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03:0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烘托纪念氛围,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满足视觉的享受,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寒地城市;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引 言
寒地城市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城市广场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精神、特质,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风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寒地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却往往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在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如铺装的色彩设计过于鲜艳、富丽,形成喧宾夺主混乱的气息;地面铺装选择的材料过多,各式各样的材料同时存在,大大破坏广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面铺装的形式单一,图案缺少变化等等。这都说明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1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繁杂内涵不足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形态模糊繁杂的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和造型上的变化,削弱了空间的表达力及控制力,忽略了广场铺装景观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的铺装景观设计的美感缺失,削弱了广场空间的性格和气氛,降低了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的盲目的模仿、照搬照抄国外的广场铺装设计,没有结合寒地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好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还有的一些主题广场的铺装景观设计没有对主题烘托、氛围感染力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体艺术层面上没能反映出寒地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这些都是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的处理不善,造成了寒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认同的遗失。
1.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选择忽视气候特性
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忽视寒地城市气候特点,没有考虑到广场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性,不能确保行人安全,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有的广场为了追求美观,全部使用花岗岩铺装,但是花岗岩渗水性较差,遇到冰雪天气,经行人的踩踏,很容易在表面形成凝结层,使材料的防滑性大大降低。有很多广场所使用的花岗岩材料虽用火烧面、斩假面、剁斧面等方法处理,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较高,抗压强度较低,这样的地面铺装在使用几年之后经常出现碎角、裂纹的情况,破坏了广场的使用环境,也增加了维修难度。
1.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运用脱离周围环境
铺装色彩设计如果脱离了环境,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会降低广场的空间表现力。目前,很多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整体色彩较单一,最常用的色调是灰色,并基本作为广场地面主色调使用;绿色次之,基本以草坪的形式出现;然后是红色、黄色、黑色常作为点缀色出现,黄色调偶尔成为广场主色;最后是蓝色、橙色、白色、粉色在广场铺装色彩设计中也偶有采用。色彩在寒地广场铺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设计者不但没有很好的考虑环境中的色调的协调性,也没能对空间的限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大部分寒地广场铺装的色彩设计的组合变化突破度也较低,形成的花色图案也比较陈旧,弱化了对空间气氛的营造作用,缺乏丰富的空间表情,吸引力、感染力明显不足。
2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2.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空间层次丰富
寒地城市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多冰雪,必须考虑不良气候条件对人们户外运动的影响,使城市广场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广场是人们共享的城市文明舞台,它既反映作为正常人群的需要,又要综合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寒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要考虑人行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铺装设计时应注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城市广场底界面的多层次化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铺装景观造型的立体化也是寒地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可以结合绿化增加其空间活力和趣味。
2.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铺装材质的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为出发点,选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在底界面上进行视觉性表达,以此表现地域性的真实感。应满足使用要求和气候特点,并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材料。材料表面质感也应进行合理选择,如要营造优美优雅、显得冷静的空间可以选择光滑细腻的材料;如要营造坚实,稳重,富有力度的空间可以选择石材。寒地广场铺装材质的设计构思同样需要立意,通过一定的造型、图案和空间组织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环境,运用不同质感、图案和色彩的材料,创造动人的地面景观,表现和加强场地的特性。结合寒地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城市文脉,赋予广场铺装设计的历史性,使广场铺装设计既立足于现代,又要很好的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2.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呼应环境色调
任何一座城市广场的色彩都不应是独立存在的,均应与广场周边的环境色彩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广场铺装景观的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形成孤岛式的广场。铺装景观应考虑到铺装色彩和空间性质的符合与统一,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与侧界面文化艺术效果相协调,属于它所在的空间性质。寒地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在寒地广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通过地域色彩景观文化的表达,丰富寒地景观,体现地域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并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寒地公共空间,促进人们在空间内的使用和逗留,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形成良好公共空间氛围。所以要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呼应城市色彩肌理,展现寒地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
3 结 语
寒地城市广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地城市特点,从地域、气候等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对策,对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植物景观;探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广场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单位的地位正日渐突出。广场景观设计通过同时使用科学和艺术手法,使各个城市中的景观要素和城市圈的生态系统能够和谐的共同相处,又使城市本身的特色更加鲜明,在激发居住者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对于城市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市中心区域地带因为城市中心人通密集,因而空气污染也相对严重,所以对这一区域的规划重点集中在绿化建设,绿化植物是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的重要元素. 本文主要论述广场景观在城市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广场景观的科学设计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广场植物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以城市生态建设学、城市综合管理学、城市园林建设学和城市风景地理学等为基础兴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与城市景观建设,城市用地,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协调等诸多方面相关联的。城市用地,说到底城市景观规划是一个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加以利用的过程,它的合理安排就是城市用地资源的科学化、实用化的体现,它可以是城市景观建设避开城市用地的浪费和相同或类似景观的重复出现,也就在深层次上达到了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建设是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保障,它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存,引导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讲,城市景观规划是要讲求视觉冲击和美学效应的,它在满足城市居民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视觉美学方面的精神享受,进而实现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的效果。另外,从可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良性的城市景观规划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的科学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广场景观和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关系应是相互包容,相互映衬的。城市总体艺术布局要有美学要求,城市的环境景观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城市中的广场景观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地域进行设计,在空间上广场和整个城市是被包容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广场景观也见证着它的变化,广场本身也是对城市总体景观的映衬,广场景观要与城市总体景观相包容,植物配置和硬质铺装都起到重要作用。
2.2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景观生态性、历史文化延续性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广场植物景观的思考
3.1 突出广场的地域特色
广场是从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应突出地域性,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的主题,应注重强调乡土树种的应用,乡土树种不仅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成活、节约资金和能源,而且有利于突出地方特色。广场应以乡土植物为主,打造自然植物群落空间,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来展示广场的地域特色。乡土植物不仅是构成地域性植物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域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3.2 体现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广场在植物选择上,应坚持走生物多样性的路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来提高生态效益和营造自然风格的园林景观,根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积极使用乡土树种和野生植物材料,以绿色植物来拉近人与自然间的距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适当引进外来植物品种,通过引种驯化,使之适合的自然条件,以丰富植物品种,增加植物品种的丰富度。
3.3 重视耐盐碱植物的应用
重视耐盐碱植物应用,是形成特色园林的潜力所在,扬长避短就能形成特色。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研究部门筛选出几十种耐盐碱且观赏性较好的乔灌木主要有:杜梨、臭椿、绒毛白蜡、千头椿、中国白蜡、早柳、馒头柳、榆树、栾树、泡桐、剌槐、桂香柳、枣树、桑树、皂荚、丝绵木、合欢、杜仲、君迁子、火炬树、山桃、桧柏、龙柏、柽柳、紫穗槐、金雀梅、锦鸡儿、多花蔷薇、金银木、白刺花、木槿、石榴、月季、西府海棠、金叶女贞、小叶女贞、丁香、碧桃、榆叶梅、黄刺玫、珍珠梅、锦带花、紫叶小檗、红叶李、胶东卫矛、砂地柏、丝兰、大叶黄杨、早园竹、五叶地锦、、爬山虎、美国凌霄、金银花等。
3.4强化植物的群落栽植,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广场植物景观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应用植物群落营造景观的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顺应地域风土是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需要和最好办法。在植物种植层次上,坚持乔、灌、花、草相结合来塑造层次丰富、活泼的竖向空间视觉景观。有利于丰富广场的整体景观层次,满足不同人的审美情趣、爱好,多样化的植物配置,还可以形成变幻的色彩和四季景色,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绿色游憩空间。例如杨柳青广场的轴线东西两侧两大块疏林草地。乔木有白蜡、国槐、合欢、栾树、银杏等,林下有西府海棠、榆叶梅、连翘、木槿、紫薇等,地被有大花萱草、鸢尾、剑麻、白三叶等,再配以若干石景和球状灌木,使整片林地显得简洁、大气、明朗。蜿蜒延伸的石板汀步穿行其间,使置身其间的游人感觉到分外的舒爽与宁静。尤其是到了春秋两季,春花烂漫,秋叶斑斓,让人留连忘返。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选活动,杨柳青广场被评为特色文化广场。
3.5强调彩叶植物的应用,突出广场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
植物的干、叶、花、果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质感,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在广场绿化中应推广大量的彩叶和观赏树种,如金叶国槐、金叶榆、金枝槐、悬铃木、合欢、皂荚、银杏、梓树、栾树、卫矛、杜梨、紫叶李、紫矮樱、玉兰、海棠等,可以成片栽植,以彰显大面积的色彩效果。植物一年四季的不同形态特征,都在为城市带来活力无限的感受,我国大多数城市四季分明,植物栽植上以突出植物某一季节的景观为主,如以春花为主的种植模式,给人以春花烂漫、活力无限的感受,以秋季色叶树或观赏果实为主的种植模式,则产生秋色斑斓和丰收的喜悦。而到冬季对植物的观赏焦点可以转移到植物的枝干,如成片的红瑞木为广场带来了冬日里的阳光。每个季节都有广场植物景观的与众不同。
结束语
植物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有不同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使植物景观设计服务于广场预期效果,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中,有很多行而有效的原则,如果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能够根据需要兼顾不同的设计原则,找到最优的搭配方案,将给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李和平,赵敏.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陕西农业科学,2009
关键字:贵阳;筑城广场;重点景观;文化元素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代表城市名片的城市广场的设计及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和象征。贵阳市筑城广场的设计和建设者们,充分理解和把握住了贵阳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创新性地将现代景观建筑与特色民间乐器相结合,设计出既能体现城市地域文化,又能彰显城市魅力,是为数不多的广场景观设计成功案例之一。
1 贵阳筑城广场概况
城市广场具有集会、休闲、文化、历史纪念及商业功能,被誉为“城市客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贵阳“筑城广场” 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命名特色,总面积达16.07万m2,其中硬化和绿地面积10.23万m2,水体面积5.84万m2。其南邻民族文化宫,东、北、西三面与南明河相接,呈半岛形依偎在风景秀丽的南明河畔。可供10万人休闲、娱乐、聚会。
2 筑城广场设计的文化元素――“竹”
“竹”、“筑” 古代同音,贵阳宋代初年前叫黑羊箐,意为此地山涧多竹林,明代初年设“贵竹县”,说明贵阳简称“筑”源于“竹”。
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为主题,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竿挺拔,中空,叶常青不凋,影清疏,于风中有摇曳之声的虚心、坚强、耿直的竹意象,“虚心、有节、积极向上”的竹文化品格象征,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活力贵阳城市形象,彰显整个贵阳市生机勃勃的城市魅力。
3 筑城广场主题雕塑――筑韵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表演把词、曲、舞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贵阳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为“灵魂”, 以“竹报平安”的竹文化为主线,采用贵州苗族传统竹制乐器“芦笙”为表现手法,建成以“八支芦笙” 两两相对,四对支撑起“观景平台”,以“竹叶镂空”构成风雨穹顶,在穹顶悬挂青铜钟,在青铜钟的正中央刻有“筑韵”二字的“筑韵”主题雕塑,以钟声敲响代表“筑韵钟鸣”, 寓意“竹报平安”,为全世界人祈祷平安。
4 筑城广场辅景
筑城广场辅景雕塑主要有“双体竹叶灯柱”、“吉祥神兽”主题雕塑、十二生肖。
4.1 双体竹叶灯柱雕塑
在筑城广场中轴线的两侧,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为表现主题,布局有24根高12m,直径1.6m的双体竹叶青铜圆柱浮雕灯柱,将青铜圆柱浮雕造型生动翔实,再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情景,形象地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化。
竹叶形状造型的灯具,与“筑韵”主题雕塑相互衬托,进一步体现广场的“竹文化”主题。
灯柱为双体并列柱式,强化了广场庄严有序的和谐气氛。当灯光开启的时候,美轮美奂,更好地借鉴了古代二十四节气应有的耕作状态来制出浮雕画。
4.2 吉祥神兽
“吉祥神兽”由我国著名艺术家郭选昌教授设计,其造型是将“虎的头、牛的蹄、羊的角、凤的翅、狗的身、豹的尾”演变,取其6种动物的精华构筑成1对神采奕奕、威武雄壮的吉祥神兽,俗称“六不像”、“洋吉祥” 。镇守在筑城广场四方。
4.3 广场“十二生肖”雕像
雕塑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百姓喜爱的十二生肖造型。每尊生肖兽首造型的嘴部都设计了一注喷泉,使其更加灵动,其基座地面镶嵌着对应生肖的青铜浮雕,上下呼应达到首尾融通的艺术效果。
5 筑城广场景观植物的地域特色
贵州属亚热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植物种类繁多。筑城广场种植的代表贵州特色的主要植物有:约6m高的珍稀树种珙桐,约3m高的马缨杜鹃,6~7m高的深山含笑等。
6 结束语
建成的贵阳市筑城广场,以“竹”的品格象征为景观文化元素,将现代景观建筑与特色民间乐器相结合的“筑韵”主题雕塑,准确把握住了贵阳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充分彰显了贵阳市积极向上的活力,以及贵阳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是为数不多的广场景观设计成功案例之一。是具有集会、休闲、文化、历史纪念及商业功能的贵阳市“城市客厅”, 是贵阳市主要的地标和象征性景观,现已成为贵阳市的城市名片。
(收稿:2014-09-18)
参考文献:
[1]陈钢.筑城广场思忆[J].当代贵州,2012,(4)
[2]张三强.贵阳筑城广场艺术景观制作难点研究[D].2013.
[3]蓝东兴.穿越“筑城”历史的“竹”图腾[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01(4)
【关键词】城市广场;植物;配置
一、引言
城市广场植物配置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是展现市民公共交往生活的舞台,从而开展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并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广场植物空间,应具有人与空间互动,相互作用产生聚集效应的能力,创造人与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使人充分参与到广场空间的事件中,人的活动不仅仅在简单的使用空间,同时也在创造空间,创造空间意境,获得场所共鸣,人与空间的互动构成了城市广场意境的全部内容。因此,加强城市广场植物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广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植物设计形式与配置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树种选择要适应当地土壤与环境条件,掌握选树种的原则、要求,因地制宜,才能达到合理、最佳的绿化效果。
1、广场植物配置设计应与城市广场总体理念和布局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其主要功能,符合其主要性质要求。
2、广场植物设计的功能与广场内各功能区相一致,更好地配合加强该区功能的实现与景观效果的提升。
3、广场植物设计应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广场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多元、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
4、应考虑到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结合地理区位特征,物种选择应符合植物区系规律,突出地方特色。
5、结合城市广场环境和广场的竖向特点,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小气候为目的,协调好风向、交通、人流等诸多元素。
6、对城市广场场址上的原有大树应加强保护,保留原有大树有利于广场景观的形成,有利于体现对自然、历史的尊重,有利于对广场场所感的认同。
三、广场植物种植形式
1、排列式种植
这种形式属于整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或者长条形地带,用于隔离或遮挡,或作背景。单排的绿化栽植,可在乔木间加植灌木,灌木丛间再加种花卉,但株间要有适当的距离,以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面积。在株间排列上可以先密一些,几年以后再间移,这样既能使近期绿化效果好,又能培育一部分大规格苗木。乔木下面的灌木和花卉要选择耐荫品种,并排种植的各种乔灌木在色彩和体型上注意协调。
2、集团式种植
也是整形式的一种,是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这种形式有丰富、浑厚的效果,排列整齐时远看很壮观,近看又很细腻。可用花卉和灌木组成树丛,也可用不同的灌木或(和)乔木组成树丛。
3、自然式种植
这种形式与整形式不同,是在一个地段内,花木种植不受统一的株行距限制,而是疏落有序地布置,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有不同的景致,生动而活泼。这种布置不受地块大小和形状限制,可以巧妙地解决与地下管线的矛盾。自然式树丛的布置要密切结合环境,才能使每一种植物茁壮生长,同时,在管理工作上的要求较高.
四、广场植物的配置方式及植物种类的选择
1 、规则式配置
辐射对称配置
1.1中心式
定义:在规则式园林绿地中心或轴线交点上单株或单丛栽植叫中心植.此类配置方式多用于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景观设计,如入口广场、街头小广场多数选择应用此类配置方式, 以此来衬托中心点或中心主题。
将几棵同类植物集中栽植于中心点,以量的优势来突出视觉焦点的景观效应。在四川地区主要有银杏、椿芽、水杉、蒲葵、假槟榔等直立类植物适合此类配置方式。
将一棵同类植物集中栽植于中心点,以单株植物的高大或优美来突出视觉焦点的景观效应。在四川地区主要有银杏、黄角树、小叶榕、桂花、加拿利海藻等独树成景的植物适合此类配置方式。
2、环形
定义:是指围绕着某一中心把树木配植成圆或椭圆、方形、长方形、五角形及其他多边形等封闭图形,一般把半圆也视作环状种植。此类配置方式多用。
1.2左右对称配置
1.2.1对植
定义:是将两株树按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在园林植物中作为配景,起陪衬和烘托主景的作用。
办公广场两边植物以单株或阵列的方式对植,突出建筑的气派雄伟,同时也增强入口的引导性。四川地区此类栽植方式常用植物有银杏、桂花、银海藻、加那利海藻、楠木等高大优美乔木。
1.2.2列植
定义:是将乔木,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成行地栽种,形成整齐,单一,其实大的景观。
1.2.3长方形配植
定义:为正方形栽植的变形,行距大于株距,兼有三角形栽植和正方形栽植的优点并避免了他们的缺点,是一种较好的栽植方式。
1.2.4三角形配植
定义:三角形配植 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每株树冠前后错开,可经济利用土地。
2、自然式配置
2.1孤植
孤植树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园林中的优型树,单独栽植时,称为孤植。孤植的树木,称之为孤植树。广义地说,孤植树并不等于只种1株树。有时为了构图需要,增强繁茂、茏葱、雄伟的感觉,常用2株或3株同一品种的树木,紧密地种于一处,形成一个单元,在人们的感觉宛如一株多杆丛生的大树。这样的树,也被称为孤植树。孤植树的主要功能是遮荫并作为观赏的主景,以及建筑物的背景和侧景。四川地区宜于作为孤植树的树种有雪松、金钱松、马尾松、白皮松、垂枝松、香樟、黄樟、悬铃木、榉树、麻栎、杨树、枫杨、皂荚、重阳木、乌柏、广玉兰、桂花、七叶树、银杏、紫薇、垂丝海棠、樱花、红叶李、石榴、苦楝、罗汉松、白玉兰、碧桃、鹅掌楸、辛夷、青桐、桑树、白杨、丝绵木、杜仲、朴树、榔榆、香椿、腊梅等。
2.2丛植
是指一株以上至十余株的树木,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丛植可以形成极为自然的植物景观,它是利用植物进行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一般丛植最多可由15株大小不等的几种乔木和灌木组成。
关键词:城市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海绵城市构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复杂工程,其在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景观设计要点极其重要。通过对温州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析,以期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同时推动温州海绵城市的构建,进而减少诸如内涝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容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2海绵城市构建的背景
温州作为我国浙江省的沿海城市,在夏秋季节常常遇到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加上城市地面主要是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长期如此,就使得温州这一城市路面容易出现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为了避免温州一到下雨天或者遇到台风天气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海绵城市在构建过程中景观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同时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样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2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点
2.1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也使得在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最需要考虑的是温州城市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所谓绿化设计,则是指在城市的道路隔离带或路侧绿化带的设计中,要设置相应的植草沟、植树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使得雨季到来的时候,截留雨水。而当雨水过于饱和的时候,则进行有效的储存,这样能在干旱季节的时候,给道路周边的植物进行灌溉。
2.2道路景观的材质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温州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了对景观的绿化设计加以重视外,还要慎重选择合适材质。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道路景观最好选择可渗透的路面。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从而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一方面增加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从而有效地促进水体渗入地下。
2.3广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近几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对于自由活动空间的需求加大,温州城市广场这一景观也迅速地出现在建设之中。同样作为海绵城市构建中的一大景观,其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人性化。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考虑,广场在地砖的选择上最好是能够透水的,而且地砖下面还要铺装一层透水混凝土,这样才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从人性化的角度上考虑,城市广场本来就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休闲设施等项目纳入整个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并在一些配饰的选择上采用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进而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2.4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而所有的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最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因此注重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是最利于温州海绵城市构建的。城市自然景观主要是由河湖、湿地等组成的,它们作为海绵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可以有效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甚至还能对局部的气候进行调节。鉴于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有效扩建城市河湖,湿地等景观建设的面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区域,更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自然景观的建设项目,从而发挥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3结语
当下,我国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每当夏季雨水增多的时候,诸如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很容易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水城”,从而对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较好地调节城市的环境问题。
作者:潘崇仁 单位: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光环境
1 当代城市广场的功能结构
城市广场是城市场域内最为典型的一种公共空间,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环境的巨大发展,丰富繁杂的生活内容促使人们的情感态度、观念意识复杂嬗变,城市广场的功能也相应承载了更多要旨,体现为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这是建立在广场功能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相关机制的基础上的,如广场与城市组织的贴近、广场对公众生活模式的迎合以及广场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等。
概括来讲,此种功能复合化的趋势就是:以单一功能为核心联合其他相关功能,或利用服务的同一职能将多种功能集合统一。如果缺少相的服务主体,此种动态体系便不能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明确主导功能,并把与之呼应的相关功能集于一体,是实现复合化的广场功能的有效手段。
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倡导的:“规划迄今为止应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使城市更加的多样化”。而多样化的涵义即通过多种功能要素的参与、复合,来促进空间中人的活动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场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功能的复合是城市广场产生活力的源泉,而活力的主体――人及其行为活动,会对场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具有选择性的改变它,同时场域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和诱发人的行为。这种关系是互动且永恒的,城市广场的功能结构也会永远建立在一种动态的开放环境之中。
2 当代城市广场的价值属性
城市广场是为服务多要素、多层次的社会功能而存在的城市开放空间。通常广场可以满足游览休憩,文化宣传和商业服务等需求,是响应市民社会生活的物理载体,具有交通、集会、疏散的原始功能,同时较多的临近城市中的重要空间节点,配合自身的环境设施和景观组织,有效的构成空间枢纽,实现优化城市空间、表现城市形象的复合化功能。
基于公众需求的角度,良好的城市广场空间应当包含场所氛围、构成要素、使用方式等各方面的基本属性。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空间创作观日趋得到认同,“人”的自我感知意识持续受到加强,从而希望客观环境在更高层面上的满足。这就要求城市广场在服务功能需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思想主题,以便有效形成可实现环境感知意象的节点型城市公共空间(如图1)。其中“社会需求”囊括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市民休憩等诸多内容;“思想主题”则有表现城市风貌、人文内涵及环境品质的多重目的;“节点型空间”指通过城市道路的链接为城市场域内不同功能组团建立协调关系的活力空间,是城市体系内的核心型公共空间形态。
当代城市广场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与人群聚集相关系的,以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肌理要素围合,通过人为设定而能够容纳社会公共活动或满足城市生活行为,并围绕一定主题设计的、共享的开放型空间。它是强调环境公共性的复合型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反映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
3 广场、公众、光环境
城市广场因具备的多复合化体系,决定了其夜间人工光环境必然要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虽然“光”本身没有任何的语义,但是当它作用于特定载体的时候,便显示了“内容的意味”。所以,当代城市广场的照明设计应摆脱亮化工程本身的束缚,将情感需求和美学价值合理展现,才能有助于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认识和理解城市广场夜间环境光的价值与作用。
3.1 人性化的光环境与环境的和谐化
物化空间中的人是整个城市环境的感受主体,人们与城市互动,享受城市提供的便利条件,表达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态度。其中,城市广场由于自身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夜间照明成为展现城市形貌的重要元素。因此,在人性化的城市场域中,夜晚广场的照明环境扮演着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作用。
公众人群对光的了解完全来自于生活经验,例如客厅中的壁炉是人们围坐的中心,而通常城市广场中使用的低色温景观灯也有同样的作用,红外光产生的热量感使得广场的公共环境更加具有可被共享的属性。所以,照明可以作为一种途径,把光变为结合环境与公众感知的媒介要素。
当代城市广场除了提供便利、有效的使用功能外,还要创造供公众感知环境、交流信息的地方。而光与照明在对加强环境与人的联系和接触上,就具有很大的表现潜力。可以说,在信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光与照明更应起到传播城市广场环境信息的作用。
3.2 光景审美与空间美化
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的照明规划工作,希望通过夜间环境中的人工照明达到更新城市形象的效果。从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看,当代城市广场的光环境既要成为公众解读城市空间、明晰环境结构的视知觉引导载体,又应成为塑造生动的城市夜景观、传播公共思想的有力途径(如图2)。曾多次召开的议题为“城市亮化和美化”的国际照明学术会议,已经将城市开放型公共空间的照明事业提升到了城市灯光景观建设的高度,并强调照明设计要深入挖掘本土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独具文化内涵的照明素材,以实现注重城市地域性照明的品位表达、彰显环境个性、避免形象雷同的照明美化。
总之,在构成城市环境骨架基础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夜间环境光设计中,不仅要提供使用的安全性,还要立足城市情态的诉求,创造出利于人们感知环境、体验空间的场所氛围。
4 城市广场夜间光环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广场的夜间光环境事业的发展很快,对城市夜间环境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但是对光环境的理解和规划仍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过度”,造成光污染和能源浪费;有的“缺失”,未能有效优化夜间广场环境的属性来调动人们的行为,甚至剥夺了人们夜晚户外活动的权利。导致夜间照明不能良好表达广场的公共属性及文化语义,不利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照明程序缺乏整体规划。当前国内的照明设计流程较多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工作分立进行,往往是项目已完工或接近闻声时,才介入照明设计的任务。使得夜间环境的设计与整体规划脱节,导致照明对景观环境的表现力度失调。只有深入了解广场环境的创造意念及设计意图,明晰工程项目对夜间光环境的需求,统一协调照明与广场既有环境的关系,才能发挥照明设计串联广场空间的作用,将无序的混乱变成有序的丰富。
第二,照明要素缺乏整体规划。广场空间因构景手法多样、造景元素丰富而有别于城市中的其他公共空间,所以对其夜间环境的营造应体现环境的独特性,不仅要亮化环境,还要利用照明O计的特殊语汇丰富广场的内容,并通过光艺术的环境衍生作用优化城市广场的活力。以往国内的广场照明,多是对夜景观的设计缺乏主体认识,照明层次无主次区分,缺少对景观元素整体层面的规划。例如景观装饰灯的运用,由于不分场景,不调查地域因素和环境,仅将其作程式化的布置,而未充分考虑其在广场造景中的作用,造成很多广场中的景观照明灯具成为环境破坏因素。
在城市广场夜间环境的营造中,首先应把握好环境的总体规划,再进行各部分夜景构成元素的设计。对于新建广场,更应当统一筹划昼夜景观的一体性设计,避免设计反复和二次加工,杜绝夜间照明不但没有为广场景观添色增辉反而破坏环境协调性的问题出现。
5 城市广场夜间光环境的发展趋势
第一,光环境设计的地域化趋势。常规的功能化照明往往忽视了广场自然景观的地域性特色,不论是何种特点的景观元素,都采用简单直接的亮化手法,单一的满足功能性照明的需要,导致地域性景观很难发挥魅力。所以在设计中,应强调城市广场既有的空间形体,这是其夜间光环境形象的构成背景,是极具张力的夜间标识。
第二,光环境设计的艺术化趋势。所谓艺术化并不是指五光十色的光线效果,那样只会引起人们的视觉彼劳,反而令受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下降。通过对环境的合理再现,利用光线、光影的有机变化,将功能照明深化为情景照明,为人们创造独出具感知意向和活力空间的广场夜间环境,才是照明艺术的意义。
第三,光环境设计的互动化趋势。程式化的照明方式容易造成广场夜环境审美价值的丧失,继而导致夜间环境难以调动受众人群的关注和体验。譬如单调的使用泛光灯照明,破坏了既有景观的文化含义和审美供应。目前各种照明工具的功能和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新技术在灯具上的运用,促使了照明手段的快速更新,利用新技术的演光手段来美化城市将会成为趋势。例如,各种智能控制系统与LED二级发光管的协调运作,使得即便没有公共艺术品的点缀,也能实现城市美化、彰显空间品质的作用。
6 结语
良好的城市广场夜间环境的实现,取决于如何将环境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众者。安全、舒适、情感、张力,甚至哲学思考和感知共鸣,这些感受的获得都与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光的力量。艺术化的人工光是夜间广场环境中的一种优秀的媒介,不仅带来信息,也营造气氛――不同性质的光会对受众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需要光来感知所处的视觉环境;同时,不同人群的各种活动所对应的功能需求,也要求光环境作出回应。
参考文献:
[1] 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阿诺德・伯林特(美).环境美学[M].张敏,周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字】:现代城市 广场 人性化设计 思考
1.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城市广场人性化的设计通常是指使其建设具有品位和气质。例如华盛顿林荫景观大道、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等广场建设已经成为自己城市独有的象征和重要标志,可见城市广场对一个国家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造广场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要注意人性化的设计,因为完美的广场建设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净化心灵,而且还是城市广场设计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我们在城市广场设计中要重归人性化建设,我们应该在城市广场空间设计中不仅要以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为基本准则,而且更要再在其基础建设之上加强管理从而使广场建设起到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空间等多种作用。
2、现今城市广场人性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1从规模上讲,大多城市比较忽视居住区级、小区级的广场建设
如今对于大多数城市建设者来说各城市广场建设也成为了互相攀比的载体。例如:比面积、比气势等,甚至有些小城镇,也开始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超大广场。可是与居民实际生活最为贴近的小型广场却建设潦草甚至出现只留空地就可以成为广场的现象。
2.2从建设方面讲,缺乏使用者――广大居民的参与
根据城市规划方案目前在我国的实施结果来看,广场设计很大程度上都是设计师或开发商以表现出广场空间艺术和审美效果为原则进行建设的,而往往忽略了市民的意愿和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学习欧洲一些城市广场建设,取其精华,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意见,从而设计者有效的根据市民的意见利用空间,搭建健身设备等。
3.对城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
3.1空间形态的设计
广场设计中的空间形态设计即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的统一化和形态的整体化。因为即使不同的形态规模、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广场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表现出来的整体空间态是一致的。例如位于北海市建成区中心,四周都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成为城市文化、交通、经济的交汇点的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核心广场的北部湾广场,除了屹立着有北海区域特征的“南珠魂”喷泉雕塑和在其四周种植的14棵代表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友谊树以及三棵古榕之外,其余基本为草皮覆盖。其空间形态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体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缺乏滨海的人文特色,而且随着一些人为破坏,踩踏损坏草坪等问题,所以在考虑人性化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破坏率及管护的问题等。
3.2步行化理念的设计
作为城市广场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广场步行化理念是的广场良好环境形成的必要前提。随着当代机动车日益占据城市交通的主导地位,广场的步行化设计更显出其无比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行人安全还要注意机动车车道的设计,还需要注意广场与周围建筑特色,与市中心商业步行体系相联系建立真正的步行体系,只有这样才不至使广场成为孤岛。
3.3多样性理念设计
当代城市广场作为人们共享城市文明发展的平台,城市广场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具备一定的主导功能,而是要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和设计具有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特点。因为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城市广场它不仅要反映出广大群体的需要,也要注意到社会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的使用需求等。
首先我们就应该从外在形态上开始入手强调外在多样性。根据当地城市的地理气候、地形以及人文等多种不同因素,建设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城市风貌。例如北部湾广场北侧的建筑“南珠魂”雕塑,该占地约600平方米雕塑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开发设计的,整座雕塑是由水池、雕群、碑体三部分组成。分别象征着大海即大海之父,北海的标志――南珠即珍珠之女,还有勤劳的北海人们,该建设景象十分宏伟瑰丽,不仅融入了北海当地特色,还表达了北海人民对大自然的感谢。所以说不同区域的人文文化,也是影响广场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后我们从建设内容多样性来观察不难发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从而也使得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活动与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一种能够容纳更多活动的可能环境,而且广场更应该是各种年龄阶段和背景的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娱乐场所,例如北部湾广场分为“南珠魂”中心区、集会广场区、中轴线区、文化广场区、大草坪区等五大部分,构成了对市区人民服务的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人性化广场。所以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系统。
总结
作为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广场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人性化的广场设计并不是 意味着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而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还要做到与时代同步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中还有许多的困难可挑战,例如:冬季除了常绿植物外,如何更好地修饰广场景观等问题,所以我们依然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建设更符合人民需求的、切实以人为主,自然景观建设为辅的具有人性化的人民城市广场。
【参考文献】
[1]王殊 当代中国城市广场设计的研究与思考[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张永宾 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目前景观设计中常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建模以验证空间分布、节点效果等,但设计人员常常因缺乏他人对于其设计的场地模型有客观评价而无法改进设计。为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与作品的评价速度以及客观程度,利用眼动仪进行分析和反馈是一个更高效和科学的办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可减少景观设计中不必要的设计损失,为建设人性化的景观工程做出贡献。
1 研究意义
景观设计工程是庞大的,建设面积大,耗费资金多,参与人员繁杂。通常在设计阶段景观设计人员会通过建立虚拟模型来检验设计效果。大多数景观设计人员使用Sketch up作为虚拟建模工具,以检验设计的空间分布、交通组织、景观节点设计和设计细节等内容。
这类虚拟的模型通常由设计师和相关设计人员进行建立,在主观上对于设计内容有一定了解和认识,有时缺乏对于设计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另外,设计师在设计时也缺乏了解非专业性人士对于景观设计效果的认识。
让设计人员了解普通人群对于景观设计效果的评价,对于改进设计有着更好的辅助作用。如果以实际场地作为试验场地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建立缩小比例的实体模型,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建模,对于景观设计改进没有太大实质性意义。并且许多景观节点在设计中存在着主景与配景之间关系不协调的情形,例如其之间大小、颜色、形状、位置、距离等。
HED移动式眼动仪是具有客观记录反应被测者眼部动态的仪器,能够记录被测者眼部的观测点、观测轨迹、观测时间和观测频率等内容,有效反应被测者对于某一事物的关注点、兴趣度等。但该仪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光线照射较强的场地不能输出有效数据,如果利用仪器观测有反光的屏幕也将不能有效分析观测内容。另外在户外由于处于动态测试情况下,被测者眼部与观测事物的距离有着较大改变,眼动仪的数据将有着较大的误差。
基于该仪器的特性以及景观设计的改进需要,将两者结合应用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2 研究方法与难点
将某景观设计模型形成图像或视频投射给被测者观看,通过眼动仪记录观测者对于投射或屏幕影响的观测点、观测时间、观测轨迹和观测频率等内容,以得出该处景观设计的主景、配景之间大小、颜色、形状、距离是否关系协调。将该内容反馈给景观设计人员,进行合理性评价和得出改进之处。
试验要求:(1)观测者应在不知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对于屏幕进行随意观测:(2)不同试验者对于景观设计事物有着不同喜好,通过一定数量被测者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结论;(3)合适的投影亮度应满足被测者和眼动仪的共同需要,眼动仪录制的现场光线不能太强,但被测者对于亮度较低的屏幕有时不能体验到虚拟模型场景中。
3 参与人员
工作人员:仪器调试及分析员1人,模型动画放映及现场指挥1人,提供某广场景观设计虚拟模型的设计人员1人;被测者:不同专业学生10人。
被测者视力情况:正常视力3人,其余均有不同程度近视(2人佩戴隐形眼镜,其余均用裸眼观测)。
4 器材与场地
试验器材:眼动仪1台、笔记本电脑2台、投影仪1台、投影幕布1个、秒表1只、相同型号座椅3只。
试验场地:21号楼B214室(不开灯,门关闭,窗用不透光窗帘遮挡)
5 研究过程
研究以某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该场地北面和东面为城市道路,南面邻电信大楼,西面靠百货大楼。总体设计效果图如图1所示。
测试过程大致分为八个步骤:
(1)开启投影仪,保持固定位置投射到幕布上,并连接笔记本电脑1,将其画面以分辨率1024*768投射。每次被测时,都必须保证分辨率和投影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的相同,以免因设备的展示不同导致被测者或眼动仪分析软件的错误。
(2)连接眼动仪和笔记本电脑2。
(3)将被测者先后安排到同一座椅上就座。
(4)将眼动仪先后戴上各被测者,并观测投影进行方位调试,头部应尽量保持不动,眼睛可随意观测。
(5)开启笔记本电脑1上的广场景观虚拟场景动画,并启动秒表与眼动仪录制程序。每次场景之间的切换采用动画场景切换,以保证切换过程中被观测者的合理逻辑和对被观测物方位及功能的认识。如果使用建模软件导出后的图片,图片之间切换显得非常不自然,被测者对于图片的认识和感受也会相应降低。此时被测者的瞳孔基本不会因感受的情况而缩放,只会因图片切换而进行一定的方位移动,即使有瞳孔缩放反应,也因观测图片而非虚拟场景而不科学。
(6)每隔10秒钟切换一次景观场景,共20场景。每次切换场景时,切换过程中的耗时不计入场景观看的10秒钟内。另外因为虚拟场景的限制,被测者不能体验三维场景,所以场景切换之间的时间段不计入分析过程中。
(7)保存并分析眼动仪记录数据。保存后文件扩展格式为AVI,且不能经过压缩,后期可重新导入匹配进行二次分析研究。
(8)将汇总数据提交给景观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数据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红点分析图,即每场景观测点分布及走线图;第二部分为观看区域分析图,共有两种图表形式组成;第三部分为被测者瞳孔缩放统计图,表明被测者对于观看事物的兴趣与喜好等。通过三部分统计图,可以较为客观的表现被测者观看时的心理反应。
关键词:设计;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
1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比如苏州园林,因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但是我国的园林发展业起步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我们看到了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比如具有几何对称之美的园林景观,美丽壮观的大草坪等等。随着地产业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洲大陆园林风成了居住小区建造的模板,但是他们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建筑自身的功能 。
1.1 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多借鉴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大多富有诗情画意,这些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形式。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需要我们继承,但是不能对其一成不变,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的新社会,设计的东西的根本是服务广大人民,造福百姓,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
1.2 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状况
现代的园林景观考虑的最多的是人性化的空间,以“人”为本,这些经常提到,但是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却是少之又少。各个大城市都有广场,虽然广场很广阔,但是人不能留足于其中,因为树木很少,城市的家具,座椅数目较少,草坪虽然大,不让人进。现代园林景观应该多注重“亲人”,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不能违背自然而行,更不能违背人们的行为准则,如果我们一味地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了进步,不同的时代需要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留下不同的足迹。
2 我国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
我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存的问题十分明显。比如现在很多居住小区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把居住的环境和居住区作为展示品,但是他们忽略了居住区对居住人民日常生活的休闲意义。把小区搞成如同城市广场一般,瓷砖、花岗岩满地,花坛、树雕数不胜数。缺乏树木供人乘凉,避雨,缺乏儿童的娱乐场所,老年人的休闲场所以及青年人的体育场。这些园林景观设计大都缺少文化内涵,园林的意境也十分匮乏,无法给生活压力大的人们以精神慰藉。
2.1 功能性质差
目前许多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营造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功能第一“的设计原则,大部分是侧重于外表的表现,认为外表美丽就行(以促销的目的为出发点),使得很多“景观”成为了“仅观”,参观的作用取代了园林自身的参与性、融入性的功能和作用。
2.2 经济性差
现在的一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以大量的金钱为代价追新求异,结果使投资的成本大大地增加,大大增加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后期的物业管理费用。
2.3 缺乏个性
现在一些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总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是,园林景观大都缺乏个性,或个性不突出,不明显,不同程度上存在“模仿”的痕迹,而且很大一部分景观设计公司为了达到签单的目的就迁就客户的需求,也使得景观设计的雷同化与日俱增。
3 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3.1 模范山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这些自然资源构成的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的园林特色的主要因素,园林意境的表现、乡土的精工细作,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中国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感受。中国的园林是由建筑、花木,山水等组合而成的一个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居住园林环境在各个城市的功能也是有区别的,有的追求自然景致,有的围合开放,根据受众的不同也会发生多样的变化。现在的园林设计中经常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调动各种场景的苏丹遭,营造人工气息和自然夹杂的居住环境。
3.2 适合居住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居住环境,营造舒适健康,清新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基础。由于环境的相对恶劣,中国城市和园林都注重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舒服的生活环境,比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子的建造等等,无不以光影、温度,适度等影响人类舒适度的因子作为依据,想成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
3.3 渐进的空间组织形式
动态和静态的结合、虚实的对比、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经常把园林的整体分割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尺度,并且将形成空间的主要因素合在一起,进行交错,自然、人文、山水,景观分割为若干的片段,分别去表现,使人们看到空间的局部而不会一览无余,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的各种尺度的园林设计中同样可以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存在问题;注意要点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特别是城市中心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建设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1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1.1城市广场定义
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1.2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2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内容
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
2.1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遵循原则
2.1.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例如:保定市军校广场总占地面积317亩,总投资1.38亿元。该广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在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背景下,结合欧式园林开朗、明快的处理手法,配以现代气氛浓厚的大型音乐喷泉、主雕塑、文化墙浮雕、小品点缀,创造出符合人的心理的环境空间。按其总体规划,整个广场由主入口广场、市民广场、历史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西侧风景林带和军校纪念馆、检阅台七个部分组成。在市民广场下面建有地下商城。整个广场是一座集休闲、观览、集会、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现代化城市广场。
2.1.2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例如:保定市京石高铁客运专线广场,是三条城市轴线交汇于站前广场,轴线焦点处以保定市花“玉兰花” 为主题,进行站前旅客集散广场景观设计。通过玉兰花形状无指向性的特点,沟通城市各条轴线,并成为城市景观轴线底景。旅客集散广场两侧交通设施依集散广场形式布置,强化集散广场“玉兰花”的视觉中心地位。再如:济南的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1.3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不管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
3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广场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2)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不具备亲和力,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3.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3.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4关于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的几个要点
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层次性、可达性、适应性和地方性。
4.1层次性
城市广场的层次性,首先是指城市广场应分级设置,将城市广场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其次是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不同规划阶段,均要考虑广场的布置;再次是在广场的专项规划中,要考虑市级、区级、社区级等不同层次广场的合理布局。城市广场一般不宜过大,宜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
4.2可达性
可达性,一是指空间距离的远近;二是指交通时间的长短。目的是为了市民能方便使用城市广场。
4.3适宜性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是指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的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适宜的或者充分的能力。
4.4地方性
广场规划设计要涵盖地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
5 结束语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形式多样,类型不一,主题丰富的广场建设项目真可谓是层出不穷。因此就要求设计师们以人的需求为准则,拓宽设计思路;重视人的行为、心理等多种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度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关键词:色彩、景观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色彩的属性和对人的影响
色彩作为人类的视觉感知,是光线通过物体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大脑的结果。色彩的心理实验表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当最初观察一物体时,对色彩的注意力约为80%,而对形体的注意力仅占20%,这种情况一般持续20秒。当延续两分钟后,对形体的注意力可增加到40%,对色彩的注意力会下降到60%。五分钟后,形体与色彩则各占50%。有此可见,在形成物体的印象上,色彩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可以说景观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上是通过人类的视觉获得的,色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从设计还是审美等方面都离不开色彩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对景观进行色彩设计的应用,有必要了解一些色彩知识。
2.景观设计中的色彩材料
景观环境设计中,可笼统的划分为三大类:铺装、植物、景观小品。
2.1.铺装中的色彩材料
在铺装中材料的本身质感不同,其呈现出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最常用的色彩材料,大致可分为:(1)花岗岩;(2)地砖;(3)木质;(4)卵石;(5)混凝土;(6)塑胶等等。其中花岗岩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无论小别墅还是大广场厦,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虽然花岗岩板材的应用广泛,种类繁多,产品玲琅面目,有铺路石、规格板、小方块、弧型板、拐角、线条等等。但是花岗石主要的加工方式却不复杂,其基本加工方法是: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烧毛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在花岗岩板材中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就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以黄锈石为例:黄锈石做荔枝面处理时,呈现出的就是淡黄色;黄锈石做火烧面处理时,呈现出的就是淡红色。
2.2.植物中的色彩材料
在植物中叶片四季呈现的颜色、形态不同,营造出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最常用的色彩材料,大致可分为:(1)常绿;(2)落叶;(3)彩叶等等。其中因彩叶植物的叶片颜色异于常规绿色,并且具有较高的观赏效果,颇受人青睐。
彩叶植物颜色大多因季节变化而形成,时间性较强,大致可分为红色、黄色、橘红、橘黄、紫色、白色、蓝色、混色(复色)、异色绿色相间以及各种过度色。
彩叶植物按照季相特征分为常色叶、春色叶、秋色叶、等类型。(1)常色叶植物。整个生长期内叶片一直为彩色。叶色季相变化不明显,色彩稳定、长久。常用的有紫叶矮樱、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2)春色叶植物。主要呈现红色叶色。常用的有紫叶桃、红枫、臭椿等。(3)秋色叶植物。叶片色彩主要有红、黄两大类别。常用的有银杏、榉树等。
2.3.景观小品中色彩材料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景观小品大致可分为:(1)装饰性园林小品,例如雕塑、水景、围合与阻拦小品等;(2)功能性园林小品,例如展示设施、卫生设施、灯光照明小品、休憩设施、通信设施、音频设施小品等。其中休息设施最为常见。
休憩设施包括亭、廊、餐饮设施、座凳等等。休憩设施为人提供了休息与娱乐的功能,由于休憩设施多设置在室外,在功能上需要防水、防晒、防腐蚀,所以在材料上,多采用铸铁、不锈钢、防腐木、石材等。 以坐凳为例:坐凳设计常结合环境,或用自然色块石堆叠形成凳、桌;或用花岗岩板材贴面,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边缘的空间来设置椅、凳等;或用防腐木、塑木等材料,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凉。其位置、大小、色彩、质地应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要素。
3.设计案例的色彩研究部分
在进行城市景观色彩设计时,要从铺装、植物、景观小品等多方面考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统筹安排基调、主色调、辅色及点缀色的搭配设计,运用一定的设计方法,塑造城市广场景观个性。
3.1铺装:辽宁大连东港国际会议中心
主色调统一,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占视觉主导作用的景观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色彩。
大连东港国际会议中心广场――在类型上主要为休闲性的广场,在空间形式上属于平面型广场。色彩的使用会影响广场的性质与气氛,反之,广场的性质也决定了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为了给人留有连续、完整、统一的印象,采用了主色调统一的色彩设计方法。
休闲性的城市广场需要能够使人感觉身心愉悦的统一柔和的色调。建筑面向广场的立面色彩与广场的主要色调关系最为密切,并影响广场主色调的选取。广场周边的建筑主要色调为灰色与白色,其中以灰色为主要的色调。为了与周边建筑保持一致,而不缺乏单一性,广场的主色调选择整体灰色调,运用深灰和浅灰与建筑相呼应。浅灰色板材选用:600*600*60浅灰麻花岗岩火烧面 ;深灰色板材选用:600*600*60深灰麻花岗岩火烧面。
3.2植物:辽宁葫芦岛船舶职业学院新校区
植物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点缀并衬托建筑的特色。点缀色在景观设计中面积较小、色彩突出。由于点缀色的色彩可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与主色调和辅色调有较大的差异,因而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辽宁葫芦岛船舶职业学院新校区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处于主建筑楼群的中心位置,因广场在学院内,又赋予广场一定的文化气息。
金黄色是学院广场的点缀色,入口树阵广场植物品种选择银杏。银杏树干挺拔,树形雄伟壮丽,秋叶金黄。学院建筑色彩以土红色三色面砖、白色外墙涂料、灰色外墙涂料和灰色西班牙瓦组成,在大面积的砖红色上点缀金黄色与主色调相呼应,再映衬蓝天、白云,会使人产生愉悦之感。
3.3景观小品:辽宁大连北站
所谓协调,就是采用某种规划、设计手段使景观小品及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相协调。这种协调手段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物小品本身的处理――尺度、体量比例、色彩乃至总的风格上与周围的住宅等建筑物或环境取得协调。
广场色调的统一性,除了建筑本身的辅色调、点缀色统一之外,还通过景观小品等分别采用相同或是相近的色彩搭配方法处理细部来实现统一的印象。相对于相对于大连北站白色的建筑,广场上的环境设施等景观设施的色调显得冷静、稳重许多,这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建筑的因素。
广场的配套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压顶、坡道浮雕等环境设施以黑色为主。黑色与其他色相相混和可降低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使用过多却会显得黑暗而影响设计效果,所以作为一些公建小品色彩则较为恰当,可作为一种补救色。黑色的使用使得广场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这些环境设施的色调像珍珠般串连,整体而有序。
4.结论
色彩是光照射物体后使人视觉神经产生感受的有色存在。每个物体都存在有它特有的色彩,强调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再好的色彩设计,没有材料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色彩材料,是表现景观色彩的媒介,不同质感的材料往往色彩差别很大,强调色彩在实践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色彩材料的认识,使设计师更好的通过色彩,结合周围环境、文化传统、城市景观等因素表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2] 韩远彬.浅析园林小品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