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友情论文

大学生友情论文

时间:2022-09-14 11:13:37

大学生友情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孔孟 朋友 信 德

一、孔子的交友之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阅读《论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及其重视朋友之谊,把交朋友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可见孔子把朋友关系多么重要,等同于兄弟之间的情谊。

孔子极其看重所交朋友的人品,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要交心胸宽广之人为朋友,不交那些心胸狭窄之人,因为“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君子群而不党”(《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尧曰》),与君子交往能够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朋友之间一定是要相知相许相互吸引的,有灵魂思想上的交融,“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朋友之间交往需要讲究诚信,在孔子看来,信是一个人做人基本品德,“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交往要做到重承诺、守信用。“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反对那些品德败坏,不守信用之人,他曾这样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

二、孟子的友道观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这是孟子对朋友的定义。交友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财富而择友,应该看重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是做人所必备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丧失掉自己的人格。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主张在交友中择取对方的长处加以学习。

孟子把朋友关系看得很重要,“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朋友关系是五伦之一,和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并列。因为如此重要,所以择什么样的朋友就尤为谨慎。怎样选择朋友,孟子讲了一个方法“眸子不能掩其恶”(《孟子・离娄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睛便可知一二。

孟子的交友观透露出主体双方地位平等的涵义。与孔子不同,他认为交友不能依凭身份地位有所不同而对待不同,这一点体现出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

三、孔孟交友之道的价值意义

孔孟的朋友观,最突出的体现了“信”和“德”两点。孔子说:“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信”是孔子“仁”的内在要求。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把“信”看成是人生永远不能失掉的道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朋友交往中以义为上。

以文会友,以武会友;有意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惺惺相惜,让我们对朋友两个字有着深切悠远的体会和情义。“信”是朋友之间一种感情的寄托,“德”让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灵魂相通。虽然朋友之间不像君臣那样有必然要履行的在责任,也不像父子、兄弟之间有血缘的牵绊,更不像夫妻之间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一个共同体,朋友这种关系是脱离了义务、责任之后不带任何杂质的一种个人感情寄托。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个人在心灵上的碰撞,彼此对对方德行、德性的欣赏是朋友之意的开端。如伯牙和子期那样“高山流水”称颂千古的友情,再如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牢不可破,亦师亦友的美谈。

我们有必要学习孔孟的这种“信”“德”朋友观念。既不会因为识人眼光不佳出现滥交朋友、错交朋友而发生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也不会因为过度亲密,不分彼此而产生矛盾。儒家讲究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章句》)的交友之道,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M].岳麓书社.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3]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5]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第2篇

写诗致谢引关注

师兄硕士毕设(毕业设计的简称)的致谢,工科男的自我修养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在这句简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诗:钟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苍苍。吾有良师,授业进香。师所擅者,定位导航。万里星空,尽收于囊。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这首小诗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砖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

还有的网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为什么发在征友版,难道是变相征友帖?

实习期有感而发

小杨说,师兄是个感情很内敛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女朋友,热心的他想替师兄张罗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谢词发到征友版。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他。

昨天,记者见到了小杨的师兄、东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说起这首小诗,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说好听点我是性情中人,说难听点我就是闷骚。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实习,实习期间,有时碰到难写的代码,小夏就会打电话到南京,请教师兄。电话那端,师兄会翻着书帮他逐一解决,这让他觉得很温暖。

慢慢的,小夏酝酿着打腹稿,最终写成这首小诗,同窗情谊也被他写到诗中咏叹,昨才聚首,今又别伤。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危互仗,甘苦共尝。

只是为记录心情

小夏毕业那年,因为对东大很有感情,所以决定考东大的研究生。那时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挑灯夜战,就盼望着能考入东大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论文。最终,小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大,在致谢词中,他不忘师恩,蒙先生不弃,得入高门。

小夏对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平时,他喜欢看古代文学著作,也喜欢写一些小诗发在空间里,但会有人说我是在卖弄或者附庸风雅,而事实上,这只是我记录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纯粹是一种爱好。

此次致谢词的走红,也让小夏措手不及。他说,最初并不知道被发到网上了,后来看了网友留言,结果发现毁誉参半。对此,小夏说,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笔记录。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2篇

写诗致谢引关注

师兄硕士毕设(毕业设计的简称)的致谢,工科男的自我修养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在这句简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诗:钟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苍苍。吾有良师,授业进香。师所擅者,定位导航。万里星空,尽收于囊。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这首小诗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砖。

还有的网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为什么发在征友版,难道是变相征友帖?

实习期有感而发

小杨说,师兄是个感情很内敛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女朋友,热心的他想替师兄张罗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谢词发到征友版。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他。

昨天,记者见到了小杨的师兄、东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说起这首小诗,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说好听点我是性情中人,说难听点我就是闷骚。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实习,实习期间,有时碰到难写的代码,小夏就会打电话到南京,请教师兄。电话那端,师兄会翻着书帮他逐一解决,这让他觉得很温暖。

慢慢的,小夏酝酿着打腹稿,最终写成这首小诗,同窗情谊也被他写到诗中咏叹,昨才聚首,今又别伤。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危互仗,甘苦共尝。

只是为记录心情

小夏毕业那年,因为对东大很有感情,所以决定考东大的研究生。那时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挑灯夜战,就盼望着能考入东大。最终,小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大,在致谢词中,他不忘师恩,蒙先生不弃,得入高门。

小夏对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平时,他喜欢看古代文学著作,也喜欢写一些小诗发在空间里,但会有人说我是在卖弄或者附庸风雅,而事实上,这只是我记录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纯粹是一种爱好。

此次致谢词的走红,也让小夏措手不及。他说,最初并不知道被发到网上了,后来看了网友留言,结果发现毁誉参半。对此,小夏说,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笔记录。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

本论文是在导师XX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论文

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第3篇

2006年夏,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了《唤醒沉睡史料,还原先辈全貌》中所摘录的《本部留德学生萧友梅学业成绩报告及请予研究期限一年理由书》(以下简称《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一文。这篇萧友梅于1917年2月13日写于德国、同年3月20日刊载于北京《教育公报》上的史料,立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细细读来,有几点感受:其一,萧所描述的论文点评和口试,我在德国大学从硕士到哲学博士的毕业考试中均亲身经历过,而现今的程序较之九十年前变化并不算大,故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幕幕真实的场景,颇有亲切感,同时又对他的德语论文充满好奇。其二,萧所描述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却与今天的博士阶段有明显区别,倒是极似硕士过程,故很想借此机会一探究竟。其三,《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涉及外文(多为德语和拉丁语)的地方有29处,其中仅有8处单一词汇完全正确,余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差错,有必要予以订正。

出于以上前两点感受,我最先想到的是国内的现成资料,于是求助于国内学者。但资料查询结果难以令我满意,且因此生出更多疑惑和不解:第一,关于萧友梅在莱比锡大学的博士论文。在已出版的《萧友梅全集》、《萧友梅传》等权威资料中,虽有廖辅叔教授的译文,但对其论文德语文本的来龙去脉未加详述。遍查其他萧友梅研究文献,亦仅见其论文的德文标题被反复引用。论文原本何在?当时的主、副阅对其论文的具体评价是什么?第二,萧友梅留学德国莱比锡期间具体生活及学习的原始资料严重缺乏,唯有这份新发现的《成绩报告及理由书》描述了一个大致轮廓,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第三,查迄今有关资料文献,未发现论及其毕业的原始资料,却一致认为萧友梅于1916年7月答辩后即被莱比锡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而这并不合德国学制体例。《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也说:“将论文印本二百部呈缴大学,方得正式领凭。”这是一个见到毕业文凭即可解决的问题,但文凭何在?

缘于此,我就把目光直接投向了莱比锡大学,德国人向来擅长完整地保存历史资料,希望在这所萧友梅当年就读的大学可以有所收获和新的发现。果然,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在莱比锡大学分两次搜寻到了萧友梅在哲学系就读期间的原始材料,共计五个类别18页。

新现史料及其释读

新发现的这些史料多数为手写或在印制好的表格内手写填充,少数为印制或用打字机填打;所用语言,绝大多数是德语,一小部分为拉丁语,个别地方出现汉语、英语和日语拼音。这些文件在以往的国内外萧友梅研究文献中未见提及或引用,应该是首次发现,计有:

(1)1913年4月―1916年7月萧友梅每学期缴纳学费的单据,共3页。

(2)1913年4月入学和1915年5月更改专业时的注册登记表,共2页。

(3)1916年6月27日,大学正式接受萧友梅提交论文的确认文件,标志其正式进入论文评阅和考试程序。其附件包括1916年7月26日前数周,Riemann与Conrady就萧友梅口试事宜分别致副校长的亲笔函件、萧友梅亲笔简历、1916年7月26日口试现场Riemann、Conradv和Weule三位主考的考试记录,以及考试委员会对最后分数的正式确认等附件,共8页。

(4)1916年6月27日后至1917年2月1日,Riemann与Conrady对萧友梅博士论文的亲笔评语、考试委员会对论文分数的正式确认,以及所有相关人员的签名,共3页。

(5)1919年10月22日,莱比锡大学向萧友梅颁发的博士证书及附件,共2页。

现将这些史料重要部分逐项释读如下:

(一)缴费单据

缴费单据共三个单页,是印制好的表格形式。其中首页上填充的内容有:姓名、系别、出生地、证件号码、注册日期、住址及离校日期。后两页上因写有“续前”字样。则仅有姓名。从字体判断。以上内容均为萧友梅自行填写,三页皆有的是缴费记录。各项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姓名按照德国习惯写成“Hsiao,Yiumei”,Hsiao后面的逗号表示“Hsiao”是姓,而其后的是名。此处没有像在简历或证书中那样正式地把他的字Chopin(雪朋)也写上。

*出生地和系别分别填“广东”和“哲学”。

*证件号之后有两个号码:“638/674”;注册日期后也有两个时间:“17/4.13/15/5.15”,从墨迹上不难看出是分两次填写。其中638和17/4.13是萧友梅于1913年4月17日最初以教育科为主科的注册号与日期,674和15/5.15则是他于两年后的1915年5月15日将主科改为乐学及音乐史再次注册时的号码与日期。至于改科原因,《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有详细说明。

*至于住址,也同样变更过一次,最初是“RudolMr.6 III”,后改为“Schlegelstr.9 I”。

*所填离校日期为“1/8.16”,即1916年8月1日。

*三页单据上共有7次缴费记录,分别为:“13”年计104.5;“13/14”年计48;“14”年计53;“14/15”年计35;“15”年计33;“15/16”年计19;1916年计46。德国大学学制,一年分为两个学期。例如这里13表示1913年的夏季学期(理论上从4月1日至9月30日,包含假期在内。上课时间一般从4月至7月);13/14则表示跨越1913和1914年的冬季学期(理论上从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包含假期在内,上课时间一般从10月至次年2月)。当时德国的货币为帝国马克(Reichsmark)。这样一共是7个学期共计338.5帝国马克。其实,当时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对读博士的学费有个框架规定,即“三学期毕业者至少200帝国马克,余者在300帝国马克之数”,故338.5帝国马克可以说属于正常。而这仅仅是学费,查当时哲学系规章,得知每位博士候选人从注册到毕业的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费用需交纳,例如在提出论文并进入评阅和考试程序前即付80(且“无论结果如何而不得索还”)、论文主副阅各30、口试主考每人15等。

(二)注册登记表

注册登记表上的主要内容是:姓名、出生地、国籍、出生日期、中学毕业种类、注册日期、注册号、系别、住址、父亲状况、父亲住址、、以往就读过的大学、休学记录等(见彩色插页)。可以看出,两张注册登记表的内容均为萧友梅亲自填写。

*第一张上的注册日期是1913年4月17日,注册号为638;第二张上则分别为1915年5月15日和674号。此处可以印证萧友梅在《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之“遂改报乐学及音乐史为主科”的叙述。主要专业改变,故学号也随之改变。

*父亲状况填为“Lehrer。Yü-Tscheng”,即“教师,煜增”;住址则简单写成“中国,广东”。

*1913年的登记表上,一栏空白,而1915年的表上则填为“孔教”。

*1913年的表上,以往就读的大学只有“东京”,而1915年的表上多了“莱比锡”,应该指此时他即将毕业的莱比锡音乐学院而言。

*从两张表上所填并几次更新的地址可以看出,萧友梅自1913年4月至1915年5月,共搬家四次、先后有五个住址。

(三)确认文件及其附件

这是一份极其正式的确认文件。是在印制好的行文上用打字机填打了萧友梅的个人资料。由副校长Herglotz签发,日期为“27.Juni 1916”,即1916年6月27日,与萧友梅在《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所述“论文于民国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提出”吻合。据此确认件,哲学系才可以正式接受萧友梅提出的论文并为其指定主阅与副阅。

*确认件中萧友梅的名字被打写为“Chopin Hsiao-Yui-mei”,参照本次发现的其他史料可知,其中“Yui”应为“Yiu”之误。

*出生地原先打出的是“in KantonfChinal”,即“(中国)广东”,萧自己的笔迹在in和Kanton之间加上了“Hsiang-shah,Prov.”,连起来即“(中国)广东省香山”。

*萧友梅在这里填报的住址,与他在5月份的又不同,为“Schlegelstr.2”,并注明为“pt.”,即postalisch(通信地址)。换句话说,这仅是一个接收邮件的地址,很可能是萧友梅为了在他考试完毕离开莱比锡后仍然能够保持和大学的联系而使用的某个朋友的地址。查他之前的五个地址中,有一个地址注明为Pension(家庭旅舍)。家庭旅舍通常为有多余房间的德国家庭所开,价格低于正规旅馆而高于自己租赁房子。因家具器物等都配备妥善,还有可能提供两餐或三餐,所以家庭旅舍尤其成为外来游客短期居住的理想场所。在本次发现史料中出现的萧友梅的总共六个地址中,有两个地址同在Schlegelstr,(木槌大街),这两个地址至今尚存,位于当时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址西南约两公里处;其他四个地址今天则连街名都不复存在了。

*论文标题“Eine 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 üiber das chinesische Orchester biszum 17.Jahrhundert”,直译即《至17世纪的中同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是本次新史料中首次出现其论文标题的地方。遗憾的是,本次在莱比锡大学没有寻获其论文文本。

*确认件内指定“Riemann”和“Conrady”两位教授,即里曼和孔拉底,对论出评判。

*文件中也确认了“费用业已缴纳”,应该是指前文所述“无论结果如何而不得索还”的那80帝国马克。

*确认件最后有两点注释,其一说明了评阅博士论文的四个等级(参见表1);其二确认了口试科目为音乐学、人类文化学、汉语。

作为附件的萧友梅亲笔简历,概括了他从出生到1916年7月尤其是在学术上的简要经历(见彩色插页)。一直到今天,这种简历都是最后获得博士文凭所必须填报的重要材料之一。现在的一般做法则是在答辩合格后,将此简历作为博士论文的最后一个附录和论文一起正式印行。这份用德语写成的简历,分为两个大的段落,工整地布局在一张纸上:行文流畅,笔体大方而秀美;整篇简历中不见任何涂抹、改动的痕迹。现将该简历完整翻译如下:

简 历

我,雪朋萧友梅,1884年1月7日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父萧煜增乃教师,友梅之汉学知识则启蒙于父之家馆。其后五年(14至19周岁),学于广州之中式中学并自此毕业。友梅之学术研究始于日本,于东京高等专科及大学学习六年,终自文科大学考试毕业。其后,于1910年夏回中国并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文科硕士”),次年又过得以在京师供职之第二次国家考试。既过二次考试,遂于学部任视学。1912年,革命后,新政府乃命友梅为总统府秘书;同年抵德(柏林),旨在学习德语及科学,其中首要者乃音乐也。1913年3月27至1915年7月30日,友梅就学于莱不齐府王立音乐学校,终以二等乙之成绩毕业。自1913年复活节起在莱不齐大学习乐学、人类学及哲学三科。

期间,友梅修所有先生之讲座并参与练习。授课之先生均为博士,乃贝格尔曼、布拉恩、迪特里希、歌茨、梅茨格、冯・厄廷恩、普鲁弗、里门、佘龄、施密特、史怕冷格、弗尔凯特、事雷、冯特。所有先生,尤里门及佘龄两教授,尽其职责,友梅自怀感激。

*“文科大学”:原文是日文拼音Bun-ka-dai-gaku,并在括号中用英语College of Literature(文学学院)加以解释。但原文里日语和英语所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日语“bun-ka”的意思是“文化”(相当于英语的culture),而英语“literature”的意思是“文学”(相当于日语的bun-gaku)。查阅了明治四十二年(1909)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颁发给他的毕业证书,知道他最后是于文科大学通过了英语语言文学的考试而毕业。这恰好对应College of Literature。

*为了使德国人更准确地理解他在中国参加的两次考试,萧友梅在原文中使用了“Staatsexamen”(国家考试)这个在德国家喻户晓的概念。德国的Staatsexamen是指师范类各专业以及法律、医学等专业学生在独立工作前必须通过的两次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即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家考试。其中,daserste Staatsexamen(第一次国家考试)是指得以大学毕业并获得文科或理科硕士学位的国家级考试。那些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而得以毕业的人,在其后的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只能以助理的身份工作。然后,他们须参加das zweite Staatsexamen(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者方可独立行事。

*“学部”在原文中用了Kulturministerium(文化部)一词,因为德国传统上没有单独的“学部”或“教育部”,教育、科研等在历史上分属文化部所管。现在该部一般称Ministerium für Wissenschaft,Forschung und Kunst(科学、研究及艺术部)。

*授课者名单中“事雷”的原文为Weule,按其发音今译为“韦乌勒”。据本次发现的史料,此人是参加萧友梅口试答辩的三个教授之一,主考人类文化学。若按照萧友梅在《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所写:“李门教授问乐学,史怕冷格教授问教育史,事雷教授问人类学”推断,“事雷”和Weule则应该是同一 人。但“事雷”既不是Weule的音译,又非意译。至于萧友梅为何称Weule为“事雷”,笔者目前尚无法解释。

口试记录是1916年7月26日口试过程和打分的原始记录,记录纸上端已用打字机打好"Chopin Hsiao-Yiu-mei,Mtindliche Prtifung:Mittwoch,den 26.Juli 1916."字样,即“雪朋萧友梅,1916年7月26日,星期三,口试”。

*从记录顺序来看,里曼先问了“乐学”一科,打分为“2”。孔拉底接着问“汉语”一科,内容涉及《诗经》、中国音乐的起源、中国文化史等,打分为“II”;韦乌勒最后问“人类文化学”,涉及中国及东南亚的佛教、经济发展等,认为萧友梅“所知者多而弱于表达”,打分为“III”。

*1916年7月28日,由副校长签署并确认“据此以Ⅱ分之成绩通过口试”。

(四)论文评语

先来说明一下德国大学对论文和口试答辩的评分系统,这是准确理解萧友梅在莱比锡王立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大学考试成绩的必要前提。这个评分系统的基本原则是在及格以上分为四个等级,从最高分到刚刚及格依次为1、2、3、4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复杂的分数系统。实际操作时,例如对应2分时很多情况下不是直接给2分而是给1.7或2.3分,以区别同在2分这个层面上更小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萧友梅在莱比锡王立音乐学院得到过“二等甲”或“IIb”这样的分数。以上仅是卷面的分数。当把这些分数写入成绩单和毕业证书时。还会再有一到两次转换。例如,如果卷面上给了2分,那么在证书上一般不会出现2分字样,而是用拉丁语admodum laudabilis或者magna cum laude来表示这个分数,并同时在注释或附件中用相应的德语词汇说明这个拉丁语的含义;或者反过来。用德语表示分数而用拉丁语说明德语的含义。说这个系统复杂,还在于分数(阿拉伯数字或罗马数字)总是绝对的,而用来描述分数的语言却是相对的。例如对应1、2、3、4分,可以用a:优秀、很好、好、及格来描述,也可以用b:很好、好、满意、及格来描述。这时如果仅看语言描述。那么a里面的二等在b里面就变成了一等。以下表格汇总了最常见的两种卷面分数及其对应的拉丁语和德语的语言描述,并附汉译以帮助理解。其中粗分的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以及标准语言描述1为萧友梅在莱比锡大学期间考试中明文所见的分数系统。

*作为论文主阅,里曼教授的评语不足二百字,用今天的标准看实在过于简练。里曼打出的分数是“Ⅲ”,评语和分数后并没有注明日期。因正式进入论文评阅和考试程序的日期是1916年6月27日,故里曼的评语应在该日之后;按《成绩报告及理由书》所述,则应“至七月十七日阅毕”。当时的有关章程即规定,只有论文及格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口试答辩,而论文是否及格,要看主阅和副阅的共同分数;但副阅孔拉底教授的评语和分数是在萧友梅答辩之后的1917年1月21日才出具,严格说来已是不合规章。所以,有理由相信里曼的评语和分数在答辩之前就已正式写出并得到了孔拉底对论文的至少口头上认可,萧友梅也说孔教授“略阅一遍,即云论文及格有余”,这样萧友梅在缺少一项论文分数的情况下仍然得以进人口试阶段。在今天的大学里则很难想象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比起里曼来,孔拉底的评语可谓洋洋洒洒,他从一个汉学家的角度对论文从汉学和史学的角度进行了评析,共写了近1500字。孔拉底给出的分数也是“Ⅲ”,并写明日期为“21.I.1917”,即1917年1月21日。孔拉底对论文中的某些章节并不满意,故此在给过分数之后又加了一句:“我标出的部分应予重写”。在这个下面是正式确认论文分数并准予进入口试的批注,译为:“据此以3分之成绩接受论文并准予口试申请”。再往下是副校长于1917年1月22日的签字和其他九人的签字,签字后注明日期最晚者是1917年2月1日,但从顺序上看这极有可能不是最后的日期,因为很多签字后没有注明时间。

(五)博士证书及附件

这两份材料都标有明确的日期,均为1919年10月22日,也就是萧友梅正式获得博士证书的日子。其中附件为正式毕业证提供了姓名、出生地、论文名称、口试时间等具体资料,从字迹看应为萧友梅亲笔。博士证书则是非常漂亮的印刷体印制(见彩色插页),全文译为:

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因广东省香山萧友梅先生所撰成绩为好的博士论文《至17世纪的中国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及以成绩为很好而通过的口试答辩,以此证书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

莱比锡,1919年10月22日

系主任签字

副校长签字

“成绩为好”的论文和“成绩为很好”的口试答辩,与前述论文得分“3”和口试得分“II”完全吻合。

对旧有资料的补充或修正

(一)《成绩报告及理由书》

如开篇所述,《成绩报告及理由书》是引起本文的一个契机,而新发现的这部分史料对于印证和解释萧友梅在《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的叙述尤为重要。故以下首先从史料和经验出发,以《人民音乐》上刊印的该文为蓝本,按其10个自然段的划分,对该如下补充说明:

1.第一自然段“友梅……评点一等”

*“索逊”是Saehsen的译名,今译为萨克森,当时是王国,今天是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归属东德。当时的“索逊王”是Friedrieh August III(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1904―1918年在位。

*Leipzig旧译“来不齐”,今译莱比锡,在当时和现在都是萨克森仅次于Dresden(德累斯顿)的第二大城市。

*“王立大学”非大学的正式名称,当时和今天大学的正式名称都是UniversitatLeipzig(莱比锡大学),并无“王立”字样。“王立音乐学校”(今译王立音乐学院)原文的正确拼法是K/Snigliches Konservatorium derMusik。

*“二等甲”显然是前文所述评分系统中的IIa之汉译。然若按本次新发现的萧友梅亲笔简历,则是“lib”(二等乙)。二者必有一误,只有待见到成绩单原件方可有定论。

2.第二自然段“毕业……另纸开列”

*“凡应考者须报主科一、副科二”这种主副科搭配的学习和考试模式,现今在博士阶段已经不复应用,而成为今天文化和社会科学各科取得硕士学位的典型方式。

*“乐学”德语的正确拼写是Musikwis―senschaft。

*“口述试验”对应的德语是mtindliehe(口)Prtifung(试)。“试验”一词实际上是表达“考试”之意的日语汉字,此处可见日文对萧 友梅有一定影响。

3.第三自然段“友梅……admodum landabils”

*“《中国乐队史至清初止》”显然是作者本人的意译。括号里的德文标题拼写与该文其他有外文处一样存在很多错误,不难看出,大致是由于不谙外语之人在排版时对德语手写体误读所致。论文标题的正确写法为:Eine geschichtlicheUntersuchung über das chinesische Orchester biszum 17.Jahrhundert,很多以往的研究文献,在涉及原文标题时都有拼写或在大、小写方面的错误。而迄今为止,关于萧友梅的研究文献在引用该论文标题时,通常使用廖辅叔教授的译法,即《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但细加推敲,这个译题有欠准确。理由之一,若严格按照德语标题翻译,该论文题目应为《至17世纪的中国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其中之关键在于:按照德语“bis zim17.Jahrhundert”的意思,17世纪(1600―1699)应当包含在所研究的内容之内:如果译成“17世纪以前”,则显然把研究内容的上限划在了1599年,比起德语的含义少了100年。理由之二,萧友梅自己命名的《中国乐队史至清初止》则符合德语标题的含义。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人关。故“至清初止”和“至17世纪”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理由之三,查阅廖辅叔教授所译萧友梅论文文本,可以看出论文从内容上确实涉及了17世纪的或清初的乐队和乐器史。

*博士论文由两个教授评阅,一直到今天都在这样执行。正、副阅的德语正确拼写分别为Referent和Coreferent;李教授与佘教授名字的正确拼写分别为Riemann和Sehering。“佘教授有兵役未能如期返校”在当时完全正常:1916年是一次大战打得正为激烈的时候,而莱比锡大学师生的参战热情在整个德国的大学中是最为高涨的。当然其损失也惨重:共有1370名学生和26名教职人员战死。

*论文“六月二十七日提出……至七月十七日阅毕”,在今天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速度,现在各大学的标准一般是60天内阅毕。速度快和当时莱比锡大学博士毕业生数量庞大有直接关系。以哲学系为例:从萧友梅入学的1912年到他正式获得毕业证书的1919年共八年时间里,每年约有20名教授的师资,共毕业了955名博士,即平均每年有近120人通过论文评阅和答辩。其中1916年59人、1919年105人,萧友梅被算入哪一年不得而知。

*“admodum landabils”的正确拼写为admodum laudabilis,相当于Ⅱ分。但此处的记述与史实不符,因为据本次新发现的原始评阅记录和毕业文凭,里曼教授所给分数非常明确是“Ⅲ”分,对应的拉丁语和德语分别为laudabilis和gut(见表1)。

4.第四自然段“论文……故也”

*“史怕冷格”的原文是Spranger,今译施普朗格。“事雷”则应是Weule(韦乌勒)教授。但如前文所述,这个名字译得颇为费解。

*口试评语“Magna Cure lande”的正确拼写为magna cum laude,即“Ⅱ”分,与口试原始记录及毕业文凭相符。

*论文评语“Admodum landabilis”拼写仍有错误,正确拼写见上文。

*因“翌日全国报章,即遍载此事”,所以我就近查阅了两份报纸从1916年7月27至8月31日的全部版面:一份是在莱比锡发行的Leipziger Illustrierte Zeitung(《莱比锡画报》)、另一份是在斯图加特发行的StuttgarterZeitung(《斯图加特日报》),均未发现有关报道。此外,在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地的其他报纸上刊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待日后查询若有所发现将再撰文报道。

5.第五自然段“考试……情形也”

*“斯天些士音乐学校”德语的正确拼写为Stern’sches Konservatorium der Musik。

*“至腊月底……论文尚在孔教授处”的记述和本次发现史料中孔拉底于1月21日对论文的批阅在时间上虽有数天差距。但考虑到副校长向孔询问、复函以及战争期间函件从莱比锡到柏林的路途等因素,这数天差距均在情理之中。

*“将论文印本二百部呈缴大学,方得正式领凭”,其中“凭”指博士文凭。这个规矩至今都在一丝不苟地执行,只是在出版形式和印行数量上有所不同;且同样明文规定:只有得到正式文凭后方可使用博士头衔。

*从本段记述来看,似乎萧友梅当时只有这唯一的一本论文原稿。故此再三催促大学返还以便付印。考虑到当时的技术状况,也完全合理。至于这本论文原稿何时返还的?何时付印的?有没有付印等问题,在未发现进一步的史料之前都难以下结论。之所以怀疑有没有付印,是因为本次发现的毕业文凭类史料中对“论文印本二百部”的下落并无任何记载,且在大学里的可能收藏之处也没能找到论文原文。难道当时因为什么原因真的就没有付印,而唯一的一本原文被带回国,即1989年廖辅叔教授翻译的那一本?

6.第六、七、八自然段“至于……搜集材料”

*“哀悼引”的德语正确拼写是Trauermusik,现在一般译为丧礼音乐。

*“理想小曲”的原文“muentior”放在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里都不对,疑为意大利语Minuetto或德语Menuett之误。

*二、三、四声的赋格曲,所给原文本身是简化的写法,有拼写错误。“赋格曲”的正确拼写为Fuga,“声”的正确拼写是voice。

*“平和大乐”的德语正确拼写为Friedenssymphonie。

*“对位法”的德语正确拼写为Kontrapunkt。

7.第九自然段“此六种……核办”

*大学讲师之职的德语正确拼写为habilitatus。

*“通俗大学(或名国民高等学校)”,即Volkshochschule,这种学校形式至今仍有,类似于国内的成人业余大学。

*“科学戏”,即Wissenschaftstheater,是科学和戏剧的结合,目的是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内容。这种戏剧形式至今尚存,尤其在各类学校中。

8.第十自然段“在莱府……数次”

*“Mensuial”的正确拼写为mensural,是Mensuralnotation即有量音符记谱法的前半部分,意为“量”。

*莫扎特的歌剧“Figars”的正确拼写为Figaros,即Figaros Hochzeit(《费加罗的婚礼》)的简称。

(二)课程清单和成绩与操行证书

关于在莱比锡大学所修课程,萧友梅在 《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列出了一份有四十项内容的清单。其实这份清单在萧友梅历史和研究资料中并非第一次出现:据说在萧友梅的遗物中就有一张德文打字的课程清单。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国内转来的两张电子图片,原件均属萧友梅遗物:一张就是上述德文打字的课程清单;另一张虽然标记的汉语名称是“1913-15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证书”,但观其内容则是莱比锡大学颁发的成绩与操行证书,且和上述课程清单应有直接关联。迄今并未见有此证书的汉译,故现将该证书完整翻译如下:

莱比锡大学

校长及校评议会

通过此学习和操行证书证明

出生于中国广东的萧友梅先生作为哲学系学生,自1913年4月17日至1915年4月15日、继而自1915年5月15日以来在本大学注册,其间未发现其有不良品行。

此外,该生在本大学修习了如附件所列之课程。该生已表示,愿意在本大学继续注册。

以下大学印鉴及经手人签字

1916年6月5日,于莱比锡

印鉴 校长签字 大学法官签字

*证书中将萧友梅的学习时间分为两段,是因为他中间改过一次主修专业。关于此点,新发现史料中的注册记录即提供了详细证据。

*证书中提到他修习了“如附件所列之课程”,而上述课程清单很可能就是这份附件。这份课程清单上并未写有萧友梅的名字,也就是说如果这份清单是单独存在的,并不能足以证明是萧友梅上过的课程。而如果该清单是此证书的一部分,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尽管证书中说萧友梅“愿意在本大学继续注册”,但据新发现的缴费和注册记录,他1916年夏季学期后并没有继续注册,而是于1916年8月1日正式离校。

*在本次发现的注册登记表上,除了有两个不同的注册号之外,在两张表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档案号285;在本成绩与操行证书的左下角此号码则再次出现。

若将《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所修之讲义”与萧友梅遗物中的课程清单相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翻译上的差别。对应同样的德语,当时通行的(或萧友梅自己特有的)汉译与今天通行的汉译有所不同。例如Ubung萧友梅译成“实习”,而今天通译为“练习”:Seminar萧友梅写成“研究科”,而今天通译为“讨论课”。(2)《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一些课程名称是基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非基于对课程正式名称的翻译。例如,课程清单中的“Ludwigvan Beethoven”若直译就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并看不出关于生平还是作品;而在《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将名称定为“乐经家Beethoven传”,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上课内容是侧重生平而非作品。(3)出于某种原因,例如可能由于所修课程和音乐没有太大关联或者没有完整地听课,在《成绩报告及理由书》和遗物课程清单里并没有开列所有曾经听过的课程。在本次发现的简历中萧友梅列出了14位授课教师的名字,其中的冯・厄廷恩(v.Oettingen)并不在遗物课程清单教师之列。查莱比锡大学校史,当时只有一个教师叫v.Oettingen,是物理学教授,在莱比锡大学执教温度和热变化专业。但此人同时也是德国社会物理学派的先驱,1874年的时候就出版了一本社会物理学著作《道德统计》。而萧友梅所修课程中,就有一门“道德统计与教化统计”。所以可以推断,萧友梅很可能是通过这一门课知道了v.Oettingen就在本大学后,去听过他的物理课或专题讲座,但由于不属于其博士课程范围,故在课程清单里没有体现。

萧友梅遗物中的课程清单用德语写成,按学期顺序排列。《成绩报告及理由书》中所列课程虽为汉语,但却不完全是德语课程的严格翻译,排列并不完全按学期顺序。因此有必要将这两份东西对照起来看一下并给出一个严格而确切的翻译。

在此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几个相关问题。首先,萧友梅遗物中发现的这个表格形式的课程清单共分三栏。第一栏是“Semester”(学期),学期下面又分“S.S.1913”或“W.S.1913/14”等,这里的S.S.是Sommersemester(夏季学期)的缩写。W.S.是Wintersemester(冬季学期)的缩写(参见“注册登记表”部分)。第二栏是“Benennung der Vorlesungen”(课程名称),表中所涉及的课程有三种,即Vorlesung(讲座课,只有教授身份才可以上的课,一般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讨论,该词的本意就是“在前面读”)、Seminar(讨论课,学生参与提问、讨论或自行演讲的课,授课教师不一定是教授身份)和übung(练习课)。但Vorlesung这个词通常也泛指所有大学课程,即可以涵盖上述三种课程类型。故此,该栏用了Vorlesung这个词泛指所有课程。第三栏是“Dozent”(教师),原则上说Dozent是指大学教师,很可能是教授、但也可以不是:可能有博士头衔,也可以没有。所以该栏下面的表格里,在每个教师名字前都写上了“Prof.Dr.”(教授博士):在本次发现的简历中,萧友梅说“授课之先生均为博士”,也是意在强调他们都拥有博士头衔。其次,课程的翻译中同样会遇到类似“17世纪以前”还是“至17世纪”的问题。例如“Die deutsche Musikaisthetikseit Kant”,德语意思是“自康德以来的德国音乐美学”,从内容上讲包括康德在内;若将其翻成“自康德之后音乐美学”。或“康德以后之德国音乐美学”。从内容上讲就不包括康德。

第4篇

两人结下友谊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祖籍浙江归安,生于四川垫江。清朝末科秀才,后就读于重庆府中学和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留学日本,为学习制造炸药,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应用化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会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府秘书处总务组秘书,同在这一组的还有吴玉章、熊成章等人。孙中山解职后,任鸿隽对当时政坛风气颇感失望,弃政从学,赴美留学。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获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任鸿隽联络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发起创办《科学》月刊,该刊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刊物。后又成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致力于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任鸿隽长期担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一职,在他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社成为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18年,任鸿隽学成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协副主席等职。

任鸿隽与胡适的相识始于中国公学。胡适于1906年夏考入中国公学,编入最高一级的预科甲班。他的同学中四川人最多,讲着一口徽州方言的胡适认为四川话最清楚干净,接近普通话,他很快就学会了所谓的“四川普通话”,以至于胡适遇到的四川人竞问他“贵府是川东,是川南”。1907年初,胡适班上又来了一位四川同学,他就是任鸿隽。任鸿隽比胡适来得晚,且在校只一年,1908年初就负笈东瀛。在这一年里,两人结下了友谊。任鸿隽后来在回忆录《五十自述》与《前尘琐记》中均提到同班好友胡适,并与他有诗文相和。当时中国公学的同学会“竞业学会”办了一份报纸《竞业旬报》,从第一期开始,几乎每期都有胡适的作品。为此任鸿隽赠胡适一首小诗,其中有几句:“鼎铸奸如烛,台成债是诗。雕彤宁素志,歌哭感当时。”

1910年,胡适考取庚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船经日本横滨停靠,任鸿隽特地登船相见。1912年底,任鸿隽赴美留学,同样选择了康奈尔大学。任鸿隽后来有诗赠胡适,追忆往事:“秋云丽高天,横滨海如田,扣舷一握手,君往美利坚。我居神仙境,羡君登仙行。不谓复三年,见君绮色佳(康奈尔大学所在地,今多译为伊萨卡)。”12月1日,任鸿隽乘火车到达绮色佳城,胡适亲自到车站迎接,昔日同窗好友再次聚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胡适在这一天日记中记下:“十二时下山,至车站迎任叔永……多年旧雨,一旦相见于此,喜何可言。”

留学美国的交往

胡适留美学习时间为1910年至1917年,任鸿隽是1912年至1918年,他们两人均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过从甚密。在胡适《留学日记》中,记下了两人交往的诸多点滴。他们经常与好友杨杏佛、胡达、赵元任等人聚餐、出游,讨论身边事、国家事,书信及诗文往来频繁,“谈诗或煮茗,论时每扬眦”。胡适1913年12月23日日记写道:“在假期中,寂寞元可聊赖,任叔永、杨杏佛二君在余室,因共煮茶夜话,戏联句,成七古一首,亦殊有趣,极欢始散。”胡适在留美的最初两年,仅作诗两三首;而任鸿隽来后,四年中作诗达百余首。1917年6月即将回国的胡适深情写道:“因念吾数年来之文学的兴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无叔永、杏佛,定无《去国集》。若无叔永、觐庄(梅光迪),定无《尝试集》。”胡适、任鸿隽两人性格均较温和,又长于诗文,性格既投缘,兼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学,相交日久,相知越深。胡适曾有诗赠任鸿隽,认为在周围的留学生中,“我诗君文两无敌”。两人真可谓惺惺相惜。1915年夏天,胡适将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作长诗《将去绮色佳留别叔永》,回顾两人间的深厚友谊,表达即将离别时的不舍:“……往往论文忘晨昳,时复议政同哽咽。相知益深别更难,赠我新诗语真切。君期我作玛志尼,我祝君为倭斯袜。国事真成遍体疮,治头治脚俱所急。勉之勉之我友任,归来与君同僇力……”更叮嘱任鸿隽要经常保持联系:“此邦邮传疾无比,月月诗筒未应绝。”

留美期间,有两件事对日后胡适、任鸿隽两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关于白话文的争论,一是两人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陈衡哲。

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之一,首先是因为他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源头则发生于胡适与他的朋友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的闲谈。1915年暑假,几个好友聚在绮色佳过夏,闲谈中常讨论中国文学问题。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道:我那时常提到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文学革命”的口号,就是那个夏天我们乱谈出来的。胡适认为中国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而任鸿隽和梅光迪则反对。由于他们之间常有诗文往来,胡适开始尝试用白话写诗,任鸿隽、梅光迪认为白话不能入诗,坚持用古文。往往一首诗会引发一连串的笔战。梅光迪在笔战中言辞颇为激烈,胡适常说梅光迪“来信大骂我”,而任鸿隽性情宽厚,文风亦是,故胡适能就某个问题与他进行深入的讨论或辩论。一次胡适作3000余字长文笔“战”任鸿隽,文中最后说:吾诚以叔永能容吾尽言,故哓哓如是。在争论中,胡适几乎是单枪匹马,他的文学革命的新思想得不到好友的支持,当然感到孤独,但正是朋友的反对,坚定了他提倡白话文运动的决心,并且在论战中思想日渐成熟。胡适说:我回想起来,若没有那班朋友和我讨论,若没有那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的朋友切磋的乐趣,我自己的文学主张决不会经过那几层大变化,决不会渐渐结晶成一个有系统的方案,决不会慢慢的寻出一条光明的大路来。所以这场争论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对胡适具有特别的意义,胡适认为朋友是“他山之石”,对他们只有感激,没有丝毫的怨恨。

陈衡哲(1890-1976),是中国第一位官费留美女生,亦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于1914年赴美留学进入著名的女子大学——瓦莎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中国留学生办了一个刊物《留美学生季报》,陈衡哲给该报投稿,而任鸿隽是该报主编,胡适亦为编辑。她优美的文笔很快引起两人的注意。1915年,陈衡哲向《留美学生季报》投稿《来因女士传》,写孟河大学(与瓦莎大学齐名的另一所女子大学)的创建者来因女士的生平事迹。她的文字令任鸿隽眼前一亮,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留学的女子中都是难得的。1916年夏,陈衡哲到绮色佳城见任鸿隽。任鸿隽对她心仪已久,相见后更是一见倾心,他在《五十自述》中回忆了见面后的情况:“遂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增。”

第5篇

孙宝华     13851536669

案例介绍

前不久,我开了一堂校内公开课《羚羊木雕》。因为本课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于是在上到“在妈妈的逼迫之下,‘我’既无奈又伤心,只有找万芳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了”这一情节时,我组织了一场辩论:“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要回来?”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求:同意要回来的为正方,坐到A位置。不同意要回来的为反方,坐到B位置。

辩论实录

师:好,大家都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现在请各位针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

正方:我认为应该要回。这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寄托了爸爸对我的爱,我怎 能把爸爸的爱随便送人呢?这是对爸爸的极不尊重。(掌声)

反方:我反对,我很看重和万芳的友谊,我就会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礼物送给  她,无论东西贵贱。这也表明我把友情、亲情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正方:但你得顾及爸爸的感受啊。你不要回会伤害爸爸的爱。

反方:我认为不该要回,东西送出去了又去要回是不讲信用的行为。做人要讲信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掌声)

正方:应该要回。小孩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反方: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什么不可以送。

正方: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反方: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产我也乐意!

正方:什么都可以送,那你什么也没有呢?

反方:那我就把“心”送给朋友,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

正方:应该要回,“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难道友谊一定要用金钱去衡量吗?如果这样,我宁愿孤独一生!(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反方:就算你们什么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们这样做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正方:我们已经长大了,做事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难道什么事都必须同父母商量吗?

全体学生:鼓掌!

反方:“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我们怎能对父母的劝告置之不理呢

全体学生:静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辨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你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震奋!你们的辩论道出了友情的可贵。是啊,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提问:“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友情又不影响亲情呢?” 有的说:“和爸爸妈妈讲友谊的重要。” 有的说“先和父母商量,得到他们许可再送。”还有的说:“多理解,多和父母沟通。”这样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案例反思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整个活动高潮迭起,不时引来阵阵喝彩。这场辩论,犹如一个跳动的音符,奏出了这堂课的最强音!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激发了情感,对文本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达到“情义重于财物,正确看待沟通与理解的关系”的教学目的。但这种效果还仅仅是显性的,如果从更深层面去思考,我们还可以挖掘到课堂辩论的更多功用。如:

首先,辩论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辩论式的课堂,气氛热烈,宽松而自由,学生可以旁征博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发展。同时,学生为了找出更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对方,会绞尽脑汁,调动所有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这种旁征博引将直接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其次,辩论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有疑惑或意见分歧时,求知的欲望一定会十分强烈。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辩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参与辩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一方面要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一方面又要即时组织好自已的言辞。务求清晰而富有说服力,促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组织,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

第三,辩论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而通过辩论可以有效地推进对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们主动质疑,共同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不难想见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争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皆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误,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课堂辩论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全神贯注,思维敏锐,兴趣高涨;正如击石取火一般,它对于增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以及发展个性和潜能等方面均能产生奇效。所以,应让辩论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第6篇

本文作者:郭淑琴工作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四矿学校

给辨倒老师的学生加分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我在班上宣布:“谁能辨到老师,期末考试成绩可以加分。”第一节实验课,课堂气氛迥然不同。我在讲授知识时,学生们都听得非常认真。我刚讲完课本上的内容,王刚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挑起“战火”:“请问老师,您刚才讲到,自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那么对事业的成功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我知道怎样回答,但为了调动大家以后参与辩论的积极性,我佯装不知,思考一会儿之后对王刚说“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能给你准确的答案,你可以获得一次加分的机会。”我又转向大家:“谁能帮老师解答出这个问题,一样可以获得加分。”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讨论,有的冥思苦想,有的翻阅各种资料……从此以后,学生上课的状态与以前有了天壤之别。有的学生会提前预习,有的学生由怕做题变成乐于做题,有的学生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会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们提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一个人课上的时间应付不了,就在班上组建了学习兴趣小组,评选优秀辩手,由优秀辩手们帮助解答一部分题目,表现最优秀的选手将获得“最佳辩手”称号。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还在平行班之间组织了几场辩论赛。原来考试经常不及格的王刚同学现在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成为优秀辩手之一。我很高兴把辩论引进课堂,并取得可喜的效果,因此作为成功案例推荐给大家。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课堂学习的“娱乐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学,愿则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1.新闻吧。结合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颖性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找到了“政治”与“新闻”的切入点,创设了政治“新闻吧”。根据教学内容,把新闻引入课堂中,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新闻吧”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走出个人、家庭、学校的小圈子,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逐步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代新人。2.故事会。结合教学实际,创设了“小故事,大道理”这一教学环节,很受学生欢迎。在“故事会”中注意选择和本节课相关联的、富有寓意、哲理性强的小故事,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不错。3.法律讲堂。在讲到法律常识时,我模仿“法律讲堂”的形式讲授,因为法律常识只有与具体的案例结合,学生才会有趣,学的灵活,印象深刻;并能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法律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现在中学生生活中常常出现许多奇怪的问题,例如交友不良现象就比较严重,他们由于处在思想不成熟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分不清好与坏,也不能正确的处理学习与交友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二者的关系就会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这些我平时发现的现象,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照材料,把他们自己交友中存在的矛盾找出来,并说说交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和朋友相处过程中的问题,如“骑虎难下”害怕得罪两方;“直言不讳”容易伤友情;“中庸之道”难以升华友情;“虚情假意”破坏友情……在讨论中,我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超出了我的预想,而且学生们的发言头头是道,特色鲜明。这时有位性格直爽的学生讲:“我认为是兄弟就要讲义气,这就是交友的原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及时的解释,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哥们义气”的特点就是只讲友情,不讲是非,并让学生讨论“哥们义气”有什么危害。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了许多危害,并总结出“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了“哥们义气”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4.漫画启示。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对人的感知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当学生看到妙趣横生的漫画,兴趣就会大增,一扫以往政治课沉闷的气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开启心智、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课程改革中的新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个素质教育目标,即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心灵世界中点点滴滴地教育,把它唤醒;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把人的内在的心灵上的真善美唤醒,近而达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就可以不失时机,抓住教育契机,恰到好处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把"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心灵的启迪和渗透。

第7篇

[关键词]校友会 民办高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210-02

校友资源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后盾,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学校发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友会组织建设越来越得到民办高校和广大毕业生校友的重视。但民办高校的繁荣发展只有二十多年,相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公立高校,如百年北大、百年清华等,民办高校校友会的建设在遵循众多高校校友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突出其独特性。

一、我国高校校友工作组织现状

据查阅到的现有资料,我国高校校友工作组织机构的诞生源于1913年的“清华同学总会”。后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1915年)、南开大学校友会(1929年)、厦门大学校友总会(1940年)、交通大学校友会(1942年)等[1]。这些校友会都是非政府的群众性社会团体,其组织机构模式不一。在这些早期的大学校友会的带动下,许多院校后来都相继成立了校友会。

我国现有的高校中仅仅公立高校就有一千多所,每所高校的校友工作模式并不一样,但就其组织机构来说,大多是通过建立校友会来开展校友工作。然而,民政部门对于社会团体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关于在社团清理整顿工作中对校友会问题处理的通知(民社函[1992]120号,1992年4月21日)、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社团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民发[2002]59号)等。在民政部门不受理校友会申请注册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就成立了校友联络处或者校友工作办公室,这些部门隶属于学校管理机构,使校友工作具有了民政部门要求的合法性。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民办高等院校就读的各类学生达到一百多万,几乎与公立高校学生数量平分秋色。截至2007年5月,中国已有295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2]。同时,民办高校已经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三无”(无资金、 无师资、无校舍)状态,而是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校友会工作建设方面也要更加提倡其独特性和服务性。

二、校友会在开发校友资源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校友资源的开发已引起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开发校友资源、依托校友会这一可靠的平台既是共同的又是有效的形式。

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十分重视校友会的建设,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建于1891年,第二年就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校友会;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总会工作机构健全,分工明确,配有工作人员二百多人。校友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团结凝聚校友力量,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不断开发校友资源,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北美众多的高校校友会在此方面的成果尤为明显,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6年全校2.5亿多美元的科研经费中,就有1.5亿来自校友的捐款。

校友资源犹如一座座宝藏,既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校发展建设的突出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因此,开发校友资源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好事,特别对加快高校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支持,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民办高校来讲,无论是在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等有形方面,或是在校友的声誉效应、信息资源等无形方面的资源开发,都对加快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友会在校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传导作用

人生百年,情系母校。校友回报母校,主要出自于两种情感,一种是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一种是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校友会组织既履行着母校关心校友、服务校友的义务,又承担着凝聚校友力量支持帮助母校的工作。而且校友会有一代代校友承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准确地保障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信息沟通。

(二)组织协调作用

校友资源的开发是多方面的,有时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甚至是海内外的校友,这就需要校友总会与地方校友会、地方校友会之间、校友会与校友之间进行组织协调,使校友资源能得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

(三)服务作用

在校友资源开发中,校友会为校友和学校热心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由校友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四)宣传激励作用

对于校友为母校所作的贡献,对于母校开发校友资源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校友会通过包括新闻媒体等各种形式,经常予以宣传介绍,在社会上树立校友的整体形象和一批优秀校友的形象,在校内发挥示范作用,激励在校学生走向社会建功立业,为母校争光。

总之,校友会对于开发校友资源有着全局性的影响。在当今信息化、交通发达的社会,无论对于公办高校,或是民办高校,她的校友分布的地域可能是天南地北乃至遍及全球,只有通过校友会这种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校友联络起来、团结起来,形成及时沟通各地校友的有效网络,进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更多的校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奠定校友资源开发的良好基础。

三、对民办高校校友会建设的建议

民办高校在新时期政策的支持下,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办高校的独特之处

1.独特的办学体制。民办高校办学体制与公立高校不同,大多民办高校实施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分开管理制度。行政上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教职工全员合同聘任制和学院后勤劳务承包制;教学上推行完全学分制,注重实用就业率的专业设置,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等。在全国众多民办高校中,如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浙江树人学院等都体现了这种办学特色。

2.管理机构精简、管理人员精练。多数民办高校在勤俭办学、合理支出经费、精简机构等方面的努力可谓不遗余力,这与其独立的办学实体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社会性投资、捐助,以及教育性投资基金的引入等,这一点与公立高校拥有雄厚的国家财政的支持可谓是天壤之别。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管理层,在经费开销各方面,都要认真研究,力求每一项开支都用到实处,用到关键点上。即所谓的“该用的钱一个也不能少,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能乱用”。

正是这种勤俭办学的办学精神,对比于同等在校生规模的公立高校,民办高校的教职人员行政队伍显得更加精干。在民办高校,董事会兼某职能部门领导、校长兼某院系教授、多数教工人员“以一抵五”“以一当十”等现象并不罕见。

3.提倡学生自主管理,教学工作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模式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对比于研究型的多数公立高校,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学以致用,以及面对就业问题所需的各种能力提升。当今社会,就业难是所有高校、毕业生以及学生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如果民办高校能在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有所建树,培养更易适合社会、适合企业的毕业生,这无疑会提升其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求学。民办高校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生源,重要的资金来源,才能更好更高的谈发展。

以广东培正学院(原培正商学院)为例,其教学重商重文,而英语教学更是其突出特色。广东培正学院聘任的外教约达百人,数量居广东高校之首,因此对于每年刚刚入学的新生,都会对其进行一年的英语强化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实战训练。同时,广东培正学院以培养面向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的毕业生为主导,帮助在校学生营造各种商业模拟活动等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院后勤设置各类商业街,鼓励在校生进行实战商业锻炼,提升其自主创业能力。广东培正学院建校仅十几年,因为不断为学生推行宽松灵活的学习、实战环境,以及提倡学生自主治校的先进观念,不断吸引着所有前来咨询或是求学的学子家长们。

(二)校友会组织建设的建议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校友会的工作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或将工作重点定位于“联络感情”;或将工作重点定位于联络感情的基础上“开发校友资源”;或计划建立为母校和广大校友进行“全方位服务”的工作机制等。但即使定位于“全方位服务”,也必须以“联络感情”为基础;而只有对校友进行全方位服务,才可能真正开发校友资源。因此,校友工作机构的设置至少由三部分组成,即:感情联络和组织联络――为校友和母校提供全方位服务――合理开发校友资源。

结合我国国情和民办高校校情,对于民办高校的校友会组织建设,有以下三条建议:

当前,校友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工作比较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只能通过建立专门主管校友工作的校级行政机构(如校友工作办公室或校友联络处)来完成校友机构的设置,使校友会和校友工作行政机构二者成为一个实体,工作协调一致。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校友工作组织机构最好建设“校级”和“院系”两个层次。“校级”可以为“院系”级提供工作方向指引,“院系”级同时辅助“校级”工作更加细致完善的开展。

校友会组织建设发展的基石,就是做好校友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分工,建立明确的校友工作任务。比如,完善校友会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校友工作机制和系统等;建立校友会网站,做好母校与校友间信息的搜集、、传达等工作;参加母校校庆的筹备和相关工作,完成联络和接待校友等工作;与母校各部门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关注母校毕业生校友的需求,做好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开展有益于母校、在校生、校友之间的学习、联谊活动等;在国内外按地区、行业或兴趣建立校友分会、俱乐部或联谊会,协助他们开展校友活动,倡导和组织校友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等。

如上所述,校友会可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为民办高校更好地开发校友资源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慧霞.我国大学校友会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2]袁辉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第8篇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结合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及教学实践,从创造性构造理论出发,阐述了利用教学内容开发情感资源,使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大行其道。

关键词:教育管理;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情感资源;开发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Coleman)认为情感因素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因素。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情感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他提出情感因素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问题学生设计的补救措施。

一、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实施情感教育的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现状:1999年西南师大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对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班级学生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正取生、择校生、借读生等),教师工作负担重,无暇顾及学生的情感因素,只要能“灌进知识”“挤出分数”即万事大吉。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情感因素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他们不太清楚如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创造性构造理论提出者克拉申认为,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学习者可在目的语环境中用语言进行交际。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信息过滤的作用,消极者对外语的输入起阻碍作用,积极者能获取更多的输入。高中英语情感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以创造性构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以情感互动为主线、以对教材的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核心、以英语语言的掌握运用为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和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有效开发情感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在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挥其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力求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英语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之外,还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德育教育与情感教育休戚相关,相辅相成。

1.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性作用,还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4 Unit 2 The honorable games这一课时,让学生分小组对奥运知识进行讨论,然后请volunteer自主发言。对于一些平时基础薄弱,课上基本不开口的同学,可以用鼓励的目光和手势让其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多简单的答案,在他们回答完毕后,应给予激励的话语,如Excellent! Clever boy! Good job! You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Olympics!等等,使学生对这一话题兴趣大增,讨论得更热烈,回答得更全面。

2.感恩教育。

M5 Unit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中的 Reading 部分two diary entries讲到了好朋友之间发生误会而产生隔阂。笔者从剖析自己入手,讲述了自己与大学时的好朋友因一点小事发生误会,至今留有遗憾的事例,在学生同情的目光中,鼓励学生想想自己与好友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与大家分享。有学生讲到朋友向他借钱却一直不还,自己又不好意思讨,从而对朋友有意见。还有学生讲到与好朋友在初中时成绩不相上下,现在差距却越来越大,因此对朋友开始疏远等等。这时可以请学生再想想朋友的好处,从而请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朋友。答案同样五花八门,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The best mirror is an old friend.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sun. True friends have hearts that beat as one. If you can buy a person’s friendship, it’s not worth having. 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珍惜友谊以及对朋友感恩之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是孩子最忠实,最无私的朋友,要以实际行动理解、热爱、感谢自己的父母。

3.环保教育。

M5 Unit 2的中心话题是The environment,笔者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列举环境污染造成的巨大损害。在这种运用科学术语较多的情景下,很多学生不敢甚至不会用英语表达,这时笔者让学生可以选择用中文回答,顿时气氛热烈,并且多数同学都选择用英文表达,除了几个像“海啸”“蓝藻”之类的专业术语。经过适时引导和总结,几乎大半的同学都记住了acid rain, ozone layer, sandstorm, tsunami, algae等术语,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通过reading中关于选择环境还是经济的辩论,以及project中保护长江一文,激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引起学生共鸣。大家都表示:尽我所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4.“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指的是教师可把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在M6 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中的 Reading 部分向学生展示了身残志坚的桑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笔者在学生阅读前,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什么是幸福。有学生回答幸福就是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有的说幸福就是家庭和睦,有的认为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还有同学觉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最大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这时笔者为学生简要介绍了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人生态度、梦想等,让学生思考霍金是否幸福,多数同学的答案是肯定的。

5.自我保护教育。

自我保护在当代社会也是一项必备能力,不仅体现在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保护自我,保护他人。M10 unit 3 Protecting ourselves 的Reading 部分谈到了AIDS today,这个话题看上去似乎与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没有多少观点可发表。正好当时流感肆虐,有好几位同学相继请假,笔者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思考健康的重要性,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已经发生的危害。学生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从不注意交通规则说到疯牛病、禽流感的爆发,在Good job! Well done的鼓励下,学生对这一话题讨论得更加热烈。这时,笔者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的展示,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了人类杀手――AIDS,学生兴趣盎然,不仅了解了相关知识,还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第9篇

结课论文致谢一:

时光飞逝,转眼间两年半的专科生活就要结束了,回想自己这两年多的学习和生活,我一直在身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热心帮助以及悉心指导下快乐的生活和进步着,在此即将完成学业之际,我要向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感激之情。

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吴灼亮副教授,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吴老师工作繁忙但也从不忘对我的论文进行细致的指导,为我的研究指明方向,耐心的审阅我的论文,为我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没有吴老师的指导,我的论文不可能顺利完成。

在校学习期间,还曾得到许多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热心帮助,令我不胜感激。无论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还是人生的解惑,老师们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无微不至体贴关心我们的辅导员周经老师,还有负责教务工作辛苦劳累的林芳老师,我们的顺利毕业离不幵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我将永远不忘师恩,铭记于心!

我还要感谢身边热心善良可爱的同学们,在炎热的暑假,我们为了完成论文留校并肩作战,有你们在我身边,再棘手的困难都可以顺利解决,再炎热的天气也可以快乐度过,我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帮助,关爱彼此,两年半的时间培养了我们深厚的友谊,你们是我奋斗路上最坚强的后盾,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无论我身在何方,他们都用最无私最关切的爱鼓舞着,家人永远是最温情的存在,他们的支持和包容,促使我健康成长,感谢我的父母辛勤劳动,为我提供好的生活,感恩父母!

谢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人,也祝愿所有同学们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结课论文致谢二:

学生生涯步入尾声,毕业近在咫尺,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场景还历历在目,尤其是两年半的专科生涯,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和同学情。在这期间我得到了国贸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同学和朋友,同时也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以此文向表示感谢。

首先要由衷的感谢我读研期间的导师丁家云教授。丁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诲人不倦的情操深深的鼓舞我,激励我。读研期间,从小论文的选题到撰写,再到投稿,都离不幵他的精心指导和帮助;在完成学位论文整个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我的写作进展,孜孜不倦的给我的论文提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在生活上,-丁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这两年多以来,跟着恩师丁老师学习,将会使我终身受益,也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再次诚挚的感谢我的导师丁老师,谢谢您的陪伴与帮助!

其次要感谢张如庆老师,张老师在我的论文选题上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审阅开题报告和论文初稿时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此由衷的感谢您的悉心指导。同时要感谢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的董桂才老师、方鸣老师、徐松老师、沙文兵老师、邢孝兵老师、杨莲娜老师,感谢他们在课堂上面的详细讲解,感谢他们在开题时对我的论文的指导和意见。并在此表达学生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感谢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2级的每一位同学,感谢我的朋友和家人,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帮助和支持,我专科生涯的学习和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

为了能写好这篇论文,本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因自身学术能力和知识构架有限,语言表述不足,文中肯定会出现疏漏和不足,希望各位师长和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在此对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结课论文致谢三:

时光匆匆而过,幡然醒悟时毕业的季节已悄然而至,回首两年半研宄生学习与生活,心中的感慨万千,曾经的壮志雄心,也慢慢变为心中的那一份稳重和踏实。这两年多时间里,我真的成长了许多。

首先要感谢我敬爱的导师李怀政教授,您不仅是我求学道路上的恩师,而且还是我生活中的益友。每当我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您会毫不犹豫地帮助我;当我犯错误时,您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您的博学多识让我崇敬,您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钦佩。在教会我如何去做事的同时,您还让我领悟到了如何做人的真理。总之,从您那儿,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这篇论文无处不渗透着您的心血,在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师姐,感谢我的同门,感谢我的好友,在我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鼓励。感谢我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感谢经济学院12届研宄生的全体同学,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快乐而又充实的专科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评审专家和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感谢您们为本文付出了宝贵的时间。

结课论文致谢四: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转眼间两年半的研宄生生活即将结束,这两年半的结束也为我20多年的求学生涯画上句号。回首两年半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求学经历,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对我的影响却是终身且深远的。在这里,我不仅获得了一个更广阔且专业的学习平台,而且个人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一路走来,虽然时常迷茫和彷徨,可幸的是通过经济学院结识众多良师与益友,给予我自信和支持,使我重拾前行的动力。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赵老师。赵老师工作态度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从论文的选题及布局都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每次与赵老师的探讨都能从其严密的理论思维中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同时,赵老师谦虚朴素的为人和智慧的思辨能力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巨大影响。赵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将使我终身难忘。

其次,我要感谢经济学院的全体教师。虽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担任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任课教师,但是,感谢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使我与一群优秀的同学为伍,使我在遇到论文难题又不便向老师求助时可以转向同学帮忙。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舍友,是你们陪我度过两年半的大部分时光,感谢你们在我无助、困难的时候一直陪伴我。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英语学科

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发展学生全方位的素质,使之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既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发挥科学知识的教育力量,善于从英语学科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从目标到内容都要反映时展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设置,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性。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新时代每一位英语教学者在摸索探究的一个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倾向性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在教材的呈现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构思:

教育部长周济在《切实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中指出英语学科教学要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首先以一节具体的课为例,在高一年级Unit1的教学中内容谈论的是关于友谊方面的。对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及熟悉有话可谈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水平设计整节课。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够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描述:

Unit1 Friendship

教学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朋友和友谊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衡量朋友的好坏。

让学生学会怎样成为一位好朋友。

学会怎样在逆境中生存。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总结一些关于友谊与交友方面的谚语。

师问: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交友方面的谚语吗?)

师问: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你认为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二步,讨论问题:〝你有朋友吗?你认为你的朋友怎样?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为人!”然后教学生学会以下形容词。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听力。听一段对话,对话内容讲述的是三对好友间怎样解决他们之间的小摩擦。

教师先播放一遍,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解决此事?再播放一次录音,听文中人物解决办法。

第四步,直接进入这课的中心阅读。通过讲述查克·诺兰德在孤岛上与排球为友意识到人应该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好友并自我检讨没有尽到好友职责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与好友一起分享快乐与悲伤,自己应该对好友“付出比索取多”应对别人多点关心等等。

教师:给学生设计以下任务,要求5分钟时间阅读全文后完成任务。

任务一:找出在查克·诺兰德出事故之前,他对朋友的态度:

学生回答:查克·诺兰德因公事很忙,几乎没有时间与朋友联系。

任务二:在岛上查克·诺兰德领悟出自己对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朋友,对自己考虑很多而对别人关心不够。

第五步,听课文录音之后发动学生讨论。

讨论一:“查克·诺兰德怎样独自一人在荒岛存活下来的?你从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学生总结:查克·诺兰德 学会了找寻食物和水,还学会怎样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与排球的特殊友谊。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借鉴到: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多动脑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来再寻找逃生出路。

讨论二:“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对待朋友?”

学生总结:朋友即师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友谊是情感的付出,我们应该给与别人的要比别人给与自己的要多。第六步,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要求学生学会表达书上的经典句子,像,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业:

教师:布置一项研究性学习任务: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an unusual friend

教学反思:

整个教案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进行。首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教师就须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问句形式。让学生了解在英语语言中,请求别人做事时,一般要用这些结构: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这样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我们国家也是很讲究语言的文明礼貌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英语语言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通用的pair work, creative work,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方式.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上课课题的设置,准备材料,挑选修改材料,用英语表现,解说几个环节上很容易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我牺牲和取长补短的高尚品德。

再次,德育渗透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体现,还可以与英语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的号召。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例如,本单元的英语教学的主题都是围绕 Friendship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举行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英语角,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责任意识。或是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欧美经典流行歌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对传统美德进行深入的讨论。

最后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回顾对教材的整个处理施行过程发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充分,但出现个别学生对复杂句子的理解及再现存在困难。这一点对于基础差的同学

在下一节课中把复杂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学生再现。另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很多种答案教师需要给以肯定并耐心的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英语语言来表述。特别是在对文章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时要兼顾学生对文章所给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上任何课程,都应时刻注意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爱国竞业教育。英语这门课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得当,就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打开了另一扇明窗会使得枯燥的语言讲解既有意义,又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每个教师都在进行着自己的创造,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做贡献。在学科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这些年自己在教学中贯穿的一个主题,并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就自己的一些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在英语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英语学科

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发展学生全方位的素质,使之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既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发挥科学知识的教育力量,善于从英语学科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从目标到内容都要反映时展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设置,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性。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新时代每一位英语教学者在摸索探究的一个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倾向性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在教材的呈现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构思:

教育部长周济在《切实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中指出英语学科教学要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首先以一节具体的课为例,在高一年级Unit1的教学中内容谈论的是关于友谊方面的。对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及熟悉有话可谈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水平设计整节课。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够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描述:

Unit1 Friendship

教学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朋友和友谊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衡量朋友的好坏。

让学生学会怎样成为一位好朋友。

学会怎样在逆境中生存。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总结一些关于友谊与交友方面的谚语。

师问: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交友方面的谚语吗?)

师问: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你认为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二步,讨论问题:〝你有朋友吗?你认为你的朋友怎样?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为人!”然后教学生学会以下形容词。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听力。听一段对话,对话内容讲述的是三对好友间怎样解决他们之间的小摩擦。

教师先播放一遍,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解决此事?再播放一次录音,听文中人物解决办法。

第四步,直接进入这课的中心阅读。通过讲述查克·诺兰德在孤岛上与排球为友意识到人应该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好友并自我检讨没有尽到好友职责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与好友一起分享快乐与悲伤,自己应该对好友“付出比索取多”应对别人多点关心等等。

教师:给学生设计以下任务,要求5分钟时间阅读全文后完成任务。

任务一:找出在查克·诺兰德出事故之前,他对朋友的态度:

学生回答:查克·诺兰德因公事很忙,几乎没有时间与朋友联系。

任务二:在岛上查克·诺兰德领悟出自己对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朋友,对自己考虑很多而对别人关心不够。

第五步,听课文录音之后发动学生讨论。

讨论一:“查克·诺兰德怎样独自一人在荒岛存活下来的?你从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学生总结:查克·诺兰德 学会了找寻食物和水,还学会怎样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与排球的特殊友谊。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借鉴到: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多动脑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来再寻找逃生出路。

讨论二:“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对待朋友?”

学生总结:朋友即师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友谊是情感的付出,我们应该给与别人的要比别人给与自己的要多。第六步,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要求学生学会表达书上的经典句子,像,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业:

教师:布置一项研究性学习任务: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an unusual friend

教学反思:

整个教案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进行。首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教师就须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问句形式。让学生了解在英语语言中,请求别人做事时,一般要用这些结构: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这样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我们国家也是很讲究语言的文明礼貌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英语语言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通用的pair work, creative work,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方式.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上课课题的设置,准备材料,挑选修改材料,用英语表现,解说几个环节上很容易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我牺牲和取长补短的高尚品德。

再次,德育渗透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体现,还可以与英语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的号召。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例如,本单元的英语教学的主题都是围绕 Friendship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举行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英语角,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责任意识。或是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欧美经典流行歌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对传统美德进行深入的讨论。

最后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回顾对教材的整个处理施行过程发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充分,但出现个别学生对复杂句子的理解及再现存在困难。这一点对于基础差的同学

在下一节课中把复杂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学生再现。另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很多种答案教师需要给以肯定并耐心的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英语语言来表述。特别是在对文章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时要兼顾学生对文章所给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上任何课程,都应时刻注意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爱国竞业教育。英语这门课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得当,就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打开了另一扇明窗会使得枯燥的语言讲解既有意义,又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亚军

2. 杨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改应试卷教育为素质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 康俊民 “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开《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2001-2002学年第24期

4. 《教育情报参考》2004.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5. 《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第11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欣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品味作品中表现的新型生命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欣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欣赏画面,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播放风光片,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阅读标题,猜一猜:作者将要去拜访一位怎样的朋友?

(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所猜之友)

教师总结: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二、初读文本,梳理内容

1.听录音朗读,找出生字词。

2.思考问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B.这些“朋友”各有怎样的特点?(用原文回答)

C.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D.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三、自由品读,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书,让他们边读边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想一想: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进行朗读。同学之间可自由讨论。

2.(播放“山中朋友”的图片)将景物分组,构成画面

①古桥;②树林;③山泉、溪流、白云;④瀑布、悬崖、云雀;⑤石头、落叶、小花;⑥老柏树、蚂蚁。

A.每个小组选取一幅画面欣赏,并在文中找出与图片相应的语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B.说一说:你喜欢这些“朋友”的理由,注意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3.思考、讨论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

明确: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四、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接触,山中的许多朋友把同学们也当成了知音,也有许多心里话想和同学们说,大家想听吗?

教师示范:“你好!游人弟弟,我从那遥远的雪山来,一路艰辛,一路歌唱,聆听过高山的吟唱,沐浴过花儿的芬芳,吮吸过小草的芳香。你渴了吗?让我用大山的甘露为你解渴;你累了吗?让我用大地的清泉为你洗去一路的风尘……

练一练:请同学们也来扮演景物,入情模拟,把朋友的心里话说一说。

(策略应对:在学生解读摹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从句式、修辞、内容等方面引导,引领学生和美丽的大自然和谐统一。)

五、表情朗读,体验升华

1.配上音乐,师生朗读全文。

2.总结。

六、课外建议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触摸大自然。

第12篇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信一: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信二: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

我首先要感谢xxx老师,是他将我领入了信息安全的大门,并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

在这近二年的时间里,他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

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而且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素材。同时,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