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时间:2022-10-28 02:2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第1篇

关键词:股改;会计信息披露;农行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78-02

一、股改定位给农行会计信息披露带来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披露要适应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履行支农职责,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面向三农的股改定位给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全面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挑战。当前中国农业银行64%的网点、56%的员工、45%的贷款分布在县域,县域金融是支农业务的主要区域。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中国农业银行提出县域蓝海战略,它包含农行业务经营从资产到负债,从拓展中间业务到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等各个领域。

面向三农的股改定位对农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主要有:一方面农行业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较大的信息披露缺口,特别是三农和县域事业部的数据基础较为薄弱,农行上市势必要对这一大业务板块进行信息披露,这无疑给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数据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的政策原因,在农行面向三农的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非商业目的的政策性贷款,这部分贷款不仅收益较低,而且信用风险高,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给农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农行的内部资料也显示:农行在中西部的部分限于保留分支机构是以自身亏损为代价的。农行对这一部分贷款的披露是不是应该充分、真实的披露?披露之后对中国农业银行这样一个正在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既然农行的战略目标是城市业务和农村业务两手发展,以县域支行为基础,以面向三农为重点,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银行,那么城市业务和农村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不是应该有两套不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而最终这两套不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又满足中国农业银行这个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目标?这些问题着实值得思考。

(二)农行上市处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的特殊时期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分类等新的概念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接轨,是中国会计标准的巨大进步。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是最复杂的,运用难度也很大,而这些准则主要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

为了保证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质量,2007年9月,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各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表,规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等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对于农行来说,实施和应用新准则是股份制改造和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现实需要。按照新准则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将成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新准则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对农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新准则要求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规范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质量要求全面、实质、及时、可靠、可比;信息内容包括银行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以及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等方方面面,增加了更多的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对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信息采集和报告系统,才能满足新准则的披露要求。

(三)农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随着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深入,中国农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却没有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没有深入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根据服务三农商业化运作的市场定位,设计出城市业务和三农及县域业务分开的信息披露机制。其中三农及县域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应该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更多的应该是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情况。中国农业银行要成为公众持股的上市银行,必须按照新的要求和规定开展信息披露工作。农业银行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可以充分借鉴其他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既有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比同业银行更加艰巨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任务。同时,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准备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尤其是涉及信用衍生产品等投资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中国农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完善农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农行上市与否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高质量的资产,其信息披露能否达到上市银行的标准,也是一条重要的标准。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更加重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农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如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的4个月内披露年度报告,而中国农业银行一直到2003年7月份才披露年度报告,存在严重的滞后。二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从年报的内容看,中国农业银行年报中主要不披露或少披露的内容有:“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募集资金项目未达到收益的原因说明”、“主营业收入行业和地区数据比较”、“对外担保独立董事的意见”、“关联方占款的说明”等敏感、重大事项。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股改上市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农业银行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1.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状况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农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而且有可能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等途径来间接决定所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发展状况、尤其是治理状况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决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关注和了解中国农业银行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通过其信息披露体系向社会公众公布的信息。

2.重组中国农业银行组织架构。对于中国农业银行来说,经营城市业务的总分行应转变原来的角色和职能,由上级管理行转变为控股母公司,组建全资的服务三农的子公司,由强大的服务大中城市的总分行做支撑,推动服务三农的子公司不断做深、做广农村业务。将城、乡两块业务划清界限,面向三农的业务划归子公司经营,确立子公司姓“农”的法人实体地位。这样在保证农行整体改制上市的前提下,在制度安排上顺应了股份制的“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职责是:出资、管理、产品研发、业务和财务支撑;子公司的职责是:以县域支行为载体,专注于县域业务和三农金融产品的经营,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及经营上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适应有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县域市场。在明确母公司和子公司职责的前提下,把子公司打造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的大银行中的“小银行”。

在经营核算上,服务三农的子公司,可以设立专门会计科目,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支出盈亏等项目进行单独归集统计,准确核算经营成果,每年向国家有关部门、股东和社会公众报告子公司的业绩和农行服务三农的有关情况。

3.加快实施新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提供了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新准则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加速金融创新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农业银行来讲,实施和应用新准则是实现首次公开发行的现实需要。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按新准则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很容易为境内外的投资者理解。掌握和运用新准则,日益成为金融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按照新准则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将成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当前,无论是国内证监会还是国外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都要求按照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和披露信息。因此,新准则已成为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农业银行要想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必须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按新标准提供经营信息。

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好坏决定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农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农业银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上市后的中国农业银行还应该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人员的素质,加强法律意识,最终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咏梅.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我国的农村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在整个三农工作中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财务风险。面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原因进行探究,寻求解决财务风险的手段。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银行自身的管理比较粗放

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身大多都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改制后,变成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而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和组成人员大多数仍然是原企业的员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于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接受过程比较漫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为财务风险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二)镇乡比较偏远,信息传递不畅

我国幅员辽阔,乡、镇、农村在地域上分布比较广,有些地方的经济比较落后,信息传递的流通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三农”问题本身的市场信息就具有比较复杂的特性,如果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商业银行不能够对信息及时传输和把握,那么必然会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发生财务风险。

(三)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足,控制能力薄弱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还处在改制初期,各方面制度还有待完善,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显得比较薄弱。首先,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资产以贷款为主,而贷款对象均为最基层的农村、农业、农民,即中国社会中相对文化程度低、信用条件差、经济形势不发达的群体。因此资产不良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影响财务效益引发财务风险。其次,农村商业银行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的现状,影响其在客户管理、产品创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公司治理、管理会计建设、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其对风险预警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薄弱,业务发展在量与质的把控上不强,最后必将引发财务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改变粗放管理模式

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与培养,通过专业、集中、分层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各层级员工在业务操作、风险防控、创新思维、管理规划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请与聘等方式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的、熟练的高端人才,加快人才培养速度。通过人才培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有效提高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找准市场定位,加强信息流通的时效性

在如今快节奏的金融市场中,金融环境的复杂性,金融工具的创新性和多样性,竞争的残酷性都和以往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农村商业银行要对自身做出清晰的市场定位,密切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推出符合农民特色的金融产品,拓宽业务范围。同时加强高新技术的运用,并对高新技术通过很好的培训,进行熟练的掌握,对最新的国际国内金融政策多做了解,保证金融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的财务风险,面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控制。首先要注意控制信贷风险,建立科学合理的的风险预警机制,依据风险、成本和资本等方面的约束,对业务进行严格筛选,处理好发展和质量的关系;运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风险的辨别和控制模型,对隐蔽的风险增加关注,同时对风险的滞后性引起警觉,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对风险进行测量,从而达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其次,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调整,创新拓展盈利渠道。在这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实现,首先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运用引起重视,在整个农村商业银行中,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要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对整个银行的自我平衡、风险控制、成本约束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

三、结束语

“三农”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而在如今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工作的时候,农村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加大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改变粗放管理模式,明确市场定位,加强信息流通,增加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银行服务等手段来有效控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亚飞.江苏沭阳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第3篇

“热烈祝贺农行股改方案获得国务院通过!”中国农业银行位于北京东单路口的新总部办公大楼大厅里,电视屏幕红底白字,喜气洋洋。

酝酿三四年、几易其稿的中国农业银行(下称农行)股改方案,终于在2008年10月21日获国务院批准。次日,在农行召开的新闻会上,主管股改的农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宣布,争取在年底前实现股份公司挂牌;同时宣布了对财务重组、股份化改制和充实资本金等计划的时间表。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股改方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拟于月底向农行注资约1300亿元人民币的等值美元(按照现有汇率折合约190多亿美元)。这与财政部所持资本金相当。与工行股改模式类似,注资后,财政部与汇金各占50%股份。

近年来一系列国有银行的成功改制上市,已经为中国的改革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自信;即使面对近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农行,技术层面也被认为不是难题。

“如果农行能够完成服务‘三农’和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的结合,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一位财政部人士表示。

潘功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亦坦承,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只是使农行拥有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基于一个相同的制度平台。但这仅仅是万里的一个起点,如何形成一个“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效模式,构建一个优秀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农行未来面临的挑战还相当大。

股改时间表

此次汇金注资的方案,实际是根据财政部在农行的既有权益来1∶1注入的,最终确定为与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美元。

根据农行披露的数字,2007年底,农行所有者权益为886.28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农行境内业务的税前账面利润为543亿元。

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一样,农行的股改基本路径为:通过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财务重组,清理资产负债表;股份化择机引进战略投资者;IPO募集充实资本金。

实施财务重组后,农行主要经营指标将与此前几家股改的银行相仿――资本充足率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约8%,不良贷款率约4.1%,资产回报率(ROA)约1%,拨备覆盖率超过80%,成本收入比40%左右,达到甚至超过了监管部门对于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普遍要求。

早已在计划中的,农行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一季度,以一次申请、分期发行的方式发行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第一期规模预计在200亿元左右。

“有关数据,德勤已经审计了三年。”潘功胜说。2005年8月开始,德勤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了农行委托,对农行进行了股改上市前的审计准备工作。

这也意味着,农行希望在2009年能够择机上市。

潘功胜表示,关键还是把一个银行做好,何时上市并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农行将在明年下半年完成IPO的技术准备,具体上市时间将根据全球资本市场环境,寻找最佳发行时间窗口,“A+H模式值得考虑”。

对于是否引进战略投资者,倾向于引入境内还是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等问题,潘表示,“我们还在研究”。

有消息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社保)有望成为农行的战略投资者。对此,农行内部知情人士表示,社保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又是全国人民养老基金的管理者,作为战略投资者的人选而言,是比较合适的。但最终是否入股、入股多少,都还有待于农行下一阶段股改工作的推进,并会进行相应的披露。

8000亿元共管账户

农行的不良贷款总额最多,如何处理,一直是各界热议的焦点。根据农行披露数据,截至2007年末,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3.50%,不良贷款为8179.73亿元。

与工行模式类似,农行的不良资产,将放入农行和财政部的“共管账户”之中;将来靠多种渠道核销,包括未来农行可以获得的部分所得税退税、财政部的股本收益、不良资产回收现金等,甚至也不排除财政部会如在工行中一样,减持少量股权。

但相较于工行和财政部共管账户中的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农行的这一共管账户空前庞大,规模高达8000亿元,偿还时间也比工行要长得多。“预计需十几年,但也可能提前。”潘表示。

他援引工行的例子说,工行2005年股改时最初设计共管账户存续期是五年,但随着经济周期上升及上市后股权大幅升值,工行可能近一两内会偿还完毕并关闭“共管账户”。

与此前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方式不同,农行全部8000多亿元不良资产均委托农行自身处置,农行计划五年处置完毕。此前几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面向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招标方式处置,差额部分通过央行票据置换等方式来弥补。

农行针对不良资产处置,此前也制定了三套方案,即比照工行、建行相关方案处置不良资产,全部委托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及不良资产剥离后再委托农行处置。最终采用的是第三套方案。

据财政部人士介绍,农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决定了由农行自身来处置更合适。与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不同,农行不良资产质量差、处置难度大,处置成本严重取决于基层力量。

潘功胜也解释称,农行的不良贷款笔数多而散,单笔数额小,分布区域广,考虑到资产管理公司在县市一级的基层并没有机构,最后可能还不得不求助于农行,处置效率和成本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农行最终决定,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处置不良资产。

“农行本来就有部门专门进行不良资产的清收,此次会在这个基础上专门成立机构,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及技术平台体系。”潘功胜介绍说,同时,农行也希望能为这个机构争取到不良资产处置的一些政策,比如比照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享有税收优惠等。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财政部对农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要求,也将参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回收率、费率水平及激励方式。

根据农行2007年底的数据,农行资产总额为60501.27亿元,负债总额为59614.9亿元,各项存款为52833.14亿元,各项贷款为34801.05亿元。

因此,此次剥离的巨量不良资产,可能造成部分县域农行贷款份额下滑,信贷资产所剩无几,业务呈现萎缩状态,资产空心化问题凸显。

服务“三农”路在何方

服务“三农”,一直是农行股改的关键词。自2005年起即反复酝酿改革方案的农行,曾就服务“三农”算是商业化运作还是政策性业务的两难选择中徘徊不前。

据上述接近财政部人士透露,在农行股改方案几经酝酿的过程中,方案的最终结果更多地体现的是财政部、央行、汇金等机构的决策。

“农行股改与其他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和挑战,就是如何服务好‘三农’。”财政部有关人士表示。

潘功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农行改革最大的挑战,一是探索出一条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模式,二是提升员工素质,转变经营理念。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向海外的扩张很受关注,但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并非只有外向型路线可走。事实上,国内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十分短缺,且严重不平衡,未来可以有所作为的另一番天地,正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潘功胜说。

潘功胜表示,国家一直在研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建立、担保和抵押品的问题、土地的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保险体系的完善等。同时,为了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准备在监管方式、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对涉农业务给予支持。这些都是农行发展农村金融的机遇所在。

目前,农行全行40%的网点、45%的人员、40%以上的存款和40%以上的贷款、35%左右的利润分布在县域,县域贷款中约42%为涉农贷款。

但是,经济金融发达的“三大板块”(即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地区)及城市业务,仍是目前支撑农行盈利的主要支柱。“三大板块”创造经营利润占全行近70%,加上其他大中城市的业务,比重占到80%左右。

2007年6月,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就任农行行长后,在扭转旧思维、确定服务“三农”的新战略,从产品到机构改革上,农行都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发‘惠农卡’的时候,就一定要把客户资料给搞全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对农行占领农村市场至关重要,这是将来路演上市的本钱。”项俊波在农行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

目前,农行正在农村地区面向农户,大力推广其新产品金穗惠农卡。国家相关农业补贴直接打到惠农卡上,同时也成为农行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载体,被认为是一项比较典型的金融创新。

2007年10月,农行制定了《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八个省级分行的部分县域支行展开试点,核心是“一行两制”,即在一级法人体制下,根据农行在城乡金融业务上的不同特点,以县域支行为平台,再造一套适用于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的、有别于城市业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行中之行”的形式让农行回归“三农”。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银行;“三农”;农业

“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的日益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

2007年以来,泉州市分行对金穗米业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370万元。该公司依靠农业发展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保障,不断扩大粮食生产基地和大米加工生产线,先后在泰宁、光泽、南安等地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和订单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带动农户2.3万户。同时引进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5.26万亩,产量达1.4万吨。仅此两项,每年为企业带来利润140万元,为农民增收442.5万元。该行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有选择地加以支持,通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投放的同时,高度重视项目支农工作,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做大做强。为提高政府粮食储存能力,支持南安、永春、肖厝、德化等县开展粮食仓储建设,目前已审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5笔、金额7400万元,支持企业新建粮仓10栋,并按工程进度已发放贷款2400万元。其中南安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是2006年南安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开工将加快泉州市政府在官桥、水头一带建设“粮食经济板块”的进程,有助于庞大的粮食产业链形成和区域性特色农贸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发挥服务“三农”职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等。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分析

1、改革目标的不明确性。农业发展银行实际职能与应有功能不相吻合,不能有效弥补商业性金融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缺失。农业政策性金融集财政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各国在市场化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在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的现实,迫切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校正。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凡农村商业性金融不愿意进入或正在退出的领域,而国家又必须加以扶持和保护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进入,以引导商业性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的进入,否则,就会影响该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金融工具。但经过1998年的职能调整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职能与1994年建行初期确定的应有功能有很大差距,事实上的“收购银行”,限制了其在新形势下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几年,社会各方面要求农业发展银行调整职能定位、扩大业务范围、增强支农能力的呼声虽然很高,但具体方案久拖不决,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2、支持范围的狭窄与信贷需求的宽泛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主要局限在由国务院确定的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加工贷款等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说到底是政策性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它的合理性必须放在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和我国农业优势资源潜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天平上,才能加以正确判断。在2006年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前,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和原有的客户基础现实,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已成为燃眉之急,于是各行拓展商业性业务紧锣密鼓,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其他金融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三农”的支持成效非常明显。由此不难发现,仅定位于在粮食产业内的流通环节中的原粮购销业务进行信贷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以更低的操作成本、培育自己新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民的更高收入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渴求愈来愈不适应。

3、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政策性银行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资,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自主筹资功能弱。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业务范围,筹集可靠的资金来源,成为一个独立的筹资主体,履行其作为筹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应当说具有比商业银行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负债业务主体――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开户企事业单位存款等均属于被动形成的负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功能较弱。农业发展银行的营运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央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银行在其承担粮棉油政策性收购的巨额资金支持职责而自身筹资功能弱化的条件下,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直接联系难以分割。

4、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的匮乏性。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日趋完善,但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却显得严重滞后,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动所依据的国务院文件和章程的有关内容早已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运行中,长期缺少法律依据,造成了定位不准,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妨碍了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却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在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无规则运行十多年,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

5、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以来,尽管下了很大力气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力求使之不断完善,但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增长目前属于数量规模型,数量、范围、规模等不断扩大,质量、效益虽有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可以说还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政府、与中央银行、与有关部门及客户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内控机制比较薄弱,不良贷款比重高。对政策性银行而言,项目贷款评审和财务评估是直接决定贷款风险和收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和监察力量薄弱,管理粗放,甚至有些政策性银行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良贷款率高,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路径选择

(一)明确改革目标及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按照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主导作用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综合性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这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也应该发展成为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银行。从长远来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应该明确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二)扩大农村信贷资金范围

在目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及委托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等,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拓宽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

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予以补贴。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行金融债券并争取世行、粮农组织等的低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展新业务;形成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中与农业相关的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应统一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经营。为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渠道,改善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建立灵活高效的资金营运体制,可考虑在我国采取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一是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负债结构,适应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为农业发展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市场化发债能降低筹资成本,改善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状况。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向央行借款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明显低于同期央行再贷款利率,可以大大降低筹资成本。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有别于商业银行、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严格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行为,促进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依法监管。尽早制定农业政策性银行法或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在法律上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这是农业发展银行有效服务“三农”的根本前提。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是为防止因财政补贴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五)创建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经营机制,是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力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要深化改革,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机制。要按照精简、高效、经济的原则,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要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劳动人事制度创新,建立完善与工作业绩和效益挂钩的评价考核、绩效挂钩和薪酬分配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调动经营积极性,提高经营绩效;要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创新与建设,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操作体系,推行以防范为主导、监管为核心、补偿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业发展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精细管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增强支农能力,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基础管理水平为出发点,牢固树立流程银行观念,优化操作流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效益为主线的全行总体业务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各项业务流程标准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邹荣贵.加快推进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发展研究,2006(3).

2、陈丽珍.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J].经济师,2006(11).

3、孟献斌.加大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农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中国金融,2006(3).

4、池小萍,张国亮,刘建国.论建设新农村与健全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J].武汉金融,2006(5).

第5篇

关键词:农村 中小金融 发展现状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2015年6月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具体调查,广泛征求的前提下,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简化了行政许可的要求和审批过程,加强了机关工作效率和能力。但对于农村业务员的专业知识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金融的理解仅限于存贷,这也决定了农村机构的发展局限,具体的表现就是机构业务少,存贷功能不够,营业点覆盖不广,信贷商品几乎没有等。资料显示2014年底,国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农合社为主,广泛分布在各乡县,但大多乡县营业点不足,大型金融机构占据城市放弃乡镇,中小金融机构有因为自身先天不足,导致水平依旧不及城镇。据西南财大和农行共同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在农村中,普通家庭的信贷可得率大约是27.6%,国家平均水平为40.5%,在72.4%的普通家庭中,有大半家庭未去银行办理业务,有9.8%的农村家庭向银行申请但被拒绝。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

(一)底蕴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这些年国家政策对农村金融倾斜使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农合社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也一片大好,有些优秀的农合社已经开始筹建农村商业银行,但在这些巨大的推动下不能掩饰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不足,如盈利方面极大的依赖农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农田建设,农械自动化的进步不足,天气因素使贷款风险增大等都会妨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业务种类少,电子化建设滞后

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地域特色明显,导致各地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比较单调,对于本票支票类业务,信用卡,投资理财等业务上面与城市相比差距巨大。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电子化建设程度普遍都较低,这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新业务的扩展不如城市快捷,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

(三)营销模式改变,盈利风险增加

传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全年营业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农业贷款利息收入,但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做大做强转型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扩大企业规模,部分农商行减少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服务质量,转而与大型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但结果往往不容乐观;部分成功的农村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贷款超过企业的一半以上。

(四)市场竞争加剧,缺点被放大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各大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业打算重新加入农村,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专业人才,业务较为单一,信息获取通道不足等弱点将会进一步放大,这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五)体制转变不到位,改革瓶颈初现

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使一批农村信用合作社有能力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存在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大多没有完善,权利基本全在银行行长手中,这使得投资者并不看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极大的阻碍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策略

(一)狠抓内部控制建设

要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未来的金融浪潮中站稳脚步,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各机构应将工作重心放到内部的管理与服务上,建立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其次,完善电子化系统,坚持技术与管理齐头并进的原则,优化企业内部各类应用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统计分析大数据建立适应环境的模型,针对性的开展各类业务。

(二)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对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单纯的要做大做强的思想,我们应该加以改进,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只注重农业贷款业务的本质,我们要逐渐改变,对于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注重客户二次开发的意识,我们要努力培养。将做大做强的思想改为做优做精,企业的审点关注在工作效率上,更加关心银行坏账,同时依托市场打造自身的优质产品使企业由规模效益转化为质量效益。

(三)加快财务管理转型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加快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人治改为法制,建立全面的理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面管理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预算,加快电子化管理进程,提高工作人员能力。对于利率市场要做出足够的准备,完善自身的利率定价机制,开发利率衍生产品,避免因为国际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强化企业对利率走势的判断能力,及时转移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

(四)优化服务能力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大力宣传,同时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有计划的开展讲座,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强化员工的计算机能力,完善电子服务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然后优化员工操作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将业务水平跟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

(五)强化人才培养

对于国内包括农村金融机构来说,盈利能力与风险掌控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银行是否成功就看风险管理能力,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要接受的是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加入争夺。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开阔自身的眼界,引进人才革新管理制度,打造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培养有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转型和管理提供优秀的人力支持。

四、总结

近些年来,中央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国务院给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关于税收减免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帮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置换不良贷款,这些举措更是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依然会立足服务三农,使我国农业产量提高,农名收入增加,农村生活稳定。将“三农”问题是列为国家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村中心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经济、活跃市场拉动需求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 小额贷款公司 SWOT分析

2008年4月,随着《宿迁市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金融改革试点市之一,率先启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6月末,全市共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1家,总注册资本30.46亿元,实收资本23.33亿元,贷款余额23.77亿元,比年初增加6.08亿元。①3年来,宿迁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贷公司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服务对象明确。小贷公司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重点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创业者。比如,该市小贷公司提供的青年创业贷款,额度5000-10000元,利率9%-10%,促进了在外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

2.业务特色明显。小贷公司业务特色明显。一是小额,严格遵守“三个不低于”2的要求。比如,恒生小贷公司2010年末贷款余额2亿元,因其涉农贷款达到70%而得到200万元的政府奖励。二是灵活。体现为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贴近“三农”、灵活多样。三是便捷。体现为贷款条件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报表和资料;且办理效率高,从受理申请到授信答复,一般不超过5日。

3.借贷双方共知性高。小贷公司身处基层,贴近农村,便于获取客户信息,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充分以及其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更加贴近农户的金融服务。此外,它还利用血缘、亲缘、地缘、人缘的有利条件,适应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对资金需求小、分散的特点,切身地为农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有效管理信贷风险。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来源渠道受限。小贷公司是“只贷不存”的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仅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但是,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资金回报率不高,股东仍持观望态度,鲜有追加资本金。而其缺少应有的社会影响力,难以获得捐赠资金。此外,它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属竞争关系,缺少共同利益驱动,很难获得融资。因此,规定的融资渠道不畅,又缺乏足够的后续投入,小贷公司资金“短板”顽疾难医。虽然宿迁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允许小贷公司向商业银行融资3亿元,以缓解后续资金的不足,但事实证明这仅是权宜之计。

2.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操作风险问题突出,如:为了突出“灵活”特色,调查不落实、审核不到位、内控不严实;三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很多小贷公司放款通过“井喷式”放款来提高业绩,但贷后检查却有名无实;四是担保问题,或者保证人的担保能力不足,或者担保物权属存在瑕疵等。

3.专业人才匮乏。小贷公司应该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而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还应具有金融工作经历和良好的从业经验。但实际上,小贷公司人才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无力提供有竞争性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职业规划,难以吸引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加盟。二是营业地点一般设在乡镇及以下,艰苦的工作环境令人望而却步。三是“三农”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要求公司员工要知农、懂农,具备很强的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而此类优秀金融人才寥若晨星。此外,小贷公司待遇不高,信贷责权利又不对称,业务骨干流动现象十分严重。

(三)机会(opportunity)

1.政策扶持力度大。在严格执行江苏省出台的各项扶持农村小贷公司发展政策3的同时,宿迁市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投入奖励、税费减免、风险补偿等方面激励农村小贷公司做大做强,如:将其营业税、所得税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半;且没有规模的限制,各家公司的运营管理也都是由各家公司自己掌握;此外,每笔新增的涉农贷款还给予1%的奖励。

2.市场需求旺盛。小贷公司能及时提供惠民、优质的金融服务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有效解决了其贷款融资难、贷款时间长的问题。宿迁市的农户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贷款需求旺盛。如:恒生公司成立不到两年,贷款总额高达2亿元,年净得利息1700万元。说明小贷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发展前景良好。2009年6月,银监会出台《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了小贷公司有向村镇银行转型的机会。村镇银行以“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围绕三农、特色经营、拾遗补漏、错位竞争”的市场定位4。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解决了小贷公司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小贷公司发展带来了希望。此外,村镇银行作为商业性股份制银行,为股东负责,追求利润最大化,且贴近农村,潜在客户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是小贷公司的发展目标。

(四)威胁(threat)

1.竞争压力巨大。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都是为“三农”服务的5小额信贷机构。与传统的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相比,小贷公司在品牌优势、客户基础、资金实力、经营网点、人员素质、内部管理、经营成本等方面均无优势。此外,宿迁市泗洪县“宝马乡”非法集资盛行,金融乱象横生,从另一方面反映小贷公司受地下金融强力挤压的现状。

2.政府干预过多。小贷公司由宿迁市政府金融办监管,但政府为了扶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会要求、授意其对不具备贷款资格的用户放贷,挤占贷款资金,影响了小贷公司经营自。其实,政府部门应该履行外部监管职责,为小贷公司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竞争环境,一方面促进小贷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抵制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3.尚存诸多监管问题。一是有效监管主体缺失。虽然《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监管机构,但金融办编制紧张,人手不足,监管工作难以精细化;工商、财政、税务、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指导和监管,难以形成合力,难避多头监管;大额债权人缺乏专业技能,监管工作难以科学化;金融机构若未对小贷公司融资,则无监管动力;已经成立了行业协会,但实现真正的行业自律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各监管主体处在探索试用阶段,不能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实施方案。三是监管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四是缺乏有效监管,尤其是预防性监管不足。

二、小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放宽相关政策环境

1.明确定位。要尽快出台农村小额贷款组织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规范其经营宗旨、业务活动范围、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设立、变更、解散与清算等基本内容,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制定统一的农村小额贷款组织的机构年检、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制度,开发运行统一的业务系统软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促进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发展。

2.进一步放松政策条件。一是逐步降低准入门槛,扩大试点范围。建议放宽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为3000、2000、1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增加各市试点指标,有节奏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适当降低转制、升级条件。在满足村镇银行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合规经营程度高的小贷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切实落到实处。在“六项奖补”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以服务为主、补贴为辅的制度性帮扶政策体系。区别对待小贷公司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工商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对小贷公司支持“三农”、中小企业产生的经营性呆坏(账),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指导建立行业协会,引导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支持并促进小贷公司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放宽融资渠道。针对小贷公司资金渠道受阻问题,建议通过发挥国家财政、人行支农再贷款、保险资金等杠杆作用,建立小额贷款专项扶持基金。利用联动机制将小贷公司、当地政府和支农服务中介机构联系起来,控制信贷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展小贷公司的融资渠道。

4.完善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监管人员,对小贷公司实行全面监管。二是在《监管办法》的基础上,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现场检查,确保小贷公司合规经营。三是结合财政、工商和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合力加强对小贷公司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最后,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在融资、信贷和结算等方面加强与农村小贷公司的协作与配合,实现互利互惠,并进行有效外部监管。

(二)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1.进一步突出业务特色。小贷公司要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农村金融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要融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内部管理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培育内部文化。要规范经营管理体制,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体制创新,完善管理层结构,明确股东权责。要突出经营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借鉴其他银行优质服务的经验和先进的网络设施,提高自身业务运作能力,打造成具有“农”字特色、机制灵活、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机构。

2.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首先,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实施财务评价,实施促进小贷公司改革和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组织财管人员的业务培训6;其次,在突出业务特色的同时,确保贷款手续严实;再次,提高贷后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控建设,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实行绩效管理,降低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最后,提高担保质量,对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的,应增加担保人或有效抵押或质押。

3.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建立小贷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教育和管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勇担社会责任,愿意回到农村,志愿服务“三农”,并能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懂信贷、会管理、善经营的经营管理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对监管稽查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进行业务的定期培训;同时鼓励小贷公司加强经营团队建设,用有竞争性的待遇吸引有金融工作经历和良好的从业记录的优秀人才担任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同时,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从根本解决人才外流问题。

(三)加强同业合作

小贷公司要保持互通有无、的合作态度,认真处理与农商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同业关系。除了寻找融资机会外,要将自身业务特色结合同业雄厚实力、齐全配套设施、庞大的网点、全面的服务品种以及可以吸收存款等绝对优势,谋求共同发展。全面建立同业合作机制,推行小贷公司资金托管银行制度,将同业的宽裕资金与小贷公司掌握的丰富社区信息、特殊的信贷管理技术结合起来,由同业机构携小贷公司向农户放款,实现多方共赢。

注 释

④贴近农村金融支农――村镇银行助力新农村建设

⑤汪合黔:《创新与发展中的小额贷款公司》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p14-15

⑥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制度(试行)

参考文献

[1]汤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隐忧[N].中国财经报,2010-8-3(008).

[2]蒋舒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N].中国集体金融・财税金融,2010-9

(上)(104-105).

[3]田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商学院,2010.

[4]范逸文.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10,(14):35-36.

[5]韩筱宇.小额贷款公司后续发展面临问题研究[N].改革发展,2010-7(41).

第7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 激励机制 独立监管

2006年,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发展的标志是决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允许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试点。2008年,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指导意见,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得以在全国推广。截至2009年底,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到了1334家,注册资本金为821.98亿元,资金应用达到了940.86亿元,总体贷款规模占整个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比重为0.19%,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试点公司在一年多的运行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及目标客户与原先预期的政策目标相距甚远,在破解“三农”及微型企业金融服务难之困境方面并未达到理想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试点运行的基本状况及其遭遇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现有金融体制框架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小额贷款公司制度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政策绩效。改进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与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必须转换思路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重构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安排。

一、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客户偏移,定位失准

金融管理当局在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以“小额、分散”为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在此标准内,可以参考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经济状况和人均GDP水平,制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明显偏离了服务于三农与微型企业的政策目标。比如黑龙江牡丹江新创新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案研究及山西省80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地调查都印证了这一判断。牡丹江新创新公司没有单笔50万元以下的贷款,也没有发放农户贷款;最早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也被认为是成功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平遥县小额贷款公司,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以支持企业渡难关为由,大量发放企业贷款,至2009年6月末,该公司的企业贷款余额2987万元,占比为39.1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偏离了最初服务“三农”的目标。

小额贷款公司的目标客户发生偏移的成因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制度提供主体之间对小额贷款公司缺乏统一认识,初始制度设计欠妥。中央银行、银监会与地方政府三者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央行与银监会这两大金融管理当局给出了基本框架,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并承担相应的金融风险。就央行与银监会来说,央行是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的热切推动者,银监会则态度冷淡,除了出台试点指导意见之外,基本上属于不作为,显示出两大金融管理主体对小额贷款重要性认识上的分歧,这也是小额贷款公司陷入未能落实金融机构身份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偏好,尽量避免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给其带来的金融风险。而民营企业出于进军金融行业的憧憬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高涨。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试点工作意见大幅提高公司注册资本下限的要求(试点指导意见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许多地方政府规定该种法律组织形式的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以沿海发达省份为例,许多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亿元。与此相应,用于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上限也随之提高,2亿元的注册资本对应着不高于1000万元的贷款限额。显然,注册资本门槛的提高也意味着客户选择范围的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初始的制度安排就为目标客户偏移提供了空间。

(2)小额贷款公司逐利的内在冲动。贷款的经济分析表明,额度越小的贷款单笔成本越高,收益越低。小额贷款公司在费用、收益的双重挤压下,有不断扩张单笔贷款额度的内在冲动。在实地调研中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甚至提出“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的规定,限制了业务发展,故而建议提高单笔贷款比例。

(3)监管制度的软约束。小额贷款公司尽管经营贷款业务,但目前尚不具备金融机构的身份属性,没有被监管部门列入监管范围。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主要是由各级政府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领导小组,具体承办部门有的设在政府金融办,有的设在当地人民银行,有的设在财政部门,有的设在经贸部门,管理相当混乱。由于银监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运转情况基本持观望态度,人民银行没有监管权限,只负责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财政和工商部门缺乏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的手段和经验,行业自律协会不具备行政权力和监督职能,也没有承担和处置风险的能力。在监管主体模糊的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不存在硬性约束,即使突破试点管理规定中关于70%资金用于发放单户50万元以下贷款以及30%资金可用于发放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注册资本5%(以浙江省的规定为例)的要求也不会招致相应惩罚,这就变相鼓励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目标客户偏移。

2、发展环境欠佳,赢利未达预期

由于缺少金融机构的身份属性,与经营贷款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遭遇着不利的政策环境。

(1)税负偏重。小额贷款公司是按照工商企业来纳税的,分别要负担5%的营业税,25%的企业所得税,还有0.05%的印花税。如果考虑到公司的贷款周转速度较快,那么需要缴纳的税收就更多了。

(2)融资比例偏低,融资成本过高。按照目前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向两家以下金融机构融入不超过注册资本50%的资金,这一比例被认为过低。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时不能享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只能依照企业贷款利率从大银行批发资金进行零售,成本较高。尽管小额贷款公司希望提高融入机构的个数和融资的比例,但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比例并不高。2009年的数据显示,其融资额只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71%,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

(3)无法接入征信系统。鉴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非金融机构身份,其贷款业务无法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增加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难度。

尽管制度设计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拥有比金融机构更大的利差空间,但税负、融资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赢利极为有限。以山西平遥两家比较成功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至2009年6月末,两公司贷款资金来源总额为7587万元,利息总收入598.02万元,按营业额的5.55%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教育费地方附加),再减去房租、水电费、工资等营业成本,总支出为222.46万元,净利润375.56万元,资产利润率仅为4.95%,回报率远低于一般企业。

3、成长空间受限,投资者热情受挫

2009年6月,银监会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但是,这一制度安排并未得到市场认同。小额贷款公司要转制为村镇银行,就必须满足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自然人及关联方持股不得超过10%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条件。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原有大股东必须将控股权拱手相让,显然违背了民营企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本意,减少了民企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就金融机构而言,其入股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也无处可寻。因为出资参股意味着减少自身有限的资本金,降低资本充足率,同时,与其他股东共同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增加了无谓的管理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宁愿申请新设分支机构,也不愿入股。由于现有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小额贷款公司未来的成长之路仍有待探讨,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转变思路,重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制度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的结果与初始的政策目标差距甚远,表明试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惊奇,因为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无论是规模庞大的国有银行,还是颇具效率的股份制银行以及善于创新的区域性银行都未能解决三农与微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现在仅仅凭借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或其他新型组织的设立来破解这一金融困局本身就是一种奢望。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原有的金融体制规定的激励约束机制下,不管是成立哪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无法解决三农与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因此,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不容乐观的状况,需要反思与重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制度,突破旧体制的桎梏,构建新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到三农与微型企业上。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创建专门的监管制度

面向三农及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具有金额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不对这些业务进行独立监管难以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比如国际小额信贷的旗舰――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目前正为600多万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其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属孟加拉政府为它颁布了特别的《乡村银行法》,为它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菲律宾等国家也出台了小额信贷银行法;韩国政府于2009年也启动了促进小额信贷发展的工程,政府出资建立了小额信贷发展基金,并要求韩国各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为小额信贷工程提供资助,而且允许他们利用资助资金开办小额信贷银行。相比之下,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适用于小额贷款的资本金比率、坏账准备、财政补贴、税收、融资渠道、小额贷款机构的成长通道等规章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身份,规范准入与退出机制,构建一个比既有金融体制更具激励效果的管理、监督制度,推动小额贷款事业快速发展并为三农与微型企业提供高质有效的金融服务。此外,在出台小额贷款专门的监管制度前必须对小额贷款的界限做一个清晰的界定,这是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点。比如印度对小额贷款的定义形成了共识,就是针对贫困、低收入人口的信贷服务,无需抵押,单笔贷款额度限制在1000美元。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处阶段不同,单笔贷款额度可以根据国情自行调整。根据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的经验,农村地区单户贷款上限定为1万元左右、城市地区为3万元左右比较合适,这种贷款限额水平有效地将目标客户锁定在农村弱势群体内。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在于初始的制度设计不够明确,无论是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试点指导意见,还是各地政府出台的试点工作意见都缺乏细致的规定。因此,界定清楚的小额贷款概念是出台专门监管制度的前提。

2、设置专门的监管主体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属于地方政府监管审批,但因为地方政府不具备金融监管的经验与条件,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虚置、约束弱化。从整个宏观金融体系来看,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众多,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合作社甚至传统商业银行的专营部门等等,应当考虑设置一个专门的统一的监管部门。可供讨论的方案有两种,一是交给银监会监管;二是成立独立的小额贷款监管委员会。鉴于银监会对推动小额贷款的积极性不强,可以考虑设置小额贷款监管委员会的方案。人民银行可以在小额贷款委员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选择一位深刻了解小额信贷并且有创造一个新的金融部门的耐心和能力的人士来担当首届委员会主席。独立的监管部门有助于推动小额贷款机构的创新与升级,有利于加强小额贷款对三农与微型企业的扶持。

3、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

(1)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统一制定工商、税务等优惠政策。针对小额贷款实际税负过重的问题,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规定。比如浙江省政府允许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参照农村信用社,并实行全部返还三年营业税、给予贷款余额0.5%风险补助的财务补贴政策。这种做法的针对性还有待提高,可以考虑按照贷款投向三农的比例高低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通过这种区别政策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甚至其他类型的金融组织明确市场定位,坚定服务“三农”方向。

(2)采用多种办法,积极创新拓展小额贷款的赢利空间。可以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来考虑:针对现行的融资困难,可以考虑对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适度开放金融市场,发行短期中期票据,集合债券,再贷款融资等,同时适度提高融资比例,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从资本净额的50%逐步提高到两倍以内;可以通过立法,考虑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不能超过同期基准利率四倍的规定,以市场化原则进行贷款定价。

(3)探索资产管理新途径,强化风险防范与赢利能力。近几年,国内外出现了所谓的P2P信贷助农模式(个人对个人贷款),如美国的Kiva和中国宜信的宜农贷。它是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结合小额贷款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一定机制把城市中高收入、热心助农扶贫公益事业的人士和有信用贷款需求的低收入农户(主要是贫困妇女)进行对接,形成个人对个人的民间借贷关系。该模式涉及四个不同主体:P2P网络平台、小额贷款机构、借款农户、出借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平台与农村小额贷款机构(MFI)建立合作关系,由小额贷款机构负责借款人审查、贷款审批、发放及回收工作。在小额贷款机构发放贷款后将借款人的相关信息传送到P2P平台,平台在网络上公布这些借款人信息供潜在的出借人选择。一旦出借人决定给予某一借款人贷款,与该名借款人相关的对应贷款就从小额贷款机构手中转至出借人,出借人开始承担该笔贷款的承诺收益与全部风险。由于出借人在决定贷款之前,借款人已经获得了小额贷款机构的贷款,因此,P2P助农信贷模式的实质是小额贷款机构的债权分销,出借人通过扶持小额贷款机构来达到扶贫助农的终极目标。小额贷款公司目前规定只贷不存,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可以考虑从资产管理方面加速资金流转进而提升业务发展空间。

4、拓宽成长空间,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更多选择

在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建议借鉴国际成功做法,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多种出路。

(1)定位为贷款零售商。借鉴美国商业金融公司的做法,在股东来源上,不设限制;在资金来源上,不吸收存款,主要依靠资本市场、母公司或银行来获取资金来源,其中大型金融财务公司依据较高的信用评级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筹资。小型金融财务公司除自有资金外则主要从银行和其他金融财务公司借款筹资,当不良资产超过一定比例时,将停止其接受融入资金。

(2)定位为受限银行机构。借鉴香港第二级牌照金融机构(接受存款公司和有限持牌银行)的作法,在股东来源上,接受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股,在资金来源上,可吸收大额存款(同时提高对注册资本的要求)。

(3)定位为村镇银行。在银监会现有制度安排基础上,对所有权条款加以折衷调整,寻求市场较为认可的方案。

【参考文献】

第8篇

然而,一方面要承担支小惠农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要面临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特别是村镇银行

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银行网点少、人手不足、结算不通,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并在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夹击之下,市场空间较为狭小,且缺乏核心竞争优势。村镇银行基于对股东投资报酬的考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为此,如何协调“草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双手互博”困境是当前摆在村镇银行面前普遍的难题。

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三农”的两难,导致偏离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是,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进行的。村镇银行既然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不能不顾基本的商业逻辑而一味要求其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和农村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着很大的操作难度。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

二、资金来源不足,存款结构不够均衡

一是存款来源有限,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对其缺乏了解和信任,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短期内吸储难成为无法回避问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与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相比,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将其误视为“山寨银行”。三是营业网点较少,加之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制约其市场的开拓。以栾川民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2年10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1.42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仅有2.78亿元, 仅占24.34%;对公存款8.64亿元,占比高达75.66%,一旦对公存款下滑,资金链被卡,其业务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定期储蓄存款1.28亿元,仅占各项存款余额的11.21%,由于活期存款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稳定性差,将严重影响到该行的流动性。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不力

1、支付结算体系不畅。当前国内在营业村镇银行绝大多数尚未直接加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其支付结算业务往往通过已经接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的主发起人或其他金融机构。这使得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成本上升,结算时效性和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且不能直接为客户提供通存通兑等跨行、异地结算服务。支付结算体系不畅已经成为村镇银行拓展业务的瓶颈。

2、无法开办银行卡业务。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当前银联的准入门槛偏高,仅入会费就高达300万元,且对村镇银行缺乏差别化的支持政策,致使绝大部分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迟迟无法开办。当前,在村镇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还需要存折,与人民银行构建现代支付体系要求格格不入,长期来看也不利于留住客户。

3、政策支持不力。国家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长效机制。如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远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的多项优惠政策,如支农再贷款、扶贫贴息等,而村镇银行则缺少相关的支持政策。

四、利润来源单一化,中间业务缺乏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之一是要在农村地区发挥“鲶鱼效应”,在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产品服务创新上有所突破。但从岱山稠州村镇银行2011年经营情况来看,利息收入为1452万元,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99.73%,利润来源和结构单一,严重缺乏创新动力。目前,岱山村镇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也仅有企业产险和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几项,还不能办理代扣代缴税金等中间业务,无法留住企业基本结算账户,吸收企业存款难度较大。

村镇银行摆脱困境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服务创新,走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上要重点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积极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管是城市资本还是农村资本,不管是初始投资意图还是开业后市场业务运作,都要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己任。要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原则,面向三农,面向社区,不断探索灵活、便利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扩大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一是大力宣传。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二是勇于创新,真正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具体表现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大各项存款的营销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重点在个人存款营销上下功夫,破解负债业务结构不合理、增速慢的问题;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详细分析存款需求,通过差异化处理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入。三是增设机构。通过增设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机构,增加网点;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尽管经过六年的努力,村镇银行的培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方大力支持。目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突出困难是社会认同度不高,吸收存款难度较大,支付结算渠道不畅,征信系统不能加入,贷款规模受到控制,财政定向费用补贴期限过短,优秀金融人才匮乏等。考虑到与城市银行业务相比,农村金融基础弱、风险大、成本高,比较优势小,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内在积极性,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从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大局出发,给村镇银行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允许其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放开“支农支小”贷款规模控制,给予更多支农再贷款支持,给予长期的财政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为村镇银行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四、着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对象

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需求,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群,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做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以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以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利用自身业务产品的灵活性,针对东兴市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该行精心设计并推出了“农户联保”、“商户联保”、“集体用地抵押贷款”、“划拨土地抵押贷款”、“农户自建房保证金联保贷款”、“农户商户联保贷款”等具有村镇银行特色的贷款业务。每款产品均对应一项与“农”相关的需求。如,“农户自建房保证金联保贷款”专门根据农户个人信用情况及还款能力,满足其农居建设的专项贷款,从而使该行的利润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

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三是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村镇银行要建立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改善村镇银行的结算功能和支付条件,实现资金跨行处理,加快资金周转,为居民提供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结算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9篇

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在资本市场的成功挂牌被看作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收官之役。而农行这一仗,背负了太多的艰辛。

从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立了农行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这一主线,到今年7月正式登陆A股和H股市场,历时三年零六个月,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其曲折程度,都远超其他几家国有大行。

作为入行25年的老员工,农行行长张云感慨良多,“农业银行从改革的难度,从改革所付出的历史性的代价,从改革之后所面临的挑战,从改革之后体制、机制调整的力度来看,都是其他银行所不能比拟的。”

对于农行三十多年以来经历的不平坦道路,张云有着诸多复杂感情,但更多的是对农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上市后的农行将被放到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去让投资者审视。

农行将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更加国际化的竞争?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构架?如何让三农业务为农行创造更大的投资价值?带着这些问题,《财经国家周刊》在农行总行大楼与张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最具成长性

农行上市时,我们给投资者的预期是,到年末拨备覆盖率达到150%,给投资者的利润增长率达到30%。9月份公布数据时,拨备覆盖率已经达到159%,利润增长幅度是36%,远超出了当时所给的预期。

《财经国家周刊》:您曾经说,农行是世界上最有成长性的银行之一。在您看来,最具成长性是如何体现的?

张云:最具成长性首先是基于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增长这个大背景之下而言的。

其次,农行这个机构的特点是,同时在城市、农村、县域均衡地分布着自己的营业网点。现在县域经济成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平均水平,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农行又在县域金融当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农行可以从城市和县域两个领域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第三,从农行自身的财务指标上分析。农行的负债成本是各大银行里边最低的,而贷款定价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存贷比例、中长期贷款利率是各家银行中最低的,这些因素都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经营管理来进一步提升回报率。同时,大量的历史成本在股改过程中得以化解,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都有很大的提升或者改善,让我们能够带给股东更多的回报。

农行上市的时候,拨备覆盖率是123%,我们当时给投资者的预期是,到年末拨备覆盖率达到150%,给投资者的利润增长率达到30%。9月份公布数据时,拨备覆盖率已经达到159%,利润增长幅度是36%,远超出了当时所给予的预期。

《财经国家周刊》:农行上市之际,不同机构对农行的估值存在较大的争议。当时有研究机构提出,农行中间业务占比低于其他国有银行,造成了农行估值较低。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云:中间业务收入从几家大银行现有的占比来看,农行是最低的,但增幅却是最快的。未来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并且可以作为农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之一。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农行上市前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张云: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农行置之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作为一个市场运行的主体,要打造良好的公司治理平台,这个治理平台与我们过去作为国有的专业银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体制和法制基础。

进一步来讲,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就是必须要接受严格的市场监管,必须按照优秀上市银行的标准和规范来运作。过去,我们可以在内部人的治理之下进行独自运行,但是现在必须置身于市场的纪律和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下,所以不能不考虑市场的评价,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另一个变化就是从经营目标来说,过去我们的经营目标是按照内部人提出来的预定目标,去追求企业的发展。但现在我们必须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按照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去运作。

深化县域金融

在张云看来,虽然三农业务相对农行的其他业务来说,具有风险比较大、回报比较低的特点,但总体来看,“开局良好”。

《财经国家周刊》: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一直是农行的一大特点。你认为如何能够深化农行对于三农的服务水平?

张云: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服务三农并不与农行商业化经营和作为上市公司的价值目标追求相矛盾。农行51%的网点、45%的员工都分布在县域,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本身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服务“三农”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业务领域,给农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目前来看,在三农的信贷投放约占农行信贷投放总量的30%左右,比例还在不断地上升。今年到九月份,投放到三农领域的贷款速度比全行贷款平均增长幅度高出7.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三农贷款的资产回报率也在提升,ROA达到了0.75%。

农行自身的总量指标、效益指标、结构指标、质量指标等等,都说明在服务三农方面开局良好。当然未来还有各种考验,那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能否实现持续的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 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仅仅依靠一家或者几家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整个金融体系能够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这种分担机制?

张云:从金融体系本身来看,就是要打造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保险、租赁公司、担保机构能够共同参与的体系,形成机构之间相互支撑、风险分摊、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体系。而这种风险共担机制,对一家银行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

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着手建立风险分担措施,比如说由政府出面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信用村、信用县。在财政税收层面,国家目前采取了一些贴补的政策,也有一些税率优惠的政策。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着市场相对狭窄、服务不到位、服务水平比较低的状况,不能仅仅从金融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所以,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应该从根本上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现在国家层面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些措施都为未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财经国家周刊》:按照商业化原则来从事“三农”业务,对银行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行是如何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的?

张云:农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之中,必须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制订自己的经营策略。农行不是政策性银行,而是商业性银行,所以业务经营本身必须要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来开展。

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必须要建立与农行经营理念相一致的风险管控机制。比如说在贷款准入条件上面,怎样做到贷与不贷,怎样解决贷多与贷少,怎样解决担保抵押的问题,等等。 虽然“三农”业务相对农行的其他业务来说,具有风险比较大、回报比较低的特点,但农行在县域有更多的网点和业务,具有其他银行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从银行的内部来说,对于县域业务可以来相应增加一些风险的拨备,在回报方面立足于更长期的考虑,不要增加过多的短期考核负担。与此同时,通过定价来覆盖一部分高额的风险。

机遇和挑战

农行在完成了股改上市这一历史性变革之后,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数年,如何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可以说是农行更为艰巨的使命。

《财经国家周刊》:农行的后上市时代的机遇很多,你认为现在对于农行来讲,最大的挑战和瓶颈是什么?

张云:最大的挑战和瓶颈,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一方面银行要保持较好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要考虑同业的竞争和股东回报。同时在一个适度发展的过程之中,还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使未来潜在的风险因素更小。

《财金国家周刊》:未来几年,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较大,有观点认为银行会大规模爆发不良贷款的风险,对此你是如何考虑的?

张云:我觉得未来有巨大挑战,也有巨大的机遇。能不能化危为机,就在于我们自身怎么样去调整、怎么样去转变我们自身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

在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过程之中,现在大家所关注的有三点:第一个是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银行从今年以来一直在进行认真地清理,我们对于每一笔贷款都进行了压力测试和风险排查,可以说目前的风险是可控的;第二个是房地产贷款,风险也是基本可控的;第三是“两高一剩”贷款,风险也是可控的。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银行业在全球的位置,尤其是市值,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你如何来看这种变化?

张云:我们过去看西方的这些大银行,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今天全世界前十大银行里边,有五家中国的大型银行,这个变化何其之大。不得不说,商业银行的改革走到今天,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比较理智地来看这个问题。

这五家银行里面,多少是因为享有股改红利,借用国家的强大的推动力而使其较快地坐在了今天这样的位置上?还是说银行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具备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使它们能够稳固地占有领导者的地位。这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

《财金国家周刊》: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速,金融机构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农行对于国际化战略未来有何具体部署?

张云:国有商业银行在成为公众上市银行之后,从资本结构来说实际上已经实现国际化了,同时也在接受国际规则监管,包括农业银行。

第二方面,从服务领域来说,我们的服务对象很多早已经成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他们有着本地的需求,也有境外的需求。既有本币业务,又有外汇业务,所以服务对象也已经国际化了。

第三方面,农行正在逐步建立国际化经营网络。比如说我们在香港、新加坡设立了分行,未来随着国际化趋向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国家设立一些经营机构,这个计划正在加快实施。

第10篇

接到《通知》后,我中心支行及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归纳和分析,并深入开展了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中心支行党委高度重视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切实将其作为改进服务水平、提高履职能力的大事、急事来抓,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对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将16条意见建议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不属于基层人民银行职责范围的,如,“取消密码挂失收费”、“提高存款利率”、“多举行一些投资理财培训班”等。第二类是基层人民银行可以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的,如,“人员服务质量跟不上”、“服务质量不好”等。第三类是需要基层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共同解决的,如,“加大金融监管”、“加大对商业银行监管力度”、“建议金融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建议加大信贷力度,重点加大‘三农’扶持”等。

对于第一类意见建议,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法定职能和工作开展情况不了解造成的。按照20__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20__年国务院下发的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的有关规定,除了征信信息查询、贷款卡审批以及假币辨别等业务外,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及各县支行作为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对企业和个人不办理任何业务,主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推动金融部门在全市贯彻实施国家货币政策,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同时,基层人民银行还向金融机构无偿提供人民币收付、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等基础金融服务,对全市外汇市场实施监管,而银行业的具体监管职能自20__年央行和银监会分家以后由××市银监分局负责。简而言之,人民银行主要从事比较宏观的、抽象的工作,而不是微观的、具体的业务。很多群众错误地把人民银行等同于全权监管金融业的行政部门甚至于商业银行,产生了一些误解。如,密码挂失收费和手续费是由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企业本质决定的,是市场化的自主行为,经过物价部门的批准后即可实施,人民银行对收费行为没有管辖权。存贷款利率调整是人民银行总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的调节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措施,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才能够实施的,基层央行只能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要求,督导全市金融机构落实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而不具备“提高存款利率”的权力。提供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盈利手段,开展理财产品宣传、规避理财风险也是金融机构应尽的职责,人民银行本身不具备这方面的职能,也没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不具备举办投资理财培训班的条件。另外,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严格按照行政规划的设立,××市本文来源:文秘站 现有市中心支行和九个县支行,网点设置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对于第二类意见建议,我们认为这既有人民银行县支行人员老化、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当前客户服务需求快速提升的客观原因,也有人民银行自身窗口岗位从业人员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服务态度不够热情的主观因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对于第三类意见建议,“加大金融监管”、“加大对商业银行监管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信贷力度,重点加大‘三农’扶持”,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甚至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企业等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二、已经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成效

为了尽快整改到位,有效提高服务水平,使群众满意、政府放心,我们及时将市纠风办反馈的16条意见建议分解下发给相关的5个县支行,并提出了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目前,各县支行都已经整改完毕,并反馈了整改报告(见附件)。同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开展金融宣传,加强金融监管,增强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力度,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9月份以来,我们以东西部合作会为依托,开展了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和银行卡知识宣传活动;以《××日报》为平台,开办了周二的《金融保险》专版,开展了征信知识竞赛、支付系统知识普及活动以及××金融业60年发展历程宣传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二是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根据工作安排,针对辖区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9月份,我们组织业务骨干对辖区部分金融机构分支网点开展了账户管理和反洗钱等业务检查,对驿城区等5家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专项央行票据兑付后改革情况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通报,并按 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罚,进一步规范了全市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三是继续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上半年,我们通过召开全市金融会议、下发货币信贷指导意见、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等方式,积极引导全市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市新增贷款57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下半年,我们分别从金融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中小及民营企业、“三农”、房地产、弱势群体、个人消费等方面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上半年贯彻执行人民银行信贷政策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将结果向市政府、各金融机构省级分行、银行业监管部门进行了通报,有效发挥了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的正向激励作用,督促引导金融机构紧紧抓住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的结合点,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七八月新增贷款共计17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首先,继年初召开全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会后,7月份,我们推动市政府又组织召开了再动员会议,对上半年创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其次,对夏粮收购中现金使用量大,群众卖粮排队时间长,收购企业负担重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性地提出了农发行与工行、邮储、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合作,将收购资金通过银行卡进行支付的解决办法,使今年80%的夏粮收购资金实现了银行卡结算,切实保证了群众能够更快地拿到卖粮收入。第三,继续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止8月底,全市共发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6548万元,带动农民就业6000多人。

五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6月份,我们召开了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合作座谈会,进一步理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双方合作。目前,全市已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24家,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达到7家,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4.3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西平的金融辅导制度,向中小企业企业派驻金融辅导员,积极开展财务辅导,增加企业懂金融、用金融的能力。目前,1524名经过统一培训的金融辅导员,已经进入企业、村委(社区)开展工作,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一致赞扬。银行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至8月底,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9.2亿元,增长19.32%。

三、下一步整改意见

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一是继续开展外汇、银行卡、支付结算、假币辨别、个人和企业征信、金融法规等与人民银行业务相关的知识宣传活动,二是协调金融机构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增加宣传的覆盖面,切实提升全民金融素质。四季度,我们将策划开展两项大的宣传活动。一是在10月份,我们将与全市各金融机构联手,组织开展迎“国庆”金秋刷卡活动,从而提升社会各界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二是在××电视台以及各县电视台播放有关人民银行职责的记录片,从而使社会各界了解央行、熟悉央行。

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我们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增强员工对各项业务的熟悉程度和掌握能力,争取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快捷安全的服务;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整改反馈的问题;认真履行“一站办结制”和“首问负责制”,对工作中违反规定操作、不热情服务的员工按照有关规定从严罚处,从而提升服务水平。

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收付、外汇管理、征信业务、账户管理、金融统计、反洗钱等业务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银监分局的沟通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进一步提升全市金融业的服务水平。

在信贷投放方面,我们将继续按照年初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联合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银监部门,创新引导形式,优化信用环境,搭建合作平台,鼓励金融创新,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三农”等的倾斜力度,努力实现全年信贷增长过百亿、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稳步增加的工作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群众反映意见建议:

1. 人民银行对人民群众防范金融风险的宣传不到位,建议人民银行多举行一些投资理财培训班,或在电视上播放投资理财知识。(××市: ××县)

2. 人民银行:服务质量不好。(××市: ××县)

3. 人民银行加大金融监管。(××市: ××县)

4. 人民银行取消密码挂失收费。(××市: ××县)

5. 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保障群众收益。(××市: ××县)

6. 人民银行、人员服务质量跟不上。(××市: ××县)

7. 人民银行,营业网点设置不合理。(××市: ××开发区)

8. 人民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没有起到管理的职责,××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特别突出。(××市: ××县)

9. 人民银行,建议督促各银行解决。(××市: ××县)

10. 人民银行,建议加大信贷力度,重点加大"三农"扶持。(××市:

××县)

11. 人民银行:对群众服务更好一点。(××市: ××县)

12. 人民银行:加大对商业银行监管力度。(××市: ××县)

第11篇

一、基本情况

唐县汇泽村镇银行由内蒙古鄂尔多斯银行发起设立,总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鄂尔多斯银行投入法人资本金1500万元,持股30%;9个自然人共同筹资3500万元,持股70%,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该行于2011年5月10日试运营,同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从近半年来业务经营和发展情况看,汇泽村镇银行呈现如下特点:

(一)决策链条短,贷款发放灵活,较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据调查,汇泽村镇银行办理贷款最快只需几个小时,最慢不超过4天。在贷款期限上,汇泽村镇银行设有多个一年以内期限档次,真正成为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救急资金。

(二)信贷业务发展较快,支农支小效果明显。截至2011年10月底,汇泽村镇银行已发放贷款3545.4万元,其中小企业贷款26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2785.4万元,保证贷款500万元。贷款对象全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

(三)贷款以存单质押形式为主,资金运用偏向中长期。到2011年10月底,共发放存单质押贷款3045.4万元,占全部贷款的85.9%;中长期贷款3285.4万元,占92.7%。

(四)利率执行符合国家规定,银行自身效益尚未体现。据调查,汇泽村镇银行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度上浮,最高为12%,最低为5.99%,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属于最低的。截至2011年10月底,全行各项利息收入为71万元,支出为131.5万元,扣除各种手续费支出及固定资产折旧,实际亏损38.9万元。

(五)成功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已基本实现异地支付、结算无障碍操作。目前汇泽村镇银行已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可直接办理资金汇划,同其他银行一样享受人民银行现代支付体系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对提高村镇银行的同业竞争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信贷规模控制,贷款余额难以有效放大,融资力度与自身经营效益均无法实现最大化。按宏观调控与新机构风险控制要求,汇泽村镇银行到2011年底的贷款规模为2600万元,但截至2011年10月份,汇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8635.3万元,存贷比最高只有30.1%,资金有效运用率很低。

(二)社会公信度不高,吸储难度大。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县城,这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农村居民普遍对其感到很陌生,有些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关门“黄了”,对村镇银行一直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相比之下更愿意将钱存到自己熟知的大型金融机构。再次,村镇银行由于刚刚起步,营业网点少,金融产品单一,现代化金融手段相对落后,存贷款利率与各大银行整齐划一,无明显优势,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三)商业化的经营取向与政策性要求存在矛盾,村镇银行设立与发展方向出现偏差。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设立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是,村镇银行在经营上的定位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按基本的商业逻辑进行经营。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和农村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

(四)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金融创新。与现有的金融机构比,村镇银行无论是贷款、中间业务还是银行卡业务均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缺少特色;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加入银联,不能发卡,难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方式单一,不能提供多品种、高效率的结算服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五)贷款集中度高,小额分散经营意识不强,经营风险较高。从汇泽村镇银行运行情况来看,单笔贷款的最大金额为500万元,已达资本金的10%;最大10户贷款总额为2214万元,占全部贷款的62.5%。贷款集中度过高,一旦发生呆坏账,会对村镇银行带来较大冲击。

(六)资金运用议价能力低,利率执行过于单一。村镇银行成立伊始,既想以低廉的资金使用价格吸引优质客户,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又想实现收益覆盖风险,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对较大型的优质客户缺乏吸引力,只能是靠低利率吸引客户,资金单边定价现象突出,村镇银行基本无议价能力;对农户贷款,议价能力虽较强,但考虑到贷款风险大、管理成本高,村镇银行贷款的款积极性不高。

(七)懂业务、熟悉农村金融市场、拥有大量客户资源的人才短缺。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村镇银行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交通不如城市顺畅,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在远离农村的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虽然汇泽村镇银行新招聘的员工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从业经验不足,特别是还不拥有固定的客户群,这为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开办业务带来一定不便。

(八)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贷款潜在风险高。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逃、废、赖债之风不同程度存在,信贷资金安全面临很大挑战。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

(九)优惠扶持政策难落实,削弱了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力分散在银监会、人民银行和省级以上政府多个部门手中,国家优惠和支持鼓励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环节多、过程长、操作难等问题,很难完整、顺畅地落实到村镇银行的经营过程中。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村镇银行资金规模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辐射范围窄、单笔贷款规模不适宜过大;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贴近基层。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其适宜在中小客户群中寻找发展空间,不切实际地追逐大客户只能使村镇银行失去固有的优势。定位中低端市场,寻找和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小额分散经营方式赢得利润最大化,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公信度。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三是村镇银行职工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触角,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并通过村镇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四是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

(三)放宽贷款规模控制,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建议对开业前三年的村镇银行不受规模控制———即使控制也应是宽松的政策,重点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问题、资本金保本增值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逐步开展业务创新,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需求,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做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以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五)推行商业化利率,提高村镇银行资金的议价能力。只有保证村镇银行贷款利率能够抵补风险和成本,使村镇银行对弱势群体贷款有利可图,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欠发达农村地区。建议放宽对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控制,按市场供需情况、风险覆盖能力自主定价。

(六)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些,以便村镇银行顺利渡过适应期。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运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

(七)以“本土化”为重点,建设符合村镇银行发展需要的干部职工队伍。村镇银行高管人员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选配要坚持“本土化”原则,着重将有基层工作经历、熟悉当地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镇银行任高管人员,以防“水土不服”。员工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还应该熟悉农村市场,建议在招收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适当放一些名额,用于招收熟悉农村市场的个人,以“农民信贷员”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扩大在农村中的影响力,让农民对“村镇银行”这四个字更加熟识,方便后期业务的开展。

第12篇

摘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做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本之策。本文结合泉州农商银行改制基本情况,将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与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与总结。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

一、泉州农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情况

泉州农商银行是在原泉州城区信用联社和泉港区联社两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合并改制而成的泉州市首家市级农商银行,从改制伊始就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公司未来良好发展基础作为改革的主要课题。

(一)优质的股东结构

首先是在股东的选择上提高准入条件。在股改过程中严格按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筛选入股股东,高标准准入、高规格引资、高起点运作,提高入股额度,新增自然人股东认购起点为150万股,新增法人股东认购起点为1000万股。二是甄选优质股东。遴选法人治理相对完善、注重长远发展、投资理念成熟、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作为发起人,实现把投机者挡在门外、引入真正优质战略投资者成效。法人股东持股比例原则上高于1%但不超过5%,确保股权相对集中又避免形成“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垄断现象,又避免股权过于分散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极大改善股权结构。三是纯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股东股份29180万元,占股份总额48.63%;所有企业股东全部是民营企业,改制后更具有经营自主性。四是建立合理股权结构。构建一个相对分散但又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合理股权结构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有利于发挥股东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股权的合理配置,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规范的公司治理

充分发挥股东和董事(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公司治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股东的专业程度及其积极性决定股东能发挥多大作用,注重股东的价值取向和公司价值取向融合,注重选择价值取向相对一致的投资者入股,让股东成为公司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并积极支持企业长远发展。

一是建立精简专业的董事会。突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二是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三是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职能。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对策

通过泉州农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情况分析,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还须通过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营模式、构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风险评价系统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转换经营机制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首先应转换经营机制,这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公司治理机构的基本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企业。一是构建完善的股东大会制度,进一步界定股东的权益与相关决策事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大会议事基本规则和工作流程,切实保护股东基本权益,推动股东权利有效行使。二是构建完善的董事会制度,保证决

策科学性。从制度层面有效解决董事会由于其不到位与决策管理能力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监事会监督能力。构建内部透明以及程序开放的流程与评估机制来加强监事会功能,强化对财务以及经营等多方面的监督。四是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董事会一般不对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管理,经营权由经营班子按授权履行。

(二)转变经营模式

作为一家农村金融机构,泉州农商银行坚持跳出经济领域看待服务“三农”,坚持立足城区服务“三农”、服务社区,着力破解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难题。泉州农商银行积极立足“商业银行市场化、本土银行现代化、草根银行亲民化”,倡导“人文金融,民生情怀”,充分发挥资本充足、决策快速、网点广布、服务专业的优势,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引进高效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事业部制,设立村镇银行事业部、社区银行事业部、大客户事业部三大事业部,分别致力于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中小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打造富有闽南本土特色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金融服务,具有地方特色的“泉州农商银行模式”初见雏形。

泉州农商银行深刻认识到改制后的农商行是一家商业银行、本土银行、平民化银行,应最大限度贴近和融入社区,专注社区金融服务,以个贷产品、信用社区、中小企业票据服务为切入点,涵养社区个人及中小企业基础客户群,为社区优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提供高效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提高品牌价值,形成社区银行特色的服务、营销、盈利模式,打造社区金融服务的品牌优势和专业优势。

(三)构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风险评价系统

当前一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业务环节和风险点的控制管理,下大力气治理各类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和问题,确保监督制约机制有效运行;二是加强警示教育,警示每位员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提高员工防腐免疫力和法制观念;三是端正经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纠正重业务经营、轻内控管理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把稳健经营、安全发展的经营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四是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的业务操作和风险识别能力,全面树立:“合规创造价值、违规滋生风险”理念,坚持以文化建设来推进合规经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