体占30%,股份制占私有12.4%,私有占8%[3]。可见成都目前网球场馆说成都市的网球场馆仍然是绝大多数属于公有经济成分,特别以国有经济成分居多"这表明成都市的网球场馆的经济成分还很单一,这就造成多数网球场馆收入来源单一,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三、成都市网球运动与成都市高校的互动关系
(一)网球运动的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可定义为: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4]。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在校园中的营造和蓬勃发展对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理念具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网球运动深厚的内涵:“从运动到休闲,从生理到心理,从社会到环境,从营养到养生,它独特的魅力己成为现代社会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之一”在网球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将有助于把高校学生真正塑造成为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团结协作、适应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二)校园引进网球运动的互补优势
现在的大学生年轻而充满活力,喜欢新事物,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事物,是未来网球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中建立网球俱乐部,做好网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也培养了更多的网球人口。体育系统在长期比赛实践中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形成了优良传统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有技术指导优势、场地器材优势、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优势、文化教学优势、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的优势、思想教育的优势和体育普及的优势。在校园中引进网球运动,吸收网球运动队进行训练学习,增加体育人才的文化修养,同时可以使更多业余爱好者享受到各种优惠的网球资源。
四、成都市高校网球俱乐部构建原则
(一)充分发挥高校各院系部的支持
网球俱乐部的运作与管理渗透了高校学科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与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在比赛训练过程中难免又会遇到受伤,这时涉及到医学康复专业。可以说网球俱乐部是整合学校学科资源的一条途径,要求高校各院系支持与配合。
(二)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网球俱乐部作为学生校内知识学习和校外实践锻炼的连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社会体育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建设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积极吸收社会赞助,通过日常广告招商、赛事冠名赞助、奖品提供等方式提供企业参与空间,一方面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另外也给企业发现学校人才的机会。
五、成都市高校网球俱乐部发展的规划
(一)结构规划
成都高校网球俱乐部发展主要依托于学校三个管理部门建立,俱乐部人员主要构成人员为学校团委管理的相关领导、网球骨干教师以及学生干部。俱乐部下设网球协会负责日常的学生网球活动,类似于学生社团,可以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由于网球俱乐部是高于网球协会的一种模式,在组织中大体育赛事和训练时需要更多权威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所以网球俱乐部主要在赛事以及训练进行管理,并与社会力量成为互相合作的关系。
赛事管理主要包括:赛事的组织引进工作、赛事排名计分、比赛各种技术性工作。
训练管理主要包括:场地租赁管理、裁判员培训、学校专业网球运动队的集训。
(二)运行规划
1.作为学校学生课外活动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应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尝试以体育俱乐部式的活动形式,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融为一体,统一管理,使课外体育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展开,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高校网球俱乐部的活动,看作是对体育课程的补充教学。网球俱乐部由于自身的消费特性和经营特性,使其在执行操作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体育和利用社会相关资源,达到缓解网球俱乐部师资缺乏、资金紧张等问题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高校组建网球俱乐部可以作为高校体育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通过网球俱乐部的运作积累经验和培养相关人才,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改革发展[5]。
2.作为业余网球爱好者进行活动的场所
据2011年成都市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报告中针对市民消费性体育健身习惯调查指出,增加场馆数量、降低场地收费是消费者的主要诉求[6]。高校网球俱乐部以依托校园的优势,可以为网球爱好者提供价格低廉的体育锻炼场所。
参考文献:
[1] 朱婉宁.成都打造“网球城市”的可行性分析[J].内江科技.2011(8):21-30.
[2] 王丽萍.成都市网球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2005.
[3] 王锐.成都市网球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7.
[4]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 李巧灵,曲天敏.高校网球俱乐部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87-89.
[6] 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统计局.2011年成都市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报告[R].2012.5.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实践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体会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经费短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深,认为应该给予专业课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于思想政治研究的费用短缺。而且与理论教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的费用更多,没有经费支撑,师生就很难走出课堂。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相对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人数不足,缺乏实践经验。21 世纪前十年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十年,现在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已经过半,但教师队伍的扩充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工作后外出学术交流、实地考察、进修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自身的提高速度不快,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模式过于单一,或者形式化,效果不理想。对于实践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改变教学手段而已,例如增加教学案例、课堂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调查作业,而不是真正地去进行指导,对调查结果作追踪,并且进行科学分析。
二、构建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的对策
(一)校内实践体系
1.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要通过开展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军事训练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多样化以及特殊性,更是需要军训这一环节。要通过两周的军事训练,为学生接下来接受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基础。
2.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首先,要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由单向教学转向互动教学,体现主体间性的要求,倡导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学生根据具体内容搜集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了解程度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和引导;专题讲解法,针对相关问题,可以进行系统的专题讲授,教师梳理系统脉络,让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校要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配备相关的设备资源,使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QQ、邮件等把课堂延伸到网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灵活多样、充满吸引力。再次,要改革考试、考查方法。应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情况,特别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用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
3.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校企深入合作,师生共同努力,塑造一个优良的校园实践育人氛围。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或者吸纳企业精英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递企业精神,传达企业文化;要突出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所需的实验室、实训楼、实习基地必不可少,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室,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4.与专业课实践体系相结合。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很多学生甚至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识不到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一致性,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完全把二者割裂开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浪费时间,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没有必要花精力在这上面。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就必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教学有效结合的机制、途径,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职业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校外实践体系
1.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高职生一般都是三年制,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行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社会调查主要针对大一学生,目的是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民生,增长见识和才干。我们要设置合理的社会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指导。在学生社会体验和调查的过程中进行追踪,最后对调查结果作出分析,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大二阶段主要是开展参与工作、积累经验、体验社会的社会实践,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做准备。
2.劳动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我们要不断创新,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引导学生立足校园、深入社区、服务社会。
3.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以此精神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工学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独特的政治资源和环境,利用企业及其员工的先进模范事迹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xx年是骏景中学丰收的一年,在局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我校党支部和行政班子的大力支持下,骏景中学团委不仅在骏景中学历史性的一年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自身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和进步。
一、特色工作显魅力
1、2月,配合学校迎接广州市市一级学校评估,组织班长、团支书参观校园,对学校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形成书面意见呈递给校长。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爱校教育,组织市一级学校评估学生座谈会。
2、3月,组织我校团员、学生干部开展了一次较大型的社会调查,并认真地撰写了调查报告,为我校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指导初二的张子林等八位学生参加广州市中学生时事政策竞赛获市三等奖。
3、4月,参与局团委“增强团员意识”知识竞赛的组织及出题工作,独立编写了该次活动的复习题库,并负责该竞赛总决赛的出题工作,受到了局团委及兄弟学校团委的一致好评。辅导初二团员代表参加该知识竞赛,我校代表队获优胜奖。
4、5月,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评选出徐珩、余萱、潘瑞智、黄仁彧、林晓燕、林春红、方阳、许璀兰等校级优秀学生团员,林映映、敖永盛等两位优秀教工团员,并推荐许璀兰为广州市优秀团员。严格按照《骏景中学入团积极分子量化评估方案》发展了一批新团员,
5、6月,完善教工团支部的建设,朱萍颖、敖永盛两位老师分别被选为教工团支部组织委员、教工团支部文体委员,成了毕业班团员团籍注册及转出手续。
6、9月,组织学生干部培训;及时做好特困生扶助及慰问工作。按时完成了市扶困助学金的申报工作,按时按量地发放了特困生慰问金。配合政教处及体育科组做好校运会宣传工作,及各班小培训工作。
7、10月,接管学校全面宣传工作,充实、更新校园文化布置。组织学校合唱队参加天河区合唱节比赛。筹备省绿色学校迎评工作,整理团委档案,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保调查实践。
8、11月,组织团员学生在骏景花园内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环保展板,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宣读“共建绿色社区”倡议书;邀请广东省林业科学院专家陈建新与我校学生进行现场对话,共同探讨如何建设绿色社区的问题。配合政教处、体育科组备战天河区中学生运动会。组织教工团员到番禺绿色农庄参观学习。
9、12月,迎接广东省绿色学校评估,组织学生座谈会。校团委书记方莹老师,少先队辅导员顾桂新老师参加天河区教育局团委举办的团干培训。报名参加“广州市首届中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初赛,组建街舞队,并组织训练。策划“xx年师生互动迎新年”文艺汇演。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1、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例如:广州市市一级学校评估、省绿色学校评估工作等等,艺术节、清明扫墓等常规工作都没有开展。
2、在工作中,只能完成好局团委和学校领导给予的任务,而缺少创新精神。
一、德育为首,要育心
1.育一颗放松的心———育德育环境为首,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活氛围
浓厚的校园氛围应该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学生们只有在校园里放松,才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学得有自信,并且愉悦地交朋友。这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也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信念。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学校精神为目标,设置了班级特色墙角、校内外宣传栏、围墙名人展、年段展示栏等。这些定期更换的宣传栏传递了校园动态生活。学生的假期作业、手抄报、美术书法作品、荣誉证书、各类学科竞赛成果等都在这里展出。学生们在此驻足停留,彼此交流想法与感受,它们成了学生了解校园的一个重要窗口。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行为规范荣辱板”,内容纷呈,“看一看、想一想、评一评”三个板块记载着同学们在校园里的“光辉岁月”,这里可以看到及时上报的好人好事与违法违纪现象的记载,可以品一品来自于教师捧上的“心灵鸡汤”,可以评一评并发表自己对于一些发生在校内外事件的看法,这里是我们的“大看台”,在这里,师生的思维碰撞并迸出火花。更主要的是它传递了我们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由“静态”的校园环境及“动态”的校园生活组成。每学期初,别开生面的开学式是校园生活的序幕,一次开学式就是一次精心安排的“点心”,它拉开了德育教育活动的号角;精彩纷呈的“六·一”节活动是我们每学年的完美落幕,每次的“六·一大餐”都让整个校园为之沸腾和欢呼。例如,今年2月份的开学仪式,年段长送对联,给全校师生奉上新春的祝福,祝福内容涵盖文明礼仪、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校园学习生活、教师职业情操等,让大家回到校园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每天的校园生活周而复始,虽然单调,却是谱一首优美的校园之歌的动人过程。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浓浓的氛围中体验快乐、分享合作、愉悦成长。
2.育一颗自护的心———体验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护
要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自救自护能力较差,如何让学生们有安全感,除了日常的安全意识常提醒,注重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体验,才能有所收获。这样一来,德育教育才有效果。作为学校,有时个体的力量是薄弱的,因此要依托一些能提供帮助的共建单位,联手学生家庭,建设“平安校园”。
学生的安全首先需要制度的保障。除了值日导护制度、学生课间和集体活动安全监护、紧急疏散活动方案等,更主要的是学生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通过有效活动来获取的。每学期初学校都会邀请消防大队和海警三支队的官兵给学生军训,教授他们一些自救自护的小技巧。校园安全教育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因此紧急疏散演练必不可少。在没有通知学生的前提下,模拟真实的火灾现场,在楼道上投放烟雾弹,由于平时进行了训练,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迅速集合整队,也了解“安全事故”发生后的逃生路线,因此他们都能紧张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场所。学校还进行了生命救护的现场演练,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护理常识。这样的活动富有挑战性,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除了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重点。校园旁边就是农贸市场,周边小摊小贩非常多。为了提高学生对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校园周边小摊进行跟踪,拍下了学生购买三无产品的经过,并利用班会课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观看讨论。这样的班会课对学生影响很大,根据我们事后调查,很少学生再去购买这些食品。
学生的安全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作为学校,应该长期与家长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积极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家访、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学校网站宣传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及时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向家长通报,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自觉担负起孩子监护人的责任,把孩子安全挂在心上。
在“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我们联系消防官兵,开展“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活动。以学生家庭为主体,邀请消防人员,分批走进家庭、社区宣传安全知识。指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己家庭、社区中的安全隐患,在家长的协助下,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填写《安全隐患我发现登记表》,在假期我们还召开全校家长会,通报学生假期安全形势,与家长签定《学生安全监护责任书》。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生的安全感强了,家长们才能放心,教师们才能宽心。
3.育一颗健康的心———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的心是细腻、敏感的,他们在小小的孩童世界里游戏和玩耍,还要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这种压力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在无意中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经常看到,在班级的某个时刻、校园的某个角落里上演着某个学生“受伤”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动人,却需要教师关注、发现并及时疏导,让学生不再“受伤”。
关键词: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影响;对策
一、商业文化内涵
商业文化的含义是:与商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受社会制度及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通过商品交换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总和。文化是商业的灵魂,商业是文化的表现,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商业文化源于商品交换,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商业文化是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吸收外国的优秀商业文化,加上现代的商品意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现象[1]。这种文化的形成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其既继承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的鲜明性和进步性。
二、校园文化商业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商业化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教育,符合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因为高校毕业生要成为在商业经济领域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商业文化教育必不可少。校园文化商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价值规律的调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更新[2]。高校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与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用。校园文化商业化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各种文化冲突在校园内部上演。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顺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趋势,应实现校园文化与外来商业文化的互动对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优秀校园文化应该在全校范围推行,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以及美学等特色,当商业文化走进校园,由于盲目扩张和无限追求私人利益,利益相关的商业生产的商业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利益的追求在于现实和功利,往往非常在意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把金钱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感官上的享受当做是一种追求。从而使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变得低俗,严重的还会导致个人主义意识的膨胀。高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不好的变化离不开这种商业文化的侵蚀,很多学生甚至觉得那些在图书馆学习的人很做作,认为他们在图书馆都是在装样子,没有什么用,就算是认真学习的那也是死学习不会学习的书呆子,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校园环境逐渐开放,学生的个人视野也随着逐渐扩大,由于价值观评判标准的不同,大学生更多的表现出世俗性与复杂性,甚至许多不合理现象都采取“理解”的态度,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商业文化对校园学术文化的影响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在这个学校文化水平和氛围上,大学不仅要有“建筑物”还应该有“大师”,人才和有名的学者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研究成果上,对于校园文化也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好的学术氛围,这是发展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前提。在大学校园中,学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很多形式,比如: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当企业走进校园文化中时,帮助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也就是说从中谋取利益,想通过这些活动来寻找潜在的消费群体,从而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或许很多学校老师觉得企业协助学校在校园里举办活动目的在于双赢,企业在寻找自己的消费群体,而这些消费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想通过学校这一渠道来拓宽自己的市场,弘扬企业文化[3]。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也试着给学生上一节课,即步入社会的社会实践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让过多的商业文化步入到校园中来,以免侵蚀了校园这片干净的文化领域。
(三)商业文化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校风和教师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都也体现在学校的建设上,比如花草树木,让周边的生活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的另外一种资源。校园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更能够给人启发。如果有过多的商业文化进入到校园内,商业广告的进入破坏了校园原有的风气,甚至会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比如:宣传栏原本是用来宣传校园文化或者是与学生交流,方便学生利用宣传栏及时了解校园情况,而现在由于商业广告的介入,学生丢失了及时了解学校文化的机会。而且,由于商业文化介入校园,校园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多数学校里的基础设施都变得十分相像,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东西逐渐变少。许多著名大学在校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和景色,因为他们十分注重景观建设带来的效果及影响。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朱自清的塑像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博大精深、深远持久,同时也饱含历史岁月的沧桑。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理应少一些商业意识,把重点放在整体布局和安排上,让学生感受到视觉上美的冲击,随时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
四、商业化下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一)普及商业文化知识,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商业文化进入校园有很多种形式,第一,当然最好的形式是把商业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商业文化基础知识,根据学生需求并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这一相关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商业高校应非常重视这一点。那种对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过去我们没有重视,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亡羊补牢,还来得及;第二,商业文化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承,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有关的内容贯穿到教学中去,这个办法被广泛应用。到现在为止,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许多有关商业方面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商务信息管理、现代推销技巧、商品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说到底,这些课程都隶属于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范畴。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带进课堂,这样可以实现高效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繁荣。
(二)围绕商业文化主题,开展各式活动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社团,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可以围绕商业文化主题来开展,允许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文艺社团就可以举办“流行时装表演”诸如此类的比赛,文学社团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报告、专题通讯征文比赛,在原有的征文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高校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自行组织关于“强化商战中的文化意识”这一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中去,使社会主义商业文化逐渐发展以致繁荣。通过上面所举办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而且还加强了教师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得师生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熏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更能够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展。
(三)促进人文精神和商业文化有效融合
俗话说,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希望,那也就等同于没有灵魂。许多伟人也同意这一观点,比如,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他可能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可是他不会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就是先让他对价值有所理解,同时还能产生强烈的感情。而他就一定得具备对道德和美的辨别能力[4]。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许多方面都混淆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物质至上,很多青年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泯灭了勇于尝试探索的想法。在学校里不免出现看重实用知识,不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功利化学习倾向,青年人的探索能力变得扭曲。根据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首先,学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变化;其次,大力宣扬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修养,最后实现人文精神与商业文化相结合。
(四)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章立制
现今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当然必不可少的会与外部市场有关联。我们应该适度的把商业机制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注入全新的血液,但是如果引入过度的话,则会导致一些麻烦。所以,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地尝试通过建立有效的系统和流程来对商业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样方便高校校园文化步入正轨。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一个这样的平台:第一,利用学校里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指标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借助身边的资源来追溯校园商业文化的来源;第二,使用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预测,即对高校内部校园文化进行预测,把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三,制定关于高校校园管理商业文化趋势的对策。在商品经济盛行的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不能够独立存在,离不开商业经济活动。为了应对商业文化给校园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跟随时展潮流,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勇于迎接挑战,做到不但能够推动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更应该把学校本身的核心价值保护好。
参考文献:
[1]李芳,赵新泉.高校校园文化商业化倾向探析[J].价值工程,2010,29(28):185-186.
[2]张玉虎.建设具有商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1,18(1):5-6.
[3]钱丽莉.商业城市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