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00: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创新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肩负的重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已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其才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要求其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然而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世界21个国家中的调查,发现中国孩子虽然计算能力优异,但创造能力却远远落后于其他被调查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的创新教育亟待提高,而担负这任务的正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其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就如何做好小学创新教育提出几点看法。
一、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它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新的知识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产生迁移与结合。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就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小学创新教育进行定位时要适度,要将目标定在基础层次上,切忌起点太高,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
二、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反,压抑的氛围则会给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带来障碍。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友好相处,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让感情更融洽。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多用这些用语:“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这位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你一定可以说得很好!”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不断给予学生表扬,让学生觉得亲切,进而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各种新颖的想法跟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充分运用课堂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创新型思维
在课堂中,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讨论与分组合作,能够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协作学习及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自主交流的课堂,能够让同一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更重要的会让各自的思维得到碰撞,吸收多种信息,从而创造出新的学习成果。
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教育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的引导者。能否把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科学合理的教育观与人才观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实现教学过程由“师讲学听”向“师生互动”的过渡,并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教育促进者以及组织者角度进行转变。
2.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中,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成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更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有能力充分利用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在学习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去创新。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逐渐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高年级学段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创新教育,提高认识,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生活化的数学引入教学当中,还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重视对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教育;数学教学;游戏化
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与现代教育中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相通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学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创新教育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高学段的数学创新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起着调节剂的作用。一个有着优秀教学风格的老师擅长用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充满着创新精神,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对数学、对课堂、对学生的喜欢,那么这个班的孩子一定会被老师带动,一定是充满着正能量的。六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材中的利息这一节中,因为利息这个问题距离同学们的生活比较远,孩子们只是一味地记忆利息计算公式,所以题目稍微拐弯同学们就会出错,教师要找对方向,开拓创新,把利息的计算问题生活化,将其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每日的应用中寻找规律。同学们都在班里的图书角借书,虽然学校里规定借书是免费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利率问题融进这里面。每一本书的定价就是本金,在小组会议里我们大家一起确定利率的数目,借阅时间也就是借钱的时间,借阅之前,我们要求同学们计划好借阅的时间,然后算好“利率”,只有计算正确才能借到自己喜欢的书,当然,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计算出错,这时候就可以请自己组内的同学帮助自己讲明白算理,之后再去计算并借阅。通过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同学们对利息公式运用自如。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孩子们容易对数学课失去兴趣,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里四个或者五个学生,在组内为每一个孩子进行编号,学习成绩较好的是一号,依此类推,学困生为四号。在数学课上,教师引导大家带着任务学习,学生们明确了任务之后可以在小组内学习,在小组中,以一号孩子为主的几个人就展开学习,或者动手练习,或者讨论验证,总之,小组内的几个孩子都要参与其中。而老师可以在几个组之间巡视,适当地对小组的学习进行指点,发现问题,并在之后的总结环节统一讲解。
2.游戏化教学穿插其中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而且数学又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游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老师要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游戏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形式,让孩子理解数学知识,在快乐的玩耍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神奇的扑克”一课,布置小组任务:试发现扑克牌与时间单位的联系。提示大家:比如说,一年有四季,而扑克牌有四种花型(红桃,黑桃等)。让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些说红黑两色分别代表白天黑夜;有些说大小王各占半天,所有的数字加起来是一年365天;有些说除去A,每一种颜色12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等等。这样的教学“营养均衡”丰富多彩,教学方法通俗易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3.鼓励学生讲道理讲出道理,思维更清晰。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复述并且讲出为什么来,才能顺利地将知识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当中。而让学生讲道理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讲道理的训练,比如数学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算理,讲想法,说思维,只有学生明白了算理,才能够讲出来,通过讲解又进一步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布置作业要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布置单一的作业,这对很多差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教师也要开拓创新思维,让作业超市进课堂,按照难易程度,布置几种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在小学高段数学中运用创新教育还会涉及到其他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探索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在练习中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浅析
教育模式中结合创新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创新精神和积极探索精神,从而达到让每一名学生都独具个性,放飞自我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原本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模式,从而开拓创新思维想象空间。怎样才能够将创新性完美的融合到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内容中去呢?下面笔者将于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体现自身意义
现如今,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逐步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性。关于创新性教育的定义即为把培育人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创新意识作为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以培育创新性和创造性都极强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初衷。将创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这不仅是发展人们创新本性的一种需求,同样也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全方位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综上所述,和我国之前老旧的教育形式相比较后能够明显的看出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各种优势。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控制能力差、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现象。加入小学老师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创新教育的特征可以有效的帮助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再次集中,还可以适当的调整小学生略显忙碌和紧张的学习环境,指引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在小学音乐课程中融入一定的创新教育理念不仅能够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效率的记忆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中心理念就是审美能力的培育,人们通常提及的优化音乐场所实则制造出美好优良音乐教学背景的举措,让前来音乐教师学习的学生自踏入教室的顺就就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在适宜的环境中对音乐进行欣赏和品鉴能够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深刻地感知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充分的发挥了音乐育人的特别优势。所以,音乐老师就应当按照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向加以布置,让授课内容和授课环境相互辉映,连接成一体,给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的环境。例如,老师可以针对教室内的座椅摆放位置进行变更,打破以往较为死板陈旧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可以2-3为一组,成组摆放,也可以让大家坐成圆弧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也使得教学环境根据创新性。同时,音乐教室空白墙面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装饰,例如张贴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或具有科普性的音乐家画像等,使得学生在合适的学习背景中急速提高自己对于音乐品质的斟酌能力之外,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音乐的综合品鉴能力。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化教育中越发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哪一方才是核心关键?音乐教育也同样有着这方面的困扰,很多小学的音乐老师都曾经认为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应当是核心。长久以来让很多学生形成反感、害怕的心理,正常教学内容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学形式改革了。如果要彻底改变现状,老师的意识就应当首先有所改变,音乐教学实则是艺术综合能力的培育,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辅助学生利用自我思维去大概构思,力求打造没有边界的学习体系,建立起双向选择、双向交流的自由平等的音乐教学的环境。注重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平衡性,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合、亲密,不仅可以避免小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被迫感和反感,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很多小学音乐老师对此不予以重视,导致长时间的教学模式都只固定在一个形式上,这也变相阻碍了音乐教学创新性的延伸。如果想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性教育,老师应当在此之前首先不断的提升自身相应课程的内容和标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后对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思考,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及时改正、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充实、科学。
五、结语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的先天优势就是创造性的培养,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都体现着创造性,无论是一件手工艺品,还是一幅画,或是不经意的一个色彩搭配都让你领略到作者设计构思的独创性。人体活动都是有“意”之“作”,只有人的“脑”认识到位才能把某一件事或活动做好做到位。
创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习理论和方法,注重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想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创新学习的空间,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1)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应以使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为教育宗旨。改变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具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全面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创、玩、学”结合的体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创新训练的快乐游戏中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学生真正地参入进去,这样才能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以往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都是以一张画的优劣来判断,其实这种评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评价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知识的多少不成正比,而且还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改变美术学科学生成绩的综合评价是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①美术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其内容可包括学习用品的准备情况,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②平时成绩的评价,主要是对教材课业学习成绩的评价;③期末考核,此项考核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以校本教材考核为主,或以地方教材考核为主,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学习习惯进行综合调整,使成绩总体平衡,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综合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能力、重全面的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其实质是学生内化和能动的结果。实施综合评价一定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评价应具有弹性,要有较大的宽容度。教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在评价过程中,避免只用一种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倾向。
二、教学设计要抓住教材、学生、教师三环节,为学生创新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是促进课堂教学中所确认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知识和水平的关键。教学设计做好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学才能轻松自如,长久坚持,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有所提高。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的教学设计能更有效地发挥教材、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教材因素。对于教材的分析不应只是对教材本身的分析,还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作充分的分析,即如何使学生获得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分析教材。此外,教材内容不局限于传授绘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还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阔视野,并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判断,接受高层次的艺术熏陶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使学生真正的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2)学生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富于进取精神的知识探索者。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素养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的美感体验与情感表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另外,教学设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智力、能力、情感等个性因素,这样,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3)教师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作用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审美、创作。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交流思想、认识,唤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构建独特的美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避免将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思考与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在绘画时充分融入个体经验,构建独特的美感,创造个性飞扬的艺术作品。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把握教材,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充分把握师生双边活动的能动性,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三、教学方法要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条件
美术课应以开放性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和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认识和总结造型方法及规律,培养他们运用物质材料进行表达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接受综合教育,跨越不同学科进行美术学习,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启发和诱导的方法,课堂气氛应宽松、自由、生动、和谐。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对教学方法的设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小学生的想象力本来是很丰富的,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想,也不敢想,时间长了,孩子的思维就呆板了,被教师的思维框框束缚得坚不可摧,于是,孩子们的想象力被长期压抑,就任由教师摆布了。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旦有创新的灵感闪现,就会被视为异端,并一棒子打死。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创造力的开发,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更高更远处发展。在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寻找美术教学中的创造点;提供激发创造灵感的美术教学素材;创设自由学习的空间,增强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降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灌输式的讲解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领会美术理论和技法的运用,才能培养他们真正的美感,于是他们主动去接受,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认为以下几种形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①采用情境教学、跨学科教学、回忆式教学、音乐激励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并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表现形式,打破机械的成人化的教学程序,以更广泛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视听媒体,利用各种艺术活动拓宽视野,获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0-02
什么叫做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能为学生提供创作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相互间合作探索知识,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教学法就是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我国小学教育的语文、英语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改革的方式,本文就教育改革针对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的创新教育做了简要的分析。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从操作实践中认识知识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动脑理解圆的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目的地设计思考题:①请同学怎样把把圆的面积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形来计算?当学生用自己课前预习时准备的学具边看书边操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接着笔者放录像演示验证正确的操作过程。把圆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②让学生自己对比以上几种方法,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得出共识:"把圆分成等份越多,组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圆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公式可以通过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来推导。通过学生在操作、实践、分析、推导中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对知识学的轻松,能灵活应用,不死搬硬套和死记硬背公式,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动脑,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总之,无论是小学还是其他年级的数学教育中,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的特点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学的更好,更接受教师的教学。小学是所有学习课程的开端,所以,创新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更应该得到重视,要从头抓起才能够能有效的改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创新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强,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创设问题情景,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教具,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三、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 小学 创新教育 定位
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和实施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三、 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 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总之,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明达.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小学数学学,1999 (1~2).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定位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机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和实施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正如心理学家米德所说“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欣慰,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2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3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5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总之,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达·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小学数学教学,1999(1~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新学科的不断出现,旧学科的不断综合。因此,创新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用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的话来概括,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 所以,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二、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新教育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沟通
传统教学中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涉及在教师和学生之间。 而创新教学所强调的交流与沟通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间的沟通,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
2.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而创新教育则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
3.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价值观的支配下,教师只重视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贮存,而不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4.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
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所以在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
三、小学创新教育实施的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问、找、感、赏、创”来讲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情境一: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的欲望。(问)
播放一段“开心辞典”节目中王小丫考选手记忆题的实况录象。
出示记忆题,看看同学们的记忆力如何。
展开讨论:为什么第一题记得又准又快,而第二题记不住呢?
板书揭题:找规律。
情境二:设置生活化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找)
欣赏漂亮的教室布置,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漂亮的秘密在哪儿。
汇报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情境三:开展互动比赛,多角度深层次地感悟规律。(感)
摆一摆,我来考考你。
涂一涂,我和大家比。
情境四:用欣赏的目光感受规律的广泛性和规律的美。(赏)
欣赏掌声中的规律。
欣赏音乐中的规律。
欣?p美术中的规律。
欣赏自然界中的规律。
举出身边的有规律的教学问题。
情境五:放飞想象的翅膀,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创)
示范创造规律。
提出创造规律的建议。
自由创造规律。
展示创造规律。
整堂课,从导入到认识,从发现、操作到创造,始终紧密联系生活,营造入情、入境、入胜的情境,让学生轻松自主地找规律、感知规律、欣赏规律,最后创造规律。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和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把传统的教学提问改变为“你认为学习这节课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参与学习活动。但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他们的个别差异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激起创新的动力,培养创新精神。
4.构建开放的教学新体系
创新教育要求的课堂讨论,追求的是思想个性化的闪光,期盼的是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讨论中形成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体验、个性化语言,真正达到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因此,构建开放的教学新体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开放性。
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自悟性学习方略的特征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自读、自解、自评的学习过程。
自读――基本方式为:通读――精读――跳读――批读――感情朗读。
自评――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精美的词语等做欣赏性的评价,即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也可以把认为是课文纰漏的地方进行点评,并且提出修订意见。
在合作学习中探究
学会与人合作,这也是对学生生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当然主要是为了释疑解难,相互长进和提高,在合作性的学习中,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显示。
6.优化教学评价
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爱创新呢?首先要注重评价者的全面性,让学生参与评价,这样更利于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其次要把握评价的时效性。学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要赶快说出来,以期得到别人的赞许。以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84-1
创新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一个系统,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地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创新教育强调的重点是:为了培养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应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推进和实施创新教育须遵循层次性、基础性、师范性、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等实践原则。
一、当前创新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创新教育的表面形式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正不断向深层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人的观念的更新决不是朝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参加几次业务学习,听几个讲座,能说出几句新理论,就表示观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上更新不到位,往往都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比如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套上了认知、能力和情意领域的新要求,但在实施中却得不到落实;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仍是传统守旧,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敢放手,而只在方法、手段上作一些革新式的小打小闹;公开课前学生一律整齐划一地趴在桌上休息等待上课,与课堂上的活跃表现不相协调;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只有象征性的很短时间,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自恃自己的专业特长,看学生的角度不是平视而是俯视,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应师生平等,教学中还常常无意地对学生说“你们给我……”所以,广大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更须自觉深入地加强学习,克服自身理论素质欠扎实的不足,真正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转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实现封闭办教育到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
2.应试教育的影响痕迹颇深
音乐虽不是升学科目,但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目标、模式、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等都对音乐教育产生了较深的影响。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如主学科有保证,音乐教师间缺乏交流研讨机会,他们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不自觉地深受其影响。如应试教育唯智育为上,为数不少的学校音乐学科尚是虚设;乐理、识谱教学方法守旧,枯燥单一,学生机械识记,索然无味;器乐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过多追求专业考级,轻视乐感培养;音乐欣赏教学中简单灌输作品主题、结构,忽视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对美妙的音乐作品听而生畏,不知如何入门、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欣赏;课堂提问拘泥于标准答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不注重个性发展;音乐活动丢弃了自身的优势,缺乏应有的乐趣,学生从中体验不到快乐,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等可贵的创造性品质。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个人素质、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音乐创造。
3.营造“创造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5.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6.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广泛,能够培养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创新技巧,通过训练形成创新技能。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构建体系和序列。如小学低年级的音乐创作教学可先根据已有音乐创编歌词,随着音乐创编动作。音乐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就是一种创新技法的训练。旋律的创作可从填空开始练习,再逐步进行旋律的改编,然后再让学生充分发挥创作灵感,试着写出新旋律,由老师弹奏出来相互欣赏,以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旋律创作不再神秘、高不可攀了,学生消除了对创作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的创新技能训练扶持学生在创新之路上渐渐迈开步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教育;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一)设境激趣。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置悬引趣。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新学知识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中来。
(三)图文持趣。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创新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小学生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相联系的。 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表现、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明确主题,开展读书活动。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三是积极为学校网站投稿,尽量发表自己的佳作。
五、善疑巧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问中求巧。“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问题探索、解决矛盾获得长进,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向学生奉送知识,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易中出奇。小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再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思维,撞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阀,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