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零售自我总结

零售自我总结

时间:2022-05-26 18:22:56

零售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市场集中对策性思考

我国零售业已进入向外资全面开放的后WTO时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外资零售业就通过合资、联营等各种方式对我国的零售业市场进行了试探、摸底。如今,摆脱了政策羁绊的外资零售巨头更是挟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我国零售市场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势必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格局。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但这对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却并非是好事。因此,本文从市场集中的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现实市场状况进行解析,并从产业层面提出加强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市场集中程度一般是用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CR4)来表示。通过测算零售企业前4位的销售额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集中程度的数据,并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首先,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零售业的CR4从1990年的0.40%提高到2003年的2.60%,平均每年上升15.48%。其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自1990年到2003年来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很低。这一结论是通过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比较而获得。美国零售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其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的平均水平约在16%以上,远远超过我国零售业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另外,根据笔者对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零售业的商圈理论,零售企业的辐射能力随着其交易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便决定了零售竞争的相关市场往往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对零售业在区域的集中程度进行度量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程度。

笔者通过对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这五个大型城市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得出这五个城市的CR4依次分别为4.06%、4.36%、4.08%、6.4%、10.40%。分析可知,中国大型城市中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全国零售业的CR4相比,表明大型零售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力量,尽管这种市场力量依然相对薄弱。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备、传播设施和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发达的金融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优势,成为该地区的商品、资金、信息等流通网络的结点。大量的零售网点、机构和人才在大城市的聚集使之成为零售商业活动的核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城市的零售市场相比,我国大型城市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很低。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成因

市场容量急剧增长

市场容量的大小与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愈大,进入市场的企业就越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越小。尤其对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而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大多数商品在总体上已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从199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26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847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二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和5.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相应地带动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零售企业规模过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者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刺激了零售企业的繁荣。在众多企业进入零售业的同时,我国零售业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零售企业,2000年以前尚没有一家,2003年已达到10家之多。与自身的发展作纵向比较,我国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和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零售企业。例如,2003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为278081百万美元,而2003年作为中国最大商业集团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4851666万元人民币,沃尔玛公司是上海百联集团公司销售额的476倍。由此可知,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增加,且规模有一定扩大,但从总体考察规模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不合适的低进高退壁垒

从零售企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其规模经济壁垒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同时零售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并不高,从而形成了较低的技术壁垒。从零售企业退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折价销售或转让、合同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损失。对大型零售企业和国有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

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零售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有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零售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控制的统一,实现零售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我国零售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客观地说,我国零售企业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对国外零售业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的模仿引进的阶段。缺乏本土创新的“拷贝式”成长使零售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近几年我国零售市场上所开展的跨地域兼并重组之潮,使一些零售企业的规模迅速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变革管理却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整个零售业界的心头隐痛。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除了在提升零售企业品牌资产、打造零售自有品牌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控制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供应链整合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妥善解决采购部门、后勤部门与信息部门的职能整合问题,使目前形式上的加盟、连锁等先进经营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采购、营销联合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零售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国零售业正经历第二次开业高峰,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原有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店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超市、仓储店、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兴业态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尚处于浅层表面变革的局面。零售市场存在着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盲目扩张造成资源紧张、信用环境差尤其是零供矛盾不断增加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零售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零售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建立零售行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和改善零售行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

零售业行业政策的正确引导。零售业行业政策应侧重于提高零售业规模经济和调整进入退出壁垒两方面。根据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结构状况,如果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自我扩张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最后期限已过,缓慢的发展必然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参与已经到来的国际跨国零售巨鳄的同场竞争。因此,借鉴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形成大型零售企业的经验,我国政府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大型零售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零售企业集团。另外,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就提高进入壁垒来说,重点应当是政策法规性壁垒。例如,在新建大中型零售企业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城市规模、消费结构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审批,并实行大型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的“听证制”,以确保大型零售企业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零售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零售商业网点的合理发展;在降低退出壁垒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完善再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设置合理适度的进入、退出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做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协调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还需注意防范零售业走向过度集中而形成强大的垄断力量。即采取措施使市场集中度维持在有效集中度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小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协调工作的进行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因而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丰富的流通实践,加快修订和研究制订规范商品流通活动、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总之,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使之达到市场有效集中度区间,最终建立竞争有序、集中有度的现代零售业市场体系。需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俊豪.对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2.郭冬乐,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2(3)

第2篇

[关键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RIMA模型;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总和,它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是表现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指标。而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趋势及规律成为亟待我们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从初步建立ARIMA模型到选择出最优的拟合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未来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了解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ARIMA模型建立

本次研究采用的数据为我国2005年1月至2015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其中由于2012年至2015年1、2月份的数据缺失,我们利用SPSS软件中线性插值法对数据进行缺失值替换的处理,利用以上数据进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趋势分析和ARIMA建模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

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SPSS软件做出2005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时序图,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明显的趋势性和季节性的变化趋势。从时间上看,2005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递增,序列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在季节上呈现春季、夏季销售额相对较低,而秋季、冬季销售总额表现明显增长的态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序列属于非平稳序列,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差分变换等来消除以上趋势。

(二)平稳化处理

对非平稳序列,需要进行平稳化处理再利用ARIMA模型建模。为消除上述趋势减小数据波动,首先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提取原序列的趋势效应。经过一阶差分提取原序列线性递增的信息,序列趋势性得到很好地消除;但由一阶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图2)观察,一阶差分后序列仍呈现以年为周期的季节性波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季节差分以消除这种趋势。进行季节差分后的序列仍表现出较大的趋势性,故我们继续对其采取自然对数转换,进行一阶差分、季节差分、对数转换的序列趋势性和季节性得到了较好的消除,序列中虽然存在一些异常值,但是总体波动幅度基本趋于一致,已经达到了消除异方差非平稳性的目的,可以考虑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三)模型的建立

经过对数一阶逐期差分和季节差分等过程,初步建立形式为ARIMA(p,d,q)(P,D,Q)的模型。对模型形式的识别,可根据时间序列样本的自相关系数(ACF)和偏自相关系数(PACF)截尾、拖尾特性来确定。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经过1阶逐期差分、1阶季节性差分及对数转换已基本趋于平稳,故d=1,D=1;同时,通过观察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图3),从一开始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落在随机区间内,可知p=q=0比较合适;在序列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中,第12阶、24阶函数值显著不为0,二者均作为12的整数期,故考虑将P、Q定为2。初步尝试模型建立为ARIMA(0,1,0)(2,1,2)。

利用SPSS软件对初步确立的ARIMA(0,1,0)(2,1,2)建模,并进行LB统计量检验,根据统计结果比较分析,对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经检验后模型统计量和ARIMA模型参数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ARIMA(0,1,0)(2,1,2)的Ljung-BoxQ统计量对应的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序列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性。

通过观察表2可知ARIMA(0,1,0)(2,1,2)模型参数中AR,季节性和MA,季节性滞后1和滞后2的显著性较弱,所以我们将AR,季节性和MA,季节性调整为1再重新建模,调整后的模型可定为ARIMA(0,1,0)(1,1,1)。对重新调整后的模型继续利用LB统计量进行检验。

调整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模型的统计量,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Ljung-BoxQ统计量为7.532,其P值等于0.962,明显大于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支持了原假设(H0:模型不是自相关序列,H1:模型是自相关序列),得出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的结论。ARIMA模型参数AR,季节性滞后1、MA,季节性滞后1这两个因素对应的Sig值分别为0.001和0.003,均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选择的模型是比较合理的,因此选定模型为ARIMA(0,1,0)(1,1,1)的形式。

三、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一)模型检验

为考察模型建立的合理性,我们对调整过的模型进行白噪声检验,通过模型拟合的残差自相关检验(白噪声检验)衡量模型的拟合效果。经过白噪声处理的残差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均落在置信区间,说明该序列为白噪声序列,模型的预测效果符合预期。研究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RIMA(0,1,0)(1,1,1)模型是可以被接受的,可以根据该模型对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展开预测。

此外,为进一步考察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利用SPSS软件绘制了原始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图(图4)。由图4可以看出,ARIMA(0,1,0)(1,1,1)模型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很好的追踪,模型拟合度非常高。

(二)模型预测

我们利用模型对2016年1月至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的预测值我们可以看出,从1月到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4月达到最谷底,但从5月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开始逐渐回升,即使中间出现了小幅度波动,总体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随后10月也呈现出一个较小的峰度,在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次小幅下降,直到12月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为逐年增长,并且春季、夏季略显低迷的季节性波动特征。经过分析和推断,这些趋势的表现与我国每年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第一个小波峰的解释,我们判断在五一黄金周,由于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消费的人比以往增多,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一种不降反升的情形,同样对于10月,国庆节期间出现的比之前较为快速上升的局面也有了合理的解释,而随着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临近,在年末居民消费更是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届时12月的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可能达到33900亿元以上。

四、政策建议

(一)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我们应当重视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及前提,通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为此,政府要注重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保障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不同消费阶层的购买力,以此拉动广大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保证商品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不断加强商品质量的监督力度,落实不合格商品的监管和惩治工作,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消费品零售交易的进行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

(三)扩大社会投资规模,提升社会消费需求

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将投资方向转向提升消费的领域,扩大以消费为导向扩大投资规模。优先保证消费需求领域的资源、条件等以拉动消费水平的增长,通过增加对社会消费领域的投资,实现以投资引导和扩大社会消费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法丽娜.关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5):32-35

[2]张萌.基于ARIMA模型下的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以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J].现代商业,2011(8):20

[3]江晏时,王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1(12):206-207

[4]黄彦.基于ARIMA模型的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1(11):31-37

[5]罗中德,赖美艳.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143-145

第3篇

关键词:零售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了9%,远高于世界经济3.7%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也在逐年攀升,从2003年到2007年4年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数倍,发展态势迅猛。而且,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零售商品销售额在社会商品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也有巨大的提升,并且一直处在一个增长趋势中。

城市消费虽然一直高于农村消费,但是发展已经趋于同步,而且差距也是越来越小。到2008年,我国零售额城乡的城市消费者零售额都达到了20%以上的增幅,而且增长幅度也趋于相同。而从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来看,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以来,农村消费市场表现出逐年加快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与城市差距逐年缩小,2004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低于城市4.0个百分点,2006年差距为1.7个百分点,在2007年仅低于1.4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趋于稳定。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的引入使我国的零售业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商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步伐。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和麦德龙等国际知名零售商均在华大量开店,其中沃尔玛居首。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在2007年后,我国零售业在政策保护期结束后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二、我国零售业的问题

(一)区域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首先,零售业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在我国,东部零售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西部,东部拥有众多实力较强,规模较大,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零售企业,而在西部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属于规模小、竞争力差的小企业,两地差距明显。而且数据显示,在2008年,全国范围内实力在百强内的东部零售企业达到73家,中部为15家,西部为12家。东部地区百强企业的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次,零售企业在一个城市内部分布也存在失衡。在城市中心往往也会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零售企业比较集中,实力强的,具有规模的基本上都坐落在城市中心;相反,在郊区以及城市,零售企业则分布较少,而且大多都是小商铺。

(二)部分地区过度开放,零售业过度竞争

中国加入WTO后,承诺有计划地逐步开放零售市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局部利益,擅自将零售业提前开放,使得零售业的开放程度大大超越了原本的计划。从而让外资零售业得以提前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同时,由于为了促使地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往往给与外资零售企业特殊待遇,这样就导致零售业存在不公平竞争。而这种不公平竞争,已经影响到了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同时使得中国本土零售业竞争力弱小,本土零售业的发展步履维艰。相反,由于政策上的优势,外资零售业往往在中国市场上却得以能够快速的发展扩张。

零售企业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零售价格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持续十多年。而这样的过度竞争使得整个零售业的利润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在2007年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不到1%,而国外连锁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却在2%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零售业的过度竞争,使得中国零售业的盈利能力变得极差。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零售业融资困难

零售业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居民未来短期消费意愿的最佳指标,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的打击,危机向消费传导效应正在体现,已经从收入、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对我国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长期的通货膨胀,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来抑制通货膨胀,控制货币供给数量,提高利率,直接导致市场上能够流通起来的资金变得十分稀缺,虽然零售业的吸金能量巨大,但是面对这种政策,亦感觉到融资上的困难。

(四)零售业监管松散,市场氛围较差

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而通货膨行必将带来成本压力,而成本上的压力使得部分零售企业不顾道德,想方设法转嫁成本。而一直存在的买方市场条件,使得价格竞争白热化,在交易的纵向对比中,上游供应商的利润不断被压缩,而下游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又是低价。这样在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下,供应商必定会通过增加价格来向零售商转嫁成本,进行成本转嫁,但是消费者又持久性的预期低价,使得零售商不可能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而在监管松散而且惩戒乏力的情况下,难保一些零售企业因为这样的矛盾不钻空子,扰乱市场。在这一矛盾下,一些不法零售商行为的产生是一种客观必然的存在,而不完善的市场监管对价格欺诈形成了一种恶性的促进作用。

三、解决我国零售业问题的相应对策

在中国零售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零售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须不断考量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借鉴国际零售业发展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第5篇

一、背景分析

“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四个生存条件,零售行业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的行业,是一个以所有人为消费对象的巨大行业。我国零售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连锁化,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连锁专卖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店纷纷兴起,大量国际零售集团也纷纷进入中国开店,我们可以看到,零售业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日益加剧。

连锁经营不仅是单纯的零售企业经营形式的改变,还涉及零售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关系、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在发展和运作上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第一,连锁经营运作不规范

(1)经营观念落后。我国发展起来的连锁零售企业,其前身大都是百货商场、菜市场、副食商店等,这些企业大多是在同一行政隶属关系、同一地域范围内发展,形成了“近亲繁殖,就地联姻”的连锁,在管理与运作上,照搬原先单体商店的做法,难以适应连锁经营多门店发展的需要,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开始了连锁,但经营方式上并没有达到统一标准,很难通过连锁经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许多企业的门店规模和数量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盈利点(门店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门店数量14家以上)。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规模在14家以下的企业占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的近60%,而零售额仅占连锁零售企业的20%,这种小规模连锁经营运转的局面,也阻碍了连锁经营优势的发挥。

(2)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许多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重视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较严重;而且,连锁零售企业偏重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3)与外资企业资本实力相差悬殊。2003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在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等行业中出现负增长,甚至有的企业还出现了销售额越多、利润亏损越严重的现象。特别是这些行业中的国有、集体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局面尤为突出。而外资连锁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他们在国外大都有几十年资本积累的历史,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有价格优势,能通过外国银行低息贷款获得充裕的资金,交易成本低,劳动效率高,往往能先以低价格、低盈利,甚至亏损的策略,扩大销售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占领市场。

(4)内资和外资连锁企业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在多方面给外资零售企业以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选址、网点、租金、用工政策、跨区经营的相关支持等,而这些是内资企业难以比拟的,由此造成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的竞争,致使一些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我国政府对外开放的承诺。

第二,配送中心建设滞后。目前,企业自身的物流设施受传统经营方式影响,虽然9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都建有配送中心,并形成小而全的配送体系,但由于受物流规模的限制,致使企业组织配送商品的能力不足,配送品种不全。同时,由于区域利益的分割,有些商品的跨区域配送也受到限制,导致进货价格不统一,进货质量没有保证,中间环节增多,达不到最低的进货成本,不能实现企业最优效益,不仅提高了连锁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也给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数为2845个,比上年增加了157个,但是商品的配送比重仍然较低,国外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配送比重一般都在90%左右,而我国自有商品的配送比重和非自有商品的配送比重仅有49.4%和22%,两者相加也才只有70%。

第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对中小型商业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一些连锁零售企业由于经营不规范,给上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往往会对中小零售企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就有可能带来失业人口的增加。在现阶段,我国此类情况虽然还不十分明显,但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迹象。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建立,导致周围中小商业企业倒闭的情况已多次发生。另外,一些连锁零售企业经营不规范,乱收进场费及恶意压价,也对供应商和上游生产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二、基本定义与问题的提出

(一)基本定义

1、商业业态。本文依照表1所示特征将连锁零售企业的商业业态分为百货商店、超级超市、专业店、加油站、专卖店、便利店、仓储会员店、家具建材商店和其他等9种类型。(表1)

2、销售模式。销售模式可以分为直营和加盟两种。直营,顾名思义,是厂家直接经营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往往喜欢采用直营的方式,直接投资在大商场经营专柜或黄金地段开设专卖店进行零售。一些国际顶级品牌如阿玛尼、杰尼亚等出于品牌维护的需要,一般都采取直营方式。另外,很多厂家会出于形象推广考虑,在一些重要市场区域开设自营旗舰店,以树立品牌形象,给经销商提供可参考的样板店。比如,雅戈尔在全国市场的自营旗舰店已经达到两百余家,班尼路旗下的几大品牌都在广州北京路开有大型旗舰店。旗舰店一般装修气派、货品齐全、服务规范,比较能体现公司的实力和整体形象,其产生的广告效应甚至要高出经济效应。在管理上,厂商一般会采用分公司、办事处模式操作,直接对直营店面进行管理,而且为保证物流配送的顺畅,通常都会在各分公司、办事处设立仓库,直接供应货源。采用这种方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比较大,所以通常只有实力型企业才敢于这样操作。

加盟店,是与相关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市场的一种方式。一般企业招募加盟连锁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厂家直接寻找加盟商,像班尼路、真维斯等休闲服饰品牌;另一种是通过商、中间商再发展下级加盟商。前一种方式属于扁平模式,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但辐射面较宽,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难度比较大;中小品牌往往因为前期资金实力等原因,且为了快速进入市场,往往会选择依靠中间商来发展加盟商合作的方式。通常加盟商加盟都要交纳一定的加盟费用或者保证金,企业也会提供一些形象道具、设计、装修支持和理念指导等,以保证连锁店形象、经营的统一性。

(二)问题的提出。本文基于第一部分所提出的我国连锁企业现状,搜集了2005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基本数据,以研究业态、销售模式、配送中心的规模是否为影响企业利润的核心因素,并辅以各项统计分析,对样本结构、企业情况以及其他方面使用SPSS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如下问题:(1)分别就直营和加盟店建立一个以销售模式、营业面积、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零售额、配送中心个数为自变量,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线性模型。(2)建立一个以营业面积、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零售额、配送中心个数为自变量,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线性模型。(3)根据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对样本进行分类。

1、建立一个以销售模式、营业面积、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零售额、配送中心个数为自变量,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线性方程。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其中,Sell mode(销售模式),Area(营业面积),Employee(从业人员),Goods account(商品购进总额),Retail sell income(零售额),Districen Account(配送中心个数)。

根据结果可以得到回归模型为:

SellIncome=-46032.114+0.213*Area

+3.113*Employee+0.532*GoodsAccount

+0.460*RetailSellIncome

+677.093*DistriCenAccount

+(-21420.517)(直营店)

SellIncome=-46032.114+0.213*Area

+3.113*Employee

+0.532*GoodsAccount

+0.460*RetailSellIncome

+677.093*DistriCenAccount

+(0)(加盟店)

但是,从观察模型构建结果可以看出,Intercep、Employee和DistriCenAccount的Sig值均>0.05,检验不显著。因此,本线性回归模型并不是最优的。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如下讨论。

2、建立一个以营业面积、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零售额、配送中心个数为自变量,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线性模型。(表3)

本线性回归模型中只含有定量变量,并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可以发现回归模型结果只取了GoodsAccount、RetailSellIncome、Area三个自变量为自变量,回归模型为:

SellIncome=-39472.071

+0.554*GoodsAccount

+0.547*RetailSellIncome+0.177*Area

3、根据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对样本进行分类:

从结果可以得出,由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对样本进行的分类,如果分为三类,则case2一类,case3一类,剩下的一类。观察三类样本可以发现,case3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是最多的,而case2相对case3小些,剩下的case中的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相对case2、3差异较大,因此可以粗略定义case3为大型连锁零售企业,case2为中型连锁零售企业,其他case类为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如果分为两类,则同样可得出case3属大型连锁企业,其余为相对小型连锁企业。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在发展和运作上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进而定义了商业业态和销售模式两个核心概念,分别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对我国2005年连锁零售企业各项数据从分布、平均面积、销售额等方面进行样本结构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销售利润的各个因素。具体结论如下:

1、专业店商业业态和直营店销售模式占连锁零售企业的大多数。

2、商业业态和销售模式对门店面积的影响不显著。

3、商业业态和销售模式对销售额的主影响和交互影响显著。

4、以营业面积、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零售额、配送中心个数为自变量,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线性模型如下:

SellIncome=-39472.071

+0.554*GoodsAccount

+0.547*RetailSellIncome

第6篇

[关键词]零售业 竞争优势 企业

零售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业,涉及的群体层次多、规模大。零售业利用其散布在各地的营销网点和其强大的物流网络,有效地节约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相比于其他行业,零售业有自身显著的特征:

1.成熟性。零售企业竞争优势的涵义非常丰富,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培育起来的,形成并且成熟之后可以为企业带来能够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2.难模仿性。零售企业竞争优势都是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的,因而其特点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显示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3.扩张性。零售企业竞争优势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地基,可以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潜力的新的市场领域扩张,从而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一、创建竞争优势对中国零售业的意义

第一,竞争优势是中国零售业最迫切需要的。这主要体现在竞争优势能够提高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第二,竞争优势是中国零售业进行差异化经营的基础。差异化的经营必须以难以模仿性的能力为基础,由于竞争优势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组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结合,不同要素相结合决定了不同的竞争优势必然存在异质性,其表现出来的主导优势也存在差异。

第三,竞争优势可以使中国零售业形成持久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既包括公开的知识和技术,又包括不公开的、秘密的知识和技术,竞争对手可能掌握其中的某些部分,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再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却非常困难。

第四,竞争优势是中国零售业进入其他经营领域的支撑。竞争优势具有“支持多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潜能”,可以使企业通畅地进入其他市场,为企业经营的各项业务提供一条明显的线索。

二、目前中国零售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并非是单一技能,而是各竞争力量中产生的竞争优势的组合体。中国零售企业要创造竞争优势必须以某种竞争优势为主导,综合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

其一,门店地理位置优势

对零售企业而言,门店地理位置是形成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门店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销售额的多少。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我国商品零售企业所有,外商零售企业进入这些“商圈”的空间十分小。而在城市新形成的“商圈”开设门店,我国零售企业虽与外资零售企业将处于同等竞争的条件,但在所需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支持方面可能仍要好于外资零售企业,因此外资零售企业在门店地理位置上的竞争优势看来不大。

其二,区域销售规模优势

虽然一些外国零售商销售总规模远远超过我国目前的零售企业,但就国内消费品市场而言,外商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额则远远低于像联华、上海华联、北京超市发、万客隆等国内一些上规模的零售企业。

其三,店铺地理位置的优势

零售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着顾客的流量,从而直接决定着企业商品销售额和经营利润。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争夺总量一定的顾客群,而不同地理位置的客流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好的地理位置往往是零售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

其四,占据农村市场优势

目前,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消费市场,其商品零售额还不到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0%,因此今后支持我国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应在农村市场。现在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消费主要来源于集贸市场、村中的个体小杂货店,商品零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相对于城市都大大落后,这就为商品零售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销售规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场,即使外资零售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由于我国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有的门店也开到了经济富裕的村、镇,不仅在门店继续下伸方面具有硬件便利条件,而且在服务、企业形象宣传、文化色彩等软件方面也已先入为主。同时在对居民生活消费习惯、民俗文化的了解沟通,与当地管理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获得较好社会环境等方面,我国零售企业也具有明显的便利条件。

其五,企业文化优势

如今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企业文化地位快速提升。企业文化必须和民族的文化相适应、相融和,因此企业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零售企业和消费者接触最频繁、最直接,企业文化也表现得更为重要。因为零售企业的文化内涵是构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诸要素的化合剂,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拓展、营销、促销。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市场上发展,必须将企业文化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才能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但外资零售企业文化要融入本土文化,使原有文化与本土文化很好结合,创生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这不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而我国零售企业生于民族文化、长于民族文化,在企业文化发展上也具有较好的优势条件。

其六,政府支持优势

第7篇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2003年2月-2009年9月的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运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其研究结果表明:ARIMA模型能提供较准确的预测效果,可用于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未来的预测,并为上海市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ARIMA模型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季节波动 预测

由于受到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将目光集中于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对消费需求的热烈讨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之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总量。这个指标能够反映消费的主要情况。通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做定量分析与预测,不但可以了解上海消费需求情况,对上海未来经济运行状况也能有效预测。本文在分析2003年2月到2009年9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消费品零售额的ARIMA模型,并以此对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做分析与预测,以期能够对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选取与趋势性、季节性分析

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数据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网站,时间跨度为2003年2月至2009年9月。本文将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数据简记为STC序列,以亿元为单位。图1是STC序列为2003年2月至2009年9月的时序图。该图显示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现不断上涨趋势,并且有明显的季节波动。

建立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ARIMA模型

(一)模型的识别

本文运用Box-Jenkins方法建立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模型。STC序列数据做如下处理:从2003年2月份至2008年12月份71个数据用于建立ARIMA模型,2009年1月至9月份的数据用于检验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数据用Eviews6.0进行处理。

运用Box-Jenkins方法建立ARIMA模型,首先要求序列必须是平稳的。通过图1的时序图,我们能够发现STC这个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和季节性。因此先对原序列做对数变化变成新的序列LNSTC,然后采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1所示,检验中我们发现序列LNSTC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变成平稳序列。另外通过观察自相关图也能验证本文结论。

由于序列存在一定季节性,需要对DLNSTC序列进行季节差分(12个月)形成序列SDLNSTC,序列SDLNSTC的趋势图如图2所示,自相关图如图3所示。由图2、图3分析,显然,经过两次差分后,序列SDLNSTC是围绕0上下波动,其自相关在k=1以后几乎全部落入随机区间,震荡衰减,说明序列已经平稳,故得到差分阶数d=1,D=1。同时,由平稳序列的自相关分析图3序列的偏自相关系数k=2后很快趋于0,所以,我们选择自回归阶数p=2,样本自相关系数在k=1时显著不为0,所以,移动平均阶数q=1。

另外由平稳序列的自相关分析图3,k=12,24,36附近时,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偏自相关函数都随着时滞按照季节周期的增加而衰减,为此,应建立季节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考虑到k=12时,样本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都显著不为0,所以我们选择季节自回归阶数P=1,季节移动平均阶数Q=1,于是识别出应建立的模型为ARIMA(2,1,1)(1,1,1)12,也即,

(1)

或 (2)

(二)ARIMA模型参数的估计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参数估计值为:

1=-0.182899,2=-0.197335,Φ1=

-0.255398,θ1=-0.448806,1=

-0.851841。则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ARIMA(2,1,1)(1,1,1)为:

(3)

(三)模型检验

首先根据残差序列分析图(如图4)进行直观判断,显然实际值与拟合值拟合程度较高,其次,对模型的误差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5所示,从对应的概率值可以看出,所有的Q统计量值都小于检验水平为0.05的分布,所以模型的随机误差项是一个白噪声序列。模型通过检验,可以进行预测。

利用模型对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短期预测

建立模型的目的之一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在对未来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行预测之前,我们先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分为两个部分:对样本期内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与对样本期外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一般用MAP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度量,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4)

(4)中是模型的预测值,xi是实际值,n是预测期数。

MAPE评估预测能力如下:小于或者等于10%则预测能力极佳;10%~20%则预测能力优良;20%~50%则预测合理;50%以上预测不正确。样本期间内,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是2.48%,模型的预测能力“极佳”。图6显示了样本期间内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情况。由于对LNSTC进行了1阶12步差分,图形中预测值比实际值的个数少了13个。从图形看,模型拟合结果非常好。

对样本期外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时,我们先把模型外推,预测2009年1-9月份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然后将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表2列出了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的情况。模型每月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百分误差基本在5%以下波动,9个月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是3.28%,模型的预测能力也属于“极佳”级别。经过样本期内与样本期外的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非常理想。把模型再往外推,对2009年10月到2010年9月每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行预测。预测值,如表3所示。

结论

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序列是受多种制约因子影响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是一组依赖于时间变化的随机变量,可用ARIMA模型予以近似描述。经过模型参数估计与诊断检验以及实证检验发现,2003年2月―2008年12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48%,2009年10月到2010年9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3.28%。这表明所建立的具体模型,即,ARIMA(2,1,1)(1,1,1)12适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的特点,可利用其对上海未来数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10月―2010年9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继续增加,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7%。准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测能够很好的把握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

参考文献:

1.汪艳涛,王记志.中国农产品贸易ARIMA模型的建立及预测:2009―2012年[J].经济与管理,2009(7)

2.张华初,林洪.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ARIMA预测模型[J].统计研究,2006(7)

3.林坚,沈汉溪.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外贸进出口预测:2006-2010[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4.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自有品牌战略;组织结构

一、我国零售企业的现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跨国零售巨头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使中国零售企业将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消费,以连锁百强为例,连锁百强的销售额从2001年的1620亿元上升到了2011年的1.65万亿元。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零售企业也面对较大的压力,首先是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两个方面,2011年零售企业人工费用的涨幅为26%,租金上涨10%,2010年的上涨水平与2011年相当。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土地、水电价格的上涨,零售业低成本已经成为过去。其次,受物价上涨和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降低。

2012年以来,零售企业普遍出现明显的销售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零售企业需要转变经营模式,从以开拓新业态和新市场来提升规模和释放份额的外延扩张,逐步转变为通过新的战略和精细化管理带来销售门店增速的内生增长。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零售企业销售供应商的产品的利润率为5%,而销售自有品牌产品的利润率能够达到15%。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有品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欧洲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平均占到企业销售额的30%。

二、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的意义

我国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理论方面以论述自有品牌的重要性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感知为主;在实际操作中,自有品牌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部分企业发展了自有品牌,自有品牌销售额只占超市企业年销售额的5%。对于我国零售企业来说,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发展自有品牌战略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好的战略也需要好的执行才能产生好的效果,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需要组织结构的支撑,企业的组织结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略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而且也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赵宏贵等,2010)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增加了内部协调成本、影响组织决策效率和效果,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组织的协调能力和管理流程能力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发展自有品牌战略的零售企业需要具备的条件是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而这种成熟的企业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零售企业不是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彻底的改变,而是要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上进行变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经营自有品牌相当于经营一家小的公司,与零售企业原有的业务模式不同,企业需要从产品的策划、原材料采购、制造商的选择、价格、质检、物流、销售、尾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需要企业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在不影响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自有品牌战略。

发展自有品牌战略的零售企业需要具备的一个条件是要有一定的规模(胡洪力,2006),也就是需要实施连锁化经营,这样才能够达到规模经济,所以对其组织结构的探讨都是建立在“总部——多分店”的结构模式之上的。“总部——多分店”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总部控制模式、独立型商店模式和平等型商店模式(伯曼,2011)。自有品牌战略应融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自有品牌部门再组织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在零售企业“总店——多分店”的模式下,首先要明确自有品牌部门在整体组织结构中位置,根据不同的自有品牌发展战略和现有的组织结构来确定自有品牌部门在组织结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自有品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

三、自有品牌部门在组织中的位置

发展自有品牌相当于经营一家小型的公司,需要控制从研发到最后销售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独立的自有品牌部门来对此进行管理。自有品牌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自有品牌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到自有品牌部门对原有组织结构的适应。

1.职能型结构

职能结构的企业是典型的总部控制模式,总部对采购和运营有大部分的话语权,商品计划和采购、广告、财务控制、营业时间及其他一些任务都集中管理,分店经理只负责保证分店日常运行的正常,并且和总部的政策保持一致。在发展自有品牌战略的初期,自有品牌产品多以日用品等快速消费品为主,可以将自有品牌业务放在采购部门,由采购经理负责,销售方面由各分店的经理负责。当自有品牌产品线丰富以后,需要设置独立的与采购部门平级的自有品牌部门对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等一系列运作进行管理。

职能型结构的优点是能够使企业责权高度集中,便于纵向管理,但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机制,而且决策堆积于高层,容易造成层级链超载。自有品牌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对自有品牌进行日常的管理,还要肩负起与各职能部门和分店之间的沟通协调,增加部门间的横向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利用组织的资源,还能够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总部设置的自有品牌职能部门更多的进行对产品的研发和质量等方面的控制,在销售方面各分店的经理拥有更大的自,包括产品的摆放和广告宣传等,但是没有定价权。

2.矩阵型结构

对于矩阵型结构的零售企业,可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设置单独的自有品牌部门,这种结构适用于有较大规模分店的中等规模零售的零售企业,每个分店设置自有品牌部门,受总部自有品牌部门和分店经理共同领导,负责自有品牌产品的管理。总部的自有品牌部门负责整体自有品牌战略的制定、研发、质量控制、选择制造商等,分店的自有品牌部门主要负责营销及对消费者信息的收集等工作。这种结构能够适应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更迅速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强调总部对各分店的控制和各分店之间的资源共享。矩阵型结构的缺点是会导致员工面临双重的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感和混乱感,这也意味着要求员工要有良好的人际技能;而且频繁的开会协调沟通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可能会造成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对于矩阵型结构的零售企业,要解决的是总部集权程度的问题,对于分店的日常运营应给分店经理更多的自,总部的作用更多的是制定总体战略和协调资源的分配。

3.独立的自有品牌开发公司模式

对于大型的零售集团来说,其业务范围广,拥有不同的零售业态的企业从事不同的零售业务,或者以区域划分,或者以业态分类进行管理,可以采用在集团内部设置独立的自有品牌开发公司,自负盈亏,负责集团的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及内部的推广销售。自有品牌开发公司集中采购,独立核算,从项目确立、市场调研、制造商的选择、产品的投放及跟踪反馈实施全过程管理。这种结构下,首先集团的高层要对发展自有品牌战略有清晰的计划和足够的决心,这样有助于集团内各企业对自有品牌产品的推广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其次,自有品牌开发公司需要和集团内部的企业进行广泛的沟通,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集团内部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大商集团在2004年成立了自有品牌开发经营公司,负责集团自有品牌的开发及集团内外的推广销售,从项目确定、市场调研、制造商选择、产品的设计投放、跟踪反馈等方面实行专人负责、专项管理(李艳松,朱哲,2007)。

四、自有品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

自有品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需要和自有品牌发展的程度相契合,自有品牌产品的品类、数量以及发展规划决定了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能够更好的对业务进行管理。

1.职能型结构

职能型结构是一种最基本的组织结构方式,按照自有品牌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将其划分为一系列的职能部门。如下图所示,将自有品牌部门分为市场、研发、营销策划、质量控制、销售等职能部门。市场部门负责市场调研和对消费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研发部门负责自有品牌产品的设计及开发;营销部门负责自有品牌产品的促销及广告;质检部门负责对所有的自有品牌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销售部门负责选择合适的制造商生产自有品牌产品,并且协调各分店的物流及销售。这种结构使用于自有品牌种类单一的企业,能够实现其职能部门内部的经济规模。

2.事业部型结构

对于自有品牌产品比较多的企业,可以采用以品类为基础事业部型结构。每个自有品牌品类的事业部有自己的一套职能系统对其产品进行管理。这种结构适用于自有品牌产品比较多且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同种类的产品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研发及营销,按照品类把自有品牌划分成为不同的事业部能够使其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同时实现了决策的分权化,解决了职能型机构总是将决策推到最高层后才能涉及多部门的问题。但这种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叠,成本较高。

3.矩阵型结构

矩阵型结构是在事业部型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自有品牌部门对各事业部职能的管理。在这种结构中,各品类事业部仍然能够对自己的部门进行控制,但通过纵向的职能部门对各品类事业部的职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使部门内部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使人力资源等在多种产品线之间得到灵活的共享。管理者需要清晰的协调各品类事业部和职能部门间的权力范围,使职能部门更多担当支持作用。这种结构同样有矩阵型结构的典型缺点,即需要大量的时间频繁的开会协调冲突和对产品进行决策。

4.横向型结构

横向型结构是一种按照流程来组织员工的一种组织方式,将纵向型的结构转化为按横向工作流程来组织。与以往工作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中狭窄的职务不同,横向型结构的组织强调的是横向贯穿整个组织的核心流程,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目的,将员工按工作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这种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对顾客需要的反应能力;强调团队工作与合作,将员工的注意力引向为顾客提供价格;以自我管理团队取代个人成为组织设计和绩效评估的依据,充分授权与工作团队;要求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组织文化,充满合作与信任,并注重持续改善,强调员工的授权与责任。横向型结构使用于比较成熟的职能型自有品牌部门进行变革以提高自身能力和效率,不适用于刚组建的自有品牌部门,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整体的组织文化。

五、结论及展望

发展自有品牌战略是我国零售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的内在逻辑是战略决定结构。根据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的共性要求和自身的特点,需要企业改变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战略需求。自有品牌战略对我国的零售企业来说还不是成熟的战略,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本文仅从自有品牌部门在组织中的结构和自有品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两个层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静态的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从信息控制系统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在整体上对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后的组织设计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巴里·伯曼,乔尔·R·埃文斯.零售管理(第1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艳松,朱哲.大商集团自有品牌管理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第9篇

关键词:地区差异 游客消费行为 零售业 澳门旅游政策

引言

关于澳门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发现澳门经济发展的症结在于:尽管旅游博彩业在产业政策偏向和政府的支持下得到飞速发展,而且已成为澳门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是这种一枝独秀、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现状同时也给澳门经济发展埋下了隐忧。具体表现为:从2002年开始,博彩业的公司数目、赌场数目、赌具数目和博彩收入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从博彩收益多寡的角度衡量,澳门已超过美国拉斯维加斯,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赌城。相对于旅游博彩业的快速膨胀,澳门传统的支柱行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经济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毛艳华,2009)。与此同时,博彩旅游业内部也呈现单一化特点, 博彩业的开放未能有效带动非博彩旅游业与之比肩发展。相反,博彩业对其他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凸显,社会资源日趋向博彩业集中和倾斜。为此,不少专家学者为解决澳门的经济症结开出良方:首先是要合理定位和充分发挥澳门的比较优势;其次是为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尽快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旅游博彩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冯邦彦,2010)。当中,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作为澳门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的零售业的发展,同样也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游客的地区差异对于澳门零售业影响的意义何在?

一方面,旅游业与零售业息息相关。游客是推动零售业规模发展不断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景点的商品零售场所数目明显会较其他地区要多,面向游客销售的零售商品和服务也较为多样化(Ryan 等,1999)。此外,零售业又是旅游博彩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一个旅游景点的零售业是否兴旺,往往直接影响到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今,人们大都将澳门经济问题的焦点归结为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而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澳门各界努力追求的方向。零售业作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内容之一,对如何提升和拓展零售业之研究将对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澳门零售业发展同样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诸如:企业面临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零售店面不足,人力资源严重短缺,高素质人才匮乏,市场规模有限等难题(卫海英、李雁玲,2008)。加之周边特色鲜明的香港和珠海两地零售业界的竞争,更令澳门零售业的发展陷于“内忧外患”的局面。近年虽然访澳游客总人数大幅攀升,人均消费也从2010年的1518澳门元上升到2013年的2030澳门元,增长33.7%,但是,购物消费部分仅从2010年人均消费773澳门元增加到2013年的995澳门元,增幅仅28.7%,低于非购物消费部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14)。故此,在旅游博彩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情况下,如何使澳门零售业走出困境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对于零售业的发展研究,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运用电子商务来改造并提升传统零售业。然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澳门的地理和人口决定了其经济的市场规模是微型的,这种微型经济结构又决定了其经济的发展势必有别于其他大型经济体。

当前,澳门零售业发展呈如下特点和趋势:一是近年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和品牌业已成为国外零售业进军澳门、拓展业务和扩展网络的主要营运模式之一。二是伴随博彩业的发展,高端、豪华品牌的零售业经营商纷纷在澳门设点或开店,甚至出现名店街、名店廊等集中销售高档品牌商品的地方。三是超市、商场等中低档日用品销售网点分布密集,适应了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生活需要(梁华峰,2012)。面对一个以旅游博彩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澳门零售业的发展更应充分借助旅游博彩业的比较优势,顺势发展,争取“水涨船高”的效应。

为解决澳门零售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思路是从澳门经济的具体实际出发,借助旅游博彩业这一龙头产业的优势,强化其对零售业的带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研究游客的消费行为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澳门零售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旅游政策,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调整零售业自身的服务方式,引导游客消费,从而达到促进澳门零售业发展,实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关理论回顾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经济运行中传统的由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引导消费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原本由生产者主导消费的时代已底转变为消费者自行主导的时代。而零售业作为消费业的一种形式,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甚至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走向。

对于零售业整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零售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方面的研究上。全球化下的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新型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零售企业通过多渠道提供服务保持竞争力;第二,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发展,兼并和收购是零售商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第三,网上零售商品品种日趋丰富,层出不穷,销售比重进一步增加;第四,物美价廉仍是零售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更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零售业对于商品生产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第六,食品加工业将由零售业所主导(张仲芳,2007)。

其次,对于零售业的研究主要是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研究思路则以现状-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模式。以中国的零售业为例,我国零售业的现状表现为:零售业规模快速壮大;新型零售业飞速崛起以及大型零售业发展迅速。然而当中的问题亦很突出:整体零售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低;新型的零售业态浮于表面,发展滞后;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落后;自有品牌开发不足,整个零售业竞争力不够等等,为此,对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建议是:合理进行业态地域布局,实施重点培育和突破战略;加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力度, 实现我国零售企业规模化经营;建立新型信息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方惠,2004)。

就澳门这样的微型经济体而言,其零售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与像中国内地这样的大型经济体相比较。由于澳门的市场规模能够决定其主导的产业只有一到两个,所以关于整个澳门经济的研究大多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和博彩业上,客观上造成了对澳门零售业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的态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过去,研究澳门零售业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多,其中,卫海英和李雁玲(2008)曾运用PEST、SWOT分析工具和“钻石模型”对澳门零售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结合澳门本身的产业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了博彩业、会展业、周边地区零售业、消费者行为变化和人力资源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雷超(2010)主要从品牌角度研究如何改变澳门零售业的发展处境,更好地实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此外,梁华峰(2012)也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出澳门零售业对服务产业区域集聚的弹性为2.802,博彩业与批发及零售业的增加值产出弹性为1.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澳门服务产业的继续集聚和博彩业的持续发展都会对零售业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数据、变量与模型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自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中国国家统计局、IMF(国际货币组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Jisuan网站等。为重点考察游客的地区差异对于澳门零售业的影响问题,同时考虑到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游客对澳门零售业影响的差异性,本文把游客分为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国内游客按照省区和直辖市划分,国际游客按照国家划分(而中国内地游客则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数据的分类将依据此逻辑来划分。

首先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Y=a+blnX+u ,这个模型的自变量是澳门零售业的销售总额,设为Y。自变量是各省市和国家游客人数,设为X。u为扰动项,a为常数项,b为系数,模型主要分析不同地区的游客人数变化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影响。

其次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T=c+dlnL+elnM+flnN+glnP+hlnQ+k 。因变量为弹性值T,分析自变量L所代表的人均GDP,M所代表的人均消费水平,N所代表的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P所代表的高等教育人数,Q所代表的距离对于弹性值T的影响,k则为扰动项。

实证结果分析

(一)中国内地数据分析

由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自2010年7月起才公布按主要省市划分的内地游客数目,所以本文以季度为单位,研究时间范围从2010年第3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澳门零售销售总额与国内23个主要省市游客的弹性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到澳门旅游的国内主要城市的游客人数在对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中,有7个省市的弹性大于1。这7大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四川、北京、江苏、河南。这些省市的游客人数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从大到小分别为1.931、1.378、1.306、1.228、1.196、1.096、1.042。即:这些省市的游客人数每增加1%,澳门的零售销售总额增加的百分比就大于1%;且这7个省市的Sig值都小于0.05,差异显著。而其余16个省市的游客人数对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值小于1,说明这16个省市到澳门旅行的游客人数每增长1%,澳门的零售销售总额增长的百分比便小于1%;其中13个省市的弹性值在0.6-1.0区间,Sig值都小于0.05,差异显著。而陕西、福建和内蒙古的Sig值分别为0.088、0.726和0.658,均大于0.05,说明差异并不显著,福建和内蒙古的R Square调整值小于零,说明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拟合度为负。

通过收集有关省市的GDP、消费、人口数量和距离等数据,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测量这些因素对于弹性值大小的贡献,所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人均GDP对于弹性值的贡献为负,人均消费为正,人口数为正。这三个因素的统计检验十分明显,表明均会显著影响弹性值大小(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Sig值小于0.1则一般视为显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正,而距离为负。但这两个因素的统计检验却并不显著。在这五大因素中,人均GDP和人均消费对于弹性值的贡献度大于1。由此可见,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和人均消费差距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际数据分析

由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自2008年1月起,按原居地划分公布国际游客的数目,所以本文继续以季度为单位,研究时间范围则从2008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澳门零售销售总额与27个国家和地区游客的弹性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来澳旅游的国际游客人数对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比中,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弹性大于1, 8个国家和地区的弹性在0-1的区间,另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弹性则小于零。弹性大于1的6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法国、中国内地、瑞士、南非、意大利、巴西、韩国、葡萄牙,弹性从大到小依次为2.135、2.054、1.888、1.451、1.300、1.257、1.193、1.114,说明这8个国家到澳门旅行的游客人数每增长1%,则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增加额便大于1%。但是意大利的Sig值为 0.095,大于0.05,说明差异并不显著。在弹性值为0-1区间的国家或地区中,只有俄罗斯和印度两个国家的Sig值小于0.05,而其余国家的Sig值都大于0.05,说明数据差异不显著。在弹性值小于0的国家和地区中也仅有越南、英国和中国台湾的Sig值小于0.05,说明这几个国家或地区游客人数的增长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即这些国家或地区游客人数增加,澳门零售销售总额反而会下降。

通过收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消费、人口数量等数据,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量这些因素对于弹性值大小的贡献,回归的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人均GDP对于弹性值的贡献为正,人均消费为负,人口数为正,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负,而距离为正。但是,除了高等教育人数之外,其它四个变量的统计检验都不显著。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水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其它因素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结果分析

(一)中国内地方面分析

为什么广东、上海、浙江、四川、北京、江苏、河南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会大于1呢?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所研究的23个省市进行重新排名可以看出,从省市人口总量排名上,广东、河南、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的人口在这23个省市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十、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从省市的人均GDP排名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四川的人均GDP在这23个省市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九和第二十。从省市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看,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四川和河南的人均消费支出在这23个省市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七和第二十三。从在校高等教育人数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和河南的排名是:第一、第四、第八、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从地理位置上看,这7个省市中除四川和河南外,其余5个省市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这5个省市中,在人口总量,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和受教育程度上均名列前茅。说明来自这5个省市的游客都有足够的整体消费力,对于澳门的零售业起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地理位置大多处于东部沿海,交通便捷,交通成本相对于内陆城市低廉。虽然回归分析中人均GDP对于弹性的大小成负相关,但是GDP是人均消费的基础,且人均消费对于弹性的贡献是最大的,足以弥补人均GDP的负效应。所以,来自这5个地区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大于1。

尽管四川和河南从GDP总量上在这7个省市中排最后两位,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都置于中后,地理位置又在中西部,相对于东部沿海属于偏远省市,但是,来自四川和河南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量的弹性却大于1,而这又如何解释呢?一方面,在四川,无论在哪里都能见到三种人文景观,那就是茶馆、火锅和麻将,人民对休闲享乐情有独钟,对于赌博,那是一种“死了都要爱”的追求。所以四川的游客到了赌城澳门,不仅钟爱赌博的嗜好能得到合法化的保护,休闲享乐的偏好更可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鉴于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河南人形成宽容侍人、包容一切的博怀和处世态度。而且河南人热情好客,待人实在,待客饭菜丰盛,碗和盘都必须是大号的。所以,河南游客这种兼收并蓄、“雍容大度”的文化气派和风格,对于在澳门的各种消费应当具有相当正面的影响。因而来自四川和河南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必然起着促进作用,弹性值大于1也就不足为怪。

为什么重庆、黑龙江、吉林、安徽、湖北、天津、广西、湖南、辽宁、山西、江西、山东、河北的游客人数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在0.6-1之间呢?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重新的排名中可以看出,这些弹性值在0.6-1.0之间的省市除天津和山东外,其人口总量、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和受教育程度在这23个省市中的排名都处于中等水平,地理位置也属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虽然来自这些省市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影响比东部沿海省市要小,弹性值小于1,但基本都处于0.6-1的区间水平,从某种角度来说影响也不可小觑。从回归的结果看,虽然人均消费是最大的弹性因素,但是人均消费在所有省份里不是最大的,其总的对弹性的贡献相对于前7个省市要小,且地理位置也较前7个省市远,因此其弹性值小于1,但是都接近于1,值都在 0.6-1之间。

又如,天津的GDP总量在上述23个省市中排在第二十位,但其人均GDP排名则在第一位,人均消费支出为第三位。山东的GDP在23个省市中排第三位,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支出排名都是第十位。从地理位置上说两地都是东部沿海,但来自这两个省市的游客对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量的弹性值却小于1。从山东和天津的人文上看,天津人的最大爱好莫过于相声,山东人的最大爱好总体上说不是赌博,所以以博彩业为主打的澳门旅游业对于这两个省市游客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东部沿海地区的游客明显要小,所以弹性值小于1,但值也靠近1。

那么为什么福建、内蒙古游客人数对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小于0.5,排名倒数第二和第一位呢?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福建的人口总量在上述23个省市中排名第十六位,人均GDP排名第九位,人均消费支出排名第八位。内蒙古的人口数量则排在第二十位,人均GDP排在第五位,人均消费支出排在第九位。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福建和内蒙古的排名分别为第九和第二十。在地理位置上,福建属东部沿海,内蒙古属西北部。从回归结构的角度来说,两地的人均GDP均大于人均消费,人均消费对于弹性的贡献值不能弥补人均GDP的负相关性,故两者最终的合力结果是负相关,最后形成很小的弹性值,即:福建0.194,内蒙古0.121。

这两个省区对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值之所以如此之小,或许可从两地的人文中找到些许线索。原因在于:尽管福建无论从经济数据还是地理位置都属中上排名,然而它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影响却如此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共同塑造了福建的区域文化,包括闽西北地区的客家文化、闽南金三角的海洋文化和闽北的朱子理学。这些区域文化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当中,客家文化尤其崇尚务实避虚的精神,倡导“简”崇“拙”,贬“奢”抑“侈”的理念。海洋文化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这种重利的价值观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就是精打细算,追求实用价值。福建理学传承了儒家“尚俭”的消费观念,主张崇尚节俭、量入为出,认为适度消费是合理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在区域文化影响下的福建人民总体上秉持财富积累的行为风格和理性实物型消费习惯,由此可以推测出到澳门来的福建人更多地是在澳门做生意赚钱积累财富,除生活上的必需品外鲜有不实用的消费行为,所以来自福建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量的弹性值颇小。

而内蒙古从经济数据上看,其经济地位在全国排名中也属中上,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成本高昂便成了来澳旅行的障碍之一。从人文上看,游牧文化对内蒙古地区人民的影响根深蒂固,长期靠天靠草原为生,常年处于迁徙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必然养成勤劳、节俭和务实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故此,这些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的促进作用势必有限,弹性值较小。

(二)国际方面分析

根据IMF(国际货币组织)和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对所研究的27个国家和地区按其经济、人口、教育等数据进行重新排序。通过这27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可以看出,来自瑞士、法国、意大利、韩国、葡萄牙、巴西、南非和中国内地的8个国家的国际游客人数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值大于1,其人均GDP在这27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排名分别第一、第八、第十四、第十五、第十七、第十九、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就人均消费水平而论,瑞士、法国、意大利、葡萄牙、韩国、南非、巴西和中国内地的排名依次为第一、第九、第十二、第十六、第十七、第十九、第二十和第二十三。在人口总量方面,中国内地、巴西、法国、意大利、南非、韩国、葡萄牙和瑞士的排序为第一、第五、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二十三和第二十四。从在校高等教育人数来看,韩国、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中国内地和瑞士的排名则为第一、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五、第二十一和第二十四,而巴西和南非因没有相关数据故无法比较。

从地理位置角度,瑞士、意大利、葡萄牙和法国皆属欧洲,韩国和中国内地属东亚,巴西为南美洲,南非在非洲。从语言上划分,葡萄牙和巴西属葡萄牙语系,南非是祖鲁语,法国讲法语,意大利讲意大利语,瑞士操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等多种语言,而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韩国是韩语,中国内地是汉语。所以可以看出弹性值大于1的国家都是经济比较发达或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自语言与葡萄牙语相近国家的游客一方面有购买实力,另一方面语言上也没有太大障碍(汉语和葡萄牙语均为澳门的官方语言),因而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弹性值大于1。

而弹性值在0-1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亦有8个,即: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在这8个国家和地区中,从经济实力看有十分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香港、西班牙、德国和加拿大,也有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菲律宾。地理位置上有距离澳门很近的香港,有东南亚国家,也有欧洲和北美洲。这当中最值得探讨的是香港,无论从经济实力、地理位置,还是语言环境,香港比很多弹性值大于1的国家都具有优势,然而其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量的影响却不大。究其原因很可能与香港本身的零售业息息相关,同属自由港经济模式的香港服务业向来较澳门成熟发达,零售商品更是物美价廉。港澳交通便利(日夜通航、1小时便可返回香港),来自香港的游客到澳门旅游,参观博彩业和其他名胜古迹之后当天便可返回,所以,香港游客对澳门零售业的促进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游客人数的增加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进一步究其原因可以看出,游客来源地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受高等教育程度、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等等地区差异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就地区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受高等教育程度差异对澳门零售业之影响,可以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内地游客所在省市经济实力越强,来自这些省市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越小,并且成负相关。而人均消费越大省市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的影响越大,人口越多的地区对于澳门零售业的影响亦越大。但对于国际游客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游客对澳门零售业的影响则越小,且成负相关。

而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澳门零售业的影响,其机制则比较复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国际游客,距离澳门越近地区的游客往往对于澳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影响越大,但是,从总体而言,这种影响在统计检验上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地理距离影响作用的复杂性。从局部来看,距离近意味着交通成本低,对于消费的影响自然就大。可是大多数游客为了追求旅游的新奇感,往往选择去遥远的地方观光旅游和消费。这种旅游消费的地域特征,也体现在来澳游客的消费行为上。

地区的人文差异对于澳门零售业的影响,也可从上面对数据找到答案,对于一些中国内地经济实力很强、地理位置很靠近澳门的省市而言,其游客人数的变化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值影响并不大,深究其原因可以看出每个省市人文环境的差异对于游客消费行为的影响才是非常大的。越是崇尚理性实用、节俭人文环境下的游客对于澳门零售业的影响越小。此外,葡萄牙语系甚至拉丁语系的国际游客对于澳门零售销售总额的弹性值影响却很大,说明共同的语言或者相近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刺激游客的消费,亦证明澳门构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服务平台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一个相互支持,互惠共生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为使零售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澳门特区政府应对其旅游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在实施零售业政策时也不应忽略考虑地区差异之影响。一方面应依据游客的偏好特征细分需求市场,公布信息让零售企业做参考,进而制造旅游购物环境氛围,提供适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和其他商品。另一方面就各个不同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推广活动,以吸引自己的目标客户。

参考文献:

1.毛艳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内涵、路径与政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9(5)

2.冯邦彦.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向与政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3.Ryan B.,Bloms J.,Hovland J.,et al.,Tourism and Retail Development: Attracting Tourists to Local Businesses[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Extension Cooperative Extension,Center for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1999

4.卫海英,李雁玲.澳门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M].澳门旅游博彩技术培训中心,2008

5.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13旅游统计[R].2014

6.梁华峰.澳门服务产业集聚及相关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7.张仲芳.国际零售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7(7)

8.方惠.从世界零售业发展看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走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6)

9.雷超.澳门零售业的品牌推广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0(11)

10.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统计数据库[DB/OL].(2008-2013)[2014-04-30].http://dsec.gov.mo/TimeSeriesDatabase.aspx.

11.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DB/OL].(2008-2013)[2014-04-30].http://.

1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DB/OL].(2014-04)[2014-04-30].http:///external/pubs/ft/weo/2014/01/weodata/index.aspx.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 理财

一、零售业务的概念

银行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称谓源于西方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前者是指面向小型企业和为居民个人提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后者主要是面对法人客户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狭义的银行零售业务仅指面向个人提供的各类产品与服务。零售业务的客户具有分散化、需求差异大且不断变化、交易频率高的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内外动因

(一)外部环境

个人金融资产的持续不断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国民收入不断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储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突破20万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余额与较大的人口数额为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在机遇与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批发业务竞争的加剧将逼迫商业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十多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自1993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进入收官阶段。到目前为止,仅有贷款利率的下限以及存款利率的上限尚未放开。随着利率最终完全市场化,对优质法人客户的激烈争夺必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这将迫使商业银行开拓新的盈利来源,发展零售业务。

融资脱媒的情况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多种直接融资方式的快速发展所造成融资脱媒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一是随着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大型优质企业将利用这种便捷、高效与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短期融资,这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冲击直接而明显;二是在短期融资券的带动下,市场化的企业长期债券的发行办法也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这样就为优质企业进一步拓宽了发债获取长期资金来源的出路,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带来严重冲击。三是随着股票市场股改的完成,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望开闸,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对商业银行发放长期贷款而言又是一重利空。总体来看,随着金融改革的推入与深化,商业银行的批发业务盈利空间将大受挤压,发展零售业务,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将势在必行。

WTO过渡期结束后与外资银行激烈竞争零售业务的需要。与我国情况不同,外资银行有不少银行都以零售银行为自己的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花旗银行,据估计,其80%的利润来自个人业务,而个人业务中的60%又来自信用卡业务。从目前我国已经参股的几家外资银行的竞争重点看,无一不是争抢个人零售业务。由于这些外资银行大部分由于有灵活的营销策略,高素质的团队,完善的分销渠道,丰富的行业经验,我国的银行相对具有劣势,可以想象竞争将十分激烈。

(二)银行内部自身要求

从负债业务角度看,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取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在银行的诸多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的突出特点,是理想的资金来源。努力运用多种手段争夺储蓄存款份额一直是各家银行的重要目标。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负债业务方面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就是要大力展开营销攻势,努力吸收储蓄存款,尽可能多获取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发展资产业务的角度看,零售业务也是现在的必争之地。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优势还不是十分突出。这是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发放大额的法人客户贷款能保证一定的净利差,从而带来较多利息收入。但这只是暂时情况,随着利率完全市场化,激烈争夺的法人客户市场的净利差必将大幅缩小,利息收入必将大幅减少,而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明显优于法人客户,贷款周期长,收入比较稳定,是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

扣除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以外的零售业务主要还包括:个人理财、支付结算以及信用卡业务。总体来看,这些业务的开展对银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些业务能为银行增加客户、带来存款、提供收入,且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发展这些零售业银行业务对银行意义重大。

从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来看。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每项资产业务都将有一定的资本消耗,其中,商业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及其他资产风险权重均为100%,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为使一定量的资本推动更多的业务量,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适当减少其他资产业务也是满足办法要求的出路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尚不适应零售业务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组织机构基本上还是沿用“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顶层是决策层,中间为管理层,下层为业务操作层。管理责任和信息的还是沿着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模式,信息流经的环节太多,渠道过长,使决策者远离客户,渠道不畅,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反应滞后,经营决策滞后,对零售业务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

(2)人才缺乏成为阻碍零售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展传统批发业务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开展零售业务的需要。而目前国内开展零售业务的人才相对匮乏,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从事零售业务的员工多是从事批发业务出身,一般只熟悉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知识相对贫乏,难以为重点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零售业务。因此,要成功地开展个人银行业务,需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3)创新不足是各家银行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根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据统计,国外零售银行产品多达上万种,相比之下,国内零售银行的产品充其量不过几十种。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等规模银行,其个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基本大同小异,主要表现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难以进行组合,缺乏复合型产品或综合性个人服务,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别化的特点,较为雷同、创新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的竞争也表现出同质化的倾向。

(4)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支持零售业务竞争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在利用技术手段支持业务发展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包括自助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手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发展零售业务的需要相比,这些技术手段总体上还显得不足,特别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开办的零售业务中,有相当大比重还是借助于柜台来实现的。这很难适应零售银行所具有的广泛性、分散性、零星性几大特点,亟待改变。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几点建议:

(1)组织架构调整。为适应发展零售业务的战略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零售业务的需要逐步、稳步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实施扁平化改革。具体而言,就是实施“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模式,总行集中管理,效率高,而分行成为销售中心,通过上收决策权压缩中间层级,整合并缩短管理链条,同时压缩信息传递的渠道和层级,使决策层能及时、准确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从而更好适应零售业务的发展。

(2)人员储备。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临近结束,中外资商业银行将面临全面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包括很多方面,但核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充分应对来自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激烈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适量的人才贮备,为此它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列培训,既培养适应零售业务发展的营销人才也培养相当数量的管理人才。此外,中资商业银行还可通过招聘的方式适当引入部分人才。

第11篇

摘 要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江苏省2005-2009年零售业数据,对限额以上的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江苏省零售业TFP增长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2.3%,对产值增长的贡献平均达到20.56%,这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同时,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TFP增长率增长中各具特色,总体苏南最高而苏北最低,时间序列上呈现趋同增长态势。

关键词 DEA方法 零售业 技术进步

随着零售业的发展,零售业技术水平的变动情况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对零售业区域技术进步率的测算还很少有人涉及。本文将借鉴以往学者的实证经验,以江苏省零售业为研究对象,对2005-2009年江苏省各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因素分解分析,并以各市零售业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地区经济差异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零售业TFP进行测算与分解分析。Malmquist指数大于1表示生产率比上一期提高;小于1时则表明生产率比上一期退步,等于1表示生产率水平不变。TC即技术变动指数,是生产前沿面的移动。TC>1表示技术进步;TC=1表示技术不变;TC1表示DMU在r+1期与t+1期前沿面的距离相对于在t期与t期的前沿面的距离较近,相对技术效率提高;EC=1表示技术效率不变;EC

(二)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口径的统一性、可比性原则,同时综合相关文献,本文选用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和主营业务成本作为输人指标,主营业务收人和主营业务利润为输出指标。

本文使用的江苏省零售业数据来自于2005-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各市的零售业数据则根据江苏省统计网上公布的各县市统计数据整理取得,另外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数据未经其它处理。

二、实证分析

(一)江苏省零售业TFP变化总体分析

将2005-2009年江苏省零售业的输人、输出指标数据通过DEAP-2.1版本软件,基于投人导向的DEA-Malmquist模型计算运行,得到计算结果(如表1)。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零售业的TFP均大于1,但是2005到2006年增长相对下降,2007年明显上升,到2008年达到1.039,2009年略有下降。技术进步值与全要素生产率值变动趋势相同,而技术效率值在2007年后反向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趋负。所以2005-2009年江苏省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零售企业的技术进步作用。2005-2009年间,零售业纯技术效率值在0.998-1.013之间波动,但规模效率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实际上2005年外资企业大量进人中国后,给沿海的江苏地区零售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使得零售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从而提高了整个零售业的技术水平,零售业的经营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零售业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降低,降低了规模效率值,成为制约零售业技术水平提高的负面因素。

(二)江苏省零售业TFP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按照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划分,我们也将零售业划分为苏北、苏南和苏中进行区域比较,以探究其区域差异。基本结论是:(1)就总体平均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南(11.2%)、苏中(9.8%)、苏苏北(5.3%)。经过指标分解,我们发现苏北效率指数落后的主要根源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偏低;苏南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稍高于苏中,但苏中纯技术效率指数远高于苏南,说明苏中工业经济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导致苏中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领先于苏南。(2)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在2005-2009年间呈现趋同收敛态势。具体而言,苏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而苏南表现的相对稳定,一直在10%左右波动;苏中2005和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直在三大区域中保持领先,而在2007年后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出现了下滑。

综合分析相关结论给江苏省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是,三个区域在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各有特色,苏南技术进步水平领先,苏中具有更高的纯技术效率,苏北在2006年后出现了更优越的规模效率改进,这也许正体现了经济进入不同阶段的特征。苏南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水平领先,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将在技术向苏中苏北扩散和转移中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苏中处于工业化上升阶段,纯技术效率改进水平显著好于苏南苏北。对于苏北处于工业化初期,零售业初步发展,尤其2006年江苏提出南北挂钩和产业转移战略以来,我们并没有发现苏北自2006年以后呈现出较明显的技术进步,而是表现出了较显著的规模效率改进,这说明江苏南北产业转移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扩大投入规模利用苏北后发优势,苏北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而技术进步还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苏北今后需要在引进外资进入零售业的同时,加强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加强技术吸收型自主创新。

三、结论与建议

总结第二部分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两条重要结论:从江苏省近几年来看,江苏省零售业发展比较迅速,而且对经济贡献逐渐上升。经过分解,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而纯技术效率成为阻碍TFP增长的薄弱环节。

就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而言,2005-2009年苏南TFP增长率平均为11.2%,苏南为9.8%,而苏北为5.3%。经过指标分解,苏北效率指数落后的主要根源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偏低;而苏南效率指数领先的更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较高。在发展的时间序列上,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在2005-2009年间呈现趋同收敛态势。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李丹,胡小娟.中国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7).

第12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 自有品牌 机遇 挑战 提高利润

对于世界很多知名零售企业而言,在其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自有品牌产品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竞争加剧而不得不进行价格战,企业毛利率随着频繁的价格战而不断下降。由于普遍的联营制模式,零售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张艳,2010),发展自有品牌,增强自营能力,已经成为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与共识。本文就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分析。

自有品牌的概念与分类

自有品牌,亦称商店品牌,是由零售商开发并销售的产品(迈克尔·利维、巴顿·韦茨,2011)。一般情况下,该品牌只在该零售企业的门店中独家销售。

但现在,很多零售商使用不只一个品牌来区别他们所经营的自有品牌产品系列,并且,该类产品也不再只由零售企业自有门店出售。例如,英国桑斯伯里公司允许并鼓励偏远且远离其门店的农村小型零售商销售它的自有品牌商品(彼德·J、麦戈德瑞克,2004);北京的菜百首饰是其自有品牌,现在也在其它百货店或购物中心开办专卖店。目前,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代表零售业成长中的实力与营销管理的成熟度。

而尼尔森的定义包含了自有品牌品类和渠道多样性状况:“由零售企业或批发企业拥有的自有品牌名称,其一系列产品通过独家或有控制的渠道分销” 。

综上所述,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一是以零售企业命名的自有品牌,例如,英国sainsbury连锁超市的sainsbury食品,瑞士Migros集团的Migros年轻时尚女装等。二是以商品品类或商品不同定位命名的品牌。例如,日本永旺“特慧优”商品,北京物美的“给你省”、“优宜”等。这类自有品牌通常被零售企业应用于不同品类或不同的目标客群。三是区域独家或总经销。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有品牌,但产品由某连锁企业独家分销。例如,卡奴迪路,除自营业务外,还了多个国际一线品牌, 如登喜路、巴利、万星威等。卡奴迪路公司凭借高端网络渠道优势取得了上述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区域权。

除总或总经销外,其余两种自有品牌的形成是零售商与制造商合作形成。零售商向制造商提出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向制造商提供技术支援和管理咨询等。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利润空间

2008年,英国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为39%,德国为34%,法国为27%,美国为19%,日本为为6%,中国为3%(荆林波,2010)。我国与上述全球五大零售业发达国家相比,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偏低。一般而言,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一般比制造商品牌低15%以上,而利润率高于经营制造品牌的利润率。为此,笔者就2010年世界零售业排名前30的企业和我国48家零售上市公司进行利润率对比,如表1和表2所示。

笔者通过对表1全球零售30强2010年利润率分析表的整理计算,得出全球零售30强的平均利润率为2.89%。通过对表2我国45家零售企业上市公司2010年利润率分析表的整理计算,得出我国的百货店、大卖场、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很多上市的零售企业都是多种零售业态并存,无法单独区分上述业态的行业利润率)以及专营店的平均利润率为3.86%、专卖店的平圴利润率为13.73%。

相比之下,结论竟是我国的零售业行业利润率高于零售业发达的国家行业利润率。笔者通过对国内一些零售商店的实地调查,了解到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中不仅包含零售的利润还包括其它诸如商业地产的经营利润,而这些利润所占比例并不小,但是合并在公司的总利润内,从报表中则无法区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专卖店的利润率13.73%,高于其他零售业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根据自有品牌的定义,专卖店可理解为自有品牌,该结论支持经营自有品牌利润率高于联营利润率。

我国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的机遇和挑战

(一)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的机遇

我国零售业市场自1992年起对外开放,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迅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92年的0.9万亿到2011年已达到18.3万亿,平均年增速超过15%,各种零售业态充分发展,从建立单店到发展国内连锁,再到走出国门发展海外连锁。零售企业的高速连锁发展为自有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零售企业通过收购制造商品牌、委托代工工厂贴牌生产等方式建立自有品牌。新的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变种还会不断出现,并将涉及诸多产品和服务领域。一些在国际上引人注目的竞争者对自有品牌建设坚定不移,包括aldi公司、宜家公司和沃尔玛公司。

许多著名的百货公司都拥有自有品牌开发体系,比如美国的西尔斯百货、法国的老佛爷、英国的马狮百货、马莎百货等。已有126年历史的英国玛莎百货80%的商品都是出售自己的自有品牌—圣米高,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生产圣米高的厂商多达800余家,玛莎并未在其中持有任何股份,它只是向制造商提出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提供技术支援和管理咨询等服务。北京菜百公司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1985年涉足黄金饰品领域,已初步形成了集原料购买、设计加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经营产业链。目前其经营的80%商品是自有品牌“菜百首饰”(张艳,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