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趣的问题

有趣的问题

时间:2022-11-01 20:58:18

有趣的问题

第1篇

一、感受数字的有用

有用的数学既取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1.生活问题数学化。

回归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安排教育活动内容。以“数字”这一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内容为出发点,设置“设计车牌号码”、“我说你猜”等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让幼儿设计车牌号码,学习运用单双数,使幼儿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字的有用性,激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不仅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包括数学角、科学区、小超市),在生活活动中,进一步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进一步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二、感受数字的有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幼儿的思维具有具象性,要使幼儿感受到数字的有趣,本活动采用了以下三个策略:

1.数学学习的情境化。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本活动创设三个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数字的有趣。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幼儿都喜欢“猜谜语”,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数字特征,同时也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情境二“设计车牌号码”,幼儿乐在其中;情境三“我说你猜”,幼儿综合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获得礼物,既体验到数字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又获得成就感。

2.数学学习的操作化。

“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皮亚杰)通过幼儿自己“设计车牌号码”,每人5个数字,自己动手操作,变出好多新的车牌号。幼儿在与材料反复地相互作用中,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将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为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化为头脑中的思考。这样,既获得了数的经验,又感受到数字的有趣。

3.数学学习的直观化。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为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生活活动,利用动画课件,将抽象的字型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唤起幼儿对于数字学习的兴趣。

三、感受数字的有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和发展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思维而教”的数学教育,根本扭转那种记忆式的数学学习,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大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这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1.教学环节的递进性。

幼儿数概念形成及运算能力的发展是经历了图画表征实物操作表象数概念的发展过程。因此,活动体现了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特点,先是猜数字,然后是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最后是运用数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第2篇

——观许文老师《平面内点的坐标》有感

高在为

 (滁州市第六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为了改革创新教研工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滁州市教研室在2013—2014学年度开展了市区初中数学“同步教学观、评、研”教研活动。9月6日下午在滁州市实验中学阶梯教室,笔者有幸观摩了实验中学许文老师的《平面内点的坐标》一课的教学,许文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仅就许文老师本节课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作以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情境;学习兴趣;平面

一、许文老师本节课设置的问题情境

1、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

2、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

3、同学们都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大家想想我们怎么找座位?如果只知道你的座位是在第6排你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座位吗?如果只知道你是3号座位你能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吗?6排3号座和3排6号座是同一个座位吗?

二、我的一些看法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许文老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情境:回顾数轴的相关知识,这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为新课的引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第一位学生回答出数轴是一条直线而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数轴的三要素时教师没有继续加以引导,而是直接请另一位同学来回答,这里是否可以对第一位同学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用来比较数的大小的,仅仅在一条直线上就能比较出大小吗?这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在直线上我们要确定一个点来表示坐标原点0,有了原点要想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得画出单位长度。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数轴,这样既复习了数轴的知识,又体现了数轴最本质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情境通过点A和点B所表示的数向学生介绍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点的坐标,例如A点的坐标是3,反过来知道数轴上一个点的坐标,那么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这样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从而引申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许文老师设置的这一情境为学生提出了问题,设置了疑问,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在电影院里我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是许文老师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的第三个问题情境。数学课堂上,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本节课的三个问题情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的教学导入阶段,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索,使整节课的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第3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成功体验 课外实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很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之后,历代许多学者都很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宋代张载认为:“学者不论天资恶善,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此始学之良术也。”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各种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培养学生产撑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从叙述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有趣的故事,将数学问题置于情景和事实中,使数学以亲切有趣味的微笑的面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他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放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当学生发现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有理数乘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

(2)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为中学生所熟悉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倍加高涨。

比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日出的美景,然后顺势抛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想象一下,圆与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学生真切强烈地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认识到数学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来自我们身边,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对它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兴趣大增。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很想学”,并把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探究发现的原动力,诱发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二、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习兴趣

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虽然在心理发展上经历了明显的飞跃,但他们求新、好奇的特点仍很突出。我们必须把他们对新奇、生动、活泼的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主动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上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兴趣总是在探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这种不断探索的思维活动带来的精神享受。

如学习“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如果先让学生计算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再引导学生由sin30°=cos60°、cos30°=sin60°等式中推测一般结论,这样做势必指向性过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的态度也显得冷淡。不妨设计如下系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比较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之间的大小;

(2)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比较sin15°、cos15°、sin75°、cos75°之间的大小;

(3)通过以上特殊角度的正弦值、余弦值大小的比较,你能猜想出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吗?

(4)试证明你的猜想。

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的“胃口”被吊起,纷纷融入积极的探究之中。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事实一致时,定会感到无比兴奋,这种兴奋还会推动他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这才是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依靠成功体验,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兴趣越浓,动力就越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教师在习题选编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一份材料考察一个知识点到考察多个知识点,问题的设置可以层层深入,也可以同一份案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原理分析。整个解题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变成获得更多成功的内驱力。

四、变换习题形式,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课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如何使学生见题不怕,乐思善解,一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妨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燥的数学内容。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材上的“想一想”、“做一做”、“章节导图”、“章前引例”等无不是在趣味方面做文章,作为教者,除了引用课本上的趣题外,还应多动脑筋,自编趣题。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国外的“猴子分桃”、“伽利略问题”、“牛顿的九树阵”、“农夫与鸡蛋”,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

五、结合课外实践,发展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应用。”数学教学应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实行开放式学习。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保持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但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数学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以下问题可做为实践活动的素材: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息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合算)。

(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3)商品营销策略问题: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可使其获利最大?对报刊亭售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

第4篇

智趣课堂经过这些年的打造,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演绎,也由最初的理念绽放为更多的细节光彩,而对这些细节的揣摩与感悟,也使得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受。

一、生成智慧,智趣课堂的基本面

在对语文智趣课堂的思索中,一个观念逐渐地清晰起来,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应当指向学生的智慧成长。反过来说,如果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的智慧获得成长,那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价值。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智慧体现在学生能够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语文学习感受。小学生的语文智慧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细节上,体现在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哪吒闹海》(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毫无例外地都产生了兴趣,课前对动画版的哪吒的观看,对西游记中哪吒形象的感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哪吒充满兴趣,对哪吒闹海的故事倍感兴趣,个个都想当英雄小哪吒,个个都讨厌龙王和夜叉。但在智趣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一个观点:龙王为了保护他的鱼而让人们不敢下海捕鱼,这有什么错?如果放下文本的主题,可以发现学生的这一提问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是有“智”的一面的。而这一问题显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热情,因而也就有了“趣”的一面。也因此,这一问题在智趣语文课堂上就有了讨论的必要。笔者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分别从哪吒和龙王的角度思考,然后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表达。

这样的教学生成了一些精彩,“哪吒派”与“龙王派”出现了互不相让的局面。有学生说龙王为保护自己的子民而兴风作浪是理所当然的。立即就有学生反驳“兴风作浪”是一个贬义词,是形容坏人的。有学生说夜叉看见哪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斧头砍,这是坏人的行为。过后也有学生反驳哪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夜叉打死了……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两个值得讨论的内容:龙王与哪吒到底谁对谁错?夜叉与哪吒见面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且不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如何,就这两个因争论而产生的问题而言,笔者以为是有智慧的影子的:学生超越了原有的认识,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这样的争论,最终又归结为两个讨论的内容,即便是成人,恐怕也未必有这样的思考。

二、充盈情趣,智趣课堂的牵引力

智趣课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趣”。这个“趣”有很多种解释,而情趣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情趣本指志趣,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情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志向与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文学习志向不是沉重的,而是有着兴趣成分的,也不只是单纯的兴趣,而是有志向作为支撑的。情趣,应当成为智趣课堂的重要牵引力。

比如,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如果只限于兴趣,那就可能陷落到空洞的讨论与热闹当中,甚至还有可能颠覆课文主题,认为龙王也是正义或善良的象征。而如果只限于志向,那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会进入抽象的说教,甚至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土壤都会失去。如果这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充满情趣,那这两个问题不但可以产生,还可以在学生的深入讨论中走向另一个境界,从而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另一种牵引力。

笔者是这样追问的:在这个故事中,龙王和哪吒分别代表什么角色?(邪恶和正义)在生活中,人们是需要正义的角色还是邪恶的角色?(正义的角色)这个故事中,龙王坏在何处?(称霸一方)夜叉是好还是坏?面对这一坏人,哪吒应当如何自保?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需费太多的力气,然而学生的疑问没有完全解决,怎么办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学生改写课文,让哪吒伸张正义的理由更充分一些。学生兴致很高,他们让龙王干了更多的坏事,让哪吒的行为变得有理有据。而夜叉与哪吒的交锋也不再是这么简单,而是演绎成了哪吒的正当防卫。学生的兴趣是一方面,但笔者更看重另一方面,那就是学生在讨论以及改写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合理逻辑与法治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感受到的是情与趣的完美结合,智趣课堂也有了一个正确方向。

三、充满理趣,智趣课堂的归宿

理趣有义理情趣、思理情致的意思。小学语文教学要追求“状理则理趣浑然”的教学状态,即语文教学不仅要状理,而且要让理趣浑然天成,而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智趣课堂的归宿。

诚如《哪吒闹海》一文的教学,勇敢的哪吒、胡作非为的龙王父子,这些观点如何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智趣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讨论来实现,但这还没有达到目的。面对胡作非为固然需要勇敢,但勇敢行为还需要智慧的支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逞匹夫之勇是不行的,容易伤害自己。在现代社会面对胡作非为,靠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敢,而是法治意识。

第5篇

1.故事生情——以情激趣,调动思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潜在力量。教学中经常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刻苦、献身数学研究的动人事迹,特别是讲述我国数学史上有关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以数学的广泛运用激励学生为实现国富民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学习热情,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和优秀品质。比如,在讲授《图形认识初步》时,可引出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微对几何的巨大贡献;讲解“完全平方公式及推广”时可介绍我国数学家杨辉的“三角”发现:讲授数形结合思想时,可以介绍我国当代数学巨匠华罗庚的打酱油诗“数与形是两相依,岂能分做两边飞;数缺形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切莫忘!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割裂万事休。”以及华罗庚求学的故事。在给学生补充讲授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时,可介绍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的算法。以及说说印度国王奖励围棋大师的故事;讲解实数知识等内容时,联系到歌德巴赫猜想等数学界名人轶事。

教学中以生动真实的事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发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立志报效祖国。同时把学习数学与其它学科、现实生活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从而以情激情,以趣激趣,以趣导知。顺其自然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这种教以载道,学以载道的教学风格,既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又使之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强大的思想动力。

2.悬念引入——以悬透趣,激发思维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他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累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

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悬诱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其智慧火花,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前,我先拿一张白纸说:“同学们,虽然这张纸的厚度不足0.1mm……对折1次的厚度不足0.2mm,对折2次的厚度为多少?答案应该是不足0.4mm………那么,对折27次的厚度是多少?谁能想到这个厚度是多少?通过计算它的厚度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如何把它计算出来?”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诱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3.善于设疑——以疑导趣,以趣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所谓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遇疑求解是求职者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疑难问题,倘若一个个疑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有些学生便会遇难而退。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设疑,在教学中化疑为趣,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从生发兴趣的角度对待疑难问题。教学涉及到讲诉重要概念、公式、难点时设立一点的疑点,引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去探讨,去分析,去寻根求源,弄清来龙去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疑释迷的数学能力。

质疑问难是求学者所必须具有达标的心里素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这一良好习惯,使其懂得学中有疑,疑中求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疑惑,同时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既会质疑、设疑,又能释疑、解惑。从而以疑质趣,疑趣相生。

譬如我在课堂上出过这样的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3)X+K2=0有两个实数根X1、X2,且X1+X2=X1X2,求K的值。大部分同学通过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K2+2K-3=0,从而得出K1=1,K2=-3,所求K值是这两个值。于是我强调问: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是由什么来确定的?学生答道“由判定式确定”,我进一步提到所求K的两个值都能满足方程有实数根吗?学生讨论热烈,兴趣浓厚,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启”的“愤徘”状态。在这个思维的突破口上我及时点拨,学生大切大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最后自己得出结论K值只有一个,即K=-3。

在学次根式时,有的同学不知道根据隐含条件确定式子中的字母取值范围,从而出现错误,如:

的化简容易出现如下的三种形式:

① ② ③

我暂且不作解答,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在化简二次根式时,要不要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进行简化?式子中的字母虽然未明确给出a>0(a

⑴ ⑵

通过这样一来的归纳,同学们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思考,纷纷求出正确答案。为此,他们无不喜形于色,兴趣盎然,从而以及其高涨的情趣,饱满的热情,集中精力分析和推理一个命题,进行新的解惑,极大地促进和启发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再也不被疑难问题所困惑,所折服,变遇难而退为知难而进。

4.变换法--引发兴趣,提高效率

艺术讲究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教学法又何尝不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为了使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教学中应多选用洽当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的内容运用启发式设问;有的内容采取探索性讨论;有的内容给予提示性讲析;有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练习;有的内容需要进行比较和类比;有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等等。通过诸多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每堂课喜欢听、乐意上;每堂课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每堂课都精神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从而很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在注重变换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施教时,教态落落大方,语音表达准确、生动、亲切、幽默,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比喻能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豁然贯通;一个巧妙的的点拨,会使学生在混沌的思维中茅塞顿开;一个恰当的设问,会使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当学生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导学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等等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成为永恒的记忆。所以在教学中既注重方式方法,又注意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以语启人,以趣引人,以幽默风趣的教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者愉快,学着轻松,师生在妙趣恒生的氛围中感受到融洽、和谐、友爱,缩短了师生的“身距”,消除了师生间的“心距”,沟通了心理,教学中达到了引发兴趣、提高效益的目的。

5.学以致用——以题增趣,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解题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训练必要的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和增强解题兴趣和解题能力。

怎样在教学中以题增趣、以趣解题、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关键是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拟定最优的教学方案,同时拟出配合教材内容的好题型、妙题型,既能突出重点,又具有一定特色:诸如“开卷题”、“闭卷题”、“口答题”、“讨论题”、“数形结合题”等等。记忆性知识让学生闭卷答;推理性问题让学生开卷答;简单性知识让学生口头答;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讲座答等等。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解题教学,既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解题教学中,我把命题的伏趣、题型激趣、审题诱趣、解题引趣作为解题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运用“四趣”可以强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简捷、清楚的解题习惯,发展其技能。

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变、学以致用等是解题教学中以题增趣的又一个重要方法。为了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变、学以致用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审条件有何用、解问题有何法、看结构是何型的思维意识,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思想。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也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从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几何体的体积后,我布置了一题作业,让学生用直尺和水,测量很常见不规则水桶的体积,水桶的形状为下部圆柱体,上部不规则的形状。对于这种应用性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也更增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6.寓教于乐——以乐生趣,调节思维

在教学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繁多的公式、定理,学生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老师若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编一些形象口诀、图表,学生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记忆牢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完全平方公式,学生容易记成(a+b)2=a2+b2为了避免记错公式,我就用一句很普通俗的话加以概括,即:“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在中央。”经过分析,学生自己也体会到这句话的奥妙,感到公式原来这么容易记,兴趣大增。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生;历史学科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4-0349-06

1 引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第一位自觉地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Herbart(1901)十分重视兴趣,提出了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学观,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而教育就应当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后来Thornedilke(1913)发展了兴趣理论,提出兴趣有助于学习,认为满意或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学习,而烦人的和不愉快的刺激则有相反的效果。我国研究者也提出了兴趣的“信息-目标”理论,认为兴趣产生于信息获得过程中心理目标的激活(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并且由于激活的心理目标对心理过程的引导作用,兴趣反过来又作用于认知过程、组织信息加工,以利进一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该心理目标所包含的可能运动或未来状态展开为现实(章凯,张必隐,1996,2000)。

在兴趣与学习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Lazarns和Kent(1983)发现兴趣比智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并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章凯和张必隐(1996)发现大学生被试的兴趣对文章的理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兴趣水平高的读者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并且在阅读中会表现出更高的元认知水平;Schiefele等(1992)证实了兴趣对理解文章有着独立于背景知识、一般智力、言语智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之外的作用;Brown等人(1986)发现初中生的学习效率明显的受学习兴趣的影响;陈毓芳等(1981)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存在正相关,且这种正相关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不过有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存在性别差异(Jersild&Tasch,1949),也存在智力和人格特质差异(林崇德,1994;李洪玉等,1992)。

对于具体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一些实证研究。Mitchell(1992)曾分析过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结构,并建立了扩展式兴趣模型。就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实际研究工作者也做过相关探讨(邓小星,2003;何勇,2000;李淼阶,2000;李莉姝,1999;刘青秀,1999;朱高琴,1999;赵泽进,2003)。

虽然在有关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方面,我国部分学者和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积极建议和观点,但从发展心理学研究角度,以实证的方法,就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亦不够。文章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中学生历史学科兴趣的影响因素以及历史学科兴趣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天津新华中学、天津海河中学、天津华宁中学三所学校高一至高三年级共577名学生*为被试。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577份,其中有效问卷567份(具体见表1)。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调查表”。该量表在前述对学习兴趣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关系的基础上,参考Mitchell(1993)编制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量表,结合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调查,反复修改后形成。其内容包括5个维度,共44个问题。量表采用5点Likert量表,其中1为非常符合,2为比较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不符合,5为非常不符合。在44个正式测验项目中,正向题目25道,采用反向计分方法,即选择“1”计5分,选择“2”计4分,选择“3”计3分,选择“4”计2分,选择“5”计1分;反向题目19个,采用正向计分的方法。对于全量表和各分量表来说,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相应方面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水平越高。

5个维度的含义分别为:(1)个人兴趣: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学科的主观兴趣,这也是每个个体原发性的兴趣调查;(2)情景兴趣:这个维度主要是指学生在什么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3)意义性:意义性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4)参与性:主要是指学生日常参与历史学习时的参与程度;(5)启动难题:启动难题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智力启动信息,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3 结果

3.1问卷质量分析

3.1.1问卷的信度

问卷采用了Cronbach 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见表2)。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问卷信度分值大于0.7即可接受。该问卷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基本上都在0.7以上,而且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这说明整个问卷以及各分量表的信度是较高的。

3.1.2问卷的效度

以总量表分为潜变量,各分量表的分数为观测变量(假定各分量表所代表的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使用LISREL 8.03,对所构想的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X2/df=35.65。这是一种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度,其值越小表明拟合程度越高,较公认的标准为X2/df

3.2高中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特点

3.2.1个人兴趣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个人兴趣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3。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6.659,p

3.2.2情境兴趣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情境兴趣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4。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12.850,p

3.2.3意义性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意义性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5。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意义性维度上,学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5868)=6.288,p

3.2.4参与性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参与性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6。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都显著,F(1,5868)=4.409,p

3.2.5启动难题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启动难题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7。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启动难题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5.454,p

3.3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一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各维度上的得分都呈显著正相关;高二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结构特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浓厚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其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习起来必然比较轻松愉快,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则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率,又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呢?”(尹鸿藻,毕华林,2000)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应该结合学习过程综合考虑,在这几个因素中,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比较强烈,就有利于其他维度的学习兴趣的形成。

4.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4.2.1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参与性”和“启动难题”四个维度上,性别的差异显著,男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许多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学习中的差异是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的。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抽象思维。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形成立体知识结构。从这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男生相比女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后天环境、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会与家庭对男女两性的未来期望值和所树立的榜样不同:对男性的期望通常较高,希望他们从事富于冒险的、有进取心的、吸引人的职业,如政治、军事、经济、技术科研等领域的工作,一旦男孩对相关的学科感兴趣,就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积极鼓励与较高的评价。历史就是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使得男生本身就对历史学习的个人兴趣较强,因而易于被教学情境所激发,乐于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有关问题。女性则不然,一般的期望和榜样多是从属性的,如料理家务或办公室、服务等工作。这些与男性相区别的对待方式降低了女性的能力信念并限制了她们的职业抱负,使女性往往以依赖性、无雄心和以情绪性的方式行事,在这种社会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必然会对女性学习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4.2.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

在“个人兴趣”维度上,高二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目前高中仍文、理分科学习,“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理科学生就业面广,机会多,相对待遇优厚,这使得高中生即使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也多选择学习理科。高一学生选择学理的占多数,因而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相对比选择学文的高二、高三学生低。但是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远远大于其它年级,其对历史的个人兴趣被“考入理想大学”的目的支配着,所以获取相对较高总分的目的冲淡了其对历史的个人兴趣。

在“情境兴趣”维度上,高一显著地高于高二和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强,高一学生是高中学段年龄最小的,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地依赖于外界环境因素,尤其是课堂情境因素的影响,注意课堂上对知识的获得。如果学生喜欢他的历史教师,或者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就会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反之,则不然。高二、高三学生则由于其年龄的增长或已选择了学习文科,因此其对历史学科的内在学习动机较强,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减弱。而高三低于高二,则从侧面反映出由于高考在即,教学的功利性增强,教学情境设计的趣味性降低的情况。

4.2.3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学校类型差异

高中生在“个人兴趣”维度和“情境兴趣”维度上,市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市重点校高于普通校。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优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目的性等诸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市重点校的生源素质明显高于普通校学生,其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相对是较高的;同时,市重点校重视教学硬件、软件建设,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强,重视教法研究,教学水平较高,对这类学校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进一步促进作用。

在“启动难题”维度上,市重点校与区重点和普通校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市重点校高于区重点和普通校。由于历史学科时空跨度大,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学习中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在理解或解决具有一定深度的历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市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其有能力、也乐于思考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历史问题。

4.2.4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中生各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均与其“个人兴趣”显著相关,高二尤其明显。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还与历史学科的“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首先,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学科,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与当今许多现实问题密切相连。其次,高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选择学文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历史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历史处于“主科”的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其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另外,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还与历史学科的“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3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关显著。到高三年级时,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的层面,而对历史学科的意义性认识增强。从长远看,历史学科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分析、认识问题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中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其高考成绩;此外,高考是对学生中学阶段学习情况的总考查,试卷区分度高,综合性强,复习阶段要进行高强度的考前训练,教师会在课堂上就发现的学习问题及时讲评,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在复习中,增强了其解决难题的能力,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因而也逐渐乐于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历史问题。

5 总结

5.1影响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兴趣”、“情境兴趣”、“意义性”、“参与性”和“启动难题”五个方面。

5.2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参与性”和“启动难题”四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显著大于女生。

5.3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两个维度上,年级的差异显著:在历史的“个人兴趣”维度上,高二显著地高于高一和高三;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高一显著地高于高二和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

第7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兴趣;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24-0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我们国家至今未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而美籍华裔获得者却不在少数,这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先天智慧的民族,但在后天的教育中却输给了美国,这值得我们教育界深思。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而我们的应试教育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谁能在试卷上更完美地回答专家的提问,那就是成功,这使得我们教师都把学生培养成了解决问题的高手。爱因斯坦给我们回答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正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去追寻答案,去探究试验,分析总结并最终有了发明,有了创新。可见,提出问题是创新之源。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对肩负教育任务的教师来说,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迫在眉睫。

何为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可见,学生在问题意识下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主动的有意义学习,也是积极高效的学习。

当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教师的教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只能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为中介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时,正是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的开始,学生在问题意识下进行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将不是有口无心的、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学生大脑中认知活动的深水平加工、高效而有意义地学习。

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课堂实属罕见,即便课堂上有问题,那也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提出的问题,然后再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少的正是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损失的正是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思维的过程!为此,笔者认为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孕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1.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之后,就有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等。

同样的道理,学生也需要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愿意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所以,建立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思维才会活跃,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学生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轻松环境中才能发散自己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才有可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所以,课堂上,教师需创设一种师生间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提问,真诚地赞扬学生的表现,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幼稚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只有尽可能地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思考、提问、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提问,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利用趣味物理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强物理学习兴趣,培育问题源泉

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现象有浓厚的兴趣,自然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他所想到的问题,超乎寻常地探索物理世界的真谛,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发展一般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人们往往被新奇的现象或新颖的事物所吸引,产生认识倾向,这是好奇、有趣;乐趣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会因不满足仅仅停留于观察事物的外表而去追寻它的本质规律,这就是乐趣,乐趣阶段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的特点;当乐趣与其奋斗目标相结合时,人的乐趣便发展成为志趣。可见,让学生对物理的相关学习与探究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产生的根源,只有不断地保护好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奇心,才能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源泉。

要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与探究产生持久而又强烈的好奇心,那绝非易事,笔者认为,经常采用趣味物理教学是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趣味物理泛指有趣的物理知识,它包括自然界中奇妙的物理景观、设计巧妙又生动的物理实验、物理学家有趣的探索故事、物理知识的奇妙应用等,它囊括实验、魔术、故事、科学趣闻等,集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先天就有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人类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特有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求知本能,这就是好奇心。任何人都具有好奇心,所以学生对趣味性强的物理现象自然会有好奇的心理。趣味物理由于它的奇特性、新颖性、趣味性的特点,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迸发出许多的问题。好奇心会使学生不满足于只观察事物表面,并驱使学生去对问题寻根究底、追寻事物的本质规律,由此产生探索的乐趣。经常性采用趣味物理教学,则乐趣就慢慢地发展成了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把一个生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不断的加盐并搅拌,观察、思考所发生的现象,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学生在不断加盐的过程中会惊奇地发现鸡蛋竟然浮起来了!此时,学生不但能深刻地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而且惊讶于实验现象的出现,思维瞬间被自然地打开,许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会突然从脑海中爆发出来。比如:浮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等问题。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去探索浮力的相关知识,追寻物体浮与沉的本质规律。在此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被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而是自发的、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此时的探究活动也便成了学生的乐趣。长此以往,乐趣便可发展成兴趣。可见,经常采用趣味物理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主题与素材,是学生提问的源泉,可谓一举多得。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一个学生只有在学习活动中自发地产生了质问“为什么”、“怎么办”等认知需要时,并具有进行探索这个疑难问题的愿望和心理时,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当中,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高效的、主动的自主学习,经常可能出创新性的探究成果。

为此,教师首先应时常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要求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要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是教师应教导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特别是对于与脑海中的前概念相冲突的物理规律,更应通过实验一一探究竟,眼见为实。我们的古人就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的甚至还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同一高度自由放下的两个铁球,质量大的会先落地。而这统治了人类几千年的错误思想被伽利略所质疑,并被他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所击破。哥白尼大胆、勇敢地质疑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提出“日心说”最终成功地否定了“地心说”,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盲目崇拜与迷信各种所谓的权威思想,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要有提出疑问的勇气。特别是对于学生接触的新兴事物或现象与其脑海中的概念相矛盾的时候,更应追问这是为什么,或者提出相关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这样在不断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与质疑的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4.启发学生应用多种提问方式,使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初级阶段时,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不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有的可能是幼稚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教师的否定很有可能把学生仅有的一点质疑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尽快发现学生所提问题的亮点,及时鼓励与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当学生不太善于提问时,作为物理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物理情景,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尽可能使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物理现象进行提问比赛,谁提出的问题质量高、数量多能获得一定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

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恰当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力争提出的问题问得准、问得巧,问出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善于提问的话,以下几种常规的物理提问方法务必使学生掌握。

(1)针对现象进行追踪性提问法

对于某一物理现象,学生如果看见了而不去思考,在他的大脑皮层中只是感知了此物理现象,但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学生对此现象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所以,对于物理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现象的发生条件、探究方法、现象的本质规律、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如果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能自己通过探究学习一一解答,这样的探究活动当然是最成功的;如学生对提出这些问题不能解答,那他就会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主动的、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解,印象也是深刻的。如当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看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学生就可提出常规性的问题:这个现象的特点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此现象类似?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探究这类现象的本质规律?这类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

(2)针对现象进行归纳类比提问法

归纳类比的方法提问,既总结了旧知识,也拓宽新知识。归纳类比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归纳出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如学生在观察蒸发和沸腾的现象时,提出问题――蒸发和沸腾有何异同点?再如学生在学习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时,提出问题――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有何异同点?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它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逆向思维提问法

逆向思维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法拉第在认识到电能生磁之后,应用逆向思维并提出问题:磁能否生电呢?这一创新性的提问最终导致了电动机的发明。物理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提问,并对问题加以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如学生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后,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并提出问题:光能否逆向传播呢?光逆向传播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再比如学生在初次接触力的概念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时不但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还错误地认为球受到踢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踢”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提问与分析论证。针对此问题,学生首先可假设踢力存在,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踢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再逆向思考,有的话,那必然是脚啦,再根据弹力产生时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的条件,这就可得出脚与足球一起在空中飞的谬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兴趣 数学美 体验乐趣 激发 内动力

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学习内容的生动和趣味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对所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注意发掘数学本身的趣味性,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一、体现数学美

美的表现形式是多领域、多形式的。数学美在形式上表现为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内在的表现为严谨美、奇异美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美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的欲望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感觉到对称图形的美,从而让学生来体会数学美,并来感染学生,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具体情境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中。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投入到新知学习中。情境一:我在讲解乘方时,就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将一张纸对折20次,一张纸的厚度为0.01cm,这时纸的高度与教学楼谁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问题吸引住了,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有很多学生拿出纸来对折。学生在操作后渐渐地静了下来,他们发现一张纸没有办法去对折20次,所以他们没办法通过操作来完成。我给出提示,可以通过计算来完成。这样我就引入新课。情境二:为了引导学生学次函数的最值,我带了一段细绳让学生探索,用这段细绳围成矩形,并恰当地提出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问题一:围成的矩形是不是唯一的?有多少个?问题二:这些矩形的周长都等于绳子的长,它们的面积是否也相等?问题三:这些矩形的面积是否具有最大值?此时学生感到好奇和有趣,思维积极。我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二次函数,并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最高点确定问题的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体验是丰富有趣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紧密联系生活

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体会到学数学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就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数学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事例来学习数学。在讲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我给学生这么一个经典的题目:某服装商店以每件135元的价格同时卖出两件不同的秋装。若按成本计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则在这次买卖中,他是赚钱,还是赔钱,或者不赚不赔?学生看到题目给出的答案大多数是不赔不赚,并且学习兴趣立刻就能被调动起来。然后我给出求解的方法,解:设两件秋装的成本分别为x元和y元,列出方程,计算出两件衣服的成本,再与售价比较,可以发现赔18元。这样紧密联系生活,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在数学创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创造过程,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产生的思维火花是灿烂的,他们往往并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给他们展现的内容,而喜欢独辟蹊径。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各种数学问题在基础知识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解题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我们在讲解对称图形时可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来体会对称图形之美,也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对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讲解几何题时注意一题多解的设置,注重一题多解的思考方式的培养,学生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激情。

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能使学生的进取意识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也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他们的解题策略,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探求,能沉浸在劳动和成功的喜悦之中,体验学习乐趣。在学习完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对上述四个函数从定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像、图像的画法、性质确定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比较获取其共性和区别。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获取不同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的不同方式和方法,激发兴趣和主动性。

六、探索数学历史发展

数学来自生活并伴随着人类不断地成长,人类用智慧建造了数学宫殿,让学生了解灿烂的数学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在国外它叫韦达定理,而我们对它的了解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的数学历史。在谈到方程的应用时可以用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我国灿烂的数学历史,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深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内动力”,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着意培养、激发、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兴趣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架,让学生通过兴趣这座桥梁进入知识大门。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9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对于数学这一门靠的是缜密的逻辑能力和细腻的理性思维能力的近乎枯燥的学科,更是如此。如果不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的情绪,对那么近乎枯燥的知识点产生烦躁的心理,最终就会"三天晒网,两天打渔",那么就不会很好地掌握数学。所以笔者认为,老师不能采取传统的"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该"寓教于乐",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处于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和对只是有着强烈的渴求下,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一、兴趣是高效率的前提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话老理不老,无论是做什么事兴趣是高效率的前提这是永远不变的至理。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高效率的前提,也是在最后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才不会遇到难题时烦躁导致半途而废,才不会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感到郁闷;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始终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才会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才会对考试感到不害怕甚至是期待。试想,如果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情,那么学习的效率能不提高吗。只有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去思考,去研究,去钻研,去探索,去总结,去创新,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兴趣就像那涓涓细流的源泉,只有源泉不枯竭,河流才有活水来;只有兴趣不曾减灭,学习才有持久的动力得以支持下去。兴趣就像那各色菜肴的调味品,只有调味品的调节,菜肴才会好吃爽口;只有兴趣的调节,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才不会感到厌倦。兴趣就像那机械之间的剂,只有有了剂的,机械的各部件才能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只有有了兴趣的协调,各种学习任务才不会给人郁闷的感觉,遇到各种难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旨哉斯言,兴趣是高效率学好数学的前提。

二、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

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都有一个问题:"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数学只要懂得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天天学习那些难懂的令人烦躁的看起来与生活毫无关系的深奥的知识点呢。也难免学生们会有这种心理,因为似乎知识点在生活中找不到它的用处,这是因为老师没有将数学的"美"还原给学生,没有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没有点燃学生的激情。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那么,老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①做好课前预热,搞好课堂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凡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这件事就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所以,课前十分钟至关重要,老师应该好好把我并利用好这至关重要的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积极向上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氛围。如果一趟数学课开始就没有一个良好的轻松愉快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那么,整堂课听下来,很多学生就会感到毫无兴趣,甚至昏昏欲睡,整个教室就沉浸在一种压抑毫无生气的沉闷氛围中。试想,学生的学习人物本来就繁重,再被笼罩在这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下,学生肯定会感到烦躁郁闷,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思路也不会跟着老师走,甚至会感觉昏昏欲睡,在课堂上开起小差来,这样下来,一堂课的效率就会很低下。

所以,在一堂数学课要开始的前十分钟,为了能让学生打起精神来,老师可以讲一段幽默的笑话,或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又或者讲一些数学家们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讲一讲关于文学方面的东西(笔者记得当初高中时数学老师就在课前经常说一些张爱玲、仓央嘉措等等写过的优美的句子)。这样,从一堂课开始,学生就会打起精神,兴趣也被提了起来,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思路也会跟着老师走,一整堂课下来,学生就不会感到昏昏欲睡产生厌倦的心理,充分利用好了这45分钟,学习效率大大提到。

②导入生活情景和现实问题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数学问题,而是缺乏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眼睛。笔者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大致就是我们学习数学干什么,难道以后要用三角函数去算买菜的价格么?其实数学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他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一些问题导入到课堂上,因为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原来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学习室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做的一些无用功。

但引入的生活场景必须是能够使同学们产生兴趣的,如果只是今天吃几个苹果,明天吃几个梨子,问这两天共吃了几个水果,这样场景的引入就是无效的,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又浪费了老师的时间。最近,笔者发现有不少同学对一个叫做《英雄联盟》的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便考虑以此为背景来设计题目,依旧拿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我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假如德玛西亚之力每十分钟补兵五十个,可以购买五件布甲,或者两件锁子甲,一个布甲和一个锁子甲可以合成一件荆棘之甲,请问他补兵去买布甲和锁子甲的时间之比。"这样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切都能与数学有关,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的心理。

③有效提问是一门艺术

"学贵于疑"。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过去传统的那一套老师"一言堂"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很多潜能不能被发掘出来,就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以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是简单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模式,而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问答模式。

互动问答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第二种是学生问、老师答,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敢于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并勇于向老师提出来,学生和老师一同探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不必一棍子打死地马上纠正,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式的反问以及补充提问,使学生自觉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主动加以改正。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和问题,老师也不要立马地否定,因为立马否定不仅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于一种暗示性的引导。对的不要立刻回答,因为立刻回答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并不是自己,这样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并无二致;错的不要马上纠正,正如前面所述,这样做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立马回答和马上纠正会使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对话式、互动性的状态雏形夭折。老师和学生你问我答,互相引导,这样就可以建立并保持这种对话式、互动性的状态。

④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至关重要

关于鼓励的作用,国际上的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个学校,从一份学生名单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并偷偷对老师说这些学生智力超群,于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平时不怎么关注的学生十分关注,,时不时给予他们以鼓励和赞赏,一段时间后,老师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老师的鼓励能让学生感到被关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信,学习更加热情,回答问题更加主动,思考问题更加主动,解决问题更加自主。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期望,一种信赖。

三、寓教于乐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过程。而笔者认为这离不开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老师精心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景中,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那么。老师如何创设课堂情景呢?老师应该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通过精心设计带到课堂中。

比如,央视有一套叫《非常6+1》的节目有一档叫"竞猜价格"的栏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可以利用这一生活情景,比如让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同桌的生日,这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很好的抓到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在研究因式分解时,如果单纯的只是去研究枯燥的知识点本身的话,估计学生就不会感兴趣,可是如果我们把因式分解的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设计出同学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设计这样一个与因式分解有关的问题:某班主任带着全班同学去海边捡贝壳,学生被平分喂三组,如果老师和每个同学捡的贝壳都一样多,共捡了215个贝壳,问平均每人捡多少个?如果用通常的方法就不易解答的出来,但如果我们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来解答就容易很多,把215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与43中,只有43被3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

恰如其分的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能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能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兴趣。情境创设就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而老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学生自己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创设能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总结

乌幸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那么那些平时让我们绞尽脑汁的函数问题就不会令人讨厌,那些平时让我们费尽心思的排列组合不再让人昏昏欲睡,那些平时难得让我们咬笔杆的解析几何也会迎刃而解,那些平时令人害怕头疼的考试难题,再次面对时就会宠辱不惊,迎刃而解。旨哉斯言,只要我们对一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并一直坚持下去,对于高中数学更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永远都不会错,对一件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就会事半功倍。

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成是一种享受的"再创造"过程的老师。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定是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对学习有着不减的激情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搞好课前预热,营造课堂氛围,引入生活情景,导入实际问题,对学生的鼓励,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激情,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有学习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2]李树臣;新一代社会公民的数学素养与培养[J];数学教师;1997年03期

[3]王方汉;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杨辉三角[J];数学通讯;2000年12期

[4]丁兆稳;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月刊;2001年11期

[5]张雄;数学美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Z2期

[6]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09期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教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9-0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激素,是创造性产生的原动力,要使学生学好物理这门科学,培养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物理兴趣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认知、分析与理解能力。在课上,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将物理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单调的物理教学变得内涵丰富,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物理学习积极性。而教师应不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

一、以动手操作入手,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画面感和生动性是他们认知与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动手实践是他们喜爱的教学形式。喜爱源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是最原始的物理学习动力源泉,这在初中生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种物理爱好调动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能。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试验观察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解释。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一些由教师演示为主的实验中,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进行分组实验,激发他们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兴趣,培养物理爱好。例如,在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讲解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备玩具小车,在讲解《欧姆定律》、《电功率》等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电学实验。在动脑、动手的实验中,学生会被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所吸引,使学习兴趣强烈、持续和高涨,从而利用爱好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为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充满趣味化的新课导入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新颖而生动的导入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通过趣味化的物理课堂导入,能够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良好的课堂导入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例如,在讲解“电阻的串联”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一个充满情境色彩的导语来引入所讲知识――“小刚新买的一台收音机有故障了,在经过专业维修人员查看后,发现机器电路中的一个2欧姆的电阻烧坏了,可是维修人员当时只有若干个阻值为4欧姆的电阻,那么他应该如何维修呢?小刚怎样运用物理知识出谋划策呢?”这时,学生注意力会紧紧被问题所吸引,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主动探究其中的奥妙。通过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新课导入,学生立刻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跟随教师逐步揭开所学物理知识的谜底,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学科。

三、以情境教学促进兴趣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创设也要有较强的趣味性与诱导性。例如,教师在讲气体的压强这一内容时,选用一个矿泉水瓶,并将其装满水盖上盖,随后问学生:“假如老师用针在瓶子上扎个洞,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瓶子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呢?”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十分肯定的说:“会。”此时教师用针在瓶子上扎了一个洞,可结果却是水并没有如学生所说的那样流出来。这时学生们都会感到吃惊,好奇心驱使他们探求为什么,教师紧接着又提问:“怎样才能使瓶中的水流出来呢?”然后教师引导展开各种讨论,最终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教师一起揭开了事情的真相。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明显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教学情境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兴趣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创设有效问题激发物理兴趣

青少年在知识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能够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而创设有效问题也正是物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引思,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带动下积极的进行思考和探索,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将显著提高。

例如,在课堂上讲授过“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这一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00Co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升温,而是使空气降温,如何解释?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在教学中,通过这类问题,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引起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强化赏识评价,以鼓励促兴趣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鼓励和赏识的教学氛围中能产生愉悦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初中生来说,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比物理知识的掌握重要得多,而要想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真正提高初中生的物理能力。在物理课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评价,因为这是提高学生物理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如果能够多做鼓励性的物理学习效果评定,不断的给学生以鼓励,就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并且可以促使他们积极投入物理课的学习。在对那些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耐心的给予精神鼓励,要多用肯定性的语言,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鼓励中培养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以及物理学科的具体特点,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在物理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 兴趣是主题产生的源泉

一天早饭后,大毛突然喊道:"郑老师,我的牙掉了。"许多小朋友围拢来。三毛说:"大毛,没事儿,我掉两颗了。你看:有一颗都长出来了。"三毛张大嘴巴请大家看。"我也掉牙了。""我怎么还没掉呀?""三毛的牙掉了能长出来,我奶奶的牙也掉了,怎么长不出来呀?"……问题此起彼伏,我觉得这是一个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观察、联想、猜测、实践的主体线索,在观察两天,看看幼儿的反应。

此后两天,幼儿对换牙这一问题比较关注,问题也相对集中,如何拓展主体呢?我给他们讲了《老虎拔牙》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在交流和提问中,谈到对蛀牙的疑问。这时,孩子们有了对换牙以外的关注,主题有了拓展。短短的时间,孩子们对牙齿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日常对话中(小棒:"我们这是乳牙,掉了在长出来的是恒牙。"好好:"小宝宝为什么没有牙齿?"倩倩:"我们有多少颗牙齿?"……)他们的问题涉及到了牙齿的种类、蛀牙的原因患牙的常识等,讨论问题时的气氛热烈,互相解答也十分积极。他们提出要通过看书、上网、问家长等方法解决自己头脑中的疑问。

孩子们高涨的情绪、对主题的拓展,我认为时机成熟,适时地提出开展"牙齿"这一主题,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响应。

二、 兴趣是主题深入探究的保证

兴趣像一根链子,把许多幼儿的研究目的(牙齿的作用、名称、龋齿的原因……)串在了一起,促使幼儿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问题。

(一)看书释疑

一天,大成带来一本《百科知识全书》,书上有关于牙齿的介绍;博博的家长也从网上下载了牙齿名称的介绍。孩子们在争先恐后的传阅,急于寻求答案来解决自己头脑中的疑问,由于文字较多,他们请我帮忙讲解。在我的介绍中,幼儿听得非常认真,我又请他们拿出镜子照一照,观察口腔中的牙齿;他们又提出了牙齿大小、形状、颜色的问题,我一一作了解答;孩子们又将自己口腔中的牙齿画了出来,直观地了解了牙齿的名称、数量;在互相观察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我有32颗牙齿,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有20颗牙齿,你却有32颗?为什么你的牙齿大,我们的牙齿小?……幼儿对牙齿的兴趣,促使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实验释疑

一次活动中,三毛给我说:"郑老师,电视里有效试验,我们也做吧。"他说的是电视中关于牙膏广告的对比实验:将一只鸡蛋涂上牙膏,一只鸡蛋未涂牙膏,把他们同时浸泡在醋中,观察它们的变化。我请三毛将他的建议讲给大家,征询大家的意见,孩子们纷纷赞同,大家一致同意:将鸡蛋一半浸入醋中,观察它的变化。你看:孩子们积极的去伙房要来醋和鸡蛋,将鸡蛋浸入醋中,专注地、认真地、一言不发地观察,大约五、六分钟后,鸡蛋表面的一层薄膜渐渐发黑,用手轻轻一摸,一层薄膜有蜕下来的迹象;又过了五分钟,鸡蛋表面的薄膜蜕尽;几天后,浸过的蛋壳发软,一按一个小坑儿。孩子们看到鸡蛋在醋液中浸泡发生变化,直观地感受到牙齿在酸性环境中的改变。他们说:"吃完饭后要漱口,每天早晚要刷牙,不然,牙齿就像鸡蛋壳一样变软了。"从此,再也不用催促他们漱口和刷牙了。

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视听获得的资料迁移到研究活动中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三)参观释疑

随着研究的深入,幼儿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通过上网、看书、实验等途径已无法解决,满足不了他们深入探究的愿望。龙儿说:"老师,我们去采访牙医吧,他们肯定知道。"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去幼儿园附近的"精益齿科"。我请孩子们将自己想提问的问题画出来:牙齿后面再长牙,好不好?拔牙时疼是不是因为牙齿里也有神经?老鼠的牙齿一直长,我们的牙齿怎么不长长?……由此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提出的个别问题让人难以解答,但这些问题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个问好,并希望得到正确的解答。通过联系,"精益齿科"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我们前往。在详细讲解了有关牙齿的作用、名称、构造、保护等知识的同时,还一一回答了幼儿的问题。

在这次采访中,孩子们不是以"病人"身份出现,而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采访者,在牙医的密切配合下,幼儿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连牙医也对孩子的自主意识产生很大的兴趣,连连夸奖他们。

采访完牙医后,他们又将兴趣转移到了"动物的牙齿"这一活动中,研究仍在继续……

第12篇

一、运用学科特点, 引起学习兴趣

(一)美妙生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生活到处有美,让学生品味数学美,产生对数学的好感,直至主动接近数学,深入的研究数学。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图形,把图形画得精美别致,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图形美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对破坏图形的恢复上。讲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有人在纸上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不小心被墨水涂污了。只剩下底边BC和一个锐角∠B,试问你有办法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吗?题目一给出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想为恢复美丽的图形拿到头功,带着一种责任感,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更浓了,并利用所学知识找到了答案。

(二)应用生趣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抽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力量,看到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反过来为实际服务的真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

们的求知欲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比如在讲三角函数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不接触建筑物的情况下,要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有什么办法?先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讨论,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神奇的方法。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带着期望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学完了有关知识后,还可带学生实地去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这样大家非常兴奋,感到数学真神奇,并从解开了难题的愉快中领略了数学的魅力。

此外,数学具有逻辑严密、运算准确等很多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并运用这些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有两条基本的原则必须考虑:(1)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若用完全为学生所不知道的或极其陌生的定理、公式来证题、运算,学生难以理解,更不要谈什么兴趣了。这就是说,凡是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均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学必须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完全为学生早已透彻理解的知识内容,也是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这就是说,凡是过浅、过易的教学内容,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当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其要求是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所能掌握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的体系之中。所以,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最好先复习一下有关的概念、定理,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给学生复习一遍。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反复证明了两条规则:(1)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至昏昏欲睡;(2)方法变化过多的教学,又会使学生穷于应付,进而降低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方法必须适当变化,但又不能变得过多和过于频繁。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教法。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通过有目的的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兴趣,对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向往就是被中学时的一位数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激发起来的。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集中于某个问题的思考,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五、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不仅是学生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调控得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目进行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到老师的爱心,沟通师生情感,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例如: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教学中,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版书展示,教师在适时激励。

六、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舞人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取得成功而产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新的兴趣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并积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坚信

七、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