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论文

初中生论文

时间:2023-01-25 20:4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论文

第1篇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种互动的双方活动,只有双方都快乐地进行互动,我们的任务才能够很好的完成,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双赢。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带有感彩,哪个老师对他好,他就好好学习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也会不喜欢他们的课程。这样会产生极坏的现象,不利于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待任何学生都要和蔼可亲,平等地对待。要求学生的事情,自己要先以身表率,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给学生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并于无形当中加强了师生关系。在学生的学习中,不管是好学生还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要平等地对待,要多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激发他们学习上进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更加懂得珍惜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变得对老师尊重起来,在听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记得牢固,同时智力得到开发,能力获得了提高。

二、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手段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中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讲课中情境的设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章节内容来设置几个小故事或者小插曲,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其中,并贴近他们身边的事情,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原因在于多媒体除了具有传统的教学优势之外,还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当堂监测,进行巩固。并且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使用视频或者图片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将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育当中。3.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决定爱好,爱好就会产生动力。所以,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那么他们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工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需要从以下入手: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我们需要事例结合,将需要学习的道理寄托在事例中;课堂上,如果只说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将理论与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会使理论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而且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思维。4.适当地设置悬念。有句名言:思维源自疑问和惊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有些枯燥无味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能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惊奇,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力。在练习及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能提出为什么,并能够进一步地解答出原因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性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鼓励对他们思维进行发散和开放式的锻炼。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把握好层次性及系统性,采取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他们的思维进行纵向的发展。尽量给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每节课都要留下一点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1.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习效果显著的必要条件,也是初中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能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老师,其教学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也不会那么紧张,思维也得到了放松,这就有助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对于表现较出色的学生进行课堂表扬,并鼓励其再接再厉,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其积极参与,更能增加学生自信心。那么他们一旦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获得了信心,他们进行创新的时候,思维会既开阔又慎密,从而学习成绩不断得以提高。2.课外活动同样重要。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增加同学间的友谊,加强了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需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学到的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活动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时事热点、社会关注热点、社会的相关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等活动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及心得。通过多次举办这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使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是策划者,就需要考虑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参与方式,以保证课外活动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总结

总之,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授课的时候,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用比较饱满的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其中,要尤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切记不能操之过急,需要逐步地诱导,进行积极的练习并付诸实践。要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需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初中生有效的学习,直至取得理想的教学实效。

作者:张虎 单位:甘肃省永靖县回民中学

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已蓬勃开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3篇

1重视探究性学习

一是教材结构设计。新编教材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和探究,因而教材设计了多个模块,分别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观察与思考”模块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加工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此外,教材还分别设置了“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设计”等等多个不同的模块,分别锻炼学生不同的素质,全方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教师改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再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内容。例如“飞鸟适合飞行的特点”,教师只是从侧面给与学生几个小提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课本的内容探究,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重视实验教学。新编教材从生物学的本质出发,打破旧教材的常规实验模式,实验方法注入探究性实验,以及安排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实验得出的数据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数据、查阅相关理论去把握实验的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从而提升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2新编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2.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突破重难点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新编教材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缩减,但是部分内容的难度增加。因此,教师只有对教材吃透读懂,掌握教材图文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在思考中突破重难点知识,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共同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营养合理”的学习,教材通过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教师再以方便面提出问题:方便面是否可以代替正餐?为什么?设置该问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是虽然学生都吃过方便面,对于方便面是否健康的信息也很多,但是学生并没有从营养组成方面考虑方便面的组成。因此,该问题可以为学生开启科学之门。最后,该问题有助于学生从生物学学科角度建立合理的营养概念。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也提高自身对教材的掌控能力。

2.2灵活使用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常用教学方法,而且被证明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方面有显著作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常见的生活场景或者有关热点事件对相关知识和概念进行内涵式的表达。教师在案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答案或结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该章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已知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食物链的基本特征;再根据能量的来源提出问题:一般的物质和能量沿着一定的食物链流动,有毒物质是否也是如此?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再提出水俣病事例,要求学生根据该事例提出疾病的防治对策。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结合教师的提示得出最后的答案,最后达成共识:排放有毒物质最终危害人的健康,人们要保护环境,从而保护人类自身的安全。通过问题的逐渐引导,层层分析,让学生逐渐了解课本知识,并且感受生物中包含的更深刻的意蕴[3]。

3结语

总而言之,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重点关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新编教材的特点,以新课标为准则,及时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作者:刘淑萍 李贞彬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协庄学校

第4篇

一、各地区的化学教学特点

1.实践教育。统计显示,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初中部分的化学课大部分是实践课程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课程方面更喜欢做实验,对化学充满兴趣,而且他们还将实验课程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讨论和比较,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加大,对于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地喜欢,这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该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见证自己所想的和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慢慢地就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促进作用,他们在教学方面还配合多媒体教学特点,结合动态画面让学生对化学本身的特点作出正确认知。

2.亲自动手。湖南长沙初中的教学大部分会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让学生在不用老师的情况之下结合课本所给出方法理解课本内容,如果遇到不能够更好地注意安全的实验,老师们就亲自监督、警告、提示学生,培养学生动手的方法。某个老师曾举例:有一次学生们在做净水器实验的时候,有学生让老师看自己的成品是没有按照课本要求做出来,所以在某一个方面缺少了步骤,不过这名学又通过自己的想象替换了一些方法,而这种方法也能作出净水器,过滤掉杂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笔者总结的教学方法

1.先进理念武装。根据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展示出学生的化学理念的培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认清化学的本质特征,通过理念教学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最好的方法,这样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好地了解化学,慢慢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认识,对环境的认知,更好地保护环境,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且以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思想理念去创新、改造环境。

2.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不可回避。因此,要安排好学生实践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讲课过程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常用多媒体教程展现化学放映的动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从综合方面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总结

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而作为时代推动者的青少年,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青少年的最佳时期就是初中,化学不仅能够丰富青少年的知识领域,更能够培养青少年素质。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优化人教版化学教学,不管是对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欧春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外国语学校

第5篇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心理学研究揭示,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情感的参与。生物有效教学课堂,首先是“情满课堂”。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用精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消化与吸收”的内容时,笔者让一个学生扮演西瓜子的角色,自述了《西瓜子历险记》的故事。只见学生个个听得凝神注目,人人都如身临其境,无不沉浸在环环相扣的历险情境中。最后教师点题“:你们知道西瓜子历险的王国在哪里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消化道。”可见,精心创设导入情境,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建构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又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时,笔者以“道尔顿给母亲买袜子”的故事引入,进而点出色盲这种遗传病也称为“道尔顿病”。在学习“食物链”时,用一句学生都熟悉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诠释中体会到生物之间确实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进入食物链的学习中。

二、注重承上启下,加强知识联系

下节课我们沿着这个实验来继续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又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节内容,该课概念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一重点的学习。为突出这两个并重的学习内容,笔者采用角色扮演———“连连看”这个活动来串联和深化。先学习细胞结构,再通过观察加以巩固,最后让学生在结构与功能间进行连线,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学完食物链后转入食物网的过渡等,都可承上启下,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作铺垫。

三、精心设置问题,善待学生错误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互动,而要进入有效对话或互动状态,则常借助教师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基础是备课中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和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置。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节,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小金鱼活动,并就饲养过程中的每一天作好观察与记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课题。例如,怎样才能养好鱼,养鱼对水质、密度、饲料和水温等有什么要求,淡水鱼可以驯养成咸水鱼吗?又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后,可设置以下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生物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因素,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到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牢固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有学生认为两者是逆反应,这时就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最后共同归纳出不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看成简单逆转的原因。善待学生错误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引导知识迁移,加强实践体验

新课标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都有紧密的联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学以致用,才能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时,穿插介绍学生吃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及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渐西化,其实白粥馒头比西点营养,甚至更健康,因为,西餐尤其是洋快餐在制作过程中,普遍使用一种“氢化脂肪”的添加剂,影响我们的健康,并且,相比西方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的特点……以上这些,学生都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又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节时,笔者联系当前的热门话题“甲型H1N1流感”组织学生讨论其危害性,并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总结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方法。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时,可联系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在学习抗体时,可联系高科技生物制品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等。亲身实践体验的生活化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合理利用课件,有效激情启思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的奥秘,能更好地激情启思。例如,在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时,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基因,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转基因超级小鼠》《人类基因组》的视频材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知识,既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又能解决因条件、技术等限制而无法实验的困难。又如“,种子萌发过程“”探究水和光照对植物的影响”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再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既可克服时空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和补充。总之,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多反思多钻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师生在努力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一起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作者:陈美雅车轶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

第6篇

一、初中生物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1.利用探究实验,思考生活现象。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仅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知识。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鱼,但对于它是如何呼吸、游泳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此时,可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教师适时提问: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通过滴墨汁的实验进一步探究鱼的呼吸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学生不仅对鱼适应水中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知道了如何通过鳃的颜色辨别鱼的新鲜程度,增加了生活常识。

2.开辟第二课堂,活化生物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有些内容也可通过网络学习、课外书籍阅读获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

3.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而长期保持更需要一定的激励。于是,我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生物与生活”为主题的小型知识竞赛,促进学生愿学会用。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些题目:“奶奶在家突然晕倒了,昏迷不醒,你该怎么办?”“小丽最近脸色苍白,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贫血,对她的饮食你有什么建议?”等等。学生踊跃抢答。这样,“抢答的”巩固了知识,“观众”也复习了知识。

4.作业布置应生活化、活动化。学生学习的快乐,不仅在于考试取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如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食谱,且亲自烹调,并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品尝后做出评价。学生对这样的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初中生物教学回归生活后的成效

通过回归生活的生物教学,学生对于一些生活现象,善于用生物学思维去考虑,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走向生活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回归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觉得生物枯燥乏味,而是觉得生物非常有价值、非常有趣。

三、初中生物教学回归生活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物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但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的生活素材都能为初中生物教学服务。教师不能为了“回归生活”而生搬硬套,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学习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才是生物教学回归生活的真谛。

作者:郭彬彬单位:江苏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第7篇

本人在国内外的几个大的数据库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得到的相关的研究的文章和报告数量还是不少的。下载了上百篇文章,研读了一大部分。

国内的文章数量众多,但是精品很少。存在着极大的重复雷同现象。大多是一些小杂志的期刊类文章。真正算得上有价值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从业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写的。但是对问题阐述不够全面系统,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持。不过有些经验做法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国外的文章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他们对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进行的研究也大都放在大的研究之下。几乎没有单独将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研究来作为一个大课题的。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有一下观点基本上被研究者广泛认可的。

(一)、初中生其身心处于一个人生命当中最为特殊的一段时期,其身体发育迅速,基本上在这段时期身体的机能方面从一个儿童状态发育到了接近成人的水平,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性成熟。身体的发育同时会带来心理的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时期的“我要长大”变成了“我已经长大”。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会让初中生特别向往一种独立性,表现在不想再受家长的约束,想要得到成人世界的承认,能够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但是其身体的发育非常迅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是不可能同身体的发育一般齐头并进,故而只能是落后于身体的发育,其个人认识、思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与儿童时期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但是,因为这种状态与他们本身想要像成人那样去独立承担问题,得到成人社会的认可相矛盾,故而,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矛盾和敏感的。

这种矛盾和敏感,以及迫切想要的独立性,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相关的认识的不足,导致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和从众心理特别突出。先不说叛逆心理,但说从众心理。其从众心理大多是由于其认识、经验、思考能力的不足和成人引导的不够,以及同龄人小群体的自发引导而形成。

(二)、初中生的从众心理大多是盲目从众,消极效应比较大

在众多文章当中,都列举了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的各类危害。其中,本人对其做了简单的分类。

日常生活从众心理消极效应的危害。1.小群体现象。初中生的小群体经常伴随着打架斗殴,甚至违反法律,吸毒、犯罪。一般会影响一个班级甚至是整个学校地学习风气。一部分小群体中的人大部分会从此远离校园,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2.攀比吃穿玩乐现象。这类危害是在学校最为普遍的从众心理现象。“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有”的心态,不仅会使班中风气不正,更会给学生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3.追星现象。每当一部青春偶像剧热播,或者像“超级女声”等节目的火热,班内的气氛和话题几乎都会围绕着这一中心。这种现象造成不少学生对“偶像”进行模仿。这些模仿一定程度上对早恋以及叛逆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4.网络不文明现象。当前初中生没有不接触电脑的,但是初中生的网络文明和安全情况让人担忧。几乎随处可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在网上留下的不文明痕迹。非主流、人云亦云的批判、不文明网络用语等几乎成了初中生网民的最常见现象。5.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盲从和人云亦云,使得从初中开始,学生的创造力普遍的开始下降。

偶发事件从众心理消极效应的危害。1.校园踩踏事件。几乎是每年都会出现的事件,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经常是很小的事情,造成很严重的后果。2.自杀现象。初中开始,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更多。这有着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原因,也有着从众心理的缘故。

另外,从众心理具有其积极效应也是普遍承认的。其最多提到的就是可以应用在学习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三)、针对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研究者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对策。大的框架上基本类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负责,三方面引导;树立榜样,加强对初中生的教育和引导。

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却存在着对策空洞,方案不详尽,和方案可执行性不够的问题。大多数只是提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问题,却没有提到具体措施。

二、总结与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来说,这一课题的真正研究者并不多,研究并不深入,不系统,但是也得出了大体的成果框架,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果。但是可挖掘的东西依然很多。

主要有:

(一)、当前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的复杂的表现,除了其自身处于一段身心比较特殊的阶段意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当前社会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不良宣传,家庭成人对孩子的早期成长和初中生阶段的学生身心变化的把握不准和适时的教育不够。特别是家长方面对于刚从童年转入青少年的初中生的教育方式缺乏转变教育内容不相适应等。这一些问题也都是值得挖掘,也是必须要认真挖掘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可以加强。初中生从众心理的表现非常明显,要抓出案例来,做更深入的心理分析研究。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并且依托于案例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这样才能够使方案策略不显空洞,切实可行。

第8篇

一、运用提问技能,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问题的最好载体是情境,因此,设计问题的时候,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问题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悬念等情境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免疫与计划免疫》中的“免疫”时,我根据现实情况举例。这一课的教材安排时间正是“水痘”的多发时间,面对班级中得了水痘刚刚病好上学的学生,我问道:“张某某同学,你的病好了,欢迎你。你是什么病呀?”,“通过得病后,你对这种病有什么了解?”等问题。问题的难易适度,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既亲和了师生关系,也调动了其他听着的好奇心,诱发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沟通技能,幽默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幽默是通过谈吐,使听者觉得可笑,有趣,而意味深长,可是人得到一种精神享受。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诙谐的语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出现幽默元素,给学生奋进以精神食粮。例如:我教生物学这门课程已有十几年了,课程的安排时间都在下午的1-2课时。此时是一天中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时段,尤其是夏季,即使学生午休后,状态也是一样。学生们常是哈欠连片,怎么办?幽默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平时我爱看书,那就多多关注幽默书籍。讲课前,给孩子们讲一两个幽默故事。学生们听课哈哈大笑,学习精神就振奋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实验法,提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使兴趣再上一台阶

(一)加强演示实验,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让孩子们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例如,讲《鸟的生殖与发育》一课时,我经常演示的是“观察鸟卵的结构”这一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经常会由于鸡蛋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的食物,感觉对它了解太深了而被忽略它的内在知识,从而省略了这一实验。当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鸡蛋时,高兴得不得了,当把鸡蛋打到烧杯中观察结构时,有很多的孩子们兴奋得举手争着抢着回答他看到的知道的,并教育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宣传。经过多次的不定时不定点的调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攀谈中获得:有好多的人都不知道小鸡是由胚盘发育成的,都认为小鸡就是卵黄发育,胚盘发育成头的。经过宣传后使平凡的事情变的不平凡了,使普通的知识不普通了。学生受益,身边的人们也明白了事情的真伪,让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增加实验,使孩子们有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时间只要充裕,就可增加生物实验。如:在讲授完《植物体的组成》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看到导管的存在与作用,我设计了下面的小实验: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果树,到了春天会变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尤其是梨花白如雪。这时,我会采摘一枝梨花,把它放在称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到教室的窗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变成粉红色的花朵,让学生们看到这一过程,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讲授《花的结构》以后,当粉色的桃花开的似火的时候,会特意组织孩子们春游,在玩耍中亲眼看一看桃花的结构。再如:在讲授了“传粉”中的“人工授粉”之后,到了梨树授粉时,我会带着孩子们帮果农们义务授粉,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排斥不劳而获的可耻。了解农民的辛苦,作为他们的子女今后该怎么做。

四、运用媒体应用技能,课堂多媒体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当前,国家大力投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不仅给孩子们免去了教科书的费用,还免费为农村校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使老师们不再收到粉尘污染,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了学习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医、卫、环保及其它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有了多媒体设备,就可以将实际生活、实物、实验等有机的结合到现实的生物课堂中。总之,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别让它成为生活的摆设品。在十几年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周淑兰单位:青县中学

第9篇

一、突破情感思维,增强阅读审美情感

在初中生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开展学生探索。初中生生在开展阅读学习的时候,应该始终以自我生活经验为基础,强化自身审美能力的欣赏,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教师要妥善处理教与学的之间的联系,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例如在《背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感情转移的方式,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环境来用心阅读,并且说说作者所描写的“父亲”为何会流泪。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就对作品的感受来讲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们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深沉的父爱。突破情感思维,增强阅读审美情感的本质就是学生能够结合自我生活实际经历的事件,通过阅读作品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含义。

二、感知审美,重视阅读体验

初中生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美,思想、情感、艺术等。不仅深刻的体验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还通浅析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杨安琴过优美的文字来展示了各种美。例如人物美、自然美、结构美等。

(1)人物美。展现人物的高尚情操,体验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体验。作者通过外貌、心理、行动等来展示作品人物中的性格与品质。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美的感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驱动力。例如詹天佑、白求恩等。他们身上有着光辉的高尚品德,无时不刻的鞭策着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与坚持高尚的品质;

(2)自然美。《济南的冬天》就是表现自然美的典型作品。作者审美对象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在作品出现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所存在的物质,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情感与健康审美情趣的代表,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美。其明亮、澎湃、温暖人心,充分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

(3)结构美。阅读作品中的精妙结构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感叹作者的水平。有的作品以时间为序,有的以空间为序;或造势整齐,或对称错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发现那些精妙的结构。

三、通过朗读来感受体验

审美情感体验是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而在初中生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一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受到作品中心思想的陶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提高语言能力,感受作品文字的魅力,将作品中的文字通过想象力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来感受作品想要传达的真善美。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范读。教师范读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并且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得朗读技巧。其次,可以进行自读。学生听完教师范读后,可以模仿教师进行自读,通过仔细朗读作品中的字里行间,进一步融入作者所构建的思想环境中。最后,进行议读。议读即为通过评议来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怎样朗读才能够最准确的体会作品中的真实情感。学生作为课堂主义,其审美体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感知体验来创设情境,对作品进行反复的品味。例如在《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朗读来展示这一说明文中的内容。在充分梳理文章的内容后,教师通过范读的范读,将学生引领至一件奇妙的珍品面前,将其精细、令人赞叹的巧妙展示给学生。而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将木舟的各种巧妙之处意义掌握。本身朴实平淡的说明文,在教师的朗读引导下变得趣味盎然,学生也跟随着教师集中注意力,一起共同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因此可以得知,朗读课文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还能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美感,揭示美学意蕴。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能够通过作品来培养品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美学意识,进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杨安琴 单位: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

第10篇

一、引经据典,勾勒文学色彩

在教学中,我会引用一些成语、诗句或古文,创设出具有文学色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我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成语和诗句,如“兔死狐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这些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词句使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和文学知识相联系,构建综合性的知识框架。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比如,讲到“形形的生物”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如迁徙的候鸟、矫健的猎豹、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五彩斑斓的贝壳、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坚韧不拔的小草等,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观察到了地球上形形的生物,也使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三、重视生物科学史,以情动人

生物科学史虽然不属于生物学基本概念、规律的范畴,但是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励学生探索科学。如达尔文、哈维、沃森、克里克、林奈等科学家的故事可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辉事业,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伴随着科学家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科学能够改变世界,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四、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时,可以抓住机会,在生物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讲到“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扩充一些关于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内容,并通过资料、数据等使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学习生物。

五、巧编故事,增加趣味

生物学的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容易觉得枯燥。对此,可以利用语言艺术,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人体免疫”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流感病毒引发战争的故事。我把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比作人体攻击入侵者的特种部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系列战争,说明了人体的免疫机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做学习的主人。

作者:张琳 单位:四川省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第11篇

一、研究对象、时间、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七中学初一(1)班学生,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研究时间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研究的方法为实验法.

二、实验过程

通过比较,确立初一(1)班为本项实验的试验班.这班学生共30人,男女生各15人.对其在校体育活动参与度的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7人,占23.3%;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15人,占50%;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人,占26.7%.而对体育活动喜爱程度的调查显示,占86.7%的26名学生喜爱体育运动.冬季经常患感冒的学生为22人,占72.3%,在同年级中较高.而另一项家长对孩子校外体育锻炼的支持率仅为40.7%,主要出于对安全和影响学习的考虑.本班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学期初属中下等.首先,让学生明确具有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然后,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要处理好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关系,两者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和学生对体育健身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跳绳、踢毽、篮球、羽毛球等易于开展且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普遍感兴趣.因此,试验从这些活动入手.每天固定的体育锻炼为两次.早上大课间时组织学生跳绳、踢毽等活动.下午社团课时,开设篮球、羽毛球社团训练.双休日及节假日,则对学生提出要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或在家进行1-2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这样的练习进行了近两个月,进入冬季后,又特别强调学生练习时必须结组进行.较高强度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做充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发生.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已不满足单纯的活动练习.于是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体育信息,在班内的板报栏展示,培养锻炼兴趣,学生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三、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锻炼,这班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校运动会比赛中,总分列年级第二名,学年综合评定体育成绩列年级第一名.这一学年中,感冒发病率为46.7%,在同年级中最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较明显的进步,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量化为年级第3名,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列年级第2名,期末列年级第2名.上体育课时,半数以上同学能根据课程项目做较系统的准备活动,对各种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在全年级中也是最好的.从实验中可以看到,运动方式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独自进行体育锻炼,易使人产生枯燥感、疲劳感,合作式集体参与的锻炼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锻炼热情.小组内的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共担风险的精神,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当今的少年儿童,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差的不良心理,而合作的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克服困难,实现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运动场地及时间的安排也应受到重视.教育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时应选择在较安全的场地进行,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及有限条件进行;时间上不能过于集中,早晚分散进行.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应消除家长的顾虑.多数家长的意识中,学习是第一位,体育活动被部分家长认为是妨碍了文化学习,甚至被制止.所以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在保证安全和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智育、体育的双丰收.校内校外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有计划、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促进文化学习的进步,使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强健的身体,使学生学习更有保障.综合考虑,只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适宜地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够促进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实验证明,教师的鼓励和取得成绩的激励,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是在不断表扬中进步的.教师应随时监控学生锻炼,及时收取反馈信息,发现进步,随时表扬,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加以正确引导.学校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体育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挥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应从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运动项目开始,逐渐渗透,培养广泛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结成锻炼小组,采用合作型的锻炼方式,有益于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形成,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校外体育活动是校内体育活动的补充与延伸,要做到合理安排,达到安全效益双丰收.适宜、正确的体育锻炼对于文化成绩的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鼓励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坚持锻炼的促进力,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促进作用.

五、建议

体育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唤起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师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自觉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学生自己本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主动自觉地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克服自身及客观条件的不足,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逐渐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惠伟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七中学

第12篇

一、尝试探究实验

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等实验,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尝试学习,先进行理论学习,认识结构中各部位的名称,做到先知其名,后知其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生物结构图、实地观察等方式,将各部位名称与图及实物的位置结构逐一对应,实现对生物结构的尝试观察认识。再如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思考、收集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外部条件,再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预测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课前尝试属于尝试学习的阶段,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为是尝试学习,所以对学习的结果不下达具体的任务,如观察生物结构,在尝试学习时不要求认清所有结构,学生能自主认识几个部位都可以,不下具体硬性指标。再如,尝试探究实验时,教师不具体指明学生要探究哪种变量,由学生自己判断选择,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对不同学生或依教学内容可以明确最低层次要求: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观察结构,或是完成设计实验。(2)因为是尝试学习,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要鼓励学生努力尝试,不要怕失败,但对不懂、有疑惑或失败的地方应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加以解决。(3)实验无论成功与否,学生都要认真分析、讨论,写出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实验态度、缜密的科学思维、积极的探究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等十分重要。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不同学生尝试设计了不同的变量,有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探究气氛非常活跃,效果很好。

二、第二步:课中合作

心理学认为,动机一方面源于个体对知识追求的个人需要,一方面也源于被了解、被认同、被同学群体接纳的需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动力。课堂合作就是在课前尝试学习的基础上,依据合作学习的原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它由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小组间同学的交流及教师的辅导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组内互助:组内互助是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内成员可以展示自己对理论的认知、对实验的认识;也可以共同分享课前设计的实验及结果,由组内成员评判;还可以将自己课前学习实验时遇到的疑惑及失败提出,寻求组内的帮助,由组内共同探究、分析、找寻失败的原因。组内互助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完善实验过程,从而真正体会探究、实验意义。第二个环节组间交流:各小组将课前学习中出现的疑点或意见不统一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汇报交流,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力量互助解决问题。这样,小组、班级等学生集体就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团队力量”而发挥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组内互助与组间交流学生基本能解决问题,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学生能准确找到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结构;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长骨的实验中,学生能迅速找到骨质、骨髓等结构。再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经过组内与组间的两次学习与交流,学生基本能设计出控制唯一变量的实验,最终得出影响种子萌发的三个外部条件。当然,学生受学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有时即使经过组内互助与组间交流后,仍会有一些方面不懂或无法形成统一共识,如子房及胚珠的具体部位、实验设计中细节等,这就需要在这两个环节中或者在这两个环节后,适时穿插第三环节教师的辅导及精讲点拨,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课堂合作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检验课前尝试学习效果的过程,要确保这个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程,教师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诊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意见,切不可交流时“鹦鹉学舌,人云亦云”;(2)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的习惯,对学困生要多加鼓励,防止小组互助合作变成了优等生展示自我的舞台;(3)小组出现问题时,教时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避免发生争论甚至争吵,保证学习的顺利完成;(4)教师要善于发现合作有序,气氛良好的小组,也不能忽视合作秩序混乱的小组,对前者及时肯定表扬,对后者给予指点迷津,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第三步:课后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更应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后生活的联系,因此,经过课前尝试、课堂合作获取知识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合理的课后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后活动学以致用,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对生活的体验。课后活动有两种:一是适量的个人活动,如让学生学画花、长骨等的结构简图,简图不要求美观,但要注意结构准确,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及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花的种类、了解无籽果实的形成;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调察研究,了解身边花的结构类型,是否每一朵花上都具有全部结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人工传粉等操作性活动,动手体验。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后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查阅收集资料、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实现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科学有序的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序的活动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布置活动时要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要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活动、要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活动、要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活动;不要布置重复性的活动;不要布置惩罚性的活动、不要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能力的活动。总之,课前尝试、课堂合作、课后活动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都交给了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能力,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勇于探索,才能让教法“百花齐放”,让教育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作者:何小明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