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考察报告

美术考察报告

时间:2022-07-28 09:2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考察报告

第1篇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分:一学分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第3篇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二、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加强美术设计专业分析与调研力度。

做好美术设计专业的分析与调研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前提。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高职院校都要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校这三年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美术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做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美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一起去参观一下美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对工作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在分析与调研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关于专业的考察报告或者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准备好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活动,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模拟出真实的实践氛围,调动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教学措施。教师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每一节课的线索,在案例的分析中体现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美术设计案例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更多的观点迸发在课堂中。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审美特点,更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作品去彰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追求。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建立。

开展有效的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实训基地的支持。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与稳定性。学校要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才能被内化,成为自己美术设计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第4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只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才能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怀。如何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有文化、知国情、爱家乡的青少年,这是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思索探讨的一个课题。

枣庄市峄城区是老城区,汇集了枣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都成为最可贵的教育资源。枣庄二十八中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建设为着力点,把老峄县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灵活多样的校内外主题实践、系统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体验家乡文化精髓,领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民俗博物馆――传承历史开启未来

2008年,峄城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与家乡人、家乡物、家乡事的接触和解读中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2012年,学校美术教师徐义锋在一节静物写生课上向学校展示了一件物品――卖芝麻香油的梆子,全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认识,更不知有何用途。这事让学校深受启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生活用品,我们的孩子已不知为何物,若不及时对身边的民俗器物进行挖掘和保护,这些物件很可能从我们下一代的记忆中清零。我们了解到徐老师收藏了不少民俗器物,多为峄城老物件,小到一日三餐用具,大至宗教礼仪祭器,门类众多,大大小小塞满了他整个房间。徐老师也有意为学校无偿提供这些物件,供学生参观学习。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区文化局、区博物馆的支持,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400平方米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改造,建成3个鲁南民俗博物馆展室。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博物馆专业人士对物品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了文房用品、生活用器、百工工具、农耕文化、宗教器物、运河文物等50多个系列,涵盖了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民俗器物。这些极具鲁南地方特色的器物,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历法、科技、饮食、书画、戏曲、消防、宗教等多方面,我们都辅助以展板予以说明。在每周二固定一个时间,民俗博物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置身其中,拥有触手可及的观感和身临其境的体悟,历史与现实对于学生来讲变得更加亲切。每一次参观,孩子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形成自己终身的记忆。

民俗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学校规划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德育品牌建设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把民族精神的激发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专家、家长,成立研究社团,开展了戏曲才艺大赛、传统工具改造制作展、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寻找峄县古建筑、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教育实际,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在博物馆、青檀寺景区、台儿庄古城、遗址公园、匡衡祠、女娲冢开展了体验式教育。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收集老城记忆碎片,回望飘逝的身影,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城市,也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承、守望与追求。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与团队活动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吸纳社会各界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民俗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俗研究社团――怡情励志提升素质

学校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是民俗研究社团活动的固定时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校外考察、到校园民俗博物馆参观实物、亲临《走遍中国・枣庄篇》《古峄探密》拍摄现场等方式,在民俗专家和老师的辅导下,撰写研究报告。目前,已有10余篇民俗研究报告在省市级相关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同时,多数社团成员还兼任民俗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对民俗器物的标识、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也不仅仅限制在校园内,学生社团和小组走上街头,用画笔和镜头搜寻老峄县的印记,探访文明的轨迹。在老峄县古城墙遗址的现场式体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需要其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育内涵。同时,教育现场体验开放式教学,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家乡文化,自己捕捉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系列,建起了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景观,突出了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民俗文化课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按照“人本、多元、整合、创新”课程理念,根据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我们努力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科学艺术、人与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生活四大门类中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古峄拾珍》和《承乡厚土》,并排入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课时授课。在七年级七班,王艳云老师把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请进教室讲解柳琴戏,同学们听后感慨连连:“没想到家乡的柳琴戏原来这么美!”在八年级六班,徐义锋老师的美术课正展示汉代的铁犁,学生在速写的同时,对峄城悠久的农耕历史也有所了解。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融合,拓宽了民俗文化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渗透民俗文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由分数向成果展示的转变,评价方式主要有考察报告、作品展示、演讲解说、随笔等,还通过制作展牌,组织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主题班会、故事会、手抄报展览、动漫制作、民俗探究、文化收藏等展示性活动,来进行课程评价。民俗课程的稳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彰显特色,文化促进德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华丽转身,使民俗文化教育迈出从“同制化”走向“个性化”发展的一步。

第5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传统图案;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设计院校的办学方向定位于本科培养全面型人才,硕士培养专门型人才,使得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面更广泛,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全面地胜任工作。这是为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方面:

1.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而基础课的教学形式没有根据课时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

2.学生为了尽快实践也比较排斥基础课的学习,主动要求直接进入设计创作的阶段;

3.生源是学校办学的一大基础,因此学校为了广求生源也倾向于尽量迎合学生的需要而非引导性地安排课程。

这些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影响着设计教学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单一化。专业设计和基础课程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学的充分落实。现就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传统图案教学来谈谈看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神话已逐渐被世人所喜爱,在各个设计专业都开始注重介入传统文化的运用。其中对于传统装饰图案的教学,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每一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常常有学生说:“老师,我们不用了解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这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您应该主要告诉我们组织四方连续时怎样穿插好看,以后我们在包装设计中可以用做底纹。”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成为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为了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就要在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

1、首先激发学生对传统图案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可以利用暑假或安排采风课程,让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主题性实地学术考察。这样学习起来生动、真切而直接,更能了解传统图案在民间生活上的运用及其美学思想。开学后,在结合考察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作出考察报告。学生通过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掌握后,整理考察内容再做虚拟项目设计。这样通过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传统图案的教学目的定位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图案放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运,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解训练所不能代替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的理解。诚然,临摹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学生的心态和课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课时的大幅度压缩,使在有限的两三周时间里用临摹方法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妨放在工笔线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并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对传统图案想象再创造,鼓励学生结合自

第7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 文化生态 传承意义 保护方法

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与民艺的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些年来,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印染、民间玩具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多是注重造型艺术的民间美术。而同时,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的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使我们真正了解到民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这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当然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只是艺术学的课题,还包括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研究民艺学的重要参照和支持,与民艺学水融、不可分割。

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的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民艺的消失、发展、衰落、严峻现状等都源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改变。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整理和拯救很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现今对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民艺的记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作出的选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而产生的。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空间,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民间,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与身体相依的服装饰品,是一种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明传统,我们不能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丢弃传统的愚昧做法,社会的发展也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优秀文化在当代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那些传统手工技艺、审美情怀、营造法式、风水学说等,无不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始终关怀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不保护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物,也许再有半个世纪我们的国人将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或市井风情,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尽管传统手工艺已走过了几千年,它将不再有生存空间,成为一种遗失的文化。其实文化恰恰需要的是民族化,需要个性化,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课题的主要出发点。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方法探讨

文化生态的遗存是丰富的,许多是我们缺乏和无知的。那些一字不识的民间艺人能讲诉动听的民间故事,那些不懂艺术的老太太能用一把剪刀剪出绝妙的水浒戏曲人物,无论是铁匠的打造,木匠的木作还是妇女的纺花织布、穿针引线,无不透露出才艺和智慧,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文化精神所在。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而且搜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有多少消失甚至受到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惜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

保护的具体方法值得我们探讨,首先应以采风为基础,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写出考察报告,这样的采风不仅具有比历史文献更广泛而直接贴近对象的优势,同时对发掘、搜集、保护传统手工文化品类和技艺有直接意义。同时除了深入民间考察采风,获得第一手资料,保护行动也需要同时进行。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建立指定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建立文化旅游立项、建立民艺资料馆所、设立民艺研究机构。有条件的城市科研院所设立民艺作坊,鼓励人人参与,体验民间生产,这既是民间文化的普及,又可以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调节方式。另外,可在大、中、小学开展民间工艺类课程,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普及、学习、借鉴民间技艺。对民间工艺理论、技艺、历史等的整理与研究则需从一个较高的层次来着眼,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全民教育领域。如对民间生活方式史的研究,对民俗与民艺的研究,对民间技艺、口诀、谚语的研究,对民间工艺、技术、工序的研究和记录等,对某些失传民艺的抢救与保护,对历史形态与现存形态的民艺的比较研究等。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看到部分地区和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保护工作已日渐起色。

第8篇

【关键词】广西白头叶猴;研究简史;森林动物环境教育观

1. 20世纪白头叶猴的发现与研究

1955年我国学者谭邦杰先生在广西发现并命名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俗称乌猿、白乌猿、白叶猴等,隶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并指出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珍贵而稀少的动物如何使这种野生动物能够接受人工饲养,并繁殖后代,北京动物园经过一番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

1979年建立白头叶猴保护区,1980年和1981年原板利自然保护区和岜盆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崇左市江州区和扶绥县,分别于经广西人民政府批准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头叶猴、黑叶猴等珍稀濒危动物。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以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的报道。

1980年经国家批准,专为保护白头叶猴而设的罗白白头叶猴保护区位于崇左县城东南31公里的板利乡与罗白乡交界处,由弄官山、弄挑山、弄火山等200多座大小山岭组成,总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

1981年谭邦杰在论中国的猿猴指出有些收购部门至今还敞开收购白头叶猴的皮张;龙州乌猿酒厂仍在收购乌猿进行生产;宁明县派阳山林场制药厂以白头叶猴为原料,配制加味桂龙羔,销售区内外。宁明县驮龙公社一个社员,才二十六岁,经他打死的白头叶猴就有七十多只。1982年南宁动物园成功进行了白头叶猴的室内繁殖。

在20世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采取果断的措施,大规模收缴猎枪,基本消除了对这些灵长类动物的人为猎杀。我国学者对该物种的栖息生境和野外行为生态学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白头叶猴栖息生境的植被组成、食性、日活动时间分配、家域和栖息地选择以及社会行为的研究。除此这外,我国学者还开展了白头叶猴的系统演化和种群遗传学研究。

1991年白头叶猴目前仅分布于广西省西南部的左江以南及其支流明江以北的扶绥、崇左、宁明、龙州共4县、11个乡的范围内,其中以扶绥县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

2. 21世纪白头叶猴的保护与研究

2002年8月的第世界灵长类学大会上,白头叶猴已经被确定为全球25种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

2003年潘文石感到“以白头叶猴为中心开展生态旅游,”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计划,其成功的基础,就是依赖于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昔日地球的象征白头叶猴及维持白头叶猴生存及繁衍生态系统的存在。2004年发现左江东岸的崇左仁良地区为白头叶猴分布区,也发现了似白头叶猴而又非白头叶猴的居间群;左江西岸为黑叶猴分布区,而在大新六榜地区,发现群体中混有白头叶猴的色型。李汉华等把白头叶猴的形态解剖和分布与黑叶猴进行比较。2004胡艳玲等已经通过杂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从而断定白头叶猴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贵阳市黔灵动物园再次证明了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

2004年陈培栋指出与白头叶猴同时代的许多种动物早已埋没在地层之中,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可爱的热带猴子,它们还是这个星球上生命进化长河中的一个环节。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了桂政涵〔2005〕100号文件,将板利自然保护区和岜盆自然保护区合并建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这对于整个野生白头叶猴种群的恢复和集合种群的建立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5年黎向东 ,李士进行白头叶猴采食植物初析,2008年.黎向东 殷丽洁 等指出白头叶猴是典型的植物杂食性动物,从全程录像直接观察到白头叶猴采食的植物总数应该是两次记录数量之和,即共有62科130属169种植物。

2007年山冈指出作为一个物种,白头叶猴仅仅在一个地域的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栖息繁衍,地盘实在是太“专一”、太狭小了。再说,种群数量也是极少的,总共只有600~700只。因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宣布承认白头叶猴命名之后不久,就在红皮书中将白头叶猴列为了“极危”物。

2008年以来在崇左市板利乡与罗白乡种植了大面积的速生桉,对白头叶猴采食构成影响。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组织了北京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机电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所、广西自然博物馆、贵州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当地林业局、气象局、水文局等相关专家编著了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指出白头叶猴仅分布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和宁明县境内面积约200 km2的喀斯特石山地区,个体数量仅存858只。发现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有15目103科387属585种。

3. 未来白头叶猴的保护与恢复研究的教育观

首先必须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社会群体教育,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白头叶猴是自己家乡的荣誉,保护白头叶猴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不应仅是国际灵长类学家向广西林业部门领导的进言,应该成为教育界现代学生与老师的共识。

自从有了在建筑物内的老师教授学生学习的系列文字教育模式之后,大自然的野外教育就仅限于美术写生和生物类学生的短暂实习(农林牧中医学科)。真正有成就的学子历来都是在向自然、社会非正式职业老师的潜移默化学习中获益的。特别是在水泥钢筋房屋、汽车、交通道路发达、塑料制品充斥,电脑网络泛滥的追逐金钱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新一代的青年人漠然冷淡自私心理与白头叶猴的保护恢复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是互悖的,因此建议建立在生态旅游框架的森林动物环境教育观,要保护、恢复白头叶猴就必须保护、恢复其生存的栖息地,就必须首先让当地栖息地的农户通过教育学习改变贫困与陋习。

参考文献

[1] 戚静芬 谭邦杰.白头叶猴的饲养.大自然,1980年 第01期

[2] 申兰田 李汉华 .广西的白头叶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年 第00期

[3] 黄乘明 卢立仁 .白头叶猴对阳光和降雨因子的行为对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 第01期

[4] 黎向东 ,李士.白头叶猴采食植物初析.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5年 第02期

[5] 彭燕燕, 陈珉, 王爱善, 姚建庄, 张恩迪.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J]. 兽类学报, 2010, (01) :21-27

第9篇

关键词:手工竹纸;工艺特点;设计应用;审美价值1广东民间手工造纸的工艺特点

(1)中国手工造纸的现存状况介绍。据文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国就出现了植物纤维纸,后来东汉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发明了捣浆造纸法,利用树皮、麻碎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时隔1900多年,蔡伦的古法造纸术在我国多个省市还得到完好保存。根据各地的考察报告,江西省铅山县、贵州省贞丰县及丹寨县、云南省临沧市及香格里拉县、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惠乡北张村、浙江温州的泽雅西一带、四川省夹江县、广东四会、浙江省富阳市均有古法造纸记载,并已经部分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富阳市、安徽省泾县更是造纸名城。这些地方用古老手工艺生产出来的纸张,不管是质地还是颜色都有突出的特点,富有美的表征意义,在艺术效果上较现代工业造纸有较大的不同。

(2)广东民间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关于民间手工造纸的工艺,国内很多文献都已有详细介绍,它们虽因地区不同而有细节上的差异,但大多数都保留着原始形式,与古代的造纸方法并无多大变化[1]。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砍料、洗料、泡料、打料、打浆、抄纸、凉纸、分纸、捆纸等几个环节。经过对广东四会、阳江及潮汕地区多个地方手工造纸作坊的考察研究与分析对照,现总结出广东手工造纸的一般工序,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砍料:手工竹纸的原料多用黄竹或泥竹。它们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主要分布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及山窝、山脚[2],除野生外也有地区开始人工种植。这些竹子生长快、产量高、纤维长,采用适宜的处理方法便可以替代木浆造出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纸种[3]。砍料的工艺比较简单,先把黄竹或泥竹砍下裁成约1米长的小段,有些比较粗的竹子还要对半劈开,然后分扎成每捆7公斤左右的小捆。2)干料:把捆扎好的黄竹或泥竹堆放在室外通风处,放置约1~2个月,让其自然晾干。这个工序也比较简单,只要把竹子堆放整齐,防止散落和掺杂其他材料即可。3)沤料:该工序必不可少,先在地上挖出约2米深的大坑,放上石灰(大概每200捆竹子要400千克石灰),然后加水,把晾干后的黄竹或泥竹放在石灰池中浸泡约5个月左右的时间。长时间的石灰浸泡可使竹子变软并腐烂,将粘连在竹纤维之间的果胶和木素等杂质除掉,使纤维散开。4)洗料:把泡好的黄竹或泥竹放入水塘用清水再浸泡5~6天,之后再经过冲洗把竹中夹杂的石灰渣及其他杂质洗净干净,之后再次晾干。5)打料:此工序在手工造纸中是任务最繁重的一道,要用外力把竹料舂成粉末状的竹纤维。因为用人力过于劳累,人们一般会在河流旁边用水车带动水碓打料,这种方法应用极广且有悠久的历史,元代水碓已遍布各地产纸区的江河溪流[4]。6)打浆:把打好的竹料放进一个“U”型打浆糟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人工或电动打浆机进行充分搅拌,让竹纤维完全散开,交织结合。7)抄纸:在手工造纸术中这是最讲技巧的一个工序,纸抄得薄不薄、匀不匀都倚仗抄纸师傅的手艺。抄纸时用竹帘放入纸槽中,上下左右抖动,让纸浆中的竹纤维均匀地铺在竹帘上,就形成了薄薄的一层湿纸,然后提起竹帘把湿纸反扣在叠纸台上[5]。8)压纸:用石块等重物压在抄好的整叠湿纸上,把纸张中残留的水分缓慢地压出。这工序的耗时较长,需1~2天才能把纸中的水比较完全地压掉。9)凉纸:把初步压干的纸搭在通风的木棚子里,让它自然风干,这道工序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可达到充分干燥的程度。10)分纸:把已经干燥的纸张分开,或按固定数量清点、捆扎整齐、运输出售,或再进入下一步工序。该工序要特别注意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把纸撕破。11)裁纸:用裁纸刀把分好的纸按相应的使用规格裁开,产生的废纸料可以通过打浆机打碎后再重新回到抄纸槽,继续回收使用。

2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审美形态

(1)形式独特的肌理。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变化,是物象表层的肌肤纹理[6]。肌理同色彩、线条一样是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语言,具有塑造形态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肌理是竹纤维随机分布而形成的各种复杂形态,是一种介于人造与天然之间的半自然肌理。因为手工纸的纸浆中纤维较粗,其形态较为突出,易于显现,在光线的照射下可以看到它们随机分布,形成了形态各异、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滑不一的表面肌理。粗看,这些肌理隐藏在纸张中,若隐若现,富有朦胧美;细看,纤维形态有如万千线条灵活游动,轻灵隽永。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肌理使人不仅感受到自然形态之美,也能看到纸张背后蕴藏的深层意境,带来丰富的视觉联想,能把手工造纸的精神审美视觉化呈现。

图1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肌理形态(2)内涵深刻的色彩。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颜色是竹纤维的天然黄色,这种黄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在540~590nm之间。正处于人类视觉的最佳灵敏度上。黄色在彩色系中明度最高,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色彩含义上,这种天然的颜色能给人以醒目、柔和、华贵、温暖、亲切、明亮、威严等诸多感觉。全国很多地方一直把这种手工竹纸作为祭祀时的火纸使用,也许跟它的颜色有关,因为它和阳光的黄色一致,代表着富贵与威严,也是谷物、果实等食品的颜色,能表达对祖先的供奉与怀念之情。此外,这种黄色还与国家、宗教、帝王等有着密切关系,古代帝王多以黄色作宫殿、服饰、家具的色彩,能产生非常威严、华贵的效果。

(3)灵活多变的应用。基于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肌理和颜色特点,我们可以将这种手工纸用在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如书法、绘画、装饰、书籍、包装等等。这些应用将会给这些领域带来更丰富的视觉美,同时还能秉承传统文化,表现质朴、环保、健康的内涵。

在书法方面,这种手工纸写起来润而不滑,沉而不涩,泼墨处豪放淋漓,浓墨处鲜艳发亮,淡墨处神韵延伸,比白色宣纸有更丰富而厚重的背景,能表现出更深厚的文化意味,有更多的内涵性和意蕴性。在绘画方面,因为这种手工纸本身具有古朴的颜色和丰富的肌理,在绘画中不仅有绚丽的色彩与质朴的格调,还有那种难以名状、神奇美妙的朦胧意境。在书籍设计方面,广东民间手工纸古朴性和传统性强,整体色彩凝练,适合用于较为庄重的文化类书籍,它跟其他纸张的配合,可丰富设计形式和视觉效果。在包装方面,因为这种手工纸不含任何化学药剂,是一种既美观又卫生的包装用纸。

3广东民间手工纸的应用限制

(1)白度低,会偏色。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天然黄色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白度低。白度低的纸张会吸收部分色光,会造成偏色,在设计应用中无法准确地表现图文的色彩特性。当进行色彩表现时,纸面上所显现的色彩是墨水颜色和纸张颜色的混合效果。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在使用时要根据具体图文颜色和预期效果来选择墨水表现方式,采取适当的措施纠正色偏,充分利用纸张颜色的正面效果,消除负面影响。

(2)纸质松,难独用。广东民间手工竹纸的纤维较长,纯净度、浆化度都比较低,在成纸后没有再进行后期加工,因此纸张质地疏松,韧性不够,容易被撕裂,不适合在外表面上单独使用,需和其他机械性能较好的工业纸相配合。另外,因为纸张质地疏松,其吸墨性与渗色性较强,这在表现水墨效果时是非常好的特性,但当需要线条细腻,墨迹清晰时就要对纸张进行后期加工或与其他纸材制成复合纸,才能达到要求。

(3)易受潮,慎保护。广东民间手工纸一旦用于艺术设计,就形成了珍贵的艺术作品,就涉及到作品的保藏问题。艺术作品的收藏是一门极具科学性的技术,具有很多的窍门和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艺术作品毁于一旦。而岭南的潮湿气候和蚊蝇虫蚁的为害不利于纸绢作品的保存[7]。广东民间手工纸是粗糙的竹纤维纸,质地疏松,更容易受潮和生虫,需要进行精心的保护。除了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阳光条件,借助干燥剂、防虫剂、防霉剂等一般的保护方式外,还要特别注意减少触碰,避免拉扯,有条件的要外加坚硬的外壳,并尽量减少移动,避免机械损伤。

对手工纸艺术作品的保护是一个新的话题,因为以前人们很少把手工纸用于现代设计,所以目前也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今后我们将在应用中进一步总结,使古纸在设计中的应用能更加可行而耐久。参考文献:

[1] 蒋玄.中国绘画材料史[J].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1.

[2] 肖端,谢光星.利用“四旁”空地发展黄竹生产[J].江西林业科技,2006(4):17.

[3] 刘士亮.竹浆中浓打浆的生产及应注意问题[J].中国造纸,2004,23(11):6465.

[4] 王菊华.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64.

[5] 黄盛茂,马英励.腾冲手工抄纸工艺调查报告[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84.

第10篇

“凿空”这个词,来自中国史书《史记》的张骞传记。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辛,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了中亚,也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准备了认知基础。介于他的首创之功,史书为之创造了“凿空”这个专用词语。

对于中国的佛教艺术研究来说,近百年来的涉及古印度佛教艺术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依赖于欧美学者和近邻日本的文献资料,很少有机会亲历古印度进行全面的学术考察,并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印之间的佛教艺术交流方面,对佛像在古印度的起源、演变和消散的了解,缺少对源头的切身体验。

从海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除了依赖于考古发掘和相关文献之外,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物和典籍对重构佛教早期艺术史的重大意义。是凡这些,不能不说与中国近现代的国力盛衰有关,但也不能不与中国学者的努力程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各种条件渐次具备,中国学者终于迎来了深入古印度内部并介入古印度佛教艺术研究的机会。虽然难以断言是绝对的第一次,但就考察的系统性、团队成员的学术经历、考察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还是不能不与史籍中的“凿空之旅”联系起来。

当年,张骞在大夏见到了来自四川的蜀布和筇竹杖,不禁仰天长叹,感慨良多。现在,中国学者跨出国门的海外研究,其意义,不完全在于学术成果,更表现为引领风气之先。毕竟,比起张骞以及后来的法显、玄奘,我们要幸运得多。

“古印度佛教艺术考察团”的阮荣春教授是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委员,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东洋美术史的博士学位,其著作《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好评,影响很大。考察团成员严建强为浙江大学文博系主任,胡大林为浙江它山石刻博物馆馆长,达舒为《焦点》杂志总编,张同标、赵玲、刘慧、阮立等均为致力于佛教艺术研究的博士,对中印佛教艺术及中印文化交流已有丰厚的学术积累。随行的央视影视编导等媒体人士郭峰、俞因等,也都是对佛教艺术有着深厚兴趣并为佛教艺术报道推介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考察团一行12人首先考察了新德里的国家博物馆、位于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这是亚洲最古老的博物馆)以及博帕尔、勒克瑙、巴特纳、马图拉、斋普尔等地的博物馆;礼拜了佛陀悟道道地菩提伽耶、初传地萨尔那特(旧译鹿野苑)、涅之地拘尸那罗等佛教圣地;考察了那烂陀古寺(玄奘在此留学)、王舍城、灵鹫山、吠舍离、舍卫城、祗园精舍等佛教遗址;在鹿野苑听到了呦呦鹿鸣,在圣洁的恒河里洗涤了俗世的尘埃;考察了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哈拉帕文化的古老雕塑、阿育王狮子柱头和法敕、巴尔胡特与桑奇和阿玛拉瓦提率堵坡,迦腻色伽造像,马图拉佛像和笈多艺术;顺道参观了卡久拉霍古庙群、泰姬陵、阿格拉红堡、库特卜高塔和斋普尔风宫殿等热点景观。

现在的印度,基本上是全民所有的,我们也在村头巷尾看到了虔诚的各类宗教信徒。在当地信徒的理解中,佛教与锡克教是印度教的分支,释迦牟尼是印度教创造神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但是,佛教在古印度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可以亳不夸张地说,佛教取得了亚洲文化心灵三分天下的显赫地位。

佛祖释迦牟尼生前兢兢业业地传教了40年,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摩揭陀故国,许多佛教圣迹在今日印度的比哈尔邦及其邻邦地区。佛陀生前的传教的更接近于一种学术流派而不太像是宗教,其核心内容是四谛和八正道,教人客观地认识世界并寻求自我解脱,强调理智的价值,明确反对偶像崇拜,因而在佛陀入灭之后的500年之间,一直没有产生佛像,而是使用与佛陀与佛法相关的菩提树、、宝座、伞盖等象征物暗示佛陀的存在,即始终不肯把佛陀表现为人的形象。这在巴尔胡特与桑奇大塔中有明显的反映,在这两座大塔描述的尼连禅河奇迹、六牙白象本生、祗园精舍布施、梵天劝请等情节的画面中,佛陀始终没有出席,而在巴尔胡特的浮雕却有铭文明确指示画面中是应该有佛陀出席的。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了南印度3世纪前后的阿玛拉瓦提大塔浮塔之中,以后就不再出现了。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古印度出现了最初的佛像。一般认为,马图拉和犍陀罗,率先开始了佛像的制作。前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西南约45公里,后者以白沙瓦为中心,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邻近的阿富汗地区。前者制作的古老的佛像,类似于古印度常见的药叉像,直立,身形魁伟,面带微笑,热情开朗,身穿薄衣,袒露右肩;后者的佛像类似于希腊罗马神殿中的神像,神情肃穆内敛,身穿厚厚的包裹两肩的长衣。在犍陀罗佛像中,大概是古希腊或罗马的后裔,使用了雕造阿波罗的技艺,来塑造佛像的,又有些古印度土著信仰和习惯的痕迹;而在马图拉地区,纯粹是炽热阳光下的印度风情,一点也见不到地中海沿岸的浪涛帆影。前者一望可知是印度人,后者一望可知是侨居于此的西方白种人。

在西方学者的心目中,犍陀罗是西方文化在东方世界的荣耀,主张佛像是在犍陀罗最先出现的,但是,直到现在,这一意见还有种种争议,主张马图拉最先出现佛像的看法,似乎越来越得到认同。特别是近年来在四川发现的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佛像以及四川彭山汉墓发现的摇钱树座佛像,是古印度域外发现的最早作品。这两年佛像带有较多的马图拉风格,由此反推古印度,可以相信,至少是在公元1世纪,古印度已出现了较多的佛像,由此形成的佛像崇拜的普遍风气,奇迹般的来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巴蜀大地。我们在萨尔那特看到的伽腻色迦3年的高达2米多的立佛,无疑是当时的信徒借用了药叉的形象来表现他们心目中的佛祖形象的。我们在印度考察中,明显感受到马图拉佛像普遍印度,而犍陀罗似乎仅仅只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一种地方风格,这种风格似乎与印度的佛教徒之间颇有隔膜。

古印度的思想极为深邃而又灵动,整个东方世界都被古印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与文治相比,武功却远有不逮,屡屡遭到来自西北的侵扰,少有安宁之日,笈多王朝可能是印度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大一统之一,强盛之时,除了印度半岛的南端,其他直至西北的犍陀罗,广袤的印度河平原与恒河平原,都归入笈多帝国的版图。这时的犍陀罗基本丧失了创作热情,而马图拉的雕造作坊,斧凿之声依旧日夜不断,往日洋溢在佛像嘴角唇边的热情,逐渐转向了内在的

宁静暝想,佛衣襞摺更多地成了美化佛陀相好的装饰,超越肉体的精神之美,至今仍然令礼拜者沉缅于佛国的圣洁。与马图拉并列的另一个造像中心鹿野苑,也在笈多时代迅速成熟起来,与马图拉最大的区别是佛衣的刻画,若不是手腕和脚裸处的几线浅浅的衣纹,几乎与耆那教的天衣派造像一般无二。虽有衣纹表现的差异,但毕竟无碍佛国圣洁。在精神气度方面,马图拉与鹿野苑,共同寓示着笈多文化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文化艺术之外,连结着中国与西欧的丝绸之路空前畅达,佛像艺术在这条国际大通道上,伴着驼铃月影迅速传入中国的都市通衢和村头巷尾,金碧辉煌的伽蓝招提,与工程浩大的石窟造像,争奇斗艳,盛极一时。丝路沿线的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至今仍然是国人引以为豪不朽的骄傲。

中国高僧法显目睹了笈多王朝的强盛,另一位高僧玄奘(602-664)的出身之时正值笈多王朝倾覆,他则任凭自身的佛学造诣,成为了印度佛学的鼎峰。他在曲女城(根瑙季)的无遮大会上,不战而屈全印度的高僧大德。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大寺,不仅是当时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密宗造像的重镇。当时印度的佛学固然发达,但君臣相尚的却多属印度教。印度教脱胎于古老的婆罗门教,大量吸纳印度土著信仰,迅速地发展起来,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等三大主神的造像,供奉他们的神庙,也迅速繁盛起来。

释迦牟尼成了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屈居人下,比起当年梵天与因陀罗左右胁侍的风光来,真的叫人不胜感慨。佛教似乎也自觉回应了印度教艺术的浩大声威,迅速密教化,与印度教艺术混同起来,出现了多头多臂像、宝冠佛像、灵兽座佛像和曼陀罗等等,妖娆的度母与愤怒的金刚,更是恍如刚刚从印度教神庙闲逛到这里的匆匆访客。佛教的密宗化,意味着自身的宗教体系开始瓦解,造像也渐渐丧失了佛教的外延与内涵,佛教义理和造像艺术都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终于在穆斯林的剑与火之中偃旗息鼓,自此罕有闻人,也未见精美的造像,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基本丧失了。玄奘在印度的无上荣耀,似乎象征了中国的佛教开始超越了古印度,他回到大雁塔的译经与传教也及身而止,似乎不能用曲高和寡来吱唔搪塞。相反,与玄奘同时的慧能开创了禅宗的顿悟一派,传派中虽有烧经毁像之举,却逐步汇入了佛教文化的主流。而玄奘转述自古印度的法相宗,却如一现即止的昙花。

我们考察了印度的重要博物馆,重走了佛陀当年的教化之路。释迦当年活动的摩揭陀古国,大部分在比哈尔邦及相邻的乌他邦,巴特纳与瓦拉纳西,现在仍是当地的重要都市,瓦拉纳西的恒河伽特(专用于教徒洗沐的码头),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洁之地。而这神圣的恒河,却是天上银河经湿婆头发的缓冲,才如此驯服在滋润着北印度的干燥土地的。

就我们所见的造像来看,摩揭陀故国出土的造像,明显比其他地区要频繁得多,名不见经传的拘尸那罗佛教博物馆收藏的佛像,足以让我们为之动容,肃然起敬。雕造时代也要早得多,身材高大的巴利立佛(鹿野苑博物馆)、精致绝伦的禅定坐佛(马图拉博物馆)、以湿衣出名的笈多之佛(总统府藏),见证了佛教造像历时数百年之久的熠熠神采。在来自中国的学者来看,激动之余,不免有种久违的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而不像参观卡久拉霍那样浓郁的异域风情。佛教造像,启迪了中国无数的僧侣和艺匠,是中国造像的源头。

说到古印度佛像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启发,启发的意义远远胜过作为样本的垂范作用。就我们对古印度的整体,立佛和坐佛似乎占据了绝大部分,菩萨则要少得多。比如,中国人熟悉的观世音菩萨,虽然博物馆的展牌明示,而像容却与中国相差甚远,观音造像的图像学特征似乎也不甚完善,至于中国人同样熟知的阿弥陀佛或文殊、地藏之属,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在我们近20天的考察,却无缘膜拜。来到了西天佛国,却无由礼拜,莫非真的是佛缘太浅了吗?虽有困惑,却不能不承认古印度造像体系的单调。――相比起中国的瑰丽多彩,相比起古印度的印度教造像的灵幻奇异,我们不能不承认古印度的佛理深邃与造像单调之间的巨大反差。

古印度造像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是启发。应该承认,是中国的艺人创造了谱系庞大的十方佛陀、菩萨眷属、明王力士,甚至是西方净土变之类的经变画。在源流与创造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必须心悦诚服地认可古印度是中国的源头,另一方面也更加自豪地敬仰中国古人的伟大创造。比起来自古印度的“源流”,中国的佛像世界,更多得力于中国人自身的“创造”。

宏观鸟瞰中印的佛像艺术,我们发现,古印度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历程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中国汉晋之际的发生在长江沿线的南方传播系统。首先是兴起的巴蜀盆地的摇钱树佛像,最早的是已经提到的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佛像。摇钱树作为一种信仰和礼拜的对象,大约也是来自古印度的,我们在位于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摩挲过,这是古印度圣树崇拜的一种,古印度人相信,居住于树林的财富之神俱毗罗、金巴德等,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财富,就像树叶那样始终繁茂。

是古印度的摇钱树让巴蜀人顺便接受了佛教,还是佛教能像摇钱一样带来财富,或是其他信仰方面的动因,无论如何,佛像艺术至迟在东汉中期在中国安家落户了。顺着长江向东,佛像的年代越来越晚,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在江浙境内向北传到齐鲁,向东跨越大海来到日本。这一体系,是阮荣春教授在20年前的发现,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整体看来,这一体系的佛像与丧葬的关系更加密切,虽偶有独立的单尊造像,却不能不承认当时对佛教义理的隔膜。但是,此时适逢古印度贵霜王朝的盛朝,著名的弘教法王迦腻色伽在公元84年或公元144年登上皇位,在他的治理下,贵霜王朝达全盛,佛教借助于国力传到了中国。随着贵霜的衰微混乱,中国的佛教造像也随之冷寂下来,再一次的中国佛教造像浪潮是在笈多王朝的影响之下掀起的。

第二次浪潮是中国南方造像初传体系冷寂之后,在西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的。翻过大雪山,攀过悬崖峭壁,从新疆西部的喀什,到山西的云冈、河南的龙门,留下了10余座大型的石窟和难以量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就石窟而言,印度有阿旃陀,阿富汗有巴米扬,总体来看,并不甚发达,但如星星火种,在华夏大地上燃起了满天的光焰,很显然,创造胜于源流。中国的南北朝时代,恰逢古印度的笈多王朝,在马图拉和鹿野苑分别形成的佛像,被统称为笈多风格。

笈多风格之下的犍陀罗基本上出于停滞状态,日益被笈多风格所替代,著名的巴米扬显然是笈多风格的影响所致。依托了强盛的国家实力、日益通畅的丝绸之路,作为强势文化代表的佛像艺术再次辐射而来华夏大地。在域外文化的强势辐射下,中国文化显示了同样气度的包融能力和发强刚毅的创造能力。可以比较克孜尔与龙门,克孜尔尚存域外双像、男女拥抱

的密荼那造像、丰乳扬眉的女性妖娆,到了敦煌,基本上成了汉家衣冠的大家闺秀,再往东到了敦煌,更增添了几分南朝名士的清玄,形而上的名士思致远胜于单纯的形体塑造。

从云冈到龙门,我们同样发现拓跋王族的马背雄风,被武则天助造的毗卢遮那佛所代替,从内在胸臆渗透出来的泱泱而静穆穆的淡淡从容,远非只识弯弓射大雕之辈可以比拟。即使远在山东青州,我们居然在远在印度南端克里希那河口的阿玛拉瓦提中找到了原型。但是,在风雨和梵音、伽蓝与宫阁竞相争辉的年代,亦步亦趋与古印度笈多风格的“曹衣出水”远远不敌“吴带当风”的魅力,甚至于有人怀疑“曹衣出水”的历史真实性。随着笈多王朝的衰败,中国佛像艺术中的域外因素日渐寡淡,不仅远赴天竺求经的壮举不再出现,而且还出现了宫娃为模特而不是以印度为范本的水月观音。自唐代开始,中国汉文化区域开始了自我的创造之路,但佛像艺术的盛况也一去不再回复了。

第三次浪潮是印度佛教密宗在中国雪域青藏的传播。青藏的佛教,虽可追溯松赞干布同娶尼泊尔和唐朝两位公主的随嫁媵礼,但真正的兴盛时期却与穆斯林入侵印度有关。印度密教化时期,佛教也退居几个大的寺院,如唐僧玄奘所在的那烂陀寺,其他仅有超岩寺、飞行寺等少数大寺,而对穆斯林的剑与火,飞行寺整体迁居雪域高原,藏传佛教因此得以进入大发展时期。

第11篇

一、关于乐种的命名及归类方面的问题

按照什么原则给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命名及归类,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我们看到的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些情况来看,其命名显得有点乱。全国的情况我们不完全了解,但是与河北省相关的乐种,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如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的乐种里,有“河北鼓吹乐”,还有“冀中笙管乐”,其实“冀中笙管乐”就是以鼓、钹等打击乐器与管子、笙、笛子等吹奏乐器构成的一种鼓吹乐合奏形式①。如果就其词义内涵来说,“笙管乐”应该包含在“鼓吹乐”之中,“冀中”应该包含在“河北”之中,它们二者不应该是并列的关系,但是在国家名录中却以并列的方式存在。

再说“冀中笙管乐”,这也只是部分学者对冀中地区“音乐会”的一种称呼,而不是局内人的自称。这个名称本身也值得再推敲:用参与演奏的两件乐器来命名整个乐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不太合适。

学者给乐种的起名常常有争议,官员给乐种起名就更添乱了。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故地燕子村的“音乐会”,在省里为这个乐社进入国家名录而向有关机构提供的申报材料中,就是按有关领导所定“燕子古乐”之名来上报的,但在公示的以及后来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没有这个乐社的名字。这里是否有因为官员乱起名而引起审查批准机构不解的因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随便乱起名字肯定是要引起混乱的。

我们认为,尊重民间音乐局内人的自称,按“约定俗成”和“名从主人”的原则称呼和命名民间乐种,应该是我们在为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乐种命名的一个基本原则。之所以这样,除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混乱外,还因为这种局内人的自称往往包含着该乐种丰富的人文内容和特定的音乐形态特征。

不但存在乐种命名较随意的问题,在乐种的归类上现在公布的名录也有许多不妥之处,显得有些混乱。如易县东韩村的“拾幡古乐”,本是清代把南方的“十番”乐种纳入宫廷的“南府”,又从宫廷里流散到民间的“十番乐”,本应归入“十番音乐”一类里。可是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易县东韩村的“拾幡古乐”却非常委屈地被归入了“冀中笙管乐”一类中,这是极不合适的,它与“冀中笙管乐”(音乐会)之间完全是两码事!

二、保护工作需要“雪中送炭”的情怀

在冀中音乐会这个乐种里,今天进入国家级与省级名录的,大多是由于各种机缘闯出了名声的一些乐社――或是由于学者的长期考察,使该乐社名声在外(如高洛音乐会);或是由于乐社自身主动寻求有关专家和研究部门的关心、重视而闯出名声的(如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雄县赵岗村音乐会、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等)。而更多的同类乐社正在迅速走向衰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已经闯出名声的乐社,往往各级政府、有关机构的人纷纷来村里表示关心,各级各类媒体机构也一拨又一拨地有记者前来。最早出名的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省里还为他们拨款百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上下两层的音乐堂(这种“帮助”,实际上是在改变音乐会的文化属性,非常不合适)。

而与其同类的众多乐社,却在默默无闻中面临即将灭绝的危机。如易县神石庄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仅一个村就有三个音乐会②,现在全都不在了;涞水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音乐会十七个③,现在能够维持活动的仅有四、五个;定兴县易上营,易县流井,涞水县北白堡,雄县十里铺,安新县赵北口等村的音乐会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盛况,但尚可正常活动,有的乐社甚至在人员实力、演奏水平上一点也不比现在已经名扬天下的屈家营、高洛音乐会差,但由于普查工作没做好,现在基本上尚未纳入各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少一些做秀,多做一些实事。要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尽力将所有的遗产一并保护。一时进不了国家“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先进入省、市、县级“保护名录”,要让这些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政府关注的视野,给予合理的保护。冀中音乐会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乐种,需要一个保持一定量的种群环境才能正常生存,因此我们的领导者和各类媒体,不要将眼光只盯在已经名声在外的乐社。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多些“雪中送炭”的情怀,少些“锦上添花”的浮躁。

三、录音、录像方面的问题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有“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的表述。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保定市于2008年3月份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几个乐社进行录音录像。但办理这件事的过程,却显出了具体做这项工作的人非常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相关的基本修养,没有把好事办好。

首先,市文化局要求这几个乐社统一到保定市电视台的某个工作室去集中进行录音录像。这是一个违反民族音乐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常识的做法――把它剥离了原生文化环境。这样的录音录像,实际上只留下了一个声音及图像的外壳,其文化内涵却全部被丢掉了。音乐会这类仪式音乐,“需按照传统规矩,在具有特定象征含义的场所和特定时间中与乡村仪式同步进行。它不能独立存在,不能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展示于任何时间与空间,离开了它借以展演的仪式,便失去意义。”④

这样做好像是避免了在自然环境中录音产生的一些“杂音”,但“在当代音乐人类学的认识之中,这些所谓‘非音乐本体’的‘杂音’,不论是来自表演者还是来自观众和周遭的环境,只要是当场当时的实际音响和行为,都与所考察的音乐不可分割,都是这音乐活动和音乐文化的实际构成部分。……(我们)所要关注和采录的,不仅仅是狭义的‘音乐本体’,而是这种实际音响整体及相关因素、这种织入现实社会和文化的音乐。”⑤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录音录像,“主要目的不是像商业音像公司那样为音乐欣赏者提供无‘杂音’、‘纯音乐’的‘漂亮’音响,而是为……研究提供作为整体的音乐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实际记录。”⑥

再有,当民间乐师们来到指定的录音录像场地后,他们被告知,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每个乐社仅限录制两个小时的乐曲(而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每个乐社的若干套曲和文坛念唱总合起来,往往在十至几十个小时之间)。还规定:为了避免混乱,一个套曲不能连续演奏,要一个只曲一个只曲地分开录,这破坏了套曲的完整性。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录音、录像要“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的要求的。

就此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音录像,一定要坚持“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的原则,一定要将其“音乐本体”与它的原生文化环境一起录下。因为这种录音录像的主要目的,不是为音乐欣赏者提供“漂亮”的音、像,而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全面的文化信息档案。

四、文字、乐谱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文字、乐谱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冀中音乐会的文字、乐谱资料出版物,除了张振涛、钟思第等中外学者的研究著作和学术文章外,近几年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的《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张伯瑜编著)、由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的《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马维彬主编)及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高洛音乐会》(涞水县宣传部、文教局编)。

《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共收录了河北省二十个有代表性的民间乐社的700多个曲牌的工尺谱。除乐谱外,本书还收集了一些乐器照片、现场演奏照片以及各乐会的简介等。虽然有关报道宣传得很“玄乎”,但实际上仅仅把这些乐曲的工尺谱出版,什么用都没有:对于研究者,它的资料作用很有限;对于一般懂音乐的人,那是一本看不懂的“天书”;甚至就是拥有这些乐谱的乐社,他们那些“学事”的学员们仅凭这些乐谱也难以学会演奏这些乐曲。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是中央音院张伯瑜教授根据对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的考察编著的一本书。该书既有自己的个案研究成果,又有该乐社工尺谱的影印文本和工尺谱与五线谱对照的“译谱”文本,在书的后面还附有该乐社部分曲牌的演奏录音。工尺谱影印文本能够使人们看到民间工尺谱的真实原貌(它比转换为以印刷体形式出版的工尺谱更能够保存全部原有音乐信息,因为手写工尺谱字的大小、谱字相互之间的距离等都是有特定的含义的,这些细节包含的信息在转换为印刷体形式时往往会丢失),工尺谱与五线谱的对照文本能够使一般懂音乐的人知晓其所演奏旋律的细节。书后所附该乐社部分曲牌的演奏录音,能够使我们对该乐社的演奏乐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该书不足之处在于:1.只有部分曲牌的演奏录音,显得不完整。2.没有视频资料,使人难以对该乐会演奏时的文化环境产生直观的印象。3.缺乏对该乐社打击乐曲牌的记录和整理,留有遗憾。

“高洛音乐会”是对高洛音乐会全部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是涞水县的退休干部刘阜和我带领研究生尽义务做的具体工作)。该书也有民间工尺谱的影印文本及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的“译谱”文本;对于打击乐器演奏的状声谱,本书还创造性地以“舞谱”图示的方式将“舞钹”的动作套路进行了形象的记录;音乐会的“文坛”念唱部分,则将念唱的《后土宝卷》等文本全文刊出,并将原来甚至连工尺谱都没有,只凭口传心授的文坛曲牌一一用简谱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书中还附有许多资料图片及张振涛、薛艺兵、钟思第等学者的相关研究论文及论著节选(为了方便外国学者的参阅,一些文章还附带了英文译文),使这本资料集更有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没有附上与这些乐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个别研究成果缺乏学术上的严谨性。

从有关冀中音乐会的文字、乐谱资料的出版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今后出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集提供了借鉴: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出版,应该贯彻“真实、系统和全面”的原则,把该乐社各方面的信息尽量都包容进去。2.在民间乐谱的整理方面,一定要有该乐社全部原谱的影印件及原谱与简谱或五线谱的对照文本,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对传统乐谱进行今人能够理解的表述。不提倡将民间手抄工尺谱转换为印刷体形式,那样无法让人看到民间乐谱的原貌,还会造成音乐信息的丢失。3.要有对该乐社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文字内容,从而帮助人们形成对该乐社各方面情况及其文化价值的理性认识。4.一定要附有与乐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从而使人们对该乐社的音乐及相关文化环境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为这个乐社留下永久的音像信息。

五、不正常的“崇古”心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还看到一种现象,就是为了强调某个乐种的历史价值,常常不适当地、夸张地强调它的历史悠久程度。

涞水县高洛音乐会本来是冀中音乐会众多乐社中的一个,但是为了显示它的古老,就有人根据过去高洛音乐会每逢农历三月十五都要到易县后山庙(有人根据传说,认为这个后山庙曾是黄帝祭天、后人祭祀黄帝的地方)上香朝拜的事情,把它说成是“黄帝祭天、后人祭祀黄帝的音乐的留存”、“始于殷人祭祀始祖契”⑦,把这个音乐会神化,好像它是天下最古老的音乐了。这种说法把神话与史实混为一谈,本不值得一驳,却在河北省很有市场。

易县燕子村的音乐会,也有人根据其村落附近即为古燕下都遗址的地缘特点,一度把它附会为“燕国宫廷音乐的遗存”、“古燕乐”。

我们认为,对于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应该追溯,但是这种追溯要以严谨的科学考证方式来进行,而不能只凭想象和妄猜,这样做是非常不严肃、不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绝非简单到仅仅像出土文物那样越古越好,大可不必为了证明它的价值而去杜撰它的历史。

六、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

各级领导部门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往往表现得很积极。在年终季末总结工作时,也常常将其作为一项工作政绩、一种荣誉提及。可在一些地方,一旦某个项目申报成功后,除了向上伸手要钱之外,却见不到申报材料中所允诺后续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和落实,而一些热心人自发做的许多与保护工作有关的事情,却又被领导者拿来作为他们的工作业绩炫耀。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很高,这自然是可喜的。但是,一个项目的申报成功,实际上意味着要承担起一种曾经向国家、向全民族允诺过的责任――要努力、踏实地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为保护好我们民族的这个“DNA”而尽好当地政府的一份职责。只将其看作一项工作政绩、一种荣誉,是非常错误的认识,显示出了某些地方领导者浮躁的工作心态。

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阶段,要将保护措施制定得是否完善、合理作为是否批准该项目立项的关键内容之一,重点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应要求相关申报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在项目被批准后,应该定期地、不走过场地检查相关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将写在纸上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对于保护措施落实不力、造成不可挽回后果的部门领导,应该实行问责制,追究其领导责任。

七、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来参与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扯到方方面面,只靠一个机构或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在社会各界,都有许多热爱传统文化、愿意为此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人。但是我们看到,过去社会力量对冀中音乐会保护工作的参与,往往是自发的,缺乏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和组织。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主动地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种积极因素的作用,一定更有利于做好这项工作。在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北京市和浙江省等地采取招募热爱传统文化的志愿者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相关信息的收集、保护政策的宣传、相关资料的整理和记录、申遗材料的编写等工作,这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好办法。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也是做好保护工作所必需的。如果在非遗项目的认定、申遗材料的编写、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保护工作的监督等方面多请教有关专家,请内行人来把关,本文前面提及的冀中音乐会保护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就都可以避免。

以上我们谈了冀中音乐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概不仅仅是冀中音乐会所遇到的,而是带有普遍性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刚开始,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各种应对措施去解决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愿我们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①“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第234页。当然,有人对这个定义也持有异议。

②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第75页。

③刘阜《涞水县民间音乐考察报告》,油印本,写于1983年7月“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普查阶段。

④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第428页。

⑤⑥杨沐:《从花儿研究现状思考中国民歌研究中的问题》,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⑦见涞水县宣传部、文体局编《高洛音乐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836-909页。

第12篇

2.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庚,邱中华,王友国,Yang Geng,Qiu Zhonghua,Wang Yougu

3.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及对策分析 张建新

4.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张新光

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思考 邵郁

6.浅论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作用 王正坤,蒋涛涛

7.科研和教学互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发展 吴婉玲,王英华,陈斌

8.论中华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骆锐,史蓓蓓

9.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母泽亮

10.云南滇西高等教育考察报告 张晴,王启平

11.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对"90后"大学生的教学新思路——合作学习模式 蒋祎,蒲川,沈春明,钱矛锐,冯磊,田尧

12.认真贯彻"三个了解"、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刘晓佳

13.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浅析 刘培锋

1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秦响应,任倩,苗绘,刘兢轶,张晶,刘秀兰

15."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马红

16.高等林业院校树木学教学改革探讨 谷会岩,穆立蔷,王洪峰

17.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薛剑

18.《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慧霖,张平宽,李梅丽

19.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刘敬,张庆武,王彩红,许德平

20.浅谈《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李旭升,王海燕

21.综合应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理解与教学 李湘华

22.高等代数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周亚兰

23.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汪建先,张春宝

24.用回归教育理念剖析大学公外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资谷生

25.谈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陈凯

26.食品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赖克强,蔡闯,周冬香,吴继魁,甘建红

27.打破思维定势,运用教学策略——综合英语教学反思与启示 李芹

28.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高爱华

29.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有效传递 李芳兰

30.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探讨 徐德平,程芳

31."雷电原理"多媒体辅助教学探讨 李霞,王振会,张其林,郭凤霞,李祥超,LI Xia,WANG Zhen-hui,ZHANG Qi-lin,GUO Feng-xia,LI Xiang-chao

32.环境教育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讨 刘怀如

33.大学化学教学方法初探 郝素娥,强亮生,范瑞清

34.高职电信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及实践 李娟娟,王槐生

35.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设想 陈彦彦,陈蕊

36.《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探讨 尹庆玲,YIN qing-ling

37.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的再认识与教学思路的改进 王伦强

38.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 马美兰

39.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王娟,夏承遗,孙世温

40.浅谈规范组织员谈话是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 罗楠

41.中外合作办学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肖文宁,高礼霞

42.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陈健旋

43.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周元一

44.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实质性融合的研究 顾建国,林贵宝

45.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高兴荣,童利标,陆文骏,王新

46.影响高校网络评教质量几个关键因素及其管理 董文军,黄新民

47.院级研究生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吴云鹏,苍晶,任晓东,张清兰,赵东旭

48.高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徐颖芳

49.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刁秋梅

50.新形势下高校基建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康介莲

51.对高校档案工作环境建设的思考 王晓景

5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黄琼英

53.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管理 李冬梅

54.基于缓存服务器的电子阅览室上网行为管理 杨芳,夏正伟

55.高校负债问题的理论透视和化解思路 汪来喜

5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误区分析 高珂强

57.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探讨 储俊

58.高校二级学院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吴霞,孙坚,徐宏伟

59.浅谈Excel中函数嵌套的用法 孙瑾

60.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 张东方,许可,詹福建,陈松泉

61.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素质探析 钱秀峰

62.How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夏红菊

63.浅谈学科队伍建设与学科设岗 强洪夫,马洋

64.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刘桂芳

65.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张毅

66.关于网络教育质量问题的一点思考 薛晓燕,袁灵

67.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彭仙娥

68.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李东园,王莹

69.浅谈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吴芸

70.高职教育实训课程的开发流程探索 沈敏艳,李良德

71.教学案例开发"成都统一"乡村市场分销运作 范莉莉,余江,刘新华

72.试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动员机制 文斌兴

73.依靠科教良性互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张智,罗润林

74.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敖崧

75.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宋志坚,曲晶升,冯慧敏,刘浩

76.当前经济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分析与探讨 尹宗毅,张宏标,许海媚

77.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信息化教学 赵世宜,刘伯蕤

7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高度关注生活世界 吴威威

79.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 薛晓华,陈大鹏,杨金兰

80.对外语教与学的再认识——传统的办法,新的理念 李蔚华

81.刘固联合小学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秀荣

82.浅谈构建师德师风 张珊莉

83.浅析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王琳,谭凤训,刘静,朱兆亮,侯树国,武道吉

8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斌

85.论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梁颖萍,赵安源,梁慧萍

86.我国大学品牌认知与塑造 韩国良

87.日本德育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刘振中

88.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芦丽萍

89.浅谈高校德育价值导向及其实现 蒋涛涛,王正坤

90.PBL教学模式在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适用性 琚辉

91.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吴芳,王金沙

92.综合英语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 廖顺珠

93.参加各种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孙慧莲,陈广秋

94.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分析研究 施绘程

95.论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史洁

96.公共英语课堂提问-积极反馈模式研究 江莉

97.浅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 李玉禄,王曼

98.对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社会学思考 吕国升,金天星,吕屹

99.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王经文

100.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及对策研究 梁刚

101.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赵凯雷

102.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杜宪增,陈兴军

103.高校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整合分析与研究 王华东,邢林芬

104.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赵文晶,树学峰

105.提高专业课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 吴锦铸

106.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以《吸毒违法行为矫治》课程为例 李岚,黄焕

107.PLC仿真教学系统及其应用 祝红芳,方元春,马栎

108.《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毛建东,于军琪,何波,孟月波

109.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李西腾

110.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王兆炎

111.信号与系统课程及实验教学管理 王新,李从利,罗军,高兴荣

112.案例教学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任国梅,康大友

113.面向东盟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构想 谢海娟,尤谊

114.也谈多媒体教学-以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为例 吴作伦,张海天

115.试论工科研究生学术创新培养 王霞,郭了萍

116.中美"大学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 冯灏

117.将数学建模融入微积分教学的探索 田添,张洪斌

118.高职高专《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吕维体

119.本科物理师范类学生讲解技能现状调查研究 石磊,Shi Lei

120.《生物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探索 刘昀,郑易之

121.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周小娟

122.一种单信道无线多机通信的实现 冯筱林,丁红

123.B/S和C/S混合模式基于PBL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庞淑侠,李明

124.面向流程工业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 董金善,顾伯勤

125.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刘丽,郑佳

126.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探索 刘建,夏承遗,汪日伟,苑静中,孙世温,徐光平

127.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 张秋娜,肖继先,刘琳琳

128."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朱明,尹东,顾为兵,袁平波

129.基于软件工程过程的C语言项目训练 邱建华,熊耀华,郭玲

130.浅谈汽车车载CAN网络技术 符海华

131.选配数学习题原则及流程 赵彦堂

132.基于UG参数化的产品优化设计 陈兆荣

133.快速准确绘制单跨静定梁内力图 胡拔香

134.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 申屠旭萍,高永生,张明洲,俞晓平

135.ERP沙盘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杨德岭

136.离子液体在萃取有机物中应用及展望 姬登祥,计建炳,裴文,章连众,于凤文

137.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佟威,嵇启春,贾媛

138.留数定理在定积分上的应用 肖贤春

139.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实习改革探讨 王春涛,刘松平

14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课设置探讨 梁鹏,唐国强,吴群英

141.浅论公共行政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世俊

142.上的国际政治因素探析——《政治学原理》学习心得 葛诗明,李百齐

143.从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舞台艺术 高莎

144.从营造艺术氛围到树立剪辑意识 周浩峰

145.长沙高校绿地植物造景调查与分析 陈霞

146.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探讨 张兵,张建生,黄文生,孙俊

147.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白松株,刘航束

148.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贫困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 孙孝军,王福刚

149.论高等服装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系统化 徐蓉蓉

150.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三贴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三贴近"原则来提高实效性 张毅萍

151."同一个世界"-赛珍珠作品价值的根本体现——浅析赛珍珠"跨文化思想"中的唯物辩证主义 王大维

152.基于敏捷供应链的装备制造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汪克夷,张爽,马倩

153.我国在职人员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刘凌云,王淑雯,刘慧

154.水声通信环境下协作分集的伙伴选择 荣雯皓

155.机械加工中刀具的使用技术 周文兵

156.大学校园为什么会流行"流行音乐" 于大江

157.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方法 王国良

158.高校排球激导式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 李智敏

159.第二信号系统在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陈艳萍,覃明路

160.浅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李晔

161.浅论图书馆电子化时代的馆员素质 李军,邵斌

162.学术期刊文后参考文献引用之我见 赵莲英

163.浅谈哲学思维与大学生素质 王金玲

164.浅析古典舞剧目在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吕静

165.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色 谷秀鸿

166.设备管理中条形码的应用 江远民

167.分析罩杯结构和造型的关系 杨雪梅,周小燕

168.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徐香梅

169.对跑的技术核心的研究 徐登喜,叶吉波

170.HP(M)空间的内插定理 高秋菊

171.符号之符号:语言中介支撑下的货币 孙露玉

172.《作物栽培学》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探索 赵燕

173.论英汉语言的共性——从"上"、"下"方位隐喻谈起 李桂春

174.恩施州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本地区高技能人才浅析 李木

175.高师音乐教育新理念的探索 柴伦党

176.关于教学质量和一个研究课题的设计 刘晶,樊静波

177.高校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徐静

178.船母谐声关系的语音统计分析 阳蓉

179.管鲍多媒体电子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管嫄,Guan Yuan

180.放射科在职护士培训体会 林芝宇,李雪,熊坤林

181.面对"三本"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杨帆

182.浅谈图形创意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林海

183.试论创新高校学生会运作模式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张磊

184.数据流诊断电控发动机故障方法简析 田兴强

185.高校辅导员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张健

186.无效合同辨别及处理 陈春安

187.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 应时彦,彭宏,梅一珉

188.构建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途径 胡征力

189.体验式管理,传递爱与责任——90后大学生管理重心探究 曾晓泉

190.采用综合教学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刘俊红

191.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周军

19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于耀华

193.初探高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 李静

194.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 蒋艳杰,黄兆嫒

195.对《统计学》教学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祝刚

196.干旱区绿洲学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张凤华,杨乐,庞伟,王开勇,潘旭东

197.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刘卫民

198.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夏义全,张雪梅

199.对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 崔太根

200.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素质的几点认识 李叔娥,周桂香

201.建筑计划学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 赵晖,白山,焦惠毅

202.教师全程控制,学生全程参与,师生互动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胡东辉

203.论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现状及建设 许扬榜

204.民办高校学生处分权行使研究 宋刚勇,沈洪科,胡晓飞,赖阳星

205.浅论高校文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王江华

206.浅谈高等院校消防安全的管理与防范 章璋,马海兵

207.融合——浅谈传统图形符号与现代标志设计 吴蔷薇,徐波

208.生物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邱宗波,王林嵩

209.言语行为与翻译之阐析 屈纯,李莎

210.个性化英语学习探究 马晓梅,徐素云

211.以科学发展观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吴勃

212.深圳市都市农业思考——之二:加强政策倾斜以发挥非农产业的优势发展都市农业 王先琳,符江波,陈利丹,王翠叶

213.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戴秋莲

214.加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岑伦,潘宁敏

215.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张树丽

216.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实践共同体的问题与对策 蔡旻涛,林贤吟

217.医学微生物学虚拟实验网络趣味软件的实践 杨致邦,王政力,迟晶,董文辉,邸婧

218.基于"前店后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胡章鸿,刘小中

219.着力搭建发展平台,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梁祖菲

220.基于《中图法》的分类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原,钟子强

22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 韦幼玲

222.联合作业分析和工序平衡技术在汽车装配生产线上的应用 王洪广,陈善球,张丽丽

223.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张义贤

224.我校港航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朱惠君

225.使用中继实现校园网多VLAN环境下的DHCP服务 张立新

226.浅谈SIMPLORER在电子类专业教学中的学科整合 施晓东

227.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王太霞,于广丽,孙华,师学珍,李景原

228.前景璀璨的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 马喜锋,郭红

229.概率统计教学的几点感悟 倪艳

230.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 赵艳明

231.在跳远起跳技术中应用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的教学实验研究 杨帆,李露波,王伟

232.图书馆两种国外全文电子数据库的比较分析 张琳琳,梁茹,汤志云

233.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卢鸿进

23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 谭迪雄

235.区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指标选择 陈艳秋,郭琨

236.地方财经院校保险精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于卓熙

237.地方院校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 谭凤训,武道吉,王琳,刘静,朱兆亮,侯树国

238.艺术类研究生学习方法探讨 唐倩

239.落实三个注重做好军校学员学习引导工作 季现中,敖宏奎

240.发挥医学继续教育优势,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水平 张少华,何志超,梁琼芳,莫少娴

241.牢固树立四种理念加强军校学员队科学管理 丁红全,张卫国,陈叶强

242.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探讨 申剑飞

243.关于《中医药资源与开发利用》课程考试方式的探讨与思考 张琦,伍红贤

244.新时期工科院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责任 ,丹,郭黎演

245.践行科学发展观与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研究 孙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