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15:3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任职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会议主题: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
二、会议时间:2012年10月
三、会议地点:四川省绵阳市
四、论坛组织机构: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五、参会人员:全国科协系统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协、科技进修学院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政府机关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
六、会议形式及内容:
1.专家报告。围绕会议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协等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军队有关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
2.交流研讨。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做专题发言,分享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讨论不同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开展相关合作。
七、征文要求:
1.征文截止时间:为2012年8月30日,被论坛录用的论文将于2012年9月20日前通知作者。论文收录大会论文集。论坛秘书组将组织专家对全部论文进行评审,获奖论文优先安排在论坛交流,现场颁发证书,并推荐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发表。
2.提交的稿件包括:标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正文以及参考文献等。
3.省略(地方)、jxjylt@freemail.mtn(军内),注明作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并在稿件首页注明“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征文。
4.征文主题:(征文请围绕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理论研究、实践与探索等方面展开,所列主题仅供参考。)
继续教育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研究;
继续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继续教育学科建设;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
继续教育质量控制和保障研究;
企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创新研究与探索;
继续教育的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军民融合式联教联训机制建设;
有关继续教育的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5.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
邮编:10220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兼职教师 管理制度 健全
对一个企业而言,资产不仅包括它所拥有的,还包括它所控制的资源。同样兼职教师虽不为学校所有,但为学校所用,所以他们和专职教师一样都是学校的最重要的资本。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兼职教师还占用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应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独立学院兼职教师作比较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现状和作用
1.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现状。
独立学院这一公立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的办学模式虽然从产生到现在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截止到2007年3月底,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据教育部2006年度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招生54.3万,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146.7万人。大规模的学生数量使得对教师的需求也激增,而建立一支数量、质量都符合学校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不约而同地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目前独立学院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母体学校教师、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离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等,严格意义上说,母体学校教师也应算作兼职教师,因为他们通常是在保证完成母体学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担任独立学院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学,而且很不稳定。
2.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作用。
兼职教师在保证独立学院高起点、快速、健康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聘用兼职教师有效地解决了独立学院师资短缺问题,同时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要求[1],独立学院的生师比不得高于18∶1,聘请兼职教师满足了学校生源不断扩张对教师的需求,保证了基本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生师比达到教育部关于评估的规定。兼职教师多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某一类专门人才,可以弥补专职教师理论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其次,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节约大量教育成本。兼职教师一般都是按课时计算报酬,基本上没有其他任何的福利,同样一门课程,兼职教师所得的报酬相当于专职教师同一门教程所得薪水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对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很低。
最后,聘用兼职教师增强了独立学院的灵活性,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和就业需要为导向设置新专业,而专业设置发生改变时,对教师的需求也跟着变化。兼职教师可以满足一些新型专业对教师的需求,突出独立学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特点。同时由于兼职教师不受长期聘用合同的限制,当入学人数减少时,很容易解聘,大大提高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灵活性。
二、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无计划性,非常被动,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长远规划。
学校通常是根据当年学生报到人数和已有专任教师的数量相权衡,决定需要补充的兼职教师的数量和专业,而这往往要在入学人数最后定下来之后才能决定。因此学校往往在入学人数停止变化的最后一刻才确定兼职教师的雇佣数量与门类,这时离课程开始已经没有几天了,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课程提纲和备课,往往仓促上阵,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2]。
2.教学过程中管理松散。
兼职教师的管理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聘用比较随意,主要是通过其他教师介绍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来聘用兼职教师,没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标准对他们进行选拔,也很少对聘用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平时对他们的教学过程管理也往往流于形式,兼职教师由于本职工作作繁忙擅自停课、调课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兼职教师归属感低。
兼职教师的薪水和工作绩效关联度不高。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基本上在开学初就已经根据职称、资历等因素确定下来了,跟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几乎没什么关联,无法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他们基本上是有课就来,上完课就走,由于没有办公场所,也缺少和专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对学校的感情很淡,归属感不强[3]。
三、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对策
兼职教师队伍已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以后还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1.把好入口关。
学院应该根据兼职教师的专业特点和任职资格要求科学制定兼职教师的聘用标准。根据聘用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地科学组织招聘,通过审查简历、试讲、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应聘者进行选拔,择优录用,确保招聘到符合任职资格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兼职教师。对聘用的兼职教师要进行短期岗前培训,使他们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的特点,教育理论与方法等都有所了解,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4]。
2.严抓教学过程管理。
学院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教案,授课、作业布置都作出相关规定,要求他们按照规定实施教学;对兼职教师的因故缺课应当安排适当的时间补课,确保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不定期地组织教学督导小组随堂听课,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存入兼职教师的档案,同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兼职教师,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期结束时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学生民主考评、教学督导小组考评记录等几个方面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3.建立与工作绩效相关联的薪酬制度。
薪酬应该包括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基本薪酬在招聘时就已根据职称、资历确定下来了。绩效薪酬则分为三至四个等级,根据学期结束时对兼职教师的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每个教师的绩效薪酬,使薪酬和绩效挂钩,促使兼职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转变观念,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聘用兼职教师不仅仅是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应急措施,还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长久之计,因此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样都是学校最为重要的资本。还要认识到教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乎的不仅仅是物质报酬,更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尊重,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转变观念之后,学校就应采取多种措施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5]。
首先,要给他们良好的教学办公环境。给他们必要的办公场所,便于他们批改作业、答疑或休息,允许他们使用学校的各种图书资源。校领导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状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其次,拓宽沟通渠道,加强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交流。经常举行兼职教师与学生或专任教师的联谊座谈会,加强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学习,建立让兼职教师给学校献言献策的渠道,对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最后,在教师节等节日学校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时也诚邀兼职教师参加,给他们发放一些教师纪念品,或举行一些教学比赛,给优秀教师一定的精神荣誉,满足他们受尊重的需要。
兼职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了,满意度更高了,对学校的感情也就更深了,从而就可以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中,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实施方案.2006.
[2]翁舟峰,张兴林.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3]吴昌圣,刘莉莉.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特点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6,(6).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学专业教育弊端的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实施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理论界对通识教育的讨论热火朝天。于是,一些国内著名大学抱着极大的期望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都针对通识教育进行着不同程度与规模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更具丰富性,更加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专业技术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文化学养狭窄的严重弊端也使职业教育界把目光聚焦于通识教育,希望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培养终身学习化与职业流动化背景下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于是,国内著名大学的示范作用与高职院校自身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促成了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热潮。考察、回顾和反思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整个进程,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理论界对通识教育本身的认识存在误解,由此导致了实践上的形式化与简单化。本文拟在明确通识教育概念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希望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所启示,使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
明确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英语general education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汉译说法,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被大陆高等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于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中,该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在借鉴美国经验的过程中,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通识教育就是通才教育,其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出“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即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有的学者把通识教育等同于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例如,李曼丽认为:“虽然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比通识教育要窄,但它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从这个角度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我国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更多的学者则把通识教育看作是非专业教育部分,即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在完整意义上包括两个层次:其上层概念是大学教育的理念,要通过对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智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的有普遍价值的人。这种人应该对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诸现象有通盘、初步的知识上的认识,以有助于培养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有助于培养善于自我反省、进取能力强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协助学生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更为宽广的体认。其下层概念是指实践这种教育理念的课程,即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体,不直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非专业教育。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等同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或全面发展的教育,因为三者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教育目的的表述,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只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通识教育追求的主要不是客观知识的广博性,而是知识的文化意蕴及由此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陶冶作用;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的,侧重于人的精神意识的现代化,通才教育侧重人的知识结构的现代化。由此可见,通才教育与通识教育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同时,也不能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一定要在专业教育之外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必须明白专业教育也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根据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大学教育(5级)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以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对应于我国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对应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求毕业生能胜任某个职业岗位的工作。任何一个职业都是由若干个岗位或岗位群组成的;而岗位或岗位群是由一系列具体工作组成的;某一具体工作则是由一系列动态的问题组成的。因此,可以解决某一现实问题为单元考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被培养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根据上述分析,对解决某个问题所需因素及其作用的图解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得知,一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价值观念决定解决问题的动因,即决定问题是否应解决、朝什么方向解决以及什么时候解决;智能结构决定解决问题的效果,即决定问题能否解决;身心素质决定解决问题的进程,即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进度、程度。其中,关键的因素是智能结构,价值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身心素质是解决问题的保障。因此,要解决一个问题,上述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解决问题所需的因素可以细分,如图2所示。分析图1、图2可以看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智能因素,重视价值因素,关注非智力因素。在以智能为主线的设计中,必须使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不断内化,逐层推进。
是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劳动力将进一步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的智力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产业与职业机构的变化,将使职业流动性增强,要求劳动者具备更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哈佛商业评估》载文指出,当今世界知识每7~10年翻一番;工科大学生迈出校门时就会发现,所学的知识50%已经过时,这就决定了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所需的人力资源,必须以终身学习为基础。全国青联和《中国青年报》一项大型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两万多名被调查青年中,有94%的人认为现在择业更自由了;有37%的人已经转换过工作,平均每个人换过3个工作单位;还有48%的人准备在“不久的将来”转换工作。一张文凭管一生已经成为历史,“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学习观念已普遍树立。无论是学术型、工程型,还是技术型、技能型,作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同时,有义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课程设置一定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合理兼顾。高职教育因此具备了就业与升学的“双重资格”,既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也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会:专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自18世纪工业大革命以来,专业教育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从此以独特的生命力盛行于世。在我国,从近代大学教育史看,教育价值取向始终是以社会为本,专业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这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屡受挫于西方强权的历史教训有关。自晚清以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总以为中国之所以不如西方,原因在于富国强兵、经世济用的科技方面。于是为救国而强国,学习西方科技,被中国人认为是不二法门。观念之所及,大学被看成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场所。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在这种专业化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50年,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高等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血液中。此时突然让高等教育改变方向,实施通识教育,由单向性转向多层次、多方位,由功利性转向非功利性而培养“完人”,是不是可取呢?专业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必然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对实施通识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对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与任职标准过分偏向科研能力而忽视教学能力,专业教师要评职称,或者必须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或者必须有学术专著出版,而在教学上的硬性指标一般都容易完成。为保持学术生命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还被要求每年若干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写论文、出专著固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其学术水平,提高所在学校的声誉。同时,人们还相信,只有专业教师素质过硬,教出来的学生才有水平。但是,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没有兴趣、动力,也不愿意花费精力承担与学术研究关系不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理想高远的优秀专业教师宁愿从事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因此,尽管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热情很高,但院系一级的专业教师并不买账。况且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人是“专修”通识教育的,要求在专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并已经从事专业教育多年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担任与其本身知识结构完全不相称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同将其空投到一片茂密的原始大森林中而不知所向。于是恶性循环就产生了:通识教育得不到重视,专业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也没有兴趣学。
学生:功利意识太强首先,由于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巨大显性推动作用,多功能手机、便携式电脑、无绳电话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科技产品给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科技天才比尔·盖茨神奇般的致富经历使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渗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反映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课程。其次,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师资不良,内容简单,教学方法陈旧,考试要求不高,学生感觉对于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学生本身专业课负担重,考试要求严,一般都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通识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再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个人只有在获得生存权利的条件下才会去追求超越功利的通识教育。因此,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毕业时用人单位选取人才的标准往往侧重于专业素质,要求设置对口专业,严格按岗位、产品设置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面对学校提倡的通识教育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教育,学生往往会选择后者。
高职院校:课程组织管理模式滞后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引导下,单纯把大量通识教育课程增添到课程门类当中,而管理机构还保持不变的做法就如同旧瓶装新酒,如同一条裤子加上几个补丁还是那条裤子一样,很容易让人对通识教育产生怀疑。美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之所以能打破专业局限,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科生教育的组织工作是由专门机构负责的,各院系只负责开课。例如美国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均在文理学院中,该学院分为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几个部分,在低年级阶段,每个部分课程的互通性很强。又如哥伦比亚大学培养本科生的学院有4所,文理专业的学生均在该校哥伦比亚学院学习,另外还有工学院、护理学院和一般教育学院,所有的学生前两年都不分专业,类似的还有哈佛大学。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还是采取一般课程的管理方式——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下达指标,各系具体负责教学任务。这种组织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系一级的积极性,但是也可能导致各系各自为政,量力而行的弊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的也只是“杂、散、乱”的“拼盘化”课程而已,再加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训练学生的心智,很难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对策
提高认识,采取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想观念是行动的起点和动力,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所以,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目标重新认识。如今已不再是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已经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实施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实施专业教育,为其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素质、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人性的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今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的阶段发展。据调查,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激励政策与评价制度,引导优秀教师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要以政策调整为导向,引导、鼓励优秀教师为低年级高职学生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为此建议,高职院校对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的教师实行“评聘指标单列、集中评审”;增加通识教育教学在教师的聘用、晋升、津贴决策中的权重,把教师承担通识教育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在高职院校建立“通识教育教学带头人”的岗位,对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看待,对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看待,对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看待,对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看待,对教材与专著同样看待;强化教师工作制度,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把教授、副教授为低年级高职学生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成立“通识教育奖教基金”,表彰在通识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未达到通识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的人,处以课程整改、暂停或取消授课资格并扣发岗位津贴的处罚;对于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出国进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归宿和深化。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不是学科教育的结束,而是学科分化与综合互为促进的教育新阶段。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基础,是难以构建现代科技大厦的。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毕竟需要分层次、分专业,否则无法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通识化程度应随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具体需要确定。高职教育的通识化要求改革高职专业划分过细、人才适应力差的弊端,但不意味着取消专业,而是应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专业的横向拓宽与纵向延伸。
设立专门的组织结构,实行独立管理为了避免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管理方式的通病,为了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从而训练他们的心智,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实行独立管理。在这方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早已有成熟的经验,不妨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校情大胆借鉴。
参考文献
[1]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17.
[2]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
[3]盛光系.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9):116.
关键词: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93-02
一、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
1.省政府政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形式下,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振兴吉林输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应用人才。《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吉政发[2006]11号)中指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这就为民办高校的生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吉林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中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是公益性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社会需求。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很多家长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过去是没钱接受教育,现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家长都愿意为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付出。此时,高等民办教育通过它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给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考上公立本科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希望。打破了以往的一考定终生。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有较高的就业率,而且考研率也在逐年增加,这充分证明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是值得信任的。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公办教育的补充,而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任人唯贤的企业聘用制度。民办高校的编制都是人事制。这就使得教师不再养尊处优,没有铁饭碗。每个教师都有紧迫感,如果不能胜任职务,就有可能被解雇。同样的,只要工作认真努力,办事效率高,业务水平高,就会被重用。之所以民办高校会这样做,就是因为民办高校面临的生存压力要远大于公办学校,只有用办学特色,明确的奖惩制度,才会使得学校不断发展,办学效率高于公办学校,这也成为了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吉林省民办高校的比较分析
吉林省11所民办高等学校规模较大,专业设置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就业率高等等都是他们共同的优点。而每所学校还存在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的通信网络实验室是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和培训中心,在全省高校中是唯一一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一直坚持服务于建筑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各个学校之间成功经验可以相互借鉴。知道了对方优势是什么,自身可以取长补短或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那么还有什么因素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呢?通过下页表1来分析一下(表中数据来自各高校官方网站)。
1.由下页表1格我们可以看到,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有24个专业,排名第五,但是在校生人数却最少。这说明专业设置存在着问题。有更加优化的空间。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源就是民办教育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
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考研率超过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列第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呢?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2.7,这在11所学校中这个比例是名列前茅的,并且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占到了70%,这就为较高的考研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了该校教师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该校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3.表格也暴露出大多数学校不注重图书馆建设。虽然多数高等民办教育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个别学校的规模并不小,但是为什么图书馆如同虚设,根本没有多少同学去学习或借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图书馆的书与本专业毫无关系,或者不是要用的版本。其二,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有他们要用的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走访的几名学生中,有的根本没去过图书馆,有的不知道具置在哪,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图书馆。这使得巨大的图书馆资源造成了浪费。学校应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任课教师制定图书馆图书采购计划,并由任课教师宣传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不同视角看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发展
1.学生角度看教育。第一,在大一开设大学阶段学习规划课。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站。有的同学上大学后认为不用再学习了,即使学习也不用那么用功了。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专业,根据时展,市场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规划。第二,在大四开设毕业生指导课。有的同学到了大四想考研,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教师应该为学生找工作,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提出建议、解答疑问。反过来,较高的就业率,考研率也证明了学校高质量办学,促进招生。第三,严格实习制度。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的理论基础不错,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少,缺乏团体意识。所以学校要加强实习的考核,不要只是走形式。把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专业课水平,切实的达到社会实践的要求。
2.教师角度看教育。第一,提高教师地位。教师不仅是个打工者,也是个需要尊敬的职业。教师不仅需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也需要得到校领导的尊重。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让教师对学校有主人翁的意识,才能使教师全心的投入到教学中。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刚到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需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去对待学生。不要只是认为学生基础知识差,不好管理,自觉性差等等。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第三,完善教师结构。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是由离退休教师,从公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请来的兼职教师,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有非师范专业的),被招聘来的在岗教师构成。虽然来源广泛,但是结构失衡。离退休教师学识高,经验丰富,但是精力不如年轻人旺盛;兼职教师教学好,是民办大学的中坚力量,但是难免有临时工的观念;应届毕业生有热情,有理想,思想新,踏实肯干,但是经验不足。所以教师结构要比例适中,以老带新,中青年教师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
3.社会大众看教育。第一,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目前,许多民办高等学校急需获得社会的承认,虽然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已经建立,但作为民办学校还应该建立一整套社会沟通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度,也进一步督促自身提高办学质量[2]。第二,民办高等教育形象。公众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印象除了来自于亲身接触的民办学校外,主要来自媒体。而从媒体获得的民办教育印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民办机构的广告,二是各类涉及民办教育的人物形象。这种影响当然是负面的,而对各民办教育机构的招生广告,公众也会本能地认为是花钱做的宣传,很难扭转负面的印象[3]。这无疑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社会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不能一视同仁,孩子如果上了民办学校,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学校应该引导大众观念,把学校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比赛成绩公布给大众。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要多听基层的声音,同样一个学校的发展也要这样,而且要多听不同的声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只要拥有科学的管理,规范监督机制,奖惩观点鲜明,以人为本,以事业培养人,以优厚待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人,就必将走在民办教育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田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宁夏教育科研,2005,(3).
(一)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准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科学、精细;思维的条理性——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概括性——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点;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的变通性——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维的独创性——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写一手好字,板书结构好,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能力——指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二)教师专业结构和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结构
(1)专业理念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即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来社会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那么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将重于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教育的主题。过去习惯于把课程看作是基于一定的学科领域,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实施具体的教学意图的一个过程
(2)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应具有基础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学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加强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文化判断能力。
(3)专业态度与动机
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是教师的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涉及到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态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专业动机)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理想、态度、动机和职业满意度等是一系列影响教师去留、保证教师积极专业行为的密切关联的因素。其中,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是两个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一般都要通过这两个因素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通过“专业自我”这一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工作动机(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4)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基础由七种类别的知识构成:
①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②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③课程知识,指对作为所教的“职业工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掌握;④教学内容知识,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环境的知识,包括从班组或课堂的情况、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到社区和文化的特征;⑦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
2、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基础
(1) 在教学目的方面: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现在的真正目的早已转移到了为了各级各类升学、为了各种形式的考试方面。几乎课堂上的全部教学行为都是为升学、为考试服务的,因此培养的学生是“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育不仅培养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而且要培养文明幸福的人。
(2)在教学任务方面: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品德,而且要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会学生学习。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来说知道如何学习要比知道学习什么更重要。赞可夫提出了“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使用一个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的主张。
(3) 在教学过程方面:
我们现在沿用的是凯洛夫的“五大环节”教学程式。现代教育论主张,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乃至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绝非单一,教学模式也不能公式化。
(4)在教学方法方面:
现代教育论认为,不仅包括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的方法。教师的方法并非“填鸭式”,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独立摄取的能力,为学生的“无师自通”做准备,由单向型变成多向性,由单一型讲授变成复合研讨性,由学生静听型变成学生参与型。
二、国家对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建立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模式
教师教育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实质不是教师教育的转型,而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过去是师范院校之间竞争,今后师范院校还要与综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竞争。
也就是说,在坚持以师范院校为教师培养主体的同时,积极倡导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形成我国开放性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但必须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教师教育市场。
(二)从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
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教育,单靠职前的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则是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把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化提供了制度条件与物质条件。
(三)建立健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师的“入口关”
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赖于作为专业化保障手段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等。目前教师资格考核的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笔试,轻面试。教师资格证书类型较单一,不能反映各个层次和水平的教师的差别。
目前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四)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根据教师的职业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既要对老学科进行内容、体系上的改造,也要增补新的教育类课程,以满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其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是西方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方式,我们应适当借鉴,以使教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五)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还要努力使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动力。
(六)改革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被认为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重要措施。正如医科大学需要在临床医院一样,教师教育机构也应有自己的“临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有效培养培训教师从教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七)加强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即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奖励和处罚教师,不是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目的。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宗旨。
要实现学校的总体需要和目标,不仅要依靠组织的力量,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积极性,尤其要依靠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宗旨。
三、我校对提高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行系统培训
1、师德培训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新课程培训
我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另外还将组织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通研教材、吃透教材的教学内容、解读课标、探索教法。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培训中学习书目主要有:《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教学案例》等。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我们将继续开展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其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现代教学技能培训;第三是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步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把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本校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反思与研究,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确定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术水平,用教科研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管理、约束、控制,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校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基础上,始终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去落实,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常规”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常规落实到位。在这基础上,也要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创造性工作,形成规范加特色的教学风格。
1、落实中层领导包学科制度。为了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把教学工作的管理落到实处,我校建立了领导成员的管一条线、保一个科、蹲一个班、授一门课的制度,落实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个领导成员对所包的学科教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定期总结分析,及时将管理情况向学校行政会报告。
2、落实教学常规。我们按照新课程班级和非新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要求教师严格按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上课及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调整或减少授课时数,保证各学科教学计划的落实,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3、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知识辅导,质量检测等基本环节,都向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订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学各个环节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逐步保证了课堂教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落实评优激励机制。评优激励机制是提高执行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的方法。我校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了评优激励机制,每个学期定期开展教学评优、论文、教案、教学设计评优、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也可以反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反思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1、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师就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有:该活动的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否反映课改的精神?活动的准备做得如何?是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活动内容的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等等,通过多角度反思,可以使一些问题消除于教学活动之前,同时养成教师正确对待教学活动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2、教学中的反思,主要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不仅把注意力放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需要是否给予满足?”等等,通过边活动边反思,教师就可以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
3、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要求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有: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优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如何改进?等等,教学后的反思即是本活动的结束工作又是下一活动的开始环节,它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自我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独立反思,它的反思主体和客体都指向自己,由于反思者(教师个人)对自己新组织的活动较为清楚,因此,反思的针对性可能较强、感受较深。
5、集体反思,即组织教师群体就某一个教学问题,教学活动进行的共同反思
(四)创设高效课堂,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