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科毕业总结

专科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11 21:59:11

专科毕业总结

第1篇

1、通过岗前培训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企业文化和营业网点安全保卫等。

2、学习掌握人民币的基本方法,鉴别钞票真伪、点钞的基本技巧和其它中间业务技能操作。

3、学习银行的基本业务流程,包括以下方面:银行的储蓄业务(定期一本通存取、活期一本通存取、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通知存款等等),银行的对公业务(受理现金支票、转帐支票、签发银行汇票等等),银行的卡业务(贷记卡、信用卡、贷记卡开户、贷记卡存取等),银行贷款业务(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贷等)。

4、学习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科目设置和账户设置,记账方法等。

5、学习柜台和大堂营销技巧和服务礼仪。

二、实习阶段

1、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银行相关规章制度。

2、跟前台营业员学习银行的日常操作流程。

3、跟大堂经理学习大堂营销技巧、服务礼仪和解答客户咨询。

4、学习银行基础的安保知识包括:防抢、防盗、消防常规演练。

工作内容

第2篇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调查

Abstract:To know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accepted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accurate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and career guidance,707 nursing students are collected. The rate of students from the suburba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s 86.8%,while the eight urban districts is 13.2%;the average employment rate is 99.89%,and job suited rate is 98.0%;92.5% of nursing students work at the front-line in general hospitals that are third-class; and the rate of students admitted to the undergraduate is only 0.7%. Nursing graduates accepted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mainly from the suburba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Beijing.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job suited rate are high. The students' position is in general hospitals that are third-class. The students who choose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are rare.

Key words: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Nursing major; Employment; Investigation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整体水平以中、大专学历为主,高层次人才缺乏。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现代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的的职业专科教育。其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阶段。为优化护理专业队伍结构,加快专科护理的发展,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需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流向的研究[1,2]。本文对北京市某学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了解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单位、是否选择深造等信息,为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整体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学院2009~2013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707例毕业生。所有毕业生均达到学校相关规定,如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

1.2方法 收集教科办记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就业单位名称和级别等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统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2结果

被调查的707例毕业生中,男生105例,占14.9%,女生602例,占85.1%;年龄在21~24岁。其中,2009届毕业生114例,占16.1%;2010届毕业生118例,占16.7%;2011届毕业生151例,占21.4%;2012届毕业生146例,占20.7%;2013届毕业生178例,占25.2%。

2.1毕业生生源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生源地为郊区、县(大兴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的人数为614例,占86.8%;为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人数为93例,占13.2%。毕业生生源地以郊区、县为主。各届毕业生生源地情况,见表1。

2.2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92.5%的毕业生在三级综合性医院工作;5.3%的毕业生在二级及一级医院工作。选择专生本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仅占0.7%。各届毕业生所在机构类别情况,见表2。

3讨论

3.1毕业生生源数呈总体增长的趋势,并以远郊区县生源为主 21世纪以来,随着医药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4个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以中专为主体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我国护理教育突出问题之一。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呈总体增长趋势,符合我国护理学历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尽管护理教育的总体规模及高层次规模都在逐步扩大,但中专教育的规模仍然过大,护理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3]。国家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再次把护理人才定位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出应动态调整教育招生规模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预计,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从生源地看,5届毕业生皆以十个郊区、县为主,占86.8%;而城八区仅占13.2%。这种现象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教学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与城八区相比较,郊区、县经济相对落后,家庭以社会中低收入的普通家庭为主,教育教学规模及硬件设施较薄弱,本科及以上高校生源较低,造成此类地区高职高专生源比例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护士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8%。可见,即使是城八区的本科及以上医学院校生源,选择护理专业所占比例仍很小。他们普遍会选择其它更加热门的医学专业,如临床、检验、影像等。

3.2毕业生就业定位主要是三级综合性医院 毕业生就业领域以城区三级综合性医院为主,占92.5%;而到社区、农村的很少。护士人力资源工作领域分布不均。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技能是其就业优势。其属于劳动技能型人才,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工作作风踏实,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欢迎。但是,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据调查,2010~2012年北京市三级医院招聘的护士学历以大专为主,占64.30%;本科学历护士已经达到20.36%。未来5年计划招聘护士数量逐年增多,同时呈现出专科生逐年减少、本科生逐年增加的趋势[4]。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高职高专类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也会逐渐严峻起来。由此可见,一方面,国家倡导扩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规模;一方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竞争,甚至就业困难等问题。这种矛盾现象说明,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自身存在一定问题。其教育规模增长和教育质量发展不协调,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问题。因此,必须适度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让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各类医疗岗位工作。

3.3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很小 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护士学历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48,7%,大专学历占 42.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中专、大专学历所占比例较大。大量在职护士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本科学历的。北京市某学院5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继续深造的仅占0.7%。主要原因是,目前该专业就业情况比较乐观,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医疗卫生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加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在继续深造方面的就业指导,使其更好得适应将来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姜小鹰.我国护理专业发展与护士队伍建设[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

[2]胡雯斐.关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情况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30-31.

第4篇

在上世纪90 年代,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三分之一;新世纪前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总需求人数;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 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

课题组预测,即使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均1.5% 低速增长,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 万人,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呼唤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

大学毕业生供求呈现新格局

高校年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可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7600 万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750 万人,仅为前者的10% ;在本世纪前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1.3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400 万人,上升为前者的1/4 ;未来十年,预计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约为1. 4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将接近7000 万人,预计占到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数的一半。

上述情况表明,在第一个十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前10% 的高端白领岗位(在城镇就业岗位总量中的前10% 为高端白领岗位,20% 为中初级白领岗位,其余70% 为技能型、操作型的蓝领岗位);在第二个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岗位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在未来十年,只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

高等教育毕业生总规模与全国白领岗位补充需求数比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00 年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白领岗位总人数为7500 万人,比1990 年净增了18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2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1400 万人,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54%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只能满足30% 的需求,呈明显供不应求的状况。

2010 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人,比2000 年净增22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34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4800 万人,已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1.4 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职毕业生参与白领岗位的竞聘,获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领岗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白领岗位的竞争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课题组预测,2020 年全国白领岗位数将比2010 年净增2800 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数,未来十年总补充量为46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1 亿人,扣除少部分专升本和本升研重复计算的人数后,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数为9500 万人。

从三个十年比较来看,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成为必然趋势。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存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领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比例逐步上升。

过去20 年,白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1990 年的1100 万人增加到2010 年的5208 万人,增长了4 倍;而蓝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则由1990 年的103 万人猛增为2010 年的2347 万人,增长了22 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领和蓝领岗位数比值由1990 年的9:1 变化为2010 年的7:3, 今后这一比值还将进一步缩小。

(2)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增量趋势来看,白领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年白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前十年增加了752 万人,而蓝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 万人,相当于前者的1.8 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本专科毕业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向蓝领岗位就业,这有利于提升一线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构成和综合素质。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存量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总量中,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从1991-2010 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700 万人增加为3500 万人,增长了4 倍;农、工、建、交、商等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以及上人才总量由500 万人增加为4100 万人,增长了7 倍。1990 年机关事业单位与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拥有量比值为6:4,到2010 年反转为4.5:5.5 ;预计2020 年将进一步变动为3:7。

(2)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增量来看,全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量中,机关事业单位增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增量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十年间,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434 万人;同期,经济行业企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1681 万人,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 倍。上述情况表明,今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部门就业,而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多数高等学校毕业生由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二线城市就业,转变为面向以企业为主的经济部门和中小城市、乡镇就业。

鉴于以上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应由前一时期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通过人才需求预测,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有人提出,近几年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毕业生供过于求和就业难的现象,有必要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最成功的发达国家和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40 年代,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了70 年代,又第一个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再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 年代末,人均GDP3000 美元时毛入学率就达到了34%,位于新兴转型国家的最好水平,并在1995 年进入了毛入学率52%的普及化阶段。上述两个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效仿。

二、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30%,与美国82% 和韩国91% 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2010 年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10.1%,远低于美国的41% 和韩国的37%,只有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才能缩小这一差距。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可能条件来看:1、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5%),广大青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后,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规模年均递增40 万人左右;2、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2442 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348 所,高等教育的校园、校舍面积和其他办学条件均有很大潜力,具备可供发展的空间。

我们认为, 2012 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3700 万人,已提前达到了《教育纲要》原定的2020 年3550 万人的规划目标,数量和规模发展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而由于规模扩张较快,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场出现了局部就业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段时期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型到内涵发展模式,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在今后十年期间,应对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将每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 以内,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再增长,将有限的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分

工。根据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供求状况,优化学科结构,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过去十二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大理科(理、工、农、医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 年的56.8% 下降到2010 年的51.0%,其中大理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更是由1998 年的62.3% 下降到2010 年的49.3%。而同期,大文科(哲、经、法、教、文、历、管、艺术)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速(5.2 倍);大文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科总招生数增速(4.4 倍)。大理科专业的招生速度相对于大文科专业的招生速度较慢,反映在人力资源上的现象是:涉理工类岗位人员高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的提升幅度小于涉文科类岗位人员的提升幅。我国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工业化国家,其发展重心仍将是实体经济。

因而,对各高校而言,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优化各学科

专业的招生结构。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也是教育转型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占当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比例, 由1998 年的18% 上升为2010 年的49%。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毕业人数分别增长了6.6 倍、5.5 倍、6.3 倍。这些情况表明,整个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面向高级专门人才岗位为主转变为面向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岗位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中级专门人才为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中级专门人才为主,部分高级与初级专门人才为辅;高职高专生的培养目标以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重。以上可作为高等学校各级学生培养目标的大致参考,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学科分工和教育质量等可做出适当调整。

第5篇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第6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三段式论证法;归纳演绎法;正反对比法

引言:本科毕业论文是即学士论文,“学士论文应该表明作者确已较好第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按照学士学位授予的要求和日语专业四年级的教学大纲规定,日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用日文来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这就加大了写作难度,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选题过大、偏离主题、结构松散、缺乏逻辑、翻译味重、拼凑痕迹明显、抄袭现象较多、检测飘红率高等,对此,笔者结合多年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经验及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经验,来解析建构一下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法。

1.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分类法

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从理论方法来看,可以简单分为4大类:(1)综述性论文,即通过大量与论文题目相关材料的加工整理,系统分析、选择归纳、总结提炼,从而提出自己观点的。(2)评述性论文,即对作家作品或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和评析,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进行例证后得出自己观点。(3)调研报告性论文,即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采用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论文。(4)教学探讨性论文主要适用于师范院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或有过教学实践的学生,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经验性总结并探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可分为:词汇语法类、日汉对比类、日本历史类、日本经济类、日本语教育教学类、日本文学评论文(作家作品评论文)以及日本社会热点型论文等。

2.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法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要体现日语专业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更要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学生所学的日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并能对四年所学的日语知识进行整体的归纳和归纳。

选题一方面以学生自身的兴趣为主,另一方面更要尽可能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尽可能反映日语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日本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社会以及军事等热点问题,选择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选题应考虑自身的日语基础、读写能力以及学院当前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和院外相关资源的可利用性等。课题可以是教师提供选题,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还可以是教师的科研任务,当然也包括与日语学科及日本研究相关单位委托的课题等。选题类型应多样化,要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日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用日语进行论文撰写的工作能力。题目一定要做到大小要适中,以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充分利用手头资源和相关老师提供的资源,经过努力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和写作任务。同时还要做到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中,工作量饱满,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撰写任务。日语专业的选题要体现时效性和多样性,不能只是单纯的日语语言和文法,要同时兼顾日本文学、文化、教育、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内容,保证一定的更新率及类型的多样性,相继年级的题目年更新率不得低于60%。这样方能体现日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教学宗旨和目的。

3.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构法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大体上跟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一致,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一般而言,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由以下要素依序构成:封皮、目录、标题、诚信承诺书、日文摘要、日文关键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以及脚注或尾注)、参考文献、谢辞、附录。

3.1 论文题名

要求: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要旨,符合题录、索引和检索编制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5个汉字(含假名),尽量不使用副标题。

3.2 正文基本结构

正文的基本机构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即普通意义上的一、二、三级标题。原则上一级结构不能低于三个,也就是说正文不能低于三章。

3.2.1 一级标题

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要旨,符合题录、索引和检索编制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5个汉字(含假名)。一级标题及序号标示方法为:“第X(使用阿拉伯数字)章 (两处空格,下同)XXXXXXX”,原则上不得少于三章,也就是一级标题不能少于三个。

3.2.2 二级标题

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含假名)。二级标题及序号标示方法为:“X.X(使用阿拉伯数字)XXXXXXX”。

3.2.3 三级标题

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含假名)。论文小节题及序号标示方法为:“X.X.X(使用阿拉伯数字)XXXXXXX”。为避免论文结构臃肿繁杂,论文原则上不使用四级标题。

4.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1)论文标题页即扉页按各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扉页统一格式排印。根据《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不含中日文摘要及参考文献)。

(2)用A4(高297mm,宽210mm)规格输出印制,上、下页边距为26mm,左右页边距为29mm,每版800字左右。从引论部分开始设页眉“XX大学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居中或者右对齐,字号为宋体小五号。日文摘要页脚为“Ⅰ”,中文摘要页脚为“Ⅱ”,从引论部分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设页脚,从“1”开始连续计码至论文结束。页眉距边界15mm,页脚距边界17.5mm。

(3)论文分一级标题排印,一级标题置于新起页页首,即一级标题必须重新起页另写。二级标题与三级节标题不可置于页末。

(4)论文一级标题用黑体三号居中排印,二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左起排印,三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左起排印。

(5)论文正文用MS Mincho小四号排印,每段段首缩进一个假名或汉字。

(6)论文正文及各级标题行间距一律采用固定值22磅,字间距一律采用标准模式。

(7)论文正文中所引文献超过100字者独立成段,首行行首缩进四个假名或汉字,其它各行行首缩进两个假名或汉字,各行行尾均缩进两个假名或汉字;用“仿宋_GB2312五号”排印;前后各空一行。

(8)正文参考文献(图、表、公式除外)一律采用“插入引用脚注,整篇论文连续计码,编号格式①、②、③……”的形式排印。

(9)文末“参考文献”部分的撰写规范:论文整个参考文献按日文在前,中文在后顺序排列。文献可分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期刊文章、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等。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序号加“[ ]”左顶格表示,如[1],[2],[3]…,每一参考文献条目均以“.”结束。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原则上不少于15条,其中日文文献不得少于5条。正文多次引用同一作品的注释,第一次引证时,注释信息的内容必须完整。除此之外,紧接第一次之后的注释,用“同上,页x”即可。

5.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正文的写作法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符合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要求,观点正确,语言规范,内容充实,论据充分,结构严谨,结论正确。

5.1 引论的写作法

引论是整篇论文的缘起部分,用来提出研究要求,引出本论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和启示,起到启下和开篇的重要作用。引论的写作要求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切忌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大篇幅地论述该选题的历史渊薮和个人的研究过程。而应该紧扣选题,一切为选题主旨服务。

引论部分不分段落,常用一段式结构,其长度可依照本论部分的篇幅而定,一般为整个篇章的5%左右。引论部分不应插入图表和其他文本资料,是纯文字性的论述,对整个篇章起到提起和引领的作用。

5.2 本论的写作法

本论是整个论文的核心,是整个篇章的灵魂所在,论文所要展现的阶段性、创造性成果皆在本论部分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本论要做到内容充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例证可靠、引用权威、论证有力、宗旨明确、文句严谨、结构缜密。在该部分的论证过程中,引用部分采取脚注形式,一定要明确引用内容的真实来源,引证、引述处皆须注明详细出处。本论一般分为三个章节或四个章节,也可根据论述需求适当增加章节。每个一级结构下面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二级结构。重点章节必须至少得包含三个以上的二级结构,这一章节下的二级结构至少得有两个含得有三级结构,同时三级结构不能少于两个,这才是规范而严谨的结构模式。本论的论证方法可归纳为以下6种:

5.3 结论的写作法

结论是反映整个篇章最终主旨的结尾部分,是在文中通过论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后所得到的观点和见解,是整篇论文的最终结构,是对整篇论文的全局性的总结,并不是本论部分各级标题所体现的观点的简单重复和堆积,是作者在进行大量充分的论证后,在本论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并再次明确自己的选题,具体回答选题所设定的问题是否已经论证清楚。 结论的写作一般都采用“直接归纳法”,直接把自己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开宗明义的提出,进一步诠释自己的逻辑归属,从而达到撰写目的的完成和擢升。

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压轴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集中反映和综合评估。通过毕业论文把四年来的所学所得所思进行总结性、原创性的诠释和演绎。从选题到收集资料,从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的写作,从摘要到参考文献等都有着明确而详细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一线经验,进行了经验性铺成的详细论述,希望对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起到提点和指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2]金锦珠:《日语文章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 版。第298页。

[3]邱雅芬:《日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谈》,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No.6.2000.Vol.20,第84页。

第7篇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很广泛,广泛的专业知识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也因此很广泛。然而有些毕业生反映旅游管理专业也存在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缺点,导致在就业方面单独跟同样为林学院的园林专业、木工专业对比,缺乏竞争力,由此进一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薪酬待遇普遍不高。为了获知其真实详细的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状况,由此以2011至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长久以来对其的就业状况信息登录档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走访等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同时跟进旅游管理专业在学院召开的招聘会上的求职状况,以求更客观、全面、正确地得出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以华南地区为主的区域内就业的真实状况,由此对高校应如何改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以帮助其学生日后更好就业提出建议。

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研究背景

郭倩倩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存在以下问题(1)在校期间盲目考证,实习缺乏针对性,就业随意性大。(2)旅游专业本科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找不到对口的岗位。(3)旅游专业本科生初次就业后,跳槽率高,排斥服务行业: [1]。

林佚、陈文捷、杨永德三位学者表明:“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是(1)用人单位。就用人单位方面,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因为人员编制有限,能接纳的毕业生寥寥无几。(2)毕业生方面。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由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需求量较小,竞争较为激烈,因此真正能进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屈指可数。而对于旅游企业,由于所需求的岗位相对较低,同时,在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生不愿意进入旅游企业就业。(3)高等院校方面。从学校的教学来看,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而在操作技能的培训上则显得相对弱些,使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比较欠缺2]。

2 旅游管理专业2011至2014届就业信息

从往年三届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在广州市的就业人数在每一届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第二大比重的是佛山市。并且就业地的选择基本集中在属于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少数会选择去到其它省份,而经过对选择到其它省份就业的毕业生生源地进行调查,发现,除了香港市区及上海市之外,其他人选择其它省份是因为其生源地就在该省,即这些毕业生是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省份去找工作。

从数据调查可以看出,从2011至2014届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类型选择方面大部分选择股份、责任公司,而选择升学、国有企业、外商企业、私营企业、教育行列的只占小部分,三年来在这小部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国有企业,最小的是教育行列。在往年三届本科毕业生统计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基本都没有,在自主创业这一块存在着空缺,往年三年应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从数据调查可以看出,2011-2014届这三届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以在1001-3000元的范围内的人数占大部分,约占四年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64.1%,其中又以2001-3000元范围的人数为最多,约占总人数的47.5%。而2011届与2012届、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0个人的工资水平在5001元以上,在2013届旅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只有1个人工资水平在5001-6000元的范畴内,但同样没有人的工资水平在6001元以上,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刚出到社会工作的工资待遇水平尚且属于中低等水平。

3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总结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准备,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而且,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掌握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阅读专业资料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临床教学医院反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带教老师也加强自我充电,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75-77.

[4]欧丽,胡浩.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9-190.

[5]欧孝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6-19.

第9篇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第10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触底反弹了吗?

早在去年11月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表示,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但另一方面,经济仿佛已经显示出了一些回暖迹象。

根据“腾讯-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截至2009年11月25日,已经有21%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和23%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已与雇主签约,并且签约率较前一个月上升。同时,签约薪资也体现出了一些经济回暖的信号,本科毕业生签约薪资为2273元,高职高专为2130元。

那么,2010年大学生就业到底是在向更好还是更糟的方向发展呢?

王伯庆博士的判断非常谨慎。他认为,仅从目前的数据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对2010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能过早乐观,还是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他指出,给中国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产业结构目前还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对大学生的需求比较有限,即便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小,大学生就业难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吸纳力不足的产业结构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

“花样”求职还管用吗?

在2009年,求职市场上最牛求职者、最雷人招聘层出不穷,但大都“雷声大雨点小”,往往落得个黯然收场的结果。那么,在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2010年,是要求职创新更上一层楼,还是应该寻求其他解题途径呢?

王伯庆博士指出,国民经济对应届毕业生的总量需求和需求结构是一定的,要增加应届大学生就业,需有正常经济需求之外的人力需求,如参军。改进各高校的求职服务、寻求新的求职方法等不能增加社会需求总量,因而不能提高大学生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要保证2010届大学生就业率与上届持平,就需要新增就业岗位29万来满足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量,这个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仍处在复杂的复苏阶段。

你是“对”的那一个吗?

熊市的时候总有人在赚钱,而牛市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在亏钱。求职亦是如此,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会有需要的人才,那么,你是不是“对”的那一个呢?

王伯庆博士介绍了麦可思近来的一组调查数据。从行业来看,截至去年11月25日,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招聘量最大的5个行业为:制造业、电信及电子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对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招聘量最大的6个行业为:制造业、电信及电子服务业、建筑业、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可以看到,从2009届到2010届毕业生,招聘量最大的行业仍然为制造业、电信及电子服务业、建筑业。

从专业来看,工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通常较高。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本科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中类为能源动力类(80%),其后为地矿类(75%)、测绘类(68%)等;高职高专最高的则为铁道运输类(75%)和护理类(75%),其后为能源类(73%)等。而2009年11月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流向跟踪调查则显示,本科签约率最高的为能源动力类(34%),其后为化工与制药类(33%)、材料科学类(32%)等;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为电力技术类(33%),其后为通信类(32%)、土建施工类(32%)等。

第11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趋势;对策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可谓“更难就业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众多,加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总量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5月14日,在天津调研时强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本文依据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重点从高校和毕业生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来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一、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就业率。2011年、2012年,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4607、5163,就业率分别为97.48%、97.93%,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处于较高比例。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5320,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明显低于2011年和2012年,仅为76.54%,这是自2000年以来就业率首次下跌最为严重,可见“最难就业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落实就业单位。此外,2012届男生就业319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18%,女生就业18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12%;2013届男生就业26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9.55%,女生就业14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99%。工科院校受专业特点限制,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依旧存在,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仍有待加强。

2.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2012届5163名本科毕业生中,77人出国出境,884人升学,118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723人到国有企业,2326人到私有企业,20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2013届5320名毕业生中,38人出国出境,883人升学,36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587人到国有企业,2511人到私有企业,22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比,私有企业成为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分别占到毕业生人数的45.05%和47.20%。此数据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2012届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情况基本一致。参加国家征兵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人员有明显上升,这与近年国家引导广大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基层,并对服务期满的毕业生配备一系列优惠政策密切相关。此外,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趋向多元化。

3.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动物科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艺术设计、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从专业就业来看,粮食工程专业就业率独居榜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就业率靠前。河南工业大学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学校粮油和材料加工两大学科优势突出,带动就业效应显著。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2012届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2013届有7个为理工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就业率呈现较高的趋势。

4.毕业生地域流向情况。 2012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市)依次为:河南3768人(其中郑州2767人)、江苏158人、山东152人、河北92人、广东92人(并列)、浙江79人、湖北63人、天津61人、山西50人、上海50人(并列)、北京34人。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份依次为:河南1808人(其中郑州1742人)、江苏129人、山东122人、广东124人、天津72人、上海63人、浙江60人、河北57人、北京53人、山西35人。可见,毕业生偏好本地就业十分明显,其中河南郑州是毕业生流入规模最大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河南工业大学大部分学生是河南籍,毕业后考虑留在河南省会郑州工作成为大多数河南籍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加上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毕业生“孔雀东南飞 ”的现象依然明显, 而相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数量偏少。此外,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就业人数也较高,这是由于邻近省市间的就业信息较为通畅;在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邻地区较为相似,毕业生更易适应,在邻近地区选择上也会有倾向性。

5.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单项素质得分排在前五名的分别为:职业道德、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业务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排名后五名的分别为: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同时,用人单位提出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在校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趋势

1.就业区域省市地区差异明显。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河南籍学生毕业以后选择本地就业趋势明显,且大多选择省会郑州,致使河南地级市区吸收优质人才困难。同样,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远远大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此类情况都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不能够合理有效配置。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织领导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为进入基层和部队的大学生提供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到西部就业,一方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地域结构上的供求矛盾。

2.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明显。应用性专业就业率高于基础性专业,理工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学校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等应用性专业,如粮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市场需求较大,而其他专业人才尤其是文科性供给已达到饱和的状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异,受制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从总体上来看,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行业紧缺型人才长期供应不足。

3.大学生就业渠道差异明显。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分别有45.05%和47.20%的毕业生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仅有2.29%和0.68%的毕业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查显示:一方面,事业单位和国家政府机关人员趋于饱和,且招考程序复杂,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吸纳人才的能力逐步减弱,毕业生仍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人才空缺,主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却门可罗雀。

4.非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更多的是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动手能力等一系列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非认知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包括自我剖析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顺利发展能力等品质特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固有的大学生教育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新的人才观、学习观、发展观、价值观构成了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动力。突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过分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网上广泛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的说法,这句话基本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一种现实。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了诸多问题,如婚姻、家庭等,所以,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性别歧视甚至直接注明只需要男性。这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是相悖的。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歧视状况却普遍存在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通过河南工业大学近两年男女就业率比较进一步印证,就业性别歧视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1.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高校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做出及时的相关性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可以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行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个性化特色;可以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发展优势专业,扩大专业适应面,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注重个性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个性化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培养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发展。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服务的全方面覆盖,提供高质量、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12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 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 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 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 陈建云, 明德祥.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