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7:4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煤化工企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煤化工企业的应用过程中,DCS控制系统在其中应用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在煤化工企业的每一个生产过程以及设备中都会涉及到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除此以外,集散控制系统还涉及到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以及经营营销等环节。总的来说,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煤化工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集散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对一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更好的便于操作生产;另一方面,集散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使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互结合,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比如以往一些都是通过手工控制才能实现操作的环境,现如今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得很多的控制更具实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进而更好的保障生产,促进生产。
1.2DCS控制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从煤化工企业的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来看,在很多的煤化工企业中,集散控制系统中的报警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实用性仍是我们急需进行升级和控制的环节,比如当出现紧急情况或是报警系统启动时,有时候只会存在相应的报警信号,而缺少完整的报警条目输出。因此对于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还应该在报警系统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在DCS控制系统智能化、精确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1雷电保护以及接地系统
正常情况下,在DCS控制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只需要安装一定的防雷装置或是设有一定的屏蔽系统就可以达到防雷防电的目的。而对于集散控制系统的接地系统来说,其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一点接地”的基本要求以及必须要保证DCS控制系统的强大的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及参数的设置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煤化工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根据不同的客户需要和要求进行控制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安全影响因素,更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1.2.2通讯接口问题
DCS控制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讯问题,实现集散控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安全通讯是保证信息传递的重要保证因素,如果通讯接口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处理和应对,那么在系统发生紧急情况时候,系统就不能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号,这对于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每一个煤化工企业在应用DCS控制系统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DCS的信息记录点,并根据化工厂的实际工作运行环境合理规划全部的通讯接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1.2.3DCS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而DCS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也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核心系统也就是中央运行处理器方面,它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当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直接不足或是相关系统不够完善时,都会使得系统的中央处理器发生意外或是产生安全问题。所以在DCS控制系统应用过程中,煤化工企业一定要对于系统的中央处理器进行定期检测和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中央处理器的安全性,防止安全问题的产生。
2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2.1DCS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分析
煤化工企业DCS控制系统不断进行故障诊断分析的过程也是控制系统管理的一个过程,以下将对于煤化工企业DCS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的基本步骤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是要监察系统的故障是否和人为影响因素以及错误的操作有关系,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控制和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就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系统的运行结果,一旦确定是由于人为影响因素引起的,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来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并进一步的人为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则是要充分利用DCS控制系统本身具有的自我诊断功能,努力实现系统内部的自我诊断和检测,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的范围,更好的明确故障故障类型,若可以通过内部自检系统检测出来的故障,则可以定性为内部故障,这时候则是要进行排查和确定故障处理方案。最后则是要确定系统是否可以进行在线下装,确定能否通过下装方式来处理和应对已经发生的故障,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直接进行在线更换,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好的保证主电源电压的稳定性。
2.2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维护
2.2.1预防维护措施
(1)定期点检DCS控制系统的卡件,避免卡件受损。(2)及时检修DCS控制系统的控制站与操作站,并实施必要的除尘处理。(3)加强对DCS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以及系统电源实施冗余测试。(4)及时检测DCS的接地与供电系统,并对其接地与供电能力进行测试。
2.2.2日常维护措施
(1)确保DCS控制系统所在机房的室内温度变化低于±5℃/h。(2)对DCS控制系统以及清洁系统进行定期的除尘与清洗,确保室内干净。(3)确保DCS控制系统所用软件为正版以及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4Ω。(4)采取必要的屏蔽与防静电措施,确保DCS控制系统与大功率电器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禁止使用电动工具。
3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 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产能过剩;可持续发展
1 煤化工概述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简称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煤焦油加工和乙炔化工等。
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石油化工发展迅速,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很多化学品的生产原料,煤化工的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被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中东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呼声日渐高涨,使煤炭的高效和低碳化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煤化工再度成为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
现代煤化工也称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工技术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油等,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大多属于现有石化产品的替代品,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2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渐从以焦炭、电石、合成氨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向石油替代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这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样化,促进后石油时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求矛盾,促进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升温,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不断增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化工“大干快上”的势头正在不断谋划。其中,晋蒙宁陕疆等资源型省区甚至纷纷出台了煤化工扶持政策,以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9月,2008年10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2009年9月底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十部委上报的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然而,仅仅相隔十几天,国内煤化工投资规模就被刷新。10月19日,山西安泽县总投资102.5亿元,项目包括300万吨甲醇、200万吨二甲醚,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项目。11月3日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煤化工项目在陕西榆林奠基,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将形成年产332万吨甲醇、122万吨甲醇制烯烃生产能力,目标是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另外,中电投集团两大煤制天然气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除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外,还计划全力进军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细分产业。此外还有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
国内新型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据悉,目前煤基二甲醚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4000万吨/年,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000万吨/年。在国家紧急叫停煤制油之后,不少企业转而发展风险更大的煤制天然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跟风而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于是,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地方先前的煤制气及配套项目的审批权上收。据了解,目前现代煤化工拟建投资加预算,已经超过了1万亿,且投资还在呈逐步增加的态势。而煤化工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目前其经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和认可,国内当前正在运营的项目,较大部分处于试点阶段。 转贴于
虽然国家屡屡警示,但以央企阵营为代表的各大企业近年来一直没有放慢投资煤化工的脚步,而地方政府也充分“迎合”了央企“跑马圈地”的诉求,“拿央企作为地方发展煤化工的挡箭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疯狂的投资冲动和热情呢?首先,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根深蒂固,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央企的进入能给当地的GDP增长带来好处;其次,相关企业风险控制观念缺失,“以资源为王”观念根深蒂固。再次,产业发展方向缺乏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3 我国煤化工产业该如何发展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和煤炭之间的比价逐步被拉大的情形下,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部分替代石化产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道路。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形势下我国煤化工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是否都能过关。现代煤化工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煤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地区,适当合理布局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煤基多联产IGCC系统)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CCS)等,试点能源-化工-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通过集成优化,使能量流、物质流、火用流梯级利用,而且煤基热电化多联产这一集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系统,显然优于生产某种单一产品的煤化工发展思路,被专家认为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如果将这一认识拓宽至从煤的开采洗选,通过焦化、气化、液化等组成的化工产品链,与发电、供热、污水处理、建材等集成优化,就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煤炭能源化工,将全面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煤化工必须要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而不是不顾代价地去获取终端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简单比价上的盈利性。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十分脆弱的西部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尤其应遏制住攫取利润的原始冲动。
中央政府各部门近期在多个场合表态,“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政策的闸门将关的更紧。2011年4月12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几乎所有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都将被禁止。 这意味着一度炒得火热的煤化工投资热潮将得到遏制,大唐一位煤化工专家称,发改委的此项政策更加量化,而不像以往那样“模糊”。 发改委此次之所以明令叫停不符合要求的煤化工项目,是因为国内的煤化工项目投资过热,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业界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煤化工行业门槛,对中小煤化工企业以及后来者将树立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市场环境,而对已具备规模、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煤化工企业则是利好。另外,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挤占生活、生态和农业用水发展煤化工,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煤化工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规定的煤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严格防止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煤化工项目。 转贴于
业内专家称解决我国煤化工过热现象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要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唯GDP论成败的政绩观,并平衡好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就没有发展煤化工的冲动和热情了;二要严格煤炭资源配置,不能将属于全国人民的煤炭资源让少数企业独享,只要不给煤炭资源,相信不会有多少企业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向“钱景”不明的煤化工项目;三要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工业化示范,如果我们能成功开发出更多类似于低碳甲醇制烯烃这样的技术,企业就有更多的选择,就不会“一窝蜂”,煤化工产业自然就会健康发展。另外,还应明确煤化工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其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再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其发展。
关键词:生产管理;实时数据;规划设计
目前中国拥有化工企业四万多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69%,化工大致分为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几大类,其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占总数的98%以上。这些企业对资源、行业技术依赖性较,多数企业属连续型大规模生产,生产流程特殊、工艺复杂。企业的生产管理较困难,很难即时有效的掌握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和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计划与调度。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特进行研究。
1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化工是一个高消耗、高能耗、高危险的行业,对于如何稳定生产、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有效进行生产调度,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大多数化工企业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生产管理需求:
1.1生产工艺监控
化工生产装置的数据仅能在现场和DCS查看,其它非操作人员要想查看生产工艺数据必须到DCS或现场看,如果查看历史数据则更难,超过一个月的数据就没有系统记录,只能查看纸质记录,且只有主要操作参数的记录。这对生产工艺异常分析、故障和原因查找不利,工作效率不高。所以需要建立生产工艺监控系统能一边处理日常事务一边监控生产系统,能浏览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实现多数据和多曲线对比等功能。通过相关图表、数据,能够实时获得充分的生产信息,即时处理异常,为生产管理提供准确、快捷的依据。
1.2生产计划和调度
很多化工企业生产计划也需要根据市场总的需求状况进行制定和调节。销售人员首先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市场的需求计划,报企业审批,然后再流转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现有库存情况、在途量、销售计划、设备状况、企业生产计划编制物料需求交采购部门,采购人员再根据物料需求进行招标采购,入库后生产部门再领料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后销售人员再进行销售签约、发货。这个过程较长,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偏差,客户需求着急时难以及时发货,市场发生波动时生产调整缓慢。
2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2.1生产工艺监控
通过系统流程图和实时趋势图实时观测生产现场的各项数据,监视生产状态,了解实时生产情况,即时处理报警信息。通过系统流程图、实时趋势、实时报警等内容,能够在同一画面看到不同分厂、装置、工段DCS的信息,掌握生产现场的最新动态,从而消除管控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对不同DCS、PLC、智能仪表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调度,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快捷的依据[4]。各个生产场所,各套生产装置、各储罐实时工艺数据和历史数据一目了然。生产监控时一旦数据发生异常,系统将发出报警信号来提醒操作人员和使用该系统的所有管理人员。提醒中的高、低、高高、低低的数值来源有二个方面,一是工艺设计时的规定,另一个方面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所得。
2.2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
生产计划:提供生产计划、作业计划、需求计划等全面管理,包括多种生产计划的制定、调整、执行、跟踪、和归档。生产计划包括中长期(年/季)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信息可以由ERP系统转入,也可以由生产调度中心录入/维护。作业计划分解成厂级计划、装置级计划和工序级计划,并落实到位。作业计划级别包括:厂级、装置级、工序级;层次包括:生产作业计划、装置作业计划、工序作业计划。系统包括对人员、设备、物料、能源、进度、安全、环保、健康、质量、成本、绩效等环节的全面管理。生产调度:根据人员、设备、物料、能源等资源和生产计划以及客户需求等多方面的要素排定生产计划,并对过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督促,系统自动记录各类信息,发现偏差立即纠正,确保按计划执行。主要功能包括:调度信息的生成、保持与;重大调度事件管理,提供生产装置协调,公用工程协调,重大调度事件记录;对升降负荷、开停车操作给予建设性指导;管理调度任务,并监控调度执行情况。
3实际应用效果
3.1生产工艺监控
工艺流程图含实时监控、趋势分析功能,用户只要在窗口新建流程图、点位、设备和图线显示窗,这个组建类似DCS组态。开启监控时可以显示工艺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和异常提醒功能。
3.2工艺数据和曲线对比
在一个实时生产管理系统功能页下完整掌握全部生产相关信息,对于制造流程管理效率可以得到大幅的提升,当遇到制造异常时,也能实时报警,并利用实时数据库的历史数据比对分析,快速判定发生原因并排除异常。
3.3趋势分析和监控管理
系统运用后服务器将不断记录数据,数据记录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统计来分析各类型数据的未来趋势。一年的数据统计生成曲线后,并预计了未来一定时期的数据。生产工艺监控包括系统流程图实时监控、实时报警、实时趋势。生产管可以根据趋势图判断生产各参数是否在正常运行范围之内,可以根据走势提前判断是否会发生生产异常,可以提前报警,自动语音报警,并记录,并根据报警等级自动发短信或邮件给不同等级的生产管理者,最高直接发给总经理。这个功能尤其在危化企业和联锁性强的企业非常实用,可以提前调整生产参数,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事故的发生。
3.4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
本功能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以某装置计划调整为例。考虑到此模型运算会涉及企业部分商业信息,故部分数据和关系不准确,但不影响理论运算和验证。
4结语
本文设计了可适用于国内化工企业的实时生产管理方案,可以使企业更规范、更高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到数据实时、快速、安全的采集,实现系统集成。该方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复制性,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本方案稍做修改即可在新企业应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考虑到企业已经处在大数据时代中,要做好数据基础架构、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建设以适应在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报表报告、敏捷分析、自助分析、多维分析、交互分析、挖掘预测,向数据全员利用化、数据价值最大化、经营决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健 单位: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健.RTPMS实时生产管理系统在氯碱经营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6.
[2]金炼.基于OPC技术的实时数据服务器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关键词]烟气氨法脱硫;工艺;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Q11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07-01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如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接连涌现,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如何削减SO2排放量,控制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是目前及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本文针对工业烟气氨法脱硫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进行并就其可行性进行探讨,从而为环保达标排放提供有力理论支持。
1 烟气氨法脱硫工艺概述
1.1 氨法脱硫原理
SO2+H2O+xNH3=(NH4) xH2-xSO3 (1)
(NH4) xH2-xSO3+1/2O2+(2-x)NH3=(NH4)2SO4 (2)
1.2 脱硫工艺流程
烯烃一分公司烟气氨法脱硫装置共设置六套烟气脱硫系统(五运一备),采用6炉6塔配置模式。锅炉来原烟气进入脱硫吸收塔,经洗涤降温、吸收 SO2、除雾后的净烟气通过烟囱直接排放。吸收和浓缩循环系统主要设备有:脱硫塔、一级循环泵、二级循环泵、三级循环泵、循环槽等。在此过程中含氨吸收剂的循环液将烟气中的SO2吸收,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含亚硫酸铵的液体再与氧化空气进行氧化反应,将亚硫酸铵氧化成硫酸铵,形成硫酸铵稀溶液;在脱硫塔的浓缩段,利用高温烟气的热量将硫铵溶液进一步浓缩、结晶后,得到固含量为10%-15%左右的硫铵浆液送至硫酸铵处理系统,经旋流、离心分离、干燥包装后得到成品硫酸铵[1]。烟气氨法脱硫工艺流程图详见下图1。
2 烟气氨法脱硫运行中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2.1 氨逃逸
氨逃逸实际是氨气、亚硫酸铵、硫酸铵的阴阳离子发生的挥发性损失。
2.1.1氨逃逸高的原因
⑴液气比小。⑵温度高,氨的气相浓度高。⑶亚硫酸铵氧化率低。
2.1.2氨逃逸高的危害:⑴脱硫反应效率低,可能造成出口SO2超标排放。⑵液氨有效利用率低,造成物料浪费。⑶容易形成气溶胶,造成脱硫塔内除雾器堵塞,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2.1.3降低氨逃逸的优化措施:⑴根据烟气中SO2含量,合理控制液氨的投加量,避免加氨量过大而造成氨的挥发。⑵提供喷淋吸收段的雾化效果,高效喷淋洗涤烟气中的SO2,确保除雾器填料及喷头运行状态良好。⑶加强监控烟气温度、吸收液pH、浓度、液气比等工艺参数,提高液氨的利用率。
2.2 气溶胶
2.2.1原因分析:⑴在氨法烟气脱硫过程中,烟囱排出的烟气所夹带的氨水挥发逃逸出气态氨与烟气中未脱除的二氧化硫通过气相反应,生产亚硫酸氢铵、硫酸铵等组分形成气溶胶。⑵液氨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后脱硫液滴被烟气携带出,由于蒸发、烟气气体流速过快等作用,析出亚硫酸氢铵固体结晶形成气溶胶[2]。
2.2.2危害:所谓的气溶胶即“气拖尾”现象。⑴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气溶胶随净烟气排放,造成氨的损耗,成为氨法脱硫技术发展的瓶颈。⑵堵塞除雾器,对脱硫装置正常生产运行造成影响。
2.2.3优化措施:⑴采用低温度的工艺水等措施来降低烟气携带的亚硫酸铵反应产物,以净化烟气排出的环境质量,降低烟气携带水分。⑵严格控制脱硫系统的热、水平衡,使烟气排出温度控制在45℃-50℃。⑶严格控制烟气进入脱硫塔吸收段温度
2.3 脱硫塔超温现象
2.3.1原因分析:二级循环泵入口过滤器频繁堵塞、二级喷淋量小易造成吸收塔超温。在超温时蒸发量小、补水量增大,造成吸收塔液位高而无法正常冲洗、稀硫铵副线无法正常开启。
2.3.2危害:⑴长期超温,会严重损坏塔内件。⑵降低脱硫效率,对整个脱硫系统运行造成恶性循环。
2.3.3优化措施:建议在泵入口过滤器前增加一个导淋,增加一股冲洗水。或者对过滤器孔径根据工艺运行实际情况进行选型。
2.4 脱硫塔内壁上部出现硫酸铵结晶挂壁现象
在调试阶段,脱硫系统原始开车初次上液后,虽然脱硫液的pH控制在5~6,但脱硫液中无硫酸铵结晶沉淀。打开人孔检查发现:在脱硫塔塔体上部有近30mm厚的硫酸铵结晶挂壁,有的已经脱离塔壁落人塔底。
2.4.1原因分析
除雾器冲洗次数及冲洗水量过多,且液氨未能连续补给,使得脱硫液中的液氨浓度降低,造成脱硫效率低,导致烟气带出的气相氨与高含量的SO2,反应生成硫酸铵,附着在塔壁上。此外还存在其他原因,如:⑴氧化风分布异常,导致氧化率下降,硫酸铵结晶差。⑵加氨量过大,造成脱硫塔pH偏高,硫酸氨结晶变细,离心机无法分离出料。⑶灰分、油分等杂质对硫酸铵的晶型和结晶过程存在复杂影响。
2.4.2危害
脱硫塔内壁产生硫酸铵结晶会导致后处理系统出料不畅,造成脱硫塔超温将影响整个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
2.4.3优化措施
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每天检测脱硫塔出口净烟气中SO2含量;其次,及时加氨并合理控制除雾器冲洗次数及水量,保证脱硫效率。按优化措施处理后,烟气脱硫系统运行5天后便出现了硫酸铵结晶沉淀。
2.5 脱硫液浓度高、硫酸铵晶体小
2.5.1原因分析及危害
在运行中,取脱硫液分析,其结果显示硫酸铵结晶质量浓度达20%,但将脱硫液送入离心机又分离不出硫酸铵,且还会造成离心机振动严重。由于脱硫液中固含量过大,阻碍硫酸铵晶体长大[3],使得硫铵处理系统无法出料,造成脱硫塔超温、脱硫效率降低等后果。
2.5.2优化措施
操作人员每班需测脱硫塔浓缩段硫酸铵浆液的固含量,当脱硫塔内的硫铵结晶浆液浓度约为5~15%(含固量)时,及时安排出料。
2.6 电除尘运行效率低
因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果不好,导致进入脱硫塔的烟尘含量严重超标,硫酸铵饱和液的晶体不能较好地聚集成核,氧化段、浓缩段、循环槽底部沉积大量的淤泥,致使硫酸铵系统无法正常出料。经借鉴经验和长期摸索,将循环槽、氧化段的浓液需经过滤泵再进入压滤机过滤,清液返回脱硫塔[4],同时加强电除尘运行的管理,以保证副产品合格。
3 结论
烟气氨法脱硫工艺属于回收法,将烟气中的SO2作为资源,回收生产使用价值较高的硫酸铵,减少污染,变废为宝,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且无二次污染,通过在运行过程中逐步优化工艺、改进设备,并且采取设备的防腐、防磨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提升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实现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 靳亚琼.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科技与企业(221).
[2] 徐启明.氨法脱硫装置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大氮肥,2013,36(2).
[3] 高建强,罗翔启.浅析氨法脱硫脱硫结晶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大氮肥,2016(2):102-105.
[4] 周大明,张波,王志武.烟气氨法脱硫的可行性优势及工业运行简介[J],化工设计通讯, 20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