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22:2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亦祥.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79-80.
[2]徐冬梅,吴红,冷士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配套改革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关键字: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
一、 前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其在从事科研与设计开发方面得到初步锻炼。
近年,随着经济形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在车辆、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些企业,企业需求除了要有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目前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生师比严重失衡,每年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学生较多,一般每个指导老师会带6-8个学生,多数指导老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其完成模式常年不变,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设计既无兴趣,又缺乏充分的指导,同时又有就业、考研及出国等诸多原因交织影响,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穷于应付,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如何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正在探索的问题。
二、 机械类专业实物毕业设计实践实例
针对机械类毕业设计现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毕业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学院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及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挖掘实验室资源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在学校专项资助下开展实物型毕业设计,探索毕业设计新模式。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在设计成果方面,提倡真刀真枪做实物,不追求纸上谈兵大而全;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从2010年起,学院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实物型毕业设计,每年大约20%的人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
从实践结果来看,实物型毕业设计平均成绩明显优于总体成绩,优良率一般达到70%以上,而总的优良率只有约40%。实践表明,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深入实验室的比例大为增加,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小组学生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设计目标,既培养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不管是单个还是小组形式的实物毕业设计,学生所得到的锻炼都是那些仅分析原理、做几张设计图纸的毕业设计无法比拟的,大部分实物毕业设计学生在答辩时也感慨,通过这最后学期短短几个月的实物设计制作,把前面7个学期的知识全部串了一遍,整体融会贯通,虽然很忙很紧张,但学会的知识比以前各学期加起来都多。
实物毕业设计过程也充分利用了各实验室资源,为学院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促进,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 全面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实物型毕业设计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意义重大,但全面推行却面临诸多困难:
(一)实物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时间上投入更多,调研、原理分析、设计、加工、调试每个步骤环环相扣,都必须精心准备,认真投入,否则就难以进入下一环节,而大四的最后学期,学生大都面临着考研录取、就业、出国等诸多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大四时还有以前的课程没过,需要在最后学期重修,这些都要耗费很多精力,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影响其进度与质量。
(二)实物型毕业设计过程学生有更多问题需要与指导老师探讨,这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但因每个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指导老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指导太多实物型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因而指导老师主观上并不希望多带实物型毕业设计。
(三)机械类毕业设计实物制作需要相关材料及加工费用,机电工程学院近三年实物毕业设计的平均单项花费3千元左右,都是申请的专项经费,如此大的花销,全面普及是难以想象的,因而难以惠及所有毕业设计者。
四、应对措施
针对机械类专业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的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探索全程学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这样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提前,避免最后学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影响,缓解最后学期毕业设计时学生与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问题。
(二)建立企业兼职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外企业人员中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在全程学业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导师制度,大三以后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教师联合指导5~8名学生,企业导师进行部分专业课程授课,对学生短期培训,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效的校企沟通,既可避免毕业设计选题成无源之水,又可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鼓励毕业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开放型实验项目相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参与北京市级以上的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节能车、卡丁车、方程式赛车、3D设计大赛等的学生有100多人次,每年北京市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平均30多项,每项平均3-4个人,参与学生也有100多人次,每年立项的开放型实验有20多个,参与学生数更多,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中大约30%的人曾经参与过专项资助的竞赛、创新项目或开放型实验项目,他们在实物设计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应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源,自拟相近的实物型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相关的创新制作。
(四)针对跨专业的小组型的毕业设计,建立不同专业结合的导师组,可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学生可针对具体问题咨询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五、结束语
坚持推进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继续深化和完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注重校企结合培养,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强化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求设计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实现对机械类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
关键词: 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电类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及创新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和应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一些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电类专业具有把强电与弱电、分立元件与系统、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决定了毕业设计在电类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和学生就业方式的转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提高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也成为了学校和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选题、指导教师、学校和学生方面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并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实践和电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来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分析与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选题因素
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规划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范围,它是确保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前提和条件。选择适宜的课题是影响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的课题过于老化,选题过难或过易;课题所要求的软件工具过于复杂,偏计算机而轻专业,毕业设计仅仅是编程。少数教师把一些高深的理论课题交给本科学生做,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体现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近几年来我指导毕业设计最大的体会是有的学生选题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的同学仅凭自己的兴趣和感觉去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能力,结果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有的同学是选择老师,自认为选择要求不严格的老师出的题目,比较容易毕业。
2.指导教师因素
由于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而教师资源匮乏,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量也相应地增加,有些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同时,指导教师还要面临大量的教学工作、职称评定和科研的压力,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因此,教师投入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有限。另外,部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经验和指导学生应有的环境条件,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
3.学生与就业制度因素
少数学生认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绩不影响将来的工作。一些考研的同学忙于复习功课,因此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也受到了影响。
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不景气,这就造成了学生就业压力大,而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也是大部分学生找工作的时间。于是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忙着找工作、面试、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有些企业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要求学生到单位上班,所以学生放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也大打折扣,经常请假外出,使指导教师也很无奈。其次,有些已签定就业协议的同学认为,反正工作已经找到了,老师也不至于在毕业设计这一关设卡,让我毕业不了,因此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科学选题
做好出题和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指导教师在出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出题工作,出题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点。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必须满足教学要求,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要与电类专业相关,最好是覆盖本专业的主要课程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工程性和实践性。
(2)选题应尽量与生产、科研课题、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出题时可以把自己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子课题拿出来交给一些基础知识扎实、起点高的同学去做,这样就可以促进毕业设计与科研与实际工程的融合。但要注意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难度要适中,既能保证锻炼学生,又不让他们知难而退。同时子课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3)选题的时间应提前于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毕业设计时间仅仅两个月,如果学生拿到毕业设计题目的时间较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就很仓促,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例如,我院的毕业设计题目在第七学期的十八周就已与学生见面,放假前,学生就已经选好了自己的课题,拿到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内容及所要查阅的资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放假期间查阅和消化相关的资料和知识,为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严格审题。一个好的选题应该能够体现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实际性和前沿性。为了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院成立了选题小组,由检测技术、电力系统、调速与控制等一些电类专业的专家组成。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评价和筛选,不合格的题目就会被淘汰。同时,专家组还会对选中的课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对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仅是老师简单的布置任务、学生来完成的关系,而且是教师尽力创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研环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质量。因此,加大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管理部门应当给教师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使教师在完成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一些科研、课题项目,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建立合理的师资科研队伍。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请有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和引导,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传授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优化的师资队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且老中青结合的教师群体。
(3)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给青年教师多提供指导学生实习、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特别是针对指导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师。
(4)加强师德建设。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会对学生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我院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工作后曾打来电话说,真的很感谢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否则,就不能顺利毕业,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可见指导教师的治学态度、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
(5)不断总结毕业设计经验,认真指定下年度计划。经验是不断总结和积累的,每次毕业设计的结束应该是下一次毕业设计的开始。每次毕业设计结束后,所有教师应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的心得和体会,总结经验并找到差距,认真制定下年度的毕业设计计划。
3.校企联合指导
电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决大多数工作不是只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胜任的。那么,让学生到企业中,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和技术人员的技术经验来完成毕业设计,实现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企业的指导教师可以侧重于毕业设计内容的技术性问题,校内指导教师侧重于毕业设计的规范化管理,定期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通过这条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4.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在毕业设计期间,除了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得学习资料外,学校还应该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当然,主讲可以是老师、专家、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是学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的前沿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如果是学生主讲,教师应提前一周把与该学生毕业设计相关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准备。当然,讲解完毕,学生可以和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效果非常明显,也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
5.进行毕业设计课程教育
毕业设计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与学院应加强管理,把毕业设计教育列入正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教育应包括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如何进行选题,如何检索、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怎样进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毕业答辩。由于毕业设计教育内容涉及的是所有毕业生面对的共同问题,由学院统一安排,这样可以节约学生毕业设计和指导教师的时间。
6.组织好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和答辩工作
由于各种原因,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可以参考,从而导致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学院应该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类型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使评分尽可能地公平。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类型较多,每位答辩教师也不可能对每个研究领域都精通,因此对于不熟悉领域的毕业设计作出准确的评价也有些困难,建议在毕业设计答辩分组时应按照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分组,有利于答辩教师比较学生毕业设计的好坏,给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成绩。
三、结语
电类专业是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在其专业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对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合适的选题、规范性的指导、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提高毕业设计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扩招和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下,如何通过结合电类专业的特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瑞明.提高电器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
[2]黄志玉,祝亚辉.提高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培养大批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高校改革的重点任务。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严重下滑,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已势在必行。
一、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生源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较薄弱。
2.受就业、考研影响。
由扩招影响,近年来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异常严峻,而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与部分学生找工作及考研的时间段相冲突,自然把毕业设计放在了从属地位。
3.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设计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答辩前三四周加班加点,东拼西凑,更有甚者在网上购买毕业设计,准备敷衍过关。
(二)指导教师方面的原因
1.部分教师业精力和实践经验不足。
近年来,由于扩招导致师生比不足,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对毕业设计指导投入精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缺乏现场经验,缺乏科研与实践背景,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2.选题方面原因。
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项目及学生就业去向脱钩较严重,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题目过于陈旧,因该类型课题网上资料齐全,从而导致作弊现象较严重。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1.毕业设计经费投入不足。
一方面,配套实验设施建设不够。随着学校的扩招,实验资源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进修及企业挂职锻炼方面投入不够,导致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2.毕业设计监督管理不完善。
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其顺利的前提基础。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制订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在具体实施上多数流于形式,缺乏管理力度,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新指导模式
(一)完善相关课程改革,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到一些知名企业充分调研,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及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更新,整合一些有相互重合部分的专业课程,多增设一些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将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第十周开始,以缓解学生精力不足。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完成文献检索、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讲座,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多购置一些综合性试验设备,提高试验的开出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使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场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三) 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及奖惩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该与二级院系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相关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开展毕业设计讲座,让学生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去完成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根据过程检查结果评定平时成绩,公平合理地对待最后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对于学术不端,抄袭及造假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及延期毕业等处分;对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此项内容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挂钩,以提高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为毕业设计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探索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1.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
“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一到大三,在此期间学生在学校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第二阶段为第四年,学生在企业结合生产和科研开发实际,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及毕业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进行生产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这种毕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及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基于创新竞赛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竞赛尤其是国家级、省级大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如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竞赛从大二、大三开始,毕业设计与创新竞赛相结合,避免了学生与大四的找工作、考研等相冲突,同时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可将大赛内容分成几部分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大赛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可代替毕业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基于实物模型、科研立项等的毕业设计改革。
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鼓励实践性、多样化的选题模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及综合能力,选一部分学生参与实物模型制作,以机电专业为例,如结合单片机、PLC及基于三维软件的装置部件设计等的设计题目,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硬件调试的实践能力及软件应用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完成实物制作或模型的装配仿真即可代替毕业设计;对于部分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的同学,内容符合本专业方向,完成立项的结题答辩经审定通过可代替毕业设计。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毕业设计改革应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二君.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体会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85-86.
[2]周艳荣,张玉莲,刘松平.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1):58 -60.
关键词:工科;毕业实习;考核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珩,杨艺虹,刘永琼,等.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96-98.
[2]刘慧卿,宋永嘉.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实习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25-127.
[3]齐红元,朱衡君.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3):121-123.
在国际上本科教育向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在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环境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本学院的重要专业,教师如何在教授过程中顺应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大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高等教育方面,国际上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培养应用能力高、实践技能强的大学生。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学生成为了新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是全国独立建制的8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目前已步入应用型大学转型进程。机电学院如何能够在转型初期跟上学校的步伐,甚至成为学校转型中的成功案例,成为了机电学院每个老师的教学研究重点。
一、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它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讯工程等从事各类电子设备、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更加顺应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
在目前课程设置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理论课程改革1)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使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课堂上使用辅助教学软件MATLAB,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实验中展开综合性实验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存在实验知识点单一,难度低等问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基础性实验后,开展难度更高知识点更加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2、实践教学改革1)专业综合性实习的有效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新时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专业综合实习是在相应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前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综合训练[2]。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企业单位现状,面向实践、拓宽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实习,设置使学生感兴趣的小项目,学生可以单独或者小组完成,以使学生掌握实践基本技能为目标。2)毕业设计的有力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以往毕业设计强调理论的思想,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关键的一环[3]。从毕业设计选题至学生组团、过程指导、论文写作及答辩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如设计题目可大可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结组完成等,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能有所收获为目的。
三、结束语
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引入教学辅助软件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中加入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使专业综合实习类实践课程有效开展,学生切实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并有所收获;毕业设计有力实施,每一个学生均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课题。相信这一改革必定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王枫 包长春 刘艳东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信息,2011(2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内容;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94-02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是很多高校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年级本、专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旨在为高年级学生理清前三年的各专业课间的关系,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应为原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但是又因为其包络了前面学习阶段学过的多门课,教材大而全,教学难度大,容易落得泛而不精、学生学习兴趣低的教学结果。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对此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创新设计的方法
1.具体科研项目纵贯整个教学过程
一般“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逐个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内容、要求、方法等,每个子系统对应于一章的内容,比如说机械系统、执行元件系统、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等,[1]因每章内容讲求系统全面,内容众多,这就造成了章与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使得学生学起来对整个机电一体化概念缺乏深刻和系统的认识。而实际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产品,各部分不可能完全脱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探究了一种以自身科研项目为主导的教学脉络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方法。
微机电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一般都没有接触过,是一个较新而且又容易勾起学生兴趣的一个概念。笔者选择适时在第一章介绍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时提出,这个是一个机电一体化发展到某一高度的重要产物,并介绍了笔者曾经主持的科研项目“体内胶囊微机电系统的研制”。笔者研制的体内胶囊微机电系统是综合应用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产物,它是采用了小尺寸的机械和电子元器件制造出来的、体积微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系统的尺寸单位一般以mm计算。[2]它能通过图像传感器采集体内消化道图像,并且无线发射到体外计算机接收。笔者简要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并配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介绍系统工作效果,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因为微机电系统技术包含了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及材料技术等,随着本课程学习的深入,在课程的后面更加详细地阐述每一个相关的技术具体所涉及的内容,同学们会对此系统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就凭借科研项目打开了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的大门和使得它纵贯整个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理论联系和学习新技术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曾经介绍过传感器的相关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的教材中也出现了“微机控制系统及接口设计”这一章,里面通过很多表格罗列了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常用检测传感器的性能特点。但是课程这里又不能只是重复讲述以前所学知识,所以笔者考虑加入适当内容,对传感器知识进行拓展。
上文提到的微机电系统中含有图像传感器,它与一般的传感器不同,它是以芯片集成的方式出现和应用的,在先修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一般都没有涉及。先修课程介绍的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场合都比较简单,基于电阻、电容、电感原理测量应变、力、温度等等,属于传统的分立电子元器件,集成度低。但图像传感器现在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泛应用于图像采集装置,比如手机摄像头、数码相机、监控防盗器材、机器视觉等等。图像传感器能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输出,按照其制造工艺分为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图像传感器和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按照其输出信号类型分为模拟型图像传感器和数字型图像传感器,各有优缺点和相应的应用场合,如表1所示。在课程一开始提到的内窥微机电系统为什么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呢?这是因为CMOS图像传感器相对于CCD图像传感器有集成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所以尤其适合于对体积和功耗有特殊要求的微机电系统中。[3]
又比如电阻传感器与电容传感器,是根据传感器测量原理划分的两种常见传感器,它们分别将电阻和电感这种非电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电参量的变化。学生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实际例子就是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智能手机手机触摸屏分为电阻式触摸屏和电容式触摸屏,它们分别应用于早期的廉价智能手机(比如5800XM)和新型智能手机上(比如iPhone),其实质就是分别对应于电阻式传感器和电容式传感器,其原理如图2所示。电阻式触摸屏当手指按在触摸屏上时,该处两层导电层接触,电阻发生变化,在X和Y两个方向上产生信号,然后送触摸屏控制器。氧化物电阻随时间变化,需要经常校正;透光性较差,不能实现多点触摸。电容触摸屏只采用单层的ITO(由铟锡氧化物构成透明导电材料),当手指触摸屏表面时,就会有一定量的电荷转移到人体。为了恢复这些电荷损失,电荷从屏幕的四角补充进来,各方向补充的电荷量和触摸点的距离成比例,由此推算出触摸点的位置。[4]电容式触摸屏因为其不存在漂移和支持多点触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电阻式触摸屏,这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增强了对课堂知识的认受性和学习的兴趣。
3.适当引入和介绍实用的专业软件
大学早期阶段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软件没有在课堂上面介绍,影响了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笔者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以下专业软件。
(1)ANSYS软件。应用相关软件可以大大方便机械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分析。ANSYS软件可以用有限单元法分析结构静力学问题、结构动力学问题、温度场、流体力学等。有限单元法是当今工程技术领域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此软件是现代工程设计技术中的重要软件。[5]可以应用ANSYS软件分析课程中提到的胶囊微机电系统在人体中的受力情况,从而为微机电系统的材料选择和尺寸确定提供参考。
(2)MATLAB软件。学生虽然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但是如果遇到复杂的计算问题,手算过程往往繁杂并且容易出错,因此借助相关软件就可以准确并且高效率地解决某些数学问题。MATLAB软件是工程技术领域常见的计算软件,通过它可以方便地求微积分、求解方程组、作出数学图形等。[6]通过应用MATLAB软件,计算机再不是简单的计算器,而是辅助工程计算的有力工具。
(3)Protel软件。设计电路、画电路图用AutoCAD软件局限性较大,作出来的电路图很多不符合电器标准,或者很多元器件绘制困难、作图效率低。Protel软件是一款常见的电气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包含众多的元件库和电子资源,能够轻松高效作出标准的电路图。[7]其一般只在电类专业中学习,但是机械类专业尤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因为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社会上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学生往往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懂得机械结构的设计,还要懂得电路电器设备的设计,因此掌握一款业界常用的电路图设计软件是必要和重要的。
(4)Keil C软件。学生先修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即单片微机,一般课堂上和教材上讲授的都是汇编语言程序。汇编语言是针对单片微机本身,是与硬件密切相关的一种编程语言,记忆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业界逐渐使用和发展了基于高级语言即C语言的单片微机程序。而工科类学生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高级语言C语言,因此他们有了应用C语言进行单片微机程序设计的基础。Keil C软件是业界广泛应用的单片微机编程软件,它既可以兼容学生学习过的汇编语言程序,也可以使用流行的高级语言C语言来编制单片微机程序。[8]应用高级语言编制单片微机程序,学习资源丰富,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今后走上社会岗位从事单片微机开发都是颇有裨益的。
上面补充的软件因课时限制主要讲解其在本专业的用途和介绍简单的例子,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因此也不能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对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都是有良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的。
二、总结
实施以上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方法,从课堂反映来看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并且在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补充的知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为今后适应社会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和就业择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英俊,黄平.人体胶囊式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工作寿命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9):40-42.
[3]陈英俊,黄平.图像传感器在体内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10):1879-1882.
[4]电子工程专辑[EB/OL].http://.
[5]张洪信.有限元基础理论与ANSYS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薛山.MATLAB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许钢(197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俞晓峰(1978-),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00733)、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产学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J2011A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45-02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接受全面的专业训练,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壮大,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却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仪器设备和实习基地的配备也略显不足,同时学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情况对毕业设计的完成和指导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本科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开办相关本科专业,以产学研项目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道路。
1.产学研结合构建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选题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是决定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从近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来看,存在着题目雷同、内容陈旧、理论性课题偏多、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新模式下,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提前至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初开展。指导教师可根据承担的研究项目,提炼出若干子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教师参考安徽产学研合作网的企业需求,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参数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院下属电子协会中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鼓励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自行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务求做到“真题真做”。另外,选题也可由指导教师设计不同的实现方案,即“相同选题,不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设计的产学研选题工作结束后,课题统一上报至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创新性及相关工作量进行审核后,在学期末和普通毕业设计选题时同时下发,供学生选择。
2.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职责
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设计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鼓励校企合作,课题的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校内指导教师长期工作于教学第一线,理论水平高,知识体系完备;企业指导教师长期工作于生产第一线,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两者在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交集,可以取长补短,便于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在毕业设计的不同阶段,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也会发生变化。
(1)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综合性课题的实际开展工作,多少都会有些茫然和不适应。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阅读与消化,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相关资源查阅所需文献。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课题要求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订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并依据生产实际进行完善和修改。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发挥主要作用,企业指导教师作为辅助。
(2)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的一对一指导时间。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对于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自参与研发,并联合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攻关。企业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进行把关,主要进行可行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指导,并对设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同时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在毕业设计收尾阶段,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进行综合性调试。调试是实现系统设计目标,降低运行成本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调试环节通常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有时候甚至被忽略。产学研毕业设计强调“真题真做”,调试通常分成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在学校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功能验证性调试,其次是进行工业现场调试。验证性调试由校内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工业现场的调试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工业现场环境复杂、干扰较多、参数变化较快,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直接参与调试,学生在协助教师的过程中,同样会接受一次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同时参与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和成绩评定模式
在论文的撰写阶段,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和完善论文提纲,并对论文进行审核,确保学生论文格式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论文撰写紧密围绕设计内容进行,对于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概念、芯片介绍一笔带过,将重心放在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调试上,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很好地保证了论文质量。同时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还实行了灵活多样的毕业论文替代机制,对于已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论文的学生,或毕业设计成果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或毕业设计研发产品已经通过相关企业的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的学生,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后,可以将其论文、报奖材料、设计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进行提交。
毕业设计的成绩参考学生的考勤情况、论文撰写的规范程度、答辩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定,由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共同确定,其中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各占30%,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给出的成绩各占20%。
4.加强制度建设,保证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毕业设计需要在学校、企业间交替进行,其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整个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对新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进行规范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过程监控。
指导教师要结合毕业设计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目标、督促工作进度、协调学生团队之间的衔接等,督促每一位学生都按时完成课题任务,确保毕业设计按步骤、按计划进行,从而保证课题的设计进度。
学院要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强化过程管理,除开题、中期、后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常规检查之外,院系两级的教学工作委员会不定期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抽查,并由学院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各阶段检查情况和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汇总表”提交至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学院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评价、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教学工作委员会监察工作的评价,以此理顺关系,确保责任到人。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实践
从2009年开始,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鑫龙电器、海螺集团、鑫科材料等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难题进行选题,直接参与了产品设计、研发和技术改造,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奇瑞集团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小组,联合申报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按照校企全程合作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参与设计的“网络化车用仪表机芯电路”和“汽车仪表液晶显示屏”已装备于奇瑞汽车。2011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电动叉车停车行车电磁离合制动器的研发”,由大中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和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了“制动器力矩的数字化控制”、“电磁离合制动器的设计”、“高压吸合低压保持电路的设计”、“电磁失电启动器的设计”等多项课题,有8名学生依托该项目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有2名学生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就职于企业的研发部门。2012年,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与所在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达18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达11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达12人,通信工程专业达6人。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真正做到了“在产品上写论文,在工程中做设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的反馈良好。
三、结语
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顺应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校企联合、互补双赢,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形成了安徽工程大学“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设计,依托相关企业,充分利用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以企业的需求为自主创新的导向,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凝聚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地方性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创新的成功与启示[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3-4.
[2]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21-27.
[3]吴亚男,毛有虎,石怀伟.校企合作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68-69.
关键词:IEET工程认证;电力电子;项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1前言
中华IEET工程认证学会简称IEET,评估受认证的课程或机构是否符合认证机构的学术或专业标准,通过认证的大学院系毕业生,代表其已具备执行工程专业所需之基础教育,且国内学历将为各会员国所承认,扩大国内毕业生的学历适用地区。
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研活动中,84.66%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一般从事机械工业及维修、电子传动、汽车、车床、电路设计、售后服务,产品检修与分析、产品测试以及产品研发等行业,说明了这门课程的工程认证的必要性。
2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横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三门课程的交叉边缘学科,是利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与控制的专业基础课程。
基于种种原因,以往电力电子技术理论学习难较大,课堂教学将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所以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结合电力电子领域的新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为专业模块化课程“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以及复合型课程“电动汽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智能装置设计”、“智能家居”做知识储备。
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课时量越来越少,实验学时也不断压缩,同时实体的实验设备极易损坏,软件仿真又不能让学生完全的理解概念。只是仿真,见不到实物,对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没有研究,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简单的整流桥电路,仿真只要选择模块即可,学生根本不知道做实物整流桥用电力电子器件应该如何搭建,若是选集成的芯片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是半控芯片还是全控芯片,控制引脚该如何连接,芯片需要不需要驱动?这些问题都是软件仿真无法解决的,不是单纯改革实验教学就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一种工程认证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得。
3 教学改革
3.1IEET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IEET强调七大核心能力:具备资讯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具备工程实务流程规划及资讯软硬体系统整合的能力,具备协调、领导及沟通、整合的能力,具备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第二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具备工程伦理与善尽社会责任的能力。这些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而是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掌控能力、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角色要求既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也不能完全的不干涉,而是要作为一名引路人,为学生设计短期或是长期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这就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电力电子器件”时,应当重视各种器件的外部特性的讲解,从使用角度让学生了解其应用的场合,参数的含义,设置这几个参数的意义。而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详细分析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介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电力电子器件―脉冲功率组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然后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这些器件的具体应用范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每一种电量变换电路之前,应当把学生引导到某一个应用场景下,这时学生会主动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电量要如何变换才能满足应用需求。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之前,可以先引出大家日常会用到的“手机充电器”的场景。手机充电器是从城市电网当中获得交流电,在充电器内部通过整流电流转化成直流电给手机充电的设备,目前手机充电器的充电时间如何缩短?各种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器是否可以通用?又有怎样的缺陷?野外如何充电?没有充电线的情况下又是怎样的充电结构?针对这结问题学生会积极的思考,并且和复合型的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知识点的讲解也就更显通俗易懂。
3.2运用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章节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知识点的技能,体验项目建立和实现的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正是IEET工程认证理念的完整体现。
恰当设置项目的题目:巧妙的设计题目是项目教学法运用成功的保证,这要求教师平时的知识更新以及积累,才能既涵盖知识点,又符合社会实际需求,所以项目的题目类型要从―跨学科理论验证、校企结合、创新设计等方面入手,题目层次要分明--包括易、适中、难几个难度。例如:A.每一章节可以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设计要求,比如在学习逆变电路时,要求设计一个基于SPWM的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给出具体性能指标,把问题抛给学生,等课堂知识点讲完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大体的调剂思路,完成主电路的设计。B.全部课程上完之后的课程设计的项目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完成时间周期长,如“直流脉宽调速系统驱动电源的设计”。C.此外,项目的题目可以跨学科综合,如“模糊控制下家电产品的电子设计”。
项目完成的考核方法:IEET工程认证模式,更关心的是项目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考核。教师从项目组织情况、设计思路、设计文档、技术指标、创新性、项目完成情况等各方面来给学生打分,并且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评出组织者、设计能力者、文档编撰者等有不同优势的同学,检测学生技术层面和团队协作层面的差异。
Matlab、Simplorer等仿真软件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条件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除了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采用软件对电力电子进行仿真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这两个软件强大的协同仿真功能,建模更容易,和实际电路模型极为相似,易为学生所接受
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按照上述设想,本课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锻炼学生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为各级比赛提供一批有电子设计基础的学生;
(2)设置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环节;
(3)调整教学大纲;
(4) 通过项目,培养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
(5)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实际工程项目作业,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社会需求为教学依据,让学生学有所需,学能所用。
3.4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专业限选课,一般机电专业学生必选,学生数约100人,拟打算在每年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分别按照教学改革思路进行对照教学,观察其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去同类独立院校调研,学习他们电力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建设经验;
2)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就业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依据讨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并对教学大纲做相应修正;
3)以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统计表的统计情况,来设置课程项目的题目,决定以下三个方向的题目“电子电工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开发与设计”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和比例。
4)通过教学日历的完成情况和就业趋势对项目的题目进行微调,令学生自行组织项目合作小组,通过做电力电子技术项目的形式,把课堂理论直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5)对整个教改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整合课程项目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为本课程深入教改做准备。
6)作品展示: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实物展示活动,从电力电子的课程项目成品当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和实物展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作品,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4创新点
特色与创新:
1)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解决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大的问题,设立项目教学环节。针对理论学科性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问答环节、实验教学的软件仿真环节、课程设计的项目研发等环节,使该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学习来获取工程能力;
2)形成了校内首个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IEET工程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本课程所设的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项目”提供了丰富的题目资源,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5总结
本论文旨在通过IEET工程认证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资讯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设计与执行实验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工程实务流程规划及资讯软硬体系统整合的能力,协调、领导及沟通、整合的能力,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的习惯,第二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工程伦理与善尽社会责任的能力等七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本专业的最新应用与工程项目,培养出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同,该成果可在独立学院相近专业推广,对本校其它专业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海波.《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关键词】RFID 物联网技术 教学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7-01
学院教学档案是一个学院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院当前与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材料。教学档案的存储、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院评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教学档案的种类繁多,而且需要维护的档案数量也非常庞大,经过长期的积累,必然给档案的管理、维护、查阅等带来极大的挑战,通过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为每种档案设置不同标签,将极大的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
1.教学档案管理主要内容及目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教学档案管理主要内容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记录载体,学院教学档案需要很多的书面材料,主要包括:(一)教学类档案: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表、课程试题库、试卷审批表A、B卷及标准答案、学生成绩一览表、考场记录表、试卷分析表、记分册、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相关材料、典型教案、重要备课记录;(二)毕业设计类档案:毕业设计课题及成绩汇总表、毕业设计相关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及检查材料、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体会等典型材料;(三)实验实践类档案: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总结、表彰材料、实习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校内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转情况材料、实习报告、考核表、实结、实习教学的典型材料、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名单及分组表、实习计划或方案;(四)其他类型的档案: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申请材料、课程建设规划、课程组建设和活动情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以及考试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相关材料、其他教学建设的典型材料。
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档案的数量日渐增多,种类也日趋多样化,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少,任务繁重,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的教学档案管理要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学档案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的收集易出错,容易丢失材料;
二、教学档案存放杂乱无序;
三、教学档案查阅非常繁琐费时,当学校检查或者评估时,档案材料的查阅非常困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四、教学档案的安全管理,例如,未经允许,不准随意查询教学资料或者记录谁在何时查阅什么资料。
因此,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手段急需升级改造,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流程。
2.RFID技术及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2.1RFID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1]。通常一个RFID系统由阅读器、天线和标签三部分组成。应用中,通过读写器将物品的相关信息例如名称、所有人等属性信息写入RFID标签,然后将该标签贴在待识别物体表面。读写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数据,并将该数据传递到智能终端,从而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远距离、无接触式采集、无线传输和处理等功能,并且同时能识别多个RFID标签[2][3]。 RFID技术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可以促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远距离快速扫描、安全性高[4][5][6]。
2.2RFID物联网教学档案管理系统
基于RFID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有如下几大模块和功能:
(1)RFID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RFID阅读器所读取的数据 进行保存和处理。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实时查看档案的实际情况。
(2)教学档案的RFID标签。通过RFID标签制作设备,将档案的信息例如,教学档案的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班级等信息写入到该标签,并将其贴在教学档案袋之上。
(3)教学档案的储存柜实时监控。该柜安装有多个RFID阅读器和通信模块,能实时监控档案的存放位置的情况。储藏柜每个存放位置都有一个RFID阅读器,当存入档案材料时,由该阅读器读取标签信息并将该信息及存放位置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输给管理信息系统保存。当取出档案材料时,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取出材料的信息及借阅人的相关信息。
3.RFID物联网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致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以前课程的教学材料只需要任课考试将所有材料整理好之后,放入到档案袋中,查阅时,相关人员可随意从中抽取浏览;还有些教学材料的收集时间跨度非常长,有些教师长时间不交材料,造成管理的不方便。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在引入RFID物联网技术后进行规范化操作。
3.1 教学档案入库管理
每一个学期,新的教学档案入库前,要对该档案进行标识例如档案制作人,档案名称等,将这些信息由相关责任人通过终端管理器写入RFID标签。
3.2 教学档案查阅管理
教学档案在入库管理时,由储存柜上的阅读器将放置的位置信息与标签信息一起写入到系统中,用户在查阅时,可先在系统根据关键词,例如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等信息查阅具置,因而可快速地发现文件。
3.3教学档案的统计管理
通过该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的统计各种材料的情况,不需要手工统计。系统也可由管理人员对相关材料设置时间要求,若在规定时间未提交材料,则系统通过邮件向相关教师进行提醒。
4.总结
通过RFID物联网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基础,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使之成为学院工作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 物联网工程导论[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3]游站清,李苏剑,张益强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1-52.
[4]严林.电子档案管理―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机电兵船档案,2010,3:81-82.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黄崇林(1975-),男,广东廉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YCJ201147317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06-02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积极变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我国只有不到10%的工科毕业生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不少现代企业对国内培养的毕业生评价是:学生独立性强、思路开阔、时尚、知识面广,但知识广而不深,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低下;交流与表达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成为一流工程师的潜质;学生熟悉工作须在企业工作3~4年左右。所有这些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目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形成结合自身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2008年,我校进行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初步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工程素养结合,专业与地方制造业结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理论教学带动工程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技术与工程素养结合:强调以工程素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专业与地方制造业结合:强调结合地方制造业的产品实现全过程运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自身形成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强化学生基础性实践环节的训练
实验教学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课程都要开出一个以上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系列课程,并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能力;实验指导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材,最好能与工程实践相联系,同时鼓励教师申报与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相关的教研项目,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专业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实验的同时,使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开放专业实验室,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在学校实现课程资源和实验资源共享的同时,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探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部分进行课外科技创新的同学已能很好地利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研究。
3.合并、重组实验室,建立一体化的创新综合训练平台
改变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状况,根据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建设多个具有专业特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平台,如先进制造技术综合训练平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训练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开发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宽工程训练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1.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要求企业与专业设置吻合,并具有先进的设备和营销理念,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逐渐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文化,熟悉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方面的作用。目前,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在茂名、柳州、桂林等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还有待加强。
2.建设功能强大、水平先进的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是我校在2008年整合学校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并结合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产业、打造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所建立的工程训练中心,2010年获得国家财政部支持建设。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工程认知教育,并对全校30个理工科专业开设实验、实习和工程实训项目以及科研创新活动。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石油化工行业,面向区域经济,面向基层一线,构建面向石化过程的工业系统和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制造实践的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工程实训、创新实训的“四层次阶梯式”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开展“实物实训与虚拟实训、固定实训与开放实训、传统实训与创新实训、工程实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该中心的建设突出石化特色,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与专业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工程训练场所。
四、加强设计类环节,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题目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容易滋生抄袭的不良风气。教师在选题上应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尽可能做到每人设计的内容不同,增加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做到:一是优化选题,把好毕业设计入口关;二是强化监控,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三是量化考核,客观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五、建立多样化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课外课堂也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应以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积极参加课外课堂活动的条件。如:
(1)选拔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项目。
(2)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项目,由指导教师把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设定方案、配备仪器进行实验,加强学用结合,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学科特色的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
(4)鼓励院系每学年面向学生举行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等。
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包括学术科技和专业技能、文化艺术和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部分。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多样化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全面发展。
六、建设一支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是不容质疑的,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偏少,不能满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采取了“引进、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具体措施有:
(1)不受学历和职称的限制,重点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以充实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
(2)通过制定制度,明确要求中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并且要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挂职锻炼,要求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企业实际工程项目。
(3)建立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一起指导学生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时间每周不少于一天,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选拔和管理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导师队伍和企业专业课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汉清,等.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机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36-137.
[2]高顶,等.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6,(5):114-115.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2]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3]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