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问卷调查自我总结

问卷调查自我总结

时间:2022-05-25 04:4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问卷调查自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问卷调查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院 非英语专业 英语自主学习 现状调查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已逐渐从教师转向学习者。自主学习是最近几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外语教学的新趋势。这一概念是Henri Holec于1981年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提出来的。Holec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语言学家、学者纷纷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尤其在目前的各个层次英语教学改革中,“自主学习”愈发成为教改及其研究的热点。同时学习者能否“自主学习”也被视为决定学习者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国外大量的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索学习者自主性的理论背景,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者自主性。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部分专家学者开始调查和分析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的自主性外语学习现状,从这个角度来探究在中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这一问题。然而,关于自主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及效果,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鲜为人知。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尝试。我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证研究,旨在发现这类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在高职高专学院开展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资料。采用的工具是我亲自设计编写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5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六方面内容,再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样本选择

问卷选取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363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学生182名,二年级学生181名。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做完问卷,当场收存。要求学生按事实填写,每题只选一个最相近的选项。问卷发放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占总份数的94.8%。

3.调查过程

首先与各班级的班主任协调沟通,在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自习课时间,对班级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统一发放给学生,讲明答题要求后,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答题,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有效性,再统一收回问卷,以供后期研究使用。

4.结果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先将回收的344份有效问卷分别输入SPSS13.0软件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再保留统计结果,为整个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三、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计35个项目,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六方面内容,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

对学习英语的目标调查显示,有23.3%的人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英语语言使用者;有16.1%的人希望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有2.2%的人是希望能够听懂英文广播或看懂英语电影;有37.5%的人希望能够无障碍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有20.9%的人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本科自学考试,或托福、雅思,等等。通常英语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动力就越强,英语学习用的时间就越多。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平均每天花来学英语的时间调查显示,有49.1%的人是1小时;有28.3%的人是2小时;有6.5%的人是3小时;有2.7%的人是4小时,还有13.4%的人没有花时间。这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对英语没有太大的兴趣,不愿意用英语与人交流,而趋于外来的压力,期望通过英语考试,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好工作,等等。

2.学习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英语学习内容的调查显示,尽管41.5%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内容,36.5%的学生会到书店购买英语学习参考书,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英语究竟该学习什么;在老师讲课前,75.2%的学生不能自学老师要讲的内容,75.8%的学生不能到图书馆借阅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书;61.1%的学生老师不布置作业自己就不能看书;85%的学生在课堂上怕出错,怕嘲笑,不能积极用英语发言;78.9%的学生课内外上不能利用各种机会学英语;92.2%的学生不能常阅读英语课外读物;77.4%的学生不能常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磁带,看英语电视节目。显然,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完成教师要求的课内学习任务,学生的英语学习只局限于课本内容,期望通过课堂学习学会一门语言,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3.学习计划的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有39.5%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制订相应的英语学习计划,每天只是跟着老师走,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知道这样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还有42.8%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未能按照计划执行,计划形同虚设,学习过程中还是盲目行事。

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学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经常制订英语学习计划,学习时间不固定,能完成英语学习计划的人寥寥无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计划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4.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

对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显示,64.2%的学生上课时能有选择地记笔记,56.3%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52.9%的学生阅读新材料时,会反复读新词和课文以帮助记忆。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我经常留出一部分时间要同学之间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只有8.7%的学生才做;在课堂内外我积极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也只有少数9.1%的学生跟着做;喜欢参与英语表演、比赛等活动的学生也非常少,占13.4%。在英语写作学习方面,27.2%写完作文,从语法、内容和结构几方面检查后再交;15.1%的极少数人在写作前先列提纲,这说明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了解得很少,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掌握得比较好的是阅读策略,而对听力、写作和口语方面的策略知之甚少,学生们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说”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的能力较差,需要加以指导和训练。

5.学习评价的调查结果

调查中,56.8%的学生能经常对学习结果自我归因,60.1%的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调节;48.8%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好时就不能对自我激励;54.3%的学生作业做完后不能自我检查;50.1%的学生不能对学习进行自我总结;55.3%的学生不能在学习中向好同学请教;65.5%的学生不能积极寻求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6.学习环境的调查结果

56.1%的学生能够在安静的地方学习,但是意志控制力非常差,63.2%不能远离任何干扰学习英语的事物;上课时感到轻松愉快的同学很少,占20.5%;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学只占42.9%;主动创造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只占36.3%;向好同学学习的占59.0%。

四、结语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到的量性数据分析的结果,所得结论归纳如下。

1.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过于依赖老师,缺乏自主性。

2.学习内容缺乏丰富性,语言输入不够,学习材料仅限于课本。这些高职高专学生仍然遵循应付大学入学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他们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渐进地展示课外自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确定自学目标,选择自学材料。

3.学习策略单一。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尽管多数学生对阅读策略知道一些,但是对其他方面知道得很少,尤其口语和写作方面知道得更少。在学习策略方面,学生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缺乏系统认识,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估体系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

4.学生的计划性不强,管理时间能力差。缺乏对英语知识系统掌握的规划性,大多数学生不能制订出一个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也不能够认真执行计划。

5.评价能力弱,不能评估自己的学习,不能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6.不能积极创造出学英语的环境。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们不能够积极主动向好学生请教,也不能创造机会练习英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其英语学习效果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高专学院开展自主学习有其必要性,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高专学院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重视和培养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对高职学院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Cohen,A.Language Learning:Insights for Learners Teachers,and Researchers[M].New York:New bury House,1990.

[3]Dam,L.Learner Autonomy 3:From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 [M].Dublin:Authentic,1995.

第2篇

关键词:自我评价 评价策略 监控评价 评估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12

1 引语

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阅读是很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当学习者更多地承担课内外的英语阅读责任,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才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对阅读进行自我评价有助学生认识自我阅读能力,学习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为此,笔者指导学生将自我评价运用于阅读,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现状的角度思考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2 自我评价的概念与地位

自我评价理论认为,自我评价是理解工作满意度的个性基础的综合原则,是个体对自己的基础和基本评价。新课程要求树立新的评价理念,自我评价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它以学生为阅读评价主体,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1]

3 自我评价的应用

3.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中学二个班,共100名学生。

3.2 研究工具

为了能较全面地调查和反映学生自我评价阅读情况,笔者同时采用定量、定性两种研究方法。

3.2.1 定量研究:完成表格和问卷调查

本项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为:

①语言心理学家对自主学习者的描述(肖飞,2002);

②元认知策略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③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评价的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评价主体上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

④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六个方面:自律、自我、自信、自主、自择和互动。[3]

⑤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定量研究分阶段进行。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每天进行阅读训练,完成周自我评价表,训练四周后完成月自我评价表,完成两份月自我评价表后进行阅读能力问卷调查。

3.2.2 定性研究:访谈

根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笔者随机选取1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并采取集体访谈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完成调查表。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还将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访谈结果进行比较,以更准确地描述学生自我评价英语阅读的有关情况,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

4 结果分析与启示

4.1 了解自我评价目标及重要性

Item 1=自我评价兴趣;Item 2=明确自我评价重要性;Item 3=明确自我评价目标;Item 4=评价方式多样;Item 5=获取评价办法的途径丰富。

从表1可看出,学生基本上能明确自我评价重要性和目标,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兴趣,但在其他两个方面做得比较不够。在访谈中,也有好几位学生表示,他们的评价方式及获取评价办法的途径较为单一。

实际情况表明,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习者个人特征和需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学生才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

4.2 制定评价计划,确立评价次数

Item 6=评价速度;Item 7=自觉评价次数多;Item 8=每周评价量大;Item 9=制订评价计划;Item 10=制定阅读计划。

表2结果显示,学生对阅读尚能制定计划,评价速度也一般。但评价量和次数仍然不够,一方面原因是学生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之余能自主安排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访谈结果同样显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安排的时间,同时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4.3 有效使用自我评价阅读策略,促进英语阅读

Item 1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Item 12=了解阅读技巧和策略;Item 13=善于运用阅读技巧和策略;Item 14=善于做阅读笔记;Item 15=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对自我评价阅读策略了解很少。教师在阅读方法、策略、技巧方面应加以指导,结合阅读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采用速读、略读、跳读、精读,记笔记、写评论、做阅读记录等方法进行合理阅读。

学生在访谈中的叙述也证实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①我不知道什么是阅读技巧和策略。在学习中我只是运用一些我觉得好的方法;

②平常在练习时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阅读笔记,记哪些内容。

③我总觉得记词汇很难,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以上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仍更多地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五大目标之一:加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培训,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4.4 监控自我评价策略的使用

Item 16=善于反思,发现自身语言错误;Item 17=及时查找原因补缺补;Item 18=适时调整阅读计划;Item 19=和他人讨论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从表4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有时能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计划是否合理,及时进行调整。不少学生能自己或和他人讨论解决难题并进行补缺补漏,但他们尚不能更深层次地进行反思,补缺补漏停留在具体内容,而不是充分领悟,灵活运用。为此,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策略本身的知识,也要使学生拥有策略监控方面的知识。

4.5 评估自我评价学习过程

Item 20=将阅读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照;Item 21=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Item 22=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

表5结果表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能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行纵向比较的能力仍然缺乏,阅读习惯仍有待改进。

5 结语

综上分析表明,目前中学生自我评价英语阅读的能力普遍较低。而此种现状与当代国际教育界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学习重点的转移这一要求是不相符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提高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自我调整、自我思考、自我促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与失败,最终实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4]

参考文献:

[1]甘怡群,王纯,胡潇潇.中国人的核心自我评价的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5.

[2]华维芬.外语学习者策略训练刍议[J].外语界,2002,(3):3-8

[3]龚亚夫,罗少茜.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1):49-54.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

第4篇

随着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人才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同时,护理学科的知识、技能、职业、观念更新迅速,要求护理工作者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来面对各种责任所带来的相应压力。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加强培养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索,以适应时代和教改的潮流,培养更加适用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阐述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开展研究工作。

(二)研究步骤和过程

1.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学生抽取18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人,女生160人。2.问卷调查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我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的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1]。从问卷中发现:52%的学生有学习计划,但执行不彻底;调查问题是:你觉得你属于哪种学习型?自主学习型占22%,用心学习型占37%,被动学习型占36%,无所用心型占5%。上述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效果不佳。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阶段3.1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分配自主学习任务研究对象每5~6人为一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自主学习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总结来完成任务。3.2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进行汇报,形式多样。汇报结束,学生进行提问及讨论,最后老师点评。3.3成果固化自主学习的成果以PPT或报告形式存档。提炼出典型案例,编辑成案例集存档。4.评价及总结阶段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及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反馈。调查问题“通过自主性学习的收获?”46%的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9%的学生提高了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15%的学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表明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能从不同方面使学生有所收获。最后老师总结。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次自主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更加能激发出创造精神。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教师在实际导学中,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3.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有组织、有目的的讨论,学生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可以得到广泛的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本次研究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主要包括:3.1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能力自主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制订学习目标。3.2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明确了学习目标,需要能对实现这一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以保证自主学习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3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要学会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3.4阅读理解能力为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资料,要理解所学的内容,必须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3.5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最终的成果是每小组进行课堂汇报和上交报告,这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3.6实践能力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运用,在于把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实用型人才。3.7创新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主利用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获取知识,自控时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三、结论

第5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综合性的学习形式,并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它的重要途径在于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1.为什么要开展综合实践这门课程

首先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为什么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而培养不出老板?与此同时,我们也感知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多的是高分低能,随着学校教育年限的增加,对学习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世界"、"历史世界",而较少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与教育或课程,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课程工作者,必须要思考课程以及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而综合实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的备受关注的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体现三方面

2.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生活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2.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变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的左右下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后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开展学习。

2.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3.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不能不上的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与指导

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环节。

4.1准备阶段,也就是开题,由老师创设情境选择活动主题到分析大主题,最后确定主题,接下来小组分组分工拟定方案、制定计划,时间为2到3课时,显题的关键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而且要易操作(第一阶段2-3周)

4.2活动的实施阶段,根据学生拟定的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需要学生的调查采访等,这个环节有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及讨论交流。(第二阶段4-8周)

4.3展示交流、评价总结阶段,如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实物、手工、手抄报、资料夹、视频等,并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而教师课程实施中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指导才是有效指导?教师指导的基本内涵与内容是什么?不同的实践探究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哪些方法与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指导怎样做到有效,有以下要求:(1)适时指导。无论多复杂火箭弹的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般都是以上所讲的三个阶段进行。在活动准备阶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具体目的和任务。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取资料,在实践活动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最后阶段,及时重点指导如何整理、展示、如何评价自己及同伴。(2)适度指导,从某种意义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它的全过程应该发挥学生的全体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题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适当指导,只有适合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活动过程需要以及全过程中的困惑,有针对性的指导,才可能是适当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的收集资料包括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

事实资料是指通过访谈问卷,实验观察,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获取的资料,呈现形式包括访问表,问卷调查表,统计图表和观察日记及图片等,文献资料是指通过书籍报刊,和网络途径收集的资料,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

事实资料收集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的调查方法,(比如采访、观察、或实地考察)(2)制定外出活动计划(确定外出时间、地点、调查对象的安排及注意事项)(3)拟定采访提纲,调查问卷等;(4)开展调查活动并作好记录;(5)小级交流、写调查报告及总结,制统计图、统计表、及写问卷分析等。

第6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成功体验、健康快乐

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教师,除了要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懂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或者同伴多肯定自己的优点,积极发现和感受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获得他人认同的高峰体验。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不断地锻炼和尝试,从中获得自信、快乐和幸福感。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因素和他们的优势特长,给他们创造自己我展现的平台,借助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制定了“三年计划”的教育目标,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苦练三年,收获成功。”在初中三年中,要发掘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为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个人的的成就给予肯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给学生收获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从学生入校的第一个星期,“三年计划”就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三年计划”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收获开心、幸福和成功的体验。主要活动包括: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文体比赛等。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向全体同学公布了我的“三年计划”内容。“三年计划”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年,在这一年多的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我和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在比赛之前,首先成立班级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工作安排。从初一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班级选定组长,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形成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具体的工作安排。主要的工作是选好评委和活动的主持人,并列出具体的活动过程和评分标准,活动前进行培训,活动开展时在现场进行指导,直到学生能完全掌握比赛流程和评分方法。

在活动之前,公布比赛的活动规则和评分标准,在比赛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现场量分,每场比赛结束后都进行点评。点评人员主要是组长、评委和活动老师组成,有时候也请在场的同学或观众点评。所有比赛活动均要评出奖项,并颁发奖品和盖有学校公章的荣誉证书,还把整个颁奖活动现场拍摄起来,把获奖同学的相片帖到班级学习园地的“成功记忆”板块中。给获奖同学提供一个获得众人认同的高峰体验和真正成功的幸福感,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从整体上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

一、书法比赛

经过一年多的书法训练,大部分同学都能在书法比赛中认真练习,并能把书法比赛的精神用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每次的集中考试和作业检查中,整体的书写效果最为理想。

在书法比赛的问卷调查中,128班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认识到书法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许多同学都能在书法中学会认真做事,部分同学能在书法的进步中让自己心情舒畅,并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对成绩不好的同学,能站在书法比赛的领奖台,感到特别的高兴,是书法比赛让他们在读书生涯中拿到了珍贵的第一张奖状,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125班70个人中有68个同学赞同开展书法比赛,并学会了用书法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全班97%的同学都能从书法中获得自信、欣慰、和心灵的宁静。

二、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

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初一的第一个学期先开展讲故事比赛,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孩子来说比较适应;对所有同学来说,都有过专门的训练和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这样会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增加个人的信心。特别是在比赛之前,我总会对所有的同学说,“当台上的选手,紧张了、忘词了或者是听不见声音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掌声鼓励,对表现特别好的同学,我们也是用掌声来表示赞赏和祝贺。记住,我们支持和帮助的最好方法就是掌声!”通过这样的训练和要求,台下的同学都学会了用掌声来鼓励和赞赏他人,台上的选手也都能从同学的掌声中获得自信。

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讲故事比赛和朗诵比赛之后才能开展难度较大的演讲比赛。对于高质量高标准的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成功体验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在整个活动中,很多同学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练,第一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说话、读书和表演。虽然第一次很紧张,说话也很小声,但在经历过几次之后,慢慢的变得镇定起来。特别是在得到同学的掌声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在两个班级的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开心、快乐、全身心放松的感受;60%以上的同学都能从比赛中获得自信,并获得了超于自我的成功体验。125班97%的同学都能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以前的不敢在众人面前露面发展到现在能大方、自然地站在讲台上说话、读书和发表个人的意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内心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欢,并希望老师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三、体育比赛

在开展的篮球、拔河、气排球的比赛活动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所有同学都能在活动中放松自己,特别是参加比赛的同学,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比赛中感悟到“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很多参赛选手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团结协作、沉着应变、戒骄戒躁、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等成功秘诀。

特别是在气排球比赛中,每组只有5个人,不管有无经验都要全部参加。有很多同学连球都发不过去,也有很多同学在全场的比赛中从没接过一个球,但无论如何都得坚持的把球打完,不能退出,否则就败阵。于是,在整个的比赛中,组员们都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的配合。很多队员都会自找时间来进行团队练习,相互在实践运动中交流技巧和总结经验。在气排球的比赛中,同学们的感悟特别深刻。大部分同学都能感受到了实践对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第7篇

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初中任教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在工作过程中我常会听到个别学生说“我的心理没有问题,我不需要学这门课程。”在辅导室值班时,会听到路过的个别学生对同伴说“你的心理变态了,快进去让老师治疗一下……”由于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误会与偏见,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如何提高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主动性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如下三点经验。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端正态度

必须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提高理性认识。在每届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给学生上“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课,首先介绍2008年在雷州地区发生的三起校园突发事件,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注意与思考;然后讲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通过本课两个学时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健康的心灵是一切财富与成就的基础”这一科学道理,形成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我校初一年级就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本地区的其他中小学基本上尚未开设,因此学生对这门课既好奇又排斥。为打消学生的排斥心理,我在课堂上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大量运用心理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在学期初,我给学生上了“破冰之旅”,课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环节是鼓掌欢迎在座的各位学生成为雷州二中7000多学子中的一员。首先教师提出发现的问题:鼓掌的差异很大。教师夸张性的模仿,引起学生的欢笑进而拉近彼此距离。然后一起学鼓掌:龙的呼唤,节奏——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分组练习竞赛,提高团结协作观念。第二环节是相互认识。教师先简单自我介绍并留下适当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个别学生:开学至今,你认识了多少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姓名、兴趣等。最后是写一写“我眼里的自己”,每人拿一张空白纸,在纸上写上:我的姓名、我最喜欢的事、我最成功的事、我最讨厌的事。写完后四人一组相互交换看一看,相互握手并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第三环节是“我信任我的集体与同学”。选定数位学生,一半人扮盲人,另一半人当向导带他们在班内走一圈,然后互换角色,最后说说在游戏中的感受。这节课以活动为主,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师生、同学之间打破“坚冰”,相互认识,为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又如,我在“沟通合作”一课,通过团体康乐辅导的形式,让学生玩以脚代手猜拳、兔子舞、丢沙包认识、组名、爱在指间等游戏,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了集体观念。此外,在学习技能主题课时插入手指操、健脑操等小游戏,让学生放松情绪健康身心。

除了心理小游戏外我还注重运用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一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受欢迎的人与不受欢迎的人分别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一写,比较哪一组做得最好。在“成才靠什么”一课也是采用了分组讨论与写一写的方法。

根据上课主题选用心理小游戏及分组讨论和写一写等方法,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日益独立与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讲课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课余或期中、期末时,我会通过开放性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匿名写出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记录下代表性的问题,做好备课工作。比如在这学期初,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时间的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我开设了破冰之旅、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初中新生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沟通合作、知识改变命运、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学会学习等十多节主题心理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体会到解除困扰后心灵成长的快乐。

又比如在这学期的期末,通过问卷调查五十多位学生,我发现了十多个焦点问题:住宿生如何管好自己、与父母吵架怎么办、世界上是否有鬼、如何控制情绪、青少年常有的坏习惯、遇到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学习与考试焦虑、平凡人如何找到幸福、爱情的困扰等,这为下学期顺利开展心理活动课提供了充分的选题依据。

第8篇

关键词:同伴评价;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96-02

一、前言:同伴评价

同伴评价这一术语最初是Graves(1978)在介绍过程写作模式时提出来的,他指出同伴评价是学生内化写作,掌握写作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Chaudron(1984)提出了同伴评价的几大好处: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评价而互相学习;同伴的反馈比教师一个人的反馈含有更多信息量,更让学生增长知识,通过同伴评价,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除了老师还有更多的读者,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对写作的认识也会因此而产生积极的变化。

而笔者探讨的重点则在于如何将同伴评价引入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综合英语、视听说等)的课堂活动中,使同学们能够更完全地参与活动并得到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里的同伴评价是学习性评价的一种,更多指客观评价,即学生对彼此课堂活动表现所给予的评分。笔者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评价可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被引入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活动适宜采用同伴评价?评价标准怎样来制定?

二、课堂操作范式和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笔者选择了自己所在高校的英语专业二、三年级各1个班,中文学院对外汉语教育专业二年级1个班共3个班的10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90%来自于广东地区,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只有9人。在本研究开始之前,只有英语专业二年级的班级开展过同学评分活动,而其他两个班没有,对于他们来说,同伴评价是一种新鲜的学习体验。3个班的课程不同,分别是视听说、听说和综合英语。

2.研究步骤。笔者在3个班都开展了影视配音活动,而在综英班又另外开展了段落试讲活动,而这个班在前一学期还开展过一次课文续写续演活动。笔者在开展这些课堂活动的同时进行了同学评分活动,具体操作步骤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是6~8个),每组选举一个小组长来计算小组平均分,笔者提前准备好印有评分标准和分数等级的纸条,在活动开始之前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并要求他们写上各组的名字以及所属的小组号。笔者的要求是让他们认真地观看同学的表演并给予公正的评分,最后评分的纸条都要上交,没有给予评分的同学要作缺勤计。笔者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性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要认真参与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评委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评分很仔细。笔者规定评分只评别的组,不评自己这一组以保障公正性。每一组表演完之后,笔者会留出3~5分钟时间算分、提问、讨论或休息,在这期间,各小组长会算出该组的平均分,最后这些小组平均分会由学委或者班长或者笔者自己来统计出班级平均分,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几分钟。如果1个班被分成6个组的话,每个组都会得到5个小组平均分和1个班级平均分,最后以班级平均分决定胜出的小组,该小组会有相应的奖励,其成员还要发表获奖感言。

活动结束后,笔者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问卷并发放给3个班的同学,收上来有效问卷96份。

(1)你接受由同学评分吗?

(A.Yes B.No C.don’t know)

(2)你相信同学评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吗?

(A.Yes B.No C.don’t know)

(3)如果由同学评定你的学期成绩,这部分占总成绩多大比例比较合适?

(A.10%或以下 B.10%~30%

C.30%~50% D.50% 以上)

(4)我认为自己给同学的分数是非常客观公正的。

(A.Yes B.No C.don’t know)

(5)我很清楚怎么给同学评分。

(A.Yes B.No C.a little D.don’t know)

(6)给同学评分让我更认真地去听他所讲的内容。

(A.Yes B.No C.don’t know)

(7)我认为教师应该对评分标准有一个统一规定。

(A.Yes B.No C.don’t know)

(8)我认为这个评分标准应该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制定。

(A.Yes B.No C.don’t know)

(9)我认为只要自己的评分标准前后统一就行了,不用硬性规定。

(A.Yes B.No C.don’t know)

(10)我认为同学评分比教师评分更客观公正。

(A.Yes B.No C.Same D.don’t know)

(11)同学评分更能调动我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A.Yes B.No C.Same D.don’t know)

(12)同学评分比教师评分更能促进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

(A.Yes B.No C.Same D.don’t know)

统计结果:

3.数据分析。(1)问卷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同学评分(84.4%),并相信同学评分的公正性(63.5%),对自己评分的公正性也有一定的信心(72.9%)。他们认为同学评分更能调动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58.3%),“给同学评分让我更认真地去听他所讲的内容”(78.1%),“比教师评分更能促进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50%);“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同伴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评价的技能,也可以使学生与同伴及教师共同讨论学习中的不确定的内容,也会使学生对自己学习有更多的参与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过程教学和社会建构教学的理念。”(2)在一些大型的课堂活动中,同学评价比教师评价更有效率。在笔者操作的课堂活动中,一般活动完成后的几分钟内,学生就可以及时得到一个他们本次活动表现的分数,而这个分数等级90%的情况下和笔者心目中的分数等级一致;而且学生对于活动的自我总结以及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态度积极;同伴评价不能代替教师评价,但可以和教师的期末评价(如试卷)结合起来,对教师评价进行有效补充,在学期成绩中占据一定比例,57.3%的学生认为这个比例不能高于总成绩的30%。(3)同伴评价并不意味着节省了教师的评价时间,相反这种课堂操作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更高的挑战:首先,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对评价项目有相当清楚的认识,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和培训(本次问卷中,只有41.7%的学生表示“很清楚怎么给同学评分”,50%的学生是“a little”,说明他们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评价能力信心不足);其次,教师要能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生一起改进乃至制定一个公平公正的标准(在调查中,7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对评分标准有一个统一规定”,在有过评分经历的英语专业综英班,这个数据高达96.2%,而85.4%的学生认为“这个评分标准应该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制定”);最后,在评分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能及时反馈,这时教师的主观评价能够保持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方向感。(4)课堂同伴评分一学期以1~2次为宜,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有过3次评分体验的综英班表现出低于平均的接受度,只有61.5%,而3个班的平均值是84.4%,原因就在于对活动失去了新鲜感。而第1次进行评分活动的视听说班和听说班则表现出相当大的接受度,分别为97.2%和88.2%,对于同学评分的信任度也较高,分别为83.3%和61.8%。

三、结论

将同伴评价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是可行的,对于某些课堂活动同学评价比教师评价更有效率;同伴评价适用于需要全班同学作为观众的大规模的课堂活动,如课前报告、课文段落试讲、课文续写续演、影片续演、影视配音、课堂演讲、辩论等等,评价的标准最好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定,并在活动前有相关的培训,活动后有讨论和总结。

本次研究有很多不足:(1)对学生之间的主观互评研究不够,虽然采用了“同伴评价”这个术语,但内容更多限于客观评分;(2)在设计问卷时没有参考到更多有价值的量表,只是由笔者根据几次课堂活动的情况自行设计,科学性不够;问卷选项格式设计不足,收集时又过于仓促,导致有效问卷数量减少。以上问题都有待日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Chaudron C. The Effects of Feedback on Students’ Composition Revisions[J]. RELC Journal,1984.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汽车专业英语;形成性评价;英语课堂

一、中职英语课堂使用形成性评价的背景

首先,中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理工科类学校的学生难以摆脱英语成绩差的命运,这种心理体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极低,有部分人甚至产生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因此,仅以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往往难以完整体现中职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努力的程度。

其次,中职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尽量将英语教学和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使英语学习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不同,而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适合探寻更为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

第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 “以过程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为目的。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近年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对评价形式作了不少有益的改革和尝试,由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单一形式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形式转变。

二、中职英语课堂使用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教育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认为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使用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如何在知识建构中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传统一元智力理论的局限,认为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每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突出,而其他几项相对逊色。多元智能理论对评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①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而非判断学生的优劣;②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角度是多维度的。

(三)形成性评价理论。

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评价专家斯克里芬提出。之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这一评价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协调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强调通过多渠道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各种学习信息,侧重学生学习进步的纵向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

三、形成性评价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场地。笔者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我校08级、09级、10级三届汽修专业学生的《汽车专业英语》课堂中尝试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测试性评价。

(1)前测:包含该课程重点知识点的前测题在第一次上课时进行测试。通过阅卷,教师可掌握学生对汽车专业英语认知程度的第一手资料,有助安排教学进程和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2)单元小测试:三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小测试,用以反馈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状况。

(3)后测:课程结束时进行后测,与前测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尝试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以便改进教学。

将每次的测验、测试或考试结果进行记录,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测试的目的不是分辨好坏或赛出优劣,而是对自己学习的阶段性反思,以促进下一阶段的进步和发展。

(二)非测试性评价。

(1)问卷调查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方法和策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以及元认知调控的情况。

(2)观察记录:对学生每节课的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进行观察记录。考勤情况由班级考勤员负责记录,学生课堂表现由英语课代表负责记录,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由任课教师负责记录。观察记录的评分作为评价方式,但它的评分内容不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础,而是以其学习态度和表现为基础,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小组问答竞赛:每一到两个单元的学习后进行一次小组问答竞赛。竞赛的方式可以是授课教师根据词汇学习的重点内容出题,小组回答问题,分数最高一组胜出。也可以小组轮流出题考其他小组。例如:猜词竞赛。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用中文说出汽车发动机两大机构某一部件的位置或作用,其他小组猜测其英语词汇,回答正确的获加分。每个成员回答问题的次数限制在两次,以此鼓励小组每个成员都参与竞赛活动。甚至课堂教学时间宽裕的时候可以两种方式同时使用,记录每次竞赛的结果,并在全班公布。小组问答竞赛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又可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做出形成性的评价。

(4)游戏:每一单元结束前都预留游戏时间,教师设计一些新颖好玩的游戏,如找朋友、攻破堡垒、编织词网、击鼓传花等游戏,巩固单元词汇的中英文意思、新词汇的发音和判断词汇的分类等。例如:在“找朋友”的游戏中,教师在班上随机派发印有汽车词汇的中文或英文的小纸片,然后学生寻找配对的中文和英文单词,找到之后将其中英文读出来,发音正确者获得相应的奖励。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 “做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和巩固教学的重点内容,又帮助任课教师检测教学效果,考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该课程重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之一。

(三)多元性评价。

(1)自评式:每月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评价表上对自己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学生撰写一份汽车专业英语学结。这是形成性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自评和自我总结是一种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一种反省、监控和调节,是学生内在学习意识的觉醒,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重要过程。只有将学习自评和学习自我总结这个环节做好了,学生的学习才更具自觉性和自主性。

(2)互评式:每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各方面表现,随机发放评价表,让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他评式:每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情况,对其在学习评价表上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该课程和该任课教师的教学在评价表上进行评价。

(四)描述性评价。

描述性评价可分为口头描述性评价和笔头描述性评价。该课程的描述性评价主要是口头上的,渗透在每一节英语课的课堂当中。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有一丁点进步、改善或自我突破,都要及时进行口头上的激励,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英语学习体验。中职生渴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这种情感上的依赖也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之一。

所有以上各环节的记录、评价、加减分等都放在学生学习记录卡中,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课程结束时统计分数,占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30%,最后得出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四、教学反思

(一)应正确看待形成性评价,了解其局限性。

任何评估工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设计评价表和参与评价的主体是人,人带有主观性,因此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警惕,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评价标准要统一,评价前作必要的说明,以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如有必要,可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使用,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应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在《汽车专业英语》课堂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手段,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例如设计前测题和后测题,设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设计竞赛题目、设计游戏项目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教学科研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方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中职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挖掘其学习英语的潜力,调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及时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洪萍.关于职业高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交流平台,2010,(5).

[2]刘伟.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夏友红.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0,(10).

[4]王京华.形成性评价对英语学习策略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6,(4).

[5]岳华丽.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尝试[J].职业技术,2009,(7).

第10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成功体验;健康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95-02

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教师,除了要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懂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或者同伴多肯定自己的优点,积极发现和感受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获得他人认同。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不断地锻炼和尝试中获得自信、快乐和幸福感。

在多年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因素和他们的优势特长,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借助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制定了“三年划”的教育目标,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苦练三年,收获成功”。在初中三年中,要发掘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为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个人的成就给予肯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让学生收获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从学生入校的第一个星期,“三年计划”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三年计划”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收获开心、幸福和成功的体验。

1.书法比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功课学好,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练习,肯定能写出一手好字。于是,书法比赛对于那些功课学不好的学生来说,是调动他们积极情绪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给他们创造“成功体验”的最佳方式。于是,书法比赛成了我三年计划里的一个长远的目标。

2.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很多学生学不好数理化,背不了英语单词,弄不明白政史理论,从未获得过学科成绩的奖励,但是他们有丰富的语言和情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够在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比赛中找到自我。于是,这些活动就成了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

3.文体比赛。学习不好,不善于言辞,也不能静心练字的学生,他们或许可以从文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开展文体活动、体育运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成功、收获快乐的平台。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向全体学生公布了我的“三年计划”内容:

“三年计划”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年,在这一年多的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具体方法、感受和收获如下:

一、比赛机构的建设

在比赛之前,首先成立班级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工作安排。从初一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班级选定语文组长,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形成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具体的工作安排。主要的工作是选好评委和活动的主持人,并列出具体的活动过程和评分标准,活动前进行培训,活动开展时在现场进行指导,直到学生能完全掌握比赛流程和评分方法。

在整个活动比赛中,活动机构有:书法比赛小组、讲故事比赛小组、朗诵比赛小组、演讲比赛小组、辩论比赛小组、才艺比赛小组、体育比赛小组。具体组员由语文组长、文体委员和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组成。在活动之前,公布比赛的活动规则和评分标准,在比赛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现场量分,每场比赛结束后都进行点评。点评人员主要由组长、评委和活动老师组成,有时候也请在场的学生或观众点评。所有比赛活动均要评出奖项,并颁发奖品和盖有学校公章的荣誉证书,还要把整个颁奖活动现场拍摄起来,把获奖学生的相片帖到班级学习园地的“成功记忆”板块中。给获奖学生提供一个获得众人认同的高峰体验和真正成功的幸福感,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从整体上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

二、具体方法、感受和收获

(一)书法比赛

1.过程和方法

每周进行一次比赛,由书法比赛小组量化评分,取平均值来决定最红比赛成绩。比赛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获奖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30%以上。

书法比赛之前先向全体学生介绍写字的方法和书法比赛的好处和评分标准。比赛前先让学生的在草稿本上练习5分钟,待静心后才写到指定的书写本里。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好每一个字。比赛后不急于拿自己的成绩跟其他人相比,先拿自己今天写的字跟以前写的字进行比较,并进行自我总结,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2.效果、感受和收获

经过一年多的书法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书法比赛中认真练习,并能把书法比赛的精神用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每次的集中考试和检查作业,整体的书写效果都很理想。

在书法比赛的问卷调查中,128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书法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许多学生都能在书法中学会认真做事,部分学生还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当他们站在书法比赛的领奖台上时,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是书法比赛让他们在读书生涯中拿到了珍贵的第一张奖状,这令他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125班70个人中有68个学生赞同开展书法比赛,并学会了用书法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全班97%的学生都能从书法中获得自信、欣慰、和心灵的宁静。

(二)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

1.过程和方法:

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全部学生都参加。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每周进行一个小组的比赛,选出一获胜者参加期末的复赛。初赛中落选的学生若还继续表现自己,可在比赛结束后跟组长申请参加复赛。初赛阶段评委以报名的形式组成,复赛阶段评委则由民主选举产生。

2.效果、感受和收获

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初一的第一个学期先开展讲故事比赛,这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孩子来说比较适应;在初一下个学期,在语文课堂上我注重对朗读的训练和方法、技巧的辅导,并选定课内的一首诗歌作为朗诵比赛的篇目。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从而增加个人的信心。在比赛之前,我还会对所有的学生说:“当台上的选手,紧张了、忘词了或者是听不见声音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掌声鼓励,对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我们也是用掌声来表示赞赏和祝贺。记住,我们支持和帮助的最好方法就是掌声!”因此,台下的学生都学会了用掌声来鼓励和赞赏他人,台上的选手也都能从同学的掌声中获得自信。

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讲故事比赛和朗诵比赛之后才能开展难度较大的演讲比赛。对于高质量高标准的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成功体验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经过三个多学期的训练,我对学生进行了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在整个活动中,很多学生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练,第一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说话、读书和表演。虽然第一次很紧张,说话也很小,但在经历过几次之后,慢慢地变得镇定起来。特别是在得到同学的掌声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在两个班级的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开心、快乐、全身心放松的感受;60%以上的学生都能从比赛中获得自信,并获得了超于自我的成功体验。125班97%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以前的不敢在众人面前露面发展到现在能大方、自然地站在讲台上说话、读书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内心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欢,并希望老师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三)体育比赛

在开展的篮球、拔河、气排球的比赛中,篮球和拔河是以组别的形式进行的,气排球则是以抽签的方式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循环比赛。

比赛前,我打好“阳光体育运动比赛”的表格,安排好裁判、组长和比赛流程,并附带比赛规则和奖励方案。

活动安排一出来,学生们都非常兴奋,并做好比赛的准备。比赛时,场内场外的学生都异常兴奋,叫喊声、掌声连续不断。整个比赛下来,班级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精神振奋了,往日消极和郁闷的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

活动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第11篇

自1999年国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以广播电视大学和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网络本专科在校生数已达600多万人[1]。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五所省级开放大学相继挂牌,正式拉开了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序幕。质量一直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广播电视大学能否成功实现向开放大学的华丽转身?规模如此庞大的中国远程教育能否赢得学习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远程教育院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如何测量和评价远程教育质量、进而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远程教育院校等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正在从关注资源投入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习投入[2]。例如,美国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英国的“学习满意度调查(NSS)”、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CEQ)”等。其中,学生学习性投入被认为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学习性投入理论开发的测评工具NSSE已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具之一。在国内,由清华大学牵头组织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也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为我国普通高校开展学情监测、自我诊断和质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参考。然而,以学生学习性投入作为映射指标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在国内还仅限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始终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测评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通过开展远程学习者学习性投入调查,了解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及对院校支持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测评,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二、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学习性投入”,与其相近的概念还有“学生投入”“学生参与”“学习投入”“学业投入”等。研究者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并不一致,总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两类。第一种是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将学习投入看作是“学习倦怠”的对立面[3],多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例如,Schaufeli等把工作投入的概念引入学校教育中,提出学习投入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种成分[4];Fredricks等则认为学习投入包括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维度[5];还有研究将学习投入作为一个变量,研究该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或教学变量的关系[6][7]。第二种是从个体与学校交互作用的角度,将学习投入看作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8],多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例如,目前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学情监测中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学习投入的理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乔治•库(GeorgeD.Kuh)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学习性投入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性投入的本质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有效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以及院校为鼓励他们更好地投入所提供的支持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水平就越高,同时这样的院校通常也被认为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9]。根据这一理论假设,美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做法和要求、学生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10]。在评价指标上,不同时期的问卷设计略有不同,如NSSE(2007版)包括学业挑战(LevelofAcademicChallenge)、主动合作学习(ActiveandCollaborativeLearning)、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Interaction)、教育经验丰富度(EnrichingEducationalExperience)和校园环境支持(SupportiveCampusEnvironment)五大指标[11];NSSE(2014版)则包括学业挑战(AcademicChallenge)、同伴学习(LearningwithPeers)、师生交往(ExperienceswithFaculty)和校园环境(CampusEnvironment)四大指标[12]。在国内,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也引起了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的关注。2007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引进了NSSE调查工具并对其进行汉化,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自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NSSE-China问卷设计包括两大指标体系:一是保留了NSSE(2007版)的五大可比指标;二是对NSSE原题目进行重新组合,并自主开发部分题目,形成了七大过程性指标[13]。截至2013年,已累计108所高校参与调查、参与学生超过30万人次[14],产生了学情调查报告、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等系列研究成果[15-17]。与普通高校相比,我国远程教育院校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关注尚显不足。根据CNKI文献检索结果(检索日期:2015-1-1),目前仅上海电视大学青浦分校开展了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的问卷调查[18][19]。但该研究是从个体心理的视角了解远程学习者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并不是从个体与学校交互作用的视角来了解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与NSSE和NSSE-China所使用的“学习性投入”还不是一个概念。现代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区别。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一套适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情境的学习性投入调查工具,开展基于学习性投入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测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

以研究者所在单位为样本院校,采用分层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2012秋、2013春、2013秋入学的三个年级中,选取在校生数较多的法学(本、专科)、行政管理(本、专科)、工商管理(本、专科)、会计学(本、专科)、护理学(本、专科)、土木工程(本科)和建筑施工与管理(专科)等专业为样本专业,问卷依托专业问卷调查网站(调查时间:2014年6-8月),由各分校和相关工作站具体组织学生在线填写。共回收问卷1764份,其中有效问卷1394份,有效率为79%。

(二)工具

根据规范的调查问卷编制流程,设计开发“远程学习者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测评工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评分值域为1-5分(部分题目为反向记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得分越高,代表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越高,根据学习性投入理论的假设,它所映射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也就越高。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

1.维度设计与题目编写

综合考虑相关理论、专家建议和NSSE、NSSE-China等比较成熟的问卷设计,并结合前期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将问卷结构设计为四个维度:学业要求、个体努力、人际互动和院校支持。其中,“学业要求”考察远程学习者对院校设置的课程要求的感知与执行情况,主要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设置观测点;“个体努力”考察远程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等;“人际互动”考察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情况,包括合作学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院校支持”考察远程学习者对院校提供的支持服务的利用和满意程度,包括信息的、资源的、情感的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改编已有问卷和自行编写,共收集到原始题目167个,经过合并含义相近的题目,删除不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情境的题目,剩余题目51个。又经过小范围试答和专家审定,最终确定保留的施测题目34个。

2.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利用SPSS将回收的1394份有效样本平均分成两组,一组用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组用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确定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探索性因素分析(n=695)。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先对所有34个题目进行项目分析,以删除项目鉴别度较低的题目。采用极端组检验、题项与总分相关、同质性检验等方法[20],共删除6个鉴别力不强的题目。对剩下28个题目采用主成份分析、直接斜交旋转的方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样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86,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0.001),说明样本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1]。经多次探索与反复比较,删除因素载荷较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有相近载荷量的题目10个,最后获得因素载荷>0.40、共同度>0.20的题目18个,累计解释总方差61.812%。(2)验证性因素分析(n=699)。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选择学业要求、个体努力、人际互动和院校支持四个因素为潜变量,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χ2/df<5,RMSEA<0.08,GFI、AGFI、NFI、IFI、TLI、CFI等均>0.9,RFI非常接近0.9。根据相关判断标准[22][23],各项拟合度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适配良好,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正式问卷的信度、效度(1)信度。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如表4所示),问卷整体Cronbach'sα值大于0.80,各维度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0,说明本问卷及其各维度均具有比较理想的测量信度[24]。(2)效度。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使用的问卷遵从规范严谨的编制过程,保证了题目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远程学习者学习性投入的实际情况。结构效度方面,因素间相关分析显示,四个因素之间呈低到中度显著正相关(0.226-0.585,P<0.01),说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不可相互替代;各因素与总分之间呈中到高度显著正相关(0.598-0.840,P<0.01),说明各因素与问卷总体概念一致[25]。

四、研究结果

(一)远程学习者学习性投入的总体水平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进行分析,表5呈现了问卷总体及各维度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通过表5可以看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总体得分为4.058分,在分维度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业要求4.190分、个体努力4.155分、院校支持3.995分、人际互动3.791分,均超过问卷设定的中等临界值3分。具体到每个维度:(1)学业要求。该维度所有题目的得分均超过4分,如“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分析”4.27分,“对课程中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评价”4.12分,“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4.22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14分。这表明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目标设置整体较高,但同时,与书本知识的学习相比,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尚未被放在首位。(2)个体努力。在该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利用网络搜索所需要的学习资料”4.48分,其次是“集中精力听老师的讲解”4.44分,“遇到学习困难,我总是想办法克服”4.33分,这表明远程学习者有着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意志,利用网络手段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得分最低的是“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80分,这与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感受是一致的,与回答老师的提问相比,远程学习者似乎更乐意做一个单纯的聆听者。(3)人际互动。该维度得分是四个维度中最低的,这说明在现代远程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课余和老师讨论课程中的问题”3.48分,“课余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3.86分,“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03分。这说明,从对象来看,远程学习者更愿意与同学互动,而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从情境来看,基于具体学习任务的交互明显高于课外自发交互的水平。(4)院校支持。在该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及时告知课表、作业、考试等信息”4.55分,其次是“学习资源能满足我的需要”4.11分,得分较低是“提供缓解工学矛盾的建议”3.89分,“活动,让我有归属感”3.85分,“提供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激励政策”3.58分。这说明远程学习者对院校提供的信息服务和资源服务比较满意,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而在情感和激励政策方面的支持服务还不够完善。

(二)远程学习者学习性投入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时长的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别的远程学习者,在学习性投入总体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学习层次的远程学习者,在学习性投入总体和个体努力、人际互动、院校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学业要求维度(t=3.985,P<0.001)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本科层次(M=4.268,SD=0.593)显著高于专科层次(M=4.129,SD=0.708)的得分。(3)不同年龄段的远程学习者,在学业要求、人际互动、院校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学习性投入总体(F=2.935,P<0.05)及个体努力维度(F=7.544,P<0.001)上的得分差异显著。事后比较结果表明,在学习性投入总体上,“36-40岁”的学习者(M=4.154,SD=0.42)显著高于“≤25岁”的学习者(M=4.003,SD=0.547)的得分;在个体努力维度上,“≥41岁”的学习者(M=4.294,SD=0.554)和“36-40岁”的学习者(M=4.347,SD=0.516)都显著高于“≤25岁”的学习者(M=4.078,SD=0.609)的得分;“36-40岁”的学习者(M=4.347,SD=0.516)显著高于“26-30岁”的学习者(M=4.137,SD=0.546)的得分。(4)不同学习时长的远程学习者,在学习性投入总体和个体努力、人际互动、院校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学业要求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3.876,P<0.05)。事后比较结果表明,第四学期的学生(M=4.255,SD=0.606)显著高于第二学期的学生(M=4.140,SD=0.686)的得分。

五、结论与讨论

(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总体较高,但部分维度尚有提升空间

研究发现,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总体及各维度均处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业要求维度得分最高,个体努力维度次之,得分相对较低的是院校支持和人际互动两个维度。这说明,从学生学习性投入的视角来看,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是较高的,并非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学历注水”[26]。调查数据表明,学习者认为远程教育的课程目标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的,而他们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也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在家庭、工作等各种事务繁忙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参加学习活动;为了完成平时作业和通过考试,搜集、查阅了大量的学习资料等。另一方面,调查数据也反映出现代远程教育中人际交流相对缺失、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尚有提升空间等问题。因此,远程教育院校在坚持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例如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来弥补远程教育“师生准分离”的先天不足,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创造更好地环境。

(二)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在部分层面

差异显著,远程教育院校应重点关注投入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群体研究表明,性别和专业类别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学习层次、学习时长对学业要求维度有显著影响,年龄对个体努力维度及学习性投入总体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年龄层面,呈现出年龄越大的学习者学习投入度越高、年龄越小的学习者学习投入度越低的变化趋势,其中25岁以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最低。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远程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更加成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意志也比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更加坚定。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学习性投入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群体,远程教育院校应给予重点关注,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进行引导和支持。

(三)学习性投入调查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测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12篇

【关键词】构建;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对辅导员进行考评,通过考评,奖优罚劣,激励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一、考评原则

考评对高校辅导员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影响,需要坚持以下原则来制定科学的考评方案。首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平是针对每位辅导员所得到的评价而言的,每位辅导员所带班级的专业、年级都是不同的,有的差异还较大,在制定考评方案时务必要尊重事实,看到差异和不同,以确保公平;公正意味着要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增加硬性指标,多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减少主观评价,要对考评方案进行多方论证,确保考评的公正;公开即使针对考评的过程又要针对考评的结果,要坚持公开原则,要让辅导员明确考评内容、考评方式以及具体的考评程序,公示考评结果,让每一位辅导员明确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公开相关佐证材料,以达到透明和互相学习的目的;其次,坚持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相统一的原则。辅导员的很多工作是难以用数据来衡量的,考核方式要注重主观评价,特别是所带班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但注意在制定相关问卷时,要注重问卷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要建立学生、教师、领导三位一体以学生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与主观评价相比,客观数据在考核中应当是主要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辅导员工作的业绩是考核的重点,而这些业绩大多是通过数据反映出来,要注意平时数据和材料的搜集,在搜集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再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其自身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对学生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辅导员的考评要坚持既注重他们的业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重视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考评,通过调查问卷、群众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来更为直观地了解辅导员的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奉献和敬业精神,以及他们能否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

二、考核内容

辅导员考核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根据中央十六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相关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考评,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考评内容应主要包括五部分:(一)学风建设工作。学风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上课出勤、课堂纪律、学习氛围、同类专业班级的学习成绩是对辅导员学风建设考评的重要指标。(二)班团干部工作。班团干部是辅导员对班级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助手,也是育人的的标本和榜样,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很大层面上反映辅导员识人用人的能力,体现辅导员组建团队的水平,因此班团干部建设应当作为重点考评内容,通过对班团干部自身素质和开展工作能力的评价来间接实现对辅导员的考评。(三)学生党建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大学生入党不仅能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而且能增强党的活力,使我党永葆青春。选拔和培养学生党员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学生党员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必须重视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对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考察就是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考核,通过发放问卷和群众座谈来了解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情况,以此来评价辅导员党建工作的成绩。(四)特殊学生工作。当前高校的特殊学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学习上有困难,二是在心理上有障碍,三是在经济上较困难。特殊学生工作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特殊学生工作从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考评辅导员的特殊学生工作水平,要通过与特殊学生谈话来了解辅导员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的力度,通过让特殊学生填写问卷,来了解辅导员坚持以生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辅导员在引导和帮助特殊学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五)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使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有重要职责,要对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面试技能培训等服务,班级就业率是对辅导员就业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但要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仅要关注就业率,更要关注就业质量。

三、科学进行考评

辅导员的工作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要考虑到各辅导员所带班级的特殊性,进行分类考评。(一)根据专业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不同的专业分类进行。目前,在高校主要存在五大类专业,分别是文科类、理工类、农林类、艺术类、师范类(师范类院校在考评时,可分为文科、理工、艺术三类),五大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难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比较活跃,学习氛围较好,课程相对较容易;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较内敛,专业课难度较大,挂科率相对较高;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加活跃,是学校各类活动的佼佼者,但是文化课基础差,学习氛围不浓,组织纪律性较差。各类专业的不同决定了辅导员在付出相同的时间和精力时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对辅导员考评时,按专业进行分类才是比较科学的做法。(二)根据各年级存在的差异,以不同的年级分别进行。以一般本科院校为例,学制基本都是四年。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自制力较差,对大学生活比较陌生,各方面都需要引导,辅导员需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相对较多;大二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已经比较熟悉,对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能较好的遵守,辅导员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只要班委配备得力,工作成效就比较明显;大三是学生学习相对认真的时期,跟大二相比,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危机感,对学习更加看重,学习风气和氛围相对较好,辅导员只要稍加引导和督促就能事半功倍;大四的学生工作比较繁重,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减轻他们的即将进入社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大四的辅导员而言,压力较大,需要完成的工作较多,不仅需要较强的能力,更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鉴于各年级学生工作重点的不同,需要按年级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评。

要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考评小组成员可由校组织部、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后勤派出人员组成,以5-9人为宜。考评小组要严格制定考评程序,严格遵守考评规则,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相关调查问卷可邀请专家协助制定,以确保问卷的科学性。考评形式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自评主要是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自我总结,自评应不低于整个考评分数的15%,他评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通过群众座谈、个别访谈和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要重视他评,他评不低于整个考评分数的80%,特别要重视来自学生的评价,学生评价的分数应不低于他评分数的70%。要重视对问卷调查的科学分析,每部分打分都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杜绝主观武断,并允许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考核结果进行质询。

参考文献

[1]许林敏,赵红灿,胡海山.辅导员考评内容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2]毛杰.浅谈360度反馈评价在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3]丁敢真.浅谈新形势下辅导员考评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7).

[4]王柏林.学生辅导员考评机制与退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5]吴海麒,介俊,谷敏.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工作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8(04).

[6]王楷,毛建平.斯金纳强化理论在辅导员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