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2:2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用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网络新词语不规范的表现规范原则规范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新词语的衍生与变异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和词汇规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词语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另一方面,网络词语的不规范问题也异常严重,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因而,很有必要对网络新词语及其不规范的表现、规范的原则、规范途径及方法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析。
网络词语是指网民们在各种聊天室、新闻组、BBS留言板、在线论坛、博客日记及其他相关网络媒体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以文字为主,包括各种字母、数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在内的一套独特的言语交际符号。网络词语大都是新词语,以网络流行语为典型代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词汇。从语源上看,主要包括新创词语、外借词语、新义词语、泛化的方言词、字母词、数字谐音词、新缩略词和图文组合符号等[1]。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是外源性词语,如外文原形词、外文缩略词、译音词、中西合璧词、纯字母词等。
由于网络交际是一种虚拟性和匿名性的交际,加之网民构成的不确定性,目前,网络用语仍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网民的用语随意混杂,甚至夹有很多粗俗、肮脏的词语,其中有些用语即便是一些超级网虫也很难弄懂,已部分地造成了网络交际的无序和混乱局面,降低了网络交际的效率;又由于网络词语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外衍性、超时空性和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已彰显出对全民用语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冲击着现有的语言规范。这一现状令人堪忧,更突显出对其进行研究和规范的必要性。我们拟从网络词语的不规范表现、规范原则和规范途径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网络词语的不规范表现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1亿人,仅次于美国2.15亿人,居世界第二,CNNIC预测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正彰显出网络语言的勃勃生机。网络词语在彰显个性和独创性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规范问题。
(一)用字用词随意,产生了许多生造词、异体词。许多网民为了提高录入速度,或者为了节约上网费用,或是为了省力,或者是受到常用输入法的影响,或者是为了显摆个性,在词语的使用上往往表现出非常随意的倾向。他们在网上交流时,多不太注意所使用词语是否准确、是否规范,往往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交际手段,恶意创造、任意缩略和同音替代①、乱用代码等等,如:对论坛的主持人就有“版主、斑竹、板主、班猪、斑猪、版猪、班都”等多种称呼,致使在网络词语中生造词、病句、字母、符号和汉字杂糅式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比比皆是。
(二)较高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由于受到网络时尚流行性特征的影响,网络词语呈现出爆发式消长的高变异性特征,网络词语的更替速度特别快,时常是今年这一批词语爆发式产生、流行和普及,下一年又换成了另一批词语。跟风式的流行时尚引发的必然是网络词语整体构成上的不稳定性,网络新词的显现和旧词的消隐都呈现出爆发式变化的特点。一种语言的词语如果更替过快,十分不利于语言学习和已有社会文化的传承。
(三)情境化色彩浓厚,全民可接受性降低。许多网络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当时网络交际的独特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被理解,离开了具体的网络交际语境,就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语意发生变异的弊病,又加上网民随时都有可能会在交流情境中创造出一些新词和新式表达,从而使网络语言千奇百怪,致使其全民普遍可接受性大为降低。
(四)有些词语过分直白,明显带有浅薄和粗俗的倾向。互联网交际的个性化、匿名性、开放性以及交往主体的真正平等性等特征,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比在真实世界更为自由的交际空间,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之中,既不被人监督,也没了许多禁忌,交往主体之间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网民们正是通过网络这一自由交往的平台堂而皇之地满足了分享、窥私、发泄、猎奇、炫耀、显摆以及展示谋略等各种心理欲望,却又不必承担现实的道德和舆论压力。在此情景下,网络词语体现出了不同一般的直白性——在网上,网民们什么话都敢说,而且说得直截了当。然而,过分的直白带来的必然是语言的浅薄、粗鄙和恶俗,有些词语随意、混杂甚至粗俗不堪,缺乏使用规范,并被一些网民带进现实生活之中,挤占了规范词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
(五)语码混用现象②严重,已对汉语的纯洁和主要交际工具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网络用语中非汉语成分的外文原形词、字母词、数字与符号、图形的组合体等所占比例相当高,语码混用现象相当严重,很多词语成了异族文化入侵的帮凶,已经给网络交流秩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有的词语规范标准带来了很大冲击。
二、网络词语规范的原则
作为社会生活的纽带、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语言不能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正如帕默尔所说,语言是“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且最不容人们抗拒的一种社会现象”,“这套与特定的思想内容相关联的符号系统有武断的性质,你要用它,就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它的条件。对于思想和言语的关系的任何扰乱都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2]147。“说话人想要传达新的事实、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他的所有发明和改造得通过检验证明为可以理解、得有听话人的认可才行”[2]66。可见,语言必须建立社会共同认同的规范,语言的创造也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这是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本质特征。网络词语虽然目前仍处于一种社会方言的地位,但由于其对全民用语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又加上上网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保证全民交际用语的准确与高效,必须对网络词语进行尽可能地引导和规范,以减少其对全民用语规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冲击。
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要明确网络语言的规范。其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道德规范,二是语言规范。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语言规范旨在引导网络语言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网民之间的有效和有序沟通[3]。
其次是要确定规范原则。网络用语规范宜采取以下五条原则。
1.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原则。戴昭铭在谈到一般语言规范原则时指出,“约定俗成”本有两层意思,它既不等同于“自然形成”,也不等同于“既约定又俗成”。“约定”和“俗成”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4]。此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用语规范工作。约定俗成原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网络用语同样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网络本身还是新生事物,仍处于成长之中,同样,网络词语也是一种新兴社会方言,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广大网民有创造词语和选用词语的自由,因而必须采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逐渐规范”是指对待富有个性和独创性的网络词语不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在某一时间段内必须按某种规定执行),而应根据网络交际的独特语境,不断地调查词语应用的实情,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进行规范。
2.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相结合的原则。“自发规范是社会在语言运用中自然的调节行为,是比较消极的规范形式;自觉规范是人们对语言应用有意识地采取某些措施,进行必要的干预,以维护语言的纯洁,促其健康发展,便于社会应用,这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形式”[4]。由于网络媒体的虚拟性、个性化强和难以监管的特点,因而易于采取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大力引导网民认识到网络交际中使用不规范词语的各种弊端,提高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识水平,自发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使用规范词语,抵制不规范用语。在网络交际环境中自觉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
3.分层规范、动态跟进的原则。网络词语内部成员地位是分层性的:有些词语已进入全民用语的核心层;有些词语比较常用,已进入全民用语的通用层;有些词语通行面窄,只处于全民用语的边缘层。
同时,网民在构成年龄上也是分层级的,老、中、青、少各个层次的网民都有。“规范是在发展中的规范,发展是在规范下的发展”[5]。威廉·洪堡特也曾说:“语言客观地、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恰恰在同一程度上受到主观的影响和制约。”
“语言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变异,体现了人对语言所施的强力,”“语言及其形式的规律性,决定着语言对人的影响,而决定着人对语言的反作用的是一种自由性原则。”[6]74、75“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7]。因而对网络用语进行规范,要有宽容的心态,应该采取分层规范、动态跟进的原则。严格要求的往往应是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至于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交流中使用一些欠规范但是生动的语言,应区别对待。说不定这些尚欠规范但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在未来的言语实践中随着网民的高频使用而逐步规范,就能进入全民用语的核心层。
4.道德规范和语言规范相结合的原则。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有很多是由交际内容和交际方式在道德上不规范所引发的,同时语言中的不规范也总是容易引发道德的争议。因而对待网络词语,宜采取道德规范和语言规范相结合的原则,倡导文明上网,提倡并褒扬良好的网络道德,把网民网上道德自律和网络语言监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全方位提高网络词语规范的水平。
5.国民语文教育规范和社会用语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国民教育体系,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学习规范语言,规范书写、规范用字、规范表达等),培养用语规范的未来网民。因为当今网民构成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言语主体,他们今日的用语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通用用语,这就是网络词语的强未来发展性特征。因而必须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并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规,做好社会用语规范的宣传、指导和督察工作。
三、网络用语规范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词语流布范围广、强超时空性优点,依托网络,广泛宣传用语规范的必要性和好处,指出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弊端,正面引导广大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自觉使用规范词语。
2.针对网络词语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特点③,抓好青少年网民的用语规范教育和引导,在国民教育课程中开设好网络词语的研究性课程,正本清源,打好网络词语长期规范的基础,防止跟风冒进的形式主义和规范工作的重复浪费。
3.编好网络词语规范辞书,利用规范的辞书进行匡谬正俗,为网民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网络用语指南,为准备上网交流的人提供一个参考。如已出版的《网络时尚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等工具性辞书。以权威性规范辞书对网语的取舍来形成一种正面评价和引导,让网民在网络用语规范方面“有章可依”。当然,编写辞书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也不能过于死板,总体上应该介绍网络语言中的一些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网民普遍认可的新词,由此来建立网络语言的基本框架,推动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
4.进一步强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及行政和社会服务人员的用语规范,通过正面渠道引导广大网民使用规范词语,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适当限制不规范网语的使用范围,倡优批劣,标本兼治。全体网民的规范意识提高了,上网交流时就会主动放弃一些不规范的词语,网络词语的规范性程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文字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可喜转变过程,对规范对象认识越清楚,越有利于网络用语规范的推进。只有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语规范工作。
5.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规范标准,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大力抨击用语不道德行为。倡导网民自觉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网上交流。
“卖萌”“灌水”“hold住”“××控”“给力”“吐槽”“正点”“惹火”“车震”“屌丝”等一系列光怪陆离、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热词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从网络到电视,从报刊到媒体,甚至是主流的《人民日报》等,这些让中老年人瞠目结舌的前卫语言因子正从神奇的网络世界走向典雅的语言厅堂。惊讶之余,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网络词语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语言被称为“思想的外衣”。斯大林在《论语言学的几个问题》中说“:完全没有语言的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词汇进入口语交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还有些甚至被用到书面语中,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所使用。有人甚至预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由此可见,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派生物之一的网络词语一定不会仅仅徘徊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它会谋求更多、更大、更主流、更权威的交际话语权,从而进入到正统正规的话语层面。这样一个演变轨迹也是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的。关于这一点,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顾晓鸣敏锐地捕捉到,并对网络词汇的发展抱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1]
自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以来,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早已形成共识。字词在表达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造就了语言和文章的美感。鲁迅说:“作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而且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2]词汇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推陈出新的进化规律,它的总趋势是数量日益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时下网络词汇多由替代、暗示、联想、形象等方法构成,符合网络媒介条件下进行特定交流沟通的需要。
二、网络词语冲击下的写作教学反思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网络交流和口语交际中网络词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日常作文训练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网络词写进文章。我们不得不思考:校园网络语到底要不要在作文中使用?
笔者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延安中学、延安实验中学等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普通本科、高职高专、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四个类别,合计发放问卷300份,调查男女人数基本满足1∶1的条件。
调查发现,对象中基本无人排斥网络。有88.7%的学生使用网络词语的目的性不明,完全出于从众心理。大中小学生网络词语使用最多的是论坛发贴和QQ聊天,其次是休闲时间的同学交流,最后才是课堂写作,其中使用最多的文体就是演讲稿,其次是课堂作文。
关于网络词语和传统词语哪个更有表现力,70.6%的学生认为网络词语更有表现力,因为它新鲜,吸引眼球;10.1%的学生认为差不多,关键于在读者的爱好兴趣;19.3%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词语更有表现力,因为网络词生僻怪异,会有理解障碍。
有些网络词丢弃了语言的特征与本质,这种现象我们应当摒弃,因为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退步,同时也与在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层次、年龄阶段甚至责任、身份格格不入。
但是,网络词语是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我们要拥有一种前瞻思维和超前意识,站在社会时代的前沿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用一分为二的标准来看待,充分尊重网络词存在的合理性。陈村说:“如果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中使用的一些网语同学们都看得懂,而只有老师看不懂,那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了谁的身上。”[3]教育需要因势利导,教师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基于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化现象的变迁。毕竟,语言的存在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有力制约,同时,语言本身也会自我完善。因此,在适当情景下,要鼓励学生使用个别的符合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生活气息、反映学生内心需求的语言,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就是关于语言、文字、文学的学科,归根到底,语文课应该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教学的核心。叶圣陶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网络词语在日常写作过程中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应针对网络流行语的不同类型和写作文体而异。
三、网络词语情境下的课堂写作
“逆袭”“吐槽”“晒”“逆天”等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词语已经频繁地出现在网络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可了这些新事物,在口语交流中使用它,无形中为网络词语搭建了一个向大众语言过渡的宽阔平台。青少年是当之无愧的网络词语使用主力军,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网络交流、口语交际推进到了实质性的写作应用阶段。就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几种学生常用文体来看,不同文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以议论文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以理服人”是终极目的,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有力、逻辑性强。我们历来鼓励学生为了证明论点要尽可能地列举大量、充足的事例作为论据,并且越贴近现实、越新鲜、越全面越好。议论文具有鲜明的态度与倾向性,容纳同意、认可、支持、反对、批判等多种评价功能,可以说现实关注程度最强。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由热点新闻或大事催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必然能够增强文章的现实性,论证的严密性、有力性,表达的幽默、恢谐感,也就更能说服、打动读者,达到一种平常词语无法实现的效果。
在普通记叙文、抒情散文的写作中,我们要求达到“以事感人”的写作目的,学生往往要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回忆与讲述或一个物品的观察与感悟来表达对社会、人生、人物的思考与认识,语言要求典雅、规范,情感要求深沉、真挚,但是,网络词汇与流行语往往具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调侃情态,一旦我们使用这些词语,可能会削弱思想情感的深沉真挚,不利于文章深化主旨、提高思想境界水平。
亲情、爱情是文学里的永远的创作主题,千百年来传颂不衰。情感之真切,触角之细腻,语言之朴实,最能动人心扉,催人泪下。受此影响,在写一些歌颂父爱、母爱,铭记师恩、品味友情的文章里,我们往往倾向于使用一些典雅、正式的书面用语,较多采用判断句、感叹句等句式,来增强感情的沉挚性,提升感染力。而如果过多地使用诸如“同鞋”“悲摧”“哇噻”“正点”“惹火”等网络词语,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淡化了真情实感,掩盖了伦理礼仪,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名凯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4]写作的本质就是记录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和所悟,如今网络已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用语自然也逐渐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学生平时的对话中能常常听到网络用语,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也能觅到网络用语的身影。对于网络词的发展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绝对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生活背景。文字的本质就是符号,是人类作为高级群居动物出于交流沟通的需要,经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符号。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最原始的符号依然能起到沟通信息、交流情况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化程度的提高,渐渐有了更进步、更科学的符号来代替,这都是社会与人类选择的结果。优胜劣汰,不断进化,世间万物产生后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网络词也不例外。
网络词语世界尽管眼花缭乱,但要明确的是,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深刻文化内涵的承载。作文是大众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主流书面语体的交际规范。网络语言作为网络虚拟空间互动交际的产物,适应范围应经过社会文化的检验和洗礼。青少年在作文中要清醒地“拿来”,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对网络词区分使用,适当抵制。尤其要注意性质、数量,充分考虑词语的产生背景,坚决杜绝低俗网络语言的侵蚀。网络流行语虽然以一种清新的姿态出现在口语表达中,丰富了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但能否正式进入书面语还需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3]王旭,李香平.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青年研究,2001(07).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网络用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不论是哪一种语言,其网络用语都具有区别于该种标准语言的特征。本文对中国网络语言词汇进行粗略的分类,并借此归纳其特征。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革命已深入到社会各领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据美国调研机构PIALP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37亿,并有望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它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并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生存的观念、状态和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已成为人际交往过程的一种新兴媒介。这种语言现象是由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归纳当前中国网络词汇的类型。
2.网络语言的定义
语言变体(LanguageVariety),又称语言变异或语言异体。R.A.赫德森(RichardHudson)把它定义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套语项”(asetoflinguisticitemswithsimilarsocialdistribution),即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是互联网用户在利用各种网络方式(如作为网络公共交互平台的论坛、网游;作为网络人际交互平台的MSN、QQ;作为个人表达平台的Blog、QZone)进行交流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兼具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特征的语言表现形式,是规范语言(stan-dardlanguage)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languagevariety)。
3.网络词汇分类
作为一种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略词、方言、俚语等非正式词汇,还会根据一些流行事物即时杜撰新词汇,甚至用符号、汉字、字母等组成象形文字。其词汇除规范词汇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3.1缩略词(Initialism)
由于早期的网络以时间为收费基准,这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因此,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缩略词。
3.1.1中文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之一是一些公认的中文缩略词汇尤其是中文缩略词汇的拼音缩写。如:蛋白质(笨蛋++神经质)、YY(,出自《红楼梦》第六回,精神上行,现多指对事物不切实际的幻想)等。
3.1.2字母缩略词。
中国网民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也大量运用了英语中公认的缩写词汇及自创的字母缩略词汇。如:cu(seeyou)、sm(sadism&masochism,原意是待,现泛指虐待)等。
3.2谐音词(HomophonicWords)
3.2.1数字谐音。
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传呼机时代,网络交际延续了这些数字谐音词的生命。如:7456(气死我了)、818(八卦一下,源于“天涯社区”)等。
3.2.2字母、数字和符号谐音。
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由于输入效率高,也用来表达一些谐音的含义。如:4ever(forever)、+U(加油)等。
3.2.3汉语谐音。
3.2.3.1由于输入错误产生的谐音。如:果酱(过奖)、童鞋(同学)、油菜花(有才华)等。
3.2.3.2由于有意识篡改意义产生的谐音。如:肥猪流(非主流)、楼猪(楼主)等。
3.2.3.3由于方言发音产生的谐音。例如:素(是,台湾普通话发音)、粉(很,闽南方言发音)、唔系(不是,广东方言发音)、木得(没有,南京方言发音)等。
3.2.3.4由于连读产生的谐音。如: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
3.2.3.5由于外来词的汉字注音产生的谐音。如:酷或裤(cool,引申为有型、时尚)、卡哇伊(かわいい)等。
3.3借词(Loanwords)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各语种在规范语言范畴内相互渗透。网络是一个无国界的媒介,各语种在这里的相互影响更大。由此出现的一系列用于网络交际的外来词丰富了汉语网络语言。
这些借词有些来源于日文汉字,有的则来自日本动漫、电影及其港台翻译版。例如:御姐(日语词汇,指年龄25岁以上,身高165以上,身材丰满、性格强硬的女性)、恶趣味(同上,指与众不同的喜好)、废柴(港版漫画用语,指没用的人)、收声(同上,指闭嘴)等。
此类词汇当中还有一些具有引申义,例如:残念(日语词汇,原指可惜之意,引申为“碎碎念”)、萝莉(源于俄国文学家VladimirNabokov的小说《Lolita》,后被引入日本动漫,指长相可爱、容易激发人们保护欲的小女孩,与御姐相对)、王道(源于中国儒学“以德服人”,和霸道相对;后在日语中引申为权威、真理等义,进而通过网络影响汉语中该词含义,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文化的反刍现象)等。
3.4颜文字(Emoticons)
颜文字是ASCIIArt(AmericanStandardCodeforIn-formationInterchangeArt)的一部分。由于网络交际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网络用户并不能通过文字直观表现自己的表情动作,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用符号、字母和数字组合来构成表情和动作的字符集合体。这一类的字符集合体虽不能算语言词汇,但却具备了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在此将它单独列出作为网络词汇的一种。日本人将这类字符集合体称为颜文字,非常形象。
网络象形词源于美国。电脑发展初期,电脑使用者常用标点及字母组合出一些简单的面部图案,因此被称为emoticon,即emotionicon。如:∶-)笑容、∶-p吐舌头等。由于迁就英语字式,因此都是向左倒的不完整表情。
真正将颜文字发扬光大的是日本网民,他们利用ASCII码创造了更多生动的日式颜文字。伴随网络,这些颜文字逐步影响到中国网络词汇。目前搜狗汉字输入法当中也收录了许多颜文字,如:o(∩_∩)o(开心)、%>_<%(哭)等。
除利用ASCII码创造的颜文字外,还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日式颜文字。
A.orz:颜文字中少见的纯单词组合,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
B.囧:发音为jiǒng,原为汉字,意为光明,因为像一个人耷拉眉毛张着嘴,所以用来表达悲伤、无奈或尴尬。
3.5拟声词(OnomatopoeicWords)
拟声词的存在是由网络语言的口语化决定的,它使网络交际增添了色彩。如:哇啦哇啦(唠叨个没完)、mua(亲吻)等。
3.6生造词(CoiningWords)
当今中国网民主体多为80后,追求标新立异的他们针对当今热点创造了许多新词。这些生造词具有即时性、创新性及易逝性的特征。如:红客(爱国的中国黑客)、黑旺财(源自晋江,旺财是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条狗;黑犬,即“默”)等。当然也有一些生造词,因其所指事物生命力强大,而融入到了规范语言词汇当中。如:博客、闪人等。
3.7换喻词(MetonymicWords)
这是中国网民创新能力不容小觑的另一体现,即将传统词汇赋予新含义。这类词汇大多也具有易逝性的特征,如:曾经在超女期间热极一时的“玉米”、“凉粉”、“盒饭”现在则鲜有提及。有一些则存在至今。如:沙发、潜水等。
4.网络语言词汇的发展前景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亦如此,因此网络语言的兴起是必然的。许多人质疑:网络语言冲击、解构和颠覆了既有的语言规则,会不会使得规范语言逐渐被网络语言这种“尚未成熟的语言”影响,而失去规范性。一种生命力强大的规范语言应有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不仅不会触及规范语言的根本,反而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大量使用缩略、谐音及随意换喻,导致了网络语言的许多词汇易产生歧义,给规范语言教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语境下(网络)产生的一种适用于特定社会群体(网民)的语言变体,虽然我国网民数量大幅增长,但相对中国人口而言,网民比例仍然很小。因此,过于滥用网络语言可能造成交际混乱。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化。我国于2001年开始施行的《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公务人员进行公务活动及媒体公开报道等场合下必须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针对学校教育方面,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李白坚教授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尤其是对中小学生们要做到正确的引导……”他还指出:“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5.结论
虽然当前网络词汇滥用的状况相当普遍,但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的提出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网络运用的不断普及,规范语言正受到网络语言这种包含次文化理念的新事物的挑战。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语行为和交际方式都在变化。信息时代给中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生活的便利,它同时也宣告了有着古老传统的汉语言有必要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潘美岑.网络语言之初探研究-语言学习理论的取径.2002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2002b.
[2]邬敏.网络传播与网络新词语.中华传播学会2000年研讨会,2000.
[3]卢谕纬.说文解字——初探网络语言现象及其社会意义.第二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1997.
[4]周君兰.虚拟的沟通艺术:一个网络语言文化的初探性研究.2001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2001.
[5]朱卫华.网络用语构词规律探讨.中国教育专刊,2007,(1).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符号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只适宜在网络交际的范围内使用,但现实中,网络语言有突破网络范围进入口语和其他媒体的泛化趋势。本文依据实例,对此现象进行探析并对部分网络语言泛化实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泛化的规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急剧增加,一种在网络中起交际和沟通作用的符号系统应运而生,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专业术语以及网民在网上聊天时所使用的专门用语。而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广义中的后者,即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图标为辅助手段的在互联网上聊天及通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与规范的汉语相比,网络语言在构词、表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只适宜在网络交际范围内使用,一旦离开网络这个特定语境,便失去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但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网络语言已经越来越多地超出网络交际的范畴,以口语或书面语的形式进入各种非网络媒体之中,这就是网络语言泛化现象(以下简称网语泛化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网语泛化的实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网络语言(以下简称网语)泛化现象的原因及规律。
一、关于网语泛化的一组实例
①PK超市年货大PK。(《大河报》,2007.2.218c)
②Party参加Party,寻找“拍拖”对象。(《信息时报》,2006.9.18A09)
③High老杜那天特别high。(《体坛周报》2007.1.25)
④VS警察VS聪明司机。(《海外星云》2006,6)
⑤PLMM教授在讲台上阻止了从后门准备溜进来听课的PLMM。(《报刊精萃》2006.9.)
⑥粉丝项羽是被王小丫的“粉丝”气死的。(《泉州晚报》2006.8.12)
⑦KAO真讲10分钟,KAO,我自己不累啊?顶多讲5分钟!(《大众文摘》2006.7)
⑧TMD都TMD几点了才来,知不知道全班都在等你,赶紧坐下考试。(《焦作日报副刊》2006.4.17)
⑨ing“美国南卡州:仅在每周六,男性被允许在法院的门前台阶上合法殴打其配偶。”这是啥规矩,郁闷ing!(《文摘》2005.12.9)
⑩晕我老婆身高1.60米,体重不到43公斤,瘦得像个骷髅一样,你们说她该减肥还是增肥?所以,我晕!(《南阳日报社会早刊》2006.12.26)
11小资粉色的表情—十个小资女作家解析。(文艺出版社2004.11)
12有料自信有料的莫文蔚懒得性感。(《大众文艺》2005.12)
二、实例释意
例①PK是英文person-killing的缩写,意为比拼,单挑,在口语中使用得非常普遍,比如“人气大PK,球技大PK”等,说话人之所以使用PK,是因为该词音节响亮,富有气势。
例②Party是一个英语单词,本意是聚会,有时译为“派对”,在报刊等书面语中,Party、派对都可以见到,且使用概率相当高,但在口语中,Party更为常见,例如“我们下周五晚举办Party,你参加吗?”
例③High,是兴奋,心情高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中国国奥足球队的主教杜伊科维奇在率队赴欧洲拉练后,对国奥队前途充满信心,因而兴致很高。
例④VS为英文单词versus的缩写,在体育类报刊上使用非常频繁,是对阵,对垒之意。如“欧洲杯赛事预报,法国VS意大利”。
例⑤PLMM即漂亮妹妹的汉语拼音的缩写,同类词还有GG(哥哥),LG(老公),LP(老婆)等。
例⑥粉丝即英文Fans的汉译,是指狂热的支持者。粉丝,Fans如Party一样,英汉两种形态经常混合使用。
例⑦KAO(靠),一个带有不情愿、不满意意味的语气词。KAO(靠)在口语中更为常见。
例⑧TMD,即“他妈的”拼音缩写,骂人的粗口语。“他妈的”在口语中常见,但在书面语中,已基本被TMD代替。TMD即能表现出“他妈的”之意,在字面上又显得比较文雅,同样的词还有:PP(屁股),PMP(拍马屁),BT(变态)等。
例⑨Ing,是典型的网语词语,ing加在动词后,表示正在进行的一种状态。郁闷ing,表示正在郁闷之意,这是借用英语中动词进行式的表达方式。汉语没有进行时,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正在发生通常用副词表示,如,“他正在上课”,“上课”这一状态,通过“正在”这一副词表达出来,动词后加ing这种表达法拓展了汉语的传统表述方式。
例⑩晕(或faint),表示不可理解或出乎意料。这句话是说作者的妻子原本已经够苗条了,可偏偏还要减肥,令人不可思议。
例11小资,指白领。文化艺术出版社在2004年底曾将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十个女作家的代表作品结集出版,书目的名字是《粉色的表情——十个小资女作家解析》。
例12有料,就是有能耐,有材料。“自信有料的莫文蔚懒得性感”,这句话是说香港歌手莫文蔚既自信又有实力,无需靠故意卖弄性感来赢得歌迷的喜爱。
三、实例分析
第一,从上述例子来看,泛化的网语词汇可以分以下四类:
1·英语词语或简化:如,例①、②、③、④、⑥、⑩
2·汉语拼音或缩写:如,例⑤、⑦、⑧
3·英语语法的移植:如,例⑨
4·汉语词语的异化:如,例11、12
在网语构成的六种类型中,上述实例已涵盖了四中,数字化,表情化符号尚未见到。究其原因是因为数字化符号和表情化符号与网络的关联更为密切,换言之,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数字类网语的快捷和表情化网语的情趣都是无足轻重的。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数字化、表情化网语更适合网络交际的需要,更能代表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二,从语言表达效果上看,网语的使用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1·简练,如例④、⑤、⑧、⑨
2·音节响亮,富有气势,如例①、②、③、⑦
3·生动传神,如例⑥、⑩、11、12
在第一组例子中,无论是英语缩写例④还是汉语拼音缩写例⑤、⑧或者英语语法的移植例⑨,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一、转变理念,认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前提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体系的脱节,导致医学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学,忽视医学的社会属性,忽视对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对象除了疾病,还有患者(人)。医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善于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摆正医学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位置,打破以单一医学为主的学科体系,重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实用语言艺术、口才训练、阅读学、交流与沟通、应用写作等课程。
2.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关键
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老师认为那只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几个大学语文老师和几堂大学语文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始终牢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识修养、生动流利的教学语言感化每一位学生,并适时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当然,作为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主要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更要坚定信念,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汉语学习的魅力,为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从而愿意、乐意学习汉语。
3.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是保障
医学生大多数来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做论文,写文章,甚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利用电脑网络下载现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剪辑拼贴,疏于动脑、动手。再加上,在校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参加各种培训和证书考试,无暇顾及汉语学习。学生有意无意忽视自身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他们提笔忘字,用词混乱,造句为文错误百出,开口用语平庸乏味,与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医术高明就是一名好医生,孰不知,临床工作中病历书写,治疗问诊,术前谈话,处理医患、医医、医护关系,医学科研工作中的论文撰写,医学生涯中的知识更新,都需要汉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作为将来要成为白衣天使的医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
1.发挥班主任对学生阅读、书写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可到图书馆去借阅查阅,也可以自己购买,请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阅读指导讲座),督促学生按计划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要求手写),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为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积累大量的素材。
2.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现了无限的文献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得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产生了困惑,需要图书馆及时有效地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可开设文献检索课,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文献;组织管理学生读书社团,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方向,引导他们健康阅读:设立《阅读与欣赏》栏目,推荐优秀图书的介绍和赏析,领悟作者的感情,体味书中的意境;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会、书目推荐会、读书有奖征文、书评论文、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网络阅读质量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阅读,但因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指导,阅读质量不高。因此,学校要开展大学生网上阅读调查,加强网络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网站目录,组织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创建自己的WEB站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综合信息,实现互动、研究型学习,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锻炼,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1.利用课堂大练兵
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也指专业理论知识课堂,无论是大学语文老师,还是专业理论老师,要共同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任务。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课时数相当少,以学医学知识为主的医学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理论课老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又不注意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培养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就成了一块教学的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医学院校的所有老师要发扬团体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教师可把理论知识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途径,通知要上课的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解答问题。医学理论知识在查找资料、交流讨论中得以掌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抓住实习多实践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有一年,一定要抓住实习的时间培养汉语应用能力。开展实习教学晨会,由学生轮流主讲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注意事项,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特殊病例。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安排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鼓励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治疗方案,教师只在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开展与患者沟通交流活动,教师示范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与病人交谈,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从患者病痛的角度多给予患者体谅和关心,获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口语能力和交流技巧。实习完后每生上交一份实习体会,锻炼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关键词】交际法 高级英语 网络
一、交际法的理论基础
交际性教学法始于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一理论。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英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说的“交际能力”。海姆斯认为,语言包含了“交际能力”和语言所处的。文化社会意涵。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但包括获得有关语言规则的知识,还应包括在语言环境和社会交往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这一交际能力的涵义成为交际法的根本依据。后来,在1980年提出的一个交际功能模式,使交际能力概念具有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即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交际法从学生使用语言这个实际出发,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从而达到正确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同时又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达到交际目的。从语言教学角度讲,就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级英语课程的特点与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实施交际教学法遇到的难题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高难度的英语精读课,同其专业基础阶段的基础英语或综合英语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题材和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科技、文化和文学作品等社会各个方面;(2)课文篇幅长,语言难,名家名文占据相当大的比例;(3)言语技能训练从“用语言处理事情”转向“用语言叙述、议论、说明事物”,即从情景对话训练及一般复述能力的训练转向独白语(连贯语)训练和就其课文内容重新组织语言陈述或辩论:(4)逐渐将学语言等同学知识,把培养交际能力同发展外文思维能力相结合,着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
因此,虽然高级英语与基础英语一样,着眼于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英语语言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因为其鲜明的课程特点,又因为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语法一翻译法和听说法的影响,高级英语教学仍然通常由教师掌控,以串讲课文,讲解语言点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师生掌握的学习资料匮乏,缺少对等的信息交流也是导致课堂交际失败的直接原因。可喜的是,2007年后,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接入的校园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上述这几个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三、网络支持下将交际教学法引入高级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和实践探索
1.利用网络促成高级英语交际教学的实现是可行的
在现有的条件下,将网络引入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或者说利用网络促成高级英语交际教学的实现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条件。
硬件方面,首先,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配置极高的电脑和可移动电脑的拥有率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成为可能。其次,校园网络以及由校园网络连接的全球互联网都布线至每一个学生寝室。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松便捷地登录到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再次,得益于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备,高级英语课程也都设置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给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很大便利。
软件方面,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网络搜索、下载等获取资源的方法,还是快速将这些网络资料重新编辑整理为可用的教学或学习素材,这些都为上课时检索、利用资源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现有资料的利用率。
2.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基于以上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笔者2007~2009年在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担任高级英语教学工作期间,尝试借助网络将高级英语课堂授课交际化,在为抽象语言补充具象化诱导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热情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笔者将主要从课前准备步骤简单地进行教学探索。
课前准备阶段的网络引入在综合英语课程如基础英语、大学英语、高级英语等课程中应用得较早而且效果较好,但是一般都以课文的主题思想为核心来收集资料。这样做虽然针对性好,但是学生搜索、涉猎的原文网站少,而且难以跳出本文化内的模式性思维。笔者认为,专业英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学生,必须具有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和对英语原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能力,而且越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点上。他们所显示的热情越高,越愿意阅读和查找英文原文材料,所以在每一次课前准备阶段,笔者都不会约束学生或限制他们的思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课文中提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做出全英文的幻灯片与全班同学交流。在笔者进行教学实践的3年里。05~07三届学生都有令人惊喜的表现,而且他们还体现出了越发明显的自主意识和发散思维。例如,同样是准备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第五册第二课The Strugge to Be all All-American Girl的背景资料,同样是4人学习小组的共同作业。05级学生的幻灯片紧紧围绕课文主题,即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发展以及经历的文化冲突展开,06级学生也是选中这个主题,但是增加了很多趣味性的元素,如新旧唐人街照片对比,新旧华人做出的成绩,而且着重介绍了崇拜偶像李开复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言论。整个介绍都源自网络上收集的材料,图文并茂,而该同学节选的李开复先生纯正发音的讲话也为他的讲解增色不少。07级同学则是由组内4个同学分别准备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查找、组织素材,最终形成了包括中美文化冲突,鸡蛋人和香蕉人,中美教育体制对比和文章中出现的名人名篇简介等在内的多角度的文化视野,打破了单一的以课文主题为中心的模式。她们的讲解内容活泼多样,但又以课文为核心与英语和英语文化紧紧相连。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以上的教学实践只是在笔者教授的班级展开,但是从时间纵向的发展来看。学生们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都有普遍的提高。课堂上,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课后遇到问题也积极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提问,跟教师探讨。他们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与同年级其他班级比较也是比较优秀的。
>>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 关于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美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探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谈苏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基金发展现状、影响及监管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内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发展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而最开始研发出来的网络主要是应用于军事方面,1983年之后,网络从军事化应用逐渐过渡到商业化应用,实现了网络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在通信、资料检索、市场交易、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潜力。
我国互联网的建立开始于1994年,也就是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PAC)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6年底已经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至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在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没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图1为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数据显示:
图1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最直接并且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及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进程,网络俨然已经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应用的加深,我们对于网络的内在研究和外在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网络语言的应运而生,作为网络研究大范畴的一个分支部分,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思考,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应用的神奇力量。
我们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依据于湖南师范大学吴传飞的《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况》的解释:“网络语言的概念经过了两个阶段,有两个义项: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而现在一般认为是指后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③而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也是后者,即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而网络语言的主体语言仍然为本民族语言,但其是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语言变异现象,因其源自于本民族语言而又有别于本民族语言,网络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网络语言也是本民族语言的一种分化现象,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社团内部,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②网络语言这种言语社团是由网民们自发形成的一个团体,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简明的语言分支,因此,我们说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二、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自从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网民迅猛增长,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语言的变异。网络语言以其简单快捷、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特点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并对日常语言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网络语言是新兴物,我国学者对于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有人称之为三次冲击波。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出版了两本关于网络语言的词典。易文安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是中国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这本词典按网络用语的类型对词语进行重新组合,分为网络时代的暗语、俗语、专业术语、机构与公司、数字语言等几个大类。第二本词典是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这是由语言学界编写的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共收录网络词语1305条,主要收集网络一般词语,聊天室、BBS上常用词语和一些外来语及缩写。此外,还有一本非正式出版的网络词典《金山鸟语通》,它是2003年由众多不知名网友对两三年内网络语言中创新的部分作了整理归纳,收集了千余个网络聊天专用词汇,它的形式是以开放的网络文本为载体,通过超链接成为了各论坛中的热点,并提供给广大网虫在转贴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本词典是一本动态词典,可看作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编写的第一本网络用语词典。
另外还有两本正式出版的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一本是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这是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第一本专著。该书主要探讨的内容有:互联网的历史和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体,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网络语言的优缺点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网络语言规范等问题。该书内容详尽,特色之一是对比研究了大陆和港澳台的网络用语。另一本是刘海燕编著的《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该书主要探讨网络语言的性质、语境、语体、风格、规范化等内容。
论文方面,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关于网络语言的文章数量不少。例如:张璐《从语用角度试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200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2002),周敏《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2010),吴希斌《近十年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研究综论》(2010),金志茹、薛顶柱、李宝红《国内外网络语言规范对比研究》(2009),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2006),张丽杰《网络语言的词汇学研究》(2004),张理华《浅议网络语言》(2010),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2011),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2007)等。这些论文讨论的内容主要有:网络语言的性质及特点,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及态度,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多数文章都认为网络语言是受网络与网民影响的一种社会方言的变体。
三、小结
由于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最为明显。比起语音、语法,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更受人关注。许多论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除此之外,一些文章还从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及规范化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但总的来说,我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32):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语言的变异是网络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通过实例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提出参考意见。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并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键盘开始取代纸张成为书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打字取代了笔墨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捡起并熟识遗忘多年的汉语拼音。然而,写(打)字毕竟没有说话来得快;键盘打字又受到其按键设计的限制,同时说话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心理状态也因为书面交流中听觉和视觉的缺失而得不到传达,因此在网络交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便捷的交流目的,同时又希望达到声情并茂的交际效果,语言交际者常常突破语言常规,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大胆地创造新字、新词和新的句式,从而使语言在网络上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由于大多数网民都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变和创新等特点,于是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经典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而大众口中所谓的“网络语言”,既指那些在传统词汇当中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网络上特有的语言符号,又指那些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传统语言符号[1]。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既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挑衅,又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略陈管见。
一、语言变异的语用依据
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须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言语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干练和传神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deviation)。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GeofferyLeech将语言变异的形式归纳为常用的八种,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deviation)、书写变异(graphonogical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of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al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ofhistoricalperiod)[2](p42-52)。当然,语言变异并非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变异形式。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些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语码系统,即语言常规。依据这一常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行话语交际。同时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一个新字、新词或新的表达方式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它便进入了语言的“自动化”(automation)程序,成为了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刚出现时所具有的新鲜感或美学潜力,所以,它不断地偏离常规,出现变异[3]。
其次,语言的变异决定于语言本身及其表达对象的复杂性。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微妙,语言的表述常常会受到局限,人们常常会有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助感。在表达语义的变化及细微的差别时,仅使用常规性的语言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还要借助于语言变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来达到常规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再次,语言的变异又决定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往往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意改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最后,语言的变异也决定于特殊的文体风格。作者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风格,除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常规以外,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变异。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4](p96)。语言变异通过创造出与常规不同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
二、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网络语言广义上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5]: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青蛙、酒屋、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在语言变异上,也以第三类最为显著。本文仅从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分析。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以键盘输信息作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交际所带来的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分别对词汇和语法的变异进行分析和归类。
(一)词汇变异
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词汇的变异也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更准确地来讲是“形”和“义”的变异。在网络交际中,音同/似形异义异的特征使得“形”和“义”的变异成为可能。正因为各种语言都存在着同/近音异形异义的字/词(汉语当中此情况尤甚),所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语用目的,比如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调侃或者让自己更快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等等,网民们往往会采用谐音对原字词进行模拟,从而创造出和原词语读音相近但形态和意义都相异的表达方式。笔者将从以下一例来介绍网络语言变异中主要的方式——谐音。
“偶今天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个15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
对于这短短的一句话,初上网的“幼虫”一定会感到云山雾罩,二丈摸不着头脑。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我今天要装台酷机,芯至少是PⅡ或者赛扬,有一个15的纯平靓显示器。对了,我要上网冲冲浪,发发E-mail,有时间还要做个个人主页,56K的调制解调器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标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装win98的。”
那么,在这段网痴们完全无法读懂的话当中,又存在着哪些谐音呢?笔者在此做了一个总结,如下表所示:
表反映出网络语言生动、简洁、情景化、人性化的特点。其变异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上,具体表现为“谐音”上词形的变化。综合上表,谐音表现为:(1)英汉之间的谐音,如:“酷”、“屁兔”、“伊妹儿”、“烘焙鸡”、“猫”“芒”和“温酒吧”(此词还同时包括数字的谐音);(2)汉语内部的谐音,如:“菜羊”、“心”和“鸡”;(3)汉语方言的谐音,如“偶”。除此以外,还有(4)英语汉译词义的选用,如“老鼠”。
当然,谐音只是词汇变异的一种。其实就谐音本身而言,上例也无法完全囊括其全部的特征。就拿数字来说,由于部分数字的读音与字/词的读音相似,数字的连读还能够仿生,所以就有了如“886”(拜拜了)、“4”(for)和“5555”(模拟哭泣的呜呜声)等数字谐音的出现,这就使网民避免了繁复的打字运动。另外,原本读音相异的两个词,也可以在加快语速的情况下,变得相似,如“这样子”和“酱紫”。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词汇变异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词汇的缩写/略。就英语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1)首字母的缩写。笔者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诸如:LOL(LaughOutLoud)、ASAP(assoonaspossible)等;(2)单词或短句的缩写。如:“thanks”写成“thx”;“seeyoulater”直接写成“later”等。就汉语而言,也有以下几种情况。(1)使用声母的缩写。如:TMD(他妈的)、NB(牛逼)、LP(老婆)等;(2)汉字的缩写。如:“电子邮件”缩写为“电邮”;(3)单字或叠字的使用。单字如“晕”(表惊讶)、“汗”(表敬畏、紧张或尴尬)、“顶”(表支持)、“闪”(表走人)等是括号内所表意义的一种缩略。叠字如“姐姐”和“”都写成“JJ”,前者出于便捷的考虑,后者则是出于避免尴尬的考虑。(4)英汉字词的混搭。比如:“羡慕ing”,表示当事人正在羡慕中(确切讲是对意思的缩略)。还有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它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且富于想象力。这就是符号和图标的运用。根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的调查,网络上尤其是BBS上,标点、符号的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符号使用率之频繁,由此可见。那么,符号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谐音部分,笔者已略微提及数字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在此不再赘述。这里的符号主要是指数字以外的其他符号的运用及其组合。如:“:-)”或“:)”表示“高兴”;“:-(”“:(”表示“不开心”;“~”放在“X”后面如:“爷~”,表示一种好极了的状态;“ZZZZ”用来表示表示“打鼾声”;乱码“¥!#%”则表示“不知所云”。“X”则用来代替一些禁用语。如:“牛逼”(脏话)则相应的变成了“牛X”。另外,还有很多符号在一起组成动物或风景的图形,其功能就不再是出于便捷的考虑,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新奇的感觉。
(二)语法变异
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语言。它不同于日常交际的语言,更没有书面语言那么规范。也正是因为网络这个相对比较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在使用上具有不受传统语法制约的随意性,才使得语言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人们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观点、交换意见,表达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书面语的规范。只要不妨碍交流,并能够使交流变得更便捷、有趣,甚至只要能达到特殊的目的和效果,各种符号、字符都可以在不完全偏离语言规范的基础上,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这从某种意义上就不得不造成语法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性的变异。如:你今天google了吗?Google本来是一个著名的搜索网站的名称,是专用名词,在这个问句中则变成了动词。也有形容词变成动词的例子,如:“网易BBS今日被黑。”黑原本为形容词,在本句中却变成了动词。这类词性的变换,虽然就表达方式而言,有更多的选择,并使得表达显得新奇,但它也同时使得语言的使用脱离传统的规范,从而客观上造成用语的混乱状况。(2)各种语言的混用。就中国而言,主要是汉语和英语的混用最为常见。如前面在谐音部分提及到的很多变异所产生的新词汇实际上近似对英语单词的直接音译,同时省略为其中的一部分。如:“从网上当首歌”的“当”,就是英语单词“download”直接音译后的省略;“时下最in的服饰信息”中的“in”表示“最时尚,最流行”之意。再者,笔者在前面也提到汉语的动词加上英语的动词的正在进行时态,表示一种状态,如:“幸福ing”,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状态”。另外,在网络语言中还出现了违反常规语法的构形形态,即重叠(reduplication)现象。在此用来指代单词的某个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一般用来表示强调,如:“it’sbeenalooooooongday.”中“looooooong”是对单词“long”的元音字母“o”的延长,试图从体态上表现出时间上的延伸。语言的混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将在相对限制较小的网际空间里迅速得以传播和发展。
三、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的确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文化。然而,正如笔者最初所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同时它对传统的语言规范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那么,对于网络语言,大众应持怎样的态度?是该包容还是该限制?是该禁止还是该净化?
许多语言学家、知识分子对于汉语的异化和变形,表现出了极大担忧,有关忧虑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有关抨击不断出现在各种论坛。有的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简单而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6]。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亲朋好友之间、同行之间使用某些约定俗成的行话、术语与暗语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不宜扩散。这将带来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时代的发展趋势表明汉语正在走向全球化,所以提倡纯洁汉语,说普通话。而模糊、混淆词语和概念非但有碍交流,而且往往是某些人蒙骗公众、骗人钱财的惯用手段,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议题。
笔者认为,其实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作出种种限制;网络语言之初衷不过是为了使用之便捷。网络语言的发展恰恰说明,语言文字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持接受和引导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禁止了事。接受,就是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人应该自动学习网络语言,了解网络语言,避免落伍;引导,就是政府要通过引导使大家使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防止污浊的网络语言出现和流行。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引导和规范,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其难度是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只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保证网络语言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J].现代传播,2002,(4):89-91.
[2]Leech,G.N.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3]黄家修,赵炎春.论语言变异及其语用效果[J].现代外语,1996,(4):12-16.
[4]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
网络在影响人们多方面生活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网络互动语言即网络语言因其独特性已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汇。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后者,即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方式,网络语言不仅具有科技和网络方面的因素,它还能体现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必然涉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作为语言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社会语言学深入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它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及其各种变体、语言社区、语言转换和语言规划等领域。社会语言学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前者主要研究关于全局的整体性问题,后者则主要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语言的变异。网络语言应该放在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范围内来研究,因为它是关于语言变异的研究。网络语言产生和生存的环境主要是在网络上,它可以说是因为不同说话者及不同说话目的而产生的微观语言变异。
二、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variety)
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中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Hudson(2000:22)将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即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Ferguson(2000:30)认为语言变体是一种具有同类性质的人类言语模式。Hudson和Ferguson的定义有一致性,即根据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特征来定义语言变体。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内,交际者之间所使用的语言是分布相似的一套语言项目,即所使用的语言是具有相似特征的词汇、句法与语篇特征的语言代码(code)。网络语言是人们进行网际交流的工具,为了适应网际交流的特殊语境,网络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异。这个变异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系统的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
1.词汇方面。网络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缩略语。
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将英语单词或短语中的字母组合起来代替单词或短句,或者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代替汉语词句。这类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最为广泛。例如:GF(girlfriend)、GG(ge ge,哥哥)、PFPF(pei fu pei fu,佩服佩服)等等。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输入的难度。这种缩略方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汉语拼音缩略
这是利用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的方法,例如JP(极品)、RP(人品)。有时也采用叠字,如“MM”表示“妹妹”;“PP”表示“漂漂”(叠音词因为其发音的重复性,给人以可爱之感,尤为流行),也就是漂亮的意思。
2)英语单词缩略
一些在英文里经常用到的字母,本身发音接近某个单词,也被网民广泛地使用与网络语言中。如字母“u”代替“you”,“r”代替“are”,“IC”表示“I see”,等等。而 DIY,PK这样原本存在于网络语言中的词汇,现在也为其他媒介所采用。
1.2数字或文字谐音。
在聊天室和BBS论坛中使用谐音,除了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用一连串的数字谐音表示各种意思,并将其涵义固定下来,这是网语有的语汇。例如:886(拜拜了)、818(八卦一下,聊一聊)等。符号表示文字的也与谐音有关,如“==”表示“等等,等一下”;“0”表示“哦”。
网络语言中的文字谐音有两种:一是汉语谐音,如:斑竹(版猪或版竹均指版主)、童鞋(同学)、驴友(旅行的伙伴)等;二是英语谐音,如:伊妹儿(e-mail的谐音)、烘培机(homepage的谐音,个人主页)、粉丝(fans歌迷,球迷)等等。
1.3生造或转义。
网民借用汉语中的指代、隐喻、拟声等修辞方式,或是旧词翻新,或单词+字母、数字等,经过改造,制造出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网络专用词语。如:东东(东西,或泛指各事物)、坛子(网站论坛)、打铁(在BBS上发帖子)、的说(后缀词)、3Q(Thank you的谐音,谢谢)、真e心(真恶心)、帅G(帅哥)、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头(批评某帖)、楼上或楼下(表示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等。科技论文。
一些传统词汇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凉粉(超级女生张靓颖的歌迷)、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等。这种方式使传统词语具有更多的内涵,但正因如此.用起来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超出网络的范围,容易产生歧义,使人看不懂。也有一些词语是生造出来而且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网虫(特别痴迷于网络的人)、菜鸟(电脑技术很差的人或网络新手)、大虾(电脑高手——弓坐于电脑前象只大虾)、很青(新颖或稚嫩)、小黑(黑名单)等。
数字转义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以前常用的有286(指脑子转得慢,像286电脑);100或10,表示很完美;13579,表示此事真奇怪(13579都是奇数);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科技论文。这种方法是用一定的数字或数字组合暗示某种含义叫人领会。
1.4流行语。
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也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性,它吸纳了许多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校园词汇。如围炉(打群架)、洗耳朵(听音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才(天生蠢材)、偶像(呕吐的对象)等。再比如,“瓦凉瓦凉”就是通过网络进入大众口语的湖南方言,而“岗岗的”本是辽宁方言,《马大帅》播放后确立了其流行语的地位,也广泛地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1.5符号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定形态,用以象征某种意义。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悲伤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戴着眼镜,:-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T—T表示流泪,O(∩_∩)O~是“呵呵”的意思。
4)字母组形。
最流行的例子莫过于“Orz”失意体前屈,它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来源于符号“| ̄|_”, 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后来,又有人发现,用简单的三个英文字也可以表现这个动作,于是Orz就开始流行了。Orz广泛使用后,其涵义逐渐增加。除了一开始的恶搞的“无可奈何”或“失意”之外,开始引申为正面的对人“拜服”“钦佩”的意思。另外也有较反面的“拜托!”“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之类的用法。
这些符号被称为笑脸符号或表情符号(smiley或emoticon),随着网上图片类表情符号的出现现在已经较少使用,而在手机短信编辑菜单中使用仍很广泛。
1.6双语混杂
在一个句子或词组里,同时用汉语词和英语词;甚至将一个英语词分解成英汉两部分,或取各自的义,或取各自的音,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例如:小case(小事一桩),B4=before(从前),me 2=me too(我也是)。
1.7文字回归现象
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常用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的生僻字来表意,如“囧”字,原义是“光明”,古同“冏”,《韩愈诗》中有“虫鸣室幽幽,月吐窻囧囧”。网义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等,示意很好很强大,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
据说“囧”这个字最先在台湾的BBS社群上开始流行,随后在中国大陆的青少年及网络族群开始普及,随后传入香港,近来随着网络次文化的兴起,主流媒体开始尝试引入“囧”字作为新闻元素,开始在电影和广告产业产生效应。“囧”字以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普通话的“囧”与“窘”同音,读起来的感觉也很容易跟窘境、窘况联想在一起,又可用其字的形象来表示“尴尬”、“无奈”、“真受不了”、“被打败了”等意思。一些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代替“O”,使得“失意体前屈”的头部更加写意,写作“囧rz”,甚至写作“囧rz=3”来夸张地表现出无奈的意思。
对于“囧”字在网络上的流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尊重汉字,用来恶搞不雅,有损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感。但是也有人认为对“囧”字这样的生僻字的关注,有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播。网络语言对汉字、方块字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播现象。
2.句法方面。
网络语言系统常从外部文化中引进新的句法结构和语句。其中又以影视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以《大话西游》为例。这部影片中的部分台词和句法成为网络语言的一种习惯。例如:“你这人怎么这么唐僧啊”。唐僧在《大话西游》里是个比较罗嗦的形象,唐僧一词就表示罗嗦。又如:“给我个理由先”。这也是《大话西游》里的一个句法结构。“先”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没有变化,而只是词序发生改变。科技论文。这在粤语中是很普通的现象,通过《大话西游》被人们熟悉并在网上传播开来,实现了从小范围方言——网络语言——大众语言的转变过程。此外,这种表达方式还在流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变体,如“饭先”,其中“饭”做动词使用,和文言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引领语言时尚的标新一族。这些由数字、汉语、英文、图案链接起来的“另类”语言早已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步入现实生活。对待网络语言变体,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言语现象来看。“言语是运用语言说写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则是从具体的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规则的总和”,所以言语永远是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而语言则是相对静态的、封闭的、抽象的、一般的。从交际工具的最终功能上来看,网络语言变体在网络虚拟社区的确起到了它交际工具的作用,并且流行于网络以外的地方。同时,网语的此消彼长、生生灭灭,其实也是语言自身调整的一个结果。
参考文献:
[1]谷瑞丽.网络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的变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4]祝婉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
1.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作弊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论文全文或大部分网上抄袭,具体表现为直接全部抄袭网上的论文。甚至不加任何修改,或者大部分抄袭网上文章的内容,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二种形式是购买论文,主要是通过网上或者非法中介提供论文,学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换取论文。第三种形式是他人论文,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家人、朋友找到本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老师,来为学生论文。
(2)论文选题问题。尽管各省级电大对开放教育不同专业提供了许多论文选题的题目,但是一般多带有指导性,不是论文的直接选题。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表现为大题小作,且题目陈旧,新颖性、创新性较差,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论文的论述和写作规范问题。学生的论述一般层次不分、语言套话、白话、13号居多,缺乏专业语言的严谨规范,在写作规范上,不能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完成,不会使用引注和文献,甚至不会确定每个问题的名称用语和目录的级别问题等。
1.2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的宽口径入学方式,很多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由于在中专没有过论文写作环节训练,本科学生很多选择的是非原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术水平不高。(2)论文指导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丝毫不考虑指导论文的水平问题。二是论文指导教师本身的水平问题,如有的工作站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专业方向根本就不是指导教师本人的专业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入指导了。三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的问题,指导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不够关注,知识陈旧,很难使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新颖性和创新性。(3)开放教育工作站的问题。有的开放教育工作站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对学生采取迁就心理,甚至放纵学生。鉴于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
2.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
2.1抓好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科研写作训练,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查阅文献,因此,万方数据必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辅导。在写作辅导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论文,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何撰写论文.论文与总结、调查报告的区别,如何设计论文的结构和论文各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如何查阅文献和使用文献,如何引注,论文设计的格式规范等。在写作辅导中,要以具体的范例向学生进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2把好毕业论文开题关,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后,教师要对学生选定的问题进行辅导,通常学生选定问题较大或者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后,就要让学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的文献、研究过程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等。通过论文开题,保证了学生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为学生下一步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2.3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全程辅导学生论文设计
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人人网”或QQ的及时交流反馈功能进行辅导和反馈,教师及时辅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指导教师的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要多次提交论文稿,可以有效杜绝学生论文和购买论文作弊现象,而且通过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利用网络平台论文指导交流,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4有效应对论文作弊,保证论文质量
如前所述,当前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弊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学生的论文作弊问题,指导教师要通过辅导来防止学生论文作弊,学生的开题题目和论文提纲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还有通过和学生论文就写作过程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论文的把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教师在辅导中提出的问题,则学生很有作弊的可能。
3.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建议保证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是一个工作站、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开放教育的问题,在上述措施实施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3.1严格指导教师的选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应该从各级开放教育工作站附近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选定,建立论文指导教师人才库,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竞争选用机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质量,进而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证。
3.2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技术也应运用到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可以由省级电大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网络平台,并为各教学点和工作站提供专用窗口,这样共同实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3毕业论文规范标准的制定
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管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规范,并统一标准,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这样从管理上就有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3.4三级论文把关制度严格论文淘汰制
为了严格论文的管理和评审,还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论文给出初评成绩后,应再设立一级论文评审组评审,由评审组给出评审成绩。第三级环节为论文答辩,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参加答辩。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开放教育一直保持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2]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30.
【关键词】 网络语料库 大学英语 商务写作 教学模式
【Abstract】 Online corpora are convenient and easy accessible sourc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study.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for the free on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sign and practice a teaching mode,which is feasible to be carried out in English business writing class. Intermittent use of the online corpora gives a change of teaching mode,thereby aiding and maintaining the interest of the class.
【Key words】 online corpora college English business writing teaching mode
1 网络语料库
语料库(corpus,复数为corpor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为body。如今我们所说的语料库,指的往往是一个“电子文本集”。一个小型的文本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料库。真正意义上的语料库是一个按照一定的采样标准采集而来的、能够代表一种语言或者某种语言的一种变体或文类的电子文本集。因此,以一个语料库为数据源(data source)进行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该语料库所代表语言、语言变体或文类的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可以推广到整个语言、语言变体或文类。
网络中语料库的规模和质量有很大差异,经过尝试对比,笔者选取两个免费在线网络语料库作为主要的英语商务写作教学资源。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是目前网络可直接使用的大型语料库之一。它由4124篇代表广泛的现代英式英语文本构成,包括国家和地方报刊,各类期刊杂志、理论书籍、通俗小说、大学论文、信件以及谈话录音文本等,90%是书面语,10%为口语。
商务信函在线检索工具(Business Letter Corpus Online KWIC Concordancer)是由日本关西大学学者Yasumasa Someya于2000年1月创立,之后经过不断完善更新,目前可检索的子语料库有27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商务信函语料库包含1,020,060 字符,语料来源为英国和美国商务信函。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免费使用的网络专用语料库之一,提供了百万字符以上的商务英语(EBP: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语料。
从内容上看,两个语料库均语料充足,取材广泛,能反映出当代英语各种语言现象。这些语料库不仅是语言学家和词典编纂者的绝好工具,也是语言教师、学生和翻译工作者无穷的语料咨询源泉,更可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 与使用网络语料库相配套的教学模式
目前,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教学与学习手段单一,英语应用能力不强,实际应用机会过少等问题,本课题拟针对以上问题,利用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直接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驱动学习,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在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完备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具有指导运用网络语料库能力的教师和一个相配套的教学方案。具体地说,教师应能够指导学生进入选定的语料库,利用检索工具筛选有用信息。若要顺利实施网络语料库教学,还须采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在网络语料库教学环境下,使学生明确每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完成的查询任务将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提纲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在课前确定教材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使用语料库解决问题的方案;②有可利用的各种备用语料库和工具词典;③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料库使用方法;④设计使用网络语料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地寻找问题答案并参与课堂讨论;⑤规定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查询任务;⑥布置一定的语料库作业,使学生在课后复习和预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利用语料库资源;⑦通过与学生的课下交流,访谈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施网络语料库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给学生在语料库中探索和发现语言规律的机会,并有组织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实施网络语料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向导和伙伴。教师要准备应对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在不同的网络语料库中寻找答案。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将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被动地死记硬背变为主动地到语料库的海洋中去发现吸收真实语言。
3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英语商务写作教学模式实践
本研究以网络语料库BNC及BLC为依托,开展英语商务写作教学模式实践。基于前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此教学模式在辅修涉外翻译专业72名学生中展开实践研究。结合课程“外贸英语”的教学要求,实验组学生利用网络语料库完成求职信的书写(cover letter);对照组学生则利用传统的方法,如查字典,利用普通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完成信函书写。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实验组学生的选择。利用随机数表,初步挑选36名参与实验的学生。公布名单后,考虑到接受语料库使用培训所要占用的时间及上网的限制等因素,由学生自愿选择是否参与接下来的实验。最终有32名学生同意参与实验,构成实验组;其余40名学生构成对照组。
其次,语料库使用技能的培训。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组的同学讲解语料库的基本概念,介绍可利用的网络语料库的链接,其中BNC的网址为corpus.byu.edu/bnc/,BLC的网址为省略/concordancer/。向学生展示两个语料库的操作界面,选项及基本检索方法,常见的语言形式检索包括词素、单词、短语与搭配、结构和句式的检索。分别用在两个语料库中输入“apply for”、“look forward to”等短语,比较检索结果。
第三步,在网络语料库的辅助下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教学任务,将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其中三个组需各设计一个“完美的工作”(ideal job),并以课堂汇报的形式向剩余七组同学介绍这些工作;每位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撰写简历和求职信,参与随后的招聘会;之前的三组通过所收集的简历和求职信确定面试名单,经过面试后,确定录用人选,每组为两个名额。为了完成此项教学任务,需要所有同学根据应聘岗位要求及个人背景撰写简历和求职信,并且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以便在最终的求职中胜出。简历格式要求及内容的讲解在课堂内进行;在课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任务,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在使用及未使用网络语料库的情况下,完成求职信的书写,实验组学生同时完成使用日志的书写。所有学生将电子版信函以纯文本格式保存,并发至指定电子邮箱。
第四步,建立学习者求职信语料库。收集学生发至电子邮箱的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得到有效文本69份,其中实验组有效文本为23份,对照组为46份。这一结果与实验之初设定的数目相差较大,其原因为,有一部分实验组同学未能做到按时参加语料库使用讲解的讲座,另有个别学生参加了讲座但未能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网络语料库,故将这一部分学生从实验组中剔除,重新划归至对照组。将得到的69份文本保存至指定文件夹,并做好文件备份。使用文本整理器软件对文本进行清洁整理,进而为后续的分析做好准备。
第五步,整理实验组学生使用日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语料库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改变检索选项进行不断的尝试,探索的同时,提高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学生使用步骤:提出问题——检索语料库——分析检索结果——得出答案。学生普遍反映语料库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很大,内容很丰富。针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专业语料库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大门,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篇章的需求。但是,对于具体操作步骤的熟不悉,影响了部分学生的使用效果,如感觉检索结果凌乱,不能看到整句原文等,相信通过更加细致的培训,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对于学生在使用中的问题,若能当场及时回答,效果会更好,亦可采取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心得。
4 结论
通过使用Antconc3.2.3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组23名学生的文本类符数为1026,形符数为5035,均略高于对照组(随机抽取23个样本)的类符数和形符数979和4847。在短语的使用方面,如:apply for the position, enclose my CV,be responsible for,be available for等,实验组学生准确性明显较高。结果初步表明合理使用网络语料库能够丰富写作词汇,提高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增强文章的连贯性,丰富文章内容和修辞,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能力。证明了基于网络语料库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等方面具有传统写作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网络语料库进入课堂,势必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更容易在教学资料匮乏的环境中形成,经过语言专家提炼的外语语言信息一般要通过教师才能传达给学生,一些学生也误以为只有认真听课才能学好外语。其实,外语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利用外语资料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学校无不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外语学习资料,使学生发挥出主动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网络语料库是现有外语教学资源的扩展。网络语料库进入外语课堂,学生直接接触语料库,直接接触现代真实的语言信息,学生会感到视野宽阔,有如在外语海洋里畅游。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他人归纳出的一些现成的基本概念,他们需要亲自去发现语言规律,亲自寻找归纳所需要的语言信息。因此,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上做文章,调动学生主动地发现并认识语言规律。[项目基金:西北大学质量工程基金项目(KJG10020)]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语料库与语言研究——兼编者的话[J].当代语言学,1998 (01)
2 桂诗春.以语料库为基础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分析的认知模型 [J].现代外语,2004(02)
3 梁红梅等.语料库驱动下的外语在线自主学习模式[A].全国大学 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4 Johns Tim.Data-driven learning:an Update[J].TELL & CALL,1993 (2)
5 曹合建.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研究[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 版社,2008
6 肖忠华等.语料库与语言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2008(2)
7 何安平(编).语料库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C].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4
9 单宇等.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非英语专业ESP教学模式[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屌丝”的传播语境与路径
当今的社会是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世界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世界。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屌丝”就是当今网民数字化生存的一个社会镜像,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屌丝”源于社会生活
首先,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构筑,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本来关注网络并进行传播。社会生活才是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动力与原材料。
许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源于某种社会新事物或社会生活,是时代孕育而生的产物。比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海选”,是因选秀节目泛滥被广为流传;2010年网络流行语“蒜你狠”、“豆你玩”等是对物价上涨现象的形象描述。而2011年的“伤不起”、“Hold住”则来自于流行歌曲和娱乐节目对大众情绪的感染。其他,还有大众耳熟能详的“躲猫猫”、“欺实码”、“我爸是李刚”、“钓鱼执法”等。
网络流行语尤其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如同以上网络流行语是聚焦了社会生活的时代产物,“屌丝”一词也是如此。具体来讲,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一代面对阶层固化后的社会问题,比如住房、工作、婚姻等现实生活压力,就是“屌丝”所面临的社会生活现实(可以参看腾讯网对“屌丝”的定义)。这些现实生活的压力所造成的精神苦闷,在网络上以李毅的粉丝与其他吧友群的冲突为导火索被发明创造,进而因其词义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同而被迅速引爆。“屌丝”之所以由一个近似网络污名化的恶搞行为扩散成一夜爆红、人人追捧的网络热词,有网友一语道破天机:其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完美的合拍”。事实就是如此。
2.“屌丝”源于网络文化
“屌丝”一词所包含的文化现象也颇具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而网络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外,还具有实时、交互和以受众为主导的特性。网络文化的主体是网民,而中国的网民因为以青年网民为主体,在中国特殊的传播语境下,网络是普通民众相对较为自由的传播通道。因此,众多网民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在网络里遨游,顺应的是大众文化后现代语境中“去中心”、“解构”权威文本与正统规范的精神实质。针对某一现实议题,为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网民往往会自发凝聚在一起,并以网络空间的自由与宽松为契机,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而造就了中国颇具平民化色彩的网络文化。早期的网络研究者马克·波斯特早就发现:“网络赋予传播主体以对称的地位,推进了民间故事的成倍增长。”②
“屌丝”一词是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与后现代的网络文化交集的产物,成就了一种常人所说的网络亚文化:从贱文化到无厘头恶搞,从“二B”(很傻)青年到“伤不起”,其核心部分往往在于敢于戏谑与自嘲,以戏谑来消解严肃,以降格来反对崇高。它表面上讲述的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生活拮据的青年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与自嘲,实际上已经凝聚为网络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话语“狂欢”,表述了一种“游戏”的心态。比如“屌丝”文化中的“备胎文学”,那绝对不只是表面上对中“高富帅”的恶搞,其实质在于颠覆精英文化严肃价值观之后带来的和自我赋权;一句“我是屌丝我怕谁”,不但反映了“草根屁民”对现实的无奈与宣泄,更是将“反抗”、“另类”、“愚乐至死”等后现代文化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观网络恶搞文化中著名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河蟹”等个案,“屌丝”一词的创造与这些流行语的符号特征在文化征候上有强烈的接近性。不同的是,这次网友“恶搞”的对象是自己。
3.“屌丝”的传播路径
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与社会影响的文章在国内并不少见,但这些研究大都侧重其语言符号特征,关于其传播路径与环节且意义厚重的研究非常稀有。目前的研究一般把网络流行语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网络流行语,其传播范围局限在网络内,比如:“斑竹”、“表酱紫”等词语,这些词语为网友所普遍了解,但并未广泛扩散到线下。另外一种是社会化的网络流行语,其影响范围波及和延伸至线下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打酱油”、“躲猫猫”、“河蟹”等。
针对各种网络流行语,有研究总结了其线性发展的传播路径:“传统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通常包括“网络空间网民效仿网络语言的收编”等三个环节;而“社会化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则包括“社会现实+网络空间网民效仿大众传媒复合传播政府/市场/现代汉语收编”等四个环节。③本文在回溯“屌丝”一词得以流行的传播路径与特征之后,发现其传播特征和路径与前面研究的结果相差无几。不过,这里,可以把“屌丝”的传播路径稍加修改为:“社会现实+网络空间网民效仿+网民混搭与误用大众传媒复合传播商业意识收编”。这个过程有可能是循环往复的:因为它也许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滚滚红尘,也许它会最终归属于大众意识,从此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用语的一部分。
“屌丝”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
1.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
对于网络流行语,现有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对其社会功能的总结和归纳方面:比如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仕勇教授总结出网络流行语对于网民能起到“政治参与,民意表达”、“放大舆论,权力监督”、“自由表达、释放情绪”、“逃避现实,自我娱乐”四个方面的作用。④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陈红莲总结的“娱乐与消遣、宣泄与释放、质疑与批判”⑤等功能。还有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词的传播与传者/受众的“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以及亲和心理”有关。⑥或者与网友的“求新求变、求趣、从众与模仿、调侃戏谑、追求自由与宣泄”等5种心理有关。⑦也有研究则把网友的心理与经济因素、社会革新因素结合起来,认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在于“创造与模仿心理的综合、娱乐心理、有极强目的性的功利心理”。⑧还有研究把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群体郁闷、迷茫、焦虑的心理状态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结合起来分析。⑨
国外对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动因研究不多见,但他们对网民,特别是受到后现代文化影响的新一代青少年与网民使用网络的心理动因研究成果丰富,比如:受到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社科系基金资助的路易斯·伦恩(Louis Leung)博士认为:相比传统研究总结的8种心理动因,比如“求陪伴、消磨时间、逃避、惯习、休闲、觉醒、娱乐和寻求信息”,青年网民的心理动机应该结合现代青年使用网络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管理,另外一种是社会补偿,而且这两种情绪管理都与青少年和儿童受到的社会压力有非常重要的联系。⑩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摩尔商学院的Mun Y. Yi和Yujong Hwang两位作者则基于网络信息系统推断出网民的心理不外乎“自我效能、娱乐、学习、技术接受”等四种模式。⑾
在该领域研究中,成果最丰富的要数荷兰的凡·登·宾特(Van den Beemt),他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书籍,研究荷兰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动机与传播行为。他认为当代青年文化的后现代性体现在互联网使用心理动机的四个方面,即“寻求安全感、反思自身、生成亲和空间、重构人生”;他还指出社交网络时代对人最大的挑战在于创造一个连贯性的身份,因为在传统价值发挥失常的后现代社会里,网络有可能成为导引年轻人获得反思自身能力的资源。⑿持此类观点的还有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儿童、青年与媒体中心的大卫·白金汉先生(David Buckingham), 他认为数字媒体对青少年在成为有社会身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排解该年龄段的心理危机与冲突,实现自我、反思自我与自我定位的作用。⒀
2.“屌丝”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
把年轻人置于后现代文化下,观察其网络使用行为来研究其心理动机并促进青年学习能力这一积极的视角,对本文研究“屌丝”这一具有青年亚文化特点的网络现象特别有借鉴意义。实际上,全盘考虑以上的研究结论,基本上就能描绘出“屌丝”得以热传的心理动因:“屌丝”一词的发明主体最初出自于热爱网游的年轻吧友对李毅粉丝的讥讽,没料想却被李毅粉丝群体主动接受,之后扩散至更多的网友,广大网民特别是社会中的非青年群体也开始使用“屌丝”一词。2012年11月3日,该词登上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又引起了一波热议。
反观“屌丝”这一网络文化潮流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广大青年网民把自己归属为“屌丝”一分子的过程。与源于社会新闻热点事件、官方与民间的对抗事件,带有强烈现实指向的网络流行语比如“躲猫猫”、“俯卧撑”之类不同的是,“屌丝”一词,带有青少年亚文化与数字媒体结合所产生的语言“狂欢”性质,其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更多地与青年网民作为一个群体,在人际互动与网络使用中“求趣与求新、从众与模仿、追求自由与宣泄、寻求慰藉”的心理有关;也与广大网民如何看待自己,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有关。
一般来讲,认同可能包括:将自我延伸到某些他人;从某些他人借得自我;将自我与某些他人融合;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自我想象性的归入某种身份,以克服日常生活的挫折感,获得慰藉或安全感。⒁可以说,“屌丝”一词扩散与传播的过程就是“屌丝”文化生成的过程,它既有各对立“迷群”网友“将自我延伸至他人”,也有众“毅丝”从“某些他人借得自我”,还有种种不明就里的网民将“我与他人融合”的过程。在成就这种特殊“身份”的过程中,“屌丝”一词被赋予了各种含义,也融合了各种认同者相同或不同的社会心理。“屌丝”发源地的“大帝”李毅曾笑言:“能够自称‘屌丝’,也只有80后与90后能够干得出来,自嘲成为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好像有返璞归真的意思,大家都不用活得那么虚伪。”他的话语道破了青年网民的自我设障、追求自由与宣泄、寻求群体慰藉的心理动因。
结 论
从字面上理解,“屌丝”一词充满贬义、不雅,有辱斯文,但其讽喻,调侃、甚至宣泄的心态正是发源于年轻网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悟,是广大年轻网民看待自己、为自己在社会现实中排位的一种心理表现,也是现实青年群体对社会结构性压力的反映。它积聚了青年亚文化的多种镜像,其流行有着自身的传播背景和传播路径:它发自于网络空间,受到网民的追捧,加上主流媒体的青睐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复合传播,最后被大众意识所收编,并引起各阶层人等的误用或效仿,成就了一场“语言”的狂欢,也成就了“屌丝”们充分体验“倒错”带来的文化苦旅: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代人的“集体焦虑”,可以被人看成是“严肃价值观”的倒塌,粗鄙文化的再次“逆袭”,也可以看成是“丧失”了行动力的新时代“阿Q”集合体,还可以被看作一场“庶民文化的胜利”秀。
注释:
①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Poster,M:《The Second media age》,Blackwell,(1995),p13
③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4月
④王仕勇:《理解网络文化——媒介与社会的视角》[M],重庆出版社,第42~43页
⑤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J],《新闻爱好者》,2010年6月上
⑥曲瑞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4月,第29~38页
⑦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⑧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⑨贺白余:《网络流行词语社会心理关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7年第14期
⑩Leun, L. (2007). Stressful life events, motives for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digital kid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10, 205-214
⑾Yi, M.Y. , Hwang Y. (2003). Predicting the us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lf-efficacy, enjoyment,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 431–449
⑿Van den Beemt, A., Akkerman, S., & Simons, P.R.J. (2010). Considering young people's motives for interactive media us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7 (2): 103-118
⒀Buckingham, D. (2008). Introducing identity: Youth, identity and digital media. In D, Buckingham., D. John. &T, Catherine. (Eds.). MacArthur Foundation Series on 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pp. 1-24).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