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教案

时间:2022-08-10 21:1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年闰土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年闰土教案

第1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健康

C:颈——银项圈活泼

D:怕见人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一名优秀教师的心愿。为了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创建高效课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W习与尝试,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初中的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信息技术在创建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语文课堂整体把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制作课件和电子教案,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运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有助于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实现心、脑、手并用的局面,从而增强了讲课的综合效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如《斑羚飞渡》一课,在伤心崖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演示中,直观、形象,扣人心弦的动画效果再配上《十面埋伏》的音乐,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悲壮和感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和《香菱学诗》中,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把文学和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有利于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如影片、音乐、朗读录音、动画演示、图片场景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中描述的各种形态的云,课本描摹的虽形象生动,但不直观,特别是每两种相近的云,界限较为模糊,学生极易弄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各种姿态的云、晕、华、虹、霞的形象和特征一目了然,强化了识别。再如八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学生往往难以想象,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选取若干代表苏州园林特征的摄影图片和录像,通过对比分析,那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生动鲜明,学生也“如在图画中”。

(三)有利于学案导学的推进与完善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在这里具有双重的理念和作用: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二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教师会把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检查、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课件起到了引领学案导学的推进,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启发、引导和突破重难点的作用。课件的拓展思维又留给优秀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依照学案提示,自主地预习和学习,如了解作者,查找背景,搜寻有关的图片、音像及资料,并能有效地与相关知识链接,如吴刚的《罗布泊,消逝了的仙湖》,搜寻古今面貌的图景以及月牙泉的现状资料。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是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实现了大语文课堂的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多周知,广大青少年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表现在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可以将视觉听觉集于一体,把课本中抽象模糊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挖掘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根据课本的内容和特点创设极具个性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历史资料,现状以及图片或录像,将其呈现到课堂上看来。下载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学生融入到苏州园林的美景之中,将苏州园林的美展现在学生脑海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课本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精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扩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教学时间扩大语文知识的容量,教师又要讲课,又要写好板书,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知识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初中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增强语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节省板书时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候尽管教师滔滔不绝,还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可以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的感官,突出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教师再运用演多媒体总结出来,再让学生总结中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再演示出来,最后再在多媒体上进行比较,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却别闰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生活、动作、语言以及外貌。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07-02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今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在教学内容上,不唯书,现实生活中适合的语文教学资源皆可用。在教学形式、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增长智慧才干的皆可行。”

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眼光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节课堂,一本教材,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充分挖掘、利用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意外”中有价值的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课例】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闰土讲述雪地捕鸟并邀请‘我’一起去看瓜”一段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很有感情,只可惜多读了一个字。当时教师没有立即指出,而是让他将本段读完。在教案的预设中,教师并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小意外。但是在指名这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可能该同学有些紧张,多读了一个字,必须要纠正,教师此时改变了预设,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要这个字,借此体会“我”跟闰土之间的深厚友情。

师:你刚才多读了一个字,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我将“你也去”读成了“你也去吗”,多读了一个“吗”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有这个“吗”字与没有这个“吗”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吗”字就是商量询问的语气了。

师:那这个“吗”字为什么不要呢?如果要的话不就可以突出闰土很有礼貌吗?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生(思考后):不能要。如果这里有“吗”字,虽然突出了闰土有礼貌,但是也说明闰土跟“我”之间有距离。

生:不能要。没有这个“吗”字,表现了闰土朴素、直爽的性格。

生:不用这个“吗”字,也反映了闰土没有把“我”当作少爷,而是当成年龄相仿、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所以说话不那么客套了。

在上述教学环节,学生多读一个“吗”字,虽然这样的错读必须纠正,可是教者没有简单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以此为契机,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进行点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研读的兴趣,通过对“吗”的品读和思考,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虽未批评那位读书的学生,却在“吗”字能不能要的讨论中渗透了“读书应该细心地读正确”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固守“预设”,而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教师抓住在课堂互动的交流中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的渗透,以课堂生成的资源为契机,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是丰富的,生成是精彩的。教师应在努力地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创设更多的“非预设生成”。

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效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证明,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都是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没有这种基础,也就没有思维活动。“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翻到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只有转化自头脑中的形象,才会有妙笔生花的效果。

但是,受年龄、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一些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他们头脑中的表象是模糊的,这就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丰富头脑中的表象。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才容易最大限度地联想、想象,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其中很多可以引进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服务。

如小学语文教材《观潮》一文,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很少有学生亲眼见过这一自然景观,教学中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学生很难理解。而在生活中,关于这一自然景观的视频资源很多,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录像,让学生目睹这一天下奇观的壮美景象后,学生对课文中大潮先“一条白线”,进而“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又“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最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等文字描述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此时,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画面与文字相结合的思维活动,钱塘江大潮就不仅仅是那些简单的文字存在。文字描述了画面的魅力,画面印证了文字的精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想象力会更加丰富。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体裁各不相同,特点各异,因此,需要老师在此过程中,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介绍相关材料。囿于篇幅所限,教参能提供的拓展知识不多,那么,注意有效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文内容,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对于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无疑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4篇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笔者对我校初一年级小班24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6.9%,有时会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65.2%,从来没有问过问题的学生占28%。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乐问、善问。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明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提问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对策

1、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疑”敢“问”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教案设计的环节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中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有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就会消除心理障碍,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当然,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问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转贴于 2、激发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苏霍姆林斯基语)

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学会运用下列办法:(1)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式的多样性;(2)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3)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3、创设条件,让学生见“疑”必“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有“问”,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独占课堂。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知识应留给学生去探索,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破难点的方法,给予学生时间、机会去阅读,思考、讨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的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成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其次,创设情境。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斑羚飞渡》时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狩猎者,目睹了斑羚飞渡的壮烈场面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从而愿意思考问题,多提问题。这种“错”的教学方式应用好,其效果不亚于正面的阐述。

4、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能“疑”会“问”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引导示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找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问。如教《死海不死》一课时,我问学生:“题目中两个‘死’的含义是否相同?最后一句‘死海真的要死了’中,后一个‘死’又作何解释?”当学生对此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时,教材的重点便把握住了。

(2)揭疑式提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本身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已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通过提问,让学生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将问题拐弯抹角、改头换面地提出,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对“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没有直问其意,而是来了个曲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感到疑惑之余,悟出“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没满九十岁。这样既使课堂妙趣横生,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4)创造式提问。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一位教师在教《故乡》时,讲到少年闰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问:少年闰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生1答:猹皮太滑,难以刺中。生2答:月光下瓜朦胧,看不太清。生3答: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少年闰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闰土纯真活泼的童趣。生4答: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岂不太煞风景?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答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5篇

一、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意义

1.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渐培养的过程当中,自身的学习目标就会变得慢慢明确,在学习中会自觉寻求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主动学习替代以往的被动学习,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找出自己还没有学会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教学人员在教学工作上的盲目性,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保证了教学质量。

2.终身学习能力得到完善,自身发展得以促进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事情,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阶段如果能养成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将来在其他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能力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领悟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坚强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上,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还是在人生发展的途径中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几点思考

1.应用情境教学法

最好的老师是当然是孩子自身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这一点上来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非常有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鲁迅的《少年闰土》一文,一般而言,鲁迅的文章相对深奥难懂,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前,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鲁迅小时候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或者也可以利用PPT和音乐给学生营造一幅月光下西瓜地里,带着夏虫的鸣叫,静谧而唯美的夜里乡间的场景,将学生深深带入浓郁的场景中,更好地引出课文,而且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提升。

2.打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习氛围太过枯燥一直是教学模式的通病,特别是语文的教学,课堂内容比较死板,缺乏生动,所以轻松的学习氛围极为重要。另外,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都是按照教案而来,缺乏灵活性,学生也只是应付性地回答问题,这种模式有悖于语文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使用比较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课文讲解,设置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广大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问题的分组讨论,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首先给予鼓励,再指导学生如果怎样思考更加合理。课堂的约束和规矩可以相对放松一下,营造轻松而活跃的学习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表达想法,这样课堂的作用就极大地体现出来了。

3.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我们知道,教学工作的主体性地位要转移到学生身上来,就要求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指导,更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其完成这个学习计划,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复习错题的习惯、课外阅读习惯以及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笔记,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等等。针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要细心地进行指导,分析其在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