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门诊用药咨询工作计划

门诊用药咨询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17 21:32:32

门诊用药咨询工作计划

第1篇

规范区、镇乡生殖健康服务机构硬件建设,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标准。重点强化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优生指导、药具发放、信息咨询、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服务职能,构建“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区人口计生委对镇乡生殖健康服务站基本设施设备、耗材药品、人员资质、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和免费保障等进行了服务能力的评估。

委里高度重视,年“健康工程”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健康工程”有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意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家庭健康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加强宣传。

加强“五期”教育,委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开展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性病与艾滋病防治、药具发放与使用、生殖健康保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生殖健康促进专项计划大型宣传活动。各镇乡制作了生殖健康知识专题片,深入镇乡街道、深入村居巡回放映,实施青春健康项目,为全区3500名中小学生、4000名青年农民工、200名大学生提供了生殖健康知识培训,区计生协在7个街道和3所高校开展针对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暨生殖健康、性健康的科普讲座,培训120人次,培训生殖健康及性健康指导教师5名。全区有98%以上的家庭有一种生殖健康知识宣传资料,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5%

二、提高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强化药具工作。

镇乡、街道全面推进“一证通”服务,一是为加强药具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年上半年新增加8个网点。实现流动人口药具服务全覆盖,镇乡、街道推进现有药具管理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指导群众普遍实行以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的知情选择,提高了育龄群众对各种避孕节育措施及其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药具仓库改造达标;建立镇乡街道药具宣传服务室,配备村居药具发放箱,统一编印基层药具管理服务手册,实现药具发放“一箱清”联合民政部门,各社区设置药具宣传发放箱,设置安全套自动销售机。三是加快实施“千店万点工程”社会营销店设置药具免费发放点,药具免费发放点、社会营销店以及户外广告牌,均标示有国家统一设计的药具免费发放标识和药具社会营销“千店万点工程”标识。四是开展药具宣传服务。联合电信等部门,开设了药具服务咨询热线”药具服务声讯热线”由专家坐台解答或直接进行语音咨询;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设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公益广告。五是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对育龄群众讲清避孕节育措施的种类,各种措施的特点、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指导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提高了知晓率。六是畅通药具发放渠道。对药具基础设施建设、发放网络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增设了药具发放网点,药具发放渠道更加畅通。

三、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优质服务。

开展了生殖道感染疾病和乳腺疾病知识的宣传、筛检、诊断、治疗、随访、转诊工作,一是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以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为重点。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干预覆盖率年上半年已达到60%普及优生科普知识,开展一级干预的相关技术服务,扩大出生缺陷一级干预面。二是开展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品、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及生殖健康咨询、开办墙报专栏、开展群众活动等宣传形式,围绕遗传、婚前健康检查、最佳生育年龄的选择、孕前及孕早期保健等重点,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提高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依托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新婚、待孕及孕期和高龄、高危等人群免费提供优生知识培训。三是提供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区生殖健康中心组织专家开展生殖健康疾病防治咨询和义诊,镇乡人口计生办、生殖健康服务站对已婚育龄妇女开展以外阴及阴道炎症、宫颈炎症和疾病等为主的生殖健康检查活动。将生殖道感染(RTI干预与孕环情医学监测和日常技术服务工作相结合,规范开展筛检、诊断、治疗、随访和转诊。建好筛查对象个人生殖健康档案,落实疑似病人的转诊及跟踪服务。四是开展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开设优生咨询门诊,引导新婚、待孕和孕期以及高龄生育、病残儿再生育家庭入站接受优生咨询指导,对计划怀孕对象和重点人群,提供预约服务或上门服务;依托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立孕前实验检测手段,依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开展健康检查、专科检查及临床辅助检查在内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使待孕妇女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科学选择孕前实验室筛查,以病残儿医学鉴定及其父母再生育审批工作为切入点,对符合再生育的先天疾病致残的病残儿童家庭建立生育信息档案,提供免费遗传优生咨询,全程跟踪随访率达100%年全区共进行生殖健康免费检查48790人次,落实避孕节育措施9862人,优质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2篇

关键字:药学咨询 信息化 必要性

当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的竞争要求医院药学工作模式与时俱进,我国医院药学服务正由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为患者提供负责任的药学服务转变,目的是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经济和安全的药物治疗。药物咨询则是医院全程化、个体化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年来开展门诊药物咨询,我们认为这种直接面向患者的药学服务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

1药物咨询服务工作需求条件

1.1为什么要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工作

药物咨询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条件下能够开展且行之有效的一项工作,有利于医院药师职能的转变和地位的提高。我院是一所市级医院,在门诊量较大的时间段, 患者与医师和药师接触的时间有限, 对医师或药师的交代不理解或有疑问的患者常常不知所措。开展药品咨询服务是门诊诊疗过程中的必要补充, 可满足患者的需求, 也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

1.2 咨询药师所具备的素质与条件

首先,药师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 是一个完整鲜活的社会人, 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其次, 药师是一个职业人, 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当药师进入药物咨询室时, 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要采取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药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才能更好地应对不同患者的各种问题。我们通过对病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增强自信心,与患者的沟通更有成效。

2计算机信息化帮助完善咨询系统

2.1处方分析信息化

系统接收经光电自动阅读机或键盘快捷输入的处方后,根据内部储存的药品信息库对处方殊药物或贵重药品进行检索,对药品剂量、用法、抗生素使用评价、配伍禁忌等逐一分析,按处方中提供的用药关系审查合理用药,告诉药师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

2.2临床处方信息化

计算机系统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患者每天所需药物治疗的相关数据,尤其对老年人、婴幼儿及孕妇用药方案进行设计,实现高精度的药物治疗,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3计算机控制给药信息化

电脑控制给药系统是一种按需要给药系统。如输液监护仪可自动控制药物注射的剂量和速度。“人工胰脏”就是用微电脑自动控制胰岛素的注入时间、剂量和速度,达到更好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对血压用电脑控制甚为平稳,用药量可大大下降。

2.4临床用药信息化

根据药品信息库,能检索常用中西药物的潜在性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减量慎用症及常用注射液的pH值、配伍变化、成人剂量及老幼折算等功能。还可查询、显示出患者近期用药情况,以监测是否按医嘱用药。该设计是应用于医疗卫生作为前瞻性用药监护和回顾医疗质量分析的工具[1]。

3 开展药学咨询工作的必要性

3.1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

由于医学治疗学范围内已出现的新药物猛增和治疗学各分支领域中的新知识的猛增,使得繁忙的临床医生根本无法跟上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势必出现许多不当之处。特别是对新药的了解和应用更是如此,使得本来可以使患者受益的药物不能产生益处,本来不应发生的不良反应却发生了,此外无效药物的滥用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患者着想的思想”,药师积极主动开展药学服务和药物咨询,与医护人员间进行相互沟通和学习。医学与药学知识的相互促进拓展,都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药学服务模式。

3.2 是患者诊疗过程的必要补充

我院作为一家市级医院,门诊量较大,患者与医生及调剂药师接触时间较短。由于旧的医疗体制使患者的自我药疗意识较差,过分依赖医院和医生,患者很难对所用药品有全面了解,由掌握丰富药物知识的药师进行药学咨询,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可缓解医生及调剂药师的压力[2]。

3.3 是合理用药的需要

药师通过咨询工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用药实践经验、监测和发现药物的新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临床。同时药师作为医药专业人士可以把药品应用的建议和意见反映到医院的药事委员会,从而起到信息桥梁的作用。通过咨询服务还可以发现患者与临床医师不配合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向患者提供生活上心理上的服务,扩展医院外延功能。向患者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的药物知识宣传,推进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和经济性[3] 。

4 改善和加强药学咨询服务的策略

4.1 转变服务观念

药剂科应把事务性的工作和专业技术性工作区分开,按学历和职称对药学人员的岗位和职责进行细分,使药师有时间和精力与患者交流。

4.2 药师下临床,开展药学查房

药师在与患者随时保持联系和沟通,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最有意义。先确定几个临床科室,药剂科选派几名药师每天早上去科室查房,具体时间与医师查房时间错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患者交流,收集和分析患者药物应用中的信息,积累经验,并及时向医师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3.3建立评价沟通质量的指标

患者满意度调查,包括药师的服务态度、药师的专业能力、药师的素质、患者受到重视的程度、患者疑问的解决程度等。患者依从性调查,患者依从性表现为按医嘱、按时、按用法用量、按序程用药,不依从表现为自主停药、超过或低于正常剂量用药等。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有很多,应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评价。患者药物知识调查,通过现场询问或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相关药品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的知晓程度,考察沟通的效果[4]。

5 小结

开展药物咨询是增进药师与患者沟通、协助医生和患者更加合理使用药物、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一项重要工作。药学咨询工作是医院药学工作向技术服务型转变的重要起点,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迈向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叶青 唐翎 建立计算机药物信息咨询系统,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水平[J] 《现代医院管理》 2005年3月第1期总第7期

[2] 潘洁 朱军 赵珊珊 孟丽丽 目前开展医院内药学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7年9月第24卷第8期

第3篇

门诊药房是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患者的服务平台,门诊药房开设“用药咨询”服务,加强用药指导是药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有经验的临床药师从多方面对在门诊就医患者的用药加以指导,笔者认为这也是临床药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结合我院的自身情况就“用药咨询”方面我想谈谈二点看法

首先我们医院农村患者居多,到目前为止没有自我选用药品的能力,不知道药品如何服用,其中询问最多的是服药的时间,包括饭前饭后,他们大多不懂得3次/d,2次/d如何服用。药师通过给他们讲述药物的基本知识,告诉他们所谓的3次/d,应将一日24 h划分为3个相等的时间段来计算,即1次/8 h,纠正了患者以一日三餐时间作为服药时间的错误观念,帮助通过服药达到一个稳定的血药浓度,并取得了患者的信任。

其次在门诊咨询过程中,有许多患者询问什么是缓控释制剂,这些制剂如何服用,我们用通俗的语言向他们讲清缓释制剂是用药后能在体内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控释制剂是药物按设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的速度释放,两种制剂的释药均通过本身的骨架材料。与普通的相应片剂相比,这些制剂有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用药总剂量等特点,每24 h用药次数应从3次~4次减为1次~2次,并且不能掰开服用,以免破坏骨架材料而达不到长时间释放药物的目的。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未来医院药师将为患者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提供全程化的药学服务,因此现阶段我们门诊药房开展的药学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我通过几十年的药房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建议:

强化软硬件,改现在的窗口式发药为开放式发药,留出专供药物咨询的位置;加强药师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门诊的药学服务。要具有工作热情及与患者沟通的知识和能力:药学人员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产生一切为了患者的工作热情,学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引导性等语言与患者沟通,用自己独有的技巧来保证整个用药过程中的全程服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将与我院提供的高质量的医学、护理服务共同完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这一既定目标。

作者单位:232035 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

第4篇

[关键词] 方便门诊;医疗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93-02

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大型综合性医院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也成为了焦点之一。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改进公立医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文件,明确规定医院要“优化门诊流程,增加便民措施”[1]。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门诊具有人流量大、患者需求多样、时段性明显等特点。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大厅常常人满为患,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门诊拥挤的原因,除本身医院门诊就诊量大以外,由于传统的门诊就诊流程造成的患者在门诊滞留时间过长也是一个根本原因。为了优化门诊流程,避免患者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在非诊治过程,我院设立了方便门诊,主要为病情相对稳定且需要长期复诊的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方便门诊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各专科门诊的压力,并且能够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方式,提高了医院医疗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1 方便门诊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

1.1方便门诊的就诊范围比较模糊

设立方便门诊的初衷主要是服务于那些病情相对比较稳定并且需要长期复诊的患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范围很难明确划分,方便门诊的就诊范围不明确也致使某些专科患者为了节省时间或挂号费而到方便门诊就医,常常出现患者到方便门诊就诊后又转到专科诊室, 既易给患者形成“推诿”的印象,又耽误其就诊时间[2]。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习惯了方便门诊快捷的就医方式,病情已经有了变化也不愿去专科就诊,视方便门诊的医生为全科医生进行咨询,甚至有患者私自更改原有的治疗方案,要求方便门诊的医生开具其他处方药。方便门诊作为医院门诊科室组成的一部分,其医疗责任和行为规范与其他临床科室相同。我国《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医生只要接诊,并为其诊治包括开药(处方药或非处方药),医患服务合同即已成立,医生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方便门诊并不意味着医生可以随便开药,万一患者用药出了问题,医生也要负相应的责任。

1.2 方便门诊的开药尺度不易掌握

医院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种类繁多,方便门诊的医生对每一种药物的适应证和副作用并非一一知晓[3],部分患者认为“方便”就是简单的我买你卖的关系,认为到方便门诊什么药都可以开,有时候患者要求医生开具的药物,医生并不知道其药理作用;还有些时候,患者在开药的同时又会诉说一些不适的症状来咨询医生,这些都潜在较大的用药安全隐患。医院的执业医师开药应该是建立在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不仅要对患者的病情诊断负责,还要对所使用药物的疗效及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有足够的了解和预测。

1.3方便门诊的医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方便门诊的诊疗过程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开药或开检查单,因此方便门诊的医生不书写门诊病历,然而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将导致医生的举证不利。目前医院采用电子处方,患者为了方便互用就诊卡,出现了男性患者的就诊卡开妇科用药,儿科就诊卡开成人用药等现象,方便门诊经常有患者来为他人代购药品,期间也多次出现用自己的医保卡为别人买药的“套保”、 “套现”现象,这些不仅是医保政策明确禁止的,也容易造成非医源性医疗纠纷。

2方便门诊的防范管理

针对方便门诊在运行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医院重新对方便门诊进行了定位和规范,加强了医疗安全管理。

2.1完善规章制度,落实依法执业

医院进一步明确了方便门诊的服务范围,杜绝超范围或跨科诊治患者。制定了《方便门诊开药要求》,明确规定了方便门诊不得开具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药品;不得开具抗生素、精神类药品、品、抗肿瘤药物、儿科药物、以及专业性很强的用药。要求方便门诊的就诊流程与医院其他专科相同,开药前须询问患者的病史及用药经历,并要求书写门诊病历。

2.2推进合理用药,加强用药安全

在医院已有的HIS系统里增加药物咨询和用药安全监测功能。医生在工作中遇到不熟悉、不了解的药物,可以通过药物咨询功能即时查询到药品电子说明书,以了解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用法用量等信息;通过用药安全监测功能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实时审核,重点审查药物之间配伍禁忌、药品剂量、给药途径等内容,并即时给予提示和警告说明。这既给医生提供了学习合理用药知识的平台,又增加了一道保障医疗安全的屏障。

2.3扩大宣教教育,增强部门沟通

在方便门诊开设宣传栏,将方便门诊的诊疗服务范围、流程和开药要求告知患者。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使医护人员清楚方便门诊的诊疗服务范围和开药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正确解答患者的咨询,避免出现专科医生因为就诊患者过多,擅自将开药患者分流到方便门诊,而患者所需药品又超出方便门诊开药范围,造成推诿患者的现象。特别要加强和门诊部导医人员的联系,对方便门诊出现的超范围就诊或开药现象及时沟通、协商,增加门诊导医分诊的准确率。

2.4重视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根据方便门诊的设立目的,方便门诊的医生必须具备处方权和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普遍缺乏全科医生,方便门诊的医生大多来自内科专业,结合方便门诊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业务学习计划,强调医生自学和科室实行集中培训相结合,重视方便门诊的医生在进修学习、晋升职称、专业发展,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提高方便门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4],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方便门诊应以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为前提,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医院应加强方便门诊的管理,做好医疗安全防范工作,使方便门诊真正发挥便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峥,刘力松,张育,等. 大型综合医院开展多种便民门诊实践探讨[J]. 医学与社会杂志,2010,23(8):47-49.

[2] 李瑞新,吴婧. 方便门诊的医疗隐患与对策[J]. 海南医学杂志,2010, 23(7):101-102.

[3] 朱江,赵斌,刘瑞,等. 浅谈便民门诊的利弊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2011,15(22):1.

第5篇

[关键词] 医学模式;护理咨询;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91-02

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咨询门诊和护理咨询专家应运而生,这既是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在人们健康模式转换中预防保健的需要。护理咨询门诊的建立是现代护理学扩展与发展的必然,它是连接临床治疗、家庭护理指导的桥梁。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这些病的防治不能靠单纯的医疗技术改变来解决,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健康教育就是为适应这些变化而发展起来的[1]。笔者对承德市第五医院护理咨询门诊的工作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员选择

由4名3个以上科室工作经验且以内、外科工作为主,25年以上临床工作,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护理人员组成专业健康教育门诊。其中,一名负责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咨询;一名负责门诊患者咨询;一名负责社区慢性病患者咨询;护士长负责考核、评价分析咨询质量与效果。

1.2 工作内容

1.2.1 深入临床科室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从患者入院时开始,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中,并负责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1.2.2 门诊咨询主要接待门诊就诊患者或陪护家属,除与住院处相同健康教育内容外,增加门诊就诊专业指导。

1.2.3 社区护理咨询师负责院外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出院患者访视[2]。

1.3 路径

1.3.1 探寻对临床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1.3.1.1 规范管理:为保证健康教育质量,建立健康教育质量体系,设专人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咨询门诊工作范围,人员职责、收集各疾病相关知识,建立各种疾病健康教育计划及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规范了健康教育流程,专人对患者按照计划进行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个人情况,通过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有反馈。

1.3.1.2 专业化教育:护理咨询门诊的成立,使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系统工作去做,根据护理人员原有的工作经验,分配所负责的专业,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弥补了原有住院处临床护士负责时教育资料不足、与患者沟通不到位、人力、时间不足的弊端。首先在住院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不同,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一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

1.3.1.3 教育内容包括:指导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心理健康指导;营养与饮食;休息与活动原则、用药知识指导、手术前后指导、并发症的预防、自我护理方法、出院康复指导。

1.3.2 重视满意度调查工作

1.3.2.1 在深入科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广泛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各住院科室,为相应科室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每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一次书面满意度调查,写出分析报告,上报院护理部。

1.3.2.2 对进行健康教育科室的出院患者,在出院前全部进行一次住院满意度调查。

1.3.3出院访视

在与患者的接触、交流中,能及时收集各科出院患者访视卡,交由社区护理咨询师按分工逐一对出院患者进行访视,征求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及家庭健康指导,对出院患者保证在1个月内随访,随访率达100%。

2 结果

通过护理咨询人员对出院患者的随访以及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可清楚地看到,进行过护理咨询科室与未进行护理咨询科室出院患者满意度明显不同,见表1。

同样,进行过护理咨询科室与未进行护理咨询科室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有明显区别。见表2。

表1 出院患者随访满意度比较(例)

与未进行护理咨询科室比较,χ2=7.16,*P

表2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与未进行护理咨询科室比较,χ2=7.32,*P

3 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三重因素均与患者的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护理模式,护理是疾病治疗中的重要部分;护理是疾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通过广泛与社会接触,有利于了解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尊重和承认,更好地为患者服务[3]。国内冯进琼等调查发现面对面护理专家咨询沟通效果优于网络咨询[4]。我国社会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想老龄化社会迈进,人口结构的改变带来患病谱及家庭忙性病患者的增多,社区护理咨询的开展,不仅为家庭护理带来方便,还可节省就医费用,减轻医院接诊压力。护理咨询门诊的建立是开展多种不同健康教育的趋势,是医院开展多项服务的趋势[5]。

通过我院护理咨询门诊的运行实践,经过三条路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及与患者及家属的双向交流,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以其不可替代的角色出现在患者面前,展示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在患者住院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护理工作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改变了角色,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主动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出院患者随访,广泛征求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医院的工作,可树立医院新的形象,提升医院的整体声誉。

[参考文献]

[1]黄静亨.健康教育学[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17.

[2]杨焕霞,孙静.2型糖尿病64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13.

[3]陈锦萍.浅谈健康教育护理咨询门诊的设想[J].广西医学,2003,25(9):1835-1836.

[4]冯进琼,李琳,李萍,等.开设护理专家咨询门诊必要性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11):2935-2936.

第6篇

【关键词】 出生缺陷 干预 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53―01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 近5年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到产后7天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及出生缺陷儿。

1.2 鉴定标准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9进行诊断分类。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头面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染色体综合症。

1.3 分类结果: 见表1。

表1 出生缺陷疾病类型

疾病分类 例数 构成比(%)

唇腭裂 31 25.61

先天性心脏病 22 18.18

多指趾 21 17.35

神经管畸形 17 14.04

先天性脑积水 11 9.09

食管闭锁 8 6.61

闭锁 5 4.12

外耳畸形 3 2.47

尿道下裂 1 0.82

其它 2 1.65

2 结果与分析

对121例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的病因进行分析发现:

2.1 遗传因素 因父母一方遗传基因异常而导致先天畸形有22例,占18.18% 。

2.2 近亲因素 因近亲婚配,导致胎儿出生缺陷的18例,占15.3% 。

2.3 感染因素 孕早期感染风疹、巨细胞、单纯性疱疹、腮腺炎、流感等12种病毒,致胎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聋哑等疾病22例,占18.3% 。

2.4 药物因素 因孕早期使用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磺胺、苯海拉明、镇痛安眠药等药物,致出生缺陷儿18例,站15.6% 。

2.5 分娩因素 分娩时因行抬头吸引术或产后窒息、臀位产等原因,造成脑发育不全和外伤性癫痫及关节脱位20例,占17% 。

2.6 营养因素 孕期营养不均衡,因维生素A、叶酸、锌等缺乏,导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神经管畸形的10例,占9.2% 。

2.7 理化因素 因孕期接触有害有毒物质,吸烟、饮酒而致胎儿出生缺陷的7例,占6.1% 。

3 对策思考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作者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3.1 强化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宣传形式积极宣传优生工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提倡优生优育,普及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实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

3.2 做好婚前检查,在婚前检查的基础上发现有遗传性疾病或其它影响后代健康的疾病,应劝之不宜结婚或暂不宜结婚。

3.3 开展咨询服务,计划生育部门和医疗部门都要设立咨询门诊,开展婚前咨询、婚期咨询、孕期咨询、遗传咨询、孕产期保健等传播优生优育知识,解答先天缺陷的病因,并做好指导工作。

3.4 做好妊娠期保健,做好妊娠期保健和围产期保健工作。在孕早期要加强叶酸、福施福、福格森服用,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孕产妇的安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缺陷儿的发生率。

3.5 搞好产前检查 加强孕前检查和筛查的力度。其主要方法:有关病毒的检测、羊水穿刺和绒毛膜染色体及B超,宫腔镜检查等。

3.6 严把病残鉴定诊断标准关 进行病残儿鉴定时须询问夫妇双方有无家族遗传病史,亦需做染色体检查,对第二胎不符合优生原则的,禁止生育第二胎。

第7篇

对象与

一、样本来源及入组标准

自1998年1月到1999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中山咨询门诊的抑郁症病人62例(住院30例,门诊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2-R)的抑郁发作诊断,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ND)评分≥21分;住院病人经两个主治医师明确诊断,门诊病人经主治医师二次以上连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和情感障碍。入组病人若首诊以情感症状为主,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者列为情感症状组,共33例(门诊12例,住院21例);若病人首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要主诉,且躯体不适症状≥4项者列为躯体症状,共29例(门诊20例,住院9例)。

二、评估工具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24项)和焦虑(14项)量表(HAMD、HAMA)和自编“抑郁症患者深入访谈提纲”由作者对每例病人进行检查和会谈,每例病人会谈30-40分钟。深入访谈提纲的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诊主诉、躯体症状、求医方式、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药物的使用、诊断标签的接受性等。有关婚姻、工作和生活能力的评估采用0-100(10cm直线自划)的百分等级评估(直线或划线法);为避免文字暗示,直线两端仅以0和100标出,由病人根据自身状况在适当部位划线,最后由工作人员测量直线的数据得出相应评分,如67mm代表67%。

三、统计

SPSS/PC[+]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和I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情感症状组33例,男性11例,女性22例,男:女为1:2;年龄16-68岁(平均40±15岁);文化程度:大学18例(54.5%)、高中10例(30.3%)、初中5例15.1%);婚姻:已婚25例(75.8%)、未婚5例(15.1%)、丧偶2例(6.1%)、离婚1例(3.0%);职业:工人15例(45.5%)、行政管理人员9例(27.3%)、教师4例(12.1%)、营销人员3例(9.1%)、科研人员2例(6.1%);性格特征:外向型22例(66.7%)、内向型11例(33.3%)。

躯体症状组29例,男性10例、女性19例,男:女为1:1.9;年龄17-70岁(平均41±14岁);文化程度:小学11例(37.9%)、初中10例(34.5%)、高中5例(17.2%)、大学3例(10.3%);婚姻:已婚21例(72.4%)、未婚3例(10.3%)、离婚3例(10.3%)、再婚2例(6.9%);职业:工人18例(62.1%)、行政管理人员5例(17.2%)、教师3例(10.3%)、无业3例(10.3%);性格特征:内向型23例(79.3%)、外向型6例(20.7%)。

两组间比较发现,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文化程度高于躯体症状组病人(X[2]=13.46,P<0.01),而躯体症状组病人性格偏内向者较情感症状组更多见(X[2]=13.175,P<0.01)。而在其他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

二、情感症状组与躯体症状组抑郁病人的躯体症状出现频度比较

深入访谈问卷中共包括13项躯体不适症状,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最常见的躯体不适主诉为:食欲下降(24例,72.7%)和入睡困难(20例,60.6%);躯体症状组最常见的躯体不适主诉为:胸闷(28例,96.6%)和肢体乏力(22例,75.9%)。值得注意的是,有10项躯体不适主诉在半数以上的躯体症状组病人中存在,而在情感症状组只有2项躯体不适主诉存在于半数以上的病人中。表1比较了这两组病人躯体不适主诉的出现频度,发现胸闷、肢体乏力、心动过速、头昏、四肢疼痛、尿频、头痛、头昏、尿频、胸痛、呼吸困难和腹部不适等在两组间有统计学上差异(X[2]检验,P<0.05或0.01),即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躯体不适主诉明显少见。

表1躯体症状组与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躯体主诉不适比较

附图

* P<0.05;* * P<0.01;其余P>0.05

三、HAMD和HAMA评分的比较

62例入组抑郁症病人HAMD评分皆大于21分,HAMA评分皆大于17分。虽然在躯体不适主诉的出现频度上情感症状组和躯体症状组抑郁病人有显著不同,但在HAMD和HAMA的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躯体症状组HAMD和HAMA评分分别为22.7±1.6与18.8±1.7,情感症状组分别为23.1±1.9与18.2±1.1,两组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823和0.791,P>0.05)。在两组间HAMD和HAMA各因子评分上(如HAMD的焦虑/躯体化、睡眠,以及HAMA的躯体性焦虑)亦未见显著差异。

比较住院和门诊抑郁症病人的HAMD和HAMA评分,除住院抑郁症病人HAMD总评分(25.83±3.27)和绝望感因子评分(7.20±1.42)高于门诊抑郁症病人(总评分21.88±2.62;绝望感因子评分3.94±2.87)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外(t=5.235,5.718;P<0.001),在其他临床症状学表现(如睡眠、焦虑/躯体化)和HAMA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HAMD评分高提示住院病人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门诊病人为重,绝望感评分高提示住院抑郁病人的消极倾向或自杀危险性较大。

四、情感症状组和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首次求医方式和对自身疾病认识以及接受诊断标签的比较

在29例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中首诊于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有17例(58.6%),首诊于精神科的有6例(20.7%),首诊于心理咨询门诊的有6例(20.7%);病人自己认为是躯体疾病者21例(72.4%),认为是精神或心理者8例(27.6%);18例(62.1%)病人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11例(37.9%)病人愿意接受抑郁症诊断标签。

在33例情感症状组抑郁病人中首诊于精神科的有14例(42.4%),首诊于心理咨询门诊的有13例(39.4%),首诊于综合性医院临床各科的有6例(18.2%);在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上,病人自己认为是精神或心理问题者为30例(90.9%),认为是躯体疾病者为3例(9.1%);病人愿意接受抑郁症诊断标签的有24例(72.7%),9例(27.3%)病人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

两组病人在首诊求医方式、对自身疾病认识和接受诊断标签方面有较明显不同,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X[2]值分别为10.81、26.08和7.60,P<0.01)。

五、病人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接受治疗药物及抑郁症对婚姻、工作的影响

第8篇

如今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相当严重,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时有发生,不合理用药直接导致了医疗保健费用的急剧增长,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合理用药的目的是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品,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愿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奋斗才能获取公众对药师作为药物治疗专家的承认。本文就临床药学合理用药以及一些工作进行总结。

药师的临床工作四个阶段

药师在临床的工作根据其深入程度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最低阶段:单纯发药不介入临床;②对医师处方病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③在医师开处方前与医师共同研讨,并决定用药方案;④有限的药疗决定权,如外科手术的抗感染、止痛等。以上四个阶段呈螺旋上升的状态。

临床药师工作成绩获得承认的三个指标

①对病医疗质量的提高;②对降低医疗费用的影响;③受临床医师采纳、支持及好评的程度。

随着工作深入程度的螺旋上升,工作成绩的承认指标也完成得越来越好。

药师深入临床实践的方式与要求

专科定点深入:凡开始承担深入临床工作的药师,选定1~2个临床专科为定点科室,坚持6个月到1年在该科室参加每周主任查房、院内外会诊、病历分析讨论、教学等专业活动;阅读病历、书写典型病例药历,查阅服药与治疗用药医嘱记录;进行专科用药调查分析,收集与反馈有关药物信息,学习和了解专科疾病的特点与用药规律,并协助处置专科的合理用药工作。

一般定期深入:明确责任分管的非定点深入科室,除在科室需要临床药师参与工作时做到及时到位外,应每周定期深入,进行用药调查,查阅药物治疗与医嘱记录,阅读重点病历,了解危重病人的用药情况,征求意见并协调进行处置。

节假日前重点深入:节假日前临床药师应有计划重点深入科室,对监护病人的治疗用药进行检查,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协调做好急救药品的准备。

参与临床抢救会诊:临床药师接到医务部或专科提出的会诊通知后,全院会诊按时(通知)到位,急救会诊10分钟内到位,一般会诊当日完成。临床药师应邀到院外会诊,应先经本院医务部同意并通知后,于当日或次日完成。药师承担责任是提供抢救治疗用药方案,经会诊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参加查房、会诊、体内药物浓度监测等,依据病情、病理生理学、药理药效学、病原学以及生化检验资料数据等,参与对典型病例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并协助方案的执行、修改与评价。

重点病例的药学监护:对药师参与会诊抢救或提供了个体给药方案的重点病例,必须依据病例每日或隔日深入病房,直接面对病人进行监护,观察病情变化、药物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等,并认真阅读病历及治疗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必要时提出修正用药方案建议,直至病情稳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束并转入专科常规治疗后方可结束重点药学监护。

体内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解释与利用(TDM):临床药师对实验室体内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一般应于当日发出报告,对急诊监测与达中毒药物浓度者,应于获得结果后10分钟内通知有关科室。对重点病例药师应深入临床进行数据解释,需进行用药方案调整的病例,应在认真查阅病历与观察病情后,协同经治医师重新修订给药方案。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察:ADR监察是药师深入临床的重要工作内容,分工主要负责的药师每周不得少于1次专门深入临床了解与收集有关ADR情况,协助临床预防ADR病例,应全力参与救治处置。对收集到的ADR报告进行因果评定分析,整理统计入档后按时向ADR监察中心报告,并及时向临床反馈ADR的有关信息。

新药临床观察:对本院临床使用的药物新品种和接受进行临床观察任务的品种,药师应深入临床,重点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与有效,并将收集的资料反馈有关部门。

药学咨询:药师深入临床中,承担医师、护士、病人提出的用药咨询服务。急救用药咨询应立即或尽快做出解答,一般用药咨询于1~3日做出解答。并应有计划组织有关用药的座谈会或讲课,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提高全社会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积极作用[1]。

第9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875-02

Discuss About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UN Xiu-zhi

(Zibo Wanjie Cancer Hospital,Information Center, Zibo 25521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described,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bjectives, and out-patient information system as an example described the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ed to be learned.

Key words: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1 我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HIS是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即医院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曾作如下定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对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及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美国是全世界医卫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有许多举世公认的成功的系统在医院有效地运转着,像盐湖城LDS医院的HELP系统,麻省总医院的COSTAR系统,退伍军人管理局的DHCP系统。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起步也可追述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医院用DJS-313小型机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为开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获得普及。2002年,卫生部对国内6921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2179家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占31%,华东地区医院建设HIS比例接近80%。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今后将以其体积小、速度快、国产化程度高、造价低的优势,足以满足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HIS建设相对较慢,但在全球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我国各系统的网络工程已开始建设,国家医疗卫生信息网络正在组建中,这将加快我国HIS的建设步伐。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个渐进的探索的过程,也总是在不断地涌现新的变化、发展出新的领域,只要能抓住新技术发展机会,集中人力物力,21世纪医院信息系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HIS管理目标及内容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缩短就医的非医疗时间。一是可以提高各流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二是可避免差错及无价值重复现象的发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化实现了内部管理统一化、员工工作高效化和部门间协作关系简单化,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化,费用结算快速准确,部门收益情况清晰透明,医生所用诊疗信息全部电子化,患者所有治疗信息可以查询等等。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诊疗部分: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输血及血库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

2)药品管理部分:数据准备及药品字典,药品库房管理功能,门急诊药房管理功能,住院药房管理功能,药品核算功能,药品价格管理,制剂管理子系统,合理用药咨询功能。

3)经济管理部分: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人住院收费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管理系统。

4)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病案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院长查询与分析系统,病人咨询服务系统。

3 HIS中门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3.1 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其主要用户和服务对象分别为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门诊患者。门诊信息管理是以信息化的手段对药品,划价以及诊断处方等基本门诊医疗环节进行管理,用科学的手段来适应社会对门诊信息管理的要求。

3.2 门诊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1)完整性。系统在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数据资源要满足空间数据入库标准所需的系统功能,同时保证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组件、系统管理等功能都能满足系统需求。

2)高效原则。由于系统处理的大多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有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大的特点,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系统速度性能,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避免地图刷新慢、操作复杂等缺点。

3)稳定性。系统在设计时风格统一,系统可调试性良好,把系统错误消灭在调试阶段,保障系统有良好的稳定性。

4)容错性。系统具有防范各种灾难的能力,当各种灾难发生时,应具有补救或容错手段,使故障排除时间缩到最短。

3.3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医院门诊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门诊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事务流进行综合管理,并对在门诊业务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其各种服务。要开发出符合行业标准,又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门诊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必须深入医院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门诊管理系统的需求方面,主要是对药剂管理,划价收费、诊断、病人信息、票据等业务进行处理。药剂管理,能够在新药品入库之前对其疗效、功能主治、价格及其厂家信息进行登记,该信息同时也为划价提供依据。诊断和病人管理主要是记录患者的病情等信息,并完成病人医疗卡的相关信息登记工作。而报表管理方面可以实现处方和发票的打印功能。

门诊信息系统为每个患者的每次就诊建立门急诊病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通过输入法和病历模板等手段把患者的主诉及病况保存到电脑中。门诊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初诊病史、既往史等,医生还可以使用已有的病历模板或自己创建病历模板为以后的书写提供方便。

病人就诊过程一般经过:

1)在挂号处挂号员在挂号工作站生成挂号事务,分配给病人一个就诊号,收取挂号费。对于持卡的病人,则要检查卡TD和资金余额的合法性。

2)到医生处就诊,医生察看或更新电子病历,填写处方。

3)划价员在划价收费工作站录入处方,检查其合法性、划价收费,并打印收费单,保存电子处方。

4)药房根据收费后处方发药。

4 结束语

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医院门诊日常工作中对信息管理的需求。门诊信息系统的推广,使得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通过医生工作站程序查询所有药品的价格,使患者对处方费用心中有数,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医生在锁定相应药房后,录入每种药品都能显示该药房的药品库存数量,避免了以往患者在医生手工开单、交费后,在药房取药时却被告之因药品不够需办理退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包罗,许燕.医院信息系统简介[J].中国护理管理,2009(1).

第10篇

一、主要内容

(一)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

1、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管理的五条规定》,按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三大主业(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职能”(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健康)规范服务中心管理;召开专题会议,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心规范管理职责任务,制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管理具体规定。

2、建立避孕节育目标人群档案。将全镇已婚育龄群众划分为红、黄、绿、白四种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红色人群即生育后未落实避孕措施且近3年有补救行为的育龄人员;黄色人群即服用避孕药具且近三年内无补救行为的育龄人员;绿色人群即已落实有效长效节育措施且三年内无补救行为的育龄人员;白色人群即已婚未育、不孕不育的育龄人员。

3、对红色人群实行重点管理。建立红色目标人群跟踪管理服务制度,落实“红转绿”包保责任制。

4、加强避孕药具管理。畅通避孕药具发放渠道,提高避孕药具服务质量,有效发挥村服务室和医务室药具免费发放职责。

5、实行避孕节育双向知情选择。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实现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知识和医生对育龄群众身体状况双向知情。加强避孕节育双向选择知识宣传,全年印发资料1000份。

6、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补一免”奖励政策。对当年上环的对象,补交通费20元,补营养费20元,补误工费20元,免手术费。对自愿选择其它高档节育环的对象,除免费手术费另外补助30元。对自愿采取绝育手术的育龄群众每例奖励500元(治疗性绝育手术除外)。提高长效节育手术费标准,上环手术费从2010年起每例由原来的20元提高到30元。

(二)开展生殖健康普查系列服务

8、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全年开展两次生殖健康普查,确保参检率达到95%以上。

9、实施“两癌”早期筛查。以县计生服务站为主体,镇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转诊体系。坚持政府宣传、部门组织、自愿选择、高质低价、特困救助的原则稳步推进“两癌”筛查工作,确保全镇筛查人数达到100例以上。对实施“两癌”治疗手术的育龄妇女,每例补助1000元。

10、建立不孕不育对象信息档案。对全镇不孕不育对象进行摸底建档并上报到县,由县服务站提供转诊和咨询服务。

(三)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11、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立优生咨询门诊,悬挂优生优育咨询室门牌,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活动。

12、抓好免费婚检。一是建立和完善免费婚检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免费发放《新婚必读》,做到新婚对象人手一册。三是规范婚检内容程序,确保婚检质量。

13、推广科学补充孕妇营养素。一是广泛宣传孕妇补充营养素的重要性。二是确保当年生育对象“金斯利安片”服药率达到30%(6瓶/人份)以上。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创优”活动

14、落实公益性岗位经费。公益项目中的临床按上级有关规定据实直达服务机构;非临床,经考核后直接补助给镇服务中心。

15、继续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成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两化”达标和村计生服务室的规范化建设。

二、时间安排

“安康计划”的实施共分四个阶段,具体安排时间如下:

(一)宣传发动(3月底以前)。一是召开会议;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二)组织实施(3月-9月)。一是逐级分解落实任务,确保镇、村两级职责清楚,任务明确。二是集中开展基线调查,对年以来人工终止妊娠和无节育措施对象基础信息清理清查,建立目标人群基础信息库落实包保责任制和全程服务计划。三是细化措施,狠抓落实。镇、村、计生服务中心按照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细化落实措施,并及时组织实施。四是加强督办定期检查。镇计生专班定期到村开展督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中期评估(2012年3月-6月)。各村对安康计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镇完成自查评估报告并上报到县。

(四)总结验收(2012年10月-12月)。一是开展自查。结合全年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上送自查报告。二是做好查缺补漏、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迎接上级考评。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干预措施效果,调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各社区(村)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的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群众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大卫生意识、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规范,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服务对象:

关王全体居民

三、服务内容:

1、辖区内居民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等知识。

2、开展慢性病人、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0————36个月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3、合理营养、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应付紧张、改善睡眠、戒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基本知识健康教育。

4、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及卫生宣传日专题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艾滋病等健康教育问题。

5、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卫生问题。

四、计划安排:

1、七月份通过宣传栏宣传夏秋季节肠道传染病知识、举办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知识讲座。

2、八月份发放母乳喂养日知识资料,在院举办至少2次与中医中药相关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相关的中医保健咨询,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相关中医中药知识。

3、九月份在相关门诊发放肺结核及狂犬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处方、通过宣传栏宣传狂犬病防治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及狂犬病日专题讲座。

4、十月份在相关科室门诊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及精神卫生知识资料、在关王集市进行中青年也需防脑血管病健康及精神卫生保健知识咨询及以上相关保健知识讲座。

5、十一月份在门诊发放糖尿病相关资料、通过宣传栏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举办世界糖尿病日专题讲座。

6、十二月在门诊发放艾滋病相关知识及中风健康教育处方、在社区中心进行老年人冬季晨练注意事项知识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咨询、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了以王海廷院长为组长、防保科长为副组长、各科主任为成员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

第12篇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01-0001-03

科学地执行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常规监测管理指标体系》,必须要明确指标的含义、标准和衡量要素,以便在执行中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和评价更加规范、统一。

1社区政府监管指标体系

1.1政府政策与扶持

1.1.1社区卫生服务多部门参与指标标准: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或实际行动指标,有文件或规章且有具体行动为满分,否则酌减。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区居民的家家户户,没有多部门的参与,就难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衡量要素:检查相关文件和规定,能够提供多部门参与事实证明。

1.1.2上级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标标准:有政府或相关部门制订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并有明确的制度和措施。指标含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刚刚起步,社区机构实力还很薄弱。通过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尽快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衡量要素:检查是否有文件规定、合同或者是规划、计划,是否有上级医院支持社区工作的行为记录等。

1.1.3当地财政支持情况指标标准:核实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持情况,测算社区人均费用(据文件和实际拨款测算,以区为单位年度计)。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医疗的首诊机构,各级政府财政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检查相关政府文件,检查财政拨款账目。

1.2人力资源配置

1.2.1社区全科医师人口比指标标准:全科医师与人口数之比2~3名/万人口[1]。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计算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区域内的社区全科医生应该包括不同所有制机构的全科医生数量。

1.2.2社区公共卫生医师人口比(或中医师配置) 指标标准:公卫医师与人口数之比1名/万人口。指标含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配置必要的公共卫生医师,这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必要条件。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检查结果,计算公共卫生医师与人口数之比。

1.2.3社区护理人员人口比指标标准:计算护理人员与人口数之比2~3名/万人口。指标含义: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主干力量,没有足量的社区护士作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会受影响。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检查结果,计算社区护理人员与人口数之比。

1.3健康产出与保障指标

1.3.1婴儿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为满分,每高出1‰扣2分。指标含义:婴儿死亡率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的综合指标,为居民提供全面、综合、有效的卫生服务有利于本指标的提高。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2孕产妇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每高出1/10万扣2分。指标含义:孕产妇死亡率的含义同婴儿死亡率指标。同时,也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围产期服务的重视程度。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每高出1‰扣2分。指标含义: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除表示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落实情况外,也说明社区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4因病致贫和返贫率指标标准:①无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②高于10%不计分。指标含义: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衡量要素:查看有关档案,检查社区贫困人口的疾病经济负担。

1.3.5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社区服务覆盖率指标标准:①纳入80%以上;②低于80%不计分。指标含义:把医疗保险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对常见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将会大大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保险经费。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险档案,计算纳入社区机构参保人数。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监管指标体系

2.1制度管理与设施建设

2.1.1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指标标准:据制度①健全;②健全,但不完善;③不健全的建设情况判断。指标含义:规范的制度建设是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就不能规范运作。衡量要素:监查者核实管理制度,是否有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管理、转诊、服务、诊治、收费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项卫生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2.1.2组织制度建设情况指标标准: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及分工要求,据①好、②中、③差判断。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是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能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衡量要素:是否有明确的领导及人员岗位责任制。领导职责明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任务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

2.1.3独立财务及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指标标准:检查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结果。依筹资、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据①好、②中、③差判断指标含义:规范的财务管理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社区卫生机构账目,财务收支情况符合财务制度要求,社区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合理。

2.1.4房屋设施面积指标标准:建筑面积不少于1 000平方米(站150平方米)。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房屋建设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条件不足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居民满意度。衡量要素:面积达到建设规范要求,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

2.1.5床位设置情况指标标准: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但不得超过50张(服务站观察床位不少于3张)[2]。指标含义:适当的病床和观察床设置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就医和医疗康复过程中的及时。特别是有利于常见病治疗及基本诊疗方法的应用。衡量要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置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观察床。病房环境良好,卫生条件达标。

2.1.6临床科室设置、预防保健科室设置、医技及其他科室设置指标标准:有明确的科室编制和科室标牌,科室职责及科室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指标含义:明确科室设置和科室职责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任务落实的重要条件。便于管理上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衡量要素: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

2.1.7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指标标准:配备有符合标准的各种诊疗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及其他设备等。指标含义: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任务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诊疗手段和条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质优价量的卫生服务。衡量要素:诊疗设备有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观片灯、体重身高计、出诊箱、治疗推车、供氧设备、电动吸引器、简易手术设备、可调式输液椅、手推式抢救车及抢救设备、脉枕、针灸器具、火罐。辅助检查设备有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尿常规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糖仪、电冰箱、恒温箱、药品柜、中药饮片调剂设备、高压蒸汽消毒器等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预防保健设备有为查床、妇科常规检查设备、身长(高)和体重测查设备、听(视)力测查工具、电冰箱、疫苗标牌、紫外线灯、冷藏包、运动治疗和功能测评类等基本康复训练和理疗设备。健康教育设备有健康教育影像设备、计算机及打印设备、电话等通讯设备,健康档案、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与费用结算有关设备等。

2.2人力资源管理指标

2.2.1中心卫生服务人员配置、医护比例指标标准: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服务站:根据辖区人口每万人配备2名全科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医执业医师。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计算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护理人员数量比和医护比例。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护理人员数量比的计算应该包括不同所有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

2.2.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职称结构或质量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配置科学,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机构配置合理的专业卫生人员结构和职称结构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2.3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率(%) 指标标准:社区医师近三年接受培训情况,培训的合格情况。指标含义:培训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医师培训记录,检查社区医师培训的专业及合格情况。

2.2.4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持证上岗合格率(%)、执业护士(或助理护士)持证上岗合格率(%)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助理护士)持有合格的执业证件。指标含义:社区专业卫生人员执业持有与身份相符的证件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技术人员证件,核实证件与服务身份的符合情况。

2.3服务功能及效率

2.3.1门诊服务项目范围指标标准:在门诊服务中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及时性和可得性的常见疾病诊治以及健康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门诊服务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才能够实现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衡量要素:审查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计划生育指导等项目开展情况的记录,据测评标准对每一类内容根据开展情况和效果赋予相应的分数。

2.3.2家庭健康指导及诊疗服务状况指标标准:在家庭服务中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指标含义:家庭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庭服务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衡量要素:审查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检查服务记录。按照好、中、差打分。

2.3.3产前/后保健状况指标标准: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有计划和登记,根据孕产妇情况进行门诊保健或家庭保健。指标含义:孕产妇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根据孕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保健和产后保健是保证母婴健康的重要手段。衡量要素:检查有无围产期保健和保健指导记录,产前检查记录、产后检查记录。

2.3.4中医中药服务指标标准:运用中医理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辖区内居民进行预防、保健、医疗。指标含义:中医医疗方法特别适应于社区常见疾病的防治,有特色的中医中药服务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全方位开展。衡量要素:检查中医科或中医诊室的开设情况、是否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品种数量。

2.3.5计划免疫接种率(%)指标标准: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各种计划免疫接种的完成情况达到目标要求。指标含义:计划免疫工作是预防保健的一项主要工作,该项工作反映了社区预防保健功能的落实情况。衡量要素:检查计划免疫工作制度,检查计划免疫工作记录,各项计划免疫指标不低于95%。检查居民计划免疫接种结果。

2.3.6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覆盖率(%)、精神病管理覆盖率(%)、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覆盖率(%)、康复病人管理覆盖率(%) 指标标准:各类指标相关的工作已经开展,形成规范的档案管理,登记及时,管理有效。指标含义: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主要功能和任务,形成档案规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群的健康素质。衡量要素:检点人群的档案管理,检查疾病登记和健康服务登记情况,并根据管理的规范性和及时性打分。

2.3.7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居民健康建档覆盖率(%)指标标准:充分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居民健康档案。指标含义: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档案的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加强社区重点人群管理和重点疾病管理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检查档案管理情况,检查相关项目开展的登记和记录,以及健康教育开展的次数和健康教育专栏开设状况,根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相关工作的效果打分。

2.4可及性及连续

2.4.1为社区居民首诊比例指标标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指标含义:建立首诊制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衡量要素:调查除急诊外就诊的社区居民,社区首诊率不低于60%。

2.4.2转诊及转诊病例符合比指标标准:对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进行转诊,及时告知病人不能转诊的原因,对上级医疗机构和外部转来的病人做好安排,并能够延续其必要的治疗护理方案。指标含义:形成规范的转诊机制,对于合理救治病人和降低医疗费用有很大益处。衡量要素:根据转诊制度能够把符合条件的病人转至上级定点医院或相关医院,同时把符合社区治疗和康复要求的病人及时转回社区。

2.4.3入户访视率指标标准:建立医师对辖区内居民的巡访制度。指标含义:建立巡访制度可以密切联系辖区内居民,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更好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衡量要素:检查医生每月巡访量,巡访日志是否内容真实、完整。

2.4.4医护人员知晓有关制度与程序、诊疗记录归档合格率(%)、诊疗记录归档及时率(%)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晓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各类规章制度,执行过程明确,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行为。指标含义:制度建设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落实的基本条件,只有严格执行制度才能够发挥制度的效力。衡量要素:检查制度建设情况,抽查社区卫生服务员工对各类管理制度的知晓情况,询问实践工作过程中执行制度的情况。

2.5医疗范围、规范及质量

2.5.1急诊处理知识合格率(%)、基本用药目录知晓(知晓/总人数)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熟知基本用药目录。指标含义:作为疾病首诊机构的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医疗服务的知识和方法,更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用药目录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衡量要素: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急救操作和基本用药目录的掌握情况。

2.5.2医疗不良事故发生率(%)指标标准: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或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掌握发生不良反应后积极的应对处理方法。指标含义:诊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社区医疗条件和救治条件较差,避免诊疗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和发生后的及时救治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衡量要素:检查了解不良现象发生的情况、考核医务人员处理不良反应的知识和能力。

2.5.3隔离、消毒合格率(%)、处方合格率(%)、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合格率(%)指标标准:诊疗物品的隔离、消毒符合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要求;开具的处方合格;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符合要求。指标含义:隔离、消毒、处方规范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都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所必需的条件。衡量要素:按照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要求对隔离、消毒、处方规范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进行检查。

2.5.4基本目录外用药费用比(%)指标标准: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不超过用药费用的10%,特殊情况的药品目录外用药应有明确的解释记录且符合诊疗规范的要求[3]。指标含义: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既是诊疗规范的要求,也使控制医疗费用的需要。衡量要素:检查用药情况和用药记录,重点检查有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或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超标的病例。

2.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指标标准:依据对病人和社区居民抽查结果。计算内容包括:对医疗质量、医药费用、病情处理全过程、转诊及预防保健等。指标含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和服务质量的标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持续发展的依据。衡量要素:社区居民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按照居民满意度和监测者评价结果计分。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2001

[2]董先雨.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