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9-18 21:1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八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第2篇

“自主学习能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安排和规划学习节奏、通过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深化、进而找到问题切入点的一种学习能力。不同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这方面的引导。而在高中阶段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能为其日后进入大学学习打下扎实的铺垫,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消化。

同时,地理学科本身就蕴含丰富的知识结构,需要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特别在新课改实施后,新教材就学生在接受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形成更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本文旨在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简单的研究,并就此主题归纳出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针对现在高中教学的状况,教师们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说教”变为“引导”,让学生们从“被动的”、“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主动积极的展开学习。而地理学科,由于其综合性较强,本身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点,更加容易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剖析地理知识点原理,引导其自主学习

需要提醒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发性和独立性,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为教师,需要在课上清晰地剖析知识点的原理、讲解其脉络、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引导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总结

地理学科涉及到很多规律,包括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温度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和成因等。对于这些规律,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从时空、地域和演变几个角度,对这些规律进行提炼和总结。

2、归纳

归纳指的是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于试题的类型、出题思路、解题逻辑、对应知识点规律、答题技巧等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其答题质量和速度,理顺其思考路径和方法。

三、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这里的“思维方式”,指的是促使学生们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更全面的、不同的纬度和深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加深思维品质,脱离“僵化”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们这方面的能力,从各种角度去提问、并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其提高思维能力。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其学习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其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虽然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点丰富,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直接通过课本获取直观的理解是比较难的,或者说,地理课本上的一些内容都比较抽象,不利于理解,而刻板的教学又会让孩子们感到痛苦和无趣。唯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其主动的学习并且不断挖掘新的知识,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地理水平。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们的探索精神,诱发其自主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地理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运用情景教学;2、引用古诗文中一些对地理的描写;3、穿插历史故事在讲解中;4、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明亮的色彩和图片加深记忆;5、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辩论赛等。

五、引入“绘画”作业,增加课堂乐趣

地理学科的教学往往和地图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地图上的位置、区域形态,周边关系,进而解释其地域特性,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记忆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对应的地理文字描述,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乐趣,又能锻炼学生观察、记忆、组织、表达的能力,也利于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

六、开展户外地理活动

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性就是结合了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基于课本的内容和当地的条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户外地理活动,甚至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户外开展一些简单的研究,在整理、分析材料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其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温故而知新,完整建立地理知识架构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留心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

在每一次教授新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贯穿过去的知识点,循序渐进的理清新旧知识点的关系,使其成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八、运用多元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积极的评价,是建立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单一的评价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应该多指标、多层次、多方位的来评价学生。

第3篇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不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在灌输完大量知识点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得慢,而且容易遗忘,对于学生的创造力也起到了遏制的作用。面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当低下,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掌握一定的学法指导方法应该是目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一)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R,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二)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四)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D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2]。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第4篇

[关键词]目标教学;复习课;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体学科,它具有空间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学科中的每一单元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在实际授课时,都分成课时教学,使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如何恢复单元知识的整体面貌呢?地理复习课就成了必不可缺的环节。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归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实现高层次目标的落实,实现智能迁移,达到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目的。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私萄е幸桓黾其重要的课型,是整个地理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如何实施地理复习课的目标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

一般而言,复习课时间短、容量大,不可能和新授课一样娓娓道来,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复习到位,复习目标的优劣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想制定出正确恰当的复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复习每个板块的每节课时,应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还要知道应综合运用哪些知识,建立起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导学体系。在复习时,应将各部分知识归纳整理,精心设疑。教师在确定复习目标时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充分揭示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第二,突出本单元知识体系的层次及重点;第三,目标语言尽可能言简意赅,便于学生记忆,切忌知识点繁琐罗列而失去目标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可确定如下复习目标:第一,根据不同情况,熟练地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第二,掌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及重要枢纽;第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第四,掌握主要的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分布。复习目标确定后,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操作: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而归纳复习目标,指定学生回答后再向全体学生出示复习目标,学生与之对照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营造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目标,教师进一步强调复习重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前面列举的四个复习目标中,可把目标一运输方式的选择和目标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作为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复习目标,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总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两到三分钟完成,之后进入地理复习课的主体,即深化结构和复习提升阶段。

二、深化结构,复习提升

地理学科整体性的特点要求地理知识不能存在离散性,应通过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最大程度地恢复地理原貌。通过深化结构,使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驾驭整体的目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构架一个优质的知识骨架,便于学生学习。

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第一,找出本单元知识体系中的主线,找到各知识点,构建单元知识的总框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应地图,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认识。第二,重建知识网络体系,编制成新的单元,也就是不按教材顺序复习,而是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复习,对重要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打破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的界线,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整合和重组,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线索,使知识内容条理化,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整合在一起,从土地资源按用途及利用状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类型,引出每种土地类型具体的分布地区,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地区因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发展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又因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的不同出现了南北方农业的差异,经过这样重新组合,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分明,因果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深化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就是板书的过程。结构是内容,板书是形式,板书的设计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地理板书设计可分为四个类型,纲目式、结构式、表格式和联系式。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几种类型常常混为一体。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边板书结构,一边引导学生看图或回答,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照板书结合个人情况(存在的缺漏)进行自我弥补,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释疑答难。在时间分配上,深化结构阶段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再给学生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自我弥补和加深记忆。

三、检测达标

检测评价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复习质量的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习题,习题的组织一定要针对复习内容,拟定的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和梯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考试说明,让学生通过练习达成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除事先准备的题目外,也可根据课堂中反馈的信息追加题目进行练习,要注意题型齐全,地理复习题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和填图题。

在课堂操作中,教师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两三名同学可以就近交流,少数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扩大到小组讨论,然后用多种形式检查。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写错别字是常见现象,教师应边检查边点评,评易错的字,评易弄错的地理位置,评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或能力不足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可反复训练。为了避免学生在长时间做题过程中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可以引入对抗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出题形成题库,然后抽签、对抗,由学生评选出最优试题。这种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思维偏差,便于教师找出补救的措施。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好学生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教师对测评试卷的分析、讲评工作,在试卷测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分析并找出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进行补充复习。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既要明确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特别要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题目意向、灵活运用知识点、巧妙突破问题难点的能力。此环节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

四、课堂小结

最后剩一到两分钟时间进行总结,这是对整节复习课的概括和总结,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一环节可完成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回扣目标,重述本节课的重点;第二,对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加以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式就是归纳总结法,可由教师口头把本节的知识点重新简要梳理一遍,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或采用画“知识树”的方式,利用图示或表格揭示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的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时,最后总结时可以在黑板上梳理出知识框架图,通过框架图引导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特殊的气候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加了解。

总之,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符合地理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标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目标教学如同复习课的一把钥匙,若运用正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忠霞.目标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的回顾与反思[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第5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推进,微课、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混合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的时髦话题。如何借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手机和互联网等,实现生动高效的混合式学习,以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学习需求,突破一些传统实体课堂无法实现的技能传授,是众多教师教学面临的直接难题。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随后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做客新浪微访谈就“慕课”如何助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交流。不难发现,以涵盖“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正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逐渐受到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青睐,但是其推广需搭建专属的应用中心或公共服务平台,来实现众多平台间资源的共享和高校间学分的互认。然而,目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和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慕课”学分认定机制,尚在试点探索阶段,因此,“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推广规模较小,主要面向高校精品公共课程。相反,自2011年以来,翻转课堂因其既未完全脱离传统课堂教学,又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且对技术平台要求低、操作性强,而在我国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课程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借助翻转课堂,学生课前既可观看授课视频,进行预习,也可方便课后复习,反复观看、回顾、反思知识点。同时,教师也有了分身术,可以给几十名、上百名学生实施个性化、层次化的讲解。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应用较少,主要限于数学、医学、计算机等课程,而针对地理教学的研究不足。实际上,高校地理的全面性、抽象性和趣味性更适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且该教学模式在高校地理教学的应用可能比中学的可行性更强。一方面,高校所建的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较好,WIFI基本覆盖全校(可用于课堂测试学生直接网络反馈)、地理教学实验场地和展览模拟馆较全。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更加张扬个性,对学习的需求多元化,交流方式也多样化(QQ、微博、微信等)。此外,高校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初中生和高中生强,且自由分配的时间较多。为此,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实践,并通过学生反馈,总结经验,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翻转课堂高校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就是以教师录制视频为载体,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程,并完成课前练习,在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交流、答疑、归纳总结、练习等互动环节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上传授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的过程刚好相反,故称为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则是翻转课堂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翻转课堂由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四个要素组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指导者,两者通过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纽带作用紧密结合,见图1。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本文结合教学的三个阶段,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模型,并尝试应用于高校地理教学中(图2)。课前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制作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材、课前练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环节完成学生课前预习,以达到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并提出问题反馈老师,教师再对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备课中探究。课中阶段教师提出自己梳理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选择相应的问题进行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通过生生、师生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教师对整个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课后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课程学习档案[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作为学生期末课程结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通过反思和征求学生意见等方式来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完成教与学。课后学生则可以通过再次观看视频并结合笔记对知识进行复习及巩固。复习巩固时,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性或者快进等方式观看,对于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视频形象生动,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能促进大脑的记忆[3]。

3翻转课堂高校地理教学模式的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的许多知识都是很抽象的,人文地理的知识则富有趣味性。用动画、视频形式来演示抽象的东西会更容易懂,用图片、动画形式来演示人文地理的知识,趣味性更浓,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设计的翻转课堂地理教学模型,地理课也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

3.1课前教学阶段

3.1.1确立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划分重难点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首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重难点的教学目标需要细分。比如“世界洋流”这一难点的目标细分为:什么是海洋环流?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都有哪些形式及其影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完成课前视频的制作,学生则根据教学目标来明确自己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知识。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盲目,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视频、课前课中交流、练习时才有针对性。3.1.2制作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传授过程是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堂上知识内化、交流等。然而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课前教学视频的好坏是翻转课堂成败的关键。翻转课堂课前教学的视频来源可以是自己录制的,也可以是网络上的优秀教学视频。课前教学视频以何种形式呈现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这是本文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是自己录制,怎样录制、视频录制多长。而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视频,则又可能会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不完全吻合,且视频的时间长短不能控制。随着微课在教育界广泛传播,它用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其视频的“主题明确、短小精悍、交互性好”等特点是非常适合作为课前教学视频的一种形式。作者根据微课视频的特点来创建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微视频[3]。微视频的知识点可以是一节课的重、难点,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可以是一个微视频或者几个微视频组成。微视频时间一般在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更能集中学习者的学习精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一节课中的非重点、难点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靠自己的自学能力,再加上他们在中学已经学过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相信这一部分自学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就把45分钟长的一节课化整为零,但又不是简单地把长视频切分成几段小视频。化整为零后的微视频来代替以前的满堂灌,学生观看微视频,完成练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来制作微视频,视频制作的工具或者软件也是多种多样的,如DV、手机、音频输入设备+屏幕录制、Camtasiastudio、会声会影、PPT、Flash等,本文在制作微视频时是通过以上工具或者软件混合制作的。除了微视频的时间长度外,其内容的呈现形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呈现形式可以是静态的、动态的,也可以是平面的、三维的。抽象难懂的知识用动态的、三维的形式呈现更容易理解,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例如“世界环流”的运动过程则是采用flas的动态形式替代世界洋流图静态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三维动画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自己制作难度较大,但通过其他方法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则是通过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下载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视频,然后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编辑,使其成为我们教学视频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微视频制作过程中的练习环节也比较重要,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试金石,也是老师作为课堂上知识点巩固和强化的方向标。习题要包括简单和困难两种类型,简单的习题给学生以信心,引导学生习惯自学,爱上自学。困难的习题在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精神的同时还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3.1.3观看微视频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教材和微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自己选择是在家里还是微机室,学习的工具可以是电脑、手机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微视频进行反复播放、多次暂停,经过独立思考后,对于自己的疑问,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公共教学资源、互联网等方式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找答案,然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生生、师生交流。经过自主学习后,完成课前作业。在“世界洋流”微视频中,布置了八道题,其中五道选择题较简单,一道填空题为中等难度,两道读图填空题难度较大,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3.1.4课前交流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和练习,发现自己的疑问,则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如QQ、微信、YY等交流软件进行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自己不能完成的练习和疑问提出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记录自己不能理解的疑问,并把练习和疑问一同反馈给老师,老师则对课前练习进行批阅并记录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梳理,确定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经过批阅习题,发现两道困难的读图填空题,完成的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洋流对气候类型的影响,洋流运动过程不熟悉,不能综合运用。针对两个问题,教师总结出三个需要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世界上哪些暖流、寒流影响了附近的气候类型;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的首航式上遭遇冰山,发生了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的海难,有人说,如果说这次航行的决策者懂得和重视地理知识,沉船悲剧不该发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条安全的航线;在澳大利亚的东部放置一个漂流瓶,几个月后,在美国东海岸打捞起了该漂流瓶,请问它的漂流路线是怎样的。

3.2课中教学阶段

3.2.1点评习题、提出问题课中首先对课前的八道练习题进行点评,重点点评三道读图填空题,并详细讲解解题的思路及方法。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同时提出教师总结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进行探讨。3.2.2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个性化辅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每个问题内部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需要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个性化辅导。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3.2.3成果交流小组讨论结束后,首先同一问题的各小组之间进行一次成果交流,确定讨论结果。然后不同问题之间进行成果交流,有不同意见的提出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对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点评。3.2.4总结知识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个性化辅导、点评等环节后,同学们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学生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是零散的,没有知识构架,不系统。这就需要老师总结知识,创建知识构架,串联各知识点,系统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3.3课后教学阶段3.3.1评价与建议凡事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我们才能进步,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创建了学生课程学习档案,用来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并作为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建立课程学习档案既可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又可以了解全班学生自学情况和课中参与度,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来调整自己上课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征求学生对上课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3.3.2复习知识同学们在进行知识复习时,可以把微视频拷入手机、平板电脑,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可以多次观看微视频,观看的时间、地点、进度和次数都可以自己掌握,能很好地达到复习效果。

4翻转课堂地理教学模式的学生反馈与总结

第6篇

一、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研读课本

第一题的答案课本上的原话(人教版必修一 地球运动一节),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般都能写出,,后面的,哪一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哪一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就很少有同学答出,即使勉强写出来了,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这说明学生在听课时,听得是一知半解,课下根本不看课本或是只粗略的看一下,对课本上的原理只是蜻蜓点水。这也是许多高三学生的通病,重做题,轻原理,重练习书籍,轻课本。

实际上,课本才是最经典的教材。高考考察的也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线,以生活中的地理为延伸,用地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本是高楼的地基,是大树的根,我们要重视课本,加强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可是仅凭老师课上布置给学生,课下要看课本,要预习课本、回扣课本。效果可能不好,一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我们想象的好,另外,课下的时间有可能叫繁重的作业给挤占了,没时间看。

加强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考纲的研读。高考考什么,考纲上有,教师要认真的研究考纲,研究考纲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研究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讲课或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时候才会少走弯路。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工作。看课本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的完成情况肯定不一样,有的完成的较好,有的可能差一些,有的可能根本就没有去做。这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督促工作。我们的做法是,每节课开始的前5分钟,听写上节课以及上节课之前的知识点(内容以课本为主),写不对的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因为任务不重,听写的范围上节课下课前已经告诉学生,题目2-3个,学生感觉不到很大的压力,很自然的就去看课本。

二、有效的地理课堂要优化课堂教学

第二题是做过的08年一道高考题,当时曾经给学生详细的讲过,答案让课代表也抄在了黑板上,这次提问还是出错。不得不让人深思。主要问题,一是不会答题,找不到思路,往往从地势高靠宇宙空间近这方面去答。二是语言的组织能力欠缺,东一句西一句,不知道在说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优化我们的课堂。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变讲全为精讲。以前的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生怕忘掉那个知识点让学生吃大亏,大讲特讲,讲到边边角角,讲到枝枝梢梢,鼻子眉毛一把抓,到后来弄得自己连哪里是重点也不清楚了。课堂上有效性教学大打折扣。

2.变重讲知识为重讲思路。通过第二题可以发现,即使学生掌握了表层的知识,对知识深层的含义不一定了解,题目出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学生就可能无法应对。这就要求教师我们的老师要思考,课堂上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我认为应该变重讲知识为重讲思路。把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把原理都讲明白了,即使环境变了,我们依然能以不变应万变。

3.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以前的课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有效性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其中问题的引导显得异常重要。课前老师要设计好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层次性一方面指问题要有层次,一般有易到难,另一方面问题要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提问的学生要有普遍性和个别性。

三、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7篇

2014年暑假放假的这天,学校统一发了一本书《做一流的教学能手》。因为之前曾经在学校听过报告,所以知道这本书是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林华民老师的著作。也是因为听过报告的缘故,对于林华民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多少有一些了解,不过也仅止于了解,体会不是特别深刻。

放假了,这样那样的事情需要处理,加上孩子也放假,一直没有安下心来好好地拜读。也就是最近才终于能够静心地拜读这本书。

这部书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空洞的教育理论,这里面阐述的很多教育观点都来自林华民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借鉴意义极强。书中所提出的“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课堂教学五种地方观”、“衡量教师的十把标尺”、“课堂教学的十种方法”、“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课堂教学的八先八后”、“课堂教学的双重要求”等通过生动的语言、简明的提法、易操作的建议,为引导广大教师走愉快的教学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尤其是教学实例更是个个出自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这使得本书的教育意义更大。这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当属第十一章“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和第十二章“努力打造魅力课堂”。

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第一堂课。学生对于学科老师的喜好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学好这个学科,因而多年来大家都普遍认为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难以改变,所以,用心地去上好第一堂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努力打造魅力课堂,把自己最真诚、最专业、最渊博、最幽默的一面展示在课堂上。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次聊天中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从初中开始我对地理就不感冒,到了高中也是没有起色,当初选择文理科的时候也是因为打怵地理差点“弃文从理”,既然选择了文科又不得不学地理!怀着很大的不安我坐在了文科的教室里,可是上完你的第一节课,我就告诉自己或许我的地理有救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给他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是面带微笑走进课堂的而且没有直接走上讲台,而是在教室里面溜了一圈,和同学们简单地交流了一下。他说他就是当时那些“被交流”的学生之一,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们觉得我是个和同学们心里距离很近的老师。有什么困难可以毫不羞涩地提出来,就像朋友之间一样。所以他告诉自己以后要好好地学习地理,争取能够把以前落下的都补上去。而事实也证明这个同学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地理不但没有给他拖后腿,相反还助他在当年的高考中文综成绩遥遥领先。这件事也让我感触颇深,也许有时候我们认为是不经意的行为就可能触动学生的小心脏,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让我至今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让自己不断地完善。

精心设计每一节常态课,目视全体授课,走下讲台落实指令,这些无疑都是林老师总结出的非常实用的理论。学习任务能否完成关键还是取决于课堂的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尽最大可能地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当然,这个“最大可能”并非是让我们把课堂的授课节奏安排得多么快,更不是尽可能多的教授知识点。恰恰相反,高效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知识点,因此精心设计和用心落实就成为教师的制胜法宝。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努力打造魅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面对学生的失败不挖苦,不讽刺,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对学生尽量做出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气氛一定是自由的、活泼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心理就会安定,放松,无拘束,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最动的课堂是互动互助,最和谐的课堂是人格平等,最成功的课堂是信心树立,最高效的课堂是当堂练习,最迷人的课堂是“五声”响起,最有价值的课堂是感悟人生。”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这无疑不是对教师课堂艺术的阐述。在学生每天有点滴收获的同时,我们也每天从中有了不少的收获。我们要学会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无效?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这样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8篇

一、趣味记忆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模式,为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西亚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图时,我让学生把西亚中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状,再通过胳膊肘这一轮廓引出西亚四周所环绕的“五海”:胳膊肘下方为阿拉伯海,左侧是红海,肩膀临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方为黑海,再往内陆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这样通过饶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确切位置讲明白了,易于学生记住、记牢。

二、图示记忆

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因此,利用地图教学和记忆,必然能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一些难记名称的城市,我让学生先在图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标出,从而通过图示记忆。又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等,黄河像个“几”字,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图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找出城市位置,加深记忆。

三、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的几个相对立或相似的知识点,从而记忆起来,费时少,收益大,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讲西欧大陆西部的岛国英国的海陆位置时,我让学生联想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日本,对比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岛国,但是两国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很大,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原因。这样通过对比分析记忆,提高了记忆效果。

四、因果记忆法

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体,所以在记忆地理相关问题时,要注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环境为线索,把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如:西亚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以这个问题作为“果”找出“因”来,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气候炎热、干燥。再以开始的问题作为“因”找出“果”来,地面河流很少,农业适宜发展畜牧业。这样通过“因”推导“果”或者由“果”分析出“因”来,记忆的知识就系统多了。

五、归纳记忆

对某些知识总结分类,串成一条线。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归纳后可知:①它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它是800mm年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③它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④它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⑤它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⑥它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六、字头记忆

在记忆一组知识时,可把字头排成一段文字,从而记住此内容。如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很难记,我在教学时按字头排成:“蒙回藏,维苗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哈哈傣黎美……”又如可把东南亚的国家名称的第一个字串接起来记:“新越印,马泰菲。”这样用第一个字来提示,学生便很快就记起全称。

七、重复记忆法

根据遗忘规律,只要及时重复几次记忆,就能提高记忆效率。具体做法如下:讲完新课,留点时间给学生识记,加强学生瞬时记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进行再点拔,一周后再重复提问一次,一章内容讲完后再把知识内容串一遍,再重复记忆一次,遗忘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八、列表记忆

第9篇

中考前夕,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点击鼠标)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红色线条)。

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十分踊跃):400mm。

师(拓展提问):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过渡):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牧业)。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提问):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岭―淮河一线)。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学生分组说出答案,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扩展):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展开):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另外两组同学)翻阅课本,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再次展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请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虽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但是,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省区)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世界范围)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第10篇

关键词:理答行为;学习有效性;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2-01

我们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理答行为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前期,对理答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理答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应,即教师根据学生所思、所答、所学是否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指导、点拨、引领、评价,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行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环境。

理答行为,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和高效,地理教师理答行为的有效、科学、艺术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总结出地理教师课堂理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增强理答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多次感受到:地理课堂中,教师理答意识的缺失,导致我们的地理课堂丢失很多精彩,课堂有效性受到影响。

案例1:一地理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时,谈到"西北地区怎么保护水资源?"师说:"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被称为我国三大奇迹,你对坎儿井,有何感想?"有些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知道坎儿井是什么,没什么感想。"师说:"大家看教材P77图8-12,你们能看懂这些坑吗?"生答:"看不懂。"

案例2:一地理教师出差20天,回来上课,学生很兴奋,学习主题"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她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出差去重庆,你帮老师选择一下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1.最省钱;2.最快到达。"

"老师,你走着去,最省钱";"老师,骑马去、不累还省钱";"坐120去…";"做梦去…";"坐火车去…";"坐轮船去…";"坐飞机去…"

十四五岁的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敏捷,活泼调皮,这样很正规的导入,也能让他们像瞬时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面对学生们的不靠谱,她是很严肃地这样进行理答的:"20天没见,各位思考问题的速度与日俱增。

该教师面对学生这种状况,积极理答,短短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主题学习上,学习有效性得到提升。

2.重视理答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课堂中可能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考虑,把理答的预设做的尽可能完善。他们发展性理答的多样性、激励性理答的激励性、诊断性理答的引导性是典型的智慧理答特征。他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都曾经历过最初的充分准备过程。

3.理答突出教学风格,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预设,仅仅对我们的地理课堂理答行为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让地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但动态课堂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能被我们预设到,孩子丰富多彩的回答,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地理课堂的精彩就在于无法预设的理答行为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动态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理答水平。

4.理答关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智慧

有效、科学、艺术的理答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理答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上老师精彩有效的激励性理答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往往能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主题学习。

一地理教师的总结让我记忆尤深:"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是中国地势特征――三阶梯。其实,地理的学习也分三级阶梯。

第一级,就是这幅图的填写。只要有眼睛,认识字,就能够从地图上找准这些地理名称,并准确填在图上,不需要怎么动脑。如果你仅停留在这一台阶,充其量你就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第二级,就是根据我们所描画的这张图,提炼并分析地理信息,就像板书上咱们一起画的这个阶梯示意图,和咱们总结的地势特征这句话,这需要稍稍动一下脑筋。

第三级,就是右边箭头所指的这部分,今天所学的"地势和其它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最高层次的学习,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把今天所学和以往所学联系起来,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要仅限于做知识的容器,应该立志做榨汁机,把不同的蔬果调和成好喝且营养丰富的果汁,这样的学习才会让你变得聪明和智慧。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有学识,更希望你们在地理课堂上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地理课堂中,按照今天的学习模式锻炼自己的思维,勤思考,多提问,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随后,该老师还进一步归纳出了三段式学习方式:

(1)看图,明晰地图上的地理信息――第一阶梯学习:即地图上有什么?在哪?

(2)析图,分析总结地图上反应的地理逻辑――第二阶梯学习:即概括图中反应的地理原理性知识。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第12篇

一、简单有效的复习提问

每节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复习巩固,主要是衔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迅速集中大脑,投入到本节课中。所以,教师要恰当的设计提问的问题,运用灵活的方法,比如纸条提问、板书提问、口头提问、相互一问一答等,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简单 话语总结复习效果,并提出要求,学生会在思想重视并主动的做好课后的巩固记忆。

二、趣味性的导入语

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语,容易引起学生对本节 课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的带入教学情境之中,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开课时,我先认真的对学生说:“这个寒假,你们打算去哪里旅行吗?”学生大多摇摇头,我接着说:“我打算去海南。”学生羡慕的“哦”,然后我以一种征询意见的口气询问:“那么,你们建议我去之前做哪些准备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带雨伞,有的说穿的少点,那边热,有的女生建议做好防晒等等,我就引导学生,大家所言都与什么有关呢?对,天气和气候呀。学生马上翻书,急切的想了解该课的知识。

三、愉快的新课教学

初中生情感的主导因素之一就是愉悦,即“愉快教学”。愉快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这种教学法不仅给地理课堂增添魅力,而且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尤其对不爱学、基础差的学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课堂积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课堂的平易近人,这是对学生产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课堂中教师板起面孔,一字一顿,让学生大失兴趣。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并肯定学生的发言,从不同侧面分析并巧妙的纠正不对之处,让学生都获得满足感,觉得地理课堂属于自己。

愉快的地理课堂教学,还可以穿插有趣的地理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学得知识。比如,中国政区拼图游戏。沿海省区接龙,以每一大组为单位,坐着一组,半站的一组,完全站立的一组,组成我国三级阶梯的形状,并以地形命名,平原组,青藏高原组等等。在做游戏的情景和气氛中,不知不觉掌握的当堂的知识,而且体验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象力。

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用课件或者动画效果演示,简化了难点知识,教会了所学知识。比如学习板块构造时,我们用动画演示,把板块的俯冲和碰撞形象逼真的演示了。在地球公转这一节里,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产生的变化,用动态 效果演示,就比用语言讲述形象的多,简单的多。

四、开诚布公的评价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每堂课新知识学完以后,小组内先相互提问或者共同记忆等,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巩固。然后,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出一些典型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完成后,互换小组的答案,并给出分数,最后评价小组的成绩。学生对本组的成绩会很重视,并有集体荣誉感,他们会在下节课上更好的表现,并且争会失去的分数的。这种方法,能更好的激励学生,做到组荣我荣,组耻我耻。教师以客观的语言加以点评,从而完美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五、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