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20:5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主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据统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而国外企业一般都在4%左右甚至更高。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政策上或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所有制差别,削弱了政策应有的引导力。
2.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企业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3.在产业定位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也压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4.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
(1)政府要加大财税扶持政策的力度,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
(2)由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贴息贷款、无偿资助或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最需要由政府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并将为其进入产业化和商业性资本的进入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3)要强化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管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功能,及时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帮助和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商业信息中心,向小企业提供最新的企业硬件、软件和资讯方面的技术信息。例如,美国政府将集中于700多个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技术解密,以“扶持幼小的高技术工业,扩展国家经济基础”,这一带有鲜明产业政策色彩的科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
1.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等高效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较为普遍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和要素价格失真。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由于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较强,企业创新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假冒而侵占,因此,在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机就会减弱,而跟随与模仿的动机则会增强。正因为这种“免费搭车者”的客观外部环境,使许多企业惧怕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风险更小。
2.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而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据有关方面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5%。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较低,而且资本市场不够健全,风险投资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的渠道获得创新融资,缺乏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3.要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问题。
(1)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用法律手段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尽早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法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
(2)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常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管理人才等,因而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心理压力。从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看,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3)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柔性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促使员工开放思路,敢于尝试,使创新成为社会习惯。
三、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4月12日在北京的《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显示,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瓶颈。“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此项。其它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等。可见,人才和资金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
1.就中国现状来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1)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健全所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现象频繁发生。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也很少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支持。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投入到企业的很少,而投入到中小企业的更少。因为中小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宁愿贷款给有政府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愿意贷款给那些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创新只能依赖内源融资,这无疑会加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而效益差的企业则根本无从谈起。致使许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3.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
(1)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以及为中小企业的科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出口信贷、贷款担保等。同时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并要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例如,增强对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估与授信、开办保本理财业务、推广主办银行制度、开办租赁融资业务等。当然,其根本途径还是要通过中小企业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诚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
(2)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和人才问题。“人才是自主创新第一资源”,首先必须要在企业培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良环境,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同时,鉴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能力较弱,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包括,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提供信息、实验、中试场所,并以较低的价格租给中小企业使用。尽快建立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努力提高中国产品质量档次。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甚至可以通过项目联姻,建立由高校和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由企业来负责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联盟,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四、结论
小企业数量众多,是企业的主体构成,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数目最多的就业岗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到自身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提升中国科技、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只有让中小企业“愿意创新”、“踊跃创新”、“能够创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参考文献:
[1]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J].求是,2007,(05).
[2]陈俊: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立法支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1).
[3]陈俊:企业研发创新的立法保障[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06).
[4]Christensen.C.M.TheInnovator’sDilemma.HarperBusiness,AnImprintof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方案,研究和探索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廊坊市拥有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可见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要从大学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廊坊,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使多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前景辉煌。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参照《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等相关文件及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多媒体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适用岗位、人才缺口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附有两个开放题,给答题者反馈问题的空间。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廊坊市开办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高校的授课教师、学生及部分企业。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及75.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专业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6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尚有不足,6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学习与岗位衔接亦有一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5%的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31.2%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4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投入缺乏。
2.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研究
为加快科技进步和多媒体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以达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基于廊坊市产业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印前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室内装饰(展示)设计、网页与影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几个方面,故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设置如下专业:(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2)网页与影视设计专业。(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业。(4)动画设计专业。(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多媒体人才。
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3.1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3.2组织专业教师撰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及实习实训教材。这样便于将教师平时对课程的积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已经有基础课类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和专业类的《图形处理实训教程》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尚有《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实训教程正在编写中。
3.3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考试工作中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应用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建立“课堂作业——章节作业——综合作业”的三段式过程评价体系。
3.4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学生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构思、技术应用及实现过程,再辅以教师讲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多媒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难度、不同内容的课程题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基础课当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承担教学,但是近年来许多多媒体专业应用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因此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法投入。
4.2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媒体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
4.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帮助企业做到人才本地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近就业,专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所以校企结合是多媒体专业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因此,紧紧围绕促进应用和提高效率两个中心目的,将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拟提出“以应用促教学”对策,这是将高职多媒体专业建设应用于区域经济的一次教育尝试性应用研究,也是全新视角下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范例。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媒体专业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实践性作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告知我们,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创新实践教育遵循教育的实践属性,是培养创新人才中具体实践该属性的一种教育体系结构,是支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实践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能力等,因此,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努力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路径,进而实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遵循创新的认知规律,建设创新实践教育感知平台
1.把优化创新实践责任感教育作为必要手段
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创新的原动力调查表明,在他们的创新行为中,既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这些心理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还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
创新实践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根本方向,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高校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体现使命感的时代精神以下,途径不可或缺。
(1)通过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编辑出版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招新、学校承办国内外大型学科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创新活动,多形式多途径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受到教化、熏陶和启迪,激发、引导学生感悟创新、走进创新。
(2)邀请创新创业教育知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等来校开设课程或做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创业情操。开展“社会与人生”、“科学精神”、“我的创业史”、“大学生成才之路”等创新主题活动,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既注重创新能力,更注重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成为“责任公民”。
(3)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们努力使创造发明走出校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愿望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最具创造热情和活力的大学时代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开展创造发明,产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
(4)系统规划,贯穿始终实施体现责任感教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现实性与深刻性、层次性与针对性;学科竞赛题目的设计应尽量与解决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把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作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实践教学、责任感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情感和综合素质得到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2.把加强创新实践新知识教育作为内在动力
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是创新的基石,尤其是在掌握学科前沿新知识基础上富有批判精神、挑战勇气获取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更是可为创新提供直接驱动力。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构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新知识教育体系,搭建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专业最新动态为核心内容的新知识教育平台。通过教师的讲授、教材的更新和国内外专家学科前沿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知识。通过开展科技制作、自主创新研究和学科竞赛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新知识教育同时应教给学生如何去创造和批判,研究如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力支持创新行为。大力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面向本科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教学实验项目,推动以掌握新知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3.把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有效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创建过程中,有益的研究实践成效显现了其建设效能积极主流的一面,而从其对加强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内涵建设的角度去审视,实验区建设要以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潜质,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实验区的建设需要紧密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强和优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验区的建设需要探索构建以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的课程体系结构,研究课程及教学内容如何教给学生创造和批判,如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力支持创新行为;实验区的建设需要探索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激励学生获取新知识、坚持不断探究问题和进行实践训练毅力锻炼的有益途径;实验区的建设还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优化整合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构建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机制,多措并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坚持实践是创新基础,建设创新实践教育践行平台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神、品质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过程和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此阶段通过实践应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其次是在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兴趣中,开展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亲力亲为地体验研究实践过程,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力求形成成果;最后是将创新成果凝练提升到理论层面,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支撑大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平台应体现在以下的多层面、多元化举措。
1.系统化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在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将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不同层面且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内容来体现;将实践育人所包括的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关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成为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加强教师指导力量、更新教育内容与实践教学手段等途径,努力提高创新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全面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按照“3+1”等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学习落到了实处。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密切合作,聘请一批专家、教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或作为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个性化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倡导以本科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和自主研究课题为核心要素。计划要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实践。项目以问题为导引,以项目为载体,可有力促进教师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愿望要求教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计划的实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一创新教育实践载体对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教学模式,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成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3.立体化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创新实践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大学生独立创新创业的优秀品质得以集中体现和反映,以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特质的创新成就得以升华和彰显。
(1)通过共建研究机构,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其研究机构可以是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通过充分发挥校企间的优势资源,承担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研究,以及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改难题和新产品研发项目。项目研究期间,让学生全程参与在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科技人员指导学生,让学生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体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选择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业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整合、互补实践教学资源,构建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多措并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企业作为学校对口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单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教给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3)依托大学科技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利用优势学科或学科群创办科技产业园,学生结合专业所学,通过在科技园主持、参与创办科技产业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大学科技园中的科技产业资源,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项目结合生产、科研的实际任务,真题真做,使学生在“真刀实枪”中学会创新、体验创新、谋求创业,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水平。
4.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
学科竞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具有多样
性,同时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竞赛要求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明确支持竞赛题目所需要的理论,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这些理论和知识针对题目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还要具备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策划能力等优良素质和品格。
学科竞赛题目的设计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涉及的知识内容尽可能涵盖相关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知识体系,使参赛同学在极大的兴趣驱动下,在快乐的参赛氛围中,标新立异,富有挑战性地全程化、系统化体验创新。在自觉的创新行为中深刻体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科竞赛过程学生将设计方案通过动手操作转变成实际的创新实物作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同时发现并及时修正所使用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强化对参赛实物作品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过程。
学科竞赛要以多学科(专业)联动等形式加以推进,学校要加强职能协调, 将相关专业学生和专业资源进行调配,形成多学科搭接、多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科竞赛机制。同时,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同学顽强拼搏、精诚合作、砥砺意志、成就创新。
紧紧围绕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社会热点的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全程化、系统化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进行科研素养训练,在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彼得·F. 德鲁克. 创新与创业精神[M]. 张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刘川生. 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课题库;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32-03
当今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影响着社会众多领域。对新事物和新思想充满无限热情的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在改变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模式以及思维和价值取向。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网络化教学方式取代。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多次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部分,则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已把培养创新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摆到了突出位置。所以,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创新网络平台,将网络技术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目前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创新人才
由于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把创新素质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可见,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所以,创新人才,是指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建设也在迅速发展,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在校园网络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方面,高带宽、可信任、可控可管的校园网络环境已经基本建成。2011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发起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在回收的451所学校的问卷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超过70%的学校(333所学校)拥有超过3000个网络接口。绝大多数“211”高校的主干带宽基本达到万兆,出口带宽最高达7500兆,近40%(180所)的校园网出口速率在千兆以上。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在校园网和电子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研究较多,如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共享策略的实践研究等。我国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上也有所研究,如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利用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研究、创新型大学文化研究等,但是,如何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建设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少。
三、围绕创新课题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平台
国外大学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推出相关网络平台引导支持学生参与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结合国外类似项目的建设,我国各高校应在创新课题库、交流平台、开放实验平台、科研创新培训、成果展示及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创新课题库、课题来源及资金支持。①创新课题,主要以高校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中抽取和派生出的课题为主,鼓励学生们在跟随教师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和提出他们兴趣度高、主动性强,前期有真实科研项目的锻炼,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课题,这类课题不仅论证合理,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顺利。另外,也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新课题,聘请的相关学科专家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宏观指导,为他们项目研究提供各方面支持。创新课题库建设,要求各大高校加大对本科生参加学术研究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拓展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建立学生受益面广、申请形式多样、管理层次分明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目前,大学生创新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题陈旧、选题范围窄、创新课题不公开,创新课题数量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另外,学生选题缺少自主性,往往是先定教师、后定课题,在完成创新课题时,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实验方案做,学生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全变成一个操作工。因此,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网络平台上,必须开放大量新颖的课题,每个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己的创新课题,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及科技价值,吸引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组建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可以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或教师。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合适的导师,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交流平台。其中,包括创新论坛和专家答疑。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丰富,在非上课时间能够集中的可能性较小,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和沟通方式与现实条件产生了矛盾,而网络交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专题论坛、博客、聊天室、电子邮件、QQ、MSN及通过浏览器查询数据库中存储的问题及其解答等及时、有效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交流平台应开办专家点播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主需求来选择自己喜爱的老师进行答疑,并设立相应的知识库,将某一领域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归为一个知识库,方便学生查阅。这个平台为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参与者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互碰撞,能集思广益,易于激发创新动机,获得新的感知和新的灵感,同时又可以加强各学科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实验平台。近年来,各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纷纷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但由于经费不足且管理难度大,大多数学校只是把原来承担各种课程的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而没增设任何可以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平台,学生进入实验室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义不大。构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开放实验平台,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与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各学院将拥有的实验教学和科研资源公布出来,提供给其他用户,实现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增强各实验室信息的交互性和适时性,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自由地选择实验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自己动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4.培训中心。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或参与的兴趣不高,除了学校的推广与宣传不够之外,也跟学生缺乏一定的研究训练分不开。再有,很多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老师去研究课题,老师指导一步做一步,学生兴趣度不高,主动积极性差,也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创新训练。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非常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训,如麻省理工学院为帮助低年级学生以及没有参加过本科生科研的学生专门设立了“独立研究指导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部组织的“本科生暑期研究计划”,是专门针对那些有意攻读博士及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本科生,为本科生提供了与研究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因此,国内高校应多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对于缺乏科研经验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对于已有科研基础的同学,可以开展一些项目申报、前沿科研方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创新成果保护等培训内容,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沙龙、答疑会等方式,让学生先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再引导并鼓励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
5.成果展示。学生在成果展示平台,可以用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评论别人的成果。通过成果展示,可以促进学生对整个课题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研究活动和研究过程。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大家互相评论、学习和探讨,使学生的创新才智在思辨和争论中得以提升,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6.成果转化中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研究、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倾向,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高校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搭建良好的成果转化平台,打通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时介绍给高校科研人员,通过这个信息交流平台,各自从中遴选适合自身需求的合作项目,最终实现研究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
7.资源链接。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高校、图书馆等都应加大内部局域网或是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范围。学生可以通过该创新网站直接链接进行创新性实验时常用到的网站,如国内外专利查询、国内外开放数据库、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引擎、免费学术网站和其他高校创新教育中心网站等,节省查阅资料的时间和精力。
四、结束语
信息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代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现代教育模式,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发扬个性的能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通过自学、协作、探索等方式实现意义建构和能力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当前,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网站,虽然多数高校已建立了创新网站,但都不够完善,功能太少,如缺少对已完成的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平台,缺少创新项目的实验协作平台,缺少创新方面的知识培训,更缺少创新项目、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高校的创新网络平台几乎没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即使部分高校已建立了创新教育中心,但仍无法达到训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网站,能够促进科研资源信息的共享,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将来,这必定会成为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9(007).
[2]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四成高校超千兆,资金成首要困扰[J].中国教育网络,2012,(3).23.
[3]甘露,刘钟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06-107.
[4]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86.
[5]陈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一、三尺讲台写春秋
王树声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战线堪称典范,为广大中青年地理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王先生的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板图板画艺术、演示艺术、仪容动姿艺术和组织教学艺术均十分出色,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特点,具有高效果、高激励和高审美功能。这些功能全面体现了王树声先生的教学艺术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出王先生的教学特色是“育人为本、不断创新、突出能力、重视过程、方法灵活、务求实效”。
教学中认真钻研是王先生的一大乐趣。时期即使不能正常上课,他也在抄写“气象学”以弥补知识的不足。王先生订阅了多种杂志并关注地理学和教育学的新发展,1979年北京地理学会恢复活动召开年会时,王先生就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1982年高中开设地理课,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来讲,人地协调、环境保护的理念被引入地理教学中,王先生认为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极好机会,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知识,是他当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教学创新是王先生的一贯主张,他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把课教下来,而应该考虑学生是否听懂了、学会了、做对了、熟练了、能用了。当今的教学不是满足于记忆、理解就够了,而是要求会思考和应用。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会用,教师就要会教,会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路。告诉学生怎么想,大家可以讨论从哪儿去想,先想什么后想什么?”
王先生对新事物的探索一直贯穿在其教学中。如在课堂上引进讨论、竞赛,设计灵活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设计等。后王先生制作许多幻灯片,并写出“论地理教学幻灯片的分类及其应用”等论文。同时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普电影引入课堂,如利用《宝岛台湾》影片结合自绘幻灯片在北京电教馆上大型公开课“台湾”。学校建立了白昼放映室,将很多科普影片应用到教学中。
王先生对应用电教手段非常感兴趣,并热衷于尝试应用各种电教媒体,他曾说:“我深感通过声像教学确实可起到黑板粉笔挂图不易起到的作用。”2001年王先生被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聘为综合所所长,有机会接触电脑,于是向往已久的电脑学习开始改变其写作习惯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那时他已73岁。王先生觉得每天将背诵的诗词、对联敲进键盘是一种享受,看到自己打印出来的“作品”,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后逐渐敲得熟练了,又开始学做PPT,并用电子邮箱发信息和朋友进行交流,上网浏览信息,下载感兴趣的资料,查阅记忆中缺失的漏洞。他外出做报告、录像、讲课,都是自己做PPT。
二、智慧精神润无声
王树声先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倾毕生精力,影响着时下的教育生态,成就着地理教育的未来。无数学生与地理教学同行都聆听过王先生的谆谆教诲,领教过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欣赏过王先生的时尚思想,享受过王先生给予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营养,时至今日,依然指导着地理教育和研究工作。
王先生教学中非常注意“人”,即学生,强调教书育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他较早就系统地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方法,并且较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策略。在此基础上,王先生提出“重视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重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重视教学情境的创造,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开展课外活动,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和“改革考试方法,着眼于灵活运用知识”等见解,不但有利于中学地理教育与教学任务的落实,而且也有利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从王先生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基本规律,每一节课都能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从他的总结和回忆中也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一直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智能发展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先生意识到,21世纪的地理教育如何发展,取决于如何转变并确立新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扩展,反映出以王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地理教育工作者对跨世纪社会、科学和教育发展的敏锐审视,以及经过反思后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深化。
进入21世纪后,王先生对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生潜能挖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高考考场是考生能力的较量,也是考生潜能的展示,潜能的积累决不只是高三年级一年的‘功劳’,各年级都应为积累学生的潜能作出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牢固的空间概念、严谨的时间意识,以及遣词用句、谋篇布局的表达能力,都是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王先生的教育语录数不胜数,感染与激励着无数人。如他对“老与少”、“大与小”、“多与少”的认识:“年青时多向长者学习,成为长者时更要向年青人学习,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每人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地理教育也是如此,地理教师教学每前进一小步,地理教育事业就会前进一大步”;“团队一员每次带来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融汇后,带回的却是多项思考与收获”。
三、徐步亦如歌
86岁的王先生(1928年1月出生)正在做什么?他在为《地理教学新论》构思,为《区域地理》修编着笔,为“地理精品课堂”策划,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点津……正如王先生所言“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此生忙里过,难评苦乐多。
以情参世事,将寿补蹉跎。
履健思能静,心安气自和。
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自题小像
这是王先生在80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感谢这么美好的时代,给予我继续发展的机遇,一定要抓住它、珍惜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断发展,永葆教育青春。”王先生所撰几本书的书名都离不开理论、思考、实践等字样,说明王先生的教学生涯一直在探索、思考、实践。探索正未有穷期,“征帆不落,再启航程”曾是王先生过去的愿望,现在王先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再多做些事情、并做得更好。
王先生从未停止过在地理教育事业上奋斗的脚步。退休后,他离开了挚爱的讲台和学生,又成为对青年教师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良师益友。对于中青年地理教师的成长,王先生给予极大的关怀。他开放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并积极担任有关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还毫无保留地对身边的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都能热爱并胜任教学工作。经他培养的北京师大附中青年地理教师,都已成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为系统培养中青年地理教师,王先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大和中央电视师范学院主讲“中学地理教学”、“中师地理”、“中学地理教材教法”、“中师自然科学基础”(地理部分)、“地理教育研究”和“高中地理复习”等课程,并在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举办的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授课,曾为北京教育学院高级教师研讨班、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北师大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班等讲授《地理教学论》等课程。2010年以来,王先生又在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多次担任教学专家。
多年来,王先生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区的115个市、县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这些活动包括有关教材、教法、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学法指导、能力培养、电化教学的系列讲座,有关教学法、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教师成长之路的专题辅导,有关思想教育、师德教育、素质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演讲,有关更新教学观念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学术报告。王先生一如既往地显现出执着追求、谦虚谨慎、诲人不倦、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继续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
关键词:写作教学模式 建构 策略
“模式”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概念,但涵义并不是很确定。英语的模式(model)也有“模型”、“模范”、“典型”、“样式”、“型”等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这样的叙述:“对任何一个领域的探究都有一个过程。在鉴别出影响特定结果的变量,或提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定义、解释和预设的假设之后,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的阐述时,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为一个建设的模式;模式是可以被建立和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2]
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遵循写作学习和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在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或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比较固定的写作教学程序、教学方式。“新时期”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写作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写作教学模式建构层出不穷,如“新概念作文”“绿色作文”“文化作文”“创新作文”“生活作文”“活动作文”“网络作文”等等教学模式;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写作“模式化”、教师写作教学“公式化”严重的现象,致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缓慢。
写作教学模式需要不断解构。解构是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是为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为了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写作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建构。建构是为了教学秩序的建立,是为了教学的科学化,是为了教学行为的可操作、可模仿。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重构不是让老师教学“程式化”,而是让老师学会“教学创新”。为了解构学生的写作模式,促使写作教学走出程式化困境,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解构写作教学模式的方法,而且更需要有灵活、科学的建构模式的策略。
一、 树立写作教学模式建构意识
意识就是像感觉、心境、情绪、反思、记忆、思维和自我关注这样的各种形式的主观经验。建构写作教学模式意识就是对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有意注意。
首先,语文教师要肯定模式是客观存在和不可或缺的。在建构写作教学模式之前,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模式存在的客观性。写作有模式,写作教学也有模式。也许有些教师会质疑模式的运用会不会束缚教学,答案是否定的,更何况必要的“束缚”有时也是很需要的。这是因为,任何事物既有解放的作用,又有束缚作用,而这两种作用都是必要的。一方面事物的束缚作用(规则)可避免盲目性,防止混乱。另一方面事物的解放作用(自由)可避免格式化,防止僵固。这好比走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这是束缚,按规则走才会顺利、安全,这又是解放。再比如地球具有吸引力,也是一种模式,它使任何人都难以随意离开地面,这无疑也是束缚,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生存在地球上,这无疑也是解放。在教学领域,教师就是要肯定模式的客观存在,不断地建构模式和突破模式。
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主动建构模式的意识。查有梁先生认为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判断,一是看学校对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是否有深入的研究,二是看他们是否针对学校的实际问题建立了对应的“教学模式”,三是看他们是否在“教育实践”中有长远的、全局的打算。[3]可见建构教学模式不仅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到地方要建构办学模式,从学校到每位教师要建构适合本校本班同学的教育模式。“对许多学校的校长、教师,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建立各种教学模式的自觉意识。‘建模意识’不强,既影响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又影响教育实践的‘升华’。”[4]由此可看出建模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有自觉而又强烈的建模意识。要让教师们意识到:第一,建构教学模式不是教育专家的职责,不能够只停留在对现有模式的依赖和期待中。第二,并不是只有教育专家才有能力建构教学模式,一线的教师同样有能力建构。
写作是一种心智活动,源于对表达的需要。而传统的写作教学使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而失去了兴趣。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多年来一直受批判,建构新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和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起自主建构写作教学模式的意识。哲学认为,意识对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语文教师如果想改变当前写作教学现状、建构新的写作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要有建构写作教学模式的意识。教学管理者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教师们建模的意识。
二、 营造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教学设施、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等等。教学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而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环境创设也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查有梁先生认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育行政领导要学会构建区域性的教育发展模式――宏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每所学校的校长要学会构建该学校的办学模式――中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每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个性、所教学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微观层次的教育模式。[5]自主创新建构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办学和教学的大势所趋,语文教师有了自觉建模的意识后,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来促进模式的建成,因此学校和老师之间要营造建模的氛围。学校应该鼓励和积极提倡教师建构教学模式。我们可将教师自主建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本校语文教师所建构的写作教学模式开展建模交流会,语文老师之间也可以针对各自的模式互相讨论。
例如抚顺市教委及所属学校的各级领导就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对于已退休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有学识的老教师也非常器重,抚顺市教委将这些老教师聘为教学模式建构的顾问,在这样一个建模氛围之下,短短三年内,抚顺市的老师们就出版了《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中国小学实用教学模式》等书,重点概括论述了教师们建构的77个教学模式,并形成了“立模――说模――观模――评模――炼模――定模”的建模体系。使得广大教师不仅树立了建模意识,而且增强了建模的信心。各个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可以效仿抚顺教委的做法,根据写作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积极营造建模的良好氛围,在教师建构写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给予尽可能的技术上、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支持。[6]
三、 确定写作教学模式建构对象
建构任何教学模式都需要确定建构的对象,有了明确的建构对象才可以避免建模的盲目性。由于每个语文教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个性,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在建构写作教学模式时语文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自身的素质、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对象。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理论,或者模仿改造他人的写作教学模式等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建构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扬长避短地建构出最优化的写作教学模式,而且还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选择建构的对象时还可以参照学术论文选题标准的“小”、“新”、“实”、“土”这四个标准。“小”就是指选择的对象不能过于宽泛或者笼统,否则建模很困难。尽量从“小”入手,建构一个小型的适用本班同学的写作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从本班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建构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新”是指所建构的写作教学模式要新颖独特,摆脱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如果还是老生常谈,那么建模就没有意义,也无教学效果可谈了。“实”就是指要实用,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针对本班写作教学实际状况出发,建构既可行又实效的教学模式。不能只顾“新”却忘了“实”,导致写作教学模式好“看”而不好用。“土”是指建构写作教学模式时要有本土化意识,有自己的特色。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校本课程、本地区或者本学校的人文、地理、历史等文化方面的特色优势进行建构。
四、 选择写作教学模式建构方法
方法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策略和活动方式。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是指语文教师为完成写作教学模式建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步骤、手段、技术的总和。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有很多,归纳一下大致有四大方式,它们是:
1.基于反思实践,自觉建构的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地摸索,不断地积累经验,经过抽象归纳建构出规范的操作程序,形成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定型的建构模式。如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的建构。
2.基于理论引导,主动建构的方法。在理论指导下主动建构模式。其基本步骤是:第一,从理念出发,建构理论上可能的模式;第二,结合实际情况,建构实践上可行的模式;第三,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建构可信的模式。如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建构“研究性作文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念指导下建构的“网络写作教学模式”。
3.基于继承传统,创新建构的方法。继承传统模式,推陈出新地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其一般步骤是:继承――模仿――改造――创新。这一方法是通过对已有的教学模式(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的吸收、借鉴、改造,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如“非指示性”作文教学模式是郑逸农老师模仿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非指导性”模式建构的。
4.基于不同情形,多元建构的方法。针对不同课型、文体、文本、教师教学、学生群体等,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明确的方法。“新课程”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可根据不同的作文目的、作文条件、作文要求建构不同的模式。如“写实作文”与“写虚作文”,“生本作文”与“课本作文”,“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生存写作”与“生命写作”,“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等等教学模式的不同建构。[7]
语文教师要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建构,只有选择的方式方法恰当,语文教师才可以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等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模式相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但又适合自己学生的写作教学模式。
五、 提高写作教学模式建构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写作教学模式建构能力是语文教师建构写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综合素质。
建构写作教学模式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一方面它依赖于建模者的写作教学实践经验、直觉和独特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现作教学模式又极大地依赖于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语文教师如果想建构科学又合理的写作教学模式,必须要提高自身建模的能力。既要有实践经验做背景,又要有科学教育理论和写作教学理论做支撑。在不断解构、建构、重构写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提高建模的能力。
从学校方面讲,第一,校长要有建模意识,要有远见卓识,要带头搞教育科研,研究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整体建模方向和方法。第二,要尽量给语文教师建构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创造一些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专业发展的课程学习,多开展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等等。
从教师自身方面看,提高写作教学模式建构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提高语文教师自己的素质。教师要自觉地联系教学实际,分析本班同学的特点,钻研教育理论、建模知识,从做中学,从教中学,从研究中学,真正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建构的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模式作为写作教学与写作理论的中介,作为中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中介。
六、评价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结果
评价,作为一种活动,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评价的核心是建立在某些准则和价值标准之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的主旨是以目标为中心,通过学习者具体的行为变化来判断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写作教学模式建构评价是指对写作教学模式建构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即根据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搜集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各方面信息,对写作教学模式建构活动的价值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
评价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结果不是以语文教师建构了多少个写作教学模式来评价,而是要看写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所建构的写作教学模式能否应用、应用效果如何、有无推广的价值,都需要通过写作教学实践的检验。最终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判断标准。
写作教学模式是通过写作教学活动进行操作的,所以,探索最佳的写作教学模式不能停留于纯粹的理论――思辨阶段,还应采用实证――实验的方法,要让理论――思辨方法与实证――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一种写作教学模式的好坏与优劣,应当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得以验证。
总之,为了探寻最佳的写作教学模式,应该对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哲学的、方法系统的、实证――实验的科学研究。此外,也不能放弃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实证――实验。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同,最佳的写作教学模式不可能只有一种,因而也不能轻易否定某一种模式。现存的写作教学模式之所以是“存在的”,就在于它们有“合理性”;然而它们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它们还不为更多的语文教师“复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94.
[2]托斯顿.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Z].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3]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3.
[4][5]查有梁.论教育建模[J].高等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